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第1篇: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一)宗教祭祀节日中的体育文化康巴藏区的民众有着强烈的,仅甘孜藏区自治州就有寺庙500余座。由于受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也使得藏区传统节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萨噶达瓦节、仲确节、燃灯节、格多节、达玛节等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藏族民众聚集在宽广的草原或坝子上,举行赛马、赛牦牛、角力、射箭、摔跤、拔河、举重等传统体育活动,晚上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宗教文化下形成的特色舞蹈和体育活动,不仅起到祭祀神灵的目的,也促进了广大民众身心的发展。

(二)社交娱乐节日中的体育文化藏族人们由于生活在高原地带,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导致人们平时交往、沟通较少。节日刚好给人们一个交流平台,人们借节日机会,载歌载舞,娱乐身心,交流感情,增强友谊。例如:康定跑马节、理塘赛马节、尔苏藏族射箭节、格萨尔文化风情节、沐浴节、安巴节等。节日期间人们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跑马打枪、射箭、拾哈达、赛跑、赛马、抱石头、赛牦牛、登山等。勤劳、智慧的康巴人们不仅将社交与娱乐融入到节日活动中,又把民俗与体育完美的结合起来,既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又加强沟通、增进友谊。

(三)农事节日中的体育文化农事节日是人们为了庆祝耕种与收获,而进行的一种祭祀与娱乐、劳动与休闲相结合的节日。例如:春播节、望果节、开犁节等。“望果节”是藏区人们期望丰收的节日。“望果”的藏语意思是围着田地转一转,求神赐福,保佑丰收。望果节一般在藏历七、八月间,人们为了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欢聚在宽广的草原或者坝子上,载歌载舞,歌唱五谷丰登。此后,还要举行赛马、射箭、赛牦牛、押加、抱石头等比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经常穿插在劳动生产与日常生活习俗当中。每当收获季节,如收青稞、割荞麦、摘花椒、打核桃等生产劳动之余,人们总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举行体育活动,村村寨寨一片欢乐的海洋。

二、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特征

(一)地域性康巴藏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由于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使得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染上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灿烂的康巴文化,同时也使得康巴藏区传统体育节日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例如:登山、转山、赛马、赛牦牛、跑马打枪、抱石头、举皮袋等体育活动。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不仅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也体现了鲜明的康巴地域特性。

(二)集体性传统节日体育的集体性,是指传统节日体育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群体,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村落、一个地区,这些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由广大民众群体创造、组织、参与和传承。例如:藏族传统节日“跑马山转山会”。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场面声势浩大,颇为壮观。人们口念嘛里,手拿佛珠,边走边念,祈祷家人一生平安,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此可见,传统节日体育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三)娱乐性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是藏区人们生产、生活的反映。每当耕种、收获和藏历新年等节日的时候,规模宏大的体育活动和歌舞表演便开展的红红火火。赛马、赛牦牛、拔河、角力、射箭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娱乐人们的身心,加强人们的交往,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四)传承性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藏族人们勇敢、豪迈的民族性格的反映。赛牦牛、赛马、抱石头、举皮袋、登山、转山、射箭等体育活动,都反映藏族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而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身体锻炼的运动。这种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方式,显示出藏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也彰显出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价值。

三、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的功能

(一)娱乐身心,增进健康体育活动是人们在传统节日期间进行的主要活动之一,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娱乐了身心,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一些传统节日比如藏历年、国际情歌节、浴佛节等,都是藏民们娱乐身心、增进健康、情感沟通的纽带。在浴佛节时,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到跑马山、南无寺等地转四方,朝山拜佛,祈求平安。山歌、弦子、锅庄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交替进行,整个跑马山像一片沸腾的海洋。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了文化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同时进一步传承了康巴传统体育文化。

(二)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通过传统节日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传统的节日文化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体育活动,展现给广大民众,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彰显民族文化特色。藏历新年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在一起演唱藏戏、跳锅庄舞和弦子舞,同时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跑马山转山会,人们口念嘛里,手拿佛珠,边走边念,祈祷家人一生平安,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展现了康巴藏族的特色文化,而且传播了康巴藏族的民俗风情。所以说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对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传承民间体育文化,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是藏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藏戏、锅庄、踢踏、赛马、赛牦牛、射箭和转山等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彰显出康巴体育文化是多彩的、多元、厚重的、兼容的,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康巴人们勇敢、开放、乐观、朴实、大度的文化态度和精神气质。因此,传统节日体育是保护和传承民间体育文化,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

(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康巴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比如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康定国际情歌节等等。在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云集跑马山情歌评,载歌载舞,祈年祷岁,祝福吉祥,预祝丰收,场面壮观,热闹非凡。2014年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为康定旅游增加十万左右人气。康定国际情歌节更是让游客们,在这丰富多彩的狂欢节上大饱眼福,通过街头民俗表演、焰火表演、街头立体彩绘、集体锅庄舞、民族竞技活动、藏式驿站、互动游戏、特色美食、情歌对唱打擂台、千人集体婚礼纯爱之旅等活动,让游客们对“情歌城上彩云飞,跑马山上歌声醉”有了更深的记忆。2013年康巴文化走进广州,2014年圣洁甘孜走进北京,不仅彰显出康巴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带领人们走进厚重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因此,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而且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与传承

