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体育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第1篇: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一、体育互动教学意义和要求

1.师生互动是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高校体育课堂体育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行为是体育活动和教学过程最为基本的表现形式,只要教学行为存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行为就会产生,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感知学生基础和学习现状,很好地反馈学生信息,进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学生的及时反馈,对教师的教学成绩也是一种很好地肯定,从而很好的激发教师教学的潜力。学生和老师的互动,能够很好地向教师展现自己的基础、不足和需求,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自己;同时,自己的学成绩和体育基础能力的提升能够得到老师的及时关注和肯定,教师的表扬和激励能够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努力,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迈进,提升自己的体育成绩。所以,教学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很好中介,能够很好地协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师生互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是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互动过程中,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才是判断一节课的重要标准,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才有效果。师生互动能够很好地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更高效地学习,在互动教学中合理的引导、及时的激励、科学的评价对学生都是很好地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特征,在互动教学中扬长避短,很好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锻炼习惯,让学生尽可能的喜欢上体育课,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发掘学生的潜质,推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3.互动教学实施的条件

互动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要想真正实现教学互动,教师应首先改变教学观念,努力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轻松的环境学生才能愿意跟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才能很好地实现互动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高校体育老师在学生眼里是最为严厉的,每个学生都对体育老师有一种素来的敬畏心理,尤其是女生,都比较害怕体育老师,因此,大学体育老师首先应给学生展现自己温和、平易近人的一面,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敬而远之的习惯,拉近和学生的心灵距离;同时,更多发扬民主,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会和老师进行很好地互动,更好地喜欢上体育老师、喜欢上体育课,提高学习成绩。

二、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策略研究

(一)言语互动

一直以来,教师教学的主要的凭借都是语言,尽管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但是语言教学的主体地位依然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教育中师生互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言语互动需要教师引导。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训练什么并引导学生合理练习,而教学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如何更好地借助语言进行引导。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学生都会有一种受动心理,他们都很少体现出自己的意愿,一般都不敢和教师主动接触,不敢和老师主动交往,更多地是根据教师安排被动接受理论,技能训练。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尽可能地利用语言优势,从语言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用语言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来更好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语言温暖学生,用语言传递感情,用语言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锻炼,和学生形成情感共鸣。

2.语言互动需要体现师生的双向互动。

体育互动教学应是双向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更好地传递感情,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另一方面也应很好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教学。而学生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及时的向老师反馈信息,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生动轻松的双向语言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大胆的表达个人观点,反馈学习情况,提出合理要求,教师应具有很好地应变能力,学生的即时反馈能够增强语言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3.言语互动要增强感情投入

教学不仅是在教授知识,提升能力,也是在传统感情,进行情感交流,互动教学中,语言教学应突出情感性,没有情感的语言就是生硬的信息符号,而教师语言是情感和信息的符合体。要想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应改变刻板的说教,用更富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表达意愿,反馈信息,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二)非语言互动

体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学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非语言教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接受的外界信息有将近80%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的,因此,非语言教学在大学体育教育中非常重要,在师生互动教学中非语言教学互动甚至比语言互动更为重要,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眼神就能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学生一个表情就能很好地传递出自己对体育专项的好恶和理解程度,还有跟多的面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以及各种距离语言等等,都是师生互动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的。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涉及讲解提问、评价、观察,都会附有较为丰富的非语言信息,学生也会在听课和训练中很自然地流露出诸如紧张、自信、害怕、心不在焉等信息,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非语言反映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学生紧张时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可以很好地活跃气氛,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单纯的语言教学相比,非语言互动教学更为丰富有效,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生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更爱体育,学好体育。

