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心理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案例分析

第1篇: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我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担任初一英语的教学工作不是一年两年了。每次我都会为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到高兴,大家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好景不长,个别的孩子开始搞小动作,乘机说一些费话或常常问一些无关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苦恼起来!

记得有一次英语课,在带领学生们学习Lesson 95时,里面出现了一个重要词组: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造句。英语课代表首先站起来,声音洪亮得说,“ask Nick to do his homework.”我赶紧说,“ ”给予表扬。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抢着造句。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请他来我家吃饭,并把英文句子也同时说了出来,我刚要对其进行鼓励,突然有人插嘴道:“老师,请我们去猴家吃饭怎么说?”这时学生有的偷偷看着班上那个又瘦又好动的学生,有的看着我怔在了那里,我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来不及细想,就严肃的看着所有学生,略带气愤的说,“不许给同学起绰号,上课不许胡说八道。”在我面带严肃的上了几堂课后,我发现课堂气氛沉闷了许多,有的学生开始发呆或小声嘀咕。提醒或制止多次效果均不是很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我认真的思索起来。。。。。

反思(一):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此阶段的孩子注意力比较分散,不能控制自己把精力集中在某一方面,自控性差,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的娇生惯养以及小学教学模式的限制,常常养成一些坏习惯,如好奇、贪玩,惰性、懒散和起绰号,它们总是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顽强的表现出来。教师往往采取经常提醒反复制止的方法,并端起老师的架子,

目的意在树立教师威信,让学生服从教师要求。在课堂上懂得如何去听讲,如何思考问题并知道何种行为、表现在课上是正确的。既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结果:效果不是很明显。学生回答问题时看到教师严肃的表情也有所顾忌,不敢踊跃发言。课堂沉闷起来,很多本应在课上显现的问题被隐藏起来,教师不能捕捉到正确信息,致使学生中出现发呆和嘀咕现象。

反思(二):

针对上述结果,我分析了以下几点原因:

1、 初一孩子的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力,上课爱问无关

问题未必是存心捣乱课堂,不是有句话叫“童言无忌”吗?老师不恰当的批评,会让孩子对这门课产生厌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 此年龄的孩子好奇心和表现欲都很强。当教师由和蔼亲切变得严肃时,

第2篇: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自卑心理,班主任

 

高职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社会上“唯高分是才”的风气和对成功评价标准的一元化,再加上鄙视高职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其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脑力轻体力,人们对从事操作型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重视不够[1]。按照目前高招的录取顺序,先是“211”本科,再是普通本科,最后才是高职院校。为此,高职院校录取了大量文化基础较差的普高应届毕业生,导致高职教育被看作是一个低层次、低水平的高等教育,高职学生被认为是高考中的“落榜生”,从而加剧了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自卑心理是各类人群中常见的现象,而在高职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这种自卑心理会左右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探讨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寻求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的有效措施,无论是对高职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事高职教育八年,先后担任过多年的班主任,下面结合实际工作,谈谈自己在帮助学生走出自卑阴影方面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案例材料

张汝东,男,18岁,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父母是个体户。在张汝东读高三那年,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对他的期望很高,要求张汝东能够考取重点的本科院校,但因其父平时忙于生意,很少有时间回家关心张汝东的学习。在高三之前,张汝东的成绩一直较好,但自从父母离异后,他上课经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一落千丈,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丧失信心,脾气古怪,意志消沉。张汝东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高考,最后在高考中失利,高考成绩未达本科分数线。2006年9月,张汝东被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无锡办学点录取,成为06计应班的一员。由于高职学生一般都是属于最后一批录取的,读高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所以张汝东总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再加上平时缺少父母的关爱,为此产出了自卑心理,表现出缺乏自我实现意识,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干什么事情都没劲,也不喜欢接近其他同学。

二、自卑心理的特征

1.缺乏自信心

人类最大的不幸,就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糟蹋自己,自己奴役自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自卑的学生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敢相信自己会成功,他们往往惧怕失败,即使一件事情刚开始做,他们就已经提前看到了失败的结果,从而主动放弃。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往往都会表现出消极应付、优柔寡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悲观失望、自怨自艾。过度的自卑往往与认知的偏差密切相关,它将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张汝东就是属于具有自卑心理的一类学生,他缺乏自信,整天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做任何事情都畏缩不前,经常莫名其妙地“苦恼”于自己的“无能”和“不行”,即使自己行也认为自己不行。张汝东在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时,总是显得犹犹豫豫,而且经常是大谈特谈困难和自己的无能,一直谈到老师感到对他“不放心”。有时张汝东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会产生自不量力的行为,一些任务明明已经超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他却偏偏要去干,结果往往是将事情搞得更糟。

2.行为方式异常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自卑心理往往有两个相反的表现:一种是由自我否定产生的退缩,表现为做任何事情都畏缩不前,甚至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不敢大声说话;另外一种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而产生的故作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具有自卑心理的人不仅气量狭窄,而且他们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平时张汝东认为自己“不行”,却不允许别人说他“半个不行”。当听到背后有同学议论他时,张汝东容易猜疑他人的态度:“是不是他们又在那里说自己不行了?”,“是不是自己又在哪方面做错了?”等等。此外,张汝东由于自卑心理的影响,经常会低头弯腰,萎靡不振,表现出缺乏活力,容易疲惫不堪。在众人面前,张汝东往往矜持、淡漠,一般说话声音很小或干脆不声不响,并且害怕接触老师或同学的目光。上课时,张汝东从来不举手发言,有时尽管也理解了老师的问题,但还是会把头埋得很低很低。因此,张汝东总喜欢坐在不显眼的地方,如最后一排靠近墙角等隐蔽之处。由于缺乏信心,张汝东做事情总是缺乏勇气、犹豫不决,甚至逃避、退缩。

3.人际交往受阻

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主动大胆地与同学交往有利于消除自卑心理所带来的交往障碍。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要有成功的信心,不要总是被人际交往可能会失败的心理所困扰。只有通过多与人交往,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由于自卑心理的影响,张汝东常常害怕与人沟通交往。他总是自惭形秽,与他人在一起时总感到非常压抑。张汝东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做事,总是担心会受到同学、老师的耻笑。为此,张汝东往往不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认为自己在那里会不受欢迎。即使有困难张汝东也从不求助于他人,害怕被人拒绝。因而张汝东习惯于独处一隅,以便尽可能地回避他人,不同他人打交道,从而陷入孤僻的窘境。有时即便与人交往,张汝东也往往很怯懦。在交往中,张汝东总是以别人为中心,生活在别人的影子中。张汝东因为害怕得罪他人而一味地沉默,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更不敢与他人争论。这种心理使得张汝东得不到别人的重视和肯定,从而导致自卑心理愈加严重。

