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课堂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点体会。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表状、结构,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
2“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它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所以,只有对现有的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能有创新。“义理有疑,则濯支旧见以来新意。”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我们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出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种侵略行径深恶痛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从正面角度去考虑,它往往使学生认为“中国在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到了破坏,人民受到了奴役,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干脆提出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
3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新编的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如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可以列举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新时期高中历史往往涉及多个问题,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必须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历史课本上各个标题之间的联系。有的历史教师在上课时,讲解重点和难点层次分明,有条有据,整个课堂把握得当,学生听起来感觉清晰可见;有的教师却不注意把握层次,分不清主次,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懂得通盘考虑,注意历史标题之间的联系,尽量使学生学起来有系统性和层次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历史课堂结构必须要严谨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都要有章有序,不能是一盘散沙,新时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历史课堂结构的重要性,把握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学习,其效果是不同的。历史教师要有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既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必须有张有弛,拿捏自如,做到有“严”有“活”。具体来讲,新时期高中历史课堂的“活”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在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严”指的是历史课堂上要有严格的纪律,在教师讲解问题时,学生要认真听讲;在参与小组讨论时,学生不能无拘无束,信口开河,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回答问题。
(二)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在这一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让学生懂得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判断、比较、归纳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
(三)准确把握“疑”与“释”的关系
学习过程就是不断突破疑问的过程,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要注重“设疑”,更要注重“释疑”。这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渴望中。例如,在讲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教师可先不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材料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通读材料后去思考,教师只需给予适当点拨即可。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保证学生能够在讨论和充分的探究以后找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手段必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优美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任何课程的教学,对教师语言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教学语言的成功与否对于课堂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历史教师要注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历史课堂的语言充满趣味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历史课堂充满期待,喜欢上历史课。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知识储备量,并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便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好奇心
课堂上最后的总结,会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另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可以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在小结中,教师要设计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总结
科学研究的成果和自身学习的实践结果都告诉我们,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最好。多媒体教学形象直接、声画皆备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使学生多感官参与、交叉吸收,较容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情操是历史课堂的重要任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奉献、团结、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等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不能有效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逼真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画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感同身受,引起情感的回荡,使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例如,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依次给学生播放了视频资料《马恩河战役》———胶着、《凡尔登战役》———惨状、《索姆河战役》———激烈,以及大战给世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此时,我顺势指出: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战争是人类的浩劫、战争是人类的噩梦,今天学完这一课,希望学生从小就能在自己心灵的深处栽下一棵“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幼苗,并使之不断成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就非常有效地树立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从小就树立“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观念,从而在长大后,能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在初中历史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效果明显,优势不可代替,但不形成“唯多媒体教学课才是优质课,才是好课”的认识误区。我们都知道,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多媒体教学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况且传统教学方法也有很多优点,我们绝不能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的错误,而应该在批判中吸收、改革中前进。教育教学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应该让二者取长补短,巧妙结合,才真正是一节好课。
2.有效地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的问题
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教学的关键,课件制作和使用的好与坏,要看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但在现实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有些课件制作水平高的历史老师,在一节课中尽是呈现动听的歌曲、引人的影像、好看的图片、详细的资料,结果把历史课变成了欣赏课,学生鲜有思考和探索,不由地偏离了学习的轨道;而另一些课件制作水平低的历史老师,直接用光盘,有时直接下载网页、有时乱拼瞎凑,结果造成课件模糊不清,上课无结构,无条理,学生易疲倦,易埋怨,这两种情况都存在的,都使多媒体课上得无效率、无效果。
三、结语
人文价值即彰显人的作用,强调人对改造社会、在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我国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在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下,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此,笔者立足工作实际,基于人文视角,对其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植入的重要性及其教学实践的创新之策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水平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实践及其教学尝试。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认为价值 课堂教学 历史文化
历史往往反映着过去时期的民族沉淀,展示着过去和现在、未来之间的某种联系的一门学科。通过阅读历史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对于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增进初中生对民族过去了解,笔者认为,导入人文价值对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策,本论文将从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学任务极其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一、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为学生更好的展示了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演变规律的认识,即历史演变的批判继承性。正如同志所说的,“学习民族的历史遗产,并用的方法加以批判性的总结。”我们今天的发展只是中华民族长久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我们信奉的唯物历史观,但也必须以继承传统历史为前提。我们应正确面对历史文化,继承、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也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精神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弘扬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培育学生养成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等。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此外,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从历史发生的背景、对时代的价值意义、历史成败的原因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发散性的逻辑思维,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逻辑判断能力。
二、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确认,首要解决的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归属范畴,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形式,还是历史运用的一种形式,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追求对历史现象的还原。而历史运用则是历史学家在系统整理人类历史的基础之上,针对历史的本质及意义而做出的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过程。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不单是有限的时代、国度,反而包含着更广阔的历史时空,在感受过去时代环境、与不同地域的人进行思维性的交流沟通,从而广泛吸取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智慧及优秀经验,在世界历史的无线进程中,感受个人有限的生命体,实现自我生活、价值的超越、升华。