第2篇: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健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工作,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没有健康做前提,我想任何工作学习都会折损大部。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健康第一”的思想。十多年前,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主要沿袭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模块,存在诸如活动单调、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的问题,不能满足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或者说是需求,基本无法调动大学生上体育课,别说上好体育课,甚至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今天,我们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需求来推荐体育课程改革,使当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符合当代体育的发展大趋势,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大学生体育课程模式,引导大学生明确“健康是成长基石”,“健康是身心发展的基础”,“健康是生活的动力”,才能使大学生从单一的身体锻炼到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2培养运动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永远都是主体,体育本身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没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很难完成课的基本任务。通过选修课建设,推进“快乐体育”在课堂中的深入,学生大部分从事优势项目或对某一项目的爱好及兴趣,促进学生能动性的提高,随着积极性的提高,体育课就会在简单而快乐的气氛中展开,根据时间的推进,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达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对互利的双赢局面。传统教学中只上不教、只教不学的授课模式阻碍了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体育中学习爱好的体育项目,从中感受和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提高了自我锻炼的意识,培养自我锻炼的兴趣,也掌握了运动中的一项或几项技能,在快乐中运动,在健康中成长。

3课堂促进人格养成

心境是可以调节人的思维、思路、激情的。好的心境使人更有自信,更加乐观,更有能量。激情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创造宽松融洽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乐观、向上、自信中成长。让课堂充满互动情感、互动体验、互动交流,互动鼓励等等。维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魅力,淡化差异化,鼓励和表扬;意见和建议,好奇心和求知欲;平等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课堂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淡化教师主导作用,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学生互相信任与理解互助的平台。

4课外体育活动的载体作用

第3篇: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一、大学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体育的教育改革进程中,许多大学的大学生的体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甚至有很多大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首先,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乒乓球迎来了全民热潮,而且女子排球队也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因此,我国人民对体育非常热衷,从而促进了各个学校包括大学在内的体育教育的进步,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增强,娱乐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不仅仅只有体育活动,而出现了越来越有趣的业余活动,比体育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人们对于人生和价值方面的观念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就会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在之后,高考重新出现在考试舞台上,许多高中都把升入大学的几率当成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高低的必要条件,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身体基础本来就差,再加上高中对体育的不重视,也对大学体育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我国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由三个人组成,爸爸、妈妈和儿女。父母对于体育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相应的行为都会对儿女造成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的学历水平比较高,经济条件比较好,就能够为儿女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提供深厚的经济基础,儿女进入大学体育教育之后,就容易接受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从各个方面对他们造成不同的影响。而现在许多父母都把考试拿到高分、考进名牌大学作为培养孩子的目标,而把孩子出去踢足球、打篮球、爬山等各种业余体育活动给霸占了,转而让他们上各种数学、英语、物理等补习班,再加上钢琴、小提琴等各种特长班。虽然也有的家长会让孩子参加芭蕾班、跆拳道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孩子的身体素质,但是家长的目的只是让孩子拿到等级证书,而不是说为了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从而影响孩子对这些体育特长班产生兴趣,体质增强的效果也不会特别明显。

二、基于学生体质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措施

基于学生体质,大学体育的教育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首先,各个大学需要树立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育教育改革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并且结合社会的要求对其进行培养。在体育教育的改革中,需要联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短期效果和今后一生的长期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理念,形成正确的体育行为,从而为今后坚持一生的体育锻炼做好基础工作。大学体育的教育改革的中心应该是对体育课程的科学建设,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体育课程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设计,着重增强体育老师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调动老师的主动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目标。其次,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价体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获得长足进步,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社会发展起到主要作用,但是如果他们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就无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许多大学都在体育考试的时候设立了不同的标准,比如男子100米跑需要多少秒,而跳远需要多少米才算是及格。但是许多体育老师在考核的时候,并没有严格把关,如果学生差一点及格都算作及格,或者再给一次机会。也有的学校在考核标准上设置得太低,几乎所有人都能通过,对学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作用。树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需要立足于学生目前的身体素质水平,针对学校内部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最后,大学的体育老师需要认识到体育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是仅仅给学生放松玩耍的。体育老师需要不断对教学材料进行开发,着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老师还需要不断跟随时代的进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兴趣,在强健学生身体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从而成为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良好的大学生。

