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利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以社会服务为前提
逐步建立水利工程社会效益补偿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水利工程的社会补偿问题:第一,更加扎实的推进基础工作的完善,进行调查研究,对水利工程事业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引导,制定出水利工程的资产折耗补偿办法。第二,将水利工程的资产耗损不补偿办法,进行积极的立法和出台相应的制度性文件,争取得到相应部门的大力支持。把水管单位经营性资产与公益性资产分别进行管理和核算,公益性资产折耗补偿应由财政拨款补助解决。当然,也可以通过政府批准后出台某一有针对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予以补偿。这样,公益性资产折耗有偿补,经营性资产有效益,水管单位的经济运行机制才能是健全的、健康的,也一定能够达到良性循环。
1.2以实施人才战略为突破口
建立优生劣汏机制自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按照“集中资金保重点,突出续建和急需”的原则,农业国债投资积极适应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重点安排了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体系、渔政渔港设施、旱作农业示范区等重大项目。良种工程的建设使“九五”期间全国农作物商品种子的生产能力提高25%,种子质量检验能力提高49%,种子储藏能力提高22%,畜禽水产良种覆盖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国家在国债投资中重点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先后启动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和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加大重点防护体系建设和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种苗基地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在建工程的投资力度。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在国债投资的支持下,全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土方工程约36亿m2,石方工程近3亿m2,混凝土工程5000多万m2。提防加固完成1.6万km,崩岸防护完成1000多km,控制性枢纽工程竣工2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75座,蓄滞洪区改善和增加撤退道路2000多km。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实施的长江中下游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作。
2加强水利产业的创新发展
2.1水利水电工程与市场产业研究
作为我国的基础性建设产业之一,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决定了工程从投资决策阶段直至竣工阶段的各个环节决需纳入建设成本控制的环节。从招投标标价及相关的评标方法、工程造价预算、原材料价格和实际施工过程中人工、材料的优化管理等方面指出了现行水利工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相应提出了我国目前宜采用单位估价法和实物量法的转换,以期达到尽快与国际接轨。通过实例对单独使用单位估价法的不合理及低价中标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简要介绍。投资管理对工程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因市场经济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渗透的体系,同时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独特性的影响,投资管理实际应用中面临很多困难。虽然我国水利工程投资管理已经慢慢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模式转变,并且也颁发了一些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但投资管理办法在执行过程中仍然需要一次质的飞跃。招投标法是为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制定的法律。作为工程承包发包的主要形式在国际国内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已广泛实施,是一种富有竞争性的采购方式,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它不但能为业主选择好的供货商和承包人,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胜劣汏的市场机制。水利工程招标内容包括设计、监理、施工和材料等,其中施工招标是竞争最激烈的。
2.2加强水利工程市场监督机制研究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利工程;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政府更加重视农村水利经济建设。很多农村地区政府都在原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修建了更多配套设施。与此同时,建立了更多相关部门,制订了配套的管理方案,构建了完善的农村水利经济发展体系。经过研究和调查发现,农村水利工程已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村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命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合作。针对市场经济下农村水利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的概念
水利工程实际上就是指对人类长期生存有利的、与水相关的行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为保证人类长期发展而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使用。在农村科学使用水力设备,能够有效防止洪涝灾害,帮助农民实现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农村的水利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就是农田水利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为农田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面临很多问题,例如灌溉、抗洪、防旱以及排水等,农田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投入最少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果,成本非常低,深受农民喜爱,但由于在后期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一些阻碍和问题,导致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新农村背景下,建设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系统工程的管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的特点
2.1公共服务特征明显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提倡为农民谋取更多的权益和利益,保障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利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全符合这一要求,这种公共民生工程可以有效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例如帮助农民减轻农业灌溉的压力,缓解洪涝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简洁。除此之外,降低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改善整体农业生产结构,还可以改善当地水质,提升农民的生活条件。只要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严格管理,就可以很好地发挥其公共服务的特点[1]。
2.2具有较明显的非价格性特点
在整体农田水利工作建设过程中,需要相关单位及部门做好充分的准备,水利工程建设与后期运营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公共基础项目,就意味着其具有非价格性,这样的工程建设很难取得较大的直接利益,反而需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细节,使得整体水利工程建设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为农民提供最有效、最便捷的服务。在建设过程及建设后,所涉及的建设单位都不会取得较高的经济利益,相关部门在后期管理过程中还要不断投入资金,才能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在建设新农村的大背景下,需要充分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筹备过程,在项目落成后要高度重视后期管理工作,充分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最大化地帮助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推动当地农业发展,获得更多实际利益,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要求[2]。
