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建设范文

专业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业建设

第1篇:专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 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 课程改革 师资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载体,其不仅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在学校自身的发展及学术品质和社会声誉的建立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专业建设水平评估起认证、引导和改进的作用。应认真学习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指标,深刻体会评估对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的改进和建设作用,评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能被动去迎接评估。要把评估作为一次机遇,主动地利用评估提供的机遇,对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及利用情况、教学建设与改革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查和总结,找出存在的差距。基础工作做好后,要逐步聚集一些亮点,形成一些标志性的成就或者一些标志性的工作,以此来带动每个指标的落实,让评估工作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一、深化专业的开发和拓展,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的设置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满足区域经济的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寻找两个市场与学校条件的结合部。专业的开发与拓展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应建设适应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开发和拓展要坚持方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原则,做到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学生。专业开发和拓展一定要处理好稳健性与灵活性、普遍性与针对性、适时性与前瞻性,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关系。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依托行业企业需求,对专业培养方向进行调整。此外,立足学校现有的专业资源,跟踪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进行新专业的开发和设置。

二、深化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开发,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开发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在课程改革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合理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开发。在课程改革中应注重整合多方力量,借助企业参与,建立上下衔接、横向沟通产学研一体的课改合作机制,推动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在实践中,应严格落实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四方面。

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目标出发,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进行优质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整合和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的有特色的本校优质课程。

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是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课堂讲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合作式教学方法,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技术。

三、狠抓“双师型”结构的专业团队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新的课程设置,特别是项目课程的实施,学校将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教师将从教材使用者成为标准化、教材化的完善者。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阻力也在教师,所以教师培训首先以“理念先导”,加强深化专业课程改革的学习和研讨,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课改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教师课改意识,变阻力为动力,通过学习与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的课改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学校积极创造的条件让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到企业实践,针对我校年轻教师较多的现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不断向教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交流,尽快成长,打造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专业建设的“脊梁”。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增强专业教学的保障能力。

实训基地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应针对软件和硬件设施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加强实训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不断完善和改造现有设备,促进设备层次的跃升,提高学校现有实训场地和实施的使用效率,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引企入校,实行校内基地生产化。三是办校入企,在企业建立“生产和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基地。

要更新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专业设置为中心,师资队伍为脊梁,课程建设为内核,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接轨,课程设置与工作需要衔接,培养模式适应岗位需求,人才层次规格让用人单位满意,学校专业的发展得到企业支持。在专业建设中始终把握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让专业建设真正成为职业学校的工作之魂。

参考文献:

第2篇:专业建设范文

一、加强检察官专业化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人民检察院抓好各项检察业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使检察官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才支持,但应当清醒的看到,检察官队伍的现状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检察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需要。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新的形势,检察官队伍建设要以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目标,从观念上、体制上、政策上、方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建立一支同“公平与效率”这一世纪主题相匹配的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

1、加强检察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体现。党的十六大对检察机关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察机关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在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方面,在强化法律监督、促进实现全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担负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最大的希望是司法公正,对司法机关最高的要求也是司法公正。要想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官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检察官队伍。

2、加强检察官专业化建设是检察工作的内在要求,是落实检察官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公正执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改革现行检察队伍管理模式、完善检察制度的重要途径。人民检察院承担着国家法律监督、审查批捕、提起公诉、打击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查处以及申诉、国家赔偿和民事抗诉等重要职能,肩负着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公平与正义的重任,这就需要检察官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司法经验,具有相当的知识背景和教育经历,必须接受统一的专业化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正司法、文明司法。检察机关做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工作性质和规律要求检察官必须具有独特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走专业化之路。

3、加强检察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检察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愈加多样化,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出现,检察机关依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民检察院司法审查和检察监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检察任务和队伍素质不适应的矛盾加剧,司法信誉和司法权威在更大范围内经受严峻考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大力加强检察官队伍专业化建设如剑拔弩张,迫在眉睫。

二、改革和完善检察官管理制度,实现检察官队伍的专业化。

1、建立检察官从业资格制度。长期以来,由于检察体制的原因,检察机关的人事、编制、工资经费都隶属于地方管理,检察机关上下级之间只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状况造成地方对检察机关的人事权享有绝对的决定权,在进人、录用、班子配备等人事审批和把关方面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如:98年以前检察机关大量工勤人员的流入等。虽然上级检察机关在进人审批上也有严格规定,但仍然是地方享有绝对权,上报、审批只是履行程序而已。这些状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检察官走专业化道路建设的步伐。因此,当务之急要严把检察官入口关,严格进人程序。要成为检察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在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符合检察官法的要求。检察官的录用必须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择优选用。经省级人民检察院组织的统一测试、考核合格,此外还要经过检察机关的专业培训,才能取得任职资格。在选配检察机关领导干部方面,既要符合一般领导干部的条件,又要符合《检察官法》规定的任职条件。配备的干部必须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工作经历,从而使检察官录用逐步正规化、专业化。

