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

信息计量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计量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计量学论文

第1篇: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

20世纪90年代,T·W·阿多诺的美学思想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中的一个部分逐渐为我国学者们所熟知,他的批判性文化理论的正面意义也不断得到发掘,其思想(包括哲学、美学、文化等)已作为新的研究点被学者们做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研究。文章主要就学术界对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作简要述评。

【关键词】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文献/述评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下称“西马”)思潮中的一支,其美学思想传入中国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中“否定的美学”可算是这一学派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然而,在中国学者眼中,作为这一理论开创者的T·W·阿多诺的光芒却似乎并不及他的同门马尔库塞或本雅明来得耀眼。不可否认,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可也应该看到,如果要真正研究当代西方美学思想及其发展的话,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是不容忽视的。他激烈的批判态度近乎于疯狂,但又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思想对于当代文化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以后,阿多诺的美学思想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他的批判性文化理论的正面意义也不断得到发掘。下面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阿多诺的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作简要的述评。

对阿多诺美学思想的研究

90年代以来,阿多诺的美学思想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文献约有20多篇,大多集中在90年代后期出现。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其都作了深入的评析,大体可分为美学思想的总体研究、专论研究和比较研究。

(一)总体研究。这一类研究基本上是给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拉出一条线索,进行总体上的评析。研究者大多都抓住了阿多诺美学的“否定”、“批判”、“启蒙”“最低限度的和谐”等作为研究的关键词,并抓住了它的主要论点作了较详细的剖析。这方面的文章有:刘小新的《美学的批判与批判的美学——阿多诺美学思想述评》、《阿多诺文艺思想析论》,李进书的《最低限度的和谐——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张伟的《法兰克福学派文化观剖视》,陈胜云的《阿多诺后现代情结的批判性分析》等等。

1.“否定”与“批判”。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以他的“否定的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为基石的,而他的“批判的美学”思想可以说是这一哲学思想在美学领域的拓展和运用。所以阿多诺的美学思想被认为是以“破”为先的,首先否定、批判一切其他思想,再有所建树。李进书就认为“怀疑、否定和想象”是“阿多诺理论的基石”[1],因此,弄清“否定”和“批判”的实质和对象就成为了研究的首要任务。尽管学者们的研究各有偏重,但对于“否定”和“批判”在阿多诺美学中的重要地位都有较明确的认识。刘小新就对阿多诺美学的“批判”和“否定”作了清晰的归类。这些归类表明,阿多诺的批判性美学首先是对其他美学——如精神分析学美学、康德形式主义美学、黑格尔和卢卡契美学等的否定和激烈批判,他在批判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形成“否定”为中心的美学理论[2];其次,是对“肯定的艺术”及大众文化的否定,这一点许多研究者在研究中都做了专门的分析。他们指出,在阿多诺看来,“肯定的艺术”(主要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是完整的整体性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大众文化(阿多诺称之为“文化工业”)则是“资产阶级统治者操纵大众思想意识和深层心理的工具和手段”[2],它给予大众虚伪的满足感和幸福承诺,提供划一标准的情感,从而消解大众内心的反抗意识,掩盖它对人性压抑和对自由的控制的实质内涵。学者们认为阿多诺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大众文化的本质,这一理论对当代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可见,“否定”和“批判”构成了阿多诺美学思想的主体。

2.美学思想建树——艺术的救赎。前面提到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破”在先,“立”在后,因此,在否定了其他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类型之后,阿多诺提出了“艺术的自律性和社会性统一”的美学观点,并且肯定了现代艺术的存在价值。刘小新认为,阿多诺提出了“艺术对于社会是社会的反题”这一命题,是“建立了其批判美学的标准和理想艺术的规范”。[2] 而阿多诺对于理想艺术的构想也被认为是他的美学思想中建构性一面的表现。不过阿多诺对于理想艺术的要求颇高,现实社会中只有现代艺术才能承担起对抗肯定的艺术和大众文化的任务。研究认为阿多诺的这种正面的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但这种正面的建议的力度远不及他的否定性的批判理论,因而显得有些美中不足。

3.悲观情绪和人道精神。有不少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阿多诺在否定其他各种美学和大众文化的同时,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绝望的境地。他对于整体性和肯定性的艺术坚决否定,而被他认为值得肯定的理想艺术形式却少之又少,而且“否定性艺术”的反美学和乌托邦气质注定了他所选择的道路有着浓厚的悲观色彩,“奥斯威辛式的历史暴力和人类灾难构成了阿多诺文艺思想的背景”。[3] “文化的控制、艺术的堕落、音乐的衰退,使解放无望、救赎无望,在阿多诺的眼里,文化工业的世界已完全没有了希望,他的工作只能是对大众文化的极力贬损。”[4] 有人认为阿多诺的悲观来自于他的哲学思想灰暗的基调。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他非同一性哲学的反映,他的哲学理论的虚无、抽象的气质也决定了他的美学理论隐约地透露出悲观的情绪。但也有学者分析,“阿多诺的悲观主义不是偶然的,这与他的文化经历和对文化的独特理解分不开。”[4] 这种观点比起前者似乎来得更加深刻。阿多诺美学的悲观色彩是研究者普遍认同的阿多诺美学特点之一。

另有人认为,阿多诺的理论并非全是灰色的、冷漠的,这当中也蕴涵着相当的人道主义精神。“阿多诺的美学具有一种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阿多诺认为只有在失望中,希望才更有活力。”[2] 也就是说,阿多诺的理论最终寻求的还是一条充满人道精神的美学道路。可见,人道主义精神在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当中也是个不可忽视的亮点。

(二)专论研究。除了对阿多诺美学思想作体系性的研究以外,有不少研究者只选取了其中的某个方面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对象,如易存国的《阿多诺的否定观及其美学思想——阿多诺美学思想序列考察之一》,祖朝志的《无望的救赎:评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宋瑾的《音乐商品化问题思考——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的启示》,金经言翻译的《阿多诺的音乐听众类型》等等文章。

对阿多诺的专论研究文献多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从研究者的研究面来分,这类研究主要可分为“思想分论”和“专书研究”两类。“思想分论”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对阿多诺的美学否定观的进一步诠释和剖析,对批判的大众文化理论的分析,对阿多诺的音乐文化理论的分析,以及对阿多诺的现代艺术观点评析等几大块的研究。上面提到的学者的文章都是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眼光更为细致的学者只选取了阿多诺的某部美学理论著作,对其进行专书的评析和研究。如张一兵的《世界历史与自然历史——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一文和他的《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就是围绕《否定的辩证法》这本书展开的;又如于润洋的《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一书的解读和评论》[(上)、(下)]两篇文章则按照目录顺序对阿多诺的《新音乐哲学》一书四大部分的理论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论。这类研究使得阿多诺美学的研究往纵深发展并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其研究成果也有着重大学术意义。因此,专论研究可算是90年代后期阿多诺研究的中心内容,应引起相当的重视。

除“总体研究”和“专论研究”以外,还有些学者进行“比较研究”,即将阿多诺的思想与其他的美学思想作比较和辨析,在比较两者不同之余或体现阿多诺思想的重要意义和贡献,或说明它存在的不足。

总之,尽管研究的角度和深度各有不同,但学者们所作的研究,从不同方面向读者更加清晰地阐明了阿多诺的美学观点,对阿多诺的研究本身和对当代文化发展而言都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一点是必须肯定的。

研究的共同特征

尽管对于阿多诺美学的研究角度不尽相同,对其美学研究的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这些分析评论都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研究的共同性:

(一)美学与哲学的相关研究。学者们在研究评析时普遍都注意到阿多诺的美学思想与其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对阿多诺的美学和哲学作相关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但体现出阿多诺理论的系统性和相关性,更使美学研究因为有哲学因素的加入显得有深度而不再单薄,也使美学领域的研究能具有跨学科性的深广意义和价值。

(二)对美学理论价值的强调。尽管对阿多诺的美学研究学者们各有千秋,但他们普遍都比较强调阿多诺的美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应该说,阿多诺及其思想之所以能在今天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除了其理论本身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之外,历年来研究阿多诺的学者对其理论价值的不断强调和肯定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阿多诺美学理论价值的强调”这一研究特征对于研究工作能继续深入地开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辩证的评论立场。大多数的研究者在评论、分析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时的立场是比较客观和辩证的。他们在强调阿多诺美学的正面意义的同时,对于阿多诺理论的晦涩、悲观主义以及过分偏激等的弱点也没有隐瞒,并客观地指出了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的力度。

小结

对当代美学和大众文化的发展来说,阿多诺美学的研究工作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研究让读者增加对阿多诺的美学的认识和了解,对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理论指导,对于当代我国文化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启发作用。就阿多诺的美学而言,阿多诺坚决的批判和否定立场就让我们学到了“否定”的新批评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开拓了研究者的批评思维,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式。

当然,我们对阿多诺美学的研究还有待更深入的开展。另外,就理论研究本身而言,笔者认为对阿多诺美学中的音乐理论部分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地进行。所以,如果能对其作出更细致的分析,它的理论价值会更大。

【参考文献】

[1] 李进书.最低限度的和谐——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73—77.

[2] 刘小新.美学的批判与批判的美学——阿多诺美学思想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1997(4):101—106.

[3] 刘小新.阿多诺文艺思想析论[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73—78.