三、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始终围绕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展开,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学习、交往、择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张汝东因为家庭原因,父母与其疏于沟通,再加上与同学之间缺乏交往,从而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这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家庭背景有着必然的关系。为此,笔者首先与其父亲取得联系,深入了解情况,相互沟通,并对张汝东在学校的表现给予诸多的肯定。课后笔者还经常与张汝东谈心,让他认识到自卑是一种不良的性格和心态,对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使其产生要改变这种不良心态的内在愿望和决心。其次,笔者还向张汝东介绍克服和矫治自卑心理的方法,如改变认知,重新认识自我等,使其学会自我调节,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和积极的人生观,能理智地剖析自己、评价自己、悦纳自己,克服自卑心理,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3]。

2.帮助学生树立客观的自我评价

绝大多数学生上高职院校都是高考失利后的无奈选择,如果一味地鼓励或者过度地贬低都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长处和本专业的优势出发,帮助学生寻找自信的支点。帮助学生树立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针对张汝东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自卑心理,笔者首先帮助他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缺点,还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优点。。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才有助于肯定自己,才可能克服自卑心理。张汝东身上其实也存在着许多优点,例如劳动积极主动,能够任劳任怨;从事宣传工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上课遵守纪律,在计算机方面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生活简朴,衣着整洁。为此,笔者利用主题班会,要求同学们寻找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去发现别人的优点。期间笔者特地点了张汝东的名字,并对他的表现给予了肯定,随后同学们也纷纷对他的优点做了补充,主题班会结束后张汝东的脸上第一次绽开了灿烂的微笑。。

3.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心理自卑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多数是不健全的,自我评价认知系统多数也是偏低的。因此,他们在遭受挫折时,经常怨天尤人。要帮助张汝东走出自卑的阴影,就要教会他正确地面对挫折。笔者采用了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品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笔者跟张汝东讲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例子,并引导张汝东要善待自己的失败,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对自己的能力给予否定。在生命的长河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涩。通往成功的道路,决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崎岖难行、荆棘丛生,甚至会出现断崖。要学会乐观坦然,以古仁人为榜样,战胜自卑,自强不息。此外,笔者有意识地让张汝东担任值日班长。刚开始张汝东没有信心,我鼓励他别灰心:有志者事竟成,告诉他无论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老师和同学始终是他坚强的后盾。通过担任值日班长,张汝东逐渐摆脱了自卑心理,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

四、结束语

要克服自卑心理,就要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方面。既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的有效途径。自卑是潮湿的火柴,永远燃不起成功的火焰。摆脱自卑心理,树立信心,这对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磊. 以“两份名单”促高职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4.

[2] 赵芳, 杨红梅. 高职学生自卑心理解析及对策研究 [J].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3.

[3] 赵时桂.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J]. 继续教育研究, 2002,2.

第3篇: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一、案例背景

吴同学是2010入校的一名大学生,大一期末后由于抑郁症休学一年,大二入学后,仍需要吃药控制病情,药物反映很大,睡眠很差,不能够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学习时间,导致成绩不好,挂科多,大三补考后必修课未修满学分超过46学分留到下一级。留级后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和同学相处困难,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新的的班级中去。长期在宿舍,经常旷课,联系不到人。

二、案例分析

该学生格比较内向,和家人关系比较冷漠。高二受失恋打击,不与人交流,状态不佳,导致高考不理想。进入大学,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与同学交往困难,挂科严重,心理承受能力差,长期处于不安和忧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核心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心境不良,情绪消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思维缓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自我评价过低、有自责、内疚感;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反复出现想死自杀念头行为,以及伤害他人的念头和行为。

吴同学大一休学在家按时服药,偶尔在家附近做些零工,没有学习的压力,病情有些好转。大二入学后,面临学习压力,没有按时服药,学习兴趣不高,不及格课程达到14门,达到了留级的条件。吴同学心理素质较差,不能接收新的变故,耿耿于怀又加重了病情。

三、辅导过程

1.认真倾听,稳定心态

第一次和吴同学见面是在一个实验室,该学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没有大学生的朝气,营养不良,精神萎靡。一开始他不太愿意和我交流,我主动和他谈到我高中和他有同样的经历,拉近了和他的距离。他其实很渴望倾诉,断断续续的讲诉他的学习、生活、家庭等情况。我鼓励他把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释放积聚在内心的不良情绪。通过这次谈话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愿意主动找我聊天。

通过几次的交流,我了解到他对大学的生活仍然充满憧憬,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着希望,这是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需要帮他树立一个好的心态, 向积极的方面引导。我让班长和他互换号码,每周来办公室汇报他的想法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及时、有效的和家长沟通

吴同学也不愿意让家长知道他留级,但是对于他的学习情况我们必须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处境和留级的主要原因,既要讲他的不足,也要讲他的优点。一起帮学生分析留级的原因,解决他们的心理负担,共同关心帮助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多鼓励学生,以及提一些解决学生目前困境的方法,帮助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3.关心、感化学生

“以爱子之心去爱生, 以教子之诚去育人”,用情感来关怀学生。在开班会时正式把他介绍给其他同学,让班委多照顾他,主动与他沟通,提供给他一个良好的环境。该学生由于挂科多,在学习上压力非常大,在了解情况后,固定了几个成绩优秀的同学多帮一的对其进行辅导,帮助他大大缓解了学习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他的家庭比较困难,班级同学自发为他捐款,并将1500元爱心款亲自交给他,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更进一步的融入这个班级。

4.鼓励、肯定,帮助其恢复信心

正常学习生活开始后,鼓励他多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增强自信、萌发动力。对于他的进步学给予肯定,采取口头鼓励、书面表扬等形式,让他找到自我归属感。

5.学习帮扶,定期汇报, 跟踪了解

通过学院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共同努力,该学生多门课程通过考试,并且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虽然有时情绪不稳定,但该生的情况比之前大有好转。能够完全融入到班级中去,每天准时上课,积极体育锻炼,表现出了较好的精神面貌。并有意向参军,希望能在部队通过强健身体来克服心理的疾病。但是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顺利的走完大学四年路程。

四、案例思考

1.合理利用多方资源

将学校、老师、同学、家长、心理咨询中心五个方面的关键力量有效的结合起来,帮助特殊学生走出困境。

1.1学校应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留级生尽早融入新的环境,尽可能的把留级学生安排新班级的宿舍住宿。使他们留级后的学习和生活处在同样的环境中,产生归属感,全面融入新的班集体。

1.2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特别是对待特殊留级学生,要专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和感受,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够有助于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1.3组织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和留级生进行学习交流,介绍好的学习方法,使留级学生学习上得到帮助。要求班委一定要注意到班上有什么事情一定要通知他们,并且主动与他们沟通他们,同时要找班上热情的同学特别关照他们。

