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治理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政府管制;市场调控;社区参与
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打破了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平衡,对农村居民的个人生活和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长此以往,这种影响会造成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因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公民关注的重点话题。保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消除我国城镇一体化发展障碍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传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中,政府和市场是带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和负责人,但无论是政府管制治理模式还是市场调配治理模式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社区参与机制的出现有效打破了僵局,促进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活动持续开展。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优缺点
1.1政府管制治理模式
在传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管制治理模式和市场调控治理模式是主要的2种控制方式[1]。政府管制治理模式的管理和负责主体是政府,由政府制定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并配合行政手段监督相应法律条例的施行。由于政府属于当地的行政机关,所以政府管制治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享有者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对环境治理的实施具有强大的动员力,使得环境治理效果具有可预期性。政府管制型治理模式是以地方政府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尽管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城市环保机构的设置比较完整,但是农村环保组织机构设置只到县一级,乡镇一级基本没有相应职能部门,或者一些乡镇设置了环境保护委员会等机构,但大多徒有其名,并不负责农村环境管制和治理工作,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1.2市场调控治理模式
市场调控治理模式有效地弥补了政府管制治理模式的缺点,避免行政部门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单一性[2]。市场调控治理模式的原则在于将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转化为私有问题,发挥市场职能,对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产权进行界定和规定。激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理性,其坚持认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可通过私人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市场调控治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更倾向于重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在以城市发展为先的理念支配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受到一定限制。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源,在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中并未规定城市和农村先后顺序,也未规定城市与农村有任何的轻重缓急之分。但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中却有谁受益、谁补偿的条例,按照法律规定农村应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对象。另外,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市工业化污染造成的,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城市有义务对其产生的污染现象进行补偿。若不能明确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轻重缓急,则不仅会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村居民个人利益和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会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产生严重影响,阻碍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难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1.3社区参与机制
由于我国还未形成充分公平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所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大量资源仍处于免费使用状态,从而出现城市向农村排放工业污染却不用支付相应费用的不良现象。农村具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且土地资源价格低于市场均价,尤其是在资源交易中给予农民的征地补偿费用普遍偏低,这些均是滥用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体现。政府管制治理模式和市场调控治理模式的根本问题在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主体“失言”现象。为解决主体失言现象,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引入了国际上流行的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参与机制强调的是利用社区力量规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外部破坏力量。社区参与机制的优势在于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的主动积极性,让社区居民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每一个环节,社区负责总体统筹调配工作[3]。相较于政府管制治理模式而言,社区参与机制降低了命令性,真正做到站在农村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最终应由农民自己主导,每一个农村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区均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管理体系。
2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社区参与机制完善路径
2.1完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
做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基础是要依法行事,让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4]。首先,要出台一部全国统一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法,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核心,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具体角色和任务,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居民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活动中的应有权利。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定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各类纠纷调解规定,着重制定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单行法律规范,针对我国农村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城镇污染、畜牧业污染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和惩处条例,以弥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空白,推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2.2完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参与机制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社区参与机制的核心在于将社区居民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为保障社区居民能够顺利行使主体权利,有效参与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健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明确社区成员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范围,做好过渡工作。公共参与机制要明确规定农村居民有权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在解决环境纠纷问题时农村居民有权使用主体权利等。另外,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公共参与机制,通过社区现场说明会向社区居民介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或问题,由参会代表现场投票或提出个人的建设性意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资源网络征求覆盖区域内社区居民的意见,并通过召开记者会的方式,将统计结果和决策公之于众,保障整个过程公开公正。与此同时,接受公众监督,开放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接到举报信息后,第一时间进行核实,经由社区核实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可通过新闻曝光的形式公布解决方案和处理惩治结果。
【关键词】元治理;政府主导;社区自组织
一、元治理理论与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
元治理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如何使治理更加有效的问题上而提出的。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治理”的概念有很多界定,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罗西瑙指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治理理论向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视角:即在国家和市场之外,政府可以将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政府不再是唯一的主体,而是提倡“多中心”的治理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治理也出现了失效的情况,公民社会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或是在某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于是,许多学者致力于完善治理理论的缺陷,比较有名的是英国政治理论家鲍勃·杰索普提出的“元治理”理论。对于“元治理”,杰普索指出:“它承担的是设计机构制度、提出远景设想,它们不仅促进各个领域的自组织,而且还能使各式各样自组织安排的不同目标、空间和时间尺度、行动以及后果等相协调。”
元治理认为,在多元的治理体系中,国家要承担起协调不同组织和力量的责任。在制度上提供各种机制,促使各有关组织和力量达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战略上,促使他们达成共同的目标。因此,元治理的本质是在政府的良好安排和指导下,形成良好的社会管理机制。在元治理理论中,国家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作为组织各方利益进行谈判的组织者。(2)保证社会自组织实现某种程度团结的机构。(3)作为社会治理规则的制定者,并保证各组织遵循各项规章制度,(4)在社会自组织出现失效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补救措施。
