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校企合作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企合作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企合作实践

第1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机制;实践;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06-03

一、背景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而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职业学校本身无法独立完成。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普遍认为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在政府推动下,我国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组建职教集团,成立理事会、董事会,建立职教联盟等[2]。但总体看来,我国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探索与实践的阶段。因此,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长久的,有效的,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成为高职院校特别是骨干建设院校的重要课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提出了“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思路,并以国家骨干专业建设为契机,成立了平板显示行业协会牵头的,校企共建的熊猫光电学院,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和实践的积累,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合作模式[2,3]。文献[3]将众多模式归纳为以下9种。

1.“学年分段”,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

2.“阶梯分段”,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3、1/2和2/3,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

3.“半工半读”,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工学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

4.“弹性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

5.“订单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

6.“教学工厂”,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及作品与产品合一。

7.“厂内基地”,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

8.“行业主导”,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校合作的条件时,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

9.“职教集团”,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不管哪种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职业院校处于主体地位,积极推行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而行业和企业则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相对被动的配合地位。如果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无法获得长远的利益保障,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就不高,缺乏内在动力,因此,校企合作当中,提高企业的主体性是校企合作成功并走向深化的保障[4]。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基础

任何形式的合作必须有合作基础,即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如果共同的目标与利益是长久的、稳定的、多赢的,则这种合作就存在牢固的基础。同时合作方也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这些目标和利益可能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则是合作能否稳定发展的根本[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牵涉参与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共同目标是“资源共享,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符合型人才”;这样目标的达成,对于政府而言,实现职业教育基本目标,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能够得到急需的人才;对于学校,达到了实用人才培养的目的,提高了学校的声望;对于学生,能使其掌握实用的技术和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时各个主体又有不同的利益。政府希望各参与主体以发展教育和培养学生为核心,实现各自的教育和培训功能。行业和企业则希望自己负担的培训和教育的功能越少越好,学生对生产发挥的作用越大越好。学校则希望,政府给学校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企业能够承担培训和教育学生的职责。而学生则希望学校代表自己的利益,能在企业学到东西,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寻求共同利益。政府应该出台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政策[5,6];这种政策必须基于各个主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真正地让各参与方,尤其是企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对企业发展有利。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者,需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在设计时,必须仔细考虑合作的行业和企业,寻求那些有长久的共同利益合作伙伴,并能逐步形成实际可行的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被忽略;学生不能是被动的参与者,应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必须保证学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地位与权益。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曾做过大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和与尝试。但很多校企合作的层次比较浅,主要模式包括“学年分段”、“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这些合作关系比较单一,最终学校提供学生,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学校和企业缺乏其他交集,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目标。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没有过渡,从角色转换上有明显的割裂感,对学校和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也不适应管理培训学生,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普遍不高。而学校又缺乏协调的组织和机制,不能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各方面的想法和利益不能及时充分地交流和协调。因此这样简单的合作很难稳定和持久,很多合作难以为继,最后不了了之。为了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走向深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研究了校企合作实践和理论机制,吸取以前校企合作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终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具体包括如下几项。

(一)寻求政府的支持

国家已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尤其是国家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获得很多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因此,在2012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在骨干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建设方案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支持。这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二)寻求合作企业

微电子学院在寻求企业合作伙伴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如下方面。

1.学校专业与产业密切相关,这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基础。

2.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行业中有影响力。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才具备丰富的资源,才能将校企合作看成一种资源,并能加以整合和利用,实现企业自身利益。这样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体现企业主体性地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配合。

3.在地理上很近。学校和企业距离近,可以有效地降低校企合作的成本,增加校企合作的内容、范围,提高合作的层次。实现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处于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双方有类似的发展要求,处于发展期的企业更有活力,更愿意合作。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满足以上的所有条件。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体

一般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偶然性、短期性,合作层次浅,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没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负责与管理。为了实现长效的、稳定的、系统的校企合作,微电子学院与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熊猫光电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实体,其作用包括如下几点。

1.协调校企合作的各个参与方,凸显各个主体的主体性,整合各种资源,使校企合作能够形成合力,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熊猫光电学院订立熊猫光电学院章程,成立了熊猫光电学院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校企合作的各个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校。理事会的成立为以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协调平衡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2.组织和开展校企合作的各项事务和活动。事务和活动包括工学结合,企业员工培训,行业协会的活动,行业技能竞赛等。以工学结合为例,我们定期举办中电熊猫校企合作班,已经完成了两届学生的培训;培训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完成。培训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知识相融合,提升了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过渡,为今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熊猫班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迅速地掌握生产技术和技能。

3.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熊猫光电学院是校企合作的产物,对学校而言不仅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仅仅是实习学生,而是扩展到了学校、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老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具备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校企合作,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层面的培养,同时也是师资的培训、领导的培训。通过工学结合培养了学生,通过混编师资团队建设,培养了教师,通过理事会的运作培训了领导。使得企业元素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在熊猫光电学院的框架下,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这样的机构是所有参与方都需要的。在这样的机构下可以放大和扩充自己的资源,所有主体均能在这个框架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利益,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五、校企合作的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7]。然而校企合作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1.校企合作本身是一种资源积聚和整合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具有其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因此,搞清楚校企合作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

2.根据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际,寻求最合适的合作方,并理清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和相对利益。寻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建立利益平衡的机制是校企合作存在并发展的保障。

3.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实体,这样的实体可以实现校企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是各方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平台。

4.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必须走向深入,必须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功能和作用。校企合作既要成为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要成为行业和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最终成为校企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整合关键纽带,校企合作才真正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董云霞.浅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27-128.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5-11.

[3]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0-82.

[4]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5]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5B:68-73.

