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性论文范文

教育性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性论文

第1篇:教育性论文范文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新课标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着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情感人,以情激趣

古人云:“亲其师,乐其道”,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师生情感的深浅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师生之间能够加强情感的交流,课堂气氛就一定会更加活泼、和谐、融洽,能拔动学生的思维这根弦,使之与教师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比如,老师带着微笑走进教室,用明亮有神的眼睛看着学生,学生就能从老师的目光中感到亲切,受到鼓舞,从而体会到学习的欢快,进而充满信心地上好这节课,再如当学生回答得正确时对学生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便能从中体会到老师的鼓励与信任,从而兴趣倍增。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学会表达对学生信任和鼓励的情感,爱学生,就要让学生体会到、感受到,当学生体会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时,一定能让他们更亲近自己的老师。

在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许多的方法,但从多角度评价和鼓励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态度,当成绩优秀、自信心强的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可以适当的鼓励,但并不应每次都鼓励,有时还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程度中等的学生,应充分肯定他的进步,如有不足,可以说:“回答得很不错,如果能更全面些就更好了!”对待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则可以说:“我为你的勇敢感到骄傲,相信你再想一想一定能够回答正确的。”如果发现学生的回答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就应该及时鼓励:“答得太好了,我感到特别高兴”或者说“非常好,继续努力,相信你会有更大的发现,取得更大的进步。”总之,要把自己欢乐的情感融入到学生的成功中,学生又可从老师的夸奖中,产生不可遏制的激情,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努力提高和改善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成为了学习的动力,这就促进了良性的发展。

二、导之以趣,授之以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以随意注意为优势的,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那么,如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一堂课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好好把握。

首先是新课的导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开头,如何一下子紧扣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急于读下去,乐于读下去,激起听课的兴趣,开头好了,课的成功就有了希望,在语文课中有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像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解题导入,介绍背景导入,但无论怎么样导入都要注意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地以简炼、新颖、生动、活泼的语言一下子吊足学生学习的胃口,使他们乐学。

其次要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方法,对于一些简短的文章,不妨抓住关键,加强拓展,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像,发散学生的思维,把薄薄的文本读厚,然后从中取其精华,学会总结,再把读厚的文本高度精炼概括,这样既能让学生充会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长篇文章,则应突出重点,兼顾全篇,避免一段段往下讲,而从重点切入,带动全篇,既可压缩教时,又可做到事半功倍,在重点学习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而避免“劳民伤财”,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既学有所得,又能不断地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之感,兴趣就油然而生。

三、以读增趣,以趣增读

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之外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那怎么才能创设氛围使学生获得阅读的乐趣呢?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读书,乐于读书。

首先是加强引导,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养成的,在引导学生读书时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读的时候实实在在地想一想、问一问、做一做、抄一抄、写一写,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读技能,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而变为主动学习。

第2篇:教育性论文范文

•给儿童多方面的营养。

儿童从进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低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童话式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和美好的,这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格底蕴是有较大作用的。但也不能让儿童总生活在童话里,以为现实生活如同童话世界里一样。比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究竟谁会赢?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孩子受童话的影响认为肯定是乌龟赢,因为兔子一定会骄傲,在半路上睡大觉。而美国的孩子则理性一些,认为乌龟不可能跑赢兔子,因为既然是比赛,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觉呢?他们的答案就带有对现实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与成人有较大不同,我们不可能让儿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但起码应该让儿童明白,童话与现实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话世界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其次,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兩后的阳光,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二、给儿童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

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她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典型的没有环保意识,树能随便锯吗?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生丙:“狐狸弄一个打火机来,把树点燃,把乌鸦烧死在树上,肉就掉下来了。”教师评:“用火攻,有意思!乌鸦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不光是环保意思缺乏,已经犯了森林纵火罪了,残忍程度升级。)

生丁:“乌鸦叼的肉是给它的孩子们吃的,狐狸想办法钻进乌鸦的家,把乌鸦的孩子们捉住,逼着乌鸦把肉交出来,……”师评:“真是绝了!乌鸦再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哇噻!还是不是老师?还是不是学生?连的一套都出来了。)(转引自徐卫《学生冷漠谁之过》)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诱导可谓深入,学生的体验可谓独特,学生的思维可谓活跃,但它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了污染。“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警惕的。其实,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中,乌鸦爱慕虚荣确实不好(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但也是一个受害者,值得我们去同情。乌鸦本是一种讲孝道的鸟,俗话说: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师能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想办法去帮助乌鸦改正爱慕虚荣的毛病,那么学生就不仅学习了语文,而且从品德方面得到了启示,也受到了热爱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

