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大学生应该有的素质
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之中很关键的一段时期,这个时间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内,能否对大学生们进行很好的素质教育,往往会影响其一生,那么,一个现代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素质呢?我认为有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法纪素养等符合社会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综合体现。
在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当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灵魂,是最重要的一项,它对造就高素质人才起着引导和保证性作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品质总称,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两方面,思想素质是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三个因素组成,而政治素质则是由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要素组成。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一定的基础,但总的来说,社会方面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也还不够成熟,可塑性则比较强。因此,要求大学生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提高自己的认知和鉴别能力,培养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
2、人文素质方面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怎样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就主要是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标,完善人格。追求人的美化,教会大学生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和灵魂陶冶,在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的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去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并追求真理,温文尔雅的风度气质等。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不断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科技的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践能力的含义要高于有些高校所强调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事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全部。实践能力还应当包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敢于接触实际、并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4、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方面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层面是指大学生的法纪知识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它通过内心的结合和习惯来约束现代大学生的行为,从而调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做人实践当中产生的行为规范的心理品质,包括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形成的若干关于善与恶、公与私、廉与腐、诚实与虚伪、创新与陈旧、积极与消极,促进自身全面素质发展为中心的观念,个人情感和个人行为习惯所对应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如何进行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们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为兴趣的关系结识了众多的海内外文化大家,总结出了人格的精髓,弥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他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部的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等九个部分,根据该理论,要如何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要解决“令行”的问题,还要解决“禁止”的问题,禁止是对背离、干扰、阻碍等不良素质教育实施的行为的禁止。“令行”和“禁止”联系密切,互为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约束机制尽管起始于“禁止”,目的是为了“令行”,是为了在社区内产生有利于实施良好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风尚习俗,造成使个体行为服从于集体行为的心理压力和动力,在行为上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可见,必要的约束机制是实施良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所谓素质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指能够为素质教育的运行提供必备的基本条件。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所有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完全孤立的不需要任何条件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建立健全有效的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就是要能够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
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很重要的是保证学校经费和设施达到规定标准。学校必须具备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运动场地和器材等。近些年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对子女的前途也越来越关心、重视。在子女们上学的“择校风”中,条件稍为好一点的学校人满为患,而名气较小的学校则难以为继,师生们在精神上承担很大的压力,信心削弱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这些现象既不利于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也不利于保证公民教育和学习权利的平等,更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素质教育的实施。
3、建立有效地的动力机制
社会需求是大学生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名族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一个学校而言,提高大学生们的素质,能有效地促进整个学校素质的提高,满足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各种需求,符合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内的所有人的根本利益,这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可以这样说,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符合现实情况的,关键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揭示,有部分学校和家长错误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建立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首先就是要将阻力变为动力。也就是要让大家从思想上要统一,要建立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有效的沟通互动平台,方便相互了解及配合,以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合理推进。沟通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思想。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课程和传统思想教育返朴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不断扭曲为“应试教育”。这种扭曲使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歪曲,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非良性发展。所以,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而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检验方法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成功与否,是需要很长时间才会看出成效的,因此,践行素质教育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学校要根据每一个素质教育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已经实施的素质教育进行各方面的修订,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 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 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
【关键词】学生公寓 素质教育 意义
一、学生公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已经实现了单一化教育向多元化教育的转变。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待时间最长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学习、交流、娱乐、休息,学生宿舍就是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的家,他们渴望着在这一片小天地中享受到舒适、温暖、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因此,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在管理公寓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好学生公寓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公寓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要求
学生公寓的管理与高校的安全稳定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高校的安全稳定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公寓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只有管理好了学生公寓,才能确保学校的安全和稳定。所以,高校在学生公寓内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渠道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在校大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势在必行。
(三)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的途径
学生宿舍是由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组成的一个校园小家庭。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喜欢大胆、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思想,朝夕相处久了免不了发生一些摩擦。日常生活中学生与公寓管理人员的接触较多,公寓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思想品行、道德素质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在学生公寓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养成、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二、对当前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现状的分析