2、完善检察官教育培训制度。明确培训工作目标,完善培训体系和培训方法,增强检察培训工作的实际效能。认真落实省市教育培训规划,对未达到检察官法规定的任职学历条件的现任检察官,组织参加本科学历教育和续职资格培训。以领导干部和检察官为重点,分类开展岗位培训,培养专业骨干和一支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检察官队伍的执法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普及计算机操作等科技知识,组织检察官参加外语等级考试。检察培训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业务骨干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上,把对专家型人才、专门型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紧要任务来抓,省市级以上检察机关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制定周密的培养计划,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实行重点滚动式培养。在业务骨干的培训方面,对刚招录的年轻的检察官,要着重加强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培养,使他们实现由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转变,增强实践经验;对一些已在办案一线工作了多年的老检察官,要促使他们加快知识的更新换代,增强他们的理性思维和法律功底,使他们实现由能力型到知识型的升华。

此外,全面推行主诉检察官、主办检察官、主侦检察官责任制,加强对主诉、主侦、主办检察官的培养、教育和考核,从而突出检察官的办案地位,增强检察官的职业责任,提高检察官的工作效率。

3、建立检察官分类管理制度。分类管理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检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根据各项检察职能的特点,分类管理检察人员,突出检察工作的专业化、正规化,实行竞争上岗,形成检察队伍的自我优化机制,这是检察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专业性强,根据我国检察职能的特点,应当把检察人员分为三类进行管理。即检察官,包括主诉检察官、主办检察官和主侦检察官;检察事务官,包括书记员系列(主诉、主办、主侦检察官助手)、检察技术人员系列(从事照相、文痕检、法医、视听资料工作)、行政管理人员系列(检察文秘、联络员、人事管理、后勤服务);司法警察,主要是侦查部门的警察官员,也可是单独设立司法警察大队(负责检察办案环节的传唤、拘传、搜查、拘留、执行逮捕、抓捕逃犯等工作)。根据人员岗位的不同特点和实际需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对重要岗位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竞争上岗,从而提高检察队伍管理的科学性。

第3篇:专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 专业建设 专业管理

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纽带,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优化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促进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加快专业调整步伐,构建合理专业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

1 高校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经过几轮专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初步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的专业体系。但是,与经济社会、特别是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相比,我国高校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步伐仍然相对滞后,专业数量增长与办学质量同步提高等问题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1.1 专业设置追求齐全,专业规模扩张过快

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不少高校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争设热门专业。一些高校追求规模,专业越来越多,单科或多科学校向综合性迈进、专业设置越来越趋同;与此同时,一批新上的地区级本科高校也趁机扩大办学规模,有些高校一年就上了10多个本科专业,使得高校专业数量迅速膨胀。如2000年至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新增新增专业布点数每年均达到2000个以上,其中2004年新增专业布点数高达6156个。由于师资力量、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短期内不能与所开设的专业相配备,从而导致部分专业教育质量不高,受到人们的诸多非议。

1.2 专业布点过于集中,专业结构同质化凸显

由于教育经费所限,一些高校存在功利主义办学倾向,热衷于开设投入少、教学成本低的经、管、教、文、法类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追求“短、平、快”,出现专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和专业布点过于集中现象。以2008年为例,少数专业的布点过分集中,如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会计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布点数均在500个以上,也就是说,在全国本科院校中,有86%的院校设置了英语专业,有81%的院校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不同院校未从自身性质、层次、功能、任务出发实行错位发展,出现了理科院校抢上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文科、艺术院校设置理工等非文科类专业。这种低水平重复设置专业的状况不仅造成同类专业学生多,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而且也影响到学校特色专业的形成。据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我国2007年、2008年就业率最低的两届高校本科毕业生进行的追踪结果显示:在我国高校本科700多个专业中,法学、计算机、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均居于失业率最高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中,但也就是这些专业却年年成为考生报考火热的专业,而且这些专业很多高校都开。[2]总体而言,应用型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工科比例偏低,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方面,远不能适应我国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新兴、边缘、交叉人文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

1.3 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专业建设水平尚有差距

一些高校对自身办学定位研究不够,定位不准,缺乏对专业结构内在规律的把握,在专业的设置上缺乏整体考虑与长远规划,致使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惰性和随意性。从数量看,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有关专业设置条款“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在学校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数内,学校年度增设专业数一般不超过3个”的管理规定,一年新增专业超过10个,合并院校表现尤为突出。相关的办学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按要求配齐,师资队伍建设更为如此。一些新增专业本身就是国内首次开设的专业,此类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其专业教师需要从其它相关或相近专业转型而来,这其间教师自身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转型培养过程。从结构上看,部分高校固守传统专业,在专业安排上不可避免地产生“满足已有专业”做法,其结果是延缓了专业调整时间,使一些欲被淘汰或压缩的冷门专业得以继续发展,新专业的数量与品种增长缓慢。有的高校满足于“发展容易上马专业”做法,通过设立一些短平快、低成本的通用专业来迅速应对规模的扩张,如文秘、管理、会计、法律、外语等专业繁衍过快,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3]还有的高校注重外延发展,积极申报新专业,专业申报下来后,却忽视新专业的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与办学基本要求相差甚远,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满意度低。细究其因,可归咎于高校在专业调整与优化时对社会提出的新的专业和人才需求把握不准。其根本原因是高校未建立起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专业调整与优化机制。

2 高校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高校专业建设优化要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整体要求,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提高整体效益;要有利于增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活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要有利于学校形成专业优势,办出特色。

