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

河道的生态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道的生态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道的生态治理

第1篇: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河流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全面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使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为产生的破坏无法避免,但是对破坏以后的合理生态进行修复却是可以的。对河流的生态进行破坏以后的修复是一项复杂而耗费巨大的工程,如果修复好了,又具有重大的作用,不仅可以改善河流的各项功能,还能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等等,对河流的生态环境进行及时的修复,显得十分的必要。

1.改善河流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河道治理利用河流的相关规律、河道的规律,从河流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的调整水流的位置,改善水流的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来保证河流的灌溉、航运等功能的发挥。但是,在河道治理的同时极其容易造成只注意治理而忽视了河道治理的同时河流生态的保护问题,使得河流的生态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这种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使得河流内部生物的多样性变化,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城市的正常供水补给受到威胁,河流沿岸的气候产生变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曾经的美丽景色不复存在。

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态恢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仅可以恢复河流曾经的活力,改善被破坏的河流的生态,还可以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人们在看到了河流生态遭受到的破坏,体验到了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后,开始注意到了生态的保护,开始审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对河流生态修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破坏了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2.保证河流的功能,促使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河流进行治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证河流发挥它的最大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航运、灌溉、防洪、供水等等。治理可以使得河流达到这些要求,而要如何保持这些功能的长时间、不打折扣的发挥,生态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在进行河道治理的同时重视河流生态的修复不仅对合理发挥功能无害,相反是大有裨益的。河流生态修复了,从灌溉的角度来说,无论在枯水期还是丰水期都能保证灌溉。从防洪的角度来说,既满足了河流航运的要求,又不至于在雨水多的时候,无法承担排水压力。洪水来了,因为生态比较好,植被覆盖有保证,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如果河流不仅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还不能减少灾难的发生,更谈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了。改善、修复河流的生态,在保证河流最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能促使河流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正是治理河道所期望的。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河道治理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在河道治理的同时进行河流的生态修复,困难重重。河道修复不像一般的建筑施工过程那样比较容易掌握,而是一个涉及各种地形地貌、弯曲的河道、变化的河床、已有跨河桥梁、取水建筑物、河道旁的植被等等一个立体的工程。所以要修复好河流的生态,要先规划好河道治理的标准和规模,再进行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还要从多方面探讨修复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

1.河道、河床修复,为生态恢复创造条件

现代的河道治理一般都是运用当今时代的科学技术、材料来进行河道的治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固然的坚实有力,但换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这种材料的使用使得河道在洪水来临的时候,河水是难以改道的。在河道治理的时候要注意河道的修复指的就是要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河道的自然形态一般都是蜿蜒曲折的,而不是笔直的。蜿蜒曲折的河道可以使得水流的流速不同,流速不同自然的水体流动就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水体流动是十分的有利于合理的生物的多样性的,这对修复河流的生态具有积极的意义[2]。同样,在河道治理当中,修复河床也要体现对修复河流生态的意义。河床是河流生物的栖息环境,生态河堤不仅可以防洪,还能有利于河流生物的生息繁衍。

修复河流的生态就是要使河流的生态回到曾经那个多样性的面貌,而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河道、河床治理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河流生态的问题,在治理的时候就着手于恢复,一举两得。

2.缓冲带修复,降低河流的压力

河流自身并不是孤立的、脱离于陆地之外的一个存在,河流和陆地之间有一个缓冲带,这个缓冲带把河流和陆地紧紧地联系起来。河流的生态破坏包括缓冲带的破坏,缓冲带一般是由河边湿地,河谷等组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河道治理的时候要注意河流缓冲带的修复,这对修复河流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要在河流的两个岸边都要留出一定的位置,专门设立一个足够宽度的缓冲带。缓冲带的作用在平时显现不出来,一旦洪水发生,它不仅可以起到减弱洪水冲击的作用,还能把洪水分蓄一部分出来,大大降低了河流的压力。缓冲带承担着给河流降压的作用,还发挥着维持河流生态多样性的作用,它的湿地、河谷等等可以给生物提供一个生存的环境,还能净化河流的水质,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

3.植被景观修复,保持生态平衡

过去一直认为,所谓的生态修复就是指植被的修复,今天虽然人们的认识已经发生极大的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植被的修复在合理生态的修复当中还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破坏的植被导致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报复,在治理河道的时候,修复破坏的植被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在科技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善于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修复被破坏的植被,使得植被的覆盖能够恢复,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植被覆盖水平。植被的修复、恢复可以极大的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可减小洪水的峰值,有利于河道的畅通,是一种根本的、生态的治理方法。植被恢复了,毫无疑问的将会对生物的多样性有益,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是河道治理和河流生态修复一直以来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效果[3]。

三、结语

认识到了问题就要积极的去解决,即使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也要积极的探索、实践。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态恢复是顺应时展的,虽然至今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还有不足之处,但是其重要性已经体现了出来。合理的生态修复是一个长过程的修复,涉及面广、问题多,比较复杂。虽然如此,进行积极的探讨,找到修复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对河流的生态进行修复,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灵峰,张玉萍,邓建绵,吴波,明海涛,王哲.河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生态学意义[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7)

