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范文

管理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科学

第1篇:管理科学范文

中国式管理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总结相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以更好地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绩效,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本质是分析中国文化对管理理论、管理方式、方法的影响,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各专家学者在研究的体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未形成统一认识,概念模糊,这给中国式管理的研究的向前推进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拟从(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实践角度)来分析,以期对中国式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路径和视角。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研究的现状来看,当前主要有几类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第一类是以台湾曾仕强先生及其出版的《中国式管理》为代表。提出的主要观点有:管理就是安人修已的过程,寓人治于法治等。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儒家文化、关系文化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来分析中国式管理。第二类是以“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为基础的一系列成果。该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陈清泰、蒋黔贵、赵纯均为负责人,邀请、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成功企业家共同参与。主要以专题形式进行,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专题研究、中国企业成功之道案例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三类有代表性的观点可称之为“西方标准,东方管理”。持此观点的的学者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阎雨教授提出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C模式。C模式由两大系统组成:一个是C理论,一个是A体系。C理论就是成中英教授提出的管理模式,他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的核心文化加上《易经》与《禅宗》,所形成的理论框架被学界称之为“C理论”。认为西方现代文化则是一种下行文化,更加注重其工具性和实用性,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实用管理文化称之为“A体系”。另外如华南理工大学陈春花教授亦在其文章中提出此观点,同时陈春花教授也强调从企业实践中总结中国式管理的重要性。第四类观点是以国外学者、研究机构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其主要是在分析国际企业在中国经营时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关系文化的研究,以分析进入中国市场的的风险与威胁。

2.当前中国式管理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述研究成果积极地推动了中国式管理研究的进展,但是在指导企业实践上未产生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为“思想导向,应用困难”。本文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研究体系和内容各不相同,与管理科学已有知识体系(理论和实践)难以兼容,使得其在实践中难以推广

前述各学者研究中国式管理的体系和内容各不相同,如曾仕强先生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哲学为研究基础;主要是分析中国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来分析中国式管理,而这些内容都可以包含在组织行为学的激励方式、领导风格、沟通方式等内容之中,虽然对象的行为特征不同,但也完全可以根据现行管理科学的体系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学者和专家试图从企业实践中寻找中国式管理的特征,虽然注重实践研究,但还没有提出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明确观点;阎雨教授将西方管理科学和中国文化作为并行的理论纳入研究基础,这导致研究成果不易执行且难以纳入管理科学的相关体系;西方学者多从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风险来研究中国式管理,并未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作深入的研究。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有其规范的知识体系(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且在实践中被绝大多数企业所应用。如果我们对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体系和内容与管理科学的现行体系不兼容,或是另起炉灶,则其实践性必然是大打折扣。

(2)视角各不相同,研究体系和层次混乱,使用概念模糊,不规范

各学者在研究的体系、层次和使用的概念上各不相同。如有些学者把中国式管理理解为并列于(西方)管理科学的东方管理科学、东方管理思想或东方管理哲学,曾仕强先生认为它是由中国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管理理论;有些人把它理解为一种管理模式或管理方式等,尤其是管理模式的概念最为模糊,对其解释各不相同。

(3)研究的对象为一般企业中的常见问题和现象,而非成功企业的特征

不少学者研究时通过观察一般企业中的一些人际现象而得出结论,其中可能为一些糟粕的现象,因此并不足以成为中国式管理的榜样或理论来源。针对此现象,李非教授认为应以中国成功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而并非是研究所有企业管理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4)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说服力较弱

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思辨式研究方法,即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出相关文化特征,并进行演绎推理中国式管理的特征,未采用如访问法、观察法、试验法等规范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因此研究成果的说服力比较弱。(5)过度地分析文化而对实践与绩效分析不足文化对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企业组织是一个工作环境,其必然不同于其他场合的环境,且企业自身有其特定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过度分析文化对人际的影响,而忽略现有企业实践体系(部门、沟通方式)的目标、绩效将必然导致其实践性比较弱。

三、管理科学的发展(体系与研究方法)——基于理论和实践视角

管理科学产生于20世纪初,以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以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为标志。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其以规范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方法、概念、原则、技术)而成为一门科学,这已为世界各国学者、专家所承认。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指出,管理是一门实践,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管理者的素质和绩效是企业惟一拥有的有效优势。同时他指出管理的要素和要求是可以进行分析的,是能够予以系统地组织的,是能够被任何具有正常天资的人所学会的。通过系统地学习原理,掌握有条理的知识,系统地分析其在工作所有领域中的表现,包括企业的管理,将提高管理者的绩效。这就告诉我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主要强调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而管理实践则强调在实务中如何运用和执行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达到企业绩效和目标。因此,本文从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来分析中国式管理的研究,目的有二:从管理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来分析可以系统地分析中国式管理特点,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以增加研究的实践效果,还可以体现中国式管理对先前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先进之处,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1.从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来看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管理理论的发展

