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直接反映了科研的学术水平。做好科研档案工作,对科研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科研档案作为科研工作的历史记录,具有较高的文献分析研究价值。医院的科研档案记载了医疗和科研发展的历史,反映了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动态发展的情况,是医院珍贵的信息资源。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科研活动的基础,直接反映着一个医院的学术水平,对提高医疗、教学和学科发展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医院的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院科研档案是医院科技人员在从事与医学相关科学研究活动中,直接产生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最原始地记载了科学研究的详细内容和过程,是一种卫生资源,对科研工作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实用价值的鉴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套完整规范的医学科研档案即可以随时为研究者提供科研进展状况,又是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科研档案管理的目标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安全性、时效性和真实性。而科研文档的系统、完整、规范则要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目前,医院的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科研档案资料在科研工作过程中收集不齐全、不完整、尤其是缺少反映科研过程的资料。这是由于医学科研档案的特殊性造成的,医学科研档案专题性强,跨度大,周期长,研究均以一个专题为研究对象,都是围绕着某种疾病病因的探讨、治疗和预防,或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损伤等进行专题研究,许多重大项目更是多专业、多学科综合研究,共同攻关完成。因此,除了项目初始的技术制定完成后,研究课题就步入了主要阶段,有的是每个病例信息归档后就纳入分析系统,有的是等全部试验调查数据收集齐全后进行系统化,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一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或是对传统技术的一种改进方案,原始数据的收集只能在课题完成后,也因此导致科研材料收集、归档不齐。
二是科研成果复印件多,原件少。已完成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将科研全过程的技术文件、技术资料及时完整建档;科研成果技术资料形成系统的比例太少,有连续性并且保存完整的少,原始技术、文件保存到项目完成时完整无缺归档的少。这主要是由于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薄弱造成的。不少科研人员不懂得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是用来评职称的,是自己的心血,不愿意将原件归档。部分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科研意识不强,对《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宣传力度不够,同时又缺少科研档案管理的经验,不是主动地关心医院科研工作的进程及做好科研项目档案的跟踪管理,而是靠科研管理部门及其课题研究人员自愿上交。特别是对年份已远的证书、奖状、奖章等科研成果由于管理的不善,造成资料的不全,给将来科研资料的使用带来许多不便。
二、科研档案的分类
科研档案分为七个方面:课题管理、成果管理、学科管理、学术活动管理、学术刊物管理、学术语言管理和科研统计管理等。此外,还有外事工作和研究生工作档案等等。
课题管理包括两部分:院外和院内,院内分院级和所级管理,计划内和计划外项目。按照课题管理的工作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题立项阶段,包括选题、申排除万难、立项审批、经费预算等;第二阶段为课题进展阶段,包括中期检查(阶段成果、完成情况、经费使用管理、年度拨款情况、课题变更)等;第三阶段为课题结项阶段,包括结项、评估、鉴定等材料。
成果管理包括个人成果信息和集体成果信息、成果评估管理、成果出版管理(出版基金资助)、成果奖励管理(申报、推荐、审批、获奖)等。
学科管理包括各单位二、三级学科调整,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室的管理,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的管理,也包括新兴边缘学科、扶持学科等等。
三、科研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科研档案管理是现代化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直接影响医院科研工作效率的提高。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无论是项目管理、制度管理、还是流程管理、手段管理等,都与档案管理紧密联系。承受着医院的不断发展,科研档案管理在医院学科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日益增强。
(一)科研档案对科研成果的形成和提高有指导价值
科研成果的申报从科研的先是立项、完成、结题到成果鉴定,一般小的课题需1-3年,较难的课题则需要5-7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许多科研人员经过努力得到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就存放在档案库里,或是放在自己手中,成为个人技术,不作后续的研究,如不及时加以总结,积累和利用,就不能形成更新、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造成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做好科研档案工作,可指导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工作中,避免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浪费,减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科研成果的申报必须有完整的科研档案材料作为依据,它包括:1.科研课题立项申报书、计划任务书、协议书、合同、立项审批文件;2.研究实验等阶段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3.结题阶段的结题报告书、工作总结、发表的论文或专著、科研投资情况、经费决算等;4.成果申报的成果申报书、鉴定证书、推荐书、研究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成果查新报告、论文被引证明、论文复印件等;5.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证明材料、合作单位同具的成果申报证明等。在成果申报时少本项资料,都会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申报。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使申报的成果档案结构合理、排列有序,既使有缺漏之处也能及时发展、补救,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避免因材料的不全而导致成果无法申报的现象。
(二)科研档案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学科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上要包括临床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3个方面,科研是学科建设依托的平台,学科的水平、学科的知名度,是靠有先进水平的科研课题及其成果来体现的,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也是学科发展的源泉。没有高水平的科研课题作依托,没有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工作,学科建设将无从谈起。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建设提升的重要条件。学科建设的质量又从科研活动提高技术得到支撑和保障,学科水平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科研水平上。学科建设质量的提升又从科研活动的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技术支撑。
(三)科研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长远效益