三、结语

第4篇: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对于我国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来说,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其中大学体育的教学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和方法。由于大学体育教学里面有较为丰富和多彩的人文内容,使得大学体育成为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时候,会面临着比较大的心理以及生理上的负担,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克服,在克服的过程中就会有助于学生自身毅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自身的体质,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大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一些项目对学生的团结、交往以及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做到积极的培养。从而使得当代的大学生能够彼此之间有信任,能够做到相互之间的尊重,以及良好的相处。这对于学生将来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有很大的益处。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开展相应的耐力性的项目,可以对学生的毅力以及吃苦的精神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超越精神以及奥林匹克的相应精神做到积极的弘扬,可以培养学生勇往直前以及奉献的良好品质。总的来说,大学体育教学中能够体现出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大学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生理以及心理的发展,也就是要对学生的认知领域、运动领域以及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所以说,大学体育的教学在目标的设置上往往会比较宽泛,能够对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做到积极的指导,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的性格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是并不一味的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要达到以上的目标,有的大学生可以追求全面新的发展,有的大学生也可以追求“片面性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大学体育所追求的的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对当代的良好、合格公民进行培养。所以说应当将学生的生活和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做到良好的结合,不断增加一些娱乐、休闲以及生活类的体育项目或者是内容。另外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来说,还应当注重学生在未来的生活,要将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大学体育教学做到紧密连接,也就是要落实到终身体育之后总,要更加重视大学体育教学在内容上的延迟性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对未来生活的迁移价值,只有这样才会为当代的大学生体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来说,其内容的选择不仅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有所体现,同时在技能方面也有所展现,更加倾向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在这一层面上说,只有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大学体育能容才会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大学体育教学能不能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在于能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大学生要是对体育课感兴趣的话,就会进行积极的主动的配合,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果教师自身的素质比较高的话,就会对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做到满足,另外,还应当让当代的大学生知晓,到底在什么地方还有不足之处,留给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能够将学生的疑问以及好奇心激发起来,吸引学生进行探索。在另一层面也能够使得当代的大学体育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为学生的受益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式

对于当代体育教学的方式以及模式来说,应当做到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往往是被动教学,当前的大学体育所需要的是主动教学,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营造那种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在学习中感受体育的乐趣与魅力所在。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上应当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积极营造一种自由、轻松和愉悦的教学环境,对教学信息的交流以及教学环境的优化做到积极的强调。大学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还应当强调教学的情境性以及教学的趣味性应当做到良好的结合。要使得学生真正想学体育。所以说,对于大学体育教师而言,在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以及对教学的活动作出安排的时候应当将教学的趣味性考虑在内。教师只有运用这样一种情景教学以及快乐教学的方式和模式,才会对学生的独立性做到培养,才会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积极的思考以及学习。

三、结束语

第5篇: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与他人的各种交流中,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能,较高的表达能力能展现个人独特的风采。学生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较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与良好的表达能力分不开的。但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相当一部分老师的足够重视,严重限制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这里,笔者就根据实际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够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训练工作

因为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老师认为掌握了语文知识的标志就是在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分数,也就认为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语文知识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升学率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初中生的确面临着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导致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给语文教学安排的时间自然不多。于是,在仅有的时间里老师更难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而是以提高学生的试卷成绩来应对升学压力。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但却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不相符合,甚至限制了学生更好更长远的综合发展。毕竟考试成绩只是纸面上的说辞,有多少考生在取得高分的同时也能在众人面前或生活之中侃侃而谈呢?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这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上进行合理的安排,然而老师的工作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所以学校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工作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学生自身没有深入认识培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经济也飞速发展着,而不断进步的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现实中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却是有限的。这不单单是因为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还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习惯脱不了关系。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会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产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掌握的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内心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的认识就没有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故当即使老师有布置相关的表达能力的任务时,也不会去积极认真地完成。而这一行为则严重影响了自身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难以应付激烈的社会竞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担心自己表达不够清楚,有可能被老师和同学嘲笑。长此以往,这样的心理会限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况且,某些老师会在学生有表达方面上的错误时采取漠视甚至批评的态度。第一,老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进行真诚地交流,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障碍,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在课堂上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消除心理障碍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接下来,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减小心理压力的小窍门,比如每天与镜子中的自己进行对话。同样重要的是,在学生进行表达训练时出错的情况下,老师仍要微笑鼓励,给予安慰,使学生认识到出错没什么大不了,更积极地开口训练。

(二)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

其一,利用好口语课程。老师应认真备课,让学生可以通过课上的口语对话有效地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其二,增加阅读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际表达的过程中逻辑清晰,语速适中;其三,举办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游戏。例如举办朗读比赛,进行剧本的角色扮演。