三、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一个好的行为或好的方法,可能使人得益一时,一个好的习惯却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可以肯定地说,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他还进一步指出:“凡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要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

人们常说,好习惯是童年养成的。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对于语文教育而言,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听,就是倾听,细心地听取。有些儿童不会倾听,要么心猿意马,要么毫无耐心。培养儿童倾听的习惯,关键在于细心和耐心的听。只有养成了倾听的习惯,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情感,才能传达出与对方进行平等对话的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说,就是开口说话,良好的说话习惯包括想清楚再说、用普通话说、声音响亮地说、完整连贯地说等要素。读,就是读书。读书时,书本与眼睛应相距1尺左右,不仅要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还要会默读,边读边思考,在书上作圈点批注,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才是良好的读书习惯。写,就是书写。书写的姿势要正确,达到“三个一”(眼睛与纸面相距1尺,身体与课桌相距1拳,手指与笔尖相距1寸)的要求;书写的态度要认真,达到清晰、整洁、美观的要求。

其次要注意培养儿童质疑的习惯。质疑是中国传统的阅读教学经验之谈,古人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朱熹语),“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唐彪语)。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质疑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在一般情况下,一堂阅读课应经历自读-浅悟-质疑-精读-深悟的教学过程。不然,一堂课学生都是按老师预设的进行,学生提不出问题,课堂上没有思维的交锋,这样的课怎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质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手段,质疑的前提是熟读精思,没有思考和勇气,就不可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不断的质疑和探究中,儿童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中质疑,每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质疑,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第三,要培养儿童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中养成凝神静思、专心致志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品质。心理学表明:一般人不可能高质量的同时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须使每件事的质量有所降低。古语云:“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专心致志的习惯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安排学习内容,其它一些与之不相关的事情都不去想,更不去做。二是上课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些儿童上课时易走神,作业时不能进入状态,“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孟子?告子》),有一点动静就离开作业思路,然后又从头开始集中注意力。这显然是与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背道而驰的。

第四,要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就是凭借“怀疑一切”的精神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要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体系;就要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懂的问题;就要不“尽信书”,勇于探索,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10岁时随老师郊游,看见一女尸漂在河里。老师随口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小郑在年龄、落水原因、三魂七魄是否看得见等方面提出了疑问,然后修改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老师连声称赞改得好。这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的精神,成了千古美谈。

第3篇:教育性论文范文

1.主观思维影响。

我国普通高等公共体育教学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严重的教育教学滞后性,如: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法调一、教学效应不佳等诸多不良现象。以体育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意义,忽视受教育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形意义,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的现象,当他们离开校园,有些院校大三上学期就彻底的告别了体育这个十几年的教育长伴者,甚至有些学生离校后认为高校体育教育毫无意义。这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与学生即将面对的现实社会严重脱节,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一大硬伤。同时,在我国高校多数院校存在“笼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拒绝分类教学模式,让部分学生产生一种上体育课的心理压力,不能让公共体育课程回归当初的教育本质和教学目标。

2.客观因素限制。

体育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善与健全一直成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体育设施简陋、器材匮乏、设施陈旧,难以给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必需的硬件保障,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文章作者在通过走访交流调查,占很大比例的高校学生认为在公共体育课堂能学到的有用的东西很少,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与将来参加课堂的原始认知相差较远,不能及时满足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需要,使缺乏对课堂的热情,甚至波及到其他大学专业学科的学习。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学习多基于对未来社会工作实践的需求,能够对学生毕业步入社会角色转变有实质性的帮助,课程教学应围绕不同学生集群进行展开。

二、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分类指导教学意义

1.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分类教学的推广与实施,使枯燥的体育课程由简单而又单一的跑、跳教学向快乐的教育的本质纵深进行发展。让课堂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能够让教师感受教学的快乐,使学生在快乐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让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回归到教学的本位。各方面有利因素在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堂的集结,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幅上升,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体育教育教学中来,最终使沉积已久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向积极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转变。

2.有利于深化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的地位不断被显性化,如何为科技保驾护航,助推社会腾飞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大课题和使命。作为教育的高等殿堂———高校,高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败,高校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公共体育课程长期以来被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进行教学,而长期以来沿用缺乏创新精神的“笼统”式教学模式,让师生的参与热情不断受挫。普通院校公共体育分类指导教学法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公共体育这一单一课程的课改发展,而且能够形成样板式效应,助推整个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完善,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发展目标。

3.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据调查了解,我国大学生各项身体技能素质正在不断下滑,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学生体重呈现瘦、胖相当的哑铃模型,近视率接近90%,近视率居全球第二。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数据的呈现,为我国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敲响了一记警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以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体魄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目标,高校体育的分类教学开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热情度,对学生在参与中潜移默化的体验课程设置的目标有极大的帮助,让身体各项机理得到充分的调节和锻炼,有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分类指导教学开展策略

