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历史课堂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课堂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课堂论文

第1篇: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讨论法的具体步骤是:首先,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历史学科就有许多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如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哥伦布是不折不扣的殖民主义强盗还是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航海家等;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询各种相关资料,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论题有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其次,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最后,在课堂上,可由教师作简短的发言,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随时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的讨论组织工作,例如座位的安排、小组成员的分配、组长和记录员的确定、讨论时间的把握以及课堂秩序的维持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同学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在讨论完毕时,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总之,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讨论法是由学生独立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获得创造性认识的过程,而非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在实践中我逐渐感悟到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首先,无论是课前的准备还是课堂中的讨论,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我相信,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为关键,“思维从疑问开始”。李政道博士也认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总之,学生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由知识的讲解员、传播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指导者,这必将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并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积极探求进而推动学习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从长远来看,对人的一生发展作用甚大。

其次,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上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利于激发出思维火花,这样,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还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要经常改变思维角度,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此外,在回答讨论的问题时,学生必须组织语言,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精炼、规范地表述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脑力和体力高度紧张,这就要求学生有坚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

第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根据学习心理学原则,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过程,会进展迅速且学习内容保持率高。“因为学生将知识组织起来,并能随时得心应手地检索知识。”在课前准备和讨论过程中,大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在定向思维不停地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时的知识被唤醒了,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此外,学生在非被动情况下更易于记忆学习内容。如果学生每堂课都能在理解中学习,记忆将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成为负担,反过来又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

第五,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响,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成为可能,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发现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正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价值观念和人生观,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使课堂不但成为能力培养,也是切实进行德育的场所。而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第六,有利于进行成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趣。讨论题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度的区分。这样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另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这样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会觉得课太单调、乏味。并在解决同学的疑问中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第2篇: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第3篇: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新时期高中历史往往涉及多个问题,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必须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历史课本上各个标题之间的联系。有的历史教师在上课时,讲解重点和难点层次分明,有条有据,整个课堂把握得当,学生听起来感觉清晰可见;有的教师却不注意把握层次,分不清主次,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懂得通盘考虑,注意历史标题之间的联系,尽量使学生学起来有系统性和层次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历史课堂结构必须要严谨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都要有章有序,不能是一盘散沙,新时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历史课堂结构的重要性,把握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学习,其效果是不同的。历史教师要有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既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必须有张有弛,拿捏自如,做到有“严”有“活”。具体来讲,新时期高中历史课堂的“活”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在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严”指的是历史课堂上要有严格的纪律,在教师讲解问题时,学生要认真听讲;在参与小组讨论时,学生不能无拘无束,信口开河,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回答问题。

(二)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在这一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让学生懂得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判断、比较、归纳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

(三)准确把握“疑”与“释”的关系

学习过程就是不断突破疑问的过程,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要注重“设疑”,更要注重“释疑”。这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渴望中。例如,在讲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教师可先不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材料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通读材料后去思考,教师只需给予适当点拨即可。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保证学生能够在讨论和充分的探究以后找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手段必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优美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任何课程的教学,对教师语言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教学语言的成功与否对于课堂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历史教师要注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历史课堂的语言充满趣味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历史课堂充满期待,喜欢上历史课。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知识储备量,并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便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好奇心

课堂上最后的总结,会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另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可以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在小结中,教师要设计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总结

第4篇: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有教师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在讲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布置了一个探究题:“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布置完题目,教师紧接着说:“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4页,看‘课前提示’,谁来读一下呢?”于是有学生站起来念“课前提示”第二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然后,教师说:“很好,完全正确。接下来,我们来做‘典题训练’……”听课的教师都懵了,这怎么能叫问题探究呢?该教师根本就没有结合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没有讲这三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似乎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结论就可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于是,几乎所有课堂上都出现了“探究学习”。可是,究竟什么叫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应该如何操作?教师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中学会哪些基本技能?这三个问题是教师在设置“探究学习”环节之前应该重点关注的。显然,该教师只是贴了一个“探究”的标签,而真正进行的还是灌输式的教学。探究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式,其特点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教师要设计可探究的主题),学生积极参与,经过探究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加工和再创造,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时候还包括提出问题),最后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和结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它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然后再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让学生真正领会历史学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二、假课堂指令