1.4建立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心理测试情况,搭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平台,将特殊学生心理状态反馈到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根据学生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2.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2.2在心理委员、寝室长中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让他们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时发现异常学生。

2.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让更多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4篇: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因而出现心理问题,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到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我将结合两个具体案例,浅谈一点,我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案例1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刘彬,男,十六岁,2008年9月进入我校。初三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自我接手这个班不久,我就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留守儿童,还是个问题学生,他身上的问题颇多。该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或睡觉,会经常迟到或旷课。坏习惯也不少,交友不慎重,和社会上问题青年有交往;不讲卫生,衣服很脏头发乱蓬蓬;爱吃零食,还有点小偷小摸。犯错后不敢承担就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亲人顶撞。他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同学关系紧张。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该生在一次违纪后,我电话通知他的监护人来校沟通,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些该生在家的表现,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在通过与其监护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该生特殊的身世。刘彬的父亲在他年仅四岁时就病故,后来他母亲也改嫁他乡,孤苦无依的他就寄养在大伯、大妈家。大伯家已有俩闺女,都很乖巧,自然得到父母的疼爱,但他总觉得挨打挨骂的只是自己,觉得大伯大妈不爱自己,因而心理失衡。他觉得自己可怜没人疼爱,因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他任性,爱发脾气爱吃零食。他从家中偷钱花,最多的时候偷过两千元钱,买了一部手机。事情暴露后大伯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不是拳打就是脚踢,而且紧抓不放,一犯错就老账新账一起算,让该生既害怕又心中充满仇恨,亲情关系非常紧张。

三、个案处理

在辅导前,我认真地综合该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和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原因——情感饥饿,教育粗暴。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给孩子爱的阳光和温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帮助,做孩子监护人的工作,要求他大伯改变教育模式、方法,让孩子敬重他而不是畏惧他,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进行理解性的沟通、谈话。

我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谈话,从而知道他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还是告诉了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等。谈话中我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大伯的不满与仇视。他认为,在他大伯大妈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毛病。在家庭中没人关心他、爱他,都嫌他成绩差不是读书的料,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干很多体力活,干不好了偷懒了就挨打。他还说大伯怕他乱花钱,每天只给很少的生活费,有时会饿肚子,还落下了胃病。他说得声泪俱下,我的心也被揪得很紧,说真的我内心很同情他,但我相信关爱比同情更有效,于是我想用爱来唤醒他。

2、给予集体的温暖,找到体验幸福的方法。

有人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是像这样特殊的孩子,要教育他唤醒他,还得依靠集体的力量。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温暖、感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参与进来。他很能干很负责,我让他当劳动委员,每天早晨为同学摆放自行车是他最开心的事,我总是适时地肯定表扬,同学们也渐渐地喜欢上他并关心他。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拉他表演节目,竟引来掌声阵阵,他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他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来他告诉我,这是他这些年来最幸福快乐的时刻!我进一步巩固成果,继续发挥集体的力量,我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给他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资助。我鼓励学生收集校园内的饮料瓶,卖的钱资助他,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既帮助了他,让他融入了集体,不再感到孤独,又找到了幸福。渐渐地他身上的小毛病少了,也注意起了形象,头发不乱衣服也整洁干净多了,同学主动找他玩。

3、关爱、教育、鼓励,引导他健康成长。

在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同时,我也给予他爱的阳光,引导教育他健康成长。首先我肯定他是个好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因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粗暴地指责训斥,而是耐心地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他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第二,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把他当朋友、亲人,给他讲我自己艰辛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往事,以及我如何自尊自强,努力学习的故事,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他。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退一步来说即使成绩暂时落后了,也要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因为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4、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该生情况特殊,由于监护人不是亲生父母,没什么文化,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对其关心和指导就更少,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我首先让该生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不闻不问要变坏”,家长的教育方式虽有不当之处,但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子女成材,作为子女要体谅大伯的苦心,让他明白大伯把他拉扯大不容易,这其实就是爱。另外,我通过与其伯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打是亲,骂是爱,一味打骂难成材”,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他们降低对这位学生的要求,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伯父母的支持与鼓励,甚至爱心,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其次,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不能因为怕他犯点小毛病就饿他肚子,家庭经济实在困难,我会帮你们申请特困补助。第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学习,让他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要求监护人经常与校方联系,共同监督教育孩子。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案例反思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影响他的一生。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这些学生就会少一点失落,多一点收获。让我们努力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亮点,毫不吝啬地用语言、目光、体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钥匙,重燃希望的火花!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爱和被爱的幸福!

案例2

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

徐露,女,14岁 ,初一。父母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是她语文老师,开学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徐露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方面

(1)具有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

(2)和同学交往时特别要强,一点点小亏都吃不得,有一点小小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对同学大吼大叫,甚至拳打脚踢。

2、学习方面

(1)学习成绩差,做事懒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常因贪玩而耽误学习,经常欠交作业。

(2)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组织纪律差。

3、性格方面

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徐露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收入,长期在广东打工,基本上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只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文化很低,重养轻教,对于她的任何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的都满足,却从未指导孩子的学习。在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下,徐露养成了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她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差,性格越变越郁闷、也越来越暴躁,逐步成为了班级活动的边缘人。

三、个案分析、处理

(一)原因分析:徐露是一名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重养轻教、娇生惯养下,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她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以及在隔代教育下出现了以上症状,通过我的观察和谈话,我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监护人不力。作为徐露的监护人——爷爷奶奶,他们大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监护职责浅层化,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了就行了,所以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尤其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一方面,作为徐露的监护人,他们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致使她学习成绩非常差,另一方面,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他们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纵容她,使她逐步养成了爱撒谎、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致使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

2、是情感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归,使徐露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之父母由于繁忙很少与家人联系,使孩子出现了情感饥饿综合症。在学校里,由于得不到老师过多的关注,她的各种不良品行又使同学们对她很疏远,这些情感的缺失导致她缺乏对外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出现性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她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二)处理策略

1、拿出热情,奉献爱心。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有的教育工作者干脆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管不了,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光靠我们老师有什么办法?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问题学生要有热情,要有爱心,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作为徐露的语文老师,对她的问题我不能坐视不管。课堂上我重视关注她,经常给她创造不同的表现机会,只要她在学习上获得点滴进步,我就会对她表扬和奖励。课下,我和她做朋友谈心,给她指导学习方法。我认为能转化一个问题学生,看到她健康茁壮地成长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2、发现学生闪光点,帮她找回自信。的确,留守孩儿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会,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有些留守孩儿虽然孤僻、不善言谈,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写字,有的爱参加体育活动等。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为他们的兴趣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徐露喜欢画画、剪纸,我就鼓励她出墙报,活动课时让她牵头策划,联欢会上让她表演。她非常积极做得很出色,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她作宣传,她有了成就感,开朗自信起来,笑容写在了脸上,性格也温和起来了。对待这一类学生,我们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要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徐露的爷爷、奶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和他们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并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建议:

(1)不能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对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全力满足她,会让她以为什么东西都能轻易得到,这样必然会在她的头脑里形成一种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的不良意识,并且也不能培养她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缺点错误,爷爷奶奶不要一味姑息迁就,也不能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因为一味迁就只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而应该耐心教导,给她分析原因,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鼓励她改正。

(2)当徐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她如何去解决,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可以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3)我还与她的父母取得了联系,希望他们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不断改正自我,做个好孩子。

四、案例反思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徐露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她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活泼开朗有上进心,人缘关系也彻底改变了。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给孩子爱和自信就是给了孩子一把成功的钥匙。但是我要提醒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去爱,爱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孩子家长的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学校、家长要齐心协力,把这一伟大的事业做精致!我想我有信心转变更多情感上、心理上有障碍的留守孩子。因为我爱学生,因为我还喜欢探索教育他们的方法。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许多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事出有因”这句老话其实涵盖了很多的心理教育哲理,只有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教育,更离不开爱,一定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第5篇: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人际关系 以人为中心 理情疗法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8-02

一、个案

李某,女,22岁,某大学四年级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和家族精神疾病史。

来访者自述家境贫困,从小成绩优异,但一直没有朋友。性格好强,遇到困难都是独自解决。父母很少和李某沟通,只关心她的学习,对她的管教以打骂为主。考上大学后,李某开朗了一些。她视热心的崔姓舍友为好友,与杨某、王某两位舍友关系一般。几周前舍友叫她回宿舍开会,原因是杨某最近心情抑郁,无法忍受在宿舍生活,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某,于是大家说了些对她的意见,主要是李某总觉得大家都针对她,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影响宿舍氛围。还爱与舍友攀比,别人买了什么东西她马上买个相同的,总拿出来炫耀。舍友们希望李某能改改自己的脾气,如果不行的话杨某就要搬出去住,因为她已经无法忍受。李某听完很难受,觉得自己对舍友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承诺会慢慢改正。

最近,李某越想越觉得难过,一方面是因为她一直把崔某当做好朋友,但这次崔某也对她有意见,或许在崔某心中自己并不重要。另一方面,李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小学到高中大家都不喜欢她,原本以为上大学后境况有所改变,没想到又和以前一样,永远都被人讨厌。她感到难过、失望、压抑,打不起精神,前来咨询。

二、心理评估与诊断

心理咨询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1.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李某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进行评估:

(1)精神状态:无精打采,神情失落。

(2)生理状态:无异常反应。

(3)社会功能:与舍友交往减少,与其他人交往正常,学习效率下降。

2.诊断依据:

李某的心理问题为近期发生,由与舍友关系不合这个现实刺激引起,反应强度可以理解,内容尚未泛化,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李某知情意相统一,对症状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明显人格异常,无逻辑思维混乱、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故排除精神疾病。

(2)与抑郁型神经症相鉴别:虽然李某自我评价低、兴趣下降、情绪低落,但无自杀念头,思维和意识清晰;虽然较为悲观,但主动求医行为说明仍对未来充满希望;从心理冲突的性质来看,属于常形,由现实刺激引起,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并不明显,尚未泛化,因此还不属于抑郁型神经症的范畴。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李某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情绪反应可以理解,因此也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李某的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是由与舍友的关系处理不好所引起的,但有其深刻原因。

首先,父母对她的关怀程度是根据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了他们的价值标准来决定的,是有条件的[1]。这种做法对孩子的自我意识有恶劣影响,会使孩子将自己的价值只建立在学习成绩的好坏上,对与自我不符的个人经验也予以歪曲或者否认,形成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势必使孩子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学习上,缺乏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方面的有效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有条件的爱在李某看来是不完全的,她一定程度上内心缺乏爱,又渴望爱。按照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的观点,可能会采取反向形成机制,内心有对爱的渴望,但害怕表现出来会被拒绝,所以表现出相反的行为以达到缓解焦虑的目的,久而久之形成了敏感的性格,特别关注别人对她的态度和看法,别人的无心之语在她看可能是否定和拒绝。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自卑与补偿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这种自卑与补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反应,驱使人们实现潜能,但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补偿,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2]。按照这一观点,李某样样力争上游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这是追求优越的合理表现,但经常网购,攀比、炫耀等补偿方式不仅会使别人感到反感,且不利于个人发展,也会加重经济负担,从而更加自卑。自卑也使李某更加关注别人对她的态度。

综上所述,李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敏感、自卑、自我要求高、完美化倾向的性格特征;存在“过度概括化”和“糟糕透顶”的认知曲解;缺乏有效的情绪控制能力、情感表达方式与人际交往技巧。

四、咨询目标的制定

1.短期目标:改变过度概括化和糟糕透顶的不合理观念;改善来访者的情绪状况。

2.长期目标: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敏感、自卑等性格特征,帮助其分析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原因,并逐步改善;认识到自己本身的价值;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合理调节、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咨询方案

1.以人为中心疗法: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给予来访者积极的关注,真诚地倾听、理解当事人,无条件地接纳对方。帮助来访者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所有的自己,不再因父母或外界强加的价值标准对经验进行取舍、歪曲和否认。

2.理性情绪疗法:让来访者明白她认知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造成了目前情绪上的困扰。帮助她检查并改变非理性信念,如认为舍友对自己提了些意见就是对她有敌意,别人对自己有意见自己就一无是处了等等。可运用理性―情绪想象及角色扮演技术,布置REBT自助表作为家庭作业。

3.精神分析疗法:运用沙盘疗法,使李某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自我治愈,促使对李某人格有巨大影响的无意识内容向意识层面转换。

4.行为疗法:让李某认识到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存在不当的行为,比如控制不住自己的负性情绪、随意发脾气等等。使用自我管理技术,让来访者选择行为目标比如发脾气的次数,检测靶行为,以良好的表达模式替代不良模式。教给来访者正确的人际沟通和交往技能,平时多和父母交流,正确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逐渐改变家庭互动方式。

参考文献:

第6篇: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大学生学习与适应问题带来的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对大一新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本文是对一例大学生学习与适应心理问题进行的案例分析,对应对大学生学习与适应心理问题进行了对策探讨,期望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示。

1 案例分析

1.1 求助者一般情况

赵某,女,18岁,未婚,大一年级学生。父母均在家务农,姊妹三人,排行老二,经济状况一般。不大主动与人交往,性格敏感,内向。

1.2 求助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近一个月以来,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不想与同学讲话,心情烦躁;晚上睡不好觉,浑身没劲;不想参加活动,觉得自己特平庸,讨厌自己。但身体检查未发现异常。从小学到高中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担任课代表。父母要求严格,采用权威式管教方式。入大学后,参加班委竞选和社团面试都没有被录取,感觉自己说话缺乏魅力,没有特长,不知道该怎么办。