(一)政府搭建平台,提升节日活动影响各级政府应适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抓好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同时各级政府应多种方式筹集保护管理资金,来合理安排开发利用丰富的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活动。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应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宣传的积极性。组织民俗节日中参与人员的专门培训,建立基层体育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基层体育管理人员。康巴地区每年重大节日都举行大型的文体娱乐活动,比如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康定国际情歌节等,通过这些节日体育活动不仅宣传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提升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影响,也进一步传承、弘扬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

(二)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传承旅游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融合发展,这样既能让传统节日体育文化资源活化,也能进一步提升旅游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内涵。旅游是挖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优化文化、丰富和创新文化的途径,是文化传承、教化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的价值体现,同时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创意源泉、交流平台。康巴藏区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通过丰富和拓展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借助旅游市场助推传统节日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

(三)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紧密结合康巴藏区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数千年牧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使得这个民族形成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传承着藏族传统文化,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藏民族一些传统节日被淡化,一些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吸收先进的现代科技因素,作为一种新的项目融合于现代竞技体育当中,这样不仅丰富了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也进一步使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在现代竞技体育中重现光彩。因此,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就要把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2篇: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一、体育本质:求道之术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为万物之终、宇宙本原,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道不可捉摸,甚至不可以说,这种宇宙大“道”,正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传统的体育不过是我们悟道、求道的手段,武术的最高境界即是“道”。

 

著名的道家作品《列子。汤问〉〉篇通过“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射术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天下无敌,而是悟道之后的“不射之射'飞卫是古代的神箭手,天下无双。纪昌曾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先学不眨眼的本领。”于是纪昌回到家,整天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双眼死死盯住来回飞动的梭子。两年后,果然练成了不眨眼的本领,飞卫又告诉他:“下一步你再练习好眼力就可以了'于是,纪昌在家里又用牛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天天目不转睛地瞪着看,三年以后,小小的虱子在纪昌眼里竟如车轮般大小了。这时,他便尝试着用上好的弓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毛竟没有断绝。纪昌激动地找到飞卫,飞卫听后说:“你已得到了射箭的奥妙了!

 

纪昌完全学到了飞卫的箭术以后,算算天下能够同自己相匹故的,只有飞卫了,于是图谋杀害飞卫。两人在野外相遇,便张弓搭箭对射起来,箭羽在半空中相互触碰落地。飞卫的箭先射尽,纪昌还剩一支。飞卫便用荆棘的尖刺来抵挡纪昌的最后一支飞箭,竟丝毫无差。完后飞卫拍着纪昌的肩膀说:你的射术已经超过了我,我不能再教你了,你去找我的师父吧!

 

于是,经飞卫的指点,纪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深山的一座山顶上找到了飞卫的师父——一位老道。两人刚一见面,头顶上正好有一只苍鹰盘旋,纪昌为了显示自己的射术,于是弯弓搭箭,朝苍鹰射去,苍鹰应声落下。老道见状,便倏地跳上了悬崖边一块松动的石头上,随手朝天空一指,结果竟也有一只苍鹰受伤而坠地。

 

老道告诉纪昌:“你的射术虽很高超,可以说天下无双,但你那不过是‘术’而已。‘术’是还要‘有所待’的,就是还要依靠你的弓、箭及结实的大地,没有这些,你的‘术’再高也无从发挥。而真正的高手应是‘无所待’,即无所依靠,不必依靠弓箭、大地,便可以射下苍鹰,这种‘不射之射’才是射箭的最高境界,才是射术的道,'

 

“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道”是最重要的,而射术、武术等传统体育不过是悟道的工具一“术”而已。后来的道教继承了这种观点,把“得道成仙”看作是身体修炼的最高境界,不过,道教的“道”已被具体化为各种各样的神仙罢了。既然传统的体育不过是求道的工具因此,在道家看来,我们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必须做到合乎“道”的运动。那么“道”的运动是怎样的?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即言道的运动是往返运动、是循环式的圆圈运动,这种圆圈运动也正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总规律。因此,传统的体育项目非常强调圆圈式的运动,强调从圆圈运动中去体悟道。比如从道家养生功夫发展出来的太极拳,就要求打拳时力求“非圆即弧”从起式到收式是一个圆,阴阳变化是个圆,进退虚实是个圆,打太极拳要“触处成圆”力求达到“圆融精妙,方为佳境'受“道”的观念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往往把境界的提升看得比修炼本身更重要,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意境,一种与道为一的境界追求,而从不专注于一招一式的雕琢。甚至动作标准与否都无关紧要,因为动作不过是悟道的辅助手段是“术”而已,如果达到了一定境界,这些动作都可以忘却及至抛弃。正是这种对“道”的意境的追求,对动作雕琢的忽略,而使中国传统体育另辟蹊径,发展出了以入“静”为要的静养功夫。

