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路经济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实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高速公路必须要实施经济管理,通过经济管理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在高速公路的施工阶段,通过经济管理,可以提高人们寻求降低建筑成本的先进技术,而先进技术的应用会带动整个高速公路行业的建设水平,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实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主要趋势。
2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高速公路的本质属性就是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服务,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基于高速公路的社会属性,高速公路采取的方式是全封闭收费制,也就是在高速公路使用过程中,只有高速公路收费部门具有收费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其他项目的收费,而且高速收费的标准具有固定性,目前我国高速收费的形式主要有:按重量收费、按车型收费、按行驶路程收费等,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收费方式,其收费标准都是固定的,任何人、单位都不得随意地进行更改,通过标准化的收费制度可以保障公众的出行,避免一些额外的费用产生,给社会造成负担。
3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的利益高速公路的公益属性决定高速公路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实施的是权营分离制度,但是无论是什么企业经营高速公路,其所有权都属于国家,因此加强对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有利于延长高速公路的基础设备使用寿命,保证高速公路各项功能的最大发挥,从而会增加国有资产的增加值,因为高速公路的运营权是有一定年限限制,一旦超过经营年限之后,其经营收益就会回归国家财政,因此通过经济管理实质上也是提升国有资产增加值的重要途径。
二、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措施
1法律手段
1.1加强相应的立法工作。高速公路的管理工作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脱离完善立法体系之外的任何管理体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没有法律的保障,就不会对社会的每个阶层产生基本的约束性,就会导致人们不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基于我国高速公路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比如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完全是照搬一般公路管理模式,造成高速公路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人们对高速公路管理现状的不满,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细化具体的条文,明确高速公路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其次及时根据高速公路运行过程中所反映突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遇到恶劣天气的时候,要对高速公路的行驶速度进行规定,以此保证公众的出行安全;最后我国立法工作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同时在借鉴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
1.2做好高速执法工作。高速执法一直是影响我国高速公路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我国高速公路管理的不清晰,导致高速公路存在多部门共同执法的现象,比如行驶者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可能会面临多重罚款的畸形现象,而且对于罚款的标准也不相同,比如近期所发生的的河南妇女因为不满交通罚款而喝药自杀的事件,组、追其原因就是因为罚款的数额巨大,据相关报道,交通部门对其开具的罚款金额为3万元,尤其可见我国当前执法混乱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强高速执法工作,首先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乱收费现象;其次合理划分交通部门与公安部门的职能,构建精简、高效的高速公路管理模式,整合高速管理部门体制形成统一的高速公路管理执法;最后明确执法的目的,避免高速公路执法过程中出现为了罚款而执法的不良现象,强化执法的公益性和保护人们安全出行的目的性。
2经济与行政相结合
手段基于高速公路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如果单靠企业经营与管理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而如果单靠政府投资会因为受地方财政的影响,导致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不理想,因此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高速管理企业为参与的公共产品管理模式,也就是政府部门将高速公路的经营权赋予某企业,允许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同时其要担负其政府部门的公共治理职能,这种模式既能体现政府的微观规制,也符合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要求。首先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要具有非盈利性,这是由于高速公路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其经营模式是以政府赋予其特许经营而实现;其次政府与运营企业所签订的特许合同要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并且合理设定标准化的收费细则。
3加强高速公路运行与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
1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一是做好预算成本,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做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必须具有完善的定额资料,搞好工程施工预算;二是做好计划成本,计划成本是指项目经理部根据计划期内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等项目。对每一个公路项目的施工,都应当有精心的预测,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供应商,制定好该项目的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失误。
2公路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首先项目施工过程中,在目标成本确定后,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岗位和职工就要依据目标成本对实际成本按成本计划进行控制。包括对生产资料费用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等控制内容。根据成本计划和成本降低率,通过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检查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制定下步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寻找最佳途径;其次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成本核算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对照找出偏差,为下一步的成本监控、成本纠偏提供依据。