科研档案是一个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研究完成所形成的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资料,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就是说,它不同于文书档案,仅仅保管在医院的档案室内,供本医院使用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除了为本医院提供进行交流或成果转让外,更应该大力弄好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提供大量的、准确的、规范的、系统的信息服务,面向社会发挥它的成果性和资料性作用。满足社会各界对医学科研档案信息的需求,让医学科研档案创造出更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静态管理来看,科研文档的储存、积累、整理、查阅、审核,直至销毁,都有其严格的管理制度,个人是无权变动的这就维护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从动态管理来看,科研文档需要不断得到补充,保持其系统完整性。文档的存储是项目、制度、流程、手段更新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社会中,长期积累的科研文档信息是重要的科研管理资源。文档信息资源短缺,文档管理工作薄弱,科研管理的历史记录残缺不全,管理工作就会陷入困境;科研文档管理信息充足,工作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琼.浅谈科研档案在我校科研成果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科研管理;成果管理;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17-02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进行科研工作,不仅是对科研、教学和产业化三大智能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提高了应用教学的质量,增强了教师自身的管理,还大量培养了迎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管理的内涵,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对促进教育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成果管理缺失的问题
(一)认识存在误区
在很多人眼中,高职院校的内涵只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教师培养应用人才的地方,教学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离自己很远,根本就不是自己该去做的,应该是专门的科研机构去做的,既然没有多少科研的预算费用,也没有来自教育部门的科研政策,不必要开展科学研究。这种单薄的科研意识严重滞后了科研工作,导致了高职院校固步自封,很难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缺乏科研人员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相比于高等院校,教师自身的能力、持有的职称以及开展科研的能力都较差,没有什么科学研究的经验,也没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如果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却缺乏相应的科研人员。虽然随着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不断引进,人才储备量不断增加,但是高职院校依然缺乏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人员,无法作为领头人建立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三)缺乏科研积极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一直存在着滞后的问题,高职院校还是遵循职业教育的思维教育方式,而高职院校的领导也缺乏对科研的认识,而且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科研应用的缺失也导致科研工作停滞不前。科研管理工作没有创立新型的管理体制,科研以及教学的成果没有创新的评价机制,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对科学研究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四)科研管理无法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依然存在事务性管理的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没有让科研工作充满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却忽略了成果的转化,没有体现成果的价值,与市场严重脱节。
二、管理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主动性
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起步较晚,研究应用性技术项目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科研管理缺乏主动性。由于很多科研的管理人员依然把管理工作当成一种事务性的行政工作,多为重复性的工作,没有多少创新的内容,仅仅流于表面,没有主动将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只是单纯地进行成果的鉴定以及科研成果的存档报奖等工作,没有将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转化。
(二)缺乏市场意识
高职院校无论怎么改变学校的工作内容,教学依然是工作的重点,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没有多少时间用于市场的调研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对企业的需求缺乏了解,对市场的信息缺乏收集,无法针对市场需求调整科研方向,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进入市场。这是因为缺少一定的配套机制,也没有经费投入作为保障,没有办法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同时,科研人员没有市场意识,无法寻找契合企业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往往脱离市场的需求。
(三)缺乏管理人员
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人员很少,日常的管理工作还勉强维持,但是很难抽调人员针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和市场宣传。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管理团队。
(四)合作不协调
科研成果不是行政式的事务性工作,科学研究出来的成果需要转化成生产力,让市场认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大量信息作为支撑。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没有渠道了解企业的需求信息,企业也无法知晓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以及管理机制。科研成果没有办法进行转化,而企业也无法找到自身需求的科研成果,缺少相互交流的平台,因此增加了科研转化的难度。
(五)没有完善的激励政策
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发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却没有重视成果转化,没有制定成果转化的奖励制度,忽略了科研课题的成果推广,而成果转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科研人员没有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科研成果管理的创新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现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对管理机制和体制进行创新,在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中,我们要尊重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可以进行持续发展的规划,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管理模式。
(一)打破传统,理念更新
常常误以为,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会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服务,却往往忽略了科研管理本身具有的创造性,还有对科研工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对科研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还会扼杀很多科研的机会,妨碍了科研的发展。因此需要改变管理的意识形态,需要制定完善的规划,通过协调各个关节之间的关系,打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同时需要加强和市场的联系,尤其是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关系。这样不仅促进了科研的发展,也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对理念进行更新,体现管理的创新。
(二)提高管理水平
科研工作需要科研人员随时把握科学研究的所处环境、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自身需要拥有的创新思维、工作方法、合作形式等。管理者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要学会自发性管理,包括团队的管理和合作,善于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做到公平工作公开,建立相对和睦的对等关系。同时管理工作还需要明确科研工作的目标,了解科研工作的现状,还要对全国的科研趋势加以确定,了解科技工作的内容以及科研工作的理论方法和价值。不仅要兼顾学院长远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让科研遵从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建立完善的流程