第2篇: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

摘要:文章通过其研究论文的文本解读,对信息循环理论进行综述性梳理研究,可以发现信息循环理论围绕信息、情报、知识形成了一个公理化概念体系,并高度概括于“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在情报学、信息计量学、图书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2-0010-03

1引言

信息循环理论是王宏鑫先生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计量学研究活动中提出来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与发展,已经成为王宏鑫先生学术研究的思想基础,并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对图书情报学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性、基础性的意义。但还缺乏系统的梳理与研究,笔者试图循着王宏鑫先生的研究思路,通过其研究论文的文本解读,对信息循环理论进行综述性梳理研究。

2信息循环理论的提出

2.1信息循环理论概述

2.1.1信息循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础

信息循环理论来源于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计量学的研究,起始于对“信息”、“情报”、“知识”这三个图书情报学中最基本概念的研究\[1-3\]。它认为:信息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情报是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知识是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的价值。并在文献“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4\]中给出了一个公理化概念体系:

定义1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以及关于这些的陈述,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信息是事物之间的联系。

性质1信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然层次的信息(NI),二是认识层次的信息(KI),三是社会层次的信息(SI)。

定理1世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物质层次,即物质世界;一是信息层次,即信息世界。相应地劳动也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物质世界为对象的劳动,即物质劳动;一是以信息世界为对象的劳动,即信息劳动。

定义2情报社会化的信息劳动。

定义3情报过程社会化的信息劳动过程。

性质2情报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可以用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来描述。

性质3情报过程可以分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

性质4情报过程中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定义4知识是信息劳动价值, 即情报价值。

定义5知识结构是人类对世界及其发展的结构的反映。

性质5知识的积累过程是使知识结构逐渐与世界及其发展同构的过程情报过程。

定理2如果将同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不同层次划分为波普尔“三个世界”,那么客观知识世界的结构是人类认识活动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结构的反映。

推论1客观知识世界进化与发展使其结构逐渐与世界及其发展同构。

推论2客观知识世界是知识结构的客观化形式。

推论3诸如文献等认识活动的产品是知识(情报价值)积累的客观化形式,是信息劳动的产品,或称信息产品。

这一概念体系成为信息循环理论的基点。

2.1.2信息基本循环图式的概括

信息循环理论是基于对人类信息交流活动的考察。认为人类信息交流活动与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一样久远、密切相关。早期,王宏鑫先生用两个循环图示描述信息交流活动(见图1)。

其中W是人们认识改造的对象;K′\[S\]是社会的或(和)他人的主观的或(和)客观的知识结构;K\[S\]是人(个人或团体)的知识结构;ΔI是人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信息;K\[S+ΔS\]是K\[S\]吸收ΔI后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表示作用与联系。(a)很好地表示了人的认识活动,但没有表示出这种认识活动的社会性;(b)很好地表示了人的社会化认识活动与信息交流活动\[2\]。可以将(a)看成是(b)的一种特例,所以在之后的研究与叙述中都只是用(b),被称为信息基本循环图式,并且成为信息循环理论的高度概括,标志着信息循环理论的提出。按照信息循环理论,图书情报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都能在信息基本循环图式理解的基础上得以解决。它有着广泛的思想理论基础。

2.2信息循环理论的思想基础

2.2.1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

首先,运用理论对灰色系统理论关于“世界是物质的也是信息的”论断进行分析,这就是说世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物质层次;一是信息层次。所谓物质是标志事物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所谓信息是标志事物客观联系的哲学范畴。于是得出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结论。

其次,运用的劳动观念结合上述结论,将人类劳动分为两个层次:以物质世界为对象的劳动;以信息世界为对象的劳动。信息基本循环图是很好地描述了第二层次的劳动,即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将情报定义为: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进而将知识定义为:以信息为对象的劳动的价值积累\[3\]。

2.2.2卡尔・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与布鲁克斯情报学思想

首先,对于卡尔・波普尔(Popper K R)的“世界3”理论不做多元论的理解,而是对同一个世界的不同层次的划分。因此信息循环理论能吸收借鉴“世界3”理论的合理内核,对信息进行分层研究\[3\]。

其次,信息基本循环图式直接来源于对布鲁克斯基(Brooks B C)本方程:K\[S\]+ΔI=K\[S+ΔS\],是对布鲁克斯基本方程的扩展\[5\]。后来的研究中K\[S\]+ΔI K\[S+ΔS\]统统改用K\[S\]+ΔI=K\[S+ΔS\]。更明确表达了其思想来源。

3信息循环理论的应用

信息循环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应用过程中。由于信息循环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回答情报学、信息计量学、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其主要被应用于情报学、信息计量学、图书馆学领域相关研究之中。

3.1在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循环理论关于“信息”、“情报”、“知识”概念的认识,直接为情报学提供了概念基础。在信息基本循环图式的启示下形成了情报的劳动观。

“情报学的哲学概括”一文\[7\]基于信息循环理论考察了情报学的知识交流学派、知识吸收学派、情报技术应用派、语言符号派、系统学派,认为这些学派和学说没有一个能够提供对情报学本质的完全令人满意的分析, 但都揭示了同一情报学现实的各个侧面, 而信息循环理论可以把各侧面联系起来。指出情报学起源于人类各种各样信息交流活动,并且为情报学提供了实践基础。提出劳动的两个层次的划分,确立了情报的劳动观,为情报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4\]一文基于信息循环理论,对情报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方法动力及“双律性”发生结构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尝试性地建立了情报学的公理化概念体系。得出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是情报学实践基础与理论基础的高度抽象化描述, 是情报学建设的基石, 是情报学内容与形式的高度概括的结论。在研究情报学学科建设的同时较为完整地形成了信息循环理论基本内容的简单概括。

3.2在信息计量学中的应用

“最大引文年限与科学交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文\[8\]基于信息基本循环图式,对最大引文年限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最大引文年限”是“科学交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通过广泛的统计数据证明了用“最大引文年限”测度“科学交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合理性及重要意义, 从而建立了科学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可比性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评价意义。

“知识论情报测度基础”一文\[9\]运用信息循环理论对基于情报(信息)的知识属性的情报(信息)测度基础进行了讨论,使布鲁克斯情报(信息)测度与知识结晶学理论、“思想基因”理论形成了有机的联系。相关结论也充分体现于论文“关于布鲁克斯基本方程的研究与扩展”\[5\]与“关于文献计量学计量方法发展阶段研究”\[10\]中。尤其是从知识结晶学得出的f=lnW(t+t)-lnW(t)与布鲁克斯基本方程等价的结论,为信息计量学的测渡论奠定了基础。

论文“信息计量学的基础与发展研究”\[11\]和“信息计量学理论基础研究”\[12\]基于信息循环理论认为:信息计量学就起源于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劳动过程的实践。是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层次、层面的信息现象进行的计量研究,揭示其规律所形成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其逻辑起点包括:第一层次是信息基本循环本身;第二层次是W+K′\[S\]、K\[S\]+ΔI=K\[S+ΔS\];第三层次是W、K′\[S\]、K\[S\]、ΔI、K\[S+ΔS\]。不仅探讨以广义信息论为基础的广义信息的计量问题, 也探讨整个信息循环过程要素的计量问题, 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问题, 而且包括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信息计量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信息的基本循环过程及其测度研究”\[13\]进一步研究了信息计量学的测度理论。

3.3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从发生学意义上回答了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的起源问题,图书馆的社会定位问题。信息循环理论认为:图书馆的发生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图书馆起源于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劳动过程的社会实践。图书馆的发生发展受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有其自身发生发展规律\[6\]。论文“图书馆观念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14\]进一步指出: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包括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活动开展、观念更新4个基本环节,其中图书馆观念是发展的革命性因素。“观念的变革”推动着图书馆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创新、活动的开展。纵观图书馆发展历史,图书馆观念的发展有文化建设观和社会建设观两条主线。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推进器、社会化组织环节以及社会制度安排。图书馆的功能价值定位于信息交流的中心、自主学习的乐园、文化进步的阶梯。服务艺术是实现图书馆观念的方式、方法、策略和技巧,是用户正确利用图书馆的保障。

其次,由于“信息基本循环图式”与“解释学循环”的天然联系,信息循环理论也为图书馆学的解释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它是把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社会化的信息循环过程,看做是人类社会化的解释活动,并且把图书馆看作这一社会化解释过程的重要环节来研究的。并认为:图书馆学是以社会系统中图书馆事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是对图书馆现象的本质、内在联系、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方面认识成果的系统化和理论化;这种系统化和理论化过程就是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与解释过程;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关系;解释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引入为图书馆学研究带来新的活力;“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和辨证统一, 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 也是图书馆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和原则。这三个层次构成图书馆学解释的宏观结构\[15\]。

4结 语

信息循环理论的思想贯穿于是王宏鑫先生学术研究研究活动的始终。经过20余年的研究与发展,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并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比如赵丹群的论文“新世纪信息计量学研究进展评述”\[16\]着重评述了信息循环理论对信息计量学的贡献,再如邱均平先生的《信息计量学》\[17\]高等学校核心教材也将信息循环理论的相关内容收入其中。信息循环理论对图书情报学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性、基础性的意义。本文仅对王宏鑫先生大量研究论文中直接相关的成果进行了综述性梳理研究,以期对信息循环理论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宏鑫.情报概念新探\[J\].情报学刊,1990(2):100-102.

\[2\]王宏鑫,夏传炳.情报概念的灰色模糊性及情报定义新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3):97-102.

\[3\]王宏鑫.信息、情报、知识的本质与联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2):24-28.

\[4\]王宏鑫,冯新霞,张宽福,王静.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4):121-124.

\[5\]王宏鑫,吴宏生.关于布鲁克斯基本方程的研究与扩展\[J\].情报杂志,1996(4):14-16.

\[7\]王宏鑫.情报学的哲学概括\[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1(4):105-110.

\[8\]王宏鑫,张在昭,吴朝暾.最大引文年限与科学交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科),1992(3):327-332.

\[9\]王宏鑫.知识论情报测度基础\[J\].情报科学,1994(4):38-41,74.

\[10\]汪苏明,王宏鑫.关于文献计量学计量方法发展阶段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科),1997(4):93-65.

\[11\]王宏鑫.信息计量学的基础与发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3(2):7-12.

\[12\]王宏鑫.信息计量学理论基础研究\[J\].情报科学,2003(7):678-684.

\[13\]王宏鑫.信息的基本循环过程及其测度研究\[J\].情报科学,2005(10):1446-1451.

\[14\]王宏鑫,陶书志.图书馆观念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J\].图书馆建设,2011(2):6-9.

\[15\]王宏鑫.关于图书馆学的解释学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4):91-95.

\[16\]赵丹群.新世纪信息计量学研究进展评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9(2):14-18,82.