4使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管理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能够降低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工作模式需要消耗大量的工作人员,而实现信息化技术以后大大降低了工作岗位设置,比如以高速收费站岗位设置为例,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了通行车辆的自行缴费,避免了传统的人工收费模式,从而为高速管理部门节省大量的工作岗位,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运行资金成本;同时通过推行电子政务,便于人们快速地查询各种高速信息,使高速公路更加快捷地为人们提供服务。
三、结束语
1.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水平员工整体素质是任何单位和部门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公路营运管理中,需不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公路部门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形势政策、业务技能学习和培训。对形势政策进行学习可有效提升员工的理论素养,对业务技能进行学习和培训,促进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业务技能得到提升。管理部门可邀请专家直接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也可让其为员工讲解提升公路效益的具体措施。同时,管理部门还应不断加强对领导班子进行建设,促进领导班子成员解放思想,团结协作,为公路营运管理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2.加强对公路部门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建立加强对公路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建设,促进公路运行机制不断向科学性、实效性发展,推动公路运行可科学、长期、有效的发展。
二、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对公路的护养
护养工作的实施是促进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得到有效提高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加强公路护养工作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做好路基护养工作。路基状况对公路长期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对路基进行科学护养。在路基的护养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水患所引起的路基病害进行科学护养,确保路基的排水系统不存在任何问题,同时应制定科学的措施进行预防。其次,积极对路面进行护养。在公路保养中,路面护养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公路护养过程中,需加强对路面进行预防性和常规性护养,保证路面保持良好的刚度、强度,确保公路运行具有持久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最后,加强对桥梁涵洞进行护养。为了使公路能够实现良好运行,应通过多样化方式不断延伸桥涵的使用时间。所以在护养过程中,要加强对桥梁涵洞进行经常性保养,对部分已受到危害的桥涵进行加固,同时应用先进技术进行改建。在薄弱环节合理应用相关辅助构件,提升其稳固性,提高其通行及承载能力。
三、不断提升公路运行质量
公路运行质量的提升也是促进公路经济及社会效益得到提升的重要内容。首先,树立正确的公路经营理念。公路管理人员应将公路作为一种产品进行开发和营销,加强品牌宣传工作,促进公路运营的附加值得到有效提高。公路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对公路进行经营管理,在保证其社会效益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公路的经济效益。其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可促进公路业务规范进行,同时可对违反相关制度规定的个人或部门进行严惩。最后,公路执法人员行使职权须客观、公正。收取路产赔偿款时应确保客观性和公正性,并严格按照相关政策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收费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1.1长期性高速公路网建设和现代化通信系统的结合
使得时空概念大幅度缩短,高速公路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高速公路经济带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上由点到片,由片到面的发展规律,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网。高速公路的存在导致生产要素有着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可选择余地,要素在几条高速公路形成经济带,逐渐交错发展,形成网络状空间结构。高速公路经济网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缓慢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
1.2和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
高速公路经济网的形成是工业社会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运输产品逐渐转向轻薄短小,工业农业都向着集约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衰落,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逐渐崛起,这种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产业和运输体系的互动方式,是高速公路经济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1.3高速公路经济带能够实现区域内部资源的高度整合
高速公路实现了“门对门”的运输,有效减少了换装环节,根据各国实践情况,高速公路在交通运输量中占有优势,尤其是在300km-600km中距离运输中。高速公路的这种特性使得内部资源的整合阻力更小,有益于形成区域内部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2高速公路经济网对社会的影响
2.1高速公路经济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高速公路具有运送便利以及运输快捷的特点,因此,其在地区进行建设,可以有效的加快各地区经济的循环,使得该地区的相关经济产业和经济部门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高速公路的使用性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在不断的改善之中,在改善的过程中,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输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同时高速公路运输的成本也相应的下降,这样就使得区域内的货物运送量得到增加,从而使得该地区的经济贸易值不断的提升,从而极大的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来说,高速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利用沿线的自然资源和地域资源,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从而使得高速公路沿线的产业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高速公路经济网对环境的影响
