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纪实文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大纲是依据教学计划,为每一门课程单独编定的纲要,它对该门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课时分配、教学方法与教材、主要教学内容予以规定,是该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讨论编写,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生效。一经编定,就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为教师备课、讲课提供依据,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学习有晓谕和指导作用,事先向学生通报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进度等,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第三,为编写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拟定考试卷、考评教师教学质量等,提供重要依据。
(二)教学大纲的特点
1.科学性
教学大纲是为某一门课程编制的基本纲要,可以说,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编写教学大纲,当然也要体现出这门科学的学理性和实践性。具体说,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重点、难点,在大纲中要有明确的表达;这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在大纲中要有逻辑性地循序渐进;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大纲中要有合理的安排;这门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区别,在大纲中要有准确的规定。
2.简洁性
大纲是一个基本纲要,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教学内容都一一列入,而必须写得简洁明白。大纲中既不能有描写,也不能有议论,大纲采用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
3.长期可行性
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朝三暮四,变化无常,这门课程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当然,教学大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科的进展,每过若干年,教学大纲就会修订一次,但这种修订不能过于频繁。
(三)教学大纲的写作
1.标题和编定者、编写或修订时间
标题采用课程名称加文体的写法,如《××课程教学大纲》。根据需要,有时可在前面加上教学对象,如《××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或《××年级××课程教学大纲》。
标题之下,写明编写者和编写或修订时间。
2.正文
正文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课程性质。说明本课程是公修课还是专业课,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本课程对于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教学目的。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哪些科学知识,提高哪方面的实践能力。
第三,课时分配。说明每周安排课时数、共需周数、总课时数。其中课堂讲授占课时多少,实践环节占课时多少等。
第四,教学方法与教材。说明主要教学方法,是面授还是函授等,是讲授为主还是以操作为主等。如果事先有指定教材,应写出教材名字和出版单位、出版日期。
第五,主要教学内容。列出课程的主要章节及每章的重点思考题,并标明每章所用教学时间。
【 例 文 】
当代纪实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20__年6月修订)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教学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中国当代纪实文学的创作概况和纵向继承、横向借鉴的发展历史。
2.认识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纪实散文、口述实录文学等当代纪实文学的基本文体样式。
3.掌握纪实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每周安排授课2课时,共17周完成,总计34课时。
三、教学方法与教材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教材采用孙春 著《文学的返璞归真——当代纪实文学概观》,中国文史出版社20__年6月出版。
四、教学内容
引论“纪实文学”:一个概念的突围(2课时)
思考题:1.纪实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纪实文学崛起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第一章 中国纪实文学的历史回顾(4课时)
第一节 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
一、《左传》
二、《战国策》
三、司马迁的传记文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游记和轶事小说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二、刘义庆的轶事小说《世说新语》