(一)管理不严格
高校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并不是很严格,对学生宿舍的把控力不够。比如在宿舍卫生方面,当代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不重视,在宿舍内使用违规电器,烧水、煮饭等情况。对于这些学生公寓内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一般采取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方式进行整治,但是取得的治理效果不佳,卫生问题反复整改不能长期保持,宿舍内使用违规电器的情况依然较多等等。
(二)教育不全面
由于学生较多时间是在宿舍内度过的,并且学生公寓是一个人员密集场所,高校对学生公寓的管理重点关注安全方面。进入学生公寓楼内,宣传栏内大多数是各项安全教育宣传内容,往往忽略了在公寓内对大学生进行持续的全面素质教育。呆板、老套、陈旧的管理方式,没能让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有所提升,大学生应有的管理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最终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没能有质的飞跃。
三、对学生公寓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学生公寓管理规章制度
利用学生公寓管理做好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工作,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公寓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学生公寓管理人员每天坚持对学生的公寓卫生进行检查,并把检查情况公布在学生公寓楼下,让学生了解到各自宿舍情况。同时,学校也要把学生宿舍的卫生情况和学生的评优、评奖、入党等内容挂钩。通过将日常检查与学生的相关考核挂钩制度,让学生对自己在公寓内的行为引起高度重视,更好地遵守校级校规,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延伸日常生活中,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
(二)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完成。宿舍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美化环境,还需将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生活作风等方面纳入其中。大学的宿舍生活中,大家都是从陌生到彼此熟悉,各自的想法、观点、理念在这一间小小的宿舍中融合,逐步形成各不相同的宿舍氛围。每个宿舍的氛围对成员们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首先需要由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宿舍清洁、美化活动,让学生深刻领会“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含义,可以在基础的卫生劳动中得到锻炼,受到相应的教育。其次,公寓管理部门还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通过文体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穿插至其中,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各系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及特点,在本系的学生宿舍之间,开展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例如“宿舍杯”财务核算大赛、宿舍集体建筑设计大赛等专业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还能加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及运用。
(三)提高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的素质
大学生公寓的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决定。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热爱学校,通过公寓管理人员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来影响学生,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要想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务必要求全体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做到为人师表。
总结
学生公寓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公寓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学生公寓对大学生的素质教学职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大学生成功;大学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功。而大学生要成功,大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主体成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是否能够成功,大学生成功素质获取的主要途径乃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因为独立学院教育规律和模式与普通高校不同,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基于这种特点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对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呈现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一、大学教师素质的要求
大学教师除了具备普遍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外;鉴于其独特性,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人文素质
当下处于时代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大众乃至对大学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抛开无节制的贪婪、商业上的巧取豪夺,制假贩假售假、腐败现象无时无处不在不说,作为任何社会堕落之最后防线的教育事业,其有的腐败程度、人文素质的低下也令人触目惊心。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不够勤奋,家境较好,因此就会导致自我认识和控制力差,同时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够。在社会这样激烈的影响下,就会对学生形成腐蚀作用,出现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学生主流价值观和自我实现意识的缺失。这种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影响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人”和阻碍大学生 “五大体系”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
从当下大学人文素质现状来看,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仍然是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师的礼仪和服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行为学中讲到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效率好的关键。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是国家教育大计的重要举措,是民族的希望。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一个人没有创新思维是没有大的的成功的。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必然要求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
对大学教师而言,创新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创新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敢于设想和想象,敢于实践。在复杂的否定之否定中,建立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这过程中,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时间的,对教师身心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当然,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本能地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强烈的教学互动下,学生的智力会得到经常性的开发,有利于学生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践能力
在教育目标上,独立学院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标志,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偏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独立学院更强调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适应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保障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教授方式上,强调产学研结合,不断挖掘教学空间,将课堂搬到现场,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前提是大学教师要有很强实践能力素质。在教学和科研上,大学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四)身心素质
大部分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并呈现阶梯型层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就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大学教师身心素质的考验。只用健康的体魄,才能承受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所谓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认定。健全的心理素质诸如:耐心、信心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可能就需要耐心的讲解和多次重复的强调。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不断锻炼和提升大学教师身心素质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发现素质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个性突出,潜质明显的特征;鉴于此,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就提出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同步推进。那么,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就要求必须具备发现素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要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质,使得学生内在的隐性素质升华为显性素质。二是教师同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失败因子,指出和督促学生能够消除失败因子,不断进步并最终走向成功。
往往不是学生缺乏意识或者创新思维,而是教师缺少发现。可见,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在学生的成功教育环节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成功的体现是培养成功人才,那么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发现素质乃是该教育理念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途径
(一)国家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近年,国家不断关注和重视独立学院的发展,并赋予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政策诸如规范制度、经济政策等来加强大学教师素质工程的建设。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保证。