可以按照对管理的不同见解来表征,这些不同见解反映在对管理者做什么以及管理者应当做什么的不同观点上。并指出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关于同样的对象,区别仅在于研究者的背景和兴趣不同。正是这些不同视点的理论互相补充并不断向前推进,才使我们更加接近管理的真谛。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的一些关键特征如下:

(1)管理科学只有一个,源于不同国家的管理理论共同成就了管理科学

西方国家最初提出管理理念并最早建立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故有些人把它称为西方管理科学,但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东方国家如日本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各先进国家的企业管理实践都为管理理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并推动管理科学向前发展,继而这种理论再推广到世界各国的实践中去。从这个角度,世界各国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成就了管理科学的知识体系,管理科学只有一个,并无西方管理科学和东方管理科学之区分。

(2)新的管理理论都是对先前理论的补充与改进

科学管理理论是针对先前经验管理阶段存在的生产低效率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理论,而行为管理理论则是针对科学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而提出要关注人的一种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则是从多视角分析了被忽略的环境因素、社会系统因素而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则是对整体战略的执行、员工的激励因素等进行融合。因此,每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先前管理理论不足的弥补和改进。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出现也必然应能够做到这一点,同时中国式管理也必须要对21世纪的新的环境特点做出回应和解答。

(3)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由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管理技术和方法构成

管理科学由若干管理理论构成,每种管理理论又包括相应的管理原则、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因此,对于中国式管理的研究不仅包括管理理论的总结和研究,也包括小的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比如中国的关系文化在关系营销(如销售领域)中就发挥出显著的成效;再比如中国的家长制文化对高层决策也有显著的影响,如果说日本企业的决策方式是集体讨论集体决策,美国的决策方式是集体讨论、依法决策,而中国企业的决策方式则可以总结为集体讨论,一人主决策。此必然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总结这样的小的方式方法也是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一个方面和层次。

(4)管理科学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管理理论

管理科学同样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发展管理理论。著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在其著作《管理学》(十第版)中提出管理理论是将相互依存的概念和原则系统地组合起来,从而构成知识的基本框架或组合。并提出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发展这些理论知识。并指出,概念就是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特性进行概括后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表述概念的词语和术语必须准确,必须与所分析的事物紧密相关,必须为科学家又为实践者提供丰富的资料。科学方法要求通过观察确定事实,对事实进行分类和分析,找出因果关系,如果经过验证这些概括或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这些概括或假设就称为原则。其提出应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管理理论,如图1所示。

2.从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来看

根据目前已有的企业管理实践特征,本文认为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可总结为:以战略管理为统领,经营层战略管理为基本单位,职能层战略为执行层的实践体系,如表2所示。根据这个体系,能够抓住管理科学实践体系的关键要素。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和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可以看出,中国式管理主要分析文化对管理方式的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在与文化、心理和行为有关的实践领域,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而与物有关的实践领域,管理科学的已有实践体系(如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因此,中国式管理研究的学者宜多从前者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竞争战略、公司层战略、企业文化等领域来研究实践领域的中国式管理特征,而在与物有关的领域,不妨多借鉴相关管理领域的已有成果。表2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得出对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三点结论和建议:

1.中国式管理研究是管理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中国式管理应是对管理科学先前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和补充,而不仅是中国特色的总结,如此才能体验出中国式管理的先进性。

2.中国式管理是一个泛称,是指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中国式管理方法、中国式管理技术的系列管理视角的统称。因此,对于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应从系统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考虑。根据前述内容,本文认为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体系应包括:

(1)中国式管理理论。是指重要的能够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的总结或提供思路。如当前企业利润诉求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是否可尝试用中国的和谐文化来提供解决思路,如可尝试分析如何令股东、员工、顾客和公众都相对满意、和谐的角度来考虑管理问题。

第2篇:管理科学范文

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需要应运而生的。总体来说,人类的管理经过本能、经验、科学三个阶段,而当下,正在由科学管理向哲学化进步。

一、从本能管理到科学管理

人类由聚居部族到城邦,最原始的管理,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供参考,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悟性”和个人的地位与魅力。那个时候,大凡优秀一些的管理者通常被视为圣人,他们是“上帝”或者“道”的化身,他们凭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开创了一些初始的管理理念,例如中国的“仁政”。东周“百家争鸣”的时候,诸子开始总结前人的智慧,本能管理已经进入了尾声,开始进入另一个时期——经验管理时期。