由此可见,历史学家的工作,往往有着细致、繁杂、明确的目的性特征。而中学生在整个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还达不到历史研究的层面,学习的目的也绝不是让其去寻找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应用层面。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强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拓展其历史阅历积累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寻求一些规律性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三、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思考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人寻求社会化的一种途径,是人实现自我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性过程。由于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复杂性、综合性的特征,决定着实际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靠某一门学科专业知识而解决的。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呈现的综合化特点,使得现代的教育及课程设计也日渐趋于综合化。而历史本身就与各种边缘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学科自身的发展轨迹就是一种历史形式。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需要深入的挖掘上述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比如,在与历史有着深刻联系的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学时,而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及法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该时期历史状况。
除此之外,人力教育对国家的安定及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历史所描述的大多是人类社会的过去,然而,时间是连续不断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都统一于时间的维度上,过去所形成的史学思维模式,对人类认识现实生活及预测未来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史学思维模式是人类社会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必不可少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倘若缺乏历史教育这一基础,便也就不存在可持续性的社会稳定及进步。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世界各民族只有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传统,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关系。我国历史学有着包含儒家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内涵,对民众个人的成长进步,以及民族的繁荣昌盛,都有着基础性的地位。
总之,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实践,有着越来越高的地位,日渐成为社会文明的强大推动,它不仅可以培养社会成员的历史意识,历史学科以其厚重的内涵,还不同程度上吸引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去拜读它、专研它。
【参考文献】
[1]鲍坚勇.中学历史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J].考试周刊,2009(14)
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有的高中历史教师还是以“以教材为本”的标准来评价课堂教学,偏向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教学行为,看教师是否较好的处理教材内容,是否突破教学重难点等,而对于学生如何学,学生学习效果怎样,在评课时甚少关注。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也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既要观察教师教学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看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学情,学生是否形成自主意识,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等。
如有些以灌输为主授课方式,用“以教材为本”的评价标准看,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但以三维目标来评价,没有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方法与过程,也忽略了学生学情分析,不能有效达成情感价值目标。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遵循课程标准,以三维目标为导向,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使历史课堂核心从重视“教师教向”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并为打开了道路。
在教学《》时,这一章节内容较多,怎样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融入学习,更好的理解与把握的主要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教师合理运用了多媒体,这是教学亮点之一,教学效果明显,比如可快速提炼丰富多样的图片、图示与图表等资源,形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课件,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学生搜集史料、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可通过动画呈现事物发展过程,比如形势示意图等。另外,还活用了历史情景剧,诱导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其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转变学习方式,增强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达成三维目标。
二、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采取多样化学习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有效教学、展开教育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其范围包括教与学两方面,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但这仅凭教师个体力量是难以达成的,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尤其是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让评价成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而且教学评价也是师生反馈交流的渠道,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聆听他们的真实感受,明白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便于教学调整与完善。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合理运用学习档案、作品展示、调查报告等多样化、新颖性的评价方法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化过程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师生交流、师生反思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因为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紧扣单元标题自选分主题,比如家庭生活的变迁、通讯工具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等等。而后通过网络、图书馆或调查访问等渠道搜集与整理有关图文资料,认识中国近现代民生的变迁,完成学习报告单:包括班级、姓名、资料名称、资料类型与时间、资料来源、主要观点、有哪些启示或认识、在活动中表现如何等内容。课堂上,教师可预留时间给学生成果汇报与展示,相互交流与评价。于是学生踊跃参与,有的展示了采访的录音磁带;有的制作了演示文稿,展示了调查与访问资料等。这样,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使其学会自我评价、客观的评价他人,也让教师更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 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 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 ,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 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 和过程。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 ,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 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 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 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 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 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 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 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 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 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 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
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 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 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 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 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 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 ,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1.显性管理
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 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 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 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 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 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 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 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 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 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语文,你 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 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 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性行 为(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 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 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 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 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 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 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 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 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 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 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 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 ,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 ;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 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 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 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 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 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 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 代要求。
2.隐性管理
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 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 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 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 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 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 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 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 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 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 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③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 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 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 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 ,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视线顾此失彼。 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后进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生:老师好!
