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yh7272hy”为你整理了这篇审计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期两天半的审计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课程结束了,对于我这个外出学习“新人”来说,受益匪浅,感悟颇深。

首先,开阔了视野。此次培训针对法规审理、信息写作、大数据审计运用、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方面开设了课程,授课老师运用理论数据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将审计概念、实际操作等相关内容清晰化、简单化,对于我这个进入审计部门时间不久的“小白”来说,审计各项工作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市局领导前辈的经验分享交流也让我感受到了襄阳审计人刻苦钻研和努力奋进的精神面貌。

第2篇: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数字语音统一平台;语音通讯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133-02

医疗信息化发展至今,我们亲眼目睹了它对医疗行业产生的深厚影响。信息是数据的载体,表现虽然形式多样,但是无一例外的,原理都是通过数据网络以高质量而且经济的方式传输,如语音、图像、视频等。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大型企业都建立起了热线语音平台等,加强了企业内部、客户之间的沟通,可以这么说,语音与数据的集合正日益成为优化现代企业经营流程的通讯方式。

1 现状分析和建设目标

扬州是全国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我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扬州市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06年独立开始承建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区,2009年全面开业运行至今,采用“一院两区”多院区管理模式运营已达5年。东院区的电话网络是扬州电信建立的集团虚拟网,设备陈旧,经常出现因潮湿电话无法使用的情况,一旦下雨,东院区就和马航MH370一样“失联”了。移机、并线、改号码等操作需要电信公司报修维修,维护周期长且成本高。同时,移动手机方面,院内职工手机主要有三大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且各自有集团短号,只能同运营商互打,不能和医院固定电话互通,可以说固定电话和各家运营商移动手机集团网是各自为信息孤岛,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失联”。

因此,在西院区建设时,就将语音话务改造提上了议事日程。首先,制定了改造原则:1)要打造我院自己的企业语音平台,能够在院内统一分配号码资源,长短途权限设定,降低运营成本;2)实现多运营商的统一管理,为方便职工,不排斥任何一家运营商,实现固话和多运营商移动手机的直拨互打,打破各自运营商的界限;3)分步实施,先在西院区实施,然后扩展到东院区。4)拨出的电话一律以“82981199”为前缀,配合短信平台,打造医院企业形象。

2 制定策略和统一规划部署

有了整体思路,我们觉得需要一个既能够实现最初优先设定的目标同时又具有可扩展性、灵活和创新型的语音系统,我们选择了Hipath4000 IP语音通讯平台。

1)且鉴于医院24小时对外服务的性质,任何服务中断的状况都是无法接受的,稳定性是我们的首要考虑。

2)医院是“一院两区”,需要语音话务系统具备扩展性和冗余备份,防止因为网络中断故障造成院区间的“失联”。

3)这个语音平台通用性强,包含了语音和IP数字总机的几乎所有功能:号码管理、长短途电话权限分级、呼出进线国际以及跨网话务清单记录等、呼叫等待、并行振铃、呼叫转移、呼叫待接。强化功能如:三方/八方会议、通话切换、强插和防强插、热线、多中继组网、来话遇忙语音提示。这些企业化管理的功能,充分满足了医院日常的运用。

有了以上实施方针,我们进行了统一规划部署:

首先,在西区建立了语音话务机房,同时接入移动、电信、联通三家运营商的中继,设立了自动语音台和2个人工语音台。

其次,在东西区数据内网(因为东西院区之间距离近15公里,医院租用了两根裸光纤)上,划分了专用语音VLAN。

最后,在东区建立分语音分机房,与西区联通,形成两院区的语音交换机“双活”格局。同时,增设一个人工语音台,应对不断增长的语音话务工作。

最终形成如图1所示拓扑。

图1

3 实施心得与经验总结

图2

心得一:语音平台功能强大并且经济节约,管理手段要

跟上。

就像一个网络三层交换机一样,话务总机也有很多功能,通过输入命令行调试,最好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同时,好的技术需要配合好的管理,医院要做好两个管理:号码资源和拨打规则。号码资源的管理只有一点:方便记忆。比如西区财务处内部号码是88888,那东区财务处就是58888,可以按院区号+楼号+楼层+功能号编排号码,如81010,我们就能联想到是西区1号楼1层护士站的电话,81015就是同层医生办,固定电话号码只要知道楼层位置就能联想出来。如图2。

拨打方式也要简单易懂,如我院有固话短号,也有固话长号,职工手机号码也有长短号,各家运营商也不一样,经过这次整改,我们梳理并制定了规则,做到了拿起固话就能自动拨打各家运营商的手机短号。如图3。

图3

同时,语音平台根据拨打的号码智能判断走不同的中继线,如拨打移动手机号码当然从移动中继走比较便宜,这样无形之中,节约了语音资费。如移动号段:134~139,150~152,157~159,182~184,187~188段;联通号段:130~132,155~156,185~186段;电信号段:133,153,180~181,189段。

心得二:广泛参与是语音平台实施成功的保障。

设立了语音平台之后,很多部门开始研究利用语音平台推广了很多功能:如影像科,因为经常读片医师在各个阅片室,设立了分组待接功能之后,任一阅片室内电话可接所有影像科内电话,保证沟通通畅;如语音会议功能,我们给每个固话都开通了这一功能,三人对话,甚至多人电话会议,便于院内外多部门沟通协调;如强插功能,在紧急情况下,需要立即通知临床抢救等工作时,可以强行干预现有占线立即接通;如呼叫转移功能给夜间值班人员设定,还有一些功能,如热线支持分类呼叫,根据不同的选择按键1、2、3等,直接拨通到相应的科室,减小等待时间,加强部门沟通协作等等功能不再赘述。经过多次使用讲解培训,很多部门在用过这些功能之后,都说没想到这么方便,功能太强大了。自然而然的,他们就会对更多的功能产生兴趣。

4 总结

2013年,西门子企业通信公司更名为Unify,Hipath4000平台也推出了新一代产品OpenScape4000,增强了语音的移动性,并可与视频、网络会议、聊天等更多内容进行无缝同步。科技在不停的进步,语音和数据的集成也在不断进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也同样在影响着我们医疗行业,这里,借用一句广告词:现在是时候改变沟通方式了(It’s time to change the conversation.)。

参考文献

第3篇: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巩端洲

2015年11月8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市经信委组织的"淄博市双50强企业"德国4.0考察学习培训班。去德国工业4.0学习,是当前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方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两化深度融合的首选借鉴之路。这次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思维,对德国工业4.0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企业今后如何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在德国期间,我们先后参观了德国大众汽车总部,听取了下萨克森州管理学院赫尔格教授关于德国4.0的讲座,实地观摩了汉诺威化工有限公司、德国大众汽车汽车配件厂、德国大众汉诺威客货汽车生产线,在不莱梅市与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学习交流,非常荣幸地参观了世界级制药企业拜耳药业等著名企业。通过参观学习,震撼很大,感受很多。现将此次考察学习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德国工业4.0的认识和理解

德国工业4.0的基础是已经实现的前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其主要标志是以蒸汽机发明带来的机械化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后半叶,主要标志是以电力发明带来的电气化和大规模流水线;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于20世纪后半叶,主要标志是通过信息技术和电气化的结合和实现的自动化生产。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这就是德国的工业4.0.

