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植物资源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策
1 泸水县丰富的生物资源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处于东经98°34′~99°09′,北纬25°33′~26°32′之间。北接福贡,南接保山,东与云龙、兰坪2县相连,西与缅甸毗邻。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气候土壤资源,导致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2 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保护意识相对落后
泸水县是一个多民族山区县,大部份山区农民抱守传统观念,有些村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什么后果。所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已成为不容勿视的问题。
2.2 对生物资源的粗放、不合理开发
泸水县解放初期至今,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粗放型、掠夺型和破坏型3 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开发利用,对泸水县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3 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规模
过去对泸水境内生物资源开发一直采取只采不种、越采越穷的掠夺型生产方式,造成资源的不断丧失和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泸水境内的生物资源走进了“大资源、小产业、低收入”的怪圈,部分生物资源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民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2.4 依法保护意识不足、森林资源管护责任脱节
理顺关系,提高职能部门的法律地位,坚持依法治林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2.5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的后果
特殊的自然地貌,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历史上的乱砍滥伐、毁林垦荒、刀耕火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性的经营,导致泸水县水土流失形势严峻。
3 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实施给泸水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县委、政府结合本县实际,提出把解放思想、调整结构、开发农业、发展经济,作为泸水县今后发展经济新的工作思路。
3.1 加大宣传、依法治林
3.1.1 提高保护意识。必须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上来。在全县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使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群众性的社会工程。
3.1.2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职能。为林业行政执法壮胆,摆脱人情关、领导关对执法的干预。要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及其它林业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层执法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工作。
3.1.3 加快生物防治。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相结合,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轻和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燃料不足、缓解饲料和肥料缺乏问题,促进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发展以林果为主导的商品经济,提供农村工副业原料, 促进经济发展。
3.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做好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统筹规划;变粗放式开发利用为深层次的精加工利用;完善森林资源监测和监察体系;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利用。
3.3 文明开发、合理利用
3.3.1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高山药用植物园。改变过去只采不种,越采越穷的掠夺型生产方式。能有效解决既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又能利用药用植物资源优势脱贫致富,发展国家药材生产的矛盾。要依靠泸水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建立一定数量,规模不一的高山药用植物园,根据市产供需情况,进行引种栽培。
3.3.2 以市场为前景发展经济林木。要从“大资源、小产业、低收入”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走“公司+农户+基地+产业”的发展道路,实现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连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建立强大的支柱产业,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3.3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植物。膏桐是一种民用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化工的原料植物,近年来,膏桐被认定为有较高开发价值“能源植物”。泸水县境内的膏桐经济价值到目前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因此,在抓住机遇大力推广、种植膏桐的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好加工企业并和农户实行定单种植,这样即能保证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又能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将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
3.3.4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硬约束。
4 结语
