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草船借箭成语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第1篇: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成语故事》集合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这里每一个故事篇幅不长,却蕴涵了一个个大道理,大的智慧。今天我扑在书上,吸取着书中的营养。

  在这么多个故事,我尤其喜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他讲叙了战国时班,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大功,得到赵慧文王的器重,拜他为上卿,官位排到老将廉颇大将之上。脾气暴躁的廉颇,因此非常不满,觉得自己战功卓著,不因该排在一个文弱书生之后。蔺相如出于对赵国着想,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随人甚为不解。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我和赵将军,一旦我们俩内斗,秦国就会趁虚而入,侵略赵国。”手下听了,非常感动。这件事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便负荆请罪,从此他俩成了生死之交。

  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蔺相如的博襟与廉颇的知错就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除此之外,我从《亡羊补牢》的故事中明白了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而是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书中有取不尽的知识,有取之不尽的做人的大道理。在书的熏陶下,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要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在书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尽情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成语跟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我们说话就会经常说到成语、其次就算是做游戏也有像成语接龙这样的游戏,举个例子守株待兔、兔死狐悲、悲痛欲绝等等。中华成语千千万,我最近通读了一本叫《成语故事》的书,受益匪浅。

  《成语故事》这本是顾名思义就是由许许多多成语故事组成的,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有几个,如掩耳盗铃、老马识途、亡羊补牢等。我觉得真正能让人理解意思悟出道理的又通俗易懂的应该是它们几个。

  “掩耳盗铃”从表面意思来看,应该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他讲了一个人去偷一个大户人家的铃铛,他以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别人就不会听见,他真是太笨了。可是在我们面对许多没有做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常会本能的选择逃避,选择隐瞒,但“自欺欺人”是不对的,这会让我们养成撒谎的习惯。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坏孩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人他一天丢了一只羊,这只羊被狼吃了,他却没有把羊圈修好,第二天他又丢了羊,这才把羊圈修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就马上改正,不要知

  错不改,并且还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并立刻改正。

  快乐的成语故事的遨游就到此结束了,我希望大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而不是去做那个“掩耳盗铃”的人,“亡羊补牢”的人。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县长,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平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成语故事》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每篇都带有插图,非常吸引人,所以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起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可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来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第2篇: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65-02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好的导入,又如文章的"凤头",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由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当作新课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又有利于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方式。

二、由问题导入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开始,编辑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渗透本课所学习的目标、研究的主题。例如:小学语文《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根据课题及课文内容设计问题:为什么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是怎么"飞夺"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很想知道,就自然会急于带着问题到文中去寻根问底,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由故事导入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充满了动人的妙趣横生的故事,而小孩子都爱听故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故事片段或小故事进行导入。

四、由多媒体演示导入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借助与紧密联系的歌曲、视频、动画作为课堂导入,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使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一年级教材《快乐的节日》播放歌曲导入课文;如教第九册课文《草原》时,首先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图文并茂的视频草原的画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学习的殿堂。创设情境,既渲染课堂氛围,又激发学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文中所描述是悲惨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

六、揭题法导入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的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

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骗起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七、用音乐、歌曲导入

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王二小》时,播放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更使学生对文章感到亲切。这样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以情激情,使学生学起来入情入境。

八、回忆导入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第二课时,通过回忆再现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意地链接下一节课,使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承接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为本节课作好铺垫。一般适用在回忆录,古诗之类的导入。利用回忆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草船借箭》的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还碰到哪些不明白的?稍后我们一起讨论。"

总之,语文课的导入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定夺。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简洁,富于启发性和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第3篇: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教学质量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课内阅读教学的现状。

课内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交流载体,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但审视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教师仍享有“话语霸权”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看,发言的学生说着“老师想听的话”,真正触动心灵的、富有生命力的声音微乎其微。可以说,学生的阅读理解仍受着老师的牵引,课堂上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倾听与对话。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到底如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本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96.2%的学生或多或少地读课外书,3.8%的学生从不读课外书。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真正对阅读感兴趣,能选择合适的读物,在课外阅读中汲取知识、享受阅读快乐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对课外阅读真正感兴趣,读物以漫画为主,缺乏选择读物、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改善小学阅读教学的对策(一)课内阅读教学的对策。