第三节 唐宋以降的纪实散文
一、唐宋家
二、明清散文家
第四节 近现代的纪实文学
一、传统文体的继承:传记、游记
二、报告文学的诞生
三、建国后十七年的纪实文学概况
思考题:中国古代纪实文学的主要文体样式。
第二章 全球视野中的纪实文学(4课时)
第一节 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写作
一、美国的报告文学及“新新闻主义”的出现
二、诺曼·梅勒和他的《刽子手之歌》
三、“口述实录文学”和斯特兹·特克尔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纪实文学创作热潮
一、苏联和二战纪实文学
二、其他国家的纪实创作
思考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纪实文学概况。
第三章 寻找“真实”的坐标(4课时)
第一节 “真实”旗帜下的诉讼
一、近年来对纪实文学“失实”的指责
二、有关“真实”的几点分析
第二节 一切文本都有虚构性
一、纪实文学是历史性的文本
二、自由化虚构与有限制的虚构
三、完全纪实与非完全纪实
第三节 “真实”在纪实文学中的三个层次
一、“真实性”的多层性和动态性
二、消除对纪实文学“真实”的种种误解
三、纪实文学内部的不同真实标准
思考题:纪实文学的“真实性”探讨。
第四章 纪实文学与审美形象(2课时)
第一节 纪实文学中审美形象的呈现机制
一、表象、语象和意象
二、“单式语象”与“复式语象”
三、“意象”辨析
第二节 纪实文学审美意象的建构
一、叙事文学中的审美意象
二、早期的比喻、象征意象
三、晚近的变形、神话意象
思考题:纪实文学中的审美意象类型。
第五章 报告文学:文学的新闻化实验(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报告文学的文体优势与局限。
第六章 传记文学:个人历史的文学呈现(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当前传记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第七章 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历史的还原与重建(4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1.对“历史”的重新认识。
2.历史题
材纪实文学的文体特点。第八章 口述实录:作者在叙事中的自我放逐(4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
第九章 纪实散文:个人视角的亲历讲述(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纪实散文的基本类型和写作方法。
第十章 纪实小说:争议中的生存(4课时)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39-02
近年来小说连播栏目的制作、播出环境发生诸多变化,选题策划的外部环境也随之改变。怎样使选题从构思到策划完成的一系列过程更符合政策要求,听众要求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事业的要求,抢占市场空白点,制作出生命力更加顽强的精品节目,是小说连播编辑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小说连播编辑在策划选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广播业态的变化,与时俱进,努力创造好的选题策划,丰富听众的收听、阅读生活,提高节目的质量,多出精品,笔者认为小说连播编辑在选题策划时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应对。
一、作品应有积极向上的立意,把握时代脉搏,传播最新信息
作为党和国家的新闻宣传机构,广播起着喉舌的作用,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大使命。这就决定了小说连播节目必须坚持正面宣传,给人以积极奋进的宣传导向,同时要讴歌时代主旋律,反映现实生活环境、思考状况和精神风貌。
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充分把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度,绝对不能在政治上迷失方向。保持这样的态度,才能策划出符合党的政策,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大部分人群的有利选题。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精品创作部近年来遵循这一原则,编辑演播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朝鲜战争》、《》、《英雄城》、《温州样本》、《国家命运》等。这些作品记录了各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蕴含着历史的精神内涵,成功的塑造了各个时代英雄的群体。例如2012年推出的长篇纪实文学《国家命运》,讲述了“两弹一星”的秘密研制历程,记录了贫困经济条件、薄弱的技术基础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六十年代的科学家们以惊人的智慧与毅力,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民族奇迹。
和以往大多数表现两弹一星的作品不同,有声作品《国家命运》始终没有忘记那些在最基层为两弹一星做着最基础工作的普通战士、技术员和车间工人。例如103团全团转业留下的唯一孤儿小兵最后拉肚子死去的蒋全,加工原子弹心脏铀球后来被称为“原三刀”的上海车工原公浦,马兰基地做豆腐的吴三顺等……特别感人肺腑的是,几乎贯穿全书始终的青年技术员丁建飞和张洁的爱情故事。他们朴素无华的爱情就像大漠深处迎风摇曳的马兰花,在生死诀别中永恒。正如演播者李严在《国家命运》编辑阐述中写到的:“编辑描写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长篇纪实文学《国家命运》,是一次极为难忘而激动人心的经历。整个编辑过程中,我的心一直被一种持续而巨大的力量感动着包围着,始终被书中散发出来的精神的崇高引领着燃烧着”。