3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传统的经济体系与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存在差异。随着农村环境的不断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已成为经济支柱,需要农村水利工程与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结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农村水利经济发展可以与时俱进。
3.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应加快建设当地农村水利的配套服务体系,提升传统农村水利工程,最大化地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根据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提升农村水利经济建设模式。当前,我国农村一些水利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非常差,甚至有一些处于亏损状态,需要政府进行财政补贴才能勉强生存下去。这就需要政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深化农田水利经济改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同时,要完善相应的农田水利管理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新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更是如此,需要将建立健全管理方式放在首位,不断细化和完善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及相应的管理机制。后续管理中要对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化的改革,与实际情况匹配,将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落实到位,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具有可行性,不能在管理过程中建立难以操作的管理计划。在后续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一些较困难或较复杂的项目,这就需要通过完善相关管理条例与制度,保证管理过程能够兼顾到每个细节,最大化地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作,减轻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负担,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要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要建立相关责任机制,这些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才能确保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农村水利经济的发展[3]。
3.2完善农村水利经济建设的基础配套设施
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一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难以符合时展的需求,与国家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有很大差距。很多农村地区在水利建设方面的基础设施有非常明显的不足,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水利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这不仅会对当地水利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更会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这就要求当地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不能只浮于表面进行水利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得到切实提升[5]。针对不同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引进专业性技术人才,确保农村水利设备能够最大化地使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一)缺少财政支持
虽然十报告中已经明确了水利经济的重要性,把水利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但从根本上讲国家在财政上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以至于资金链接不上,导致了水利经济的发展不够完善,同时相关部门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管理制度上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从另一方面讲,中国政府存在着各层管理机构的剥削,本来不够的资金在在层层剥削下变得更加的微不足道,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滞后性使得水利经济发展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使得水利建设基础设施达不到预想的完善。
(二)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致使管理制度不成熟
水利经济建设包含多方面,不仅需要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更需要勘探、开发、保护以及利用水资源,需要处理好各种社会生产关系,工作过程比较繁重复杂,需要工作人员岗位分工明确、细心,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现实中工作人员岗位分工不明确,不够重视,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三)水利发展观念落后
我国水利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显著的进步,但是比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首先我国水利经济不重视回收,并且对水利管理单位的微观经济效益也不够重视,从来只把眼光放在宏观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忽略了水利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并没有把水利真正当做是具有营利性的基础产业,没有充分认识到水利能够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对水利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水利经济的发展
政府要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减少层层剥削的局面,从而保证资金绝大部分用到水利经济建设的基础上,要科学的管理水利单位,做到统一调度和平衡收支,最终达到完善财务管理机制的目的。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支持水利经济的建设,增加财政的投入,使水利经济建设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只有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才能完善水利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才能研究出更先进的技术勘测、开发以及利用水资源。在设施完善和技术先进的情况下,才能节约时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控制成本。对于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政府要积极扶持,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使他们尽快成熟,尽早为水利经济建设出一份力。
(二)加大力度培养人才,尽快完善管理制度
在缺少水利经济人才的情况下,水利经济建设的很多方面不能赶上世界整体发展水平,影响了国家经济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应尽快的的提高水利经济人才的水平。第一,一定要加强对水利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到国外学习交流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世界先进的水利建设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第二,从国外引进专业的水利人才。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利建设人才较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国外专业水利人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带动国内人才更快培养以及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转变思维,抛弃水利经济发展旧观念
