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医理论范文

西医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医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医理论

第1篇:西医理论范文

1.细胞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的更新和老化。

2.血液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定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及其机能及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液凝固与止血;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3.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血管生理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4.呼吸

肺通气和呼吸气体的交换的概念;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

5.消化与吸收

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道激素;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和大肠内消化。

6.能量代谢与体温

食物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的概念,体温的正常变动及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7.肾脏的排泄

肾脏结构和功能特点;肾小球的滤过机能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机能;尿液的浓缩与稀释过程及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排尿反射的概念。

8.感觉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视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9.神经系统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突触与突触传递的概念及反射的概念;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脑的高级机能。

10.内分泌与生殖

激素的化学本质、分类和作用机制;脑垂体的微细结构和生理功能;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和生物学作用及甲状腺功能的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生殖内分泌的概念及调节。

二.生物化学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结构与功能;酶原的激活原理和作用机制;酶促反应动力学;维生素的作用。

2.物质代谢

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生物氧化的特点和类型;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糖尿病、饥饿时三大物质代谢的特点;代谢调节。

3.信息的传递

DNA的复制、损伤及修复;RNA的不对称转录和转录后的加工修饰;逆转录及逆转录酶的概念;核酶;翻译过程;遗传密码的概念;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及基因转录调控;基因重组的概念。

4.器官和组织生物化学

血浆蛋白的分类、性质及功能;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素的合成;肝脏在全身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胆汁酸盐的合成原料和代谢产物;胆色素的代谢,黄疽产生的生化基础。

三.病理学

1.细胞与组织损伤

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发病机制;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坏死。

2.修复、代偿与适应

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的概念及分类;再生。

3.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血栓;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炎症

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炎性肉芽肿、炎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肿瘤

肿瘤肉眼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生长的生物学、侵袭和转移的机制;肿瘤的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常见的癌前病变;常见肿瘤的特点。

6.免疫病理

变态反应的类型和发病机制;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分型及病理变化;自身免疫病。

7.心血管系统疾病

风湿病,心内膜炎,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肌病、心肌炎的基本病理变化;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8.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各种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疾病的病理变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各种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9.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变化;慢性胃炎、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10.造血系统疾病

霍奇金氏病的病理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白血病的病因分类及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11.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12.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肺外器官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梅毒、艾滋病的病理变化;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肺外器官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13.其他

乳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甲状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四.内科学

1.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结核性腹膜炎、炎症性肠病、胰腺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急性中毒的抢救原则;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循环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心脏骤停和心脏性淬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心脏骤停的急救处理;心脏瓣膜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呼吸衰竭的分型、诊断,治疗;肺炎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军团菌肺炎、革兰阳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肺脓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肺结核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胸腔积液、气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4.泌尿系统疾病

肾脏疾病的症状、检查、诊断及防治原则;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疾病

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

7.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类风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五.外科学

1.外科总论

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类型;输血的适应性、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预防;外科休克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变化、类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疼痛的分类、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外科感染;创伤;烧伤;良性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移植的基本原则和步骤;麻醉方法分类,常用物,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2.普通外科

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表现、手术适应证;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腹外疝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腹部损伤、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胃十二指肠疾病、肠疾病、阑尾炎、直肠肛管疾病、肝疾病、门静脉高压症、胆道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腹症、胰腺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脾切除的适应证;腹主动脉瘤和肢体动脉瘤、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第2篇:西医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医生理学;内容;特点;渊源

医学属于实践科学,以生命为其研究目的,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通过解剖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之后,并没有沿着“解剖”的路线发展出与其相对应的生理学,而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战国时期“方士”的影响下,与古代“天人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以“气化学说”为学术特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界曾对中医生理学的学科构建作出努力,但最终因无法对解剖形体作出合理解释而失败,以至民国时期,中医界人士也开始怀疑和批判中医“生理学”的合理性。通过了解中医“生理学”的学术沿革,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医学解剖形体与气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完善中医生理学的理论体系。