二、作品应有雅俗共赏的故事内容,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要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动人心弦的坎坷命运,要让听众在收听时欲罢不能、追根溯源。如2010年精品创作部编辑、演播的长篇小说《门第》就讲述了一个时间跨度达二十年的凄美的故事:幼年跟随多病的爷爷从闽南到北京乞讨的闽乔,因偶遇音乐学院梁渠教授而彻底改变命运,然而于卑微出身中幻化出的高贵梦想却因遭遇致命对手成为绝唱。一曲钢琴的挽歌让在十八岁时挥泪饮恨,超越血缘的爱伴随她渐渐成长。同时与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子楚天和羽明的相逢,则让她在爱情与门第之间饱受煎熬,演绎出另类的一往情深。书中人物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相互纠结,使故事在一波三折中向前发展,人物性格和命运在跌宕起伏中得以展现,让听众与书中人物命运共浮沉,在这部小说里,梁渠与闽乔的父女情、楚天与闽乔真挚的爱情、羽清和羽明的兄妹情、羽清与楚天之间由单相思而生发出的缠绵悱恻但不能实现的情感等等,一系列揪心的情感纠葛和悲凉的人物命运,无不感染者听众的心,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又如2011年编辑制作的长篇小说《终极对抗》,就是一部侦探题材,小说讲的是正当奥运安保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某市接二连三发生了几起惨绝人寰的杀人案,犯罪分子狡猾无比,作案手段异常诡异,他们处处留影却从不现形,他们屡次与警察擦肩而过却从未被抓获,他们甚至公然向警察发起挑衅……“重案、迷案、诡案、奇案、大案、悬案、枪案、火案、破案”,单从小说章节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侦探有声作品,有许多听众都是在收听有声作品后又赶到书店购买原著,以满足自己早一天得知整个案件大结局的急切心理。
三、作品应贴近听众的心理,贴近群众的生活
小说连播这一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生活,这就是小说的艺术特质,也是文学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和规律。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欣赏者,各自都会有不同的欣赏需求,这种欣赏都是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活动,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和想象,从感性形象中来认识社会生活,人们不但要认识现在,也想认识过去,更想去了解和探索未来,一部优秀的小说,一位杰出的小说作家,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使之享受到美。
2011年9月,刘醒龙凭反映民办教师生活和民办教育状况的长篇小说《天行者》,斩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精品创作部迅速跟进,原著约28万字,经编辑适当的删节、修改,制作了四十集广播小说《天行者》。
小说由《凤凰琴》、《雪笛》、《天行者》三部分构成,以更广阔的画面、更多样的人物,深入细致地描摹了乡村民办教师的心灵世界,也传达了作者对乡土社会中文化启蒙的尖锐反思。书中人物性格鲜明,热爱文艺、艰难教学的张英才,清高、孤傲,与有瘫痪丈夫的王小兰暗中苦恋多年的教导主任孙四海,节俭、精明,一切为转正做准备、一丝不苟进行自己人生计划的副校长邓有米,认真教学、照顾瘫痪妻子,承担者十几个寄宿学生吃住管理的老好人余校长,他们在深山里演绎着寂寞、卑微、五味杂陈的岁月,为实现界岭高考零的突破呕心沥血,这些书中的教师们为我们挥洒出一幅可歌可泣的生活长卷。
精品创作部的小说联播创作紧紧贴近听众生活,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纪实文学,通过各种编辑、演播、制作手段将宏大的时代风潮、历史烽烟与民间底层人物的命运紧紧融合在有声作品中,真实呈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嬗变的历史进程,一直在悲凉与柔情的文字中深刻反思人性。精品创作部在近年来编辑制作的的类似作品还有长篇纪实文学《徒步中国》、《中国留守儿童调查》、《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打工女孩》等等,这类作品描绘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曲折、不幸以及解决矛盾的过程,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
——略论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周乔木 谷昕 车志远 吴海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紧张的医患关系,国内医药院校普遍加强了沟通课程的建设力度。然而,另一个倾向也值得警惕,即过分强
调沟通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文学阅读在这方面或许能发挥独到的优势。
关键词:文学阅读;沟通课程;医患沟通
近年来,社会上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促使国内许多医药院校
都开设了针对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也陆续出版了结合临床实际的
沟通教材,其中多数偏于讲授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处理患者
投诉的技巧,应对媒体质询的技巧,与各类特殊病人的沟通技巧
等。 在近期卫生部批准的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 (本科) “十
二五”规划教材中,提到沟通,列出的题目仍然是《医患沟通技
巧》。但强调技巧就足够了吗?
