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化、人本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文化、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及成果奖励制度等)。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学校已投重资组建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二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课题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课题总结报告。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与品德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思想品德课教案集(初中各年级,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5、与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初中各年级,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走进社会,知行合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再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的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活动前,我向学生提出调查活动的目标:①查找有关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故事、传说、资料。②以“走进远古时代”为主题,全班将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故事进行表演、交流。③出示图片,刀更火种,人拉犁,车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时怎样一步一步进步的,也可以以此为研讨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进行探究。④让学生结合本地情况,了解本地人们还有那些有关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经验总结。⑤学生以小组或自由结合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所调查和查找的资料,共同研讨应怎样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试四食文化,推荐哪些食品,讲解那些食品中的事故等。⑥查找中西方食文化进行比较;活动中,学生置身与具体的场景,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有的学生试着用石块敲打制作石器工具;用木棍试着模仿古人钻木取火;用一些旧牛皮纸,报纸等试着做远古人类穿的衣服等;有的当“小记者”与周边居民进行“焦点访谈”;有的当“摄影记者”,拍下了一张张照片,进行分析。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缩短了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认识的距离。活动后,学生们纷纷就自己的调查活动进行了汇报,展示交流自己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既与同学分享,也让大家互相学习。
三、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一、加强德育管理,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1、新的学年,要有新的生机,创造新的辉煌,但这些必须以人的思想素质为基础,要建立新的德育工作机制,所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建设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要以联校为中心,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学校全面规划、组织实施各校的德育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及辅导员会议,明确每月德育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各校和班主任主力军的作用,形成联校、学校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2、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主导作用的正常发挥。教师在平时行动中和教学行为中,应当特别注意检点自己,一言一行都应当是学生的表率,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威信才会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他的模范言行才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本学期要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认真学习“三风”,特别是围绕教风“三心”(爱心、专心、精心)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并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善待学生”为核心内容,开展“爱岗敬业,树立良好师表形象”活动。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3、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党性修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并将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党员教师座谈会,认真探讨当前我联校党员教师如何发挥先进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提高学校班子凝聚力并带领全体教师以德治校。
二、加强德育科研,形成德育工作的新特点。
1、大力开展德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转变观念,认真上好思品课、健康教育课、班队活动课充分挖掘这些课的德育内含发挥其德育作用。按照教育目标,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初步形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
2、学科教师主动承担德育教学。在制订各学科计划时,注重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课堂、课后对学生行为品质的指导训练,随机渗透,充分做到知识与情感并行,强化德育功能。
3、加强德育研究。
学习并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开展“柏庐精神在我心”的小课题研究,并以此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德育教育。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形成德育工作新合力。
1、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业务培训。本学期通过“班主任学校”、“新老师徒结对”等形式,探讨“21世纪我们怎样当班主任”,通过授课、研讨、观摩、剖析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通过学习,要使班主任老师认识到肩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不断提高青年班主任的素质和管理能力。
2、积极开展家访活动,本学期对二分之一的学生进行上门家访,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家长联系,做到“早、勤、诚、精、实”,使家访真正起到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联系家长及时与家长交流,更好的教育学生。
3、把“创建文明班学校”“创建文明班集体”作为学校、班级建设的重要措施。切实从班级自身出发,各项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学会主动、科学、民主管理学校、班级,抓好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认真上好班队课、专题课。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使班集体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一个理想的“家”。通过制订《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使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创德育工作新天地。
1、养成教育规范化
要加强校园常规管理与行为规范训练。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制定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六项评比”,加强学生礼仪规范的训练;通过对红领巾礼仪岗队员的培训与管理,培养学生生活礼仪,讲究家庭礼仪、懂得学校礼仪,学会社交礼仪。教育学生在家当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少年。 《1》
2、德育内容主题化,德育活动经常化
以“柏庐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加强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深化体验教育的意见”为基础内容,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好计划,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使本学校的少先队工作有一个新的开端。
3、农村教育开放论
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合理利用山区农村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本学期,有组织地安排每个学生到一中心劳动基地参加一至二次活动。同时,与乡企业、石材厂等单位挂钩,经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五、加强检验力度,凸现德育成效。