[6]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2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输送一线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企业人才的需求规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再次强调了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职业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只有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掌握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起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的对接。

一、校企合作的几种形式

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典型的校企合作方法有:

(1)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生产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车间进校使校企双方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学校与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企业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并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企业进行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在学校开设“订单班”,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从调查情况看“订单班”培养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学校和企业有着利益共同点,企业比较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学校与企业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

实践证明,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了办学空间,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为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问诊职业教育,本文进行了专题调研。与多位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座谈,并对多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沟通访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重点围绕如何“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办好特色技术院校”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第一,校企合作程度不深,绝大多数校企合作教育仅仅限于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即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第二,校企合作面较窄,绝大多数校企合作教育只停留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没有覆盖所有的专业。第三,理论与实际脱节,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很多实践教学环节也没有得到企业的配合和认可。第四,缺乏长期合作的有效形式,国内校企合作多是根据自身短期利益需要形成的,由于双方承担义务的意识较弱,合作形式偶然性多,合作关系难以巩固。第五,企业合作热情不高。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社会责任,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企业只需从优秀的毕业生中挑选人才,若没有合适的就到其他企业去“挖”,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在职业院校的单方热情下一事一议。

三、校企合作、产学研互动促进人才培养

如何有效地、可持续地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互动、促进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育人与用人校企一体的合作。

1.政府推动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2.学校的发展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内生力

学校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1)加强学生做人教育,丰富学生德育内涵。以企业要求养成职业规范,以行业标准提升从业素养。中职教育的职业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取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取决于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在调研中,被调研企业一致认同的是:任何人要想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技能水平不足企业可以培养,而责任感欠缺、态度不端正、吃苦精神不足则是致命的缺陷。尤其是在今天,企业出售的并不单是产品,更主要的是服务,服务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这就更加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学校可以紧密结合合作行业的从业标准,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环保责任意识等的培养。 转贴于

(2)切实做好学生最后的顶岗实习工作。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为社会人角色的转变期和适应期,而事实上顶岗实习已慢慢地转变为变相的就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系列问题的产生,如企业反映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稳定性差、心理承受力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层面上与其说是品行素养问题,不如说更多归于适应问题。如果在这一时期,学校监管到位、指导得力,随时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引导和化解,使学生依然保有归属感而非孤独无助感,那么很多问题是可以消泯于无形中的。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不合格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如不授予毕业证书等。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面向企业的能力培养,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学校员工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学校员工文化也有别于企业文化,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显得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有能力的要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对其有深层次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

(4)做好常规教学中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也应体现全程全员全方位。此外,专业课重技术忽视素养,文化基础课日益被边缘化,其育人功能也日益被削弱,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实效性差,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调研中企业反映最多、最强烈的不是学生的技能问题,而是学生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问题。

(5)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剖析工作岗位,分解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重新调整课程设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真正落到实处。此外,授课的形式和时间也可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比如企业招人的高峰期在春节前后,而学生开始实习就业的时间一般在6月底。针对这一规律,部分学校为学生制定了错时教学计划。

(6)突出教育特色,实现个性化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勇于承担、善于合作,能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激发潜质,提升专业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7)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比如学校老师的职业指导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讲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人才市场真实体验一下社会企业招聘的活动;或者在学校组织针对实习生的招聘活动,通过就业洽谈、专题招聘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最大化的就业信息,由他们自己和企业进行交流和双向选择。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主应聘的过程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做基本的准备。

3.企业的需求、产业的持续发展是校企合作的外推力

(1)如果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则不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本地乃至本市(省)的发展做到胸中有数,只有学校的专业链和企业的产业链对接上了,教学过程与行业用人标准对接上了,毕业生与企业岗位对接上了,企业才有可能长期深层次地合作下去,甚至会找上门来与学校合作。

第3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

一、建设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验收

2004年,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德职院)依托原医药系医学师资等较好的资源基础,根据常德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新增了药学专业。随着药学专业的发展,并考虑药学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如药店、药厂)有别于医院等因素,药学专业于2009年从原医药系中独立出来单独建系,即原医药系分为医学系和药学系。自建系以来,药学专业获得了多种荣誉,从招生规模、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状况等方面综合来看,可以说药学专业是常德职院发展最快最好的专业。药学系获得的主要荣誉如下:(1)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这是药学系唯一一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获得了省教育厅600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2015年已经通过建设验收。(2)湖南省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查标准开发主持单位。(3)湖南省药学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4)湖南省省级教学团队。常德职院共有3个专业为省级教学团队,药学专业位列其中。(5)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二、着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

药学专业的服务面向、职业岗位以及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是团队持续探索的问题。首先是明确专业定位,然后是基于专业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对于办学历史较长的成熟专业,新设专业面临的问题更多、认识更多元、探索更为艰难。药学专业团队加强学习和交流,吸收职业教育主流理念,利用可以借鉴的兄弟院校经验,深化焦点问题的思考,形成团队共识。(1)文献学习。国家层面和湖南省职业教育重要文件的学习,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职业教育类期刊以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等网站有关栏目。(2)外出学习。教育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组织的教师培训班;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如组织各职能部门和系部主要负责人到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考察学习,促进了药学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国外学习,如新加坡理工学院学习。(3)专家讲座。邀请专家到学院举行讲座,如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大奎教授、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教授等。(4)研讨会。经常性地就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头脑风暴”,激活教师潜力,凝聚团队力量。通过学习思考探索,形成了一些共识。如培养药学专业人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应该始终如一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三、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