相较于其他的道路工程来说,高速公路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其属于节能环保型的交通运输管道,高速公路处于全封闭的状态,路面较宽,能够容纳多部车辆的运行,使得交通状况比较理想,车辆可以顺利的进行通行,而且高速公路上具有明确的车速标识,这一系列的要求,有效的降低了车辆在百公里内部的耗油量,从而实现了能源和资源的有效节约。而且高速公路路面相对平稳,可以有效保障汽车的平稳运行,这样可以使得车辆发动机的尾气排放量相应的减少,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另外,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充分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有效的提升,从而保证了土地利用可以实现集约化,这样可以使得道路运输的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可以说,高速公路经济网的建设对高速公路周围的环境具有明显的良好影响。
2.3高速公路经济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就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建设情况来说,我国已经充分的认识到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开始不断的对高速公路路网建设进行优化,从而使得高速公路的运输情况以及高速公路的使用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速公路的运输方式得以转变,实现了各个运输方式的有效结合,通过高速公路路网等级的提升,使得高速公路中各运输方式的优越性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从而使得交通网络的布局更加的协调。而高速公路在建成之后,也能够有效的改善公路沿线区域的生活水平和企业生产水平,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出现新的增长点。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区域之间的联系性有效的加强,各区域能够全面的吸引外资的投入,区域间形成了有效的合作和交流,从而对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影响。
2.4高速公路经济网对开发的影响
开发影响是高速公路经济网对资源开发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有土地增值、自然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的破坏等。
2.5波及影响
高速公路经济网导致的交通条件的变化,对地区区位优势、竞争优势的增加和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高速公路经济网会显著改善区域内交通条件,减少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提高了区域的可达性,经济优势提高,产生波及效应。
2.6高速公路对传递的影响
一些和高速公路经济网并不直接相关,但是在交通形式改变影响下产生的新需求,而和高速公路经济网之间没有很强的直接联系,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服务业等呈现典型的传递效应。
3结束语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由于没有完善的公路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所以导致了负责人员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不严谨的态度,如果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关于公路工程建设的市场将会越来越规范,经济管理作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一部分,应该积极的相应相关法律,是公路工程的造价更为标准,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只是从宏观上对其进行了规范,但是许多细则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保证公路工程建设的资金的准确和严密,以便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2.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的实现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就要加强工程队伍的建设,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注重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由于现如今,在公路工程的建设方面,负责人对其经济管理的观念认识不够充分,观念不够深入是造成公路工程建设经济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只有让工作人员从根本上解决了自身的问题,才能够改善其的经济管理问题。也就是说,在现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资,提高工作人员的总体水平。虽然,现如今也有相关方面的院校在对该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但是很少有能够具备全方位、全过程要求的人才,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培训院校,培养大量的全能人才和专项人才为公路工程的建设服务。当然,除了此方面,还要做好在岗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工作人员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落后不脱节。从而实现高效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完满完成的目的。
3.完善经济管理系统体系
随着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计算机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也实现了全覆盖的推广。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经济管理的优化,就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系统体系,对所经手的材料的进出进行登记入库,统一核算,同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公路工程建设的预算进行合理的估算,争取将经济管理这一方的工作优化处理,提高工作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二、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微观问题的对策思考
1.关于如何加强公路工程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工作的对策思考
为了做好公路工程财务管理与成本的核算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1加强公路工程预算和实际成本的管理,也就是说要保证预算成本的合理性,将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做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1.2对公路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材料的进出进行详细的管理把关,做好采购计划,严禁超额采购,实行限额制度。同时建立一套严格的材料采购和回收管理机制,保证没有资源的浪费和短缺。
1.3做好公路工程的综合性分析。公路工程竣工的时候,施工单位的财务部门要根据施工情况做好实际的资金运作情况总结,与技术部门做好相关工程施工的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对照预算做好执行情况的分析,客观地分析施工中资金的节约和超支的影响因素。
2.对于单机成本核算的思考