(二)大学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
1善于思考,加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思考,总结自身的不足,寻找素质缺陷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时,要加强与人交流,同事相互思想碰撞,产生新的观点,有利于共同素质提升。
2参加教学培训。参加各种教学培训诸如先进教育理念的陶冶,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学竞赛的参与等,都能够在不同方面改善和提升大学教师素质。
3努力实践。实践是最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投身实践,不断创新并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教学得失,在自我高素质要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结语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但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关键还是加强大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努力培养大学教师的高素质,进而培养大批的成功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一)调查和分析方法
1.量表的设计。将实施和评价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各项指标分解,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方面、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程度的描述上、学生参与社团的情况、在学生人文素质活动效能评价上、对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评价上、用人单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上7个方面编制量表。
2.数据收集整理。本次调查按照随机抽样原则,2009年6月20日,召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1388份,回收1385份,有效问卷1382份。
(二)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70%的学生对中外文史哲艺方面的常识了解尚可,但部分知识的熟知程度较差,反映了高校学生在人文基础知识方面相当欠缺。
2.学生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方面,经常阅读文艺书籍的学生并不多,只占31%,阅读量也不大,反映了思想认识和实际阅读行为相脱节,表现出“知易”“行难”的特点。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缺乏严格的考核、评估和监督,学生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的“他律”程度不够。
3.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程度的描述上,90.2%的学生认为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其中33.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人文素质。
4.学生参与社团的情况,社团是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但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中以学生干部居多,只占被调查学生的35.2%,普通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还远远不够。说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实施的力度不够,配套措施跟不上。
5.在学生人文素质活动效能评价上,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各类文体活动及比赛、社团活动、讲座和选修课。
6.对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评价上,52.8%的学生认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当务之急;46.6%的管理部门及教师和81.4%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可以起到作用,其中31%的教师和28%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所起的作用超过了80%。
7.在用人单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上,71.9%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69.7%的用人单位和39.7%的学生工作人员认为最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是敬业精神,64.4%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专业知识占优势。只有8%的用人单位和6.9%的学生工作人员认为目前大学生的信用度普遍较高。
(三)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滞后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学生管理干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措施和活动满意度不高,67.2%的学生工作人员和82.3%的学生认为学院人文环境及活动需进一步改善。70%以上的学生工作人员认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言谈举止文明的程度均为一般,58.6%的学生工作人员认为学生人文方面的素质一般,给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高校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方面至今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在实践上也没有总结出比较成功的运作模式。长期以来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习存在抵触情绪,教师讲课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把人文素质教育当成纯理论式课程去讲,且“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基本是拼拼凑凑、支离破碎,这种不健全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了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缺陷。管理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一致。主要表现:普遍存在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严重分裂的状况,各层次各阶段没有明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没有专门的师资或师资队伍不够健全;没有专门的教材、教学计划;经费紧张。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在高校日常管理中,柔性的东西往往被忽视,正是应了那句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机制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保证机制
1.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规范化与常规化建设
常规化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较强的计划性,便于教育者充分准备,也便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既有利于经验的积累和问题的总结,也有利于减少协调不畅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目标明确,便于选择;对于学院而言,有利于将常规性的内容形成特色与传统。实现常规化,需要落实三项工作:一是规划和方案,减少工作的随机性与随意性;二是及时总结经验,始终以常规化的观念指导工作的具体落实;三是把成熟的项目制度化,因为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常规化需要在院、系、班三个级别的系统上建立。
2.成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门机构,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组织和指挥
成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门机构,建立一套统一规划、组织和指挥的运作系统。主要职能是负责全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划、组织和实施。整合各方资源,实施素质拓展,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可以将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组织系统与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合二为一,也可以尝试与教育管理学分制度一起合三为一,组织系统的建立有了保障,也就解决了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依附性和从属性的问题。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建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人文师资队伍。学校应制定政策,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资助与人文素质相关专业的教师出外进修,攻读学位,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教师自身应加强敬业精神和表率作用,使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2)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人文素养。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军,重德和重视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教师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大的绊脚石,应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水平的系统教育。要加强教风的建设,树立严谨治学的教风。以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为前提,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以激励学术研究为主导,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以奖励教学先进,形成教学梯队为主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各种教师培训,以提升教师的素养。比如开设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为教师开设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组织讲课比赛,创办教师文艺团体等。为教师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使之尽快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化、从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化。要把好学生工作队伍的入口关,强化考核,加强培训,提高学生工作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工作队伍永葆生机与活力。
(4)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教材的开发建设。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自身可以组织和聘请专家编写有关人文素质教材,学校也可以自己制定必读书目,编写必要的导读教材,如《文学欣赏》、《美术欣赏》、《音乐欣赏》、《大学生文化修养讲座》等。教材建设要保证质量,注意教材的导向性。也可以采取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普及教育。
(5)加强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研究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既要研究人文素质在改革教育思想、更新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对各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考核与评价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指导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