药学专业管理层对重要职业教育文件的深度理解、对新理念的及时吸纳和对医药产业的职业教育敏感度以及基于理性决策的执行力,对专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医药产业职业教育敏感度的表现:(1)关注医药行业发展,捕捉可能有助于药学专业发展的医药行业信息。(2)跟踪常德市、湖南省区域内知名药品营销企业、药品生产企业,寻求可能合作的契机。(3)洞悉和引导合作企业的职业教育内在需求,找到校企双赢的切合点,由初期的浅层合作发展到深层合作。专业建设内容丰富,包括专业建设理念学习和探索、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学术活动开展、专业建设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条件改善以及课程开发与改革等。各项专业建设内容都与校企合作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一)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合作办学的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康普药业、金健药业等是湖南和本土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副会长单位。借这些行业组织会长、副会长之力,药学系充分发挥了行业组织的作用,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结构进行了优化。现在的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企业高管和从事药品生产、检验、调剂、营销、研发的一线专家,现有30多名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于医药企业、药检所、药监局、教学科研单位。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章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委员会职责包括提供专业定位、职业能力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的指导性意见、建议,指导、协助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

(二)“共建共管、共育共赢”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机制[1]

药学专业与省内外多家知名医药企业合作办学,开办了得到高度认可的冠名企业订单班,包括“益丰店长班”“老百姓储干班”“益丰班”“养天和班”等。经过多年校企双方的磨合,从企业被动参与发展为企业主动介入校企合作,实现了校企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形成了“共建共管、共育共赢”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做到了药学专业与企业的共生共长。“共建”指深度合作的校企双方投入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资源和药学文化。就实习实训基地来说,校企共建了10家校外示范性实训基地,包括药品生产实训基地、西药房、中药房、药品检验中心等。“共管”指成立了由学校牵头,药学专业团队、药监主管部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组成的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订单班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及安全卫生规范、教学工作管理条例、教师企业轮岗培训制度、兼职教师聘请和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建立了药学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平台专门设置了实习企业和就业单位栏目,及时通报企业新动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了实习交流群组和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将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三者相连,便于校企、师生的交流。“共育”指根据合作办学协议,企业指派专员来校进行企业文化和制度宣传、生产工艺和产品知识介绍、职业化培训、拓展训练、专业课程教学等,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共赢”指校企合作的双方互相开放基地和厂房,共享设施设备和资源,实现“学生当员工,员工来培训,教师当技师,技师来教学”的互动双赢。学校给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师资等,并对企业员工进行转岗培训、职业技能培训、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与GMP(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培训等,提升员工业务水平;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四、三方联合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结到课程的改革[2],这意味着课程开发至关重要。常德职院将药学专业的课程开发分为两个环节。第一,成立课程开发小组。课程开发小组成员涵盖学校、行业、企业三方人员,即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有一定认识的药学专业骨干教师、高职院校教育专家、医药行业协会专家、各类医药企业专家等。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于医药企业的现场专家应是小组的主体,从人数来看,应占小组成员的多数。小组设组长1位,由药学专业带头人担任;设秘书1位,由药学专业文字功底较好的教师担任。通过印发学习资料等形式使小组成员了解课程开发理念与相关理论,如关于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做”,即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围绕“做”展开的。围绕“做”的意蕴是落实到“做”,但不仅仅是“做”本身,还有对“做”的理解,对“做”的态度。人才规格可以从“做”“理解做”“对待做”三个维度认识和界定。“做”,应该既包括能够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的从事相应职业必备的操作技能,也包括不一定能够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的必需的职业能力——用“能力”指称。“理解做”包括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统称“知识”。是否愿意“做”、是否用心“做”、是否值得“做”、是否把“做”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抑或视为事业等,即对待“做”的价值判断、情感、意向等心理倾向——用“态度”指称[3]。又如,关于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三个利于”。一是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与医药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以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营销与调剂活动为主体,融知识、能力、态度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二是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课程包括执业药师考证课程;三是利于学生继续教育,与升本主要课程融通[4]。第二,进行课程开发工作。(1)召开课程开发研讨会,进行蕴含于相应职业工作过程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议中尤其要发挥每个现场专家的作用,认真记录他们的会议发言,完整收集他们填写的有关文字资料。(2)整理课程开发会议资料。(3)由课程开发小组的学院方成员赴医药企业调研,验证、充实和完善研讨会获得的资料,形成完整的医药企业方课程开发资料。(4)由课程开发小组的学院方成员将企业方课程开发资料转化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5)吸纳和综合其他有关信息,最终确定或修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形式等。其他有关信息,如人才需求和就业学生信息,包括到省市人才市场或登陆有关网站调查药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人才供需比、人才需求类型、人才需求地域分布、人才需求企业分布等;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医药企业,调查企业岗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如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单项能力,并调查各单项能力的重复率、重要性和难易度;了解随着劳动组织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所致的对原有职业岗位提出的需要改进的职业能力,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等;进行以就业学生为对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包括就业岗位、岗位适应能力、个人升职空间、工作生活环境、工资福利待遇等;进行以用人单位为对象的就业学生评价调查,包括岗位能力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发展前景评价和同类学生优劣评价等;利用药学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平台,设置合作企业栏目,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等。以下是药学专业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果形式:

(一)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就业面向医药公司、制药企业、社会药房、各级医院(药剂科)、药检所、药监局等,如驻店药师、医院药师、药店店长、中药调剂员、医药购销员、药品学术推广员、终端销售主管、区域经理、药品检验员、质量管理员、生产工艺员等。

(二)合理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5]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19门,包括执业药师考证的6门课程(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物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订单班学生第一二学年在学院修完药学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接受合作企业文化、理念、制度和产品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采用“并行”和“串行”结合的课程结构,完善了“1.5+0.5+1”的教学组织模式,“1.5”是并行的专业课程,“0.5”是串行的岗前培训与考证,“1”是1年的顶岗实习。实行“五个一体化”,即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一体化、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