(三)改善老师的教学方法

第6篇: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环境人文环境

一、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思想,就是对如何使人类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思考。那么,人文教育就是将这些思考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人文教育直指人心,旨在把人类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全的人。它以人类自身为学术研究中心,以人的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精神探索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通过知识的积累与传播、理论的创新与阐释、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为人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存在意义、人生目的而进行相应的思考和指导。

大学阶段是人生踏人社会的准备阶段,学生们开始感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其中有好有坏,由于这时的大学生心理不成熟,行事冲动,缺乏思考,难免犯下错误;或者因无法面对压力,而导致不良后果。马加爵的事例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这就要求大学教育要把身心合一的教育当成一种追求理想,塑造人生、完善人格的以人为本的事业。体育学科具有鲜明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对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生活和价值选择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用体育学科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来完善大学生初始的人生。所以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了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为争取和维护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和荣誉而献身的高尚道德。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中国从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世界竞技体育的大舞台。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可能,二十几年的征战,中国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体育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竞技体育文化的兴起,国人从最初的叹息到今天的振奋,人与国家的心从来没有如此贴近过。他们会因为失利而沮丧,会因为胜利而高兴,这种对中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心理使他们在一次次中默默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强化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艰难里程到今天辉煌的成就,从申办奥运会的艰难历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等等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体会国家世界地位的提升,从而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

2.体育道德教育。体育道德,是体育运动中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运动涉及体育道德的社会角色至少包括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以及体育观众四类人群。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力争胜利。精湛的球技固然使人陶醉,良好的道德作风同样令人神往。在体育竞赛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些体现体育人文精神的画面,比如在足球赛中,一方有队员受伤,控制球的一方会主动将球踢出界外,这就是体育道德的具体体现。

3.树立人文体育观。推进大学体育人文化改革的根本之策是树立人文体育观,进而在人文体育的思想意识之下,以人为本,推进改革。人文体育是相对生物体育而言的,把体育教育的注意力从生物性的身体锻炼转向了人文教育与身体锻炼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人文体育观就是以人文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观念,事实上它与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一体的,它要求对体育的认识要倾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文化与机体锻炼的结合中实现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人文体育观强调对人的关怀,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提倡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身体活动乐趣,并且逐步培养起学生强烈的生存意识、积极的参与精神、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健康的竞争心理。而大学中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就是想法设法对学生加以体育锻炼,让学生“身体”“动”起来,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不仅刻板而且背离人性化,如果大学体育教育不贯彻人文知识教育,只注重运动技术、身体素质的加强,是不可能使学生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是与当今大学体育教育的宗旨不协调的,也无益于学生健康。因此,树立人文体育观是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根本之策。

三、强化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文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提倡体育教师的指导性。某些高校采取的体育选课“三自由原则”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即自由选择体育课科目、自由选择体育教师、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地点。这一原则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避免了以往由于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风格等而导致的不能准时出勤、应付式学习甚至厌学、逃课现象。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要从旁辅导,帮助解决问题。

2.体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人师表”必先从自身的思想、品德、作风上谨言慎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教师要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并用自己良好的人文素质去说服、感染学生。

3.体育教学内容融入体育人文素质。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人文素质渗透其中,增开一些体育人文知识的课程,如“体育史“”奥林匹克运动“”运动营养”等。体育教师应抓住适当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结论

1.传统教育理念对大学体育教育作了片面理解。认为大学体育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人力的加工过程,构成人力素质的因素就是体育素质,其它不值得去培养,人文视野所注重的学生人格培养、情意完善以及陶冶原则都被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部门办学和行业办学的模式已经过时。