 

二、体育方法:守静为主

 

道家文化中,除了“道”这一核心概念外,另一重要概念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揩‘无所作为”而是“清静无为”、“顺自然以动”一如老子所言:“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道家主张“守静贵柔”、“致虚极,守静动”。

 

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非常强调“守静”功夫。

 

1.在传统武术领域,普遍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制快”等等观念。

 

被称为哲拳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代表,深得道家思想精髓。传说武当派掌门人张三丰创立太极拳时,便是因无意中得到一本《老子〉〉书,深为其中的哲理所吸引,于是创立了一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静'“静”即是在练拳时,须身心放松自然,心无杂念,所谓“体静”与“心静”。同时,这种“静”又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自然。用太极拳的话讲,这种“静”说是“顺劲而动”。即打拳时,必须由丹田带动,由腰而胸,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由内及外,由静而动。就是太极推手,散打,也强调“引进落空合即出”,合者即将周身之动合到一个点上,这个点才是根本,是动中之静。太极拳难就难在这里,好也好在这里,因此它也最忌讳“单摆浮搁”妄动之病。

 

2.入静”是传统养生理论的第一要义c

 

传统养生理论博大精深,溯其根源则在道家,杨朱讲“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其主旨在于重生、“贵生”,老子讲“长生久视”,也是“贵生”的,庄子也讲“养生”、“达生”,但真正形成养生理论体系的还在于道教。

 

道教极崇性命之学,因贵生而乐生、好生、养生,可谓“养生之教”。道教不主张把精神寄托于来世或彼岸,而是积极倡导“我命在我不由天”,主张用奥妙的修炼方法达到长寿永生。道教的养生功夫,是以静养为主,配以动功。

 

这种静养为主的修行方式被称为道功或道术,所谓道功,是指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息虑、坐忘、守一、抱朴、养性、存思等,道术则是指修命固本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辟谷、炼丹、服食等。

 

概括地讲,道家的静养不但要求清心寡欲,还要配合以闭气缓吸的方法,竭力降低各种运动性损耗。如道家医生孙思邈所言:和神之法,当得宝……,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千金方。养性》)经过一定时期的静养后,呼吸心跳皆可减慢,五脏皆可得养。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龟每分钟只呼吸1一4次,寿命可达五百年,人每分钟呼吸12—20次,寿命仅几十年,说明保养、节能、减少消耗是养生长寿的一个重要方面,龟、蛇之所以能长生,是因为呼吸缓慢,经常屏息,最大限度地减少耗氧。静养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人体能量,而获得养生、长生之效。

 

三、体育目的:长生久视

 

“长生久视”一词源自老子,《老子》五十九章云:“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这里讲的是治国之道,治国要积蓄能量早作准备(早服”)方可保证国家长久生存(长生久视”)后来,道教沿用了老子“长生久视”的这一说法,但它已由原来的治国之目的一变为养生之目的。道教认为,养生、修身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长生久视。”

 

所谓“得道”,道教解释为“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自然经》)即言道之在我谓之“德”。这显然是从老子《道德经》而来。那么如何“得道”?道教认为,通过修道养生,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神仙”并不是指彼岸世界的超自然物,而是指获得了永生亦即“长生久视”之肉体。

第3篇: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天人合一 重义轻利 以和为贵 形神合一 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在华夏文化的孕育中发展起来的。母体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赋予了传统体育文化重要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形成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崇德尊礼、贵中尚和”“重义轻利、诚信守诺”和“形神相亲、表里相济”的观念,这种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之美,在当今全民努力实现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很高人文价值。

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提倡身心修炼与自然和谐同步,谋求人同自然在和谐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进而实现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传统武术项目太极拳向我们鲜活地展示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太极”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中国哲学术语,《易传》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宋学大师朱熹将“太极”解释为:“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其本意就是以人的具体修炼动作来体现道家的哲学观念:“天地分太极,万物分天地,人资天地真元一气之中,以生成长养。观乎人,则天地之体见矣。”其意是说:“人体聚集了天地的真气,看到人的太极练习,就可以看到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 无独有偶.太极拳创始人之一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谱》中开门见山地说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儿,阴阳之母也。” 太极拳追求的意境就是用人的肢体运动来体现宇宙的生化,领悟其中的规律,努力实现“人与天合”。

古代养生也主张人们把身心修养同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联系起来,《黄帝内经》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认为人的生存依赖于天地之灵气人们只有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来调摄身心才能实现整体的平衡。《吕氏春秋》则更为完美地阐明了个体身心健康与客观自然规律的关系:“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 意思是自然万物的变化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它对人造成的影响取决于这个人对自然变化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只有在客观规律允许的条件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才能保持人体的身心健康。

