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学科融合课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识字教学 有效融合 语文综合素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学校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信息技术运用,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突破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传统教学的缺陷,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若滥用,则易喧宾夺主,淡化语文味,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笔者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立足语文学科本位和科学识字的特点,融合信息化手段提升识字效率,助推识字教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我校是“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项目校”、“省信息化试点校”,几年来,学校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不断完善信息化水平,将信息技术课题融合于教学、教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学校信息化条件为信息技术融合研究提供硬件支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省级课题《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市级课题《利用汉字文化的小学识字教学新探》等课题研究为载体,依托福建省教育资源平台建立教师个人空间、学生个人空间,创建“语文助学室”,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优化识字教学过程,促进识字课堂教学“变革”。在实践中,我们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教学范式如下:
一、追本溯源,寓“理”识字,掌握规律
训诂学家王宁教授说:“科学识字就是按规律办事。科学的汉字教学是两种规律的综合体现:一种是汉字本体构造和使用的规律,另一种是学习者接受汉字教学的心理认知规律。”然而,在识字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汉字的本体构造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一个盲点,学习者对于汉字的认知过程还有欠缺。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采用追本溯源、寓“理”识字的方法,优化识字教学过程。“理”即汉字的构字原理,汉字本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甚至是动态性的内心视像,讲“理”的识字,其“质”是根本不同的,以感知为先导,并有分析、综合以至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参与,适度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便能达到耗时少、效益高的目的。
如我校陈星老师执教的《杨树之歌》,在认识生字“喜”时,陈老师抓住时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适度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先拆分“喜”字:上面是“浴保zhù),下面是“口”;然后出示鼓的形状,问学生:这个“浴毕袷裁矗拷幼沤行造字溯源――“浴本褪枪牡男巫矗下面这个是笑呵呵的嘴巴,鼓乐加笑口,表示有“喜”事,心情很开心;紧接着,陈老师还“以字带串”,引导学生认识“彭、嘭”,即,在的旁边加上“支”,就是书中“鼓掌”的鼓;在的旁边加上“彡”,读作“péng”,表示声音,后来这个字当作姓,就再加“口”,表示声音,读作pēng。这样教学,认识一个偏旁,带出一串字,既带领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汉字的美感与文化,又体现出遵循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实用性。
基于课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寓‘理’识字,追本溯源”教学范式:“读准字音――解析字理――字串学习――指导书写。”
二、微课导学,化解难点,教给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可以把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微课”的创作和教学解决了这一难点。所谓“微课”,就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基于教学设计需要,使用多媒w手段就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虽“微”,却显“精”和“妙”。因此,我们摸索探讨利用微课导学,引导孩子发现字的“系统特点”(声旁表音和形旁表意)的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教给识字方法。
1.字音类聚,对比识记。
字音类聚是指一族汉字在字音蕴涵上同含一个母体字,由这个母体字的字音类推其他同族字的字音,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中声旁提示读音的特点。我校杨姗姗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丁丁冬冬学识字”中的《青蛙与蜻蜓》时,课前制作微课――《有趣的汉字“青”》。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这么多长得像的字,怎么记住它们呢?能说说你的办法吗?接着播放微课,引导学生依次说说每一个字表示的意思:目字旁的睛,与眼睛有关;竖心旁的情,与心有关;日字旁的这个字读晴,因为太阳出来了,才是晴天……接着,师生共编儿歌:“形声字真有趣,一半一半藏秘密,声旁帮我记读音,形旁教我解字义,相同声旁是亲戚,任何半边猜一猜,字音字义差不离。”最后,进行生活中的拓展,引导学生编“青”字歌,学生高效地掌握了“青”字家族中的字。本微课的研发和使用,突破“声旁提示读音”这一教学难点,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字义类推,迁移延展。
字义类推是指一族汉字在字义蕴涵上同含一个母体字,由这个母体字的字义而类推其他同族字的字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中形旁表义的特点。我校赖丽英老师在执教人教版低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时,了解到孩子对于“认识斜玉旁表意的作用”这一知识有难度,赖老师课前制作微课,先让学生了解“斜玉旁”的构字过程,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文本中初步系统学习斜玉旁的字,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语境、在文本语境中找出带有“斜玉旁”的字,进行“斜玉旁”系统识字延拓,有效化解学习难点。在教学中,我们明显发现,采用微课导学突破重难点,既能教给孩子科学的识字方法,又能改变零散机械的识字教学,实现“学习一字、一偏旁”,“认识一串、一家族”,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基于课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微课导学,突破难点”的教学范式:“微课导学――系统识字――运用表达――书写巩固。”