正确处理好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是泸水县发展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泸水县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和协调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新建、扩建等发展需要征占用林地,如巴东县电力公司神农小区变电站建设项目、鼎盛驾校建设项目、山水龙城商品房建设项目、宏元公司混凝土搅拌站建设项目等,这类项目交通方便、占地面积一般不大,外业调查相对简单。巴东的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储量大。为了满通和城镇化建设需要,建筑用砂石料供不应求,各种采石场建设项目需占用林地。拟开发的铁矿石项目也需要占用较大的林地。这类项目占用林地面积大,但成片占用,地类简单,工作量不大。
2占用征收林地工作步骤
2.1用地单位提出申请
用地单位根据项目建设的立项文件,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初步设计,编制项目建设规划布局图。根据土地现状,分地类进行统计。如果涉及占用征收林地,就必须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占用征收林地申请。
2.2林业主管部门提出预审
林业主管部门在接到项目业主占用征收林地申请后,对业主提供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并安排技术人员到现场初步核定拟占用征收的林地位置及现状,并根据林地保护数据库和公益林数据库,对林地地类、面积、权属、林种、是否为公益林等进行确定。拟定请示文件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预审。
2.3委托具有调查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
用地单位签订委托合同用地单位在取得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预审文件后,根据要求与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单位签订委托合同,编制项目占用征收林地资源调查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规定缴纳林业调查设计费。调查单位外业调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部门在与用地单位签订委托合同后,要根据合同约定的时间完成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项目占用征收林地现地调查是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要求为基础,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更详细的调查。做好外业调查是高质量地完成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评估和可行性报告的前提。外业调查前准备:常用的物资包括文件包、外业调查卡片、文件夹、项目建设布局图、1∶1万的地形图、手持GPS及GPS参数调整表、围尺、50m皮尺或激光测距仪、相机、摄像机及笔记本电脑或平板。外业调查一般是由负责内业表格整理和汇总统计的人员做调查卡片的记录。制图人员负责在项目建设布局图复印件上进行标注,利用GPS对小班坐标拐点的采集,图记标注要做好小班四至拐点顺序编号和坐标记录,以方便制图人员利用软件求算小班面积。负责文字的人员要掌握林地小班地理位置、地类、权属、树种、起源、林地自然因子和小班各种因子的认定,做到图表一一对应。同时对有林地和疏林地上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分树种进行记载,计算需采伐活立木蓄积和出材量。调查人员还得对项目拟占用征收林地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古树名木、珍稀动植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现状进行详细的专业调查。外业调查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林地小班地类、起源、林种等因子。内业整理,编制《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报告》外业调查结束后,转为内业整理阶段,内业整理的步骤包括:①对外业材料的整理,统计计算有林地和疏林地林木蓄积;②利用Arcgis软件制作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小班图,计算小班面积;③汇总拟占用征收林地面积及蓄积;④结合《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测算森林植被恢复费;⑤制作建设项目位置示意图、总体布局图和使用林地现状图;⑥根据外业调查材料和内业统计计算结果,结合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影响评价,编制《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报告》;⑦材料审核;⑧复印装订成册。事实上,表格计算、制图和文字编写应该同步进行,制图后确定小班号,先计算小班面积,方便表格计算和文字编写。报告编写人员要具备表格计算和汇总、审查表格和制图的能力。要善于组织材料,语言要精练,逻辑性强,才能保证报告质量。
2.4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现场查验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林业技术人员,到拟占用征收林地的现场进行查验,填写现场查验表,完成现场查验报告。用地单位组织相关资料编制申报材料用地单位在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林地管理工作人员指导下,组织占用征收林地申报材料,主要包括①使用林地请示;②使用林地申请及申请表;③建设项目批准文件;④法人资格证明。包括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和法人身份证复印件;⑤申报材料真实性声明;⑥林权证明;⑦补偿协议。包括综合地价文件和征地协议书;⑧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凭据复印件;⑨使用林地调查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⑩现场查验表及查验报告。此外还要提供相关乡镇、村行政代码及其他附件,编写好页码。根据审批权限,逐级上报审批。通过网上平台申报申报材料组织完成后,利用扫描仪,把申报材料按装订顺序扫描成.pdf格式,经过地市州初审后,上传到湖北省林业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交由省厅组织的占用征收林地审查。报送纸质材料,核发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同意书项目通过省厅组织的网上占用征收林地审查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把申报材料装订成册,上报到省厅审批办审核。核发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同意书。
3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存在问题
从占用征收林地现状来看,涉林工程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未批先占。有些工程项目边申报手续边开工建设,还有个体私营户随意占用林地从事采石采矿等经营活动。如溪丘湾乡中心福利院新建工程。二是少批多占。一些涉林项目在审批时,预估占地面积偏小,造成前期申报审批的林地面积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导致工程后期超范围占用林地。如沿渡河镇蔡家河电站工程,临时弃渣场设计偏小。三是超期占用。对于临时占用的林地,到期后仍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恢复植被,造成超期占用林地。四是异地占用林地。从事矿产开采的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发现原来审批的林地范围内只有部分矿体或无矿带分布,就异地开采,造成异地占用林地。