一、教学中的挑战
自 2006 年至今,课题组教师在国内医药院校中较早地开出
了《沟通艺术》、《商务沟通》、《跨文化沟通》等公选课和专
业限选课。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科研的深入,我们越来越
认识到片面强调沟通技巧的肤浅和局限性。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显然,稍有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沟通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经历的
过程,其关键在于人际之间的相互信任。而比起一般强调技巧,
尊重而主动的态度更有利于建立信任的关系。如果我们只是教会
学生熟练地运用一些伦理原则和法律条款来进行自我保护,或者
仅仅实现了“对病人和颜悦色”,那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具体
的技巧总是有局限的,而临床的工作情境又往往是复杂而多变
的。在此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从黑龙江
“哈医大一院血案”到浙江“温岭杀医案”,每一幕惨剧的发生
过程中,都暗藏着种种医患沟通的深层次问题,绝非简单的“技
巧”二字能够涵盖的。因此,我们认为,医学生的沟通课程还是
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基本要义。这就是要切实培养学生
“换位思考”的能力:真正地理解病人的处境和痛苦,尊重病人
(及家属)在生命的重要时刻所作出的决定。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多数年轻健康、没有经历过
巨大的病痛折磨、更没有经受人生重大挫折、乃至至亲好友死亡
的医学生,如何能体会这些人类原始而神秘的感情和身体经历
呢?在对未来职业生涯尚处于朦胧想象的过程中,他们如何能体
会做医生的艰难险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借助优
秀的涉医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达到学习一般沟通技巧
所难以企及的深度。
二、文学阅读的优势
当我们从简单地在课堂上举一些像《扁鹊见蔡桓公》这样的
小案例,到指定学生课下阅读部分文学作品来讨论“性别与沟
通”、“语言与沟通”等议题时,发现许多学生逐步有了对沟通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人生、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从中不同程
度地获得了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的能力。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曾被国外医学院校列
入医学伦理学参考书目,也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一部纪实文学作
品。一位学生在上交的读书报告中写道“死神并没有停下凶残的
脚步,妞妞终于还是死了。我仍记得她死前挣扎那一瞬,自己仿
佛也感同身受。那是生命最后的谢幕,永远没有所谓的完美,也
没有所谓的遗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在尽头,你只能认
输。于是,我不禁开始叹惋每一个人,每一个终会成为‘妞妞’
的人。
活在当下,每个人都不得不随波逐流,然而,我们的一生究
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背负了莫名的责任,踏
上了莫名的人生旅程。我们在父母的催促下学习,在不断的竞争
中渡过漫漫岁月,而到头来呢?唯有面对同一归宿。或许你可能
会说诸如实现人生目标之类的话,但请看一看妞妞,这个可怜的
小女孩,在她的生命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她
的一生都在与病魔斗争,抒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我们呢?是
否在父母、学校亦或是社会的鼓励下丢掉了快乐,反倒背上了不
必要的负担。若是那样,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也许还不如妞妞,
在临终前,或许会后悔,而不是像妞妞一样毫无牵挂地走完这一
生。”
美国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则教给医学生们关于
“宽容”的一课。一位女生在讨论课上反思说“我时常陷入到沟
通苦恼的陷阱。原因很简单,因为性格问题,制造出许多烦恼。
内向的秉性,长此以往的纠缠在身边,最终形成一种特殊标志,
融入到自我意识当中。我不知道该去关心别人还是该关心自己的
内心世界。所以当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时候,我只能去对着一台
冷冰冰的电脑发泄情绪。生活中应该有许多的拥抱、交谈、欢笑
和道别, 可我们的话语却越来越少, 整天面对着一堆堆的书发呆。
因此,我记下来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一些话: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学生问。与生命讲和。一个平
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
并去接受爱。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
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
就会美好得多。’”
而陈蔚文的报告文学《阴性之痛》,则引发了医学生们对妇
科诊疗环境和来自医患双方不同立场的争论。多数学生表示了对
女性患者弱势处境的同情,特别是一些女生认为“文章揭示的真