三、空间助学,以学定教,自主识字
我们依托福建省教育资源平台创建“教师个人空间”,并在教师个人空间上建立语文学科助学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学定教,提高识字效率。
1.空间助学,自主识字。
我们利用个人空间网页建立学科助学室,上传教师自主研发的识字“微课程及识字的方法、规律等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师个人空间中上传了“如何写好‘辶’”的微课程,通过讲述汉字书写原则,形象地用“小船”的样子讲述“走之儿”为孩子们提供了如何写好汉字的好素材。同时在个人空间中链接字理网上的神奇汉字、字理博园、字理趣叙、字理析解等栏目。教师的个人空间对孩子是开放的,有能力的学生就可以在空间中对有关字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先自学,不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优化识字教学的课堂结构。
2.翻转导学,省时高效。
“翻转课堂”是一个舶来品,起源于美国。一次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要经历“教师创建授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学习知识――课堂师生互动”三个阶段。我们利用教师个人空间,进行“翻转导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创新与改革,即依托教师个人空间,课前引导学生进入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空间上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这样的翻转导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课后再充分利用视频进行复习或者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再学习。这样,提高孩子自主识字能力,以学定教,达到省时高效。
如我校赖丽英老师在执教识字课《鸟的王国》时,课前,首先利用个人空间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上传视频和导学单,学生在声情并茂、视听交融的视频中自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质疑问难,为课堂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课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留言了解学情,以学定教,适时适度在关键处、在难点处再次翻转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鸟”和“隹”既可表意又可表音的特点,把“课前自学”和“课堂引导”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后,孩子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差异再次翻转学习,加强巩固重难点。这样,把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巧妙地融合,将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大W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实现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课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翻转导学”的教学范式:“设置目标――空间导学――课堂翻转――课后拓展。”
以上课例研究及有效融合模式的构建,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提升。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融合研究,使课堂成了“学堂”,老师们把更多工夫下在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科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方面,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语文识字教学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
[2]朱梓伊.目标重构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3]李玉平.如何开发微课程[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关键词】理科班 语文教学 化轻为重
米兰·昆德拉有本经典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当下的高中理科班级语文教学也可以说是不能承受之轻。在高中理科班级教学中,语文学科往往受到学生的轻视,源于学生的实用价值评判,源于其他学科老师的“谆谆教导”。如何化轻为重,寻找到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实现困境的突围,也就显得极具现实意义了。
北大教授温儒敏在《理科生的语文素养》一文中指出许多同学选修“大学语文”,就是要提高语文水平,甚至是为中学语文补补课。从北大开课的情况看,比较有收获的同学,都调整了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更加发挥主动性,注重方法的领路,能力的训练,以及眼光和品味的养成。具体来讲,就是既适当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更注重通过这样一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一、构想来源
(一)冲破学科边缘的现实困境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的重要渠道,理应受到重视。但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因受到现代学科划分影响,语文学科受到了边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在理科班。理科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受实用主义影响,学习兴趣明显不足。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理科考试中甚至出现了语文被弃考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放弃语文考试,实际上是向社会、向基础教育传递了一个非常错误的信息:语文不再重要。可以说是母语学科弱视的一种显性表现,母语教育的前途令人心忧。
(二)符合课程结构的潜在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打破学科本位意识,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已经成为不少教育人士的共识。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文史哲不分家,学科间就知识体系、思维模式都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语文与数理化的关系更多只停留于语文是基础,是工具,而没有意识去寻找语文与数理化这些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共生共长。
(三)发展学生思维的理想选择
大量数理化作业,让学生没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语文素养低,语感很差。写作水平也就相应低下,总是苦恼于没东西可写。甚至不少理工科类的硕士生、博士生写出的论文居然都存在文句不通、表意不明的现象。
