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运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的作用。当代学生都有这样的特征:生活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对各种新事物接受速度快,思维相对靠前,观念比较新颖,敢于向旧观念说不,勇于创新,善于质疑,对自身当前现状不满意等,但是他们也有攀比、崇尚名牌这些比较大众的毛病。随着“90后”“00后”的长大,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当前的教育要适应新的环境与变化,掌握好、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这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的挑战。
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1.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2 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学)或辅导员(大学以上)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这是当前存在的现实。小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生理上发育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说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个性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中学生都比较弱。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懂得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作者本人在西安带家教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参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一现状的存在及其严峻性。
3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
3.1 强化激励,放大学生学习热情
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放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但是曾经有一个叫德西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就是让一些学生来回答问题。首先,不实行奖励制度进行答题。然后将所有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答题进行奖励,另一组答题不进行奖励。虽然在结果中发现在答题过程中奖励的那一组学生答出来的比较多,但是在他们自由活动时间,却发现受到奖励的那一组的同学基本没有进行自觉的解答;而不奖励的那一组学生却都很积极的解答问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它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因此要注意控制课堂学习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扬”和“应该表扬”。
3.2 强化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应该强化师生的双向沟通,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不断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3.3 强化互动,造浓学生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授多、学生听得多,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与素质教育、新教改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互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授某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3.4 强化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这就必然会呈现出各式各样优劣不等的学生,差异在于往往不能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强化指导,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对各门学科的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有效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掌握新的更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记忆、学会理解、学会策略,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5 强化认知,促进学生自身管理
教师应该着力在班级中确立进步同学为榜样,不断鼓励其他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榜样学生,推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向榜样学生学习。教师要强化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管理班级,应该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经常性地激励榜样学生的积极行为,并及时内化为其他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3.6 必须注意适时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和遗忘作斗争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适时复习。实践证明,对所学的知识能及时的复习巩固,就能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因此,一般在课时结束时,要有“凤尾之笔”以强化记忆并留课后思考问题,新授之前,可通过提问有目的地复习上节重点或与本节教材有关的内容,并将此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计划之一,当学完一章节或一个阶段时,要组织较有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扼要复习,也可进行小型测验等,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4 结语
探索人类心理是 21 世纪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不仅对教师教学过程,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对教师来讲,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积累工作经验。教育学中还有很多规律需要完善,我们期待着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教育来使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张岗英.管理心理学新论[J].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
[2]纪秋发.北京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状况[M].当代教育研究,2005.7.
[3]华东六省一市教育学院编著.教育心理学[J].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12.
[4]辽宁等四省编.儿童教育心理学[J].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7.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科情感
情感教学心理学是从情感维度研究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并为优化教学提供操作上指导的一门学科。它把情感教学心理作为教学手段,利用情感心理因素优化教学。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根据中专生认知规律,从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利用情感心理的独特功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以学科情感培养为起点
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到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要通过学习《学前教育学》,了解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保教工作方法及基本技能,为将来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学好本课程的意义,坚定信念,在新学期的第一堂上,我将当下热销的《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书的作者刘称莲家庭教育的故事引进课堂,用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启发学生。
“刚到北京的时候,只能租房住,所以总在搬家。然而,无论怎么搬,在我的心里都有一个准则,住在北大清华周围。因此,租房住的9年间,我们在北大西门附近住了三年,在清华大学里住了六年。不为别的,就为女儿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因为一直住在北大附近,北大的百年讲堂变成了女儿接受艺术熏陶的殿堂……”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刘称莲教女的故事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响。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位母亲是多么深谙教育的真谛,虽然孩子还在读小学,但因为她教育的智慧,她的孩子其实已经在接受名牌大学的教育了。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这位母亲将一个在世俗眼中的很平常的孩子,培养成一个综合素养很高的人才,后来同时被北大和中国香港大学录取。我们学好这门课程,即使将来不做幼儿教师,也会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还会对亲戚朋友提出积极的教育建议,善莫大焉。
也正因为从学生的情感心理出发,重视了学科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学前教育学》产生亲近感,为他们今后的课程学习提供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如今的课堂,师生互动热烈,学生的听课热情很高。
二、以教材情感化处理为突破