当人类积累一定管理经验的时候,借鉴前人经验成为管理智慧的主要来源,在这个阶段,管理者一般都精通历史,从历史中找到管理的得失和方法,《资治通鉴》也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但是,经验管理容易厚古薄今,而且经验毕竟是前人的经验,不可直接使用。更让人惋惜的是,中国的经验管理因循色彩和习惯都很浓重,以至于没有朝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

科学管理起源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经过工业化的催动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到今天为止,从泰勒到德鲁克,管理科学已经成了一门内容丰富、使用范围广泛的科学。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构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推进作用

二、从科学管理向哲学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科学管理思想是不是人类最好的管理理念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中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历史都看到这样的局限,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经济问题,印证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局限甚至失败。

首先,科学止于人性。科学管理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原先所说的科学层面的管理,其实都是单模块的“事”与“物”本文由收集整理上的管理,如物流、财务、营销、生产、甚至人力资源的部分内容。当管理上升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时,科学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其次,科学管理是分专业的,是以相对特定的领域和静止的环境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系统,大多是方法和工具,而研究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工具之间的关系、研究更高层的规律,尤其是现代社会的人和化无常,确立组织的根本规律,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思辨模式了,这就是管理哲学。

当人类管理进入真正的“人本”时期,进入整体思维时期,进入不是对具体表象而是对规律加以研用的状态,就是管理的哲学化开始。管理的哲学化不是否定科学,相反,管理哲学化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的。

那么管理哲学研究什么呢,有人用企业文化来代替,笔者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按照中国术语来说,管理哲学的内容起码应包括:立心、立制、立人;其中,立心为本。立心,就是确立企业的基本精神、性格、价值取向、基本思路,包括企业在若干问题上的决策依据,如:稳定与发展,合作与竞争,知与行,个体与团体等。这些问题与企业文化的理念部分有相似的地方,但不是绝对的相等。立制,就是建立企业基本的运行模式与规则,尤其包括企业权利体系,这是企业运行的基础。立人,在企业是培养团队,在个人则是安身、立命、智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管理哲学的生成,首先是以对管理科学从学理与现实运作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勘定其合理与合法的范围为前提。同时,管理哲学的崛起,内在要求现代管理必须植入文化与科学两个基本因素,达到对文化有新的自觉,对科学也要有新的自觉,从而实现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综合,并在人的感性与理性,在个体、组织与社会之间探寻管理的新平衡。由此可见,管理哲学对管理科学的内在超越,是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演进的必然。虽然管理哲学的生成步履艰难,但从管理科学向管理哲学的深层转变却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和无法抗拒的现实动因。

管理哲学对“以人为本” 的深度解读,既使人、人性、人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得到落实,也使人在管理中的自我激励、自我创造和自主开发真正得以实现,充分显示了管理哲学以价值理性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思维。由此出发,管理获得了新的“画面”,管理不再仅是采取单一的技术手段,而应是技术、伦理、文化和哲学综合作用的过程,这为真正提升现代管理水平、改进现代管理方法提供了具体的路径。这就打破了管理科学的僵化模式,推动着现代管理从具体操作层面到价值前提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使管理的“人化” 空间得以充分地成长。管理哲学, 以新的价值原则、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把握“管理”、运用“管理”、推进“管理”,为我们带来了管理理念的革命性变革。

三、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哲学轨迹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是以f·w泰罗、 m·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主要把近代自然科学成果引入企业管理,提高效率,但其实质却把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它忽视了人是富有情感、具有主动精神的主体。这个时期,泰罗尽管侧重研究管理技术问题,但他却注意到了科学管理的本质问题。他认为:“科学管理从本质精髓来说,包含某种哲学。”因此,有人把泰罗看成是首先提出管理哲学的管理论者。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1960),是以梅奥、麦格雷戈、马斯洛等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的崛起及其广泛应用,心理学展开了对管理科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学也开始把管理作为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来加以研究。此外,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学科也日益与管理学相结合。在上述诸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管理方法论、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逻辑学、管理伦理学等各门分支学科相继发展起来。管理的研究方法也就由“古典管理”阶段的自然科学数量方法转向理论研究的哲学思辨方法,以探求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意义和人文倾向。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960~1980),是以多种管理学派并存为特点的“管理丛林”阶段。这个阶段上的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力图从整体上把握管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哲学色彩大大加深。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阶段(1980~),就是“企业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在当今企业经济活动中,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许多发达的国家把聚集培养人才看成是整个管理活动生存发展的源泉。这就是说,在现代管理中,重视管理主体的价值,进而形成现代化管理的主导力量和核心,是现代化管理思想哲学倾向的重要方面。

从管理哲学的视角来看,管理决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管理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展开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由此,任何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与管理行为都应该指向这一终极目标,并以这一目标的实现状况作为标准来评判、矫正、重建管理组织、管理方式与管理行为。毋庸置疑,就管理科学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管理科学正在经历着由“物本” 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化,对管理文化和管理伦理的认识和分析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而“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发展中人的要素影响,重视组织精神和组织价值理念的培育,把员工素质的提高作为组织绩效提升的重要手段,更成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四、中国式管理哲学