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局在总局党委关于水利经济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指引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水利经济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局面。年在历经两次严竣洪水考验下仍顺利完成利润150万元,占总局下达水利经济指标的103%今年我局的水利经济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总局给我分局下达经济指标145.2万元。为完成今年的水利经济任务,年初。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六中全会,学习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办法,思想观念大为解放。局党委按照总局党组制定的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水利经济”战略,以及发展水利经济的一系列指示、政策,狠抓水利经济指标、责任、措施的落实。一是领导干部非常重视、支持水利经济工作,逢会必到逢会必讲,不仅提要求、鼓干劲、给措施,还年年给水利经济先进单位的领导发红包,增添了水利经济建设队伍大抓快上的热情。二是局党委固定一位副局长专管水利经济,经局党委分工,决定由副局长同志主抓水利经济工作,水利经济办公室具体抓全局水利经济,局领导及机关科室驻点单位协助工作,做到年初有动员、季度有小结、年中有检查、年底结硬帐。根据水利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召开碰头会、半年检查会、新项目技术研讨会和年底百分评比考核会,并针对具体情况,分析形势,找出问题,研究措施,大造声势,有力地推动了局水利经济向纵深发展。三是局党委把水利经济工作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全力以赴搞好水利经济工作,发展中统一安排、统一布署、统一检查,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四是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层层下达经济指标,签订责任状,年底评比兑现,并设立了自给自足奖,新增项目奖和名次奖,保证了全年局水利经济指标的顺利完成。
二、发挥优势走向市场再上台阶
目前为止已有十三年的历史,企业公司所属渔网市场和北坝市场。渔网市场建于一九九二年。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资金的影响,市场建设标准不高,尽管如此,当时还算可以,据工商部门统计,数量、品种、消费额等方面,数全国第一市场,每年创纯利近30万元。面对市场竞争,稳定大客户,改善投资环境。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年初局投资20万余元对渔网市场的顶棚进行翻新更换、对上下坡路、排水沟进行维修。目前,仓库、门栋出租率达100%北坝菜市场经过投资改造呈现一派热闹气象,市场收入稳步上升。今年企业公司完成任务50多万元。
走向市场。今年公司一班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工程公司依托自身工程技术优势。广开财源,狠抓江中下游整治机遇,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各项工程力求高标准、高要求、高效率。目前,潭洲湾险段护坡工程310米,已顺利完工实现利润10万多元。此项工程中,公司经理带头住工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认真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得到局领导的好评。
为了落实依法治水的精神,水政大队今年在局正确领导下。维护水利部门的权益,采取了一系列狠抓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的措施。一是学法、懂法、用法。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三是推行岗位责任制。同时,加强水政工作建设,规范行业管理,更好地为防洪保安、水利经济保驾护航。每月底水政大队都要对照制度,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实事求是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奖勤罚懒,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今年在确保堤防安全的前提下,对非法取土和盗窃防汛物资、通讯物资、通讯器材、防浪林的不法行为进行严打,挽回经济损失近10万元。为局各项工作的开展作出了贡献。
加强了服务的管理,服务公司在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服务做到更加规范化。为了完成今年的任务,服务公司克服困难,主动出击,拓宽经营渠道,安排专职业务员联系各类会议、考试、集训、办案及工会活动等项目,特别在今年的二次防汛期间,公司人员齐心协力、吃苦耐劳,为江防汛做出很大贡献。今年公司完成分局下达水利经济13万余元。
关键词:乡村水利;农地制度;半工半农;农户分化;治权弱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2)01-0076-06
目前我们对乡村水利的已有研究,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即作为乡村水利经济基础的农地制度安排是小农生活的基本保障,也就是说,农民对农地制度的偏好是一致的,并且认为农地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事实上,近二十年多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农地制度这一乡村水利制度安排的经济基础正在发生巨大变革。黄宗智认为,乡村社会已经是“半工半农”的收入结构[1],农民的非农收入的占比持续提高。“半工半农”表明,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正在发生内在变革,这对乡村社会,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公共品供给,都有着巨大影响。
本文即以豫南A镇的农田水利调查为案例,来讨论农民非农收入增长引起的经济基础变革对乡村水利公共品供给的影响。
一、农地制度与乡村水利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小农经济,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足十亩。而且伴随着分家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和小农村社的土地调整制度变革,户均不足十亩田地呈现极度细碎化的耕作态势。在这种小农经济的情况下,农田水利作为准公共品需要一种有效的供给机制。
在农地普遍作为农户重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我国一直依靠小农村社制度来化解水利公共品提供面临的交易成本问题,而且为了保证来自土地的收入来生存,农户亦有动力促成内部的合作达成。小农村社制度具有强大的内生性和历史的外生性特征,是我国小农经济演变与国家发展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改革前三十年革命洗礼和改革后三十年市场侵蚀的作用下,小农村社制度所依赖的由血缘形成的家庭结构正在瓦解,而改革前后建立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济体制也基本瓦解[2]。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水利公共品供给的组织基础[3]与社会基础[4]也已经消失和正在瓦解。乡村水利原本依存的经济基础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现在,外出务工收入与来自农地的务农收入构成农户的两大收入来源。因此,对于农户来讲,外出务工收入与农地收入互为机会成本,当然,农户考虑这种机会成本时不仅仅会考虑直接的收入差距,而且会将未来可能面临的收益与风险预期纳入进来。由于务农收入来自农地,因此,农户选择观念主要通过土地观念的变化显示出来。
二、豫南A镇的农田水利状况
(一)概况
豫南A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中部农业乡镇。面积100余平方公里,人口2.8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约2500人,下辖洋街1个居委会和12个行政村。全镇耕地6万余亩,农业人口人均2.1亩,户均不足8亩。
A镇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经济发达,是全国知名的建筑之乡和劳务输出大镇,A镇建筑劳务品牌享誉全国,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等一批国家级工程都有当地人的影子。
豫南地区地处江淮之间,为南北交界的过渡区,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暖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旱田兼作,以田为主,区内多丘陵。A镇水田夏稻冬油菜,旱田冬小麦夏玉米、花生等。
