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惊蛰的古诗范文

惊蛰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惊蛰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惊蛰的古诗

第1篇:惊蛰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舒适护理;股骨颈骨折;并发症;满意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pplication effect by comfortable nursing in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3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omfortable nursing.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90.7%)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5.1%) (P

【Key words】 Comfortable nursing; Femoral neck fracture; Complications; Satisfaction degree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 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量下降有关, 通常在患者遭受轻微扭转暴力时发生骨折[1]。发生股骨颈骨折后, 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还会发生股骨头坏死、骨折愈合程度低等严重并发症, 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痛苦和不便。舒适护理是一种新的较为系统的干预模式, 它以患者为中心, 以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度为目的, 从而有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2]。本文对4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舒适护理, 取得明显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 男52 例, 女34 例, 年龄51~83 岁, 平均年龄(71.6±9.2)岁。按骨折线部位分类:经股骨颈骨折37例, 经股骨头下骨折29例, 经股骨颈基底骨折20例。按骨折程度分类:完全骨折34例, 不完全骨折52例。骨折原因:47 例为跌倒伤, 23例为交通伤, 16例为坠落伤。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43 例。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具体包括:①健康宣教: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②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给予心理安慰和疏导,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护治疗;术后进行功能锻炼, 同时注意并发症的预防等。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 2. 1 环境舒适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病区环境, 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同时拥有良好的光线及新鲜的空气。室内定期进行消毒及通风, 还可根据患者喜好播放音乐, 转移患者注意力, 使其保持心情舒畅。

1. 2. 2 心理舒适护理 因发病突然, 患者受伤后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心理负担较大[3]。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做好沟通交流,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使其充分了解病情、治疗过程及效果。对患者进行鼓励, 使其树立对抗疾病的自信心, 以乐观而又积极向上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1. 2. 3 饮食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与营养师共同商定, 针对患者需要进行饮食搭配,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如水果、蔬菜、豆类等, 以增强患者体质,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促进骨痂生长, 预防便秘等。另外, 患者进食时, 应舒适, 采取坐位或者半坐卧位进食。餐后应对患者的床单进行整理, 同时调整床位, 以保持患者休息时的舒适感。

1. 2. 4 疼痛舒适护理 一般术后创口疼痛会持续1~3 d, 尤以术后24~48 h最为明显, 之后会逐渐缓解。术后疼痛会使患者不敢活动, 另外, 患者因害怕排尿会加重疼痛而不敢排尿, 易导致尿潴留发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 如30°外展中立位, 同时进行有效的牵引可缓解疼痛。对查明原因的疼痛可使用止痛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对难以忍受的疼痛可适当采用镇痛泵, 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有效的缓解[4]。

1. 2. 5 并发症舒适护理 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早期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创口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及压疮等, 因此, 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教会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 鼓励其自行排痰, 同时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等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定时清洗外阴、, 指导患者饮水>1500 ml/d, 以预防尿路感染。将患肢抬高20~25°, 避免患肢受压, 尤其是避免N窝受压, 及过度屈髋, 以促进静脉回流, 预防深静脉血栓。对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患者, 要特别注意受压部位的皮肤, 给予气垫床或垫海绵垫, 同时教会患者引体向上练习方法以预防压疮发生。

1. 2. 6 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需针对患者情况制订不同的功能锻炼计划, 引导患者在伤口疼痛感消除且无疲劳感的情况下进行功能锻炼。术后6~8周内屈髋≤90°, 且以卧、站或行走为主, 坐的时间尽量缩短。可以进行直腿抬高、髋关节的伸展及外展练习、单腿平衡站立练习, 直至术侧下肢能单腿站立。

1. 3 观察指标 ①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采用百分制评分, >85分为非常满意, 60~85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0.7%和65.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髋部最常见的损伤之一, 多见于老年人, 常因跌倒或交通意外等损伤所致。老年人因体弱多病、 机体抵抗力差、 骨折后局部血液循环较差, 骨折愈合较困难, 且并发症较多[5]。因此, 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 给予有效的护理方法对减轻患者痛苦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舒适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它以患者为中心, 目的是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达到最佳的愉悦状态, 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减少并发症。通过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住院环境、心理、、饮食、疼痛、功能锻炼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护理干预,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 吴肇汉. 外科学.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795-799.

[2] 姚玉丽. 探讨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4):98-99.

[3] 肖雪琴.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9):2139-2140.

[4] 李情华.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4):188-189.

[5] 徐明轩.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医学综述, 2014, 20(14): 2590-2593.

第2篇:惊蛰的古诗范文

有很多投资股票的朋友,在这几年的股市风云中,他们的财务状况表现各异。其中的六个,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当上证指数攀升到6124点时,六个投资者中有五个赚了钱。最厉害的一位,一年赚了四倍多,这是个“敢死队员”,操作频繁。他成功的诀窍是有足够的胆量,经常在涨停板上满仓追入,然后再抓住几个涨停。

等到上证指数回落到2500点时,以上的六个人里面只剩下一个人赚钱(与最初入市时的资金相比)。

那个在6124点还亏的人并非是亏得最狠的一个,但情况也很糟。因为扳本的心理导致他心态极差,不断地打探、听信各种小道消息,频繁进行买卖,仅印花税、手续费就贡献了本金的一半以上。目前他较初始资本亏损了近九成,亏损比例排名第二。