二、“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人与自身的和谐之美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相兼与形神共养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重要法则。《西升经集注》中说:“形不得神,不能自生;身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即人的形体和精神密切相关,不可分离。形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形体的统帅;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因此形神必须保持协调统一,这是维持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道家养生体育实践中,始终强调形神相依,既注意锻炼身形,又注意精神的健康,反对形神分离的做法。南北朝时期齐梁的著名道教理论家陶弘景说:“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要做到形神共养,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动静相兼。

中国古代养生、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体现出来的“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反映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从身心二元角度追求人体自身的和谐发展。

三、重义轻利、诚信守诺——人与人的和谐之美

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为重要的规范之一,孔子把它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诚信守诺是华夏文化推崇的优良美德和价值标准,同时也是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著名武术家佟忠义在其著作《武术须知》中谈到:“信义为立身之本,进德之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义轻利、诚信守诺”的价值取向,表达了它希望通过“义”“信”等道德准则来规约人们的体育行为,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四、“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人与社会的和谐意蕴

传统的农耕社会使中国人形成了注重节制、追求和谐的文化性格。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中国哲学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传统文化中,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礼之用,和为贵”。儒家的“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成为对中国人的具体要求。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归结到对个人人格的具体要求,则是要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固执一端的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世通达圆融。与儒家的中庸思想相对应,道家所提倡的守雌、处下、不争、无为的中道观对中国人文化品格的养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贯穿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孔子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使得中国体育文化更多强调整体和谐,淡化体育的竞技性,竞技的胜负本身是无足轻重的。“对御不争第一筹”,“胜亦可喜,败则无忧”。即使是较为激烈的武术竞技中,也只能是“点到为止”,讲究“和为贵”。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重义轻利”、“形神合一”以及“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观,由此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身心和谐的理念,在当今人类大力追求健康、实现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倡导研究。

参考文献:

[1]蔡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96-97.

[2]朱熹.朱子语类·理气上[M].王星贤.北京:中华书局,2004:12-13.

[3]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0-41.

[4]王宗岳.太极拳谱[M].沈寿点,校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3-4.

[5]黄帝内经·素问[M]. [唐]王 冰,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37-138.

[6]曾世华.中华武术的“德技并重”与“内外兼修 ”[J].体育文化导刊,2004,(4):32-34.

第4篇: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西方竞技体育;中西方传统

[中图分类号]G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75-02

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社会发展决定了文化的发展。随着历史的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冲突与矛盾,研究与探讨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就显得非常有其必要性。

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1840年中英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存在与发展的,没有明显的冲突与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西方列强炮舰政策下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的侵略和扩张,使得两种文化的冲突和斗争日益加剧,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

(一)文化与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观则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另外,前者强调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重朦胧、抽象、含蓄之美;后者则强调阳刚的力量与速度,注重外在与形体之美。

(二)对体育活动方式手段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入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导引养生与武技的发展,但是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却逐渐减弱了;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等方向发展,强调更快、更高、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血腥与暴力。前者追求的是“健与寿”,而后者追求的是“强与险”。

(三)对待竞技体育的态度与胜负观的差异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竞技结果的态度与西方传统体育文化迥然不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为,从事体育活动旨在精神的培养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这种作用主要靠自身的修炼与领悟来完成,而不是借助外力,更不是通过与他人的较量来实现,表现出自娱性的特点。这和西方体育文化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追求对抗和竞争,注重胜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无论胜负都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一种磨砺,都可以对人格的完善起一种促进作用,因此,胜负在对人的内在精神气度的培养上其价值是等量的。而西方传统竞技运动则提倡竞争,提倡超越对手、超越自然障碍,表现为重人体外在胜于重人格内在,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通过人的肌肉运动,在各种力量的交汇中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追求理想人生的实现。其活动是在相互较量、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完成的,竞技场上的姣姣者被视作偶像,被人们颂之为英雄。在西方体育文化看来,竞技场上的结果、成绩、名次直接影响到做人的价值以及人本身的尊严,成绩的好坏是成功与否的标志。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性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与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必然会相互吸收融合对方文化中的精粹部分。

(一)对伦理与道德观念的追求

随着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必要注入新鲜血液,因此,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中的追求竞争与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与此同时,西方也有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传统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寻求解脱之道。

(二)相互借鉴和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中国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括气功、武术、龙舟、放风筝、打秋千等,开始被西方借鉴和移植,从而打破了西方竞技垄断的局面;而源自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经深入人心,被中国普通大众所接受。

(三)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与西方竞争观念的互补性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观、健康观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观念,蕴涵着许多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包含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诸多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于指导新世纪人类的健身活动,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所表现的竞争等观念又和现代社会的需要是相吻合的,逐渐地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可和接受,中国民族传统养生思想与西方传统体育竞争观念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三、 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矛盾存在的意义