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是我国普遍应用的一种治理模式,这与我国的国情密不可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改制、政府机构改革、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等使街居制度开始解体和衰败。同时,流动人口的急剧膨胀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这对基层社区的管理、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依靠社区治理的实现,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建设自己生活的社区。当前,我国社区中存在着社区法律法规不完善、社区自组织发展不成熟、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备,同时缺乏推动社区治理和自组织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社区自身无法解决,故需要政府的推动。元治理理论中让政府成为“随着网络、合伙组织以及其它经济和政治治理模式的扩大,官方机构最好也不过是同辈中的长者”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思考。笔者认为,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并不是将政府放在首要的中心地位,而是宏观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微观上鼓励社区自组织和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政府要协调好社区自组织、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的应用及困境
政府在社区中的工作主要体现在统筹规划、资金支持、法律保障、协调利益、参与宣传等方面。首先,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社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只有政府,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长远的为社区发展谋求最大的利益。其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层社区建设的力度并投入了许多资金,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社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社区环境不断改善,社区建设稳步前进。第三,政府通过依靠行政、经济、教育等手段,能够有效约束社区中违法乱纪的行为,保正社区内治安环境的良好。第四,在社区范围内,政府通过对各部门的管理,对社区自组织的引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后,政府通过利用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有效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生活。
社区的治理离不开政府的“掌舵”,更离不开社区自组织的“划桨”。在政府主导型社区中居民参与和社区自组织的发展也非常的重要。社区自组织包括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中介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建设的基层性群众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主要包括计划生育、福利民政、治安保卫、人民调解、社区公共卫生、青少年教育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居民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意愿。通过社区居委会居民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诉求,政府也可以通过居委会倾听来自群众的意见。社区业主委员会是社区内居民为了维护自己的私人利益和不断提高社区的居住质量,自发的组织起来向社会各方反应业主的意见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运作的民间组织。通过业主委员会,居民有效的参与到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社区生活中去,更好的维护了自己切身的利益。在社区内,还存在着充当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以及居民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的组织。包括一些行业协会,比如法律援助中心,环境保护协会等。也包括舞蹈队、读书会等一些没有专业技能的组织。这些组织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在居民遇到困难时能够提供专业的帮助。但同时,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在社区治理中权力过大,管理的事情过于宽泛,成为全能的“管家婆”
政府肩负过于沉重的责任,难免在工作中会或多或少的出现问题。比如在政府社区工作会强调了经济的发展、怎样更加完善社区的硬件设施,却忽略了社区内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政府组织及其派出机构作为社区治理的唯一主体现象依然存在,社区治理方式还是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这种管理方式从现在来看积极有效,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就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了。
(二)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在社区生活中缺乏活力
社区居委会原本是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政府跟社区居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社区居委会的成立完全是在政府的运作下产生。政府掌握着居委会的经济来源、给居委会下派工作、并决定着居委会干部的任免。社区居委会的职能被扭曲,由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组织成为政府组织伸出来的“腿”。由于居民对业主委员会的程序不熟悉,对其职责功能不了解,同时居民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所以业主委员会的工作很难展开。社区中介组织规模小,力量薄弱,它们开展工作都是在居委会安排下,大部分都是被动参与。
(三)“街居制”虽然在我国已经逐步消失,但是人们的观念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
社区居民过多的依赖政府组织,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使得与居民参与的预期不相符合。有些时候,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中时会发现一些事情政府实际已经安排好了,从而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同时居民参与渠道较为单一。
三、元治理视域下完善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的策略
(一)转变政府职能,要“恰到好处”的行使政府手中的权力
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简单削弱政府在社区工作中的权力、缩小政府的管理范围。相反而是要求政府做到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政府需要从繁琐的社区事务中解脱出来。除了承担一些非他承担不可的公共事务,比如社区治安、公民教育、计划生育等。在此之外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从宏观上把握社区治理中去。这就要求政府从过去所有者、计划者的身份中退出来,加强对“公共物品”管理的供给。转变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能力。从以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向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转变。将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合理界定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性质以及应该承担的工作内容,居委会不应该承担由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而是面向社区居民服务。完善社区居委会的选举和任免制度,居委会干部的选举与任免不是由上级政府决定而是做到真正由社区居民决定。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首先要面向居民,而不是迎合政府,成为真正的向政府表达民意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二)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
首先要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让居民从思想上消除传统“单位人”的观念,认识到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自身权益和权利的必要性。政府要为社区居民参与提供广阔的平台,定期举办聊天会、宣讲会、听证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比如,老年大学、合唱队、健身队、志愿者协会等。居民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既陶冶了情操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居民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二是加强社区内民主建设。在社区范围内实行普遍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有关社区的重大事项通过民主程序进行决策,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不断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民主意识。
(三)健全社区自组织
首先要理顺政府与社区自组织的关系,政府培育社区自组织并不是要从政府手中夺权,而是能够更好的为居民服务。利用社区自组织既可以有效率的完成工作又可以减少开支。社区自组织的发展既惠及了群众又方便了政府。政府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帮助社区自组织发展,培育社区自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社区中许多公共事务可以交由社区自组织去做,对社区自组织既要有管理职能也要有服务职能。同时政府也要引导社区自组织的自身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四)培育社区共同的利益
人们参加社区事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所以培育社区的共同利益,是促进居民参与、社区自组织蓬勃发展的根本动力。社区提供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居民的满意度就高,就会自然的产生对社区的依恋感和归属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的把社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
(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国家层面上,1989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伴随着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这部法律有许多地方需要进行修改。夏建中教授认为,这部法律限制了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发挥,他认为修改后的“居委会组织法”表现是:第一,明确居委会地位和职能,党和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干预居委会工作;第二,修改和完善有关社区发展的法律规定和各项政策;第三,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社区层面上,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和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规定社区居民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社区自治章程涉及社区自治的原则,社区自组织产生、性质、职责、工作程序,居民代表的选举、罢免、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它们从制度层面上为社区治理提供规范化保证。社区自组织方面,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社区自组织进行法制化管理,明确它们的法律地位,将它们的发展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为社区自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53-60.
[2] [英]鲍勃·杰普索.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P85-88.
[3] 刘春娥,徐金燕.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及其优化[J].湖湘论坛,2006(4):41-43.