3.2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管理、正确定位
通过认真组织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国奔小康,保山怎么办,单位、个人怎么干"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学习,全站上下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作风,共谋单位发展,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农业环保监测工作从意义上来说,必须站在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高度,更新就农业谈农田、就环保谈污染,就农田污染谈污染源等陈旧的观念,从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高度来谈农业环保工作,以环保抓监测,从监测中攻农业生态技术,以生态技术来带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就是把观念转变到农业环保监测工作的最终目标上来。按照我省农业环保工作"三个服务"宗旨和目标,一是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服务,二是为大众提供"放心食品"服务,三是为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民增收服务。提出我站工作"以监测为中心,靠法制抓环保,攻科研促生态发展"的方针。
加强管理,根据市农业局管理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单位制度,年初制定了“农环站规章制度”,从工作、学习、财务等各方面制定了职工一年的行为规范,突出了以制度来管理单位的宗旨。结合今年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单位各种规章制度,相应制定了《农环站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职责》、《农环站人事制度改革考核分配办法》,于2004年5月初全面完成了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单位与个人经人事部门合同鉴证,签定了聘用合同书,同时单位还制定了"保山市农环站2004年工作项目任务书",确定了每个职工的具体岗位和职责,使每个职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二、单位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市农业局工作考核目标,认真组织落实实施,年初单位制定?quot;保山市农环站2004年工作项目任务书",明确了项目主持人、承担人、协作人,全站职工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单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年来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了监测室检测和建设工作。我站监测室,在去年市农业局支持下,已经初步具备了蔬菜农药残毒快速检测,农产品部分污染物的检测及水质检测能力。通过对全市部分商场、生产基地在重大节日(春节、五一、十一)期间对蔬菜、水果采样检测,蔬菜农药残毒检测合格率92%,水果农药残毒检测合格率96.5%。另外为了提高化验人员技术水平,为今后化验室工作打下基础,我站决定分批选送技术人员到省上进行培训,今年有二人经过培训学习获得了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验员上岗证,下一步将继续派人参加培训。近年来由于市局对我站化验室、检测平台建设比较重视和支持,连续两年都安排经费进行检测平台建设,所以我站化验室已初具一定的检测能力,加之近几年工作也开展得比较好,今年被上级确定为"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保山工作站",纳入全省监测体系管理,属全省首批。同时安排了一定的经费进行化验室建设,完成了有机、无机样品前处理室等8个化验室基础设备建设,并购置了环境监测车辆,为单位监测工作提供便利。
2、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①通过广泛宣传,积极主动帮助农业企业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申报认证。今年全市又有3家企业(施甸生物公司的茶叶、施甸木老元的鱼腥草、保山永坤饲料公司的猪肉)获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到目前全市通过认证的企业已达12家,基地面积14.3万亩;通过对腾冲13家企业和隆阳区1家企业21万亩的生产基地(涉及20个乡镇)的实地考查和环境监测评价,帮助14家企业撰写了生产技术规程,加工规程、环境监测报告等共40余份报告。帮助14家企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中有2家认证绿色食品),14家企业生产基地的191个土样全部由我站现场取样,室内制样,目前已经完成了环境评价,样品检测。另外在已取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12家企业中,又选择4家企业(施甸万兴茶厂、放甸生物工程公司、施甸坤宏食品公司、保山开心食品公司)申报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帮助企业完成了所有上报材料,已报国家认证中心。②进一步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研究,去年我站编写了《保山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在全省属首家,得到各级的肯定,省环保站已经确定以我站所编《规程》为基础,加以补充完善,报相关部门作省级地方标准出版。随着技术的发展,对《规程》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为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其它业务工作:①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云南省农田(地)环境评价、动态监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项目,今年通过大、小春两季实施,试验阶段的工作基本结束,两季试验完成较好,得到了省环保站和省农科院的好评,认为道街登高点是全省三个实施点完成得最好的一个点,通过试验,初步掌握了我市农田(地)污染综合治理相关技术,为今后我市开展农田(地)综合治理打下基础。②参与环保局完成了“保山市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查清了我市养殖业的分布情况和粪尿等畜禽废物的利用率,排放状况,为下一步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措施,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地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生态乡和生态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③成立了"保山市野生植物保护领导小组","保山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两个领导小组的办公室都是设在我站,工作已经开始起步,完成了保山市野生玉米和野生稻调查,撰写了《保山市疣粒野生稻分布点》已上报省上,争取列入野生植物保护目录,完成了《保山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执法自查报告》,基本摸清了我市转基因生物基本情况。