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调查内容:旧城区乞丐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调查目的:通过对底层人民的了解来反映大良乃至顺德目前建设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进行我区的现代化建设。
调查时间:xx年2月1日星期二下午3:00~6:00(即除夕前一天)
调查地点:大良旧城区繁华区(包括:东乐路、清晖路、华盖路、钟楼公园、青少年宫、华盖市场、凤山路的大部、蓝天街、马地街,详见下面的调查报告)
问卷内容:
1、 被访者的年龄、故乡及受教育程度;
2、 被访者不去打工或做生意的原因,以及被访者对救助站的了解情况;
3、 被访者的家庭状况;
4、 被访者乞讨的时间,被访者一个星期能讨到的金钱总额,及被访者对未来的规划;
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共涉及乞丐8人,收回有效信息6份.(有效信息均来自“常驻乞丐”)
1、 乞丐的个人信息
·8名乞丐的年龄分别为70、85、50、78、65、42,另外两位一个大概30岁,另一个大概十岁。
·8名乞丐中有3个没读过书,2个上过小学(包括扫盲班),2个来自大学。
·8名乞丐中有3人来自河南,1人来自山东,1人来自北京,其余未知。
2、 乞丐的乞讨状况
·8名乞丐中有6人是“常驻乞丐”,另外2人是急事所需。
·8名乞丐中3人表示一周只能讨到5元左右,3人表示一周能讨到十余元,其余未知。
·6名“常驻乞丐”中,乞讨时间在“一个月内”“几个月”“几年”的各为2人。
·6名“常驻乞丐”中,有3位表示未来(几个月内)不会再继续乞讨,另外3人表示没有改变生活的打算。
3、乞丐的分布状况
(注:乞丐的流动性很强,所以分布情况不具有一般性,但总体范围大致不变)
4、乞丐的家庭状况
·6名“常驻乞丐”中,3人表示自己有家人,2人表示已无家人,还有1人不愿透露。
·3名有家人的乞丐中,2人表示家人不养自己,现在已经没有联系了;还有1人表示家人养不起自己。
5、 关于救助站及自力更生
·6名“常驻乞丐”5名年龄为50以上,已无力打工及做生意,其余未知。
·6名乞丐中,4名不知道“救助站”这回事,2名表示知道但不愿意去,因为自己能养活自己。
年龄
70
85
50
78
70
42
10
35
性别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男
类别
“常驻乞丐”
急事所需
学历
无
无
大学
无
扫盲
小学
无
大学
家乡
河南
山东
河南
/
河南
北京
/
/
家人
无
无
有
有
无
有
/
/
每周所得(元)
5
5
15
15
5
15
30(一天)
/
乞讨时间
几个月
几个月
几年
一个月内
一个月内
几年
/
/
未来是否继续
否
否
是
是
否
是
/
/
备注
有病没钱治疗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外实验;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生物课外实验是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重视中学生物课外实验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课外实验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
许多课外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通过课外实验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生活中实用的技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前,让每位学生利用家里的绿豆、南瓜等种子在废弃的杯中试验,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再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对比,取长补短,重复试验,弥补不足,最终取得成功。克服了课堂实验的时间局限性,更具体、更直观地获得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巩固和深化了课内知识。
二、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外实验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讲植物生殖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实验结果,我让学生进行扦插,既可以按照课本上的选择紫背天葵扦插,也可以选择玫瑰花、榕树等地方上常见的植物进行扦插,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既可克服时间限制,也有利于学习掌握课内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通过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独特创造能力
许多课外实验都是探索性实验,如初二生物中植物的生殖,我安排课外实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嫁接,并且鼓励学生上网搜寻相关的嫁接知识及发挥学生的想象及创造,每两人一小组进行课外实验,然后约定一个时间,将自己的嫁接成果展示,不能搬来的出示实验照片,你会惊奇的发现,学生的嫁接确实有着独特的创造能力。有的学生居然在仙人掌上嫁接成功几种花。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大胆的尝试,不怕失败,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特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使课外实验达到预期目标,可以有以下的做法:
一、因地制宜地组织好灵活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
生物课外实验,要因地制宜,选取身边熟悉的物种进行实验。在时间上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应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为前提,活动可以安排放学后、周末等空余时间,学生方面以自愿和兴趣为参加原则,教师择优组建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同时必须报请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经济帮助。此外可制定激励机制,把课外活动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扩展课外活动的氛围,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到大自然怀抱中去领略绿色美景,去公园里观赏动物的生活习性,去农村参观农民伯伯们收获蔬菜水果,如此等等。使生物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发挥,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生物课外实验联系生产生活
生物学知识和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课外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我特意安排学生课外种植番薯块茎、榕树扦插、金银花压条栽培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条件选择一个进行实验。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向自己的父母学习,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在大自然的试验田中积极大胆地求证课本知识,探索生物的神奇,既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又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学生受益匪浅。
三、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生物技术
任何技术都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围绕着生活、生产服务,因此,我有意识地在学生的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首先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如通过开展“西瓜的人工授粉”,“月季、榕树的扦插育苗”等课外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还学会了人工授粉,压条和扦插等实用技术本领,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中掌握了一定的生物技术。
四、开展生物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生物科技小论文活动
科技创造和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用生物学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首先,我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作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这样教师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学生将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五、积极开展生物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我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和街道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如对废气的污染、沼气的使用等环保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社会生活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主人翁责任感。
