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阅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阅读教学

第1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阅读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35-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任何一册小学语文课本都是以阅读课文为主体的。因此,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便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阿基米德曾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笔者认为,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有一个支点,那就是学生自身文化的建构与积累。探究性阅读的核心就是:阅读是一种思考活动,它强调阅读的兴趣先导,阅读的问题意识;强调读者与作者、与老师、与同学的平等对话。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文化,就会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就能够在语文阅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也就会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求得学生自身的学识、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育人目标和育人要求。

文学家朱自清曾说过:“把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见,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对促进学生阅读兴趣有极大的作用。我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首先为他们规定明确具体的任务,通过朗读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再用默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复述也是阅读教学常用的方法,它既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记忆,又能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抓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阅读教学。不要给学生规定读多少书,读什么书,要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对于高年级来说不一定了,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自主学习,会自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不自觉的学生,那就得下死命令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重视文化建构与积累的问题,不应把阅读作为一个技术的过程,只是重视阅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技能,而更应该把阅读作为文化建构与积累的过程,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积淀。不应该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整体的把握和美的感受,而应注意把握作品的精髓,让读者的心灵与作品碰撞。

采用不同的阅读形式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充分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范读、领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默读和快速读。要把讲析的时间省出来供学生读课文,力争让学生有时间多读几遍,使其在多读中悟情,在多读中明理,在多读中得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重视文化建构与积累的问题,不应把阅读作为一个技术的过程,只是重视阅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技能,而更应该把阅读作为文化建构与积累的过程,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积淀。不应该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整体的把握和美的感受,而应注意把握作品的精髓,让读者的心灵与作品碰撞。 教师自己应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阅读空间,作阅读型、学者型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已由知识的被动传授者转向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探究者。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下,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唯其如此,学生的文化积累与建构才不致成为空话。教师也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主要是借助语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语言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直觉经验,教师也可以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直觉经验。课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蕴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人们在解读课文的言语时,无需把这些生活底蕴都找到。

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材料是教材。教材的课文篇目虽然有限,却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应当重视课文的阅读教学。从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角度看,教材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尤其是朗读、背诵,指导学生重视自己的生活积累(文化的建构与积累),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2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一、泛读——预习课文,解决生字、新词的读

预习课文是学生阅读实践关键的一步,是解决字词障碍,理解字词,理解课文的基础。这一阶段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反复自渎课文,同时一边读,一边勾出不认识的字和词语,然后对照生字表,根据拼音读懂生字。也可以借助字典来学习生字、新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读懂课文。不能只叫几个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性地朗读一遍,而更应面面俱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读懂。特别是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引导、鼓励他们流利朗读课文,并教给他们读懂课文的方法。

二、初读——强化初读,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朗读课文

在学生解决了课文生字的读音后,教师要强化初读课文,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首先可以让几个学生练习示范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读漏的地方指出来,及时给予纠正。然后,教师领读,把课文读熟,只有熟读课文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难读的生字,词语,句子提前给予指导,为学生的朗读扫清障碍。

三、通读——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首先应通读全文,再知文章之大概。”所以教师在学生能流利朗读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整体的认知。教师可以提出:读读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或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练习。让学生再次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对照问题去思考,养成读书思考地好习惯。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和思考,各抒己见,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达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四、精读——精读课文,以读促悟,品读课文

《课标》强调:“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默读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能够防止相互干扰,有利于思维的开拓。默读时指导文章的韵味,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捕捉文中重点词句,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学习《草原》一文,课文歌颂了蒙汉人民团结友爱的深情厚意,由于学生对草原的自然景观没有直接的感受,因而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要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真去体会,去感知语言的美,从而体会草原的美丽。

五、导读——重视对语言的积累

阅读教学要重视对语言的积累,让学生把文本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识真正的目的,在对课文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对好词、佳句、名篇,要教给方法,让他们多读,熟读成诵,对于重要的课文还要能够复述出来。

第3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 情感 兴趣 教学语言 教学艺术

目前,语文教学的情况是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若考到课外阅读则愁眉苦脸,如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阅读教学没有达到素质教育所预期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部分,一般情况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学过程结构和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阐述。用朗读、默读、讲解、描述、提问、讨论和教材处理等浅层次的操作方式对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学基本技能的表述,仅限于这对于语文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能力和水平,获取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缺乏深层次的或根本性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从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出发,对语文阅读教学艺术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

