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

环境保护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保护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化工安全与环保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化工生产事故频繁发生,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状况,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要增强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在化工安全与环保的课程设置中,要重点关注安全环保方面的知识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化工安全与环保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便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一、关于《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的概述

《化工安全与环保》是高职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化工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一些化工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化工安全生产技术,另外,学生还要对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了解,同时掌握一些化工废弃物处理的专业技术。

《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很强,是一门综合交叉性课程。而且,本课程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在高职化工专业后续课程中有进一步的深化学习,是化工类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初期,要先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充分认识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树立安全生产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相关的化工类专业知识,为将来从事化工生产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

高职院校学生为“3+2”五年学制,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作为化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在中职学校的第一学期就要形成化工安全和环保的意识,因为高职院校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讲授化工安全生产知识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安全环保意识的培养,为后续化学安全、化学品检验和相关实际操作等教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高职《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

高职高专《化工安全与环保》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在化工类专业的课程中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将其分为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工环境保护两部分来授课。这两部分内容相互之间独立,又彼此关联,在教学实践中是不可分割的。不过,各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教学内容差别较大,课程内容和相关课程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但实质性的教学内容不多,而且教材案例过于陈旧,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外,本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如何在短期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教育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职《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教学,以安全工程理论为依据,结合化工生产的实际情况,针对化工企业易发生的安全事故,如爆炸、火灾和中毒等事故的预防方法,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了腐蚀控制技术、通风置换技术和密封技术等。构建出一个通用的、比较完整的化工安全技术体系。根据危险源系统理论,考虑到当前化工企业原料及设备装置多为危险源,不但会引发安全事故,还会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考虑到环保的重要性,教师要在介绍化工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同时,讲解一些这三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管理事项,巩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三、高职《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的教学方法

随着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政策的推行,高职院校《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的教学方法由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多媒体教学法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采用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不同方式,将教学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但使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可以强化记忆。比如,教师讲到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时,可以播放一些有关化工火灾爆炸的新闻视频,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对火灾爆炸的危险性有更细致的了解,从而意识到化工安全的重要性。

(二)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常用教学法,也是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有效手段[3]。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弥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还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听课状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学习,将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

高职《化工环保与安全》课程作为化工类专业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有效提高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还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优化,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罡,李琳.《化工环保与安全》课程教学探讨[J].广州化工,2015,21:226-227.

第2篇: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

【摘要】目前基础教育领域正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要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需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需要将现代的教育技术整合与学科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课程、整合

一、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1、整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整合的意义

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信息技术仅局限于辅助作用的地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的特点和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的科技含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整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

3、 整合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

(1)外部条件

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需要两个必备的外部条件:其一是硬件,即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其二则是教育素材库。素材库可以向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越过制作课件的技术障碍,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教学设计上。为满足学科教学的要求,素材库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系统性和完备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趣味性。

(2)内在因素

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信息素养的教师是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内在因素。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如果教师观念先进,它就可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的观念很传统,素材、课件就有可能会变为教师“电灌”的工具。除先进的教学理念外,更需加强的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其应对措施是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运用自制课件实施教学,通过纸张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的并现,实现教材形式是多样化。

二、 整合在科学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一)、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中学科学课程包括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均是实验科学,因此,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历来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当今科学发展迅猛,科学教学也随之融入了许多研究科学本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幻灯等,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若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整合使用视频、动画、课件等,就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此外,将微观的、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做科学《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现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如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科学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见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二)、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查找所需资料,设计制作教案。可使教案的编写从手写到键盘输入、从纯文本到多媒体、从线性结构构思到超文本结构构思。这样不仅提高了教案的质量和实用性.还可大大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和效率。从学习方式的变革看,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实现因材施教。

(三)、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关系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传统的地位因为信息的网络化而动摇,对知识的权威拥有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拥有的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搜索获得。互联网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并且实现了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三、信息技术怎样与科学新课程整合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自然科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模型或挂图口授教材,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