在近十多年来,当地的农业结构和收入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在农户种植方面,已经由以前的精耕细作逐渐转向粗放经营。一是当地多种植水稻、旱玉米、冬小麦等懒庄稼;二是普遍存在农田抛荒现象,近些年约占8%以上;三是前几年普遍种植的油菜由于收益太低,如今普遍不种植了,而选择在冬季晒田;四是普遍的土地出租现象,并且农户的实际耕作规模普遍达到15亩左右。其次,在农户的收入结构上,务工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农业收入,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由此形成“半工半农”的收入结构和作业模式。据A镇地方志,2007年和2008年,A镇人均收入分别为4142元和4854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6%和15%。笔者调查估算,2009年人均收入约5600元,其中非农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60%左右,这大大高于全国51%和河南省39.9%的比重。
A镇的乡村社会是一个户族的碎片化结构。碎片化的户族以五代血缘关系为单位形成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的表达与实践单位。但是,在信阳地区建国以来历史上严重的与国家力量的打压之下,尤其在2000年后,随着村庄自身掌握资源的下降与官僚集团可占利益与权力的急速萎缩,血缘构成的结构性力量基本退出村庄政治舞台的争夺,转而外出务工,从而使血缘性力量只在血缘关系内部与村庄生活中有所表达。
(二)A镇的土地流转与农田水利公共品供给
A镇土地流转在20世纪90年代就普遍存在,而且租金不高。尤其是90年代末,大量农户因为害怕耕地荒芜或被村集体收回,倒贴钱将土地租给邻居、亲戚朋友而外出打工,当然,也存在着大量土地抛荒现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税改前。税改之后,虽然粮食价格持续回升,土地价值显现,但是由于外出务工收益和务工人数不断增加,使流转土地供给大量增加,因此,土地价格上升有限,不仅土地抛荒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而且租金依然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平均来讲约30元/亩,并多以互助换工、实物与无租金的形式存在。
在税改前后,A镇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农田灌溉体系基本上瓦解为以农户为单位的个体化小水利。A镇洋河、山头和周畈三村村组用水方式统计(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三村中,山头与周畈村保持集体用水方式的9个村组基本上都是因为需要从洋河提水,但是只有大功率的水泵才能提上来水,而不得不保持集体用水的。而且,两个村庄的集体用水方式瓦解大都在税费改革前后。洋河村的灌溉条件较好,因为村庄区域内水库较多,原来都基本依靠大水库提水,目前保留集体用水的10个村组都是从大水库中提水,其中有9个村组因为渠道老化而又不能及时动员进行维修,集体合作逐步瓦解(见表2)。以上三个村庄72个村民组的用水状况表明,A镇的农田水利用水基本走向个体化小水利,而仍保持集体用水的村组,或是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而不得不选择集体合作,或是由于集体资产贴现而维持着集体用水。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农田水利体系普遍走向瓦解。
三、治权弱化与治理成本增长:集体农田水利的瓦解逻辑
A镇农田水利系统走向瓦解的主要原因在于,税改带来的乡村治权的弱化,以及2000年左右外出务工引发农地合约复杂化带来的治理成本快速增加,从而使乡村水利公共品供给面临失衡,进而走向瓦解,只保留了具备使用乡村集体资产贴现条件的村组继续维持集体用水。
乡村水利作为一种准公共品,其有效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止搭便车行为。
(一)税费改革与乡村治权弱化
在税改前的集体用水时期,主要依靠乡村组织的强大治权来边缘化搭便车现象或搭便车者。乡村组织有效治权的基础,是中央政权赋予基层组织收取农业税、“三提五统”相关费用、村庄土地调整及集体资产经营等的权利。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A乡各村还普遍经营村营商店、砖窑场、面粉加工厂等集体企业;山头村在90年代的经营项目有:精米厂(1992-1997)、村营商店(20世纪80年代-2003)、面粉厂(2001-2005),而周畈村到现在还经营一个窑场,只是近年来承包给了个人。总体来讲,乡村治权的弱化是宏观的政策性因素变动造成的。
2004年,河南省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2005年,河南省启动乡镇机构改革。这一宏观政策变动造成的微观行为结果是,自2004年起,A镇各村不再召开村组干部会议。这样,在村民组长不能得到村两委的权威支持时,小组内部的公共事务尤其是农田水利公共品供给机制随即废止,村民小组自行解散。
据笔者统计,山头村超过1/3的组长在税改后废止。其实不仅组长失去了乡村组织权威的支持,村民小组也因失去合法性而无法再对组内的搭便车者进行有效治理。
虽然河南省并没有规定取消村民小组长,但是税改对基层组织造成的经济压力基本上扼杀了村民小组这一最基层最弱势政权组织的生存空间。同时,税改及税改后的乡镇机构改革,大大削弱了基层组织在权力与财政等方面的治理资源与手段,基层治权大大弱化,从而使基层组织不再有提供村庄公共品的内在动力,也很难在村庄公共品供给中有效治理搭便车行为。
(二)农地合约结构复杂化与治理成本增长
在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导致乡村治权弱化的同时,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民土地观念发生变革,进而使土地的合约结构复杂化,造成治理成本增长,农村水利公共品供给困境加剧。
A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向外输出劳务人员,劳务经济十分发达。2000年以后,A镇向外输出人员长年保持在1万人/年以上。劳务经济发达使得种田机会成本增加,从而出现90年代末期粮食效益降低时,大量农户将农田抛荒或出租给其他农户的现象。2000年之后,国家免除农业税,增加对农户种粮补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步增多,农田抛荒现象逐渐减少,但是租赁明显增加。山头、洋河和周畈三个村民组82户农户的土地租赁情况统计(见表3)。
在82户农户中,达成的租赁合约共40份,占农户总样本的近50%,而涉及农户超过60户,约占总样本数的75%。由此可见,当地的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是非常充分的。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土地流转大部分在以兄弟和父子关系为主的五代血缘关系内部展开,约有32份,占比为80%,在邻居的地缘关系内展开的有8份合约,所占比重为20%;而外组只占4份,而且其中有3份是五代血缘关系,1份是地邻边的地缘关系。由此可推断,当地的土地租赁基本上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内部展开的。进一步的交易媒介的分析显示,土地租赁的需求非常复杂。其中,以货币形式进行的交换有3份,仅占7.5%,而无租金的交换达到14份,占比35%,其他大多数是以实物和换工形式存在,占比57.5%。这些不同的租金形式表述了不同的家庭需求。无租金与实物的多是兄弟与父子关系,以实物形式交换的还有是家里需要稻米的,而换工的多是家庭无劳力,出租一片地换来帮工。
在非血缘和地缘内部展开土地租赁的结果是后面看到的耕作专业化趋势。在82户统计样本中,有28户将土地出租或是抛荒,全家外出务工,占比约34%,专业务农12户,占比15%,其他半工半农有32户,占比40%。而且,三个村组的户均耕作规模都达到了10亩以上。农田的租赁市场发达和耕作的专业化趋势表明,农户对土地的观念发生了巨变(见表4)。
第一,务工型农户。这些农户多将耕地抛荒或是以极低价格出租,一般而言,那些要回来的农户会将土地出租,并不愿任其荒芜,而不愿回来的农户则无所谓,如果没有人种,田地多会荒芜。对这些预期不回乡的农户,土地对他们来说已经无所谓,抛荒报废耕作能力也没有什么。在山头村余湾组,其耕地抛荒面积达二十多亩,占全组耕作总面积的20%以上。被这些农户抛荒的土地也可能被别人捡走,但是有许多耕地即使是白捡,也没人愿意种。土地抛荒不仅对农田水系造成巨大破坏,捡田的农户也因不确定耕作年限而不愿意按田亩对村组的公共水利进行投资。而要回乡的农户则多将农田作为退路,把他们作为生存的重要保障。实际上,为了完成人生任务,父代多在儿子结婚后在家抱孙子,农户多半还是要回乡种田的;而且,打工者年纪大了,就没有工厂愿雇佣了,最终仍然是要回乡的。这是大部分纯务工农户的想法。当然,这些农户出租农田造成农田经营预期的不确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租人与耕种人对农田水利投资的积极性。
第二,半工半农型农户。一般来讲,这部分农户对土地是很重视的,因为土地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也基本上愿意向农地上的水利公共品进行投资。但是,这部分农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多是随着生命周期和代际分工出现一个转换阶段。事实上,半工半农型农户多是父代种田,子代外出务工。对于那些务工收入较高的农户,农地收入对他们来讲并不很重要,这样,他们虽然种着地,但基本上是将其作为不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因此不愿意对水利进行投资。山头村下张湾,就有几户这样的农户,死活不愿意听组长和群众共同意见,不交水费,而组长又没有办法,因为村里不闻不管,组长又没有任何强制办法,况且,群众都知道“小组瓦解单干是村里的大势所趋”。于是在2005年,全组集体合作用水瓦解。
上述情况比较普遍,在2004年税改前集体用水方式瓦解的小组中,多是由于农户对农田不在乎,而不愿意交小组的共同生产费用,这样,即使包括乡、村、组在内的基层组织能够运用乡村社会内部的资源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但由于农业收入并不重要,他们觉得无所谓。这部分人是典型的钉子户,而且多是非农收入增加分化出来的钉子户。可以说,非农收入增加大大提升了乡村组织对他们的治理成本。