(一)体育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无法独自置身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之外,文化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交流的产物,体育文化更是如此,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和交流的休闲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对方的文化精粹,为自己所用,从而推动了世界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例如,西方的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备受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青睐,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5000年发展历程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有过中断的文明,频繁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中华文明保持勃勃生机的重要保证。虽然,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从开始到现在只有几个世纪的时间,但经过不断地碰撞磨合,不仅各自有效地汲取和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两者文化的生命力也大为加强,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各自体育文化的有效延续。

(三)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

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很不均衡,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不均衡则更为明显,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对于调节这种状况具有积极意义,两种体育文化各自汲取对方精华,吸取和借鉴对方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相辅相生。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始注意自身与对方所存在的差距,着手促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经过和其他产业如旅游业等的联姻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力争达到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平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对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其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冲突是集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各自发展水平的不同,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必然会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冲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做出多方位的调整才能应对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的挑战,找到两种文化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地利用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这将有利于消除和减少两者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因素,促进各自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体育长期占据着学校和社会的主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却被排斥和忽略,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和广泛传播,在推进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互补,加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保护、整理、研究和推广。同时,对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中的合理和先进的部分进行加工改造,有选择地吸收和消化,融汇贯通,使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倡导科学的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有机融合,互为补充,从而为各自文化良好持久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白晋.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13~16.

[3]叶国志,胡小明.体育人类学与民族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23~25.

第5篇: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生产方式,消费理念,价值观念。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主要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广播,电视,电影,网络软件服务,更是取得显著的效果。本文主要以电视剧产业和动漫产业两个典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来论述论述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与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IT革命的背景之下,数字内容产业以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文化产业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出特色,如何提高文化竞争软实力。如何让我国的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一个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文化产业需要带上鲜明的民族特色,烙印上“中国符号”,渗透进“中国元素”。首先,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需要注重“品牌建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品牌形象工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之中。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融入到品牌建设之中。最后,需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倡导自主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扬。

【关键词】

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传统文化

0 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以他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亲和力逐步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和大众生活。经济、社会和文化不断互动和融合,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为人们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网络文化,多媒体文化。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文化产业以其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可比拟的巨大经济驱动力的特征,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并以独特的产业内涵和演进轨迹,在市场经营化的大力推进下,以产业化的规模快速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政策条件

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不久,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设和管理还很滞后,面对入世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挑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管理,弘扬主弦律,保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传播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广电行业有效整合资源优势,同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投融资体制,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鼓励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完善影视制作,有限网络,新媒体等产业政策。促进广电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以产业化、市场化手段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2 传统文化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得以永续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曲、赋、书法、国画、戏剧、传统节日、传统民俗、民族音乐、民族工艺、民族服装、民族饮食文化等。在如此浩瀚的民族文化宝库中,如何发掘民族文化的发展潜力,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焕发活力,需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尺度,需要大智慧,更需要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

日本和韩国在把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做得比较成功。韩国的电视剧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做得比较成熟,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四 韩国和日本文化产业对我国的借鉴

自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掀起强劲的“韩流”,韩剧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家庭生活剧、青春偶像剧、青春励志剧在我国及亚洲周边国家备受追捧。韩剧的成功是与充满着“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分不开的。

人文精神洋溢着人生理想和信念,是对真、善、美的一种追求和向往。韩剧中的人文精神包括三个方面。

2.1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尊重

韩国普遍关注平凡人社会生活的平常事,将能触动人性的人类普遍具有的爱情、亲情、友情和乡情演绎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容易接民大众的生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激发共鸣,让观众在回味中感受人家真情和人生哲理。我国在电视剧播放和影视作品的制作相关的文化产业方面可以加以借鉴。以普通人的生活为切入点,以真情、人性的温暖和朴实的风格接近观众。将精力放在“家庭剧”“校园剧”“都市剧”“乡村剧”的创作上,满足各个阶层人士的需求。最后,推向海外。

2.2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伦理道德的恪守

韩剧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韩国对本民族的文化保护、继承、发扬的比较好。一部《大长今》的走红带动了韩国饮食、旅游、服装、时尚行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韩剧里所反映的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医道文化带浓郁的韩国民族特色。这为我国的影视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我国在电视剧拍摄、影视作品创作方面,要充分渗透“中国元素”、“中国符号”,将优秀唯美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将电视剧、电影、动漫行业做成产业链。带动与影视行业相关的餐饮、服装、音乐、休闲娱乐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影视广电产业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

2.3唯美和对现念的倡导

韩剧崇尚纯真唯美,感人的亲情,烂漫的爱情,质朴的友情。韩剧中男女演员青春靓丽,演员服装优雅得体,充满着时尚元素,电视场景如诗如画,影视插曲唯美动人。这些我国都可以选择性的借鉴。把广电影视产业做得细腻、唯美、精致,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宣扬积极正面的东西,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益求精,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做成品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日本动漫中,有着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日本动漫集中体现了日本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历史,道德观念,美学原则等。日本动漫中包含了日本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骄傲,对生活方式和对价值观的珍视。日本动漫技术相当成熟,总是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其制作的动漫,不知局限与只供儿童观众观看,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观看。这一点,值得我国的动漫产业借鉴。我国的动漫产业需要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开发老少皆宜的动漫作品,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电视研究 》2013年第1期.曾文莉.张君昌

