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文化论文范文

网络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文化论文

第1篇:网络文化论文范文

一、网络文化的简要概述

(一)网络文化内涵

所谓网络文化,主要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在虚拟的空间中实现信息传递,如传播和猎取等,进而达到文化信息交流的目的。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关键部分,能够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共同进行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同时还能成为高校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信息交流的方式,网络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网络文化特征

首先网络文化主要借助电子的高科技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播的丰富多样性和广泛性,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它不受任何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再次是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空间上,由于网络空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而网络文化就是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得到广泛传播。最后是网络文化的交互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网络文化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二、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关系

由于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关键组成体,一旦形成网络文化,它不仅是一种挑战,还是学习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机遇。而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文化,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文化能够为网络文化提供补充和引导,而网络文化能够为图书馆文化提供更加广泛的阅读空间。所以,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是缺一不可的内容,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从而实现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精神之间的融合补充,推动了高校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共同发展。

三、如何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互融互补

(一)充分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良性互动

通常情况下,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性,能够和图书馆文化协作发展。所以,要充分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良性互动,就要先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为图书馆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成为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然后要充分发展网络文化的有利之处,建立相应的图书馆文化数据库,从而将图书馆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传播并发扬光大,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良性互动。最后要时刻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意识,从而使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得到健康发展。

(二)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缺一不可

不少人会片面的认为,互联网的搜索和导引能够直接代替图书馆的各项功能。然而,事实上,网络文化始终替代不了图书馆文化,这主要因为网络文化仅仅是一种网络工具,而图书馆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占有主导作用。所以,网络文化的兴起能够直接促使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实现世界文化和图书馆文化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使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之间的交融互补成为热点。

(三)不断建设优秀的网络文化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十分复杂性,且发展不平衡,甚至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产生诸多冲击和挑战。另外,网络上常常出现不少盗版信息或者虚假信息等,使得网络文化的健康性受到诸多威胁,对此,人们应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从而使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由于国内外图书馆相继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网站,使得图书馆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强化对网络空间信息资源的管理,满足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性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优秀的信息文化资源,从而将不良文化剔除在萌芽状态,甚至用先进的优秀文化抵制西方不良文化,不断建立起优秀的网络文化,推动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互融互补的作用

第2篇:网络文化论文范文

(一)黔东南州城镇化概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市15县。全州土地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28.31万人,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尽管黔东南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水能开发条件优越,旅游优势明显,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交通发展滞后,从工业化进程来看,黔东南仍然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初始阶段;从现代化进程来看,黔东南州属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随着全国城镇化步伐推进,黔东南州提出“工业兴州”、“城镇带州”等战略决策,明确提出了20个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建设项目、实施主体、资金筹措方式等内容。至2013年黔东南州列入全省100个产业园区建设工程的园区16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511”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示范园区2个。

(二)网络及网络产品构建情况

为调研网络文化建设情况,笔者通过对凯里、台江、黎平、锦屏、雷山、施秉、三穗、黄平、镇远、从江、天柱等县的13个乡村城镇化地区的考察,获取了第一批数据。为了利于比对,同时对部分尚未规划为城镇化的较落后村庄也进行了考察,综合各方面因素,得出这样一些结论:近年来,被列入城镇化的乡村网络产品普及率大幅攀升,14、15岁以上年龄的人都有手机,中老年人一般用于通信,通信费采用“村村通”方式,手机价格不高;年轻人讲究品牌,除了电话通信还要求能上网。电脑大多数家庭都已经拥有,少数家庭除了台式机还用笔记本。基本上都接入互联网,接入方式在旅游景区、经济较好的村寨已经是4M光纤接入形式,大部分地区是电话线2M或4M接入。从黔东南州移动部门了解到最新信息是:全州移动光纤已经覆盖镇一级地区,被列为开发区的村寨2013年内光纤要求覆盖,非开发的村寨实行“村村通”正在建设,而对于较偏远的目前采用无线CPE方式。电信网对列为开发的乡镇目前光纤基本覆盖,乡村还是电话线上网,月租都是100元以上。对于偏远村寨需要村民自行组团,往往是20户以上才安排光纤入寨。那些没有被列为城镇化的村寨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普遍低于城镇化地区。

(三)城镇化地区的网络文化状态

网络的使用主要以问卷形式获取,每个村寨提出4到5个问题。我们发现一些跟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不一样的少数民族“城镇化”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城镇化村寨的居民能充分意识到网络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力,利用网络产销农副产品已经是人们必备的手段。

2.网络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除日常生活外,少数民族对汉语言的学习速度更快、使用更熟练。

3.网络比之于电影电视给城镇化居民带来的信息量更多,人们在获取外在庞大信息的同时,一方面是兴奋,另一方面是无所适从。

4.对于网络的接入,家长最担心的问题是小孩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问题。手机游戏、网络游戏及涉黄视频对城镇化中的儿童、年轻人的影响严重。

5.曾经在城市里出现的网恋问题,对于城镇化的居民一样不可避免。有趣的是网络加速了苗、侗女子跟城市男子的通婚比例。

6.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对网络及网络产品的使用有明显的抵制情绪。

7.被城镇化的乡村其文化特色对附近农村影响较大,有辐射作用。

二、原因分析

网络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信息数字化文化,它具有虚拟性又有开放性,即有个人化特点又富于互动性特色。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方式发生变化后,随着环境及社会组织的变迁,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文化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教育和学习都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对以下问题逐个进行分析和探讨:

1、针对网络游戏问题,大部分城镇化地区的小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不做实名登记,在回收的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1540份问卷里,有1103人认为网络给他们个人最大的吸引力是“玩游戏”或者跟玩游戏有关。看来家长对家庭网络接入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个重要的特殊问题,就是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成人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多数是儿童和老人。儿童自身没有太大的约束力,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一方面是溺爱,另一方面是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跟城市教育本来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在由于网络产品出现,教育上的距离不是由于有了便捷的学习形式、良好的教育平台以帮助人们缩短教育差距而是由于网络监管不力造成游戏或黄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的问题。