(三)高效的“三步六环节”实训体系

[6]以药学服务岗位为例,根据药学服务岗位要求,参照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湖南省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查标准,校企共同确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按基本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生产实践三步设计实施适应不同层次、阶段和需求的模块化实训体系。第一步开展基本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掌握常见药物制剂、药物批号、有效期和失效期的识别,特殊药品管理,药物处方基本结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用药及抗感染药等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或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他用药注意事项等。第二步为综合技能实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药物知识技能完成实训项目。能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能正确进行药品分类陈列,能进行药品验收、保管与养护,能运用药物知识分析处方,能正确分析临床案例并指导合理用药,能根据情景开展药学咨询服务,能有效管理并使用特殊药品等。第三步是生产实践,要求学生在药店、药房等真实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能进行处方调配工作,开展各种药物咨询服务,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与简单处理;能针对常见典型疾病初步推荐药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告知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饮食等注意事项;能对常见病合理用药案例进行正确分析及宣传教育等。教、学、做合一的“六环节”教学组织形式为:(1)选项目,做准备;(2)定方案,分步骤;(3)做项目,练技能;(4)查问题,改方案;(5)演操作,说要点;(6)评优秀,谈体会。通过“做中教、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全面践行教、学、做合一。

(四)周全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性指导文件,是编制课程标准的基础,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学制、服务面向、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简介、考证安排、课程教学进度安排、毕业条件、其他等项内容。

(五)规范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结构、学时安排、教学基本要求等,是选择或编写教材和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时、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课程考核评价、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资源等。

(六)易懂的自编教材

每门课程教学都有各自的教材,教材可以选用,也可以自行编写。教材的使用应采取选用优先的原则,即依据课程标准选择适合的,且普遍认为质量上乘的教材。在没有适合教材的情况下,组织编写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便于学生学习的教材。教材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有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以保证教材内容符合职场实际。

作者:傅新民 王宪庆 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涂冰,魏来,谭敏等.对接产业、校企双赢的药学专业建设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23):22-2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4.

[3]傅新民.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新解[J].交通职业教育,2014(2):48-50.

第4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实践探索

2012年10月13日,笔者所在学院百余名师生按照学院的安排,来到了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进行为期3个月的工学交替实习。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使学生体验现实的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熟悉同事、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磨砺中锻炼职业素养,完成身心的职业化转变,为真正踏入社会、进入职场打好基础。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外出进行顶岗生产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因此,身为带队教师,心情是忐忑、复杂的:既担心学生能否顺利、安全地完成实习,又要担负起院系领导的重托,做好新的教学实践,让合作单位及社会认可我们的教育和管理,为后续的实习安排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初试顶岗生产实习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开始,学生在厂训和岗训结束后马上就进入了实际生产岗位,虽然工作内容和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劳动强度也不大,但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加上严格的品质要求,很快令学生从新鲜转变为倦怠、厌烦,并且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吃不消了,先是十几名女学生抱团要求立即返校,甚至坚决地说“回去退学也不干了”,接着,家长们质询带队教师的电话接连不断,有的家长甚至开车直接来接人,坚决不同意学生继续实习下去。同时,富士康由于生产任务重,订单工期紧,生产线安排部分学生超时加班、休息日加班或上夜班,这对于尚未适应实习工作的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激愤的局面几乎失控。另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问题,如办理厂牌、卧具不全、学生生病就医、宿舍门锁损坏、按时归宿等等,都必须抓紧处理。大大小小的问题一时令我们带队人员深感压力很大。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我们艰难地摸索了一个月,终于理出头续,前面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经过协调和努力都先后一一化解。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及早发现、了解情况,及时解决并做好宣传和疏导工作。因为在富士康,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管理流程,管理流程严格而细致,只有需要时间才能反馈结果。诸事理顺之后我们的感觉,如“风雨过后见彩虹”,天空都显得格外可爱。

学生逐渐适应了顶岗生产实习的节奏之后,思想和情绪趋于稳定,他们在向带队教师反映问题时,不再是流着眼泪、满腹委屈或是满腔仇恨地控诉了,而是变得客观、成熟,能够平静地等待反馈结果和答复,并且有些学生还主动要求加班,愿意多挣些加班费了。看到学生们经过的历练、转变和成长,我们带队教师的心中深感欣慰,正所谓“不吃不知苦,不做不知难,不磨练不成好汉”。

二、富士康企业的实习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富士康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富士康是当前全球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专业加工制造商,拥有120多万员工。其制造、创新和研发能力有目共睹,是名副其实的高新科技企业。国内已经在三十多个城市完成了产业布局。我们实习所在的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占地5000余亩,员工现有7万余人。

这样一个巨无霸般的现代化高新科技企业,它的生存、发展具有独到之处,这正是我们要实习体验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创新机制。它的严格、细致、认真、务实,追求一流品质的强大气场和强劲风格,让你不得不顺应它,与之合作时会让你就觉得放心。它的核心、系统,我们不敢妄言,仅从我们实习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从身体到心理的职业化转变应当是理想的。实习生与正式工是同工同酬的,薪资分时段、按小时记发,毫不含糊,所有员工及实习生的薪资等费用都是向每个人的银行卡转账支付,从无欠薪讨薪等异常情况出现。在可以看得到的日常管理方面,仅与我们实习相关的,有些地方也是值得一提的。第一,住宿免费,宿舍内水、电、暖、卫齐全,而且提供热水淋浴。第二,无出入证(厂牌等)的人员一律不准进出厂区(包括生活区),安保人员24小时值守。厂区(包括生活区)不准随便吸烟,比较符合我们的管理理念。第三,厂内文体、健身设施遍布,全部免费使用。有标准的运动场、足球场,有室内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员工各类文体活动不断,文化气息和氛围比较浓厚。更重要的是有医保联网的厂内医院,凭厂内医院的医疗诊断书,可以到产线人资处报销70%医药费和作为病休的凭证。第四,厂内设有人资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招聘并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并负责处理实习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富士康是我们遇到的唯一一个设有专事学生实习机构的单位。