[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赵彦云 余毅 马文涛

第6篇: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间体育项目,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体育课程

 

我国的民间体育,是各族人民在历代生产和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健身的内容简单而易行,是用来强身娱心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民间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受到学生的喜爱,如果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支持,进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则能够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多重目的。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经研究、整理和改编后完全可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目前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的现状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民间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综观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无一不把本国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活动项目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体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是没有国界的。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引进吸收国外的,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特点。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教师所重视。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民间体育资源非常丰富,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有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特别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但是,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人数逐渐减少,参与项目类别也不多。经过调查,教师对民间体育进校园态度也很积极,并肯定了民间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不亚于其他体育项目, 民间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但是师资队伍、场地器材和民间体育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整理、开发。目前,会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师较少,另外,没有专门针对民间体育项目的体育教材。在体育教学中,民间体育项目往往不被重视,很少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出现,即使部分涉及,也常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小游戏或者辅助教学内容。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

二、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成的重要意义与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必然要寻求与我们大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地位,要想在国际纷繁多样的文化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重视和加强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是最佳途径。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正如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一般,体育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势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中国体育所受到的挑战也愈来愈激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主要地位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引进过来的西方体育项目。调查发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尚能发现我国民间体育项目的存在,然而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基本上已经消失。由于民间体育项目教育的缺失,导致大部分学生和年轻人认为西方体育项目是时尚的、前位的,而我国很多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则被扣上了“落后”、“老土”的帽子,在他们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基本消失。高中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到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充满希望与光明的前景,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有近千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这块蕴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宝藏,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的价值,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为过。教育应承担起传授文化的义务和责任。

三、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我国民间体育项目历史悠久,摘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2001年国家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特点之一,是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增加了选修教材的授课时数比重。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从选修教材的内容看,扩大了民族、民间的体育内容。新大纲的说明中还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标准》和“新大纲”的灵活性与选择性为发展本地区民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可能。因此,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实际,将当地民间体育项目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自主制定与民间体育项目向适应的专用教材,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制定相关的教学、考核办法,促进民间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深入开展。

四、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时要善于创新利用

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虽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在正式进入课程之前,要根据高中学生特点对民间体育项目加以改造和创新,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喜爱。经过改造的民间体育项目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知识需求、可接受性、实用性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还要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环境条件、学生情况等进行选择和应用。中国学生作为中国体育未来的主人,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更是中国文化的传人,他们必须要懂得接受我们民族的固有文化,也需要有现代意识、现代精神。将民间体育项目作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要注意导入现代体育观念,合理地继承与消化异域输送来的养料,博采兼收,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使之符合时代潮流并具备中华民族特色,从而使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中西兼容的教学内容,既能发扬我们的传统又能吸收他人的精髓,既能传承我们民俗体育中的宝贵精神,也能普遍提高下一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培养新型的体育人才。毕业论文,传承与发扬。

结束语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源流发展起来的,并从中汲取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所蕴涵的伦理精神、艺术精神、生命精神都体现了要求个体、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终极思想。我国绚丽多姿的民间体育项目,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民族情感的强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体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能够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有责任在充分继承和有条件创新的基础上,保持民族体育文化的优秀成分,以特色鲜明的文化吸引世人的关注,重建传统体育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卢铎.论体育的本质及社会性表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

[2]陈颖川,吉建秋,吴明.东方传统体育文化现代演变[J].中国体育科技, 2004,40(3)

[3]国家体育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4]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5]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所编.体育史论文选集[M].成都体育院体育史所,1992

[6]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7]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8]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9]胡小明.体育人类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第7篇: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一、前言

当今世界每一支足球劲旅其背后都有令人惊叹的博大的文化背景,而作为足球运动发祥地的中国,更是拥有浩如烟海的五千年文明史,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入手,试图找出中国足球的发展规律和帮助中国足球走出当前尴尬处境的突破口。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以足球文化等位关键字对2000年-2010年中国期刊网内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获得47篇足球文化相关学术文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归纳演绎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概念界定

每一个民族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足球运动需要的是一种接近于人的自然本能的冲动,个性的充分发挥,进取心和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对足球韵律的理解,而这种对足球韵律的理解实际上就是球员在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天赋,进而形成了球队的整体和谐。审视一个国家的足球风格,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该国的文化。

(二)足球文化的重要性

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足球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文化对足球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研究领域

1.足球文化内涵的研究现状。足球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竞技运动。认识和理解足球运动文化,把足球运动视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认识和理解足球文化应从足球文化内涵的研究开始。