2.二十一世纪新的教育理念对大学体育教育作了科学的解释。认为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七项素质,它们之间的联系统一在文化性上。根据斯诺的观点,文化有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分。不管是从科学的视角还是从人文的视角来审视大学体育教育,都极富价值,但也存在某些局限。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这其中,确立人文精神向科学融入这一命题,寻找它们相互感应的“作用场”,捕捉他们双向流动的信息的汇合点,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4.确立人文精神向科学融入,为我们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大学体育教育归根结底要发展的并不仅仅是学生生理与心理的东西,也并不仅仅是完成体育知识和技能上的某种确定目标,而是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视野中的非理性是科学理性认识的先导和契机。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理性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基本要求、积极情感和意欲作为动力。如果学生的非理性的本能要求、情感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就不会有真正的理性精神。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前提条件。然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多种现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当前重武轻文、重文轻体的体育思想以及体育多元论与体育人文认知能力的不足是导致当今体育素质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拓展体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文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思维意识、设置优良的人文知识教学课程、改变传统的体育思维意识、弥补审美教育的缺失等方式将是人文素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的主要途径。同时,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需要论”,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范围,引导高校体育课程走出社会是未来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学研究, 1999.2.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70-88.

[3]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259-280.

[4]陈琦.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3-9.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98-107.

第7篇: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大学体育课 课程状况 改革要点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我们既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化,又承认各民族间存在的差异性。而现实是“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大文化冲突,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又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1.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教育追求的是教育公正和平等;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它体现了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尊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它符合人们对知识和学习的新认识。多元文化教育既反映了教育平等理念,又体现了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还符合了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课课程状况

2.1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

我国学校长期课程管理权集中,采用全国材,忽视民族差异,无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课程内容极少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对国家的贡献。学校课程这一最有效的文化传承工具因主流文化的强势,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边缘化。教育行政主管人员、学校领导、普通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理念了解非常有限,对学校课程所承担的多元文化教育的责任认识不足。国家对各个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关注太少,对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民族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达成各种文化的平等化课程的研究不够。

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失语现象。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主要以汉文化为中心,以汉族的价值观为主导,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在课程中被忽视,因此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大学体育课程中民族体育文化的缺失,导致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依附的基本需要,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体育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难以产生民族认同和自豪、自尊的民族情感。事实上,这种单一的学校体育课程文化,也剥夺了学生对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2.3传统的课程管理制度成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的羁绊。

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使学校的课程管理自极为有限,使学校多元文化课程改革遭遇制度上的障碍。课程设置的统一要求,无法突出多元文化的特点与要求,不利于照顾各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差异、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使得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缺乏成长空间。学校和教师受专业自的限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薄弱,能力十分有限,各民族地区极为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课程资源闲置浪费。

2.4缺乏学校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从目标到内容、实施要求、评价标准都没有完整的体系。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以汉族文化为中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价值在学校课程中得不到反映,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在学校课程中没能充分体现;教材的编写少有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致使学生存在对教材内容的陌生感,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学业成就;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没有为学生提供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特点和需要的模式和方法。

3.大学体育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要点

3.1转变单一的学校课程文化,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多民族共存与多元文化的发展,既是我们的国情,又是国家的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各民族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文化习俗带给全国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多样的思维方式及更为色彩斑澜的社会文化。通过将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渗入到国家课程、民族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达成各种文化的平等沟通、理解尊重。同时,也要培养、生成教育行政人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多样性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得以体现。

3.2把握新课程赋予学校、教师的专业自,研发校本多元文化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体育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新课程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使学校和教师能切实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各学校都应该自主进行课程开发,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多元文化课程改革中决策、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做实校本多元文化课程。

3.3重新认识学校的课程功能,满足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因此,多元文化课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与情感的培养,是跨文化运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一种知识课程,而且更是一种体验课程。情感上的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才可能对体育文化作出意义解释和构建生成。这样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在真实的民族体育文化环境中,在文化活动实践中去感受、体验、发现和建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体育文化及异族体育文化的真正理解、尊重。

3.4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建构多元一体的课程体系。

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并不是要废弃原有的课程,而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解构重组。多元是指课程设置既包括主体民族体育文化又包括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内容,一体是指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要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这样能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课程编制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各民族的实际特点,还把各民族体育文化融为一体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去。

参考文献:

[1]邹文.浅谈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历史教育问题,2003,(2):51.