1.创设意境,读出感情。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因此,上每篇课文前,可以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上音乐诵读,记叙文配上相应的课件,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2.围绕主题,比较阅读。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主题分单元的,读的时候可以通过比较来了解内容,揣摩技巧。如《小英雄雨来》和《夜莺的歌声》,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中国小英雄雨来和苏联小卫士夜莺都热爱祖国,勇敢机智,但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用的手法却有所不同。

3.预设问题,阅读求解。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读求解。教《自然之道》,可以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为什么向导开始不同意救小海龟?他为什么又同意了?他知道会带来这样灾难性的后果吗?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懂得了做事不能盲目,要顺应自然之道,不然会好心办坏事。

4.善于质疑,读中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拔和引导,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学习《小草与大树》,学生都会赞美夏洛蒂,谴责骚塞。教师可提问:骚塞在夏洛蒂的成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正是他的嘲讽激怒了夏洛蒂,坚定了夏洛蒂的斗志;要感谢骚塞,是他给予了夏洛蒂前进的动力……此时,自强不息、宽容豁达等美德一定悄然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阅读实现了再创造。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激感。教师本身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为学生树立阅读榜样,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可以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讲讲自己的读书心得,在你绘声绘色的讲解中,学生定会爱上阅读。

2.统一布置,选好读物。由于学生年龄小,缺少选择课外读物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可以推荐一些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推荐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历史故事、科普读物等。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讲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了课文《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了《惊弓之鸟》,可以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通过广泛的阅读,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3.指导阅读,教给方法。每天要安排15分钟以上的读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这时,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兴趣,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略读、精读、写读书笔记、做批注等,这样,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了。

4.落实检查,培养习惯。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可以组织评比活动。在阅读课上定期评比班级的“阅读大王”,组织举行“知识竞赛”、“读后感展览会”等活动。还可以把课外阅读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相结合,如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目标、有动力。

第4篇: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

口语,是人的内在思想、文化、修养等综合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因素,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古文合言之。”经过长期的调查,笔者发现当下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词不达意,即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目标不明,即表达缺乏目标性与针对性,泛泛而谈;逻辑失当,即缺乏条理,缺乏表达的逻辑。对此,笔者尝试在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训练契机,进行交叉式训练,有目的、有层次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依托文本的语言,提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选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文章的语言表达规范、用语相当准确,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这些典型的书面语言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素材,同时又为训练规范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范式和情境。

1.在比较中学习语言的准确表达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片段为例。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57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①对比读上面两句话,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②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③比较《燕子》《翠鸟》的外形描写,体会描写外形要抓住特征。(深入体会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

在此片段中,教师运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三次比较不仅使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还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为后续的课堂口头表达提供了帮助,最终达到让学生准确表达的目的。

2.在重组中,学习语意的准确表达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赵州桥》教学片段为例。

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②在这两个特点中,作者用了“不但……而且……”强调了哪一个特点?(美观)

③语言第一次重组:按照课文原意,用上“不但……而且……”说一说赵州桥的特点。

④语言第二次重组:如果要强调赵州桥的美观,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把事物的特点说具体。

⑤能用“不但……而且……”说一说其他你喜爱的物品的特点吗?

对于关联词“不但……而且……”的理解和运用训练,本课例摒弃了脱离语境作抽象讲解的做法。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它的意思,领悟它的用法;接着对课文内容进行两次语言重组,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通过迁移,使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一次次语言重组中获得锻炼。

二、依托文本的矛盾点,提升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不少课文的作者为了设置悬念或推动故事的发展,经常在行文中铺设一些矛盾点,包括语意上的矛盾、故事情节的矛盾和情感的矛盾等,而这些矛盾点也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能引发思维碰撞、激发讨论兴趣的导火线。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开展教学,为学生搭设表达的平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1.于语意矛盾处辨析,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所谓语意矛盾,即作者在文意制造的前后语意中的对立点,引发读者认识上的强烈反差,进而突出要表达的观点.而抓住这些矛盾点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形成他们的阅读思想和观点,促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到文中寻找观点材料进行辨析,在辨析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辨析中明晰文章的主旨。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片段为例。

①于课文中寻找矛盾:狼和鹿在你们原有的印象中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狼:凶恶残忍——森林的保护者;

鹿:森林的“宠儿”——罪魁祸首。

②于质疑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凶恶残忍的狼怎么会成为森林的保护者?美丽善良的鹿为什么会成为毁坏森林的罪魁祸首呢?

