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钢结构课程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ndjy11306)
作者简介:刘文洋(1981-),男,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多高层钢结构和大跨空间结构研究,(e-mail)wyliu81@126.com。
摘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钢结构课程体系进行了合理设置,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文章介绍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钢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和具体做法,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存在部分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钢结构课程教学;课程体系;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tu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4904随着中国钢产量的飞速增长,钢结构的应用也获得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大跨度结构、高层高耸结构、轻型结构和特种结构等领域。国家建筑钢结构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要求:当前,中国已一改过去钢材不足的局面,转而成为钢材供过于求,摆在日程上的课题早己不是少用钢材,而是积极合理地扩大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
鉴于钢结构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工程界已提出“加强钢结构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钢结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建立与钢结构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在校的结构专业学生应接受不少于80课时的钢结构课教育”的建议。可见,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钢结构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钢结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大,可以预见钢结构课程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1]中把钢结构课程分为原理和设计两个部分,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其中钢结构基本原理为专业基础课,课程目的是较全面地掌握钢结构材料、构件和连接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用钢结构的分析原理;钢结构设计是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是在掌握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学习常用钢结构的特点、基本设计方法、计算简图和内力分析,并能按有关专业规范或规程进行钢结构的整体设计、截面计算和构造处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单层厂房钢结构、大跨钢结构和多高层钢结构。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钢结构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重混凝土轻钢结构。混凝土结构课程90时数,而同样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结构课程学时数仅为50~60,钢结构设计只开设了一门大跨空间结构的选修课。学生仅仅学习了钢结构的连接方法以及常见的构件设计,对整体结构设计的概念和理解不够。过去,钢结构课程安排在第7学期(大四上学期),这主要基于先修课程基础知识学习的考虑,然而此时学生面临找工作、考研等诸多问题影响,很难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上来。
(2)实践教学不足。钢结构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仅有钢结构课程设计一项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机会见到实际的钢结构建筑物,对于钢结构加工、制作更是不知所云。虽然教学实习中安排了认识实习和施工生产实习,但基本还是以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为主,很少接触到实际的钢结构工程。此外,从毕业设计的选题看,几乎全部是混凝土结构,基本没有钢结构方面的毕业设计题目。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刘文洋,等应用型本科院校钢结构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事实上,过去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类似问题,但经不断探索已基本解决,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相对合理又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自2006年以来通过几次修订教学计划,构建了钢结构系列课程体系(见表1),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保证钢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应该指出,由于课程设计安排在钢结构原理课学期末,目前设计内容主要局限于钢屋架结构,若能把课程设计安排在钢结构设计课程之后,则可以有更多的结构形式供课程设计选用。表1钢结构系列课程教学安排课程开课学期学时内容钢结构560钢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设计630厂房钢结构、多高层钢结构大跨空间结构730网架、网壳、悬索等空间结构钢结构课程设计61.5周钢屋
架设计毕业设计813周各类钢结构设计二、理论教学的实施
专业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具体工程对象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一般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等基本过程,学会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学到的基本理论,较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建立初步的工程经验,以适应当前国内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基本能力的一般要求[1]。
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因此要重视理论教学环节。在教学中除了基本教学内容的讲授以外,还应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在钢结构课程学习中的作用。
(一)重视力学基础与钢结构教学的结合
钢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需要以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荷载与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在课程学习初首先回顾先修课程基础知识非常必要,以此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内容,为学习钢结构课程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二)理论教学与工程实例相结合
理论教学稍显枯燥,在课程教学中应适当穿插工程实例以调整学生学习状态,调动课堂积极性。在绪论中结合钢结构的应用和发展介绍学生感兴趣的钢结构工程,引导学生讨论结构特点及选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在连接和构件分析与设计中介绍与某个问题相关的背景实例。例如:在讲授轴心拉杆设计时介绍索穹顶结构的组成和特点,以使学生对受拉构件能充分利用材料强度进而节省材料有直观认识;在讲授轴心压杆的稳定时介绍加拿大魁北克大桥和美国哈特福德体育馆由于构件失稳而导致结构发生倒塌破坏的例子,使学生了解相关问题的历史背景,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稳定对于钢结构的重要性。 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演示性或学生动手参与的试验和实际工程中的影像资料进行讲解,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加深对钢结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目前,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了钢结构多功能教学实验平台[2],通过实验平台训练学生对钢结构构件和连接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学成效显著。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弥补这些不足。例如:由于学校实验条件有限,笔者所在的教研团队在钢结构加工厂拍摄了大量钢结构生产、制作过程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展示,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理论教学与结构设计规范相结合
结构设计必然要结合结构设计规范,学生毕业后要从事钢结构设计工作,需要使用很多规范,在课程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和相关规范要求结合起来,既能加深学生对抽象规范条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各种规范、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还注重将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和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相关内容作一定介绍,引导和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调动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四)计算机软件与结构分析设计相结合
目前钢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基本采用专门的软件来完成,如ansys、abaqus、sts、mst、3d3s等。为使学生尽快掌握这方面的能力,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在教学中引入部分计算机软件的演示和讲授。例如:演示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钢结构基本构件和空间结构的计算分析,讲授sts设计软件进行钢桁架结构和钢框架结构的设计,介绍mst设计软件进行空间网格结构的设计。同时在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绘制,进一步培养学生使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设计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环节是土木工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现代工程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其作用和功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工程师最终的任务是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结果是否正确,所以工程人员必须具备实践能力。同时,土木工程师还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很多工程问题的处理由于客观情况过于复杂,难以如实地进行理论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实践经验来解决[3]。
目前,钢结构课程的实践能力培养主要依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来实现。有条件的院校也可通过专业实习和观察演示性实验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来认识、理解钢结构的组成、特点、应用及结构和构件的受力特性等。
(一)课程设计
学校钢结构课程设计内容仍为传统的钢屋架结构。虽然这种结构形式较为简
单,但其内容涵盖了轴心受力构件(桁架杆件)、受弯构件(檩条)及压弯、拉弯构件(当上弦或下弦有节间荷载时),主要为焊缝连接。因此通过完成设计,可以实现由基本构件、连接到简单结构选型、计算分析、设计和施工图绘制的训练。
在具体实施上,鼓励学生通过学习ansys、sts等软件完成结构计算分析和施工图绘制。通常,学生在进行结构计算分析时多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或结构力学求解器并辅以手算校核的方式,而在施工图绘制阶段基本都采用sts软件来实现。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已基本能够熟练使用软件完成一般结构的设计工作。
(二)毕业设计
过去,由于钢结构应用不太广泛,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题目都采用混凝土结构的形式,这也是过去在教学上重视混凝土结构而轻视钢结构的原因之一。但由于钢结构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很多学生希望毕业后从事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方面的工作,或者选择了攻读钢结构方向的研究生,因此希望能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地学习钢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
近年来,在毕业设计中增加了一些钢结构方面的题目,如多高层钢框架结构、轻型门式钢架结构和网架结构等,尝试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钢结构知识,实践效果良好。此外,除了基本的手算内容以外,还鼓励学生采用sts、mst等软件完成结构计算分析和施工图绘制工作。
通过认识实习—理论课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样一系列教学环节的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从基本原理、基本构件到简单结构进而到复杂结构,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能力和思维。
四、结语
学校钢结构课程教学工作虽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做了一定的思考、探索与实践,但同时与国内一些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还存在差距,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钢结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伟,赵宪忠,郭小农,等.钢结构多功能教学实验平台的研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102-104.
