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文言文论文范文

初中文言文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文言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文言文论文

第1篇:初中文言文论文范文

1.1开展不同文学体裁教学语言的研究

初中生正处在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课堂语言教学内容,组织好语言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出来,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整体性水平。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课堂经验,将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出来,不拘于一种语言形式。

1.2初中语文教师需努力提升自身语言修养

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组织语文教学内容,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语文教师除了熟知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内容外,还要修习其它学科内容,来充实自身的教学素质。另外,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认识自身语言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依照教学实践情况,提前做好备课工作。

1.3初中语文教师需努力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前提,教师要让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关键在于讲授是否能设疑激趣,讲述扣人心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语言的基本功,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使之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同时,教师还需博采众长,总结与教材内容相通的笑话、习俗、典故、诗词、谚语等,并将其引入课堂,以塑形象,进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1.4初中语文教师需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第一,语文教师要讲普通话,注意规范性用语。我国人口众多,不同种族间的区域性语言繁多,或多或少的妨碍了人们的文化交流,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推广普通话的使用,减少语言障碍的发生;第二,提高语言用词的规范性,禁止使用方言授课。

2结语

第2篇:初中文言文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第3篇:初中文言文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的教学;理论

1.进行多元化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多元化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九种智力,而这九种智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征。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角度和层次的理解。教师要在理解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例如,在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中,对文章进行分析后,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对于同一个观点,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对于写作,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更加突出。对于同一段文字,不同的学生理解出的内涵角度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此时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不同思路去理解学生对同一段文字的思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能够区分多元的思维与偏离主题的区别。由于某些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可能对文字的理解过于偏离,教师也要及时纠正。

2.语文作为对母语的研究学习,需要语文教师从“听、说、读、写”多个度角度进行多元化教学,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锻炼学生的听力;可开展辩论赛,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可通过对佳作的赏析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作文能力。

3.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将学生按照对语文的内在修养分成小组,要求在每个小组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个可以称为“学生结构多元化教学”。课堂上,以此种小组展开讨论,成绩优良的学生可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领成绩较差的学生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向英语成绩好的学生询问,解答的学生在向其讲解过程中又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发现新的问题,以此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多元化教学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让语文课堂不再只是面对没有生机的文字,而是更加注重文字的多元性,学生的多元性,让文字变活,让学生的思维舞动起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并且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语文,系统的掌握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玉红.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2(27).

第4篇:初中文言文论文范文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或师生合作完成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是搞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有人说,讲千遍,不如做实验。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要做好以下三点:

1.实验准备要充分,切记匆忙上场。要充分重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为此,化学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教师要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演示实验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也要进行尝试,确保万无一失。由于化学实验的特殊性质,为了保证实验圆满完成,教师有必要对演示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东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实际学习效果。

2.实验操作要规范,切不可给学生随意的印象。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的实验过程要规范,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教师要合理地进行实验,使实验现象尽可能明显,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观察到,有的实验学生离得远不好观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观察,不要怕耽误时间和影响课堂纪律。因为如果学生没有观察到实验现象,跟没做就没有区别。

3.教师要格外注意实验教学的安全。由于化学实验的实验药品和生成物往往是有毒有害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绝对不能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果发生实验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制取有毒气体时,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易燃、易爆要更小心。教师要把实验的隐患降到最低,绝对不能让化学实验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健康。

二、多组织实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多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实验,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组织学生实验,首先就要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认识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影响实验的成败因素,在动手实验时才会有条不紊,才能更好地体验实验的效果。

第5篇:初中文言文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作为老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途径。

一、视频范读,激发兴趣。

要学好文言文,先过语言关,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要熟读成诵。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视频范读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调动起来,融入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能迅速找出生字、注音,在难句停顿处标上“/”,在语言环境中解决句读问题,这是多媒体运用的一大妙处。

例如:教读北朝民歌《木兰诗》,视频朗读时音乐雄浑、鼓点声声,朗读声铿锵有力,配以马蹄阵阵,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到了遥远的古战场。在听读时又抓住了“可汗”(kehan)、辔头(peitou)、旧时裳(chang)等重点字的读音,同时也明白了五字诗句的停顿方式,或“2-3”式,或“2-1-2”式,或“2-2-1”式。

还可通过视频反复朗读,让学生去领悟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呢?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片。那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那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柔美的音乐,唯美的画面,配上绝美的文字,学生如痴如醉,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对孙权、吕蒙、鲁肃本人的了解却非常有限。这时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剧片断给学生补充相关史料,如孙权问计吕蒙、与吴为敌的曹操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周瑜荐鲁肃、吕蒙白衣渡江等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也激起了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