管理的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着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管理部门需要通过调研和规划不断调整科研方向,对团队和人员进行有效的协调,加强过程的管理,包括立项、科研、验收以及投入的使用情况等,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订立相关的奖惩制度以及考核的内容方法。制度的建立需要对教师的能力和科研的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避免积极性被削弱,努力实现自我的突破,实现成果的全面转化。
(四)实现全方位管理
科研管理人员的作用不仅是监督,也是服务。传统的管理方式只是片面的工作方式,只有监督,没有服务。但是到了现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科研工作发展,也没有树立起管理部门的应有形象。这就需要科研管理者改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不同的信息和各种资源,为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的服务。制定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建立流畅的沟通渠道,对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予以解决。另外需要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以及市场的推广。努力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将服务工作落实到实际,促进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建立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对外界的沟通以及社会信息的把握非常欠缺,尤其是市场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力,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没有与企业联系起来,缺失有效的运行机制,无法做到科研成果的推广,不能实现成果的商品化。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联系,大力推广成果的转化;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安排相应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将企业引入科研项目,做到产学的合作;让拥有能力的教师担任企业的主管,让他们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情况,让科研工作具有明确的方向,实时掌握市场信息;建立考核机制,对科研工作项目进行评价和考核,对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提高实力的增强。
(六)建立人才保障体系
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不足,导致科研队伍的状态不稳定,科研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避免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所以需要建立稳定的科研环境,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管理,利用政策和待遇肯定他们的价值,实行科学评价机制,促进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
(七)加强产权保护
一、完善选题机制、倡导协作攻关
选择研究题目是开展档案科研活动的首要前提。档案科研活动所选择的题目是否具有实践意义、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作用实效的发挥。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虽然也强调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档案科研题目、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档案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做法却往往差强人意: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大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甚至根据个人好恶而确定档案科研题目的取舍,缺少统筹协调机制的规范制约,以至形成三、五人甚或是“单枪匹马”的档案科研人员结构模式。造成档案科研成果层次偏低、研究周期漫长、涉及领域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档案科研长期处于重复研究、低水平徘徊境地的主要原因,严重地桎梏了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鉴于此,建议国家、省及有条件的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担负起协调、规划档案科研工作的责任。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普遍开展群众性档案科研活动的同时,注意引导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从档案科研选题的现实性、战略性、预见性、计划性和新颖性等方面入手开展档案科研工作活动;并注意对关系到档案工作全局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等战略性问题,引进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协作攻关。形成“人自为战”与“协同作战”两种模式并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局面,使档案科研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档案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树立科学理念、增强科研意识
“事业发展靠科研”。档案科研工作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环境下促进档案工作全面、快速发展的“增速器”。要达到加强档案科研工作的目的,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对档案科研的认识问题、增强档案人员的科研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档案科研的欲望。从目前的总体情况分析,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档案科研创新的辅佐与支持。因此,要正确教育引导档案科研人员树立牢固的科学理念,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内容实质,发挥档案科研人员从事档案科研工作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档案科研的创新意识。并创造条件,鼓励档案科研人员依托档案工作实践,从实际需要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形成既关注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档案管理的应用与实证研究的档案科研机制,使档案科研人员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充足的干劲,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档案科研工作活动。
三、加大推广力度、注重实际应用
档案科研成果推广是由档案科研向档案工作实际迈进的必经之路,也是档案科研工作的目标。从整体上说,我国档案业务工作领域的基本管理手段仍处于新旧更替时期,传统的手工操作尚未完全退出主导位置,现代化管理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特别是档案工作领导者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他们乐于接受、勇于应用档案科研创新成果的能力和自觉性,便于使档案科研成果得到实际工作的验证。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档案科研成果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档案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使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能够有章可循,得到及时的实际应用,尽可能地缩短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发挥档案科研成果对档案工作实践所应有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的全面、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四、广辟经费渠道,增加科研投入