[3] 林峰,顾祥林,何敏娟.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26-28.
steel structure teach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liu wenyang, zhang zhaoqiang, liu jinyu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163319, p. r.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course system of steel structure is reasonably arranged and it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we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of steel structure course and some methods us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alyzed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presented some suggestions for steel structure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2-12-20
作者简介:沈之容(1970-),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钢结构、高耸结构研究,(E-mail)。
摘要:高校网络教育是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的一种补充形式。文章分析了当前网络钢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网络优势,从教学大纲制定、新修课程知识点提炼、网络优势利用、作业和考核方式改革、课程和教材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对策。通过教学实践,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钢结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钢结构;网络课程教学;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61-03 函授、夜大、电大等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大特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高层次人才,是全日制高等教育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956年开办成人高等教育,是以工科类本专科成人学历教育为主的学院,是全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评估中唯一获得函授、夜大“双优”的学校,是全国第一家学习型继续教育学院。为落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进展,同济大学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以应用型、技术性、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既综合了同济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又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
钢结构因其材料匀质性好、各向同性、结构总重量轻、塑性韧性好等众多优点而大量应用于大跨度建筑、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中[1]。中国自1996年以来钢产量长期雄踞世界首位[2],钢结构应用政策从建国初的“节约用钢”到目前的“提倡用钢”,钢结构建筑数量迅猛增长,结构形式更是千变万化。如近几年涌现的奥运场馆和世博场馆等。然而与钢结构领域蓬勃兴起不相适应的是专业人才的短缺,许多设计和施工单位急需大批钢结构专业人才。钢结构课程是网络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属专业课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钢结构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钢结构领域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大跨、复杂钢结构建筑的运用,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需要及时更新和变化。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钢结构特点、材性、构件计算原理、连接形式及其计算、一般钢结构工程的设计方法等,只有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目标。
文章在分析当前网络钢结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针对该课程结合网络教学进行了教学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付诸实践,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提升和促进教学效果。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钢结构网络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薄弱
高校扩招导致网络学生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学生来源也较为复杂,包括网络日校生、远程教育生、成人脱产生等,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距大,大多数学、力学基础知识薄弱且参差不齐,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尽相同,加之钢结构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相关的前修课程较多,如果前修课程学得不够扎实,必然导致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学习起来有难度。
(二)认识问题
学生由于平时接触实际钢结构工程案例少,加上基础知识薄弱,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容易轻意放弃,导致恶性循环,缺乏信心。
(三)总教学时数有限
近年来出现新的结构体系和相关理论,知识更新快,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趋势是压缩课程教学学时[3]。钢结构课程本身知识点多,课程中既要讲授基本原理,又要讲授设计应用,加之增加了新的理论,因此教学学时的减少与知识内容增加的矛盾突出。
(四)知识内容较抽象
钢结构主要分基本原理和设计两部分。基本原理部分内容涉及高等数学和力学知识,如:轴心受压构件和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公式推导比较抽象、复杂;而设计部分的内容又需要学生具备结构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现代钢结构工程越来越复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结构概念,客观上也增加了学习难度。
二、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坚持从四个原则出发改革教学方法: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第二,围绕网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合各类学生的内容组织教学;第三,紧扣时代和学科最前沿,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第四,紧扣网络教育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同时根据学生来源区别对待。具体研究和实践如下。
(一)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
网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面授教学,学习者是分散的异步式教学,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学习实用的知识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受工学矛盾、家庭负担等因素影响,因此,课程教学大纲与全日制有所不同,大纲要求阐明基本概念、重在知识的实践应用,以满足网络教育中学生最紧迫的工作和应用需求。
(二)提炼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前修课程基础知识水平
如前所述,由于每个学习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不同,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网络课件都不可能过多地去讲解前修课程,因此,提炼钢结构课程所需的前修课程知识点,在学期初作为准备性材料和学习资料提供给学习者或挂在网上,让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同时还提供相关前修课程参考书籍目录。这一措施既不增加现有课时数,又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相关基础知识和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除了将前修课程知识点挂在网上外,我们还实现了实时交互、网上定时答疑、课件点播、远程网站、自学导读、电子阅览等现代教学形式,为远程教育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使得学生在课后随时可以答疑解惑,增加了学习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以学生为主体的远程网络教学,由于师生时空分离,学习活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所以学生在面对众多学习资源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茫然无助。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很必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有条件上网的学生进行三次大规模的答疑活动,任课教师在线回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对学习加以指导;对没有很好网络条件的学生,任课教师采用三次面授答疑的形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四)改革作业和考核方式
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除了常规的作业布置外,还增加了质疑、自由选题报告、网络讨论等平时成绩考核形式,而作业题布置打破常规,不再是大量的单独构件或连接计算题,而是将这些构件、连接计算融入结构体系中,与实际工程结合,以加深学习者对结构概念的理解,又能得到基本计算训练,同时减少题量,不增加学生负担。钢结构课程计算公式多且复杂,死记硬背意义不大,关键在于理解和灵活运用。事实上,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也多借助于设计规范或工具书,因而考试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即在考试时提供计算所需的所有公式及图表。
(五)课件和教材建设
课件和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好的课件和教材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能力方面作用显著。为此,在课件中设计了一些贴近实践的教学,其设计思想遵循工程类课程的学习规律,从建立学生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入手,激发学生对钢结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从介绍钢结构的一般概念知识入手,引入有关钢结构的材料、结构特点和应用实例等基本知识。
(2)在教学中大量引用钢结构工程实例,特别是飞速发展的现代钢结构应用,拉近基本理论学习和工程应用的距离。
(3)将课程中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根据现代钢结构的应用发展状况改进课程设计内容,将在国内大多数钢结构教学中长期采用的钢屋架设计从课程设计内容改为正常教学中的习题内容,代之以目前广泛应用的门式刚架厂房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并制定了全新的课程设计任务书,起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5)课程中还增加了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内容[4],将平时全日制学生实验教学的录像展示给学生,使得他们虽然不能亲自做实验,但通过观看实验录像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同济大学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
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网络远程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板书”的形式,既保留多媒体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特点,又可以通过传统板书形式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以消化学习内容。除了课件制作外,还特意编写了配套教材,进行了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钢结构课程继获得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后,在2008年又获得了国家网络精品课程称号,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第一个获得双精品称号的课程。
三、结语
网络钢结构课程教学任重道远,既要继承前辈的教学特点,又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国家级钢结构教学团队成员既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又有长期网络教学经验,雄厚的师资力量保障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陆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钢结构专业人才。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收获颇大,既学到了基本原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掌握了一般钢结构工程的计算方法,所学知识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帮助较大。
参考文献:
[1]沈之容,何敏娟,罗烈,等.钢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沈祖炎,陈扬骥,陈以一.钢结构基本原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李国强,陈以一,朱合华,等.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总体方案[J].高等建筑教育, 2002,11(2): 53-54.
