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教师论文范文

高中教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教师论文

第1篇:高中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 鉴赏题

一、方法意识

明确鉴赏诗歌的通用方法,并在解题时能够自觉运用。在方法意识的指引下,要学会自觉综合运用以下二至四的顺序与方法做题。在任何教学的训练中,思维方法的训练都是最重要的。整体而言,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学生能够独力自主的进行问题的发现与探究。所以,平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应该带着方法的知识,平时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应该是包含着知识并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传授。

二、鉴赏顺序意识

必须强化学生的鉴赏诗歌的顺序,它不仅仅是节约做题时间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在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或者说学生都已经具备了所要做题的一般知识之后,方法与技巧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而做题的顺序合理与否,可以直接决定着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就诗歌鉴赏而言,一般顺序为:

1、读标题。2、看作者。3、析注释。4、译正文。5、审问题。

归纳在一起即为:“知人论世”与“披文入情”。并且应该时刻注意强化上述顺序,虽然术语专业,但理解起来难度却并不大,无外乎是要注意分析文本,要注意了解作家及其所处时代与写作背景。但根据已经教学的经验看,很多学生并不具备完备的意识。考试时,他们早已经把教师教的知识与方法忘到了脑后,原因何在呢?只是因为学生在平时学习与训练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或者说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做题方法,从根本上是思维方法出了问题。

三、题材意识

读完标题与文本后迅速确定题材,即写了哪方面的内容。这难度相对较小,但十分实用。可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去思考,观察,发现。

而一首诗写了什么,是学生首先必须要发现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题材意识。一方面在他们的脑子里应该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他们在面对考题的时候必须首先用这些意识去分辨。如果让我用两个字概括的话,它就是“鸟瞰”。做题前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做题中更应该始终站在一定的高度,从高于考题与出题人的高度来看待这样的问题。

在平时教学时必须把写景抒情,咏物,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山水田园隐逸,咏史怀古,边塞等题材知识,典型意象,典型情感,典型手法贯穿到教学中去。可以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也可以就整体而言进行传授。

诗词中表现出的基本情感或基调:

喜:喜悦程度不同。

愁:愁:怨,悲,思念,无奈,渴望,今昔感慨,伤感,失意,惜别,不舍,劝勉,痛苦,愤激,忧虑等。

辩证、复杂交织,变化:回忆与失意,渴望与思念,同情与愤怒。

志节:坚贞,决心等。

四、审题意识

可以说审题意识高于其他一切意识,这是现在的学生最不擅长的方法。这种方法必须得到极大的强化。有时候我告诉学生有些题不用看题可以得出答案,他们还不太相信。在给他们作了几个典型示范后,有一部分学生确实能够发现,有些题,有些时候确实可以。那为什么会是如此呢?就是因为答案首先是在题干中,然后才是文本中。连题都不审,就敢做题,或都是连题都审不清楚,就去做题,这都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事实也证明了很多学生之所以会大面积的丢分,审题出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因为审题就是要明确考点是啥,就是要明确这种考点一般的答题方法是怎样的,也就是要明确问题指向,以此找准文本中的区间。所以说,审题就是在倾听指令,指令不对,指令含糊,都是不可能完全准确的进行解答的。就如同瞎猫碰着死耗子一样,可能性太小了,即使对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平时的训练要强化的是思维的准确,是过程的操作,而不是结果。用不科学的思路形成的正确的结果只能是偶然的,也是危险的偶然。所以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我觉得要想真正做好诗歌鉴赏,在学生的审题中,可以强调这样三方面。

1、读题--译题--概括

2、读题--指向--文本

3、读题--联系生活

就这三方面而言,顺序也是不能颠倒的。应按照正常的顺序进行解读与划定答题区间,然后才进行整合。需要明确的是生活意识其实是可以单独做一方面意识的。我们经常说语文即生活,而考察的情感本身也来源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对很多的理解会大大降低解题的难度。这在现代文阅读中更典型,不在赘述。