2、由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出现,原来信息较为封闭的农村乡镇现在依托网络能较快地跟外界沟通交流。这使得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城镇化居民彻底打破了信息闭塞的局面,为养殖种植、小作坊生产的产品能与外界的供求紧密连接起来,生产和经营较之原有的盲目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网络接入迅速、电脑购置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当然,乡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更是积极配备电脑及相关设备,加强资源共享与办公自动化建设,这也给城镇化地区的广大居民提供示范作用。在回收的问卷中,有超过80%的人认为网络的好处在于更加利于人们沟通和交流。

3、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风淳朴,农民文化水平较全国其他地区偏低。城镇化地区的经济好转往往是由于出让土地而导致,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人们的表现形式出现多样性:对于曾经外出务工、对城市生活有所感知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欣然接受甚至不加选择的感知着网络文化。在他们身上,传统文化迅速消失。对没有或较少离开本地区的妇女和老年人,人们更多的是留恋本民族留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他们普遍缺乏城市化生活的习惯和观念,表现为对新兴的网络文化既兴奋又茫然,无所适从。于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在这里或者融合或者冲突。一些年轻人沉溺于视频观看,沉溺于游戏,也有迷失于网络出现网恋行为;部分老年人则由于网络操作的复杂性及自身动手能力较弱、学习能力差而拒绝网络、抵制网络。

4、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有辐射效应。当少数乡村被城镇化以后,看着城镇化地区农民变居民,人们迅速富裕,其周围村寨的居民无不怀着羡慕的心情。他们期盼着自己的家园也被“城镇化”。在叹息的同时、一些年轻人也不甘落后地仿效着被城镇化的居民开办养殖种植业,或者干起一些小手工作坊、农家乐等。他们会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跟已经城镇化地区的人们一样拥有高档手机、电脑及相关网络产品,跟人们一起谈论网络上的新鲜事情,玩网络游戏等。经调研,在城镇化地区旁边的农村,网络产品拥有数远远超过偏远农村的数量。用农村话语来说就是为了“赶伴”。不会用手机上网、不懂得网络及相关事情就会被别人看不起。

5、在婚姻方面,民族地区尚未进行农村城镇化以前,原城市居民跟少数民族地区的苗、侗妇女通婚情况并不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好,娶了这些地方的女子家庭负担重;二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女子理解不够,认为她们文化素质不高,生活方式落后,不利于共同生活。城镇化后,这些情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经济方面由于土地赔付,部分苗侗女子的家庭经济状态发生急剧转变,有的甚至远比城市居民更加富有。网络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女子更加方便地仿效城市居民穿着打扮;另一方面使得双方通过网络有了更多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多的城市男性发现少数民族女子不仅纯朴自然,天生丽质,而且性格温柔大方,勤劳善良,相当多的人还非常通情达理,生活方式也相近。城市男性跟城镇化地区的苗侗少女结婚率越来越高,当这个渠道打通后,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就形成了。民族间的通婚不仅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更能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三、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特性和文化环境,他同经济发达地区的网络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的特点。

(一)随着民族地区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少数民族城镇化地区的网络文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人们对网络产品的认识及其文化消费缺乏甄别,人们一方面急需网络知识的学习与使用培训,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管理及相关法制建设亟待加强。严禁网络诈骗、网络涉黄等在城镇化地区泛滥,这样才能使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健康发展。

(二)网络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城镇化地区的居民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了政治理论的学习,能及时了解国际形势、国家大事,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通过网络文化的建设,有了交流平台和信息空间,不仅地区经济得到了相应发展,还能使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沟通得到进一步加强,促进民族和谐与发展。

(三)网络文化给城镇化地区的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具体仔细。但是,网络文化的发展不能过于急躁,应该注重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积极构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让民族文化在城镇化地区焕发新的魅力,使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共存共生。

四、结束语

第3篇:网络文化论文范文

(一)网络及网络产品构建情况

为调研网络文化建设情况,笔者通过对凯里、台江、黎平、锦屏、雷山、施秉、三穗、黄平、镇远、从江、天柱等县的13个乡村城镇化地区的考察,获取了第一批数据。为了利于比对,同时对部分尚未规划为城镇化的较落后村庄也进行了考察,综合各方面因素,得出这样一些结论:近年来,被列入城镇化的乡村网络产品普及率大幅攀升,14、15岁以上年龄的人都有手机,中老年人一般用于通信,通信费采用“村村通”方式,手机价格不高;年轻人讲究品牌,除了电话通信还要求能上网。电脑大多数家庭都已经拥有,少数家庭除了台式机还用笔记本。基本上都接入互联网,接入方式在旅游景区、经济较好的村寨已经是4M光纤接入形式,大部分地区是电话线2M或4M接入。从黔东南州移动部门了解到最新信息是:全州移动光纤已经覆盖镇一级地区,被列为开发区的村寨2013年内光纤要求覆盖,非开发的村寨实行“村村通”正在建设,而对于较偏远的目前采用无线CPE方式。电信网对列为开发的乡镇目前光纤基本覆盖,乡村还是电话线上网,月租都是100元以上。对于偏远村寨需要村民自行组团,往往是20户以上才安排光纤入寨。那些没有被列为城镇化的村寨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普遍低于城镇化地区。

(二)城镇化地区的网络文化状态

网络的使用主要以问卷形式获取,每个村寨提出4到5个问题。我们发现一些跟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不一样的少数民族“城镇化”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1.大部分城镇化村寨的居民能充分意识到网络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力,利用网络产销农副产品已经是人们必备的手段。2.网络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除日常生活外,少数民族对汉语言的学习速度更快、使用更熟练。3.网络比之于电影电视给城镇化居民带来的信息量更多,人们在获取外在庞大信息的同时,一方面是兴奋,另一方面是无所适从。4.对于网络的接入,家长最担心的问题是小孩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问题。手机游戏、网络游戏及涉黄视频对城镇化中的儿童、年轻人的影响严重。5.曾经在城市里出现的网恋问题,对于城镇化的居民一样不可避免。有趣的是网络加速了苗、侗女子跟城市男子的通婚比例。6.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对网络及网络产品的使用有明显的抵制情绪。7.被城镇化的乡村其文化特色对附近农村影响较大,有辐射作用。