4.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关键在领导。实践证明,高校领导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和亲自操作,是这方面教育取得成绩的最重要的条件。有远见和负责精神的高校领导一定会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进而会使高校本身甚至使中国教育受益匪浅。
(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工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重要日程。
(3)学校领导亲自抓。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注重实效。
(4)确保经费。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的场所,支持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购置图书资料,创造各种软硬件条件,保证各种人文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5)定期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
1.定期开展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测评
人文素质水平测评含人文知识水平测试和人文素质水平测试。测试一般采用问卷形式,进行统计分析。时间应考虑在安排下一个学年教学和活动规划的前期开展,对象应包含全体学生。对新生的测试可以了解新生群体的人文素质现状,了解生源素质状况,对老生的测试可检验学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可以采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分专业、分年级、分时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展开。测试的结果应作为制定新学年人文素质教育计划的依据。对教师及员工人文素质水平测试以2-3年作为一个测试周期。
2.诚信评价机制
比如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建立的学生诚信档案。他们对学生的基本信用状况进行描述,分为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经济情况以及素质拓展情况四部分。其中学习情况主要是考试时有无作弊、实验有无抄袭或修改数据、平时作业有无抄袭等;生活情况既有“有无偷窃记录”等违法违纪记录,也有“早锻炼是否自己打卡”等生活作风记录;经济情况主要是学生贷款使用说明和是否按时还息的信用记录;素质拓展部分针对学生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的情况,比如报销“活动经费”是否真实等进行记录。为了保证客观公正,他们除了学生个人自评之外,还要经班委、团支部和学院的双重审核,尽可能使这份“诚信档案”更加客观真实。建立诚信档案的必要性众所周知,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关键问题在于为每一名学生建立诚信档案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系统与运行机制。可以将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组织系统与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合二为一,也可以尝试与教育管理学分制度一起合三为一,组织系统的建立有了保障,也就解决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一个关键问题。
3.建立记录机制和约束机制,纳入学生管理
将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情况作为学生重要的考核资料进入档案,作为学生评先、评优、评定奖学金等的内容,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考核条件。将个人的诚信记录与奖学金、评优选先、入党、向用人单位推荐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宜紧密联系,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关键词】拓展训练 大学体育教学 可行性
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由此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为此,要求大学体育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基于社会发展对综合人才的需要,将大学体育教学发展成培养学生体育团队精神、增强体质的重要课程。拓展训练作为建立在实践项目活动基础上的体验式训练方式,通过真实的情境体验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为此文章对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是英国为了适应战争提出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拓展训练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教育领域的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兴训练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课程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学习获得个人学习体验的过程。
二、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能够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漏洞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虽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下也逐渐显露出自身的不足,比如传统体育教学采用的是单向沟通的教育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主,并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不利于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符合体育教学改革需要
新时期对大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体育课程发展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此,大学体育教学需要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丰富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和内容。拓展训练的应用是丰富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
(三)符合学生自身体育发展需要
当代大学生在接受过全面素质教育之后具有了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追求个人的独立发展,在学生的过程中逐渐尝试摆脱教师。为此,大学体育活动开展中对知识、技能的简单传授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要求。
三、拓展训练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新的体育教育理念为拓展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新时期,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技能传授方式不再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将拓展训练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是全面深化大学体育改革的重要方式,能够实现大学体育教育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同时,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中的应用对设备设施要求不高,除了场地训练需要有专门的场地支持之外,水上训练和野外拓展对硬件设施要求不高。拓展训练作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项目,其发展不需要大量资金费用的支持就能实现。
(二)拓展训练满足了大学生体育学习需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大学体育课程开展需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着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传统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中丰富和完善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要。
(三)当代大学生素质适应 他拓展项目发展
首先,当代大学生作为拓展训练的主要参与人员,其素质高低对拓展项目实行的最终效果影响意义巨大。现阶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已经能够支撑拓展训练的开展。其次,当代大学生和传统大学生相比,拥有更多的阅历,他们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充分激情。当代大学生需要承受更多的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家庭压力等,这些压力对大学生个人心态进行了磨砺,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适合拓展训练活动的开展。再次,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当代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加上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个人素质要求不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适应开展拓展训练。最后,拓展练的开展危险系数不高,适合素质教育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需要。
(四)当代大学体育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当代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不断提高,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体育教师本身具备解决拓展训练过程中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具体的拓展训练中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
(五)拓展训练具体操作内容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相适应
拓展训练的主要项目内容包括热身、个人运动、团队合作项目和活动回顾总结四个,这四个环节内容和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准备活动、个人练习、团队比赛、课后总结四个环节的内容相对应。从某种程度上看,拓展训练的内容和现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相适应,是对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完善化体现。比如拓展训练中的合作项目可以被应用到大学体育接力比赛中,将成员每三人、四人分成一组,为每组学生安排指定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学生接力的形式完成小组任务,最后以全队员的综合成绩作为小组比赛的最终成绩。
结束语:综上所述,拓展训练是建立在实践项目活动基础上的一种注重体验的训练方式,将其应用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能够丰富和完善大学体育训练的内容,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并帮助学生提高体育学习效果,全面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但是大学体育拓展训练要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考虑学生学习需要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策略地开展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杨春歌.吉林省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
练课程研究[D].延边大学,2011.
[2]白志贤.石家庄市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白琳娜.拓展训练引入邢台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可行性研
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4]钟毅,许小玲.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的调查与分
析――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功(教育),
2011,08:181.
[5]李慧,卢月强.拓展训练融入大学体育教学的思考[J]. 琼
州学院学报,2011,05:76-79.