而亏损程度最大的,却是一位做实业的朋友,他赔掉了最初开户资金2倍的金额。这是因为,该仁兄是在上一波行情的“半山腰”进场的,指数突破3000点时他初始投入金200万元,其后又在4500点以上陆续入金400万元,都是满仓买入。当指数达到6124点时,其股票市值一度逼近1000万元。不过在指数掉头开始下山后,这位做实业的朋友既没减仓也没换股,而是一直将原有股票持有至2008年下半年,2500点时其市值仅为200余万元。

处在亏损榜第三梯队的,是一位6000点前盈利不多,股指下行利润缩水后,不断割肉抄底的投资者,他相对于初始资本大约亏了七八成左右。

那位赚了四倍多的朋友,则排在亏损榜第四位。而如果从6124点算起,他亏损的比例应该是最大的,但由于我们只计算本金的盈亏比,所以他被排在第四位。这位投资者在指数“下山”的路上依旧交易凶悍,这种风格一直维持到3500点附近。总体算来他除了把利润都亏回去了之外,本金也损失了将近四成。

第五位是个拥有十多年股市经验的投资者,他在上波牛市中,除了补足以前年头的亏损外,还赚了近一倍。当指数从6124点开始“下山”后,他并没有看清楚大势已转熊,以为是回档,于是在5000点上方满仓抄了两次“底”,结果都是止损出局。两次失手后的他就没敢轻易进场。这样一直到3000点,财政部降低印花税政策出台,这位投资者认为底部已经形成,又满仓进场,其结果自然也是止损离场。经过这几次的折腾,他上一轮的盈利已所剩无几。

第六位,也是其中唯一盈利的投资者,则是一个专业而稳健的角色。他基本是在1200点以前满仓买入的,其间换过两次手。当指数突破5000点后他已经在陆续出仓了,等到5500点时其账户已没有一股股票。当时这位朋友认为,市场已经热得发烫了,平均市盈率已达70倍,几乎所有的人都拎着钱袋进场,这样的行情也许还要往上,但上面的风险收益比已经不合适了。当初是“无利不起早”,现在也该“早起早睡”了。之后,这位老兄赚了2.5倍,怀揣近5000万元的利润,旅游去了(他是无业而专业的投资者)。

从以上的鲜活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投资者而言,适时离场是何等的重要。不但可以防止交易者心情越变越糟,避免其账户亏损越来越大,还可以令投资者及时落袋为安、锁定战果。

这些适时的离场,不但可以让交易者摆脱与市场的纠缠,还可以令其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市场,不再当局者迷,从而为下一次的卷土重来创造条件。

除困境中的“走为上”之外,顺境中的投资者也应讲求离场的策略。此类顺境策略,在实践中更多地体现为“穷寇莫追”。这是因为,作为一般的投资者,我们的目标是“战利品”而非“城池”。一方面,应将头寸的盈利放足,有帆需驶尽;另一方面,又要把握分寸,别想着赚取最后一分钱,以防为他人(主力)抬了轿子。

在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中,有许多该放则放、顺境离场的经典例子。这些投资者的激流勇退,不但体现了一种交易智慧,更是体现了一种投资境界。

比如2007年下半年,巴菲特旗下的巴郡公司,以平均12.2港元的价格,悉数售出所持有的23.48亿股中石油股份。然而,在此后的短短两个月,中石油的股价却最高攀升至20.26港元。从这一事后结果来看,巴老的离场似乎过早。以至于当时许多人评论,其出售中石油是个错误。在巴郡公司的年度股东会议上,巴菲特是这样解释的:在当初(2003年)决定购买时,中石油的市值约370亿美元,而他和芒格认为它的价值应为1000亿美元。2007年下半年,中石油市值最高涨到2750亿美元,他便抛空了股票。从大师的话里话外,我们可以看到,在正常情况下,这笔投资的预计利润大约是2倍,并可以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获得。事实上,当巴菲特离场时,他实际兑现的利润高达7倍(平均建仓价为1.68港元),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心理预期。对于后来价格的继续上涨,已经不属于他的伏击范围。那是投资者吹大的泡泡,也是市场诱敌深入的圈套。现在再看看中石油的股票价格(2008年10月28日4.56港元),则让人不得不叹服巴菲特果断离场的交易智慧与当放则放的投资境界。

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完全持有现金的习惯,哪怕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他们总乐于将资金转换成头寸(股票或期货合约),从而为止损、清仓以及彻底离场制造了困难。个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投资者过分关注资金的机会成本。比如,在面临止损平仓一个多头头寸时,投资者会想,如果平仓后,行情上涨,我的资金不就失去获利的机会了吗?同样,当投资者对于某个品种“找不到北”,需要清仓离场时,他又会想,万一该品种后市出现行情,自己的保证金岂不白白浪费了?

第3篇:惊蛰的古诗范文

【摘要】 目的 选择合适时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方法 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06年7月41例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情况,于伤后不同时间,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仅2例患者发生浅表感染,无深部感染。结论 手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满意,而选择合适的时机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choose appropriate time of operation on tibial plateau fracture.Methods Forty-one cases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open reposi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jury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Results Only two cases suffered from superficial infection while no case of deep infection happened.Conclusion Open reposi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s effective f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However,in order to get good result,operation time should be chosen appropriately.