2.1 推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健全专业设置评审制度,把好专业设置关

(1)积极推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从宏观上讲,高校目前无法掌握本地区乃至全国高校有关专业结构的整体情况。不少高校新专业的设置主要以当前局部地区人才市场的信息反馈为依据,无法完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变动趋势,基本上属于经验操作,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整体把握与中长期预测,导致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总量不足并存的局面。而要做到专业信息的系统性与准确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信息资源库,定期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等信息,为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供信息服务和宏观建议。高校在基本具备新专业开设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有关专业信息资源,紧密跟踪并准确把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通过咨询相关用人单位意见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途径,广泛听取社会各个方面对学校专业设置的建议。专业设置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级专业门人才的需求进行中长期预测,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较宽的适应性。

(2)成立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评审制度。高校专业设置是一项政策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将它作为一项事关高等教育全局的基本建设工程来抓。建立健全省级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其成员由高校领导、政府有关部门、专家、用人部门代表组成。通过互通、共享各方信息,相关专家和决策者共同商讨决定专业设置,可以使高校专业设置更加科学与规范,增加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开放性。

从我国近年来专业设置审批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审批”的体制是比较符合国情的。学校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批准的学科门类和专业数内,自主设置专业。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赴高校现场考察申报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设施情况,在此基础上召开省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评议,由委员会建议高校年增设新专业的总数,对开办院校多或热门专业的增设进行宏观管理,减少新专业增设的随意性和重复性。

2.2 加强新专业检查力度,严格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把好专业建设内涵关

(1)加强新专业检查评估力度,促进新专业健康发展。一些高校追求专业齐全,或“因人设庙”,或“因人保庙”,导致有些新办专业办学定位不清,办学条件建设滞后,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在湖南省组织的专业结构调整调研中,50%的教师认为新专业存在最突出问题是“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35.4%的认为是“师资力量和水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4]文科类专业突出的是师资队伍和图书资料缺乏,理工科专业主要是实验实习条件不足,实验实训条件达不到要求。

为加强高校新专业建设,确保新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部分省份开始重视对新专业的检查评估力度。如河南省于2006年对该省2002年度新增专业进行专业办学合格评估。对评估不合格或者不参加评估的专业,省教育厅予以公布,减少其招生计划并限期整改。对于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专业,停止其招生。[5]通过检查评估,大大推动高校专业建设的工作力度,不仅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和“硬件”条件的改善,更使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方向、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软件”条件方面得以提高,保证新专业的办学质量。

(2)严格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制度,保证新专业建设质量。学士学位审核是对高校本科专业办学质量的检验,是对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检验。近年来,部分省份针对高校规模扩张,加强新办本科院校与新增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力度,取得很好成效。[6]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督促高校从开办新专业开始,加强专业的建设规划、建设过程管理、建设投入与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确保专业建设质量。坚持对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办学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不予批准学士学位授予权,或减少甚至停止招生,促使高校重视新设专业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和其他办学条件建设,确保专业办学质量。实践证明,坚持对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是保证新专业建设质量的有效手段。

2.3 积极推进专业教育评估与认证,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把好专业建设特色关

(1)积极推进专业教育评估与认证,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专业教育评估是针对行业性教育的特点,由国家行业性评估机构对高校某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成果进行的专项评价,是国家执业注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达到执业实践的要求。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教育认证,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其人才进入专业职业界工作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专业认证既是过程,又是结论。作为过程,它对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促使专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作为结论,它向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引导并促进高校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7]

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我国高校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加强了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宏观管理,保证和提高其基本质量。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有待于在高等教育其他专业领域积极推进,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整体质量与水平。

(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力度,提升专业建设的示范性与辐射性。国家近期在“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有计划地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中,采取不同专业发展对策,通过分类指导、分类发展,以及重点投资,重点突破,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开展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引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明晰自身专业的发展方向,培育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克服地区间、高校间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现象。通过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形成各地区各高校优势特色明显、相互之间协调、补充,既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又能很好发挥专业规模效益的专业布局结构,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分析自身的办学优势,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其中专业特色是一所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决定着学校能够在哪些领域为社会所需、为社会服务。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办学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专业发展原则,实施特色专业建设策略,以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以特色专业建设点为着眼点,逐步辐射带动专业面、专业群建设,进而全面带动整个高校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少雪.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及管理机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5.

[2] 赵雪.高校专业设置何时不再盲人摸象[N].科技日报,2010-04-07.

[3] 马陆亭.关注学科专业调整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12-14.

[4][6]张放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20-22.

第4篇:专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技能抽查;药学;专业建设

一、药学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概述

《湖南省药学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以下简称《标准与题库》)以医药行业药品生产、检验、经营、服务等多个工作岗位任务流程为主线研究开发。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模块、药学服务模块、制剂生产与检验模块、药品营销模块等四个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包含中国药典查阅等23个技能点,39个抽查试题;药学服务模块包括处方分析等66个技能点,30个抽查试题;制剂生产与检验模块包括物料的粉碎等46技能点,34个抽查试题;药品营销模块包括药品(企)市场调查等12个技能点,24个抽查试题。合计147个技能点,127个抽查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随机抽取的基础模块中的1个题目和其他3个模块中的1个试题[2-3]。《标准与题库》的建立为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查提供了依据,也为用人单位了解学生技能、素质等提供了参考。

