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平时的听课记录及课后反思,列举一些高中数学新课引入的教学情境案例与广大教师共享。

1.创设生活情境

案例1:等比数列前n项和

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

问题一出立即有人说“愿意”,每天1000真的很诱人啊!有的同学却开始沉默了:这真的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吗?

案例2:分段函数

某人买西瓜,价格表是这样的: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下9斤以上,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家说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给5元整数。可是这位聪明的顾客却说,你不仅没有少要,还多收了我的钱……请问,顾客是怎么知道店家坑人的呢?

总结:通过创设生动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设置推理悬疑

案例1:二项式定理的引入

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从今天开始2015天以后是星期几呢?

案例2:集合的性质引入

在一个村子里,只有一位理发师,他为自己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我只为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问题来了:理发师该不该为自己刮胡子呢?

总结: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3.参与游戏环节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在央视“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拿出准备好的手机:大家看过来,这款通讯设备采用最先进的水滴型造型,外观精美,画质优良,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竞猜价格呢?

案例2:“几何概型”的引入

拿出事先设置好的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某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求甲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总结:通过一些生动活泼、有趣简单并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求知欲。

4.讲述有趣故事

案例1:等比数列求和的引入

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排遣郁闷的心情。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这位聪明的宰相到底要求的是多少麦粒呢?最后这个国王能不能兑现他的承诺呢?

案例2:“算法”的引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当时年仅6岁的曹冲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大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曹冲称象”的故事?请用自然语言描述“曹冲称象”的步骤。

总结:生动的故事引入,不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让学生真切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5.动手操作实验

案例1:“椭圆的概念”的引入

课前准备道具:纸板一张,图钉两个,绳子一根,铅笔一支,上课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在纸板上画出椭圆。钉线法实验画椭圆,让学生研究这一曲线的定义和范围、对称及离心率对椭圆形状的影响等。

案例2:“指数”的引入

一张A4纸最多可以对折多少次?

尝试一下可以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也不能令第八次折得上去,为什么呢?

总结:运用实验进行教学,往往能把学生带入问题的世界,激发其探索欲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运用实验操作,使学生“欲知而不得,欲说而不能”。

6.融入诗词史话

案例1:三视图的引入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哪位同学能说说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都有什么感觉?”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都得到不同的效果。”

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跨越学科界限,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如何观察物体)。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案例2:不等式中的恒成立问题的引入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不等式问题是高三综合复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不等式能成立问题、不等式恰成立问题,对于这三个问题大部分同学的感觉就是这首诗描述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种伤感,一种无奈,却又流露出一种征服的情感。

第2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改理念 彰显其数学特性 突出人文内涵

有人用做菜来比喻课堂,他说:数学就像骨头,只有去“啃”,才能尝出它的味道。语文则不,语文就像一盘素什锦,不仅色彩斑斓,而且香气诱人。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就选择了这色、香、味俱佳的语文,而不肯去选择常常费力不讨好的数学。当然,这是数学老师发的牢骚。可是如果真的像做菜的话,我想但凡高明的厨师都知道,“菜”只有经过盐的腌渍,味道才不会发“飘”。所以,不妨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加点“盐”,在彰显其数学特性的同时,突出其人文内涵,让文学韵味溢满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因此,提倡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资源整合,是为了改善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低效的现状,使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多样化,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厌烦的心态,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坚强的勇气,不断地去探索,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实从小学起,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很多内容就一直在向学生们渗透着数学思想,“曹冲称象”、“乌鸦喝水”“田忌赛马”等流传广泛、妙趣横生的故事,不仅闪烁着智慧的光彩,更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曹冲称象”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发:某些数学问题若直接考虑有困难,可以把原有的条件或问题用等价的量去代换,从而找到解题的线索,蕴涵着“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司马光砸缸”给人们的启发是: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从正面入手按习惯思维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时,不妨变换思考角度,从反面入手进行思考,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蕴涵着从“反面入手”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乌鸦喝水”蕴涵着“侧面进攻”的数学思想;“田忌赛马”中则蕴涵着对策问题。