三、图片音乐,加强记忆。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到位后,便是背诵。背诵也通常让学生倍感头疼,因为古文的深奥,因为古文的拗口。尤其对于较长的篇目,要想顺利而有效地完成这一积累实在不易。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巩固记忆。

1.利用图片提示记忆内容

有些文章学生难以背诵,教师这时可利用文章重点段落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如,魏学漪的名篇《核舟记》,在背诵第二部分的时候,出示放大的核舟图片,然后按顺序让学生记忆,特别是船头的坡、黄鲁直、佛印三人的神态呼之欲出,学生就能轻松背诵。

2.利用音乐营造记忆佳境

在学生朗读背诵时,来上一段柔美的音乐,可放松学生心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例如,背诵《陋室铭》时播放古筝曲《广陵散》,背诵《与朱元思书》时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曲,这都是营造良好记忆环境的不错的选择。

四、有效整合,拓展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

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可用媒体显示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片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片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来体会山水的奇,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教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迁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共同之处,来体会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知识归纳,节时省力。

第6篇:初中文言文论文范文

一、教师应用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充分显现出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师而言,合理应用教学语言,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于课堂教学当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进行,且学生必须在充分领会教师的教学语言之后,方可真正理解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当中缺乏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借助于师生之间的语言表述与交流沟通,可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与任务。倘若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能够清晰准确、形象具体地进行语言表述,学生自然会专心听讲,可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聚精会神地专注于学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教师所具有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够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优美的教学语言,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心情愉悦,还能够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以教学语言来指引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学会应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获得思维锻炼,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应用语言艺术

导语作为开启一堂课的初始语言,能够起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指引到既定方向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符合实际的教学导语,并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果教师可将这些教学因素完美结合,那么其所创设的教学导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良好的教学情境当中。经常性使用的教学导语有鼓励式、谈话式、悬念式等,这些教学导语可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充满求知欲,并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另外,由于教学形势会因为各种不可提前预知的情况而产生新的变化。因此,教师应按照所产生新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应变性地对教学语言进行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面对突况的应变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当中合理应用教学应变语。教师还应具备认真细致观察的能力,善于应用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客观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来剖析问题,让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顺利推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为了达到此教学目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态度和蔼可亲,所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练习,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

三、教师语言艺术所具有的特点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的综合性人才。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体现教育的明确目标,而教学语言是教师实现教育职责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时刻谨记自己肩负的重任,必须言传身教地做好学生的楷模。教师语言应具有的教育性是指:语言应文明健康,具有正能量,切忌有不文明、低俗语言出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当中,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意说一些内容低俗的不雅语言;有部分教师会与学生说起一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合的语言,这种与教师职业道德相背离的言论,会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语言的教育性特征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学与生活当中所应用的语言,应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所有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时刻谨记自己言行应符合教师的身份。

第7篇:初中文言文论文范文

在经过对海门地区多所城乡初中调研的情况下,笔者对目前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普遍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理,总结出以下四个问题。

1.1教师缺乏主动研究的意识

重点中学对优等生“白热化”的争夺,导致了优质生源的两极化,留在农村初中的基本上是一些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接受和领悟能力也相对较弱,由此导致了农村初中教师大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没有时间去研究实验,由于我市教育部门重点扶持市区学校,对农村教育很不重视,在农村初中普遍存在化学教师不足的现象,有些学校化学老师甚至教三、四个班级,这样就造成了化学教师每天都忙着备课、上课,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主动研究实验。②不想去研究实验,觉得研究实验就是浪费时间,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本宣科。③想去研究实验,但找不到研究的方向和方法。④有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但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拖了研究的后腿。如何转变上述局面呢?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如果教师年年都在重复那些教材中相同的实验,缺乏创新意识,那么,他的教学生活就注定是枯燥无味的。正如一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位教师刚毕业的时候教学生小猫钓鱼的故事,快退休了还在教小猫钓鱼的故事,没有创新意识,那么,那位教师的教学生涯注定是失败的”。其次,教师平时要多看一些与化学相关的核心期刊,如订阅化学类的三大核心期刊《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学》是必须的,这样就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可以选取初中化学实验中值得去研究的方向,重点研究,力争有所突破。

1.2实验仪器与药品使用不便利

导致仪器与药品不够用的很大原因是教师怕麻烦,这里说的怕麻烦就是教师怕由于做实验的原因而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此外,在实验室里的有些仪器甚至连教师自己都不会使用,因此就造成了这些仪器常年放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要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首先要解决教师的思想观念。其次,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教师进行培训,教会教师使用一些先进仪器。最后,教师要学会统筹规划,尽一切可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例如,凡是涉及到化学实验的课,争取让学生都在化学实验室里完成,有些班级多的市区学校,可以与其他学科通过换课的形式来完善实验教学。