相让人不堪忍受”、“医生的冷漠刺的人难受”,确应改善妇科
的就诊环境和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一些参加了学校教学实
习的学生也怀疑文章的表述有所夸张,个别同学甚至认为,病人
是过分敏感了,来医院治病不应计较过多其他的东西。
应该说,在沟通课堂上听到这些热烈的讨论是令人欣慰的,
因为正是阅读的过程,使学生们受到了文学作品“熏、浸、刺、
提”不同审美功能刺激,才自然而然地超越了“技巧”层面,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而我们相信,这些源自主动思考和积
极感悟获得的、对病人和医者自身真诚的人文关怀的种子,会被
他们带到将来长久的临床实践中,在合适的时机下,会萌芽、生
根、生长、开花和结果。
三、文学教育之补充
将文学阅读引入医学生的沟通课程,实际上是文学教育在医
学院校课程建设中的一种具体应用。“文学与医学”结缘在国外
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的学者就开始
多方面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国内学者郭丽萍在《美国医学院
的“文学与医学课程”》 一文中介绍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
读,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
能力;通过阅读病人叙事,可以增加对病人的理解,理解病人感
受的‘illness’(对疾病的主观感受)和医生所认识的‘disease’
(作为独立客体存在的疾病)是不一样的。病人对疾病的感受与
其经历有关,受其文化、经济、宗教和种族背景影响。未来的医
生因此可以对医疗界、病人的态度、疾病的治疗等进行反思;文
学和文学技巧可以让医生学会对医学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如
关于医生辅助死亡、使用医学技术延长生命、稀缺医疗资源的分
配等伦理问题。使这些未来的医生在面对真实的病人、需要做决
定时,能够做出人道的、尊重病人价值观的决定,能够把病人看
作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对疾病或患病部位进行治疗。”
在西方,文学越来越被认为是医学生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
学科。有学者指出,目前美国有超过 1/3 的医学院开设了文学课,
主要用来深度研究医患关系、女性、艾滋病、衰老、死亡和濒死
等内容。在我国,尽管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文学与医学的密切关
系,但当前医学院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文学教育主要局限在部分专
业之中。如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主要针对语言文字等方面,
在医学课程中加入文学艺术知识仍仅限于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赋
予授课以“优雅的气息”的功用。国内医药院校尚未形成对“文
学与医学”这个医学人文学科群中非常有特点的学科的广泛关注
与深入研究。
在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中适度引入文学阅读,是我们试图超越
传统“技巧”讲授的一种尝试,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尚需每位
从业教师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和积极实践,本文不过是抛砖引玉
之论了。
参考文献:
[1]郭丽萍.美国医学院的“文学与医学课程”[A].见:张大庆.
中国医学人文评论(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80-86.
[2][美]罗纳德•阿德勒, 拉塞尔•普罗克特.沟通的艺术[M].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申逸彬.医学院校中的文学教育[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
册),1996.
作者简介:
自2009年起,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中国作家北大行”系列讲座活动。一年间,王充闾、李锐、刘震云、苏童、王蒙、莫言等知名作家先后走进北大校园举办讲座,受到了热爱文学的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
3月17日, “中国作家北大行”系列活动在北大英杰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了新学期的首场演讲会,报告文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赵瑜作为主讲嘉宾,为北大的同学们作了题为《对现实说话:非虚构文学的创作》的精彩演讲。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在致辞中说,“中国作家北大行”系列演讲活动如今已成为北大校园里最为靓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热爱文学的同学。北大中文系有责任搭好大舞台,请来好作家,让优雅的燕园更具“文学魅力”。
此次活动虽然已是“中国作家北大行”系列演讲的第七讲,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作家》杂志社的首次携手合作,并由北京大学“我们文学社”承办。该活动今后将每月举行一次,由《中国作家》推荐作家为同学们进行讲座,以架起优秀作家与高校学子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同时,这也是自去年中国作协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举办“文学走进大学校园”活动以来,集团所属报刊社走进高校推广传播文学、培养发现优秀青年作者的具体举措。