[Key words] tibial plateau fracture;operation

随着城市建设和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高能量损伤的胫骨平台骨折逐年增加,复杂型骨折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手术内固定治疗已经成为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1]。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手术不仅能减少创伤反应,缩短住院周期,同时也是手术效果的保证,而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常易导致术后软组织感染、皮肤坏死,甚至关节内感染、内固定失败、膝关节功能障碍及创伤性关节炎,造成病残。2004年2月至2006年7月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41例,根据不同创伤类型,选取不同时间进行手术,仅2例患者发生近期浅表感染,无深部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4~80岁,20~50岁青壮年38例,占90.47%。左侧24例,右侧17例。交通意外40例,

坠落伤1例。采用Schatzker分类:Ⅰ型2例,Ⅱ型15例,Ⅲ型6例,Ⅳ型2例,Ⅴ型12例(其中1例伴胫股关节外侧脱位),Ⅵ型4例。以上病例均为我院首诊,闭合性骨折,其中Ⅳ型以上复杂型所占比例为39%。

1.2 方法

1.2.1 手术时机 5例于伤后24~48 h出现张力性水疱(均为复杂型骨折),行加压包扎外固定及抗炎消肿等治疗,4例于伤后2周水疱完全愈合后手术,1例于1周后水疱初步愈合即行手术。其余均在伤后2~5天手术。

1.2.2 切口选择 Ⅰ型、Ⅱ型、Ⅲ型骨折均采用胫骨近端外侧切口,Ⅴ型、Ⅵ型骨折均采用前正中切口,切口均不位于内固定表面。

1.2.3 内固定选择 Ⅰ型、Ⅱ型、Ⅲ型、Ⅳ型骨折内固定采用单块高尔夫钢板,Ⅴ型、Ⅵ型骨折采用双侧支持钢板或支持钢板+松质骨螺钉固定,平台塌陷区均给予植骨(自体髂骨或羟基磷灰石)。

1.2.4 术后治疗 术后均行棉垫加压包扎支具固定,抗炎消肿治疗。

2 结果

浅表感染2例,1例经换药后Ⅰ期愈合,1例(1周后水疱初步愈合即行手术者)经换药后2周拆除缝线,但有窦道形成,于术后2个月骨折初步愈合后去除钢板同时清创后完全愈合,无深部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除1例关节面台阶大于2 mm外,余均在2 mm以内,胫骨内翻均小于10°。伴胫股关节脱位1例因伤后1天手术,张力过大,无法行双侧支持钢板固定,只能行单侧钢板固定,结果外侧平台增宽约5 mm。术后随访2个月至石膏拆除,X线显示植骨块填充良好均未发生关节面早期沉降。

3 讨论

3.1 创伤反应的判断 高能量损伤的胫骨平台骨折逐年增加,复杂型骨折所占比例明显上升,高能量损伤不仅造成骨折粉碎难于处理,同时也导致严重软组织损伤,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处理困难,术后感染、皮肤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中对软组织损伤的估计不足、处理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胫骨近端以骨性结构和韧带为主,皮肤张力较高,一旦发生损伤、组织肿胀,周围软组织缓冲余地小,容易出现张力性水疱,甚至骨筋膜室综合征。这些情况对手术及预后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如何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以及何时适合开展手术呢?本组病例中我们发现胫骨平台骨折水肿高峰一般出现于24~48 h,本组5例张力性水疱均于此时段内出现,而其余病例肢体水肿程度虽不尽相同,但伤后48 h后均未出现进一步加重趋势。基于以上情况,我们以伤后48 h作为Ⅰ期创伤反应的分界。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大部分术者均建议早期手术。诚然,伤后3天内早期手术可以缩短创伤反应持续时间,避免二次水肿等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同时可以缩短住院周期,节省医疗卫生资源,对于绝大部分Ⅰ~Ⅲ型骨折,损伤暴力较轻的Ⅳ~Ⅵ型骨折,如无影响手术切口的大片挫伤,可选择在此时期内手术。本组1例出现张力性水疱1周初步愈合即行手术者出现浅表感染并有窦道形成,其余4例出现张力性水疱的均于10~14天抗炎消肿治疗水疱彻底愈合后手术,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浅表感染经换药Ⅰ期愈合),36例早期手术的经手术后均Ⅰ期愈合,本组病例均未发生关节内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对于高能量损伤的复杂型骨折和难以判断创伤反应的病例,可以先行棉垫加压包扎外固定制动同时给予止血消肿等药物治疗,48 h后如出现张力性水疱的应待10~14天抗炎消肿治疗水疱彻底愈合后手术,无反应病例可即刻行手术治疗。此最初的48 h内仍需密切注意肢体末梢循环等情况,一旦发现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征象出现,则不应继续等待,急症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在此种情况下是必须的[3]。有学者提出在伤后极早期施行手术,以避免出现张力性水疱的想法,在一些医疗条件充分、处理复杂型平台骨折经验丰富的医院,也是完全可以采用的,但术者本身应有充分把握[4]。