作为我国新课改支柱理论之一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可以分为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每个人相关智能的开发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无视个体间的特性,实施一刀切的教育是非常不明智的。数学学科已经开了先河,前些年就大胆进行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的区分,针对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基础、思维模式,编定了内容深浅差异的教材,提出了能力高低不同的要求,进行了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考核方式,使一些文科生不因为数学学习不好而丧失进入理想学府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由此我想本着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语文学科具体教学时也可以尝试根据理科生的知识积淀和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群体思维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二、我的尝试
(一)吸引:与理科知识适当融合
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让其他学科知识成为语文知识的“消食片”,促进语文学习内容的内化吸收。
如探讨《清兵卫与葫芦》“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这一情节处理时,抓住“葫芦”的命运启发学生:既然剩下的其他葫芦最终难逃劫数,不让教员再次没收,却让回家的父亲逐个砸碎,比较这两种情节处理方式,你觉得哪种好?学生思考后都认为是后者好,但理由却基本上只停留在人物形象上,诸如突出了父亲的粗暴,清兵卫的可怜等等。这时,我导入物理学科的“单摆”模型(并绘制示意图)来辅助学生理解《外国小说欣赏》里面的话题知识“摇摆”概念: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进而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文中若干摇摆情节,并尝试再次结合单摆运动的轨迹(类似正弦余弦图形,出示简图)分析摇摆对于小说发展的作用。面对直观的图象。学生有说情节起伏的,有说一波三折的。摇摆的概念及作用通过物理上的“单摆”知识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等接触了“延迟”这一话题知识后,不少学生把“延迟”与“摇摆”混为一谈。《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介绍: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每当朱阿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的时候,就会被阻止,而阻止的理由也在情在理。学生认为犹疑不定就耗费了时间,就是延迟。说实话光看概念,真的很难跟学生讲清楚两者的差别。这时候,为方便区别将物理学的减速运动介入,延迟的意义相当于减速运动,运用这一结构可使情节舒缓下来;而摇摆则是圆周运动,情节是有往复的。过于专业的术语曾使学生困扰,此时另辟蹊径,柳暗花明。
如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尝试将自然学科资源与语文学科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借用生物学科的食物链知识: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灭亡山秃,帮助学生对作者的论辩深入了解,更真切地感受作者以小见大、层层剖析的行文风格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严密思辨。
当然以上课例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用其他学科知识辅助讲语文知识,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
(二)推进:把理科思维有机介入
1.强化理性思维
文理科学生对语文的心智感受和反应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本——鲁迅的经典小说《祝福》,大多数文科生阅读后老师不需要过多讲解,已经对苦命的祥林嫂投以极大的同情与悲悯,并大致能把握主旨,这源于其语言感知的敏感度。而不少理科生阅读后却仍不知所云,甚至对祥林嫂的个别行为费解与误解,更别说领悟各中深意了。针对理科生的优势是理性分析,结合孙绍振先生《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一文的精辟分析,我尝试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他们更好理解这部生活悲剧的纵深意义。抓住小说中“穷死的”一句质疑,如果“穷死”结论成立的话,那祥林嫂为什么会穷死?(被开除)为什么会开除?(丧失劳动力)为什么之前那么能干,现在却丧失劳动力了?(精神受了刺激)受了什么刺激?(捐了门槛仍被视为“不干净”的人,不准参与祭祀)为什么捐门槛?一系列引探式的问题让学生逐层深入,享受思维冲浪乐趣的同时,也最终意识到一切都因为她是寡妇。寡妇要守节的观念深入人心,观念吃人,杀人于无形。另外也可抓住“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一句,不断追问,揭示了这种荒谬而野蛮的封建礼教观念并非封建统治者独有,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2.构建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零散,语文能力培养缺乏有效性,是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疑难杂症。魏书生曾创造性地提出“知识树”的理念,但随着课程改革深入,语文专业化更明显,要一网打尽所有知识点是不现实的。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帮学生种些小知识树还是有必要的,从而实现化零为整,聚沙成塔。
如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将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信息筛选和概括等进行侧重教学,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具体授课时,《物种起源》注重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分择要性筛选阅读(主要信息):如文中作者阐明了哪两个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择需性筛选阅读(所需信息):如达尔文为什么要提前出版《物种起源》?《南州六月荔枝丹》注重说明方法的辨认和评析,特别是分析引用大量古诗词的好处。《景泰蓝的制作》注重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理清说明顺序,区分详略。《斑纹》一课则作为说明文单元学习效果的验收,让学生自主分析出本课运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并据文提炼出蛇的特点。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就是大部分知识不是显性的,是依托文本存在的,要靠言语品味的。但不妨碍我们采取类似侧重教学的方法,特别是新课改后部分教科书是按照人文专题安排的,如果不侧重教学的话,学生学到后来就兴味全无了。我觉得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非常发人深省:“需要有一个明确、合乎科学工序,教和学才能有所遵循,循着这工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能有好的效果。”