第2篇: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

[关键词] 河道治理 生态环境 修复

[中图分类号] TV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86-01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快节奏发展,人们对河流的开发力度也在逐渐增强,对河道的管理方面也有很多问题出现。河流开发要考虑传统的水利作用,如:防滑用、发电、旅游、供水和航运等;另外还要考虑河流的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健康稳步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治理河道的目标就是将生态修复功能和水利功能相结合,在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与开发利用河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河流治理及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河流的开发会带来经济上的发展,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第一,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政治河道导致了流量的变化及输送泥沙的变化,很多生物的原有栖息地消失,导致了物种的消失。第二,频繁发生洪涝灾害,并且城市中的强度有所增强,河流裁弯取直,河床的不透水面积有所增加,河流的泄洪被大大削弱了。第三,影响了城市的地下水供给,这是由于河床硬化。第四,影响两岸的自然美景。

二、河流治理及生态修复的原则

1.生态治理的原则

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河道的生态系统也有所打击,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要对原有成熟的生态系统进行保留,最大程度上不去破坏原本的自然状态。有需要时可以进行人工修复,以建造河岸的方式来对河道进行治理,选择的树种可以是灌木,也可以是乔木等等。

2.远近结合的原则

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毕竟河流治理工程是长期的事业,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应该进行详细规划,分阶段进行。在城市的地形特征与发展状况要被考虑其中,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确定时间和河流区域。

3.和区域规划一致的原则

河流的治理好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各方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不能偏激的只考虑一方面内容,毕竟治理河道是为人们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出现冲突,要从两方面进行权衡,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河流治理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要与城市发展一起为人们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三、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方法

河道的生态修复有两种方法,一是工程措施修复,二是调度措施修复。调度措施修复方法是针对水资源利用造成的生态问题进行修复。工程措施修复是对由于河道治理导致的生态受损进行修复。

1.修复河道的形态

对于天然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它原有的状态,但是形态的修复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河道要有连续性。将旧的拦河坝清除,直立的跌水可以改造成缓坡,架设辅助的水道,设置不同种类的鱼道,通常在落差很大的断面。二是使水体的流动具有多样性。利用植石治理的方法,把石头埋入河底,从而形成了深沟与浅滩。三是给予河流更大的空间。四是选择治理方案要严谨。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河畔林、生息地、濒临灭绝的物种等。

2.修复河床断面

城市中河流的河床硬化覆盖可以进行以下处理。清理之前在河床上设置的硬质材料,使河床的自然泥沙状态呈现,局部河段可以用复式断面,不同河道有不同的保证率,把他们分成几个等级,按级扩展河道的宽度。河道的上部护坡和平台的过流频率较小,一般可以种植矮乔木,这样还可以促成河道的立体绿化,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严谨对待河道覆盖和侵占。

原来河道与护岸的改造需要建造生态型的护岸。生态型护岸有三种类型,自然原型护岸和多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

3.重造河岸的植被与湿地的群落

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河岸带,它的作用是缓冲、廊道、植被护岸等。利用河岸带的生物重建技术和河岸的缓冲带技术,可以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植被,这是在生物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恢复和重建的技术包括物种引入、物种保护、物种选育与培植、种群行为的控制、种群动态调控、群落结构了优化等。河岸的缓冲技术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土壤恢复、坡面工程等。

4.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

一些发达的国家在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技术和经验。例如: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了一个计划,倡导一些河段要尽量使用天然材料修建河堤,例如:竹笼、木桩等。日本国内把它叫做”生态河堤”,日本政府为了拯救河流的生态状况应用了这种方式,结果就是流经城市的河岸草木葱茏,堤坝的修建都是用纯天然的石头,现如今,日本有很多自然型河道治理的例子。河道生态修复的工作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正处在向外国学习的发展阶段,现阶段在全国内推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还为时尚早。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已经很明显,对河道生态修复的热潮必然兴起。

结语

对河道进行治理及生态修复这已经是必然的,此项目在全国甚至是世界都是很有前景的。虽然是一种新生事物,相关技术和理论并不十分完善,但是,它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保证了它的存在的必要。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河流,我们对河道的改造虽然满足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水质和景观都受到了极大,尤其是生态功能的破坏。我们进行的修复工作可以改善河流的生态系统,提高水的自净能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要从实践出发,并且有理论、技术的指导,在不断实践当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创新方法,从而使得环境的良好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戴斌,尉红星.绿化生态河道.造福子孙后代――关于新民市柳绕地区生态河道建设的新思路[J].科技资讯,2009(22).

[2]徐晓艳,王鹏,董海波.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9(09).

