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

青少年心理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教育

第1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教育 素质教育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93-01

如果说心理学是教育的理论依据之一,那么教育也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一种主要的动力来源。

心理学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教育是教育者创设特定的教育情景和通过师生交往,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人类积累的有用知识,社会规范转交给受教育者,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年轻一代的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教育也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当前学校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既身心健康。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目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众多因素中,学校教育素质是被列为首位的,学校是否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发挥自己独特作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因遵循以下原则:

一、认知性原则

作为教师因真正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等,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学龄期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造成成功的”。

二、整体性与参与原则

面对广大学生从个体心理差别到全体学生心理发展普遍特征,抓住普遍性的特征因势利导,对社会大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有普遍性的事例与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相互成为建议者,咨询者和教育者。教师首先要做到对社会大环境一个平和积极的心理,这样才能去影响自己的学生,从积极方面疏导学生思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

三、合作原则

第一,相信你的学生比你更出色。所在班级采取值日班长负责制,每天值日班长要处理班上所有的日常性问题,协调同学间关系,协调教师间关系,观察一个同学的情绪,然后自己和该同学解决所遇问题。如果在管理过程中遇到挫折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并将解决方式作为经验与全班同学共享,之后老师在来进行指导。第二,使值日班长有效控制自己不足的行为一天,因为你是今天的值日班长,你今天是学生注意的对象。最初学生们刚到校时就是网瘾少年,网瘾少年心理是很孤独和烦躁的,他们并不愿意成为网瘾的牺牲品,但自控能力又差,加上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无意或有意刺激,使得他们只好用幻想的虚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那就要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处理好网络问题。采用互相讨论自控办法,低目标低起点的互相督促,他们有的办法的确出乎意料并行之有效。人本主义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对人的信任。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相信学生拥有巨大的潜力,把学生看作是有能力做决定的,负责任的人成功的建立起充满真诚、关爱、尊重、宽容和自由的气氛。

四、心理发展正常性原则

青少年在发展期就有躁动,不安,恐惧,担心等,这种“偏态”需要疏导,特别是要注意“常态”下的阴影。因此,正常的心理特征要区别于心理健康中的非线,不要将正常发育中的规律强加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自己称之为有瑕疵的正常行为。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看(12―20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因此,关注他们的挫折原因,允许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的存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教师觉得认识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采取的教育原则要从个体阶段差异性特点出发,了解这些心理发展正常的表征,本着平等尊重,以诚相待的原则,求慢不求快,潜移默化地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影响。

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做好家长的相应知识文化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学业和道德的成功,总之心理健康不仅是促进青少年各种素质发展的重要中介,是青少年必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21世纪现代学校教育所强调的青少年全面发展素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素质发展具有双重意义:作为中介,作为手段,有助于其他各种素质的发展,作为对象,作为目标,它充实于素质体系,丰富了素质的内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基础,教师艺术性的指导原则为导向学生相互合作为依存,协调发展,和谐进步,家长――社会――学校环境为支撑才能构建起心理健康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需要“智商”高,更需要“情商”高。随着我国身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第2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城乡差距;青少年;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97-02

一、农村青少年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神经紧张与压力过大的障碍

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使得不少农村青少年坚定了一个信念:唯有考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刻苦学习成了一切,虽然这种学习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使他们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少年时代黯然失色。没有任何业余活动、过度学习使他们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受到了压抑,他们在学习重压下迷失了自我,成了学习的机器。

2.生活环境与情绪恶劣障碍

我国大部分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长期艰苦的生活致使农村青少年缺乏自、过度受限制。生活被恶劣情绪所控制,不能正视失败与挫折。尤其是当他们与城市同龄人比较时,产生了很多因出身于农村和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农村青少年在考取大学或进入城市后,目睹了繁华的城市和优越的物质生活,自卑心理更加严重,使得他们一改往日的艰苦朴素,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用助学贷款来购买手机、电脑等用品与他人攀比。

3.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

农村青少年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对象过少,使他们产生了孤僻、离群、不善交际等弱点,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圈子,便无所适从。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电脑,无法想象网络的便捷,无法理解城市同龄人的品牌消费与盲目追星等。记得央视曾做过一次心理访谈,访谈对象是在京某高校就读的边区女学生,她在高分考入学校之后,却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当中,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因为每天只花两块钱生活费的她想象不出同学为什么会花几百元钱购买一条牛仔裤;宿舍里的同学聊天她也从不参加,因为她不知道她们成天说的F4是什么;班集体活动她也不闻不问,因为她不会唱卡拉OK,从来就没听过那些流行歌曲;以致同学在用手机发短消息时她会想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所以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面,与同学、与外界保持着明显的距离。