2.1提高单机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为了更好的实行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做好单机成本核算,首先要明确单机成本核算的重要性,由于单机成本核算的利润与个人的奖惩存在必然的联系,将奖惩机制公开,能够充分的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态度,提高工作人员对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说搞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2.2公开设备成本核算的优势。公开设备成本核算也就是说将公路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设备、材料、人工等费用进行公开,而公开之后,相关部门的员工一定会将相类似方面的开销进行对比,形成变形的竞争,这样不仅利于加快工程的进度,提高机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加强对设备以及材料的经济滚利,给员工工作的动力。
三、结语
1.1加强公路运输管理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公路运输管理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对现有的公路运输管理进行优化,改变其传统的运行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加强公路运输管理的规范性,提高公路运输的承载量,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要求。重点分析运输瓶颈问题,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保证公路运输管理与时俱进。
1.2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公路运输如同人体的血液,没有了血液的运输,即使补充再好的养分也无法保证人体的健康。公路运输管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名经济的发展为公路建设以及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离不开公路运输管理水平及建设力度的提高,为了提高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公路运输管理的建设。
1.3建设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
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是巨大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经济发展繁荣的地区都具有较强的交通运输能力,能够吸引到大量的外来投资。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性,东西部经济水平存在巨大反差,除了地理位置因素外,公路运输水平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一些经济水平发展较差的地区,首先需要提供公路运输能力,加强当地道路建设。道路建设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将区域经济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联系到一起,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前景,同理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利益反馈到公路运输管理中,促进公路运输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管理措施
2.1建立科学的公路运输管理制度
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在建立公路运输管理体制时不能依据之前的标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并定期进行更新维护。当前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公路和管理制度已经脱离时代的发展,新的经济背景下需要与之适应的管理制度。相关部门需要了解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制定目前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将其作为目前公路运输管理的标准,从而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基础。
2.2公路运输管理过程的成本控制
公路运输管理事关民生大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成本控制。道路建设是一项耗资耗力的项目,对公路运输管理的成本控制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对公路运输管理成本的控制一直以来都是道路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必须从预算开始做好全面工作,重视成本控制的各个细节,将公路运输管理各个部分的成本真实反映出来。预算成本控制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管理费用、设备费用、保护措施费用等,财务管理人员通过科学的预算方法将各部分的费用进行仔细核算,从中寻求最合理的管理方案,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公路运输管理的水平达到预期要求。同时需要保证公路运输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和具体性,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定期汇总各个部门的财务支出情况,将成本消耗明细列出,定期进行审核,以此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防止内部腐败的产生,为道公路运输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平台。
2.3现代科学技术在公路运输管理的应用
为提高公路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及快捷性,可以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公路运输管理过程中,提高公路运输管理的效率。例如信息化就能够为公路运输管理带来巨大的便利性。信息化能能够提高公路运输管理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效率,让有关部门及收收集有效信息,及时做出应对,并在第一时间下达给执行部门。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模拟现实情况的发展趋势,为风险预测及评估提供一定参考,通过模拟的数据制定风险规避措施,避免一些常见风险的危害。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电子工程技术应用于公路运输管理中,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4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公路运输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在管理中需要众多专业人才的参与,因此必须保证人员编制的完整性,避免因为人员流失造成管理上的混乱。相关部门需要做好人员储备工作,对一些岗位实行轮岗制度,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对重要的工作尽量避免交给一人从事,最好分摊给众人,在人员流动时保证有足够的人员及时补充,保证管理工作的顺畅进行。同时对内部员工实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并通过一些激励手段,让员工产生归属感,减少离职率。
3结束语