1.3教师自身实验基本技能不过关

今年9月份海门市曾经组织一次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每位教师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初中化学中的四个主要实验。最后,教研员胡裕新老师做了如下总结:①有些老师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由于采用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氧气不纯,最后导致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很不明显。②在做粗盐提纯实验时,有些老师甚至还在蒸发皿的底部垫石棉网。③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时候,个别老师居然先用手握住实验研究试管,再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以上问题,尽管是从我市的一次实验技能大赛中暴露出来,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市化学教师实验基本功不够。要提高教师实验技能,方法有三种:①化学教师本身要把实验技能摆在与备课、磨课、评课、批改作业等更高的位置上去,积极而又主动地去练习实验基本操作。②在备课期间,遇到本节课相关的实验,教师都应该在实验室里把该实验预做一遍,必要的时候可以多次演练,反复操作,争取将课堂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事先解决掉。③教研部门要经常组织各个学校参加与实验比赛相关的各类教学活动,就如前面所说到的我市举行的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

2关于教材中的实验教学问题

关于教材中实验的教学,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如何做好教材中的实验

这个问题包含几个方面:如何确保实验成功?实验中万一遇上突况,如何处理?如何改进实验的装置或者操作方法?等等。如人教版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一直认为是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但是,通过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以及与水反应的速率比二氧化碳产生的速率要小的多,因此,沪教版已经开始采纳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了。又如对于探究二氧化碳密度实验,由于CO2密度比空气大,如果将CO2倒入过快很有可能出现上面的的蜡烛先熄灭或两支蜡烛同时熄灭等现象。为了确保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笔者做了略微修改。如图1所示:在一只大烧杯里放置上下两支燃着的蜡烛,打开弹簧夹,移开集气瓶上的玻璃片,可以看到烧杯里面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形象而生动。2密度实验

2.2如何正确处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正确处理实验内容需要教师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加工、整合、完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2.2.1运用层层深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整个实验内容分成几个小块,各个小块之间紧密相连,层层深入。这种处理方法,很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设计:[相信你还记得]实验室制取CO2的时候反应物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选取发生装置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相信你能行]从给出的实验装置中,选择一套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图略)。[相信你能灵活运用]长颈漏斗可以由哪些仪器代替(给出分液漏斗、注射器等仪器),锥形瓶可以用哪些仪器代替(给出大试管、圆底烧瓶等)。[相信你能成为科学家]例题展示:实验室常用硫化亚铁(FeS)固体与稀硫酸(H2SO4)在常温下反应制硫化氢气体和硫酸亚铁(FeSO4),请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给出相关仪器)。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是经过笔者认真思考的结果。“相信你还记得”考查了学生原有学过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相信你能行”要求学生能根据已有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来选择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相信你能灵活运用”要求学生对仪器的使用能够灵活变通;“相信你能成为科学家”把中考中常见的例题让学生做,使得学生能够提前适应中考要求。四个步骤采用的是层层深入法,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最终达到举一反三。

2.2.2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表明,切实加强实验的趣味性,往往能给教师的教学效果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如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中设计的分子运动实验,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药品的用量也较大,笔者做了如下改进(如图2):在小试管中放入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在大试管的底部放一小团棉花,把小试管倒插入大试管中,分别向两大试管中倒入等量的浓氨水,塞上橡皮塞,另外一组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最后,笔者惊喜地发现:滤纸条从下往上逐渐变红,而且温度越高颜色变化越快。这种处理方式,药品用量少,对环境无污染,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能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又达到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目的,妙不可言。

2.2.3化“繁”为“简”

无论是2001年的人教版,还是2012年的人教版,教材中都在教材后面的附录中列举了初中化学常用仪器,以及仪器的用途和注意点,教师也往往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死记硬背。其实,笔者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机械化、过于繁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新老教材中一直规定不可直接去闻气体的味道,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分中规中矩,过分强调了化学实验的危险性,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感,毕竟在初中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还是比较少的。再如实验室以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简易装置,很多教师总认为一定要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其实只需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即可,简洁明了。

2.2.4做好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教材中讲到碱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学生都知道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是因为产生了明显的白色沉淀现象,但是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吗?如果能反应,那么如何判断反应的发生呢?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在教学大纲中也没有要求做这个实验,教师往往让学生把它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的反应做对比,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这样也就造成了学生对该反应的认识模棱两可、似懂非懂,时间一长,学生就没多大印象了。为此,笔者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方案:2与NaOH反应实验装置取两只相同的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分别向两只集气瓶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立即塞紧带有U形管(U形管中装有品红溶液)的橡皮塞,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现象。此方案的优点是:都是采用的实验室常见仪器,操作简单、方便,绿色环保,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压强知识的理解。