德国工业4.0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德国工业4.0与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意义相近。我国在分析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遵循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客观规律,编制中长期十年规划,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其主线是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推进智能制造,主要形式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战略举措。作为生产制造企业,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制造2025及德国工业4.0的深刻含义,认清形势,改变思维,努力将该项工作推向深入,切实将转型升级决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考察学习的几点体会和启示

德国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联邦政府投资数亿欧元,大力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可见政府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该战略已经得到了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大部分企业对工业4.0的工作已全面展开。从这次实地参观考察的几家企业来看,也都开始了工业4.0的各项工作。德国推进工业4.0实施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工业4.0作为一个新理念凝聚了德国各界的共识,并变成了共同行动,在这能看到德国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装备相对落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信息技术装备有待完善,大部分企业还处在2.0—3.0的水平,有些企业还处在低于2.0的水平,所以要想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路还很长,困难很大,障碍不少,需要努力做的工作很多。

一是转型升级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低技术、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已经失去,这类产业唯有转型升级才能生存发展。当前我们的传统产业占比重较大,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产出成本高,质量稳定性差,产品附加值相对低,产品竞争力弱,要想产业升级,任务非常艰巨。令人鼓舞的是,目前在政府大力推动下,转方式、调结构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产业逐步淘汰,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正在崛起。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工业制造企业向中高端产业迈进的步伐加快,自动化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的基础工作逐步完善和加强,这些都为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企业员工技能素质的提升亟待解决。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特别是企业,人才更加重要,企业的职能是"整合资源,创新价值,创造财富".唯有人才,才能创造。由于中德教育体制、文化的不同,特别是职业教育模式的差异,普遍出现了中国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职业学院的学生到企业去基本上是从零学起,给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而一部分大学生好高骛远,又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专业知识又不够专、不够精,缺乏在一线扎实学习的意识和耐力,眼高手低,成长慢,而且流动性大,给一线技工团队的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员工技能素质也是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在今后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也应当向德国学习,企业也应借鉴德国企业对新员工在培养方面的一些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和水平。同时,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环境下,要努力打造自己的优秀人才团队。要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使工业基础更为扎实;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优秀技术工人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保障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顺利推进。

三是必须深入推进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各项工作。首先,企业负责人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认识,创新思维,迅速将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等工作落到实处。现在青岛等几个城市正在建立示范园区,为下一步工业企业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工作铺好了路子,也提供了捷径,并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其次要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关键取决创新能力的提高。缺乏创新能力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难以较快地提高信息化创新能力,但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4篇: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平。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创新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创新学习心得1在经济方面“跨行业复制是创新”,同行业复制就是抄袭,就是吃剩饭。举个例子,如家酒店复制欧美国家相当成熟的“B&B”就点模式。“breadandbed”,解决了睡个好觉,洗个热水澡以及方便上网的两件半事情。这个例子也说明例了,创新,需要一种洞察力,穿透力,如果没有看到行业的内在本质,你就无法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职业创新能力培养,侧重点在于“创新”。这一学期的课程都是围绕创新这一词语来展开的。在这一课程我收获最多的就是,增加了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适应不同的老师的教学方式。一门课程多个不同的老师来教授,这也是一种创新,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适应。这打破了常规的教课方式,并不是由一个老师从第一节课上到最后一节。在课堂上夜不在是沉闷的教学,而是更多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是乐趣,更是学习1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更适合我们的思维的发散。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其实,创新无处不在。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展现给我们看的图片,例如:一些普通气球,却有人能够想到把气球集合起来做成一件婚纱;一些豌豆,有人想到通过激光在豌豆上刻画一些字,等豌豆生长出来后,结的豆子上面也有字等等。这些制作的成本都很低,所以,获得的利润相对比较高。当然,我们创新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钱,而是让我们的生活过的更美好。

这一点对我的触动颇大——原来平常见到的许多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事或物,只要加以进一步的思考和改造,就可以得到许多新的东西;我们身旁并不缺乏这些东西,而只是缺乏发现它的眼光。于是在这之后,我也努力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仅对我的这么课程影响很大,还使我对许多课本上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使我的求知质疑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当然,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在这一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实践,做一个有心人。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同时,培根又指出了其余三点:一,只是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必须亲自实践,不体验是学不到的。二,求知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三,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比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我们读书并不仅仅止步于书面上,更应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上。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努力走下去,才能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创新学习心得2创新是现代社会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当然创新思维对我们数学教育专业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用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一切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能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进而去积极探究创新。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出示小明和爷爷的头像,问:“小明今年13岁,他已经过了13个生日,小明的爷爷今年65岁了,可是却只过了17个生日,小明怎么也想不明白,你能帮助他吗?”学生听了以后非常好奇,纷纷讨论起来。

又如,在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了“虚拟商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

二、抓住心理特征,引发学生创新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

所以巧用生活实例,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如“较大数量、较小数量、相差数量”三者数量关系的教学,课前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水果,记下水果的重量或个数,亲身体验购物情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由于是自己收集的数据,又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重视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造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从疑问开始,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所以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首先应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教师要一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

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教师说:“你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平行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个问题。”教师的话既肯定了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的特点时,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和小棒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在实践操作中,学生一定会遇到搭不成或搭得斜的问题,势必要想芳设法解决,而这个决绝的过程正是探究棱的特点的过程。然后,才此基础上,师生交流心得体会,并加以验证,共同获得新知。

五、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如“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者,需要开拓者,那么教育就应当时代的潮流,将培养学生创新进行到底。

创新学习心得3在变幻莫测、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思维定势带来的经营后果,有时却是异常惨重的。1920年美国著名企业家亨利·福特受屠宰流水作业的启发,设计了汽车装配流水线,能过标准化零部件和高架供应线,大批量生产统一规格的黑色“T”型车。这一在福特脑中酝酿了整整20--年的创新思维,诞生了管理史上著名的“福特制”。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工业生产技术时代,也使福特成为一度占有68%世界汽车市场的“汽车大王”。但是,福特在陶醉于他创新思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大脑中埋下了“思维定势”的种子,居然公开宣称,福特公司从此以后只生产黑色的T型车。当美国汽车市场渐趋饱和,早期购车人需要更新车辆,对汽车的档次、性能、外观有了更高要求时,福特的“思维定势”使他大吃苦头。美国另一著名企业家、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看到福特产品单一、款式陈旧这一致命弱点设计制造出不同价格档次的汽车,并且首创了“分期付款、旧车折旧、年年换代、密封车身”的汽车生产四原则,一举击败福特,登上了世界第一汽车制造企业的宝座。斯隆的思维创新击败了福特由思维创新退化而来的思维定势。