1中医学术特点的衍变

目前,有关中医学理论起源的问题,大多认为可远溯夏、商、周三代,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建立。战国至秦汉,国家完成了统一,“诸子思想”“百家文化”逐渐融并,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黄帝内经》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书的,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都是在该书基础上发展建立的。因此,《黄帝内经》一直被看做中医基础理论建立的标志。

1.1中医生理学的内容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功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1]。《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内容,多散见于各个篇章,不成系统,但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大体包括:①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变化机制,如以“天癸”为中心的男女七八节律;②人体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特点及其机制,如根据气血的盛衰和形体的变化总结出以“十岁”为基数的“好走”“好趋”“好步”“好卧”等生理特点(《灵枢•天年》);③饮食的消化吸收、物质代谢及呼吸机制;④人体气血运行的日节律(营卫的循行)、月节律(气血与月之阴晴圆缺的关系)、季节律(五脏主时规律)及精神活动与形气盛衰的关系、形体与气化的关系等有关人体生理的多方面内容。因此,有人把《黄帝内经》看作中医生理学的古典巨著[2]。虽然中医生理学的学科建设在民国至建国前后作出了尝试,但由于中医界自唐宋以来对解剖形体的忽视,始终没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医生理学理论体系;而中医藏象学和中医基础理论都没有对脏腑实质等形体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因此均不能取代中医生理学的意义。

1.2中医生理学的理论特点

《黄帝内经》有关人体生理学内容的特点为注重“气化”,即人体生命活动是在“气化”作用下完成的。“气化”的结果,通过颜色、气味、功能、形体变化等形式在“形体”上表现出来,重视“形神并重”或“形气并重”。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保留了汉代遗风,在医学上仍有《黄帝内经》的学术特点,只不过对生理基础的态度,已不能与汉代同日而语。首先,人们对形体解剖的认识逐渐淡化;其次,方剂学的发展也导致对医学理论的探讨从生理转向了病理和临床。受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及《伤寒杂病论》的广泛流传,宋代以后医家出现了“重病理”和“重气化,轻形迹”的医学观念。《伤寒论》是历代医家推崇的中医临床著作,其重要内容正如恽铁樵所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可以说“六经”是打开《伤寒论》理、法、方、药一体性的钥匙。晋唐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多从运气、病理、方法论等角度立论,从人体生理学角度解读六经的少之又少。试看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一书所参考的书籍———《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所研讨的内容———五运脏腑、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等,可以推知张仲景掌握的医学内容涉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诊疗等多方面;而其所讲的六经,不会限于多数医家所认为的诸如经络、六气甚或辨证方法等。如果站在人体生理的角度看六经,可以说三阴三阳理论是在“形体”与“气化”基础上,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即“藏象系统是由五脏结构性器官按六经脏腑经络三级阴阳规律组成,内合脏腑,外应五行阴阳,六气标本是其属性”[3]。宋代以后中医学的变革,除了唐代方书盛行引发“不重辨证”的时代影响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宋儒的发展和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对中医生理学最为明显的影响就是“命门学说”。以儒家为中心,旁采佛、道两家融会而成的宋明理学,针对宇宙的本原问题,产生了“理”与“气”的争论;而“命门学说”即是明代医家对生命“本原”或“原始主宰”思考的结果。但是与理学家一样,主张“命门为人身之大主”的医家都是在“有形世界”纠缠,一直没有进入“无形之道”的境界。因此,由《黄帝内经》建立起的中医生理系统,并没有因为“命门学说”有所动摇。此外,北宋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以五脏为单位划为五大系统,开启了后世部分医家著书立说的基本模式。近现代“中医藏象学”“中医基础理论”及部分医家的“中医生理学”等教科书,大都为此模式。但张元素并非首创,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可以看作该模式的雏形。严格说来,这种模式是以“气化”为中心的中医“解剖学”,仍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中医生理学系统,并且忽略了脏腑实质和解剖形体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等问题。其他如李杲的“脾胃论”、朱震亨的“相火论”及其他医家对脾肾关系的论说等,基本都属于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某个部分或个别单位的功能的发挥。综上所述,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其学术特点也因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衍变。中医生理学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包含了“形体”与“气化”两部分内容,对生命的全过程及生命活动的具体机制都有详细的描述,但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唐宋以后,众医家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充实了中医生理学的内容,但对“形体”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后世对中医理论的准确理解。直到今天,中医的“形体”仍是阻碍中医学发展的首要问题。