第3篇: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

传统的河道治理一般采取浆砌石或混凝土固岸、裁弯取直、疏挖河道等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河道水系安全,但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采用大量的混凝土或浆砌石材料使河道硬化严重,改变了河道的自然属性,侵占了生物栖息地,割裂了水路系统的联系,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充:硬化的护岸使得各种污染物未经过滤吸收直接随径流排入河道,导致水质恶化,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河道的裁弯取直增大了水流流速,从而加剧了水流对河床底部和河岸的冲刷。可见传统的河道整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城镇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河道治理理念,在未来的河道整治中,不仅要继承传统整治技术的精髓,更要重视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水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城镇河道综合治理原则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在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洪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治理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可持续发展。

自燃性: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地域性: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如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城镇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河道整治工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协调城镇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因此综合整治的措施包括生态护坡、水质修复治理及河道景观三个方面。

1、生态护坡工程

在防洪与生态需求成为河道建设中主要矛盾的背景下,采用生态护坡政治模式可以在满足城镇生态系统要求并创造良好生态条件的同时,使河坡具有一定抗洪防冲能力。因而建设生态护坡工程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解决河道整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态护坡技术是基于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利用植物及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边坡上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系统,通过生态工程的自支撑、自我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实现边坡的抗冲蚀、抗滑动和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坡面植物生存环境、提高坡面动物和微生物栖息地的质量,营造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目的。可见,真正意义的生态护坡应该是一个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然而,目前国内很多生态护坡的建设仅仅考虑的护坡上的植物,而完全忽略了动物及微生物在边坡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护坡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所以,借鉴国外生态护坡技术,完善我国生态护坡技术体系,在工程建设中实现真正意义的生态护坡,这将是我国今后生态护坡技术应用研究的重点,当前国内外采用的各种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技术、土工网符合植被技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技术、多自然型技术等。

2、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其主要措施包括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有源活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并辅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河道污水治理关键要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同时,必须提倡清洁生产,大力控制污水的排放和处理,在保证一定水质的基础上,采用河流生态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美化环境。将环境工程中的生物修复救赎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河道综合整治中,是城镇河流特别是受污染河流整治的重要方向。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廉,还可以结合景观改善河道及其周边休闲场所的建设等优点,故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有:土壤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技术、人工浮岛技术等。

3、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景观建设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水域沿岸带及水域范围内的景观建设,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道空间与平面、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整治,做到提高城镇水系防洪排涝和供水标准与河道景观相结合,河道清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河道整治与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相结合,最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河道景观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河道平面修复:过去的河道平面设计时,一般采取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修筑高堤等措施,这些方法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洪涝灾害的问题,但却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在满足安全行洪断面的条件下,改变过去裁弯取直的办法,随着地形、层次的变化易弯则弯,易窄则窄,宜宽则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接性和横向连通性;同时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蓄水湖地,这种“带囊状”的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且对景观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意义。

河道断面恢复: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河道的断面恢复要综合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水及生态景观的功能,不断优化断面设计,最终达到良好的生态河道体系。河道系统中一片草地、一块林地、一座山丘、一个岛屿都可能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在恢复中应采取多种工程和管理措施,维持河道断面的自燃性状。目前国内外典型的河道断面形式主要有: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复式断面和双层断面。

生态河堤工程:生态河堤建设是目前国际上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新趋势。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生态河堤不仅可发挥涵水保土的作用,而且能改善大气、水体和土壤质量,进而将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沿岸景点的建设将增加周边环境的文化氛围,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对城镇生态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滨岸缓冲带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质的有效手段。作为河陆生态系统的连接地带,缓冲带对保持河道的生态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对地表径流可以起到滞缓作用,调节入河(水体)的洪峰面;②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并对其中的颗粒态污染物起过滤和拦截作用;③植物吸收、土壤吸附溶解态的污染物;④促进氮的反硝化作用。城镇是人口大量集中和工业化规模庞大的地方势必会产生许多生活和工业垃圾,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将会随雨水直接进入地表或地下水,形成新的非点源污染,导致水环境恶化。滨岸植被缓冲带的建立,不仅可以吸收径流中的有机成分,减少进入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而且对于营造滨岸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持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随着城镇水利向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转化,在城镇河道整治中,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这不仅是人们随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生存环境质量提出的要求,也是系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包括生态护坡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及河道景观工程等内容,应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城镇河道建设不仅要发水利工程的功效,而且还要融入城镇园林景观、生态和建筑艺术等诸多内容,以充分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尤其是生态环境功能,真正做到让河流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丁鹤. 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J].海河水利,2002,(10):24-26.

[2]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的若干问题的探讨.规划师,2001,17(6):66-69.

[3]朱国平,王秀茹,王 敏,等.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2005,33(1):68-71.