[4] 曾望军,吕耀怀.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J].理论探讨,2006(1):30-33.
[5] 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135-140.
[6] 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三版.
关键词: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业主自治能力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42
一、基本概念介绍
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社区业主自治是全体业主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实现对共有产权资源的有效治理。社区业主自治的本质是全体业主通过集体参与来实现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物业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中的物业管理指的是狭义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是物业公司接受业主委托,对社区公共环境和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对业主提供服务的行为。
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比较:
二、社区建设现存问题
(1)缺乏有效的业主自治组织。首先,在于业主自治组织的设立上,政府扮演的角色不当,是该组织无法成立的重要原因;其次,在于居民自治管理的意识不强,参与度低,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社区的整体发展,这样的意识不利于社区自治组织发挥其功效;再次,业主自治组织相关主体,包括业主委员会等,权责不明晰,地位上没有相关法律做保障,因此运行起来举步维艰。(2)物业管理的合同化性质制约了社区的自我发展。有上述内容可知,物业管理是基于物业公司与社区居民的合同条款之下所作出的管理,其条款是客观的,无法变动的,合同的签订既保障了居民业主的合法权益,同时规范了双方的行为,但是,合同无法规定生活中所有的细节,因此隐藏了很多可能出现的矛盾。(3)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相互独立,降低了社区建设的效率。经过对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比较,二者在运行时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联动促进作用机制,但是,二者的权责分工确实不明确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事情发生时,即牵扯到物业管理范畴又与社区管理相关,二者不一致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社区的稳定发展,对于有的事情,二者又相互推脱,不积极解决,挫伤了业主对社区管理的信心,降低了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同时降低了社区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物业管理现存问题
(1)业主委员会过分强调维权,忽视对业主责任与义务的教育。小区物业管理未真正纳入社区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管理未进行有效整合,有些工作也未到位。(2)开发商遗留问题转嫁给物业管理企业,个别物业管理企业也未按要求提供相应服务。
四、建立有效整合机制的探究
(1)打破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想独立运行的格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行为所代表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因此很多情况下作出的决策也是相矛盾的,矛盾产生就会影响社区整体的和谐为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探究有效机制,建立起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相联动的作用机制,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双方权限范围,分工明确,提升办事效率;其次,试图寻求介于二者双方的第三管理组织,与社区管理相比更加规范,而与物业管理相比则更加灵活。(2)在社区内加强宣传,提升业主积极参与自治的意识。由于当前社会的快节奏,人们无暇顾及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对于公共资源和公共环境的管理,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因而参与度不高。为了给社区注入活力,使社区充满生机,应该在社区内多多宣传,宣传业主参与自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升业主的积极性。(3)积极开办相关教育和培训,提升业主自治能力。现在的业主自治组织多数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必须定时对业主委员会或其它组织成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法律意识,提升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4)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多交流沟通,寻求共同发展机制。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其行为宗旨都是为业主服务的,把握好这一点,就可以在二者的差异上下功夫,多举办交流会,互通有无,分享见解,减少中间环节,提升运行效率。建立一个双方共赢的机制,在机制内部明确分工,创立和谐社区。
关键词: 网格化管理;项目创新;机制研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所凸显的问题日益严重,不断要求有创新的管理方法。我国正处在转轨时期,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为复 杂的背景。我国基层治理也慢慢得到重视,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社区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街道和社区来划分层次,划分若干网格单元,从而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的效率。网格在对网格化管理的已有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从政治、社会、法治等角度进行阐述,重点研究的是网格化管理对基层政治生态、社会组织培育、基层自治、法治建设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宜昌近几年实施了社区网格化的管理后,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本文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分析了宜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之处,为各地的网格化管理提供很好的经验。
二、当前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网格化的泛化。 一方面,网格化管理的功能被无限放大,各个单位各个问题都胡乱套用网格化管理;另一方面,网格化管理的范围也被大大泛化,几乎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进行了网格化操作,制定了网格化工作流程图,安排了网格管理员。由于网格化范围的泛化导致的管理人员增加,进一步增加了人力运行成本、机构数量和设备资金的投入。
(2)社区“自治力”发挥不足。 社区的互动性能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管理工作能更好的开展,使得个人与集体保持一致,网格化管理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而忽略了本质是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提高群众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现阶段社区网格化仍以“单向交流”为主,“双向沟通反馈”较为缺乏,居民参与性不高,不利于社区文化和和谐社区关系的形成。
(3)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社区管理本来就是一件长远计划的事情,当前的社区管理工作中,许多工作常以临时性的、专项性的突击整治代替长效管理,导致网格化管理难以长远发挥应有的作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大都是重复性、专业性的,若都是以突击性的方式进行应对,所产生的管理成本将大大提高,社区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大大降低。
三、宜昌网格化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至2010年起,宜昌市总结了上海、北京等地网格化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创新体制机制,借助政府机构直接购买服务的途径,为社区群众提供人性化和规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了解民情、顺应民意、解除民忧、惠及民生,积极响应着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新趋势下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现实诉求下,宜昌市勇往直前、积极探索,创造出一条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新道路。宜昌探索的社会管理新体系被命名为“一本三化”,即以人为本,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