思维创新是一种打破了常规的、具有创见意义的思维:思维创新的本质旨在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和引导市场的应变性思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拓进取型的经济,因而创新是一种最宝贵的企业家精神”。

创新学习心得4今天我第一次的学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推出的创新思维技能的培训学习,首先对于这样的培训学习形式我感觉很好,很喜欢,张主任在大体的给我们概括学习要领和要求后,就让我们开始自主学习,我觉得先通过自我逐步的学习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再由张主任解决困惑的这种方式非常实用。现在我把我学习创新思维技能课程的体会聊表一下:

从学习的内容上来讲主要分为分别是 Seeing Reason 工具(因果图工具)、Visual Ranking 工具(排序工具)、ShowingEvidence 工具(论证工具)的介绍。每一种工具的介绍都包括了“概览及效益、工具试用、专题实例、教学策略”四个栏目。对于这些理论体系我不是很明白,但是它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我能够领会,针对各个步骤的操作我很仔细的用心阅读并彻底的理解,然后和我们小组的老师讨论交流,针对有些环节和内容,我们边学习边思考并想怎么应用到我们今后的教学中,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我不由的想到针对数学这一学科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该怎么应用,上面所倡导的单元教学思想,及各环节的设计及可操作实施的细节步骤我很赞同欣赏,我觉得她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思维极致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性,但是对于每个章节的内容或每个学科是不是都很实用呢?我还需要再认真的去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如果这种方法或步骤能够在改进一些,或者在日常的常态课上能灵活的揉入这些教学思想和特点我想应该是个完美的结合。我想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一番,然后再尝试一些创新和改进,使他能更好实际的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学无止境,教法也是无止境的,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努力,加油!

创新学习心得5教育应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因此,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而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就对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谈一点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求知欲,也叫学习兴趣,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求知欲作为内在力量促使人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对象,了解对象产生的原因,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它是活动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首先在于是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问号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求知的大门。

问号更像种子,在未知的原野上开出一朵又一朵创造之花。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开始时,教师将一块黑板擦轻轻用手在讲台上推动,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会运动”学生答:“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马上停止推动,黑板擦静止下来,又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停止了运动”学生答:“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再问:“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推力的作用它为什么能继续飞行呢”……这样通过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知慧的火花。

又如讲“重力”这一节时,提问一:什么叫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提问二:手推铅球,铅球离开手后,在空中运动过程受到向前的推力、重力和空气阻力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三:竖直向上抛出的一小球,速度越来越小,这主要是受到空气的阻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一是复习以前的力学知识,提问二是制造悬念。引导学生注意常犯错误:“受到向前的推力”,为以后的物体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理解打下基础;提问三启发学生直觉思维。通过设疑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制造悬念,启发学生创造思维。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来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号的情景中,层层迭进,波澜起伏,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的理论认为:人们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都涉及对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不能被加工的。即使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不是空白的,而是早已印上了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理解和误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该知识有关的实验和教学教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比较,透过种种非本质的表象,看清实质性的问题。如关于浮力的问题,学生早已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但常常认为木块浮在水面是由于木块受到浮力大,而铁块沉入水中是由于没有受到浮力或受到浮力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许多困难。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怪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画面。比如,针对上述学生对物体浮沉的错误认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测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所受的浮力小于沉入水中铁块的浮力大小。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概念冲突的矛盾,将会激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究一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善于利用,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又如提出:人离镜越远,像看起来就变大。是不是距离变化了,镜中的像大小也变化了呢这个结论显然与正确的平面镜成像规律是矛盾的,但这是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这时请学生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发现象和物等大,原来的观念就站不稳脚跟,然后再提问:“为什么太阳看上去那么小”于是学生就“顿悟”原来是视觉引起的错觉。

又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等许多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干扰物理概念的形成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与这些“前科学概念”作斗争,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展开他们丰富的想像力。

3、演示实验的美妙绝伦,使学生在惊叹之余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通过一个三棱镜,将一束太阳光分解成绚丽的七色,使无数初入物理学殿堂大门的学生如痴如醉;通过一个静电起电器,使人体的头发由于静电

斥力而竖起,显示出电力线的形状,使学生惊叹不已;如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鸡蛋,置于较蛋稍小的玻璃瓶上,鸡蛋静止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鸡蛋置于瓶口,可观察鸡蛋慢慢地被“吞入”,最后落瓶中。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和丰富的想像力。

第5篇: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它将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一一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通过课程建设可以推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

2015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首批5门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质量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11月,第二批7门基础课程(大学化学、电工电子基础、工程制图、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生理学、生物化学)质量建设工作也己启动。一年多来,基础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一、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现状

大学新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首先要接受的是通识教育,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基础课程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必备基础与工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对培养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对学生的成才及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各专业或者一定类别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基础体育等课程,通常称为“大课”。之所以称其为“大课”,一是上课人数多,几乎全校都要修,涉及范围广;二是课程学时数多、学分多,难于组织调度。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十分重视其课堂教学成效,关心教学组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成果状况。

1.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当前,我校有不少基础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主讲人,以学生为听众,教师通过讲述“满堂灌”的方法。多数教师皆习以为常,甚至还会“感觉良好”,认为这是完成繁重教学工作量的“最有效”的办法。但是随着网络遍及校园,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老师讲得好,他感兴趣的就会用心听;讲得不好,“照PPT宣科”的就不感兴趣、不听了,在课堂上低头做自己的作业,或者倾情于“玩手机”。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三中心,是一个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交流机会少、讲课方法单调的“教”的教学系统。

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习固有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但目前,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多陈旧,缺乏时代气息,难以满足时代要求,这与公共基础课程志在发展学生素质、塑造学生能力的初衷是有偏差的。由于班级人数动辄两三百人,主讲教师没有配备助教,教师难以采用较为灵活的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公共基础课程学生的“翘课”现象频发。多数教师虽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教学质量担忧,但没有找到更好的大班授课教学方式,所以多数教师依然沿用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课堂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重要的地位。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绝对应该是主体,通过主动学习而不是靠教师的灌输来获得知识、增长智慧和培养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愿望,把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师生关系应是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学要求情境教学、个性化教学、有效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2.繁重的教学任务,基础课教师已后继乏人

由于基础课程学时多,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教师每人每学期要承担4~5个大班的教学任务,每学年工作量普遍达到350~400学时。担任大学物理课的教师,由于单一、繁重的教学任务,失去从事科研实践的机会,并不断远离科研一线,从而越来越偏离于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同时,学校职称提升中,重科研业绩、轻教学工作的政策导向,造成基础课程教师队伍中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使得近年来引进的新教师往往首选加盟专业团队,愿意参加学科建设,而不愿意从事大学物理、大学数学、大学英语等大面积公共基础课的繁重的、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以致基础课程师资队伍新生力量补充困难,后继乏人,整体水平不高,处于衰落的状态。