造成道路交通拥挤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有限的交通供给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一)供给1.城市道路交通的公共性。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用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产品。笔者认为,城市道路属于准公共物品,即具有有限的竞用性和排他性。对城市道路的使用存在一个最优规模,超过这个规模以后,原有使用者的效用将受到影响。道路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由于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供给短缺长期存在。2.供给因素。(1)意愿不足。城市道路具有准公共性,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其投资主体为政府。目前,太原市道路交通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建设资金的匮乏导致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2)能力有限。一是交通运输网络。前文已述,太原市道路系统结构为方格网式道路网,交通特征为平面混合交通,通行效率较低,立交桥结构简单、功能欠完备。快速路系统尚未完善,中环路通车之前,太原只有滨河东路、西路两条城市快速路。另外,太原市道路建设较为滞后,道路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机动车的增速。道路交通的供给能力十分有限。二是城市空间结构。太原市目前仍为单中心的城市结构,中心区集中在汾河以东中部老城区,柳巷为太原传统的商业中心,具有很强的向心交通吸引力。太原市城市形态停留于单中心圈层结构,呈现出同心圆式向外蔓延的特点。这种“摊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导致交通流大量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挤。另外,停车位设计不合理也是造成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城区内停车场建设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标准停车场。有资料显示,城区近90%的车辆面临无泊位停车的窘境,导致占道停车现象较为普遍。
(二)需求1.对公共品的需求过度。如图1所示(见下页),出行者按照私人行车成本(PMC)与私人边际收益(即需求D)进行决策,在二者的交点Q2达到了平衡。而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交通量应为社会行车成本交点与需求曲线的交点Q1。由于道路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出行者对道路交通的需求过度,产生“公地悲剧”。2.需求因素。(1)私人交通出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太原市私家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如图2所示(见下页),近年来太原市民用汽车和私人汽车保有量增长较快,私人汽车占民用汽车的比重不断上升。据统计,小汽车的道路负荷是公共交通的5—6倍,在承担相同出行量的情况下,小汽车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道路资源。私人交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道路交通的需求增长较快。(2)其他运输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运输、农副产品运输、日常需求品运输等需求不断增加,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
(三)其他因素道路瓶颈、天气原因、信号配时不当、突发交通事件、道路施工等偶然因素易造成临时性和局部性的交通拥挤,不容忽视。
二、太原市道路交通拥挤改善路径探究
(一)改善主体解决道路交通拥挤问题,需要市场和政府同时发挥作用。市场在交通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调节道路交通供求,解决交通供求不平衡这一根本矛盾。同时,由于道路交通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必须发挥一定的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合理进行城市规划,监督制裁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并通过机制设计,为市场配置交通资源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市场深化经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公路运输业在管理模式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公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经济管理改革,已经不只是公路运输业内部的需求,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健全的运输市场是公路运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如今,以市场为导向的公路运输体系尚未完善,公路运输市场的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改革为基础,以改革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飞速提升,公路运输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否则将难以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匹配。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路运输的基础性作用,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指导与完善。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具有进行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发展措施
结合当今公路运输发展现状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探究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举措应该从体制改革、成本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求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1.加强和改善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公路运输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条,管理体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须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首先,交通运输部门要在充分结合时展前景的基础上,做好产业长期发展规划,预先设计可行的公路运输发展轨道,最后,公路运输业的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因此公路运输部门要积极拓展筹资渠道,为管理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坚实基础。
2.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首先要从内部管理入手,只有解决好内部管理问题,有效控制成本,才能为构建最优化管理模式奠定根基。[4]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一方面要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及时制定最合理、最高效的预算计划,将预算成本书面化、透明化,为管控成本设立第一道防护网。另一方面,公路运输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着力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利用,从而节约成本。
3.市场行为与行政管理有效结合
公路交通运输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而且是关乎人民生活的公共设施。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公路运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兼顾其公益作用、服务作用等。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还要有政府行政手段进行适当干预,以减少市场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风险,实现经济效益与公共效益的双赢。