档案科研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国家每年可以划拨的档案科研经费与档案科研工作实际所需经费之间的比例失衡;而地方各省、市可用于档案科研的经费几乎无从谈起。采取坐等这种状况得到改变的办法不利于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除建议国家档案局向国家科学管理部门申请增加用于档案科研工作的“科技三项费用”额度或另设国家档案科研专项基金,以资助重大或有影响的档案科研项目之外,还要广辟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数额的经费或组织力量申请当地的有关科研基金项目,尽量满足档案科研工作的需要;各级档案学会则应当发挥学会组织的优势与特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进行经济创收,筹集档案科研经费,“反哺”档案科研的实际需要;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应当与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进行必要横向协作,利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科研能力等优势,通过合作的方式,承担其所需的档案科研项目,获得档案科研经费的资助;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面向社会进行征集、获得社会赞助等形式,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并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急需的档案科研项目上,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力争取得档案科研作用绩效的最大化。
产-学分离的体制,致使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国民经济生产实践长期相脱节。随着经济、科技融合性的不断增强,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体制和管理方法已日益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必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成果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更好、更快的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第一,加快科研机构的转型与改革;第二,对于高等院校,国家应大力提倡高校组建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兴建高校科技产业园,并按现代企业制度对其进行改造,以实现高等院校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第三,鼓励科研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实践生产,并将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相关成果,纳入现有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及奖励机制;第四,改革现有的课题申报、评审和验收方法,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
由于我国科学研究与生产相脱离,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是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科学技术研究的投资主体是政府,而生产的主体则为企业。因此,企业的科研力量十分薄弱。然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其应用开发研究的投资主体为企业,据统计该类研究的经费75%来源于企业,企业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重达70%左右,比如德国博世(bosch)每年将近上万项新技术应用到各项产品生产上。当企业作为科学技术研究的投资主体时,他们在设计研究项目的过程中,就会紧密结合企业自身和市场的实际情况,针对生产第一线的要求,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目前的开发研究经费约有70%来源于政府,企业投资只占30%左右,而且我国企业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重仅为30%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由于我国科研投资者、承担者和成果使用者相互分离, 因而使得我国科研与生产互相脱节,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比例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企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力量,充分发挥企业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作用,促使企业加大科学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从观念上、政策上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应用开发研究投资体系,但近期情况有所改观,如中国长安集团大量投入科研资金,CX30车中大量使用了最新的节油科研成果。
首先,要加快转变政府对科研管理的职能,要改变政府是应用科学技术研究的投资主体的传统观念,增强企业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意识,鼓励企业培养企业的科研人员,使企业自觉地增加对应用科学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其次,要大力增强企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力量。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力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而且科学技术研究与企业生产的实际相脱离。因此,必须充实企业的科技力量。再次,必须增加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启动资金。科学技术研究从实验室小试,到工厂中试,再到产业化生产的过程中,所需资金比例逐渐增大。因此,如果企业缺乏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启动资金,即使有很好的生产技术,也可能会由于资金短缺,致使该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短缺最有效的手段是成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基金。通过体系健全、资金实力雄厚的风险机构的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和服务,对发展潜力大、但尚处于困难之中的企业提供资金上的帮助。
三、建立健全科研成果推广市场服务体系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某一个单位能独立完成的。由于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研究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分离,许多价值较高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不能直接付诸于实践,因此就必须有为之服务的市场中介机构,并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相关市场服务体系。这一中介不仅仅是指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所,更主要的是,它是一个服务体系和服务群落。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服务中介至少必须包括科研成果管理与咨询、科学技术转让的相关法律咨询、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投融资服务等各种内容。其中,科研成果管理与咨询,主要是为企业及时有效的了解各种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相关的信息;科学技术转让相关法律咨询,主要是在实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当科研成果转让方与受让方产生纠纷时,中介机构能为双方提供相关的政策与法律信息的咨询;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融资服务,主要是维为有效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获取各种形式的贷款、风险投资基金等各个方面的相关信息。总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市场中介是一个服务体系,它为成果的顺利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四、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课题管理;科研
需求是系统开发的基础,系统的开发过程都是以获取需求为目的的活动,即理解用户根本需求和目标。准确获取用户的需求是系统成功的开端。
通过需求描述,完成需求分析的最终目的,即建立系统的需求模型。
1.现状调研与分析