近年来高能量损伤占外伤比例日益增高,我们注意到许多胫骨平台骨折同时伴有多发伤乃至复合伤,这些病例往往存在危及生命的情况,经必要的抢救处理后,多已在伤后数日,有部分病例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5]。另外,送院的延误及其他一些社会因素,也常导致错过早期手术时机。对于已经出现大片水疱的患者,不应勉强手术,否则容易导致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应在外固定保护下先给予抗炎消肿治疗,待10~14天后水疱愈合再择机手术;而对于其他无法及时手术的病例,一旦病情稳定条件许可,仍应尽早行手术治疗[6]。我们总结经验,认为对于无法早期手术的病例,在积极治疗急症情况的同时,应尽早给予必要的手法整复,纠正脱位、内外翻畸形,并给予有效地外固定,这对于减轻水肿,减少水疱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合适的药物治疗和棉垫加压包扎也是有效的治疗措施[7]。我们同时发现,对于高能量损伤的Ⅴ型、Ⅵ型骨折病例,即便没有挫伤或水疱形成,局部严重的肿胀仍是不能忽视的问题。这类病例由于双髁及干骺端骨折,多需采取双钢板坚强固定[8],因为不坚强的固定将导致骨折不稳定而加重继发损伤,继而出现持续的肿胀致感染机会增加,同时坚强固定也为术后换药、护理带来方便。但双钢板固定后因张力过高往往出现切口无法缝合或勉强缝合后皮瓣坏死的情况,对于本身医疗条件不充分的,这类患者,可采取7~10天的综合治疗,待肿胀缓解施行手术。

3.3 内固定选择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原则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关节的稳定,单侧劈裂压缩骨折以单纯螺丝钉固定及双侧平台骨折以单侧支撑钢板固定虽也能达到固定目的,但均不够牢固,为术后尽早开始功能操练,我们采取单侧平台劈裂压缩骨折复位后在干骺端应用高尔夫钢板和垂直于骨折线的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双髁骨折复位后使用高尔夫钢板,T或L形支持钢板做双钢板固定。复位后平台下的骨质缺损区给予自体骨或人工骨充填,以支撑复位后的关节面。采取这样的植骨固定方式,近期效果确切,本组病例仅1例关节面台阶大于2 mm,随访2个月未发现关节面早期沉降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Schatzker J,Tile M.The rationale of operative fracture care.Berlin:Springer Verlag,1987,279-294.

2 Lachiewic ZP,Funcik T.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ult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Clin Orthop,1984,182:193-199.

3 齐斌,张满江,王亚军,等.胫骨平台骨折解剖与非解剖复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7,12:214-217.

4 荣国威,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9-1033.

5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49-454.

6 Stevens DG,Beharry R,Mckee MD,et al.The longterm functional outcome of operatively treated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 Orthop Trauma,2001,15:312-320.

第4篇:惊蛰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钢板固定;固定支架;胫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230-02

胫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创伤形式之一,当前治疗的手法主要是固定治疗,治疗的原则既是通过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减少骨折部位骨骼和组织的损坏,促进关节恢复运动功能和骨骼的承重功能,因此,固定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胫骨骨折治疗的最终效果。为了探讨T型钢板固定、高尔夫型钢板固定和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法三种固定方式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胫骨骨折患者进行的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9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40岁。骨折的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伤45例,高处坠落30例,其他原因15例。其中6例出现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包括肱骨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和脑外伤3例。按照Schatzker进行分类,其中I型18例、II型27例、III型43例,IV型1例,V型1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将90例患者按照骨折类型划分为ABC三个组,三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术步骤

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根据骨折的类型确定相应的入路方式和是否切开关节囊;对骨折部位进行仔细观察,同时清除碎骨屑和积血;保留带有软骨面的碎骨,对半月板进行检查,切开周围的软组织对胫骨关节面的损伤情况进行观察;若半月板破裂,则需进行半月板的切除;内收消退,使外侧关节间隙张开,对骨折的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进行关节镜检查,对半月板损伤、关节内血肿、骨折准确位置和塌陷程度等进行确认;对骨折部位进行挤压、牵引等复位,对于塌陷进行恢复,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对于关节面复位后出现的骨质缺损现象,应该优先选着自体髂骨植骨,也可以选择人工骨进行混合植骨,进行植骨时应该注意对缺损处进行分批先后植骨,保证植骨顺序正确,避免将来出现植骨塌陷问题;手术完成后,采用C型臂X线机对内置物进行及骨折复位情况进行透视检查,在膝关节屈伸动作下对关节固定的稳定性进行检查。

1.2.2术后处理

术后通过石膏对患侧进行固定,待患者术后反应消失后,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肌肉和骨骼的锻炼,促进功能恢复。在术后1个月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下地行走,但应注意运动的轻度和避免负重;术后3个月进行X线复查,对骨折的复位和愈合情况进行观察。

1.3评价标准

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大于27分为优;20-27分之间为良;10-20分为中,低于10分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P

2结果

对比结果显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的C组在术后膝关节评分中,与T型钢固定组和高尔夫法固定组的评分结果进行对比,优良率显著较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胫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一般是由于骨骼受到直接的外力作用所导致,具有肌肉附着、无肌腱和血液供应差等特点,如长时间不能愈合,则会导致骨不连等严重影响。这就要求对胫骨骨折进行治疗,既需要固定牢固,又要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促进愈合和功能恢复。

本文通过研究,对T型钢内固定法、高尔夫内固定法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法三种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锁定加压内固定法较其他两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在IV、V型骨折中的疗效最为突出,有效避免了双侧切口固定的,固定效果好,且钢板本身与骨骼不直接接触,对骨膜的损伤较小,利于愈合。因此表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胫骨骨折内固定方法,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春辉,陈日景,邓洁瑜,等.旋人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5(4):385-286