识讲述出来,学生的任务是听和看,模型和教具是学生推理的形象依据,缺少生动性、微观性。而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向、影视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使知识从静态直观变为生动有趣、变化无穷的动态直观。这样创设出的情境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使学生动情入境,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血液循环的教学中,先通过动画演示血液流动的情景,使学生了解血液在动

物体内流动与经过的各个器官的名称,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图设计成一个类似于迷宫的路线游戏图,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扮演红细胞,学生就会思考如何完成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任务。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学生思维、想象、探索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求的愿望。

(二)、提供学习材料,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

优化课堂教学不只在于上好一节课,而是使教学成为一种创造、一种探索,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学到知识,而是获得能力,受到教育。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个“知识的容器”注入了多少知识,学生完全成了课堂上的客体,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索的主动性愈来愈少,以至殆尽。教育信息化则使教学内容由单一、固定、陈旧的文字材料转向多样化、个体化、更新更快的多媒体支持下的学习材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对不易观察、难以再现的现象、规律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历史重现等,从而给学生探索研究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也为其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扩展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教材、教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够突破教学环境的时空限制,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为学生的知识来源创设一个广阔的、开放的空间,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

【案例】

“环境保护”一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1、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一节在教学中主要讲述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简述了环境污染,重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环境保护”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是相对陈旧、滞后的。如果在网络环境下将这节课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开放的网络资源不仅会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还可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便于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框架,同时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

(2)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生态平衡”一课时,学生对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其危害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我校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些为本节课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危害及原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4)教学方法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采用资源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自主学习。

2、教学程序设计(见下表)

步骤

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第一步

创设情境

1、在校园网上建立内容丰富的“环保知识库”;

2、引导学生访问互联网上相应的环保网站或进入校园网,浏览“环保知识库”

上网浏览相应网站,进入学习情景;

中国环境保护网http:∥ep.com.cn

绿色世界http:∥greenworld.533.com

绿色未来http:∥go8.163.com

碧水蓝天http:∥tuohoo.yeah.com

网上科学馆http:∥inetsm.com.cn

第二步

确定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的子课题:

1、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危害及原因;

2、身边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3、应用网络信息,设计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

4、据网络信息,预测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

1、分成4个学习小组;

2、围绕课题,学生自己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讨的若干问题作为每个学习小组的子课题。

自主探究

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在学生上网者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

1、在信息技术上,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搜索、下载及保存文件。

2、在学生筛选、归纳、整理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

以小组为单位

1、收集信息:搜集与子课题相关的信息,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或打印出来。

2、处理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要,将知识内化

第二步

交流协作

1、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做点评、指导,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在交流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怎样看待治理与发展?

②你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构建)

3、将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网页,在

学生发言时,进行切换,供全体学生交流

各小组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景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分享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并学会应用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外显化。在讨论交流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量,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应。

1、组:就目前全球存在的10大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2、组:就身边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如哈

尔滨冬天撒盐化雪的问题;秋天焚烧树叶的问题;光污染、交通污染、废旧电池污染等问题。通过网上学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3、组:就居住环境附近的排水沟污染问题,向大家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说明了排水沟的污染现状、污染源,并设计了一个治理方案,还提出倡议,倡导农民子弟动员家长在种植农作物时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4、组:根据在网上看到的大量环保信息,形式两种不同的观点:(1)未来环境越来越好;(2)未来环境越来越糟。引发争论,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

自我评价

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归纳总结成板书(屏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

3、教学体会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信息化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1)、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

互联网上丰富教学资源,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理的信息,不仅有效地拓展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与学科发展保持同步,且能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本节课就融入了化学、地理、社会、人文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2)、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强化个性学性

网络的魅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学习,并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归纳、总结,分析、表述,应用等多种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思考,学习的动机、效率及学习的愉悦感均得到增强。从班级教学向小组教学转变,改变了以前那种全体学生都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这节课中,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地融合与主动适应。其一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其二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应该倡导的一种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仍然是科学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因此教学中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应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解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不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 力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教育现代化