五、主旨意识

能不能读懂一首诗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更顺利的进行诗歌鉴赏,而即使读懂的诗歌,不代表学生能做对题,得更高的分数。这就一方面需要加大学生的阅读与积累量,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就是要时刻记着把诗歌的主旨放在诗歌的解读中,就一般情况而言,任何题的答案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文章的主旨相关。反映在诗歌上就是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有关。因此,就要在强化学生诗歌主旨意识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典型的诗歌鉴赏模式,即:“景物--特征--情感”模式。在这一模式中,鉴赏的起点是诗歌中的景物,鉴赏的终极目标是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鉴赏的手段是诗歌中运用的手段与作者投射在景物中的带有情感的特征。从关系的公式中可以看到,如果没有了特征,景物与情感的意义就变得不大了。

六、例题意识

第2篇:高中教师论文范文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

在高中心理教育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将学生所进行的心理测验资料完整地保存,并对这些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有效整理,以使其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情况,当其心理出现问题时,便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而教师则可通过学生的心理档案资料来观察心理辅助的效果,进而实现有效的高中心理教育,推动高中心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高中心理教育并不只是一种心理咨询,而是一种教育活动,其主要任务在于预防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因而高中心理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得失,面对成功时不可骄傲,遇到失败时不可一蹶不振,要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其热爱生命,充满激情和活力。

三、壮大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第3篇:高中教师论文范文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自然会主动的去学习地理知识。作为地理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地理的学习的奥妙所在,以及学好地理的重要性。明白了地理学习对于今后生活的重要性,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还需要让学生长久保持兴趣。这一点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来实现。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后,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和兴趣。帮助学生根据地理课程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近期和远期两个不同的学习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来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当学习目标完成以后,学生会有很明显的成就感,会更加乐于制定后续的学习目标,并且努力的去完成。

(2)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直以来,教师给学生的感觉都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很少敢于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如今,教师应该转变以自我为主的上课模式,从讲台上走到学生当中去,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勇敢的表达自己对于课题的见解,在课堂外,认真听取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意见。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加是学生们的朋友,师生之间能够和谐的相处。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教师所尊重的,与教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克服他们回答问题时的恐惧感,增加对于地理课堂的兴趣。

(3)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声音、画面都结合在了一起,能够把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具体展现出来,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加的生动、有趣。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媒体来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山地是经过哪些步骤才得以形成时,可以课上播放相关的影像,让学生们能够清晰、直白的了解到其形成的过程。这样的方式不仅有趣,而且对于学生而言更加容易理解,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举行分组竞赛的游戏,比赛谁回答的地理问题正确率高,胜利的小组将得到相应的小奖品。这样的模式不仅有趣,还能够激发学生们认真的思考问题,无形中将课堂知识给吸收了。

(4)丰富学生的地理课外活动

高中地理这门课程不仅仅要让学生们掌握知识,更加应该让学生们在实际教学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45分钟的课堂时间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但是实践能力并非在课堂之上就能够锻炼到,必须要通过课外活动才能够锻炼到。教师可以一些和课程有关的专题调研活动,比如说针对环保方面的专题。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现场考察等多种手段,来寻找目前哪些原因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并且从中去找到解决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们不仅仅加深了对于课本的理解,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总结

第4篇:高中教师论文范文

(一)教师过分追求唯一、统一的问题讨论答案新课程标准之所以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讨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多元观点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多元、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过程中过于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习惯于讨论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

(二)教师的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指导经验不足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应用讨论式方法开展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对一些较为简单“问题”的讨论能够做到较好的组织和指导。但是当遇到一个较难“问题”时,如大的历史性问题,教师就会在指导学生讨论步骤、应用的讨论方法、引导学生价值观方面表现得难以把握,最终导致讨论失败,甚至中途放弃讨论活动。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问题对策