1、本学期中心小学将制定考核细则,检查各小学德育成效,并对全乡教师进行德育工作考核。
2、开展德育工作先进事迹评选活动。
3、期末在评选德育先进事迹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师德模范、文明班级、优秀少先队员。
4、做好德育工作经验总结,争取再创德育工作新境界。
西潘学校
一、树立威信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对教师建立基本信任的要求之一,教师只有使自身素质与自身能力不断地进行提升和进步,以高标准规范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但是,当今社会有许多教师因为一己之私,在对待学生上产生了明显差异,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过度溺爱,对于学困生不够重视,任其发展。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愤愤不平,极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及班集体的和谐构建。而这种现象更会使学生对教师的崇高形象产生怀疑,这对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进行相当不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上最可怕的瞧不起就是学生对于教师的瞧不起。”由此可见,教师自身树立正面形象对于班级管理以及发挥榜样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教师除了采取平等、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还要采取宽严结合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在严厉的管理制度之中感受到一丝温情,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班级以及来自老师的温暖。
二、团结班级同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情感教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加强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1.情感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为直接、密切和接触机会最多的管理者。辅导员可以及时准确、细致入微地掌握其心理动态、学习情况、政治思想状况等,更加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因而,情感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1],有利于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情感教育是学生高尚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
在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辅导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力量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情感教育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情感教育是架起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桥梁,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为 辅导员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动态打下基础, 并且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学生情感教育的环境因素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是以考试为主,不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考评和培养。同时,学校只注重学科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行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辅导员对学生情感教育缺乏沟通和交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辅导员自身职业情感因素
由于高职院校侧重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部分辅导员对学生工作产生职业懈怠。同时,部分辅导员由于自身的因素,对情感教育的认识水平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和教育,出现情感缺失现象。
三、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加强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情感教育的认知水平
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文化知识、职业修养和综合素养。辅导员除了认真研读学生工作相关的案例、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切实走近学生之中,与学生进行亲密的沟通与交流,切实增强师生间的关系。同时,辅导员要注重提高自身情感教育认知水平,密切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不断加强情感教育水平。
2.关心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和德育工作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辅导员不仅要向学生讲授正确政治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做好学生的“三观”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2]。
3.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情感因素现已成为高职院校情感教育关注的重点课题,情感因素是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结果。高职院校应该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角度出发,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组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4.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情感素养
辅导员情感素养对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工作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理学科;德育;三生教育
近年来,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与新课程的改革,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渐渐凸显出了德育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教育学者研究表明,目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德育机制缺乏现实意义与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德育内容局限于一般性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总结,德育模式过于单一刻板,甚至违背了中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规律。在我国,地理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品德,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改变传统德育过于抽象、空洞的说教模式,使德育更加贴近生活中情感道德的主体,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本文试图从“三生教育”的内涵、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等三方面对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这一问题作粗浅分析。
1.“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由云南省首先提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中心,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深切地体现了中学“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的教学理念[1]。
2.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地理教育作为“三生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与实施途径,通过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1 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联系性,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因素。而“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挖掘“三生教育”的广度及内含,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中学德育品牌。
2.2 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是践行“三生教育”理念的主渠道