三、结语
职业技能定位。 财务管理属于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是获得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其内容为企业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即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方面的活动,并处理好各方面的财务关系,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性的管理,侧重于成本、资金、财务分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公路工程经济学属于工程管理类核心课程,是获得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造价工程师等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研究内容。 财务管理由财务管理目标,财务活动和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等内容组成, 包括时间价值与风险报酬;资本融通、资本购置、现金流量与资金分配管理。公路工程经济是由资金时间价值、公路工程经济要素、公路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多方案的比较与选择、工程项目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以及其他类型项目的经济评价、不确定性经济分析、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经济分析、设备更新经济分析、工程项目后评价等内容构成。研究目标。 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资金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研究企业利润最大化即利润和投入资本,时间和风险价值;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的潜在或预期获利能力。 公路工程经济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为公路建设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围绕多个提供资金的建议或筹资方案,选择最有利的资金方案; 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评价和完善公路建设中的各项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出发,分析和鉴定一个公路建设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影响。通过财务管理与公路工程经济课程的对比分析来看, 两者之间内容有相近点、融合点。 在教学过程中将财务管理所讲授的财务活动过程、经济分析方法,具体应用在公路工程经济中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筹资、决策、评价等方面。
二、财务管理在公路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基本设计思路
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公路工程经济衔接,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的讲授方法与公路工程经济学的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实训,避免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脱节,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教学组织注重合理得当。 财务管理是有理论深度的课程,公路工程经济是有实践广度的课程,教学方式突出灵活多样。 财务管理与公路工程经济的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操作、社会调查和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地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本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课程改革为理念,注重实用学科和技能训练,强调职业准备和能力培养,重视传授工程技术和实用生活知识的结合。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专业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与未来工作岗位进行重新定位,加强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对财务管理课程应用于公路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后的思考
1.教师的重新定位
“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中,越往 深处越 艰 难,改革 最难的是课程体系,转变最痛苦的是教师”。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转变思路、提升理念,跨专业学习并讲授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师知识面的拓展与丰富,有利于在课程衔接教学中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与理解。 教师应更多的关注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只是灌输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教师应提升专业课程衔接教学中的艺术性,机智性,创新性,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教学理念。
2.柔性教育的新理念
〔论文摘要〕川藏公路的运行一直受到以山地灾害为主的各种不利条件的制约。本文尝试从确保川藏公路通畅运行出发,提出建设川藏发展轴线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川藏公路为依托建设川藏发展轴线和有效的灾害治理,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将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加速藏区经济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保证作用。
川藏公路是国道318线的一部分,东起四川成都,西止拉萨,全长2155km。该线于1950年开始兴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大西南周边各省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便捷陆路通道,在促进藏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加速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证作用。川藏公路作为连接四川和的交通大动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而又很少引起国内区域经济工作者关注的交通干线。线路运行不通畅、沿线区域的可进入性差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川藏公路沿线高山激流层层阻挡,冰川、泥石流、流沙、塌方、滑坡密布,使得这里成为很难被经济利用的一条交通线。
川藏公路对沿线区域的重要性