(一)教师深刻理解讨论式教学方法内涵既然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方法”,就离不开“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要求个别学生、少数学生发表看法,或者引导学生发表某一看法,这些形式上看像是讨论,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必须是大家的共同参与,发表的看法必须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并且讨论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互动的,如小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对话。

(二)精心设计讨论问题,科学组织讨论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的是“问题”,讨论能否成功“问题”的影响很大,要求教师设计、提出的论题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并且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社会,这样的问题论题才是有意义的,不能随便找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就让学生讨论。对于讨论的组织,建议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让小组成员内部之间进行讨论,教师则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适应指导、帮助。最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共享讨论观点,教师做总结发言。

(三)精心准备,引发学生问题多元观点为了保证讨论的成功,需要教师、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事先查找相关问题资料,做到对问题的充分理解与认识,学生则要相对历史问题、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教师、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变成泛泛而谈。讨论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与理解学生言语表达中的新观点或者隐含的新观点,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表达新观点,并对学生表达的新观点在进行必要的值判断后给予鼓励或纠正,以及在不同小组、学生共享自己的观点后,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多元看法,是应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丰富教师讨论式教学方法指导经验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是保证讨论最终成功的关键,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指导经验、方法。如,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当学生觉得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或者没有什么意义、进展时,教师要能够巧妙点拨打开“尴尬”。在指导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表达的不同观点、看法应尽量启发学生说出理由,不能因为观点错误就否定学生观点,或者轻易表明自己的看法,这样做只能会“凝固”、扼杀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多元观点的形成,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第5篇:高中教师论文范文

一、教师的语文理论素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以下这样尴尬局面,是不是令语文教师对自己的理论素质的低下而感到汗颜呢?如1.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语文教师自己能背诵吗?2.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可以下水示范吗?3.不看教学参考资料,语文教师还会上课吗?4.语文教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假如突然断电,还能不能照常继续上课?5.语文教师有没有在课堂里说过昧心话或不懂装懂、蒙混过关的情况呢?6.语文教师是不是要把学生考得云里雾里,才算显示出自己的“水平”?7.在高考复习资料没有参考答案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做出正确的答案吗?8.语文教师是不是每次都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周记)9.没有现成的试题来考学生,语文教师会自己动手出试卷吗?10.语文教师是不是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也在认真学习和做试题?11.《红楼梦》语文教师看过几遍?世界名著实实在在地又看过几部?12.语文教师是不是经常在课堂上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和课文相关与无关的问题?13.语文教师的论文是否是东拼西凑、抄袭、假冒的?14.语文教师当讲普通话远非学生讲得标准之时,会自惭形秽地抓紧练习和恶补吗?15.当学生的专著或作品出版时,语文教师有不如该生的感触吗?16.当语文教师缩手缩脑面对着电脑无法操作时,会不会向学生伸出援救之手……以上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师素质的低下水平,可以说这些问题出现在课堂中是太正常不过的了,面对以上使语文教师尴尬的问题,语文教师是不是应该反思――目前要做的是尽快提升自己的理论教学素质,这绝对是不容忽视、刻不容缓的一个大问题!

二、语文教师理论素质的基本内容

所谓教师理论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一种素质。教师理论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认为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语言表达能力、兼顾掌握其他学科的内容、促进增强写作能力和锻造培养解读语文教材的能力。

(一)塑造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标志着一个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水平。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师具有了专业的理论文化知识外,还需要运用一个手段和途径把文化知识传播和表现出来,这就依靠和凭借一个传递工具――语言。可以说语言是所有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因而,语文教师要掌握语言的艺术和规律,学会说话的技巧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具体,而且还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质,在不同文体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觉效果,如状物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豪情满怀,说理能使学生由衷折服。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称职的“语文教师”。

(二)兼顾掌握其他学科内容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就在说教师理论专业素质的高低水平。教师理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发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各类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只是钻研本专业的知识,还应该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专”与“博”有机的结合一起,相辅相成的统一,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信息时代,需要多媒体结合的人才,教师在这个行业里因受时代各方面的影响只能加强自身多元化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的多面手,这样才能够给学生知识的启迪,做到一个博闻强识,思维活跃,逻辑严密的人。