语文阅读教学相比其他在各科教学,是更具艺术性的学科。这种艺术的首要的本质的目的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愿望和动机,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性强弱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语言具有信息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作为语言基础学科的语文,而且还处处蕴含着形象性、情感性、意境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其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等多方面的知识,给语言这种工具增添了具体、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语文阅读具有下述三个特征:

(一)语文阅读具有学与教相互活动的作用

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的目的,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点拨、提问、答疑、朗读、讲解、组织讨论等方式向学生输出信息,传授知识。在这种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参与阅读的内在动力的大小、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语文阅读的效果和效率。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听读说写活动将他们对课文理解和对知识运用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一步步达到预定的阅读教学目的。

(二)阅读是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运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等技能技巧,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吸收思想知识营养,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整个阅读过程是一种训练语言技能技巧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这就是阅读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化的吸收过程。

(三)阅读是复杂的情感活动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阅读过程是读者经历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凭借对文字形象的感知、想象获得感性的情感信息;阅读议论文,通过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方式获得理性的情感信息。所以,语文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二、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

语文阅读决定了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结构要素,这是其本质特征。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下述三个要求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构成要素。

(一)讲究口语艺术

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是阅读教学语言有正确的示范性,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推广应用的时代,永远都是口语运用的艺术,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

(二)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直接通过语言训练可以提高语文阅读中的思维。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三)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字词句篇之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以理驭情,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艺术的基本要素是情感、思维、艺术。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

参考文献:

第4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以阅读课堂的提问为例,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认为没有任何疑问了,教师采取于无疑处提出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对于一些看似较难的知识点,教师采取化整为零的提问方式,一步一个台阶,让学生感觉到该部分的知识点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这对于树立学生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当然,艺术性并不仅仅在于教师如何提问、如何讲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是否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策略,使对学生的评价也具有艺术性。如果教师的评价仍然是呆板的,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教学就会沦为一种形式。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审时度势的提问、富于技巧的讲解、充满鼓励性的评价等,都会加快语文知识转化的进程。同时,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对策

艺术教学对于提高和巩固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关策略,充分发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作用。

1.诵读激活语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将诵读放在首位,这对于激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意义。诵读不是读一两遍,而是要“熟”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读,可以采用默读、吟诵以及朗读等各种方式,通过熟读让学生学会边思考边理解,用心去体味文章所包含的意境和情味。比如《背影》一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语气的升降、改变,可以从内心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美文是用来欣赏的,而要真正领悟美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只有读者自己去用心感受,才能够体会到“四次背影虽然不同,但是,却都体现了作者想念父亲的至深之情”。阅读的教学艺术,不是由教师找出关键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而是由学生自己去阅读和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知、联想以至触摸作品的内涵,进而引导学生独立体会作品的精髓。同样以《背影》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诵读,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然后由全班学生共同选择“佳句”,请学生当堂诵读,再对学生在语调的高低、缓急以及强弱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接受“思念”之情的效果非常好。

2.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学生预习不能仅限于课本内容,还必须改变教师只布置不督查的现象。否则,就可能使得整个预习成为一种形式。事实上,课前有目的的阅读,加上教师在课堂上对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测,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讲授《泰戈尔诗三首》时,在课前安排学生查阅有关作者生活背景、诗集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这对于体会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采取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既为学生解答了一些疑问,教师在讲解泰戈尔的诗歌时也会更加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的策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也具有重要意义。

3.优化提问“技巧艺术”

第5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兴趣;课内外

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 “满堂灌”现象: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若题目灵活或考课外阅读文段则愁眉苦脸,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远未能达到素质教育所期望的目标。因此,教师要 “授之以渔”。“学语文”最终目的是“用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水平。本人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从学生主体出发下足功夫,激发阅读的兴趣、加强课内、外阅读。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改变以往的“奉送真理”的教学法,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语文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觉得语文不再枯燥乏味了。 当然,教师无需刻意设计教学环节,“润物细无声”是才是最佳境界。要让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在阅读的实践中历练。

二、加强课内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热情的鼓励学生,使学生爱问。

1.创设启发性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课题入手,抓住课题中的重点词推想课文主要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发现”,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于结尾处创设情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探究学习的欲望。

2.补充课文材料。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学服务。文本材料总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研读中,如果教师能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3.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时间越少越好,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凡是学生知道的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课堂上,要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打动学生;以简笔勾勒的绘画展示文本;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其智能。