《维护和平的尝试》一课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的“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般教师都是不上的。有一次公开课,有位教师选择了这一课来上,激发了听课者极大的好奇心,大家都想看看他会怎么上、会有哪些新意。该教师站上讲台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同学们用10分钟看书,看看战后人们进行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尝试。”学生一看有这么多老师听课,都很认真地看书。可是不到4分钟,教师就说:“好了,现在谁来说说看?”说好10分钟的,结果4分钟不到就叫停了,这是严重的教学不诚信行为,是老教师发出的一个假指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说的是“用10分钟看书”,所以,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是慢慢看的,当教师说“好了,现在谁来说说看”的时候,很多学生其实是没有看完内容的。而在这4分钟内,教师一直“钉”在讲台上,既没有下来“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也没有在中断学生看书的时候征询学生的意见,而是很“果断”地说“好了”,然后就叫学生站起来讲,结果是叫了三位学生,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其实,在日常教学中,乱发指令弄得学生无所适从的教学行为并不少见:如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既不分组,又不指导学生合作讨论,而是比较放任地由着学生自由聊天;又如经常布置学生“课后探讨题”,但事实上并没有任何后续跟进的行为;等等。对于这些失信的课堂指令,大多数教师是不以为然的,觉得并没有什么。在大力推进“诚信社会”建设的今天,诚信作为对公民的一种道德要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更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准确“发号施令”,须知,你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假历史结论

某教师在上《》“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一教学内容时,出示了两段文字,一段是文言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另一段是经过翻译的通俗易懂白话文:“上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山峰,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你断绝!”然后设问:“古文和白话文哪个好?”学生有说古文好的,也有说白话文好的。可是,教师断然地说:“很明显,还是白话文好!”然后开始讲“文学革命”的相关内容。“古文和白话文哪个好?”听到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笔者就一直在咀嚼着,是不是真如该教师说的“还是白话文好”呢?后来翻了一下的《什么是文学》。说“: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按照这一标准,教师出示的那段白话文是非常明白清楚的,但缺乏修辞和音律的要求,可以说是大白话一段,那就谈不上“有力能动人”,更不用说“美”了!相比之下,“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就相当地撼人心魄了!所以,在回答教师提问时,有相当多的学生说古文好,但教师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白话文好”,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是相当荒谬的。

第5篇: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人文价值即彰显人的作用,强调人对改造社会、在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我国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在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下,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此,笔者立足工作实际,基于人文视角,对其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植入的重要性及其教学实践的创新之策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水平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实践及其教学尝试。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认为价值 课堂教学 历史文化

历史往往反映着过去时期的民族沉淀,展示着过去和现在、未来之间的某种联系的一门学科。通过阅读历史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对于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增进初中生对民族过去了解,笔者认为,导入人文价值对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策,本论文将从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学任务极其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一、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为学生更好的展示了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演变规律的认识,即历史演变的批判继承性。正如同志所说的,“学习民族的历史遗产,并用的方法加以批判性的总结。”我们今天的发展只是中华民族长久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我们信奉的唯物历史观,但也必须以继承传统历史为前提。我们应正确面对历史文化,继承、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也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精神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弘扬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培育学生养成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等。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此外,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从历史发生的背景、对时代的价值意义、历史成败的原因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发散性的逻辑思维,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逻辑判断能力。

二、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确认,首要解决的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归属范畴,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形式,还是历史运用的一种形式,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追求对历史现象的还原。而历史运用则是历史学家在系统整理人类历史的基础之上,针对历史的本质及意义而做出的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过程。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不单是有限的时代、国度,反而包含着更广阔的历史时空,在感受过去时代环境、与不同地域的人进行思维性的交流沟通,从而广泛吸取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智慧及优秀经验,在世界历史的无线进程中,感受个人有限的生命体,实现自我生活、价值的超越、升华。

由此可见,历史学家的工作,往往有着细致、繁杂、明确的目的性特征。而中学生在整个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还达不到历史研究的层面,学习的目的也绝不是让其去寻找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应用层面。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强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拓展其历史阅历积累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寻求一些规律性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三、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思考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人寻求社会化的一种途径,是人实现自我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性过程。由于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复杂性、综合性的特征,决定着实际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靠某一门学科专业知识而解决的。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呈现的综合化特点,使得现代的教育及课程设计也日渐趋于综合化。而历史本身就与各种边缘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学科自身的发展轨迹就是一种历史形式。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需要深入的挖掘上述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比如,在与历史有着深刻联系的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学时,而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及法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该时期历史状况。