在演讲中,赵瑜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际为同学们着重讲解了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介绍了自己创作《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的“中国体育三部曲”和《寻找黛莉》等报告文学作品的经过和体会。赵瑜认为,作家在创作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要在与社会实现良好合作的同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出作家自己更丰富的感觉。他还就报告文学纪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报告文学的地域特色等方面内容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现场交流互动气氛活跃。
《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副主编萧立军,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等参加了演讲会。艾克拜尔・米吉提表示,《中国作家》有责任把最优美的中文文学作品奉献给所有热爱文学的读者,也有责任把最优秀的作品推荐给最年轻、最富有活力、最能与文学产生互动和共鸣的高校学子,希望同学们能从具体文本开始了解中国作家。
我把读书比作吃饭。书籍正如那摆上餐桌的菜肴。尝到可口的饭菜,你会满心喜悦,要是遇到缺盐少油,打翻了醋坛子的“佳肴”,你可能就难以下咽了。现代人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不得不痛苦地阅读自己丝毫没有兴趣的专著或论文。快乐、轻松的阅读已成了奢侈,这不得不说是现代人的悲哀。“富贵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者能有几人。
前人为我们打造了视觉盛宴,真能品其真味者,该是快乐的阅读者。读诗体会到强烈的心灵碰撞,因为诗是所有文学作品里最为浓缩的,诗是人们血与泪的浓缩;
读小说是阅读中最好的从现实逃离的办法,脱离生活的时空与主人公同喜同悲,深深地投入后,那感觉更加刻铭心;
读散文是一种最好的交谈,好的散文不是让人一口气读完的,而是读一会儿乐一下或愣一下神,它与小说不同,它会时常提醒你是在现实生活之中;
读纪实文学,读到的总是一种内心的忧患,带着责任去读,会让人感慨万千;
读人物传记是体验不同人生的最好办法,在别人的一生中,找到自己未能体验的丰富,不当演员也可阅尽各种人生,何乐而不为。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学论文的实践基础,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教学有两种:常规式的教学和试验性、改革性的教学。只进行常规式的教学,它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写教学总结,即使勉强写成教学论文,也往往是没有创见的,低水平的。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到之处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如果平素在教学中缺乏独到的思考、独到的作法,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论,无甚新意。
教育者都有一个自身受教育的问题。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学、再受教育。按照现代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一个人在社会立足应该终生受教育,读到大学毕业、研究生、博士后毕业,也还要继续受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是世界大趋势,是时代的特点。但从中国国情来说,尤其从我们所处的落后地区的条件来说,国家和社会不可能为大家提供很多次再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教师,时时处处注意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间断地坚持教学改革和研究,是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的最好途径。
研究性文章不同于文学创作,不可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因此在平素的教学中就要做研究、写文章的有心人。平时教有所得,要勤动笔记录在案。日积月累,自然会形成某个观点,体悟到某个规律,形成某个经验,慢慢就会自然地找到写文章的题目。确定了研究的题目之后,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明确自己研究的这个问题别人研究过没有,结论是什么,要尽量多找有关的文章、着作来看看,对自己会有所启发。凡是参考过的文献,应在自己文章后面列出书名和篇名。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在文章的写法上,同样也要体现这种态度,力求做到朴实平易。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写学术论文要平易、平易,第三个还是平易……”