③如果当初罗斯福总统在寻思要下令消灭狼、保护鹿的时候,你就是他身边的得力助手。你会怎么劝他?先和同桌说一说。(提示:想一想罗斯福总统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劝说要有针对性)

在本课例中,教师从人们对两种动物的惯有看法入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寻找作者的语意矛盾,在矛盾中质疑,在解疑中深入理解。最后创设了一个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解化成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

2.于情感矛盾中追问,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小学教材中有一些课文蕴含的情感是前后矛盾的,这些矛盾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领着他们去文本的语言中一探究竟,探索表达的技巧。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母鸡>为例。老舍先生先通过叫声刻画了一个无病、欺软怕硬、拼命炫耀的母鸡形象,表达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可到了最后又对母鸡充满了崇敬之情。这样完全矛盾的两种情感,被用在同一种事物身上,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于是学生深入阅读描写母鸡的语言,从描写母鸡叫声的语句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针对性,然后教师进一步进行拓展:母鸡还会在什么时候叫,当我们喜欢它的时候,那叫声听起来又是什么样的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口头表达训练。

3.于情节矛盾中辩论,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所谓情节矛盾,是指文本为了凸显人物的品质,设置了一些人物言行的对立点,组成了矛盾的情节,这些情节有时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是相矛盾的。抓住这些矛盾点进行辩论,既能使学生有话可讲,而且在阐述观点时需要学生针对观点在文中寻找依据,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的针对性。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为例,文中父亲的育儿观念和青年的善意谎言形成了情节上的矛盾点。于是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青年该不该用善意的谎言免费给女孩提供看书的机会?学生纷纷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并且在文中寻找佐证观点的细节,在表达中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阐述,很好地训练了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三、依托文本的情境,提升口语表达的条理性

小学教材中,说明性的课文无疑是训练口头表达条理性的绝好文本,因为其鲜明的结构特点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条理性的内容。除说明性的课文以外,大部分以叙事性的文本为主,在这些文本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故事情境,使学生产生角色意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尤其是一些历史故事,其主人公充满智慧,这些精妙的语言往往条理清晰:蕴含着很强的逻辑性。我们可以依托这些语言情境,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条理性。

1.在解说中,学习有顺序地表达

解说是促使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个人语言的有效训练方法。学完寓言故事,让学生沉入故事情境,与人物对话;学完成语故事,让学生依据故事情境,解析人物言行的用意所在;学其他历史故事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对理性又困难的重点内容进行语言转换,既达到促进理解的目的,又训练有序地表达。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我们可以依托文本,创设一个表达的情境,如果你就是当时在诸葛亮身边的一个小士兵,当你经历整个草船借箭的过程,你会怎样向身边的人介绍这件事?如何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整个事件,融入整个事件当中你对诸葛亮一些做法的感受?学生在准备解说时,肯定要在心中想好讲解的顺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内化书本的语言,又让学生在酝酿和解说的过程中训练了有顺序表达的能力。

2.在推理中,学习表达的逻辑性

推理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方式,推理的过程也是训练表达的逻辑性的过程。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值得细细去推理的精妙语言。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为例,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充分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和语言功力。教师可以借助这三次语言,帮助学生学习推理,训练口头表达的逻辑性。

第一次交锋:

师:晏子说了这番话,为什么楚王就吩咐手下把城门打开了?

生:如果不开城门,楚国就是狗国。

师:为什么钻了狗洞就是狗国呢?其实晏子说这番话时用了一种方法叫推理,(板书:推理)言下之意是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是国家。楚国开的是什么?

生:楚国开的是狗洞。

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楚国是一个狗国;

师:晏子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推理出这个结论的。楚王如果承认楚国是狗国,那么——

生:楚王就是狗王。

第二次交锋:

师:楚王侮辱齐国没有人,晏子说了怎样的一番话让楚王只好陪着笑?