第3篇: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本挖掘;生物医学;发展动态;文献计量学;SCI

文本挖掘(Textmining)是数据挖掘的一个方向,当数据挖掘的对象完全由文本这种数据类型组成时,这个过程就称为文本挖掘[1]。1988年,Swanson教授在MEDLINE的生物医学文献中发现了诸如镁缺失与偏头痛的医学关系[2]并获得了实验的验证。至此之后,强有力的文本挖掘工具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SCI数据库收录的2004~2013年间生物医学领域的文本挖掘相关文献从年度变化、国家/地区分布、作者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旨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1方法

笔者所统计的文献数据全部来源于美国ISI的SCI网络版(SCIofWeb),以与文本挖掘相关的自由词textmining,Literaturemining,Knowledgediscoveryintext,Textdatamining和以生物医学相关的自由词Biomedicine,Systemsbiology,Medicine,Genomics,Proteomics,Metabolomics,Bioinformatics,Biolog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对上述数据库进行主题词搜索。然后对下载的所有文献进行数据的筛选和清理后,最终选择纳入文献797篇。检索完成时间为2014年3月20日。

2结果

2.1年度发表量我们整理出来的2004~2013年生物医学领域文本挖掘文献总共有797篇,每年的发文数量从2004年的43篇到2013年的124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2.2国家/地区经统计,在所有797篇文章中总共有53个国家参与了文章的发表,遍及全世界五个大洲,但各个大洲的对该领域的研究极不平衡。虽然欧洲有着最高的发文总量,但是北美洲的美国却以最高发文量(289篇)位居全球国家排名的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英国(125)和中国(82).

2.3高被引论文根据普赖斯定律[3]可以算出在纳入统计的文献中被引频次≥42的为高被引文献(注:Mp=42.21,Npmax=3177)。797篇文献中被引频次≥42的论文共79篇。高被引论文排名前3位的文章为。《SystematicandintegrativeanalysisoflargegenelistsusingDAVIDbioinformaticsresources》(被引3177次),《TheGeneOntologyAnnotation(GOA)Database:sharingknowledgeinUniprotwithGeneOntology》(366次)和《RegulonDB(version6.0):generegulationmodelofEscherichiacoliK-12beyondtranscription,active(experimental)annotatedpromotersandTextpressonavigation》(274次)

2.4核心作者分析在生物医学领域文本挖掘研究的797篇文献中,共有2565位作者(包含所有合著者),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m的值为:。其中指发文最多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本次研究中为23,故m取整数为4。作者论文4篇以上为80人,其发表的论文为468篇,占总论文量58.7%,高于总论文数的50%,说明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文本挖掘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群体。

3结论

2004~2013年以来发文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全球大约有60%左右的文章都是通过国家间合作完成的,美国是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家,其次是英国和中国。目前文本挖掘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还处于不断的研究和发展阶段,但国际上对该领域的认识正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批在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地区、核心作者和核心研究领域。

第4篇: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影响因子: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级指标,是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鉴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I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什么是复合影响因子

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什么是综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是以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期刊及引证科技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作研究期刊作为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计算,陪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悲引文献总量之比

期刊影响因子的作用

影响因子及JCR给出的以上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对以下各类人员具有多种实用价值。

1、图书馆员: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

2、编辑:了解和掌握自己编辑的期刊的情况,制订有效的编辑规划和办刊目标。

3、出版商:掌握和监测出版动态,掌握出版机会,做出新的出版决策。

4、作者(科研人员):

a.寻找和确定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期刊。

b.确定论文投稿期刊。

c.证实已经发表自己论文的期刊的水平。

5、信息研究分析人员:

a.跟踪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b.研究学科之间及各学科内的引用模式。

第5篇: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计量学 网络计量学 文献计量学

[分类号]G350

1 引言

“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e)”这一学科名称首次由德国学者O.Nacke在1979年提出,与之对应的英文术语“Informetrics”则最早见于1980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公布的年度研究项目的标题中,并随后得到了国际文献联合会的认可。1984年,B.C.Brookes撰文提出要大力发展信息计量学,并就信息计量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1987年,在第一届“文献计量学与信息检索理论”国际研讨会上,布鲁克斯又提议将术语“Informetrics”补充到第二届会议的名称中去,得到了与会学者的普遍赞同,自此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国际学术会议及其出版的会议论文集都在名称中使用了“信息计量学”。1995年起,会议名称被正式确定为“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国际会议”,由“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学会”(ISSI)负责主办。1997年,T.C.Almind和P.Ingwersen首次提出用“Webometrics”一词来描述将传统文献与信息计量学方法应用于WWW信息计量研究,使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活动拓展到了网络空间。2007年1月,由L.Egg―he担任主编的《Journal of Informetrics》创刊,为新世纪更趋繁荣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独立和更加专业化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从1979年学科名词的提出,到1987年成为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奠定自身的学科地位,再到1997年“Webometrics”的出现,信息计量学终于从早期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依赖、继承与交流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21世纪的网络化环境中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学科发展空间。本文试图对新世纪以来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评述,但限于篇幅,重点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计量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以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 理论研究进展

2.1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全面推进

自1997年“Webometrics”被提出后,基于Web的网络信息计量问题即广受关注。根据作者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0―2008年)的文献调查,在以“信息计量学”为标题关键词的检索结果中,超过90%的中文文献都是关于网络信息计量的内容。而在2007年4月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的国外文献调研中发现,网络信息计量主题的核心文献数量呈现逐年激增趋势,其中高品质的学术文献约占18.5%,被同行引用的次数普遍超过了30次。可以说,网络信息计量领域的确立及各项研究活动的全面推进,已成为新世纪以来信息计量学理论研究取得的一个最令人瞩目的重要成就。

目前,大量的网络信息计量研究活动又以“网络链接分析”为中心议题。由于网络链接与传统学术期刊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具有某种天然的相似性,研究人员不仅将文献计量学的引文分析思想广泛移植、应用到了网络信息计量研究中,而且赋予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以极其鲜明的引文分析“烙印”。这种“烙印”从以下网络计量指标的设计和使用上即可得到充分的印证,例如“Sitation”、“Web Impact Factor”、“Webcoupling”、“Co-citation”、“Co-link”、“Co-authorship”、“Self-linking”、“Self-linked”等。另外,在具体的研究成果方面,例如网络链接分析与引文分析的异同、网络链接的目的与类型、网络影响因子的定义与应用、核心网站测定等,也都表现出了与传统引文分析的紧密映射关系。

除借用引文分析法外,近年来网络链接分析开始采用另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来自社会学的社会网络分析(SNA),并在具体应用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Web环境下更多更具挑战性的信息计量问题正在不断被提出,并赋予信息计量学新的研究使命。例如,(具商业价值的)网络流量分析及其软件工具的研制;各种网络用户行为(例如浏览、查询、下载、标注、订阅等)的跟踪、计量与分析;虚拟社区(包括成员角色、社区结构、主题/话题及其态度/倾向性等)的发展、监测和演变趋势分析;网络空间的知识结构及相关站点群落的识别等。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具交叉性和丰富性。

2.2“信息基本循环图式”的构建及对信息计量学理论基础的探讨

1967年,布鲁克斯曾将情报学的研究任务抽象为如下的基本知识方程:K[S]+I=K[S+S]。2005年,国内学者王宏鑫基于该知识方程,提出“信息基本循环图式”的构建:

图式中各元素含义分别是:W表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K’[S]表示社会/他人的主观/客观的知识结构;K[S]表示个人/团体的知识结构;I表示个人/团体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信息;而K[S+S]则表示吸收I后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表示作用与联系。

这一“信息基本循环图式”的提出,不仅具有较为完善的哲学基础和情报学理论基础,而且为研究人员对信息计量学逻辑起点的认知与理解以及规范、定义、预测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学科增长点等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观察视角。此外,该信息基本循环图式对于形成信息计量学更加多元化的研究范式也很具启发性。例如,可据此分别从传播学、认知科学、经济学、决策学等不同视角展开相应的研究工作。

3 研究方法/工具的集成与创新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计量学逐渐建立了三大核心研究方法:指标计量法、引文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其中,指标计量法简单实用,通过统计某一项或多项指标的数量(累积)值,经数学处理后即可得出不同指标值的关系或指标值的频率、时间等分布规律;引文分析法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它通过对科学文献之间存在的引用与被引用现象的分析来揭示文献集合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是信息计量学独有的高效研究方法;而数学模型法则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并成为研究各种复杂系统和社会问题的关键性方法。在信息计量学中,对“布-齐-洛分布”问题已基于数学模型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西蒙的斜分布函数组(1955年);普赖斯的累积优势分布(1976年);布鲁克斯的混合泊松模型(1977年);西切尔的通用逆高斯-泊松分布模型(1982年);巴瑞尔的贝塔-负二项分布(1988年);布克斯坦的经验负幂分布(1990年)

等。它们对于完善信息计量学的理论基础,有效解释、预测文献流、信息流的变化及相关现象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计量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以下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说明。

3.1对传统研究方法的综合与集成

不可否认,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以引文分析法为例,由于文献引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文献之间的共引关系来研究、分析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时,结果很可能会有所遗漏;而随着作者合著现象的日益普及,只针对第一作者进行作者共引分析,研究结论的失真程度也将会日益严重。因此,在近期所进行的文献引文分析研究中,研究人员已越来越多地考虑将多种不同的引文分析方法加以综合利用,例如把共引分析和文献耦合分析、共词聚类、词频统计等方法结合起来;或者同时运用第一作者共引分析和全作者共引分析等。

由于不同方法之间的较强互补性以及不同方法形成结果的可比较性,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集成可以得到更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调查发现,国内外近年来进行的引文分析研究中,基于不同引文分析指标、集成多种不同引文分析方法的文献占据了大多数,引文分析已进入了一个具有更大规模和复杂性的研究阶段。

3.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引进

社会网络分析(SNA)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通信科学等领域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分支。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SNA主要使用社群图、矩阵等形式化表达工具和所定义的中心性、权力指数、聚类簇/派系、网络结构、社会角色等基本概念(或指标),从整体网络分析、自我中心网络分析等不同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目前,信息计量学研究对SNA方法的引进和应用,主要表现在对Web环境下较大范围内的网站超链接的分析与计算上,并与基于传统引文分析法建立起来的网络链接分析研究模式形成一种对照和互补。概括起来,基于SNA方法开展的主要研究活动有:基于网站之问的超链接分析,识别社会系统之间的各种联系;基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私人公司之间网站的超链接网络分析,发现组织间联合的意向;对某一特殊专题不同类型网站之间的超链接追溯,用以理解问题解决过程、辨别社会热点问题等;基于网站主页内容、链接结构和E-mail成员列表等,预测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等。

SNA方法通常涉及大范围内社群网络结构的分析问题,指标计算和数据处理比较复杂,不过相应的软件工具开发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以下是几个较为重要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Ucinet、NEGOPY、Sociometryplus、Socio Metrica Suite。它们可在SPSS、SAS等统计分析软件功能之外提供更多的专项分析功能。例如,Ucinet软件能够读取多种不同形式的数据,可处理32767个网络节点,同时还能计算各种SNA测度指标值,并能进行凝聚子群和核心一边缘结构分析等。