1.灵活课程设置。

高校公共体育课分类指导教学切入点在教学课程设置上,高校在学生入学第一学年的公共体育课程以体育基础课为主基础课,侧重在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之上,内容主要有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在第二学年增设选修科目,主要有三大球大球、艺体等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使其受益终生。针对多数高校在高年级不开设公共体育课的现象,作者认为体育课程的开设是相当必要的,课程的不断实施有利于他们养成体育锻炼形成习惯性,把健康身体形成必然性;同时有利于高年级学生顺利通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分类教育的方法应不断地进行创新,各高校应适当增加了理论课的教学课时,注意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乐于学习。

2.转化思想认识。

通过长期实践证明,大学生对公共体育的见解往往局限在大学教育,忽略了体育的长期有效性,很多学生在离校后便放弃了对体育的坚持,受益终身的体育,因其长期不练,终究毫无益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分类指导教学应在增进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现有基础上,强化体育意识、认知的培养,使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等各种要求。同时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个体学生教育教学,满足学生个别个体的需求,设立新颖的体育课,把学生引导到体育兴趣上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3.完善教学硬件。

第4篇:教育性论文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应试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活动,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陶行知在教学中总结了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讨论。

一、构建生活化语文教学环境

陶行知在生活化教学理论中曾提到,一切教育应以日常生活为中心,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没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是缺乏吸引力的教学内容。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中的每个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要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的前提是要构建生活化语文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结构,使原有封闭的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开放的、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课堂内容,使教学环境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活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从而将课堂移动到生活中的每个情境,也让生活中的每个环境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素材来源。

二、将生活资源运用到日常语文教学课堂上

语文的教学内容多以贴近生活具有感染力的文章为主,这些文章在给学生提供语言素材的基础上也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进一步形成。陶行知在日常语文教学方法上主张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中,将生活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活学活用,解放学生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思维定式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和想象空间,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当中思想得到无限延伸。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为课堂提供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资源影像资料搬到课堂上,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利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进行语文教学,让教学“活”起来,让日常教学的内容和生活充分结合在一起,让生活走进课堂,在生活和教学内容的交融中提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性论文范文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兴趣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这个谜语是:‘一口吃掉牛尾巴。’(打一字)”同学们听了,脸上都闪烁着兴奋而好奇的光彩,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这时候我抓住时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到底谁说的对?”孩子们齐声回答:“想。”“那么,请你们翻开书本,读一读《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生字,从里边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充满激趣的导语,很容易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活动。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但他们平均每天都要认识十几个字,而识字教学本身又很枯燥无味及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又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识字学词学句(一)1》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整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旅游的大情境,在愉快的旅游中分成六个环节,让学生识字。

1、买票:自读生字,组词。

2、浏览景点:认识景点名称(即山东泰山、安徽黄山、杭州西湖、贵州黄果树瀑布、西安兵马俑、洛阳龙门石窟、四川乐山大佛、南京中山陵)。

3、扫除拦路虎:认识“徽、杭、瀑、俑、洛、窟、陵”等字。

4、请小导游介绍景点特色。

5、奖励优秀小导游。

6、请优秀小导游再带大家浏览景点,再认读景点名称,巩固生字词。整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如亲临其境,学得津津有味,效果极佳。

第6篇:教育性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现代性;素质教育;该亚定则;心理疾患疗治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正在探索现代性的问题,而且还在探索二战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的后现代特点。我国新时期以来,国家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取得辉煌成就,各个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美育学科应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因此,当前美育学科不仅应很好地继承历史上的成果,而且更应面向现实,很好地研究美育现代性问题。

美育现代性的提出是20世纪后半期的事情。1988年春,美国艺术资助部门公布了历时两年才完成的艺术教育状况研究报告——《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这个报告对美国艺术教育现状作出评估,认为“今日美国的问题是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并指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引导所有学生培养一种文明世界的艺术感,一种艺术过程中的创造力,一种从事艺术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别艺术产品必不可少的评判能力。”[1](P1-2)这是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对工具理性膨胀所导致的应试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要求在新的时代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文明世界的艺术感”,即在当代经济与社会文明条件下所必备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1994年,美国众参两院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艺术增列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同年,美国出版了在政府直接干预下由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四门艺术教育的全国性组织研制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由此可见,在美国的当代教育中,把美育放在何等重要的突出位置。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面对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将素质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从而重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织部分的审美教育。1997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注:转引自伍春霖主编《大学美育》序言第1页,高教出版社,1997)