把趣味盎然的语文故事与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有许多著名的教学案例都是这样成功地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整合。张齐华老师在教《圆的认识》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圆,一中同长也。你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

生:一中是指一个圆心,同长则是指半径或直径同样长。

师:而中国古代的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自豪和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随后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

在学科之间可以进行系统整合和处理,这一切将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以与之有效对话的平台。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从而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正是通过学科整合,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不竭的动力源泉,从而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使数学课充满浓浓的文化味,强化了数学的文化意蕴。

还有一位老师在《观察物体》的教学设计中,结尾部分引入了苏轼的《题西林壁》,呈现了庐山的风景照片让学生欣赏,问:这首诗中,哪两句是写从不同的位置来观赏庐山风光的?

第3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语设计;知识激趣;引征启志;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87-0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导语设计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好的导语设计能使学生对一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成高效率的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1.知识激趣法

所谓知识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丰富的生活阅历,较广博的知识,用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的一种方法。例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可以设计这样的开场白: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思辨色彩很强、难度较大的文章,这样的开场白以教师的阅历和认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象,自然容易激发学生思考中国百姓命运和中国历史的密切关系,激发起他们阅读文章的兴趣,消除了畏难心理,从而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

2.回顾联系法

回顾旧知、前后联系是导入新课的又一常用方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的知识出发,结合所授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指出不断的温故重复是学习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的简单重复,要让每次重复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所谓温故而知新也。例如导入《赤壁赋》可以这样开头: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后让学生回忆熟知的苏轼作品:散文:《石钟山记》、《核舟记》,背诵其中的一些等名句;诗歌:《题西林壁》、《惠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词:《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后让学生背诵。再简单介绍其在诗、画等方面的成就并切入新课。

这样,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话题,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使之情绪高涨,课堂就会出现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学生自然得益匪浅。

3.引征启志法

引语除了蕴含深刻的思想外,也饱蘸着丰富的感情。引语的语言结构、声调,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援引一些凝练精警语句,不但使语言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而且能言简意赅,深刻透辟,以一当十,富有说服力。

因此巧妙地利用引语顺势引出课文的主旨,既能切合教学内容,又能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可谓一箭双雕。例如讲授《勾践灭吴》可这样设计导入:

先引清代作家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再提问下联指的是谁,让学生答(指的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这样,教师引古论今,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一开讲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他们乐于受教,产生了寻求新知的浓厚欲望。

4.创设情境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最终目的,维持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才是最终目标。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法、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媒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化解课上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以维持和培养他们学习动机的关键。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

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一个视频片段(播放音乐《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它着力表现的李清照在《一剪梅》词作中所极力营造的优美、凄婉的意境。后转入介绍作者文学成就及词作写作背景,教学时还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以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

总之,课堂的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当然,课文的导入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学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和重点合理选用恰当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学习气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邢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8期

[2]徐志刚《论语通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第4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

导入:把握青山流水的教学节奏

【教学重现】

师: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这节课,首先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师播放视频,5分钟)

师:“江山无限好,处处尽朝晖”。每当看到腾云驾雾的仙境,老师就会由衷地想到如梦如画的庐山,而一想到庐山,老师就会想到那首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跟读)

是啊(笑),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从游览的角度描述了庐山的千变万化,千百年来,始终在招引无数的后来者对庐山趋之若鹜。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苏轼的这首古诗要求我们用什么样的思维来看我们的大千世界呢?(生:答略。)

师:是的,这句古诗启示我们用多角度的思维观察我们的世界。那么,带着这样的思维我们来学习我们今天的课程――《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有两层用意:第一,抓住课堂教学开始的前5分钟,用视频导入的方法营造氛围。第二,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思维去看待多样的世界文化。

但是,这样的导入使教学原意明显被异化了。教师在课堂开始的5分钟内全部用视频,而且视频本身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联度不大,这实质上造成了两大弊端:第一,视频过长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不了学习的状态;第二,无法顺利切入教学主题,教学拖沓不简练。

【教学建议】

(课前播放录像:《北京申办奥运宣传片》)

北京市为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特意请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了一部宣传片。这部片子介绍了北京的天坛、长城、天安门等著名风景,画面中有太极拳、风筝、京剧及立交桥、国际贸易中心、成千上万的北京市民。片子仅仅用了几分钟,但是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为什么要在宣传片中拍摄中国传统的建筑、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国民族服饰?