学生在学校相对比较封闭,与社会有较大距离,但学生终究要走入社会,在人海茫茫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生存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社会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学生物课外实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力、李杰主编:《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生物》
关键词: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 应用文 写作训练
一、强化高专学生应用文写作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信息化时代扩大了语言交流的范围,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应用文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语言运用基础和写作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文的写作对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高等专科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虽然把应用文写作列入大专语文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但大多数高专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仍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处于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边缘化状态,有的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甚至成了语文教学的盲点,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未来就业的成功。
二、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瓶颈
在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文写作虽然得到一定的重视,但实践性不强,主要原因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并不属于专业课范围,在各高专学校不同程度强调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环境中,应用文写作作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尤其是考评部门和学生。另外,担任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师的专业素养相对大学写作教师,存在客观上的差距,教学方法不当,必然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的,自身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应用文写作训练,更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教学乏味,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一晃而过,应付了事。有的教师干脆将这部分内容舍弃,部分高专学校虽然专门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是因为应用文写作具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所以大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讲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个条条框框,然后提供几篇范文。而学生认为应用文的文学性不强、枯燥无味,认为有些内容在中学阶段已学过,有些内容与己无关,学无所用,因此练习写作时就是强迫自己依照范文照葫芦画瓢。总之,应用文写作教学在高职高专学校基本处于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状态。
三、强化高专学生应用文写作训练的措施
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加强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文写作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改变高专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就要求每一位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首先提高素质。教师要结合现实需要和当前的发展形势,潜心研究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提炼一些比较实用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但这只是方法的传授,真正的技能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练习才能掌握。教师要结合高职高专的专业特点,辅导学生写作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应用文体,利用互联网加强教学交流,促进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应用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而且常常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应用文传递,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又能强化应用文写作训练,为学生未来参加工作提供优势条件,奠定写作基础,是值得推崇的教学方法。要教会学生写应用文,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在各种应用文文体教学中,因为各类应用文写作的教材和辞典中都阐述得很详细,所以学生并不难掌握。对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的难点是应结合专业知识,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写作训练。比如在讲授事故调查报告这一应用文文体时,首先向学生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书写格式、适用范围以及写作中的注意事项,并通过例文使学生掌握以上知识,然后进行写作训练。如让学生调查近期内教室的教学设备有没有损坏的情况,学生一一列举诸如打球时,由于没做准备活动,不小心受伤;教室的投影仪由于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发生损坏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调查、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写出一份详尽的事故调查报告。由于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他们身边,学生知道写什么,怎么去写,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也愿意写,无形中调动写作积极性,使写作训练很好地开展。对应用文写作来说,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重在应用,而且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如此繁杂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显然是没有多大趣味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引导、鼓励。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不必过多的修饰语言。在高等专科学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某些教师只是把书本上的写作原则搬到黑板上,把教科书中的理论重复于课堂教学中,从而收不到显著的效果。必须加强应用文写作实践训练,教师必须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化繁为简,让趣味教学方法与知识技能含量融合在一起,强化应用文写作训练。
关键词: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
一、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岗位群和专业岗位的需要,解构学科型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适合行动导向教学的新课程体系,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应用写作》作为一门高职教育的公共课程,它培养的是各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中一项重要的职业通用能力--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实践所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技能,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门课程目前还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目标过于模糊,缺少职业针对性。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目标通常表述为:“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应用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应用写作的规律和要求,提高学生正确、科学地运用应用写作知识规范制作各类公文和常用事务文书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文秘专业尚可,对于其他专业则不行,一是不可能,二是没必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结合专业特点,关注学生实际情况,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来确定课程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更具有职业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收到较好的实效。