三、顶岗实习的意义和体会

1.顶岗实习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学生极少经历社会的磨练、工作的艰辛和独立生活的困难。要实现从学生到工作状态的转变需要较长时间,即使他们口头上称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心理上也并没有能真正承受现实压力的经验,当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才开始面对从未有过的长时间劳动和严格的工作制度,思想很容易妥协、退缩,甚至逃避,这段时间如果仅凭学生个人自我调整,恐怕不会尽如人意。我们实习带队人员就是要在这段时间内通过宣传疏导、抚慰、协调等方法,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完成其身心的职业化转变。通过这次实习带队的经历,我们认为学生的职业化转变过程应当在毕业安置前完成,这会实质性地提升学生的入职适应能力,对打破现在毕业生安置就业率高,失业率也高的怪圈,或许大有帮助,职业教育院校应当担负起这个责任。其方法首选顶岗实习模式,因为在校内的实习场地(基地)实习,以及模拟岗位的技能训练,一般强调技术技能的养成性训练,与顶岗生产在实质上存在差异,对学生体会和理解企业管理氛围、锻炼综合职业素养及工作关系中的沟通几乎没有帮助。即使学生的实习岗位与学习专业不能对口,但是顶岗锻炼较之专业对口的参观或旁观式的实习也是不可比拟的。顶岗实习时间以2至3个月为宜。这个时间阶段,学生既能完成职业化转变,又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企业文化浸润。

2.实习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按承载的要素不同,实习准备工作基本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实习带队人员的准备。根据体会,我们觉得前期(实习前15天内)的管理工作是顶岗实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开始的几天是学生思想和情绪出现波动的集中高发期,带队人员必须迅速到位进入角色。因此最大限度地提前了解实习单位,熟悉处理各种异常情况的渠道和流程,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规律,做好承受群体不良事件压力的心理准备。否则,作为校方的代表和管理者、学生心目中的主心骨,遇事理不清头绪,自乱阵脚,一头雾水,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2)实习学生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内容包括:一是行李物品和证件、照片等,二是心理准备。学生的物品和证件准备,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一次外出独立生活的锻炼。我们也认识到,如果今后再有类似的实习,可以按本次实习的经验,教师先为学生每人印发一份“实习物品准备明白纸”,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的心理准备有很多欠缺。学生全是90后,一半以上是独生子女,优点突出,缺点同样鲜明,青春激扬,充满幻想。然而,真正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父母的呵护没有了,严格的工厂制度成了“自由的枷锁”,忙碌的、长时间的岗位劳动成为了“罪恶的摧残”。要完成这个心理落差的过渡,走向成熟,学生注定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我们如果再安排这样的顶岗实习,就一定要通过一切手段,比如就业培训讲座、顶岗实习案例讲解、适应能力分析、实习单位正面材料通报、实习岗位分析及注意事项等等,向学生宣传疏导,做好充分的“战前动员”,提高其认识和心理承受阈值,帮助他们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心理准备。

(3)学生家长的准备。实习经历告诉我们,取得学生家长对安排顶岗实习的理解和支持是很重要的。实习的前期,由于许多家长对学院的安排不能理解,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当听到学生电话诉苦时,不是积极地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努力锻炼,而是“不行就回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想情绪产生较长时间的波动,影响其他同学、增大管理难度,而且当带队教师不予放行时,家长质询我们的电话极其不冷静,全然不顾教师的解释和劝说。我们认为,没有不明事理的家长,关键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到位。只要我们以务实诚恳的态度把学院“通过顶岗锻炼,为真正踏入社会、进入职场打好基础”的实习理念,向家长解释清楚,把我们全时段驻厂管控的保障措施交代明白,把“都是为了孩子,家长鼓励孩子才是真正对他们的爱护,他们一定能行”。锻炼是为了将来,这些道理讲通了,绝大多数家长是会转变态度的。如果仅简单地向学生家长解释,“到富士康进行实习是学院的安排,是教学计划的安排”不能解决家长所关心的关键问题,还希望让家长痛快地支持我们的工作,恐怕不容易。事实证明,大部分打电话质询我们和开车接学生回去的家长,在我们耐心地解释和劝说下表示能够理解,并改变了态度。这些工作如果在实习出发前做好,岂不更好?我们还是应该在实习前的“实习物品准备明白纸”上作出说明,当家长为学生准备物品时,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实习理念。当然,我们还可以采取开家长会的办法,效果会更好。

四、顶岗实习暴露的不足

1.实习团队减员不可避免,配套管理措施亟待健全

顶岗实习,实习生必须达到岗位的基本要求,遵守岗位管理制度,比如年龄不足十六周岁、违反厂规厂纪(如旷工累计达到4天或连续旷工达到3天)被厂方除名等,虽经协调,但单位拒绝重新安置,我们只得将个别学生进行遣返。对中途遣返的学生,就要提前准备好安排措施和管理办法,否则这部分学生只能掉队,不能完成实习目标。而且这样的管理漏洞也是十分明显,比如学生很容易故意被除名,等着被遣返回家,从而影响整个实习团队的稳定。因此,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模式要健康地发展,相关的配套管理措施必须健全和规范。