《学前教育学》学科的理论性较强,显性情感因素不多。如果教师将理论知识、社会生活以及富有情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对抽象的教材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教材中介绍了几位中外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抽象、深奥、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陶行知这一重要的教育人物,我用心收集了他教育实践的故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强化了情感色彩。上课时,我先绘声绘色地讲了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经典教育故事,以及两则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的故事,后来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阅读材料:
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工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则故事,气氛相当热烈。最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领悟了大师的光辉思想。然后,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再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学生的收获可想而知了。
三、以情感型案例分析为抓手
《学前教育学》中的有些理论知识,很难创设相应的情境来进行教授。例如幼儿园教育目标和任务、幼儿园课程等教学内容对学生将来的实践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有大量的学术性语言,理解起来很吃力,味同嚼蜡,学生并不喜欢。对此,我巧用情感型的案例,用分析、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幼儿教育的教育原则”时,我选用了这样一则案例。
为了激发孩子爱妈妈的情感,老师设计了“红花送妈妈”的活动。老师先念儿歌,引出主题:“红花美,红花香,我要做朵小红花,要问红花送给谁?红花送给好妈妈。”“红花为什么要送给妈妈,什么节日快到了?”孩子们齐声答道:“三八妇女节要到了,所以要送妈妈大红花。”老师出示一朵大红花:“妈妈的节日要到了,我们做朵漂亮的红花送给妈妈,好吗?”于是老师示范做大红花的方法,然后孩子们回到座位尝试制作红花,最后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大红花围坐在老师身旁一起学念儿歌。老师总结道:“妈妈很辛苦,所以我们要爱妈妈,把做好的红花拿回家送给妈妈。”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我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并让学生自学章节的内容。有同学指出: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忽视了儿童情绪的感受与体验,只是一味地用认知替代情感学习,没有关心儿童的情感经验积累、体察儿童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激发儿童爱妈妈的情感上是无效的。
怎么才有效呢?我再组织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有同学说,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儿童体验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积累被爱的点滴经验,孩子自然而然会升华出爱妈妈的情感,而不是机械地通过做红花送给妈妈,来言说爱妈妈的情感……学生的悟性如此之高,令我感佩;思辨力之强,令我叹服。原来,我们一旦把握了学生的情感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勃勃的生机。
总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这一特殊的催化剂,让学生在愉悦、自觉的心理状态下求知,是情感教学心理学应用的精髓所在。我们要加强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一、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学会生活与分享,懂得感恩与施恩
从我上的第一节英语课开始就要求我的学生用英文写日记,想让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初大家的日记都只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开始引导他们,把日记写成成长日记的形式,用英语记录每天生活的点滴,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写下第二天的学习计划,每天积累一句励志的英文句子,这样学生们的日记开始充实起来了,而且不同英文表达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
我让他们用放松的心态来对待日记,我非常诚恳的希望他们可以在周记里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真实地回顾和记录他们一天的生活。
慢慢地他们开始在日记里用英语简单写起他们每天的生活,班级里发生的事情,还会问我英语的学习方法,我认真的解答每个同学的问题,认真地去读每一段文字,修改他们语法和词汇上的错误,用心体会他们的每一段心事,我不会以一个长者的身份自居,而是换位思考,并给予良性的指导,慢慢地发现,小小的英语周记本,竟变成了我和学生们交流的平台,拉近我和学生的距离,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并慢慢地引导他们深刻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同学改变了对英语学习的看法,从机械的、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记忆单词,因为他们太想表达自己,而自己的词汇量又无法满足自己。语言环境是英语学习最好的背景,而这也是我们无法满足学生的,没办法给他们一个浸泡式学习英语的氛围。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去给他们创设情境,培养他们用英语说,用英语想的习惯。经过一大段时间的铺垫,我的学生对英语已经没有了抵触和惧怕的心理,并且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细致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也不断地成长,渐渐不满足对身边事情的记录,开始写一些记叙的、评论的文字,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们觉得词穷,语意表达不清,有些学生跟我说,他们很爱写,但是总是被语法和词汇困住。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就找了大量的演讲视频,英国学生的国文教育课程,遵循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引导和帮助我的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
在一次次发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主动积累,记忆课内外的单词;他们开始用流利的英语表达自己。于是,我开始反思,最初认为来到九中的学生,已经是差生了,但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不该过早的给学生下定义。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思想的不寻常的个体,我们要给他们认识问题,改变自己的机会,还需要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当然还要有一个真正了解他们、懂他们的引路人。
我常在日记里面,看到成绩最差的同学也有一颗努力改变现状的积极向上的心。只是自制力很差,我总是鼓励学生,不要看低自己学得慢,要努力坚持,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拼得不仅是体力,更重要的是耐力,还有永不言弃的精神。在这种鼓励和心理暗示下,孩子们变得乐观、积极、努力。不放弃,不看低自己。从前不敢开口讲英语的同学,也尝试着大声地讲。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全班的每个同学都对学习有热情,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人生,即便三年过后他们没有考上一流的大学,但起码能做一个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社会、不轻言放弃、有健全人格的人。
一、心理学思想与教育的早期结合
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他把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三类。
从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提出“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的著名论断。
19世纪瑞士的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
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齐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这些条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
(一)冯特的重要贡献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一批心理学人才。其中冯特的学生莫依曼、霍尔、卡特尔等都曾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另一位美国学生卡特尔对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二)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是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的研究的先驱。在研究方法上,他摆脱单纯内省和思辩,采用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从此开端。桑代克也因此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三、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三)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
四、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868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1917年十月革命后,尝试以的基本观点发展教育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理论探索为主,贡献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研究,广泛采用自然实验法,综合性研究的科学性提高。
五、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建国前,翻译了一些教育学主捉著作。
建国初期受苏联心理学影响较大,全面学习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验,批判桑代克的理论及心理测验技术。