当前,基础课程中的青年教师,虽然都为博士、博士后高学历,但都没有经过助教的历练,以致多数的新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怎样备好n,怎样讲好一堂课),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缺乏教学研究意识和方法,缺乏对课堂教育教学环节调控能力。亟须培养他们善于从基础课程的教学反思中,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发展教学能力。

3.课程建设乏力,课程资源开发落后

长期以来,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偏少,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师一般很难申请担任校级(更不用说省级)教改项目的主持人,缺项目、缺经费就必然缺乏发展的动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已经能熟练使用PPT、视频等信息化教育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过度依赖于PPT,导致省略了在黑板上的推导与板书,缺少了讲理与分析。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当然无法解决学生的能力培养,无法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学生特别是拔尖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获得自主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内容组织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加上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忽视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往往依靠考前获得老师的PPT课件,或者查找课程的历届考试题,就可以通过考试。以至于多门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首批5门基础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为了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基础地位,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作用,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于2014年4月组织有关人员调研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在优化基础课程基层教学组织、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及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创新举措。2015年8月及2016年10月,选派了38位长期从事基础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分两批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接受教学培训。通过专题报告、随堂听课、交流研讨、实地参观等环节,体验世界一流大学独树一帜的本科教学理念与特色,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反思自身课堂教学状况。返校后开展心得体会与感悟、未来教学实践中应用设想等方面的交流,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面貌。

为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之壁垒,促进“课堂”向“学堂”的转型,一年多来,5门基础课程着力推进了以下改革。

1.设立课程改革专项,提高基础课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

为贯彻落实西安交通大学《加强基础类、核心类n程质量建设实施办法》(西交教(2014)119号)的要求,充分调动一线基础课教师教学积极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设立了基础课程改革校级重点项目,每门课程经费资助30万元,建设周期为2年(2015年9月-2017年9月)。5门基础课程38个子项目主要集中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在线课程开发、实验课程建设、过程考核优化、演示实验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5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设立,大大提高了广大基础课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和方法,促进了对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第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2.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高等学校学习环境的网络化、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2014年3月起,西安交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了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进步,提高自身信息化教育素养,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举行专家报告会,召开专题研讨会、午餐研讨会等共计12场,推动微课、慕课、SPOC等创新教学模式进入第一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2014年11月,西安交大举行首届微课比赛,有80名教师参与,共评出一等奖7名,二等奖14名,优秀奖19名。2015年1月,组织教师参加了第二届陕西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我校12名教师的作品在全国比赛中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5项,获奖数量名列前茅,并获得全国比赛和陕西省比赛优秀组织奖。通过微课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教师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强化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扎实推进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微课、慕课,实施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在基础课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1)翻转课堂。“大学英语”课程中心教师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在小班课堂讨论中进行师生互动和同伴学习的特点,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新闻英语”课制作了5个微课课件,“英美文化”课程制作了4个知识点的微课,学生在课外自觉学习微课课件,上课时主动参与交流与讨论。

(2)微课制作。“大学物理”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它研究的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课程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在微课建设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刘丹东副教授己制作微课5个,他主讲并由课程组自行制作的“弦线上的驻波”微课2015年荣获陕西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王雪冬制作完成了“如何调整分光计”“示波器的基本使用”两个微课视频,在2015-2016第二学期开课前上传至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epc.xitu.edu.ca),点击人数大约1万次,约300人观看了视频。

(3)大班授课、小班辅导。赴境外培训的基础课老师注意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量基础课教学中,“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大班授课时,学生上课规模可十分庞大,500~1 000人的日常课堂并不鲜见,但大班所占用的学时并不多。以“微积分课程”为例,每个大班每周只进行3个学时的大班授课。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教师对知识的系统介绍和讲解并非重点,而是精选抽象问题提问,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以及师生互动,教师只是整个过程中问题的策划者和总结者。小班辅导时,学生相对集中,一般由25人左右构成,每个小班所占用的学时同样不多,主要内容是开展习题课,授课教师一般不参与此环节,由博士生助教进行讲解,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助教直面交流,具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后所不解的问题。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都积极尝试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试点改革,在鼓励和培养有较高需求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在锻炼学生科研实践方法和能力方面,以及在锻炼学生的学习心得表达和交流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MOOC建设。“高等数学”课程于2015年2月启动高等数学SPOC课程建设工作,己完成视频的全部制作并于2016年2月上传“爱课程”网站。2016年3月启动了高等数学SPOC测试题库建设,现已完成测试题库建设及在“爱课程”网站上传工作。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通过对现有精品资源课程的转型升级,建设了“大学计算机(面向工科)”和“计算机程序设计(c++)”两门MOOC课程,均己在“爱课程”网上成功上线。除我校学生使用该资源外,近30所兄弟院校的学生参加学习,课程受益面广,注册人数合计超过5万人。学员中除大学生外,还有研究生、中学生和企业员工等各类人员。

“大学计算机”在线课程开发与混合式教学理念密切结合。项目负责教师吴宁副教授在“大学计算机MOOC”建设的基础上,面向非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开展了大、小班教学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探索,并将MOOC资源逐步转化为面向校内学生的SPOC,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性设计、学生学习行为跟踪、过程管理等方式保证了学生学习效果,实现SPOC、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在与传统教学的效果对比中,学生的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有提高。

4.探索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第6篇: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教学研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43-03

一、引言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现状,本课题组对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进行了抽样调研,重点对信息化教学应用相对成熟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广东药科大学、肇庆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展开调研。调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中所使用的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效果,探索大数据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从微观上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手段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此研究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应用的信息技术

根据本课题组调研了解的情况,我们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大众化信息技术;第二大类是非开放式专业平台和专业技术;第三大类是开放式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

第一大类是大众化信息技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采用的信息技术有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资料。本课题组调研了解到,在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资料,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的相关重要知识点,通过视频资料回顾一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运用音频资料导入新课等等。

第二大类是非开放式专业平台和专业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除了上述基本的信息化教学之外,也有个别老师会采用非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微博、微课、微视频这些信息技术来进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创新。例如信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在教学中除了使用上述大众化的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外,还使用了更加专业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相对于MOOC这类平台来说,它是一个非开放的教学平台,因为它专属于特定的学校和学生,它上面的资源的使用需要经过认证和授权。通过Blackboard(以下简称BB)网络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和进行知识点测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除此之外,还有微视频技术的应用。例如广东药科大学的老师会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就某个时事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合。

第三大类是开放式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从全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用的信息技术看,一些高校已经采用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易班”(E-Class)开放式在线教学平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这类信息化教学平台是面向所有网民开放的,所以它是一种共享开放式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技术。但是它的建设与应用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来制作,思政课教师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这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三、高校思政课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怎样?对于这一结果的研究,不仅要收集教师们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感受,更重要地是要收集学生群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感受。所以本课题组对于信息学院接受信息化教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9份。