3.3可视化工具的广泛应用

在早期的信息计量学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为了把经过繁杂数据处理后得到的计量分析结果,进行直观和形象的展示比较重视各种可视化方法(或手段)的运用。MDS散点图、基于等级聚类的树状图、雷达图、切诺夫脸(Chernoff-face)等,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可视化展示方法。1997年,T.Braun等人就利用一个4维的切诺夫脸,把多维空间的科学计量指标数据(活动指数、吸引指数、平均期望引文率、相对引文率等)用一个由计算机绘制的卡通脸的面部特征表示出来,成功地完成了对1990―1994年间世界科学发展状况的分析和说明。

各种可视化方法(或工具)充分利用了人类对可视模式快速识别的自然能力,可将人类对信息阅读、判别和理解等认知负担转变为简单、直观的视觉感知,对于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问题研究规模和复杂性的日益增长,在对研究结论和成果进行展示、说明时,普遍存在着对各种可视化工具的迫切需求。

当前,各种功能丰富的可视化工具在信息计量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并渐成趋势。如Pathfinder、CiteSpace Ⅱ、HistCiteTM、VxInsight等以及Pajek和Uci―net的使用都是比较流行的。

3.4网络引文分析工具的研制

根据国内学者以Web of Science(WOS)和Google Scholar作为引文分析工具进行的实证研究和结果对照,未来的引文分析研究再单纯依赖传统的WOS等工具,将越来越难以获得全面、真实的引文数据,并会导致引文分析结果产生日益严重的偏差。为此,各种新型的网络化引文索引工具的编制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以适应e-Science时代引文分析的研究需求。

1998年,第一个网络引文索引CiteSeer开始研制,并于1999年正式投入使用。作为一个主要面向计算机和信息科学领域学术资源的网络引文索引与检索工具,CiteSeer主要基于自动引文索引(ACI)技术编制而成。2004年,Google Scholar也在学术搜索服务中成功引入引文分析方法,并提供功能完善的引文链接服务。同年,全球最大规模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服务系统Elservier’s Scopus正式推出,它涵盖了由4000余家出版商出版发行的科技、医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15100多种期刊资源,并基于文献计量学原理开发、整合了丰富的学术计量评价功能,可广泛服务于科研人员、图书馆员、编辑和审稿人、学术机构管理者等。

伴随着CiteSeer、Scopus等新型引文分析工具的出现,2004年以来,比较它们和传统WOS工具之间异同的各类研究活动十分踊跃,而目前多数的研究结论是:它们要完全取代WOS或者作为一种权威性的引文分析工具来使用,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或障碍,例如:收录范围的不明确;覆盖的学术资源领域受限;回溯年代较短;各学科开放获取运动发展的不平衡;ACI技术与网络搜索技术的缺陷等。

4 主要应用实践及进展

信息计量学的传统应用领域主要涉及文献管理、学科发展分析与评价、科研管理等,而近年来取得的应用进展则大量集中于网络环境,以下选取几个较有影响的网络应用予以说明。

4.1网络流量分析

随着网络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商业网站为扩大自身影响力,吸引更多网络广告客户和电子商务客户,都非常注意对自身网站访问流量进行计量和宣传。早期,网站通常采用自行统计、网络流量分析报告的方式,但由于日志文件数据比较容易篡改,广告客户常常对网站提供的流量数据心存疑虑。另外,各网站在流量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计量指

标和工具等的不同,也使得各网站的流量统计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为此,制定网络流量分析的行业标准和报告规范,并由此提供第三方流量认证服务,成为随后网络流量分析的发展主流。

目前,市场上专门提供对网站流量和日志数据计量分析的相关软件以及流量认证服务的提供商越来越多,如WebTrends Log Analyzer、FlashStats、AcessWatch、OneStatPro和BPA International、Nielsen//NetRatings等。商业化软件和第三方流量认证服务的推出有效促进并形成了信息计量学的一个网络化新兴应用领域。

4.2核心网站评测

对“核心”问题的研究始终得到信息计量学的高度关注,例如早期对学术期刊、文献作者、词频等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现象的研究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经典定律。进入21世纪以来,对“核心”问题的研究仍在继续,其中尤以核心网站评测最具代表性。

核心网站评测主要由核心期刊评选活动引发而来。除了全面分析和比较核心期刊与核心网站评选方法的异同外,如何建立合理的核心网站评选程序进而形成关于核心网站评选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更为重要。2005年,国内学者袁毅经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发现、过滤、评价、扩展和更新”的核心网站评选基本流程,并对该流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初步验证了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4.3 网络标签分布的计量分析

网络自由分类法出现于2004年,而大量使用则在2005年以后。基于自由分类法原理提供Web2.0服务的众多新兴网站中用户标签的使用及数量、频率等分布状况逐渐成为网络信息计量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目前,网络标签计量分析研究主要以Del.icio.us、Flickr、Connotea、CiteUlike、Bibsonomy等网站作为实例,从中抽取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标签样本数据,利用统计描述、聚类、共词分析等方法进行计量分析,试图揭示、说明自由分类法及其网络协作标注系统的运行机制、用户标注行为规律及行为模式以及互联网环境下新兴的长尾分布现象等。已实施的网络标签计量分析研究主要有:①标签、用户、资源三者之间的关联分析;②各种标签的频率和比例分布分析(包括高频标签与低频标签、规范词与非规范词、拼写变化等);③标签共现分析;④标签词语集合的规模及增长变化;⑤基于标签的用户标注行为和用户相似性分析等。

5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1基本概念缺乏清晰定义,研究内容庞杂,学科边界模糊

信息计量学的基本计量分析对象应是“信息”,但由于“信息”概念的难以定义,时至今日,实际研究工作中大都是以各种各样的信息“替身”为计量对象的。另外,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所具备的一些特性,例如无穷性、载体依附性、易复制易传播性、脆弱性等,也为计量分析带来更多的困难。

“信息基本循环图式”对信息计量学理论基础的建立虽然有所贡献,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例如对信息计量与知识计量的关系、各组成要素之间具体的联系与作用方式(即“+”)等都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说明。此外,基于基本循环图式而形成的众多不同的研究范式,也会导致信息计量学研究内容的日益庞杂,并使学科边界相对模糊。如果多元研究范式长期并存不能形成主流(或核心)的研究体系,则有可能使学科研究主题进一步出现被模糊或被淡化的危险。

5.2研究方法有待继续创新,专用研究工具比较缺乏

虽然目前信息计量学在研究方法、工具和指标设计等方面已取得不少进展,研究视野得到拓展,但对传统方法的依赖依然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新兴的网络链接分析方面,引文分析的“烙印”十分明显,而针对网络特性所进行的创新和改进远远不如继承的成分更多。继承之上如何超越正成为信息计量学急需解决的一个方法论难题。

研究工具方面,不论是网络抽样、原始数据下载还是网络链接解析与统计,都还缺乏较为有效的专用工具,很多情况下只能依靠搜索引擎来获取样本数据,由此造成研究中存在种种偏差。

5.3应用研究活跃,但影响力和应用效果都比较局限

与信息计量学研究中存在的理论基础薄弱、方法/工具创新不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前各种应用研究活动十分活跃。不过,大部分的应用活动不仅研究方法简单,而且应用效果不确定,难以形成较强的示范效应或者对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完善形成有益的促进。而影响力较大的少数研究活动则仍较多局限于教育、科研等学术性领域,这与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全方位影响、渗透相比,研究思路还显得过于狭窄。

第6篇: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

【摘 要 题】信息资源管理

【关 键 词】知识管理/知识计量/知识评价

知识的计量与评价包括知识量的评价、知识质的评价和知识价值的评价3个方面。目前国内外在间接知识计量与评价、知识创新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在文献计量、科学计量、信息计量、网络计量、经济计量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等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促进了知识计量与评价的发展,为直接进行知识计量与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知识的载体依附性、知识计量单元的不确定性、知识内容的不可分割性、知识价值的环境与对象的依存性,目前直接对知识内容本身进行计量与评价还有很大的难度,而核心的问题就是知识内容计量与评价单元的确定。

当前已有的知识计量与评价单元都是以知识的载体——文献为基本计量与评价单元,都是间接的知识计量与评价,离对知识内容本身进行直接计量与评价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有研究表明知识的直接计量与评价是可以实现的,并且提出了“知识元”的概念与模型[1-8],但其可操作性还没有得到有效检验。

自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年度报告后,“知识经济”一词随即在全球范围内变得炙手可热,有关知识经济、知识资产、知识产品、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研究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知识经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对知识本身的测度、计量与评价,包括知识量与知识价值的测度、计量与评价。知识的测度、计量与评价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既包括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测度、计量与评价,也包括对知识的物理测度(载体)与价值测度(经济贡献)的研究[9]。因此,作为知识创新活动评价的基础,知识计量与评价开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人们在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以及经济计量学(国内又称数量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对知识(信息)的计量研究。如科学计量学科研绩效的评价(从本质上说,科学计量学是对科学知识的数量与质量进行测度,因此,包含知识计量学的内容),文献计量学对核心期刊的测定与评价(文献是知识的载体,对文献的计量也间接地反映了对知识的测度与计量),信息计量学对网络信息流量的计量与评价,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计量学(一般说来,经济计量学侧重于经济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价值测度,但经济过程又包含着知识的投入、流动、应用和转化等过程,因此经济计量学也同知识计量有相通之处)对知识经济理论的探讨都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10]。

对知识本身及其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包括对知识在经济系统中的生产、传播、扩散等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测定产品、企业、部门中的知识含量;知识的质量、价值和价格的评估;知识存量与流量的确定,以及确定因特网上知识传播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即需要从知识这一角度进行量化研究,包括编码类知识和经验类知识。

因此,对知识进行计量和评价是知识经济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经济计量学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外科学界、学术界和企业界很早就开始关注对知识本身及其价值的测度,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11-14]。而我国则注重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来测度科学知识体系(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以科学知识的载体为基础对科学活动的成果进行计量,即间接的知识计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知识经济测度和经济计量学)[9]。有学者提倡建立“知识管理学”来囊括关于知识获取、表达、管理、计量等方面的研究。甚至有学者直接提出要建立“知识计量学”这样一门学科来研究知识内容本身的计量与评价问题[15]。这些都明确地反映了知识社会和知识时代对知识进行直接管理的客观要求。