1996年6月,我国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德智体其他各育一起提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无论是“文明世界的艺术感”,还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现代社会对美育提出的要求,从而开始并逐步深化了美育现代性的实践和探索。

第一,美育现代性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已逐步进入了以信息产业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美国大体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主席1998年在北大百年校庆会上指出,“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这样的时代特别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素质。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的动力。而在创新的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由此及彼、由不知到知的发散思维能力,它是科学创造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在想象力的培养中,审美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

第二,美育现代性是当前教育现代化的需要。目前,世界范畴内正在经历着教育现代化的巨变。其主要内涵是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这样的转变,使美育的作用以前所未有之势凸现出来。因为,在应试教育之中,美育没有其地位。而在素质教育当中,美育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素质教育,就从文化素质教育开始,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教育。当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推进,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还会进一步提升。

第三,美育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人文精神补缺的需要。我国正在实现空前规模的四个现代化,这是中华民族得以振兴的重要步骤。而现代化的过程,即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这是不可超越的。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有其负面影响。诸如市场化所导致的市场本位、金钱拜物,工业化所导致的工具理性膨胀,城市化所导致的精神疾患蔓延等等。这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这些问题也难以避免。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而审美教育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发扬,可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对于种种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起到补缺作用。

现代经济发展逐步呈现出以信息技术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信息产业逐步成为标志性产业。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的作用逐步被知识与信息所取代。这样的状况,常常被称作“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美国大体从20世纪50年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知识的劳动者的地位大大突现出来。审美教育的作用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因为美育的主要功能是审美力的培养。而审美力的重要内涵则是想象力。想象力同样是科学创新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而且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所谓想象力就是从原有形象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因而是一种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这种想象力不仅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凭借直观形象的模拟和类推,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发散思维”能力。它可以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的和尚未发现的环节,使科学家借以提出并印证其“假设”。而且,想象力是一种幻想,而这种幻想甚至在数学研究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2](P284)在当前,信息科技的发展中,想象力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科技产业主要是软件的开发与生产及其通过信息网络的迅速传播。想象力在知识的组编中具有重要作用。利奥塔提出:“这种将零落还原为独立的知识,系统化地组接并清晰表达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的主要特质就是速度。”[3](P153)再就是知识创新的决策分析能力,也常常凭借带有直觉性的想象力。利奥塔认为:“依靠于想象力,我们可以创造新的越位,以至改变游戏规则。”[3](P154)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作为科技创新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想象力也是一种生产力。马尔库塞由此断言:“艺术也将在物质改造中成为一种生产力。”[4](P1021)由上述可知,审美力,不仅包括重要的文化素质,而且包括重要的科学素质。由此,美育兼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功能,这是已被大量事实充分证明了的。

美育同现代经济的关系还可以从技术美学的发展中看出。通过审美力的培养可以极大提高当代技术美学的水平,给现代工业化机械生产所造成的产品的单一化与粗糙化以重要的补救,从而极大提高产品的美学价值与经济价值。为了克服机械生产所带来的产品的单一化与粗糙化问题,从19世纪开始,特别到20世纪,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技术美学,又被称为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它试图通过艺术与工业的结合来克服工业革命的消极后果。19世纪上半叶,美国美学家赫伯特·里德指出,一百年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控制机器。它是一个怪物,它在一端吞进原料,在另一端生产出产品,然而产品必须以它的漂亮装潢和色彩对可能的买主产生诱惑力。那个时代的资本家已认识到,艺术是商业因素。当其他方面都相同时,最艺术的产品将赢得市场。

19世纪50年代,英国出现了“工艺美术运动”,80年代,比利时出现“新艺术运动”。20世纪的1907年,德国成立了“德意志艺术工业联盟”。这个联盟联合了当时一批有名的建筑学家、实用艺术家、企业家,致力于研究工业品的设计和制造如何同艺术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增强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个联盟的活动影响很大,使一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日益受到挑战。在20世纪20年代前夕,德国在“德意志艺术工业联盟”的基础上又创立了“鲍豪斯学校”,成为世界上第一所艺术设计和工业建筑的高等学校。这个学校的宗旨是,使工业产品“尽可能美观”,“要生产出完美的产品”,要实现产品的“艺术价值”与“效能”的完全统一。“鲍豪斯学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为现代技术美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44年12月,美国创立了第一个技术美学学会的组织,并确立了大力促进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水平,在国际市场上与先进国家展开竞争的宗旨。50年代,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纷纷成立了技术美学委员会。1957年,国际技术美学协会也在日内瓦宣告成立。目前,技术美学已成为深受各国普遍欢迎和高度重视的一门科学,并已成为调节产品市场,扩大产品销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专门化理论科学和手段。美、日、德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之所以高度发展,这与他们对技术美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将技术美学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软件,借助计算机进行设计,做到工业和艺术的更完美的统一,生产出更多更美的产品和城市建筑物。技术美学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美育,而新的凭借电脑进行技术美学设计能力的需要更加依赖于美育。