[4]郭小农、王伟、将首超,等. 钢结构基本原理实验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1): 149-15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network teaching of steel structure course
SHEN Zhirong, HE Minjuan, LUO Lie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关键词:钢结构课程; 卓越工程师; 教学研究; 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0;TU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06004
2010年6 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3]。 该计划旨在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
钢结构是土木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该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具备创新思想与职业技能的卓越工程师。相比钢结构行业对卓越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高等学校培养的钢结构专门人才数量偏少,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建设对钢结构专业人才的需求,亟需进行钢结构课程教学的系统改革与实践,培养具有扎实钢结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钢结构新进展及新技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钢结构设计、施工等相关工作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具有卓越工程师潜质的专业人才[4-5]。
优秀的工程师必须适应时展,符合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建立现代教学新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钢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应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变化不断调整,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根本要求。
一、现代钢结构课程教学新思想
(一)建立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自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如果从课程体系来看,往往难以构建相关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以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虽然很牢固,但无法有效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缺失将造成学生课程考核时每个
知识点都能从容应对,但到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却无法有效系统地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在钢结构课程开始阶段,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课程,分析前期的知识构架,指出后续课程的组成,着重突出钢结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里的位置和重要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钢结构课程知识点与其他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通过这种方式,将钢结构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节点,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强化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能从更高的层次把握并合理应用专业知识。
(二)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设计理念。钢结构课程实践反映出学生缺乏正确的设计理念。部分学生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过于追求经济效果,结构体系的安全储备不足,导致截面过小、钢板太薄,虽然验算能够满足要求,但缺乏对实际工程加工和安装中不利因素的思考。还有一些学生则过于注重“设计效率”,为了减小工作量,本应采用变截面构件而选用等截面构件,甚至出现梁、柱采用相同截面的现象,这些设计方式虽然能够满足安全性的要求,但造成材料的浪费。
这些问题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正确设计理念的引导。只有专业知识,没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设计理念,无法成为合格的工程师。专业知识可以从课本上自学,但设计理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潜移默化地加以引导灌输。
(三)钢结构课程教学应强化力学分析能力的培养
钢结构课程与土木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特别是材料力学,因为钢材与混凝土、砌体等相比,更接近弹性体。钢结构设计要保证结构能够安全可靠地承受多种荷载作用,学好钢结构知识需要扎实的力学基础。学生普遍认为钢结构是比较难学的专业基础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力学基础不够扎实;二是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的能力较差。
钢结构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课程知识点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很强,而不同知识点之间大多以基础力学作为纽带。一个知识点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后续知识点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适度回顾温习相关力学知识。这样可以从两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一是温习相关力学知识能够夯实学生的力学基础,使学生更易学习和消化钢结构的知识要点;二是在夯实力学基础的同时,也将前期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当前学习的钢结构工程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钢结构中的力学应用能力。
二、 教学方法与策略
钢结构课程具有内容多、知识点之间逻辑性强、概念抽象、公式繁多等特点。如果不能合理引导学生攻克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困难,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难以学好这门课程。该课程教学方法重点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引导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工程实践。
(一)引导性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钢结构中的工程问题,并进行典型工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营造适度活跃的课堂环境,过于严肃的课堂环境不利于培养活跃的思维,但过于松散的课堂环境会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应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二)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传导方式
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课程是钢结构的先修课程,学生接触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内容比较多,但对钢结构的接触相对较少,缺乏感性认识。部分学生力学基础相对较差,虽能勉强记住一些概念,但无法透彻理解钢结构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灵活应用能力较差。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导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透彻理解关键知识点的第一阵地。应建立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信息传导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并熟练应用系统而丰富的钢结构课程内容。可采用的传导方式包括板书、PPT、图片、FLASH、短片、课后小实习、课外实践等等。例如,课外安排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施工中的钢结构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应重视课堂外的师生沟通,建立并完善沟通渠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课外学习中遇见的疑难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在沟通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突出钢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三)更新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科技日新月异,新型结构不断出现,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已经大量出现在工程建设领域,钢结构课程教学应顺应社会发展,改革教学内容。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是当代新型建筑结构,钢结构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由钢筋混凝土柱与钢梁组成的混合框架结构,充分利用了钢筋混凝土柱抗压性能好的特点与钢梁轻质高强、变形能力好的特征,综合效益非常突出。诸如此类新型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离不开钢结构的基本原理,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新型结构体系的推广应用。
在钢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以钢结构基本知识为中心,适量辐射补充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的教学内容,丰富钢结构课程教学内涵,让学生了解钢结构在整个结构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核心地位。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建设的发展近况,有利于学生将钢结构与其它结构形式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系统化教学实践:以普通螺栓的计算为例
普通螺栓连接的构造和计算的讲解包括引子、螺栓的排列与构造要求、螺栓受力、抗剪连接的受力性能与破坏方式、抗剪螺栓的单栓承载力设计值、普通螺栓群轴心力作用下抗剪计算、例题解析、课后思考与课堂小结,共八个部分。
(一) 引子
这一部分首先讲解钢结构中常见的连接方式,并辅以工程照片,让学生获得各种常见连接方式的感性认识。将钢结构的连接与人体结构中的关节做简单对比,引导学生切实了解连接在钢结构中的作用。引出螺栓连接常用的方式,分析螺栓连接在工程中应用的优缺点,讲解螺栓的排列方式和基本构造要求。至此,学生对本讲主要对象有了初步了解。明确本堂课程的主要难点:普通螺栓抗剪连接的四个受力阶段,以及对应的受力性能特征;认识普通螺栓抗剪连接的五种破坏方式,理解并能灵活应用抗剪螺栓的单栓承载力计算公式。
(二) 抗剪连接的受力性能与破坏方式
这一部分是本讲的重点和难点。在钢结构工程应用中,可选择的螺栓种类较多,每种螺栓都具有不同的受力特征和与之对应的设计计算方法,因此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混乱,不利于知识构架的建立。理解并区分不同螺栓特点的最佳方式,就是了解每种螺栓从开始受力到最终破坏的整个受力过程,并明确典型的破坏方式。因此这一部分的讲解由科学试验开始,通过试验了解普通螺栓的剪切受力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分析抗剪螺栓连接的五种破坏方式,为后续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推导奠定基础。
(三) 普通螺栓群轴心力作用下抗剪计算
通过工程试验,学生已经对抗剪螺栓连接的破坏方式有了深入的认识。这里通过计算假定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理论模型,并借助学生熟悉的基本力学知识推导得出抗剪螺栓的单栓承载力。最后在单栓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分析螺栓群存在的内力分布不均匀现象,引出承载力折减系数,工程设计中借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系数解决抽象的内力分布不均匀问题,用于确定连接所需的螺栓数量。