[2] 熊鹰,赵峰,熊竞明,等. 旋人式自锁髓内钉的研制及艋床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l6(1):27-29

[3] 骆洪涛,孙大胜,赵卫东,等.两种髓内针治疗胫骨中下1/3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23(3):295-300

[4] 顾龙殿,王永安,瞿卫,等.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疗效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19(12):806―808

第5篇:惊蛰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植骨内固定术 康复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274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胫骨平台术后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0~54岁,平均37岁。均为新鲜骨折。

手术方法: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目的及原则在于使下陷及劈裂的骨折片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纠正膝外翻或内翻畸形,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新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中尽量保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下,恢复胫骨关节面的平整,并根据骨折情况给予坚强内固定,必要时予以植骨。新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特点主要是:直视关节面,可以准确判断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彻底开窗,可以将关节面最大程度地达到解剖复位;在关节面下有由松质骨紧压后形成的“夯土”,可以对关节面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并防止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复位丢失”现象。

胫骨平台骨折除及时手术治疗外,良好的康复护理和及早进行主动肌肉收缩锻炼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对防止膝关节僵直、促进软骨的修复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

第6篇:惊蛰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骨筋膜室综合征 护理

胫腓骨骨折是骨伤科的常见病,骨折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其常见早期严重并发症,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迅速发展成肌肉坏死、神经麻痹、肾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早期观察确诊,早期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采取的重要手段。我科对2002年5月~2008年10月收治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30例的护理,取得一定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右侧18例,左侧12例;损伤部位:胫腓骨上段骨折8例,中段骨折7例,下段骨折15例;闭合性损伤25例,开放性5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塌方挤压伤6例。

1.2 方法 本组28例早期采用解除夹板、石膏外固定、脱水减压等综合治疗观察,5例症状消失, 23例在连硬外膜麻醉下行骨筋膜室彻底切开减压,在减压的同时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其中16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7例行交锁髄内针内固定,5例行钢板内固定。

1.3 结果 28例因发现、诊断、处理及时,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无后遗症,2例因来院时已发生小腿肌肉缺血坏死,错过了切开减压的时机,最终截肢。

2 观察与护理

护理人员配合医生进行早期观察和精心护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护理观察的指标主要有:皮肤色泽和温度、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疼痛变化、皮肤感觉变化等[1]。

2.1疼痛 创伤后肢体烧灼样疼痛,进行性加重并传向远端,疼痛与损伤程度不成比例,这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信号[2]。护理中要认真听取患者对疼痛的主诉,认真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是原发损伤引起还是肌肉缺血引起。如骨折复位、固定后疼痛逐渐减轻为原发损伤引起,如被动牵拉趾端疼痛加剧,或口服镇痛药无效为后者所致。当患者诉疼痛突然消失时,应高度警惕晚期神经功能丧失所致感觉消失。本组28例占93.33%的患者表现为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患肢趾端呈屈曲状态,被动牵拉趾时引起不可忍受的疼痛。其中5例经解除肢体外固定、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30min内输完,应用3~5d,2~4次/d等保守治疗症状改善,2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立即行硬膜外麻下骨筋膜室切开充分减压后,疼痛迅速减轻。

2.2 肢端血液循环 有实验证明:神经缺血在30min内即可出现神经功能异常;完全缺血12~24h后即可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丧失;肌肉缺血2~4h可出现功能改变;缺血4~12h即可发生永久性功能丧失[3]。因此对肢端血液循环的早期观察至关重要,以便及早发现神经肌肉缺血,及早处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肢体末端皮肤潮红、皮肤温度稍高,与健侧皮温相差2℃以内。当室内压持续增高致血液循环障碍时,患肢皮温较健侧低,甚至冰凉。伤肢远端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正常或减弱。本组4例远端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正常占13.33%,22例较健侧减弱占73.33%,4例搏动消失占1.33%。

2.3 肿胀及感觉异常 胫腓骨骨折后,肢体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肿胀,护理中应密切观察

肿胀的严重程度,与健侧作比较,并定时测定骨筋膜室的压力。轻度肿胀时,患肢皮纹未消失,触痛及压痛不明显,不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中度肿胀时,患肢皮纹消失,皮肤发亮,肿胀波及肢体关节,疼痛明显,影响肢体功能活动;重度肿胀时,局部严重压痛,可见张力性水泡形成,患肢变硬而无弹性,肌肉坚硬成束条状,甚至呈圆筒样坚硬,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活动[4]。此时忌抬高、忌按摩、忌热敷,及时测定骨筋膜室内压力,压力超过25~30mmHg时,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切开减压的准备。皮肤感觉异常是患者继剧烈疼痛之后出现的又一早期症状。本组10例患者有皮肤麻木感,7例患者出现受累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2例患者肢体远端感觉消失,伸屈趾困难或无力,提示小腿骨筋膜室内组织缺血、缺氧和压迫神经,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3 切开减压术后护理干预

3.1 密切观察病情 切开减压术后密切观察肢体的颜色、肿胀程度、疼痛有无减轻或消失,远端肢体的活动能力有无改善,如发现趾端湿冷、发绀、麻木疼痛,可能是减压不彻底,应立即告之医生,及时处理。