2、管 长 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州探》

3、郑 春 和 《中学生物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讨》

第3篇: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

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法治__”建设,镇党委、政府决定,从现在起至今年年底,在全镇集中开展“学五法倡四德促五进”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广泛深入开展面向全镇、面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人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增强公民文明行为、依法办事和彰显美德的意识,推进“法治__”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任务目标

“学五法倡四德促五进”主要内容、目标任务——以学习宣传新刑事诉讼法和新民事诉讼法、道路交通法律法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倡导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以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五进”为载体,实现“一提升两减少三下降”目标,即:进一步提升镇域群众的法律素养、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减少环境污染对我镇公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减少我镇安全生产事故和各类涉法涉诉纠纷,实现我镇涉法涉诉案件明显下降,实现镇域内交通事故明显下降,实现涉及老年人权益保障纠纷明显下降。

三、宣传主体

依据“五法”执法主体确定宣传主体,各宣传主体要积极开展好“学五法倡四德促五进”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法制宣传教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新刑事诉讼法和新民事诉讼法宣传主体:镇司法所、__派出所;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宣传主体:镇安监站、__交警中队;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主体:镇民政办;环境保护法宣传主体:镇环保所;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主体:镇安监站、__国土所。

四、工作内容

(一)开展公共宣传。通过发放学习材料、明白纸,充分利用镇村社区宣传栏,开辟村居法制宣传一条街,张贴悬挂标语横幅,在镇巨型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口号、图像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责任单位:镇文体站、镇司法所

(二)推进“五法四德”进机关,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制定定期学法计划,把五法内容纳入镇机关每周正常的集体学习中去,采取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切实提高 机关工作人员五法知晓率和落实率,促进机关人员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执法水平。

责任单位:镇机关党总支

(三)推进“五法四德”进乡村、进社区,促进和谐__建设。择期开展村级两委班子成员五法四德培训班,强化村级普法队伍建设,利用村级科普宣传栏等定期张贴更新法制宣传图画材料等,积极开展法律赶集、入户咨询活动,与网格化管理和村级代办服务中心相结合,建立法律咨询联系点,促进各村社区干部群众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意识,促进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村居、社区建设。

责任单位:镇民政办、镇司法所

(四)推进“五法四德”进学校,加强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把“五法四德”学习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有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组织举办法制讲堂,组织开展法制图片展览等多种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学生学法积极性和守法自觉性。

责任单位:__中心校

(五)推进“五法四德”进企业,促进企业依法生产、安全生产、诚信经营。重点推进环境保护法、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法等在企业的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积极宣传部门法,严格依法办事,促使企业依法经营、照章办事,避免违法违规及纠纷发生。

责任单位:镇安监站、镇环保所、__国土所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3至4月份,镇级制定实施方案,各单位和部门按照方案,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4月至11月底,各单位和部门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3年12月份,区、镇“学五法倡四德促五进”法制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六、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__镇“学五法倡四德促五进”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各单位和部门落实专人负责抓好本辖区、本部门的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活动实施机制。

第4篇: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其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鼓励其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1~3年级:亲近、欣赏和爱护大自然,感知周边环境、日常生活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行为规范。

4~6年级:了解社区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7~9年级: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觉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

(二)内容结构

环境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环保观念、环保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内容包括认识环境、关心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三方面,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安排到1~9册,呈螺旋递进式。

(三)编写特点

1 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问题,围绕“认识环境、感知环境、了解环境、改善环境”的主题开展研究活动,教给比较系统、全面的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按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原则形成系列化的安排。

2 选用真实的事例、真实的图片和数据资料,采用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材料。呈现真实的、生活化的社会情景,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启发性。如人们对塑料袋及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习以为常,但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教材用生动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现象入手。引发深入思考。努力认识和解决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

3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拓展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体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生活垃圾分类》《我当家庭绿化设计师》《拒绝白色污染》等主题活动,开展角色扮演、模拟演练、体验、交流、调查、制作、探究等活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进行实践活动创设了平台。