然而,知识管理、知识计量都难以回避一个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确定知识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的问题。只有明确了知识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才使得知识的管理与计量具有可操作性。是继续延用原有的知识载体计量与处理单元(知识的物理计量单元),还是寻求新的知识计量与处理单元,是摆在知识管理界和学术界的难题。本文从知识计量单元的演变及其关系出发,并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计量单元进行了比较与评价,期望能对知识内容的直接管理与计量有所裨益。

1 知识计量单元的内涵与类型

知识计量单元是进行知识管理、计量与评价的基础,知识管理、计量与评价就是要通过对确定有效的知识计量单元进行处理以便对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合,达到知识服务、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目的。知识计量单元是指在知识管理、计量与评价中可以对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合的基本知识单位。

人类对知识的处理经过了以篇为单位的文献(分离)处理时期,正在进行以数据库为单位的信息(集成)处理时期,将要进入以知识元为单位的知识(知识元链接)处理时代[1]。

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知识计量单元可以进行如下划分:

1)按知识计量对象划分:可分为文献计量单元、信息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也可分为知识载体计量单元和知识本体计量单元,或知识物理计量单元和知识内容计量单元。

2)按知识计量方式划分:分为直接计量单元(如知识元等知识内容计量单元)和间接计量单元(如文献计量单元)。

3)按知识计量的层次划分:分为宏观层次的知识计量单元和微观层次的知识计量单元。

4)按知识计量的学科领域划分:有文献计量单元、科学计量单元、知识计量单元、经济计量单元。文献计量单元有外形特征计量单元和内容特征计量单元;知识计量单元有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经济计量单元有投入、产出、效率、效益等计量单元。

5)按知识计量的内容划分:有知识的物理计量单元 (包括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和知识的价值计量单元(知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6)按知识计量的载体类型划分:有纸质文献计量单元(主要是文本,如册、本、卷、期、篇、字数等)、电子文献计量单元(如磁盘、光盘、网站、网页、链接数、节点数、点击数、下载量、浏览数、比特数、字节数等)、缩微文献计量单元(如卷、张、版等)、声像文献计量单元(如曲、首、帧、盘、盒、套、卷等)。

尽管知识计量单元类型多样,但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还是文献计量单元、信息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3种。

2 知识计量单元的演变过程

知识计量单元是指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对关联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织的基本单元。由于人类社会的知识管理活动大致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以文献(知识的载体)为基本单元的知识管理时期、以信息(知识的某些属性特征,如主题概念、关键词概念、数据等)为基本单元的知识管理时期和以知识本体 (知识内容本身)为基本单元的知识管理时期。目前,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热潮的兴起,人们开始把知识管理的目光从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的管理推进到知识单元的管理上,并期望能实现从对知识载体和知识属性特征的管理过渡到对知识内容本身的管理。即从间接知识管理上升到直接知识管理。因此,知识计量单元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文献计量单元到信息计量单元,既而到知识计量单元的演变过程。 国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对这种以文献为单元的管理方法提出了质疑,而把目标定位在知识管理上。早在 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专家就指出,知识的控制单位将从文献深化到文献中的数据、公式、事实、结论等最小的独立的“知识元”。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著名情报学家布鲁克斯提出了绘制“认知地图”的任务。美国情报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斯摩尔(H. Small)提出了用思想“网络图”揭示重大发现,用学术思想“网络图”来表述重大发现的来龙去脉。知识的控制单位一旦实现由文献深化到“知识元”,大量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元”及相关信息间的链接,将产生极大的知识增值。从而大大推进人类对知识的利用,促进对新知识的创造,从而也将推动知识资源业的重大发展,这正是我们现在应该做也可能做的工作[2]。

3 文献计量单元及其评价

文献计量单元,即文献知识单元,是指以知识的载体——文献,作为知识管理与计量的基本处理单元,知识管理与计量的全过程都是以文献计量单元为基础和核心的。文献计量单元,也称为知识的物理计量单位,主要指图书的册、本、卷、套,论文的页、篇、期、卷,专利和标准的项、件,磁盘、光盘的张、盒或存储设备的个数,缩微胶片的卷、张,还有文献的字数、行数、页数、篇幅数等物理载体计量单位,有时尽管也涉及篇幅和词汇等计量单位,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和定位需要管理的目标文献,主要是文本单元和以文本为核心的其他相关单元,如流通量、借阅量、发文量、引文量等。

文献是指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文献的类型不断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对文献进行有效处理和管理的方法、技术与手段也日益先进和完善。不可否认,对文献计量单元的有效管理、计量与评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人类实现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最有效、最科学、最有影响的管理方式,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SCI和EI等文献数据库。直到今天,尽管我们在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许多领域我们仍不能摆脱文献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影响,以文献计量单元为基本的知识管理单元仍然是最有效、最易实现和最易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目前,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领域的许多重大突破还是建立在过去文献管理系统和文献管理数据库的基础上,是在文献计量单元管理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例如增加和改进文献管理系统和文献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增加文献外形信息特征和内容信息特征项)与知识管理(增加基于引文的知识网络和知识关联网络等)功能,这些无非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文献计量单元的处理和管理。

当然,文献计量单元之间并不是孤立和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各种文献计量单元、信息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知识网络关系。例如,文献计量单元之间可以通过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和引文等建立联系。

因此,我们研究文献计量单元的管理,并不只是关注单个独立的文献计量单元,还要研究和分析文献计量单元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关系链和关系网络(如学科关系、引文链、引文网络、共引和引文耦合等)。因而,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不仅研究知识载体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等特征,还要研究知识载体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 (包括关系链和关系网络),并由此产生的各种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文献计量单元是信息计量单元与知识计量单元的基础和来源。

人类生产和创造的知识最终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储在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尽管新的文献类型仍有可能出现,但已有的文献内容格式都是以纸质型文献内容格式的方式存在 (如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仍然是以纸质文献格式表现),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并接受这种

比较完善的知识表达和生产方式。因此,对知识单元和信息单元的处理离不开对文献单元的处理。所以知识的控制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文献这一级上,而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一般不是以文献为单位的。

现有的以文献——知识的物理计量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与生产方式(如目录、题录、索引、文摘、文献数据库等)有两大缺陷[3]:其一,组织和管理的是知识载体——文献单元,而不是知识本身,尽管通过文献单元能反映和揭示知识的某些特征,但这只是表面的、粗糙的和不精确的特征,较难深入地揭示知识的内在特征与联系;其二,检出的文献只含已有的知识,未能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为产生新知识提供营养土壤。由于文献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在处理对象上的差异,因此它们在反映知识的关系程度上相距甚远。

信息资源虽可以通过标题、关键词、作者、内容分类特征等“元数据”进行关联检索,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全文任意词检索,然而对于“求知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并不能迅速而准确地提供全面、系统、针对性的知识信息。加之这些数据库在结构、信息加工标准和质量上的差异,使得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关联、内容关联更加难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在现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目标下开发的知识信息资源,本质上还只是一本一本“堆积”起来的数字化图书、期刊。除了信息量大、检索查询速度快等方便之外,数字化图书馆使人们感受到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与方式,依然类似于传统图书馆的“计算机书目检索”与“开架借书”,与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之下人们追求的信息资源共享所应当达到的境界还相距甚远。

以文献计量单元为基础的知识计量与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文献信息流的分布规律(如文献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文献主题分布(如词频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结构分析、关联分析等)和引文分析(如被引量和被引率等),用文献的数量与质量来间接反映知识量和知识的价值。但由于文献量与知识量并不等同,文献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所以很难用文献量来准确反映知识量。

同时,也因为文献的价值主要在学术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上,无法用文献本身的价值来准确衡量文献中知识的综合价值(学术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因为文献是有形的,文献的价值可以通过被使用次数(如被借阅次数、被引用次数)等文献计量指标较为准确地评价,而知识是无形的,也是无价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用的结果也是综合性的,目前还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指标对知识量和知识的价值进行直接计量与评价。尽管如此,文献计量与评价、科学计量与评价同知识计量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目前还只能通过间接方式来对知识进行计量与评价,文献计量与科学计量方法还是较为有效的用来评价知识量与知识价值的方法之一。

4 信息计量单元及其评价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迅速增长,信息(Information)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概念在全球范围兴起,对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围绕着信息的计量与管理产生了新的知识计量单元,即信息计量单元,也称信息知识单元(在我国还有情报知识单元之称),它是指以文献知识的某些属性特征(包括文献的外形特征信息和内容特征信息)作为知识计量与管理的基本单元。我们通常把一部文献所包含的完整信息称为文献信息,文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外形特征信息(如题名、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出版地和相关载体特征等)和内容特征信息(如摘要、提要、主题词、关键词、标题、文献中的字、词、句、段、篇幅、参考文献等)。信息计量单元的处理通常用信息熵,词频数、篇幅量,数据、信息和情报的比特量、字节量,图像、声音的帧、幅等来表示。

信息计量单元既反映了文献计量单元的基本特征,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信息计量单元往往通过提炼、加工、组合、转换等过程即可形成知识计量单元。可以说,信息计量单元是联结文献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单元的一座桥梁。但信息计量单元既没有克服文献计量单元本身固有的缺陷,也没有实现对信息、知识内容本身计量与管理的目标,因而信息计量单元只是从文献计量单元到知识计量单元发展的一个过渡性的计量单元。传统的信息服务只提供文献的信息或作为知识素材的文献,并没有揭示文献中的知识链。人们获取的只是文献数据信息本身,并不是知识。比如人们看到了题录摘要,从中未必可以看到知识。即使读完了一次文献,也许仍不能准确了解其中的知识所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信息经济的产生,信息、情报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随即兴起。但信息、情报的直接计量与评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计量和评价中如果无法有效确定信息单元和情报单元,就无法实现对信息、情报进行直接计量与评价,也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进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情报的价值同知识的价值一样,也是无形和无价的,而且具有多变性。所以早期的信息计量、情报计量与评价也主要是通过对信息、情报载体(如以各种文献、信息情报产品的计量与评价为基础)的计量来间接完成的。到后来,随着信息技术手段日益提高,对信息量的测度与评价不断精确化(如信息熵、比特量、字节量等),但对信息价值的测度与评价仍只能间接完成(如通过对信息产品价值、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等的测度与评价)。尽管信息、情报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对信息、情报的计量与评价能有效地运用到对知识的计量与评价上。只是目前对信息、情报的准确计量与评价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信息计量单元之间也不是独立的,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信息计量单元之间可以通过词频反映其在文献知识单元乃至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通过主题关联发现信息计量单元之间的学科关系、主题结构、关联程度(如主题词或关键词共现频次),通过信息计量单元的不同组合还能发现新的知识计量单元(如主题词或关键词链及其网络)。