第三,纯务农的专业型农户。对于这部分农户而言,土地几乎是他们的唯一收入,土地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们非常愿意对农地进行水利投资。但是,由于土地租赁的不确定性,其投资的积极性也很有限。山头村西小湾一农户,租种耕地超过150亩,在谈到自己这方面的顾虑时,他说:“不定啥时候他们就回来了,那就得还给人家。(我)没有办法。就挑一些水源好的田(租)种呗,你能怎么办?也投资一些水利设施,推堰、挖沟什么的,都在一些租期长的田里。(不过),这很少。”
可以说,外出务工导致农户分化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农地合约的不确定性,复杂化了其内在合约结构,并且培养出了钉子户的新群体,使合约的利益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应对预期不确定和复杂的农地合约需要大幅增加农田水利公共品的治理成本,而且,农地收入造成的农户的土地观念变革也使得新钉子户群体产生,从而进一步增加农地之上农田水利公共品供给的治理成本。事实上,与这一治理成本的高速增长相应的是,组长退出村组,乡村治权快速弱化,这使得税改前就因为农户分化和土地租赁而导致乡村治权与治理成本之间的脆弱平衡迅速被打破,因此,集体合作的农田水利体系迅速瓦解,个体水利成为A镇农户的普遍现实选择。
(三)农地观念变革与治理成本增长:豫南与荆门地区的比较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组织条件、社会条件与农地制度对农田水利供给有重要影响[5]。下面,笔者将从自然条件、组织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来对比豫南A镇与江汉平原荆门地区友好泵站(小一型)灌区的农田水利(见表5)。
首先,在自然条件方面。A镇与江汉平原都是丘陵地区,但A镇地区的水文条件较江汉平原好,在江汉平原水稻需水的伏旱季节,雨带就越过长江和大别山脉,来到豫南地区。A镇在过去十年中有两次大旱,其中一次大部分颗粒无收,而江汉平原则是“三年二头旱”。A镇的稻田产量在目前有1100斤/亩左右,明显较江汉平原1400斤/亩低。水源条件也基本相同,A镇境内主要依赖洋河水系,友好泵站灌区则依靠泵站取水的虾子湖水,两地的灌溉系统都需要建立泵站和数级提水设施。农田水利方式是建立在已有自然条件约束下的制度选择,因此,自然条件作为固定不变的前提,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是既定的。这里更需要深入考察的是,社会性因素对农田水利制度的影响。
其次,在经济条件方面。A镇的劳务经济较荆门地区发达。A镇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大规模外出务工。2010年当地2.8万人中有1.1万人外出务工,A镇农民收入2009年达到5600元左右,与友好泵站灌区5700多元基本持平,A镇人均总收入中,非农收入占比约60%,远高于友好泵站灌区的不足50%。友好泵站灌区农户分化不明显,基本都是“半工半农”的生产与收入结构。不过,A镇收入结构的变动已使农户产生了明显分化,即有1/3的农户基本靠外出务工收入为生,有40%的农户是“半工半农”型农户,另有约不足20%的农户,基本上成为当地专业种植农户。
农户分化的结果是:A镇农户的种植规模约户均耕地15亩,而当地户均耕地不足8亩,大量的土地被低价出租给邻居、亲戚、朋友和其他的种植大户。由于农地出租供大于求,地租被压到极低的价格,平均来讲只有30元每亩(有相当一部分是实物,约合每亩四五十斤稻谷),而且全村有约200亩左右的土地被抛荒,占比10%以上,甚至有部分村组的抛荒土地在50%以上。与笔者推理的正好相同,在调查的抛荒分别占20%和50%左右的两个村组,都是外出务工户多的小组,而且这些户村的工头比较多,而组内的人又少,因此土地没有人种,除去大量抛荒,大部分被种的田都是被别人“白捡”去的。
友好泵站灌区的农户对土地的依赖要比A镇地区严重得多,“半工半农”型农户更多的是将农地作为基本保障,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但是,A镇分化后的农户则有相当一部分不这样认为,而仅仅将农地作为可投资的选择之一,甚至弃荒不耕也较为普遍。这说明,分化后的农户对农地的观念已经由“保命”转变为多元化。这会对农户对农地及附属公共品的投资产生巨大影响。
第三,在组织条件方面。A镇与江汉平原无异(湖北省改革推开后全面取消了小组长),村两委和乡镇都保持在“维持会”的状态,虽然河南省在2005年推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没有将小组撤消,现实中小组长基本名存实亡。在山头村,超过1/3的小组长在政府免税之前两三年,就被村两委主动撤消了,在免税之后,小组长所得的省政府补贴基本上归村两委的五个包片干部了。而且,目前由于水利条件限制而不得不选小组长维持集体灌水的三个小组,其组长近十年来也没有得到过一次小组长的补贴费用。
第四,在社会基础方面。豫南地区的户族碎片化结构具有一定的村庄整合能力。当地是碎片化的户族力量结构,但是,因为姓氏混杂居住,而且政府力量长期的压制,只表现为户族内部的仪式表达和利益实践上,在组和村的层面上表达微弱。当然,也应该看到,目前保持集体用水的村组,虽然多有地理条件之便,邻近水库,不过,组内的血缘认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对于那些集体用水瓦解的现象,更可能的情况是由于当地的农民分化,户族化的社会结构无法整合农户。荆门地区则表现出“分层缺乏记忆缺失”[5],村庄内部关联度不高,社会结构整合能力差,华中乡土学派称之为原子化地区。
在两地组织条件相同,而社会基础条件豫南较好的情况下,豫南地区农田水利供给应该更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土地租金、抛荒、白田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自然条件和水稻产量一定的情况下,豫南山头村农户由于收入结构的巨大分化,其土地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分化:
首先,那些靠外出务工生活的农户,一些因为完全可以靠务工收入支付生活支出,因此,基本对土地无所谓,免费出租、抛荒等现象基本来自这部分农户;另一些因为务工占收入的大部分,而只将农地作为投资的选择之一,因此就对可以搭便车的水利、机耕路等小组内公共品抱着投机或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一些不讲理的人(如“赖球”、“赖货”等),因为可以搭便车,故意不交水费,成为部分村组水利合作瓦解的重要原因。半工半农型农户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农户。对于以上两部分农户,农地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甚至对于那些主要依靠非农收入的部分农户,农地的保障功能基本消失。
其次,在半工半农型农户中,大部分则是稳定的年轻人务工,父代务农的稳定半工半务型农户。对这部分人来说,农地是基本的保障之源和未来生活的基础,非常重要,他们抱怨最多的就是政府和村里对组内的水利等公共事务不管。
最后,对专业务农型农户,在村里没有出面,组里不好合作的情况下,只有自己对农田水利进行大量投资。一是农地承包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二是在复杂的土地合约下协调水利公共品存在的高昂交易成本;三是在村两委不管、小组长名存实亡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对农地观念变革制造出来的钉子户进行治理。因此,这些人谈到这些事情很是无奈。
事实上,农户的外出务工导致了农户土地合约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合约的复杂性,并且使合约的利益主体变得多元化,其本质上的含义是,农户的经济基础在外出务工的影响下已经发生分化,并引起农村经济基础的内在变革。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获得更高的土地收益,并使土地顺利流转,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合约主体中集体的协调能力,增强乡村社会的组织基础。但是,在村组织的治权处于不断缩减的背景下,不合作也只能成为一种小农的理性选择。
四、结论
“半工半农”和由此导致的农户分化,正在成为我国小农经济的普遍现实,从而使以农地制度作为支撑的乡村水利正面临着经济基础变革的影响。
非农收入的增长使得农户分化为专业型小农,半工半农型小农和务工型小农,其对农田的偏好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专业型小农依农田而生,半工半农型小农视农地为生存保障,务工型小农则多视农田为投资选择之一,进而依次进行资产配置,甚至产生大规模抛荒农田的现象。小农农地偏好的变化正在加速复杂化农地的合约结构,并且农地的普遍租赁具有不确定性,进一步复杂化了农地合约的时间结构和合约主体结构,增加水利公共品供给的治理成本。但是,在农田水利公共品供给治理成本不断增长的同时,乡村治权却在税费改革与乡镇机构改革中持续弱化,进而打破了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农田水利公共品供给均衡,造成越来越严重的供给困境。
近年来对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的反思表明,市场化无益于农田水利供给问题的解决[6],而以“划片承包”来改变细碎化的农地制度本身也是乡村治权作用下的制度创新,不可能改变小农经济面临高昂交易成本的本质,也不能改变小农走向个体水利的命运[7]。因此,扭转农村水利公共品供给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乡村治权,重建趋于瓦解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参考文献:
[1]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上)[J].读书,2006,(2).
[2]李昌平.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瓦解是未来粮食危机主因[J].财会研究,2010,(4).
[3]罗兴佐,贺雪峰.论乡村水利的社会基础[J].开放时代,2004,(2).
[4]罗兴佐,贺雪峰.乡村水利的组织基础[J].学海,2003,(6).
[5]贺雪峰,罗兴佐,陈涛,王习明.乡村水利与农地制度创新[J].管理世界,2003,(9).