川藏公路沿线区域包括成都市、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和拉萨市,总面积43·5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400万,其中约3/4的人口在成都市,经济总量则更加集中在成都市,这决定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除成都外的其它区域。川藏线尽管它是一条平面几何曲线,但是,其起迄点和跨越地带表明,它应当为途经之地域带来繁荣和文明。这就决定了它应当是多功能的,既是川藏两省区的富民线,又是川藏的经济线、国防线、文化线、旅游线、信息线、扩散线等。[2]川藏公路是沿线地区最重要的交通线路,而且该线增长极分布相对密集,除成都市和拉萨市两个省会城市外,还有地(州、市)级政府驻地雅安、康定和林芝,县级政府驻地名山、天全、泸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波密、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达孜等。
交通运输对区域资源开发、区域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区域内工业的聚集和城市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交通运输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交通先行是一条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都证明,无论就全国来说,还是就地区的开发和工业基地的建设来说,都应认识这个规律,按交通先行这个客观规律安排建设程序,使交通运输超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迅速发展,并促进生产布局更加均衡的发展。[3]恰恰相反,川藏公路除拉萨和成都两个省会城市外,其他沿线区域并没有实现交通先行,而是严重滞后。
交通与经济之间的作用关系是双向的。经济活动的存在和发展刺激了对交通的需求,从而产生了新的交通设施及原有交通设施的改造;离开交通运输的经济活动是自给自足或封闭的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可刺激经济的发展和地域间的联系和协作,因此,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条不畅通的川藏公路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也阻隔了内地,尤其是成都和拉萨对沿线区域的经济辐射。有鉴于此,加强灾害治理力度,保证川藏公路畅通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川藏公路沿线区域发展的模式选择
2·1点轴开发模式
在川藏公路本身尚且不能保证畅通的情况下,网络开发模式显然是过于超前了,增长极开发模式一是落后,二是即使采取,没有畅通的交通,其扩散效应也大打折扣。点轴开发理论不仅强调“点”(指城市或经济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的开发,而且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动脉即“轴”的开发。优区位开发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对平衡布局原则进行反思时从西方引进的,其理论渊源是增长极理论。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有选择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地区政策,可以认为是优区位开发与点轴开发理论的应用。另外,在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至今仍呈现良好势头的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地区性国土规划中,该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而笔者认为在川藏公路沿线区域实施点轴开发模式,将增长极建设和川藏公路生长轴建设相结合。对该区域实施点轴开发模式符合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也有利于有限的投资集中在高增长能力带动区域发展的各类区域增长极和川藏公路灾害治理上。
川藏公路作为重点轴线的建设可以改善沿线区域的可进入性。增加各地区、部门、企业的原料、市场、信息、人员交流而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各地区人的流动,教育条件改善、文化多元和不同意识形态的进入,可以使相对保守的社会结构变为灵活性和进取的社会结构;由于可进入性的变化引致生产集聚和闲置资源的开发,可以提高生产力和优化产业结构。收入、经济权益、人口流动和集聚可以把停滞的政治结构变为较为敏感性的机动性的政治结构及政策。我们从目前川藏公路沿线区域人均GDP差异可以看出,可进入性最强的成都市是人均GDP最高的,[其次是拉萨,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拉萨和其他相对落后区域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而可进入性最差的昌都地区人均GDP最低,其次是甘孜州。
2·2川藏公路沿线区域点轴开发模式的实施要点
(1)在区域范围内,确定有利发展条件的川藏省区间的川藏公路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3个地(州、市)级政府驻地城镇及13个县级政府驻地城镇予以重点发展,对位于轴线上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资源予以优先开发。
(2)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应愈来愈多的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轴线上。与此同时,发展轴线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包括发达地区的距发展轴和发展中心较远的地区),将以外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2·3点轴模式的扩散与区域的平衡发展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开发和发展水平、实力总是不平衡的。随着开发进程的延伸和地区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区内不平衡程度逐渐缩小,以至大致出现相对均衡状态。
点轴渐进式扩散导致区域间相对均衡的发展,主要是由于:(1)新的集聚点,即增长极对周围较不发达地区起扩散作用。(2)线状基础设施可提高区域的可进入性,增加区域的机动性。而可进入性、机动性的增加,必然使地区发展机会的增加。这里需要提出:线状基础设施一旦延伸到某一地区,该地区与其周围没有线状基础设施束的地区的发展差距会进一步扩大。但是,这是缩小区际差异的必经过程。[4]随着经济的发展,次级轴线的成长,将为网络开发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建设川藏发展轴线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致性
和谐社会就必须处理好效益目标和公平目标的关系。对于国家与区域制定发展总目标来说,就是必须正确处理经济高速发展与贫富区域两极分化的矛
盾。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经济高速发展作为总目标,就必然尽可能地增大而不是抑制极化效应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把更多的投资引向那些经济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具备、交通发达、信息灵通、资金充足、科技水平高的地区,为它们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以取得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促成地区经济高速度发展。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区域经济差异悬殊的情况下,继续这样做将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平。表现在:落后地区得不到政府的重点支持与发达地区的帮助,而且面临着发达地区的强大竞争,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改善,在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中愈陷愈深。落后地区广大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贫困等社会问题长时间得不到缓和,甚至还会愈演愈烈。