4.学习障碍

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灵活的,学校与老师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少农村青少年在以前的学习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旦学习方法改变或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学习,便产生了学习障碍,进而由原来的想学、爱学到厌学、弃学,无法适应新的竞争与挑战。

5.教育障碍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有不少缺陷,只重视升学率和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心理教育,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还有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工作欠主动、欠及时、欠普遍,甚至很多问题发生了,老师、同学都不知道,如: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睦的家庭气氛、民主的管教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最为适宜;而农村家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例如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这种不正常的家庭结构,以及紧张的家庭气氛、粗暴型或完全放任型的管教方式,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入学后,学校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学校对学生心理影响主要有:(1)教师的管教方式及期望效应。民主的管教方式以及积极的期望态度对学生最为有利,反之,专制、放任的管教方式以及消极的失望态度,则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2)学习压力的影响。如果学习压力过重,会使学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心理的畸形发展。(3)学生团体的影响。一个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集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某些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对其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好的个人条件,将会促使其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差的个人条件,有可能会使其滋生自卑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可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才会呈出现完满的健康状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确定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和谐的人际关系。2005年据杭州某部门的一次调查,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问题有较大的上升趋势。其中,少年为13.76%,青年初期的学生为18.7%,青年为25.39%。女性青少年重于男性青少年;农村青少年重于城市青少年。

事实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严峻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地阻碍着青少年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着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甚至会导致少部分青少年心理扭曲、道德沦丧,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安定。而上述问题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更为普遍。

二、农村心理教育现状

1.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更有甚者,他们错误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知识割裂开来,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自信心的培养”、“青春期的教育”、“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等等,忽略了心理教育中学习心理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培育。

2.大多数学生对何谓“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

对于个人躯体上的疾患,例如伤风感冒、头疼咳嗽等,广大学生并不陌生,几乎人人都体验过,但对精神、心理上的疾患,例如焦虑烦恼、孤独空虚、抑郁冷漠等,即使有所感觉,也未必深有体悟,多半忽视或轻视,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障碍。实际上在当今社会,单调枯燥的学习、激烈紧张的考试、观念不当的家庭、节奏快速的生活、不好协调的人际关系等,都会成为农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根源。

3.课程设置不当,缺乏合适的心理教育教材和合格的心理教育师资

在农村可以说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正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多数学校平时只是一味地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时间抓得紧而又紧,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不论是有关心理教育课堂用的教材,还是学生课外读物,都难见踪影。担任心理教育课程的多为政治教师,而他们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没能掌握心理教育的特殊教育方法,习惯于用搞德育的工作思路进行心理教育,常常居高临下地说教,过大过空,没注意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三、对策和措施

1.学校、家庭携手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学校要为家长提供各种交流、互动、沟通的机会,让家长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长能用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质和适当的方法去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真正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

在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温暖、文明、和睦、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首先,可以选派责任心强、乐于做心理辅导的教师外出进修心理教育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学和进修相结合,让教师掌握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

其次,制定心理教育目标。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村青少年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制定心理教育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

第三,有的放矢,立足实际,侧重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编写简易可操作的教材,以深入浅出的方法,用启发性的事例,让学生讨论、选择、思考、分析,逐渐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最后,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归纳总结学生的心理偏差,推行个案研究分析法,实行个别辅导和群体辅导相结合。

2.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经常举行诸如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信箱联系的方法,及时搞清楚问题,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避免一味地指责与训斥,避免伤及他们的自尊心,当发现他们的错误行为是由于幼稚、易冲动的心理和自我约束的意志薄弱心理造成时,运用和风细雨的心理疏导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3.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或热线信箱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排除在学习、生活或成长历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矫治与推动青少年学生个体发展相结合,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由于心理矛盾或心理冲突引发的不良反应,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发掘个人潜能,促进学生人格成长。此外,心理咨询室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测试和综合分析,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热线电话或热线信箱可以方便青少年学生把一些碍于面子、不敢轻易说出的心里话说出来,使老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争取社会力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