师: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叫××的数学老师,[有人点头]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这是吉林油田高中著名的一桩“公案”,其中的是非指向不难判断。由此导入课文,可以巧妙地体现尊师重教问题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授课者补记,下同。]
生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
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糊涂!这位家长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抹杀了教师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该生在这个问题上认识错误,有一定的代表性,大有澄清的必要。]
生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意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偏激!两个人的观点都偏激片面。一个彻底否定了教师的作用,一个又无限夸大了教师的作用。看来,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但现在还不是结论的时候,赶快打住,转入课文,而后再从课文生发开去展开讨论。对!这节课的格局就应该如此。]
师: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学生看书。有的圈点课文,有的轻声议论,有的作沉思状。教师巡视课堂,不时停下来回答学生的提问,几分钟后,讨论开始。]
师:好了,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生丙: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认识应该说是对的,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教师的本质特征。
师: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
生丁: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师:非常好,儒家的鼻祖是谁?
生众:孔子。
师: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生众:也是孔子。
师: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戊: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师: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生戊:也对也不对。
师:(笑)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戊: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师: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生戊:(摇头)
师:其他同学有知道的么?
生众:不知道。
师:(板书)“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生戊:(若有所悟)噢。
师: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生戊:爱国主义教育吧?
生乙:我认为是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师:对。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生甲:我认为,普通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培养,天才的学生靠自学就可以成才。
师:你的意思是说,有些人不是学而知之,而是生而知之?
生甲:不是,他不需要向别人学习,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
生乙:我不同意。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
生甲:但你不能否认他们自学成才的事实。比如法布尔……
生乙:法布尔虽然是自学成才,但不能说他没有老师,他的父母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他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问,他请教的那些人就是他的老师。
师: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生乙:是。
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
生众:(笑)
师: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众:同意!
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法布尔先生有老师!××同学,你同意吗?
生甲:(笑,点头)
师: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生众:可以。
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生众:(笑)
师:既然人人有老师,说明社会需要这个行业,说明老师确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吧?
生众:对!
师:好了,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方才说,徐特立是靠才名扬天下的,是吗?
生甲:是。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呀?
生甲:如果不成为一代伟人,人们也不会知道他的老师是徐特立。
生乙:没有徐特立,也不会成为伟人。
生甲:按你的观点,徐特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成为那样的伟人。
生乙:按你的观点,成为伟人和徐特立没有丝毫关系了?那他当初为什么拜徐特立为师呢?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
师:(做暂停手势)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
生众:(愕然,感到问题突兀)
生庚:是老母鸡孵出来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庚:我家孵过。
师:那你有发言权。
生众:(笑)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辛:也可以用孵化器。
师:你家有孵化器?
生辛:没有,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
师:你也有发言权。
生众:(大笑)
师: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几天?
生庚:二十一天。
师:对,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是这样吗?
生庚:是。
师: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
生众:(大笑)不能。
师: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
生众: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乙:鸡蛋和石头的内部结构不同。
生丙:鸡蛋和石头的化学性质不同。
生乙:老师,我明白了;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靠个人奋斗。
师: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
生乙:因为缺少外部条件。
师: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生乙:对。
师:缺少外部条件,地下石油会自己冒出来么?
生众:不能。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生甲: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
师: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
生众:不能。
师: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一片寂静]
师:××同学,你现在有何感想?
