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贸代理范文

外贸代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贸代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贸代理

第1篇:外贸代理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对外贸易;问题;对策

一、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态势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态势,有着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最突出即为通货膨胀。应对危机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剧了通过膨胀的预期。其次,危机中金融业、高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于是更多的资本重新重视实体经济,低碳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重归试题经济也便成为“后危机时代”的一大特点。最后,经历危机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将会降低, 储蓄率将会提高, 鉴于危机暴露出的过去金融体制下的问题,加速改革国际货币体制,增强金融监管力度也是一大特点。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面临转型和调整

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面临转型和调整主要体现在:一是低成本竞争优势面临转型和调整;二是贸易生产体系面临转型和调整;三是模仿创新模式面临转型和调整;四是外贸增长方式面临转型和调整;五是东亚区内贸易格局面临战略性调整;六是对外贸易的国内区域布局结构面临战略性调整;七是外贸激励机制面临转型和调整;八是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破解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九是经济发展将进入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主导下的战略转换。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后危机时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既要实现外贸本身的健康平衡发展,发挥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尽可能化解矛盾与摩擦,为我国外贸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在提升对外贸易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因此,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应向效益优先、协调发展型转变。其中包括:一是贸易政策应向有利于提升出口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时增强进口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方向转变;二是贸易结构向提升零部件贸易和中间产品的比重,调整贸易结构,实现国际收支由双顺差向基本平衡转变;三是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应向混合所有制方向调整,加大民营进出口企业所占比重;四是贸易产品价值链向提升跨境运输、保险、金融、信息和技术贸易等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五是切实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六是贸易方式应逐步提高一般贸易所占比重,新贸易业态的综合运作能力,推动加工贸易向提升本地增值、本地配套、主体本地化的方向转变;七是对外贸易战略应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相协调,形成向西开放的新战略;八是对外贸易体系应向贸一体化。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和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贸易方式不合理

一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都存在贸易依存度过高,贸易方式不合理的问题。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加之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对外贸易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因素。然而,通过加工贸易我国只能赚取增加值,中低技术、中的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需要调整的关键,促进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

(二)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程度很高的加工组装阶段,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核心技术和租住创新知识产权,缺乏知名品牌。同时,在出口市场分布状况上,中国外贸出口市场过于狭窄。市场的过分集中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加剧

世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对外贸易面临更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形势,反倾销、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国际贸易摩擦将成为对外贸易和全国经济向前发展的羁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我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出口应诉的贸易摩擦案件增多,大量出口产品受阻。国外低价倾销产品冲击我国市场。

(四)美元持续贬值、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

美元处于大幅贬值的状态,弱势美元已成定局,“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面临美元持续贬值和全球性通胀的挑战。随着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国际金融市场开始进入持续动荡时期, 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空前高涨, 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显著加大。持续贬值的美元、全球性通胀以及动荡的金融市场,都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挑战。

五、“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使得中国进一步开始正视自身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不足,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应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对外贸易战略,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 加速推进迈向贸易强国进程。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及资金扶持。国家应该调整外贸出口战略,把出口的目标转变为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外贸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给予鼓励政策。进一步优化国家金融储备结构, 减少元资产比例,在信贷、融资政策上给予支持,减轻外贸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

积极转变贸易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出口企业应该转变外贸发展的模式,促进外贸出口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进行自主创新,努力研制开发自主品牌的产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善贸易结构,提高企业和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中国对外贸易的突出问题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问题的加剧。我国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外贸出口预警机制,及早预见风险,防范风险,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自身权益;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我国的全球产业链布局,降低出口依存度。同时, 面对国际经贸摩擦增多的新特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借鉴各国成熟经验,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调整贸易地域,加快形成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金融危机冲击后,我们必须要在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多具有缓冲弹性的外贸目标市场,防止和缓解外部需求演变对我国外贸以及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严重冲击。要摆脱单一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减少对欧美少数经济体的依赖程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区域联系。贸易保护主义一直盛行,各种贸易壁垒不断出台,世界性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严重冲击全球贸易。各国应该加强区域合作,加强沟通,扩大合作范围,处理好独立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对我国,要抓住机遇及挑战,努力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更加快速、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秋石.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的五大特征——兼议中国后发展地区[J].当代财经,2010(12).