(四) 例题解析
选取《钢结构(第三版)》[6]的例题3-8,计算仅在剪切力V的作用下,螺栓布置是否能够确保连接的受力安全。
该例题是典型的普通螺栓连接实例,普通螺栓群承受了剪切力和弯矩。要验算螺栓群在剪切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的连接强度,必须首先学会分别验算剪切力和弯矩单独作用下的连接强度。因此对例题3-8,首先不去考虑弯矩的作用效果,仅考虑剪切力的作用效果,利用刚学的知识验算剪切力作用下的连接强度。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本课时的重要知识内容,也为解决复杂荷载状态下的螺栓强度验算打下基础。
(五) 课后思考与课堂小结
布置课后思考题:螺栓杆由两部分组成,有螺纹部分和没有螺纹的部分,两部分的直径存在较大差别。那么在抗剪承载力设计值承压承载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中,应选取怎样的直径进行计算?
对课堂3个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普通螺栓的受力方式与构造要求;普通螺栓抗剪连接受力性能与抗剪连接的破坏方式;普通螺栓的单栓抗剪承载力计算。
四、结 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钢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应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根本要求。为此应树立现代钢结构课程教学新思想,建立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设计理念,强化钢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力学分析能力。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参与工程实践。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06.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01.
[3]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21-29.
[4] 朱召泉. 钢结构构件稳定性的教学体会与总结[A]. 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 2010(6).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将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工作,因此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成为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及学科竞赛等环节。加强这些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有理论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技能及独立工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挑战、适应社会的需要。
1改革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院根据按专业大类招生的要求,本专业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培养计划,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为加强创新能力,在新的教学大纲中还增加了实践创新学分。
在实践性教学中,树立“重理论,强实践”的思想。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为保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同样贯彻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在各门课程中开设的试验及课程实践等单项技能实践,使学生得到不间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试验、课程大作业和课程设计等。部分实践性较强课程采取边讲、边实践、边练习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如计算机应用技术、测量学和水力学等课程可采取边讲、边练、边实验的学习方式。
2结合理论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实验(试验)和课程设计等。其中课程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和工程测量实习等。
认识实习是学习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工程现场实习,使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利枢纽类型、水工建筑物型式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水工建筑物的分类、形式、布置特点及构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现场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纸的能力;初步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思想。对于认识实习,一般由一名专业教师为负责人和三到六名各专业的教师组成,按认识实纲要求,提前一至两星期联系好实习地点和参观内容及车辆;对于认识实习,学生要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批改,对于不能自己完成者,不给予实习成绩。
课程设计主要有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农水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概预算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融会贯通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完成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基本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技能,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善于运用设计图、国家标准规范以及计算、绘图和编写设计文件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可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主要由任课教师或课程设计组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指导及成绩评定。
3重视综合实习,实现培养目标
综合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施工工种的实际操作、现场参观、听取专题报告和参加施工劳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通过实习学生可对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和管理等建立一个整体概念,掌握几项施工工种的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概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施工场地的布置和工程管理模式;了解现场采用的主要机械设备的性能、构造及新工艺、新技术和先进的施工设备。生产实习中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生产实习指导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生产实习指示书和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参加生产实习,最后写出实习报告和现场考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制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和资料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
4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
对于水利工程专业来说,毕业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校对毕业设计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因找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无心从事毕业设计,对布置的毕业设计敷衍了事。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由于找到的工作与当初的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太对口,觉得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面对上述问题,设想采取以下解决办法:一是提前布置毕业设计,不必等大四下学期布置毕业设计,可以在进入大四初毕业设计选题。大四上学期学生还没有进入找工作阶段,此时大部专业课已经学完,课程学习任务也不太繁重,具有一定的课余可支配时间,因此部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心从事毕业设计。对于找到工作后,出现学生工作性质与毕业设计不对口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教育学生明白毕业设计不仅是巩固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对于从事各方面工作都是必需的。另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也可以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性质,适当调整毕业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办院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实践应用
作者简介:胡恺(1984-),男,湖北襄阳人,武昌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助教。(湖北?武汉?43006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94-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方向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是在已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为基础,进行多层、高层建筑结构计算的学习。该课程结构体系复杂,对先修课程的依赖程度较高,授课及学习难度较大。[1]鉴于本课程的特点,特别是针对民办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民办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有针对性地谈一些本课程的改革方案,希望对提高民办院校学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实践应用能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意义
高层建筑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商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19世纪末现代高层建筑的出现,到如今已建成的160层,总高828米的迪拜哈利法塔,充分印证了高层建筑与社会生产发展及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探索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也推动着高层建筑的研究与发展。
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结构设计人员对其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考量,每一栋高层建筑的设计都需要结构人员遵循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结合高层建筑设计经验、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设置合适的支撑构件,从而在保证高层建筑在施工和使用时的安全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则是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者在校内接触高层建筑设计的一门主修课程,[2]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该课程主要介绍高层建筑的多种结构体系、高层建筑荷载与荷载组合、每种结构体系的计算方法与设计概念等。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计算与构造,了解高层钢结构及筒体结构、混合结构的设计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手工计算多、高层框架结构内力分析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常见的高层建筑选型、设计、施工的能力。