宜昌市将城区146个社区划分为1421个网格,每一个网格配备一位管理员,负责300多户居民的管理服务,遵循“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全面履行综合治理、信息采集、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民政服务、食品安全、城市管理七大综合信息服务职责。通过社区数字化平台,从而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新型社会服务机构和队伍,确保每个网格员上连职能部门,下接居民群众,实现横向资源整合和纵向信息畅通,初步形成了在册的108000名志愿者、1421个网格管理员、各职能部门,力量层层倍增的服务管理新格局。
(1)通过政府直接购买,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投递 。从二十世纪末我国引入了政府购买服务这一制度后,全国在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社区服务、居家养老、行业等多个领域迅速展开。但是,这一制度在我国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边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严重存在着双方的职责不明、地位不等、欠缺能力、购买过程不规范、评估不合理、监督不到位、公共责任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另一边,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不多,并且其中的大部分还需要依附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的同时,提供公共服务的实践经验也存在不足。
如今,宜昌市针对这两个显性问题,开辟新的模式,提出和建构全新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也就是政府通过建立市社区网格监管中心和区网格监管分中心,跳过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这一环节,各区、街道、社区相应的建立网格监管分中心、网格管理中心以及网格管理站,直接向社会公开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建立和维持这一模式,政府的公共责任意识得到了强化,转化政府的各个职能,同时政府的公信力得到了提升,积极响应服务性政府建设的要求,通过社工专业化服务使得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逐步缩短,从而更好地避免了服务供给方的缺陷以及竞争性购买不足的难题,进一步实现公共服务投递的高效性与专业性。
(2)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 。当前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一步步将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由原有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变成法制保障下的社区自治体制。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是一种城市自治组织,主要是实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社区居委会却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一只脚”,具有“准行政化”的性质,成为名符其实的一级小政府,往往承担了上级部门“纵向到底”的职能要求。这种由上及下一层一层推进社区的建设体现出明显的行政主导型特征,也使得社区管理机构与基层自治组织在边界上不明朗,从而使得行政机构和居委会在同一性质的局面上。
正是秉承这一改革思路,宜昌市通过网格化的管理,带领街道办和社区管理职能变革。如今,该市城区的街道办都成立了便民服务、综治维稳和网格管理“三个中心”,与之相对应,原有的社区改革成便民服务、维稳、网格管理“三个站”,与此同时组织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管理员和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在革新基层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政府基层力量加强了,部门分散资源整合了,社区服务水平提升了,将政府从越位、错位拉回到正位,从而最终使“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
(3)培育社区公众参与精神,促进社区信任团结 。当前我国社区规模较大,人口众多,在较大规模的社区,组织一次全体居民的活动是相当有难度的,并且参与到这么大规模的活动中,居民自身的有效性体验也不高。划小社区内的民主单位,是提高居民参与水平的必然选择。
宜昌市通过在社区设立网格,创建了网格管理员这一重要的联系枢纽,将民主单位划小,网格内住户居民之间的联系互动加强了,从而社区居民与社区利益的关联度也增强了。实践证明,交往越密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就越强。网格员积极调到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志愿者力量,开展有特色的文体活动,以此加强与居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例如,社区开展的广场舞活动以网格为参赛方阵,网格员为方阵组织者,广泛发动群众,许多退休老人、年轻上班族从高楼中走出来,加入到社区活动中来,增加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团结。此外,社区居民还可以主动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社区中的隐藏的隐患告知网格员,使居民身边的琐事、烦心事通过他们成为政府案头的大事,激发了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形成了市民与政府良性互动、互促的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阎耀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6(2)
[2] 张康之.对“参与治理”理论的质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一条较为有效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去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手抄报为阵地,让学生去争“最佳主编”的称号
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书、丰富语言积累,我们大力提倡办手抄报,统一要求用八开的图画纸来办,每期四版,每版一个编辑,四个编辑中选一名做主编,期期必须有报题、有插图。每月月底,以年级为单位,举办一次手抄报展评,抽出9名语文教师做评委,从每个年级里评出3份最佳报纸,这些报纸的主编成为本月的最佳主编,在学校公开表扬,并颁发奖状和奖品。
在“最佳主编”这个桂冠的吸引下,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去翻书读报,认真地做读书笔记,精心编选文章,认真设计版面,仔细推敲报题。两年来,共创办了1600余份手抄报,评出170余份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的最佳报纸。单是报题就五彩缤纷、生机勃勃。如《太阳雨》、《星星河》、《青春文萃》、《青春笔会》、《文苑》、《新起点》《七彩风铃》等等。办手抄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同学们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把“演讲家”、“百灵鸟”、“辩论家”、“故事大王”、“语文专家”等桂冠挂出来,让学生去争去拼
学校每两周就要举行一次综艺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才艺展示的舞台。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演讲比赛、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语法知识竞赛、歌舞晚会等。每次活动都提前两周贴出海报,挂出对用的“桂冠”、“称号”,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练习,去琢磨,去请教老师。比赛开始时,评委当场亮分,当众公布结果,当场颁奖,增强竞争气氛,刺激学生的表现欲、争胜心,让他们人人都想“露一手”、“火一把”。活动结束后,把比赛结果在校园广播室滚动播出,把那些“王”们、“家”们炒红、炒亮、炒得“家喻户晓”,炒得让其他学生眼红、心急,激起他们的挑战欲望,然后,每两周利用星期日晚上举办一次“银河之星”擂台赛,让“挑战者”去挑战上一期的擂主,这样,那些夺得了冠军的学生始终有压力,始终不敢松懈,只能不断进取。于是就形成了你追我赶,共同前进的局面。在一次次的比赛和挑战中,同学们得到了锻炼,不仅语文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胆量,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三、以《山花》为阵地,用“小作家”、“小诗人”的称号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学校创建有山花文学社,而且创办有社刊《山花》。文学社每月举办一次文学讲座,讲座由具有一定写作经验的老师主讲,每月举办一次会员习作交流会,同学们带上自己的习作,相互交流,自由评点。辅导老师抽出一两篇当场点评,明示文章的优劣得失。每两个月出一期社刊,刊发会员的优秀作品,篇末加上老师的点评。然后从每一期中选出5篇优秀习作,定为本期最佳作品,作者获得“小作家”、“小诗人”称号。随后,将这些优秀作品在校园广播室反复播读,造成强大声势,让这些小作者有成了“作家”、“诗人”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和带动更多的同学去写作、去练笔,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四、去春游、去野炊,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沐浴七彩阳光
每一年的春秋季节,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春游或野炊,同学们走进了山花烂漫、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小草、野花、山林便走进了同学们的散文里,鸟鸣、山呼、水笑便走进了同学们的诗歌中。在云淡日丽、金风送爽的背景里,同学们升起袅袅炊烟,吃着自己做的饭、炒的菜,心中便涌起了无限激情,燃起了写作和表达的热望。难怪一个学生在野炊时拍的照片上写上了这样一句话:“海边的孩子爱大海,山里的孩子爱大山,不同的背景,一样的情怀。”去春游、(下转30页)(上接31页)去野炊,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打开心窗,放飞想象,对着蓝天、白云尽情抒发心愿吧!