2中医“生理学”的渊源

清代考据之学的兴起,影响了医学界对经典的回顾[4]。部分医家并不满足于仅对理论进行解读,更在日常生活中认真体察阴阳的变化,感悟医学的真谛,对人体的生理基础进行深入思考。明代肖京在《轩岐救正论》中总结了中医学“气化”特点。清代以张志聪为代表的“钱塘医派”,不仅发展了中医学的“气化论”,同时对阴阳的变化、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之道、经络对“形体”与“气化”的沟通等生理基础性问题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此后陈修园、唐宗海等多尊崇该学派的“气化”思想。另外,乾隆年间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的前半部分,也可视为以“气化为中心”的生理学内容。此后,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中医界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反思。尤其是以后,西医“生理学”书籍由日本传入中国,更加促进了中医生理学的学科建设。

2.1生理学的概念

“生理”一词,中国古已有之,但并不具备医学意义。医学上的“生理”在光绪年间已经出现,如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1896年)载有“生理门”,严复在1898年题为“西学门径功用”的演讲中提到“生理之学”,1907年出现了中国人自己编著的人体生理学著作《生理学课本》。该时期“生理学”实由日本传入,“斋田氏、高桥氏之《生理学》流传坊肆”。在此之前,“欧美新说东渐,通行之生理学为全体新论、全体阐微、全体通考等”[5]。此后,“生理学”作为学科名称逐渐在中国医学界确立,中医界相关著作也相继问世。西医入华之前,中医学界多用“医理”“理”“道”“医道”等概念来概括包括养生、生理、病理、诊疗、处方、用药等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内容,与现代医学生理学意义相近的名词是“内景”,但其内容主要介绍各脏器的位置、不同部位的名称及饮食的代谢过程,是人体生理的小部分内容。实际上,中医学对中医生理学的认识,受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

2.2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医生理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与中国文化有密切关系。秦汉是诸子思想相互融合与各家学说逐渐统一的时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在此背景下日渐完善,《黄帝内经》是其代表作。中国文化向来被认为源于“伏羲画卦”,至黄帝时期进入“初期集成”,中国原始科学文化也在此时建立。尧舜时期,不仅继承了早期的“科学”,同时发展了“人文”,大家所熟知的“天人合一”观念,便是“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6]。因此,属于实践科学范畴的中医学,具备人文哲学属性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医学属于生命科学,从考古发现和现有资料记载来看,在其理论建立之初,已经对形体解剖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7];而中医学之所以没有发展出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解剖学”,除了中医学对“形体”的认识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外,与其带有人文特点的“气化”思想有关,这并不代表中医学轻视“解剖”。后世医家对“形体”的冷漠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医学的理论包含形体与气化两部分内容,而气化理论则与形体解剖并列存在,而非形体的附庸。因此,“形气并重”成为秦汉之前中医学最大的理论特点,这也是中医生理学的重要内容。该时期中医生理学最主要的任务是为养生修炼和临床诊疗作理论指导,与后世医界只重临床有很大差别。清末汇通医家,都“主张以中医理论为本位参合中西医学,达到形理或形气兼备的理想目标”[8]。这与中医生理学“形气并重”的特点不无关系。建国以后,伴随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西医基础理论,即中西医生理学的结合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目标[9]。

[参考文献]

[1]袁媛.近代生理学在中国:1851~1926[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36.

[2]闪增郁,张智,陈燕萍,等.《内经》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生理学基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88.

[3]许济泽.六经藏象系统揭秘[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3.