二、民办院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教学现状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方向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民办院校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给学生架设一座由教室理论学习到设计室实际操作的桥梁,能够为社会输送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满足民办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但是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结构体系复杂,设计概念与规范要求各不相同,对先修课程依赖程度较高,特别是在民办院校中开设本门课程时,授课和学习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1.教师的教学重点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该课程涉及的结构体系较多,不论是常见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还是超高层建筑使用的筒体与支撑体系,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做到“面面俱到”,不漏掉教材里任何一个章节。这样的备课与授课思路固然没有问题,但是却没有找到教学“重点”,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这里的“重点”便是市场:学生毕业后主要接触什么形式的建筑、什么样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出现得频率最多。
教师往往把时间花费在大量的荷载计算、内力组合以及内力计算等理论推导上,却没有给学生带去最有工程价值的、最容易动手实践的基本知识。
2.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与该课程抽象复杂之间的矛盾
作为民办院校的本科生,由于入校时的基础较薄弱,特别是理论推导与虚拟抽象的思维活动比较欠缺。不少学生对学科基础课已表现出力不从心,一知半解;当他们接触到更加复杂的高层建筑设计理论及内力计算时,则早已失去了兴趣,主观上表现出回避与厌恶的情绪,以致长期不到课、不出勤。这种现象也普遍出现在其他的核心专业课课堂之上。
3.课程开设的学期与就业、考研等客观因素之间的矛盾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对先修课程的依赖性较高,如“混凝土结构设计”、“抗震结构设计”、“结构力学”等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作为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四上学期,而此时的学生虽已学过基础课程,但不免会有遗忘,加之此时是毕业生找工作和考研的集中时期,本课程的教学受到多种方面影响,成为客观且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加强该课程与先修课程的连贯性、回避学生就业、考研对核心专业课的影响,是民办院校不得不面对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4.课程较强的实践性与课程设计环节缺失之间的矛盾
民办院校大四上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都具有课时较少且无课程设计环节的特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也不例外。一门应用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程,却没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辅助,是很不合理的。学生也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叉作用下,才能收获最多。即使大四学生的时间紧迫,也不能舍弃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影响学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工程应用能力。
三、民办院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教学思考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的教学重点与方向
现代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以框架、剪力墙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主,只有极少数学生才有机会接触更复杂的超高层建筑结构。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重点,集中优势力量,重点讲解与练习常见的结构形式才是适合于民办院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教学的合适方法。同时,对课时分配以及总的课时计划安排上要敢于创新,缩短理论教学的间隔时间,重点对几类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作深入分析与介绍,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教师授课的重点,给予学生最想要的和最需要的知识,是“应用型”民办院校教师的最高使命。
关键词 建筑施工测量课程;全真模拟;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07-02
建筑施工测量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状况,进行本课程开发。本文首先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然后基于建筑施工现场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计,并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其次确定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全真模拟、任务驱动”;最后进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1 建筑施工测量课程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通过对中建三局、武建集团、山河建设集团等主流建筑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是采用项目经理责任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处于管理层的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和安全员等岗位。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其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从事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项目组织、测量放线、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等方面实际业务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调查和岗位能力的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建筑市场与招投标、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建筑工程测量、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与交付使用、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2)拓展课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编制与实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编制与归档、建筑工程设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3 课程目标
从课程体系可看出,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3.1 知识目标
1)了解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坐标系统;
2)熟悉施工控制网的施测过程,竣工测量与竣工图编绘的方法,变形监测的内容及施测方法;
3)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场地平整测量的方法、施工测量的方法。
3.2 能力目标
1)具有操作测量仪器的能力;
2)具有建筑物施工控制测量的能力;
3)具有定位放线的能力;
4)具有竣工测量的能力;
5)具有变形监测的能力;
6)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能力。
3.3 素质目标
由于测量工作大多在野外进行,而且对测量的成果要求非常精确,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与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4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4.1 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围绕施工员、测量员等职业岗位的典型测量工作任务,基于测量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课程组和建筑施工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
4.2 课程设计的思路
按照课程设计的理念,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首先分析归纳建筑工程测量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完成施工测量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确定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其次,采用全真模拟、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组织和实施;最后建立和企业接轨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5 教学内容的选取
5.1 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施工员、测量员岗位需求,结合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素质状况,并参照住建部最新颁布的《中级测量放线工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导入最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等相关技术标准。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本课程共设计6个学习情境,14个测量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5.2 教学内容序化
根据施工过程的测量工作任务序化教学内容,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内容设计以仪器的操作为基础,以完成一个点到多个点的测量为主线,从而完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测量过程。整个任务的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其运用已掌握的测量技能,解决不同条件下的实际测量问题,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能力的提升,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
5.3 教学内容表现形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并编写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等资料;选取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先进、适用的规划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
6 教学设计
6.1 教学模式
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采用了“全真模拟、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测量工作任务展开,教师给学生提供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及施工控制点等资料,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施工测量工作任务。
每一个情境的学习,学生都要完成测量的内业准备工作、编制施工测量方案、外业熟悉测量仪器操作、完成施测过程、内业计算与资料整理及外业检核等工作,从而获得与工作任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循序渐进地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6.2 方法手段
课程组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不断摸索、总结、改进,形成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障碍排除法、分组讨论法、演示教学法、全真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6.3 保障条件