现代教育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应试教育是工业经济的产物,唯科学主义思潮泛滥的结果。19世纪以来,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迅速发展。这是一种唯科学主义思潮,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一切真理的尺度,自然科学的知识是人类其他知识的楷模。它影响到教育,出现了蔓延于全球、影响至今的教育领域测试主义的盛行,由此产生的应试教育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这种测试主义应试教育代表性的理论与实践就是所谓“智商”(IQ)的测定,以“智商”为根据评价学生,选拔学生。而所谓“智商”即“智力商数”是20世纪初由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比奈(AlfredBinet)设计的,是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纸和笔回答问题,借以测试数学与语文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很快传到美国,并因其被用于测试一百万以上招募来的新兵而风靡一时,从而主宰了美国的教育界,由此衍生出形形的智力测验和标准化考试。甚至发展到试图为每一种可能存在的社会目标而创造测试工具。它不仅用于学生的标准化考试,而且用于评估教师、督学、士兵和警官。甚至试图仅仅依靠这种简短的问答方式,评估人的性格等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美国发展了一种十分独特的测试行业,每年为此花费数十亿美元。科学主义泛滥的结果,在教育评估的内容上将数学与逻辑分析能力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方法上则追求所谓机械、简单、高效。由此导致极为严重的规范化的应试教育,即根据统一测试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相同的课程,并以相同的方式传授给所有的学生。而学生在校也必须通过频繁的考试,这些考试又都在一致的条件下进行,学生及其家长都收到表明学生进步或退步的量化的成绩单。这些考试又须是全国统一规范化的,以便具有更大范围内的可比性。因此,所谓“最重要的学科”就是适合这种考试产生的学科,如数学、科学、语法、历史年代等等,而不适合这种考试方法的学科如艺术教育,品德教育等就不受重视。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认为,这种“测试主义”教育的源头是由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的一味推崇“逻辑思维”和理性的传统。实际上也是西方古代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测试主义的应试教育只能培养整齐划一的大工业生产的劳动后备军,却很难培养具有鲜活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它特别地不适合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建设文明社会的要求。更严重的是,这种测试主义的应试教育常常会压抑和戕害人性,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导致严重后果,甚至造成悲剧。这种教育模式理所当然地受到世界各国明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抵制。因此,素质教育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课题。加德纳与这种测试主义的应试教育相对,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所有正常人至少拥有七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形式: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定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等。而美国行为与脑科学专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dColeman)则针对“智商”测试提出“情商”(EQ)的概念,而所谓“情商”是指一种受理性控制的情感力量。戈尔曼认为,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商”最多只占20%,而80%则归之于以“情商”为主的其他因素。在戈尔曼看来,这里所谓的“情商”(EQ)主要依靠情感教育加以培养,这说明,他所谓“情感教育”主要是一些情感技巧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应以培养审美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的主旨。因此,戈尔曼的“情商”理论还没有完全摆脱科学主义的影响。而当代社会以”智商”为标志的测试主义弊端只有依靠我们所说的旨在培养审美世界观的“美育”才能真正加以纠正。审美教育因此被突出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更以素质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在此前提下,全国范围开展了以美育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从此,美育由工业经济时代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被冷落的地位发展到逐步受到重视并走到教育的前沿。

当代,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最基本的生存原则,也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中和协调的发展。其中包含着人文关怀精神和审美的价值观念,同美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显得愈加突出。