二、原因分析

网络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信息数字化文化,它具有虚拟性又有开放性,即有个人化特点又富于互动性特色。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方式发生变化后,随着环境及社会组织的变迁,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文化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教育和学习都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对以下问题逐个进行分析和探讨:

1、针对网络游戏问题,大部分城镇化地区的小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不做实名登记,在回收的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1540份问卷里,有1103人认为网络给他们个人最大的吸引力是“玩游戏”或者跟玩游戏有关。看来家长对家庭网络接入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个重要的特殊问题,就是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成人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多数是儿童和老人。儿童自身没有太大的约束力,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一方面是溺爱,另一方面是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跟城市教育本来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在由于网络产品出现,教育上的距离不是由于有了便捷的学习形式、良好的教育平台以帮助人们缩短教育差距而是由于网络监管不力造成游戏或黄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的问题。

2、由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出现,原来信息较为封闭的农村乡镇现在依托网络能较快地跟外界沟通交流。这使得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城镇化居民彻底打破了信息闭塞的局面,为养殖种植、小作坊生产的产品能与外界的供求紧密连接起来,生产和经营较之原有的盲目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网络接入迅速、电脑购置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当然,乡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更是积极配备电脑及相关设备,加强资源共享与办公自动化建设,这也给城镇化地区的广大居民提供示范作用。在回收的问卷中,有超过80%的人认为网络的好处在于更加利于人们沟通和交流。

3、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风淳朴,农民文化水平较全国其他地区偏低。城镇化地区的经济好转往往是由于出让土地而导致,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人们的表现形式出现多样性:对于曾经外出务工、对城市生活有所感知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欣然接受甚至不加选择的感知着网络文化。在他们身上,传统文化迅速消失。对没有或较少离开本地区的妇女和老年人,人们更多的是留恋本民族留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他们普遍缺乏城市化生活的习惯和观念,表现为对新兴的网络文化既兴奋又茫然,无所适从。于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在这里或者融合或者冲突。一些年轻人沉溺于视频观看,沉溺于游戏,也有迷失于网络出现网恋行为;部分老年人则由于网络操作的复杂性及自身动手能力较弱、学习能力差而拒绝网络、抵制网络。

4、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有辐射效应。当少数乡村被城镇化以后,看着城镇化地区农民变居民,人们迅速富裕,其周围村寨的居民无不怀着羡慕的心情。他们期盼着自己的家园也被“城镇化”。在叹息的同时、一些年轻人也不甘落后地仿效着被城镇化的居民开办养殖种植业,或者干起一些小手工作坊、农家乐等。他们会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跟已经城镇化地区的人们一样拥有高档手机、电脑及相关网络产品,跟人们一起谈论网络上的新鲜事情,玩网络游戏等。经调研,在城镇化地区旁边的农村,网络产品拥有数远远超过偏远农村的数量。用农村话语来说就是为了“赶伴”。不会用手机上网、不懂得网络及相关事情就会被别人看不起。

5、在婚姻方面,民族地区尚未进行农村城镇化以前,原城市居民跟少数民族地区的苗、侗妇女通婚情况并不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好,娶了这些地方的女子家庭负担重;二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女子理解不够,认为她们文化素质不高,生活方式落后,不利于共同生活。城镇化后,这些情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经济方面由于土地赔付,部分苗侗女子的家庭经济状态发生急剧转变,有的甚至远比城市居民更加富有。网络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女子更加方便地仿效城市居民穿着打扮;另一方面使得双方通过网络有了更多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多的城市男性发现少数民族女子不仅纯朴自然,天生丽质,而且性格温柔大方,勤劳善良,相当多的人还非常通情达理,生活方式也相近。城市男性跟城镇化地区的苗侗少女结婚率越来越高,当这个渠道打通后,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就形成了。民族间的通婚不仅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更能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三、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特性和文化环境,他同经济发达地区的网络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的特点。

(一)随着民族地区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少数民族城镇化地区的网络文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人们对网络产品的认识及其文化消费缺乏甄别,人们一方面急需网络知识的学习与使用培训,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管理及相关法制建设亟待加强。严禁网络诈骗、网络涉黄等在城镇化地区泛滥,这样才能使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健康发展。

(二)网络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城镇化地区的居民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了政治理论的学习,能及时了解国际形势、国家大事,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通过网络文化的建设,有了交流平台和信息空间,不仅地区经济得到了相应发展,还能使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沟通得到进一步加强,促进民族和谐与发展。

第4篇:网络文化论文范文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能够促进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从而使得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二)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需要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是国家兴盛强大的主要源泉,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地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能够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将自己的前途和理想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盛结合起来,从而为国家的强大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以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一)构建网上教育基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媒体渐渐地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基地来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念。在构建网上教育基地时我们可以采用现在的主流文化,从而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们可以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了解并且掌握这些知识,最终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同时,我们可以在网上举办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理念。我们也可以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将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另外,我们也可以将图片、声音、影像和视频作为教学手段之一。

(二)积极开展网上教育活动

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能够大大地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定时举办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例如,我们可以开展网上交流学习活动,让所有的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畅所欲言,然后,可以由教师进行总结工作,并且将交流的最终结果公布,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强化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另外,我们可以开展网上心理辅导课程,每天由不同的教师向学生讲解,学生可以向教师咨询关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三)实施网上考试制度

我国的许多大学对于大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求都比较低,这就使得大学生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压力,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课程更是枯燥乏味,许多大学生只是将这一课程作为选修课对待。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我们必须制定网上考核制度。教师可以定期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测试,对于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且让他们参加补考,如果补考成绩仍然不合格,应该扣除他们的所有奖学金和学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四)传承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主要内容,例如,善良、理解等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文化并不是完全正确,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并且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相结合,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国外优秀文化,并且将他们变为自己的文化。另外,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知识。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聘请国外相关专家与大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使他们学习国外的优良传统文化,不断的强化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三、小结