[4]李经纬,张志斌.中医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574.

[5]张如青,黄瑛.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生理学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

[6]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四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45-154.

[7]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44.

[8]张如青,黄瑛.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生理补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8.

第3篇:西医理论范文

关键词:学习风格;中医学;见习

《中医学》是西医院校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现代医学教学和中医院校教学的独特性[1]。目前,西医高等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理论灌输多、临床实践少的问题。西医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常感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其深刻内涵。见习课程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对中医学产生感性认识和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见习课程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中医学的接受和掌握程度。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学习方式或学习倾向,体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个性特征,是衡量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2]。当教学策略与学习者学习风格相匹配时,学习者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对《中医学》课程的见习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渠道。本研究通过比较基于学习风格理论的见习模式和传统见习模式对学生《中医学》学习效果的影响,初步总结学习风格理论在《中医学》见习带教中的作用及应用规律,为今后更好地进行《中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 关于学习风格

基于经验学习的学习风格理论于1954 年由美国学者Herbert Thelen提出,此后多名学者陆续提出关于学习风格的观点,其中以大威・柯波(David Kolb)1984年提出的学习风格理论最为著名。Kolb认为学习过程由4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即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RO)、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AC)和主动实践(Active Experimentation,AE)。其中CE环节强调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者从感受中学习;RO环节的学习特点为重视细心观察,多视角、多维度地看待问题,理解学习内容;AC环节则注重思考,客观逻辑地分析问题;AE环节强调从做中学,勇于探索并采取具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是从学习者的具体经验开始,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观察和反思,然后把观察同化到概括和概念形成中,指导新的实践以及与世界的互动。

基于对学习过程周期的研究,Kolb将学习者分为4 种类型:以AE和AC为主的聚合型、以CE和RO为主的发散型、以RO和AC为主的同化型、以CE和AE为主的顺应型[3]。顺应型学习风格的人动手能力强,敢于冒险,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善于制定并实施计划,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发散型学习风格的人思维开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收集信息并从多角度审视具体情况和问题,常采用感觉与观察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对人感兴趣,喜欢集体活动;同化型学习风格的人善于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和主动性加工,通常对理论和抽象概念感兴趣,逻辑性较强,喜欢独立工作,善于解决推理性问题;聚合型学习风格的人则思维严谨,善于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能通过演绎和推理,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适合完成技术性任务,不太擅长人际互动。

2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2015年3月~2016年2月,以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2级临床专业七年制和五年制共9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2012级临床专业七年制60名学生作为试验组,将2012级临床专业五年制3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2.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见习模式,将学生随机分组进行见习。试验组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组,即将具有相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分为一组,见习过程中,根据每组的学习风格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学习风格的评估采用1999 年第三版Kolb学习风格量表(Learning Style Inventory,3.0)[4]。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共12题,学生对每个问题的4个选项依4 分、3分、2 分、1 分加以排序(不重复或漏填),4代表最符合,1代表最不符合。将学习过程的得分按4个环节分别汇总,然后在Kolb学习风格模型的坐标系中找到对应点,最终得出学习过程偏好及学习风格类型[5-6]。

2.3评估指标 学习成绩:见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学习成绩为理论考核(以试卷方式进行)与临床考核(包括四诊方法、病历书写评分)的平均分。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总结不同的见习模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综合素质:见习前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两组学生以自评方式对学习积极性、自信心、愉悦感、沟通协调能力等进行评分,每项每人最高分10分,最低分1分。

教学反馈:通过问卷形式,调查试验组学生对以学习风格为基础的见习模式的体验和看法。

2.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 统计软件中的描述统计方法计算4种学习方式的分值,进而计算不同学习风格的人数。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