二、技能抽查所反映出药学专业建设的问题

我校自开展药学专业校级技能抽查以来,较好地检验了学生技能水平,也反映出专业建设方面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与授课内容不协调

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过多、理论过难,与专业核心岗位对接不紧密,如刚开始抽查时有机化学所使用的教材还有较深的有机合成理论,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中无药物合成岗;生物化学遗传内容过于深奥,实用性不强。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与实际工作不符,如2015版药典施行时,教材内容仍然是2010版;药物制剂压片实践仍采用单冲压片机,与实践工作情况不符。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不够、要求不严,考核欠缺,如除了实践课会有着装等职业素养要求,平时理论课较为忽视;对部分同学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违反职业素养的行为习惯处罚不严,未能有效制止,而这项恰恰是企业最为看重的能力之一。

(二)技能型师资力量欠缺

根据《标准与题库》进行校级抽查初期,教师对部分试题的理解还存在一定歧义,直到与相关行业企业人员充分沟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师某些实践技能的缺乏。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同时明确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也间接反映出职业院校技能型师资普通缺乏的现状。

(三)学生实践训练力度不足

药学专业技能大多为实践性技能,学生要完全掌握,需要充足的实践场地、实践材料、实训时间和指导教师。抽查初期发现诸如电子天平的实训考核等某些基本技能部分学生尚不能完全掌握,事后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实践训练力度不足。以1个天平室10台电子天平计,1个教学班60人2节天平使用实践教学课时,平均每人练习使用天平的时间仅15分钟而已。

(四)课程评价手段单一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然而技能抽查初期发现大部分课程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笔试、轻口试;重期末、轻平时;重分数、轻素养等问题。如课程理论部分有期末考试,实践部分往往只要完成相应实验或实训,或最多就一个任务进行考核;部分课程技能点主要通过语言体现,如药学服务,但考核往往没有口试环节;另外平时成绩登记不及时,表格较单一,过程性评价实施较为困难,职业素养评价未纳入课程考核全过程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基于药学专业技能抽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上问题,也为专业建设优化指明了方向。

三、技能抽查对药学专业建设的优化作用

(一)优化专业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力求兼顾市场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专业技能抽查技能点或抽查项目可以深度对接专业核心岗位实际工作,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借助抽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此外,若能动态调整技能抽查技能点或抽查项目也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淘汰落后知识,简化应知应会内容,促进动态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如将单冲压片机压片考核升级为多冲压片机操作考核。

(二)重塑专业课程体系

将技能抽查技能点或抽查项目“课程化”,即将抽查内容融入课程,并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分析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为起点,以落实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对照技能抽查技能点或项目,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药物分析课程与质控抽查项目融合,分析质检岗位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理论知识,熟悉哪些常见的检验操作,进而培养学生具备药品质量标准解读、试药选用与试液准备、仪器选用与操作、检验记录、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检验异常情况分析等能力[4]。

(三)促进专业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一是建设在线课程,丰富教学资源,如针对抽查项目建设“药学技能”网络课程,涵盖所有技能点,每个技能点配套文本解读、视频演示、在线测试、拓展学习等内容,供学生平时练习时及抽查前复习,加深学习印象;针对常规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教学,实时记录签到、测试、实训、互动等平时成绩,进行多方位课程评价。二是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添置虚拟仿真教学软件,集中或预约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动手前先虚拟操作熟悉过程,课余时间针对性进行查漏补缺。

(四)构建优质“双师”队伍

内培外引,充分利用行业办学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内培方面除了专任教师企业顶岗、骨干教师培养等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外,也可出台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服务社会,深度融入企业,激发教师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的原动力。外引方面,积极利用政策建立大师工作室,筹办中南医药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集群发展。

第5篇:专业建设范文

Abstract: After entering higher schools, the first problem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is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interests. Therefore, schools and teacher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he role of vocational schools’ professional guidance from the beginning to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ir professional and love their professions, and then forming good style of study and spirit. This article expoun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ulture from disciplines, culture, ethics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专业文化建设;建章立制;社团建设;建筑专业入门;项目课程;职业素质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ulture;rules and systems;community building;instruction of building professional;project course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49-02

0引言

专业文化是在长期专业发展的实践中积淀和提炼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该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专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专业文化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将专业文化建设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工作环境和工作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1 校风校纪的确立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首先,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规范行为。学校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环境,校风校纪需要师生的共同遵守和屡行。其次,将制度渗透到教学和活动中去,根据学校的行为规范,开发校本教材,穿插在每学期的课程安排中,突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质量观、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团结协作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融入于德育教育和专业文化环境建设内涵之中的职业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对职业教育最具体的要求。再次,鼓励先进,广为宣传。学校可在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评选出这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加以表扬,而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也应告知全体学生。如果只是班级范围宣传,那就达不到教育广大同学的目的,起不到威慑作用,也无法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制度的严肃性。