学校和家庭要积极与社区及司法部门沟通信息,相互配合,防止青少年有违法乱纪现象发生;学校要充分利用心理研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辅导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技能和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学生真实感受社会中的压力和竞争,感受未来所面对的各种挫折和压力,以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农村青少年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第3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第4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行为问题 体育 矫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10-03

1、引言

青少年负性心理行为问题是当今社会特别是教育接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团伙”性质的青少年不良行为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校园安全的重大隐患。这些学生因不良行为不被学校认可,不被同学接纳,容易提前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负性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体育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和原理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旨在寻求体育集体项目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方法,探索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机制,拓展体育教育在学生心理素养发展方面的功能。

2、研究方法

2.1 教学实验法

将实验对象纳入课题组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中,分阶段对其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根据实验阶段的不同将学生作为体育爱好者、体育骨干和教学助理,灵活编排到各个课程和训练中,开展相应的心理行为教育训练。

2.2 访问调查法

对与实验对象有关的教师和同学进行访问,考察实验对象的心理行为表现和实验对象的问题发展背景,寻求实验对象的问题所在,征询行为矫正工作的方向。在实验后期通过访问调查考察实验对象的心理行为表现,验证实验效果。

2.3 观察法

通过观察考察实验对象的心理行为表现,评定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时修正或调整实验进度。

3、研究对象

课题组以近三年来的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某职业学校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5人,女生1人,女生同l男生确定为恋爱关系。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学界定

心理行为问题又叫作心理行为障碍,是个体在应激条件下情绪上出现的不适状态,并表现为行为上不符合大众的价值评价标准,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在情绪上表现为过度的焦虑、抑郁、强迫和强烈过激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出现偏执观念、退缩行为、逃避行为、过激行为和行为。课题在立项的时候就将目标对象定为有强烈情绪状态表现的行为问题,比如过激行为、冲动行为和前行为。

4.2 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生理学因素

青春期的少年处在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与半成人感交替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快速提高,心理发育的滞后造成一系列的矛盾,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青少年对事物的判断,造成心理困惑,引绪困扰。

4.2.2 心理学原因

青春期的学生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反抗外界的心理控制,主动而又果断地负性回应强势人群的心理影响,容易产生情绪对立和过激行为。由于年龄、经验和能力的限制青少年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使问题更加复杂,使矛盾更加突出,情绪更加对立。如果长期处在这种负面状态,就会造成人格发展问题,形成人格障碍。

4.2.3 社会学原因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发展时期,新生事物带来一系列的链式反应。特别是新观念的出现给家庭带来冲击让一些成人疲于应付,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强烈,问题家庭、问题教养方式、问题思想教育都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极强的负性效应,同时网络游戏的出现,超前娱乐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使青少年的行为方式走向排异、对抗、暴力和逃避。这些成为青少年产生心理行为障碍的社会学基础。

4.2.4 人格特征因素

很多心理行为问题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环境、教养方式、负性事件等影响了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

4.3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4.3.1 冲动行为

遇到应激事件,不能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处理问题,处理时不认真思考,不冷静,不能有理有节有度地处理问题,任凭一腔热情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在学习与交往中表现为爱激动、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和矛盾,在冲突时往往不计行为后果。

4.3.2 过激行为

不能理智处理问题,情绪上很激动,容易做出一些偏激行为,往往以暴力形式处理问题解决争端,比如小团体打架、聚众群殴。在与教师交往中不服从教师教育,背离学校或者班级文化氛围。

4.3.3 行为

行为是违犯社会规范,挑战社会权威,挑战法律和国家机器的行为。在学生中由于人格尚未最终形成,因此在文章中用前行为来表示那些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挑战学校管理部门权威,经常打架肇事的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

4.4 矫正心理行为问题的教学实验过程

4.4.1 实验对象的选择

课题组在教学实验中主动选择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为目标对象,这些学生具有与任课教师在心理上远离的特点。某些任课教师在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的时候,往往采取心理的疏远,让他们离开教室反省,或者任凭他们离开教室和实习基地玩耍。其中有些学生走向操场,在体育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与体育教师亲近,在体育项目特有魅力的感召下课堂上的体育骨干亲近,他们有时会以团体的形式模仿性地参与体育运动,这些学生都成为课题组开展研究的对象,他们的模仿成为课题组开展工作的契机。

4.4.2 体育兴趣培养阶段――培养兴趣、认同团体(3―4周)

