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化学课程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课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课程论文

第1篇: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这里仅就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编写等问题提出初步的构想,以与同行们继续深入研讨。

一、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

没有一成不变的课程任务,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调整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以体现时代的特点和适应时代的需要。

确定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来看,要求高中学生能有较广泛的适应面,既能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就业人员,又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

但近几十年来,化学的发展非常快,以致有不少化学家认为,化学将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化学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正越来越深入,信息和资料也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质被发现或从实验室里研制出来。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示出来,很难想象,一个对化学缺乏起码认识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再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18岁,他们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开始辩证地思考一些化学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论作指导来分类学习一些化学知识。但对于这一年龄段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人抽象思维困难,学得较死,常常局限于就事论事,不大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则往往更多地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些。

上述诸种因素决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培养少数未来的化学家,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矗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授知识。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

(二)发展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关心与现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如环境、能源、材料、卫生、健康等,并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四)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刻苦、顽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构想

第2篇: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作者:史锐 张晓丽 吴品昌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内容涉及浓度计算、结构理论、热力学初步等等,涵盖了多个化学学科知识,但像结构理论等知识主要以描述性介绍为主。这种浅、全,但内容繁多的内容很难符合现代教学要求,也不符合现代化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容与实用性联系较少。内容中对知识在医药学上的应用介绍较少,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如缓冲溶液中只介绍简单的浓度计算方法,而在医药学上常用的溶液介绍非常少。(3)课程内容对不同专业无明显区别,授课无侧重点。因此需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力求少而精。因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不同,对所学课程要求也不同,而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对学生整体目标的培养质量。因此《无机化学》怎样适应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实施教学,是无机化学教学工作者们探讨和研究的时代命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构想。构建面向不同专业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本校无机化学教研室承担全校药学相关专业、护理学等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并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拟增加无机化学和现代无机化学课程作为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为其后续课程学习提供良好的铺垫,并为今后的科研工作起到引领作用。

因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不同,对所学课程要求也不同。因此,根据本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1条主线和3个分支”课程体系,以适应全校不同专业对无机化学教学的需要。“1条主线”包括无机化学和现代无机化学2门课程,分别适用于药学和临床专业本科生必修和选修,体现无机化学对于药学和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引导作用“;3个分支”包括无机化学(护理学专用)、基础化学和医用化学基础(中专护士专用),以加强非临床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相关无机化学知识的学习。(1)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重点阐述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元素周期律、化学基本定律、气体、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酸碱理论、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等。通过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将为医药学各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将来的实际工作。无机化学是药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计划新开的临床专业公共选修课,但不同的专业对无机化学教学有不同的要求,药学专业学习重点为化学相关理论及药物制备合成相关知识;临床专业学习重点为后续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做铺垫,以及元素性质和其前沿应用的知识。因此,在上述专业的《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始终坚持突出专业特色、满足专业需求、体现专业水平的原则,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2)《现代无机化学》是药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了无机化学及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学习的一门计划新开选修课,其内容概括地总结无机化学中常用的经典理论成果,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工具,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对无机化学领域最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把握无机化学学科前沿的能力及其在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应用,为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无机化学》(护理学专用)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在护理学相关方面应用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重点研究酸碱理论、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等理论及相关技能,对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4)《基础化学》是非临床医学专业计划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简述无机化学四大平衡理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光谱分析、薄层层析、电化学分析等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为其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医用化学基础》(中专护士专用)是研究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概括阐述化学相关知识以及化学技能在护士专业的重要应用。对护士专业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整合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整合非常必要,整合后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特色。(1)满足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无机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日益交叉、渗透、融合,学科领域不断扩展,从内容看,实用化和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增开现代无机化学选修课,才能跟上形势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2)提高授课效率。目前教学要求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突出,其中教学内容重复和衔接不畅是主要原因之一。整合后,精炼、流畅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授课效率,减缓缩课时与增内容之间的矛盾。(3)通过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整合与改革,不仅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减少实验教学的重复建设,有效利用资源,缓解扩大招生与教学投入不足的矛盾,而且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