第4篇: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河道的传统治理方法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不但对原生态的景观造成了影响,而且会降低流域环境内人类可居住的环境。生态水利构建的关键是应因地制宜。在当代的河道治理过程中,生态河堤的构建也就是一种生态水利的运用,应将生态环境及生态特点与河道的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目前城市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抗洪能力不足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城市河道被不断挤占,河床淤积严重,河道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化水文效应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下垫面硬化导致其水文特征发生变化,地表径流量大大提高,排入河道的水量增加,大大降低了河道防洪标准。

2、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差

绝大多数城市河道是城市地表径流的汇集地,不少生活垃圾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同时,一些未经处理或者未达到排放标准的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降低了河道水流流动性,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差。

3、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城市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及淤泥中污染物的大量沉积,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生生物种类也在减少。加之,过度人工修复使得河道湿地面积减小,阻断了土壤和水体的物质交换,河滨生物栖息地被孤立,对两栖动物及部分水生生物的生息空间造成了极大破坏,也使部分生物种群失去了生存空间,最后导致河道与滨河地带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直至丧失其生态服务功能。

二、河道治理生态水利模式研究

1、构建水利工程安全体系

在当前的情况下,想要实现水利工程的安全、高效的完工,必须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施工方案,实现河道治理的各种功效,应该采取各种有利的措施,在维护当地水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适时的河道治理工作。一般以泄洪为主,在河流的下游进行,河道的中游以建筑堤坝防护维修为主,但是堤坝的修筑也应该根据实践情况来进行。同时以科学原理进行指导,做到分工合理,统筹有序,在充分了解河道的问题的情况下,综合的将河道的其他问题一起解决掉。

2、建设生态化河堤

生态化河堤是一种对自然河堤进行了人工化修复后从而形成的人工堤坝。生态化河堤的河床与自然河床的基底类似,都具有渗透性;同时生态化河堤在调水抗洪的功能之外,保持了河岸同周边自然环境的统一,保证了河流与岸边生态环境的协调性。生态化河堤通常分为这样几个类型:(1)自然原型护岸;(2)自然型护岸;(3)人工自然型护岸。根据各种资料显示,国内外生态化河堤根据河道特性,设计原则主要遵循以下六个方面:(1)生态化河堤在首要考虑规定功能以及运行的稳定性之后,还需考虑是否经济合理;(2)设计时要注意尽可能少地运用刚性材料,重点考虑河堤与周围环境的风格一致性;(3)要区别不同断面的水力、水文方面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固堤植物;(4)考虑河堤的生态物种多样性,尽可能多地为物种多样性提供合适的条件,保持生态方面原有特性;(5)使用的材料要尽可能地避免环境污染;(6)河堤整体布局风格需自然,具有景观性,与周边景色和谐。

同时,在生态化河堤的设计建设的过程里,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岸线的设置:岸线是水面与河岸的交汇线,岸线的布置可以直接影响到河流以及两岸景观的美好程度。由于河道的主体形成具有长期性以及不易改变的特点,因此河流以及两岸风光的配合主要取决于岸线的位置。实际操作中可以将主要河堤的岸线高度进行修改以低于河流水位线高程,这样可以在岸边形成新的岸线以及不同范围的浅水区,以达到改变整体景观风格效果的目的。这种操作可以在不影响河堤原有效果的同时,扩大原有水面,增强景观效果。(2)需考虑人们对于邻水环境的亲和感。人们往往对水面环境具有亲和感,河岸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创造一种水面宽阔的感觉。(3)选择合适的建造材料,在河堤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采用当地河岸原有的自然材料,并且对河堤表面采用多样化设计以达到和谐自然的风格。

3、城市生态河道断面设计

除了要考虑河道的土地利用情况及主导功能,河道断面的设计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可能创造出连续的水陆生态系统。以往矩形断面河道通常使用高驳坎的方式,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水陆地生态系统的隔离,两栖动物不能跃上高驳坎,人为的阻隔了生物群落的繁殖。而梯形断面河道则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严重阻碍了生物的生长,且对景观布置不利,缓坡断面则无形中浪费了土地。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的部位可以使用梯形或矩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位可以设置二级护岸或者缓坡,在枯水期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则允许洪水漫滩,增大过水断面。因此复式断面不但解决了常水位时对于亲水性的要求,又合理地解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问题,也为其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通常情况下,选择河道断面时,应尽量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天然河道断面无法保持时,可按复式、梯形、矩形等断面顺序依次选择。要注意的是,在河道修复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河道断面的单一化。

4、建设自然化的河流形态

建设自然化的河流形态是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河道综合治理方法,是涉及到诸如生态学、生物学、水文水力学、地质学、气象学、社会学和工程学等各种科学的一种综合性复杂工程。自然化的河流形态的建设理念的中心是人类适合自然,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征服大自然。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量适应自然形式的河流,不能随意破坏自然本来的面目,即使要发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破坏,也需要考虑如何把破坏降到最低以便于在未来加以弥补。建设自然化的河流形态需要关注包括空间、生物以及水下三大方面的环境要素。