3.2 切口的护理 充分的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后,切口用凡士林纱布堵塞,外加敷料包扎或暴露,密切观察伤口渗液情况,敷料渗透应及时更换,如渗出物为鲜红色且范围迅速扩大,考虑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止血处理。感染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将前功尽弃,因此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十分重要,对渗出物做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保持空气流通,严格控制探视,进行保护性隔离,尽早游离植皮关闭切口等,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

3.3 指导功能锻炼 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行切开减压术后,应置患肢于功能位置,抬高患肢。早期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踝关节及足趾的伸曲活动,以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减少肌肉间的粘连,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为预防褥疮的发生,还可指导患者做引体抬臀练习。但要注意早期锻炼要循序渐进,每次以不疲劳为度,逐渐增加活动量,促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

4 体会

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较常见的创伤早期合并症。多发生在伤后4~12h,其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观察,及早确诊、及时彻底的切开减压。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出现两个误区:⑴认为抬高患肢有利于减轻肢体肿胀程度,这是错误的。患肢抬高肢体动脉压降低,会加速小动脉的关闭,使组织缺血加重,应将肢体放平;⑵认为患肢远端动脉搏动的存在为绝对安全指标,其实不然。肢体受伤后,受累区以外的区间情况良好,交通支的血液循环还存在,所以即使受累区肌肉已发生缺血、坏死,远端脉搏仍然存在。因此要求护理工作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掌握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准确识别其早期发病信号,以便配合早期诊断、把握手术时机,加强术后病情的观察护理、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周天洪,伍秀东.骨筋膜室综合征212例治疗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4):412-413.

[2]李银露,郭同,王满宜.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5(11):670.

第7篇:惊蛰的古诗范文

骨折是指骨头或骨头的结构完全或部分断裂, 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 大多是因为受到外力伤害而导致的骨断裂。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休克、发热、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情况 ,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带来较大的影响。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但同时, 有效的护理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帮助更快更好的痊愈达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团。在本次的讨论中,笔者即对临床护理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 巧年4 月至2 016 年4月收治的4D 例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 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干预; 再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4D 例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中, 男性患者23 例, 女性患者17 例;患者年龄最小的2 0 岁, 年龄最大的58 岁, 平均年龄( 3.5 3士.2 6 )岁; 病程h3 口d0, 平均病程( .2 3士.0 4 ) do 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2 例, 女性患者18 例; 患者年龄最小的19 岁, 年龄最大的60 岁, 平均年龄( 3.5 9士.2 4 ) 岁; 病程h5 田d , 平均病程( .2 2士.0 5 )do 选取的患者中, 股骨骨折3 0 例, 髓骨骨折20 例, 胸腰椎骨折巧例, 四肢骨折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 0.05 )。

1.2 方法。

①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按照医嘱为患者派送所需药物、静脉注射、病况检查等基本护理, 关注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 并为患者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

②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首先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接触后, 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了解, 尤其是心理信息和客观量化的心理评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 然后, 在进行护理期间, 对患者进行适宜的心理鼓励和指导, 留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心理上的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对病情的紧张、忧虑;同时, 对患者进行认知疗法。尽量让患者把自己对事物和个人的看法说出来, 从患者的表述中观察患者的态度, 转变患者的消极情绪, 为患者建立全新的自我认知,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应对病情; 最后, 在日常生活中带动患者多做放松心情的练习和运动, 比如深呼吸练习、意识性呼吸练习、叹气练习等等,并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 转移注意力。还有, 如果患者表现出疼痛难以耐受的情况, 要及时使用药物来对其进行缓解, 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脸色等, 做好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 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 v A s 评分法) 来对患者的疼痛感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为O 分, 其中:0 分, 无痛;1 田分, 有轻微疼痛; 4 王分, 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7 口O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

②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取平均值来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的研究中, 相关的统计结果均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表达, 并且将数据输入到SP S 1.9 0 软件中去, 其中, 计量资料以`牙士s ) 的形式来进行表示, 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丁值检验, 计数的资料则以( % ) 的形式来进行表示, 然后再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卡方值检验。在两组间进行对比, 对比的值用尸来表示, 当六0.05 时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比较。

在进行护理干预前,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 无明显的差异( P .0 05 ) ,而在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

第8篇:惊蛰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三维重建;数字化技术;胫骨平台;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6-42-02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Solid Model of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ZHANG Yunpeng1REN Longtao2

1.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the Second Hospital,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2.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Taiyuan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Taiyuan 03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solid model of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based on CT scanning data by using PC. Methods A three-dimensional solid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The CT scanning data of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were input into Mimics softwar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solid model. Results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solid models was performed in 5 cases of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solid model of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is feasible and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Digitalization;Tibial plateau;Fracture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下肢骨折类型,约占所有骨折的1%[1]。但其复杂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时却具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线,即利用个人计算机及现有各种商业软件,使用CT原始数据建立三维实体模型,指导临床诊疗工作的进行,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前期准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实验数据胫骨平台骨折选定区域行CT扫描(扫描条件:Toshiba aquilion 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电压120kV,电流120mA,层厚0.5mm,扫描时间1.5s)。得到的原始数据(Dicom格式)5例,均为胫骨平台复杂骨折;男性,年龄40~60岁。