五、办书画展,给课文插图,排演课本剧,把无声的文字形象化、生动化、立体化
学校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一次书画展,排演一次课本剧。书法以硬笔书法为主,以抄写优秀诗词和散文为主要内容,绘画提倡给课文插图。在去年的书画展中,八(2)班学生王延杰的《海燕》插图,九(1)班学生楚燕飞的诗歌插图《望天门山》、《秋思》,九(3)班学生李亚楠的《水浒》人物肖像等,深受师生好评。同学们在给绘画命名时,也字斟句酌。如李秋丽的水彩画《落叶归根》展出后,文学社的几个同学认为画名太直白,先是提议改为《秋》,取义落叶知秋。后来又经过思考,改为《吻》,他们说落叶回归大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女儿对大地母亲的回报,再还妈妈一个吻。以《吻》为题既有诗意,又含蓄深沉。课余时间,同学们结合课本,排演课本剧,《蚊子和狮子》、《孔乙己》、《范进中举》等课文都被搬上了舞台。这些活动生动有趣,把无声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了,同时在表演和绘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深层思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二课堂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若加上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组织形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好之”、“乐之”,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还可以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关爱自然和生命的美好情感。可收一石三鸟之效,不妨一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日益发展,城市社区外部不经济问题日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治理社区商业外部不经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购物与消费等方面的问题则是当务之急。而加强社区商业 环境 规划,加大政府对社区商业的投入、制定扶持社区商业发展,规范经营的政策、建立健全社区商业行业规范,形成有效的行业监督机制、采取以连锁经营为主的业态多元化发展等是解决社区商业外部不经济之良策。
社区商业是商业的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渠道、是扩大城市消费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 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而和谐的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出发点,和谐社区首先要求社区商业和谐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商业外部不经济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全面治理社区商业的种种外部不经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购物与消费等方面的困难是当务之急。
一、城市社区商业的主要类型
社区商业是满足最基本的生理生活需要的必需条件,社区商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社区商业对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与消费而言是最为重要的商业形式。社区商业主要包括社区生活购物、社区餐饮、社区家庭服务、社区生活服务、社区娱乐休闲、社区医疗 保健 、社区维修服务、社区 教育 等几大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城市社区商业外部不经济的主要表现
社区商业在繁荣 市场 、促进经济增长、便利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消费渠道、解决就业、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需要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然而由于社区商业自身发展特点、 管理 不善以及规划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社区商业在发展中的外部不经济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污染环境
随着社区市场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一些与人们生活日益相关的社区消费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如:餐饮店、早中晚餐摊贩、夜市、以及其他各类型的小摊点、小商贩、小型加工装配修理店等。由于这类商家发展中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因素,如污水、烟尘、噪声等,必然对社区消费环境造成污染;一些社区小型加工装配修理业和小摊贩占道经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造成了城市 交通 拥堵,引发了对社区消费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资源浪费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行业由于规模小、对资源的利用率低或是出于 成本 方面的考虑,造成了对于一些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城市中的洗车行业由于其所使用的水资源价格相对低廉,这类企业规模有限,没有任何对于水资源的回收在利用的设施,一方面城市当中日益匮乏的水资源问题,而另一方面却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城市当中一些中小的餐饮业、零售商业、小摊贩往往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包装袋,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危害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和权益
由于社区管理滞后以及社区商贸环境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社区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相对较多,危害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由于 工商 、质检等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相当多数的社区市场成为监管盲点,从而给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生存的沃土。一些社区经营者采用虚假广告、包装、说明书等形式,隐瞒产品的真实性能、主要成分、使用方法等,对必须说明的内容含糊其辞或故意扩大功效,引诱消费者上当;社区中一些餐饮、娱乐业等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基本的卫生、安全保障措施投入不够,甚至不投入,所提供的产品问题较多、品质难以保障,导致食品中毒、电器安全事故甚至是非法经营导致的人身伤亡事故频频发生。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严重的损害了国家、集体、社区居民的利益。
(四) 道德 败坏,引发 社会 治安问题
在社区商业中不公平交易问题较为突出,社区居民消费权益难以保障。与商品房、汽车、医疗、电信等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存在价格欺诈行业不同,目前社区商业中的欺诈现象主要表现在小摊贩的计量器具欺诈、价格欺诈现象普遍,社区服务业的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引发的欺诈,这些问题虽然不至于严重损害社区居民的权益,但是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和谐社区商业 环境 的构建。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社区中一些以 文化 娱乐消费为主的行业,原本对于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行业的经营者出于对利益的追求,提供庸俗低级的消费品,导致社区居民过度消费、庸俗消费、消费依赖问题严重,甚至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黄、赌、毒、网络游戏聊天等 电子 海洛因。这些社会问题危害了社区乃至社会的治安与稳定。一些游艺娱乐业、音像制品业、以及网吧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招揽生意、牟取暴利,不注重精神消费品的健康性,听任青少年和儿童在网吧打网络游戏、聊天、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网吧的依赖性消费和过度消费,极大的阻碍了这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目前这些问题虽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易引起社区商业的不和谐。
三、治理城市社区商业外部不 经济 的策略探讨