以文献计量单元和信息计量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与管理或只停留在以整篇文献或文献信息为单元,选取若干主题词,没有分离出构成知识的最小单位——知识元;或采用引文索引,但没有建立知识元之间的直接联系;或只是采用文本知识发现提供文献中精细的信息和多篇关联的信息,但输出的仍是文献,难以提供脱离原始文献的独立知识元。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只能通过间接地获取文献再获取知识。

5 知识计量单元及其评价

知识单元,也称知识的内容单元,是指在知识管理中用来处理知识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独立的基本单元。知识单元主要用主题知识单元、关键词知识单元、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基因、知识因子、知识项、知识本体、知识概念、概念地图等来表示,目前主要用知识元来表示。

知识元是指文献中相对独立的、表征知识点的一个元素,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幅图表、一个公式、一章或一节、一段动画、一个程序等。知识元也往往直指知识产品 (图书、论文、专利等)中的概念、论点(观点)、论据 (数据、资料)、论证(方法、模型)、结论等知识核心和知识创新点,也可称为元知识,知识元的粒度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是知识管理、知识计量与知识评价的最小的基本单元,由不能再分割的框架结构来表示。元知识为不可再分的知识,元知识是我们进行知识检索的依据,某一具体的元知识我们称它为知识元[2-8]。同时,知识元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因此,基于知识单元和知识元的知识管理不仅研究知识元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等特征,还要研究知识元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包括关系链和关系网络)。

知识元是具有独立的确定意义且不可再分的一个知识单元,在不同的应用中,对知识元的描述是不同的。知识元不仅可以直接表述知识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将使用这一知识元的文献关联起来,将大量不断更新、不断出现的知识元建成知识元数据库,将会产生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网络化关联,体现出各学科专业交叉渗透的关系特征。

文献[3]将知识元分成两大类型:①描述型,包括信息报道型,名词解释型,数值型,问题描述型,文献引证型。②过程型,包括步骤型,方法型,定义型,原理型,经验型等。也可分为理论与方法知识元、事实型知识元和数值型知识元。而文献[17]将知识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概念类知识元,是对事物性质、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如“杠杆平衡”是一个概念。②原理类知识元,是对事物性质、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如“杠杆平衡原理”是一个原理。③方法类知识元,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可以多样,方法类知识元是指分析、解决问题的某种确定的方法。如“因式分解法”有配方法、十字相乘法、求根法等。④事实类知识元,反映一个事实。如历史事件、地理现象、社会现象等。⑤陈述类知识元,是用来表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或为了表达某个观点。如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细胞中的种类和含量等。⑥数值类知识元,是用来表述对象或过程的数量特征和关系。如工业总

产值、 GDP、变化量、变化率等。⑦模型类知识元,用来描述事物或对象的数学或图形模型。如统计模型、DNA双螺旋结构等。

从“知识元”层面研究知识计量与管理,揭示单篇文献个体中的“知识元”信息与某领域共性中的“知识结构”的链接关系,从而找出信息与知识的导航链接的普遍规律,为用户提供直接获取有效知识元而不是大量文献的有效方法。因此,知识元计量与管理是知识管理的起点。知识检索是在知识结构中获取知识的过程,用户可以通过知识单元间接地获取知识,更可以通过知识元直接获取知识[2-3]。 尽管在现有的一些文献中提出了“知识元”的概念及其在知识组织与管理中的操作方式,确实是突破了以往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模式,但在知识单元和知识元的处理上还存在大量的问题。首先,目前所提出的“知识元”这一概念是抽象的、不确定的,即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还不能清楚地界定。其次,虽然在许多文献中已经对知识元的结构描述颇具特色,较为清楚,但知识元的长度、来源、识别、组合等依旧十分模糊,导致在知识元标引、组织、存储、检索、利用等方面尚不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计算机自动处理。第三,知识元的基本构成单元还是要以字、词、句、段、全文中的主题知识概念等为基础。仍然不能脱离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也就是说,知识元应该是一个最小的表达一个完整知识概念的独立单元,它最终还是由一个或多个主题词、关键词等组合而成。因此,对知识元的明确界定、知识元的有效提取和对知识元的可操作性是目前仍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由于知识组织和管理的惯性,以知识元为知识单元的知识组织与管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首先面临着人们习惯的挑战。我们在知识的组织与管理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法和体系,在技术上也得到了有效实现,正趋于完善。人们在思维、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生产和知识利用等方面已经习惯于以文献单元为中心,在知识的组织与管理上也已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毫无疑问,要打破这种现存的、完善的知识组织体系,在知识管理和利用习惯、观念以及社会成本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知识单元的发展不仅面临着本身的缺陷和瓶颈,还要解决和克服来自知识利用习惯和社会成本等方面的压力。

6 结束语

知识管理、知识计量与知识服务要把文献知识和信息转化为可用知识,为用户提供知识产品和服务,首先要依赖于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加工处理。知识的内容加工处理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知识单元的表达和组织,从物理层次的文献单元向认知层次的知识单元转换;另一个是知识的内容计量从语法层次向语义层次转换。从知识标引的阶段开始,把知识分解为最小独立的“知识元”,建立以知识元为计量单位的“知识元自由集成系统”,是实现知识组织和管理的本质和关键[4]。

知识单元的组织与管理离不开对文献计量单元和信息计量单元的处理。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结构都以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的方式表现,文献单元、信息单元转换为知识单元是实现知识组织与管理的关键。深入研究文献单元、信息单元的结构与内容特征,如何用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所包含的内容特征及其关系等为基础来分析和表达知识元,从文献单元和信息计量单元中有效识别和提取知识单元仍然是今后长时间内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此外,还需要借助于现代知识管理技术,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将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的智能化管理向前推进,真正地实现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的集成、综合、推理与自由管理,达到知识自由组合、高效创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温有奎.基于知识元语义网格平台的知识发现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4-7

[2] 温有奎,徐国华.知识元链接理论[J].情报学报,2003(6):666-671

[3] 温有奎,赖伯年.网格技术将推动知识管理革命[J].情报学报,2004(1):125-129

[4] 曾民族.向知识标引进军——阅读《知识元挖掘》的体会[J].情报学报,2006(2)

[5] 朱庆华.《知识元挖掘》评介——兼议情报学的理论研究[J].情报科学,2006(12)

[6] 温有奎,等.基于创新点的知识元挖掘[J].情报学报,2005(6):663-669

[7] 温有奎.基于知识元的文本知识标引[J].情报学报,2006(3):282-289

[8] 温有奎.基于“知识元”的知识组织与检索[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55-59

[9] 陈禹,谢康.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0] 姜春林.漫漫求索之路,景致这边独好——介评《在科学交叉处探索科学——从科学学到科学计量学》[J].情报杂志,2004(2):118-120

[11] Reich Y. Measuring the value of knowledge[J]. International Joum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1995,42(1):3-30

[12] King A W, Zzeithaml C P.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8):763-772

[13] 邹珊刚,等.基于知识经济的知识测度研究——关于澳大利亚几种测度方法的评述[J].科研管理,2001(4):34-38

[14] Fung M K, Chow W W. Measuring the intensity of knowledge flow with patent statistics[J]. Economics Letters, 2002, 74(1):353-358

[15] 刘则渊,冷云生.关于创建知识计量学的初步构想[C]//王战军,蒋国华.科研评价与大学评价(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红旗出版社,2001:401-405

第7篇: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学计量学;预研基金;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3-3555-03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Scientometrics to evaluation of Pre-research Foundation's Achievements and Effects

PAN Li1, LIU Yun-jie2, ZHOU Wen3

(1.Management and Economy Academ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2.The forth Aviation College of Air Force, Shijiazhuang 050001, China;3. Department of Command, Zhenjiang Watercraft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 It's a very pressing task for management of the pre-research foundation to evaluate its achievements and effects. The paper uses the scientometrics method to construct reasonable frame for evaluation of pre-research foundation's achievements and effects, and ascertains its requirements, feasibility and process.

Key words: scientometricss; pre-research foundation; evaluation of achievements and effects

科技预研基金(以下简称预研基金)是为科技创新发展设立的专门性基金,旨在通过基金制形式,开展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的探索研究,为国家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研究成果,增强科技发展后劲。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预研基金制度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国家科技经费管理、优化资源结构、引导公平竞争、加快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预研基金取得的成效,提高预研基金项目在立项、验收以及效果评价等环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预研基金的完成质量,切实使预研基金更好地继续为科学技术发展服务,是当前预研基金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迄今为止,国外对预研基金项目绩效的定量评价研究尚不多见;我国对预研基金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估研究还较为零散,缺少一个公认的、系统权威的评估方法。而目前常用来评价预研基金绩效的同行评议方法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同行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严重受制于专家的学识、品质和态度,共识决策及有限经费助长保守的思考和选择,过高的业绩权重和知名度影响不利于年轻科学家脱颖而出,评审成本较高等等。

为此,论文试图将科学计量学方法引入到预研基金绩效评价中,基于科学计量学方法构建合理的预研基金绩效评价框架,通过提供量化的评估标准和量化的决策依据,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预研基金项目的效果,以加强预研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的后期管理,通过绩效评价促进创新并扩大优秀研究成果的显示度与影响力,切实发挥预研基金为科技发展的导向、引领作用。

1 预研基金绩效评价的需求

1.1 预研基金绩效评价的定义

对于预研基金来说,绩效是“绩”和“效”的合成,即成绩和效率,是基金项目成果与过程的综合反映和体现。“绩”指基金结果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主要任务是否完成,完成得怎样,侧重反映基金的结果;“效”则指完成基金的效率,侧重反映基金完成过程[1]。由此可见,绩效包括两部分内容:与基金相关的组织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而本文所讲的预研基金绩效评价是从宏观层面对预研基金研究成果的整体评价,目的是综合评价一段时期内预研基金的研究成果,找出其中存在的质量或制度问题,并提出改进预研基金管理制度的建议或措施,本质上是一种预研基金的管理绩效评价。预研基金绩效评价是预研基金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切实加强科技预研基金项目的管理,以绩效评价促进预研基金创新,并通过评价发现现有预研基金在立项、验收和后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预研基金管理改革提供量化的决策依据,促进预研基金制度健康良性的发展,切实发挥其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研究成果、增强科技发展后劲的作用。