2.教材编写仍然呈现较强的学术化特征。应用写作教材长期以来存在大而全、过于强调知识系统性的倾向,内容包罗万象、华而不实。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尤其是教学用的例文远离学生生活,因跳跃太大,缺少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过渡内容,学生难以适应。我们应该以学生现有基础为依据,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参照,安排贴近学生生活、易为学生理解接受的学习内容,并逐步体现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的延伸和拓展。
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下。多数教师一般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理论没有兴趣和动力,动手实践更是应付了事。虽然也有不少教师施教时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并采用了活动中心教学模式、交往教学模式、项目本位教学模式等新教法,但由于没有建立在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教学的职教理念上,也没有联合专业课教师配合教学,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整合经验、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效果仍很有限。
4.教学评价的严重滞后。教学评价仍停留在以理论知识考查和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缺失,对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还不够。因此,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增强教学实效性。
由此可见,《应用写作》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尝试
我们针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着重从重新确定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块),以及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四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了改变旧的课程目标缺少职业针对性和过于模糊的特点,我们根据我院学生的职业要求重新设定新的课程目标。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办事,为了办好事,因此我们把课程的直接目标定位为培养“以文办事”的能力。把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在“以文办事”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求职竞争能力,增强学生职业长远发展能力。其涵义有两层:一是要求学生能写出格式规范、能办实事办好事的应用文,这是课程的结果目标;二是重视过程目标,即:师生共同创设教学情境,围绕办事活动,以学生乐于办理之事吸引学生“办文”,以“办文”的要求指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各种相关活动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相关的素质。比如,通过集体制定“班级计划”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论辩能力、会议记录能力、综合别人意见提出有益建议等能力。
培养“以文办事”的能力的最大特点是突出了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和应用性。因为“以文办事”贯穿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求职阶段的求职信、个人简历,职业生涯中的计划、通报、专用书信、函、通知、调查报告等等,无不需要应用写作,无不涉及“以文办事”。
2.教学内容的确定
我们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要求并在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说具体的职业岗位活动中产生正迁移发挥积极作用的知识、智能、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作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向。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谋求概念原理知识与写作过程方法知识的统一,谋求过程方法与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的统一,谋求教学过程与职业素养和职场行为习惯养成的统一。据此,我们对应用写作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
(1)课程内容结构。根据上述课程价值观以及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我们把应用写作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面:应用文及其相关文种的基本知识、运用文体知识写作的方法和技能、与专业特点相关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专业核心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和职场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作为课程内容的主线,以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作为追求目标。(2)根据我院专业设置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①公共模块。各专业毕业生都必须掌握人才需求调查报告、计划、竞聘演说辞、日常应用文、新闻、求职信、求职简历、专用书信以及行政公文中的通知、通报、函等常用应用文文种的写作。②专业模块。该模块根据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核心能力来确定。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核心能力就是,能制约专业水平发挥,甚至影响职业生涯成败的能力,与之相关的知识、方法就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比如,经贸类毕业生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市场调查能力、经济合同写作等,因此,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践就是其教学的核心内容。
我们确定的专业模块内容如下:
园林专业重点培养工程建设招投标书、建设工程合同等的写作能力。
经贸类各专业重点培养市场调查报告、经济合同(如买卖合同,供电、水、气合同,贷款合同)等的写作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的室内设计、城市雕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专业,重点培养工程建设招投标书写作、建设工程合同等的写作能力。
汽车和机电类各专业重点培养广告文案写作、加工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的写作能力。
综合考虑以上情况,我们拟定的校本教材内容如下:
公共模块(以学生入学到走向社会为序,立足学生实际,并向就业岗位拓展)
项目一认识专业任务: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调查报告写作
项目二制定行动计划任务:个人学习计划、班工作计划
项目三参与竞选(聘)任务:竞选演讲辞写作、模拟演说
项目四学写日常应用文任务一:条据;任务二:启事
项目五学做宣传工作任务:新闻
项目六步入职场任务一:求职信;任务二:求职简历
项目七做好行政事务工作任务一:介绍信、证明信;任务二:通知;任务三:通报;任务四:函
专业模块(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要体现专业特点,以及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良好职场行为习惯的养成)
项目八投身市场竞争任务一:经济合同;任务二:招标书、投标书
项目九巧做商品销售任务一:商业广告;任务二:营销策划书