2.实习生无技术岗位实习机会

通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冲压、涂装等危险、有害岗位厂方没有安排实习生,但实习生全部在简单的熟练工及辅助工岗位上,比如装配、外检、老化、包装等。就此情况我们与厂方进行沟通,厂方解释是出于安全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而且技术岗位岗前培训周期长,要求长期稳定,实习生短期的实习不符合企业的技术工用工理念。对此,我们只能表示理解,认可这一无法弥补的缺憾。

3.学生伤害风险要警钟长鸣

学生的安全问题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令人紧张。出门在外无法预知的风险概率相对要大得多,与学生安全相比,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因此在安全问题上,教师要始终保持自我加压的状态。

五、结语

第5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会计实践;作用

引言

目前,从我国的教育体制及在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看,大多还延续过去的那种“教材写什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模式。会计专业属于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很多用人单位在聘用财会人员时在要求其具备一定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经验及工作技巧。由于一些刚刚走出校门的“会计新人”缺乏会计工作经验,对于企业的财税风险的防范、实际工作中的协调、沟通能力等问题缺乏应有的敏感性,从而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经营状况,最终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一、会计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在校学生成为合格会计人员的一个重要条件,只通过系统而又专业的财、税知识培训,才能使其应对未来的会计工作。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成为一名称职甚至是出色、专业的财会人员仅仅依靠“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把所学到的财会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一)缺乏对于企业财、税风险的防范意识

(1)缺乏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

目前,一些在校学生对其将来所要从事的会计工作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之上。比如:银行相关单据如何填写、对于一些日常会计业务的会计凭证如何填制、相关明细账、总账如何登记以及会计报表怎样填报等等。由于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难以对一些诸如的预算管理体制、资金日常风险防范、存货管理制度、各类资产管理办法、内部财务控制、内部审计如何开展等防范财务风险问题的一些深层次的考虑。

(2)缺少税务风险的预判能力

税收成本问题是企业投资人和股东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一些在校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企业的税收问题也只是停留在相关税收法规、政策的知识理论上,对于企业遇到的实际纳税风险问题却变得束手无策。

(二)缺乏财务人员应有的沟通、协调能力

会计专业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既然是社会科学则少不了一些沟通、协调工作。但是沟通、协调工作也正是一些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财会新人”所不具备的一项技能。具体可分为两个部分,即是公司内部的工作协调及对外单位的沟通。

(1)内部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是财务人员应该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是一些财务新人的协调能力较弱。在进行日常的财务工作过程中,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在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欠缺一定的协调,使其工作缺乏顺畅性。

(2)对外沟通能力

会计人员对外的沟通工作主要是针对与会计工作有关的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例如:税务机关、财政机关、审计机关、会计中介机构等。部分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期间基本上没有与上述单位接触的机会,造成对外接洽工作经验的空白,使其对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上的掌握及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容易给所供职的企业带来无形的损失。

二、校企合作对于会计实践工作的促进作用

会计专业学生欠缺会计实践工作,这是每所会计学校及会计专业学生都要面对的客观事实,同时这也成为大批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业会计工作的一种羁绊。一些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采用了一种“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起到丰富会计专业学生的岗前培训的作用,以期达到在实践中进一步的目的。目前来看,其对于会计实践工作的促进作用还是较为明显的。

(一)可以培养在校学生会计工作的“实战能力”

(1)会计实践可以提高工作能力

会计工作看似简单,让人觉得门槛要求也较低,而实际上若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值得让企业投资人或是“老总”信赖的财务人员却是一个较为困难的事情,并且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磨砺过程。在校学生应该很好的利用校企合作的这种会计工作实践机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在课堂上所学习的会计知识,充分运用到会计实践工作中去。

(2)提高未来工作中的财务风险意识

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学生在所实践企业的财务部门学习该单位相关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问题。在会计工作实践中合作企业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等方面学习其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合作企业种类货币资金的支出、收入流程来提高资金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合作企业存货的进、销、存系统流程的管理来提高学生的企业存货管理风险意识;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等。最终,学生经过阶段性的会计实践工作工作,使其对财务风险意识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在未来会计工作中所服务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3)提高学生的税务风险理念

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未来从事其会计工作过程中,税收成本、税务风险将是其要经常考虑及规避的问题。学生通过会计实践工作,将会对税收成本与税务风险的理念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将其植根于学生的心中。比如,原始单据入账问题、存货收发过程中的涉税问题、固定资产的税务问题、预收账款的税务风险防范以及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及契税这些小税种的缴纳问题,这都是税务机关进行日常税务检查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是一些会计“新手”容易出现疏漏的地方。学生在对税收成本与税务风险理念认知的同时,还能对其税收筹划及合理避税工作能力有个较为初浅的认识,从而为其将来的税收筹划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二)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会计工作从其工作性质上来说,兼具监督与服务的双重特点,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会计工作技能,还应有一定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学生可以在会计实践工作中,逐渐适应会计工作性质,从而使其达到在工作过程中既有坚持原则,又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使其提高实际会计工作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是需要在会计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历练和成长的,而校企合作的这样方式恰巧为其会计实践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实践氛围。

三、总结

各类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相关财、税知识的理论基础上,应该有一个会计实践工作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校企合作的方式恰好为会计实践工作工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合适的平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为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晋升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可以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提供一个坚实、有力的保障,从而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弋江,张正德,张勇.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实训工作浅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孙云志,何玉宏.试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0

第6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Abstrac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work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for example, the article propos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both clear school—enterprise responsibilities, obligations, norms partners behavio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depth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long—term mechanism;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42—02

0 引言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校企同频共振、合作双赢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的需要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主动的、有成效的服务,激发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