近年来,我国各级 行政 主管机关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治理社区商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商务部于2005年5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 指导 意见》,要求各地解决社区商业发展中的问题,从总体来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目前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所采取的集中整顿和统一规划中应该抛弃部门经济利益、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整顿,最大限度地避免“做表面文章”,笔者认为,目前的治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经营场所亟待解决;第二,经营方式亟待规范;第三,经营环境亟待改观;第四,经营内容亟待丰富;第五,社区商业的经营内容亟待丰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加强社区商业环境的规划,加大政府对社区商业的投入
政府规划部门应该加强对社区商业环境的规划工作,加大政府投入,这是社区商业环境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社区商业环境的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要以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分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为基础,结合社区划分,统筹构建社区消费环境。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解决老社区和新建社区的商业用地和经营场所问题,尽快解决路边店、马路集市、夜市等经营场所等问题,为社区商业提供卫生、安全、合理的经营场所。社区商业环境要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社区居民购买力水平相适应,避免贪大求多、重复建设;要充分考虑 市场 环境、现有社区消费网点状况及社区消费水平;既要着眼于长远,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又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消费网点总量、规模、档次和业态,构建现代社区商业网络体系。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那些具有 公共 产品性质的社区消费品,特别是在社区医疗、社区 教育 、社区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区居民对这类消费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其供给的严重短缺,已经制约了社区消费的增长,成为制约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社区商业网点规划、为社区居民提供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营造和谐的社区商业环境,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政府要制定积极扶持社区商业发展、规范经营的政策
我国社区商业外部不经济严重,主要是因为以小企业为主的社区商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由于国家在信贷、 财政 、 税收 等方面对小企业的限制,有80%的小企业在 银行 没有贷款,这与其为国民经济贡献的产值和提供的就业机会相比是极不相称的。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各国都制定有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从而能够维护市场的竞争与良好的秩序,实现小企业的与大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合理分工与平等秩序。因此,政府应大力加强扶植社区商业的立法进程,改变对社区商业的态度,在税收、 融资 、信息、技术、咨询等方面给社区商业以“国民待遇”,完善社区商业的融资渠道、市场保护措施。
外部不 经济 的产生是 市场 失灵的表现之一,需要加强政府的管制,政府应该积极运用 税收 、补贴政策与管制。对于外部不经济社区商业,政府应当加大税收调节,引导其积极治理外部不经济问题或是从事其他行业,并对于能够积极治理外部不经济的以及转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加强政府行为的有效性,避免因企业贿赂、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政府行为的有效性。另外,政府应当积极扶持与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尤其是由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者经营的小企业,给其提供资金、技术、税收和场地等方面的优惠,并对这些小企业加强约束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社区商业的外部不经济。应该积极提倡贯彻质量标准、 环境 标准及职业安全卫生 管理 标准,对于达不到标准的、经济和 社会 效益都很差的企业要坚决的予以取缔。
(三)建立健全社区商业的行业规范,形成有效的行业监督机制
各级城市的政府部门的支持应该是针对宏观调控而言的,城市当中小企业外部不经济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小企业自身。小企业间自身的分工、合作与监督机制的形成,是促进城市小企业发展、解决其自身外部不经济问题的方式之一。不同类型的城市小企业通过相互提供自身有优势的资本、劳动和技术所生产的中间投入品,不仅降低了各自的生产 成本 ,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还使得城市小企业能够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能力投入到对外部不经济的治理中去的问题,使得原先由一家企业投入造成能力过剩引起的浪费、或是一家企业投入而其他企业不投入而引起投人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降低之类的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城市中小企业的合作,可以通过建立行业行会,形成了一种企业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行业行会建立后,如果行业中的某一家企业,如果不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减少投入,就会遭到联合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制约,从根本上减少了外部不经济发生的几率。
制定各种行业规范,这些行业本身没有错,只是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的问题,市场无法解决这类问题,应该制定并完善这类经营的各种规范和制度,利用各种规范和制度来约束这些行业的经营行为,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违规必究,执行必严的态度。
(四)推进有实力的商业企业进社区
推动和引导商贸零售和餐饮类的企业、“老字号”企业进入社区,在社区中开展连锁化经营和品牌化经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社区消费提供便利,提高社区居民的消费质量。通过社区商业连锁化来推动社区商业规范化。实施社区中心店带动单体店的战略,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在社区建设中心店,并以中心店为基础,带动社区单体店发展。还要不断规范社区内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早点、美容美发、洗涤洗浴、家电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点等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服务档次,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五)采取以连锁经营为主的业态多元化化发展
以连锁经营形式为主的现代企业,由于相对的经营规模优势,可以实现低廉的进货成本及竞争力强的市场价格和垄断性市场占有率,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有保障和价格更合理的商品,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将极大地促进社区商业快速发展。
1.1信息设备
智能社区需要良好的信息系统的支持。这就要求对信息设备进行有效管理。信息设备包括:信息通讯设备:主要包括:电缆、光缆、网络设备。其中电缆包括以太网线缆、闭路电视同轴线缆、RS485等弱电通讯线缆。光缆由中继光缆和结点接入光缆组成。其中,中继光缆提供工作结点与之间的传输通道;接入光缆用于连接机房与工作结点。在光缆网的拓扑结构中,有两种基本要素:点和线。点元素有两类:光交接点、光接入点,连接这两类点的线即是光缆段,光缆则由多个连续的光缆段组成。网络设备主要指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主要包括系统服务器、磁盘阵列等服务器设备。动力设备:主要包括UPS、油机。环境调节设备:主要包括空调、排气扇。
1.2社区服务人员
社区服务人员包括社区管理人员、技术保障人员和保洁人员。
2软件体系结构
2.1技术架构