课题组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这些学生交流,建立相互接纳的和谐师生关系,引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些学生在开始阶段主要以培训兴趣为主,将学校的这些学生集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自由组合的团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老师和同学以及同学之间地位与分工明确,相互认同度提高,为以后的合作与实验奠定了基础。

4.4.3 体育规则灵活变通阶段――追求快乐、认同自我(6-8周)

这些团体中成员的运动水平和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为了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和主动性,可以将体育规则变通,降低运动项目的竞技性,提高运动的趣味性,让快乐和笑声形成一种习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追求运动成就感,提高自我价值感。

4.4.4 体育规则下的集体运动――规则与纪律观念的培养(约8周)

在实验过程中,当这个团体成员具备了一定的运动知识和技术,对团队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实验进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用团体的影响力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规则与纪律观念,为学生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各种运动规则要求到位,在教学中采用轮流执裁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规则与纪律在团队和集体活动中的重要性,感悟在活动中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认识问题,做到相互理解。

4.4.5 体育精神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体育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实验中占重要地位,要贯穿整个实验过程。体育精神的内涵博大,针对实验的目的与要求课题组突出了自我意识、励志教育、团队精神等方面作为教育的重点。自我意识从自我价值认同开展教育,在运动中找到自我,在团队中追求自我,树立自信、自尊意识。励志教育从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追求理想生活的动力,让学生有理想、有目的有追求。团队精神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沟通艺术、协作精神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特别是在团队性的体育活动中更注意加强教育。

4.4.6 情感教育与情绪管理贯穿始终

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表现在情绪的控制能力和情感的缺失,情感冷漠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的一个情感特征,课题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制定了系统的团体咨询方案,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学校、老师和同学,学会感恩环境与社会,立志回报社会和家庭。同时,课题组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教育,让学生学会疏导情绪,发泄情绪,学会让情绪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自己的社会适应制造障碍。

4.4.7 理性的回归――走向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实验的最后归结到让学生回到班级中去,跟同学在一起走向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实验的最后阶段鼓励学生回到班级,回到正常的学习中,要求他们按照自己习得的思维方式,管理情绪约束行为,与人友好相处,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4.5 数据分析与跟踪调查

课题组通过调查访问实验对象的老师和同学,以及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实验前后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进行了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表2。

4.5.1 实验前后一周行为统计与分析

通过表1可以考察到学生的行为表现较实验前有了显著改善,说明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加强,个体也由人人远离的对象走向正常的学习生活,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2 实验前后的自我情绪统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对象的情绪状态有较大改善,情绪中的失落感降低很多,说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自我认同与团队认同度有了很大提高。冲动意向有较大改进说明学生的情感认知进步明显,情绪的控制能力提高。数据表明,通过教学训练,学生的情商得到了提高。

4.5.3 跟踪调查

课题组对已经参加实习或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通过其本人、老师和同学的介绍,学生情绪和行为表现良好,实验效果得到了巩固。

5、结论

5.1 体育是纠正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阵地

体育运动的集体项目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体育运动氛围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游戏、运动、竞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环境,充满着合作与竞争、协同与对抗,有严格的规则和纪律,包涵着理性与粗犷,是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的最佳环境。体育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浓缩:“贵在参与”、“团队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等响亮的口号和思想,是参与、合作、竞争等现代人文思想最直接的表达。所以说学校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教育的理想手段,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教育中居至关重要的地位。

5.2 合理利用体育原理和心理学技术矫正青少年的行为障碍

在实际教学中,体育原理的合理运用和心理学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拓展,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纠正行为偏差,为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步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第5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挫折心理 青少年学生 应对措施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爱,在学习上又得到过多的帮助。所以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情绪低落、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

有些教育学家一直在呼吁给孩子们以“挫折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身心成长速度很快,但是其心理成熟程度较之成年期仍有很大差距。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教育。

一、什么是挫折

我们所说的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青少年仍处在求知阶段,独立生存能力差,依赖心理强,情感脆弱,对于他们来说,挫折的打击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会对其终身产生不良影响。

而对于耐挫能力较强的人来说,挫折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可以磨砺人的意志,使人在困境中受到考验,得到锻炼,从而增长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人的进取精神。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

二、造成挫折的原因

身为教育工作者,以长期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我认为青少年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来自学校、社会和他们自身等方面。

(一)家庭原因和学校原因。

家庭原因是指家庭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学校因素是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环境对学生成长造成的影响。

(二)生理原因。

生理原因是指个体因生理素质、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限制,导致活动的失败或无法实现目标。

(三)学习上的紧张和压力。

初高中阶段,由于竞争更加激烈,考试、排名使得学生学习压力很大。这样,学生很容易出现神经系统过度疲劳而导致功能失调,会产生较严重的“挫折心理”。

(四)自我需要的急剧增加和心理年龄的滞后。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自我需要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深化的,刚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实现被尊重和自我实现,所以一些在成人看来不是事情的事情,都会让他们承受不了。

三、应对挫折的方法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挫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呢?