3.教学方法改革。教改思路及措施: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应用为导向,促进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形成。(1)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突出实际运用。①改变传统教学先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讲析例文,然后学生思考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来吸引学生参与,以较多的应用写作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以文办事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到应用写作的重要性,直接功用性,他们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才会自觉地多练多写。比如,以为班级献计献策为目标,推动学生写班级工作计划;结合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竞选活动,布置和指导学生撰写竞聘(选)演讲辞;结合求职活动,要求学生练习求职信和求职简历的写作等等。②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进行写作。譬如提供材料要求学生以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编写会议简报,或对本部门人员写作的文书(病文)进行修改。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写作,学生觉得既有吸引力又有压力,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懂得应用写作要“方便办事、有利于办事”的写作理念,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2)配合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应用文学习。专业应用文写作是许多教师不敢涉足的领域,因为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是不很懂专业的,这无可厚非。但,是不是专业应用写作就可以回避呢?也不尽然。我们应该配合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应用文教学,首先要设置好专业学习情境,然后让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专业指导的作用,写作教师则侧重从格式、语言与写法的角度指导学生,通过二者的密切配合来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文写作的能力。(3)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来学习应用写作。比如,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及专业岗位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好将来要从事的具体岗位工作。入学初,我们就配合系部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进行本专业的人才市场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为了让学生学会条据的写作,我们要求学生平时借钱、借物时一定要写作相应条据。配合班级野炊活动,要求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等。
这种强调应用的写作活动,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相关职业素养和职场行为习惯。这样的写作训练,其意义已远不止于写作范畴了。
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法、演示法、多媒体演示、四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练习法、张贴板教学法、引导文法等等。
4.教学评价改革。科学的教学评价能起到一种导向作用,能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尽快提高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这是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总要求。
(1)由传统的注重理论考试和结果性评价,转向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既考理论更重视考查以文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要“以生为本”,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建立学生学习评价档案,以此来反映学生学习、进步、成长的趋势和过程。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1. 作文离不开生活
叶圣陶还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大自然神奇美妙,人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大自然的花开花落、阴晴雨雪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关于社会生活的素材,比比皆是。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接触过各色各样的劳动者,经历过多姿多彩的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就等于获得了大量的教材上没有的第一手材料,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时,不仅有内容可写,更有真情实感和丰富体验的流露。
2. 生活离不开作文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随着一天天长大,由会说一句话到会说一段话,由会观察到会表达,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讲给别人听。“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生活处处离不开作文,看田间绿草,想抒发感情;听小鸟啾啾,想与小鸟对话;找人帮忙,要讲究说话技巧;写计划订措施,要井井有条……如今网络生活中的聊天、博客、论坛更离不开写作。可以说,从日常生活到工作事业,作文已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文伴随人的一生。
3. 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
作文与生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作文材料和文章情感体验的宝库,生活丰富,作文材料和文章的情感体验就如涌动的泉水将源源不断;较高的作文水平,也将使生活更充实、更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里有这样一段话:“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作文教学生活化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我们应明确树立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观。
二、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几种途径
1. 置身于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们去做生活的参与者,引导他们融入社会,置身于生活中。其次,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等语文资源,我们应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走近它,了解它。如针对环境被污染的问题,教师可引导他们去观察环境被污染的程度,借调查、访谈了解环境被污染的原因,思考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所见所闻感言评论等,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2. 体验生活
只有体验了生活,才会有真实感情。教师不妨亲自带学生到外面看一看、做一做,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植树节植树,节假日做一日家长、当一日交警,到街头卖报纸,做清洁工打扫街道卫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感知人间冷暖。优秀的作家不是在教室里培养出来的。这些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过程中充当带头人。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丰富了生活内容,增加了生活经验,提高了生活认识,写出的文章定会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
3. 观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但多姿多彩的生活并不能定格在学生的头脑里,尽管很多东西他们日复一日地见和做,可是往往熟视无睹。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首先要学会观察事物特点,用一双慧眼,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其次要学会及时记录,写观察日记,为以后作文积累材料。第三,观察要连续,要坚持。就拿校园的玉兰花来说吧,春天来到,玉兰花是一天一个小变化,三天一个大变化,前一天晚上还是花骨朵,第二天早上就展开了它的笑脸。这样的观察,可以说是对生活的发现,对生命的发现,是真情的流露。学会了观察,生活就像可以被拍照、录像一样定格下来,随用随取。
三、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几个策略
1. 口述作文
爱说是孩子的天性。自己经历过的、感兴趣的东西,孩子们更会急于表达。口述就是练习习作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它是写作的前站和阶梯。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入手,让学生口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如旅游归来,兴奋之情肯定溢于言表,可让孩子们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当了一日交警,那时的表达绝对是真情流露;得到了盼望已久的礼物,描绘起来定是绘声绘色……