建设自然化的河流形态主体分为两方面:河岸治理与河道治理。(1)河岸治理需要使用生态和水利方案进行构筑,需选取原生态或自然型和多自然型的护岸构筑。(2)河道治理的目的是对河流流线以及河床受力特性做出改善,使河床和河底正常受到水流作用力,在整体上又要保证水流作用力的多样性以生成诸如浅滩、暗洞等多种水下环境,为水中生物的多样性提供适合的生存环境。可以采用植石治理法以形成沟渠和鱼礁,使用浮石带治理法形成鱼槽。

5、植物配置设计

依据生长环境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常水位和洪水位植物,而常水位以下则又分为水生植物、河坡植物、河滩植物等,洪水位以上则一般指的是河堤植物。在进行植物选择时,不仅需要有层次分明、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还要良好的生态效果。因此,在进行生态河道修复过程中,我们需要依据水位及功能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植物。在常水位以下且水流平缓的地方,应多种植具有生态美观且能够起到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和活动场所,美化水面。众所周知,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部位是常水位至洪水位区域,因此这里选择植物的标准则是能够具有固堤、保土和美化河岸作用。河坡部分以湿生植物为主,河滩部分则以水淹植物为主。与此同时,河道植物的配置还需要考虑群落化,物种间还应遵循生态互补,上下有序,左右连接、根系深浅错落的原则,在不影响行洪排涝的前提下,可种植少量乔木树种。洪水位以上部位是河道水土保持和植物绿化的亮点,也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域,群落的构建应选择以当地能够自然形成片林景观的树种为主,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以弥补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观在冬季萧条的不足。这样,水生植物与河边的灌乔木呼应配合,就形成了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结束语

创建和谐社会,拯救人类生存环境是当代的重要主题,而作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工作人员,我们应尽职尽责,为社会为人类献上自己的力量。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应避免传统治理的不足,以保护生态景观,以构建和谐完整的自然河流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功能为建设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其敏,李新林.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之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3年.

第5篇: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治河;深圳

Abstract: River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resource of the c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eco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of Shenzhen, we must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peed up the rive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o improve river, river and city space coordinate, realizing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ject of Futian River of Shenzhen city as a cas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ewage, wa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greenway system engineering to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river city, as Shenzhen stat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City Riv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ecological river; Shenzhen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概况

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问题:环境空气质量下降、水环境污染严重等。在河道水环境方面,深圳河、布吉河、茅洲河、观澜河、西乡河、龙岗河及坪山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生活污水污染,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水质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近几年,深圳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先后对特区内的几条河道进行开展点截污、清淤疏浚、建闸补水等综合治理,在截污减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效用,明显改善了河道水环境质量,其中大沙河、福田河、新洲河基本消除河道黑臭,为河道的生态景观改造、水质满足市民的要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福田河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起梅林坳,南至深圳河,流域面积15.9km2,干流全长6.8km,横穿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两大市政公园,周边人口稠密,是深圳市民主要的休闲游览场所之一;是联系南部红树林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北部梅林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的绿色生态纽带;是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重要节点。未治理前的福田河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河道防洪能力偏低,总体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河道护岸原均为浆砌石结构,部分护坡表面批挡脱落、损坏严重。(二)流域内存在错接乱排、雨污合流及跑冒漏滴污水入河等现象,河道水质极不稳定。(三)河道渠道化,全为硬质护坡,呈现“三面光”的状态,表面无植物覆盖,河道生态功能缺失,景观效果差。本次治理主要是在满足河道1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截排污水及初期雨水、利用再生水补水、水质净化改善、岸坡生态改造、景观绿化等措施,调活河道水体,重建河流景观,增加河流亲水性,营造优美的河流水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一个丰富、充满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满足市民近水、亲水、赏水的需求。

2 治理措施

2.1防洪排涝系统

按照“上蓄下泄”治理思路,首先在笋岗路和红荔路两侧洼地下挖形成滞洪湖泊和低洼草坪,形成滞洪湖泊景观水位、草坪以上有效滞洪库容。同时在河道瓶颈段(跨越深南路段),增加一条顶管泄洪,以增大福田河防洪瓶颈深南路涵过洪能力。

在防洪断面改造方面,根据本次改造范围内现状河道护坡特点,结合实际用地情况,局部拓宽河道断面,增加河道的防洪能力。

2.2截污系统

福田河流域内存在错接乱排、雨污合流及跑冒漏滴污水入河等现象,使得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进入水体,造成河道水体严重污染。

沿河道右岸设置截流管道或箱涵,对河道两岸所有雨水口、合流排水口进行末端截流,保证旱季截污率达100%,保证7mm初雨不进入河道,减少进入河道雨水的携污量,最大程度减少河道水体污染。

2.3 补水系统

深圳市河流基本为雨源型河道,河道暴涨暴落特点明显。枯水季节,河道基流较小,加之福田河河道两岸的总口截污,使得河道基本无基流。福田河功能定位以生态为基础、以景观为表现的生态景观之河,在满足城市河流应有的防洪泄洪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景观、游憩、生态功能等,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最具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充分发挥“水”的生态环境价值,使福田河水景生态走廊更能体现新深圳的独特风貌。为保证福田河旱季的景观用水,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滨河污水厂每天向福田河提供3.8万m3的中水,沿河道右岸敷设补水管,从河道上游北环箱涵段布置河道补水点,满足河道整体补水,充分利用滨河污水厂的再生水。