建设川藏发展轴线就是在以效益目标为主的情况下,兼顾社会公平,也就是兼顾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和区域政策就要考虑尽可能增大川藏发展轴线的扩展效应的作用,运用政府掌握的资金与政策手段来帮助改变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为该区域创造一个有利的投资环境,使其能摆脱恶性循环,达到经济起飞,走上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道路。[5]
3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区域灾害治理对策
川藏公路运行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全线行程皆险段,其中尤以然乌——波密——林芝之间最为险要,历来为著名的天险,被视为鬼门关路段,几乎每年雨季,都会发生山崩、滑坡、雪崩、泥石流等重大山地灾害,导致一年中有数月不能通畅的时段,直接因受灾或因修路而牺牲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恐怕已是难以计数。周边区域灾害也不逊色,比如进墨脱通边防的交通一直难以解决,墨脱成为高原地区有名的“孤岛”,至今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波(密)墨(脱)公路每修每垮,每年大量投资皆付之东流,墨脱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边防的建设等皆处于极端落后困难的状态。[6]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灾害对策已经刻不容缓。
3·1开展山地灾害敏感性评价、制定减灾规划
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山地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山地生态环境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山地灾害敏感性评价是把容易发生灾害并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构成危害的区域识别出来,并对其敏感性程度加以分类和评价,并根据山地灾害对建设工程的危害,进行危险性分区,避免和禁止在危险性大的区域进行建设。同时,根据山地灾害的分布、类型、危险度、发展趋势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准,制定区域性和整个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减灾规划,为经济建设和山地灾害控制提供指导。
3·2强化灾害预警和预报
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山地灾害减灾办法,灾害预警预报已经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得到成功的运用。在一些危险性大的重点灾害点和区域,必须建立区域性的与国家减灾中心等部门联网的预警预报系统,及时通报灾害天气和灾害、灾情等讯息,为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和邻国提供灾害资讯交流平台。
3·3加强法制建设和健全灾害管理体制
山地灾害的发生及其危害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山地灾害敏感性程度不了解,对不该开挖的地方开挖,不该布局工程设施的地方进行了布局,不该建房的地方建了房,其结果必然带来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特别是重点建设工程的灾害敏感性评价制度,并制定禁止建设没有做敏感性评估的工程的法律条例,真正地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诱发山地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管理层面,建立和健全灾害管理体制、灾害群防群测体系、减灾预案、减灾指挥调度体系,形成从灾害预警预报、减灾预案等高效运转的减灾支持和管理体系。
3·4建立川藏公路山地灾害防治专项基金
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藏区山地灾害面广量大,对国防安全和社会安定有重要的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将面临着山地灾害的威胁和危害。鉴于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山地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较差和防灾减灾的能力较弱,由国家支持设立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山地灾害防治专项基金非常必要。该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山地灾害基础资料的积累和山地灾害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突发性山地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山洪、地震等)应急反应能力的建设以及对直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进行快速的处理。[7]基金毕竟是有限的,治理灾害时应选择一些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灾害点,尤其是城镇附近和交通沿线的灾害点,实施工程和综合防治措施治理灾害。[8]
3·5发展生态旅游与防灾减灾相结合
旅游业作为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又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区域的可进入性差也使得许多旅游资源保持原始状态,这为开展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大自然、保护地方文化,而保护大自然的核心又是保护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始风貌,维护、控制生态又取决于合理的环境容量。发展生态旅游和防灾减灾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可以共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与自然和谐文化的建设,包括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导游队伍,在导游过程中,能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宣传一些相应的生态学知识和防灾技能,提高旅游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从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和人为的环境破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实现旅游线路的多样性,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灵活运用价格策略,减轻环境承载力;在景区周边地区设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这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心愿,给旅游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满足,还能够最低限度地减少环境破坏,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强化当地民俗文化传统,又起到了直接的生态示范作用,而且也可以适当分流调节游客流量。
参考文献
1.康继铭.文明川藏线的建设和系统工程[J].昌都科技,1989,(1):1~8
2.杨吾扬,张国伍.交通运输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44
3.张文忠.经济区位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0
4.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9,164
5.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59~260
6.杨逸畴.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特大山地灾害的形成与预防对策[A].钟祥浩.青藏高原东缘环境与生态[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