2.足球文化与民族风格的研究现状。足球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以非凡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

3.中国传统文化与足球文化的关系研究的现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必将影响着现代足球这一舶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赵宗跃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足球发展影响的探析文章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实现足球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又与现代足球这一植根西方文化中的运动有着很突出矛盾。足球文化在中国尚处于碰撞阶段,足球文化与中国的碰撞将长期继续下去;要想达到融合的程度产生一种新的完整意义上的足球文化,必须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适宜制度条件,扩大交流。

4.中国古代足球文化的研究现状。足球发源于中国,几乎成为不争的事实,“蹴鞠”这一植根于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体育活动与现代足球的巨大差异也反映出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对于“蹴鞠”的起源研究无疑为研究中国古代足球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足球文化现象涉及许多方面,足球俱乐部的文化建设,足球与球迷、足球与媒体等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去研究。

四、结论

(一)

可以看出,足球文化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表明随着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和职业足球改革的不断深化,学者对足球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加,关注的领域也扩大,研究深度也相应加深。文化对一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近些年有关足球文化的研究成为足球研究领域的热点。

(二)

有关足球文化的研究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是内容存在不均衡现象,大部分研究都是从足球文化某一层面的切入,如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足球的影响,相对都是独立的缺乏对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特征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单一,对于足球事业文化衍生的文化现象和前瞻性探讨,如中国球迷群体和校园足球文化涉及得太少,所以对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无疑具有众多切入点,深入调查和钻研足球文化的各个分支,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宗跃.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足球发展影响的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0(3).

[2]钱文军.中国蹴鞠未发展成为现代足球的文化原因.武汉体育学院学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博.塑造中国足球文化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7).

[4]杜云龙.足球文化商业化及其市场主体[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

第8篇: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是人的文明化,即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体育文化就是指人们在从事体育、鉴赏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广义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所有的高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指高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己从单纯的肌肉活动及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一方面,素质教育具有阶段性和思想性,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使被教育者形成它所期望的规范性的意识品质等,其目标和发展过程是可控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无意识的、内隐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即是主体又是客体,主动与被动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或载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是以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环境为依托的一种审美文化,是通过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等活动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文体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最容易接受的形式,满足大学生求新知,求技能,喜交际,善表现的心理需求,同时大学生由于人格上的不成熟而导致许多认识误差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纠正和指导。

1.要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体育文化有着很强的渗透力,能够通过竞赛的形式发挥集体的凝聚力。健全领导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畅通的前提,因此,应该有以学校领导领衔的宣传部、团委、学生处、体育系(部)为主导,各院系为基础的领导机构。这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交融工作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学生会和体育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倡导者,具体工作的实施者。整个机构工作流程要符合学生的利益,要围绕学生群体进行。提高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工作,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2.要重视体育课的延伸

21世纪各类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科技论文,校园文化。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是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激发体育热情,增强运动能力,强化体育锻炼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学生各自喜爱的运动项目不同,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自己可以找到自我锻炼的方式和方法,来满足个性化发展。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使得不同人群都能够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乐趣,弥补了课内的不足,显示了体育课延伸的优越性。科技论文,校园文化。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在锻炼时间、活动内容、锻炼的实效性上都超过了体育课的功能,因此,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要拓展,要引入社区、野外环境中,这样能够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从而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底蕴。

3.竞赛形式要有趣味性与多样性

通过体育文化节和非正规的体育趣味比赛等,把体育的情感与文化理性结合,通过以下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征文竞赛、摄影比赛、最佳运动评比、作品赏析、图片资料展览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体育,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既达到了宣传体育文化的目的,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或观看录像,使学生了解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动作的优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通过网络、宣传画、板报、校广播站等媒体来介绍奥运知识、体育消息等,使学生理解并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了解我国的体育发展现状。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使整个校园充满活力,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逐渐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个性发展。由于体育具有其它学科难以具备的功能,课余体育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娱乐性、挑战性,对学生个性发展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有组织的系列活动,让学生生活得到充实,扩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密切学生与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接触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文化节是各院系展示自己才能的最佳表现时机。科技论文,校园文化。院系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院系承办或和体育系(部)联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来提高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活跃校园文体生活。院系间相互的竞争可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上一个台阶,同时也提高了承办院系的知名度。

4.要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

学生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社团有着齐备的组织功能,各社团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学生干部管理队伍。科技论文,校园文化。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制定计划、自我完善规章制度,学校体育系(部)进行宏观调控。一般在每个社团机构内选派1—2名教师作技术指导,同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要发挥社团的号召力,社团可以承担组织和竞赛工作,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常规体育竞赛给体育教师带来的繁重工作压力。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可以转变学生的行为角色,学生可以在活动、竞赛中担任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转移中增加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有很好的作用。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各自的选择与爱好,并且还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活动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科技论文,校园文化。

5.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建设

各类学校的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学校所处区域的不同,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思路。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是关键。各学校有它的不同发展历史,要充分利用体育建筑、雕塑、场地的功能,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体育发展的知识、思想、智慧,它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观念、价值等。它们属于物质文化层面,本身就是一种体育文化,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等。大学生们有着旺盛的精力,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释放出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开辟好学生的活动场所。场馆设施的合理布局,以及符合人的心态的色调,都可以给予人们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结束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体育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体育文化的传播旨在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大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师生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团结协助、进取创新精神。科技论文,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它可以营造出教育的氛围、能够增添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军.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2004(2).