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教师要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4.“拓展延伸”。它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因此要安排好课堂“拓展延伸”环节,应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或培养学生与文本要求有关的能力。

5.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而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早自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遇到剧本、小说等课文,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或表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语文语感,也使他们初步体会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我要求学生背诵,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这将会促进学生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课外阅读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依照学生的兴趣推荐他们喜欢的书籍,让阅读这道大餐既有营养又丰富,能增加知识,拓展视野,提高人文素养。教师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通过每周的一至二节课外阅读课让学生从学生的“黄金屋”中去找“颜如玉”。

第6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体;多样化;情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65-02

[作者简介]何丽华(1986―),女,广西柳州人,本科,广西柳州市景行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一、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阅读是学生极具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优化设计,阅读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实践、感知、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按照学生阅读行为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感悟文本,获得阅读体验。教师扮演的角色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是一幕戏中的导演,更应该是戏中的角色,他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排演,并跟着他们一起演”。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却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正确的点拨;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教师适时引导阅读;学生遇到不明白之处,教师要给学生诠释;学生遇到难懂的文章时,教师要给生讲解透彻。总之,这些环节的过程设计,一定要围绕学生的阅读行为来进行。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明白: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主动读。这种主动阅读、真心实意感受比教师分析效果更加显著,意义更加深远。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更应该以学生为主,把阅读权力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交流。总而言之,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给学生构建一个提升阅读能力的平台和主动参与的空间,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对阅读教学课堂整合优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也体现了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深刻理解。

二、多样化的阅读形式

朗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齐读为主,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形式过于单一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堂里,教师应竭尽所能创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录音范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四人小组自由朗读等,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如笔者执教《台湾的蝴蝶谷》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第一遍自由读,学生发现不同的连贯动词;第二遍小组读,学生着重读了连贯动词;第三遍全班齐读,学生感悟到了蝴蝶愉快、高兴的心情。多样化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独到的作用,朗读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穿插或者分别使用。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同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这样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亲切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快乐、主动地学习。多样化阅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以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去感知文本,融入其中。

三、创设情境提高主动阅读积极性

小学低龄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性不长,阅读量不多,但小学阶段有四百万字的阅读量,教学起来难度很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怎样让孩子对阅读有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运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或挂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生动的阅读氛围中,积极体验、想象和感悟。学生喜欢上阅读,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时,梅兰芳虽然是世界著名的京剧大师,现代的孩子却对他没有一点兴趣。上课时,笔者没有直接切入正题,而是带来了许多脸谱图画给学生欣赏。顿时,学生来了兴致,纷纷加入进来。然后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梅兰芳的剧照,于是学生对他有了好奇心。最后笔者引入课文,让学生去认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让学生去品读“世界闻名”一词,感悟其含义。又如教授《蚂蚁和蝈蝈》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时,在课堂上笔者让孩子去当一当慵懒的蝈蝈,演一演乘凉、弹琴、唱歌,又让一部分孩子演蚂蚁搬粮食……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也领悟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和课文中的语言内涵。在教授《月亮湾》时,笔者模拟月亮湾山寨正在招聘导游,还将导游分成不同星级。这样的情景深化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分别请几位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月亮湾的景色,学生们兴趣更浓了。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做了一次生动的口头作文,也在口语训练中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积累能力,更体现出了阅读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思想。

四、创新、开放阅读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和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在学生的精神处于十分放松的状态下,他们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才能够获得解放,才会有创新的可能。传统的教材墨守成规,教师只能按教材内容教学生。仅仅依靠课本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去处理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程度,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例如,在执教《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教材的主旨是让学生明白风先生和太阳公公的本领其实一样大,但是学生有的说是太阳公公本领大,有的则说是风先生的本领比较大,最后学生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完全打破了起初课本所给的教学思路。教育家常常说“教无定法”,这就是学生创新、开放精神的充分体现。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校园和课堂的常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活跃思路。只要树立语文阅读教学观,让学生畅所欲言,我们就能够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培养质疑和应用能力的阅读课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过程是实现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好比一座灯塔,指明了语文教学的认知方向,教师将更好地起航,让学生在发现、感知、体验中,实现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和构建。

参考文献:

第7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一、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思想是关键,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目前,在我国农村很多初级中学的阅读教学中,的确有应试教育倾向存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具体表现在“偏”:偏重知识的传授记忆,忽视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审美情趣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偏重讲授法,忽视发现法和学生主动精神;偏重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差生。应试教育为求升学的急功近利,便不惜打快拳,走捷径,于是画重点、抄答案、满堂灌、死背书等淡化悟性训练的教法便盛行不衰。另外,凡是与中考有关的内容就大教特教,与中考关系不大或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少教甚至置之不理。应试教育的诸种表现,产生了诸多弊端与危害:缺乏对阅读主体的真正尊重,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只学到一些知识与应试技巧,感受不到优美的文学作品的魅力,使学生负担加重,过早地告别快乐的童年。所以,要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根本改变,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惟考是从的非正常局面,而向素质教育迈进。

二、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指导学生以课文为中心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工作方法。阅读教学是教育性与娱乐性统一的过程,即是“寓教于乐”的活动。而目前,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往往“目无全牛”,使许多有血有肉的文章被肢解成了苍白无力、毫无感彩的零碎细块。因此,当前广大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方法还有必要改进,我觉得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

阅读教学必须充分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的思维主要靠激趣,如何激趣呢?我以为应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学生对小说一类课文比较感兴趣,但有些长篇小说的节选,情节比较简单,如《丑小鸭》,如果让学生读课文,肯定枯燥无味。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让同学讲节选前的一部分,那么后面的故事将如何发展呢,这样就既引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又欣赏了故事。(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因此在教《皇帝的新装》类童话和民间故事时,就采用这一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提倡启发式教学

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务。启发式要设疑解惑,例如,谈话法和讨论法就是两种很好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学生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

三、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你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就成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

四、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读是为写服务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阅读本身是一次快乐的旅行,任何孤立的、封闭的、凝固的方式都行不通。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都要通过学生去探求,在探求中要及时进行写作能力的迁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多了,“厚积而薄发”,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8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师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摒弃阅读的“功利性”,坚持阅读的“广博性”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学生的阅读内容作适当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误区和以作文选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那样广泛博览。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讲清道理,向学生介绍那些学有所成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作家的治学经验。有时还利用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例子启发学生,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弄清读书与做学问、写作、生活、做人的关系,告诉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写作,即使学习写作,只读作文选,你写出的文章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永远是“学生腔”,难有创新。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广博地阅读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科幻、天文地理、科普小品……只有广博地阅读,写作时才能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联想丰富,左右逢源。

2.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在具体的指导实践中,我发现,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好奇又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此阶段,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还可读一些具体形象的故事、寓言等。此外,结合课文以及教材中的“图书箱”的介绍,适当评介一些名家名作,如《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童年》、《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二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特别是初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羊脂球》、《格列佛游记》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3.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经常交换读物,使“阅读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种类繁多的好书,视野更为开阔。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重庆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会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做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

3.组建班级网络读书沙龙。

第9篇: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其实,如果关注了这两个概念,就会发现它们的一些联系与区别,从主体上看,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而阅读教学则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从实质上看,阅读是个人接受、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在意义目的、要求任务、方法过程、价值取向上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阅读教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教材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清楚地认识阅读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当你听完课后,你去询问执教者或是听课教师,他们也都会感到茫然。因为这是一个很少被人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不能代替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多元”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例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集体讨论“通过阅读,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些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的理解多达十几种,真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甚至有的是误说错解,老师要么是“听其不语”,要么是言不由衷地说些赞赏的话。透过热闹的表面现象,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一些与过去矫正过的现象:因为老师过分注重多元,只是表面的合作、探究、讨论与交流,因此学生对文本有好多种理解,甚至是错误的、违背实际的,老师却加以鼓励。

当然,学生理解的地方我们固然应该尊重,但是教师的引导也不容忽视。没有了教师的引导,没有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方向的层层推进,学生的认识和感悟停留在初始理解的层面,那他们的感悟,说与不说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在向“阅读”层面滑坡。我想,这亟待我们去关注。

二、学生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

语文教学中老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导”不容忽视。如果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掌握了阅读方法,汲取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发展了思维,丰富了感情,可见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例如,在讨论“通过阅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这个问题时,老师该如何操作呢?我们不妨这样设想:老师在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筛选、整合,概括地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只要求学生说得简洁明白,教师适时采取渗透概括的方法,捕捉信息的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与阅读教学之间仅仅一步之遥,教师的解读能力和教学智慧在课改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阅读愿望有待阅读教学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