“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2]36。随着科学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人类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地理科学的现实需要,也是“三生教育”的主题之一。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从资源、环境、人地关系和道德发展等方面入手,正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理解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懂得“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所共同要求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在中学的各个学科教育当中,地理学科是唯一的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科,因此,在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2]37。
2.3 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正确的“三生”价值观念
随着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确立的教学目标层次中,道德情感目标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在“三生教育”的倡导下,今后的中学生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正确的“三生”价值观念,如人生观、人地观、环境观和资源观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迎合各种挑战,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作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养,在中学阶段主要是依靠地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来实现的。从“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到“地球村”概念的提出,从学生只认识本土本国的环境特征到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概况,学生可以认知我国国情及世界的发展现状,逐步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中学地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对贯彻“三生”价值理念有着特殊重要而不可取代的实践价值。
3.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探索方式
目前,“三生教育”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应广泛运用地理学科的特性,将“三生教育”纳入道德情感目标的范畴。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从知识、能力、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全面培养和评估学生,创新人才质量的衡量机制。
3.1 中学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中学基础学科中的地理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热爱地理教学的思想品德,还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能力等基本素养。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要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贯彻“三生教育”的新思想,适应地理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思想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讲,要把“三生教育”所倡导的“播撒真爱,体验幸福”作为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重视新课标下的“学生观”、“人才观”等教学观念。
3.2 练就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能力,捕捉教材中的“三生教育”知识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要提升学生的“三生”价值理念,还应致力于琢磨地理学科教育与“三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知识技能与品德教育。教师要通过课堂实践改变学生思维空间只局限于课本的传统思维模式,把“三生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课标下的地理素材,最大限度的挖掘“三生教育”资源,利用地理科学整体性与区域性,向学生普及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概况。例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通过对这一章节讲授,让学生观看“西南大旱”的视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发表自己感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提出设想,进而上升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3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寓“三生教育”于学习环境中
地理课堂教学是在教室内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即我们常说的地理课),该形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于普及教育。特别是地理学科内容丰富,教法多样,且在目前三生教学场所较少的情况下,利用课堂教学形式,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教育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运用课堂学习环境与时间,使学生集中精力,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设计师生统一和谐的活动。教师的板书、语言、板图、板画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师的启发诱导,应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三生教育”的德育范畴。如通过学习世界的人种,使学生懂得人种的不同只是外表特征上的差别,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族、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反对种族歧视的观念,学会关心与爱护他人。
通过课外教学形式渗透“三生教育”于现实生活中,这是当前中学德育改革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建立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为辅、理论联系实际的德育新体系。地理教学内容中,环境、资源、人类活动等许多知识,生动具体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课外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观察,这是地理课的特色之一。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学习,了解自然奥妙,认识周围环境。课外教学活动对于集体主义教育、关心他人的教育也很有益,使他们在互助的氛围中经受成长与教育。此外,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环境,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各种现象,对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两方面的都会有深切的感受与正确的评价,从而加深了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3.4 实施情感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同属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中人的要素,比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更为复杂。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采用“平等”策略,应经常关心、爱护学生,不能在潜意识中形成“优等生”与“差生”的区别,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情育思”,重视给学生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倡导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寻找共同的话题或兴趣[3];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尊重他人,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生命,体现自我价值。
4.结语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在推进德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探索与思考,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实践任务。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把对于“三生教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实践高度,探索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以便自觉指导行动。“三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科学研究活动,对于发展地理教育理论,更好的促进德育改革,有效的提高素质教育质量,都是当代中学地理教师所必须重视的。
参考文献:
[1]三生教育[BB/OL].[2011-5-20]baike.省略/view/1871627.htm.