教学建议

1 贴近生活实际,交出自主活动。本模块强调贴近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力求构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要选取具有地方特点的学习材料。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各种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实践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可开展社会小调查、我为家乡环保献计策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2 关注现实环境问题,在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往往与某些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息息相关。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现象及各种层次的环境问题展开调研,思考各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中的环境问题。例如,人们为美化居住环境,爱在室内摆放绿色植物,但很少考虑什么植物对人体健康有益,什么植物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问题等。环境教育恰恰要使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达到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目的。

3 运用所学知识,从“可解决的问题”做起。当代环境问题已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方向发展,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更需要关注身边的、可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像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存在的浪费生活用水等问题,教师可以此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自信心。增强参与改善环境行动的意识,

4 关注学生的活动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要注意对学生的环境态度、技能、行为以及参与环境教育学习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实效。

5 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适当把握教学目标、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文本中的内容和活动进行调整,并注意开发其他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拓展和使用教材。

《拒用塑料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8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美丽的家乡风光)师:这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这里鸟语花香、天蓝水清。你想对你的家乡说什么呢?师:老师还在江西的有些地方拍到了这样的画面。(课件演示:废弃塑料袋在草坪上随风飞舞、火车铁轨旁塑料盒成堆、废塑料在河边成片)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

2 揭示课题。

(二)主动探究。交流信息

1 认识白色污染及其危害。

(1)认识什么是白色污染。

(课件出示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塑料薄膜等)议一议:什么是白色污染?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2)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读一读“智慧泉”里介绍白色污染危害的内容,和同桌讨论交流白色污染对环境、人类、动物的危害。

2 探究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讨论:废弃塑料袋何故四处纷飞呢?真的是塑料袋本身的罪过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们有过乱扔乱丢的行为吗?

3 共商治理方案。师:同学们,白色污染正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生活离得开塑料制品吗?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防治白色污染?(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三)知识拓展,提出建议

1 提问:拒绝白色污染,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不仅可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还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你们知道塑料制品是用什么做的吗?

2 计算:一年下来,全国仅生产塑。料购物袋就要消耗多少吨石油?要动用30万吨超级油轮跑多少次?

3 交流:面对这么大的一笔资源浪费,你想提出什么建议呢?

4 思考:在能源危机的时代,限制或不使用塑料购物袋意味着什么?

(四)应用深化,动手实践

1 讨论:我们有很多减少白色污染的办法,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拒绝白色污染,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购买东西带自制的环保袋)

2 思考:可以用什么材料做环保购物袋?(学生汇报)

3 制作:我们一起设计图案美观的环保购物袋吧。(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

(五)了解社会,总结本课

1 介绍与主题相关的社会动态:美国为了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采用了立法的强硬措施:意大利是目前欧洲回收塑料垃圾做得最好的国家:我国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

2 知识链接。读一读“望塔”里的内容。

3 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开展“拒绝白色污染”的探究学习活动,对白色污染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想法,你还有其他的收获吗?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齐心协力,共同拒绝白色污染。

(六)课外实践,走向社会

1 收集“白色污染”危害性的资料及图片,制作宣传小报,让人们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向人们发出倡议,拒绝白色污染,保护我们的家园、

第5篇: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生物;探究性;兴趣;创新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从而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探究过程而进行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一新课程精神和要求,改变以前传播型的教学方式。在生物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心,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创设生动有趣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进行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教学时,先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生长在馒头和米饭粒上的霉菌,再运用多媒体视频短片让学生观看在霉烂香蕉、霉烂桔子和潮湿皮具上生长的具体情况,就会提出“哪些环境条件有利于霉菌的生长”问题,再通过探究实验,从而懂得了“含有营养物质的潮湿、温暖的环境条件有利于霉菌生长”的知识。在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知识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各处和校外自然环境中探究这两类植物生活环境条件,同学们置身于大自然中,心情非常高兴,所到之处都要进行认真寻找和观察,同学们发现在向阳干燥的环境中没有这两类植物,但是在学校围墙、教学楼、假山等背光阴暗潮湿的地方,或校外经常晒不到太阳且潮湿的地方生长着苔藓和蕨类植物,同学们通过实际观察探究,懂得了“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长环境离不开水,它们只适合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的道理,并且知道了进行探究性学习,要留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从而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学习兴趣。