1.对应用大众化信息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

大众化信息技术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得心应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们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本课程组的调查研究,如果用“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等级来评价大众化信息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学生和老师普遍认为教学效果良好。

2.对应用非开放式专业平台和专业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题组成员对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的不同群体展开全面调研。首先,对BB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方,信息学院的网络中心的相关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所收集到的学生和老师反映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所提供的解决方式等等细节性问题。其次,对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以了解他们的使用心得体会,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哪些技术支持等等细节性问题。最后,对BB网络教学平台的最终用户学生们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访谈和问卷,统计分析他们所反馈的信息,以此为依据来评估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效果。

信息学院的思政课网络教学采取传统课堂教学与BB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课堂的教学课时约占每学期课时的三分之一。综合调研分析,利用BB网络平台实施思政课网络教学有以下三大优点:

其一,有利于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BB网络教学平台给每个学生一个账号,学生的每次学习情况都会有后台的数据库统计,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这些后台数据进行筛选,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避免了在传统课堂上只有一部分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身在课堂而心在外。例如,教师布置了某次在线学习,通过后台的数据库可以清楚看到哪些学生没有按规定完成学习任务,哪些学生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奖罚,激励学生认真完成每次在线学习任务。

其二,有利于因材施教;每个班都会存在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对于老师教的知识“一点就通”,而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听两三遍也不得其解。针对这种情况,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网络课程的前期建设中,教师已经把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以多媒体(课件、视频影音资料、文档、自测题)的形式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在每次网络学习任务中教师都会指定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次的自学和自测,便于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不仅如此,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不能完全自己学习和掌握那些难点问题,他可以在学习平台中向其他同学发起帮助信息,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与讨论,当然他也可以直接在平台中向老师提问。老师可以把同学们反馈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重点难点问题带到传统教室的课堂上重点讲解分析,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其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有种求新求变的想法,他们已经习惯了新媒体时代的生活方式,即信息化、碎片化、自由化。针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的大学课堂授课方式如果还是传统的老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模式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大学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想是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借助于BB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外的时间来温故而知新,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体上看,信息学院BB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效果总体评价良好。通过与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设思政课BB网络教学的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到他们对于使用网络平台教学的教学效果总体评价良好。

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对微信、微博、微课、微视频这些信息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总体评价良好,个别评价优秀。教师们利用微信和微博可以传播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信息给学生,同时也可以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这也成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二课堂”,所以通过这类信息技术传播理论和思想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外,通过调研发现微课与微视频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也是良好和优秀。微课与微视频的区别在于,虽然它们都可以统称为视频,但区别是制作视频的主体不同,通常是老师制作微课视频,而学生制作微视频。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可以反复地观看微课视频,从而较好地掌握思政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为微课一般都是针对某个特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讲解;而学生在微视频制作中根据老师的要求,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些精彩的微视频,让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加深和提高了学生的理论修养,也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3.对应用开放式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慕课MOOC和“易班”(E-Class)这类开放式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总体评价是良好。虽然本课题组调研的高校中还没有使用这类开放式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但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对于借助这类专业信息化平台进行思政课的教学活动评价很好。例如:西华大学的边慧敏等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文章《依托易班创新开展新时期网络思政教育》提出“易班已经成为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和最受中国青年学生欢迎的网上精神家园。”

四、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信息化教学的手段推陈出新的速度很快,在众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中哪些才是适合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哪些不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用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合适的,哪些场合是不恰当的,这些都是本课题深入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组调研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多数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对于除第一大类信息技术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都不太熟悉、不会应用、也不太愿意主动尝试。虽然已经有数据显示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思政课教学中,立足于课堂教学之基再进行信息化变革和创新是可行的、有效的,但从总体上看思政课教师们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这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制度原因。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组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和完善:

首先,学校要加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支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政课教师如果要充分发挥第二大类和第三大类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必须先学会如何使用它,学会怎样把我们的教学想法通过这些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学院在开始推广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教室上课的方式,如果让他们转到利用开放式、非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微博、微课、微视频这些信息技术来授课就没那么顺利,因为这种转变会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他们也有种担心,担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为了打消这些老师的疑虑,学校需要举办多场相关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从基础技能的介绍到高级技能的专项辅导,还要在教师组建网络教学平台和制作微课视频时给予随时的技术支持,这些都是提高思想课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关键。例如信息学院比较成功的作法是,每年至少会有二期的BB网络平台使用的培训,一来可以让原先没有使用平台教学的教师转向到开设相关的网络教学课程,二来可以让学校新进的专任教师们学习和掌握平台的使用方法。只有开设网络课程的教师掌握了BB平台的使用技巧,才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才能够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质量。

第7篇: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力量;角色定位

作者:高中(湖南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一、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关数据显示,1979年到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上升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53.7%,城市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仅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就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①。可以说,城市己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和核心,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而2016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9》指出,我国交通事故、电梯事故、城市火灾、危险品爆炸、城市内涝等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经济社会损失严重,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短板”②。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依据理论界和实务界已形成的大致共识,所谓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内的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未受到威胁,涉及公共领域的秩序、利益、价值能够按照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正常运转的状态。就所指涉的范围而言,广义说认为城市政府对辖区内出现的安全问题都需要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管理,因而将城市任何安全问题均归入公共安全的范畴。狭义说则主张特指具有公共性的城市安全问题。本文采用狭义说。

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类型,学界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例如,在成因上,可简单地分为自然灾害管理和人为灾害管理;在管理环节上,可分为日常预防、预警准备、应急响应、恢复常态;从应急管理角度看,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四大类;从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保险产品开发的视角,则包括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市政安全、交通安全、社区安全、公众安全、职业责任、社会安全、食品和环境安全、健康疫情安全等十类领域。可见,城市公共安全及其管理是内涵极其丰富且实践形态极其复杂、多样的城市社会政治现象。

在公共安全领域,我国基本上仍处于“国家力量包揽一切”的无可奈何的格局下,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虽有期盼但仍处踌躇、怀疑、不知所措的状态。在新形势下,这种模式暴露出了覆盖范围有限、保障力度不足、保障效果欠佳等问题。而继续单纯加大行政力量投入,无论从结果导向,还是从效率导向的角度,均非最优选择。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成熟的国家,实行的都是一套以行政力量为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成效显著的安全管理体系。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是对行政力量守护公共安全的积极补充,同时还是从“被动防治”到“主动防治”、从“部分防治”到“全方位防治”转变的关键要素。究竟如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来,已成为一项亟待深入探讨的议题③。