1. 引言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不但代表着国家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更是直接影响到祖国下代人社会责任和形象的重要内容,而小学教育作为人们步入社会的第一堂课,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相关问题也就成了本文中研究的重点内容,希望本文能够对学校小学生德育素质的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2. 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
2.1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礼仪等内容主要是在学校课堂中,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工作发展现状来看,在小学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对于学生本人的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安排甚少,甚至有的小学中不对文明礼仪教育设置专门的课程,因为校方认为这种占用文化课学习的时间是浪费的,进而导致很多小学对于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缺乏,为了提升学校与其他同类学校之间的竞争力,学校将更多时间和教学经费花在了学生的文化课程教育中,因此在目前小学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问题严重欠缺。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由于有的地区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甚至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为了能够保证学校正常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学校德育教师被安排在了文化知识教学岗位上。
2.2家庭教育对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视程度不够
家庭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二课堂,孩子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的,因此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根据心理学研究的调查我们发现孩子成长环境以及家长个人素质对于孩子的文明礼仪的影响占到62%,由此可见目前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文明礼仪影响的重要性。由于现在家里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偏爱有加,导致家长们不重视孩子自身所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对于孩子的错误大多都是选择容忍,但是这对于孩子个人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3. 小学教学中文明礼仪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解,由于在目前小学教学中都是采用教师面授的方式进行授课的,因此授课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能够帮助小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式去提升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笔者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通过课堂实践性学习来创建文明学习气氛
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不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会为国家埋下祸根。数学在学生的学习时期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内容,无论是高中、大学还是研究生,数学课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可见小学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果不加强对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极有可能导致学生未来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在应用题中设置一些文明礼仪问题,通过问题思考的形式来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学生们进行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授课之前首先要做好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并且根据数学课程的特色和特点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以身作则,通过本身的楷模作用来带动学生们文明礼仪,通过学行结合的形式来实现课堂教学意义的最大化。
3.2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内容的资源
在小学教师的授课内容开展之前要求教师首先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并且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色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明行为和意识进行渗透。要做到以上内容首先要求教师根据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特点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化学习,并且以当今的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为教学目的对我国的文明礼仪意识进行推广。在文明礼仪与传统课程结合的授课过程中也要求教师由易到难开展教学内容,通过长期坚持思维训练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并且随着教学的深入对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复习,以巩固文明礼仪在学生们心目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小学数学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通过分苹果的数学题向小学生们渗透尊老爱幼、相互尊重的思维意识,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要对题目中所涉及的文明礼仪知识对学生们进行讲解,帮助这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去理解和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对于高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教师可以在一些数学应用题中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由于高年级的学生能够自己读懂题目,因此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作用更为明显。通过以上这些渗透到课堂中的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久而久之必然能够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形成较大的影响,帮助小学生们更正确地认知人类思维和情感。
4. 结束语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政教师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加强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发挥教师学生优良道德示范者的作用
教育活动是一种人影响人的社会活动,言传身教则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方法: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因此,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教师所讲理论、道德观念的正确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品质的示范性。在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我们重视发挥教师自身的道德力量,言传身教,示范引导。
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是“真传播的基础,是传授者对接受者的真诚,有了真诚的传授者才有真诚的接受者”。故思政教师要把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必须先正已、先教已,从严要求,先把自己培养成为坚定的信仰者,自觉维护社会主义事业的教育者,才能为人师表,才使学生感到可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平易近人,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可亲。“亲其师,信其道”,是规律,也是经验总结。
其次,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思想教育工作,积淀塑造健康的人格。育人是一项具有政治倾向和道德伦理性的实践活动,思政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在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角色。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和思考,他们不但看老师怎么说,更要看老师怎么做。一个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对学生影响最为广泛、深刻和持久的是思想道德观念。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信赖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所形成的氛围会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教师的学识渊博,勤奋钻研,克尽职守,敬业爱岗,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获得思品方面的信息,从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可信、可亲、可敬、可佩的教师能随时随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还学会怎样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政教师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示范”;既要有学术水平,还要有品格、有人格,用博学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发挥教师教材的整合者的作用
教师是教材内容的更新者和补充者。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最讲求时效的学科,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爆炸似的突破和发展,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使教材具有相对滞后性。作为思政课教师如果忽略其时效性而照本宣科、死抱教材,不进行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整合、不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事例陈旧、说课古板,远离生活、远离实际,以理论说理论,这样的课肯定缺乏说服力;丧失时代气息,教育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政治课的吸引力越发会降低。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引用新事例、新材料,并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超越学科界限去建立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共同点、综合点,帮助学生建立各学科间、学科和社会热点间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间的知识联系,使教材紧跟时代和学生的思想开放的实际与时俱进,来增强思政课的魅力。