第5篇:网络文化论文范文

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是一个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吸收最先进的理论成果,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研究,掌握其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指导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但是现实情况是,在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引起政府足够重视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多数只是作为附带研究被一些国内学者稍作提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也严重不足。

缺乏专门深入和有针对性的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跟西方发达国家成熟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成果体系相比差距明显。从研究进展情况来看,对于当前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理论界已成共识,但是对于如何改进以及构建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研究却不够深入,且多数存在着视野不够开阔,层次缺乏深度的问题,有些研究成果明显存在嫁接和移植的痕迹。至今少有关于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的专著问世,由于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撑,致使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目前只能在“昏暗”中独自摸索前行。

二、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为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牢固树立和切实加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把此项建设摆在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网络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隶属于学校党委或宣传部的运转高效、权责明确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专门机构,统一规划校园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相关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设立网络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纳入学校整体财政资金预算,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文化队伍在人才选拔、学习培训、职称评聘、福利待遇、业务考核方面的相关政策标准和规章制度,鼓励网络工作人员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生活,开展日常教学和调查研究工作,并给与政策和资金方面的相关支持。

进一步抓好落实和检查,切实保障队伍建设所需要的人员编制、必要经费和配套设备,尤其是是确保专职工作干部和人员的力量。并把建设的成效逐步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逐步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关心、各级职能部门相互支持、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确保高素质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高校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三、结束语

第6篇:网络文化论文范文

1.传播信息功能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之后的第四媒介,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已经出现了超越传统煤体的趋势,传播功能是网络文化的最大功能。现今社会人们普遍上网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习惯。这个趋势也有越来越强化的势头。在我国互联网的应用中,新闻信息传播功能非常突出。据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有78.5%经常上网浏览新闻;传统媒体和新闻机构大多都有网上平台。较强的传媒功能,使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近距离接触网络,充分享受网络文化的富足和平实。

2.交往功能

网络文化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的表现,人的交往由时间、地点、环境、方式、心理等要素构成,其中地点、空间、方式等因素会收到现实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网络给人际交往提供了超越现实交往障碍的平台,有许多网民从未谋面但却情投意合,网恋已经成了新的恋爱方式,。“人人”、“陌陌”也是在新时代下网络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应用程序。

3.娱乐功能

互联网不仅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网民休闲娱乐的新方式。许多网民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的内容多数为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综艺节目、聊天等娱乐性的活动。为什么当今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娱乐性上网方式?这与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有着特别大的关系,特别是奋斗中的年轻人。人们选择娱乐性上网活动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随着网络聊天工具和网络游戏的出现,赋予网络文化极大的娱乐功能,也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上网的直接目的,不再只是获取信息,而是聊天交友或者玩网络游戏。

二、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的影响

民族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它影响着人们采取何种态度和方式来处理具体的民族问题,其实质是维护和发展本民族利益及地位。经济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经济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经济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经济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经济价值观作为人对经济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少数民族,其文化、价值观各有不同,但其经济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相似的历史变迁而具有相通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少数民族的经济价值观由少数民族价值观直接决定,与周围的环境、政策、文化等诸多要素有着密切关系。少数民族的经济活动也表现为人的社会性活动。社会性主要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在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本身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存在物,伴随每一种文化的诞生,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也在发生着一次变迁。在今天的社会,网络文化的出现一样会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传统经济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于新生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虽然由于经济落后,网络普及时间不长,但网络发展很快。网络文化已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很强的影响。通过对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与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产生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在网络文化影响下有着有合理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了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优秀与精华

(1)以和为贵。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也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经济理念中也有与儒家思想相同之处。以和为贵就是要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

(2)厚德载物。

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崇,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在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经济价值观中,历来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崇尚的道德境界。儒家思想把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集孝、悌、忠、义、礼、信、诚等诸多道德于一身,而少数民族则把君子人格的高尚道德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成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3)重义轻利。

重义务轻利益、重责任轻利益、重仁义轻利益。在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中表现为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不能单纯顾及满足个人私利,而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义与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哲学家探讨的话题,也是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经常会面对的矛盾关系。义体现社会公利的道德标准,利泛指个人利益。在义与利关系上,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主张“义为上”,号召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义,即社会公义,主张多为社会做贡献。但主张“义为上”并不是否定个人利益,但主张合理个人利益的获得。

2.超越了传统经济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

(1)天人合一,个人本位论。

少数民族价值观首先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这是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的早期形式和内容,也在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少数民族的原始先民对超自然神灵的信仰及崇拜,在经济价值观中体现为“天人合一,个人本位论”。在现今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超越传统观,塑造科学和理性价值观。

(2)家族、等级价值论。

在少数民族传统经济活动中多数以家族形式参与其中,并且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网络时代,平等理念的传播,那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有进会参与经济活动,并成为主体,网络文化传播的新思想、新观念超越传统的集体、家族、等级价值观,塑造了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中平等主体观。

(二)对传统经济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型、平等性、互动性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活动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使得当代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有了现代化的意义。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对整个国家文化、整个世界文化的了解,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自身也在力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能够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当代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不仅追求于经济的增长,也诉求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公正和进步;不仅关注当代人的幸福,也珍视后世的幸福。

三、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影响的对策

第7篇:网络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亚文化;文化功用

一、迷文化”与网络小说社区

“迷”可以指人,或是一种现象,简单而笼统的描述 “迷”就是“那些特别喜欢、着迷于某种事物的人”或是那种“专注着迷的状态”。迷总是专注且投入地着迷于特定的明星、电影、电视节目、流行音乐、小说等等。过去,人们很少将这样的现象视为一种正常的日常生活的社会或文化现象,对于“迷”的描述多是负面的,“迷”总被认为是狂乱盲从而病态的,其着迷行为是过度、近乎疯狂的;“迷”被视为一种假定的社会失调的心理症状。如自上世纪50年代起,英美的媒体报道经常将摇滚、失控的群众、青少年形象、甚至暴力、酗酒、嗑药、性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运动场上球迷的暴力也经常被媒体大肆渲染。“迷”被描述成像精神有问题一般,容易且严重地受媒体影响,幻想自己与明星及名人间有情感联系,对崇拜对象病态式地表达忠诚,人们有着对梦想与成功的下意识的渴望,而明星的某些世俗意义恰巧契合了这种渴望,于是明星也因此契合大众的深层心理需求从而获得了大众的认同。