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

中国的管理哲学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专制,一个是仁义。前者来自法家,后者来自儒家。汉以后,王霸杂用,成外儒内法。但不管是法家还是儒家,都是针对“人”的管理,更重要的是,都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意识的提高,中国的管理哲学必将走出一条抑“专制”而兴“仁义”的道路。未来的中国管理哲学体系也不仅仅是传统哲学,更不是专指儒家文化,“文化大融合”是必须的,所以,未来的中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可能是在“中庸”原则下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神秘主义的统一。中国的管理比西方早得多。西方所谓科学管理,无非几百年历史,无论是霍桑试验还是泰罗制。中国的管理有几千年历史,《孙子兵法》、《论语》中,都有重要的管理思想。我们为中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为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而骄傲。不过中国的管理发明那么早,为什么近代以来管理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多呢?“中国有管理哲学,没有管理科学”,什么是管理哲学,什么是管理科学呢?

(一)哲学是理念,科学是实操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典型的理念,即指导思想。没有理念,我们做事就没有方向,不知道价值。但是,仅有理念行不行?当然不行,必须解决实操问题。

如何知己,如何知彼?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方法,如:调查、侦查、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沙盘推演等等。这些,需要很多自然科学知识,仅仅依靠社会科学的理念和逻辑,肯定远远不够。

(二)哲学是战略,科学是战术

战略,表现在某一时点的总体布局,某一阶段的综合谋划。在中国的管理哲学中,对战略管理描述很多。如:围魏救赵,这是很好的战略布局。如何去围,派谁去围,什么时间开始围,围的程度如何,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战术动作去完成。这不是几个字的战略目标可以解决的,需要大量的排兵布阵来实现。

其实,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同样是哲学问题。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则需要解决大量战术层面的问题。

(三)哲学是宏观,科学是微观

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何等的气派。其实,这里说的治,主要是从宏观的哲学思想来讲。治理国家,不要说现代国家,即使在古代,仅有哲学思想也远远不够。国家需要组织、法律、管理、技术;需要物质生产、精神建设、文化事业;等等。

这里讲的管理哲学,也是经过实践检验属于科学的范畴。而管理科学特指西方近代产生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给了我们组织、制度、管理、流程、分析、控制等手段。这些,发源于西方伴随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没有真正的工业革命时期。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定性多、定量少;行为方式,满足差不多,不追求精细化;表达方式,纵论天下多,具体分析少。

中国改革开放这30多年以来,才真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开始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打开窗户看一看,日本人的精细、德国人的严谨,都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人几百年的科学管理历程,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3篇:管理科学范文

一、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本的优先投

“人力资本”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不经投资的人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因为他未受教育,不具备知识和相应劳动技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个废物而毫无价值。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才会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从而才可称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在接受这一系列教育、培训和用于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与进行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一样,以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一回事,只是投资的方向不同而已。

在经济社会,不管是哪一种投资,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期间内获得利益回报。这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机会成本,故一般纯经济单位不愿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一投资人。所以只好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是因为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可以为进行整个经济活动奠定人力基础,从而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较高的产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良性循环。而作为第一投资人的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期的投资后,经济单位可作为第二投资人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比前期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从整个社会来讲,不管是第一投资还是再投资,都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投资,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个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难怪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如日本1985年教育经费占政府开支的18.7%,韩国则达28.2%,香港为18.7%,而同期我国仅为8.1%。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

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信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人员之间互相猜疑的组织能在竞争激励的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分析如何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

管理通常被视为各个部属进行沟通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去找寻部属所需要的,以及探查部属对其本身工作与公司所具有的看法,然后还要使部属人员知晓公司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让部属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在管理中强调沟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随正式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所谓正式组织指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由于授权和职责分配所建成的个人间的关系,由于这种较为固定的组织关系的存在,从而使这种沟通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规范性,习惯称之为正式沟通。它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沟通三个方面:1、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下级人员以报告或建议等方式,对上级反映情况,让上级了解和掌握下级人员当前的想法和意见,从而使上级管理人员能迅速采取措施来解决或改善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另外,员工直接坦白地向上级说出心中的想法,可以使他们在紧张的情绪和所受压力上获得一种解脱。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依组织系统,由上级传至下级,通常是由主管阶层传到执行阶层的员工。这种沟通使员工能够了解、赞同并支持管理阶层所处的地位,这有助于管理阶层的决策和控制,并减少曲解和误传消息。3、平行沟通。平行沟通指平行阶层之间的沟通,例如: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大多发生于不同命令系统间而地位相当的人员之中,这种沟通弥补了其他沟通的不足,减少了单位之间的事权冲突,使各单位之间、各员工之间在工作上能密切配合,并增进了友谊。