2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要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随时了解一些与生物学习有关的信息情况,比如,经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和多媒体网络中与生物科学有关的内容,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当地生产和生活中与生物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这样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学习是通过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学习方式,其中心是针对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收集事实,通过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例如,在进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的教学时,由于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对农作物种子的播种过程比较了解,就让各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模仿农业上播种的方法,在2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把大豆种子和小麦种子分别置于干燥不透气的(泥浆)土壤中,经过几天后,发现只有保持湿润和透气土壤中的种子萌发出芽了,而干燥和不透气的(泥浆)土壤中的种子因缺少水分或因缺少空气都没有萌发。再在0℃温度条件下,进行上述实验,几天后发现种子几乎都未萌发,在课堂上各小组交流实验事实,得出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这一结论,并且明白了在农业生产上,种子播种后,若天气干旱久未下雨就要灌溉浇水,若阴雨连绵水分过多就要及时开沟排水,以保证种子的顺利萌发的道理。

3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6篇: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

一、初三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特点

1.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初三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思想品德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2.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初三政治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触及到“三个代表”、“中学生上网热”、“国际形势”等社会问题,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也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三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三政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

二、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思想上高度重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招考试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招考试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教师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3. 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三政治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活动课目前的尴尬

1. 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会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

第7篇: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创设学习情境,优化学生认知过程

1、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化学习内容

课堂作为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平台,要想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必须要进行结构与内容的不断优化。例如,在“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中,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使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将心脏起搏器、常用电池、燃料电池、原电池等教学辅工具带入课堂,充分利用网络优秀课件资源,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原电池”的知识,清楚地理顺其构成要素;深入理解其工作的原理以及电子电流转换的方式;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方面的思维拓展训练,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研究,分析电子转换的方向与主要程序,根据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况来掌握基本知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取长补短的意识与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作为一门理工学科,化学主要的学习研究对象就是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模式与规律,而这些学科知识恰好又是人类肉眼无法看见的,因此必须要借助于科学技术与专门的仪器对其进行形象化,图像化,动态化的模拟,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在对《烷烃的系统命名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个繁杂的多支链的长链烷烃的结构式,要通过多媒体动态图像将其所反映的的结构变化反应出来;通过色彩化的,动态化的方式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实现整个过程中的处理。

二、网络环境下优化学生知识反馈过程

在计算机技术及其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一些基本知识比较抽象的学科从中获得了更好的展现平台与形式。老师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手段使原本抽象,晦涩的东西转变得生动,形象、易懂。在《甲烷》学习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的使用将一些理论性的知识通过具体情境的设计展现出来,“你知道西气东输工程吗?这里的“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等)的水合物,它能燃烧吗?为什么说可燃冰将成为最理想替代能源?甲烷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简化学习内容在理解上的难懂,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设计电子动画习题:书写取代反应的有机方程式,通过这一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化学生课外学习过程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时代,不但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课后学习的兴趣爱好。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特别注意课后作业的布置:①介绍各种各样的新型电池;②电池回收与环境保护。要做好这项作业,仅仅靠书本上的内容是不行的,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地从网络或者其它相关数据报刊上寻找有关的有价值的内容,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所需的数据、图像、最新的知识内容来完善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达到思维上的延伸与扩展。尝试着自己写一些最新的研究报告与心得体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使得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使得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完善,同时在温故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新的学习认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了思维视野的拓展,是一种新的进步。

四、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保证

第8篇: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

绿色建筑的初始成本要比传统建筑高5%~10%,这使关注短期收益的开发商很难下决心采用绿色技术,购房者也会因市场价格的相对提高而望而却步,因此成本问题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进行造价管理,是造价管理人员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只考虑了建筑的建造成本,而忽略了设施在移交后的使用及维护成本,因此在绿色建筑造价管理中引进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造价管理的涵义