1 南通纺院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实践

1.1 “四共享”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模式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创新性地探索实施了“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所谓“四共享”,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在“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校企双方人员互派、职务互兼。通过构筑“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的“五融合”,即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的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学生作业与实际产品的融合。

在具体实践中,学院与纺织行业龙头企业—江苏大生集团实施“校企联盟行动”,开展“四共享”合作。学院专业教授受聘担任大生集团“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员,并聘请一批骨干教师担任企业的车间主任、技术顾问。大生集团的专业拔尖人才受聘担任学院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由此培育了一支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该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在纺织新材料应用、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等方面全面合作,联合申报了12个省、市级科技研发项目,合作开发了“高吸水、高吸湿、超柔然混纺弱捻纱”等3款新产品,2项获得江苏省纺织技术创新奖、2项分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并联合申报科技专利4项,2项专利技术实现了产业化。

1.2 “四共育”合作机制下的“3—4—3”模式 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因在上海“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中为中国人夺得第一个金杯而被媒体誉为“黑马”。该专业确立了以“懂设计的服装制版师”为培养目标,并与大型台资企业旭荣集团合作,搭建“四共育”校企合作机制。即共育“旭荣时尚空间”,搭建了集“设计、打版、成衣、营销为一体”的“前店后校”合作平台,进行产品开发、展示与销售;共育教学(设计)团队,打破了传统的教研室设置,实施项目化运作,成立了女装、男装、童装、职业装等5个项目团队;共育时尚品牌,依托校企共同组建的服装设计师团队,形成实施品牌战略的能力;共育创业能力,按照培养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学生进入不同的项目团队,边学边做,校企联手努力将富有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作品转化为产品,提升学生边学习边创业的能力。在“四共育”合作机制下,学院与旭荣集团、南通纺联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实施了“3—4—3”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师生工作室和服装设计中心3个载体,完成单件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比赛、系列产品开发和创业方案企划4组典型任务,实现通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3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7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研究与实践

课 题:本文系沈阳工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Y201415)、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164)研究成果。

校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趋势,是实现与市场接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输送一线人才的重要举措。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行教学考核,注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文化理念的融合,达成双赢,从而实现最佳效果。

一、校企合作对高校发展的意义

1.教学体制以企业的发展为依托

科技进步需要理论支撑和实践能力协助,教学体制要以企业的发展为依托。校企合作要求学习和岗位协调,夯实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

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模式

为适应我国高教课程开发模式,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直接到高校招聘人才,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在校企合作中开发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能够实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解决学校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并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3.课程改革的突破源于校企共同努力

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育部提出积极推进与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全面带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校企共同努力,引导教学方法的设置和改革,力求达到满足校企共同需求的目标。

二、校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校内研究现状

学生完成规定的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后,推荐到公司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学院和风电公司共同参与管理,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2.校外研究现状

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自发地与企业联合办学。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衡量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尺。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合作机制,提高合作水平,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1.以课程体系作为与企业合作的根本依据

要以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作为与企业合作的根本依据,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岗位的工作需求进行调整,保证校企合作整体规范化。安排实践环节,设计不同的课题,以便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2.以工作和学习为突破点

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和建设以工作和学习为突破点,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课程结构设计为解决问题的形式。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典范,对进行教学改革,适应企业的需求,合理开发课程体系。

3.适当设置课程教学改革

对课程设置与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要把企业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根据实习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反馈的问题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调整教学课程的内容。

4.鼓励专业教师编写教材

教材的编写工作是课程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根据学校专业特长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材改编或者教材整合,鼓励专业教师在编写教材方面下工夫,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和改革。

四、校企合作改革的目标

课程教学和教材改革是校企合作发展的核心目标。在内容上,以课程教学为主体,同时在校企合作的监督下,增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对校企合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五、校企合作解决的关键问题

合理地引入企业课程资源,并将其整合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满足高校与社会进步的需求,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从而有利于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关键性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并将解决方案应用到高校课程建设体系中。

六、小结

第8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电子商务 实践平台

一、电子商务实践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主要面向社会基层业务处理部门提供专业操作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在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实践环节单一,实践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课程都包括:课程实验或实习、毕业实习两部分。对于课程实验或实习主要是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的,缺乏系统性训练;而毕业实习由于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往往是作为找工作的一个机会,并没有真正把综合性的实习落到实处。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对于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来说,虽然在课程实验中学生们操作了德意和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实验软件,但都局限于本地局域网的应用,学生对开放的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并没有很深广的认识和理解。

2.实践内容单调,缺乏一体化企业流程的整合

在高职高专所开设的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实践技能等课程中,实践的内容都只局限于在客户端的操作应用训练,服务器端、企业的销等一体化流程并没有得到充公体现,即使是不同的课程,但也只是把原来用手工完成的工作改成了用鼠标指点的操作而已,学生缺乏对整个企业理念、流程和管理思想的把握和理解,而这些仅仅通过实验室是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就实现不了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

3.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践训练针对性不强

电子商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各高职高专院校的理论教学都十分重视,教师的理论水平也比较高,但是在实践操作环节比较薄弱,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不少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也对实际的电子商务开展情况缺乏第一手的资料,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实践训练活动,往往只会纸上谈兵、泛泛而谈,达不到应有的实践训练目的。

二、校园电子商务实践平台的搭建

为了克服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走校企合作道路,搭建校园电子商务实践平台。

1.优势

相对现行的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模式,校园电子商务实践平台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优势。

对学生来说,由于校园网的普及,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率、网络覆盖率最高的人群之一,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实际,可以能让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融入到电子商务的环境当中去,这对提高学生电子商务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如果搭建了校园电子商务平台,无论是在搭建过程中,还是搭建成功后的电子商务平台都能提供如平台搭建,平台维护,物流配送等多个项目实践岗位,充分让学生实习操作,熟悉电子商务公司的一体化业务流程。特别是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