第4篇:管理科学范文

    [论文摘要] 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加快,必然要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本文从这一实践出发,结合传统文化、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制度因素,提出符合市场经济本性要求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企业家择优机制的形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的关键。

    一、引言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科学的迫切性。但是,学界仍然在延用20世纪80年代初以管理二重性为理论基础,提出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管理科学建构指导思想。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并未深入探讨以我为“主”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如何判断和选择众学之“长”,怎样才能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可操作性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建构需要从制度基础和传统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建构各种管理文化因素有筛选取舍功能的制度结构。

    二、西方管理理论在转轨时期应用研究

    进入市场经济进程以后,但是,我国在现实管理活动中深受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积淀,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管理思想的延续,浸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实质。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单一计划型结构向市场契约型多元结构的转变。经济多元化的出现导致单一利益关系的分化,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进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制内经济利益分化以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体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体或集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凭借手中政治地位、经济势力及支配资源的特殊权力,利用非市场化方式,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额外财富,形成具有投机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团。究其实质,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双向寻租行为。尽管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同样存在,但是我国转轨状态使这种行为差不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非规范经营行为与寻租行为越重,则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员个人的收益与寻租成功的企业的收益却越多。于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报酬递减的关系。这是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落后的陷阱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管理科学,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都缺少现实的基础。

    三、传统管理思想在转型时期应用分析

    反观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其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谓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把个体价值归结于社会价值,倡导重义轻利。但是,以功利主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却认为唯利是图是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强调”经济人”假设的普遍适用。再者,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伦理模式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宣扬专制式人治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型经济,崇尚以法治国,重视共同的契约式约定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而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中国古代管理方略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雏形期和秦汉以后定型期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严法律民、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以及兼爱非攻、兼爱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则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道法相辅”为学派结构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虽多有变化,但终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国”作躯干,添加”援道入儒,无为而治”、”阳儒阴法,德主刑辅”为两翼的内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显,管理知识一直未能与治国思想分离而成为专门的科学知识,强调的是以平均和共存为特点的有序、统一、稳定的内部和谐状态。因此,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竞争、创新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以求和谐、中庸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四、操作模式的建议

    本文赞同在探求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过程中,广泛吸取多种管理创新资源,从中国现代独特的价值、文化视角去发掘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古代以“治国之道”表现出来的管理文化。但是,必须强调这种文化的汲取必须由新的企业产权制度的安排来起主要作用。由于该制度的功能机制却在于企业家作用。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需要众多的真正的企业家在实实在在的经营实践中去探索、去博采众家、融贯中西推陈出新。为此,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不仅要求符合市场经济本性要求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而且与完善企业经营者择优机制是不可分的。在这种择优机制的作用下,优秀企业家的涌现不是靠亲情关系的提拔,不是靠行政式的领导赏识,而是靠制度性的竞争,以优胜劣汰的规则产生。因此,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上企业家择优机制的形成是西方管理科学得以真正移植,并能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相融合而达到建构中国自己的管理科学的充要条件。

    另外,在具体操作模式中,既要极力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又必须强调允中谐协、知权通变。以平等、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管理知识,从西方管理科学和中国古代管理文化中分析、剥离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思想,审时度势,在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基础上,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去,最终建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

    参考文献:

第5篇:管理科学范文

档案管理在当今科技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其管理理念与方法也必须要更加科学,也就是说,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研究越发迫切。这就要求档案管理者应该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积极投入到新方法与新理念的学习中,确保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本文针对如何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路径进行几方面分析。

【关键词】

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工作;现代档案管理

引言

在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社会活动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档案的形式被保存下来,也就是说档案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能够更好的社会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但是从目前我国档案管理的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客观面对这些问题,才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促进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意义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信息资料也逐渐丰富,企业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全面整理分析这些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资料,并将其归纳整理,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更加科学的依据,下面具体分析:

1.1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档案管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的内容丰富,涉及众多领域,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等都会被记录在档案之中,所以说档案是社会发展的记录和总结,是人类进行社会改造的记录载体,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也必须要积极创新和完善,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此作为档案管理的宗旨和原则,促进档案管理的与时俱进。

1.2是顺应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的举措。档案管理的创新与改革,不仅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随着社会活动的日渐频发,各个领域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多。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能全面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为了能够协调各领域的信息分类,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创新与改革也成为了必然。

1.3能够有效迎合信息化发展要求。目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阶段,也就是说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为了能够与时展的要求相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理念也必然要更加科学、合理。让档案的存档和查阅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

2.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基于上文对档案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分析,从当前档案管理形势出发,采用更加切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式进行档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针对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策略进行分析:

2.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在开展档案管理科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强化管理人员的科学化意识,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前提,重新对馆藏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及时更新馆藏信息,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同时也方便了用户使用者提供了方便。档案服务工作必须要打破传统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做到与时俱进,服务对象从传统的机构学者向全面社会大众转变。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质量的控制是最关键的内容,提升档案质量是开展档案创新的基础。通过进行这些转变,将创新意识深入到管理队伍中,在管理的每个环节落实下去。

2.2加强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度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也能控制人们的思想。在落实档案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从当前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入手,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实现档案管理的自主创新。通过制度完善与创新,强化管理人员思想意识的转变,帮助管理者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一旦出现违反制度的行为及时基于处理和纠正。落实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档案管理效力。

2.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是主体,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管理的质量,在创新过程中也是如此,首先要将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落实到人力资源队伍中,强化管理者的创新理念与思维,定期开展培新活动,强化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必须要让管理工作者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构件档案管理电子平台,在引入管理人员时,以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为首要选择对象,通过提升档案管理人力资源队伍素质的方式,推动档案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2.4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度。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对于很多档案资料,能够使其发挥作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核心所在。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度,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活资源”,让档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要能够从海量的档案资料里筛选出对现在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东西,要能够推动社会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要扩大档案资料对公众的开放程度,方便公众去档案管查阅相关的资料。另一方面要注重档案资料和现实的结合,对一些非保密信息进行公开,把对社会有益的东西充分挖掘利用起来,使其潜在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结束语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够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在创新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基础,将制度的完善与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进行,最终达到提升档案管理质量与效率的目的,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作者:孙军颖 单位: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浅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Z2).

[2]李军.激活•跳跃•发展——对当前形势下档案管理的思考[J].经营与管理,2002(06).

第6篇:管理科学范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提高单位档案管理水平是大势所趋,是提高我国企业单位管理水平的重中之重。当前,国内许多企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存在诸多问题,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档案管理部门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调整自身的管理方式,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一、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大意义

首先,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是我国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就是提高我国的文化管理水平。在各类档案中,不仅有政治、经济的相关资料,还包括文化类的各种资料。这些资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状况,是对历史的一种收藏和保存,能对未来的发展作出一定指导。故而,要不断提高我国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做好国内的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再者,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的档案管理都是采用传统的人工手动方式进行工作的。这种方式非但不利于资料的存储和使用,而且耗费了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甚者,不少单位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如此一来,致使许多档案资料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现如今,我国的信息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将信息技术的相关管理方法引入档案管理中,既可以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也能够节省工作人员的时间,节省单位的管理成本。

二、实现档案科学化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目前,国内档案管理水平还比较薄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相关部门务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改变档案管理工作者对档案工作轻视的观念[1]。首先,应当建立一套严密的档案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建立,要与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相符合。其次,要改革旧有的档案管理观念,让档案管理者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加大对其管理工作的监测力度,如发现有工作潦草马虎者,给以一定的批评惩罚。再者,依据管理工作的不同性质,实行定岗定责的管理模式。在档案管理的系统中,要成立一支工作效率较高的档案管理队伍。这支队伍的带头人要由单位的主要管理者担任,其他管理者要经过精挑细选最终遴选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健全档案的管理机制,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

(二)培养档案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因为档案管理是一份较为繁琐复杂的工作,所以,它对管理者的要求是比较多的。这份工作不仅需要管理者有一定的耐心,在工作中能做到一丝不苟,还要求管理者有较高的档案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挑选档案管理员的时候,需要认真细致地考察应聘者各方面的素质。另外,对于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量的专业知识。在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者还要对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有一定了解,要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网络技术对档案进行收藏和管理。除此之外,由于档案管理者的素质高低不齐,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相关单位应该定时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通过这种素质培训活动,能够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2]。同时,应该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异的管理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其他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三)推进档案管理走向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档案管理工作走向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已是势在必行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包括的内容较多,不仅要求管理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要求管理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除此以外,相关单位还应当引进相当的硬件、软件设备。只有具备了一定水准的硬、软件设备,档案管理员才能在档案管理中,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收藏和管理。为了推进档案管理工作走向信息化,相关单位应该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室,最好能购置高效的档案管理软件[3]。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加快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自动化进程。简言之,只有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才能真正实现档案管理的网络化。

(四)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促进管理科学化。因为档案信息是会变动、更改的,所以,在日常的档案管理中,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地对档案信息进行检查,对变动的信息及时进行修改。对于管理人员的工作,要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保证他们在工作中做到细致、准确、全面。加大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有条理、有秩序地进行[4]。同时,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还要具备一定的钻研、探讨精神,努力挖掘出档案信息的潜力,并加大它的利用程度。另外,要推进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就要引进高新技术,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当然,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同时,也要借鉴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不断对档案工作进行创新、完善,把档案的利用程度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第7篇:管理科学范文