关键词:水利经济 发展 策略
水利经济包含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日益完善。水利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为适应社会需求,水利发展体系的构建应符合我国国情,水利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经济方法和经济规律的充分应用,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坚持中国特色水利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才会建立中国水利经济和谐发展体系。
1水利经济发展的内涵
经济是泛指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的基础所在。经济又是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由其派生的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水利经济等部门经济。水利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它是水利基础产业和设施构成的行业经济,是勘探、保护、开发、利用、经营与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作为水利经济主体的水利工程经济也有了观念上的变化。原来的旧观念:“讲投入,不讲回收;谈宏观效益,不谈微观效益;水利是公益,不是生产经营;水利是国家财政负担,忽略它直接创造利润”有了根本转变。
2 水利经济发展的原因
2.1现状分析
我国水力资源开发长期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和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不高但社会和生态效益很高的项目,说明我国对水利开发认识不足。我国水利产业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弱,水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长远规划和开发力度,说明我国水利经济形式单一。虽然有很多人才懂工程、会建设,但水利系统中担任经营管理的人才少,使得水利工作很难创新,长期效益低下。同时,工程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例如,在抗旱排涝、防洪治水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支出和补偿机制。水利部门压力大,包袱重,处境不容乐观。水利工程的管理与养护分离有相关政策,但资金紧张,进展缓慢。
2.2重要作用
水利经济是水利产业发展和壮大的基础环节,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没有水利经济,社会发展只是空谈。社会发展需要水利经济的方向指引与牵引,才会有工作效能的突破,水利工作者的齐心协力和水利产业的全面与快速发展。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优先建设领域,水利经济对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水利经济发展不能滞后懈怠,不能给国家经济科学跨越式发展拉后腿。对此,国家在各方面采取措施,发展水利经济。
3 水利经济发展的措施
3.1创新水利发展理念
新时期的水利经济是水利事业的重要部分,应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多种经营配合。所以,水利经济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进行可持续发展,才可以适应社会需要。一是市场经济观念,要把市场作为出发点,参与市场优化配置,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范化、产销一体化。实践证明,市场是经济发展重要手段。发展水利经济,要有市场意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经济手段主导,促进水利经济进步。二是资本运转理念。资本是水利建设的基础,强调经营,熟悉把握市场方向,实现资本市场的运作,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体系,科学良性的运作资本,使水利资产实现增值和保值。三是生态发展理念。在完善水利传统项目时,再发展生态旅游、城镇供水等,同时开发水力资源,带动电力、土地、和旅游,形成产业链。深度开发水利,使经济从粗放型变为集约型,促进水利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3.2优化水利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优势,把集中化企业做大做强。一是水力资源综合开发力度要加大。发展水电产业,形成合理有效的基础格局。二是进行水利资源的深加工,招商引资开发旅游产业。三是强化企业间的合作与经济联系,以大企业为核心、小企业为补充,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四是运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引进高科技产业,建立主导产业,带动项目的综合发展,走集团化和股份制道路。五是落实和配套产业扶持相关政策。把水利经济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中,使它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同时也需要利用税收财政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流向水利产业。
3.3建立水利经济融资机制
水利经济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行业稳定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水利经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要加快水利经济发展步伐,使其更有力地支持和保障小康社会的建设。政府要将水利经济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将其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汛抗旱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完善水利经济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体系,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策的规定,政府用于发展水利经济的资金要到位。稳定的增加财政投入,确定水利投入和财政支出的合理比例,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明确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适应市场需求,把投资重点放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发展的产业上来。二是挖掘民间资本,由职工出股或用自然人的身份出资,参与水务项目开发与经营。也可以在组建有限公司并依法注册登记以后,用公司身份出资,与其它社会资本联合。民营水务的发展,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公共利益,要积极动员员工参股与经营,各级水务部门也要做好经营审批工作,更好地开发水务市场。三是积极招商引资,实现强强联合。如今外资企业在慢慢抢滩我国的水务市场,国内强势企业有的在运作水务项目,有的在准备做跨行业经营。国家要抓住机遇,提供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做大水务项目,内资外资一起开发水务市场。同时也需要水务部门公司在市场占一席之地,更好地监管和协调各种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四是通过国内外银行贷款,获得信贷资金。通过金融化与资本化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是获取资本最直接便捷的方式。通过债券和股票市场筹资,完善水利融资体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提高资本运营能力,全面开放水利市场。采用多种融资方式,促进水利产业资本的运营科学化和良性循环。要进行资产的整合,做大做强优势企业,争取优质企业上市融资。
3.4完善水利经济监督机制
水利经济发展是很长一段时期财政支农投入的重点领域。水利资金的安全有效的使用,不但关系到财政的使用效益,而且也关系到各方面的资金对水利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与成败。水利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是一项紧迫重要的工作和长期并艰巨的任务。水利资产的有序经营与监管是水利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完善水利经济资金的监督机制,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源头上防腐败。首先要评估水利资金,进行科学决策。其次要监督管理水利投资,对工期、成本、质量等方面监督控制,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3.5培养水利经济管理人才
在信息化社会中,产品价值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人力资源的财富所在,他们是掌握着文化知识与专业技术的主体。水利建设过去忽视了管理人才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更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和培训,运用经营管理来提高效益。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旧观念,特别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引导职工重视水利经济发展。二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水利发展离不开人才创新,这就要鼓励人才的政策和方法发挥作用。三是水利经济发展要引进重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才,提高综合素质,面对未来高难度高技术的挑战。着力培养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风建设和道德教育。利用各种平台,深入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3.6创造水利经济发展环境
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加大宣传水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扩大覆盖面,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造有利于水利经济发展的环境,形成全社会的强大合力。水是生命之源泉,生存之必需品,生态之根基。只有加快水利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行业资源,稳固水利经济的基础地位,做强做好水利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例如与气象学科的联合,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数量和时空分布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与台风频率变化对地区的影响等研究。
水利经济要科学发展,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实践与认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各方面考虑发展水利经济的策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一概而论。创新发展理念,团结人民,发展水利从认识水的重要性出发,从小事做起,保护坏境,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伟.水利局“五结合”模式下深入水利经济发展策略探讨[J]. 中国经贸, 2013, 24(1):55-56.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评价;存在问题;措施
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评价也叫做水利工程经济分析,主要是根据水利工程国民经济情况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制定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案。站在国民经济的视角来看,核算出需要投资成本数量以及获得的经济效益,在对其经济效果分析的同时,还要对经济规范性进行评估。开展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水利建设工程建设方案的制定,实现决策评估,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总体经济效益以及决策的可执行性。在进行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工程需要的直接成本以及效益进行核算,还要对间接成本以及效益比较结果进行综合考虑,不但要核算出能够利用货币体现的有形成本以及效益,同时还要核算出不能够利用货币体现的有形成本以及效益。水利工程项目所支出的相关税金、贷款利息以及获得的经济补贴,都可以在国民经济角度将其当作内部移动支出,并无资源消耗或提升,所以,可以将其不纳入到水利工程成本以及效益中,但是贷款利息需要纳入到成本里。当价值和实际价值相违背,在经济分析中,为了能够将资源的消耗或者提升进行真实体现,需要由国家相关部门将其真实价值进行展现,把亏损程度以及供应关系等内容综合考虑,从而核算出成本以及效益。
一、水利工程案例(个案)介绍