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的确定,与平素研究的课题自然是相关的,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平时的研究课题代表的是研究方向,不妨大一些;而写语文论文时的题目最好不要过大,它是把自己平时研究范围之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看法的那一个问题写出来。比如教语问题,如果把它作为平时研究的题目,那么不管是教语方面的活材料(口头实践材料)、死材料(着作、文章中已经刊登的有关论述)都可以注意搜集.但写文章时,可以只从里边选择一个点来做文章.这就是说,研究题目无妨大一些,便于扩大视野;论文题目则最好小一些,便于论述深入。小题目如果写得深入、写得充实,也可以成为大文章;反之大题目如果没有东西装,也会写成小文章,甚至不成文章。
2.仰望诗意星空——2003-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印象赵雪源
3.新世纪文学选刊 随笔三则培根,何新
4.松林一夜斯蒂文森,罗务恒
5.春天(节选)乔治·吉辛,郑翼棠
6.远处的青山高尔斯华绥,高健
7.臧克家的诗
8.每刊每月一首大解,周亚,王冷阳,宋晓杰,海男,李少君,缪克构,李森
9.箱子岩沈从文
10.门克·莫利,夏月
11.草莓雅·伊瓦什凯维奇,韩逸
12.荷塘风起颜元叔
13.涂鸦时代
14.在玄武湖畔李金发
15.提醒幸福毕淑敏
16.张小娴小品选张小娴
17.万卡契诃夫,汝龙
18.真的故事莫泊桑,王振孙
19.阿内西阿美女皇后马里奥·贝内德蒂,刘家海
20.月迹新世纪文学选刊 贾平凹
21.孟婆茶杨绛
22."诗衷歌恸鲁川情"诗歌朗诵会
23.也许,道理就该如此陈春花
24.当城市穿越生命于丹
25.华老师,你在哪儿王蒙
26.摔碎的心佚名
27.孩子,请听我说黄伯平
28.齐鲁诗歌作品选江非,北野,田暖,张凌波,弓军,曹瑞欣,李云
29.李耕:燃烧,以自己的生命——李耕散文诗选
30.李耕:激情燃烧的诗人耿林莽
1.过法门欣儿
2.回头的浪子帕特里克·怀特,黄源深
3.生活在继续多雷斯·葛·哈里逊,孔耕蕻
4.我在哪里彼得·康得拉,杨国斌
5.每刊每月一首
6.林明理诗选
7."今"
8.菜菌河伯尔,贺骥
9.人的创造力巴山德,石海峻
10.论快乐钱钟书
11.书尤金
12.春来半岛余光中
13.夜行者梦语(节选)韩少功
14.高雅而潇洒的遁逃田中禾
15.燃烧的柴垛林宕
16.黄雀在后刘亚武
17.不该上镜乔迁
18.冤枉沈海波
19.蝴蝶,你是谁家的灵魂徐迅
20.梅在雾上睡楚楚
21.谁在大塘里唱歌(节选)方如果
22.新世纪文学选刊 给树留个杮子毛甲申
23.总有挥之不去的匡瓢
24.奔跑的树李广智
25.唯一的家周海亮
26.蓝海湾(外四章)——沉沙散文诗选
27.诗与思的成功组合——沉沙散文诗选读耿林莽
28.悬疑背后的自我救赎——电影《沉默的羔羊》赏析张颖
29.名人书趣雪焰
1.蓦然回首的刹那艾明波
2.陈雪梅诗选陈雪梅
3.陶永生散文选陶永生
4.春天的遐想泰戈尔,白开元
5.人:一种无常的存在室·阿罗宾诺,石海峻
6.光辉逝去尼赫鲁
7.希梅内斯诗选
8.林明理诗选林明理
9.每刊每月一首
10.读书[法]萨特,柳鸣九
11.雪鲁彦
12.我的迁悔(节选)列夫·托尔斯泰,佚名
13.案头清供张中行
14.静夜功课张承志
15.远方许达然
16.风中的芦苇梅洁
17.看画马克·吐温,卞慧明
18.有声电影老舍hHTTp://
19.拥堵的天堂路阿尔克·阿尔卡诺夫,李冬梅
20.美丽的茧简媜
21.不如归王怡子
22.与子同偕蔡碧航
23.她是如此陌生麦阁
24.天堂之门新世纪文学选刊 曹文轩
25.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东西
26.清明雨、月亮及其他——陈计会散文诗选
27.陈计会散文诗欣赏耿林莽
28.哀而不伤既纯且美——读川端康成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贺彩虹
1.一枕落花香刘鸿伏
2.雪松诗选雪松
3.王惠娟散文诗选王惠娟
4.影子波·普鲁斯,苗浡然
5.作家的自白(节选)切·米沃什,绿原
6.夜宿山中雅·伊瓦什凯维奇,韩逸
7.瓦雷里诗选
8.每刊每月一首
9.书朱湘
10.我与绘画的缘分丘吉尔,王汉文
11.四季生活沃罗宁,曹世文
12.雨的四季刘湛秋
13.受伤的芦苇陈芳明
14.石缝间的生命林希
15.寂寞书院冷叶文玲
16.莽撞汉马可·布兰狄罗,黄嘉琬,黄后楼
17.谎言张森凤
18.谁是导演王立齐
19.姑苏看水张宏
20.埙陈娜娟
21.捻碎了夏天的最后一声叹息朱千华
22.四月阳明萧白
23.家庭琐记叶辛
24.新世纪文学选刊 七年,一辈子闵彩霞
25.桐花声里燕子飞郑小琼
26.时候不早了,坐锅周和平
27.在风景中且行且唱——郭风散文诗选
去年在筹备“新锐”(“80后文学大展”)这个栏目时,我们曾提到一点:希望能以个案的形式来展现“80后”的创作实绩,给文学新锐们一个较为集中的出场空间,实现批评与写作之间的有效互动。
接下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这种对话的立场,力图呈现更为丰富、多元的声音。这意味着,在作家的选取上,我们会进一步放宽视野,注重文学现场里的新生力量,让不同风格的作者都有机会发声。相应地,在评论方面,我们也会做一些调整。除了学院批评家,我们还会尝试邀请杂志社或出版社的编辑、作家来给这些新锐们写。
本期想要推出的青年作家是张怡微。她生于1987年,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和中文系就读,现在是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博士生,先后获第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上海文学》“中环杯”中篇小说大赛新人奖、第33届台湾《中国时报》“时报文学奖”、第38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第二届“两岸交流纪实文学奖”佳作奖、第十五届台北文学奖散文首奖、十一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潜力新人提名等奖项。