第4篇:西医理论范文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

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

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4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对大众健康的积极指导和促进作用,1995年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把大众体育健身锻炼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其中“体育服务体系”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要把指导大众体育锻炼作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更是推出了《全民健身条例》的指导文件来推动社会体育工作的发展,可以预见,全社会的体育人口会随着社会体育的普及推广大幅度增加。为此,从基础教育改革上入手加快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育工程。其中已经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体育指导制度》从细节上规范了社会体育指导从业人士的职业素养和准则,也迫切要求各体育院校加快社会体育教育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体育引导大众健身的现实需要。在人们主动参与健身运动、“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社会体育无论从政府政策还是大众观念上都有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然而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就业环境,所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利用率低,究其原因在于课程设置定位不明晰,课程理论模仿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的痕迹明显,造成学生自我定位不明晰、就业前景也不明朗。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的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领域一览表看出,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这一知识的领域还局限在以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系。

第5篇:西医理论范文

传统的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教学是以带教老师为主体,过多的关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呆板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单一,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因此,对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病例分析应用于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的优势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授课教师针对授课内容精心挑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临床病例,结合每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以临床病例为主线,复习相关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对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会在分析病例的同时,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例如,在学习“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教学内容时,结合授课内容引入典型病例:患者,男,32岁,车祸后左上腹疼痛2h,昏迷10min,急诊入院。

患者于2h前行走时不慎被一辆卡车碰伤,随即感到左上腹疼痛,随后波及全腹。体格检查:HR98/min,R23/min,BP100/70-80/60mmHg,T36.1℃,昏迷,面色苍白,心肺(-),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Hb94g/L,红细胞3.6×1012/L,白细胞85×109/L。

B超:脾破裂。然后针对这个病例提出如下问题:①该患者有没有发生休克?如果存在休克,属于哪种类型,处于哪一期?②临床诊断?③如何进行治疗?在授课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结合本次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验结果适时的围绕该病例进行分析。

结合病例分别从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休克的发生原因、微循环变化特点及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临床治疗药物和最新进展等方面逐一解决上述问题,让学生边学习边思考,吸引其注意力,循序渐进,以克服单纯实验教学过程中信息短缺、个别组实验动物过早死亡后无数据进行分析等情况。在实验课教学中,每个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或实验结束后,一方面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结合所给出的病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先做出判断,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归纳和总结,再得出正确的分析,从而对临床失血性休克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和具体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把素质教育全面贯穿在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克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单纯注重动手能力的不良现象,还能加深学生对整个临床疾病的认识。通过讲解治疗原则可以将最新的休克治疗进展展现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其课后的自学能力。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随着网络化的普及,许多信息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包括各种课程的课件、典型病例和视频资料等。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作为一门衔接基础和临床的实践性的桥梁课程,引入合适的临床病例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学习相关专业的最新进展,在熟悉各种基础医学课程的同时还要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以满足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例如本文中提到的病例,不仅需要授课教师对基础医学各专业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求带教老师能够全面解释上述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如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项目、意义等;还需要教师对临床休克的治疗方案及措施有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点均涉及临床相关课程如诊断学、内科学或者外科学的内容。但是,由于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的带教老师大多数都是从事单纯的基础理论教学,缺乏相应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决定了带教老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思去搜集合适的临床病例,分别从临床疾病或病理过程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讲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6篇:西医理论范文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HIS;制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b)-076-02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的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和优化医疗工作流程的一种重大变革。我院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13年的不断升级改造,整个医院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总结13年来医院信息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经验,深感建立和制定相应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用制度保证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性,也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1结合实际,制定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把医院产生的各种信息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由计算机完成信息的储存、处理、传输和输出,在院内形成信息共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但这些最终都是由人来操作和掌握的,医院信息系统只是得以完成这些任务的工具和手段。而一个好的管理手段必须要依靠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落实,切不可以为上了医院信息系统就万事大吉,存在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1]。要使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一定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来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我院实施医院信息系统伊始,就将制度的建立作为首要工作,依据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状况,逐步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操作,以制度促进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我院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涉及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四个大类,每类都有若干种。具体为《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各项制度》、《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

1.1《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总则》是一个公共性的制度,分为四章二十三条。从总则、技术管理、工作站管理等共性管理的角度规范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操作,确定了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的意义及目的,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技术管理提出了要求,对所有接入医院信息系统的工作站点做了统一要求。