西宁市区北川河朝阳电厂引水口至门源桥段综合治理工程位于西宁市北川河下游,朝阳电厂引水口至门源桥之间,河道两岸修建防洪堤,治理河道长度7.743km,两岸修建防洪堤总长度15.44km,修建跨河大桥1座,退水涵管(洞)18座,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河道绿化面积26.85万m2,堤顶砼路面宽度5m,路面面积7.77万m2,河道预制砼护栏31.1km以及道路照明设施等工程;河道两岸修建截污干管工程,两岸截流干管总长约15.55km。国务院2002年批准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已将西宁市列为重点防洪城市之一。2005年12月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西宁市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报告》,2009年1月完成了《西宁市防洪及流域管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以上两报告已通过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查和批复,本工程的实施是对以上两报告的全面落实,满足西宁市防洪总体规划的要求。
二、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
(一)经济评价的原则和依据
结合上述工程案例得知,谈工程项目在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的范畴内,并且经济评价主要把国民经济评价当作导向。评价需要结合当前颁布的水利工程经济评价相关条例。
(二)项目经济效益
在项目落实之后,西宁市相关部门开展了市区河道防洪治理工作,使得西宁市防洪标准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有效地降低了河道带来的洪灾影响,对国家以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在工程生态环境得到稳定治理的同时,融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有效地优化了西宁市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给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西宁市旅游等行业的稳定发展,避免由于河流的污染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的损害。随着水利工程项目的全面落实,给河道四周的土地资源带来升值的空间,在经济收入带来提升的同时,还增强就业几率,从而给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敏感性分析对该工程的抗风险能力进行分析,在工程投资以及效益发生改变时,就需要对该工程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幅度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通过表2得知,投资增加10%、效益减小10%,本工程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1.0,项目抗风险能力强。
三、当前水利工程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
在开展水利工程经济工作时,总是会出现不重视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特别是针对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来说,不具备充足的建设资金、建设材料以及建设设备,甚至存在一些区域没有进行资金配置,地方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时,也存在众多的不足,其主要体现在财务机制不健全,没有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从而导致资金占用、挪用以及私用等现象,从而给水利工程建设的今后发展带来了影响。
(二)不注重过程和质量
一些地方水利工程在开展建设工作时,只重视其结果,没有过多关注水利工程的经济工作过程以及质量。水利工程相关部门主要注重资金的投放、管理工作由谁执行、监管工作是谁等,忽略了问题的实质性,对整个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过程以及质量的管理没有高度关注,导致工程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给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三)管理不到位
近几年来,我国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管理机制不齐全、管理方式不合理等现象,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之后,没有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因为受到环境、设施条件以及资金等因素的约制,导致大多数的水利工程标准普遍偏低。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结束之后,缺少监管和审计,运行效率比较低。水利工程在执行建设工作时,没有依照预期标准来收取相关的费用,导致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或者维修工作时,存在资金紧张的现象。除此之外,因为一些领域的有关部门没有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得水资源污染以及浪费的现象极为严重,在某种程度上,给水资源的高效运用带来影响。
四、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措施
西宁市位于我国青海东部,依山傍水,在青藏高原中面积最大。西宁市周边含有三条河流,第一条是湟水河;第二条是南川河;第三条是北川河,它们分别从西、南、北三个方向融入到西宁市,之后由东流至到小峡出境,构建一个四面河流谷地。因此,站在地形角度来说,西宁市主要呈现“十”字形式分布,屹立在河谷地段。西宁市在高原气候的范畴内,其具备气压小、日照足、降雨少、温差大等特性,是人们纳凉的最佳城市。多年来,西宁市虽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但要想全面提升西宁市整体经济效益,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经济效益评估体系。根据《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合《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年编制),“十一五”期间对市区重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利用水利工程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降低自身的负面效应、完善配套设施并加强管理等措施,提升西宁市水利工程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西宁市更好发展。
(一)利用水利工程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将当前水利工程自身具备的优越条件进行综合应用,全面发展有关产业,例如借助西宁市水利工程,发展渔业养殖,这不仅会给水产养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再例如,开展旅游产业,在水利工程周围种植一些植物,不但可以提升经济效益,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总而言之,全面运用水利工程自身优势,推动其他产业的稳定发展,从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二)降低自身的负面效应
水利工程本身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需要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案对其进行规划和控制,并且结合西宁市当地实际情况,秉持因地制宜原则,对水利工程建设后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从而极大限度地降低其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
(三)完善配套设施并加强管理
首先,构建完善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在进行西宁市水利工程建设时,不能只重视工程主体建设,同时还要结合主体工程所需的配套设施要求,尽量做到水利工程各个环节都具备相应的配套设施。其次,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力度,根据建设流程来执行管理工作,同时做好招标的公开工作,防止暗箱操作的情况出现。最后,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管,进而保证工程建筑满足预期效果。
(四)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首先,要根据西宁市水利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前景,把现代化的技术和思想融合到西宁市水利工程评估机制建设中,这样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现代性。其次,运用一些西方先进国家的评估技术。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拥有历史悠久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经验,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可以结合西宁市水利工程建设需求,将西方先进国家的评估技术进行应用。最后,将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自身具备的作用进行全面地发挥,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西宁市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评估工作顺利的开展,同时还能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建设,不但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结合西宁市当前的情况来看,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总是会存在诸多的问题,进而影响西宁市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因此,可以通过利用水利工程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降低自身的负面效应、完善配套设施并加强管理等措施,来开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进而给西宁市水利工程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司雪琴.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经济效益评价[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5(01):54-56
[2]孙平.浅析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123
[3]管新建,齐雪艳,吴泽宁,郭瑞丽.干旱区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评价的能值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09)50-53
[4]刘相良,郝艳广.浅谈水利工程效益分析和经济评价[J].价值工程,2016(03)69-70
[5]高锐,侯连权.浅谈水利工程经济评价[J].民营科技,2012(02)197
[6]黄贤金,高敏燕,李涛章.水利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货币化评估———以南京市长江河道二期整治工程项目为例[J].中国水利,2012(16)52-54
[7]吴艺标.浅析水利工程经济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4(05)351
改变边远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工程管理的财务分析和收支平衡问题在水利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及规划设计中,不仅要做好国民经济评价,还要做好财务评价。在财务分析中,要研究工程管理单位的经济良性循环问题,使工程管理单位这个非营利性企业能够做到财务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防洪工程当前难以向受益单位收取防洪费用,但工程需要设立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进行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修,它是社会经济大循环模式中的一环。在工程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工程管理单位的财务收支平衡,由工程主管单位负责解决其工作条件,维持经济良性循环。
内容上文已经提到,水利经济不是水与利的问题,而是一个全面的问题。所以说虽然我们研究的看似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实经济也是受全方位影响的,可能其中一环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局的利益。所以我们在水利经济的发展中,更要依托行业优势为基础动力,培养具备高科技知识的水利人才,调整固有结构,顺因民意以及市场,这其中我们主要要注意四点相对关系。正确处理宏观认识与具体落实的关系在宏观认识上要正确把握水利经济的内涵,在微观上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对水利经济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水利经济不同于水利多种经营,而是涉及水利系统各部门的全方位的经济工作。