3.注重方法传授
理科教学特别注重方法传授,并且所提供的方法具体而实在。语文授课也提供方法,但除了高三复习课相关的解题技巧,提供的大多偏虚,诸如多阅读多写作。习惯了相应思维模式的理科学生更加关心具体怎么操作,怎么读?怎么写?为此我也就不同形式阅读和写作进行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如每周阅览课上的阅读,我建议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抄有文采、有思想的文章、语段,多积累相关素材,特别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摘抄加以评论,在笔记本上说明摘录的理由。通过这种吸收和产出的方式,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并于一定时期将学生的摘抄汇编成《读写导刊》,让更多学生树立规范的高质量的阅读意识,让更多学生认识到积累是创作的基础,模仿是创新的前提。
(三)强化:跟理科方向相对同步
鉴于理科生今后大多投身相应的理工领域,工作中往往需要向他人或口头或书面介绍自己的创意,因此中学阶段就帮助他们加强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特别是给予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我觉得是相当必需的。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生三年,就要为学生考虑三十年”,教育者确实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从事着良心的工作,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具体而言,就要告诉学生如何围绕特定的议题搜集材料,运用材料,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辅助观点的呈现等,并且告诉学生议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至于应用文体,则应该让他们知道基本的格式与写作规范。
(四)补给:将文化精品广泛推介
钱理群先生给大学生第一次授课时多次提及“两双眼睛看世界”,即科学的眼睛和文学的眼睛。对于理科生,语文老师要做的一大工作之一就是帮助他们拥有文学的眼睛,唤起他们对于文学应有的好感,而这过程中名著导读是首选的方式。
经典的文学作品,给以我们更多文化滋养,更多灵与肉的交响,更多人生的启迪。在这崇尚快速的时代,我们更多吞咽着时尚文化,经典文学似乎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名著阅读,乃至触摸都快成了一道逝去的风景。大力推介名著,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通过言语习得、视频对比、名家赏析、自我感悟等多样形式,让他们感受《诗经》的魅力,知道《红楼》的神奇,理解卡夫卡、川端康成的心路历程……
经典接触无异于文学旅游,理科生由于兴趣、职业等影响,今后可能会与不少景点擦肩而过,失去很多欣赏风景的机会。我们老师应自觉树立起文学导游的意识,让他们知道有那么一些可以领略的风景,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品位。
三、实践心得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高效益的唯一指标。”高效教学理念关注的正是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效益。笔者认为,“简单语文”正着力于此。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是唯一着力点,要摒弃热热闹闹的课堂,将语文的深刻内涵用简约的方式诠释出来。简而言之,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简单”的实际意义就是“高效”,二者融为一体,是和谐共生的。
一、内容简约——确立语文教学正确精当的内容
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专业性。就某个语文知识,他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就教材里的课文,他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教师自身不清楚用什么方法施教,也不清楚教些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更有甚者,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合理,也没有经过科学的判断评价。
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实现高效教学的当务之急是确立正确、精当的教学内容。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语文教学才能云开雾散、柳暗花明。笔者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当读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江边,凝视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段时,就感觉大诗人李白仿佛就伫立在面前,那只白帆仿佛就在眼前渐渐远去,既熟悉又陌生,这就是“借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当读到结尾“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时候,我不禁感慨万分,这既自然平实又余味无穷的语言正是学生要反复品读感受的对象。于是,在朗读、品味中生成、发现了新的教学内容。
反思课例,教师采用朗读、感悟的教学策略,在读悟之间,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就挖掘出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教学价值。
二、目标简明——引领语文教学正确航向的灯塔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效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是一堂课的灵魂,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这好像不需要研究,每课的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得清清楚楚。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走进课堂,目标不明、不准的教学现象大面积存在。笔者认为,首先,教学目标应该做到“简明”,这样便于操作。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短短的两个目标,清楚明了,无需过多复杂的语言。