探索创新性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原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更新及实验考试方式的改革,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探索性的改革。(1)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动态,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吸收融合到实验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按基础(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探索性实验3个层次展开。并按照改革要求,编写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2)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改革单纯操作性实验考试模式。实验考试内容上实行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和论文撰写,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论文答辩和技术考核,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开辟无机化学实验第二课堂:定期举行无机化学学术讲座和文献读书报告会;提倡药学专业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和实验室开放项目,撰写综述和论文等方法进一步充实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涵,促进本科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发展。随着高校教改形势向纵深发展,中医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而慎重地进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逐步加强无机化学在高等化学教育中的基础和母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时展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

第3篇: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一、化学实验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化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氛围。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82个演示实验即为化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的实验情境要素: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转眼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绿色变成了黑色;

氢气的爆炸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黑色变成亮红色;

酸碱盐中的变色、沉淀反应;

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化学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验问题情境

如前所述,纷繁灿烂的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探析这种氛围,则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有的同学会提出“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2.思维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化学计算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

例:在溶液中含有铁的氯化物1g,使其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可得沉淀物2.65g,求此氯化物是FeCl2还是FeCl3?(此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x+xAgNO3——xAgCl+Fe(NO3)x

然后列比例计算,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二: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由2.65g氯化银沉淀中含氯元素的质量代入FeClx,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三:用假设法(或讨论法)计算。

把FeCl2或FeCl3代入方程进行计算,通过讨论分析,舍去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3.辨析问题情境

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辨析而完成。因此,设置一系列递进层次的辨析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产生积极的效益。例如下面问题:

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但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BaSO4,不但没有毒,还由于它不易被X射线透过,医疗上被用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内服药剂——“钡餐”。

①有人认为也可以用BaCO3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钡餐”,你认为可以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误食了BaCl2,可用于解毒的药剂是__________。

A.糖水

B.硫酸钠溶液

C.食盐水

D.硫酸镁溶液

此题的信息是隐含的,要通过观察分析,挖掘出其中的一条信息“可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另外,挖掘出第二条信息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这样,盐酸与BaCO3反应生成BaCl2就会引起人体中毒,所以第①小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辨析,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问题的信息,进而分析信息,最后利用这个信息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推导,根据题意进行选择;而且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领略成功的喜悦,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化学史实情境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因此,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

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时,以氧气的发现过程引入新课。

学习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以后上台讲,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讲的内容引入新课。

四、化学语言情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教师以自己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以此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情境。如果化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军事语言的果断,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精练简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还能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则可将化学教学的语言激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那些“易混难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编成顺口溜,引导学生记忆。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对化学式,计量数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写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注明。”

第4篇: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1.生物化学教学没有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近几年来,地方本科院校一般由传统的专科院校升格而成,其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区别于研究型本科和职业型专科人才,主要是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转型过程中,在人才培养与办学理念上盲目的追逐研究性本科院校的脚步。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往往定位在为学生考研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似乎该课程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不大。目前培养的学生,在生物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特色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能力人才的需求。其实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还是较容易体现地方特色,学生在学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代谢机理时,增强学生利用地方特色动植物资源,进行生物活性成分的分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2.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目前,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大部分还是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这样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学计划为指导,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阵地,重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较少。每个实验都是统一的实验指导,统一的目的要求,统一的操作方法。这种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实验的效果不好,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目前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一定程度地增大教学信息量,丰富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合大学课程的教学。但课堂形式还是采用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盲目做笔记,不利于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想象力的培养。

4.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目前生物化学课程的最终学业成绩一般包括期末考试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期中测试、平时作业等内容;期末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无法检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生物化学学科在不断进步,新知识、新概念越来越多,教材越来越厚,难点越来越多,学生投入的时间和产出的成绩往往不匹配。这样就导致学生上课时不去思考,只能死记硬背,就谈不上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了。

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我院目前有生物工程、植物科学技术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因此在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上应有选择性,即使各专业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生物化学知识,又照顾不同专业的特点。针对生物化学的一些概念和代谢过程难懂的情况,对教材内容要突出主线,浓缩理论知识,删繁就简,同时考虑专业及其后续课程的需求,尽量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生化反应讲解给学生。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以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等生物大分子为主线,详细介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代谢过程,突出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教学内容。其他部分,比如维生素、激素等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以一些生物化学有关的经典小故事,或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出发,做到各章节融会贯通,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2.调整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部分。在实验设置上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验课内容调整中,总体思路是注重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实用性,重视研究性与先进性,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具体内容以实验项目为载体,构建“基本型、综合型、创新型”三层次实验项目,形成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由接受知识到形成综合能力的逐层提高的实验课程层次化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科研创新型实验内容,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途径。课外开放生物化学实验室,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满足学生自我设计、自己动手的实验需要。