1)教学团队。课程组教师均为省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其中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4人,专兼教师比例合理,学历结构合理。课程组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一方面实施“导师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实施“影子工程”,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提高技能水平。这样促进团队教师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2)校内外实训条件。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拥有校内测量实训基地,国家建筑技术(全真模拟)实训基地,为本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场所。学院的普通测量仪器室和包括全站仪、GPS等先进仪器设备在内的精密测量仪器室,能满足测量教学和技能培训需要。
本课程组利用学校与34家建筑施工企业、咨询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董事会平台,建立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打下基础。
3)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测量协会,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互相学习,拓展知识面,提升测量技能。另外,学校举办“南方杯”测量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技能大比武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7 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通过不断改革和实践,本课程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全真模拟,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焊接;专业改革;项目化;工作任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69-02
1 现状与背景分析
近年来,钢结构制造业迅速发展,尤其是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这些产业的发展为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提供了良好的行业支撑和专业发展空间。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就业主要面向锅炉压力容器、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等钢结构设备制造的焊接工艺编制、焊接生产技术管理、焊接检验以及焊接结构生产等工作,专业市场需求有巨大潜力。但在行业调查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中,显示出两大明显特征:一、行业和市场始终保持对毕业生的旺盛需求;二、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工程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尤其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核心技术类课程,对专业知识的综合需求和工程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让学生难以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更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应用领域、不具备足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剧了焊接专业一线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因此,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主导和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的局面必须改变。而国内众多院校在焊接专业教学实践和改革模式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①建立了理论培养模式的框架,却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难以取得改革实践的突破;②发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人才培养的整体性问题,难以形成教学实践和教改理论的互补共进。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关于焊接专业改革的思考。
2 改革措施
2.1 课程项目化模块划分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2.2 工作任务式教学 课程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则是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的学习任务。在项目教学的课堂上,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把学习者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产实践的参与者,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明显改善了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的专业技术全面,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增强。
因此,以模块化划分的课程体系,让焊接专业教育面对职业方向更加明晰,解决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双向选择难的问题;以项目化组织的课程教学内容,让“教、学、做”一体化得以实现,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就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焊接人才的培养机制和课程体制的改革也应适应当前的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新形势。
3 改革的内容
深入改革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上,根据职业市场对焊接专业的需求领域,划分为四大模块:焊接方法与设备、材料焊接、焊接结构与工装和焊接质量检测,让职业领域的方向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教学内容上,以课程项目化作为主线,在实施过程中,把每个项目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以任务驱动作为手段。
以项目组织教学体系,将每个模块设置若干个阶段项目,将不同的知识模块融入到项目中,每个项目有具体的工作任务组成。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融合到项目、任务中,通过项目、任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并在训练技能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使得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又学习知识,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记忆。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的进行,让学生在学习并掌握焊接结构生产所需的必备的理论知识之外,通过对每个阶段任务的要求,将其他专业课程紧密联系起来,让既有的专业知识重现并加深理解,起到以点带面和反复强化的效果,这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让问题的解决在任务中完成,通过项目的实现,完成课程的教学,强化了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转换以及锻炼了将知识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同时,通过项目的互通,强化知识模块间的融合,使得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面得到提升。并逐渐将焊接专业的模块化和项目化建设过程普及到其它基础课程改革领域,让基础课程内容够用为度,适用为准,为核心专业课的模块化、项目化提供支持和依据,形成目标明确、良性的互动发展过程。
4 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调整 确立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目标,根据应用领域划分模块,根据模块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设计项目,并分解工作任务,构建所需专业知识框架,将不同教学内容融合到项目中,以项目驱动教学。
4.2 课程教材建设问题 符合改革方向的教材应当是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在形式上,这类教材不再仅仅是纸质的书本,而应该是包括纸质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声像资料和工作任务操作说明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同时,教材必须是动态的,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
4.3 教学基地建设问题 焊接专业改革的要求是将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因此,必须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要加强与企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际工作环境,将课堂延伸到实际职业岗位。
4.4 组建“双师”队伍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基础 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
总之,焊接专业的改革需要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工作任务式的课程教学内容将工程实践能力在课堂以及课堂之外的项目实施中得以凝练和深化,让学生理解职业生产过程,使得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与意识的培养得以融合。在改革的实践中,会面临众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以全局的视野、务实的态度,不断深化专业改革实践,不断丰富专业改革理论,真正将焊接专业建设成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钢结构行业发展所急需的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郭吉刚.焊接专业整体化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焊接技术,2007(03).
关键词:混合教学; 高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14-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广泛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日渐丰富,在教室上课获取知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很多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他在网络上都可以查到,导致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越来越少。上课玩手机,发微博,甚至逃课,老师对此也束手无策,通过硬性的点名,收手机等粗暴的办法根本上解决不了教学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果效率成为高校的一个新难题。MOOCs、混合教学等兴起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举措的一个新亮点[1]。混合教学模式能把传统教学的优势与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提高课程学习效果,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2]。本文对混合教学的教育方式做些探究。
一、混合教学理论的内涵
混合教学/学习(Blend learning)是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势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论,不如说是一种理念,它是指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混合,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学等学习方式的混合[3]。总之,将传统与网络学习的优势两者结合就可以称之为混合学习,这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更重要的是改良与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在线传授的内容所占比例的大小对混合教学以更直观的理解,如表1课程类型[4]。