1.2 预研基金绩效评价的内容

预研基金绩效评价主要是对一段时间内预研基金的数量、质量和费用进行的评价,评价的中心是对预研基金成果质量的评估,包括对预研基金完成质量的评估和潜在价值的评估。

预研基金绩效评估内容必须紧贴评估目标,由于本文研究的预研基金绩效评估主要面向预研基金管理工作,目的是提高预研基金管理质量和效率,进而促进预研基金质量的提高。而提高管理效率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①一段时间以来总投入与总产出的关系如何;②质量与费用有没有必然联系,是增加费用还是减少费用;③质量与时间跨度有没有必然联系,需不需要调整预研基金完成时间;④各个学科的完成质量如何,需不需要对某些学科增加投入;⑤各个完成单位总体的完成质量如何,是否需要调整今后的完成单位;⑥完成人的情况与完成质量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完成人的学历、职称、年龄、人数等对完成质量有何影响。为此,预研基金绩效评价需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估:

1)预研基金投入-产出评估

预研基金投入-产出评估主要用于评估预研基金总的投入与总的产出之间的关系。总投入包括对预研基金经费、时间、完成人员等的投入,总产出包括与基金相应的数、著作数、申请专利数、培养人才数、基金成果潜在价值、基金成果被引用次数等等。通过预研基金的投入-产出评估,明确一段时期内预研基金的总体质量与总体投入情况,可以了解预研基金的发展趋势,为今后预研基金总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意见。

2)预研基金质量-费用评估

预研基金质量-费用评估用于评估基金投入费用与成果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预研基金的质量-费用评估,明确基金成果质量与投入费用情况,可以了解预研基金完成质量与费用之间的联系,为今后预研基金经费调整提供量化的依据。

3)预研基金质量-时间评估

预研基金质量-时间评估用于评估基金完成质量与完成时间之间的关系。通过预研基金的质量-时间评估,明确基金成果质量与完成时间情况,可以了解预研基金完成质量与时间之间有无必然联系,为预研基金完成时间的调整提供量化的依据。

4)预研基金质量-学科评估

预研基金质量-学科评估用于评估基金完成质量与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预研基金的质量-学科评估,可以明确预研基金各学科的质量分布情况,为预研基金在学科之间的调整提供量化的依据。

5)预研基金质量-完成单位评估

预研基金质量-完成单位评估用于评估基金完成质量与完成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预研基金的质量-完成单位评估,可以明确各完成单位预研基金的质量分布情况,为预研基金在完成单位之间的调整提供量化的依据。

6)预研基金质量-完成人评估

预研基金质量-完成人评估用于评估基金完成质量与完成人之间的关系。通过预研基金的质量-完成人的评估,可以明确预研基金的质量与完成人之间的关系,为预研基金应该交给什么样的人员来完成提供量化的依据。

2 科学计量学方法应用于预研基金绩效评价中的可行性分析

2.1 科学计量学方法

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是借助有关科学文献产生、传播和利用的定量数据,试图描述科学以及研究活动特征的学问,是对科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学科,它借助科学计量学指标,运用数学方法来计量科学研究的成果,并对科学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估[2]。科学计量学指标是标示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度等的一组信息,其基础是现有科学文献数据库所存储的大量数据以及其他各类与科学相关的数据。

科学计量学试图通过定量方法寻找科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或准规律,并为更有效率地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指导。下面列出几个典型的科学计量学问题:

1)科学研究的生产率问题;

2)通过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指标预测学科发展趋势和确定资助重点;

3)通过科技产出指标进行科研绩效评估;

4)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指标研究科技人才和科技教育问题。

从科学计量学出现以来,它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结论就一直被广泛应用到有关科学和科研的方方面面,比如预测科学的发展趋势、评价科学潜力的状况、分析科研状况的发展、评估和比较科研的水平、动向等许多方面,已经成为科学技术事业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管理的重要依据,在科学创新体系中具有非常关键而重要的影响。

2.2 科学计量学方法在预研基金绩效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评价一个方法是否适用于某个领域的研究,需要对方法的适用领域和领域的特点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从科学计量学方法的适用领域和预研基金绩效评价的特点来说,科学计量学是非常适合应用于预研基金绩效评价的。因为:

一方面,预研基金定位于基础研究和一部分探索性强的应用研究工作,其质量指标很大程度上可以用预研基金的数、著作数、申请专利数、培养人才数、基金成果潜在军事价值、基金成果被引用次数等来衡量,而这些指标大多是客观存在并且是可以度量的,基于科学计量学方法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预研基金的绩效进行评价是科学的、可行的、合理的。另一方面,科学计量学方法在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局限性对于本文所研究的预研基金绩效评价来说都不存在。首先,由于本文研究的绩效评价是从宏观角度对一段时期内预研基金的综合评价,所以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单个项目评估的局限性[3]可以有效避免;其次,本文所依托的预研基金项目设有专门的数据采集组,专门负责对近5年来预研基金的相关数据采集,且数据源直接来自于预研基金的管理部门,数据齐全,具有很高的可信性,对科学评估预研基金绩效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本项研究并不对预研基金的各个学科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更多的是学科内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获得学科内的质量分布情况,即使是横向比较也是在衡量潜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相对性比较,避免学科间在不同层面上简单比较。

综上可以看出,将科学计量学方法应用于预研基金绩效评价是可行的,评价结果也是科学的、客观的,有助于加深对预研基金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从而为预研基金管理工作和预研基金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指导。

3 基于科学计量学方法的预研基金绩效评价过程

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科学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估的步骤是:首先根据科研管理实践的要求或该学科本身发展逻辑的需要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并确定使用哪些科学计量学指标:接下来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最后分析数据、构建科学计量学模型并对计量结果进行解释。

据此,基于科学计量学的预研基金绩效评价的过程可以分为如下6个步骤: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1)确定评价目标

预研基金绩效评价作为预研基金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标是从宏观层面对预研基金研究成果的整体评价,找出其中存在的质量或制度问题,并提出改进预研基金管理制度的建议或措施,为预研基金管理改革提供量化的决策依据,促进预研基金制度健康良性的发展,切实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研究成果、增强科技发展的后劲。

2)提出评价需求

主要包括预研基金投入-产出评估、预研基金质量-费用评估、预研基金质量-时间评估、预研基金质量-学科评估、预研基金质量-完成单位评估和预研基金质量-完成人评估等。

3)构建绩效评价的科学计量学指标体系

基于评价目标和评价需求,按照“投入-产出-结果”逻辑构建分层次、可操作的预研基金绩效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问卷调查与专家研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设计。

4)数据采集

依据评价需求和评价指标,收集近5年来预研基金项目的相关数据,包括项目名称、学科类别、完成单位、负责人、完成时间、资助经费、完成论著、、申请专利、应用情况、获奖情况、人才培养情况等。为了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我们特意建立了预研基金绩效评价专用的数据库,开发了数据录入系统。

5)构建绩效评价的数学模型

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建立指标权重的计算模型和评价函数,结合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相对有效性指标计算模型,以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得出的绩效评价值为基础,结合DEA模型建立绩效评价值的修正模型,有效克服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DEA模型的局限性[4]。为了提高绩效评价的效率和可靠性,我们还依据上述数据模型,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负责对录入预研基金绩效评价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计算,以得到科学、准确的结果。

6)分析绩效评价结果

按照基于科学计量学方法的预研基金绩效评价方法,对近5年预研基金项目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按照排序-频度、时间-序列、投入-产出排序等分析方法分析评价结果,提出对当前预研基金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的建议。

4 结束语

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系统地分析预研基金管理情况,系统性、全面性,把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预研基金管理绩效评价问题,并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价,提出成功经验、改进建议,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的交叉与综合的研究,是对预研基金管理问题研究的一个新尝试。它不但可以提高预研基金管理的效率和成效,还可为其它基金的绩效评价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马辉,杜亚灵,王雪青.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软科学,2008,22(7):49-53.

[2] 马强,陈建新.科学计量学方法在科学基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学研究,2001,19(3):78-83.

第8篇: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2012年;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1 引言

《档案管理》创刊于1986年[1],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刊发了大量高被引的论文,备受业界关注。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档案管理》2012年的载文情况,作者对当年刊发的全部文章进行了各项统计。为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对关键词作了必要的规范,归并了重复引文,剔除了无文献来源的注释性引文,并对全部引文逐一进行了核对,修正了引文中的差错。

2 统计分析方法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刊2012年刊发的文章从栏目发文量、作者及地域和机构、主题、基金论文、引文类型及年代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运用CNKI检索了被引情况。根据载文实际和统计分析的需要,作者统计分析不含“通讯”、“卷首语”、“文摘”等栏目的文章,主题统计分析不含无关键词的文章,引文统计分析不含无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类注释的文章。

3 载文统计分析

3.1 载文栏目发文量。2012年《档案管理》设置有“卷首语”、“理论探讨”、“争鸣”、“业务研究”、“局馆长访谈”、“专题沙龙”、“调查报告”、“海外采风”、“工作园地”、“史料钩沉”等18个栏目,共刊发文章277篇,表1是主要栏目的发文数量。发文量集中于“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表中单列了占比)。

3.2 作者分布。作者统计针对“工作园地”、 “业务研究”、“调查报告”、“理论探讨”、“海外采风”等9个栏目的242篇文章,其中独著210篇,两人合著28篇,三人合著4篇,分别占统计文章的86.78%、11.57%和1.65%。

3.2.1 作者发文数量。最多的发文6篇,共两人,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共12人(“+”后为第二作者发文数),另有马帅章等28人发文2篇(含非第一作者)。

3.2.2 第一作者地域分布。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为河南作者(168篇),其次是北京(9篇)、山东和上海(各8篇),发文作者涵盖了19个省市。河南省又以郑州、开封、濮阳作者发文数量居多(105篇)。