0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需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化和思想来指导;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平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行性依据分析
1.1 二者整合在教育内容上促进互补思想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则围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为主题的人文学科知识传授和教育。我国大学过于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决定了我国大学生文化教育更加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这从文化素质教育缘起于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可见端倪。人文素质教育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必然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而传统文化教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中吸取某些内容,以充实道德教育的知识含量,增强其感染力因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关系。二者整合教育让大学生们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2 二者整合在教育功能上体现多层次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人自身发展为代价的,而人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发展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功能不能不兼顾既要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又要使人尽可能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并且尽力使二者相互促进作用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发展,实现其发展。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大学生可以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在细微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品质。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步趋向全面深化,逐步向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多层次发展,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1.3 二者整合在教育意义上具有时代价值随着中国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迈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强势,进一步提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植入”发展中国家日趋成为一股汹涌而至的浪潮,这种浪潮也渗透到中国的高校,一部分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混乱无序现象。因此,增强社会认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社会责任认同无疑是当前增强我国居民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责任意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增强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因此,二者整合教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对维护国家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价值。
2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径
2.1 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针对当前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锻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学生政治高度,树立学生更高境界的信念与责任感方面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之一在于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内容到形式,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并挖掘、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导和确保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例如,可在高校各专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同时,补充《中国哲学史》课程,并且把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哲学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较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哲学的辩证特点,自觉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
伦理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哲理又有文理,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2.2 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1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榜样等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这些文化积累,己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2.2.2 弘扬诚实守信传统,诚信立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以诚相待,忠诚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同时,良好诚信行为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目前各高校比较认同的做法。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信用教育,学校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涉及到信用方面的事项逐一记录在册,包括守信与失信,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数据、事实、行为的记载,就会有效地达到教育学生诚信行为的目的。
2.2.3 弘扬崇高进取传统,培养高尚人格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尤其强调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出理想人格。道德伦理观念和为人处事哲学等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2.3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使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相适应,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站在现时代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同时引领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迫切需要创新,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降低的局面。为此,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守创新原则:一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格教育的优化整合,注重先进科技文化成果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促使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素质。如前文所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互补性,若将其课程融为一体,并加以规范、系统,确定科学的比例,不但能避免二者分离状态下必然形成的课程重复设置问题,而且一方面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赋予“两课”教学更厚实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扎根于优良道德品质的深厚土壤中,可谓相得益彰。二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解读时要求我们必须以现时代的价值取向去理解一些优秀文化传统。在时代大潮的搏击中,在全球化竞争的洗礼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整体的世界环境中求得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大学生群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以一种平等、认同、尊重、宽容、开放的心态,以跨文化的多维视野,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总体态度,自觉寻求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合点,始终保持对于别国、其他民族的新鲜感和敏锐性,努力学习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时代所需而中国本土又急缺的民主、科学和法治精神,使传统文化不致与现时代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3总结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教育是在保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二者相结合的途径和渠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使它更具有方向性和影响力;以传统文化作为道德教化的大背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形象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丽萍.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2).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中日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时间里,作为留学生,接触了周围的日本同学们,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己在国内大学的学习生活作了比较;又由于带着当时是小学生的女儿共同生活,又从家长角度观察到日本启蒙教育阶段的学校培养方式。
本文结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生活经历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点滴思考。
1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阅历、教育和环境等培养的。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2.1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是进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学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进素质教育时,处于中小学生阶段的那批学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各项指标上,有些还是显得不容乐观。
某高校在2009年对在校大学生自身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自评项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达58.7%(见表1①)。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责任感、语言表达及文笔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和文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与教委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要求作对照,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例如缺少公德,有时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财物,不爱惜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止不雅,乱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诚信下降,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内屡禁不止,学校为此费了不少心思,然而还是阻止不了大学生渴望作弊成果带来的利益。
求知方面:当今的大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旧将大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大学与中小学没什么不同,还是以听课为主。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质的现象。
健体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虽然大学将体育课列入必修课中,但仍有不少同学在混学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耐力、灵敏、柔软等素质都有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方面,近年来不少大学出现杀人以及自杀现象,反映出少数同学心理状况较为极端。
审美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懂得欣赏艺术,包括传统艺术或者现代艺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缺乏观众、缺乏后继者,就是非常说明亟待提高审美素质。
劳动方面:大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只在中小学开设的劳技课上动手制作过,“高学历,低技能”的说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2.2 日本大学生的现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自二战以来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日本大学生也存在无朝气、丧失进取目标、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积极行动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学历、低学力”等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