1.1.2软件要求Mimics10.01;Windows XP;Professional SP2 64bit。

1.1.3硬件最低要求个人计算机,CPU:Intel 酷睿2双核T5470(1.6GHz);内存:1G;显卡:384M;硬盘:120G。

1.2实验方法

1.2.1胫骨平台骨折三维模型重建输入选取的CT原始图像数据(Dicom格式),设定阈值(Thresholding);选定软件中设定的Bone(CT)Scale,然后运行(Calculate 3D)重建三维实体模型,即可得到胫骨平台骨折的初步三维模型。然后进行编辑,运用相应工具功能去除多余的噪点,可将非常细小碎骨片去除,以便减小后期处理运算量及得到较好效果。

1.2.2选择目标区域与去除干扰区域首先选择胫骨平台骨折目标区域,即对诊断治疗有价值的或准备进一步研究的区域。将影响目标区域的干扰部分骨骼去除,如正常的股骨下段、髌骨及腓骨上段,其中相互独立部分用分离命令进行操作,重叠连接部分用切割命令进行操作。

1.2.3测量运用mimics中的测量工具,对目标区域中各种参数(如长度、角度等)进行测量。

2结果

本实验中应用CT扫描原始数据(DICOM格式)直接导入医学图像建模软件Mimics中所建立的5例胫骨平台复杂骨折三维实体模型(图1),外形逼真,操作过程科学严谨,结果真实可信。可用于辅助临床诊疗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做前期准备。

3讨论

3.1胫骨平台复杂骨折三维建模的诊疗价值

胫骨平台骨折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压缩和移位。因损伤程度不同,为了获得最佳的治疗,必须掌握损伤的个体特点,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影像学研究,并且熟悉治疗这种复杂骨折的各种技术。一个困扰主治医生的问题是如何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若采取手术治疗,由于骨折复杂,手术风险及难度均较大,存在如何增强术中操作针对性及目的性,避免盲目的手术操作,减少周围组织血运破坏的问题,同时还有如何选择合理的内固定器材,防止因反复折弯影响内固定物的力学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均可通过术前建立骨折三维模型辅助诊疗来解决。

3.2实验数据和硬件配置方面的要求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为CT原始数据,为Dicom格式,此种数据格式包含了所采集影像资料的全部信息。本研究所用的数据为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得到,层厚为0.5mm。但是对于普通或螺旋CT,只要将扫描层厚设置到一定范围也可达到要求,层厚越小将来三维重建的效果也越好,一般不应大于1mm。本研究所要求的硬件条件也很低,即为普通的个人计算机,达到上述要求的配置即可胜任工作,进入软件处理即可获得良好效果的胫骨平台骨折三维实体重建模型。

3.3三维建模传统方法与本课题研究方法的对比

传统的三维建模方法主要有几何建模法和三维坐标仪建模法。几何建模是通过物体的尺寸和形状来构建[2]。这种方法简单、快捷,对于形状较规整的物体较适合采用此法。三维坐标仪建模是通过三维坐标仪采集标本的空间坐标后输入计算机建模。这种方法所获得的数据比较精确,但对于结构不规则的物体效果不佳[3]。另外,该仪器也非常昂贵。而本研究所采用的是图像建模法,它是通过CT或其他手段获取物体的图像资料,通过相应软件标定目标物体的边缘空间坐标,以此建立三维模型。此方法适合于对不规则物体的建模。由于CT等技术的发展,现在多数相关研究均是通过此法建模,它不仅具有传统方法造模快捷、精确等优点,而且克服了传统方法效果差、造价昂贵等缺点。而此方法与现在应用广泛的CT工作站三维重建也是不同的。现有CT工作站三维重建虽对复杂骨折的诊疗大有改进,但最终呈现给医生的只是几幅特定角度的三维重建后图片,要想查看可旋转的三维图像必须在医学影像工作站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复杂、不便。另外医学影像工作站建立的三维重建图像并不是实体模型,不能以DXF、IGES、STL或点云等格式导入相关软件进行编辑处理,因此不能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而本研究直接将CT原始数据导入到相关软件进行三维实体模型重建,通过简单操作即可观察所需各个不同角度的二、三维图像,并为进一步的有限元分析和个性化内植物设计研究做了准备,拓展了CT原始数据的应用价值。

3.4三维实体重建模型在临床各领域的诊疗及拓展应用

在颌面整形外科领域,Hassfeld等[4]建立了颌面骨三维实体模型并用于模拟各种整复手术。在脑外科领域,夏德林[5]进行了颅骨缺损修复方面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在骨科领域,Heegaard等[6]建立膝关节三维实体模型并用于模拟全膝关节置换中。三维重建模型不仅在临床各领域有较多诊疗应用,而且还有进一步的拓展应用。自从1972年Brekelmans等[7]首次将有限元法用于骨骼的应力分析,有限元法在骨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苏佳灿等[8]进行肱骨三维模型重建后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而曾文等[9]则通过建立三维模型辅助个性化外耳支架的设计与制造。但上述研究多是基于正常骨数据来模拟各种骨折情况,目前直接利用骨折CT数据建立三维实体模型用于诊疗的报道还较少,而利用建立的骨折三维实体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有限元分析及个性化内植物设计的报道则更少。

3.5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CT原始数据在个人计算机上应用各种软件进行三维实体模型重建,可以让医师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位患者的具体骨折情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为后期的进一步研究做必要的前期准备。它还可作为医患沟通的桥梁,让患者更真实的了解病情。也可以看到,本研究所建立的胫骨平台骨折三维实体模型在外形上非常逼真,但与实际骨折情况仍有细微的差距,而且现有软件中的各项操作仍比较复杂,后期的一些处理也比较困难。我们认为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对胫骨平台复杂骨折的诊疗提供了帮助,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展示出它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王承武. 骨折[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9-1020.