为了解我国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现状,探究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可行路径,本课题组在湖南省政法委的牵头协调下,特选取开福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天心区高桥派出所、雨花区高升法治社区三处进行实地调研。对开福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的调研,重心在了解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施行现状和支撑力量,及网格化管理(信息指挥平台)的运行方式及问题;对高桥派出所的调研,目的是了解当前警务模式在城市治安管理中的现状和问题;对高升社区的调研,主要是了解并探索社区力量在城市安全管理中可发挥的作用和可调动的资源。此外,本课题组还广泛了解了涉及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本文拟从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主体角色及其功能切入,分主体进行论述,以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应对之策。

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多元主体及角色定位

结合国内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实地调研的心得体会,本文认为,可以把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引入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来。

(一)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核心载体,又可划分为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下面将分块阐述这些社会组织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1.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的主要形式是企业。企业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主要途径有两个:

第一,做好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让企业成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单位之一。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既是法定义务,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健康、长远发展的必备要素。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系统排查安全隐患,妥善处理可能引发安全问题的纠纷、事故及其他隐患,并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督、查处工作。值得强调的是,应明确企业负责人的安全责任,可以考虑参考“行政首长负责制”,做实“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倒逼企业负责人狠抓安全管理工作。对上述建议,一些地方条例已有关注,如《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第八、九条对企业安全管理教育及企业负责人的安全责任就有涉及,但都是粗线条的,缺乏相应实施细则和惩戒规定,以致难以取得较大实效。笔者建议在《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中围绕“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制”这个主题,细化企业等单位的安全责任并完善实施细则,增设具可操作性的惩戒规定。

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应鼓励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五条就有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即将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八十六条也规定了营利法人应“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常见的有抗震救灾中企业捐资捐物、承担对口帮扶责任,企业捐赠消防器材等等,间接维护了当地的公共安全。当然,也有直接维护公共安全的例子。实地调研获悉,高升法治社区的高升实业有限公司虽是一家集体企业,但亦承担了社区治安巡逻人员的费用,为保障社区安全主动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政府应从多渠道倡导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开展典型企业评选、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推动企业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这也正是调研时常常听到的基层呼声。

第二,为政府提供公共安全服务。其具体形式多样,如有资质的企业可以提供城市安全管理软硬件系统、治安保障服务等。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有两种企业,一种是保安公司,一种是保险公司。

保安公司,作为“警务社会化”理念的重要实践,具有效率高、针对性强等特征,是对警察体制的积极补充。与国外先进保安公司相比,我国保安公司存在不少差距:从业人数比例过低,我国保安服务人员和警察的比例平均不到1∶2,而先进国家一般为3∶1,最高达6∶1④;专业化水平层次不齐,我国保安服务业还未形成严格规范的职业培训机制;业务范围相对过窄,先进国家保安公司已经发展到以安询、技防为主,而我国保安公司的业务更多的还是人防。差距虽然存在,但潜力同样巨大。如果我们能更重视、支持保安公司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保安服务的方式,更多地鼓励保安公司参与大型活动安保工作,协助公安部门日常巡查,为社会各类主体提供安全方案设计、技术支持等,这会比单纯增加行政警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⑤。另外,我们也要考虑破除保安公司发展的一些阻碍,改变目前保安服务业近乎行政垄断的局面,鼓励市场和资本的进入,激发保安服务业潜力,同时要完善监管机制和考核机制,确保保安服务业健康发展。

保险公司,依据其企业本身的业务特性,可在城市安全管理中起到事前防范、事后补偿的作用。保险公司的风险评估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专业化程度高。如果让保险公司大范围地评估城市规划、公共设施等城市公共安全要素,合理地设计险种和保险费,依法建构合理、可行的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多元公共安全险种投保机制,可很大程度上消除潜在安全隐患,从而起到事前防范的作用。2013年深圳市政府与民太安保险公估集团携手推出《深圳市公共安全白皮书》,成效较为显著。政府携手保险公司评估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这完全是可以借鉴和推广的。

此外,保险公司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还可以起到分担风险、事后补偿的作用,体现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微观维度,涉及作为个体的人或组织可以参保各种人身险、财产险等来分担风险,这个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宏观维度,涉及如何把保险理赔范围扩到其他重大安全事件。这是目前的一个难点,因为大多数保险产品的理赔范围都排除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对于类似的重大灾害,保险还无法起到分担风险、事后补偿的作用。对此,聚焦于重大灾害的“巨灾保险”的概念应运而生,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设计、实践,其中深圳的“政府巨灾救助保险、巨灾基金和个人巨灾保险”三位一体的模式走在了前列。“巨灾保险”的模式,值得相关部门关注和探索。

2.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主体更为多元,主要有NGO、社区、学校、媒体,以下分论之。

(1)NGO。NGO,即非政府组织,学术界普遍认为,非政府组织是依法建立的、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自主管理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NGO基于本身的专业性和公益性,可以在政府职能之外,为社会治理提供积极补充。但在实践中,我国NGO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这有很多制度上的原因,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条对成立社会团体在人数和资金上的较高限制,以及必须挂靠业务主管机关的要求,给NGO的成立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在公共安全领域,能被人熟知的只有中安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几个全国性的救援组织,而且这些组织的主要领域在地震之类的大型自然灾害的救援上,与城市公共安全几乎没有其他交集。但实际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有大量的工作可以由NGO来承担,既可以是卫生知识、消防知识、安全知识普及,公共安全事件医疗救助等需要专业知识的NGO,也可以是社区志愿巡逻、纠纷调解等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草根NGO。因此,有必要放宽NGO设立门槛,鼓励、支持、引导更多有资质的NGO组织参与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来,可以考虑在起步阶段通过政府适度提供财政支持的方式加以扶持。

(2)社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⑥。现今我国大陆的社区,绝大部分是由城镇的居民委员会改名而来,少部分由并入城镇的村委会改名而来。因此,社区不仅是民众自治的重要平台,也是基层治理的承载核心,担当着区域内公共安全的重任。社区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关键在于发挥社区的自治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社区物业公司。安全管理是物业公司的一项基本职责,物业公司理应成为社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物业公司维护社区安全,可以通过“人防+技防”的模式运行。人防,主要是物业公司人员通过门禁管理、治安巡逻等人力手段来维护社区安全;技防,主要是物业公司通过建立、管理现代化的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来保障社区安全。此外,在社区管理中,物业公司还应当承担起安全教育的责任,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小区经济情况及物业公司水准的差别,社区治安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规范物业公司安全管理活动,可以考虑设置行业门槛和考核机制,督促物业公司建立完备的“人防+技防”体系。此外,也可以把社区安全情况作为社区、街道工作的必须考核项目,以社区、街道办的力量反向监督物业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强化物业公司安全管理的职能。