在客观条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以自身为媒介,联合大学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大量的国际合作来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从各个角度资助大学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学分设置方面,学校一般安排必修课只占总学分的1/2左右,以便让学生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③(2)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防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④(3)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会更多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而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的能力。长期受到这样训练的日本学生,在发言时一点都不感到拘束,每个人都坦然自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⑤(4)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备受重视,具有时间充裕、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经费来源多、学校管理完善等特征。⑥
3 对比分析
3.1 同样是应试教育,日本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阻碍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然而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导致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除了会做题目外什么都不会,即使是考上了大学,这种习惯依旧伴随着整个大学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国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试院统一出考卷,而是由每个大学各自出题的,考生则前往自己有意向报考的大学进行入学考试。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在1979年就已超过90%,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仅为50.2%(2009年),对于日本高中生来说,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残酷的,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下决心上大学的日本高中生,从小也是上各种辅导班,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争取将来考上好大学。
3.2 中日大学生素质差异原因探究
同样是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日大学生,在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价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有许多名人、官员,学术造假、文凭造假,政府对此而处罚力度很轻,有的只是撤销授予的奖项,有的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错成本低。当代大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诚信教育显得虚幻无力。相对而言。无可否认,日本总体的国民素质要好于中国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风气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藤村新一,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胆敢以身试假的人少得多。
对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社会舆论也为了吸引民众眼球,基本会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去指责批评过当事学生的教师,把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如同南京法官对扶跌倒老人者判罚一样有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学生在轻生前,为了给家里争取补偿,特意留下指责老师的文字材料…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师道尊严”好像比别的国家好像更淡化了。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
家庭环节:在当今中国,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纵容。学习上又太过包办:挑选好学校、到处报班补习、周末前往少年宫、每日作业的检查等,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机会。经过高考的奋战,考上大学后,父母认为万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学生突然没有家长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培养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确立、自我实施,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
笔者女儿从幼儿园至小学4年级的5年间,过着每天早上8:20到校,下午三点左右放学,之后想去操场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图书馆看书就看书、回家就回家的惬意生活。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小学四年级,回国后也没有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回国后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级插班还是降低一级插班的抉择。当时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女儿一天也没上过。而且连中文也说不了几句,语文课简直听不懂。那天带着女儿见小学校长时,校长害怕笔者女儿跟不上同龄人,建议降一级插班。做家长的没有越俎代庖拿主意,当场由女儿自己决定,不知道是无知者无畏还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儿一定要跟同龄的学生同班学习。笔者尊重了她的决定,只是告诉她:(1)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2)只要能考到班级倒数第二,就是进步。到现在不仅跟上了同龄人,还凭她自己的实力考上同济大学了。现在每每想起女儿的这个决定,都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大包大揽,使女儿的独立思考、判断、责任心得到了一次锻炼。
学校环节: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的校风等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展素质教育,然而体制并不完善,未能顾及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所有方面。
况且,素质培养应该是从小抓起的。在这方面,日本的小学会利用家长的资源,不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去,比如我就曾给小学生作汉字趣解讲座(同一汉字词组在中日文中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手纸”在日文中指“信”,而在中文中指“卫生纸”等)。这种类似的活动,全部是义务的,连交通都是自行解决。学校不需要专门请专家的费用,却突破了学生只受本校教师单一职种的知识局限,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熏陶。而且与高高在上的专家讲座相比,谁谁的爸爸、谁谁的妈妈来做的讲座,要更有亲近感、更易被学生认同。
有时也会以班级为单位,由家长委员会组织亲子活动,如野炊、郊游,在充满合作的活动中家长们互相了解,介绍教育、生活经验,我做饭团的经验就是在一次野炊活动中学到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间、家长间都产生了对本团体的认同感。被世界公认的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就是这种点滴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吧。
教师环节: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我国的教师出现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不在少数。把上课当负担,热衷于做项目……更有甚者,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雅事件给学生留下的负面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教师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然而由于精神文明的相对发达,做事严谨务实的日本人在教学育人方面也做到了一个教师应做的,笔者就读的经营学的老师们,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有时也会召集旗下学生外出郊游甚至到自己家进行聚餐,使得同门师兄弟有了犹如一家人的感情,也展现了老师可亲可爱的一面。
自身环节:以上的环节都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什么有些人环境一样,教育相同,却良莠不齐。如果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有所欠缺或没有自我素质培养的意识,那么再多的客观条件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接受性和能动性不同。就如上文所说,中国学生从小被溺爱,学业上又过多的被重压,再加上一些客观的不良影响,导致从小就没有素质教育意识,比较而言,日本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再加上家长实施的是宽松式教育,日本的孩子被溺爱、被重压的几率小,类似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就少一些。
4 思考
一只桶的装水深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桶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摆在每个大学和大学生面前的难题。从长远角度看,素质教育对每个大学生的将来都有长久的影响。
然而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表明,从个体到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政府和学校从1997年就在推进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往往流于形式,变得苍白无力。而大学里的素质教育政策,也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拿同济大学的选修课程来说,学校制定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而不少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同学,却用带上功利色彩的有色眼镜来选择到底上哪门课能够得到好分数。
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大学生本人和大学实施,也需要社会、家庭、教师等各方面共同来努力,然而学生主观上对素质教育无所谓的态度和外界客观条件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尚不理想。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社会层面:要形成弘扬正气的社会氛围,要使造假者身败名裂;舆论也要敢于站出来为出于善意批评学生,而在批评方式上略有瑕疵的教师说话。只表扬不批评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也可以看做某种挫折教育吧。同时全社会有必要督促和监督大学生缺少公德、举止不雅、不讲礼貌等不良行为。即使一时难以改变全貌,至少可以要做到。家庭层面:家庭本身就有义务给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缺乏自我素质的培养意识,因此家庭更加有义务加强素质培养。然而现实情况是家长也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一代,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家长也要提高多自己的素质;大学放假,孩子在家时,家长如果能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也会有很好效果的,发现问题也可及时与学校沟通。不能以为孩子考上大学就百事不管,在大学生的心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会对孩子的素质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学校层面:学校是素质教育平台最主要的搭建者,只有平台和媒介完善了,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笔者所在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逐步推行改革,形成了学院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推研等教学工作中,已采取综合考评体系,不再唯分数是优;完善学生管理,在本科阶段就引进导师制,意在尽早开展学术指导和导师人格影响双重培养。学院还为使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着手建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综合数据库,对教学和学生多方面信息实行统一数据库管理,解决各环节信息不畅通、统计不完善的问题,尽可能捕捉到学生的信息变化,并及时作出反馈。
还要加强辅导员联系学生家长工作制度,学校与家庭的联手会产生1+1>2的合力。当学生出现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经济等各种异常,心理出现波动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教师层面: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其次,由于中国不少大学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每年开一样的课,同样的内容可以教很多年;学生所学到的许多知识陈旧、过时,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能够使来上课的学生收获更多,应经常去了解学生想学些什么,并努力发掘新教材。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要注重课堂上的互动和学生参与度,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少让学生麻木地听课。
为此,在学院内部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中,自发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互相切磋讲课技巧,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学生层面: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说到底,学生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只有自己要求上进,留心生活、学习中自己的闪光品质并发扬光大,素质教育才有成效。
当然中国也有值得日本学习的地方。日本大学生太多的课外活动必定会耽误大学生的正业——学习。不可否认,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日本的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被课外活动占用,导致基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日本大学生有必要合理安排学业和素质拓展的比重,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采取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注释
①王贵松,江浩,高荣,李伟斌,何婷婷.大学生素质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②有本 章.第7章 日本の高等教育システム構築 : 政策の視点 (21世紀型高等教育システム構築と質的保証 : fd?sd?教育班の報告 : 第1部 : 21世紀大学像の構築 : 21世紀型高等教育システム構築 : 政策の国際比較). coe研究シリーズ 26, 2007(91-107).