1.2《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规则》共有五章二十六条。从安全保护、安全监督、相关责任等方面对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及网络中一切设备的安全进行了详尽规定,并提出了对违反规定而应承担的责任。要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2]。

1.3《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各项制度》

《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各项制度》共有九章六十六条,具体针对计算机信息中心工作职责、机房的管理、信息储存及保管、互连网站、数据备份、应急恢复、网络设备的购置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1.4《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程》涉及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共有二十四项流程。实践证明,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流程规范,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中必然会出现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5《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奖惩细则》分为十一条,依据上述各项规定及医院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平时医院信息系统应用中易出现的不规范操作而造成的各种损害所制定的奖惩办法,是对上述各种规定的有力补充。

2狠抓落实,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实施

建章立制并不只是写在纸上,订在墙上,而是要落在实处。自制度建立以来,狠抓制度的落实也就成为医院信息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才能保证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达到建设和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的目的。

2.1组织学习,领会制度的实质

整套规章制度在颁布后,印文下发到各个部门,要求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不但对原来在岗人员,而且对新上岗人员更是广泛宣传,组织学习,并将其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方面,列为上岗考核的内容,使之人人知晓,从而强化这些制度的执行意识。

2.2加强监督,促进制度的执行

有了规章制度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监督机制来督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此,我们将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中,形成以制度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的局面。通过这种方法,促进了制度的执行,使制度的执行成为全院各类人员的自觉行为。

2.3建立记录,细化制度的管理

可操作性是建立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制度得以落实的前提。为此,我们根据制度内容,建立了各种相应的记录本,如《服务器维护记录表》、《网络系统维护记录表》、《系统软件维护记录表》、《HIS应用软件维护记录表》、《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维护更新记录表》、《数据备份日志》、《日常工作日志》等各种表格和日志,从而细化制度的执行,明确各级各类操作人员的职责。

3拾遗补缺,进一步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实施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医院管理的要求和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做相应的调整,原有的规章制度必然要随着新的要求的提出而补充和修改。而且规章制度多半是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制订的,当医院信息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也需要补充和修改[2]。如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我院对医院信息系统中有关费用结算部分做了新的规定,流程也有一定的改动;再者医院信息系统中增加的一些新子系统上线后,也都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医院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和有效应用和推广的重要保证。同时,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4]。

[参考文献]

[1]梁珂.医院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医药研究,2005,3(2):168-170

[2]宋颖杰,于明臻.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104,110.

第7篇:西医理论范文

本文所介绍的小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旨在改善某小型医院的信息管理,改变医院的信息处理基本还停留在手工方式的状况,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本系统不仅适用于医院的行政管理业务,也适用于具体的就诊事务业务。本系统可以使医务人员空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服务于病人,同时保证病人和医院的经济利益,从而使医院能够以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本系统是利用PowerBuilder并结合医院病人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软件生命周期来设计的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一个包括就诊管理、模板处理、数据统计等模块在内的小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不同员工登录、病人挂号就医、病人信息查询、医生出具处理处方及划价、门诊收费与统计等功能。本文简要介绍了医院管理系统的项目背景和意义,着重阐述了该系统的开发实现过程,从系统目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到系统测试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

关键词:数据库;PowerBuilder;就诊

各模块如下:

1.员工管理:主要包括员工登陆,修改密码,判别用户级别功能。

2.病人管理:主要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登记。

主要包括对病人基本信息的录入、查询和维护等操作。病人基本信息的录入窗口可以从就诊窗口进入,系统可以记忆当前就诊病人病历号以及当前录入员的姓名。

3.就诊管理:主要包括对病人此次就诊病情的录入,过往病史的查询及检查和化验结果进行录入。

4.模板管理:主要医生针对各种典型病种所开具的主诉、病历、处方录入、查询。

5.化验检查管理:主要包括对病人每次所做化验和检查的结果进行录入、查询和维护。

6.费用管理:主要包括预付款管理和费用管理。

预付款管理:主要包括对预付金额进行录入、查询和维护等操作。并且可以根据支出情况进行费用统计、查询余额和缺钱警示。

第8篇:西医理论范文

1医院不合理用药及原因

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常有发生。如医生并未真正了解患者病情就对其用药、联合药物挑选不当、用药剂量以及途径等不当,更甚者出现重复使用药物作用相同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3]。该类情况出现主要是由相关医务人员引起的,医师造成的不合理用药主要有以下几点。