2.4 景观系统

在河道现状景观的基础上,根据各段河道所处的环境特征,通过种植乔灌木,增加景观节点等措施,将河道的景观打造成“生活休闲”、“生态艺术”、“野趣自然”三个主题;新建笋岗路、红荔路、振华路、福华路的下穿通道连通被市政道路分割多段的中心公园;新建7 处人行桥梁,使公园与周边街区相互贯通,结合红荔路段防洪滞洪区建设和土方平衡,塑造疏林草地、高低错落、山水相间的沿河地形,增加了河流亲水性,实现河流与五星级公园景观相互协调。

第6篇: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

1传统河道护坡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略不和谐的快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这种现象在护坡工程上也是屡见不鲜的。目前的护坡工程大部分只注重其防洪功效,这种片面的认识对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这在影响河道生态平衡的同时,也对城市的环境或者景观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现在护坡的结构形式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土墙,有时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洪效果,墙体会被建得相对较高,影响人们欣赏景色。由此可见,护坡工程不仅仅是一项防洪工程,还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河道的生态平衡,还要考虑市民的一些想法,而这是现在的工程形式所不能满足的。因此,生态护坡是明智之选。

2国内外河道生态护坡的现状

为了解如何建成有更好的防洪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护坡,总结了现在国内外的生态护坡技术的发展情况,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深入地了解,认清现有技术的弊端与长处,扬长避短,才能指导人们寻求更好的生态护坡方法。

2.1国外生态护坡技术

经济相对发达的发达国家在护坡工程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要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深刻,他们不会为了经济上的利益而选择相对廉价的护坡工程。他们更倾向于综合考虑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选择在保证维护环境平衡前提下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发达国家的一些生态护坡技术很值得借鉴学习。德国的自然型护坡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在满足人们欣赏水上景观方面,德国采用了活动式堤防技术。这不仅能实现防洪的功效,还可以使得市民能够欣赏到水上的景色,使市民的亲水性得到满足甚至增加,这样的工程更深得民心,这必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亲水观念是日本首先提出的,日本还将生态护坡技术与公路建设同步进行,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2.2国内生态护坡技术

相对发达国家,我国的生态护坡技术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生态护坡技术的发展。国内的一些研究人员根据我国的护坡工程现状,提出了许多生态护坡方案。鄢俊讨论了各种植草护坡方式的特点以及边坡种草的一些关键技术;卢志灵则就生态护坡的结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季永兴综合国内外现有的生态护坡技术[1],探讨了不同材料的生态护坡的特点及其构型。冯婷就天津的河道护坡情况,提出了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总体而言,国内现存的生态护坡技术可以分为2类:单纯利用植被护坡和植物工程措施复合护坡技术。后者是要求相对较高的一种护坡技术[2],其不仅具有很好的防洪效能,而且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根据坡面的情况来调节自己的状况,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情况;同时其具有与环境景观的协调性,使人们的亲水性得到更好的满足。而这些优点是以高技术水平为要求的,这项技术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有相对较高的要求,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施工技术得到保障。

3生态护坡的质量控制

生态护坡的施工要充分考虑施工环境、堤岸坡度、土质情况、水流情况以及绿化情况。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制定相应施工方案。生态护坡的质量监控就是针对施工材料和技术的监督以及对材料和技术与环境的适应性上的监督。在材料上的监督,一方面要充分保证其防洪功效,另一方面要考虑特殊环境对特殊材料属性的要求,像环境相对寒冷时就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性和耐寒性。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材料的选择不当,不管施工技术多么精湛,都不能弥补材料上的不足,这样的工程注定被淘汰。因此,在施工前要对材料的选择进行严格的监督。另一方面,材料再好而施工技术跟不上,只能造成材料的浪费及工程的失败,所以施工过程的监督同样重要。生态施工过程中的清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清除杂物,平基达到施工要求,它还要实现植被生长的营养供给,为植被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鉴于生态护坡材料空隙大的特点,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施工工程中要在生态材料下面铺设1层土工织物,而为了不对环境造成污染,要求织物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施工过程中对植被的选择也需要严格的监督,所选的植被要能适应施工环境,还要能起到良好的锚固作用,即与边坡有很好的相互作用。此外,为了实现更好的景观价值,更具观赏性也是植被选择的要求之一。总之,只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重视施工的质量监督。

4结语

生态护坡既实现了防洪、控涝、护坡的河道治理要求,也能很好地恢复或维持河道[3]生态的平衡,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亲水性要求。生态护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此外,生态护坡是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护坡方案,这种针对性的施工使得工程更具适应性,还有在施工时植被的选择也是有环境适应的要求的,这也使得工程的景观价值得到一定的提升。一个更具美观,更适应环境的工程定会得到附近市民的认同,更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施工环境,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一定促进作用[4]。总之,生态护坡是城市河道治理的明智之选。

5参考文献

[1] 陈建峰.浅谈上海市郊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应用[J].今日科苑,2007(20):64-65.