③⑤房源清.中日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354-02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包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增强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健全学生健康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观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心理素质教育观念滞后、心理素质教育体制不健全、心理素质教育方法单一、从事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从而致使心理素质教育水平不高,学生无法获得解决心理问题与障碍的有效方法,抑制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被广泛关注。所以,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强自身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结合学生心理问题,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优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生活环境、成长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所面临的生活环境也较以往复杂一些。因此,如果学生不具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就会受到长时间的压抑,而引起心理疾病,使其情感世界处在一种失重、失衡状态,进而陷入失败中不可自拔,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因此,职业技术学院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抚平学生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心理“伤痕”,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大学生。其次,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意味着已经进入成人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加依靠自己进行自主性学习。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良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节奏,就会产生心理落差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学习,使其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是职业技术学院要构建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工程建设基础,把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当作前提,把学生服务工作队伍建设作为主体,并将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社团作为补充。进而实现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体系有效建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氛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一)成才意识较强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是怀着满满的信心进入校园中进行学习的,他们相信通过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与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并在未来的社会大环境中可以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他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在老师与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还没有面对过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在他们心中,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难,因此成才意识极强。同时,受现今社会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的物质化、现实化、目的化,许多学生在校园中从事活动时,不是优先考虑兴趣和文化含量,而是从与未来职业发展的相关程度去考量,因此奖学金、学生会和入党便成为学生们的重点追求目标。
(二)缺乏集体意识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物质水平得到极大满足。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都是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家庭基本都能为他们提供较为富足的生活。同时,作为90后的一代,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在个性上表现得极为张扬,通常喜欢表现自我,不喜欢去干涉别人的生活,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他的生活,独来独往、特立独行。在日常的生活中过于强调自我空间与自我感受,做事情较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同时爱自由,不喜欢被班规、校规束缚,集体活动能逃就逃,集体荣誉感极差。
(三)攀比成风,缺乏独立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还处于思想意识的养成时期,因此受社会上不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出现了攀比、拜金等不良心理问题。并且多数学生还依靠于家长进行生活,没有完全的实现生活与经济的独立。在这种虚荣心理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就极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多问题也都随之而来,其中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而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急待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分析与解决。
(一)心理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学校委派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甚至是校园医务室的工作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员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入。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素质方法与知识的培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总结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心理素质教育体制构建不完全
职业技术学院中没有专门对心理教育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管理的部门,许多院校直接将相关的人员与机构安置在校园学工处、团委以及与心理学有关联的部门。同时,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也极度缺失,心理咨询、办公场所极为有限和分散,从而导致各部门无法进行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管理。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职业技术学院中无法形成一个完全的心理素质教育体制,严重制约着心理素质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心理素质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与相关领导,受时展的影响,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代沟,因此无法完全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心理构成。在教育教学中极易出现与学生意见相左或是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出现,使学生无法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产生信任感与亲密感,严重影响心理素质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管理认识,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当前,许多职业技术学院过多地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交往、就业等方面的抗挫能力偏离,学生自残、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技术学院要给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纳入其中,明确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要性。二是要注重教师以及学生对于心理素质教育认识的提高。教师是育人的执行者,教师思想认识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质量
从当前职业技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来看,教育内容实用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内容过于呆板陈旧,难以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化,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和年级层次,开展分层教育。比如,对于大一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对于大二学生,可以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诸如“心理学与生活“”女性心理学”“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礼仪与品格修养”等多门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诉求,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加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大三学生,除了上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外,还可以增加“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康乐观的求业、择业、乐业的职业心态。
(三)加大心理素质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除了开设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外,职业技术学院还要借助校园网络、广播、院报、校刊、板报等多种多媒体渠道扩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宣传范围。还可以开展多样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定期组织学生对学习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以及择业问题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比如,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节”“新生适应月”“趣味运动会”“心理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或举办有关心理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知识竞答赛等竞赛活动,或组织大学生心理游戏活动、“优秀心灵使者”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强化认知,启迪学生思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健全心理素质教育体制,有效防范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
首先,要健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定期组织专业心理教育人员对学生心理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清晰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要不断对在心理咨询中存在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记录跟踪,并将总结出的问题倾向及时的反映给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以便学校领导与各院系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开导与素质教育。职业技术院校还要积极宣传学生心理危机等相关心理知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每学期定期对学生干部、教导主任以及相关心理素质教育人员进行学生心理危机意识的发现与预防教育,使他们可以具备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与危机行为的能力,还可以协助心理素质教育部门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以防范学生自杀为重点的危机防范与宣传机制。
(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优化心理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心理咨询模块,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建立健全人格。当前在职业技术学院中,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较为滞后,学生无处进行心理问题的排解与解决,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应依据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与发展特点,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咨询机构,并要求相关心理教育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并且可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到心理咨询机构中,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咨询、讲座和职业生涯的辅导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六)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队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与问题处理能力,才具备从事这项工作的资格。因此高校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需求,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性教师队伍。职业技术学校要将心理素质教育水平纳入到专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中,促进其加强自身心理知识的提升与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经费允许下,向外界聘用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与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的基础。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已刻不容缓,各大院校要高度重视,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教育课程,提高心理素质教育质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体制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学生危机,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治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2).