20世纪,在科技与工业高度发展的同时,环境的恶化愈来愈严重。人类破坏了自然环境,不顾后果地消耗地球上那些不能再生产的资源,加快了生态系统的失调和数千种具有百万年历史的物种的灭绝。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加剧,导致癌症和其他同生态破坏有关的疾病泛滥,可用土地和水资源的短缺,沙漠化和温室效应的加剧。如此等等,都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随着全球人口超60亿,并向着80亿的目标迈进,人类可用资源迅速减少,整个人类可供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生态足迹平均只有2.2公顷,而发展中国家大约只有1公顷。因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有一位生态学家以这样的事实告诫人类,那就是我们的近邻金星已完全处于无法控制的温室效应的状态之中,海洋全部蒸发,水蒸气在大气中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因此金星处于一片死寂的化学平衡之中。如果我们的地球因环境的破坏导致生命的绝迹,那么地球也有可能发生同金星相似的情况,海洋会蒸发枯竭,水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表面温度会远远高出200℃。地球也会处于一片死寂的化学平衡之中。这难道不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景象吗?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国也将以环保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在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对自然和环境的态度问题,即如何处理好运用科技手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对人类生存条件的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个世界观问题。当前人类对环境的滥加开发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有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了天地、自然和男人、女人,又创造了伊甸园让人居住,然后将人逐出伊甸园,从此,人才真正开始在自然中生活。在这里,自然是作为人的对立面、作为上帝惩罚人的工具而出现的。由于上帝的惩罚,人被迫离开了伊甸园,人必须克服伊甸园外艰苦的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圣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界定,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人必须征服自然才能继续生存。这样一种人与自然对立的基督教文化,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人类,成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世界观根源。而与此相反,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强烈地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世界观(环境观)的要求。著名生态学家诺贝尔生存权利奖获得者何塞·卢岑贝格在他所著的《自然不可改良》一书中,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著名的“该亚定则”。该亚是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的名字。这就要求人类把地球看作大地女神,作为一个无限美丽可爱的有生命的机体,给予应有的关怀和爱护。这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续,同样也是为了人类的下一代。卢岑贝格认为,许多人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将科学本身的冷静无情同科学活动所包含的人文价值意义相混淆。科学本身是冷静无情的,不包含任何意识形态倾向,但科学活动却可以是造福人类,也可以是遗患于人类,因而具有明确的人文价值倾向。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上就是如此。科学自然是一种客观规律的反映,无价值倾向,但科学一旦运用而成为技术,利用其开发自然资源就具有了利弊内涵的明确的人文价值倾向。在这里将科学与人文相对立正是基督教文化的体现,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环境观。卢岑贝格提出“该亚定则”就是要纠正这种错误的世界、环境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环境观。他的“该亚定则”实际上既是一种崭新的生态观,又是一种崭新的美学观,那就是要求以亲和的美学态度来尊重、热爱、关注大地女神一般美丽而充满生命力的地球。他写道:“我们所居住的这颗星球,在宇宙空朦辽远的地平线上显得何其渺小,现在也应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视审视它。我们现在认识到,生命的演化过程实际上是一曲宏大的交响乐。它并不仅仅是生命体相互之间生存竞争的过程,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发展演变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星球——该亚形成了自身生机勃勃、顺应自然的完整体系。它与我们这个星系中已经死亡、静若顽石的其他行星完全不同,它远离统计学和化学意义上的平衡状态,确切地说,它是一个生命。”他接着说道:“这种美学意义上令人惊叹不已的观察和体悟,具有很深的宗教意味,令人油然而生一种虔敬之心。怎么还会有人公然宣称,科学是冷静的,科学不含有主观的价值判断的——即不含有意识形态的!科学本身就存在主观的价值判断。”[5](P63)卢岑贝格说的多么好啊!他用一个“该亚定则”——带有美学内涵的生态学原则就将人同自然关系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统一了起来了。这里所说的“该亚定则”是具有深刻美学内涵的环境观,要求人类以审美的“亲和”态度对待给予我们以生命源泉的大自然。这恰是时代给审美教育提出的崭新课题,也是当代审美教育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世界范围,包括我国在内,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人们告别广袤的农村,进入人口集中、高楼林立的城市,从此结束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开始了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的同时又孤独紧张的生活方式。其结果,同人类对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问题一样,当前人类自身也出现严重的危饥,主要是精神疾患及相应出现的社会问题泛滥蔓延,呈现难以抑制之势。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卡夫勒指出:“在美国公民中,足足有四分之一的人,情绪严重地受到某种形式的打击”,“心理危机……在一个混乱分裂和对未来捉摸不定的美国社会中,到处蔓延。”[6](P457)世界其他各国,包括我国,罹患心理疾病的人也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亿多人患有各种类型的心理疾病,其中五分之一为青少年。我国各类心理障碍者约1600万人。由此可见,人类自身的问题,特别是心理疾病问题也已经到了不能不给予重视和提出解决途径的时候了。因为,长期以来,人类更多地关心社会,较少地关心自然,同时更少地关心自身,特别是自身的心理与人格的健康。而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要求人们应该审美地对待自身。所谓审美的对待,就是以一种和谐发展的态度对待自身。人的和谐发展无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发展主要是科学的生理观,主要属于科学主义的范围,而心理的健康发展主要是心理和人格的健全,主要属于人文主义范围。这样,审美的对待自身,做到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这样一个属于美育范围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就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问题上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沟通了起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人类将会愈来愈加和谐、健康、美好。

总之,美育现代性问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时代的需要,目前我们的探索还只是初步,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但社会的需要就是学科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我们相信在新世纪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因素的情况下,同人的素质提高紧密相关的美育现代性研究一定会得到更大的重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6.