无论是从日常用语或从学术作品中,迷的概念中有一个强烈的特色:代表“过度”的现象。根据牛津字典,fan的意思为“somebody who admires and is very enthusiastic about a sport,a film star,a singer,etc.”fan的词源来自fanatic,后者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为“a person who is very enthusiastic about something and may have extreme or dangerous opinions(especially about religion or politics)”。无论是very或extreme字眼,都指向了迷具备某种“过度”的倾向。具体说来“迷文化”存在三大特征:辨别力与区隔、生产力与参与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网络小说迷也具备上述特征,但是对网络小说“迷文化”的研究始终离不开网络小说社区,这是由网络小说的性质决定的。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其他要素之间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网络媒介的出现,为这种对话与互动关系消除了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在网络小说的创作中,作者与自我、作者与作品、作者与读者、读者与作品等之间实现零距离的对话与互动,这种互动直接影响了作品的创作与发表。作者和读者都身处网络社区这样一个环境,因此网络小说社区不仅是作家创作的场域,更是上述对话互动的场域。选择网络小说社区作为研究网络小说“迷文化”的观察点,正是基于网络小说与网络社区之间的这种相关建构关系。

二、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的亚文化性质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而这些价值观是散布在种种主导文化之间的。”

西南政法大学的常桦在他的论文《赛博空间中亚文化社区的探索性观察与分析》中引用了约翰・菲斯克等学者在继承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理解为:亚文化是一种文化内的协商,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受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集体矛盾相对应。这一理解就表明了亚文化的抵抗性和边缘性的特征,并偏离主流文化价值观。

亚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以符号和文化实践为基础的文化身份认同之上。媒介为符号的建立与传播提供了可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使文化主体能以空前的“民主”方式主动参与到符号的建立和各种文化实践中去。在这里,作为大众媒介的网络,为各种亚文化提供了自由的实践空间。

“赛博空间为亚文化提供了一种可供利用的而又极少受到外加限制的媒介,尽管这种媒介并不是完全免费的。随后各种亚文化的百花齐放也证明了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赛博空间也为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创造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极少受限的环境。赛博空间所保有的信息交换和联网接入的能力,促使更多的个体参与到过去被认为需要有耐力和责任心的诸如‘迷群’的行为中来”,赛博空间就是网络为我们提供的各种空间,各种虚拟社区。

网络小说迷借助网络这一媒介,在网络小说社区建立各种符号和进行文化实践,完成对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形成自己独特的迷文化,丰富了网络文化,并成为大众文化的微小部分,这实际上已经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亚文化了。

三、网络社区迷文化的文化功用

(一)对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

20世纪的40年代,罗伯特・帕克为的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了“社会生态学”研究范式,认为许许多多小的社区组成所有的大型社会,而这些小社区的文化相对于其所在的更大的文化就是亚文化。以此类推,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是整个迷文化的小分支,迷文化又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大众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一微小部分,所谓细微处见真知,它恰好彰显出了文化生态的多元化。

在整个文化生态里面,正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迷文化就像一个粘合剂,把价值观相近或者利益相同的人聚合在一起,为共同的话题进行深究。由于文化生态的多元性,社会结构便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稳定,迷文化的独立发展,不仅维护了共同利益,而且对主流文化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从而形成某些社会结构或关系的认同。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所要倡导和建立的主流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吸收了西方古典文化和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精华,并以文化为基础。随着改革开放与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思想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自由民主的思想得以彰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各种非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得益彰。

(二)对网络文化生态的整合与丰饶

这首先要从文化的定义说起。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雷蒙德・威廉斯认为 “文化“这一术语包含着三层意义:艺术及艺术活动、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种发展的过程。网络文化的形成首先是一种网络生活方式的形成,而这种生活方式正在从个体走向群体。正是虚拟社群的出现,使个体从漫无边际的浏览中趋向群体内的交流,虚拟的网络空间正在以各种各样的主题形成一个个独立却又交互的群体圈子。

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的建构,体现除了文化的整合性。首先,它是作为迷文化与网络媒介的共生物,网络小说的网络性与迷文化的选择性使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的建构成为可能。与其他迷文化不同的是,网络小说迷文化体现出对网络媒介的使用甚至带有依赖性。其次,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的建构标志着大众文化、网络文化、迷文化不同程度的互相渗透、互相整合。这种整合的方式,将使网络文化的生态更加丰饶。

参考文献

[1] 张晨阳.“谜文化”:新媒介环境下的价值审视[J].中州学刊,2011(6).

[2] 常桦.赛博空间中亚文化社群的探索性观察与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

[3] 张晨阳.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迷文化:理论取向与现实观照[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

[4] 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J].求索,2006(3).

[5] 张嫱.迷研究理论初探[J].国际新闻界,2007(5).

[6] 陶东风,何磊.文化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0.

第8篇:网络文化论文范文

1、沟通模式。传统广告主要传播形式是由发送者即企业经过许多中间环节“推向”最终消费者。沟通模式的特点:大面积播送,不是直接将信息送到细分的目标市场;信息传送和反馈是隔离的,单向流通,非交互的,有时差的;强势信息灌输,试图用某种印象劝诱目标受众成为购买者。而网络广告促成消费者采取行动的机制主要是靠逻辑、理性的说服力。沟通模式的特点:受众成为主动的信息寻求者,而企业成为被动的寻找目标的信息源。一旦受众确定了某个企业成为他的信息源,他马上就会与企业进行即时互动,这时企业就应活跃起来,使出浑身解数使受众成为购买者。这种由受众出发向发送者索要特定信息的沟通形式是一种“拉”和互动相结合的模式。所以网络广告不能像传统广告那样大面积播送,它只是等待目标受众的光临,然后再互动。网络广告的沟通模式更为紧凑,沟通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2、覆盖范围。现在全球上网人数有4亿多,覆盖186个国家,而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网络联结着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它是由遍及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各种网络按照统一的通信协议组成的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传输网络。因此,通过互联网络广告信息范围广,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从广告角度看,作为广告媒体,其传播信息的范围越广,接触的人越多,广告效应越大。从广告用户市场看,用户市场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即使是一家小企业上网,都有可能一夜成为国际性公司。绝大多数的电视、广播、报纸及杂志只是地区性和专业性的,而通过网络广告,可以最快的速度把产品介绍到全球的客户。