3.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形式必须多样化。一是改进传统讲授法,对传统讲授法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扬长避短。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要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状态;二是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讲解物质的新陈代谢时,可从学生熟悉的糖尿病、高脂血症、肝性脑病等临床疾病入手,采取案例分析讨论形式,消除学生学习物质代谢反应的心理恐惧感;讲解遗传信息传递时,可采用影音动画形式,将抽象问题进行具体化;讲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时,可采取列表归纳的形式,将各种生物分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归纳总结,便于学生掌握。三是课后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学习,主要采取问题探究的形式。在讲解部分内容后,老师可布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后查阅文献并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可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学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后,可布置问题“鸡蛋煮熟吃和生吃,那个更有营养?”,要求学生分查阅资料后讨论,将讨论结果在下次课时与全班学生分享,老师进行点评。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通过调整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4.优化考核方式。根据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优化,主要在于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能力,将课程考核方式由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转变为文献阅读、实践操作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创新意识的第一步是阅读文献,只有在阅读文献中才能体会到如何利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理论。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讲,文献阅读的要求不同,应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文献能力和理解科研的设计过程。当学生刚接触生物化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并讲解较早的相关综述,比较浅显,能够给学生由浅入深的宏观印象;当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部分授课结束后,建议学生阅读一些近些年的研究论文,重点分析作者采用的方法手段是如何支持他得出相应结论的;当物质代谢部分的授课结束之后,可给学生一个选题,比如葡萄糖转运与糖尿病、脂代谢与高脂血症等,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进行自由提问讨论,教师根据讲解的程度和回答问题的程度进行评价。实践操作考核目前已经在许多院校重视起来了。它主要是考核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和效果,能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上的技能考核,可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考核,可促进学生认真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自身技能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总结

第5篇: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教学文化分析是将学校组织作为文化实体来分析,认为“学校教育组织就像复杂的社会组织一样符合网络构成,而不是一个自由标、官方角色、命令和规则推动的正式系统”。文化分析关注课程变革的意义,它确定和检查教育时间所处社会文化环境里的变革过程。其中一个关键是“教学对教师的意义”和那些意义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不同,它不是特定的学校文化。教学文化承认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教师做的,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普通的职业文化。它使用许多界定文化的词汇和“标准实践”、“共享期望”等。构成教学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不具有平等的意义。按科柏特等人的说法,构成教学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可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神圣的被认为是不可更改的教师底线。依据教师实践的基础,当神圣的规范受到课程变革的挑战时,变革将遇到教师的抵制。例如,在许多教师看来,传授经典永恒的知识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但如果有人提出知识是次要的,能力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课程实施重视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这一定会遭到极力反对。与神圣的规范相比,世俗的规范更容易变革。神圣和世俗的文化区分,有利于课程变革许多方面概念的重建,也为教师抵制变革现象提供基础。这种区别也帮助解释吸收变革时的不一致。它告诉我们:课程变革中包含的文化与学校中存在的文化优势越适合,它挑战的规范越少,成功实施变革的机会越多。因此,看起来,学科的基础革新与认识中的信念、教育中的教学时间越一致,他们创造出的“文化不协”就越少,因此更能为教师所接受,至少在中学如此。后现代的教学文化分析理论中,我们至少可以作出这样两点认识,一是教师与原有教学职业文化对课程改革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二是为了课程变革能成功,有必要建立合作的教学文化。

二、教学文化分析理论对课程改革的探索

教学文化可以被看成是课程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课程是文化的选择、改造和重组,这是课程文化学上的含义。教学文化分析理论所提出的教师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及合作教学文化的重建问题,为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从教学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该充实以下两方面。