(三)增强促进写作能力

作为一位合格称职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有着比其他教师优越的特点,自己是否可以写得出精彩的作品或文章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理论素质高低的象征和表现,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师却没有多少能创作出出彩漂亮的文章,而现今语文教师的现状更严峻,已经没有多少语文教师可以示范去写作了,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在批改和评论学生的文章。如果语文教师可以以身作则示范给每一位学生,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起到了指导性的针对作用和效果,学生看到老师动手写作,可以激发他们写作兴趣,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全过程。

(四)锻造培养解读语文教材能力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老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师不仅对最新的教材有所了解,更应该全面掌握和领悟教材的精神实质,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运用教材,准确培养和锻造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拓展同学思路,引领同学完成课后问题以及共同探讨由教材本身延伸出去的课外习题等能力。因此,在现代素质教育的时代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单方面对课文的基础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把基础知识和高于基础知识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给予学生启迪,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特点。

第6篇:高中教师论文范文

比如在高中数学学习有关“诱导公式”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对单位圆进行回顾,在观察其中对称性的过程中,再次温习圆的性质,调动学生各自的原有认识,利用问题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探索:利用圆的对称性探索三角函数的性质.具体的问题为学生的思路指明了方向,学生从始边和角的终边来建立三角函数中的数量关系.课堂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空间,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用个别讨论来代替整体教学,从而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激烈的讨论氛围,每个学生都结合自己的认知来发表观点和看法,教师顺利地掌握了每个学生的思维关键点,顺利地做到了“对症下药”,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性质和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准确得出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使每个学生都有了提高.通过这样的课堂建立,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才使得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积极地与老师讨论其中的数学逻辑和推导方法,从而能够从自己的思维原点出发,逐步地达到掌握新知的终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组织合作讨论,实现思维创新

学生的探究仅靠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思维碰撞之中主动实现新知的搭建,在思想的交流中顺利完成对问题的发现、探索和解决,以逐步地突破原有思维、实现创新.比如在学习有关“余弦定理”时,学生在对自动卸货汽车的车箱进行分析后,发现其设计的关键是油泵顶杆长度的计算,从而将其转化为几何图形的计算:已知三角形中的两个边和这两个边的夹角,求第三条边的长度.学生学过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求法,对这个问题还比较陌生一时很难找到解题思路.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对难题进行攻克,学生们先从思路入手,企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有个学生说道:“老师总是说将特殊的问题一般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这个怎么才能转化为一般问题呢?”学生的这句话一下子打开了探究的思维,过顶角在斜边上做垂线,将斜三角形变为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实现了对问题的解决.然而有的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是钝角三角形,其垂线应该在斜边的延长线上,这个方法还能适用吗?”在学生的尝试解决中,问题被一个个的攻破,学生们也都非常的兴奋和自信.合作讨论给学生的交流搭建了平台,实现了对学生思维的跳跃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灵活课堂教学,促进全面发展

动态的课堂生成永远无法模拟.教师就需要结合课堂生成进行临时发挥,尝试利用自己的机智灵活来调控课堂教学,熟练各种教学教法和技能,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促进相互之间高效的探索、分析和合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比如在学习有关“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函数图象的认识,让学生进行不同函数间的观察对比,对增减函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利用具体的函数值进行大小比较,逐步地分析其中图象变化趋势,了解函数值与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由此导入学生对增减函数概念的认识.然而在概念的描述上,学生却使用了“任取”、“任意”这类不规范的数学术语来进行表达,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法,再次引导学生对特殊的函数图象进行观察,学生对同一函数中有时增函数、有时减函数产生疑问,从而对增减函数的定义进行质疑,领会到自己在表达上的不全面,及时地加以完善和纠正,准确地掌握了增减函数中的定义域,加深了对单调性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灵活调控,深层地帮助学生分析了自己的思维误区,挖掘出了总结和理解上的漏洞,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第7篇:高中教师论文范文