3、信息容量。传统广告由于受媒体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其内容只能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而在网上,广告主提供的信息容量是不受限制的。网络广告可以借助层层点击或直接链接进入另一网站的方式,使网络用户获得更多的信息,突破了传统广告的局限和翻阅的呈现方式。广告主或广告商可以提供相当于数千页计的广告信息和说明,而不必顾虑传统媒体上每分每秒增加的昂贵的广告费用。网络上一个小小的广告条后面,广告主可以把自己的公司以及公司的所有产品和服务详尽的信息制作成网页放在自己的网站中。可以说,费用一定的情况下,与别的网站上交换广告条,广告主能够不加限制地增加广告信息。这在传统媒体上是无法想像的。

4、交互性。网络广告不同于传统广告信息的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采用交互界面,可以使访问者对广告的阅读层次化,除了产品的概况外,感兴趣的访问者还可以阅读有关企业和其他产品的资料。借助于电子邮件,广告浏览者可以方便地在线提交申请表单,向厂商请求咨询或服务。可以随时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向厂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厂商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收到信息,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做出积极反馈。网络广告提供的这种交互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地满足消费者边浏览广告,边在线订货、购物的需求。这就顺应了人们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及时监测功能对访问者类型、访问的时间、访问的地区进行统计,从而了解到广告的实际效果,并随时修改广告出现的频率或实时改变创意。

5、注意力。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经济学认为,人类在各个文明时期都有自己的稀缺资源。农业文明时期土地资源有限、工业文明中能源、矿产储量固定,而在信息时代,最大的稀缺在于注意力的稀缺。各种媒介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一波又一波的“印象轰炸”使人类心神疲惫,可以说,注意力资源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第一瓶颈和第一稀缺。因此,人们提出了注意力资源的保护问题。注意力经济指的就是在网络时代,产品、信息的提供者为了推出自己的产品和信息必须千方百计获取和保持消费者和公众的注意力。传统广告的受众关注度低,而网络广告的受众关注度高。电视并不能集中人的注意力,看电视时可能有40%的观众同时在阅读,21%的人同时在做家务,13%的人在吃喝,12%的人在玩赏它物,10%的人在烹饪,9%的人在写作,8%的人在打电话。而网上用户则不同,55%的人在用计算机时不做任何其他事情,只有6%的人同时在打电话,5%的人在吃喝,4%的人在写作。

6、冲击。网络广告的实时性与直接的特点将逐渐影响在其他传统媒体上做广告的客商,网络广告在形态上的翻新,也促进了在传统媒体广告中引入新的创意,电视等媒体广告中引进网络创意。网络所提供的创意将影响厂商,使它们开始质疑传统媒体的既定标准和限制。同时,厂商也有必要重新关注现有的广告理论。例如,很多厂商发现,在网络上横条广告必须经常更新,消费者才会继续浏览。这种发现了广告必须看过4次以上才会留下印象的陈规论断,也让人对于强调频率观念的电视系列广告的效益产生了质疑,将刺激营销厂商重新评估对于传统媒体的使用。网络广告不仅回应率较高,找到目标顾客的成本比较低,而且能获得较好的顾客信息。因此,可以预见,愈来愈多针对特定目标对象的营销经费,将从传统媒体以及直销信函转移到因特网上来。网络广告将促使企业提高对传统媒体广告在效益与标准上的要求。同时现有的广告理论也可能会因此需要作相应调整、修订。

7、对象。广告对象是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细分标准,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需求与愿望各个不相同的消费者群。网络广告由于其对操作者物质设备的要求,对操作者文化水平的要求、对操作者经济收入的要求、自然地对广大消费者做了第一层次的市场细分,从全体消费者分离出了网民这一具有某些共同特质的消费者群。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其某一栏目可能是针对特定消费者的,但就整个媒体而言,其对象几乎是全民性的,包括了各个年龄、各个文化水平、各个收入标准、各个生活层次的消费者。

8、。传统广告主要是通过广告制实现的,即由企业委托广告公司实施广告计划,广告媒介通过广告公司来承揽广告业务。广告公司同时作为广告客户人和广告媒体的人提供双向的服务。而在网络上广告对企业来说有更大的自,既可以自行,又可以通过广告商。

9、购买力。由于网络对其用户在物质设备、文化水平及经济收入方面等有一定要求,所以网络广告的目标群体是文化水准、职业层次、收入水平、消费能力都相对较高而且最具活力的消费群体。在我国,上网人群中的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学生占了很大的部分,中高收入的人中上网的比例也比较高,白领人员上网的比例较高,他们或者消费水平比较高,或者消费观念比较新。他们是整个市场里耐用消费品、不动产、旅游产品、精神消费品等商品的主要顾客群。

10、经济性。广告宣传的目的是为了促销产品,而促销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企业利益。由于企业广告的价格不断增长,对许多企业已构成负担。网络媒体的收费远低于传统媒体,网络广告由于有自动化的软件工具进行创作和管理,能以低廉费用按照需要及时地变更广告内容。与传统广告单位面积(时间)的广告价格相比,网络广告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据美国《现代企业》杂志对旗下企业社员的统计,网络广告能有效地节约广告费用达40%—70%。若能直接利用网络广告进行产品的销售,则可以节省更多的销售成本。[page_break]11、视听效果。网络是伴随着新科技发展起来的。网络广告由于先进的科技,具有在文字、声音、画面、音乐、动画、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方面的一切功能,实现了完美的统一。网络广告在传播信息时,可以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方面给消费者以全面的震撼。相比之下,传统的媒体杂志、报纸仅提供静态的图文信息,而广播只提供声音信息。根据美国广告公司的一项调查,利用网上多维立体广告的宣传效果,无论是在男性成衣、电信器材,还是在妇女用品的品牌上,其知名度都提高了12%—200%,远远超过电视或平面广告的效果。