1.3 咨询问题的归类与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可以排除精神病;对照症状学标准,求助者表现出内心的自卑、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没有影响思维活动,无泛化,无社会功能受损;从病程标准来看,病程只有一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对来访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从社会层面来看,属于高校学习与适应问题;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属于认知问题。

心理测验结果:SAS:粗分45,T分56。表示有轻度的焦虑。

1.4 咨询方案与方法

1.4.1 咨询目标

通过改善认知,缓解自卑、焦虑情绪,确立求助者良好的大学生活态度。完善人格,使其正确看待自己,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建立良好及有效的行为模式,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1.4.2 所依据的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其理论核心是埃利斯的ABC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C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A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B造成的。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歪曲认知和不合理信念,来达到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苏格拉底式辩论及行为实验等技术来改变认知达到改善求助者情绪的目的。

1.4.3 双方权利和义务

知情同意,向来访者说明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1.4.4 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取各种信息。(1次咨询)通过倾听,引导,提问等技巧,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采取摄入性会谈的方法,获得了来访者求助者材料,明确心理问题的程度。

第二阶段,与求助者探讨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确定咨询方案。(1次)在整理前阶段资料的基础上,引导求助者察觉和领悟自己目前的苦恼、焦虑情绪在于自己的非理性思维,并使之意识到自己困扰的根本原因并不在环境,而在于自己的认知和信念与现实不协调。制定均可接受的咨询目标和方案。

第三阶段,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阶段。(3次咨询)首先是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过程和方法。接着是让求助者列出不合理的信念。然后,通过辩论、质疑、布置作业等方式让求助者与自己不合理信念斗争。为巩固疗效,给他布置作业。让她写出10条自己的优点,可以征求家人朋友的看法。针对自己的自卑心理,让她每天对着镜子微笑,并在心里大声说三次“我很棒”!教给求助者一些放松技巧,缓解其情绪困扰问题和改善睡眠状况。指导求助者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每天所遇到的具有刺激性的生活事件以及自己当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第四阶段,结束咨询。(1次咨询)引导求助者完善适合自己的理性生活观和行为模式;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对咨询过程进行总结;帮助求助者做好结束的心理准备,顺利地结束本案例的咨询。

1.5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主要感受。求助者明白自己的焦虑、不善交友等问题原因在于不良的认知模式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思想来分析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基本克服了自卑心理。(2)心理测查结果。SAS测验总粗分:38;标准分:47。焦虑情绪明显缓解。(3)咨询师的评价。通过咨询,已经看到求助者学会了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能较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刺激事件。三个月后的回访中,求助者反映学习和生活丰富而充实,和同学相处很好,参加了一个协会并完成板报制作,受到好评,对未来充满信心。

2 大学生学习与适应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学生的自我调试

(1)提高自我效能感。学生首先要对大学新生活的开始有充分的认识和积极的心理准备。要学会接纳自我,悦纳自我,即使有不满意,也要有努力去改变的意识和行为。(2)正确认识和勇敢面对挫折。人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完全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同样一件失败的事,有人怨天尤人,有人把它看成是成长过程中很好的经历和心理体验。(3)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妄自菲薄。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设立目标,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

2.2 家庭教育和学校的积极关注

(1)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不可过分溺爱孩子,忽视学生独立能力、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也不可对学生行为要求过严,使得学生形成自卑、自闭、易敏感,不自信等性格特点。(2)学校要进行及时的关注和疏导。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活动,通过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询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情况,对于学习生活不适应学生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3 大学生学习与适应心理问题的疏导干预

3.1 方式

3.1.1 个体形式

可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分析情绪异常诱因,结合系统评估诊断,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法。在咨询时,一是要认真倾听,引导宣泄不合理情绪;二是要注重心理调适。三是设法与学生探究克服心理困境的方法。如采用“甜柠檬效应”主动沟通;四是让学生以积极心态对待日常生活。

3.1.2 团体形式

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着同样经历的学生召集在一起,坚持真诚、分享、信任和保密的原则,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团体成员有相同的困境和情绪体验,有助于获得自我了解和别人支持;通过同感和接纳,释放压力,使情绪和行为正常化。

3.1.3 网络形式

在新媒体时代,还可利用校园网络、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干预学习与适应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既可以缓解人员缺乏,又能克服心理咨询的疑虑,提供专业的心理测试软件,进行在线心理测试,一旦发现危险倾向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

3.2 策略

3.2.1 积极的自我暗示

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运用“皮革马利翁”效应,对学习和适应问题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调试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

3.2.2 适度的宣泄

由于对大学生活及学习不适应与集体不融洽,自卑焦虑,运用适度宣泄来缓解不良情绪。宣泄分为运动宣泄和情绪宣泄。通过运动可以转移注意力,得到放松,或通过倾诉得到朋友的理解及建议,开阔心胸。当然,宣泄要适度,避免过于沉溺而身心失常。

3.2.3 合理的归因

归因倾向对人的心理承受力影响很大。如果把失败单纯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常会感到内疚及对自己的轻视。归因于外在则会产生敌意。辅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归因,对学习和生活的不适应及产生焦虑情绪做出客观、全面的归因。

3.2.4 体验的分享

辅导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自己或他人在此方面相似的事情。甚至可以分享自己初入大学时的不适应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可以取得学生的信任,构建了良好的沟通氛围,同时通过展示你的成长经历,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迪,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第7篇: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47-02

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待加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升学和就业压力、感情受挫、经济压力以及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急剧变化等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冲击,大学生出现情绪不能排解、情绪反常甚至出现自杀等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直接力量。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是指通过心理筛选、跟踪访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通过外在事物的干预来打破大学生封闭的小世界,解决其难以排解的情绪困惑。

1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心理特征提高其心理危机发生率

大学生处于心理快速发展的敏感期,心理结构变化比较严重,自我意识常常出现模糊、矛盾的状况。经常出现独立性与非独立性并存,理想与现实相互矛盾,理性与感织的矛盾心理,在这些心理问题过程中,他们渴望进步,充满希望,却面临诸多问题。同时他们也在自身的动荡和剧变期间,在不断打破自身平衡的过程中寻求新的秩序和平衡。同时目前的情感困惑、升学考研压力、经济压力和交往的冲突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都极易引发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怀疑,走上极端道路,出现心理危机。

1.2 大学生的重要社会地位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预防、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无论是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和演化也是对校园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挑战。正确引导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原则

2.1 预防性原则

由于自杀行为突发性和自杀原因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存在一些消极的看法,认为自杀是不和预防的。从而导致在自杀发生时手忙脚乱,影响自杀干预的实效,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首先是要树立自杀“可预测”的思想和理念,才能调动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生命高于一切原则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应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高校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时,应该以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为最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高校把保证学生的生命作为处理事件的基本原则。在处理心理危机的过程中要牺牲其他物质利益去达到生命健康的保全。