(一)从青少年自身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调适。

1.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2.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3.向他人(朋友们)倾诉你遭受挫折时心中的不快以及今后的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4.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5.补偿。原先的预期目标受挫,可以改行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者改换新的目标,获得新的胜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6.升华。人在落难受挫之后奋发向上,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使之升华到有益于社会的高度。这也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7.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和失败,会面临很大外在的心理压力,很多名人、伟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气馁,而是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从逆境中奋起,他们的成功经历很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去学习。

(二)从学校而言,应重视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挫折的情境是很难避免的,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人生的道路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

2.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挫折。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能使人们增长知识才干,能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增强与挫折抗争的信心。

3.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的经验。学生参加军训、野外旅行、社会公益劳动等都会取得一定的成效,应对这些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使其更进一步科学化和制度化。

4.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目前,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对学生安全十分重视,一般不让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和险境去,更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行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让学生多去锻炼。

5.改革家长包办孩子一切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观念,让家长参与到培养学生抗挫能力中,让孩子在家庭里学到基本的生存技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忍耐力,吃苦精神和抗挫能力。

6.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生活的孩子,很少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炼,为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磨炼学生,以锻炼学生的承受能力。

7.号召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天下午安排一节全校性体育活动课。各种体育运动竞争激烈,对抗性强,它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

8.要多为学生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学生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

9.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进行耐挫教育,是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重要方面。我们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3.李丹.学校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4.许其瑞.中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5.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6.满品.挫折教育ABC理论与幼儿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1994-11-13.

7.程祥.浅论挫折教育的现实意义【J】.沈阳师院学报.1997.(3).

8.孙文斌.重视挫折教育 增进心理健康【J】.中国高教研究.1999.(4).

第6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困惑和矛盾的胶着状态。家庭不和谐,家庭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则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逆反心理。学校、社会、家庭应正确认识青少年成长阶段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在获得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1逆反心理综述

“逆反心理”又可称为叛逆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l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时这种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就应运而生。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认知和情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_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特点,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青少年倾向于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为了获得理上独立感,他们对任何_种外在威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批判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易于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人对事容易偏执、过激。他们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认为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于是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秃原则的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圩多青少年的同。

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会突发奇想地使出许多招。以此来应付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他们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以龙卷风般的强大势头对抗外在的威力,以至于将逆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另一种则是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这类青少年由里都透着一种逆反与叛逆|l’他们不与外部力量产生直接对抗,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冷淡。这种抵抗情绪更加强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个体因素

首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不平衡发展状态紧密相关。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熟。当人进入青春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这使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成人式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采取各种手段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认知的发展晚于情感、意志的发展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然而,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往往存在片面化倾向,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从而出现非理性的认识,进而造成其意志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

其次,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自我封闭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隔阂与分歧,使得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他们渴望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与尊重。然而,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他们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给与积极引导,这就缺少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于是,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积极交流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更倾向于以隐性对抗的形式甚至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再次,青少年易于受好奇心的驱使,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感,这种特殊的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促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动因。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好奇心驱使青少年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2逆反心理产生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种种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与阻碍。概括来讲,造成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不健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初和最有影响的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社会化的地方。然而,随着家庭不和谐因素的俱增,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所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悉心的关爱,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他们封闭自我,进而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时,便会出现心理上的扭曲,进而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缺乏平等的双向交流,观念上产生代沟。从而导致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促使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以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部分教师不具备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缺乏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的意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从而在情感上老师产生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慎重的归因,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善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努力保持师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个性特点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也是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应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使是对所谓的“调皮鬼”、“捣蛋生”,教师也要重新进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人群的独立意识较强,不服从学校或教师所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但同时他们在班级中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全面地重新审视.观察学生后.应在教育活动中多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非正式的、能扩展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表现自己.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能够得到一种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第7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犯罪心理;心理咨询;思想教育