1、充分认识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前面说过,后现代教学文化分析理论中,教学文化指教师的职业文化,这种职业文化,对课程改革可以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教学文化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首先,从大的方面说,国家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考虑教学文化的影响。作为国家来说,应该了解国家的教学文化,以求在课程改革中减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抵制。这不是说,国家为了这个目的,减低课程改革的要求,这种被动适应或许为课程改革创造一定的条件,但这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质量。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积极寻求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所蕴涵的文化观念,极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其次,从微观层面说,学校领导必须考虑本学校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位,任何改革,没有学校参加,它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特别是课程观念变革的今天,课程管理体制由集权走向分权的趋势占据主流。把课程还给教师,教师从实施者走向课程的参与者,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趋势。所有这些要求校长必须对本校教学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适当调节所推行的改革与教学文化的冲突,保持一定的张力。设法把教学文化从抵制改革的阻力转变为推动教师参与改革的动力,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

2、建立合作型的教学文化

第6篇: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1.1特殊的教学对象

1)目前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他们渴望成功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里想学习却又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2)基础课程的上课方式多为同专业、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多个班级的合班课,学生人数较多,化学基础知识层次不齐,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做到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加上学时数的压缩,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面临一些困惑和难题:听课效果不好、抄作业现象常有发生、考试结果不尽如人意、无法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等等;3)非化学专业学生对化学基础课的学习较被动,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3].以某高校园艺专业为例,在大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分析化学”课程往往与英语及一些专业课程同时开课,相比而言,分析化学知识零碎,各类公式多,且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有枯燥无味之感,普遍反应记不住,因而缺乏兴趣,积极主动性不高,甚至出现畏惧心理;同时“重专业知识,轻基础知识”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与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是摆在大学基础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2繁杂的课程内容

“分析化学”学科在整个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由一系列分析方法所构成,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经典的化学分析法又可分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仪器分析法主要有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等,其中每一种分析方法因响应信号机制不同还可进一步细分.不同的分析方法具有不同的原理、条件、仪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既相互联系又各自成体系,涉及的知识很广,并且还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种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分析化学”学科的教学中营造一种活跃思维、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氛围,真正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3机械的实验教学

在实验设计方面,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的研究性实验较少[4],实验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与相关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并且多数实验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照方抓药”,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走就能完成实验,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多,严重缺乏在方案设计、样品前处理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创造性锻炼.在实验授课方面,多数实验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解原理———学生接受,然后动手实验”的模式.教师“倾囊相授”,希望将所有的知识点都传授于学生,但与教师的教学热情相反,学生的积极性却往往不高,无动于衷,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与设计基本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缺乏对未知知识的探求精神以及独立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实验操作方面,对于移液、称量等基本操作,虽然教师已详细讲解并演示,学生操作仍不规范,如在减量法称量时直接用手接触称量瓶,未用纸条和纸片;滴定时不注意观察标准溶液滴落点周围的颜色变化,却不时地抬头观察滴定管的读数;未进行半滴操作等.还有一些仪器较为精密、贵重,数量偏少,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有实验细节,再加上操作步骤较多,一些学生怕操作不当得不到理想的数据,只简单做一些辅助的配合工作,甚至站在旁边“冷眼观看”,基本上是学无所获.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相对比较机械.所以,如何建立新型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赋予学生更广阔、更自主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双丰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4单一的评价方式

多年来,“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课程最终成绩为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后的总评成绩.成绩高的学生可能是“临时抱佛脚”即考前几天突击复习的结果.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较好地考察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基础知识的储备情况,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式.

2“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建设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可采取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图片、动画效果、视频等多样化的多媒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并注重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衔接与联系,适时地把一些化学史、应用实例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认识到理论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对于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在讲解色谱分析法时,可介绍2008年我国发生的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进而向学生提出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和植物蛋白粉中的三聚氰胺,此外还可介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二噁英、苏丹红、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及奥运会期间兴奋剂的检测;针对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在介绍绪论“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应用性时,如果只是泛泛地说分析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其实并没有深刻的体会,这时可列举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分析化学家约翰•芬恩、田中耕一和库尔特•维特里希,紧接着介绍分析化学在他们熟知的领域,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讲授方法不但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析化学”课程在其所学专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性,进而参与到分析化学的科研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还应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凸显主体”为研究突破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艰难,大家都感到无所适从的局面,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快乐学习”、“学会学习”,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学生参与的方式,先由教师提出分析任务,如水环境中As含量的测定、重要药物溶菌酶的测定[5]等,学生依据兴趣自由分组,先完成综述小论文,再由教师指导讨论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先是对这些分析任务产生浓厚兴趣,水环境中As的含量究竟是多少?国家标准允许的含量是多少?经常饮用超标水,会对当地人、畜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准确测定的重要性.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As的测定方法有滴定分析法、原子吸收光度法、电分析方法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等,最后根据环境水样中As的含量范围及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资源,确定选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将课堂中学到的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及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为达到分析目的而应采取的分析化学专业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2.2优化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课程教材难度大、内容多、学时少,因此,教学改革首先要以优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重点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

1)对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和精简,压缩同其他基础课程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如氢离子浓度的计算等,这些在普通化学部分章节已经提到,可略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复习.