2.3 及时性原则

导致危机最本质的因素是自身感觉中压力和问题的重要性,当发生超过平时身心能承受的压力,又无法通过自身合理手段去解决问题时,就会出现惊慌失措的状态,从而使个人失去组我控制的能力,为了更加激发人心理结构的潜在可能,应该尽早干预。及时的进行调节。

2.4 发展性原则

危机的产生一方面是危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机会。通过危机的来临,也是一个机会去挑战自己,实现个体的成长和突破。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不断通过挫折实现成长。坚持机遇和挑战共存的观点,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全方位的发展。

2.5 释放为主的原则

心理危机的产生是不良情绪达到极点而发生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互相矛盾中不断折磨着主体。主体自身便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的现象。释放原则的应用是排解压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当代我国大学生来说,尤其要提供情感和压力释放的机会。在释放和疏导的同时加强引导和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愈合能力。

2.6 价值中立性原则

大学生产生情感困惑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自身恋爱失败、学业受挫等情况影响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处理事情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的树立,有利于个体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断与人相处,树立正确的处事原则形成健康的交际关系。在建设心理健康过程中,通过中立思想的树立,不断形成和谐、轻松的氛围。

3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可行性建议

3.1 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和预防和干预体系

制定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从骨干、班主任、辅导员、到系、部门和学院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学院―宿舍―班级一系列的防预体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心理隐患的同学注重心理援助。

3.2 建立处理学生突发事故的相关机构

学校应该建立突发事件指挥部,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在坚持生命第一、家属参与、分工合作的原则,在危机发生时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危机发生的信息,并且做出一系列的有效性预防方案。

3.3 建立相关信息沟通网络

运用互联网和其他相关沟通渠道,及时的进行信息沟通,在预防危机和处理危机等角度充分发挥信息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的变化,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网络,做到预防和治理统一。

4 结语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良好手段之一。无论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角度还是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角度,大学生心理干预工作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发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作用使培养优秀大学生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1):110-112.

[2]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

[3] 徐李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65-166.

[4] 刘涛,江强.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32-33,72.

第8篇: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单亲;亲子依恋;积极言语和行为

一、案例描述

1.一般资料:小豪,男性,9岁,三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父母在孩子1岁半的时候离异 ,孩子判给母亲,由于母亲对男方非常愤恨并阻止,父亲很少探望孩子。孩子母亲个性很强,对工作认真负责比较有成就。由于工作繁忙,孩子由母亲的姑姑等长辈在京郊乡下抚养,一直到6岁上小学才回到城里上学和妈妈俩人共同生活。

3.重要他人基本问题描述

母亲描述:孩子从小在老人身边长大,老人非常溺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从来不加管制,导致孩子现在非常不听话,在家里不听她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同时孩子也非常的懒,做作业如果没有人看着管着就不做,只要有时间就打开电脑玩游戏,平时玩游戏经常到11点才睡觉,周末会玩到凌晨大人不催不睡。

班主任描述:孩子性格拖沓,不做作业,基本不听讲课不守纪律,但是很聪明,成绩尚可。平时尽量避免体育运动,即使每天的课间操也是想方设法偷懒,几乎是班级里面最高最胖的男生,但是屡屡遭到体育老师投诉。

咨询师观察:我作为任课教师担任他们班级的教学工作,小豪给我的第一印象很深刻,因为以小豪的身高体重坐在第一排,一定是由于是班级里面老师比较重点“关注”的对象。

4.量表结果:

母亲:SDS分数为56 分,SAS分数为60分

二、咨询过程

(一)心理分析过程

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出现问题时可能无法明确说出自己的需要或者要求甚至受到的伤害,因此大多数咨询我都利用沙盘游戏作为背景,通过沙具来了解孩子的初步问题,这种方法受到孩子方面的阻抗非常小,因为几乎所有孩子都喜欢玩沙子、水等。

班主任推荐小豪来找我,孩子一方面对班主任比较信任,另一方面对于来咨询室做“沙盘游戏”也不抵触,因此初次见面气氛比较融洽。小豪具有和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感觉,语言方面条理很好但是不喜欢多谈什么,对于沙盘游戏非常喜爱。但是孩子在摆放沙具时所表现出来和母亲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我前期从班主任方面得到的一些了解,我和班主任建议下次由母亲和孩子一起来进行沙盘游戏。

小豪和母亲住的距离学校很近,所以第二天母亲放学母亲就和他一起来到心理咨询室。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在意,孩子的父亲较早离婚,对于孩子的父亲怨言非常多,对于生活的观念也非常消极,认为什么都不可靠,所以觉得对于孩子和生活应该尽可能的多赚钱来获取未来的保障。母亲个性非常强势,原来就是由于前夫“特别懒特别不上进,不像个老爷们。”才离婚,没想到“儿子和他爸一个德行”因此感到非常灰心。经常数落孩子“别和你爸一样”,尤其不能忍受孩子日常生活的懒散,对于孩子管教非常严格,但是由于孩子6岁之前在乡下长大,基本没有上过幼儿园,老人也非常疼爱,所以规则意识较差。母亲也特别不喜欢孩子和他有任何亲密的举动,包括亲吻脸颊、拥抱、拉着手走路等等都非常不喜欢。

通过和孩子妈妈的交流,小豪的一些行为的根源就能够得以解释了,年纪非常小的时候就和母亲分开了(母亲自述有时候一个月都不能去乡下看一次孩子)所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建立的非常不好,而且老人和母亲经常在他面前数落父亲的种种不是,造成小豪一方面缺少来自母亲的安全感,一方面缺少来自父亲的正向的模仿对象。孩子的问题通常都是家庭和父母深层问题的直观展现。小豪的情况也不例外,因此我先从小豪妈妈身上着手。

(二)重建依恋关系,修补安全感

0-3岁是亲子关系--依恋建立的第一关键期,依恋主要是存在于母婴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儿童的依恋类型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依恋的类型在外界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是很少会自行发生改变的,在儿童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在早期所形成的依恋类型对其未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依恋是儿童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地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依恋类型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朝以下水平发展:能够积极探索外界环境,情绪稳定性强,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良好,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良好,信任他人,未来发展会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乐观。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情感淡漠,胆小退缩、自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信任他人,不能够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质量不高。形成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容易冲动,情绪稳定性差、易怒,容易发展出攻击行为等不良行为。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均属于不安全依恋,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需要父母在教养方式方面作出调整。