[2] 李雪迎,王春明,殷秀珍,等. 颈椎牵引过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 中华理疗杂志,1999,22(6):350-353.

[3] Beckner MA,Heggeness MH, Doherty BJ. Abiomechanical study of Jefferson fractures[J]. Spine,1998,23(17):1832-1836.

[4] Hassfeld S,Muhling J. Computer assisted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a review and an assessment of technology[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1,30(1):2-13.

[5] 夏德林. 基于CT数据、快速成型技术个体化钛合金颅骨缺损修补术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6] Heegaard JH,Leyvraz PF,Hovey CB. A computer model to simulate patellar biomechanics follow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the effects of femoral component alignment[J]. Clin Biomech(Bristol,Avon),2001,16(5): 415-423.

[7] Brekelmans WAM, Rybicki EF, Burdeaux BD. A new methods analysis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keletal parts[J]. Acta Ortho Scand,1972,43(5):301-305.

[8] 苏佳灿,张春才,禹宝庆,等. 肱骨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学意义[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0):244-245.

第9篇:惊蛰的古诗范文

[摘要]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方法测试3种内固定器械治疗同侧股骨颈并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取12根成人新鲜股骨标本,依据Evans-Jensen分型Ⅲ型制作骨折模型,其中小粗隆部分的骨折向上波及到股骨颈中部。将骨折复位随机分成3组,每组4例,依据标准技术分别予以股骨近端锁定板、动力髋、PFN固定。将各组固定模型置试验机上测试骨断端的张开角、应力分布。结果:股骨近端锁定板骨断端的张开角明显小于动力髋组及PFN组。骨折端应力分布,股骨近端锁定板组包括张力侧各点均为压应力,动力髋及PFN固定组在外侧测试点为拉应力。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板的各项生物力学性能均优于动力髋、PFN固定。

[关键词] 同侧股骨颈并粗隆间骨折;生物力学;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032-03

Biomechanical study of three different fixtors in fixture of ipsilateral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and femoral neck fractures

DOU Qingyin,WANG Pengfei,HAN Yun,CAI Weido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Songgang People′s Hospital,Shenzhen 5181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different internal fixtors. Methods: 12 fresh adult cadaver femoral bone specimens were used to made ipsilateral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neck fracture model,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random,and fixed by PFN,DHS and femoral proximal locking plates 3 differently.All the fixtors model were evaluated by biomechanical test.Experimental tests included the opened angle,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edge of fracture. Results: The PFN,DHS groups′ open angle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femoral proximal locking plates group under every load.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outer fracture sites of PFN,DHS groups were pulled stress,while the femoral proximal locking plates group were pressure stress. Conclusion: The biological mechanics property of femoral proximal locking plates are superior to the other fixed devices.

[Key words] Ipsilateral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neck fracture; Biomechanic study; Inter fixtor

股骨颈并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较少发生的骨折,其广泛的骨折范围给治疗带来困难,笔者曾利用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此型骨折2例,获得较好效果。为验证股骨近端锁定板的固定效果,笔者采用尸体骨制作股骨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模型,分别以股骨近端锁定板、动力髋、PFN固定,行生物力学测试。

1 材料与方法

1.1 骨折内固定模型的制作

取12根新鲜成人尸体股骨标本,依据Evans-Jensen分型Ⅲ型制作成股骨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模型,在此基础上,小粗隆部分的骨折向上波及股骨颈中部。

骨折内固定模型的制作:将骨折复位随机分成3组,每组4例,依据标准技术分别予以股骨近端锁定板、动力髋、PFN固定。

1.2 生物力学测试

将股骨远端包埋于牙托粉,使股骨长轴与垂线成20°角。包埋后股骨长度平均为43 cm。实验过程中标本保存在-400℃超低温冰箱保存。实验标本骨折线两侧沿复骨折线对应贴10片应变片,应变片与骨折端垂直距离3 mm,应变片之间距为15 mm,其中1、2号应变片位于股骨距处骨折端。实验均在万能试验机上进行,使用YJ-31型静态电阻应变仪记录数据。制作模拟髋臼形状的半球型加载卡具,使加载时受力分布均匀。为了使载荷接近正常人的体重范围,张开角度的测试、骨断端的应力分布、骨断端的接触面积的测试中载荷选择了以800 N为中心,左右共载6个载荷值。

张开角度的测量:在股骨大粗隆上端骨折线两边钻入2枚直径为1.0 mm克氏针,长约15 cm。将标本安装于SCC-44100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垂直加载200、600、800、1 000、1 200 N,加载后用千分尺测量不同载荷下2枚克氏针的点位移,可求出不同载荷下骨折外侧的张开角度[1-2]。骨断端的应力分布情况:应变片连于YJ-31型静态电阻应变仪,将试验骨安装于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加载试验,加载速度为1.3 mm/min。载荷由200 N逐渐增至1 200 N,读取应变值,每1个试件加载3次,读取数据,去掉无理数值取平均值,再将5个试件的试验结果取平均值,即可求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个载荷状态下的应变值。从骨折端的应变值计算出骨折端的应力分布。

1.3 统计学处理

张开角比较采用SPSS12.0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张开角度的测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