1.1主观原因:从主观角度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医师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水平;第二,缺乏职业素养和责任心,没有意识到身为医师的职责,未给患者足够的关怀;第三,未对患者病情做详细了解与分析;第四,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失去医德;第五,用药处方书写方式不正确;第六,为患者配药时,常以自身习惯用药为主,未对最新的配药知识进行了解。

1.2客观原因:从客观上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缺乏对药品基本信息的了解或是被药品推销商的诱惑,造成医院出现不合理医药管理;第二,医院未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和先进知识培训;第三,医务人员数量不足以应对大量病患,常出现误用药物等现象;第四,病患较多,为医师开处药方增加了不少压力;第五,可能由于薪资问题,使医师开处方行为受到一定影响。

2医院信息系统在合理医药管理中的应用

2.1用药基础数据的维护:数据库的完整度与精准度决定着信息医院信息系统的后台监控技术的水平与质量。该软件医院信息系统在被开发前,就对其维护工作进行了充分研究,如用药说明书、临床路径以及应用指南等,将相关的所有信息录入到相应的模块中。临床医师在使用药物时能方便地查到药品使用剂量、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信息。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完毕后,仅对监理人员与相关部门开放数据库维护窗口,此做法可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对医院基础用药数据进行维护。

2.2对治疗与预防用药进行监控:通常,医生在输入达抗菌药物医嘱后,医院信息系统将会弹出治疗会使预防用药选择窗口。

2.2.1治疗用药。其用药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性疗用;另一种是针对性治疗用。如所用药物属经验性疗用则需对有关感染性症状进行详细填写;若是针对性治疗用还需对所培养的细菌名称进行填写。会使用报表形式对用药之前是否需要要对微生物标本进行留取、标本类型等信息呈现出来。

2.2.2预防用药。当抗菌药物是在患者处于围手术期时使用的,主治医生需对手术名称进行完整填写,上交后医院信息系统则会为医师提供用药时间。若手术为I类清洁切口术,医院信息系统会告知医生通常不用对切口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除非手术情况较为特殊,并会为医生提供详细的特殊状况列表供医生选择。该类药品种类有限制,只能选择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等,挑选后,医院信息系统会对用药疗程进行判断,若其范围超出了界度,会发出提示窗口,如果医生选择使用超疗程,需对其理由进行填写,有对用药时间进行控制,防止出现给药过长现象。监管医院信息系统里的数据可被任意提取,为临床用药提供方便、科学的评价资料。

2.3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指出,门诊不可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进行使用,且该药物的使用需经过会诊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使用[2]。医院利用信息医院信息系统,让该药物的使用会诊过程实现网上操作。设置有会诊专家资料库。当患者病情急需该药物进行治疗,且不涉及其他科室疾病使,为提高会诊效率,可直接选择本科室专家进行会诊。医院信息系统设有三重保障体制,便于发生紧急情况时可在第一时间通知专家进行会诊。同时,医院信息系统设有电子病历,可让专家能快速对患者病情、各项检查指标以及基本信息等进行了解。当医生所选有的抗菌药物超出权限时,医院信息系统会告知其没有抗菌药物使用权限时,并会将所有为其提供一张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填写完毕后交由药事管理人员进行申签,若医生未按照规定对此表进行填写,将无法通过审签,并将此情况进行记录,作为考核此医生的参考凭证[1]。