[2]王磊,黄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05).
[3]姚恩菊.浅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河南教育:中旬,2012(09).
[4]袁萌.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拓宽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命,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素养培育,尤其是人文素质育成,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发挥人文教育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理想人格追求、人生意义启迪和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因为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压力,拘泥于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习视野狭窄,文化意识薄弱,而英语教学的重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阻,阻碍人才培养。各种教学方法的讨论和研究,各种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实施,各种教学目标的设立和制定,都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本身忽视英语课程,仅以过四、六级为唯一英语学习的目的,缺乏英语学习兴趣,更有少数同学对英语学习有排斥和厌倦感。
(一)社会倾向
长久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偏重于专业教育,存在“重科技轻人文,重人才职业选择规格、轻人才人格教养”的问题。对于专业大于工具的传统观念影响时间长,范围广,随着时展,人们越发意识到英语的素质育成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对于从业者的英语素质要求越发提高。
(二)学校倾向
四级考试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成果的标准导致了英语教学中以应试能力为主导的教学实施,偏重外语的工具性价值。各方压力导致唯考试论,唯成绩论,学校的教学倾向不可避免的向考试倾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是根据应试辅导强化训练方向,现在这种趋向正在逐步调整。
(三)个人倾向
学生本身忽视英语课程,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仅以过四、六级为唯一英语学习的目的,少数同学对英语学习有排斥和厌倦感。学生不明白语言学习对于个人素质提高的潜移默化作用,从主观到客观都忽视人文素质育成。
(四)师资倾向
教师在专业素质、知识文化底蕴、知识素质和国际视野方面水平参差不齐,亟待加强。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情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向和专业方向。而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也反过来影响学生的素质育成。
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育成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现状分析
王守仁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中从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几个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提出重视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平衡,特别提出将人文教育引入英语教学环节,英语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应当担负起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杜时忠的《人文教育论》里也在强调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文化融于语言之中。
此外,罗荷香的《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之策》章黉的《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等主要探讨了通识英语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席风的《外语教学中人文教育探析》和韩彩英的《人文教育与大学外语教学》讨论了人文教育融入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二)本校现状分析
结合我校实际状况,在我校大一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人文素质育成的现状。根据试卷调查我校学生对英语学习和个人素质育成关系的理解,取样尽可能广泛,涉及各个学院和专业。调查内容包括教学课堂内容难易,兴趣点,资源利用,西方文化和核心价值的辨识能力,自主?W习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水平等方面。调查将问题细化和量化,用量化分析的方法统计学生人文素质调查结果,分析量化结果。实践调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以问卷调查和调查分析为依据。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以新的素质育成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总结分析教学实践阶段性的成果和问题反馈。
结果表明,学生的素质育成从大学英语教学中获得甚少,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无法支撑其了解学生想要了解的国际信息输入,另一方面,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知识输出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通过新的素质育成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人文素质培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整体的英语素养明显提升。
三、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育成的策略研究
总结之前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新的以人文素质育成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需要注意几方面的改变。
(一)积极转变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变英语技能教育为全面素质教育
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各项具体指标,并在日常教学中抓好落实。要树立技能培养只是手段的思想,明确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用英语进行交际并获取有关知识和信息,自觉地在教学实践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以“学习为中心”,运用英语教学逐步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源头理清指导思想对于整体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改革?魍车慕萄?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设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践人文素质育成。展开对比,感悟文化魅力,培养文化意识;设置问题,启迪思维,培养批判和反思精神;渗透美育,体味语言魅力,培养鉴赏和审美能力;探究主题,学以致用,培养实践和创新精神。多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互动大大加强。
(三)重视通识英语教学,丰富英语相关选修课程设置
王守仁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中专门提到重视通识英语教学,旨在实现其教学目标中的“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通过了解,才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丰富英语相关选修课,一方面对专门用途英语中的术语英语和职业相关英语有极大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对有英语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相关知识学习的资源。实践证明,相应专业的选修课开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促进专业技能学习,在学习专业中提高英语水平。
(四)提高英语教师人文素质教学的意识
教师作为这个社会的知识和精神文明的传导者,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工作。英语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英语教师不仅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重任,更应是人文精神的引导者和示范者,作为文化传播者,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对学生素质育成的培养,教师本身也应该极大提高人文素质水平和教学能力。
(五)丰富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增加人文教育的教学空间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创建丰富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大学英语教学应走出应试教育的狭隘圈子,冲破教材内容的束缚,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拓展丰富的教学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一体。采用因材施教的灵活教学方式,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如网络和广播等媒介都是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