1.1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就是建筑物从其寿命开始到寿命结束的时间,主要组成部分是从建筑项目构思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分为获取土地、建筑建造阶段、建筑维护与使用阶段、建筑拆毁阶段。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的各组成阶段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

根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在其不同的寿命周期阶段会发生相应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决策成本、建造成本、维护使用成本、拆毁成本。

1.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涵义。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包括整个项目的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的、环境的等所有成本的计算,以确定设计方案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导建筑设计者自觉地、全面地从项目全寿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从而实现更为科学的建筑设计和更加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以便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达到降低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目标。

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出发点

2.1 以全寿命周期成本观作为理论依据。全寿命周期成本综合考虑了建筑物的各种经济特性,是一种创新的成本观。根据绿色建筑的前期投入较大而后期维护使用费较低的特点,以全寿命周期成本观作为绿色建筑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检验整个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既计算前期建设投资,也计算后期管理及维护费用,使项目寿命期内的环境、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效益达到综合最优化,这是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和实施的理论基础。

2.2 以实现建筑项目综合效益为前提。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优于传统建筑,由于其科学的建筑设计,节省了较多的后期维护与管理费用,大大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同时,绿色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生产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属于隐性效益,能保证经济价值的可持续获得。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造价管理就是为了实现其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2.3 以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发展契机。国家颁布了绿色建筑的强制性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通过强制性制定各类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推广绿色建筑,直接管制企业的行为,并通过经济激励政策,奖励开发商,提高其积极性。因此,应以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契机,通过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推广绿色建筑的发展。

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造价管理核心内容是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中不同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分为决策、建设、维护使用、拆毁四个大的部分,本文将这四大部分进一步细分为五个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工程招投标及合同阶段、建造阶段、维护使用阶段、拆除翻新阶段。

3.1 决策设计阶段。绿色建筑决策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的造价管理十分重要,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造价管理的影响,有时高达80% ~ 90%,设计阶段影响投资成本的可能性是70% ~ 80%。因此加强决策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将对绿色建筑全寿命期成本的节约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绿色建筑应该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要素、公共政策和技术基本元素考虑到项目投资决策中去综合评判,考虑一次性建设费用和运营维护费用之间的平衡,应以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最优的方案为可行的决策方案。

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应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与限额设计的有机结合,从功能和成本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和评价,并提出优化办法,确保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不突破投资限额的前提下控制投资支出,有效使用建设资金。

3.2 招投标及合同阶段。在招投标及合同阶段造价管理中,对技术标评审时,应该对项目工程方建设方案、环境保护、运营及维护等方案进行全寿命周期综合评审,对商务标评审需要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评标法对项目运行后未来成本折现与建设成本一起考虑,选择标准由原先的建设成本最低变为建设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最低,选择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且合理的投标单位。

3.3 建造阶段。选择适当的建筑产品和材料是此阶段造价管理的关键,建筑材料费用一般占预算价值的70%,占直接费的80%左右,材料的用量、价格对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合理确定材料价格,使用国家标准绿色建材,充分利用现场废料及拆迁材料,降低绿色建筑未来维护使用成本。同时,做到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降低环境负荷,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减少变更,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4 维护使用阶段。绿色建筑的维护使用成本受项目决策设计阶段影响很大,为了达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目标,在项目决策设计、建造时就需要考虑未来维护使用阶段的成本,然后在实际维护使用阶段时,根据项目建设特点,制定合理的维护使用方案。可以通过建立网络统一管理平台,加强节能、节水管理,注重环境质量检测,建立物业耗材管理制度;加强材料性能和环境指标的检测,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等方法,最终实现绿色建筑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提高。

3.5 拆毁翻新阶段。绿色建筑拆毁翻新阶段造价管理主要是对废弃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管理控制,需要对建筑拆除后的废物处理、回收、循环利用以及对环境资源的损耗、保护恢复所承担的成本进行控制。绿色建筑在设计、材料选用上都采用了节能环保材料,因此从旧建筑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应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另外,可以通过加强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并积极向国外学习材料回收循环使用的先进技术,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