通过走访和调研高职院校科研处参加课题项目的教师和主管,了解到通常的课题的管理流程如下:省级课题主管单位(下发科研课题指导文件、选题目录等材料)校级课题管理人员及教师(校级课题管理人员组织教师进行选题并申请课题)校级学术委员会(对申请的课题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校级课题管理人员(根据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对课题进行推荐)省级课题主管单位(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研究审查,决定其可行性,进行意见反馈,对可行的课题下达课题研究任务书,并批准立项)校级课题管理人员(提示反馈省级课题主管单位的意见)各课题负责人(①根据课题任务书要求进行开题和课题的研究,并审查课题参与人员上报的阶段成果。②根据研究成果及开题计划,提出结题申请、申请课题延期或撤消课题。③提交结题材料或课题延期、撤消申请。)校级课题管理人员(①对各课题的阶段成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②对课题负责人提出的各种申请进行审查并上报③结题时检查结题材料并上报)省级课题主管单位(①动态监管各学校各课题研究情况。②对上报的结题材料,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对结题申请进行批示,并下达结题证明。③对延期或撤消课题的申请进行审查,并进行批示,反馈意见)校级课题管理人员(提示传达课题主管的批示)各课题负责人(根据批示,进行一下步工作,如同意结题,表示此课题的研究周期结束,自动转移到结题成果汇总;如果同意延期则重复课题的研究过程;如果撤消,则此课题取消。)
2.系统功能总体目标需求
在开发设计本系统时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要便于管理,这种管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输入、输出、查询等功能的实现对各系部科研课题工作的进行管理、监督和服务支持。二是利用信息化的工作方式来减少科研主管部门繁重、复杂的手工科研管理;第二是系统要进行安全性设计。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心血的结晶,为此系统通过进行加密算法设计,以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以及系统在网络环境安全运行。第三要可扩展性,即系统开发完成后,不仅仅只能满足现阶段的科研工作需求,还能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信息处理对工作量、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处理能力的需求。
从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待开发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应达到以下几点:
(1)待开发科研课题管理系统既要有利于科研处的监督管理又要有利于协调各个部门系办的科研工作。
(2)科研课题管理工作涉及到对院校科研处管理员、校学术委员会专家、科研课题参与人员等人员和工作的管理,也涉及到科研成果奖励信息、科研课题项目信息的管理。
(3)对科研项目课题要及时进行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并督促教职工将各种科研成果信息及时录入到系统,以便于统计查询各个职工的科研工作情况、各部门的科研工作情况;查询统计全校的科研工作情况。
(4)教职工根据学校的科研计划,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课题申请人进行立项申请,每个部门负责审核,并把符合条件通过审核的课题,提交到校科研处审核。学校科研处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已经申请的科研项目课题进行审批,对审批通过的项目课题进行立项。
(5)对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课题应组织相关的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成果鉴定,并及时收录到系统中,实现成果共享。各项成果可作为学校评定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依据之一。
3.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根据目前的流程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课题管理系统功能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管理、课题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管理等。
3.1信息管理。由院校科研课题负责人,采用内容管理的形式,对需要进行通知和公告的信息进行及时,方便相关人员了解信息和情况。也可以修改、删除相关错误和过时的信息,并进行分类和整理。并根据管理者和使用者权限,设置功能和权限。
3.2课题项目管理。课题项目管理是科研课题管理的重点内容。课题项目从申请、审核、专家评审、立项、中期管理、结题等各环节完全借助本系统来管理,根据流程和用户决定对应的功能模块。课题有其生存周期和各个阶段。根据课题管理要求和通常流程,课题管理需要课题信息管理、课题申报管理、课题评审管理、课题研究管理、结题管理。
3.3科研成果管理。各个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可以进行个人科研成果信息的录入、修改和删除,以及成果的统计,部门科研负责人可以对各个成员的成果信息进行审核,查询和汇总。对于审核通过的成果不能修改和删除。院校、部门科研负责人可以审核全校或本部门所有人员的成果信息,并可以进行汇总统计。
3.4系统管理。进行系统信息、系统参数、系统初始化等信息录入和设置。由于使用本系统的人员比较多,所以应该根据各自的人员和角色,决定各自的功能和模块。如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信息设置、系统信息初始化、数据库管理等。
4.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非功能需求源于用户的限制,包括预算上的约束、机构政策、与其他软硬件系统间的互操作性,还包括安全规章、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等外部因素。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性要求等,具有以下:
1.可靠性与安全性;2.系统的可扩展性;3.系统的性能指标;4.易用性和兼容性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
中图文分类号:G6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96(2015)06-0051-03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创新观念不断增强,高校作为社会知识传播和创造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创新重任。对于高校来说,科研和教学是其两大重要功能和使命,而科研能力强弱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研实力强弱。从当前国内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科研实力较弱,科研管理方法落手,科研人员积极性不强,科研经费难以为继,科研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如何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不断促进社会创新水平的提高,增强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同时也不断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是当前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要负责制定高校科研工作长期发展规划,同时还承担着高校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科研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等工作,可以说,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科研综合实力的强弱。高校科研是促进社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之一,高校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在国家创新体系当中,高校科研创新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是民族自主创新的源泉,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基石。高校科研不仅要实现科技发展的突破,而且要不断自我改革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可以说,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是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科研管理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突破传统制度的局限性和约束性,总结和分析科研管理经验和教训,找到创新发展突破口。更关键的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顺应时展趋势,根据新时期社会科技发展特点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动力,实现高校科研发展新目标。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支持。
2新时期下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对策和建议
2.1树立正确的高校科研创新管理观念