2)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应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在滴定分析法中,可精讲酸碱滴定法,包括滴定分析法的共性(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指示剂、终点误差和应用等),然后通过对比和归纳手段,讲解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在讲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时,可以给学生列举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光度方法,如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双缩脲法(Biuret法),并将这些方法和之前学习的凯式定氮法相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这样前后知识的贯通融合,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触类旁通的作用,不但大大节约了课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对于仪器分析内容,应把握教学重点,理清知识主线,突出方法间的联系与区别[6].仪器分析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响应信号与被测物性质(与结构有关)、浓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让学生彻底理解并掌握“利用峰位置可进行定性分析,峰高或峰面积可进行定量分析”这一基本规律.在三大类分析中(包括光谱分析、电分析和色谱分析),利用各自的峰位置可推断被测物的结构信息,而峰面积或峰高则可以反映被测物的含量或浓度信息.这种讲授方法会使学生对仪器分析知识有一整体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4)将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引入课堂教学.徐光宪院士指出,应把21世纪分析化学生龙活虎、立体多维的形象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极大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课程进度,适度地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动态介绍给学生,注重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例如,在讲解分光光度法时,可引进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碳纳米材料.碳材料的基本组成元素虽然相同,但由于这些元素的空间排布不同继而可形成不同的形态,有零维的碳点、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等,不同的碳材料在紫外-可见光区域有不同的吸收峰,根据吸收峰(尤其是最大吸收波长)的位置可进行定性分析,区分不同的碳材料,根据吸光度的大小可进行定量分析,确定碳材料的浓度或含量.同时可利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进一步确定碳材料内部的精确结构,用共聚焦显微成像仪可观察其在细胞内的成像情况,为将其进一步应用在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对于现代分析化学中单细胞实时分析、单分子检测等前沿技术,可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最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如中文的CNKI和英文的WebofScience)追踪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这样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3强化实验环节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起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如何使学生的实验效率最大化,用“心”体会实验内容,一直是“分析化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最近几年,有关实验教学的改革如火如荼,笔者所在的学校也积极响应号召,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1)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保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练习,使学生规范地掌握基础实验的分析方法和操作要领.除此之外,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的选择注重各专业的通用性,如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日用卫生纸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并让学生自行提供样品.这些实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在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样品前处理、仪器操作及用计算机软件处理数据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2)在实验讲授和学生的操作训练方面,摒弃教师“一切包办”的理念和“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对于分析天平、滴定管等常规仪器,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对每一项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操作规范、操作要点和技巧、注意事项及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等)边讲边示范,让学生先在感官上对基本操作技能有初步的印象,然后再通过大量的独立操作练习得以强化;对于一些涉及到精密贵重仪器的实验内容,可采用“虚拟实验”的方式,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仿真动画教学,将仪器工作原理和实验过程通过三维虚拟动画的模式直观展现出来,教师要适时地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与引导,尽可能提示操作可能出错的地方以及出错所导致的不良结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实验中由于操作不当等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4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创新人才,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方式.基于此,要改变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做法,强化对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的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均采用结构评分来组成课程的总成绩,即总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60%)综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其中平时成绩改变以往所用的点名或签到次数计算的方式,而是通过对学生在课前预习、随堂练习、课堂讨论及课后复习的总体表现来确定;实验成绩采用综合评定标准,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纪律清洁四部分,学生编造实验数据及结果的不良风气得以纠正.实践证明,这种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三基”知识的掌握情况,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结语

第7篇: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具有宽厚的自然学科、生命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生物化学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是研究人体内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从分子学的角度探讨生命的本质,课程中既包括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涵盖生命科学的前沿。因此,构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改革有助于临床医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对基础课的要求,笔者制定了生物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术,能看懂常见生化化验单,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能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解释常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的发病机制,并能提出合理性的治疗和改善建议。