曾有幸欣赏过窦桂梅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窦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非常简单实用,就是感受“母爱”、理解“母爱”、感谢“母爱”。课堂上,窦老师紧紧抓住这个目标,指导学生品读文字,升华情感,形成自己的思考,让他们初步形成关于人生的正确价值观,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三、策略简捷——实施语文教学的高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最能体现文本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让他们在情境和对话中、在想象和体验中、在追问和碰撞中,细品真味,涨溢情感,习得方法,掌握形象。笔者在教学《七律·》时,紧紧抓住重点词语“只等闲”,让学生学会自己读,在读中学、在读中感、在读中悟,理解在途中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血战湘江的艰险困难,体会战士的坚强不屈,理解“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进而从“只等闲”中体会精神,也就是大无畏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样的教学立足课堂,没有故意雕琢的痕迹——教师真真切切地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处处可见教育的智慧。
四、流程简化——扬起语文教学前行的风帆
在课堂中,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精心预设具体的阅读训练环节,增加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是有效的策略。笔者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这篇看起来简单,其实课堂教学是大容量、高密度的课文时,我立足教材,旁征博引,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金字塔就像一本永远也无法读懂的大书,始终蒙着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永远散发着神奇的魅力。接着,我辅以生动的图画以及名胜古迹,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这样清晰明了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仅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而精巧的特点,更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使教学流程简化而流畅,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五、观念简朴——构筑语文教学理念的瞭望台
1.高效教学需要树立简朴的课程观
真实的课堂是有血有肉的,是动态生成的,是有个性的,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也是发展变化、不断提高的。崔峦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小学语文课程的特性表现在“语”(工具性)、“小”(基础性)、“人”(人文性)三者的有机结合上。只有明了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性,才能摒弃浮华,还其以真实面目,这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高效教学需要树立自主的学生观
课堂的重心是学生,是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发现都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有意义生成。于永正老师所追求的课堂是“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特色的课堂;薛法根老师所追求的课堂是安安静静的,是教给学生读书,是让学生去体会语言文字的课堂;窦桂梅老师所追求的课堂是着眼发展、共同成长的课堂。这些名师的课堂,之所以高效,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是为学生服务的。语文学习是专心读书的过程,是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的过程,是融会贯通的过程。因此,要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不仅让他们用眼睛看用耳听,更要让他们用心灵去读,以促成他们精神与人格的成长。
3.高效教学需要树立简练的教学观
陶行知先生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做。”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的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指导、促进等,必须是高效的;教师应当主动研究,能动参与,达到简约而高效的教学要求。
荷城小学建校于2007年,忆起建校初的情景,校长吴丽芳感慨良多,她说:“荷城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是当时我们思考得最多的问题。”经过讨论研究,该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要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教育水平,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此,该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关注人本,注重校本,搭建舞台,促进发展”为思路,创立了“绿荷杯”“荷城之约”“小荷特级教师工作坊”三大校本教研品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绿荷杯”:以赛促研
同伴互助是常见的校本研训方式,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荷城小学除了采取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等常规办法,还定期在校内组织各类竞赛活动,“以比赛促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每学期举办的“绿荷杯”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为了帮助教师实践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自2009年开始,荷城小学每学期都举办“绿荷杯”教学基本功大赛,每次比赛的主题和内容各不相同。如第六届的主题为“解读新课标,落实新精神,展示新课堂”,赛课内容是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以及英语的“Let’s Learn”操练课型;第九届的主题为“以生为本、以学为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各学科、各年级的赛课内容也不同,以语文学科为例,一年级的赛课内容为汉语拼音教学、二年级的赛课内容为识字教学、三至六年级的赛课内容为阅读教学。比赛通常采用“上课+评课”的方式进行,由各年级学科组派出参赛教师,除评委和参赛教师以外,每个科组成员都要做好参与评课的准备。不但参赛教师有上课、说课任务,听课教师也要时刻为评课做准备。事实上,听课教师往往会听得更细,记得更实,想得更深。
当然,每一个参赛教师都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年级“抱团”,群策群力。由年级教研组长引领年级全体科组教师,“磨人”“磨课”,一起解剖、研究、创造,精密计算课堂40分钟的使用效率。通过同伴之间的这种“磨合”,每个教师都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叶晓是2013年刚调入荷城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她说:“以比赛促发展的关键在于‘用心参与’,‘人人用心参与’,方可‘人人大有进步’。我观摩过不少学校的同伴赛课,但是只有少量老师真正用心参与。荷城小学则做到了这一点(‘人人用心参与’)。”