(一)强有力的教学说明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许多事件距离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遥不可及。对于已经成为历史的事件,如果要想学生集中注意力,光是教师新颖的教学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历史课程的多数内容文字性的特色,如果单靠这样一种模式与途径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坐标的话,困难重重。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对史料进行有效利用的话,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事件及场景,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似乎这一事件就发生在眼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说明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说到“”的导火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将那副的浮雕图片放到屏幕上,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的场景,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丰富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

除了说明作用外,就史料本身来说,实际就是多种多样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史料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极大的丰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元素,改善以往传统单一的历史教学局面。史料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照片、录像以及文件等形式,教师在利用史料教学丰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时安排,对史料形式进行合理选取,以便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积极作用。同样以“”为例,虽然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但是其作用和意义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图片进行说明;但是如果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话,其中涉及到许多发明与标志性事件,建议可以使用文件及视频等史料进行辅助说明。

二、新课程教学改革条件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基本明确了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基于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下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着重围绕其有效教学策略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一)合理选择史料

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数以万计的史料,并且形式多样,但是并不是每种史料都适合进行教学,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史料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程度。在判断这一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显性联系与隐形联系都考虑进去,在考量史料匹配程度的时候可以从其中某一个角度进行;其次,史料的选择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兴趣程度。史料教学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如果学生兴趣不足的话,可能难以发挥其作用;最后,还应从课时安排的实际入手,查看史料形式是否与课时安排冲突。如有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选择了视频形式的史料,一节纪录片可能就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如果课程时间安排紧凑的话,会直接占用课程教学的时间,属于不合理教学安排。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或考虑利用学生的自习时间。

(二)充分利用探究学习模式

史料是重要的教学辅助,与历史教学相比,在设计的严谨性方面可能更为宽松,也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因此,在教学模式的选取上,建议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充分利用合作探究模式,高效开展史料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探究性史料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且控制好小组的平均实力,让学优生与学困生都积极参与到史料教学中,对史料中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挖掘,扩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看到更多课本上不曾涉及的知识与内容,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

三、结语

第8篇:高中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考作文;教学研究;生活

30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大体上都经历了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如今的材料作文的转变。尽管命题形式在不断适应社会潮流而改变,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方式却没有随之应变。为了保证高考作文得分的稳定性,大多数教师都会教给学生一套类似于“八股文”的写作格式,导致学生对于作文的应变能力降低,同时对写作文的兴趣流失。这也是很多高中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从学生方面寻找原因,更应该从自己的教学方式着手,以期根除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提升学生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高考作文水平。

一、当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2015年全国的16套高考试题,包括教育中心命题的3套和各地自主命题的13套,无一例外的全部是材料作文。从中不难看出,教育部门希望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而不是把学生打入狭隘的命题作文固定思维的囹圄。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也许千差万别,但无一不体现了最主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如,新课标I的高考作文命题,给出的材料是《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无疑是在弘扬正确的孝义观。

新课改千改万改,高考命题的命题理念却毫无疑问不会改变。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这些特点如果缺失了,那么课改必然造就一种高大空的教学氛围,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最终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高考作文命题,实际上也是在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种指引。

二、高中学生作文弊端分析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观察分析总结,我们很容易发现高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其中之一就是写作的“程式化”。开头三段式排比引出主题,然后提出观点,接着引用名人名言论证观点,最后总结观点,提出呼吁和向往。这样的写作“格式”,在话题作文的时代,基本上可以作为多数学生的写作模板了。还有引用事例,动不动就是牛顿和他的苹果,或者爱迪生和他的灯泡,或者霍金和他的黑洞。并不是说不能够挖掘旧材料的新内容,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次又一次的使用这些旧的事例暴露了写作者的阅读量和生活积累。