师:按刚才的方法,也分三步把晏子的意思说出来。

生:第一步: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

第二步:晏子说自己是下等人。

第三步:楚国是下等国家。

第三次交锋。(同上)

在本课例中,教师就是依托故事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推理晏子话语中的逻辑性,然后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明白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学生对晏子第二次、第三次语言的推理过程也是语言逻辑性的一次实践。有了这样的实践,相信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学会用这样的逻辑方式来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尴尬境地。

第5篇: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

关键词:生活;培养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应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教师要有"大语文"的宽广视野,要勇于突破"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束缚,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小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地学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走进家庭生活学语文。

孩子最熟悉、最了解的人莫过于父母。父母个性化的言语、举止就是活生生的教材。要引导小学生仔细观察,悉心了解,进而学会观察人,了解人。

l、在家庭阅读中学习语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藏书和订购的报刊随之增多,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引导小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前提下,和家长一起读书看报,增加语言积累,同时主动和家长及时进行交流、讨论,提高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

2、从看影视节目中学习语文

电影、电视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观看有益的电影、电视,从中学习语文。

在观看少儿节目中学习趣味性语言,如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山东卫视的《阳光快车道》等都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栏目,可以引导小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记下有趣的语言。

在观看电视中欣赏语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收看《新闻联播》、《电视散文》、《开心辞典》、《非常6+l》等节目,《新闻联播》语言规范,信息新,可以从中学习普通话;《电视散文》图文并茂,意境优美,能够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正大综艺》、《开心辞典》信息广而奇、语言生活气息浓、博大精深,能够扩大知识面,激活学生思维。

另外,寒暑假期间推荐学生观看革命题材的电影及电视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3、从网络中学习语文

网络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科学上网查找资料。如: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课文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预习,从网上查找有关卢沟桥的资料、图片、在桥上发生的历史事件等,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对学习语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走进学校生活学语文。

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6小时,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了大量的语文资源。

1、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两者应互相参照,紧密结合。学语文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内,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如:学习了《回声》,引导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相关资料;学习了《草船借箭》,可推荐学生阅读白话《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岗》就推荐学生读《水浒传》;学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读《安徒生童话》。这样,课内外密切联系,阅读量增加了,语言积累丰富了,语文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2、编语文学习材料,扩大语文学习范围。

语文学习材料广泛多样,现有的教材只是学习材料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自读课本》,同时向学生推荐、选择、提供一些适当学习材料。如: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童话、科普读物,象《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神话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等,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师生共同自编书,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积累起来,自编成册,也可以把班级内学生自己的佳作编辑成册,供学生阅读。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编成一本本书:《七彩的童年》、《飞翔》……一本本自编书呈现在我们面前,翻开一本本自编书,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玲珑剔透又异想天开的心灵。对于学生来说,选编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同时培养了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语文学习兴趣。

3、从校园文化,文体活动中学习语(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1页)文。

校园文化是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一个阵地,校园内的各种专栏布置、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墙壁、走廊的布置,学校广播室播出的节目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如:走廊内的书法展览,教室内的格言、警句、名人业绩.不仅能起到教育作用,还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机会,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文化,从校园文化中学语文,对学校办的各种专栏、板报要及时收看,从而掌握各种信息,汲取语文营养,及时收听学校的广播,收看学校电视台的节目,同时还要让学生经常为学校的板报、专栏、广播站、电视台写稿件,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同时,学校文体活动也为学习语文提供了机会,如在节日晚会上排练课本剧、小话剧、小品、相声、演讲比赛、故事会、诗歌朗诵等都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机会。

三、走进社会生活学语文。

1、观察日常生活,品味记录语言。

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生活,学习语言只有与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会富有鲜活的灵性。要鼓励学生多搜集周围的语言:歇后语、对联、广告词、精彩的标语以及民间故事和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并随时记录在生活笔记本上。

2、观察生活,联想记录语言

第6篇: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

尝试:在实施中我发现,“辩论”――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一放开,众说纷纭、海阔天空,往往难以收场,花时多而收效少。辩题设置不当则学生无话可说,或是漫无边际,反而弄巧成拙。