系统开发采用基于Flex技术。这种新型的富客户端能够提供出色的用户界面,而且不必对应用程序进行版本更新。Flex核心是以ActionScript语言为基础,运用XML技术来描述界面。Flex基于Web应用,运行于内嵌在浏览器中的FlashPlayer上,借助FlashPlay-er的良好普及率,实现了其统一的、跨平台的承载平台拥有界面丰富、操作性强。系统基于J2EE架构具备跨平台运行的能力,可以在多种操作系统上安装部署;通过数据库适配器模块可支持mySQL、Oracle等主流数据库;支持Web-Sphere、Tomcat、WebLogic等应用服务器。系统设计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即用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库服务器。用户层主要指用户界面,要求界面简洁、操作简单,使最终用户能方便地进行操作和访问信息;第二层是应用逻辑服务器,这一层的内容包括应用系统、应用逻辑、控制逻辑;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数据信息和数据逻辑,所有与数据有关的安全、完整性控制、数据的一致性、并发操作等都是在第三层完成。通过整体性规划和模块化设计,考虑系统功能扩展能力及应用更新,预留接口,可以方便增加功能模块。
2.2系统模块功能
2.2.1系统数据维护系统提供简单易用的编辑维护工具,用于数据的编辑工作。采用XML解析机制,能够支持终端设备输入控制,提高用户数据采集和维护效率。权限控制维护模块和字段,能够控制数据编辑权限。
2.2.2查询及报表查询及报表模块提供系统管理员可视化的报表设计工具,可在最终系统中由用户自定义并保存常用的报表方案,保证系统高度的灵活性,以适应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直接通过浏览器进行报表浏览和WEB查询,并通过图表等多种形式,为用户提供友好方便的浏览界面。报表生成及查询由基于WEB实现的报表引擎和前端报表设计器实现。可以支持局域网用户、广域网用户的使用,支持和其他应用的整合。
2.2.3系统通信机制系统通信机制实现数据交换、流程驱动、在线交流。为适应应用数据同步,采用开放式WebService接口,与大量业务应用集成,解决系统和系统之间、业务和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换、业务同步、消息通知和协同工作的问题,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2.2.4系统监控机制可监控系统的各种操作。包括系统性能监控、模块运行监控、用户操作监控。并自动记录数据变更日志。
2.2.5权限管理机制权限管理主要在功能和流程上控制用户的操作,提供授权管理功能,完成对人员、人员组或应用、应用组授权等相关工作,确保用户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操作,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3结语
1、负责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对全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活动进行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全面掌握和反映全区创建活动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各单位创建工作典型经验,并向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报告工作。
3、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创建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4、筹办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活动工作会议和领导小组会议,做好创建活动的领导讲话、工作总结等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
5、具体组织、策划、实施创建省级文明城区的媒体宣传、社会宣传和对外宣传工作。
6、做好上级领导考察、验收的接待服务工作。
7、负责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人员的管理。
8、完成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设综合组、秘书组、督查组、宣传组等4个组。
各组主要职责:
(一)综合组:主要负责政务、组织协调、档案收集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办公室日常事务。
工作职责:
1、承办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做好与各组的工作协调与沟通。
2、承办全区创建文明城区活动工作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办公室全体人员会议的组织、会务工作。
3、承办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的收发、拟办、传阅、打印工作,负责文件、简报、送阅件的分发、文号编排、印鉴使用工作。
4、负责全区创建活动各类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编排工作。
5、负责办公室财务、物资、办公设备的管理使用工作,办公室人员的管理及后勤服务工作。
6、完成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秘书组:主要负责创建活动综合材料的起草工作。
工作职责
1、负责起草全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活动《实施方案》和《测评体系》,修定和完善创建活动各阶段的《实施细则》。
2、负责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安排、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和汇报材料的起草工作。
3、负责与创建活动相关的各类调研、报表的组织、统计、汇总工作。
4、负责策划、整理、编辑、印刷《阎良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文件汇编》。
5、完成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督查组:根据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任务分工,负责指导、协调、督导全区各项创建指标和任务的完成。
工作职责
1、负责制定全区创建活动督导工作方案,分解各单位工作任务。
2、负责各部门、各单位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工作安排、阶段性工作总结的审核把关工作。
3、代表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各单位创建工作任务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并做好各单位创建资料的收集督促。
4、收集反映各部门、各单位创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四)宣传组:主要负责全区创建活动宣传工作的策划、组织、实施。
工作职责
1、负责全区创建活动媒体宣传、公益广告宣传和社会宣传工作方案的制定、策划、协调、指导和实施;
2、承办全区创建工作简报的编辑工作。
3、负责创建活动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
4、负责策划、拍摄、制作一部全面反映阎良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工作成果的专题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96―02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一起被列为“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改革的总体目标。自1997年至今,全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将近2.3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然而,在探索中成长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由于体制的变革造成大量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空缺,目前仍然难以满足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任务难以兑现。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都已大幅度提高,却没有带来社会对社区医生的普遍接受。据外地一些城市开展的相关调查,表明有相当大部分的居民不愿去社区医院看病,而曾去社区医院就诊的人群绝大多数是为了打针与拿药。在诸多原因中对社区医生的医术不放心均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文正是想结合管理学里面的激励理论来研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发展的措施。