水利系统所从事的注重投入产出,讲求经济效益的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叫做水利经济。这样水利经济的内涵就非常明确,其主体是水利系统所有的单位和个人; 其经营策略是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投入产出,讲求经济效益其业务范围不但包括经营活动,还包括管理、生产活动。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发挥行业优势的关系从长远发展战略上,要以市场经济规律指导我们的水利经济工作,树立全方位、多行业、全社会的发展思路,细化到水利经济当中,我们需要的是从水资源来考虑,首先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速度,所以我们还需要壹个细致的规划去帮助水利经济的改革,争取走上一条万无一失的道路。
【关键词】水利经济;水利产业;政策
Abstract: Water Economy in our country by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role of this articl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our existing water system of the economy. And some of the water industry, corporate problem for China's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he view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Water Economy; water indust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现状
1.1“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严重
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基本上是“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有数量众多的所谓事业性质的企业,但企业的相关管理还是处于市场经济的边缘地位,不能够作为企业的独立单位直接进入市场。纵观我国水利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水利行业在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相关环节都不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相互协调,同时这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水利行业的相关要求不能很好的协调,而有些水利管理部门单位连都不能维持简单的生产。扩大与再生产也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水利行业中面对的诸多问题正逐渐成为一项制约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瓶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构条块分割。责权不能很好的分开,而水利建设的现代化管理程度相对较低.管理和相关的控制条件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统一以及相关部门不能很好的互相衔接配合等众多问题,尤其对于一些管理机构大多数属于地方水利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这种运行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国家相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因此在水利工程管理的运行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弊端很难引起相关管理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1.2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变
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国家垄断性的服务行业,有关部门担心相关的如果改革不好会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生计”,因此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同时整个水利系统的相关的干部职工没有很好的市场经济意识。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已经取得了真多卓有成效的业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了水利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然而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面临着管理发展还相当不平衡,有关的水利建设的价格体系以及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不能很好的配套。某些水利单位还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下的相关的管理思维方式,水利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市场的相关融资渠道,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多的注重投入,而忽略了相关存量资产的盘活。
1.3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缺乏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相关的水利经济管理人才
在我国的众多的水利行业的相关的管理者,绝大数的管理者都是源自于水利系统的技术人员.这些管理者有着丰富的我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和学识。但市场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名经济也正逐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而这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不能及时熟悉、认识、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象,并且不能及时转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不能及时、迅速的改变相关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缺乏对于我国水利行业发展前景的远瞻性和相关的市场应变能力。
2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思考与对策
2.1采取措施进而加快水利资产相关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极为分散的管理营运体系。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水利资产进行条块分割,会产生并且强化生产集中性与资产分散之间的相关矛盾,进而极大的影响着我国水利资产的整体优势的最大化发挥。为改变水利工程管理的弊端,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第一,尽快完善并且确立水利部门相关的法律地位,同时要采取措施推动和进一步深化我国水利国有资产产权相关的界定工作。要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众多办法加强和完善我国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设,转变实物管理使之向价值形态管理方向转变,并且逐步形成一个中央、地方的相关水利部门进行出资,相关的水利建设企业作为主要的资产经营主体,充分良好运作的资产运营管理体系。第二,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相关改革。在转变相关的水利水电建设的思想观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此外为了防止国家相关资产的流失。进一步发挥相关的水利资源优势,可以做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做好相关的价格收费的基础性工作,各行各业要遵循为社会服务的相关宗旨。但是服务并不等于无偿服务,同时服务也不是不计经营成本。在制定相关的水价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并且尊重相关的价值规律。通闸费、河道维护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采砂费的收取都是我国水利部门利用有关的工程设施和资源开展的合法的经营活动。这些收费不仅是行政事业性的服务,而且也是具有经营性意义的收费项目。因此在进行费用的确定过程中既要考虑相关的运行成本,又要充分考虑相关投资的回收。
与此同时,还要着重抓好价格收费体系中的人员配置、机构建设和有关管理制度的建设等,这样才能促进管理、定调)价以及相关收费等几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一条完善合理得让的收费网络。二是要进一步理顺水利工程的相关的经济关系,进而做好相关的资产评估工作。总起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是以块为主,人、财、物全都由中央、省、地(市)、县进行四级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着相关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众多弊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画地为牢,增加相关矛盾的问题。水资源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在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的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时还要严格遵循水利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要充分调整和优化水利资源的资产结构,严格按照相关的经济规律办事,并且还要充分兼顾各方的相关利益。
2.2进行水利工程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树立建设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公有制经济可以有众多的实现形式,一切能够反映生产社会化规律的各种相关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的引用并且进行勇敢的尝试,具体尝试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
2.3进一步建立一个具有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特点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体系
在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以此,相关的部门和政府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动员各方面的建设力量.增加实行投入的建设主体,对政府、受益单位以及水利产业经营单位等各方面的利益和职责进行严格的职权划分,使各方机构能够很好的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并且促使各方充分承担起各自应有的责任。要从机制上进行改革。大改变以前水利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不受益、不讲效益、等众多弊病,并且还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市场价值原则,建立一个主动投入的新型的管理机制。充分按照“谁建、谁管、谁受益”的相关原则,进而打破在地域、行业以及体制之间存在的相关界限,进一步鼓励有关单位、外商以及相关的个人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产业规划要求进行独资、合资、合作等众多形式进行水利产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首先,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的水利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企业的投资管理力度。其次要对传统的投资方式、相关的资产结构进行改革。积极开辟新的筹资、融资渠道,努力进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植。同时可以将一些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水利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之间的联合,进而组建起一个新的诱惑力的水利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王玉章.水利经济浅析[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0).
[2]常新洛.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3]郭雨田.建设创新型水利经济[J].科学之友,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