关键词:科技档案;科学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比资产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作为与企业同步发展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正积极地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一、档案管理工作的困难和重点

1、大多数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

许多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就是简单的记录和抄写,然后把档案放在档案室里存档和分类,定期整理和补查,需要用时取出即可。大多数人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和研究,误以为档案管理工作就是以上的简单流程,所以对其不够重视,认为这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正是这种错误的观点,才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停滞不前,更新缓慢。其实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把资料放到资料室正确的位置就可以了。档案管理工作在许多人看来只是普通的事务性工作,而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和重点工作。这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正确看待档案管理工作,承认其重要性。档案管理工作是整个单位工作的基础和根基,正是这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才为整个单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档案记录了单位以及公司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个人资料,还记录了单位和公司的相关工作数据和大量重要信息,所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2、档案交接制度不严谨

每年,巨大的档案变动、更新、调取和维护工作确实是档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档案的分类和存档并不困难,最容易出乱的环节就是档案交接时。如今,大多数单位的档案交接制度不够严谨,导致许多档案在交接时出现错乱和丢失,这样的局面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因为档案一旦错乱和丢失就代表着档案管理工作失去了大半意义,而且档案的重新填写和弥补是很复杂和费时的,会严重耽误单位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交接时,交接双方都应认真对待档案交接工作,一丝不苟地完成交接任务。档案管理工作者更应该负起重要责任,告知调取和变动档案的人员相关规定,敬告擅自调取或是删改档案的严重后果和所应负起的法律责任,做到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时刻以单位利益为重,重视档案交接工作。

3、许多档案管理工作者没有切实履行宣传档案重要性的义务

很多人由于缺乏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在面对档案工作时只是应付而已,甚至对本人的档案都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考虑到档案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等到真正需要档案时,才发现档案不完整或是没有及时更新,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需要和职位调度,给档案本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充分说明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重要性宣传不够,许多档案管理工作者没有切实履行宣传档案重要性的义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明确的告知档案持有人有关档案的相关事项,明确档案持有人的责任和不重视档案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告知前来调取和填写档案的人员应该如何填写,并告诉他们应认真诚实的填写相关档案,如果不认真对待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想要弥补就会变得很麻烦。

4、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够现代化和信息化

多年来,档案管理工作依然是以纸质做为档案的重要载体,以手写的抄录为主要的记录方式。档案在填写时容易丢失,也容易弄脏弄乱。档案在收录时需要分类,分类时很容易把各类档案归在不相属的一类里,等到需要用时不能迅速的发现。档案的存储需要档案室,档案室不宜过湿,不然容易引起纸质的档案发霉或发潮,导致档案失真,档案室需要密闭,并且要防火防潮。由此可见,这种陈旧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对于档案的准确性也很难保证,容易丢失和遗漏,一些不可预知的事件很容易导致信息的丢失。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急需引进现代化和信息化较强的技术来应带这种局势,比如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借助电子管理技术和相关程序应用,以电子计算机为硬件设备,以网络技术为先导,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应用性和各类工作的效率。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克服陈旧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缺憾和不足,比如电子信息技术可以省去档案室的存在,将大量数据和档案存储在电脑中,保存完好,节省了人才财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简易性。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严格档案管理程序

强化每一名档案管理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同时在硬件设施上完善档案管理设备,每个单位都应配备单独隐蔽的档案库房,库房内加装空调、除湿机、档案密集架和电脑等所必须的应用设备和管理配件。为加强档案信息化发展,应在档案管理程序中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2、档案交接严格按程序进行

档案交接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档案丢失或失真,所以交接时应严格按程序办理。档案交接的正确手续应是:一是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账务相符;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三是对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类存放,应清理没有的材料,整理可靠的文件,汇编成案,认真将其排序后及时归档。只有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档案交接工作,才能确保档案交接工作的顺利完成。

3、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时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杜绝档案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首先应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安全操作规范培训,使档案管理员具备较高的职业操守,同时通过规范的操作,杜绝在人员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不该出现的漏洞。其次,应尽量统一各单位档案存储的格式、统一成相同的处理软件。这样能够防止文档在格式转换中由于软件兼容性问题被损坏或丢失。

4、建章立制,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如今,不同的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规定和标准各不相同,甚至许多单位缺乏规定和标准,这大大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度,造成工作效率低、档案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大大减弱了档案的存取与调配的效率,也影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更降低了档案的应用。所以,建立相关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加强制度的建设和章程的规范需要提出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这个流程应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统一了规范和章程后,需要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认真遵守,规范其操作流程,认真细致的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在调取、更新和存储档案时更应该加强规范性,避免错误的发生。