第二,社区治安巡逻队。很多地方都兴起了社区志愿者巡逻队,志愿者们身着特定衣服、佩戴特定袖章进行义务巡逻,这既能起到治安巡查的作用,又能对潜在的可能造成治安问题的人起到震慑作用。由于社区志愿者对社区布局和社区居民情况比较熟悉,了解哪些地方是安全问题多发区,志愿巡逻工作通常能取得不错的成效。但一方面志愿者基本未受过严格培训,遇到紧急安全事件很难进行恰当、及时的处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长效机制,社区志愿巡逻常出现虎头蛇尾,逐渐消失的现象。对此,可以考虑建立“社区民警+专职巡逻队员+义务巡逻队员”三结合的治安巡逻机制。社区民警,当然由基层派出所指派。现在公安部已强化社区民警的角色定位,把更多的警务资源投放到了社区,以便能把治安问题控制并消灭在最基层。专职巡逻队员,可以由物业公司保安人员和社区居委会成员组成,对他们可以提供一定财政补贴或奖励。义务巡逻队员,可以由社区志愿者以及“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知识分子、老政法干警)组成。社区民警对治安问题的解决起主导作用,专职、义务巡逻队员起辅助、配合作用。这种模式可以做到职业与志愿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长效性。

第三,邻里守望制度。邻里守望制度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治安制度,它把一定区域内的居民联合起来,相互帮助,共同预防犯罪,体现了群防群治的思想[1]。目前我国城市是一种陌生人社会,邻里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感,而邻里之间关系的疏远甚至冷漠,客观上给犯罪行为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西方的邻里守望制度,鼓励社区居民订立《邻里守望公约》建立邻里守望制度,成立邻里守望志愿组织,鼓励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往来、互相保护,让每一个社区居民都能成为保护邻里安全、维护社区治安的“守望者”。邻里守望制度是居民自治的典型实践形式,是发挥群众力量的集中体现。邻里守望体系的建立,能最广泛地动员邻里参与到治安保护活动中来,能更好地发现安全问题,能更及时地上报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社区志愿组织。社区志愿组织,是居民自治精神和志愿精神的集中表达。社区志愿组织,扎根社区,更能理解社区本身的需求。就社区安全工作而言,我们既要倡导像社区治安巡逻队一样的、直接维护社区安全的志愿组织,也要提倡其他类型的保障社区安全的志愿组织,如社区矛盾调解组织,能把安全问题消除在萌芽之时。当然,社区志愿组织除了治安巡逻队、矛盾调解组织外,还有更丰富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来推动社区志愿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授予荣誉称号、适度给予补贴、物质奖励等等。如果社区志愿组织发展成熟,效果明显,甚至可以申请成立NGO,把辐射范围拓展得更宽,把成功经验扩散得更远⑦。

关于社区主体,还涉及到一项重要制度,即网格化管理制度,各地的具体实践形式多样。以开福区为例,每个社区划分为两到三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网格民情员、网格监督员、网格治安员和网格党支部书记5种基本服务力量。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要求,实际让每个网格员都成为网格的安全守护员。网格员坚守在一线的网格管理岗位上,能更快速、更准确地发现安全隐患、安全事件,并通过电子工作平台上报,而“上报、派遣、处置、审查、核查、归档”的工作流程可以让安全隐患、安全事件得到及时的解决。总结包括开福区在内的地区网格实践经验,网格化管理可以使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力量下沉到最基层。

调研获悉,网格化管理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其一,行政力量有局限。网格员的配置受到地方财政的限制,财政状况好的地方,网格员往往是单独聘请的、专职的,效能较高;财政状况一般或不好的地方,网格员通常由社区居委会成员兼任,效能会打折扣。同时,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网格员的工作基本上也是正常八小时工作制,不能全天候、全范围地覆盖整个网格;其二,工作内容有重叠,共享有障碍。网格管理系统,跟公安、安监、食药等行政系统至少在安全管理上,工作内容有重叠,而且各系统工作侧重点、工作方式不同,彼此很难做到相互协调,容易出现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管了也管不着、管不好等消极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将网格化管理由行政主导模式逐渐转变为“行政指导+社区自治”的混合模式。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鼓励、吸收网格内的民众、志愿者参与,也可以考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组织乃至个人的参与。这比单纯增加财政、行政力量投入,效果会更理想。地方党政部门核心负责人应提升区域安全责任意识,整合力量,下大力气打通各行政系统的信息壁垒,就公共安全事务建立统一的信息沟通、协调的平台,籍此减少信息壁垒和信息成本,共享信息,协调工作,避免工作重叠和行政资源的浪费。

(3)学校。学校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主要发挥两种作用:其一,作为城市安全的基本单位,保障在校人员安全。校园安全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出现过诸如校园踩踏、食品安全、校园治安等问题,再加上学生身心不成熟,更易引发安全事故。应下大功夫,系统排查、集中整治校园安全隐患,把校园变成“安全保障园”,可以借鉴前文提到的“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做实“学校负责人安全责任制”,以督促学校各级负责人进一步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其二,作为教育机构,传播安全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但目前基本处于法律虚位的状态。安全教育应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得到施行。学校课程的设计应保持必要的、循序渐进的安全教育课程,从娃娃抓起,让学生在校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无论是食品安全教育,还是应急安全教育、应急安全演习等,都应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日程中,以培育学生(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⑧。

(4)媒体。媒体在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本应发挥重大作用。《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但目前,进行过这样的公益宣传的媒体很少,缺乏常态化的传媒公共安全宣传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安全知识宣传几乎只能在电影院、地铁上看得到,而且仅仅只是紧急逃生知识。媒体作为直接面向民众的信息传播平台,不应只考虑经济收益,应更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既然公共安全宣传是新闻媒体的法定义务,媒体主管部门就有责任采取可行举措,切实保障该项法定义务得到贯彻落实。

根据上述数据,2011年浙江省全年平均各月存款余额为58691.33亿元,贷款余额为50623.79亿元,按存款比例计算的社会游资总量8803.6995亿元,按贷款比例计算的社会游资总量10124.758亿元,全年平均多发贷款6605.2935亿元。在多发的6605亿元贷款中按照20%的比例,相当于多了1321.06亿元的社会游资。两项加也是10124.758亿元。这个数字与网络上流行的浙江省游资总量介于8000亿元到1万亿元的说法接近,所以能够基本反映浙江社会游资的总体情况。

综上,我们应切实加强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细化媒体在公共安全中应有的责任,加强媒体的公益宣传的法定责任意识。媒体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突出安全宣传,达到普及安全知识的效果,而且政府、企业等主体也要在合适的地方搭建传媒平台,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应急宣传。

(二)个人

与社会组织相对应,我们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作为个体的“人”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就公民个人而言,一方面应该自觉汲取公共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应急处理方法,这与上文提到的安全知识教育有直接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也应该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来。因为公民自己既是公共安全利益的享受者,也应是公共安全的维护者。面对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每一位公民都应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做到对安全隐患“零容忍”,对可疑分子“不无视”,才能提升社会的整体安全水平,公共安全的大网才能越织越密。