野生玉米通过对昌宁更嘎乡西贵村白泥塘实地调查,并采样移栽到示范园温室里已经成活,相关植物学性状有待进一步研究。④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环境质量监控检测,完成了74个点的年初计划。⑤抓好农业生态建设技术研究,做好"神内"基金的运行管理。通过对保山现有生态模式进行研究,初步摸清我市生态建设的现有基本模式,为我市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搞好生态环境调查,通过调查完成了《保山市紫茎泽兰的生态影响》调查报告。"神内"基金通过运行周转,大部分资金在市直及隆阳区农业系统内作为农业生态建设周转使用,资金运行稳妥安全。⑥搞好培训工作,参与了市局组织的示范村培训,培训40余人次,另外,我站还在腾冲举办了"蔬菜农药残毒检测"培训,为期3天,为腾冲培训了一批检验人员,得到了各级的好评。⑦1000口沼气池建设项目已经开始启动,我站已经派人到省上参加"沼气建设新标准"培训,协助搞好该项目建设。
三、存在问题
1、体系建设滞后。体系建设包括技术体系建设和检测体系建设。全市目前只有市级和昌宁县有独立的农业环保站,其它四县(区)还没有独立机构。技术体系建设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检测体系建设经去年和今年投资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监测能力,但离国家标准的二、三级站建设标准相差甚远,还需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建设。
2、农业环保执法宣传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经过各种法律、法规培训,现在持有农业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很多,但执法水平和执法力度都很低。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田污染事件越来越多,我站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也在逐年增加,许多事件都只能通过我们现场调查,出具调查报告,协商解决,根本无法按照法律、法规处理,执法力度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其次是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环境污染特别是农田污染的危害认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执法比较困难。只有加强执法领导,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广泛宣传,才能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力度。
3、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环保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但资金投入仍然不足,近两年来随着业务工作不断扩大,特别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越来越多,在农产品认证中,基地监测,产品检测等都需科技人员亲临指导,还有申报材料审核等都需经费开支,单位监测车辆虽已解决,但无车辆指标,无预算经费。另外,虽然成立了"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而且工作已经开展,但没有具体工作经费,特别是技术培训费用。
四、2005年工作计划和打算
1、加强监测室工作,开展好监测室检测工作,多方筹资,不断添置检测仪器,完善监测室建设,以监测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2、宣传农业环保法律、法规,防治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环境,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调查处理农业环境污染事故。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生产技术研究、技术培训等工作,计划成立"保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4、做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研究,探索适合我市发展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管理好"神内"基金运行。
5、继续设立基本农田质量监控点,扩大监控范围,建立点位档案。
6、搞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管理工作。
关键词: 天华山; 大熊猫; 种群数量; 分布
中图分类号: S759.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48-03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自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其作为会徽以来,大熊猫即成为全世界保护野生动物的象征。由于长期的森林开发、狩猎、农业开垦等诸因素的影响,其种群分布和数量状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陕西秦岭是我国大熊猫秦岭亚种的集中分布区,尽管国内外学者曾在秦岭大熊猫保护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涉及区域有限,目前还尚未对天华山保护区大熊猫种群分布与数量变化趋势进行任何研究。为了掌握天华山大熊猫种群消长变化及分布规律,天华山保护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下,开展了野外巡护监测与研究。
1 研究地区概况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02′~108°14′、北纬33°30′~33°44′之间。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及其栖息地。
1.1气候特点
由于受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区内气候呈现出温度较低、冬冷夏凉、温凉湿润的特点,(平均气温为11.5℃,≥10℃的活动积温3374.0℃,年降水量922.8毫米,主要集中于每年的7~9月。年无霜期约218天),属于湿润气候类型。保护区内最高海拔2676米,最低海拔732米,相对高差1944米。
1.2野生动物资源
据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统计,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227种,占陕西省脊椎动物总数739种(许涛清、曹永汉,1996)的30.7%。其中,鱼类1目2科6属6种,两栖类2目5科6属8种,爬行类2目6科17属21种,鸟类11目32科83属138种,哺乳动物7目24科45属54种。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8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6种,II级重点保护物种22种。