三、结语

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根本性要求人们必须加强对其管理,更新档案管理的理念,实现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每一位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自觉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做到工作上一丝不苟,思想上始终以单位利益为重,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宣传,告知档案持有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加强自身的文化水平,能熟练的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将电子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自身的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熟练性。在档案管理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加强信心,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 张公诸。质量管理学[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林志航。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8篇:管理科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

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旨在为教学服务、培养出高级专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其科学化发展越来越成为教学管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承担着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任,要想有效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构建适应高校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创新高校现有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推动高校的良性发展。

一、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涵

管理是保证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通过管理可以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利用最小的投资来获取最大效益,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一般而言,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与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过程相符,教学管理者可以在实践中感性认识教育管理,形成相关的理论分析,然后对实践中某些内容的不足进行再认识,归纳实践结果,并将其补充到原有的认知中,继而使教学管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构建出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现阶段,高校管理的发展更为规范化、高校化、现代化、科学化,因此高校实施教学管理工作时,必须要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职责加以明确,积极落实相关管理工作,使教学管理有据可依,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提高教学质量。总之,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教学的有序性,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加快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进程的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

教学管理过程属于一个整体的过程,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往往会使教学管理过于僵化,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要求,因此高校在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打破以往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学精神,确保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此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是教学管理制度化与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对教学积极性的调动具有积极作用,这就需要高校积极转变管理的方式方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以教学考试为例,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即教师不参与阅卷与考试,只进行授课,这就要求教师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进行教学,学生则要充分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考试成绩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考试可信度和教学质量。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要想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高校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构建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其与管理理念相配合使用。首先,实施激励淘汰机制。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该结合自身财务情况和教学管理人员实际需求,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采用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对教学管理者实施住房补贴与电话交通补贴等,以此改善人员的生活条件,调动人员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保证分配制度的多元化。除此之外,高校可以构建全面系统、公正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积极改革现有的劳动报酬分配制度,健全奖惩机制,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能,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使教学管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加强部门协作、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有所不同,但都是为高校发展而服务,因此高校应该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从宏观角度来安排各项管理工作,要求各部门加强反馈与沟通,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高校要适当改革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对工作效率低且臃肿的行政队伍加以精简,按照择优、竞争、公平的原则进行招聘,实施定编定岗的运作方式,保证管理人员流动的科学性。

(三)加强评估考核

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不能只依赖于模式管理和制度管理,还需要做好教学评估考核工作,通过科学的评估考核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师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因此教学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期中期末考察等常规教学检查,以便了解今后的教学重点以及本学期师生教学情况;同时以教学工作要求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估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学管理工作,及时发现与改进问题,客观评价工作情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对教育管理的高效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实施教学管理工作时,要想科学评价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必须要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如果只依赖手工操作,往往无法及时快速完成任务,而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当然高校在工作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时,应该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务管理系统,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及时整合与分类存储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

第9篇:管理科学范文

为了满足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管理科学的要求,管理体制不但要多层次化、全球化,还应科学化。成功的管理者善于将自身潜在的管理意识挖掘出来,配合着实际的工作经验,提炼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样的管理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贯穿管理体制建立、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的整个过程。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是国家及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可持续发展的。综上所述,成功的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将工作经验与管理意识科学提炼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使之向纵向及横向发展,形成多层次化、全球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二、现代管理科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体制建立

(1)战略管理者要有良好的管理意识

战略管理者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意识。管理者要时刻注意管理环境的变化,根据不同的环境,改变管理方法,要灵活多变,善于发觉潜在的管理隐患。战略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命运,培养良好的管理意识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决策。实际管理中,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制定正确的决策,这就需要将良好的管理意识与工作经验整合提炼,形成科学有效地管理方法,在短时间内制定出正确战略决策。

(2)战略管理者要树立长远的管理目标

战略管理是宏观的,是要打破地域局限性的,这就要求战略管理者要树立长远的管理目标。树立长远的管理目标的前提是要拥有良好的管理意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拥有良好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往往建立长远的管理目标,进行正确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者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意识与管理目标。

(3)战略管理者要实施多层次化战略管理方法

虽然战略管理是宏观的,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战略管理者不能进行单层次的管理,需要建立多层次、网络化的战略管理体系。战略管理者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管理领域的影响因素,平衡好利害关系,所制定的战略决策要达到各个管理领域的最优综合效果,才能实现战略管理的最佳价值。

(4)战略管理体制建立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的体制需要战略管理者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其过程是:战略管理者首先培养自身良好的管理意识,善于总结管理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建立初级管理体制,然后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长远的管理目标,使战略管理目标摆脱区域的限制,努力达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考虑各个管理领域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化的战略管理,最后为达到长远目标,使战略管理进行横向发展,争取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世界化、全球化。

2.心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