生甲: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生众:(鼓掌)
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那样会导致社会的倒退。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生众:(大笑)
师: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前些天,我曾给大家抄过一则《论语》,……
生众:“当仁,不让于师。”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生丁: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理论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另一理论来源。“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在某一特殊阶段的智力发展,这是一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他们还具有一种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需要借助成人的指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法即是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教学。在最近发展区里,教师和学生同时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难度使学生无法独立完成,而当教师和学生共享文化工具时,而且当学生将这种有文化中介的互动进行内化时,就促成了认知发展。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获得文化知识,学生对社会互动有自己的理解,通过将这些理解与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整合起来,从而构建自己的思想。
(二)支架理论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布鲁纳(Bruner)、伍德(Wood)和麦瑟(Mercer)等新维果茨基学派学者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folding),支架理论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师与学习者互动,帮助学习者完成其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一理论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互动在学习中的功能。布鲁纳和伍德强调长者与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麦瑟更看重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他认为,在学习者与学习者互动中,存在着类似师生互动的支架模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课堂活动中,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在与能力较强者的合作中,其知识能够得到增长,因此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是知识共享和潜在的理解转化的中介。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第二,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特定的问题情境。第三,独立探索,教师按照安排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探索,由易及难地进行训练。第四,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第五,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4》第四单元“DealingwithCulturalDifferences”为例,将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在听说课堂上。第一步:搭脚手架。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确定主题,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合适的“支架”。“支架”的作用在于通过为学生事先做好某些部分的工作,帮助他们超越以前已经具备的能力水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了解“如何应对文化差异”,从而创设有利于建构“在不同文化中的交际差异”概念框架的情境。教师在Unit3结束后,提出一些围绕Unit4主题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这些问题。如:Whatisculture?Whatdoculturaldifferencesmean?Howdopeople’sculturalbackgroundsinfluencetheirwayofthinking?Howcanwedealwithculturaldifferences?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4人一组),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不同,可以在网络上查阅相关信息,或去图书馆阅览有关书籍等。总之,小组成员可根据兴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分工,并围绕自己的任务搜集材料。第二步:进入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其独立探索。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电影视频,这段视频节选自电影《风中奇缘》,看完视频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Wheredidthemancomefrom?
(2)Whatdidthemanthinkoflocalpeoplelivingintheforest?
(3)Whatdidthemanprobablywanttobethere?讨论完毕,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提出另一个问题:Inthisvideo,youcanseetheinter-estingwayofthelocalwomansayhello.Howmanywaysofgreetingdoyouknowintheworld?同时老师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并给出关键词,让每组派出代表描述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第三步: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然后逐步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对课前提出问题的回答,教师先了解学生课前获得的信息情况,根据学生的不足,教师予以补充,比如:Peoplefromdifferentcountriesspeakdifferentlanguages,maintaindifferentvaluesystems,andhavedifferentwaysoflook-ingatthings.Aperson’sculturalbackgroundinfluenceswhatheconsiderstobegoodmannersorbadmanners/politeorrude/ontimeorlate.Havingrespectfor/Learningaboutotherculturescanhelpyouavoidmisunderstanding.DoinRomeastheRomansdo.通过这些,逐步将学生引入更深入的理解,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第四步: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和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把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创精神。这部分主要进行Picturetalk–DescribingChineseandWesternwaysofeating。小组成员协作对图片进行描述,找到中西方的差异,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第五步:效果评价。学生在经过自己搜集材料和小组讨论之后,对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应对文化差异”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对“在不同文化中的交际差异”进行了意义上的建构。教师这时给学生放录音,听本单元的听力材料“EmbarrassingExperience”(材料内容就是有关对文化差异的忽视而造成的误会)。由于学生在听之前做了大量工作,听力材料的难度自然降低了。在听完听力材料后,教师根据内容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如:Whatisconversationmainlyabout?WhatcanweinferaboutKateandRobfromtheconversa-tion?WhichcountrieshasRobvisited,accordingtotheconversa-tion?Whatisthemainmessagethatthespeakerswanttotellus?值得一提的是,支架式教学中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即学生认为自己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小组评价,即小组成员之间互评,每位成员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作出的贡献;教师评价,即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