12、心理因素。网络媒体和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体和传统广告相比,其最大优势不在技术上,而在心理上。对网民的研究表明,消费者所以点击广告,心理因素是主要动因。网络广告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广告形式,消费者拥有比传统媒体面前更大的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一旦消费者作出选择点击广告条,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理中,实现对消费者的100%的劝导。

13、信赖度。广告的信赖度是指广告主所预期的广告效果和实际间误差的大小,误差越小则信赖度越高。在广告信息的传送过程中,信赖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信赖度较高的媒体,厂商较容易预期刊登广告的收益,因而对该媒体较有信心,较愿意接受广告的定价。网络广告可以直接计算广告信息下载的人次,再加上浏览者通常会看到已经被下载了的广告,因此网络广告的信赖度比较高。传统广告是以间接的方法估算广告信息的接收人数。以电视为例,虽然当观众收看节目时,通常也会看到广告,但是我们并无法直接知道电视的收视率,因此电视的信赖度并不高。再如报纸和杂志,如果你在报纸或杂志上刊登广告,你只能间接根据其总订阅人数和抽样调查的比例推算广告曝光率,你无法确定读者是否翻到你登广告的那一页,当然也就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看到你的广告,因此报纸或杂志上广告的信赖度也不高。

14、灵活性。网络媒体具有随时更改信息的功能,广告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广告信息的改动,广告主可以24小时调整产品价格、商品信息,可以即时将最新的产品信息传播给消费者。在网络上做广告能按照需要及时变更广告内容,当然包括改正广告的错误。这就使经营决策的变化可以及时地实施和推广,并且网络媒体也可以长久保存广告信息。广告主建立起有关产品的网站,可以一直保留,随时等待消费者查询,从而实现了实时性与持久性的统一。而在传统媒体上做的广告很难更改,即使可改动往往也须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这是因为传统广告从策划、制作到需要经过很多环节配合,广告一旦后信息内容就很难改变而且费用昂贵,因而难以实现广告信息的及时更改。

15、准确性。尽管传统的广告铺天盖地,由于这类广告没有进行定向和分类,其收效甚微。网络广告的准确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广告主投放广告的目标市场的准确性。网络实际是由一个一个的团体组成,这些组织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无形中形成了市场细分后的目标顾客群。广告主可以将特定的商品广告投放到有相应消费者的站点上去,目标市场明确,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而信息受众也会因广告信息与自己专业相关而更加关注此类信息。另一方面体现在广告受众的准确性上。上网是需要付费的,消费者浏览站点的时候,只会选择真正感兴趣的广告信息,所以网络广告信息到达受众的准确性高。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一对一的理想营销方式,它使可能成为买主的用户与有价值的信息之间实现了匹配。

16、融合。网络电视广告就是一种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融合形式,此业务将电视广告移植到网上,使网络广告具有电视品质的多媒体效果,传播广、力度大,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强等多重特性,有利于品牌的直接和多层次营销。企业无须制作网络广告,只须电视广告片即可,减少了广告制作费用。而且系统能提供一份很详细的报告单,可以具体到广告何时被谁看过,看了多少次、看了多少时间。另外,还可以根据企业要求锁定广告目标用户群,根据地域、个人属性、播放次数等定向方式做到精确定位。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量身定制广告。利用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融合形式,可以有效地宣传企业、产品和品牌形象。

17、竞争环境。传统广告竞争环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法律制度、消费者的观念、人才、隐私权、基础设施、标准化和监管等方面。网络广告虽有许多优势,但它并非十全十美,目前的网络环境条件、控制技术、标准规范等的不成熟、不完善,也给网络广告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限制。由于对网络广告认识不够,加上目前网络广告在定价收费、效果测评、规范监管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这些未知因素阻碍了广告主对网络广告进行大量投入。目前我国企业、消费者上网的比例都还不够高,相对于全国13亿人口来说,互联网络的受众范围还比较小,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互联网络广告还只能是作为传统媒体广告的补充,网络还不是主流媒体,网络广告利用和开发的程度都比较低,受众对其的接受水平一般。

18、效果评定。传统广告效果的测评一般是通过邀请部分消费者和专家座谈评价,或调查视听率发行量,或统计销售业绩分析销售效果。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时间性不强,主观影响,技术失误造成的误差,人力物力所限样本小等因素,广告效果评定结果往往和真实情况相差很远。而网络广告效果由于技术上的优势,有效克服了传统媒体以上的不足。网络交互性使得消费者可以在浏览访问广告站点时直接在线提意见反馈信息。企业可以立即了解到广告信息的传播效果和消费者的看法。网络广告效果测评不需要人员参与访问,避免了调查者个人主观意向对被调查者产生影响。因而得到的反馈更符合消费者本身的感受,信息更可靠、更客观。网络广告效果测评成本低,耗费人力物力少,能够在网上大面积展开,参与调查的样本数量大,测评结果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大大提高。

第9篇:网络文化论文范文

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成为全院业务运行的核心系统,但传统的机房设计不仅给学院带来诸多困扰,也局限着学院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发展,如何构建能够适应IT技术更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成为广大用户关心的问题。环境设备安全和介质安全共同构成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安全,防火防雷防盗、配电动力系统、制冷系统、机柜综合布线、抗电磁干扰、机房场地选择、电源供电PDU等方面是环境设备安全;存储在介质上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信息容灾能力是介质安全。计算机设备是比较高的精密仪器设备,温度、湿度、电压、灰尘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任何一个部分出问题,都会对整个网络机房造成影响。对计算机网络机房的设计要从机房建设位置整体出发,内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综合布线,用电安全和消防防盗安全等多方面规划。机房选址要远离灰尘多,电磁干扰强的环境,要保持通风好,最好建设在楼的中层位置,门窗要防盗安装铁栏杆或铁丝网,地面采用防静电的静音地板。网络机房的设备用电和机房灯光照明两部分电源要分开,要配有专用的配电箱和开关,这样便于硬件维护和设备安装,按机房整体布局来看,要安装温度,烟雾感应器,防盗自动报警装置,安装监控摄像头来记录每天进出机房人员情况。安装避雷针避免设备受雷电影响,按装空调来调节机房内的温度避免机房温度过高而影响机器正常运行,适当给机房通风保持机房内空气质量,保证机柜与机柜间,设备与设备间有一定距离,这样有利于计算机设备的散热,在综合布线上要按照科学布线的方法避免线多影响整体布局设计,尽量把线放在暗处,以免人为损坏。