2文化氛围的形成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阵地

首先,充分发挥黑板报、广播站、校报和宣传橱窗的主阵地作用。扩大宣传阵地、宣传设施和宣传内容;其次,改变单调的学习、工作、生活模式,使文体活动生动活泼,使团队工作有声有色,使第二课堂形成风景线。同时,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专业竞赛活动。使专业文化生活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再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系列读书活动、教师论坛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专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目前,国家级、省、市级技能竞赛项目众多,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技能竞赛项目,将于下学期开展社团建设,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又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3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专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职业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承载整个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专业文化环境的塑造;另一个则是渗透在整个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首先,刚入学时,请专业负责人介绍专业特色、专业教学方案、专业前景、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等来吸引学生关注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入门课程,以建筑专业为例,开设“建筑专业入门”,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接触。其次,构建专业认知的实践环境。在学校的最初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直观感性的手段,来显示各专业技术的发展历史。简单的可以利用各个历史时期的图片,或采用模型等实物,来说明其发展的历史、各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在学校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室和实习车间内,把工艺流程、加工顺序、操作要领、安全规程、注意事项、管理制度等制成图表悬挂在显著位置,以时刻提醒参加学习的学生,使他们深切认识专业的性质及内涵;还可以结合项目课程改革的进程,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一些产品,在火热的创造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实践的艰辛与创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业激情。让受教育者如临其境,真正起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再次,创建实训基地的同时,其专业文化环境应具有行业或企业的企业精神。这种企业或行业的企业精神,具有代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先进的,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企业精神。他不仅代表行业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而且也代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最后,专业文化环境的建设,就其基本的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依托于该基础之上的管理制度的层面上来看,又包含学校或企业参与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着重于学校实训基地的有关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文明生产要求,以及对实验实习场所采用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于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与供货商要达成协议,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师们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水平。激发学生们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为今后的技术技能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主动邀请本地区相关的企业,也参与到实训基地建设中,针对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与布置,让他们承担相关的技术指导工作,并且还要根据企业技术的更新改造的情况,定期对教师们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这样,可以带动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往现代的企业方向健康发展。

4教学创新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以项目课程和校园制度为载体,将职业素质养成融合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这是包含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的德育教育、基础文化教育、专业技能教育。首先,学校在构建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同时,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倡导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为辅助的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灵活、快速、便捷、广泛和开放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其次,推行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交予学生完成,从项目信息的收集、工作目标设定、工作任务的确立和分解、方案的设计及实施,直至项目工作任务的最后完成与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其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要承担者,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监督者和咨询者。教师不是以把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其指导下,让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从而,最终得到这个结果。第三学期我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了“识读建筑施工图-抄绘”专业基础课教学,并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展开,大大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抄绘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对施工图的识读,教师对学生的抄绘作品的评分不在是一言堂,而是改由学生互评,通过互相总结来找出问题,共同进步。任务引领,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纵向的把握。当然,项目课程也可在专业工种和实训练习中进行,以此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在此,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以使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以此养成、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圆满完成职业课程改革将要实现的“技术技能的学习与岗位应用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专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动漫专业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钟萍(1981- ),女,广东梅州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影视动漫;冯小辉(1966- )男,辽宁开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技术、动漫教育理论。(江西 九江 332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江西省教学改革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动漫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JG-10-28-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05-01

动漫产业已逐步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动漫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使动漫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长,动漫人才培养处于一个旺盛发展的时期。但是与产业发展相比较,动漫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教育方式与实际应用还有一些差距。因此,动漫专业的建设改革亟待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一、高职动漫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问题。动漫专业是艺术和技术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表现,从业者需要经过一定的艺术积淀和磨砺。而部分高职院校为了降低教学成本,使用短平快手段,弱化创意与表现能力的培养,强调动画制作软件的熟练使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具有动漫原创能力的人才缺乏,而仅会操作电脑软件的技术人才过剩。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我国高职动漫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师资、教材、课程设置、教学实验设备等方面都还不完善,大部分教师都是学院出身,理论知识虽丰富,但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把握动漫发展的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工作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从企业直接引进的技术人才虽具备丰富的制作经验,但受到学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也难以胜任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

3.教学体系建设问题。很多院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缺乏,造成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制约了新专业的发展。此外,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还突出表现在:一是对职业教育研究不足,教学模式的设计不符合高职动漫专业的教学特征;二是学校自身结构不健全,能力不足,培养模式的改革总体处于局部某个环节的修改状态,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与实践体系。

二、高职动漫专业建设改革的途径

1.专业培养目标。动画产业已经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体系,行业的岗位和分工已经细化,动辄数十集的动画片,不是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集体的力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兴趣和办学资源而因材施教。对于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培养目标最好定位在动画制作、后期编辑制作等工作岗位;对于手绘基础好的学生,培养目标则可定位在前期分镜、策划、修形、上色、漫画创作等工作岗位。未来的动画技术需要多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作为支撑,在培养具体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应扩展相关的影视知识、艺术创意能力,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职业工程师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要到企业真正参与项目制作实践,了解企业项目运转的实际流程和制作过程。但由于资金、时间等问题,让现有教师长期进入到企业的生产中或者从企业把技术人才完全请出来进行教学,都是不太现实的。较好的解决方法是采用校企合作,引进公司的部分项目,聘请企业教师进行短期指导,从而解决教师培训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定期把教师送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快速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更新其专业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在每一个学期邀请一些行业资深人士与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了解行业最新的动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行业认同感。