1.3野生植物资源
据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统计,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37科,618属,1528种(含种下类群),其中:裸子植物5科,12属,17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1.1%;被子植物132科,606属,1511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12科,484属,1266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82.9%;单子叶植物20科,122属,245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16.0%。从区系组成成分看,被子植物科、属、种最多,为绝对优势种群。
1.4保护价值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为主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景观价值和汉江水资源涵养地等多功能自然保护区。是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优先行动地区。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不仅具有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而且是秦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不仅拥有秦岭四大宝中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三大宝,而且是秦岭大熊猫六大种群天华山种群的核心分布区,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景观价值和科研价值极高。
1.5保护现状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建立以来,先后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了保护管理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制度,开展了本底资源调查,完成了综合科学考察,编制了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期项目基本完成,保护区的各项设施齐全,保护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开展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保护区内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加、种群不断扩大,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现状得到了有效改善,天华山种群有效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栖息地质量明显优化,区内林政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已经显现。
2 研究方法
2.1外业调查
2.1.1样线设置:以保护区为总体,结合全国大熊猫普查样线设置,采用机械布点,共布设调查样线32条。
2.1.2样方设置:在样线上设置若干调查样方,样方长60米,宽40米,面积0.0024平方公里。
2.1.3调查时间:2011年4月和10月各进行一次。
2.1.4调查范围:样线两侧各20米。
2.1.5调查方法:每3人为一个调查小组,在样线的起点、终点及每隔100米处各设置一个长60米,宽40米的调查样方,在样方内调查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的实体、食痕、粪便、尿迹、足迹、体毛、卧迹、叫声、爪痕、尸体、植被状况及栖息地环境因子,如竹林分布、竹种、密度、高度、年龄、生长状况等信息,同时记录每次调查用时及干扰因子等。
填写大熊猫及栖息地野外巡护监测记录表1-5,将两次调查结果平均得到32组数据。详见表1。
控制面积为样线长度×样线两侧各20米宽形成的带状面积,即控制面积=样线长度×0.04(km2);每天调查时间平均为9小时。
2.2数据处理
2.2.1数学模型的建立。由于天华山保护区的立地条件、地理位置以及外业调查方法基本符合潘文石(1988年)提出的在针阔叶混交林—巴山木竹林—大熊猫生态系统中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数学模型的要求,因此,数据处理以该模型为参考。
2.2.2变量设置
密度(P)为单位面积内大熊猫的平均数量,单位:只/单位面积;T为单位面积内所设立的一个样方的面积,单位:平方公里;V为一个观测时间单位中,在一个样方里观测到大熊猫的平均数量,单位:只/样方面积/观测时间单位;K为在一个时间单位中,一只大熊猫可能独立进入一个样方的次数;S为保护区大熊猫利用的竹林面积。
3 研究成果
3.1大熊猫种群数量
3.1.1 样方面积T值的确定
在样线调查中,竹林小径周围平均以两侧宽各20米,前后长各30米作为T值,即T=0.06×0.04=0.0024(km2)
3.1.2 V值的获得
根据对V值的定义,可得:
V=[N/∑nt]/t.tu
式中:N为直观大熊猫实体总数;∑nt为每次调查的样方之和;t为每次调查所用的时间;tu为一个观测时间单位。从表1中得知:N=8,∑nt=1078,t=9,则tu为8÷(9×32)=0.0278(h)
由此可求出:V=[N/∑nt]/t.tu=[8÷1078]÷9× 0.0278=2.2923×10-5(只/样方/观测时间单位)。
3.1.3 K值的获得
根据潘文石(1998)对秦岭大熊猫的研究结果可知,秦岭南坡大熊猫的平均活动范围为6.908×10-4(km2/h)。
由此可知K=6.908×10-4×0.0278÷0.0024=0.008。
至此,已经求得T=0.0024(km2);K=0.008,V=2.2923×10-5只/样方/观测时间单位,代入模型得到
P=V/[1-(1-T)K]= 2.2923×10-5÷[1-(1-0.0024)×0.008]=1.1944。
根据2004-2005年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内大熊猫利用的竹林面积约20.76km2,据此估算保护区内大熊猫数量约为:
P×S=1.1944×20.76=25(只)
3.2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及评价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大熊猫的历史分布区,早在1959年,西北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实习队在宁陕县柴家关发现大熊猫皮及一些不完整的头骨之后,陕西省人民政府曾先后于1959年、1963年、1964年、1973年、1974年、1976年、1980年、1988年、1996年组织有关生物学专家对秦岭进行了调查。我国也分别于1974-1977年、1985-1988年、1999-2003年组织开展了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及分布区域。其中: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秦岭大熊猫天华山种群的数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表2所示:
纵观48年的统计数据,总体评价是: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处于稳定期并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1963年,由于调查方法不同,样线、样方少,调查结果偏少;1987-1998年间,正值森工企业木材生产高峰,对大熊猫栖息地破坏严重,加之,筑路的炮声、伐木集材声、汽车噪音及大面积的竹林开花等因素的干扰,迫使大熊猫离开家园,向周边迁移,因此,1995年调查时,其种群数量突变,减少到自发现大熊猫以来的最低值,仅有8只。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尤其是建立保护区后,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充分显示了保护管理的效能。
3.3大熊猫在保护区的分布状况
据表1显示,这次监测共获得大熊猫实体8只、粪便88节、食痕26处、尿迹23处、卧迹5处、爪痕7处、足迹109处、体毛32处、叫声31次。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发现秦岭大熊猫天华山种群的活动规律及分布状况是:冬、春季一般在低海拔的区域活动,主食竹为龙头竹和巴山木竹;而夏、秋季一般在高海拔的区域活动,主食竹为秦岭箭竹。冬、春季一般分布在柴家关保护站的马尾岔、泰山坝、萝不峪等沟道的上部及马面牌保护站的木河坪、臭椿沟、七里沟、石板沟等地;夏、秋季一般分布在麻房子保护站的张葛老洞沟、十里河、兰花湖,木河坪保护站东木河的水井沟、新壕沟、绵羊沟及西木河的扬江子沟、二道沟、黄家湾、闫家湾等地。具体分布详见表3
4 结论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1959年开始记载并调查大熊猫的活动情况,但当地社区村民认为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花熊”的存在,只不过当时没有人研究它、保护它。经过48年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4.1天华山大熊猫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从表2中不难看出:历时48年,除1963年和1996年变化异常外,其余五次调查结果很接近,种群数量在17~29之间,表明该种群目前处于稳定期,但从纵向看,由原来的10只发展到现在的25只,反映了种群的增长趋势。
4.2森林资源开发(采伐作业)对大熊猫栖息影响较大
据表2统计资料分析,1963-1987年的25年中森林资源尚未开发,大熊猫数量年均增长0.76只,1987-1996年,是天华山区域森林资源采伐最严重的时期,大熊猫种群数量年均减少2.1只。下降的速度是前25年增长速度的2.8倍。足以反映森林资源开发对大熊猫栖息地破坏之严重,对大熊猫种群发展威胁之巨大。
4.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关键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采伐天然林,天华山大熊猫栖息地又重新开始恢复,野生动物数量逐步增加,1996-2003年大熊猫数量年均增长1.13只。
4.4建立保护区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有效途径
2002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天华山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后,一方面,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另一方面,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对盗伐、偷猎、采药等行为严肃惩处。同时,加强社区共管,提高保护意识,减少了人为干扰。2003-2011年,大熊猫种群数量年均增长1只,是前39年年均增长速度的5.7倍。除大熊猫外,其它伴生动物金丝猴、羚牛、林麝等种群数量也成倍增加。
5 讨论
5.1大熊猫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大熊猫数量除受自身生物学特性限制外,还与栖息地质量、竹林开花、森林资源开发、环境容量、人为干扰等因素息息相关,天华山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总体变化趋势是稳定中有增长,尤其近几年增长速度较快,其变化规律在秦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5.2大熊猫分布动态趋势及原因分析
这次研究发现,天华山大熊猫种群其分布呈向东部迁移的趋势,同时向低海拔区域转移。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护区西北部于1995年前后,发生了大面积竹林开花,现正处于恢复期,但秦岭主脊因立地条件和气候的限制恢复较慢;二是西部临近佛坪,种群密度较大,有效栖息地不足,而东部与菜子坪大熊猫走廊带接壤,具有充分的栖息空间;三是保护区南部地区,原来居住的社区村民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已逐步向保护区外部迁移,而且,在保护区低海拔还分布有大面积的大熊猫喜食竹类——巴山木竹。
5.3大熊猫栖息地动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1981年以前,天华山处于自然状态,乔木参天,竹林密布,是大熊猫良好的栖息地。1982年—1998年,天华山经历了森林资源开发,过度采伐与不科学的更新(主要指在保护区的东北部人工栽植日本落叶松5000余公顷)对栖息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效栖息地面积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当地村民过量采割竹林,对大熊猫栖息地也构成了威胁。还有在保护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竹林开花,部分竹子死亡,致使栖息地质量下降,数量减少。2002年,建立了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一方面对日本落叶松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另一方面禁止割竹;但是,目前保护区周边仍有割竹行为发生,对栖息地保护十分不利。
6 问题与对策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恢复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就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发展而言,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亟带解决:
一是有效栖息地面积小;二是竹林开花严重;三是大熊猫密度较低;四是偷猎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结合落叶松林改造,人工栽植竹子,扩大栖息地面积;二是对开花竹林地进行补植,促进竹林恢复;三是继续加强保护管理,严厉打击盗伐、偷猎行为;四是积极开展社区共管,建立联合共管体系,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 潘文石,等.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 潘文石,等.继续生存的机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占刚,党坤良,李登武等.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利用自然元素营造园艺美景
与以往不同,青岛世园会园区选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百果山森林公园,是首次在中国临海城市举办、具有山地型特色的世界性园艺展会。