高校在重构科研管理观念时,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紧扣知识这个核心内容,努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目标。知识产权是科研人员通过脑力工作取得的智慧成果,是法律保护的宝贵无形资产。高校作为社会知识的传播和再造者,汇聚了大量专业性人才。高效科研人员是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创造者,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高校科研管理必须摒弃传统的知识管理观念,强化现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对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法律保护,切实维护好科研工作者的法律权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和创新的浓厚氛围,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人才和成果管理的保护机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另外,还要加强科研成果市场化管理,要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生产技术的水平。高校科研管理首要目标是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在提高学校科研实力的同时,不断收获丰厚的经济回报,用市场经济尺度来衡量科研人员和成果的价值。
2.2创新和改革科研管理制度
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科技发展要求,高校必须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制度创新和改革,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制度,建立一套灵活的多元化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科研人力资源,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手段最大程度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要建立科研管理全覆盖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规范,保障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要保证科研管理政策一脉相承,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全面推进高校科研管理组织体制改革。要坚决摒弃传统落后的等级管理制度,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科研管理者不能扮演传话筒和发号员的角色,而且还要积极参与项目过程当中,转变科研管理工作作风和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能者居其位、各尽其所能,打造高效、活泼、紧张的用人竞争氛围。此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实际贡献和工作表现为考核依据,对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激励,确保其付出与收获对等,通过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学科建设与科研活动之间的联系,促进二者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是高校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学科建设创新思路为: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的匹配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和资源人才培养作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层次,围绕高校重点科研项目打造科研人才队伍,突出学科建设特色和优势,构筑人才培养高台,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实现。
2.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高校科研主要目标是提高社会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由于科研项目周期较长,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特点,因此科研管理工作也要形成系统化、流程化,要建立“申报———立项———实施———过程控制———结题———成果鉴定———成果推广”一套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在科研管理活动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研成果鉴定水平。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果鉴定方案,突出科研项目特色和特点,提高成果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加强对科研人员创新激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科研兴校的人力资源基础。对于国家级重点项目,要制定独立的科研管理计划,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团队,采用“设计———科研———施工”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切实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同时,要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切实保护科研人员合法权益。要引导科研人员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选题,重点扶持重大产业项目。要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科研项目,给予政策性优惠。要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合作,共同出资建立科研研发基地,争取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有效降低科研风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2.4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要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关键是要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还要具备科研管理专业知识和素养。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预算,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人是科研管理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其工作效能直接影响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吸收和补充高素质科技人才到科研管理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做好现有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结合本校科研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另外,还要建立人才良性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优化人才结构。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奖励先进、惩处落后。要不断改善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和生活待遇,不断提高队伍稳定性,强化科研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工作创新,集思广益,为提高科研管理水平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3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作为社会知识传播和再创造的重要平台,承担着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不能停滞不前,必须要根据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和方法,扎实提高科研管理综合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贡献。转变科研管理观念,采用现代科研管理方法,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管理队伍,这不仅是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黄达人.高职院校要走自己的路[N].中国科学报,2013-09-23.
[2]叶向前.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科研工作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
[3]杨德山,许艾珍.高职院校科研现状与基本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8).
[4]张国丽,田丽.高职院校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2).