教学时,教师还应想方设法开启学生记忆的闸门,启发回忆,触动思维,唤起他们对过往生活表达的欲望。例如三年级有一习作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本领。我结合着刚刚学过的课文《绝招》,问:“同学们,你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练的有绝招吗?”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绝招,我又说:“今天咱们就来一个绝招大比拼,本领大比赛。”学生兴趣高涨。这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的绝招或本领,大家闭上眼睛听,脑海中根据他的描述想象这个绝招或本领是否了不得。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厉害”,把自己的本领描述得形象生动。这一环节进行完,教师又说:“你们的绝招和本领是怎么练出来的?”学生为了证实自己本领的厉害,把学本领的过程描述得非常具体。口述中习得作文,写作时自然轻车熟路,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内容充实。
2. 再现情境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作文教学只通过语言文字来说教,那就等于在课堂弹催眠曲。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可以使用一些教学手段,再现生活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回忆,创造想象。比如班上发生的事情,可通过让学生演一演来再现情境,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再现情境。多媒体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充分刺激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如活动归来,教师就可以将当时的照片或录像进行播放,再现生活场景,唤起学生的记忆,在兴高采烈的观看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习作时就有话可说、有话要写了。
3. 授之以渔
如何将米做成饭,如何将丰盈的泉水自然地、活泼地流到纸上,对小学生来说是又一个难题。教师要授之以渔,可通过传授作文技巧、点拨习作方法,让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成为开启写作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知道取材时与中心无关的坚决舍弃;写作顺序上,记事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状物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写,写景可按空间转换顺序写;在表达手法上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等,篇章结构的安排上可以首尾照应,也可开门见山……有了方法,生活才能真正成为作文的宝库,随用随取,顺手拈来。
一、深挖资源
语言文字来自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对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十分重要。
1、人力资源
语文老师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资源的利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应该在课下多与学生接触;多方面贴近一个“完整”的学生,让学生用足老师这一语文学习的资源。老师的学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老师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老师的良好品质可以为完善学生的品格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卓越来自与他人共同努力。同学互助互学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宝贵资源。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互补互助,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父母、亲朋、邻居,乃至接触的任何人,都可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在同他们的接触中,走进故事、走进心灵。《聊斋志异》不就是蒲松龄在与他人的聊天中,经过个人整理成书的吗?
2、物力资源
我们身边的物力资源也是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清代的李渔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学校、社区、图书室,还有广播、电视、网络,博物馆、名胜古迹等等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为学生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表达、积累写作素材,还激发了我们探索外面世界兴趣,和关心社会、关注人生的自觉意识,能培养学生分辨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
1、趣味是创新思维的铺垫
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各种诱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深入思考,积极探究。
2、思考是创新思维的载体
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自不断思考的过程,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教师应在文章内容形式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以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欣赏体味这些文章,让学生拓宽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3、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陶先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问”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因此,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起点。当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后,教师要适时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争取提出自己独到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勤于实践
学好语文,既要注重课程学习,也要多做实践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想像生活、热爱生活。
1.多些“说话”活动
有关“说话”方面的培养,教师除了按照教材编排的专项口语交际训练之外,还有在讲课文时,突出人物对话的内容,有意识让学生学习人物之间口语交际技巧,还要组织不同形式的“读”课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另外,教师要设法组织有价值的有关说话方面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活动、主持活动、辩论赛、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座谈会、模拟导游、服务员等文娱活动。这些活动学生大都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仅锻炼文笔、磨练口才,还净化了心灵。
2.多些“动手”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化 情境 生活经验
所谓“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这样的课堂里,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怎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体现在课前、课堂和课后
1.语文课前指导,带领学生有目有的体验生活,做好课程的预习环节。语文教材是生活的记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前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去预习教材,为课堂中再现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并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养成在生活中预习语文的习惯。如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之前,我专门从图书室搜集出一些有关三国时其的书籍和资料,借给学生,让他们读一读,然后利用课余辅导时间以“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讲三国故事,学习并体会杨修、曹操等人的性格特点;最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联系自己熟悉的故事理解课文。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而且对三国概况和课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描述准确客观。