细分下来,混合教学的模式还可以分为:①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学交替进行,如翻转课堂;②面对面教学为主,网络在线为辅;③教学内容网络教学为主,面对面的小组或个人辅导为辅;④在机房自主学习所有课程,教师现场指导;⑤远程在线学习为主,少量的线下讨论辅导。都是线下线上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起良好的促进作用[5]。
混合课堂教学活动组成要素及其关系如图1所示。教师团队组通过传统课堂教授、视频课程、网络教学等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互动反馈,同时也反馈出学习效果、学习满意度、学业成就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如:信息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和情感伦理等[6]。
二、混合教学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由开始推广幻灯、投影教学,在教室摆放若干台国产的601、602录音机供学生听外语录音,后来建设电视录像、闭路电视、语言实验室,后来把投影仪、录音设备、录像机、电视机等组装在教室里建立早期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计算机问世后,着力推行多媒体教学,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各种应用管理平台,发展远程网络教育,迎来了我国教育混合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8]。《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9]。
在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普遍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尤其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各高校纷纷建立了面向全校各学科专业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着力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全力打造网络课程,鼓励支持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10]。到2013年,70%的美国高校领导认为他们将有40%的混合课程[11]。
三、开展混合教学的必要条件
1.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校园网接入及无线宽带覆盖完好。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能为每名学生提供自主、个性化学习的信息环境和服务。大部分高校已经实现千兆带宽到桌面,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校园,这为在校师生提供了方便的宽带服务。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学习终端的普及也为网上学习提供了硬件基础。这些基础设施配合成熟的流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使得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活动成为可能[12]。
2.需要学校及教务系统的政策支持
学校的政策是整个教育的火车头,在教学的学时分配方面的调整,将影响教师重新设计面授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都极大的影响着教师的良好发挥。
3.需要教师的观念转变与实践
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资源的设计与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很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范式和习惯。实施混合教学模式必然要打破自己和教育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态,让自己处于一个新的、自己内心没有确切把握的动荡状态之中。必须要有坚定的改革信念作为支撑,才能掌好混合教学的舵。
4.学生的e极参与和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素养
学生的角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更加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和必要的主动性,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主动性,混合教学的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必须需要学生的主动操作和主动思考。
5.教师、学生、教育技术人员的良好配合
混合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视频制作、线上处理等现代教育技术方面需要有良好的团队支撑,使得老师能轻松上阵。混合教学需要良好的团队互助。教育技术人员需要更好的服务好教师和学生,这样才能提高混合教学的质量。
四、混合教学的案例分析
某高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摸索,对该校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该校引进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支撑教与学的网络支撑环境的综合平台。平台功能完善,已经在国内400余所高校使用与推广,使用中得到一致的肯定。
我们选择其中《土木工程CAD》课程进行教学分析。
土木工程CAD是土木工程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工程计算机制图等计算机基础课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专业课的基础上掌握土木工程CAD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CAD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为选择、使用以及自主开发CAD系统打好基础,培养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本课程要求了解土木CAD软硬件系统的组成和选型知识;掌握计算机图形生成的基本原理和几何造型方法,掌握人机对话和交互作图技术,掌握CAD数据管理方法;能正确使用典型CAD系统;了解CAD应用软件的设计过程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精髓。在没有了解软件的情况下,上机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实验教师将操作步骤进行一一演示,留给学生做实验的时间就更短。(2)上机缺乏交互,学生差异性难以兼顾。在实验课上机辅导中,主要采用的是1个教室对50个学生的面授辅导形式。这种辅导形式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大,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兼顾到全体学生,无法实施差异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利用混合教学模式对“土木工程CAD”实验课程进行设计,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把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放在网络平台上,分别放在几个模块上,分为课程描述、教学资源、课程建设规划、网络课程资料、课程论坛、自我评价等。每个模块都有细内容供学生下载学习。在课程论坛上学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
1.课程目标
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典型CAD系统,了解CAD应用软件的设计过程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
2.课程设计
精心制作教学视频,教师通过与教育技术人员探讨课程的特点录制教学视频,课程内容视频、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上讲授和辅导、上机实践和辅导(包括机房集体辅导和答疑)。
3.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网络教学管理,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讲授,集体辅导、网上讨论、个别答疑和上机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平时作业、专项训练、课程设计和科研活动等多层次的实践环节。
4.考核方式
从知识掌握程度、结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位、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包括实践环节成绩和期末笔试。参加科研小组并取得成果的学生,可免做课程设计。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和开卷方式,分别考察基本概念和综合应用能力。实验课程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网络预习课程内容,在论坛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同学和老师在线解答,老师针对大部分学生不懂的难点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对90%学生理解的问题进行简单讲解,这样既提高了上课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5.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上互动使学生受到鼓励。不少学生觉得编程能力大大提高了,从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老师给出示例程序、答疑等做法,讲解详细,知识性强,觉得很满意,收获很大。老师的敬业精神、讲课水平以及因材施教方法的成功运用、恰到好处的课程作业,这些都可以构成这门课程的一大特色。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学生的反馈得出学生很欢迎这种混合教学模式,使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重复学习教学内容,灵活掌握了学习时间,也能把一门课程掌握的更透彻。
五、思考和经验分享
1.混合教学模式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成为开展好混合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需要从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协调者和助力者。在课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更自主的找问题找学习方法,达到学习创新的效果。
2.学校和教务系统的政策支持是关键,政策的奖励可以更好的推动改革的深化,用好的案例作为示范,以点带面稳扎稳打开展教育的深化改革,而不盲目跟风为混合教学而教学。需要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自上而下的重构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跟踪记录、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总结,改进提高。
3.搭建良好的教育技术平台,从技术和服务两方面更好的和教师配合,从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上重新定位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锡斌,程璐楠,程建钢(2014).MOOCs的教育学视角分析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1):61-66.
[2]金陵,萨尔曼・可汗怎样走向“翻转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3]徐福萌,黄慕雄.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与多元发展[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58-63.
[4]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29-31.
[5]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6]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8):42-43.
[7]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1-56
[8]张淑梅.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1(3):170-171.
[9]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2013).cMOOC与xMOOC的辩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3-9.
[10]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7-98.