3.教学体系的改革。动漫专业教学体系是为实现培养具备较高艺术鉴赏能力、造型能力、动画设计能力、动画制作能力等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动画制作无论从艺术表现还是制作角度来说,都是一个富有朝气、变化迅速的年轻化产业,但高职学生学制较短(在校两年半),加上很多学生进校时美术基础薄弱,如何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如何培养适应这个产业特色的高技能人才,是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时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学体系的设计应把握高职教育和动漫行业的特点,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

在专业的教学探索中,笔者认为动漫专业的课程既包含美术基础教育、理论与创意能力培养,又包括实践性强的操作性练习,所以,在教学全过程中不宜简单地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应当根据动漫行业的生产特点和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前期的美术基础教育外,专业课程教学可以采用三种模式:案例式操作课教学、项目式实训课教学、工学结合1+1顶岗实习教学,即由简单的复制操作向较难的项目实训发展,后期直接与合作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培养计划,以公司员工模式安排学生顶岗,最终通过相应的环节考核,达到可以正式上岗的要求,从而实现为动漫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的目标。

第一,案例式操作课教学。高职高专的性质,决定了它要针对具体职业岗位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的实用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应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动漫产品加工、制作方面的技术教育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在教学第二学期进入专业基础教学课程时,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手绘及软件操作能力。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法和实操训练法,教师先全程演示,展现一个中小型案例的最终效果,然后由学生操作相同或有部分变化的课题,从案例教学引出课程知识点,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第二,项目式实训课教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的教学方式。动画生产的流程本身就是一个生产线的流水操作,包括前期的策划、中期的制作、后期合成等,每个相应的岗位只负责产品生产的一部分工作,但动漫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在专业教学的第三、第四学期,主要通过项目教学法模拟真实岗位工作流程,采用阶段式实训教学法分课程逐步推进,从而经历完整的动画制作流程。学生可以跟着教师共同学习和探索,在原有的软件操作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阶段选择就业岗位目标,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要求,逐步从单一的操作熟练的技能工蜕变成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综合技能人才。

第三,工学结合1+1顶岗实习教学。由于动漫行业的技术发展较快,不同企业之间的生产流程、技术要求的差异性较大,毕业生立即上岗有一定难度,一般都需要企业对学生进行岗前技术培训。与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师资实践经验匮乏问题,也为企业提供较为低廉和急需的初级员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平台。在教学的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主要是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第五学期由动漫企业带入真实项目与在校师生共同制作,企业教师参与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要求,着重培养目标企业和目标岗位所需的知识点、能力点及职业素养。第六学期派出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主要由企业负责教学与管理工作,学生经历集中学习、跟岗、顶班、独立上岗等环节,真正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实习结束根据双方意愿可继续为该企业服务。学生归属感比较强,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达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孔晓明.动漫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内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第7篇:专业建设范文

课程设置原创力不足,教学观念意识落后因为种种的原因,基于教师水平的限制。目前国职业类院校的动漫专业教学还不成熟,完全靠创作原创动画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几乎是没有的,现有的都是借鉴一些较有知名度的国外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职业院校一方面,专业的硬件条件简陋,相关配置不完善;另一方面,动漫课程体现不全面,缺少专业人员来进行总体的课程规划设置。导致课程设置原创力不足。有时候相关课程之间存在脱节和沟通不畅的问题,跳跃性过大或者重复性过高。由于一些不是科班出身的教师依然停留在“动漫就是给小孩看的动画片”的阶段,把动漫专业当作一种传统的设计教育,而忽略了其娱乐性带来的潜力巨大的商品价值。教学思想观念极度落后。人才培养方案与动漫产业链脱节动漫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的模式,根据企业需要的方向定向培养专业学生的技能,把企业项目内容的直接作业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规划相结合,根据项目的需要组织学生参与其中,直接进行真实的动画创作,企业人员也全线跟踪项目的实际进展过程,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得校企达到双赢。职业院校中的动漫专业还没有能直接的与企业合作直接的去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还是比较注重学术,忽略实践。因此,职业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难以符合市场需求。国际动漫产业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制作动漫。国内动漫界人才的现状是,懂动漫艺术的不熟悉电脑制作技术,熟悉电脑技术的,艺术素养的功底又很薄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对国际上先进的主流技术,院校目前缺乏师资力量和适合的教材教案。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链严重脱节。

职业院校动漫专业建设的优势

(一)课程结构更为灵活正因为职业技术院校在体制方面的优势,它的课程结构往往可以紧跟市场,教学改革效率较高。比如职业技术院校在教育部的大纲指导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删减理论课程,增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我们学院,大量减少了一些理论课程的讲授,而增加了专业基础课,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专业核心课程就更加务实了。这种灵活的课程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人单位反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主要原因之一。(二)相对来说课程实践性较强实践性是职业技术院校动漫教育的最大特色,这与动漫专业的特点是吻合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动漫专业教学中,实践性课程设计占的比例较大,平时的课程设计经常聘请企业的资深员工进行辅导。这些业内一线员工能及时的将市场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实用性都有帮助。特别是实习的时间较长,让学生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在校学习,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再学习”。这些课程实践模块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一些限制,效果明显。