3.2.3 第一作者机构分布。由于有些文章作者单位不够具体,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242篇文章中,各类院校和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作者占比较高,分别发文102篇和82篇。

3.3 主题分布。关键词是从文献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文献的主题[2],因而选用关键词进行主题分析。2012年《档案管理》中有关键词的107篇论文共有关键词401个,篇均3.75个。涉及关键词305个,最多的仅出现8次,可见分散度较大。为较好地反映文献主题,可将表达相同或相关概念的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统一,如将“档案馆”、“档案局”、“档案部门”等统一为“档案馆”。规范统一后,利用自编的软件处理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3.4 基金论文。2012年基金项目论文共25篇,基金论文占比超过10%。其中,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转变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研究》、《档案执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各发文3篇,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立法技术研究》发文2篇,基金发文量如表4所示。

3.5 引文统计。2012年《档案管理》文章中,列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类注释的论文96篇,共有引文725条(其中外文13条),篇均引文7.55条。从年代分布看,2005年后的引文数量占66.62%。引用文献类型中,期刊论文最多,占比达70.62%,其次是电子文献、图书和学位论文。表5列示了引文的年代分布(“其他”为1980年前或无法确认年代的)。

引用文献中的期刊论文共涉及期刊139种,其中以档案类期刊为主,排在前9位的都是档案核心期刊,其次是非核心档案类期刊和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

3.6 被引统计。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13年4月23日,2012年《档案管理》刊发的被引论文达25篇,其中《中部六省市级档案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结果分析》被引3次,《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等两篇各被引2次。表6列示了十种档案学期刊2012年发文及被引情况。

4 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4.1 从栏目发文分布看,“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是发文主体,“工作园地”和“业务研究”两栏目的发文量超过发文总数的一半,表明《档案管理》特别注重结合工作实际,与其“以业务指导为主,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1]的定位是一致的。

“卷首语”是许多档案刊物共有的栏目,但《档案管理》六篇卷首语的内容均为“档案依法行政管理”,对做好档案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4.2 载文中独著文章居多,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超过40人,他们独立或合作发文的数量超过100篇,表明《档案管理》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队伍。但作者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论文合作程度偏低[3]。

发文作者的地域和机构数据表明,《档案管理》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注重反映本省的研究成果,注重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业务交流,不断传播和促进学术研究。发文作者集中在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和各类高校,反映了这两个系统科研能力较强[3]。

4.3 从关键词的词频可以看出,《档案管理》2012年特别注重刊载“档案执法”、“档案法规”和“立法”方面的文献,同卷首语的内容相呼应。此外,“档案馆”、“档案”、“档案管理”、“档案鉴定”、“档案服务”等也是刊载的重点,有很强的实际工作指导价值。但列有关键词的论文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题统计结论的准确性。

4.4 基金项目多为与档案工作相关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基金项目级别较高。基金论文占比虽不算高,但针对性很强,较充分地反映了档案科研特别是档案执法和立法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4.5 引用文献表现出期刊论文多、核心期刊论文比重大、引用年代新的特点,表明刊载的论文注重高水平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吸收,注重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成果的借鉴,同时广泛吸纳其他学科的成果。但列有引文的论文偏少,有些著录不准确,外文引文较少。

4.6 尽管统计的时间段较短,而论文的被引和被引率均有较大的滞后性[4],但截至2013年4月23日的2012年载文被引同其他档案类期刊2012年载文被引的对比表明,《档案管理》有较高的被引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刊在档案类核心期刊中有较高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档案管理》杂志社.《档案管理》简介[EB/OL].(2011-04-25)[2013-04-01].http:///w_NewsShow.asp?ID=0:2628.

[2] 倪丽娟,于淑丽.档案学研究热点分析——基于2004~2008年《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0(1):19~22.

[3]袁小翠.2005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档案管理,2011(6):60~62.

第9篇:信息计量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开放存取 知识库 网络计量 排名 中国

[分类号]G350

1 简介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开放存取理念的推广,开放存取知识库(Open Access Reposffo-ries)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学术资源交流、获取和共享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大学、政府、基金组织和学术团体等开始建立各自的机构知识库和学科知识库。据统计,目前在开放存取知识库目录openDOAR(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和ROAR(The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中的注册数量已经达到1650个和1813个,涵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预印本、学位论文、科技报告等多种资源类型,并通过互联网提供元数据检索和全文获取服务。

开放存取知识库有效提高了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被发现和引用的机会。Lawranee的研究表明,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免费在线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为7.03,比离线论文增加了157%;Hajjem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不同学科领域,开放存取可增加36%―172%的论文引用率。由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开放存取知识库的影响力,西班牙科学研究理事会(Consejo SupeMor de Investigaeiones Cientffieas,CSIC)的网络计量实验室从2008年起开始“网络计量:世界知识库互联网排名(Webometfics:Ranking Web of World Reposito-ries)”,用网络计量学方法对近千个开放知识库的学术影响力进行排名和评价研究。

2 世界知识库排名的网络计量方法

与传统分析引文数据库(如WEB of Sdence,Sco-pus)中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学方法不同,CSIC的世界知识库排名将评价对象的网站及其组成的网络体系看成是学术影响力最快速最有效对外传播的渠道,下面重点从评价对象的选择、评价指标的确定、指标权重分配和计算方法上介绍其在排名中所采用的网络计量方法。

2.1评价对象的选择

在OpenDOAR和ROAR中登记的知识库网站类型各异,按照信息提供者可以分为个人网站、机构知识库、学科知识库、电子期刊门户等;按照信息内容可以分为仅有元数据、预印本或印本、学位论文、正式和非正式资料、数字化档案;按照元存储方式可以分为目录型和收割型。

为了保证数据库间的同质性,世界知识库排名的评价对象选择了OpenDOAR和ROAR网站列表中的机构知识库和学科知识库两种类型,知识库信息内容限定为预印本或印本、学位论文、正式和非正式资料,并且文件格式为PDF、PPS、DOC等全文文档。

2.省略,.省略)的外部链接给予了更多关注,指标权重占50%。如表1所示:

2.3计算方法

由于四项评价指标的数据来自于不同的搜索引擎,首先要对其数值进行对数计算并进行标准化归一,其计算公式为

将各分项指标的标准化值进行加权求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WR=0.5×V+0.2×S+0.15×R+0.15×Sc

最后将每个指标按照顺序排列后得到总名次和分项名次,数字越小的代表排名名次越高。

3 结果分析

3.1地域分布

2010年7月的新一期排名公布了排名前800位的知识库列表(包括机构知识库和学科知识库),居于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库数量统计分布如表2所示:

可以看到,美国无论是知识库的数量和影响力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在前50和100名知识库中美国分别有16和30个,占总数的30%以上,在前200和前400位中美国占总数的比例也在25%左右;欧洲各国在机构知识库建设中体现出联盟发展的态势,有6个国家进入前10名,并在前50名知识库中占据24席,德国、法国、瑞士和英国分列2到4位,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西班牙和日本分列5到10位。亚洲进入前100名的有日本京都大学(38位)、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石油矿产大学(48位)、台湾大学(66位)、日本九州大学(88位)和日本早稻田大学(98位)。

3.2知识库类型分析

表3是排名前20位的知识库列表及其分项指标排名情况,可以看到,总排名和分项指标排名第一的大多为建设时间长、在领域内规模较大、认可度较高的学科知识库,如总排名和能见度排名首位的CiteSeerX数据库是于1997年创建的第一个面向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科学文献开放知识库,现拥有162万篇全文文献和3146万篇引文信息。表3中的7个学科知识库涵盖了物理、航空航天、有机农业、心理学、神经科学、统计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经济、密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排名前20位的知识库中有13个是由大学和研究机构建设的机构知识库,在数量和影响力发展很快,内容包括机构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报告和学位论文等。

3.3中国开放存取知识库建设情况

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地区)进入前400位的知识库有12个,其湾地区有7个,分别是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

交通大学和台湾科技大学;香港地区3个,分别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内地仅有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和厦门大学两家。台湾大学的机构典藏库排名第66位,在整个亚洲地区排名第3,排名前200位的均为台湾的4所高校,由此可见台湾在知识库建设和影响力上要高于香港和中国内地,如表4所示:

从类型上看,除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学科知识库外,其他均为由大学主办的机构知识库,主要存储大学产生的学位论文、预印本、课件、研究报告等学术和教学资源。

计算这12个知识库总排名和各分项指标排名的中位数,得到

median(RANK,S,V,R,Sc)=(258.5,174.5,427.5,186,140.5)

可以看到能见度指标表现最差,也就是说这些知识库网页获得外部网页的链接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表征网页活动度水平的三个指标高于平均值,特别是学术文献数量指标表现最好,这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知识库的文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网站被搜索引擎收录的程度。

4 对中国开放存取知识库的发展建议

据统计,2008年度中国国际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1999―2009年间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9位,篇均被引次数居世界第10位,提高论文引用率首要是使之最大程度地可见和传播,开放知识库正是快速提升国家、机构和个人学术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但从网络计量世界知识库排名结果来看,中国在开放存取知识库建设、影响力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这也与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趋势和学术交流需求不相匹配。在中国特别是内地发展开放知识库,应从国家发展战略、机构开放存取认知和知识库能见度三个方面制定相应措施。

从国家层面上制定机构知识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是我国发展开放知识库的关键。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日本的发展模式。日本从2004年由多所大学联合启动机构知识库建设计划,2005年国家信息研究所将之列入国家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2008年日本主要的大学都建制了机构知识库并制定了相应政策,成为世界机构知识库中的重要一员。

大学机构知识库建设实践表明,成功的关键要素不在于技术和资金,而是机构内部管理层和研究人员对开放存取的认识水平和支持程度。国内高校拥有丰富的学位论文资源,并且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建有电子学位论文数据库,可是由于不开放对学位论文的公开存取使得这部分学术资源成为“私有”文献,这也是导致内地高校图书馆缺乏建设机构知识库热情的主要原因。

提升知识库的能见度首先就是要在主要的知识库目录和新的搜索引擎中登记并提交信息,以利于信息检索和发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我国最大的开放知识库,在研究中发现它从文献数量、外部引用上都与台湾大学机构知识库相近,但由于未在OpenDOAR和ROAR中注册导致没有进入评测范围,失去了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机会。此外,增加学术型文档的数量、提高外部网页链接数量、注重外部网页链接源的等级和质量都是知识库建设和管理者需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