2.让课堂展示生活,在课堂中再现生活,从而深刻领会语言文字。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苦与乐、感受到生活的悲与喜。教学时,教师要通过演示语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感染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再现生活等,让学生通过再现的生活直接体验、感受和领悟生活。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进行了一场由我主持的朗读比赛,然后又引导学生把课文串编成生动有趣的课本剧,分角色进行了表演活动,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说出这样表演的道理,并让他们评价表演是否正确,神态、动作、情感是否到位。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样以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表演为形式,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让课堂展示生活的本质目的在于课后紧密联系生活,使课堂教学向课后生活延伸,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消化、理解并运用。语文学习向课后生活延伸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课本剧编演、影视欣赏;有调查访问、参观游览;还有书写体会、感受(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等。如教学完《消逝的仙湖――罗布泊》一文后,为了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位教师带领学生去搞了一次社会调查,以此明确被破环的生态资源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危害,该怎么处理、怎么做,引导学生展开了研究性学习,并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所见所想书写了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这样使语文教学走进了生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就自然地融入了日常生活。
二、营造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
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抽象,不易把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了?我认为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引起高度注意,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记得有一次听了这样一堂课,课题是一首古诗《观沧海》的欣赏。该诗选《乐府诗集》,作者是曹操,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该诗的篇幅不长,容量也不大,但这节课的课堂内容却很丰富,学生参与积极,兴致很高,气氛非常活跃。原因就在于这位老师善于营造生活化的情境:他一开始不是急于讲解诗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看了一些有关沧海的图片,这些图片主要是沧海波澜壮阔,气势澎湃的画面,接着老师又介绍了曹操到沧海时他自己的状况,然后再借助诗歌的伴乐朗诵,将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更可贵的是,他没有停留在诗歌本身,而是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后再次拓展,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去领会曹操那博大的胸襟,并对照反省,看看自己的胸襟如何,该如何达到曹操的那种境界。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欣赏诗歌的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修养。
三、运用生活经验,解决语文问题
学以致用,语文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应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教学体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获取新知,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从而体会语文的研究、应用价值。这样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不仅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娟娟.“小课堂”与“大社会”――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03).
关键词:实施;综合性学习;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0
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的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一、 实施综合性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综合性学习,其首要特点就体现在其综合性上。而其综合性,又主要体现在其学习内容的综合上,它包括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除了按照语文教材规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之外,其学习内容还具有极广的外延。除了语文学科,它还涉及涵盖自然、社会、美术等等学科,甚至学校、家庭、社会生活......都是其活动的内容。
如果说传统的课堂分科教学人为地割裂了学生知识的整和性,那么,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开展,就恰巧弥补了这一不足。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为完成活动,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查阅资料、搜集他所需要的知识......他在进行着各种自觉甚或不自觉的学习,而这一学习过程,正是其积累知识的过程。
如我们组织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小小提示牌》。目的是通过设计小小提示牌的方式来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设计提示牌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各个方面的知识。比如:要设计宣传语言,从他着手的侧重点不同,他可能需要去了解有关环境污染的危害,需要去了解我国现有资源的储备,需要去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这是有关于自然社会的;在调查了各种资料过后,准备写宣传语了,他要去了解宣传语的特点是什么,怎样写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及重视,他要去组织自己的语言,并力求语言的简练、顺口、号召力强,这是有关于语文方面的;在制作提示牌时,他要考虑所选的材质、如何制作、怎样美化装饰等方面。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许多,他对环保知识、语文知识、美工制作知识等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 实施综合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了更多、更及时的信息,谁就掌握了更多判断与决策的依据,增加成功的几率。现在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等,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很少,掌握的知识面窄、不灵活。因此,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搜集、处理课本外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具体的载体,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积累经验,形成能力。而我们的综合性学习,由于其自身性质特点,决定了其学习过程必然需要搜集处理很多的信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活动,会利用自己现有的书籍或去学校的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图书查阅资料;会通过采访、调查周围的人来收集信息;会利用网络来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在搜集各种信息之后,学生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优化选择等等。可以说,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三、 实施综合性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多年来一直是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空白。而综合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综合性学习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其目的正是着力提供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如《建立班级图书角》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协助学生来进行策划:第一步:征求意见,拟订建一个班级图书角;第二步:商定读书角位置;第三步:按小组收集图书并给图书分类;第四步:制订图书借阅制度;第五步:推选图书角负责人。整个学习活动自始至终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四、 实施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因此,其实践性是非常强的,是第一位的。要让学生在人人参与、全过程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乐趣,得到感受、体验,习得方法,形成能力,提高素养。而且,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现形式也不拘一格,如调查报告、记叙文章、展板、主题讲演、建议书、研究笔记、活动方案、手抄报等等。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这个平台上,可以尽情地发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必然会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发展。