2网络机房工程设计原则

在工程设计方面,以整个系统可靠、可用为目的,并具有良好的系统扩展性、适应性;在功能设计方面,以管理为核心,方便扩展;在运行维护方面,以方便、简单、易发现,易恢复故障为设计目的,要求考虑设备或配件的合理冗余。网络机房设计原则,网络机房规划主要遵循以下几个特性进行实施:

(1)可靠性

在网络机房内所选用的设备在技术方面要有可靠性,保证机房内硬件设备及网络电源线路传输安全,减少损耗。保证整体设计的每个部分都要具有可靠性

(2)可扩展性

网络机房内的软硬件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在今后发展中的扩展问题,计算机软硬件更新速度快,要给安装的物理设备和系统软件有充分的升级空间,使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扩展的原则就是持着节约不浪费的态度,在保证原有设备和软件的投入基础上保证功能模块扩展的原则。

(3)安全性

安全性是系统平台稳定运行的基本原则。系统平台要充分发挥系统的防攻击,放入侵的功能使用适当的安全技术,保证系统各端之间的安全,保证系统与系统之间访问可以安全的进行。

(4)对原有设备充分利用,一步步进行改造

对系统网络的改造要保证前期设备和投资的基础上,对原有系统平台进行升级改造,节约资源;综合通信网络是广域网,综合通信网络的投资也可分为可复用投资和不可复用投资。可复用投资如场地环境,物理设备等,在设计时候要充分考虑系统的扩展性,要有扩展空间为今后系统功能扩展服务,适当放宽投资。而如同带宽等一次性的投资,这类投资要以满足目前需要为原则,尽可能不浪费。

(5)可管理性

系统可以通过总控制台方式实现对系统各数据库信息资源和系统应用软件的监控。对网络机房内的极端及电子设备进行监控,以及反馈信息,便于管理者进行日常管理。

(6)设备和技术的成熟性和先进性

3网络物理机房各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在进行系统平台设计的时候,我们要采用先进和成熟的设备和技术,在设备的选择上,首先考虑成熟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只有先进和成熟的设备和技术才能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运行。网络机房具体实施方案:

(1)建筑装饰工程部分,在网络机房基础设施建设中,机房装修工程是网络机房建设的重要部分,它为整个网络机房提供安装,配置的舒适环境,机房装修我们要遵循现代机房的风格,保证整体合理布局,并从网络机房设备整体的物理安全性等多方面考虑。

(2)配电系统,网络机房的配电系统相当于人的心肺,是整个的动力核心,机房装饰相当于给人体美容,计算机应用系统相当于工作技能,人体的心肺正常才能保证血液循环呼吸的畅通,保证整个系统的存活,同样只有安全可靠的配电系统才能保证整个网络机房系统的正常运行,才能使网络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发挥更稳定。

(3)机房制冷系统,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化的飞快发展,计算机在应用功能方面的越来越扩大,信息中心网络机房作为计算机系统信息管理、信息收集整理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中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网络机房内的电子设备对空气的温度湿度要求很高,必须要有专用的制冷系统全天候24小时来调节,在机房内的工作人员也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我们机房内一般采用机房专用的空调设备。

(4)PDU是提供网络机房的服务器、交换机等电子设备稳定的运行的有力保障,计算机技术更新飞快,机房设备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寻找一个能够提供稳定保护功能的PDU,这样才能使机房内的计算机设备供电稳定运行。PDU的参数包括电涌保护、冲击电流、报警功能、数字式电流显示,超负荷保护,防止意外关闭。

(5)消防报警及灭火系统,由于机房内电子设备全天候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如果保护维修不当,电源线老化,电子器件老化很容易产生电火,机房内计算机设备都是电子器件,很容易燃烧,网络机房也是存储大量数据信息的地方,一旦发生火灾,设备被破坏,大量的数据信息将会丢失,所以机房防火是很重要的,一般机房都采用报警系统和消防系统,报警系统的感应系统,一旦被触发就会发出报警指令,消防系统一般采用手动式气体灭火器,气体灭火器与传统的泡沫、干粉灭火器相比,电子元器件不容易被腐蚀,不留下残留物等优点。消防系统的工作原理,探测器和监控器对网络机房整个区域实施监控,一旦发现烟雾,火花等探测器就会将收到的信号发送给消防报警器,消防报警器就会发出警报;听到警报后,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对现场进行控制。

(6)容灾恢复能力,当网络机房数据资源存储载体遭到破坏时,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应急体系来迅速恢复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保证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能继续正常运行,使整个系统在灾后以最快的时间来恢复数据库达到灾前效果。好多用户在网络机房的数据备份都是存储在服务器的大容量的硬盘上,或者是建立虚拟硬盘来进行存储,但是这些方法很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一旦网络机房发生火灾,水灾等我们很难预料的破坏时候,服务器上硬盘被破坏,这样造成存储在硬盘上面的数据丢失,所以利用介质进行备份很容易被外界破坏,我们怎么对网络机房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容灾系统,那么完整的容灾备份系统我们要依靠现代网络技术来实现,这也是本设计的中心思想。对数据进行备份是进行容灾方案的第一步,好的容灾技术可以把灾难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并且可以在灾后第一时间恢复整个网络数据信息的传输,目前校园机房多数采用基于智能磁盘阵列的数据复制技术。

4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