关键词文科类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构筑
文科院校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阵地,在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独特的作用。教育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职能,科学的科研管理模式对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辽宁省文科类院校普遍盛行的单一、刚性、“年检式”的科研评价,不仅对高校教育职能的发挥带来了伤害,同时对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的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构建较高普遍性的理论模型,为我省文科类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既能维持今日繁荣又能促进明日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提供参考与指导,对于构筑辽宁省文科类院校可持续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十分重要。
1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概述
1.1现状
辽宁省现有高校115所,其中,以文科为主的高校15所,①科研管理方式基本上均为量化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对教育职能的轻视,成果的转化问题也同样不被重视。而且,这种评价方式导致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科研“近视眼”现象愈演愈烈,急功近利性的研究很多,使不确定性较高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性研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这又必将导致辽宁省文科院校的科研领域难有重大突破,影响这些学校的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项目的立项与结题,忽视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的阶段性目标是否实现少被重视。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不能相互支撑,交叉学科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重立项而轻过程管理。②目前辽宁省文科类院校大多数的科研管理部门重视科研立项,轻视立项后的过程管理,立项前狠抓课题申报,项目一经获批,少有科研管理部门把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作为重要的方面来抓,项目的中后期管理流于形式,对项目的监管也缺乏力度和长期性。尽管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中期检查,但是对检查试点的选取、检查结果的等尚未形成规范,使中期检查流于形式,③科研立项基本上都有对于最终成果的明确要求,比如论文或者专著、研究报告等,但对于项目的具体进度、项目实施后要达成的效果以及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效益,缺少明确的规定,或者确定的目标可考核性不强。同时,在科技项目的立项和论证阶段,没有形成项目目标和考核指标的互动机制,基本上由项目负责人自行决定。④(2)职能部门分工过于细致,协调沟通机制缺乏,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管理上存在脱节现象。职能部门通常各司其职,项目的组织申报部门、项目获批后的过程管理部门、课题结项后的成果管理部门、负责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部门之间少有沟通和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成果转化的有效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项目申报部门,信息的利用率不高,不利于新项目的催生,同时导致成果转化率较低。(3)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不足、缺乏引导。目前,我省文科类院校普遍的科研管理模式是重成果数量质量,轻成果的转化。学校的奖励制度、激励制度多是针对成果本身的,对于成果转化与推广则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同时,由于缺乏专业机构的引导,科研人员对社会的需要了解不够,多为出成果而科研,为做项目而科研,科研成果转化率低。(4)科研管理信息化滞后。目前,我省文科院校中已在使用科研管理系统的院校11所,占总数的73%,其中,一些高校虽然使用了科研管理系统,但是因基础信息采集,日常维护、系统升级等一些问题,导致科研管理系统的利用率不高,基础数据不能得以很好的共享和高层次的分析处理,资源没有得以很好的整合和利用。
2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的构筑
“创新”一词源于20世纪初,他的含义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构建辽宁省文科类院校创新型科研管理机制,是科研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需要、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的需要,使科研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实现科研价值利用的最大化。
2.1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进一步提升
转变观念是科研创新体系建立的基础,科研创新是科研管理的目标,适应时代的发展,摒弃过时的管理理念,改变落后的思维方法,通过了解国内外前沿的管理理念,形成全局性以及前瞻性的思维模式,使科研管理科学有效,淡化管理人员的行政身份,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科研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现代化,建立高效、高利用率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科研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将正确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始终,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得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2.2科研管理组织体制的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质量
(1)建立网状结构科研管理体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省内文科类院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多为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树状结构管理体制,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建立有利于院系间协作的科研创新平台,为文科院校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决策咨询参考,增强文科类院校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的实力,对于实现科研管理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非常重要。(2)建立适当分权且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发挥基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权、信息处理权。传统的垂直管理体制,中间管理环节较多,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自受到极大的制约,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基层部门根据本部门具体情况制定管理方案自主管理,资源和信息可以实现共享,而高层管理者则将工作重点放在战略统筹和部门间的协调上,提高科研管理效率。2.3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科研潜能(1)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提倡以人为本。竞争激励机制作为高校常用的管理机制,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对于推动高校科研发展意义非凡,对于文科院校更是如此。倡导科研人员以合作为基础的竞争,竞争机制的效用才能发挥到极致,才能促进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文科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加大文科院校的科研奖励力度,建立更具有激励效应的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的奖励机制,将有效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文科高校科研竞争力。一方面支持并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承担横向课题,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建立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机制体制,要量化考核指标,把考核指标细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2)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保证科研管理的时效性。辽宁省文科院校的现有科研激励评价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尚多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保证科研管理的时效性。而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评价机制体系,对激发文科院校科研人员动力和活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根据科研人员分工和行为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机制,充分激发研究人员的科研潜能。以从事学术研究为主的科研工作者,在考核时,着重考核的数量和质量,以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科研人员,考核的侧重点放在成果本身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营造以效益论英雄、论成败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凸显科研管理的时效性。(3)注重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只注重提升科研管理的理念创新,是无法实现科研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的,还需有与先进理念相适应的创新性管理人员。因此,培养一批相对稳定和有才干具有活力的科研管理人员迫在眉睫,这对于科研管理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⑤科研管理人才队伍问题是科研管理至关重要的问题,不断提升现有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同时整合和配置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培训形式和实践锻炼,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在管理队伍中引进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人员的考核体系,以优者胜、适者生的竞争激励机制,实现科研管理队伍增提优化的目标,做到工作中责权明确,考核中奖罚分明,实现管理队伍的素质优化,不断挖掘管理人员的自身潜力,使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促进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
3结语
辽宁省文科类院校科研创新管理模式构筑是需要在广泛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去构建的,其在科研领域可持续性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意义深远且不可替代,需要我们在认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①辽宁省教育厅官网
②刘俊峰,牛志敏,刘颖等.国外高校科研管理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38-39.