2创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思路

课程理念是教学的先导。笔者以临床工作项目为导向,调整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实用、适度”为准,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化职业能力,力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计思路中,突出生化教学的重点、难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加大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实用性。

3构建知识模块,优化教学内容

3.1理论教学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繁多,不仅分子大、结构复杂,且物质代谢途径多,涉及酶的种类多、调节复杂等。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生物的分子基础、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递及基因工程、机能生物化学等四个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授课中,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先进行静态教学,再进行动态教学,即先学习生物的分子基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内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静态),然后再学习物质代谢过程(动态),做到循序渐进。明确课程的重点,在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上掌握糖类、脂类、蛋白质这三大物质代谢各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能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常见病的发病机理、从营养学的角度提出一些饮食调节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对于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和繁多的代谢过程传输给学生、让他们建立生命化学的物质系统观等是教学的难点,笔者采用以下办法进行解决:①化繁为简:基础内容精讲,前沿内容略讲,并在内容上做好生物化学课程与后继专业课程的衔接。②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引用生活案例和临床案例分析生化知识点,拉近书本知识与临床、与生活现象的距离,充分体现生物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在运用中掌握知识。③抽象内容形象化:通过互联网或自制课件等方法充分搜集教学素材,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文、形、音的优势,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难理解的内容简单化。

3.2实践教学

生化实践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操作能力。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有16学时,分8次实验授课,每次2学时。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技能实验两部分。其中基础实验项目有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酶学实验、肝糖原的提取与鉴定等,这些实验是对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的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巩固理论知识。综合性实验有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吸量管、加样枪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浆蛋白、血糖的测定、血脂的测定、谷丙转氨酶的测定等等。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生化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相互衔接,锻炼综合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生化化验单做出基本的评价,体现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4.1案例教学法

生物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运用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从分子角度解释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因此在教学中选择、引用适当的案例导出生化知识点,加以分析,使学生既学到基本知识又明白知识的应用[1]。比如,在相应章节设计的典型案例:高血糖患者后期将导致酮血症、肝性脑昏迷的症状、磺胺类药物治疗敏感性细菌感冒的机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分子病、胆色素代谢异常引起的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无机盐代谢异常引起的酸碱失衡等等。实践证明,案例式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优点:①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用抽象的生物化学原理解释临床常见病的具体现象,启发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深入理解生化理论,并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做到活学活用。②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病案,不断创新学科背景资源,激发学生就死扶伤、追求医学知识的斗志。③教师关心大众健康的忧患意识无形中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由此,案例式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通过老师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4.2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学科专家的研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及应用学科思想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点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2]。

4.3讲授法教学

从学情来看,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中有一半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基础化学、生物学知识薄弱,虽然在生物化学课程开课的前期也学了一些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知识,但化学知识依然不够扎实,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学习生物分子的组成、结构中,不仅需要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把微观的结构宏观化理解和接受。在这些新的复杂的内容学习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生物化学系统科学知识。教师在讲授法教学中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能通过说明目的、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启发自觉学习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授法还能反映出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态度等,这些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4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

第8篇: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很有必要.只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化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让学生困惑的生活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课程的这一特征,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展开对于学过的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来找到最后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水的人工净化”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我给了他们大约一周的时间.一周以后,每个学生都带来一个形式多样、取材各异的净水器.从学生的“作品”中,让我感叹他们的各种奇妙、独特的构思,学生还能相互讨论自制净水器的优缺点和制作心得.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都很有兴趣,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乐趣.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凸显对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知识的讲授甚至灌输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取上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便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完成.无论是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饮料,随后提出疑问:你怎样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接着教师提问:由这瓶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同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瓶中充入二氧化碳,一个瓶中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透过这种逐层剖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发挥,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三、深化实验能力培养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尝试自主实验,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来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实验过程的设计,直至最后将整个实验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充分得到发挥,学生也展开了对于学过的内容的有效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有意识地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我分别将充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气球的鼓大和喷泉的形成,来证实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并让学生来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整个教学过程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能够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透过这组实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良好巩固,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与实验能力.