【关键词】 建筑结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建筑安全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引言: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了大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这就需要高等教育教学增加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而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教学时数日益减少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工程类课程进行合理地改革,以便在有限的授课时数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筑结构是指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由若干构件连接构成能承受荷载和其他作用的受力体系。建筑结构类课程就是以这一受力体系为研究对象而开设的一些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一般以“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基础工程”等多门课程分别开设,对于其他专业则多以“建筑结构”、“工程结构”或者“水工结构”等课程开设。本文建筑安全专业以建筑结构为研究对象。应用型及应用型向研究型过渡的本科院校中,涉及建筑结构类课程的专业主要有建筑学、给水排水、水利水电、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安全专业、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该类课程一般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1 课程现状
1.1教学大纲缺乏针对性
针对我校从应用型向应用研究型过渡的本科院校,建筑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应能体现该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实用性,然而我校建筑安全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特色,这势必导致难以制定出对本专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直接影响到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
1.2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教材的编著者及出版社出于发行量的原因,往往把几个相近专业的建筑结构类教材合并编著出版,使得市面上鲜有针对性较强的专用教材,更不用说应用型教材[1]。另外,教材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滞后,较少体现新的技术、方法、工艺、新规范等内容。
1.3跨度大、综合性强
建筑结构类课程跨度大、综合性强。开设建筑结构类课程之前,学生一般要先经过“房屋建筑构造”、“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施工”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建筑结构类课程是对这些课程的综合,并涉及到结构可靠度设计理论。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该类课程的主要特点。
1.4课程实践性强
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大多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有的则是直接来源于对广泛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国家颁布有相应的设计规范和规程,并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适时修改。可见,该类课程实践性较强。
1.5教学课时数有限
课时数有限(建筑安全专业48学时)、内容多,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加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2 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2.1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
编制定位准确的专业培养方案(计划),再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计划)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及其改革的关键。应用型为主的本科院校建筑结构类课程教学大纲应体现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实用性。
2.2结合教材建设合理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该类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加上教材的局限性,使初学者往往对各章节的学习目标和中心内容不明确,很难将各部分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因此,仅依靠教材进行授课很难使学生达到把知识点由点及线再提高到面的程度。要让学生融会贯通,还需发挥好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合理改革教学内容,组织好课堂教学。牢记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不迷信教材、不把教材当做指挥棒,本人教授的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没有学习过“房屋建筑构造”、“建筑制图”等课程,因此很多基本概念不清楚,有必要自编精品建筑结构教材,使得教学有所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只要是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就可以调整授课章节顺序或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增删。
2.3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采用多元化、多维度教学手段[2]。对于基本概念、材料性能、建筑构造及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等叙述性内容的讲解采用PPT课件进行演示,归纳出学习目标和中心内容,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的学习理解。对于房屋构造组成、结构的荷载传递路线及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和破坏过程、破坏特征等内容,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模拟表达或者播放教学演示录像,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此法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既可获得其他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又可节约授课学时。对教学内容中的门窗、楼梯、楼屋盖等的类型、组成与构造也可结合实物案例作现场讲解,通过现场参观实物并讲解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掌握课程内容,形成整体概念。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截面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推导等,则宜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参与具体推导过程,以加深理解。必要时还可以安排自学与组织课堂讨论,而且各种方法还可以综合运用,为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授课前应安排、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认知学习,使学生有一个直观认识[3]。
2.4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要激发建筑类专业学生学习建筑结构这门课的热情,就不能仅将学习局限在课堂范围内,而应该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实践活动中去。除了平时的课后作业和习题课外,现场教学、课外调查和结构模型比赛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结构概念的培养和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一,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学校内不同结构体系的建筑在荷载传递、建筑构造上的内在关系,分析不同结构形式的传力途径,帮助他们建立结构体系整体受力的概念。
其二,在可能的情况下,联系就近的工地,带领学生去现场参观,这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施工工艺和结构荷载传力机制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只停留在书本和图纸上。
其三,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结构设计比赛,通过模型设计、模型制作、模型安装,在加载平台、模型加载等环节,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3 教学改革的实践
3.1启发式教学法
研究如何开展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重知识目标转向重智能目标上转变。课堂教学中在讲授新的知识时,宜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回顾以前学习的相关内容,设置新的疑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的知识,吸收新的思想,降低学习的难度。比如,在讲解梁的三种斜截面破坏形态时,我们在设计时要把梁设计成那种形态的梁,靠什么方法措施来保证是适筋梁及斜截面剪压破坏。
3.2生动形象的比喻教学法
研究怎样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阐释抽象的概念。教学语言是教师充分消化教材后,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知识的口头传授,根据学生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这一特点,教师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想象。在课堂上多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3图示类比法
建筑结构课程中公式较多,且公式复杂,每个公式都有自己相对应的适用条件。如果不能很好的理清这些公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是死记硬背这些公式,即使勉强记住了,也很难自如运用,容易张冠李戴。例如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包括单筋矩形截面梁、双筋矩形截面梁、T型截面梁的承载力计算三种类型的截面,T型又分为第一类T型截面和第二类T型截面,每一类型又包括承载力设计和截面设计。因此,有8种类型的题目,每种类型所采用的基本公式不尽相同,每组公式都有自己相对应的适用条件。如果将这几种情况下的公式、适用条件、截面及等效应力图,进行类比,找出他们的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
3.4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
研究如何把理论结合实际,寓基本概念于实例中,讲解概念时举例说明。如讲解受压构件时,结合实际工程,讲解哪些为轴压柱,哪些是单向偏心,哪些是双向偏心。再如讲解砌体局部受压概念时,可举例砖混结构中梁搁置在墙上属砌体局部受压等。
3.5采用直观教学及多种媒体互补的教学手段
针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借助客观存在的实物、图例、照片、模型以及CAD三维配筋图形、CAI课件及形象的语言等,可以获得生动的表象和概念,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4-6]。
(1)工程照片。主要是在全国各地拍摄大量工程照片,并进行分类整理和说明,逐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使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的照片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的含义。
(2)工程图纸。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在学习阶段对实际工程的设计有初步接触,培养工程观念。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收集、制作、整理部分实际工程的图纸,通过对专业图纸内容的介绍,结合对工程图纸的识读和课程设计,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需要。
(3)模型。为满足形象化教学的需要,添置教学模型若干,在教学中运用。如当没有条件去工地参观时,可以制作钢筋骨架模型,结合模型进行讲解,也可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同时,结合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指导学生制作结构模型,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各种构件的钢筋施工模拟效果图。各种构件配筋图及其节点的构造配筋,仅靠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难以想象的很明白,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配以钢筋施工模拟效果图,可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效果。
(5)CAI课件。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制作精美、实用的CAI课件辅助教学,将枯燥的知识活化,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件将包括课程主要的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说明有关的知识。
(6)flas。对于某些构件的破坏过程及某些工艺的施工过程等知识点,如果仅凭教师用语言来描述,同学们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如果用flas的形式将整个过程演示出来,将变得非常直观容易接受。如适筋梁破坏过程属于延性破坏,首选是受拉区混凝土出现裂缝,接着受拉钢筋屈服,中和轴上升,受压区高度减少,混凝土受压应力急剧增加,混凝土被压碎,梁宣告破坏。仅凭我们的描述,同学们未必明白,但是通过flas将这个过程演示出来,不仅可以理解,同时也可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3 结束语
除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外,立足于建筑安全专业学生结构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建筑结构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工程能力,效果明显。但如何将必要的结构素养与建筑安全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2]程来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建材,2009,(6):316-318.
[3]谢守勇.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88-290.
[4]史美东.建筑结构教学中多种媒体组合式教学法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