素质教育是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而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政教材受编写体系、课本内容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能满足诸多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生品德形成、系统地传授基本原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充分发挥其弥补的作用,满足学生各方面知识需求,使学生在领略理论知识的同时,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弥补作用,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良好的系统素质。因此,思政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开拓视野,使自己适应于超前于教材内容的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的需要和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教育点的发现者与沉淀者。任何教材都有“教育点”,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教育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不完全相同,它更侧重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注重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教师抓住“教育点”,也就抓住教材的重点,抓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魂”。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了“教育点”,才能卓有成效地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既有系统的大局意识,打通思想教育四门课的限制,高屋建瓴的总结沉淀,即“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看做一个整体,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全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体系构建、内容安排、方法选择、手段更新、队伍建设等问题”,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精炼性和思想性;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中的热点和社会现实中的“疑点”,有针对性来确定教学内容。热点问题是社会生活焦点在学生思想上的集中反映,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点,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代大学生涉世面广,思想活跃,而社会正值转型时期,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并渗透和冲击着学校教育,造成学生的思想困惑,这就需要运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剖析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使他们把书本上的理论、观念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
三、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者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过程涉及面广,教学要素繁多:它既包括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又包括学生成绩的考核、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尤需要教师的优化。优化既是反思、沉淀、发现的过程,也是整合、组织、搭配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优化就是充分调动教学诸要素积极性,增强教学关联性、综合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的优化要坚持“把握精髓、优化内容、改进方法、重在入脑”的原则。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如下。
1.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教师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全面性,方向性和引导性,知识目标、理论目标、能力培训要体现内在递进性和统一性。
2.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重点、热点、疑点讲解,教师应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最有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印象,达到育人的功能。
3.浅化、形象知识。思政课理论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教师对理论概念、术语、论述加以浅化和形象化。“任课教师要把规范的教材语言转换成生动的教学语言,把科学严谨的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共识”,“让政治理论课精彩起来”。
4.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为中介、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优化教育过程是在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优化教育活动和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教学结构模式的整体优化。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吸引力是艺术”,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相信我们所讲的道理必须依靠新鲜的高超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者、倡导者和使用者。
严格地说,“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这就需要教师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选择与优化。近年来我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尝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1.主题探讨法。其程序为:精选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
2.问题归纳法。将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的表现以及存在问题先请学生提出,然后教师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归纳总结所学基本原理及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中解决问题。
3.典型案例法。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将精选个案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肯定正误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
4.情景创设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启发性问题,来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
5.多维思辨法。把现有定论、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挑刺,提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掀起激情风暴,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在明辨中寻找最优答案。
上述这些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学生,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化,既不是课堂简单设问、提问、答辩,更不是课堂教学之余留下十分钟等待学生提问题、教师释疑解难,而是从根本上确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相长、激活思路、讲究艺术、提高效果的教学新观念,是教师辛勤思索劳动的结晶。教学方法的创新及优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检测者和评价者的作用
在整个素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还充分地体现在检测与评价的作用之中。教师除教书育人外,还承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课程论文的优劣、理论应用的效果大小等项目的度的检测,以及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参观访问、演讲比赛、智力竞赛等活动进行评价。检测评估手段方法是否科学,教师的评价态度是否实事求是,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它不仅包含对学生理论成绩的考核,也包含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肯定,这说明,素质教育要用考试作为检测质量水平和反馈的手段。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只要有教育、选拔和质量评价,考试即概莫能外。”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在考什么、怎样考上下功夫。考试的内容必须改革,评价标准必须科学,评价态度必须正确,评价方式必须多样化。应体现素质教育观,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与培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起到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我们在考核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抛弃死记硬背,抛弃难题怪题,抛弃陈旧知识,允许学生发挥、创造,鼓励学生争鸣,倡导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解决问题。老师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不唯分数,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要在考试中充分发现和挖掘其闪光点,因人而异的制定实事求是的考核目标和措施,使考试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未来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
六、发挥教师素质教育的组织协调者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应充分发挥教师组织协调作用。我们的经验是:首先,全面性体现在施教主体上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一方面要使全体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各方面的基本品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获得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理性的思想方式,培养学生的不同技能,使学生主动发展。其次,全面性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教学目的的确定到整个学习发展的过程,从知识的传授到技能的培养,都渗透教师的组织协调作用。另外,课堂教学中各学科知识的衔接与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及与教学相关联的方方面面的处理,大到整个学校、小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联系、组织和协调作用。教师的组织协调者的作用使素质教育的诸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
总之,“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设计者——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地位,决定了加强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世华.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84.