[3]后现代状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4]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第7篇:教育性论文范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许多,但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是否对该门学科产生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第一步。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能够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同时也是形成良好的教与学局面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向学生发出信息,这一信息发出,必须是诚恳且深沉的,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理服人,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在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精力充沛,情绪饱满。讲课时面带微笑,目光要亲切,表情要轻松愉快。在与同学们回答问题的互动环节中,应激励和信任每一位同学,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经常表扬先进,鼓励进步,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节课中的关键环节,好的导入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很快地进人学习状态。笔者尝试用音乐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舒缓的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曲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且还可以给学生一个轻松温馨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也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享受。可以说,音乐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必须强调的是,歌曲导入不单单是盲目地放一首歌曲而已,而是必须与该堂课的内容相关,紧扣主题,只有那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二年级Unit5Canyoucometomyparty?时,就可以放一首HappyBirthday歌来导入。对于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学生们个个都很熟悉,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在课堂伊始播放这首歌时,会让学生们回忆起许多与生日有关的快乐的事,并且会猜想老师今天怎么会放这首歌啊,与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样的猜疑,趁热打铁,老师把这堂课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这堂课的主题就非常鲜明了,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一来,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即将要上的课程充满了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参与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消除学生的单调情绪和枯燥感,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情境的设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种适合的语言环境,布置一种情景格局。为使学外语的气氛贯穿课堂始终,我们要把课堂情境化,课堂不应是课堂,而是应教材的需要变成“商店”、“车站”,甚至是“伦敦”、“纽约”,教师要试着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某个具体的生活场所,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张口说话的热情。而且,英语作为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机能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完成,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性和参与性。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日常生活实际展示情境、用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片再现情境、用实物演示情境等多种途径创设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参与活动,提高参与热情。例如人教版初中二年级lesson51学习过生日的对话,我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过生日的用品,如蛋糕、蜡烛、鲜花、小礼物等,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课前做好了充分地准备。在课堂上,几位小演员模拟过生日的场景进行轮流操练,同学们一边表演一边学到了知识,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且令每个同学印象深刻。这样的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的确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快学生记忆过程,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还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多媒体教学恰恰能发挥自身优势,丰富学生的感性思维。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使师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再现了生活实际,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一方面,极大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运用英语交际能力,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优化。比如人教版初中三年级教材Lesson10Makeourworldmorebeautiful的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磁带,并配以贝多芬的《TheMoonlightSonata》,呈现各种美丽的画面。在美妙的《TheMoonlightSonata》旋律中,视听结合,大量的信息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积极参与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8篇:教育性论文范文

关键词:税务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税务登记

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无形中造成了人们的“税不进校”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对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出现了盲区。如何加强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切实堵塞税收漏洞,应当成为税务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最近,笔者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思考,现对有关问题作出粗浅的分析,以期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现状

教育机构种类较多,按组织形式划分,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非企业组织和各类企业组织。据统计,目前在虞城县范围内,登记注册且正常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共有557所,其中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非学历教育的6所。在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教育机构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有76所,从事小学教育的有438所,从事中学教育的有37所。在此范围之外,还存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大量的未登记注册的无照培训机构和为数众多的家教执业者个人。

目前虞城县教育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有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根据有关规定,学校主要提供学历教育,其收费项目和标准较为明确,其他单位及个人则提供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诸多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基本按照市场供需状况确定,存在一定自由度和伸缩性。

教育培训行业取得的收入涉及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是,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含政府办和民办)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应税项目主要涉及税费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除税法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收入外,教育培训收入均应依法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其中应纳营业税主要涉及营业税文化体育业税目,按照3%的税率缴纳。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虞城县的学校均未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缴纳的主要为个人所得税;其他教育机构有的虽然缴纳了营业税等,但与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税款流失严重;无照教育机构及个人未缴纳任何税费。

二、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日趋多元化,各类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私合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使得教育行业税收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劳务的税收管理规定,明确了对教育超标准收费或接受捐赠、赞助行为等征税的规定。尽管如此,教育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导致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税务部门不能参与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很难掌握详细税源情况和各类教育机构有关资产、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各级教育部门在对待教育劳务税收问题上存在本位思想,不积极配合,不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税务部门很难从源头上进行控管。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培训机构等都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征管的就更少了。另外,还有部分小型民办教育以培训班、辅导班形式出现,没有自有资产,办学设施全部是租用的,教师全部是聘用的,学制也不固定,有的全天授课,有的只是利用假期、节假日或晚上授课,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三证(办学许可证、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收费许可证)不全或根本没有,对这类教育劳务税收税务部门就更难控管了。