职业院校动漫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教师人才之引进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尽管只有汇集了一定规模数量的高水平教师,培养人才才不是一句空话。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学校来讲是应放在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的。在扩大教师规模的同时,也应该着力改善教师的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外派教师去企业实习,掌握熟悉第一线知识,培养教师的动手能力。教学是学校之本,教师是第一线的人员,学校应当给与优秀教师充分的资源与空间,大力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标和人才定位。(二)课程体系的再创新在培养方案初步形成的基础上,课程体系的改变体现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比如开设高端动漫软件MAYA等专业课程。多请一些动漫大师来院讲座,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弥补课程原创力不足教学观念意识落后的缺点。课程评价方式再创新。成绩的评定可以平时成绩+实训成绩+考试成绩等方式进行考核。合理划分平时成绩、实训成绩、考试成绩的占比,做到科学的考评学生的综合成绩。可以在具体的课程评价中,引入创新机制,让成绩更科学、更公正。这种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成绩的公信力。课程体系的再创新是动漫专业发展的活力。(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用人单位最清楚他们的用人标准,职业技术院校并不清楚。比如有些企业注重动漫的前期,有些企业更强调动漫的中期,由此就造成了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订单式培养模式允许用人单位先把学生预先录用,并根据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职业技术院校根据这些标准,组织教学进行培养,并积极与企业沟通,及时反馈教学中的信息。在此过程中,企业扮演了质量监控的角色,职业技术院校作为执行者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我们学院前后都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选派了部分优秀学生与企业进行了订单式的培养。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解决了企业的困扰。职业院校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订单式的模式。

第8篇:专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职;汽车营销;专业群;建设;工学结合

1 辐射带动的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与思路

信息与商务系是我校一个重要的系部,该系部专业群覆盖的专业包括汽车营销、交通运营、市场营销、物流及高速公路服务等专业。而汽车营销专业是专业群的重点专业,充分发挥重点专业对专业群中其他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以此带动专业群的全面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整体效应。该专业群中,汽车营销是最早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教学中全面推进工学结合、并且经过多年教学领域探索和实践,打造成为学院的重点专业。以汽车营销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了市场营销、交通运营、物流、高速公路服务专业的教学建设工作。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场所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共享的基础上,针对汽车商务类专业的特点,扩大专业教室的建设、增加专业设备设施;重视和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核心教师的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一名和两到四名的专业核心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汽车营销》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成了校级的精品课程。

2 辐射带动的专业群的建设的具体内容

2.1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在现有开设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企业用人标准对部分教材进行修改和重新编写。争取专业群里每个专业出一门精品课程及配套教材。

2.2 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汽车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示范作用,带动专业高速公路服务、物流、交通运营、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将重点专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新模式推广到其他专业教学活动中,通过重点专业的教师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群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培养出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两到四名。同时培养专业教师成为多面手,双师型的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企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只要是专业群的课程教师都有能力教好专业群专业课程的教学。

2.3 群资源共享

专业群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三类:专业理论课程、基本技能实训课程、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尤其是基本技能实训课程,专业群里的各专业学习要有互通性。校内的实训基地、技能室为学生学习训练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汽车营销的新车展厅及汽车,也可作为高速公路服务专业学生出口缴费技能的实训场地。高速公路收费服务的收费岗亭及里面的设施设备,票据打印机等可用作交通运营班学生练习售票、打印票据等;市场营销客户的茶艺室可用作其他专业学习专业礼仪技能一个场所。汽车维修接待视频相关资料各专业都可利用它来辅助本专业的教学。

3 汽车营销专业对其他专业群的带动作用

3.1 汽车营销专业最早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专业,它的精品课程中任务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强调实用性,重点强化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分析汽车营销岗位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入手,确定工作任务,再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全总采用实景教学,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和企业零对接。这些推动了我院在2011年和广西交通投资集团运营公司签订了进行了校企合作协议,从2011年开始,高速班冠名为交投班。校企合作给高速公路服务专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学生实训的场地到学生实训的项目都完全按照收费站实际工作要求来设计教学场景和工作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校学到的技能完全能够胜任企业工作。

3.2 汽车营销专业对物流专业的带动。通过多功能一体化物流实训条件,模拟现场工作流程,实现现场教学。借鉴汽车产业供应链中成功的物流运作方式及管理要素,结合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开发和设计课程。

3.3 汽车营销工学结合的模式专业对市场营销专业和交通运营专业的带动。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和交通运营专业“实践主导、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需求为起点,突出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处于边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创造学生到企业顶岗位实习的机会;是在不突破现有学制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是依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在不同教育阶段构建对应实践环节,按照每个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统筹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从每一个教学环节对接企业、对接岗位、对接技能,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和适用性。

4 成果

4.1 从技能入手,确定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为依据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知识运用、技能训练三方面相到渗透,紧密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项目教学,情景模拟、典型工作任务及综合实训等多种教学方式形成教、学、做的有机结合。按工作过程导向由浅入深归纳出五个基本技能的学习情境、十个典型工作任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效果。

4.2 有利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专业群的建设,带动了专业群各专业的建设。组建成了一支由每个专业有一名学科带头人,3名核心教师为主导的,具备“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而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以团为形式出现,是团队行为。每个团队都围绕着精品课程的建设自觉地学习研究,随着课程的建设与成熟,教师的成长步伐也日益加快,有利用教师整个素质的提高。

4.3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创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岗位及岗位群培养的所需能力培养的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的专业能力体系,促进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专项能力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的专业特色教材。

4.4 专业群的建设,更好地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结合,满足以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在校内按企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实训并完成工学交替,将及大提高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4.5 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内涵