4 结语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造价管理比传统的造价管理更全面地考虑了绿色建筑在建成后的使用维护成本,并对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进行严密的成本控制,以达到建设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是绿色建筑造价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还需要经历实践的考验,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绿色建筑的造价管理方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9篇: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化学教学 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越性

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利用化学多媒体教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1.导入新课

学生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依靠形象思维支持,他们喜欢直观、生动的形象。而多媒体教学过程就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启迪思维进而导入新课。利用真情实感的图片展示引入、播放影片引入等方法,都可以刺激学生大脑的神经细胞高度兴奋,神经纤维通道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真情实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把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带入预定的教学情境中去,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但要做到点到为止,做到活而不乱、留有思维空间。

2.微观化宏观

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的实质等理论性很强的知识都是极其抽象、概括的,学生较难理解。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传授,学生不容易理解势必降低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富有形象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将微观世界宏观化,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通过视觉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枯燥为生动、化理性为感性,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学习障碍得以打通、降解、消除,降低了学习难度。利用多媒体的模拟化小为大、化远为近、使微观看不见的变为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激发学生求知欲,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3.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模拟化学实验,为毒、危实验护航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实验在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举足轻重。然而,对于药品昂贵、装置复杂、反应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反应过程不易控制的化学实验以及破坏性实验,我们采用数码相机采集实况录像或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不但可取得同样的实验效果,而且节省时间,避免危险,有利于环境保护。对于一些反应速度太快或太慢的化学反应,现象不易观察,可在模拟实验中适当放慢或加快反应,并可反复操作。例如在讲解有机化学中的醛与Tollen试剂发生的银镜反应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如亲临其境地观察实验发生的整个过程和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增强他们对化学反应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化学反应的原理、现象和结果,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模拟化工流程感受化工生产

对于化工生产内容的教学,虽然最好是去工厂实地进行教学。但对于工业落后地区来说,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这个条件,一般都是采用模型、挂图、板书等手段进行教学,真实性和直观性很差,无法激起学生对化工生产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动态地模拟化工生产流程,向学生展示物质的转化和流动的情况,则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及反应原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轮廓。例如,在硫酸的工业生产的教学中,利用三维动态的多媒体动画,模拟化工生产的全过程,向学生展示硫酸工业中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中的反应情况。在展示讲解该课件的同时,配以播放相关工厂的全貌及车间内部设备的场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化工生产过程,体验变化之神奇,提高科学素养。

4.复习课中多媒体的应用

复习阶段实验不可能重做,仪器也不可能搬来全部演示,这时应用计算机、录像等设备对已做过的实验进行“回忆”,对没做的实验进行“演示”,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把重要实验过程的录像重复播放,可取得既系统全面又节省时间的效果。还可借助计算机建立习题库和知识点汇总,为学生进行练习和复习提供方便。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

二、运用多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忽视板书

系统的板书是学生在教师讲解引导下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间手段。学生如果只看演示,充其量只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将看到的表面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显然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化学用语的板书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其次,一个问题的分析过程,由教师亲手在黑板上完成,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板书过程中有时间去思考,培养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2.忽视学生的承受力

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快速度、高密度,有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目不暇接、来不及做笔记,这就会出现课堂上很热闹课后没着落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多媒体教学的课前、课后辅助工作更要加强,比如课前印预习题或重点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有备而来;课后注意对学生进行督促检查。

3.盲目滥用多媒体优劣不分

课件的优劣不分、课型的优劣不分、学生层次的优劣不分等,有时会弄巧成拙。我认为要用心去准备和选择,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有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PowerPoint制作,就要花去我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完成,用到它时学生的反应就相当好,那它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付出和效果是成正比的。

三、结语

当前,采取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其作用的发挥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及时总结、交流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只要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就能显著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付德荣,王吉庆.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刘杰.多媒体技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大学化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