如何组织有效的辩论赛?在一次次与同事的探讨中,一次次实践中,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确定辩题。

一得:教学中依据什么确定辩论题?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辩论题。那么怎样使论题聚焦呢?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紧扣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辩论

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很好的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效果外,还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和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如《伟大的友谊》一课,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立足生活和事业两方面探究友谊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辩题:

正方――《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反方――《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课外查阅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观点准备。学生准备后,各抒己见,发言很精彩:

正方:《资本论》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完成的,因此,署上两个人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反方:恩格斯是无私地帮助马克思,不署名字更能看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正方:《资本论》的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恩格斯完成的,书稿中浸润着他的观点和心血,署上他的名字不过分。

反方:他们两个一直都这样互相帮助,把对方的困难看做是自己的困难,所以不用分你我。

就这样,辩论犹如一个火把,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与热情。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学生更深地走进文本,走进文章主人公的心灵,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2.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文本是沉睡的巨人,辩论因其激烈的竞争氛围,犹如一个强力引擎,能极大地驱动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让文本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例如:教学《两块银元》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刘司令和邓政委用不用‘赔’孙老汉两块银元?”此题一出,许多同学齐声大喊“不用赔”,也有不少同学认为应该赔,一时讨论得不可开交。我组织学生按照不同观点分成两大阵营,讨论己方的理由,从课文上寻词析句找根据。最终得出“刘司令和邓政委‘赔’孙老汉两块银元,体现了他们爱民如子的品质,也反映了军民鱼水情”。这样,辩论使学生经历文本的过程具有十分强烈的目的性,并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了高频度的训练。

3.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由于学生的认识差异和阅读经验不同,在阅读教学进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往往有较大差异。利用这种“差异资源”,是设置辩题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辩论。学生有的说是骗,有的说不是骗,纷纷从文本中找依据陈述自己的理由。富有个性的见解相互碰撞,不仅对蔺相如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在寻根究底中撞出了创新的火花。

4.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辩论

在看似无疑的地方挖掘疑点,有时候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猫》一课,可在学完全文后设计这样一个辩题:“老舍先生更喜爱大猫还是小猫?”这样在无疑处寻疑,激发学生再度研读课文的兴趣,并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从细微处寻找论据,提炼出自己需要的论点。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虚心涵泳、感悟品味、言语交锋中,对文本的情感有了更强的共鸣。

5.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辩论热情。

小学生学习往往被定势左右,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文章,如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从小就听得很熟,等到了学课文时,学生几乎是众口一词,认为老师是老调重弹,学习兴趣不浓。这时候,只要老师稍加引领,指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就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时,我总结了南郭先生是一个不讲诚信、弄虚作假、不学无术的人后,问学生:你们都是这样鄙视南郭先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认为,南郭先生很聪明,他消息灵通,有自知之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辩题――正方:鄙视南郭先生反方:欣赏南郭先生,组织学生从文中找依据,进行辩论。随着辩论的深入,学生越来越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简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课堂是未知数,教师应有很强的课程意识,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课堂节奏,动态生成辩题,利用学生认识的分歧组织辩论。

在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时,有的学生在悄悄地议论:应该给谁记一等功?老师审时度势,决定调整预设,随机组织辩论推进教程。于是设计了辩题:“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满怀探求之心研读课文,竭力寻找课文中的蛛丝马迹,为心中的英雄歌功颂德,有的还自发寻找志同道合者,最后形成了“周瑜组”、“黄盖组”进行辩论。这种主动而积极的实践活动,远比教师讲授知识来得深刻。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可贵的是,在自我感悟课文和言语碰撞中,学生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悟和创新的火花。

通过课堂辩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辩论”落实了读的训练。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学生研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2.“辩论”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是语言,这种短兵相接、面对面的语言交锋,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围绕问题清晰、连贯、得体地表达观点,对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每个同学站在众人面前讲话是一个层次,而站到众人面前敢于辩论、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反驳别人的观点则是更高的层次。如果说口语表达是一种新的能力的话,那么交际能力则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智能。从组织辩论来说,班上学生自己分组,合作查找资料,这本身就是一种交际。从辩论的过程来说,论辩过程中的交流、配合发言都是交际的过程。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