现在众多关于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少涉及具体运用。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心理咨询在青少年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对青少年学生犯罪根本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随着观念的多元化,信息的数字化,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急待解决的新问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者意识到心理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但现实问题是一方面现在高校思想教育者很少有时问和精力很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知识,更无从谈起具体运用;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也很难处理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的方法和原则中众多冲突的地方,在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学校对青少年学生所做的思想教育不能从心灵深处打动每一个学生.而青少年期是个体交往需要最强烈的时期.但由于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是促成青少年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在思想教育中运用心理咨询技术的原则

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的原则有很多是相冲突的.但适度借鉴和引入,会使思想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方法需要改进,内容需要创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活的大学生,觉得教育者根本不了解他们,甚至认为教育者虚伪,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原则上要首先做到消除学生对传统思想教育的心理防御,指导学生做出对个人与集体都有利的行为。在学生有了良性体验的基础上.与其讨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二者利益达成一致;甚至当二者利益发生了矛盾,使学生在良性体验的基础上心甘情愿的为了集体做出牺牲。助人自助,就是帮助来访者正视自己面临的问题,与他们共同探讨、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使之能更加积极主动地作出解决问题的选择,同时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能够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再度陷入困境。思想教育者可以改变以往对学生单一的指导和灌输。在弄清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不要简单的主观的教育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而是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但究竟采取那一种方案,则要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并为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和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对学生的价值观不能简单的采取中立的态度。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前心理咨询的实际状况来看.更不可不切实际的过分强调价值中立。而是在面谈早期采取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解除学生的心理防范意识的方法.能够更全面的掌握学生更真实思想动态,从而更好的灌输教育者的价值观。思想教育工作要求教育者有很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很强的政治责任感。

三、在思想教育中运用心理咨询技术的方法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技巧,看似无心之举,其实步步为营。将这些技术巧用于思想教育中,会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倾听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技术,是指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技巧。思想教育者大多习惯了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但常常是大道理说了不少,却不见成效。当学生主动或者是被动找到你的时候.他们有时更需要的是倾听.需要自己的情感得到一个宣泄。只要你学会了听,等他说完了,也许问题就解决了。简述语意技术是指咨询员用自己的话,提纲挈领、简单扼要地将当事人所表达的内容回应给当事人.所简述的语意一般不超过或减少当事人叙述的内容。思想教育者把该项技术应用于平时的思想教育谈话中,可以实现三个目的:能够传递出对该学生的关心与用心:确定是否准确理解学生所表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症结。同理心技术是指咨询员一面聆听当事人叙述,一面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体验当事人主观的想法与情绪,然后跳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将他对当事人的了解,传递给当事人知道。思想教育工作很多时候是主动进行的,而学生是处于被动受教育的状态,因此常常是你想听,学生却不想说。这时可以采用心理学咨询中的复述技术.就是在当事人描述的内容中.选择重要的部分复述一次.让当事人就复述的内容加以说明,或顺着复述的方向继续谈下去,运用了重复,看似无心,解除了学生的警戒心,引导学生进一步讲述更详细的信息。自我揭示又称自我开放或自我暴露.就是向交流的另一方表露自己半私人、私人和隐私性质的信息。教育者一般不喜欢和学生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其实,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教育者可以适当公开自己当时的个人感受以及过去类似经验和经历与学生分享.协助学生对自己的感觉、想法与行为后果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从中得到积极的启示。自我揭示一方面产生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加深彼此关系,鼓励学生进一步吐露与探讨问题。

第8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0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的被剖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基地。探究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优化家庭教育的对策同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主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尽管很多家长已经从许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离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还有一段距离。导致这种局面,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以下着重分析家庭教育的三个心理误区。

误区一:家庭教育目的功利性较强

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活动的出发点和行为指导,引导着整个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向。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功利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的实际发展,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以孩子为出发点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功利心,这个和孩子本身的发展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但是目前家庭教育的重点只集中于青少年的智力发展,考上大学成为了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一切家庭教育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资料显示:对于“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不算成功”这一看法,有12.5%的家长“非常同意”,有28.4%家长“比较同意”;对于“培养孩子的关键是设法提高他们的分数”,有11.7%的家长“非常同意”,由35.9%的家长“比较同意。”