教师提示:其目的就是为了介绍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对中国举办奥运会感兴趣。体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有推动作用。

教学建议中采取的教学矫正是在课前就播放视频《北京申办奥运宣传片》,直接切入主题并且解决占用课堂时间过长的问题。因为这一短片短小精悍、富含文化元素,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需要我们通过导入环节直入主题,用青山流水般的教学节奏,让学生顺畅地进入学习状态,即要做到“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探究:营造灵山活水的教学情境

【教学重现】

师:首先,请大家拿出我们刚刚分发的《谷歌引擎――世界文化》的材料。这则材料是老师在网页搜索中看到的关于世界文化的介绍,老师觉得它可以反映出世界文化的一些面貌。

那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交流一下这则材料介绍了世界的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小组活动1)

生:小组讨论。(师参与交流)

生:……(师板书学生回答中的核心词,请10个学生左右)

师:哦,我们通过简单的小组讨论,发现了如此多的世界文化。那么老师又想问大家第二个问题:你认为这些世界文化应当如何分类呢?

(小组活动2)

师:你认为这些世界文化应当如何分类?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拿出空白纸,小组讨论后写在纸上。

师:好,时间到!准备好了吗?请第一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答案……(生展示)

【教学反思】

案例中的教学设计,有两层用意:第一,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音、视频等)刺激学生的多维感官;第二,用活跃的小组活动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但是,这样的教学原意很明显被异化了。因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过于简单,且层次感不强,每个问题又都伴随小组讨论。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无法准确引导学生聚焦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探究活动的设计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教学建议】

活动一:文化博览

把学生分成三组,从体育、建筑、文字介绍,全班讨论。教师展示体育运动项目、三大建筑、不同文字的介绍图片、音像资料。

教师总结: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集中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板书)(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活动二:文化探究

课堂探究:(1)表现在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仅仅是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吗?(2)你能否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师总结: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仅表现为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而且还表现为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性格的多样化。服饰之所以能够在人们心中引发多重感受,唤起认同或排斥感,源于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多样性,可见诸多种多样的语言、深邃超世的、形形的礼仪禁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绚丽多姿的传统节日、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鲜明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各个方面。

(板书)1. 文化多样性及表现

教学建议中采用的教学矫正是通过设计两个活动贯穿整个主体知识的教学。而这两个活动间又有关联,一脉相承。不是为了活跃而活跃,而是关注了活跃之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从而实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学视野,用教学解读的高度夯实学生认知的深度。

情境的创设和探究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营造灵山活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流连其间,在情境中获得感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即要做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结语:回归真山实水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现】

环节五:课堂升华

教师总结: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反思】

案例中的教学设计的用意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课堂空间,体现教师对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重视。

但是,这样的教学原意很明显没有达到。因为过犹不及――教师总结中提到的“贬低、排斥异文化”“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等,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远,显得“假大空”,整个总结中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均未达成。

【教学建议】

环节五:课堂升华

(配乐)教师朗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大家一定会懂得,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所以,只要我们以世界公民的角色,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我们也能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

教学建议中采用的教学矫正是教师的朗诵。朗诵内容包括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定位”“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我们要践行”三个角度,这样的教学升华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原有的知识水平,适当拔高。在此,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就是课堂教学真正应当关注的“山”和“水”。