除此之外,人力教育对国家的安定及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历史所描述的大多是人类社会的过去,然而,时间是连续不断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都统一于时间的维度上,过去所形成的史学思维模式,对人类认识现实生活及预测未来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史学思维模式是人类社会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必不可少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倘若缺乏历史教育这一基础,便也就不存在可持续性的社会稳定及进步。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世界各民族只有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传统,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关系。我国历史学有着包含儒家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内涵,对民众个人的成长进步,以及民族的繁荣昌盛,都有着基础性的地位。

总之,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实践,有着越来越高的地位,日渐成为社会文明的强大推动,它不仅可以培养社会成员的历史意识,历史学科以其厚重的内涵,还不同程度上吸引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去拜读它、专研它。

【参考文献】

[1]鲍坚勇.中学历史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J].考试周刊,2009(14)

第6篇: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探究性学习、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法则、创造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要求。《高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希望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

我校尚未实行《高中新课程标准》及其教材,但在教学中,引人探究思想来优化课堂教学。我们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创造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从中学会获取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方法,体验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同时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现以高一“力的合成”这堂课作一些尝试,谈谈笔者的作法和看法,和同行商榷。

高一“力的合成”传统的教法以及人教版教材的安排:由教师从演示实验总结出力的合成法则,再由学生做验证性实验。需要两节课才能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我们将这堂课作了改动:突出合力和分力的“等效代替”关系用“等效代替”思想师生共同设计测定互成角度两个力合力的方法再由学生测定互成角度两力的合力师生讨论总结出力的合成法则。这样,用一节课就能完成这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物理情景,为新课和探究实验铺垫

一堂优化的课,教师应该精心研究引人新课的教学,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学习。

好的引人新课教学应为学生创设物理情景,为新课和探究实验做好铺垫,使教师能顺利和谐地开始教学。本课一开始按顺序向学生展示图l(a)、(b)、(c)三幅图(*图1(a)、(b)、(C)中五幅取自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2001年5月版),让学生叙述三幅图各自的含意。

在学生叙述过程中,教师插话点明图(a)中两个桶表示同一个桶,图(b)中两个木箱表示同一个木箱,图(C)中两个夯表示同一个夯块。此中隐含着作用效果相同的启示。

师:从物理学角度看,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幅图左侧都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右侧是一个力作用在该物体上,二者的作用效果相等。

师:生活中、生产活动中,这种情况很多,学物理应重视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写下。

【板书l】如果一个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或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时,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两个力(或几个力)。

教师指着板书l再读一遍,并说在初中我们也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把……(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l之后写上:

【板书2】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那两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教师在板书l之上,边说边添上。

【板书3】合力与分力

2、突出合力和分力关系的实质----等效代替

师:大家一起找一找,在合力和分力的定义中,关键词是哪几个?

生: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相互代替。

教师在板书1和2之下的正中写上:

【板书4】等效代替

师:在物理学中,只有等效才能代替(在板书4的等效和代替之间,添上);要代替必须等效(在上述之下添上,使板书4成为等效代替)。

师: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板书5】力的合成

3、以“等效代替”思想为指导,师生共同设计探究实验

师:在初中,我们曾用实验讨论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并得到相应的结论。

今天我们要用实验来讨论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规律。具体方法:先从实验求出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然后从实验结果再来讨论互成角度两个分力和它们合力有什么关系,从中找到它们的规律。

师:已知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如何找它们的合力呢?请同学和我一起想办法来设计一个求合力的实验。(让同学讨论几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用两组“三根橡皮筋串联”之后再并联作为受力物体,再用两根细绳和两个5N的弹簧测力计仿照人教版(2003年6月)高一物理教材“学生实验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方法。但教师不能把实验方法告诉学生,关键是由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得出实验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

师:合力和分力关系的实质是“等效代替”,如何利用“等效代替”的关系来求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两个5N弹簧测力计通过两细绳,并让两细绳成较大角度拉并联橡皮筋)

师:橡皮筋受互成角度两个力的作用而伸长。这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点上,这样的力就叫做共点力。如何知道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呢?

生:两个力的大小由两个测力计读出来。两个力的方向沿两细绳的方向,画出细绳的方向就是两力的方向。

师:(保持两力拉橡皮筋的位置不变)找合力必须保证合力的作用效果和两分力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因此,我们非常关心这两个互成角度力的作用效果如何。

在实验中,如何知道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在橡皮筋伸长的端点做个记号。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师:如何根据“等效代替”来找合力呢?

(教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线拉橡皮筋,故意让橡皮筋的端点一次在所做“记号”的上方,另一次在“记号”的下方)

师:这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分力作用效果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如何才能保证两次的作用效果相同?