误区二:家庭教育的盲目攀比心理

很多家长较为喜欢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一个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定位不当,忽视孩子的内在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进行错位比较。其结果是使孩子的独特的个性消失殆尽,盲目跟风学习,强制孩子学习各种课程。造成孩子的个性扭曲和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误区三:家庭教育方式中“爱”的度没把握好

家庭教育的“爱”没有把握好一定的原则,家庭教育的“爱”过度则容易转变为溺爱,主要表现为以下类型: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高在上,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遇;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家庭教育的“爱”过少则容易造成对孩子不闻不问的现象。具体的表现:漠不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方面的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不管不顾,任其发展;轻易动怒:对孩子的关心缺乏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孩子一旦做出错误的行为便容易得到父母的打骂。

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调查,以上述三个误区为出发点为进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如何使家长和青少年更好地和睦相处并且优化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

家长作为一个面向孩子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高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的权威性较高,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也会积极正面。

李彦章的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水平对教养方式的影响趋势是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倾向于给予子女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进行双向沟通。

(二)社会各方面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自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的终生教育。有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早期的亲子交往有关,如Moreira等发现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亲密关系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恋模式的副产品,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比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对自己的社会支持状况更为满意。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的成长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合作教育是青少年快乐成长的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家庭教育应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家长不应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1。发挥学校的宣传教育功能,面向家长和孩子同时进行家庭和睦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2。发挥学校的调节功能,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学校可以积极充当和平调节矛盾的第三人。3.联合构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钱铭怡、肖广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营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敬和坦诚沟通的关系,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构建亲子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1.转变观念,平等对待,平等相处。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进行共同的努力。2.加强亲子沟通,增进家庭理解。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亲子交往观念,然后家长和子女之间还必须定期进行一定的沟通来保障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家庭教育的不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发展,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家庭和睦。因此,必须把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海莲.走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误区[J].新学术.2008(06)

[2]孟育群.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1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

第9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

1.忽视整体素质培养,过度重视成绩。近年来,父母及教师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未注意到孩子健康成长,用自身理念去衡量和束缚孩子,让他们按照所铺垫的道路前进,却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

2.忽视榜样作用,重视物质利益。青少年成长期间,父母未做好榜样作用,在教育孩子时多是口头上进行,却没有重视行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并没有按照正确的原则处理问题和看待问题,使孩子逐渐忽视行动,而口头上教育并没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采用物质手段去束缚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与孩子进行良好的精神交流,导致青少年认为父母重视的只是成绩和金钱。

3.父母错误的心理状态影响着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国所有父母普遍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理念,极其重视孩子的学习,并且部分父母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极易影响孩子信心,并导致家庭矛盾的产生;同时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可以取得更好成绩,多让孩子参加培训班,上名校,从而父母这些心理导致青少年对学习态度逐渐向坏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目的。

4.过分保护。近年来,独身子女是越来越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全成长,过分保护孩子,从小时候父母就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在成长期间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并且懦弱无能。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认知正常、人格健全、感情成熟、行为稳定以及人际关系和谐。据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各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地青少年心理问题都超过10%。而通过相关调查得出,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基础条件是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的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成长关键时期,周围环境会严重影响着孩子成长,尤其是与父母关系,矛盾逐渐升华,一旦没有很好处理就会造成孩子出现抱怨、易怒等情绪,在这个时期青少年认为父母无法理解自己,并且不会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矛盾,因此,家庭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关系不可忽视。

三、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升青少年健康心理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因此,父母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学习期间,父母不能够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多聆听孩子心声,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沟通交流,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品质,使孩子可全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父母要对孩子的期望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青少年身心发展正处于不稳定时期,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情绪易受到外界因素而出现波动。因此,父母需适对孩子的期望要适中,不可太过。

2.重视榜样作用。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因此,父母必须要重视自身作用,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实际行动去带领孩子和教育孩子。这就要求着父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保持正确的行为,重视榜样作用,影响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父母不可过分溺爱孩子,过度保护,使孩子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特性。因此,父母应让孩子学会自理,可独自完成一些事情,从小培养独立自主的理念,使孩子可健康成长。

3.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能够使孩子情绪稳定,自信开朗,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产生与发展。比如鲁迅先生说过“:倘有人作一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因此,这就要求着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父母要关心孩子成长,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孩子进行精神层次交流,尊重孩子隐私,了解孩子兴趣爱好,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促进其健康成长。

4.创建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健康教育根本条件是良好的成员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使孩子时刻沐浴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在充满爱的环境下,使青少年懂得爱,积极向上,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