第5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

爱因斯坦曾说道:“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长,智力因素,即所谓智商仅占20%,而80%取决于“情绪情感”,它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等,即所谓“情商”或“情绪商”。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如果智商是一种潜在能量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启动这些能量的催化剂。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当为国家培养出高情商、好智商的学生已成为共识,而在学生的情商培育方面,语文教师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内容的可读性、丰富性、情感性与教育的渗透功能非其它学科可比。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在学生的情商培育上大有作为。而语文教师要担此重任,首先应注意提升自己的情商水平。结合笔者数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要在培育学生情商上有所作为,我认为,语文教师当修好以下“三门功课”:

一、涉猎广泛,修好当个杂家的功课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因为课文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了解就难以应对教学需求。要培育学生的高情商,语文老师的“杂家”功是能做到事半功倍的。一是以才情吸引学生。丰厚的知识储备是教师才情的基础,才情的流露能迅速架起和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对语文教师来说,借助自己的艺术魅力让学生不断对自己产生崇拜,是对学生开展情商培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在执教《梅兰芳学艺》时,我与学生谈到了国粹京剧,谈到了名段《贵妃醉酒》,还在课堂上一展歌喉,学生遂由痴迷产生了崇拜,我由此而进行的关于梅兰芳“民族气节”的教育便水到渠成。课堂上,语文教师或是即兴的演唱,或是器乐的演奏,或是绘画的几笔,学生的感受一定深入,情商的培育便易如反掌。二是以博学吸引学生。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教师职业的需求;根据课文内容适时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这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正如与学生谈一点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的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聊一点教育学、心理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实现融化心结、化解矛盾、提高学习效率。各学科的知识都有可能对情商培育有所帮助,因为有的可以调整心情,有的可以拓宽视野,有的可以陶冶情操,有的可以启发灵感,许多情商培育是在潜移默化间的。三是以智慧吸引学生。一位名人说:“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语文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随方就圆,随机应变,顺水推舟,巧妙化解,非杂家不能胜任。就如我在“桥”的单元教学中,我以我对桥的知识的掌握将桥分为不同专题,组织学生分别收集桥的历史、现代的桥、桥的美观和桥的传说等,不仅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的,而且还让所有学生都行动起来,尝到了追求的快乐、动手的快乐、探寻的快乐与欣赏的快乐,是杂学的智慧让我和学生实现了双赢。

二、魅力表达,修好语言艺术的功课

语文是激情的宠儿。在语文的天地里,诗歌的韵律美,小说的人性美,散文的天籁美,无不渗透着美学的内涵。美学与语文结合,不仅会使学生充满活力、仁爱与宽容,甚至于在美的熏陶下使情商不断地崇高、不断地优雅起来。情商培育,语文教师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表率:一是以丰富的语感打动人。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是活化的思维,若是通过语文教师“充满磁性”的表述,将给学生抒写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而充满磁性的表述会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并激发学生的情商养成。这需要我们在锤炼自身丰富的语感上下真功夫。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字词的表现力,品味语言的情意感受,品味特定的语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乃至培养健康人格,是花熟蒂落的事。如教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通过对语感的领悟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感觉、认知和把握,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够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富于哲理的千古名句在生活中的运用产生很好的提示作用。二是以审美的修为引导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要求我们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学因素融化到教学设计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以分享这种美,进而从发现美、感受美,到保护美、创造美,实现我们语文教学的情商培育。如教学《孤独之旅》时,要引导学生去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走进那个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等构成的荒芜人烟的世界,感受主人公成长的孤独;又从“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等的描写唤起学生对美体验,养成学生正面的的审美情操。三是以优雅的谈吐感染人。语文教师要用自己健康向上的情感追求通过语言表述来示范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优雅的谈吐是对学生的进行情商培育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具有其他教育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质兼美”是教改后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这为语文教师优雅的谈吐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也为语文教师培育学生的情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颇有建树的老师,往往能在其优雅的谈吐中感知社会生活里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美丽心灵,呈现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熏陶,审美上的愉悦,精神上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