③宋东林,葛苏行.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模式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0.4.28(2):46-49.
④李有平,欧阳进良.国家科技项目监测评估时间的分析与探讨.科研管理,2008.29(6):116-122.
【关键词】档案;技术;问题;策略
医疗技术档案是县级医疗机构科研活动的基础和真实记载,是提高医疗科研质量、促进医疗科研进步,为县级医疗机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保证。加强对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在县级医疗机构科学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促进县级医疗机构科研成果的获得及转化、加快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策略进行简单论述。
1.高度重视,发挥技术档案在科研教学中的作用
1.1统一技术档案管理认识
医疗技术档案是科研成果鉴定和申报乃至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依据。档案人员要针对医学研究和科研人员的需要,设置不同专题,筛选、编辑医务人员的科研成果、医学论文及资料,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和医疗业务发展动向,为医务人员科研活动提供指导,为医务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提供大量充分可靠的研究资料。因此,县级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把静态的档案变成动态的信息,活化科研资料,为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教学、研究工作服好务。县级医疗机构的领导要有做好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意识,做到思想、观念、认识三统一,使各级领导、技术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真正认识到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对保证和促进县级医疗机构技术工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2创新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理念
档案工作的创新是指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工作运行机制、档案管理与利用活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因此,县级医疗机构技术档案工作的理念要创新,观念要改变,要较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要。要把医疗技术档案工作当作一门学问,去认识、研究、探讨,寻找档案管理的科学规律,使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重点从每年立卷归档多少、利用服务多少转变为县级医疗机构前沿科学发展需要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以求医疗技术档案工作获得实际效益和最高利用价值,从而推动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1.3不断更新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方法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技术成果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对技术档案的要求越来越高。县级医疗机构的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应以医疗科研管理部门为核心,互相协助,互相配合,分级管理,不断更新档案工作方法,克服县级医疗机构原有档案室技术档案材料不足、业务不熟的缺陷。不断探索在信息时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开创医疗技术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2.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医疗技术档案收集不齐全
一些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技术成果的与获奖,轻视技术档案资料的平时积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2.2医疗技术人员缺乏档案意识
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材料不一定要归档,归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技术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2.3医疗技术档案归档缺乏制度保证
县级医疗机构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在技术档案归档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医疗技术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2.4医疗技术档案还存在其他问题
就目前而言,还存在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档案室设备简陋等问题。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医疗技术档案材料,已完成的技术成果、技术项目材料没有随时归档,即使是代表县级医疗机构技术实力的重点、重大技术项目和部分获奖成果材料也因科研人员的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归档或缺失;有些技术项目结题后,没有提供完整的项目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技术材料。
3.加强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3.1建立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技术档案是技术课题技术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技术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技术档案的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为此,必须把技术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技术工作与技术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证医疗技术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医疗技术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技术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
3.2突出重大技术项目的档案管理
重点、重大技术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技术项目应从立项起立卷归档,然后将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分年度补充到技术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和县级医疗机构档案管理部门都有重大意义。
3.3增强医疗科研人员的技术档案归档意识
科研人员是技术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的轨道,将会使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4提高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技术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当前县级医疗机构提高技术档案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服务管理、团结奉献的高尚意志和工作作风。
3.5有效开发和利用技术档案信息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