生:把橡皮筋的端点拉到刚才所做“记号”处。

(教师在黑板用弹簧测力计演示,并保持测力计不动)

师:现在作用效果相同了。如何知道这个力,也就是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呢?

生:由弹簧测力计读出力的大小,画出细绳的方向就是这个力的方向。

师:这样我们就求出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了。

今天我们不仅要求出合力,而且要找到两个分力和合力有什么关系,即它们之间的规律。

怎样找这个规律呢?我们规定:从同一个作用点出发,按同一个标度画出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从图上找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注意,今天是研究互成角度两个力和合力的关系,所以实验时,两个力之间的角度应该大些,效果才明显,最好角度大于90°,学生实验过程从略。

4、重视“交流-评估-总结”过程

师:合力求出来了,力的图示也画好了。我们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合力好像是两个分力的角平分线。

师:你只说合力和分力方向的关系,这种关系正确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生:为什么两个分力之和不等于合力呢?

师:互成角度两力的大小之和不等于它们的合力的大小!互成角度两个分力和合力有什么关系?

生:……

师:同学们可以把合力的端点跟两个分力的端点用虚线连接起来,看看我们所作的力的图示像什么图形?

生:像棱形。

生:像正方形。

生:像平行四边形。

生:是普通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包含正方形和棱形。从你们实验的图示看,同意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同学,请举手。(大约有1/3的同学举手)

师:我们暂时认定互成角度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做一次实验看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再次实验过程略。

师:再次实验,看看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图示像什么图形。

众生:像平行四边形。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互成角度两个力和它们合力的关系。

【板书6】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用表示两个力的线段作为邻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邻边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这种方法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后面的教学过程从略。

5、几点说明

(1)在合力与分力的定义中,我们自己加了“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两个力”这几个字。这是为了突出合力和分力的“等效代替”关系,我们也是以“等效代替”关系为基础,师生共同设计测定合力的实验。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代替”关系。

第7篇: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 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 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 ,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 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 和过程。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 ,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 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 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 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 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 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 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 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 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 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 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

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 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 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 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 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 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 ,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1.显性管理

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 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 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 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 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 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 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 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 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 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语文,你 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 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 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性行 为(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 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 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 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 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 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 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 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 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 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 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 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 ,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 ;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 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 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 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 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 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 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 代要求。

2.隐性管理

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 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 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 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 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 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 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 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 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 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 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③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 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 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 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 ,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视线顾此失彼。 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后进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第8篇: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一)教师强迫控制,学生被动接受

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虽然是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发起的,但管理行为的施动者是教师,教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占据主导控制地位,学生多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几乎没有进行指导性、建议性的交流,这违背了英语课堂中师生彼此地位平等的宗旨。

(二)大多采用言语批评,效果十分低效

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因为教学任务重,大多尽力避免因课堂管理浪费时间,因而惯用言语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这一管理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制止学生的不规范行为,但是学生的自控能力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个别学生甚至很快就会忘记老师的训斥,转而又会违反班级纪律或规则。言语批评没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可见教师管理行为是简单而低效的。

(三)行为落后于观念,行为与理念不符

大多英语教师都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年轻老师更有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他们内心很清楚应该使用温和型和鼓励性手段管理学生,不宜以说教和惩罚为主进行管理。但是,当课堂教学遇到具体情况的时候,大多数教师总是一开始还有些耐心,但学生屡教不改时,教师便会采用严厉粗暴的管理行为,如大声呵斥学生或体罚学生等,有时甚至使学生畏惧,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实现英语教师高效课堂管理的相关建议

英语教学过程的管理是英语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教学中教师高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一节成功英语课的关键,因此,实现教师对课堂的高效管理意义重大。所有英语教师都应从自身角色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探索,寻求高效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应重新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英语教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管理者、控制者和决定者自居,而是应努力学习和采纳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要把他们看作被动接受知识和服从管理的个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当课堂中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仅仅对其进行批评训斥,而是可以担任起朋友的角色,在课下以谈心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二)教师应采用“预防为主、纠控为辅”的管理策略

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是课堂管理的基础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以良好的课堂管理计划为基础。英语教师应当将教学活动中的纪律与秩序规则提前设计好,在新学期开始时向学生们说明相关课堂纪律和规则,这样能够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遵守纪律和保持课堂秩序的良好习惯。当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不规范行为的时候,教师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管理。