[2] 徐海波,宗瑞英.谈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1):57-59.

第7篇: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

关键词:论述;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应用

1河道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在河道整治中,要在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不但要保持河道自然流向,而且要注意协调城市建设与河道的和谐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建设自然型河道。所谓自然型河道,也就是要在尽量维持河流固有生物环境的前提下,以制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加强护岸,保持河道自然原生态,使河岸景观建设体现自然形态。所以,河道整治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自然,还要在河道环境建设中,实现自然回归。

2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2.1统一性原则

在河道综合治理的生态景观规划中,首先要明确河道的生态状况,其次要考虑其上下游、左右岸生物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安排,确保河道综合治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融入生态因素。

2.2改善性原则

河道综合治理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当前的河道现状。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既是出发点,也是综合治理的归宿。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涉及3个方面,首先是改善水资源质量,其次是改善河道生物群体生存状况,再就是河岸生态景观面貌的改善。

2.3融合性原则

河道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河道综合治理就是要让河道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让河道成为人们优美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延伸河道水面,建立岸边绿化带,协调河道的生态环境,优化河道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一个好去处。

2.4美化性原则

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对河流从下到上、从水底到河岸的一个系统的治理过程,疏通河流、护坡防洪、巩固堤坝等河道内工程施工,都要围绕着美化原则来开展。

3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改善水质,涵养水源

改善水质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因为河道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河道的治理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景观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截污治污,生态植物能有利于污水的截留和沉淀,减少河道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景观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汛期排洪泄洪依然是摆在河道治理中的首要目的,确保河道排洪泄洪安全,这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

3.2化城市水环境

河水被誉为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河道里的水资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命之水,也对城市建设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城市中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提升了这个城市人们环境幸福指数。不但有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还有利于现代城市建设新理念的实践,更是提高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活的品味。河道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补充,提升了河水质量,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互利共赢的举措。

3.3绿色河岸的生态景观技术措施

河道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的理念,生态景观的运用有很多方面,比如,改造原有的硬质河岸,在土坡采用柔性材料种植绿化,如根系发达具有良好护坡固土作用的紫穗槐、杞柳、胡枝子、黑麦草等品种,滨河绿带的种植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以及展现当地特色的植被。关于护岸工程,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紧密的河道和生态景观相协调。其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梯形断面、人行道设置在堤顶、亲水平台设置在堤下。亲水平台与堤顶之间的衔接采用斜坡进行,并采用草皮护坡。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完全可以保持原河道的蜿蜒曲折,河岸绿色植被也能遵循原有的风格,生态系统就可以得以全面地保护。

3.4生态景观的改造措施

河道生态景观的改造工程措施中,植物种植必须要体现绿化的本质,并注重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多种植物的特点,利用不同植物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生态景观,并与河道呼应,确保河道景观的融合性和一致性。让人们深入河道沿岸生态景观中,感受不同景观元素错落有致的布置,使身心真正融入生态的环境中,体验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怡然自得。

第8篇: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3.1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的治理。

3.2SPR污水净化技术

SPR污水处理系统首先采用化学方法使溶解状态的污染物从真溶液状态下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胶粒或微小悬浮颗粒,再选用高效经济的吸附剂将有机污染物、色度等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将污水中的各种胶粒和悬浮颗粒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依靠旋流和过滤水力学等流体力学原理,在自行设计的SPR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内使絮体与水快速分离。清水经过罐体内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悬浮泥层过滤之后,达到三级处理的水准,可实现出水回用。污泥则在浓缩室内高度浓缩,定期靠压力排出。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脱水性能良好,可以直接送入机械脱水装置,经脱水之后的污泥饼可用来制造人行道地砖,免除了二次污染

4.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4.1构建水生植被

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以吸收和转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体供氧。

4.2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以消费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4.3种植水生花卉

作为城市河道,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在主要景点、桥的两侧,栽种了优质睡莲(选用玛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莲等品种),加之原有的10多丛白睡莲,美化了水面。

5.结束语

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第9篇: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

关键词:戴河治理 生态理念 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TV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59-02

随着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低碳经济建设,以及河道在城镇发展观念、方式和作用上的变化,保持河道生态发展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方面。