为了更好地对她的写作进行梳理,我们特意邀请了周会凌博士来写作综论(周会凌评论拟发本刊6月号下半月刊)。在她看来,“张怡微的小说创作从成长与青春主题的书写出发,在自己持续的写作中,力图跳脱出私人化写作视角,将视线投向更为深邃之处,用文字对城市与历史的回望中,藉由独特的女性视阀,完成涵蕴了女性生命体验的城市与历史的双重书写。”“张怡微文本中的都市的历史并非是其繁闹奢华的表面,亦非风云激涌的革命热潮,而是着力去描摹都市日常生活形态,展现出上海里弄人家那细密韧劲的日子与市井人物的命运起伏,于文本与现实的相互观照中去追溯一座城的历史,散发出沉郁的岁月沧桑感。”她所指证的这种写作精神与特点,在本期刊发的中篇小说《试验》中亦可见出。
1.巧妙设置引例
人们的思路往往是从具体到一般,因此,教学中新内容的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堆栈内容的教学设计中,以具体的问题“将十进制数转换成八进制数”作为内容的导入,同时采用一题多解的思路进行问题的分析、讨论和对比。首先,分析问题。数制转换问题是计算机的常见问题,以这个问题作为引入点,在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会更自然,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其回顾将十进制数转换为某一进制数的一般方法,即“除R取余法”。然后,讨论进制转换的程序设计方法。启发编程要点:数据采用普通数据存储,如定义一个数组,来存储余数,同时存储十进制数N,进制数R。整个程序设计采用简单的循环结构,并引导其得出解题的具体步骤。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能很快得出程序代码,此为问题的第一种解法。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程序代码的优缺点———问题处理较简洁明了,但简单循环结构的处理方式导致程序代码的冗余度较大。由此引出主要内容———堆栈及其运算。
2.引出堆栈及其运算的相关内容
有了前期问题的导入,学生对学习堆栈这种数据结构的兴趣大幅度提高,笔者从两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讲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和存储形式下数据的常见运算。数据的存储不仅是一个学习单元所关注的内容,每个人对于数据存储都有自己的理解,别人的经验、结论并不能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只有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思考,不断总结,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以引导为主,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堆栈数据结构的存储特点及相关运算。最后教师再对其进行系统性讲解,帮助学生梳理系统化知识结构。
3.启发学生另寻解题思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堆栈这种数据结构,并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制转换的过程,启发学生总结转换过程中的规律,即余数具有“后进先出”的特点,进而引导其用堆栈处理数制转换的过程。首先,分析使用堆栈后,数据在堆栈中的存储及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余数需要存储在堆栈中,并进一步分析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变化情况及所应做的操作,其变量及所做的操作如表1所示。其中被除数N即为要转换的十进制数,除数R为要转换的进制,商K为操作中的中间结果,余数J为最后需要存储的结果。其次,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得出数制转换过程中的流程图,进而得到使用堆栈后的程序设计的语句。此为问题的第二种解法。根据启发式教学法的原则,在课堂上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和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其讲解过程中,巧设疑问,本着师生互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学习过程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例如可设立“堆栈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性质如何”“如何利用堆栈来存储和管理余数”“循环体中的程序语句是什么”等问题来引导整个教学过程。问题设置的个数和时机应恰当巧妙,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前期、前中期、中期和后期,并在各个阶段中设置一个问题,引导相关知识点,并发挥问题的功能。
4.问题的分析、比较和引申
至此,学生对堆栈及其应用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不仅对堆栈这种数据结构的存储和处理数据的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还对堆栈的应用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一定的阶段适当重复并夯实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对其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数据的存储方式和代码的可读性及重用度两个方面启发学生比较结果:数据的存储方式不同。第一种仅采取数组的方式存储,没有统一的运算;另一种采用堆栈存储数据,并运用入栈和出栈的运算来完成数据的处理。程序的可读性及代码的重用度不同。比较而言,第一种方式程序的可读性较差,且代码的重用度不高。同时,引导学生对堆栈的应用进行扩展,如“括号匹配问题”“表达式求值问题”“迷宫求解问题”等,从而达到扩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