[2]刘铮,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文史[M],2005(4).

[3]陈永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第9篇: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1.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界定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区分他们的标准主要是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较之于一般公共产品,其特殊之处在于供给区域主要限定在农村,其产品类型主要是体育设施和服务等。因此,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应是指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设施和服务。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意味着,若按边际成本定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必须免费供给。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无法排除打便车者毕业论文提纲,私人部门供给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补偿,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但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改善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并辅之以其他供给方式。

2.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分析

2.1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二元发展战略,以二元社会制度下城乡一国两策的“体制内、体制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重点或优先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以农养工、以农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顺、大行其道。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渠道则是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国家仅给适当补助。而且在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差别政策的作用下,国家通过工农价格的“剪刀差”等非经济手段提取农业剩余提供工业资本积累及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职能加强的同时却弱化了公共服务职能,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是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战略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资金流出多、补偿少,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投资的“城市偏向”情况下,农村已形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资金来源、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更加滞后”的恶性循环现状。因此,我国传统二元社会制度下农村公共政策的偏颇性和不公正性是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总量上供给严重失衡以及城乡极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初级性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

2.2“举国体制”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形式的弱化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在半个多世纪中,这一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提纲,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奥运战略不可动摇的基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虽然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时期以及现在的农村税费改革后时期二个阶段的变迁,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政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中心”供给体制。在政府内部,各级政府之间的公共责任划分不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单一供给体制下,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是由各级政府联合供给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政府只负责地方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县乡财政目前困难重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便失去了必要的财政支撑。由此,处于边缘状态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更是首当其中成为“弱化”的对象。

2.3责任主体角色“缺位”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挤兑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产品的责任供给主体。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来看,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但农村基层政府、权力部门在各项达标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目前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的还不够完善,体育公共产品资源配必然成了他们挤兑首选的对象。其次,农村实行分税制后,因制度变更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没有相应的财权作基础状态下下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承担过多的责任,本已捉襟现肘的基层政府,势必再次陷入与上级政府在税收激励和自筹边界确定问题的矛盾之中。虽然税费改革后农村的“一事一议”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一定制度空间,但广大农民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根本得不到多数人的统一和有效的供给。可见,在这一不公正公共财政制度和财事权不对应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责任角色的长期“缺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包办”单中心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我国地广人多农业社会环境下毕业论文提纲,以及人们多样化与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服务面前,不仅显得杯水车薪,而且“缺位”现象越来越严峻。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观念和体育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

3.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3.1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体制

历史地看,中国举国体制既反映了中国国情特定的发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时期对于优先与兼顾、效率与公正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协调社会利益机制的立足点,从以往注重竞技体育走向两者之间的“同步化”或“相对平等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和最好结合点,建立合理配置体育公共资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基于社会公正基本理念和规则,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改变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体育观念,以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正当性,通过专门性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公共政策的出台,制定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持续性,来确保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建设资金具有稳定的来源,以制度和法规的手段保障农村这“边缘群体”享有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益。

3.2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那些市场调控失灵的体育公共产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那些与本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有关的体育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主体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属性和本质决定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成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优先的供给者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提纲,私人及企业可以提供一些产权归属明确、能够市场化运作和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监管。还有各种非政府合作性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也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是某一领域或生产环节所需的重要的技术和生产信息。优化供给结构,实现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多元主体的转变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给主体的资金、知识、技术等优势,较好地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发挥开放系统的整体功效。

3.3实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真正实现农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实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多中心决策体制,必须坚持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决策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关系地区农村村体育发展大局的,如农民体育活动组织规定、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方案等体育公共产品的决策中,要不断整合其决策程序,从而真正体现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增强对农民需求的反馈,做出反映农民真实需求的决策。建立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向,真正体现广大农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毕业论文提纲,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晋升与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挂钩;其次,政府要加强对私人企业、非盈利组织供给体育公共产品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村公共产品有效性供给。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组织方法、操作规则、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配备多学科和具备政策科学知识的评估领导队伍,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此外,要加大对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采用“走下去”和“走出来”两种方式来进行培训;对投资西部偏远和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企业,除上述政策上给与优惠外,国家可对其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给与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农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资,采用共用、共管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团体以及农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来共同完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2]赵艳芹,等.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农业经济,2006,5.

[3]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J]. 农业经济,2004,7.

[5]姚轶蓉.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创新[J]. 理论导刊,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