2.4门诊处方和住院患者的医嘱点评:对处方进行点评可保证医院医疗技术改进水平,提高对临床医药管理、治疗质量。该功能需根据相关点评规范针对各医院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分类。该医院信息系统可对医嘱、处方的预点评时间进行设置,药事管理人员只需要对提交的预点评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再一次进行评估、确认。只要结果被确认,医院信息系统将会进行永久保留,并形成报表。

2.5正确用药量的重点指标统计功能:医院监管者会把合理用药作为依据,来制定相关药事管理政策或者是相关措施,同时也是国家对医院合理用药评估重要的参考资料。其中重要指标主要分为三种:处方指标、用于外科清洁手术中预防用药指标和抗菌药品用药指标。

第9篇:西医理论范文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自1985年制定会计法以来,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在1999年新出台的《会计法》要求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是,在监督机制不尚完善的情况下,会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为公司管理者提出了管理会计的新命题。

1.条线管理之弱化。法律和制度出于条而行于块,也就是说,出台的法不能说少,著书立学的学者也挺多,但批“作业”的老师却有限。内部的监督部门受制于企业领导,外部监督部门听命于地方政府,块强线弱。

2.执法检查之弹性化。执法程度因人而异、因环境、关系等各种因素而不同。例如,检查中发现一企业有意偷漏税X万元,处理结果:鉴于被查单位态度良好,考虑到企业实际困难,免去罚款而补交较少的款数等。

3.执业保护不善。会计专业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缺乏,影响会计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4.会计工作业绩宣传上有偏差。会计工作的任务,不仅要守法和聚财,还要向内部和外部负责。可如今在舆论导向上却重效益轻执法。在介绍企业财务人员先进事迹时,有关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比比皆是,而在维护法纪、顶住压力、如实反映事实的报道却少得可怜,财会人员若主动暴露了存在的问题,不但会在内部受到非议和排挤,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保护。

二、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必要性

管理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效的会计和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即在现代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仍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务于公司治理已成为管理会计创新的根本需要,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管理会计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适应公司治理结构安排的管理会计创新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正常、健康发展的催化剂。具体来说,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必要性有四点:

1.有助于董事会有效性的增强和对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在公司治理实务中,董事会成员必须在推动公司的全面成功中成为积极地参与者和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种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再有企业是所有利益主体缔结的契约,保障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应有权利、维持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同样需要建立在可靠、丰富的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离不了可靠、丰富的管理会计信息的支持。

2.有助于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价。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主要在于对它们自身活动有效性的评估,不是以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作为出发点,是通过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评估。3.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尽管有效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对遏制管理腐败的作用程度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有关,但这种作用是其他治理手段无法替代的。

4.有助于完善CEO和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三、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意义

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是对公司管理过程中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控制等内容施以影响,未涉及到公司治理问题。与公司治理相适应,传统的管理会计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传统的为公司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中,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既要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同时又要反映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我认为,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与公司治理相适应,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为实现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多重目的提供非强制性的相关信息”。

1.向公司最高领导者提供非强制性相关信息。在公司治理中,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来预测信息。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状况,未来预测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更大。二是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对企业深层次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对信息使用者而言,非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财务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三是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等方方面面责任的履行情况,都需要适当披露。

2.辅助和审核管理决策。尽管这是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但要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在长期经营中最佳使用经济资源的要求重新认识。

3.服务于内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这里所言的内部控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适应公司治理的需要,对执行董事和CEO的控制;二是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形式,CEO对公司日常运作的控制。

4.为企业经营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提供信息支持。如今,会计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管理会计应该为企业的经营创新提供一些信息资料,以供其参考进行创新方面的经营决策。另外,现代管理会计还应该为企业组织制度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支持。

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企业、公司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加强工作,建议如下:

.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体制。

2.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3.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结语:

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公司内部治理强化,外部治理合理化产生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公司治理中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导致了实务界、学术界有动力去进行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创新,而管理会计的不断更新变化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从而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互相制约的过程。通过对管理会计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达到完善公司治理的目的。进行公司治理,不能只考虑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还应该考虑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