小豪没有在这一时期没有形成安全性的依恋,因此才造成后期的诸多问题,因此母子二人共同生活的起点是重建依恋关系,修补安全感,而非母亲“孩子被惯坏了,太没规矩了,我接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立规矩……”所以我给母亲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充分表达母爱”以期“重建依恋关系,修补安全感”,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很困窘,她说小豪的确特别喜欢“黏”她,她觉得“一个小大老爷们,总是跟我黏黏糊糊的太讨厌了!”对于母亲来说孩子已经快到她的耳朵了,似乎是个大男子汉了。但是他其实不过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从小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下被溺爱成长,因此对于母亲的依恋应该是非常正常的。正是由于母亲给的爱不够多,至少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没有感受到足够多的母爱,他才会用种种方式来试探来索取来验证母亲的安全感。所以我建议母亲主动向孩子表述自己的爱意,主动拥抱亲吻孩子,多多微笑。母亲开始表示很难,因为自己不爱笑,但是为了孩子可以试一试。于是我跟妈妈共同制定了一个“亲爱的儿子”计划,每天早晨儿子出门之前给孩子一个拥抱和亲吻,对孩子微笑的说我爱你儿子。晚上睡觉之前和儿子也要拥抱,对于任何时候孩子想要搂抱妈妈的行为都给与回应而不是粗暴的推开。

(三)以积极语言为主线进行家庭治疗

小豪周围的成年人,包括各科老师和母亲,对于小豪评价最多的两个词就是懒散、消极。在学校中我观察后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小豪与年纪不符合的“消极”表现。在与其目的谈话中我很快就得到了答案,经过当事人同意我将与其母咨询时的谈话录音拷贝给她,请其母完成一个作业,在我选取的30分钟录音中找出所有她认为消极的表达。在后此咨询中,母亲说自己非常惊讶居然在30分钟的时间里面就有30多次的消极表达,平均每分钟一次多,在本次咨询中我向其明确了消极表达和积极表达的概念意义和作用,同时也请她回去再听一遍录音找出所有的积极表达。其母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而是在当天晚上就给我打电话说她反复听了3遍,只有一个词勉强够积极表达的含义。当时我问她你觉得小豪孝顺吗?她说“还不错”。在这个阶段我没有给出太多的建议和语言,几乎全部依靠当事人自我领悟式体验和改变。在第四次咨询中我向母亲和孩子解释了“盲行”活动,然后让孩子和母亲分别扮演盲人进行这个活动,母亲似有所悟。再解释“非暴力沟通”的亲子沟通方式时 ,她说以前我都是想着为孩子好,我怎么做都可以,但是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相问题,感受问题。现在想想他那么小就没和父母一起生活,我还经常数落他,他却从来不记仇,对我还是很孝顺,虽然懒但是我上次不舒服还给我煮方便面。母亲这时已经有所改变,从开始对于孩子的种种不满意开始,现在已经开始转向孩子的积极面了。于是我提到了最初,她和家里的老人经常会说孩子太懒像他爸爸一样,这样的语言对于孩子的恶大脑之间的连接建立是“我”和“懒”之间的建立,而不是他们的初衷,“你不要像你爸爸一样懒”。我向母亲介绍了“大象”的试验,让她感受到大脑连接的建立是2个实词之间,而不是虚词之间。如果她希望孩子变得勤奋,就应该使用“赞许技术”。对于他的每个好的行为都给与及时的鼓励赞许,对于他的不合适的行为给与漠视以利退化。

(四)寻找可模仿的正向男性形象以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社会观察和社会学习

儿童的人格发展过程中,超我(道德化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通过对父亲的自居作用而实现的。自居作用是指儿童往往追随仿效父亲,以期将来也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而其中以父亲的作用为突出。男孩在自居作用过程中通过克服亲母反父(恋母情结),女孩通过克服亲父反母(恋父情结)而度过人格成长的危机。简而言之,男孩子是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认同和模仿而认识周围世界的,此时,父亲对子女的热爱、责任心和适度的严格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因此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男孩的意义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对于小豪来说,虽然目前实际情况只能是与母亲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但是迫切需要在他的生活中树立起来一个正向的男性形象。如果能够联系到父亲的话应该让父亲定期与孩子有相处的机会,让孩子生活中不缺这个“脚”。即使母亲不喜欢也需要试着接纳小豪父亲之为小豪父亲这个事实,从时间上来说,无论以前现在还是以后,生物学父亲这件事情都不能改变,小豪流淌着来自父亲身上的血。年龄越小孩子越需要父母,年龄越大亲情的缺失造成的后患越严重。(接纳的从时间和思维方式两方面扩大认知背景技术)另外,虽然在你的眼中看来,作为丈夫对方有很多令你不满意的地方,但是不能说明作为父亲他一定也是失败的。而且与很多从小失去父亲的人相比,虽然没有父亲共同生活,但是也好过从来没有父亲。对于孩子来说,多一个人爱他,支持他、鼓励他、帮助他不是更好吗?

(五)后效

通过家长、班主任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孩子逐渐有了变化。根据母亲后来的反馈,她之前完全没有想到其实儿子是这么需要母亲的拥抱、和赞许。她按照我们商定的计划那么做,开始还觉得有点别扭,可是不到一周就觉得习惯了。但是她没想到儿子那么快就开始有变化了,自己吃完晚饭居然主动要求妈妈帮忙考背诵。母亲的焦虑程度明显降低,开始联系孩子父亲,考虑是否定期让父子见面。自述强行忍耐不在孩子面前负面评价其父,班主任反馈孩子在学校能够不许提醒完成部分作业,体育课表现较平,班级生活中最明显的进步是能够在规定其负责的日子主动完成值日工作,无需再三提醒。

(六)咨询师后记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是他携带终生的印记,就像文学作品中所言“幸福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幸福,从不幸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小豪从小不缺任何物质,但是一直到小学,从未得到过让他安全、满足的爱,这是他的不幸,但所幸他的母亲迷途知返,相信他的未来定有改观。

面对“问题”孩子的问题 ,过于关注表现,过早过快纠正偏差有时可能欲速则不达,问题后面的根本往往是被忽视、被遗忘、愤怒、不公平的对待……总之,深挖问题、找准原因才是问题获解的正途。

参考文献: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美)弗雷德里克森著.《积极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9篇: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适应不良,大学新生,学生工作

大一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还没有从以前的学习生活习惯转变过来,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要适应新的校园环境,新的人际环境,可能会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症状。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会对他们以后的整个大学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在此时采取必要而合理的措施,用爱心和耐心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重塑自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一、案例问题事件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普专护理2012级的一名学生,xxx,女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与同学关系一般,喜欢独来独往,平时在班上表现一直平平淡淡,不太引人注意。该生主动通过短信与笔者联系,希望能与我聊聊,通过近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了解到以下情况:

(一)该生与寝室同学关系紧张,情绪比较低落。该生表示不知道与室友如何相处,觉得室友的性格及兴趣爱好与她完全不同,感觉自己在她们中间是异类。该生平时喜欢独来独往,生活节奏很快,而室友是慢性子,有时想跟她们沟通,却又找不到共同话题,不知如何谈起,与班上同学交往感觉也是一样。她觉得寝室同学在一起,都是谈论帅哥美女、偶像剧之类她认为比较无聊的东西,而该生自己则对学习书籍之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不仅如此,该生还认为室友连成一气,故意针对她,曾经找她们谈过,但是没有多大效果,反而感觉越来越远离她。

(二)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多疑。该生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喜欢琢磨别人心理,这与其家庭环境有关。该生在小时候被亲生父母遗弃,从小受到异样的眼光,比较独立和孤僻。小时候的这一段经历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造就该生这样的性格,也正是这样的性格使得在与寝室以及班上同学相处时出现了问题。

(三)学习成绩不好,比较自卑。该生不太适应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活动方面,都不太积极主动。害怕在众多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觉得如果表达错了,会在别人面前出丑,成为别人议论的对象。特别是第一学期期末职业与口才那门课,普通话只得了8分,满分20分,这极大地打击了该生的自尊心。不仅如此,其他几门专业课的成绩也不是很好,这让喜欢学习的她深受打击。

人际关系以及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严重地影响到了该生的学习和生活,该生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该生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因此主动找老师沟通,希望能有所改善。

二、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过程可以看出,该生的这种新生适应不良的症状,问题比较突出,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干预及辅导,很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分析产生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该生家庭环境,小时候被亲生父母遗弃的遭遇对她的性格及之后的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第二,该生的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不太容易相信别人,也容易猜忌别人,凡事喜欢往坏的方面想,认为别人在笑话自己。有心事也不愿与别人交流,人际交往的能力差。

第三,不太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大学的学习需要积极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张扬个性。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也使得该生变得自卑。

第四,学习的失意加上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使得该生情绪一直处于低谷状态,负性情绪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情绪严重影响到该生的生活。

三、辅导过程

(一)深入班级与宿舍,了解情况

在与该生沟通的时候,曾经征求她的意见,是否需要找寝室的同学谈一下,但是该生拒绝了,她认为如果由老师去找室友谈,只会更加增加室友对她的误会,她们之间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希望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找到该生寝室的同学、班上的班干部从侧面了解情况,据同学反映该生一直都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有太多的沟通与交流,在班上不怎么爱说话,回到寝室,也总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寝室同学表示并没有要孤立她的意思,只是每次想跟她交流,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二)针对人际交往、学习方式等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之后,笔者找该生面对面沟通了几次,首先是对人际交往方面的技巧进行辅导,劝说该生试着去了解室友所喜欢的一些东西,就当是换一种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自己所不了解的方面,在室友谈论的时候,先多听,多看,慢慢地再试着加入,一步一步地来。告诉该生人际关系中有一种原则,叫做对等原则,试着向室友透露自己的内心想法,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秘密,那样室友也会对自己有所回馈。同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试着放松自己的心情,当自己有猜忌别人想法的时候,或者感受到他人异样的目光,马上进行心理暗示,用微笑来回应对方,那样的话,即使对方对你有嘲笑的意味在里面,你的微笑也会使得对方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试着敞开自己的心扉,用微笑去面对所有事情。

其次,在情绪辅导方面,告诉该生,当负性情绪占主导的时候,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找一个自己信任的人对其倾诉,或者找一个合适的方式进行发泄,要不然压抑在心里面,只会堆积更多的生活垃圾,那么就会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教会该生一套放松疗法,让其坚持做,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三,在学习方法方面,让该生了解到,在大学,积极主动非常重要,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否则会失去很多机会。试着迈出第一步,只要第一次尝试着去做了,即使效果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后面只会比第一次越来越好。不要只顾着与别人横向比较,要学会自己跟自己进行纵向比较,不要害怕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有优缺点,试着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别人笑你的地方正是你需要改进的地方,慢慢地改正,最后别人的笑声会变成掌声。在普通话方面,平时多加练习,可以利用每天上新闻课的时间,学习新闻联播里面的主持人是如何发音吐词的,跟同学沟通的时候,也尽量使用普通话。

(三)发动学生干部、寝室同学等共同进行帮助

在与该同学沟通之后,笔者找到班上的班长及心理委员,让她们平时主动与该同学沟通、了解,注意观察她的情况,并及时汇报。跟该生寝室的室友进行沟通,让性格活泼开朗的同学积极主动跟她交朋友,跟她多交流,可以组织一些寝室活动,增加大家的了解及磨合。

(四)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在团体活动中获得帮助

开展《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活动,让同学们分享活动感受,使学生自己能够得到体验、得到成长。不仅如此,在每次德育课开始之前,由同学轮流作5分钟的报告,主题自选,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普通话及台风等等,增强同学的自信心。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该生的情绪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也在逐步试着与同学沟通交流,通过定期跟该生进行沟通及了解,每一次来都比上一次有所好转。相信不久之后,该生就会完全摆脱阴霾,自信地学习生活。

四、分析与启示

这个案例,只是众多辅导员都会遇到的很普通的一件事情,但是却反映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对于学生,要多关心、多爱护,要多耐心、多细心,“学生工作无小事”,工作要细致一些,方法要巧妙一些。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刚步入大学校园,有很多困惑,很多茫然的地方,辅导员要善于从学生中发现问题,并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度过这一个过渡期。

从上述的案例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女性学生群体要倍加关注

在我们学校众多专业中,护理系是一个很特殊的系,女生很多,女生天生是很细腻敏感的,经常会因为一些并不是很严重的事看不开、想不通,这时就需要老师们的辅导与开解。

(二)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增强教育引导效果

对于适应不良的学生,不能简单地一律对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的问题区别性地采取不同措施。因此,要积极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咨询的作用,告诉学生,出现什么适应困难的问题,主动求助于心理健康老师。与此同时,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将干预工作提前,从新生进校开始,就要及时开展教育干预工作,积极引导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心理专栏、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重新认识自我,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

很多适应不良的学生,性格都是比较内向、孤僻、独立,敏感多疑,喜欢猜忌,害怕被拒绝,缺乏勇气,害怕被别人嘲笑,学习生活中缺乏成就感,抑郁情绪没有及时得到疏导。

所以学校应大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实际参与、操作中耳濡目染,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增强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习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行为方式,获得归属感。

(四)开展好思想教育要有全员意识

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绝不是单独依靠辅导员的力量就能实现的,辅导员要有全局意识,要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从此案例可以看到学生干部、寝室同学对该生的帮助对其思想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有待探讨的问题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也给学生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辅导员因材施教,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利用其他的一些资源开展好学生工作。辅导员工作需要做细、做踏实,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这是在学生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伟,王宗强,金永升.辅导员学生工作案例分析[J].学工广角,2011,(194):177-179.

[2]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1):104-105.

[3]陈美容,曾晓青.论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