[2]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第8篇: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 体育专业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性的真善美,强调的是尊严、责任、理解与关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

一、大学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学生价值理念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逐渐成形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不仅如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从而改变体育专业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的情况,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择业。所以说,大学时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据相关统计分析,我国的体育院校,除了开设必修的政治理论之外,几乎很少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长期以来,我们为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努力,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同步实施。从而导致了体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技术水平高、体育运动能力强,但人文底蕴薄弱、知识面狭窄的现状。所以说,在大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基础的理论教育、专业是技能教授与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向结合,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教育整个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科学合理的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体育运动融竞争性、合作性、教育性等特点为一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品质以及拼搏进取精神。所以说,体育运动本身就积淀有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体育课堂更是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1.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随时留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体会学生的立场观点,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授课中融入关怀、尊重、信任、理解与责任,留意学生的点滴变化与进步,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安排并对学生作出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在人文的关怀中切身领会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及时抓住教学时机,科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体育课堂的专业化优势,在传授体育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人文素质的灌输,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受到熏陶。比如,在进行中长跑的训练时,教师就可以适当的穿插吃苦耐劳教育;在设置篮球比赛或足球比赛,则可以为同学们讲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会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收到良好的成效,而且会让体育课堂,变的生动而且富有意义,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课程设置与人文教育的科学结合,要善于抓住机会,要在合适的时机传授最合适的知识,不要牵强附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对人文教育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言谈举止、治学精神,都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素养,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就很难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人文教育的成效,必须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

为能让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学校应该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定期邀请在体育教学、科研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给教师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和条件。

另外,教师自身也要注意,要及时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多读书,多学习,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改进,让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得到拓展,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从而让自己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并要在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让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加强学校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大环境,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的文明建设一定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将校园文化,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总之,虽然现在体育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未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但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希望体育院校的师生、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对体育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一个充分的、科学的认识,共同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07.

[2]教育部体教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第9篇: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大班教学,问题,对策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英语教师的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比例的增加。因此,各高等学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的就是大班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大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资源紧张状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但是却存在很多的弊端。

一、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1.班级人数过多。说到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得不说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由于高等学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在逐年递增。数据显示,我国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全国高等学校录取人数由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657万人教育教学论文,短短十年间扩大了三倍,但是高等学校的教师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倍数的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了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象。因此,很多高等学校为了缓解师资短缺的状况,就采取了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英语课更是如此。现在在很多高等学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的人数都在50人以上,甚至有的人数在150人以上论文格式范文。

2.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本身就是十分枯燥无味的,再加上学生人数较多,教室较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够充分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会有很多学生睡觉、看小说、心不在焉等,以至于老师与学生互动时学生没有反应。这样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差。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听力和口语这两个应用性较强的模块尤为如此。但采取大班授课以后,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地和学生进行互动,不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这样就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教师授课任务偏重,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教育教学论文,而同时英语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因此在我国很多高等学校,大部分英语教师的授课任务较重,很多老师的周学时都在12学时以上,最多的可能达到每周20学时甚至更多。如果采取大班授课的话,教师的工作量就很大。比如批改作业,一次就可能要批改300到400本,甚至更多。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少时间甚至是没有时间去对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这样就造成了教学手段的一成不变,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

二、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对策

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挺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在授课前,任课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针对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授课结束以后,任课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学生对自己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对下次课所学知识进行预习。

2.根据学生的水平教育教学论文,分组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使得在学习过程中各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授课前,任课教师要对所教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英语水平采取分层教学。在给程度好的学生授课时可以适当加快进度,增加一定的难度,而对于程度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放慢教学速度,降低难度。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既有程度好的也有程度一般的学生,既有内向的又有外向的学生。然后根据讲授的内容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各组同学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这样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论文格式范文。

3.根据不同课型,采取不同授课方式。广大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比如在上理论性较强的阅读、语法和写作等课时就可以采取大班教学,而上应用性较强的听力和口语课时,就需要进行小班教学。这样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授课方式的优点,避免各自的缺点,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4.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互联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的成熟,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有很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文件、教学录像及学习材料等内容传到网上,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教育教学论文,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学生如果遇到疑问,可以进行提问,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答疑。任课教师还可以编写试题库,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考试和评价。这样可以大大地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高校扩招以后,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普遍采用大班授课这样一种模式,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大学英语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满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雪.探索非专业英语大班教学的课堂互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2]姚兰芝.高校英语大班教学的策略[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2 .

[3]文健.论英语大班教学的利弊及交际教学法的运用[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