四、结语

第9篇:化学课程论文范文

一、充分运用教材,深入分析、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授受,教材基本上是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过分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忽视了认知和情意价值。新教材虽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但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重视知识迁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挖掘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如新课本“空气”中“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这部分内容,首先介绍拉瓦锡的实验研究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实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深度比单纯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强得多,在初三结束综合复习时再进行扩展,让学生设计其它的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并分析和评价,就可以体会知识的获得和运用过程,领会其重要性和它的使用价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启发和有效引导,提供有关的学习线索,新教材内容呈现设计了各种各样、具有不同的功能栏目来完成,如“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你已经知道什么”、“拓展视野”、“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整理与归纳”等等,这些栏目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运用这些栏目功能,该布置预习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该讨论的进行讨论,该查阅资料的应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发挥各栏目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如“你已经知道什么”栏目,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接触某一主题时,回忆、搜索和提取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定向和引导的作用,应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启迪其余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整理与归纳”栏目,只给学生提供参考的问题或线索,或设计一些未完成的表格或知识网络图,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归纳、总结、整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概括性结论,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通过主体性发挥,培养其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其教学效果远比过去直接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被动接受、机械记忆要好得多。

二、注重从实验和化学史中选择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现知识获取的过程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化学实验既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素材来源,更是实现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说、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和要素。教材不仅在正文中介绍有关的化学实验事实,还设置“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家庭小实验”等具体栏目,这些都是以实验为载体或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探究活动。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探究,带着被唤醒的已有经验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假说、计划、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去,不少的实验还设置有“猜想与假设”和“设计方案”,这些都是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如在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反应,可让学生进行验证装置设计等。新教材除在各种具体的栏目活动中体现假说这种科学方法外,还设置诸如“由你决定”之类的栏目,提出与所学知识内容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假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案。设置“合作与交流”的讨论型栏目,也是体现科学探究的方法,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新习得的知识,围绕与所学内容及与探究对象相关的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同时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化学史既是知识,也体现出科学家对真理知识的探究方法和思维过程,如拉瓦锡空气组成测定既展现了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也体现他的探究精神,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其实验原理和方法(如实验为什么要求:燃烧匙内装满红磷、迅速、塞紧橡皮塞、冷却到室温),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体验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实验数据等过程和方法,学会与人合作;再如以波义耳关于指示剂的发现为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假说、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并不神秘,只要自己能细心观察、勇于实践,就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得出合理结论。这种教学活动既体现了化学史知识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又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选择具体教学内容

学习是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是“同化”和“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固着点”,而作为教学素材之一的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经验,部分是通过过去学习所习得的,还有部分是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一些日常现象作出的解释和推论等,这些解释和推论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误解、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教学素材,营造新的问题情景。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没有冲突时(如呼吸与氧化反应、燃烧现象、水的组成等),学生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数量上的扩充;当存在矛盾冲突时(如吹蜡烛的解释、溶液的状态、纯碱等盐溶液的pH、家庭用煤炉取暖时CO产生原因、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低等),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新教材编写者虽根据课程标准和它的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但他们所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如城乡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个区域的学生,其日常生活经验也不完全相同。如果不注重学生群体和个性的差异,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可能会造成某些学生学习的困难。新教学理念要求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就意味着为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新教材只视为是实现目标的诸多案例中的一种案例或范例,它虽正确但也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加、替换、重组等处理,倾听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各种想法,洞察这些认知的由来,并以此为素材,引导学生丰富、完善或调整、改造自己的理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化学知识,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如在“化学与环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完全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结合当地的煤、汽车燃料的燃烧等对空气污染的实际状况,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调查和讨论(城市如当地的酸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家庭的垃圾产生类型和处理情况等,农村可结合桔梗处理、家庭取暖、新能源如沼气的开发使用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认识燃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厨房化学、家庭小实验室等有关的实验和探究,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从过去各在历次的习题或试题中寻找有用的素材

过去的各种教辅资料和中考试题都注重对学生双基的考查,虽缺少人文精神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脱节,甚至某些题型严重老化,但仍不乏有经典、有创意的问题,如从化学角度分析日常生活问题、实验设计及探究性试题等,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考查了知识的应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素材。如食品干燥剂成分的探究、牙膏成分中石灰石的制备方法、一些变质试剂或工业试剂成分的确定、物质的鉴别、除杂与提纯、各种不同实验的评价、各种知识的归纳推理等,均是教学别是习题课应该重视的素材。通过对这些习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加以应用、拓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具体价值和使用价值,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当然在习题的选择上,应在注重层次性的同时,应加强题目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五、网络及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