1 戴河河道基本情况

戴河是北戴河区内的主要河流,发源于抚宁县蚂蚁沟村北青河塔寺,全长35 km,流经北戴河区境内13 km。河道流经地区多浅山丘陵,水系分散,短流急;处于暖温半湿润大陆季风带,受海风影响,形成汛期水量大势猛,暴涨暴落,有时还出现严重的伏旱和秋旱;沿河山丘盛产苹果、梨、桃,对该区旅游经济影响深远。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对戴河河道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为该区的挡潮、防洪、排涝、引水、供水、灌溉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该区水资源调度和水环境改善奠定了基础。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污水通过种种途径,最终流入了戴河,部分河段污水超过了水体降解、自净的能力,超过了水环境的承载力,河道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逐年增长,难以降解物质明显增加,河道水质下降,同时两岸倾倒垃圾严重,绿化景观落后,严重影响了全区旅游环境,成为制约北戴河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戴河治理是十分迫切而又必要的。

2 戴河河道生态治理

为改善戴河及周边环境,提高防洪标准,2009年以来启动了戴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在治理中,依据戴河沿岸工程、河道功能、层次,树立生态理念,进行分类分级治理,逐步推进戴河河道水环境建设。

2.1 河道顺势而弯

天然河道没有一条是笔直的,如果修建一条笔直而且等宽的河道,它势必等速,等速的河道里水生动植物难以生长。而裁弯取直减少了河道长度和河水流动时间,使得水流能量集中,破坏力增加,洪水威胁增大。因此在戴河治理过程中,为避免直线太长,采用蜿蜒、蛇形、折线等方式代替直线,做到能弯则弯,使得河流具有纵向的蜿蜒性,急流与缓流相间,深潭与浅滩交错的新格局,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同时河流的形态异质性,形成了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水文等方面的多样变化,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群落。并且曲线化的河道使河岸线加长,创造出更多的临水空间,丰富了自然景观。

2.2 建设生态河堤

建设生态河堤是河道治理的基点。河堤传统做法是对河床硬化,我国许多河流河岸硬化,而且堤岸非常光滑,这么设计的初衷是使水流能够更快地通过,增加行洪能力。可是传统硬质护岸切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改变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急流、缓流相间的格局消失,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使河流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功能丧失。而生态护岸不是单纯为了改善水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恢复河流的生机,创造一个生态环境,让水生动植物有良好的栖息地,同时让生态护岸达到传统护岸的性能,生态护坡使沿岸景观更美。

戴河治理过程中用生态型的铅丝石笼和干砌石护坡形式代替了传统硬质浆砌石的护坡形式。铅丝石笼河堤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带、多鱼类巢穴等特点,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护坡顶部进行了绿化,为陆地上的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促使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强水体自净功能,调节水资源平衡。

2.3 建立滞洪区,调节水资源平衡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土地的渗透能力降低,大部分雨水都随着城市排水管网排入河道,然后直排入海,使流域内的水资源更加短缺。

戴河治理过程中,将防洪堤与现状地势紧密结合,把高程满足防洪高度的道路、土丘作为河道的防洪堤,河道两侧的水库、鱼塘、滩地等作为了河道的滞洪区。达到了降低洪水位、减缓洪水的流动、补充地下水的目的,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短缺的矛盾。

2.4 建设景观工程

景观工程以绿化为主,辅助一些游览、亲水功能。根据河道周边用地性质及对主要使用人群的控制和对戴河发展的展望,将戴河入海口到京山铁路段人群集中、具有较明显地带特征的地段建设了2个景观节点,一是205国道上下游左右岸绿化景观工程,采用乔木与灌木相间种植,并配以生态小游园,展现戴河历史和文化;二是281老桥右岸南戴河外国语学院绿化景观工程,乔木与野花组合错落栽植,展现了戴河作为“夏都”的郊野鱼夕之美和校园文化。

3 深化治理成果

戴河治理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连续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深化戴河生态治理成果,拓宽经济效益,是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优先的理念,不断强化治理措施,努力提高城市水系功能,完成“三个工程”,要以“三个结合”为基础,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提升北戴河旅游名区品位,保障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 增添水上景观工程,要紧密联系生态理念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结合

北戴河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戴河在满足防洪标准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和利用拓展沿河空间,对岸边进行大规模绿化美化,使河与绿地、树木之间形成有机整体。同时继续实施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得治理区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水质更优。

3.2 扩大水面工程,要更紧密地与戴河生态治理成果结合起来

河道治理不仅要以新的环境水利观念与环境治理相协调,还要把持续生态治理放在首要的位置,充分重视治理工程的生态效应、环境影响和景观要求,还要充分发挥水域的综合功能,如梯级蓄水,进行扩容改造,建设生态景观湖,拓宽旅游经济。

3.3 水系连通工程:要更紧密地与戴河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结合起来

戴河岸线资源丰富,是沿河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不允许无节制地与水争地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开发利用。对于岸线,要做到调整和改造已有岸线和水域,提高其使用价值;有计划地开发;还要保护维系生态环境,兼顾控制河势、防洪和保护湿地的要求控制利用,不能盲目围垦,擅自提高防洪标准,在此基础上,由戴河村上游引戴河水自流入新河,促进全区水系平衡。

参考文献

[1] 刘向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新理念[J].中国水利,2010(4):31-3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