[2]李丽,葛彦东.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建设的基本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76.
关键词:中专;数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37-01
中专数学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系统性很强,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所涉及的概念多,公式多,习题多,学生往往因为旧知识缺漏较多,听课做题较困难,以致丧失了学习信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经验总结,我认为,要想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教师不但要对教材理解吃透,还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另外还要狠抓教学环节。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建议和认识。
1.创建积极课堂,打消对课程的陌生感
1.1 一些学生从初中起就埘数学课产生了厌恶感和畏惧感,文化课水平不高,对学习没有兴趣,如果老师还是一味沿袭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是无法让学生在数学课上进步的,这就要求老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打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恐惧感,真心地接受数学这门课程。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有所接受、有所进步。
学习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因此要提起学生的精神注意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利用其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对课堂的凝聚力。如在课堂上教材结合一些有趣的事物和提出问题,可以带动学生发言情绪,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教材内容,也享受到了发言过程中的兴奋和喜悦。
例如,在二次函数教学中,为更好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首先根据学情,结合生活、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将礼花、弹道、各种球的抛物线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呈现出来,给学生以视觉影响,提供第一印象。再通过计算机程序给出二次函数的理论分析和数据对比,然后教师结合有关数学内容进行讲解、剖析。这样,学生接受自然,知识宽度大,思维活动敏捷,个性学习动力得到扩展,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又注重人的内在动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类似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在中专数学中还有很多很多,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内角和定理、弦、正反函数、区间等,都可以用此方法,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2.优化课堂问题与课堂教学结构方面的设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我们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层面上来看,一般来讲,数学课堂结构大致包含预习--引人--教学传授--知识深化--课堂小结--知识反馈这几个重要环节,对于这一具有高度整合性与连贯性的教学系统,老师必须做到对每个环节都要层层入深与环环相扣,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可以学会怎样处理数学内容',学生则可学会怎样掌握课堂所学,与此同时,在这每一个环节当中,都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可以伞而参到教学的过程当巾来。其次,作为教帅来讲,还必须不断创新与优化课堂提问过程,增设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途径,只有让学生自身与实际卡H融合,他们才能不断解决与发现问题,也方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主动动脑的能力。
3.增强数学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应用,转化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是常用的数学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其特征.联想所学过的知识,类比以前掌握的解题方法去估计、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多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是数学教学机智极为重要的内容。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错误。有些数学题从正面不好理解不易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击中要害的反例.或抓住同学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而给予简练、深刻的评析,这将会大大增强同学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4.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要以教师为主导,就是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启发、点拨、引导、讲解、提问、评点、分析、概括、归纳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给读书、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与习惯。转变只注重教学生学会的旧观念,树立教学生会学、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新思想。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即既传授知识,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培养上面;要减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增加学生自学的内容和时间;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研讨,促进学生对规律性知识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点拨、诱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自二十世纪中期开始,国内外教育界掀起了一场风起云涌改革浪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行,教育作为我国发展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全面进行着,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发展到当前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至教学方式与方法等等层面之上都产生了深刻变革。在这一波改革浪潮当中,中专数学教学也有一定改变,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广大中专教师也要不断同学生现状与国家政策相结合,适时做出相应调整,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高校进一步扩招的情况之下,中专院校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状态当中得以生存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