荷城小学通过“绿荷杯”教学基本功大赛,让教师紧跟时代脚步,向“高、精、尖”目标迈进,实现教师专业化高效发展。经此大赛选拔走向更高层次比赛和锻炼平台的教师很多,先后有语文科的李敏、叶晓、姜树英,数学科的姜敏妹、冯丽娟,英语科的杨丽曼、卢冰、谭旭丽等教师,凭借“绿荷杯”基本功大赛磨练出来的过硬教学技艺,在各级各类公开赛课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荷城之约”:专家引研
刚踏进荷城小学的校门,记者就看到一位体育老师正在操场给学生上课,走上前询问,这位老师自我介绍道:“我叫覃新,是港北区贵城镇兴隆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兴隆小学的老师为什么来这里上课?覃老师告诉记者:“再过两天荷城小学就要召开‘荷城之约’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今年(2013年)的主题是‘体艺2+1’,我受到邀请将在此次活动上执教一堂研讨课,现在正在试讲呢。”
“闭门造车,终究难成大器。”为了探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解决难点问题,加强不同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信息交流,以“专家引领,共研共进”的方式促进区域教育的共同进步、均衡发展,荷城小学每两年举办一次“荷城之约――跨区域教育教学主题论坛活动”。在活动中,荷城小学特别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并请区内外的兄弟学校教师参加优质课展示和研讨。
2011年,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接受邀请,在第二届“荷城之约”研讨活动上作了题为《如何做一名幸福的教师》的演讲,阐述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享乐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等理念,如春风化雨,点燃了教师的教育激情。一位与会教师说:“魏老师通过幽默诙谐的比喻告诉我们,每个职业都很光荣,做老师应该居其位,尽其职,享其乐。”
吴丽芳校长说,“荷城之约”的辐射范围比较广,先后有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南宁市民主路小学、桂林市樟木小学、钦州市子材小学、玉林北流市北流镇新芝小学、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玉林市陆川县第一小学、贺州市八步区八步镇第一小学、桂平市西山镇中心小学等80多所区内外学校到该校参与展示和交流。在活动中,各校教师通过观摩与展示优质课,相互交流、共研共进,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无论是师德修养还是专业素养,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该校的“荷城之约”引起了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贵港市教科所、港北区教育局教研室曾多次派专家和教研员参与研讨活动,并对活动予以高度评价。
小荷特级教师工作坊:行动研修
为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2012年12月,荷城小学组建了“覃祝书――小荷特级教师工作坊”,为教师学习交流搭建了又一重要平台。
与其他单学科工作坊不同,小荷工作坊涵盖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6大学科,工作坊通过“一专多题,专项课题多点研究”的方式,以总课题“小学生学习评价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为切入口,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各学科分点研究,目前,《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等课题已顺利结题。
该工作坊除了承担和开展课题研究,还开展了各项学习交流和帮扶活动。2013年11月底,工作坊在本校举办了以“以生为本,教学合一,凸显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性”为主题的名师课堂研讨活动,执教教师、备课教师及参加活动的教研员围绕主题集思广益,探讨了课堂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如何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统一,如何将学习方法教学落实于整个课堂。坊员姜树英在此次研讨会上展示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说明文《鲸》,其“真实、扎实、简约、有效”的教学风格获得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她说:“工作坊的研修模式给我搭建了一个磨砺自我、反思教育、自觉提高的平台。我经常在工作坊网站上采撷同行们的智慧,运用到我的工作实践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我也不断把自己的思考与收获通过网站呈现给同行,一起探讨、反思教育教学。”
据坊主覃祝书介绍,经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帮扶,坊员们在各大选拔性较强的教研赛课活动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邱艳萍代表贵港市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展示暨广西第十一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评活动荣获一等奖;梁永健代表贵港市参加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广西选拔赛,获得小学组第二名,后代表我区参加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又获得指挥项目第一名、综合二等奖的好成绩。正如坊员李敏所说:“名师的教学主张鲜明,教学方法科学,教学风格独特,我慕名师而从之,悟其思想,学其技艺,仰其人格,可以让我在教学上少走弯路。”
通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绿荷杯”“荷城之约”“小荷特级教师工作坊”已成为荷城小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张名片,经过三大平台的磨练,一批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脱颖而出。目前荷城小学有中学高级教师16人,特级教师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八桂名师”1人,“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人才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优秀班主任1人,贵港市优秀教师5人,贵港市拔尖人才3人。近年来,教师撰写论文2 000多篇,获奖1 000多篇,有100多篇论文分别在全国、省级、市级刊物上发表,28个优秀课例荣获各级比赛一等奖。该校也获得了广西小学语文研究与应用先进单位、广西陶行知教育思想优秀实验学校、贵港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分管教研的副校长张美群说:“教师是立校之本,我们希望通过专家和名师指导,引领教师树立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充分肯定教师在自主发展中的成绩,鼓励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全能型’‘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创造型’教师,从而推动学校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