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以一个个经典的小故事、小案例为切入点,加以简明而深刻的心理学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没有深奥的理论,有的只是我们身边常见到的教育教学案例,透过案例科学巧妙的渗透了心理分析。通过学习,我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许多。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我校学生年龄从十七岁到二十三、四岁,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在十八、九岁居多,这个时期,他们敏感,多疑,既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强烈体现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容易缺乏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易走极端,有时还有些偏激,缺乏变通性。其实,他们的需求不只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他们兴趣广泛,关心时事、体育、科技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他们有时盲目追赶潮流,爱钻牛角尖,我们看待学生就像对待一颗钻石,切割好的钻石有五十八个面,我们平时根本注意不到它有这么多面,而是看到了它的光泽,这正是我们应该反思的,要以欣赏钻石的心态去看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作为教师,对于个性偏激、学习上不思进取的学生,只是一味的批评,对他们发怒,是不能使他们转变的。教育学生没有万能的“最好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只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合的方法,去践行因材施教。最终助长学生的优势,矫正学生的不足。
二、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并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工作——学习,他们的学习是为工作打基础,为了更好的工作,还要不断“充电”,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通过查看资料,向同行请教——学习,使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要掌握新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联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人们常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知识发展非常快,这意味着不学习新知识一定会落伍,所以学生应不断“刷新自我”,以适应新形势。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有效的心理预期
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反之,师生沟通不畅,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解偏差、感情对立和行为的反常。对缺点较多而又缺乏改正自觉性的学生,一味的批评,持有成见,甚至歧视,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大忌。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残酷的教育现实时,就试着改变自己;当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过去时,我们可以努力改变他们的现在。”不论教师是要有平常心、公正的态度,还是要能充分信任与理解学生,我想都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有了爱,就能克服一些不良的心态,像急躁、武断和厌倦等,也能工作得更积极些吧。
四、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作为一名教师,研究和学习心理学,会给我们很多启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是教育教学的灵感。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教师必须学好教育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通过学习,收获很多,学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让我们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未来的设计师。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教育心理学让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摘 要】在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幼儿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状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不同的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现状以及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新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新方法
心理学作为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中职学校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理论教学课堂是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幼儿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因此,要重视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教育人才。
一、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发展现状
当前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开展进程较为缓慢,教学模式固化单一,缺乏创新思想的引导,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对学生的关注度不足,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足,缺乏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专业认识,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加强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1.回归教材,整理教学内容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由于教学内容是大众化的,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不尽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情况,因材施教,从教材中探索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只有找准了切入点,找到了合适的办法,“把准”了学生“脉搏”,就能做到因人而异,因人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教学。例如,选择近年来较为通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心理学》,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的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以及幼儿常见心理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前期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考试成绩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展开基础教学和重难点教学,使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进行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进一步提升。同时,深入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和0~3岁亲子教育等儿童心理研究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成果,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
2.进行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性与创造性,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与学生的辩论能够更好的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问题设置,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在课前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随堂检测预习成果,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预习成果展演,对于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例如,在“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小明,六周岁,怕黑,由小到大,睡觉时必须开着灯,每晚都缠着妈妈陪他睡觉,白天也不敢在家单独呆着。”师生针对这一幼儿心理现象进行讨论,通过互动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教学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很多教师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的数目在3到4最为合适,过少就会使讨论的结果不够全面,如果过多就会让小组讨论内容不集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互补型分组,保证最佳的分组状态与教学状态,使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幼儿心理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真实的纪录片,学生对视频里的景物、声音、动作表达出来的现象进行研究讨论,围绕教学任务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更好地对课堂知识进行理解。