自规划设计之初,注重依托原有地形地貌打造景观亮点,充分考虑山地、水库等地形地貌特点,利用场地中的地形、水体、植被等,以自然景观为依据进行设计,保留了毕家水库扬水站、沈鸿烈桥、樱桃沟、梨树坡等自然与人文遗迹。园区道路选线则尽量利用原有通道,保护现状景观,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使道路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在植物配置方面,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对世园会园区及周边区域的动植物资源现状进行普查,编制了《青岛世园会园区树种(花卉)选择和植物配置研究技术报告》、《青岛世园会园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为园区规划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
调查表明,区域内原有植物168种,野生动物近200种。园区规划建设体现生态保护原则,同时为体现生物多样性特征,通过引进适应青岛气候的植物种类,补充、丰富和完善园区植物群落系统,共配置设计植物种类700余种。同时,实施悬挂鸟屋等“引鸟计划”、“挽留候鸟”活动,增加鸟类种群,并与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合作,引进驻留青岛的野鸭等野生鸟类。
百果山食用观果植物都得到保留和展示,其中,包括原有的食用及观果类96种,如葡萄、甜柿、石榴、李子、苹果、桃、梨、枣、核桃、板栗、桑葚等;野生果类21种,如黑莓、蛇莓、蓝莓、茅莓等。
园区保留了水杉、杜仲等原有行道树和自然生长的杨树、柳树、梧桐、枫杨、刺槐等大树,新栽行道树则选用适宜青岛气候的全冠大树,如银杏、榉树、朴树、国槐、白蜡、鹅掌楸等。
景观营造始终高度重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使自然环境成为景观营造的天然素材。利用自然元素营造园艺美景,中华园的冲沟景观营造无疑是其典型。
在中华园内,冲沟自成一景,乃天然形成,贯穿整个园区,总长达360米,局部总落差达13米。由于冲沟地形复杂多变,施工初期冲沟被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中华园冲沟地处百果山,最终综合了防洪、经济、景观等各方面因素进行景观改造。
在施工中,最大限度地对原地形进行保留,对冲沟进行置石和景观绿化;苗木选用乔灌木和花卉地被,丰富景观效果。
考虑到园区地处崂山范畴,冲沟打造的石材选取也考虑到与崂山石相互呼应、融合,继承青岛崂山石刚硬不屈的性格,这样才能使冲沟融入整个中华园的设计当中。而现有崂山石过于圆润、棱角不太鲜明,不利于堆砌,同时为了契合现状,最终选定了浙江长兴的黄石作为材料。
黄石为细砂岩,色灰、白、浅黄不一,材质较硬,属于沉积岩中的细砂岩,棱角分明,轮廓呈折线,呈现出苍劲古拙、质朴雄浑的外貌特征,因风化冲刷所造成崩落沿裂缝分解,形成许多不规则多面体,石面轮廓分明,锋芒毕露,显示出一种阳刚之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景石堆砌结合现状,因地制宜按叠石进行艺术处理,错落有致,大小搭配。在景石堆砌至一定程度时,通过种植植物,达到软化硬质驳岸的效果,或者采用大景石进行退让布置、抬高绿地的方式处理。在景石布置时,预留一定数量的种植槽,用于植物种植。植物搭配的主要目的是采用乔木、灌木、地被花卉有机结合,掩饰山石的缺陷,丰富景石的层次,使景石更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类似的园艺造景理念也同样体现在其他园区。
在飞花区,利用原有山势,塑造出一片“龙脊梯田”,并融合百果山原有村落风格;在科学园,冲沟采用了仿自然式的龟纹石处理方法,着力打造“山林野趣”之感;在童梦园、茶香园,冲沟采用了自然景石护坡做法,使道路边坡回归自然状态;在山地园,利用山势的陡峭和丰富的植被,打造“康体公园+森林氧吧”,并融入原有植被、自然景石、纯天然泉眼等元素。
当然,如此精心打造,除了突出景观功能之外,还有更实用的生态功能。
很多园区在原有冲沟的基础上砌筑生态驳岸,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除了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还有补枯、调节水位、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以及使河流生物、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等多种作用。
飞花区的花式龙脊梯田碎石挡墙,更重要的作用是保护百果山的这片水土以免流失,避免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
园艺景观展现自然山水魅力
在主题区七大园、体验区五大园的建设过程中,各园区充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园艺美景。这些景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很多景观虽然看似自然形成,实为精心设计,巧妙布置,无不完美体现出自然山水的无穷魅力。
草纲园创意源于我国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旨在探索中华智慧,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利用植物对抗城市各种污染疾病的最新成果,令游客在游园中体会自然的恩赐,立意在于通过植物的手段为人类提供健康、低碳的生活环境。
园区是一处自然山谷,地势复杂,最低点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冲沟。冲沟两侧保留了大量原生树木,冲沟景观改造根据设计要求,在保留原有苗木的基础上,对冲沟两侧绿地进行适量补植。植物配置又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加入造型树木。冲沟景石选用北太湖石,与原有毛石挡墙相结合,达到对原始地貌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
植物搭配主要采用乔木、灌木、地被及水生植物的有机结合,掩饰山石的缺陷,丰富景石的层次,使景石更能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溪边和水边依据实际情况,栽植相应的水生湿生植物,如千屈菜、黄菖蒲、花叶芦竹、随意草等;沿河两岸坡地,点缀常绿或半常绿植物,如大叶黄杨球、麦冬、八仙花等;灌木栽植相对集中,形成点丛的局部效果,适当点缀,如接骨木、紫叶风箱果、金叶风箱果、榆叶梅等。
在童梦区,天然冲沟经过改造后,形成了清泉石上流的美景,青山幽幽,潺潺水流,美不胜收。沟底经过清淤疏浚之后,铺以自然山石,舒缓水势的同时,也营造出了泉水顺流而下、百转千回的自然意蕴。点滴之水,汇聚成溪,顺石而跌落成瀑,无论是少水的旱季,还是水丰的雨季,都有可看之处、可聆之音、可赏之景。水来自百果山的高处、来自雨水、来自地表径流的汇聚,在童梦园的石景上流过,又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就地取材营造人间仙境,飞花区同样将自然山水魄力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山脚来到半山腰,麦冬青青郁郁,路边野花泛起点点斑斓。来到位于世园会北部最高点的飞花区,也许才能一览花卉品类之盛。
飞花区位于园区南北中轴最北端,为现状山地。在设计上,充分利用现状山地自然形态,通过配置不同色彩花带,展现“天女散花”的大地景观。为打造出飞花叠彩的景观效果,地形整理之初,为还原这片山林原有的自然、野趣,对原来比较贫瘠的山地地形进行了再次塑造,依山就势将其打造成梯田的地形地貌。
建造梯田时,以崂山碎石为挡墙砌筑材料的工艺,更是将依托自然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花与石的和谐搭配浑然天成。石墙采用当地原生的毛石、碎石砌筑而成,也许本身并不出奇,但汇聚在一起,却营造出了“花式龙脊梯田”的景观效果。