(三)教师管理行为应当恰当运用奖惩

善于进行课堂管理的老师大多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一方面,教师应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要及时表扬,在班级树立模范榜样,发挥榜样的号召力。另一方面,惩罚只是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目标行为,而不是彻底消除该行为,面对“顽固型”学生绝不可采用过度惩罚的方式,而应该对其树立信心,要时常关心他,帮助他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改善其课堂表现,不可“贴标签”或者抛弃他。

(四)教师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分享经验

第9篇:历史课堂论文范文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理论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另一理论来源。“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在某一特殊阶段的智力发展,这是一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他们还具有一种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需要借助成人的指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法即是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教学。在最近发展区里,教师和学生同时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难度使学生无法独立完成,而当教师和学生共享文化工具时,而且当学生将这种有文化中介的互动进行内化时,就促成了认知发展。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获得文化知识,学生对社会互动有自己的理解,通过将这些理解与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整合起来,从而构建自己的思想。

(二)支架理论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布鲁纳(Bruner)、伍德(Wood)和麦瑟(Mercer)等新维果茨基学派学者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folding),支架理论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师与学习者互动,帮助学习者完成其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一理论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互动在学习中的功能。布鲁纳和伍德强调长者与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麦瑟更看重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他认为,在学习者与学习者互动中,存在着类似师生互动的支架模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课堂活动中,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在与能力较强者的合作中,其知识能够得到增长,因此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是知识共享和潜在的理解转化的中介。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第二,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特定的问题情境。第三,独立探索,教师按照安排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探索,由易及难地进行训练。第四,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第五,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4》第四单元“DealingwithCulturalDifferences”为例,将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在听说课堂上。第一步:搭脚手架。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确定主题,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合适的“支架”。“支架”的作用在于通过为学生事先做好某些部分的工作,帮助他们超越以前已经具备的能力水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了解“如何应对文化差异”,从而创设有利于建构“在不同文化中的交际差异”概念框架的情境。教师在Unit3结束后,提出一些围绕Unit4主题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这些问题。如:Whatisculture?Whatdoculturaldifferencesmean?Howdopeople’sculturalbackgroundsinfluencetheirwayofthinking?Howcanwedealwithculturaldifferences?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4人一组),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不同,可以在网络上查阅相关信息,或去图书馆阅览有关书籍等。总之,小组成员可根据兴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分工,并围绕自己的任务搜集材料。第二步:进入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其独立探索。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电影视频,这段视频节选自电影《风中奇缘》,看完视频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Wheredidthemancomefrom?

(2)Whatdidthemanthinkoflocalpeoplelivingintheforest?

(3)Whatdidthemanprobablywanttobethere?讨论完毕,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提出另一个问题:Inthisvideo,youcanseetheinter-estingwayofthelocalwomansayhello.Howmanywaysofgreetingdoyouknowintheworld?同时老师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并给出关键词,让每组派出代表描述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第三步: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然后逐步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对课前提出问题的回答,教师先了解学生课前获得的信息情况,根据学生的不足,教师予以补充,比如:Peoplefromdifferentcountriesspeakdifferentlanguages,maintaindifferentvaluesystems,andhavedifferentwaysoflook-ingatthings.Aperson’sculturalbackgroundinfluenceswhatheconsiderstobegoodmannersorbadmanners/politeorrude/ontimeorlate.Havingrespectfor/Learningaboutotherculturescanhelpyouavoidmisunderstanding.DoinRomeastheRomansdo.通过这些,逐步将学生引入更深入的理解,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第四步: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和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把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创精神。这部分主要进行Picturetalk–DescribingChineseandWesternwaysofeating。小组成员协作对图片进行描述,找到中西方的差异,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第五步:效果评价。学生在经过自己搜集材料和小组讨论之后,对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应对文化差异”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对“在不同文化中的交际差异”进行了意义上的建构。教师这时给学生放录音,听本单元的听力材料“EmbarrassingExperience”(材料内容就是有关对文化差异的忽视而造成的误会)。由于学生在听之前做了大量工作,听力材料的难度自然降低了。在听完听力材料后,教师根据内容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如:Whatisconversationmainlyabout?WhatcanweinferaboutKateandRobfromtheconversa-tion?WhichcountrieshasRobvisited,accordingtotheconversa-tion?Whatisthemainmessagethatthespeakerswanttotellus?值得一提的是,支架式教学中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即学生认为自己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小组评价,即小组成员之间互评,每位成员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作出的贡献;教师评价,即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