4.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必须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学生学习跟徒弟学艺差不多。要想学生“修行靠个人”,还得先须“师傅领进门”,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培训,学习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的新要求,才能适应当代不断变化的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轻松把“学生”领进门,学生也才能自觉“修行”。除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意识外,学校也需要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考核力度,让学生想成长、能成长、不得不成长。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考核,保证教学活动的高质量的展开,对于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予以奖励。
总之,加强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为国家幼儿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管理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情况和规律对于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明确受教育者在教学的影响下技能、知识、个性发展等因素的形成特点以及变化情况
二、高职教学管理中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必要性
(一)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作用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疏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就社会现状来说对高职院校存在普遍的偏见由于这种偏见的存在使得高职教育在政策支持、建设环境、教学设施等各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加剧偏见的形成和对学生的不利影响[1]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使得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加剧了高职学生的自卑感和自我认识的偏差多方面的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和自我认识偏差的压力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急剧增加心理问题多发
(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水平不高
由于高职教学管理难度在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影响下不断增加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提高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来源范围不断扩大职业学校中专毕业生、高考低分考生等都被录用到高职院校中学生在心理素质、文化水平等方面的整体水平不高[2]长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使得他们对自身的学习信心不足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一系列的问题对高职院校的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教学管理中来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疏导为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保障
(三)对高职教学管理的指导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的过程中结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理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对高职教学管理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对高职院校教学的管理不仅是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对老师的管理同样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老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认识提供了帮助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使得老师能够对专业课的设置以及教学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对学生的了解方面教师能够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的措施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建设
1.建立心理咨询室不同的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心理发展状况也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引导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咨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导并解决重要的是心理资料属于个人的隐私学校在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以免出现由于隐私泄露引发的其他管理弊端2.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课的开设可以更直接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学生一些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导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进行自我疏导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能够寻求正确的宣泄方式从而使得学习效率提高、对生活的热爱度提升[3]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
高效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从而带动班级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来说班级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使得学生的归属感和班级凝聚力不断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和自觉遵守管理制度的主体意识得以增强从而降低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的难度
(三)制订教学计划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计划的实施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现状和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考虑和科学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不断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降低管理难度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因此,教育心理学即使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在实际的应用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问题,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就是帮助教师掌握健康师生关系的法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研究学生“学”的心理规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师“教”的规律。从而指导教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心理学在教育学中的研究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性质、特点和分类;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的研究,同时也是教师主宰主观教育世界的法则。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表现在:
1.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教学是教育工作的基础,而管理是教育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有序的管理环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只有合理的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态变化,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有助于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由于处在青春期心理变化反复无常这一特殊的阶段有些的同学比较的叛逆甚至有些学生无视学校管理制度的存在,做出一些无法弥补的错误。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更好的促进教学专业的发展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的教育活动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来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最终使教育取得成效。
3.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现在的社会是经济型社会,压力也慢慢的蔓延到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学生都在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中成长,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困惑及人才竞争工作的压力,然而保持健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学校这座大染坊里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正确认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三、在教育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为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意义还必须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实践中: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通过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师生感情的双边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情感,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建立在平等地位上的交往会使期待实现最大化,罗森塔尔曾在“罗森塔尔效应”中指出,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确立对学生的积极的期待,以引导他们更好的发展。