在花卉的种植方面,采用了宿根花卉和时令花卉相搭配的组合,品种包括:硫华菊、月见草、蛇目菊等6种黄色系野花组合,黑心菊、异果菊、百日草等8种橙色系野花组合,醉蝶花、满天星、虞美人等9种粉红色系野花组合,紫花地丁、柳叶马鞭草、大花飞燕草等8种蓝紫色系野花组合,以及大滨菊、石竹、射干等9种杂色系野花组合。
这种花卉品类繁盛的配置方式,足以保证飞花叠彩的景观效果与持续时间,真正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致。展会期间,蔚为壮观的山花漫山犹如花海跌浪,让身临其境的游客惊喜不断,流连忘返。
是石堪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论认为,造景选石无贵贱之分,应就地取材,随类赋型,最有地方特色的石材也最为可取。在飞花区,大块的山石被作为景石孤置在飞花景区的高处,随着山体的加高,石体愈大,形成由散而聚的视觉效果。
原有的大树、老树也都保留,如山桃、槐树、泡桐等。当然,还有充满野趣的农家小院,山花烂漫,小院幽深,引人想走进去一探究竟。
夏雨蒙蒙,百果山轻雾迷离,然而这山,这树,这屋舍,这梯田,无不在飞花落雨里尽情沐浴。
飞花区简约而不简单,出挑而不出格,留住了花的香、景的美、园的韵味,是被藏在大山里的世外桃源。
园艺展示荟萃经典植物品种
鲜花大道长达2000米,既栽植樱花、海棠、丁香、紫薇、紫荆等开花乔灌木,又栽植美女缨、薰衣草、紫罗兰等品种多、数量多的草本花卉,形成一条姹紫嫣红、引人入胜的迎宾地毯,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迎接四面八方的宾客。
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内涵。在不同片区,植物配置组合都各有千秋。总体上,园区做到乔、灌、花、草、藤有机结合,体现层次性、季节性。
草纲园,既集中展示我国北方常见的中草药,又展示能够对抗城市各种污染疾病的植物;飞花区,按照宿根花卉和时令花卉相结合进行配置,每片梯田撒播一种色系野花组合,花期从3月至10月,保证了开园期间多种时令花卉争奇斗艳;青年大师园,以不同空间利用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果蔬植物营造不同的精致色彩花园,包括月季、杜鹃、牡丹等名花品种,以及按蓝色、粉色、橙黄色、白色等色彩区分的花卉品种;科学园,春夏秋三季分别种植成片的油菜、向日葵、荞麦等作物,呈现大色块的花田效果……
同时,各展园也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植物,体现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在国际园,有德国的高山杜鹃、墨西哥的大丽花、朝鲜的金日成花、花等;在中华园,有新疆的胡杨、四川的珙桐、河北的八棱海棠、宁夏的枸杞和沙枣等;在齐鲁园,有德州的百年枣树、临沂的百年银杏、枣庄的石榴、菏泽的牡丹等;在企业展园,则有东林的红豆杉、青啤的啤酒花、海润的古果桑、绿韵的紫薇古桩等。
当然,草纲园的睡莲尤其值得一看。为展示温带水生植物,在保留原有中华睡莲世界的基础上,草纲园内建设睡莲博物馆、睡莲学术文化交流中心等,集中展现多姿多彩的睡莲、荷花,这是目前我国睡莲、荷花品种最多的莲荷景区。同时,园区在浅水区、滨水区引进栽植菱角、菖蒲、鸢尾、千屈菜、美人蕉等水生植物。
目前,草纲园的水景园进行了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的栽植布展工作,共栽植睡莲400余品种、荷花600余品种、其他水生植物100余种,总计10万余株。
据介绍,草纲园将是世界上栽植睡莲、荷花品种最全、花色最丰富的水景园。在这里,千瓣莲、孙文莲、友谊牡丹莲等著名的荷花品种应有尽有,此外,大王莲、芡实(鸡头米)等名贵水生植物,以及中国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个睡莲品种,也将会一并展示。
欣赏更多的植物园艺美景,植物馆无疑不容错过。
此次植物馆的设计,在植物采购、植物设计及空间营造方面紧紧围绕新、奇、特三点,同时兼顾科普性及美观性,令人可学、可赞、可思。
在植物馆,青岛世园会首次设立了海洋植物展区,建设陆地大型海藻活体养殖和观赏系统,在封闭循环系统中养殖活体巨藻等海底森林大型藻类,同时兼具海洋动物和珊瑚等活体材料展示,展现海底森林的壮丽景观。
枝叶扶疏的竹艺馆为青岛首创的一个展示竹类植物的专类馆,已引种具有代表性的竹子品种约50种,其中包括全世界最高大的竹子巨龙竹、竹竿方形的方竹、竹节有如佛肚的佛肚竹等等。馆内利用老石板、青砖、磨盘等老物件,精心设计打造竹艺馆景观,并在园中设置了一些小景点,表现江南竹林人家生活场景的小品空间……
温带馆有沙生植物区,在游览道路两边主要展示仙人掌科、大戟科、芦荟科、龙舌兰科、景天科等科属的多肉植物。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高大的武伦柱、小巧可人的鸾凤玉、树状的大戟阁、色彩夺目的牡丹玉锦、叶片退化的光棍树、肚大叶小的象腿树、叶状仙人掌昙花、开白色倒钟状花的曼陀罗、匍匐状的大戟科植物狗奴子、叶片如仙女翩翩起舞的景天科植物仙女之舞、叶片上有条条白丝的龙舌兰科植物白丝乱雪,等等。
暖温带馆主要体现丰富多彩的热带植物风貌。入口迎宾区由旅人蕉、天堂鸟及多彩花境等植物组成的层次丰富、色彩多样的植物群落,这里的“山洞”爬满热带藤蔓。穿洞而过,只见各种热带开花植物争奇斗艳,如花红似火的火焰木、树干带刺的美丽异木棉、开金灿灿黄花的黄花风铃木等。菩提树、无忧花、大青树、地涌金莲、黄缅桂等体现佛教五树六花的植物,营造出不一样的植物文化氛围。热带丛林区当然也不容错过,由高大的独木成林榕树区和深幽的峡谷瀑布区组成,其中峡谷瀑布区深凹于地下,两岸草木葱茏,高大的热带乔木将峡谷遮盖,密不透光。
绿色低碳打造生态文明样板
漫步园区,除了欣赏珍稀奇异植物、感悟自然山水魄力之外,也别忘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景观亮点,比如立体绿化、新节能技术等。
在绿业园,园区由于道路开挖建设形成坡体,坡面大部分为破碎花岗岩结构,部分坡体为土砾石结构,上部坡度为50度-90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照与周边环境协调、植被繁茂、配置合理、观感自然的原则,采用高次团粒喷播、新型立体墙等方式对边坡进行修复,植物配置主要选择刺槐、紫穗槐、胡枝子、小叶扶芳藤等乡土树种,抗逆性强、扎根较快,形成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自然景观。
据介绍,针对园区多处石质高陡边坡,都采取了植被种植、植被混凝土、喷混植生、生态袋等多种新型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全园共复绿面积近4万平方米,成功的生态修复保证了园区生态景观的整体和谐。
屋顶绿化同样也是一大亮点。从远处眺望,梦幻科技馆与临近的绿色山体完全浑然一体。这是由于科技馆屋顶实施了屋顶绿化的缘故。同样,主题馆、天水综合服务中心、地池综合服务中心、滨水餐厅等建筑物均进行了屋顶绿化设计,屋顶绿化率将达到48%,使建筑物掩映在绿色之中,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在部分展园,还应用了建筑墙面绿植系统,减少实木、石材的使用,多采用塑木等柔性材料,在砖墙、混凝土墙、木质墙、石膏墙、玻璃幕墙等各类墙面直接铺贴,营造自然覆盖的景观效果。
漫步园区,那些看似寻常的路面其实也蕴含着神奇。很多路面的面层采用透水人行道板与透水混凝土,垫层材料使用园区内可利用的建筑垃圾,采取土壤固结剂稳定建筑废弃物作为道路垫层与土基;道路施工采用环保型路基路面材料,如温拌沥青、改性沥青、彩色沥青、再生沥青等,并广泛进行硬质沥青、透水沥青的研究应用。在园区,人行道采用透水地坪、透水砖等透水性材料,比例达到75%。
废弃物再生利用、使用新工艺等减少材料损耗,正是建设绿色低碳园区的重要手段之一。园区部分铺装采用建筑垃圾产生的废砖骨料经加工而成的再生砖;鲜花大道采用的无土草皮应用技术,实现了秸秆、稻壳等农作物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推广使用无公害的污泥肥料、浒苔海藻肥;采用玻璃纤维混凝土假山造景技术,减少天然石材开采;室内装修使用了被称为“涂料工业绿色革命”的贝壳粉生物涂料,不含任何刺激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