税务管理人员对教育行业的有关政策不理解,制约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使人们“税不进校”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教育行业有关政策的复杂性,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在该行业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盲区。具体表现一是对教育行业的划分及登记管理有关规定不了解,直接造成了部门协作不畅、信息交流不通等,无法掌握教育行业的税源情况;二是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不了解,如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及有关的优惠政策不理解,直接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了对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缺位。教育机构不按规定使用发票,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难度。多年以来,教育机构的收费一直是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造成了大部分教育机构在收取国家规定规费以外的费用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有的使用白条,有的采用自制收据,有的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使税务部门对其收入情况不易掌握,这就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从业者纳税意识淡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无可厚非,问题主要出在其他培训服务当中。各类机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培训服务,取得的收入并不低,但所缴纳的税款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数培训者没有纳税常识,未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资料残缺不全,无法正确计算收入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更有办班人受利益驱使,只为赚钱,对有关税收政策置若罔闻,不但不积极主动纳税,反而有意逃避纳税,纳税意识十分淡薄。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漏洞,消除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盲区,各级税务机关在教育行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教育行业的税务登记管理

熟悉教育行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目前教育行业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学前教育,包括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幼儿班、保育院等;二是初等教育,主要指各类小学;三是中等教育,包括各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其他中等教育等;四是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办的函授部、夜大、成人脱产班、进修班);五是其他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厨师培训、缝纫培训、武术培训等)及特殊教育;六是其他未列明的教育,包括党校、行政学院、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在此将“学前教育”“初、中、高等教育”“其他教育和课外辅导班”分别简称为“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

明确相关登记管理部门。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的部门,主要包括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民政、发展改革(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属于事业单位;根据《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职业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规定,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也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应当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应当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应当到县级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另外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还应当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等。

加强税务登记管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上述各项规定均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到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目前,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办理了税务登记,但仍有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游离于税务管理之外,这应当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

开展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该文件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又对教育劳务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由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税收的规定十分笼统,征纳双方对教育行业的纳税问题均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大部分学校对“教职工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比较认可,而认为学校本身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应纳税。据调查了解,持“税不进校”观点的还大有人在,甚至部分税务人员也认为幼儿园、学校不用纳税。可见,对教育行业现行税收政策的宣传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在各学校及培训机构开展专项宣传,把有关的税收政策送进校门,送进课堂,使老师学生都能知税法、守税法;应定期召开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座谈会,对税法的严肃性做明确的说明。总之,各级税务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宣传工作,要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有关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深入细致地讲解有关税收政策,切实提高各类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以确保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加强教育行业税收优惠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减免税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教育劳务免征营业税的范围、收费标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减免税报批手续,严格界定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范围。一是必须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免税范围。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区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确把握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教育行业的减免税范围。二是收费必须经有关部门(一般为财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且不能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均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三是必须单独核算免税项目。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税。四是各类学校必须按规定办理减免税报批手续,否则一律照章征收相关税收。超级秘书网

(四)进一步加强财政税务票据童理

第9篇:教育性论文范文

(一)家庭对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忽视。如今,许多家长只要求子女在学习上强于别人,在生活上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为他们提供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很多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而发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现象,让孩子在道德选择中陷入困境,最终放弃道德行为的自觉实践。

(二)学校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偏低。

1.学校德育工作问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学质量,重智育、轻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成为与中学生格格不入甚至对立的东西,导致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知行脱节”;

2.教师素质问题。有些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对后进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此外,少数教师在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这些势必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污染。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对外开放,既给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条件,又难以避免地面临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中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也直接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

二、切实加强中学生道德行为

养成教育加强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时刻熏陶着孩子。家长应该努力做到言行统一、正派上进、勤俭自律、求知善思、文明友善、民主乐观,才能使孩子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2.正确指导、强化训练。家庭教育不是一味说教或简单惩罚,家长应通过指导、训练等方法,培养子女良好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进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校教育的这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呢?

1.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观念。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观念。

2.制定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学校、班级可以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中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制度约束的成败关键在于制“法”科学适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精神风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月活动,努力为中学生营造健康、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4.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拜偶像的心理在增强,教师要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中,才能保证养成教育有效实施。

(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广泛开展社会教育,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可以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

1.加强舆论宣传力度。要结合各种纪念活动,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和丰富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专栏,组织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中学生的读物和视听新产品,从而形成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

2.强化法制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专题讲座、图片展、观看光盘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3.强化管理整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整治,进一步规范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秩序。大力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社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