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为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提出综合性活动主题--《江山如此多娇》。我让学生自己制订活动方案,并对此进行了审阅,也对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接着,同学们就按照各自的方案实施自己的学习活动。有的同学去过一些地方,就回去找了当时拍的照片,留下的记录等。大部分同学没去过什么地方,他们有的写了采访提纲,准备回家去问问爸爸妈妈,了解一下他们去过的地方;有的去图书馆借了相关的书籍;有的购买了一些刻录祖国山水的VCD;有的上各个旅游网站下载了许多图片等。汇报交流时更是形式多样,有的同学画了描绘祖国山水的连环图画;有的写了赞美祖国山水的小诗;有的编写了河南省的旅游指南;有的甚至对旅游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真是令我刮目相看。真让你体会到: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会还你一个奇迹。
五、 实施综合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心理现象,包括目的、兴趣、习惯和气质好奇心等方面的因素。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可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自己确定主题、制订活动目标、亲自动手实践等,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并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被激活的同时,学生就会表现出迫不及待的、更强烈的自我表露的心理。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在上文提到的《建立班级图书角》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因为有了自,就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他们积极为图书角的建立出谋划策,一旦建议被采纳,就会兴高采烈,体会到了思维的乐趣。
总而言之,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教师可能开发实施得仍然不够。但是,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对其认可与接纳,并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对综合性学习的探索研究中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综合性学习必然会蓬勃发展,学生的素质必然会得以提高!
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学校教的知识难于、多于美国,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的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与创造力有何关系,这需要我们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譬如,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涉及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课程教法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热空气气球,学生要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失败了再重新做。这样,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一个热气球上。相比较,我国学校同类课程的教法则是,教师照课本讲原理,学生听讲后背熟即可。
不难发现,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10分钟就可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此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包含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同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毫无疑问,当我们用10分钟完成美国学校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像美国学生那样得到多方面的知识收获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我们常常笼统地说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比美国难,其实,我们只是难在数学课程上,而其他课程,尤其是社会人文课程,美国学校的要求则远远高于我国。美国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按规范要求查文献、写论文,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从中美两国社会人文课程的比较来看,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难度低,教学要求更低。这意味着,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我国的教育落后于美国,而人文素质是构建创造能力的总支撑,这方面的缺陷则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根基性的缺陷。
即使是数学课程,我们的难度也只是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在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也就是说,在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我国学生的数学优势则不再显现。当中国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解高度抽象的数学难题的时候,美国的学生在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和形成相应的能力。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脱节,而美国的孩子却在中小学阶段就不断积累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国学生由于深埋在智力游戏般的数学谜题中,使他们没有时间参与各种对他们的未来有更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际生活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我表达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是基本忽略的,而美国的教育却极为重视。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中,含有很多非常实用并且学生无论将来干什么都用得着的内容,包括如何在最短时间里介绍自己,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在众多可能性面前恰当地选择等等。显然,美国学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方面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非常细致的能力训练。
美国的学校教育注重在“做”中学,而学生正是在完整地做完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完整地了解实际境遇、完整地体验实际感受、完整地遭遇实际困难、完整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完整地获得新的发现。在接触真实的情景、完成真实的任务中,必然会锻炼出处理问题的真实能力。“做”的过程是增长智慧的过程。相比较,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要求学生完整地“做事”,我们省略了完整地完成一件事的大部分过程,只是取出其中一个细节要求学生做好,即熟记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
创造力是人的综合智慧的产物,需要多方面能力的支撑,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在远离社会生活实践的狭小天地里,集12年的时光,仅培养了学生的一种能力,即通过记忆的手段完成应试任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