学生作文的这些不足,究其根本,笔者觉得是源于学生的“无米下锅”。搜肠刮肚一番之后仍然没有材料入文,结果难免按部就班,牵强附会,甚至胡编乱造,子虚乌有,结果也必定不尽如人意。如果一个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大可不必抱成守缺非用那三段式不可,大可不必成天在名人的小故事里串门。

三、高中作文教学应对策略探究

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上高中之后,课业负担大大增加,留给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时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更别说成之以文。那我们就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我们期许着素质教育的真正到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些小小的改变,让学生融入生活,让生活融入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缺乏真正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写出来的作文必定是干瘪乏味的。就像学素描少不了去大自然写生一样,与其让学生在教室苦苦思索两节课如何描写一朵花,不如让他们去校园去野外观察一节课半节课,再回来描述自己的所见,其结果势必事半功倍。与其让学生自己与社会热议话题死磕,不如来一次激动人心的大辩论,再成之以文。这些并不只是笔者个人的愿景,早已有同行秉承着“先生活,后写作”的理念从事着教育工作者这一职业,并且颇有成效。从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止能够提升写作水平、增强写作兴趣,更能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跟紧社会的步伐,培养做社会主人公的意识。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吗?我们要做的,只是打破我们对于“课堂”这一概念的固有认知,将课堂移植于生活。

四、结束语

所谓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们怎么去应对考试应对作文,同时更应该引导他们如何积极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而语文教育,着重点在于“知识、技能、情感、思辨”八个字,不融入生活就不会有真的情感,不融入社会就不会懂得思辨。没有这两点,再丰富的知识和再娴熟的技能,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一个对生活充满敬意和思考、对社会充满理性认知的学生,他的作文还会写不好吗?

【参考文献】

[1]刘艳萍.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6(2):12-13

[2]王芝高.我手写我真――从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看高中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16):23-25

[3]赵美.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J].2010.11(35):8-10

第9篇:高中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陶冶高中生的精神情操,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康德曾说,教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和善良。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注意在课堂教学内容渗透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所谓人文精神,是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在语文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教育,而且高中生只有具有一定的人文文化,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课本教材中的文章作品。譬如,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人应该具备正义、公平、独立、理想、洁身自好等人性的品格,就难以理解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如果学生不理解生命的可贵,也就无法理解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叙述,更无法理解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对现实生活的许下的简单愿望。为此,人文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人文精神的渗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中贯彻人文精神,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硬性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发挥课堂引导者的角色,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理解课本教材中的内容。其次,高中语文的课堂内容包含有强烈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散文、诗歌、小说、诗词等文学作品中大都具有思想性、情感性,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课文知识的讲解向学生灌输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理解人具有的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可以正确地对待和体味自己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并逐渐养成独具个性的心理品质。此外,在语文教材中还收集了很多诸如《荷塘月色》似的美文,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更能体现人性之美,通过对这些人文精神在教学内容中的渗透,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相比其他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情感和抽象思维的培养。培养高中生的人文文化,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营造更加富有情感性的氛围,让学生在教材学习中,用心理解,陶冶情操。比如,在很多古典诗词中大都蕴含着身后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浓厚的民族情感,为此,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才能真正理解。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诗词中所包含的意象美、语言美的叙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人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高中生情感较为丰富,比较容易受到情感渲染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创建多种多样的人文学习环境,譬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古代文化遗址、历史博物馆中参观,让学生在现场感悟,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人文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促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再次,注重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论水平,还要让每个学生成为具有丰富思想感情,完善人格的人。语文课的朗读教学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容易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的内心的共鸣,学生通过出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本中所含有的感情。譬如,在史铁生《合欢树》一节课上,教师让一位同学在课堂上独自朗读,由于学生情感的投入以及教师营造出的课堂氛围,会出现很多学生感动的场面。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每个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锻炼他们的人文品德和素养。

最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渗透人文精神教学。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课堂学习的主要阵地,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多种参考资料整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情操,让学生在渗透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堂中不断成长。

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应试教育似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在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