1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国际上最受重视的管理理论之一。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当代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等等。期望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认为在多大程度上人们可以期望达到预计的结果,以及人们判断自己的努力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否有意义。归因理论侧重于研究人的行为受到激励是“因为什么”的问题。公平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强化理论主要研究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挫折理论是关于个人的目标行为受到阻碍后,如何解决问题并调动积极性的激励理论。这些理论其实相互之间并不矛盾,有许多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激励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使之能够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施。管理者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就必须及时掌握下属的需要和动机,充分将激励理论应用于管理实际中,根据下属不同的内心需求,采取相应激励措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针对性地给予适当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业务资质偏低。搞好社区医院,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是关键,而我国没有全科医生的人才储备,且全科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欧美很多国家都是医科大学毕业以后还要有三到四年的专科医师培训,以后才能当社区医生。据卫生部的统计信息,我国5亿城市人口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只有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只能满足2.5%的城市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很多中小城市中几乎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不仅如此,传统的卫生服务体制中,人才资源配置呈倒三角状态,医院越大,人才越多,人员素质越高。而基层卫生机构中的卫生技术人员从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与大医院相比差距都很大。人才匮乏,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难以承担社区首诊重任。此外,社区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多数由街道医院分流而来,年龄偏大,业务能力差。因此,患者不信任,病人少,进而导致医生接触病例少,进修机会极少,因此医疗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全科医生、护士以及服务人员、技术人员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培训覆盖面小。在全科医院的培养上,我们国家并不是走在前面的,而且社区医院患者少,医生见到的病例不多,积累经验相对较难。现在国内80%的社区医生都是本科以下学历,有些医生只有中专学历,如果送到三级医院培训,要想几个月内就让他们成为全科医生是不可能的。据全国社区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至少有60%~70%的社区医师尚未接受过培训,这将严重影响社区全科医生综合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在群众心目中的资质公信力和形象。
(3)社区医师的服务模式问题尚未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展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残疾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仍以传统的“坐堂行医”服务模式为主,深入到社区家庭开展服务的比例较低。社区医生服务理念比较被动,服务模式缺少与居民的零距离互动,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发挥得不均衡。
(4)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保障不稳定,难留住和吸引全科医生和技术人才。与大医院相对单纯的工作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除了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外,还要定期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老年保健入户指导、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等。由于社区卫生机构人员负担较重,并且这个平台提供的工资待遇比大医院和综合性医院有明显差距,工作环境差、进修机会和临床实践机会又少,所以大医院的中高级医护人员不愿下来。此外,在职称评定上还要执行与大医院相同的标准,社区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接触前沿医学的机会较少,对大部分社区医生而言,国家级论文、重点科研项目等职称评定标准,无疑是“遥不可及”,因而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现象产生。
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建设的措施
3.1薪酬激励
医生是高脑力劳动,同时医疗本身又是高风险的行业,医患纠纷日益增多,医生职业风险很大,如果全科医生待遇不高,地位不高,又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愿意成为全科医生的人当然就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职工的待遇和福利,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可以考虑在“收支两条线”的框架下,提升社区医生的工资水平,最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以吸引足够多的人才成为社区医生。
3.2个人发展激励
加强现有社区医生的培训,强化全科知识训练,增强社区医生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在目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基础上,要加大在职社区卫生医生的培训力度,以进修、深造等“送出去”的方式,选派社区全科医师骨干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进修。同时还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招募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疗机构退休医生到社区坐诊,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通过老医生“传、帮、带”,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也可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培养社区所需要的人才,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活动。
3.3榜样激励
先进典型人物是一个单位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发掘各个层次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如热心为病人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医护人员,为临床服务尽心尽职的医护人员,热情为医疗第一线辛勤劳动的后勤保障人员等。这些榜样就在现实生活中,既有感人之处,又不是高不可攀,可比、可学、可赶。同时年年开展年终评先进活动,通过层层推荐,群众评议,把全单位公认的先进典型评出来,使单位精神在互相学习中深化,在互相竞争中升华。
3.4奖罚激励
依据强化理论,奖励(正强化)和惩罚(负强化)都有激励作用。奖励,是对员工积极工作的肯定,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角色意识;惩罚,使当事人吸取教训,又使周围的人们受到教育,引以为戒。但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损害人的自尊心,所以应该多采用奖励手段,而慎用惩罚手段。当某个社区服务人员在年度工作中因服务态度良好,医疗业务技术精湛而多次得到病人的表扬时,应对这些先进人物实施一定的奖励,奖励的方式应与过去有所改变。与传统的奖励方式(荣誉证书、实物和上光荣榜等)相比,提高工资、晋升职称具有更大的激励力量。而对个别因服务态度差,业务上常出差错,屡遭病人投诉的人员应该予以取消年终奖金,并实施一次忠告待岗制度。
3.5组织文化激励
良好的组织文化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对社区卫生人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每年年终,社区卫生机构可以邀请有特别贡献的员工和中层干部家属参加年终答谢会,感谢家属对员工所做的支持。通过这些举措,拉近了员工与社区卫生组织的距离,增强了员工对社区卫生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家人分享了员工的工作成就,家庭就会成为了激励员工的动力源泉。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我们应综合利用各种激励理论,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满意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满足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肖淑珍.社区卫生服务的激励机制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