2.2.5发挥问题在实验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第8篇:初中文言文论文范文

关键词:关于语言艺术的论文

一、前言

可以说,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的具体表现,是当前实施课程教育的关键工具。教学语言可以体现教师基本的语言素养,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一项因素,应该对此开展深度的分析。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以此对学生开展更加高效的课程教育,促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可以得到有效地培养。所以,生物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课程教育时候,要提升对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促使自身教学能力得到一定的增长。

二、初中生物课程中重视语言艺术呈现的意义

(一)保障课程教学顺利开展

在实施初中生物教育的时候,教师能够高质量的运用语言艺术,能够让课程教学实现顺利的实施。在具体知识传输中,教师对语言进行有效地运用,可以让教师和班级学生实现思维和语言的交流。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重要载体,可以对教学的综合素养进行真实的反映。教师在具体生物知识传输中,如果正确应用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知识,加深对此知识的理解。

(二)提升整体课程教育效果

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生物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要提升对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因为教师对生物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能够使用清晰、正确以及生动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对该项知识进行有效地把握,让学生可以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记忆,以此提升整体的课程教育质量。生物教师在对班级学生实施学科教育时候,通过语言的正确应用,可以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开展了解,同时可以对学生的情操进行有效地培养。这样能够缩短整体的授课时间,以此提升整体课程教育效果。

(三)拓展师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实施生物知识教育的时候,对语言开展正确和高效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品格的培养。教师在开展生物知识传输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语言的应用质量,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所传递出的语言魅力,对学生的语言应用有着启发的影响,促使学生在开展语言交流中,重视对文明语言和魅力语言的使用,让学生课程思维能够实现一定的激发。通过教师语言应用的规范性和质量性,对学生的行为意识有着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基于新课程理念探究在生物课程中应用语言艺术的过程

(一)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出的过程

教师应该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首先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简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让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授的生物知识形成认知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明确知道该节生物课的重点知识,促使学生对该项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在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简短但是具有凝练性的语言,对课程教育基调进行明确,不仅可以展示教师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此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探索和运用。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认识生物》该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相信同学们认识不少生物,你可以说出你所认识的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吗?”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一定的认知探索,并了解新课程知识的重点是对生物进行认知和特征学习。

(二)过渡过程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生物学科教育的时候,教学内容的具体过渡是一项重要工作,影响整体的生物课程知识传输的效果。教师应该运用严谨和生动的语言对课程知识进行过渡,促使学生能够将关注力放在知识学习上。过渡环节是授课中的一项关键环节,教师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应用高质量的语言,能够对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该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但是”等词汇,告诉学生生物圈已经被破坏,给学生展示一些已经灭绝的生物,促使学生树立保护生物的意识,不会因为个人的一些行为爱好就去残害生物。

(三)内容讲解

教师对学生开展生物知识课程的创建,并不仅是让学生可以掌握生物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可以得到情感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传输中得到全面的教育。教师是生物课程的营造者和引导者,应该在知识传输中投入情感,营造较好的课程传输氛围,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的由来》该知识传输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类进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对此知识进行深度地探究,纠正一些错误观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

四、结论

生物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重视对教学语言的正确运用,促使课程教育能够实现有效的实施。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要对生物重点知识进行简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让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授的生物知识形成认知的兴趣。同时,教师要运用严谨和生动的语言对课程知识进行过渡,在知识传输中投入情感,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以此让学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课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海热古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8):173+243。

第9篇:初中文言文论文范文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法的研究,教材的处理,而不去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体差异,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忽视,主动性被压抑,这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学习中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种教学法的步骤是:引导自学---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归纳提高。

(一)引导自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合谐统一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必改过去重“教”轻“学”的弊病。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首先由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然后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并寻找提纲答案。自学中可让学生讨论疑难问题。同时教师积极巡回指导,因材施教,帮助差生,使他们不掉队。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充分调动起来,讨论问题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点拨。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作用。在整个教学法活动中,教师要确实起到点睛之效。教师主要点拨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点拨教材中的重点、关键;点拨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三)变式训练。变式就是创新。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为训练这条主线,恰当的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辨错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训练包括巩固所学的基础训练的提高学生能力的训练。特别重视对课本列题。习题的“改装”或引申,并注意训练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或让学生自己编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