对教师来说,在整个校园电子商务实践平台的建设过程中,相关教师可以全程参与,对整个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施、运行管理和维护都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师资实践水平。

对院系来说,引进专业公司构建校园电子商务实践项目,有助于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深入发展,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提供工作岗位。

2.实现途径

在校园电子商务实践平台中(如图),以校园网为依托,借助电子商务公司的技术和营销网络体系,连接供货商家、实物配送点、学生和教师,学校对整个平台的运作进行宏观管理,电子商务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商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消费者(老师或者学生)通过计算机,借助这个平台去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点击鼠标完成购物,这个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网络后台管理者(电子商务公司),后台管理者再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商家,商家准备商品并通过配送点(学生)将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完成整个电子商务实践项目的运作过程。

3.建设的难点

走校企合作方式,搭建电子商务实践平台,由于面向的用户群是在校学生和教师,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其具体实施时,也将面临许多难点。一是诚实守信的合作商家的选择,二是对学生的收款与服务,三是电子商务公司同行的竞争,这些将对合作的电子商务公司产生许多考验,所以技术不是问题,而管理和服务将是最重要的。

第9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通过项目探究,使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聚集各方力量,共同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发挥实习基地与企业对接帮助学生就业的功能,尝试“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的新型模式,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加速就业,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意义

以我校正在建设的汽车制造业和汽车后市场专业群两个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研究。2005年以来,我校先后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在校内建成了上汽通用五菱售后服务技术培训中心,东风柳汽售后服务技术培训中心。有汽车运用与检修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区级示范实训基地2个,该项目为企业搭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有良好的项目开发的基础。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研究的方案,将通过实践来检验。而开展该项目研究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预期目标

(一)围绕柳州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广西柳州汽车城的建设,依托当地知名汽车企业,校企共建汽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岗位需求,致力培养服务于当地汽车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深入开展岗位能力分析,开发对接工作过程的能力模块,实现教育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技能培养与岗位能力对接。

(三)以企业工作场景为蓝本,引入企业资源共同规划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按实际工作场景规划实训基地的布局,确保实训基地场景与企业工作场景的对接,着力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的实训功能及生产功能,通过产学研结合、以教促产,不断丰富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四)校企合作,共建现代化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主要内容

(一)研究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企业生产和服务流程为导向,设计、建设实训场地和设施

通过调研,明晰目标,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按照技术领域和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或经营性作业的业务流程,开展工作任务分析会,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发以项目、案例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实训教学与企业工作实现六个对接,即:学校与工厂对接,学习与工作对接,学生与工人对接,作品与产品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学分与工时对接。

(二)以企业工作场景为蓝本,引入企业资源共同规划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场景与企业工作场景对接

本项目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带动农业机械化运用与维修、物流服务与管理、汽车整车与零配件营销、电子商务与管理和即将开办的新专业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美容与装潢、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的专业群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

1.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硬件建设:

①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汽车运用与维修企业标准建设,提升实训设备技术含量和服务地方的“生产性”特点,使实训基地具备教学、培训、生产、社会服务和技能鉴定五大功能。实训基地建设以实现工学结合、落实企业工作任务为主线,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

②参照企业标准提升“工学结合”水平。吸引企业在校办工厂,实现顶岗实习和以产促学,将“工学结合”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③与汽车维修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上汽通用五菱有限公司、柳州景顺汽车有限公司共建具有培训功能的宝骏“4S”店,融入地方产业链,提升工学结合深度。

软件建设:

①管理措施建设。实训基地设专人负责管理,制定各类工作岗位职责和实习操作安全规程。

②运行机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化管理模式运行,制订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使运行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③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引入企业评价标准,从学生的基本素养、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

④建立校企互动的培、聘、引等有效机制,打造以教学名师、行业名师引领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校外实训条件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为保证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在与东风柳汽有限责任公司等15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20家长期稳定进行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毕业前的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同时,与企业联合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与合作企业制订有利于工学结合、教学培训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保证校外基地充分发挥传技育人功能。

2.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通过专业建设,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服务意识,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岗位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完善社会服务制度,为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校企合作,共建现代化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

目前我校已建成“技能教室”24间。全面导入企业“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现场管理理念,引导学生提前养成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职业行为习惯。管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无论是在教室、实训场所、其他教学场所,还是在宿舍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场所,均能时刻体验到“5S”理念的存在。结合汽车产业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将在广西汽车城建设中诸多知名企业的概况、知名人士的名言警句等融入橱窗、展板、校园校舍装饰中,与此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观未来工作的企业、举办企业文化展览或企业文化论坛、开展校企青年交流、邀请柳州创业导师团进校园等,让学生广泛接触企业的文化,引导学生早感知、早行动、早准备、早提升,又好又快地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引入真实性生产设备和真实性生产场景,融入汽车文化、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使学校获得提升,学生通过企业进行勤工奖学、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就业率。

四、项目实施的保障条件

有国家、地方的政策保障;参与课题成员配备高级、中级职称,具有丰富的教研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学校配置一定的经费保障本项目的实施。

五、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项目成果形式

(一)项目结束,撰写一份《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二)与企业共同编写10-15本系列校本教材和讲义。

(三)制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制度。

(四)制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收集整理专业教学软件。

(六)项目结束提交获奖、不少于25篇。

六、结论

中职学校通过建设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完善管理和合作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在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同时,赢得自身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中职教育能够不断调整办学方向,跟上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使中职学校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林启豫.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教育 2010 (0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