2.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导是教学,这种方法的不足是缺乏师生互动,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乐观。现在的教学观,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消除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型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希望被自己的学生喜欢,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优秀的,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满意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断乳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妄想等心理问题,教师这时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应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施加影响。
四、结束语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探讨,本人认为,为了让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更要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只有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法则,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公社,周喜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彭松林.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4.
[3]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
[4]杨桂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0.
[5]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2.
[7]贺建,刘毅敏,杨旭,李卫刚.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与心理学[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
[8]庄春.对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
关键词 幼儿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卫生
“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今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重视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及相关幼儿心理卫生的常识及技能。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中指出通过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和提高他们将来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成为与社会主义幼教事业发展发展相适应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但没有提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幼儿心理卫生的鉴别与诊断等相关知识。为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笔者认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做法。
一、总体思路
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幼儿教育。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心理学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 (《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 的理念。整合现有幼儿心理学大纲,增加中职生心理健康知识及幼儿心理卫生知识,让幼儿心理学课程覆盖面更广,更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紧迫性。指导学生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的方式方法,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自信心,微笑面对人生。
二、具体做法
(一)整合课程,适时添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所使用教材划分为四个模块,讲授幼儿心理学一般问题模块时添加心理健康的标准、评定及测定,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等知识;讲授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模块时添加相关心理训练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幼儿的记忆”内容时,除了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外,还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 如“ 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 等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的训练, 使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记忆能力的方法;讲授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模块时,添加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知识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女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情感强烈,富有热情和激情, 容易走极端,同时其心理具有闭锁性 ,一旦产生消极情感,自己不会排除,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讲解“幼儿情感的发展” 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改进教学,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外, 还特别重视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教给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添加了中职生恋爱心理辅导,教会学生分清爱情和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讲授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模块时,添加角色扮演的心理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个体在不同游戏中的不同心理,学会换位思考。
此外还要适当添加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的幼师心理学教材及幼儿卫生学教材中对于幼儿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在见习和实习中也反映经常会遇到个别幼儿有一些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但因缺乏幼儿心理卫生的知识而无法对其行为进行鉴别,更无法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和预防。因此,幼儿教育的工作实践要求幼儿心理学教学教师给学生讲解关于幼儿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鉴别、心理护理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幼儿心理卫生常识作为独立章节添加,重点讲解关于幼儿“多动症”、“自闭症”“幽闭恐惧症”,“习惯性咬指甲” 等常见行为问题的常识及保健知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知识,为学生实习和见习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中职生正处于个性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完善自我,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讲述第三模块“气质”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气质类型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学会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气质,扬长避短,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在讲述“性格”时,教育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会学生克服不良性格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使学生形成挫折意识,学会采用积极的方式,总结经验教训,变挫折为动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丰富课程内容
在幼儿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和拓宽知识面。诸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幼儿园教学视频、优秀心理学讲座、音乐、动画等,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又学习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班级凝聚力,同时也更能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采用课前班级演讲(心理故事、励志故事等)、幼儿心理学知识竞赛、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点并能学以致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通过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要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