近年来,“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民众自愿自发参与到打击黄赌毒,乃至黑社会组织、间谍组织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扬,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群防群治的显著成效。我们应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民众积极参与到公共安全管理中来。精神奖励,可以考虑用授予荣誉市民、通报嘉奖等方式实现,用荣誉去鼓舞人,但如果涉及打击安全犯罪等特殊情形,务必注意保护民众的隐私,确保参与民众人身安全。对于民众参与对重大安全事故或重大安全隐患的上报、处理等行为,可以予以较大数额的金钱或物质奖励。对于日常公共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现和反映,可以用小数额的物质奖励⑨。

可以考虑使用专项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相关民众志愿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把个体的力量汇聚起来。如“朝阳群众”实际上是一个有秩序的志愿组织,最近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还推出了“朝阳群众”微信APP,进一步方便了“朝阳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工作。这说明“朝阳群众”现象的兴起和发展,既体现了民众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自觉自醒,与此同时也与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是分不开的。此外,可以考虑发动系列专项活动,激发民众参与热情,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如上海的“城市公共安全随手拍”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2]。

同时,也应该注意消除民众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后顾之忧。即将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三条和第一百八十四条,可以说是初步解决了“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争议,确立了承担见义勇为者损失的主体,以及见义勇为行为不担民事责任的原则。这两条“好人条款”,卸下了见义勇为者的负担,能鼓励民众更积极地维护公共安全和秩序。但民法责任之外还有法律的模糊地带,而且按法定程序见义勇为者在实施相关行为中受伤获得赔偿等救济所需时间较长,不利于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应不断完善“见义勇为基金”等保障体系,进一步减少乃至消除民众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心理障碍和经济成本,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见义勇为基金”在设立和运作的原则上,应具有鲜明的价值引导性,并通过进一步降低评审门槛等举措,鼓励救死扶伤的义举,而不是因为制度性合理定位的缺失和某些滞后性规则,削弱乃至损伤个体在此方面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激发负能量的后果。

三、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国内外长期的经验表明,建立以行政力量为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是符合实践规律的。但我国目前仍处在以行政力量为绝对主导,社会力量基本不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阶段。尽管涉及公共安全的国家立法、地方性立法,以及政府规章和各类规范性文件,均明文强调应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的管理,并且各级政府似乎也确实意识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讲多做少”却是现实状况。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治理,各级党和政府虽已认识到光凭政府力量来充分有效地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已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但如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却始终是个难以突破的难题。其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囿于长期以来“大政府、小社会”的国家治理结构和至上而下的压力型政治体制,广大民众长期以来缺乏像欧美国家那样历史形成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事实上,直到市场经济背景下国企大规模改革后,职工与单位之间的那种家长主义范式的血肉相连的密切组织关系才被真正瓦解。但是,“组织的人”转换为“原子的人”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基层民主建设,多元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壮大依然受到体制机制的严格制约,作为个体的人难以有多元的渠道融入新型的集体(自组织)中以培育一种新型的社会合作意识与合作关系,过去的集体主义精神尚未被公益意识所取代。而公益意识恰恰是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思想基础。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人们依然习惯于认为公共安全的管理完全只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自觉的公共安全管理的参与意识尚未成为公民意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这个问题上,往往是政府这边一头热,但民众方应声附和者寥寥无几。

其二,虽说维护公共安全人人有责,但对绝大多数面对着生计压力的普通百姓而言,确有勉为其难的客观现实。即使是在小区生活的居民,大多是朝九晚五,忙于工作、生意,很难有精力去关注和参与公共安全的管理工作。即使是组建一个能有效运作的小区业委会,在很多住宅小区也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而能胜任居委会全身心、全职工作岗位的往往也以下岗职工、退休者为主。

其三,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有意识地调配各种资源,拓宽民众便利性地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渠道,着力培育民众公益心,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和挑战。但中国政治的特点决定了掌握着资源调配的核心领导才是关键,而这依赖于这些领导是否能真切地意识到社会力量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意义和功能。实证调研显示,真正有此意识的领导并不多见,导致已形成的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社会力量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政府资源的投入、引导和重视,逐渐流于形式,部分民众本于初心的参与热情渐渐消失殆尽。

(二)微观着手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对策

本文在立足长沙市城市安全管理实践、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将社会组织和个体这两种基本的社会力量作为抓手,构建各层级的常设公共安全管理协调机构,有的放矢地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第一,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从企业、NGO、社区、学校、媒体五大主体重点推进。就企业而言,应建立健全“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制”,督促企业抓好安全管理工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承担更多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社会责任。其中,要重视保安公司和保险公司两类特殊企业,发挥保安公司对当前警务模式的补充作用,发挥保险公司在评估安全风险、分担事故损失的作用。就非政府组织(NGO)而言,应放低其成立门槛,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适度财政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一批在维护城市安全、消除安全隐患等领域,有特色、有实效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就社区而言,要加强物业公司的安全责任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巡逻制度、邻里守望机制,鼓励发展社区志愿组织,推动建立“行政指导+社区自治”的新型网格化管理制度。尤其应注重发挥“夕阳红效应”,重视、引导、鼓励、组织、保障街道和小区的身体健康的离退休职工参与到上述机制的建构中来,通过适度的资源投入,扶持这些自组织的壮大和发展。就学校而言,重点在抓好学校本身安全管理工作,并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针对媒体,相关主管部门要细化、落实媒体“安全公益宣传”之法定义务的履行,搭建媒体平台,发挥媒体在安全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疏导和指引作用。

第二,调动个体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引导公民自身做好安全知识储备,提升应急能力;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公民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疏通公民参与渠道,如微信、微博等互联网+的灵活形式;建立健全“见义勇为基金”等保护公民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机制;高度重视从民间、基层组织中充分发掘既热心公益又具备丰富调解经验的“纠纷解决能手”,通过让其登台讲课、编写调解实务指南等方式推广民间调解经验。这是化解基层矛盾,消除安全隐患,低成本高收益的举措。

第三,成立常设的公共安全管理协调机构。应从中央到地方分别成立以党政负责人牵头,政法委担纲,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公共安全委员会。只有针对性地加强承担公共安全主责的党政力量的建设,方能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提供更多的便利。

城市公共安全内涵广泛,形式多样,具体对应、负责的行政力量也因事而异,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常常需要多种行政力量的共同协调参与。我国目前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方式通常是启动各级应急预案,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处理机构,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应对,但这种模式有很大的缺陷性,即专业化程度很低,容易受领导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在处理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时,临时成立的处理协调机构很难做到专业、高效,稍有不慎,会造成重大损失,如天津爆炸事件中消防员盲目用水灭火造成了巨大损失,又如SARS在北京的传播因某市领导隐瞒情况造成更严重后果等等。同时,应急机构的临时性,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和应急工作结束做针对性的改进,等下一次同类事件发生,很可能又是一次从头摸索的过程,经验成本太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