第2篇:外贸代理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贸易利益 动力机制 维护机制 拓展机制

问题的提出

后危机时代,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的放缓,各国对贸易利益的关注点也由利益创造逐渐变为利益分配,国际间利益纷争亦愈演愈烈。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保证国家持续高效均衡地获取贸易利益,对每一个参入全球贸易与分工的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

中国作为发展大国,于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是,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贸易顺差的背后却是内外经济的失衡及国内资源环境的耗竭,贸易发展呈现数量虚幻与福利实质的异化特点。而这种异化现象在后危机时代的特殊环境中变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内部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纷纷利用“贸易顺差”的幌子指责中国利用重商主义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对中国展开贸易保护及贸易制裁;另一方面,在外部需求减少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的条件下,中国出口贸易的境况将不容乐观,更多的出口企业将面临着“拉到订单难,赚到钱更难”的艰难局面。而近期美元信用等级由AAA等级下调到AA+等级所引发的新一轮信用危机将进一步减缓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同时也显著加大了“出口导向性”国家外汇资产缩水的风险。

上述不利因素将迫使中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国民福利”的根本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战略方针保障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持续高效均衡地获取贸易利益。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效持续均衡地获取贸易利益是中国理论界和实践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系统的问题(林玲,2010)。本文将这一系统问题细分三个层次(贸易利益获取的动力机制、维护机制、拓展机制)进行逐一探讨,以期建立提升对外贸易利益的动态机制。

中国获取对外贸易利益的动力机制构建

贸易利益的动力机制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与分工中均衡持续高效获取贸易利益的基本支柱及动力源泉,核心问题是“我们依靠什么来获取贸易利益”。作为人口大国,充足的人力资源及低廉的劳动成本曾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切入点,也是中国获取贸易利益的主要动力。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国内稀缺的条件下,以劳动力为支撑的动力机制符合李嘉图比较优势原则,既缓解了中国人口就业的巨大压力,又促进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与贸易顺差的迅速攀升。

但后危机时代,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和外部需求的日益萎缩,传统的以劳动力优势获取贸易利益的动力机制将不可持续。图1的微笑曲线既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实现贸易利益的基本地位,也为中国建立可持续获取贸易利益的动力机制提供了基本方向—锁定加工组装环节低薄利润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实现本国要素分工地位的战略性攀升。前者是立足本国人口国情的考虑,也是战略转换的过渡性要求。后者则是中国贸易转型战略中获取贸易利益的基本动力导向,坚持这一战略则要求:

(一)坚持内生(动态)比较优势原则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要素流动的日益频繁及要素内涵的不断更新,中国的比较优势随着要素结构的变化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所以,中国应根据要素结构的变迁建立比较优势动态变迁的动力机制,保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更好更快地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二)设定加工贸易的最佳规模

杨小凯(2008)认为每一种比较优势条件下都存在着分工的最优值,一旦超越了这一最优值,继续开展对外贸易就会造成分工模式的固化及边际贸易利益的下降,并最终陷入贫困化发展。目前,中国依靠人口资源优势融入全球分工链条的组装及加工环节,充当了“世界加工厂”的角色。一旦这种角色地位固化下来,以量取胜的获利模式也会随之固化,而这种固化会进一步加剧贸易福利的损失。因此,在加工贸易过度发展的情况下,中国更应该谨防这种低附加值的分工地位及获利模式的固化,科学设定加工贸易的最佳发展规模,并在最佳规模的基础上有效实施贸易转型战略,从而建立贸易利益增长的最优路径。

(三)依靠要素质量的攀升实现分工地位的攀升

高素质的稀缺要素是进行产业链分工与价值链获利的基础,中国应该积极培育与引进高新技术、管理知识、市场经营经验等稀缺要素,从而促进本国要素分工从生产链的组装加工环节向研发、市场等高端环节进行动态演进,而这一过程也是中国高效、持续获取贸易利益的动态过程。

中国获取对外贸易利益的维护机制构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