通过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了企业标准化的教学项目,通过实践教学由模拟型向实战型的转变,丰富了任务驱动型的教学形式,通过课堂上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操,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相结全,将大幅提升教学质量专业内涵,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也强化了校企合作内涵,将最终实现学工一体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第9篇:专业建设范文

一、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办学总体思路

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办学,应当坚持“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立以行业、企业、学校三方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定期进行专业调研、研讨会,根据时展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实践“考证、竞赛、就业、升学”四位一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逐步构建起与社会、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专业课程标准。

(一)办学规模坚持可持续发展

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办学需要根据本地学生需求、生源状况与自身专业建设实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办学规模,逐步壮大招生规模,不断提高生源素质与办学水平。

(二)打造结构合理的师资力量

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办学坚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打造和培养会计专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学与管理教师,师生比例、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学历与人数符合相关专业重点建设标准与要求,高、中、初级教师职称呈金字塔型发展结构。

(三)不断完善实训条件

会计专业在日常教学经费、设备投入及专业建设上,积极争取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按重点专业建设设置标准不断完善会计教学实训设施,确保会计教学与一体化实训设备齐全、先进与正常运转,充分满足教学要求与学生实践需要,全面体现会计重点专业建设办学的超前意识。

(四)全面深入开展校企科研与教学合作

会计专业在实践探索中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初步形成“就业、升学、考证、比赛”四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式、共建实训场室、技术研发和对企业提供多种培训服务。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职业、岗位体验的场所,也为专业教师成长搭建交流的平台。

二、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建设措施

(一)建设“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建设研究会计专业教师要求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和胜任本专业多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建设要求不断充实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学历水平,通过学历教育、国培、省培等方式逐步提高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培养专业技能过硬、教学改革与科研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学术带头人,实现学历、职称、人员结构满足重点专业建设要求。

学校要加大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管理、企业实践锻炼活动等制度,通过从企业引进人才和选派教师进修培训及岗位培养等办法,不断优化师资专业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和质量。

(二)建设高标准的校内实训环境

会计专业按照重点建设专业评价指标的要求不断完善专业场室硬件建设,争取省市专业建设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争取产学研项目研究,购置一批体现会计专业发展和岗位要求的先进设备,全面建成或提升实训练楼、会计基础一体化实训室、会计电算化模拟一体实训室、ERP沙盘模拟一体实训室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也更发挥会计专业建设服务企业和辐射示范作用。

(三)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格局

会计专业教学管理中严格执行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相关工作规程与规定,按规范编制各年级教学指导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师学期授课计划、实训实习等,通过制度的规范作用对教学常规、教研活动、科研活动、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管理,教学各个环节的检查、考核资料收集完善,坚持百分百完备各项教学文件资料。

教学管理上,会计专业应当专门成立由教学校长、教务科长、专业教研组长、教学骨干、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等组成的教育教学督导评价小组,坚持教学检查和质量监控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积极开展学期教研活动,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及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及时和解决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是会计专业强有力的建设手段之一,校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涉及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职业能力标准制定、产教研发、培训实习、教材开发等全方位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会计专业建设进度与水平。

(五)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走在职业教育改革前沿,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应当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积极推行“双证”制

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会计专业建设坚持全面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教学过程与岗位的有效对接,从而实现“学以致用,双证融通”。

2.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结合中职学校“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为主线”的办学指导思想,构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基础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打造新时代职业技能过硬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

3.普遍推行专业改革

会计专业建设,应当通过开展企业调研,促进课程对接岗位,普遍推行“理论学习――模拟演练――岗位实践”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有效实现会计专业教、学、做的统一,使课堂教学达到“做中学、做中教”的效果,且学生质量亦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创新,在、课题研究、教材编写与出版和教师技能竞赛等方面争先创优,不断提高会计专业知名度,全面锻炼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研水平。

(六)重视技能大赛,努力提高学生会计实践应用能力

技能大赛是展示教师和学生水平的平台,对中职学校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专业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会计专业课程适宜采用一体化的教学形式,且在教学内容选择中坚持理论“够用、实用”原则,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通过校内外手工会计、会计电算化、企业模拟经营等技能竞赛,采用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技能竞赛资源库,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操作能力提高。

三、会计专业特色建设“四位一体”研究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应当坚持“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教育融入产业,有效服务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辐射周边城市,实现符合自身发展实践的鲜明特色教育。

(一)构建四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中职学校“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为主线”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本专业市场调研与人才需求论证,形成会计专业“四位一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同时适应考证、竞赛、就业、升学四个方面的需求,实现以就业为根本、以升学为目标、以考证为基础、以竞赛为推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位是指考证、竞赛、就业、升学,其中考证是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竞赛是指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职业院校(或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就业是得到职业,走向工作岗位;升学是考入高职类院校,深造个人学历。

一体是指同时适应考证、竞赛、就业、升学四方面的需求。通过“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会计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提高学生会计技能大赛应对能力,提高参赛水平;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为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四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

图“四位一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按照“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联系会计专业就业岗位,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以企业调查为前提,以核心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由有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指导,重构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核心课程与核心职业岗位对接,从而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

(三)探索四位一体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利用分组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通过轻形式、重过程、灵活多变的实训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动手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立以实际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