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

高中化学方程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方程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化学方程式

第1篇: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教学技巧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用语的核心体现。方程式是化学计算和应用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运用好化学方程式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教好化学方程式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一、高中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难点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高中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类型增多,化学知识日渐丰富,给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一方面,反应类型增多,判断反应生成物的难度加大。例如铜(Cu)与硝酸(HNO3)的反应,生成物与硝酸(HNO3)的浓度有关,与浓HNO3反应生成二氧化氮(NO2)气体,Cu+4HNO3(浓)=Cu(NO3)2+2NO2+2H2O;与稀HNO3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O)气体,3Cu+8HNO3(稀)=3Cu(NO3)2 +2NO+4H2O,具体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另一方面,反应条件增多,涉及到加热、加入催化剂等,生成物的状态也各有不同,要注意细节。

(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在反应物和生成物较为复杂,且可能具有多种价态时,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成为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难点。在初中学习过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归一法等配平方法的基础上,高中又进一步学习了化合价升价法、电子守恒法等,进一步增加了配平的难度。例如,在高锰酸钾(KMnO4)、硫酸亚铁(FeSO4)和硫酸(H2SO4)的反应中,利用电子守恒,锰由+7价降到+2价变化了5,铁由+2价升到+3价变化了1,因此,高锰酸钾和硫酸亚铁的比例应是 1:5,但由于硫酸铁中有两个铁,因此,硫酸亚铁的系数至少应该是2,所以,高锰酸钾的系数就是10,再根据原子守恒,可解出硫酸的系数是8,所以方程式为2KMnO4+10FeSO4+8H2SO4=5Fe2(SO4)3+2MnSO4+K2SO4+8H2O。

(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正确的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基础。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基础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时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难点在于数据的分析和使用。要在已知的数据中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究竟什么样的数据可以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当中,也是学生容易混淆而出错的地方。

二、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技巧

(一)要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

要想正确地书写和运用化学方程式,熟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是基础。这样,在书写方程式时,就可以结合物质的性质推出生成物。如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在充分燃烧时,碳原子与氢原子分别与氧原子结合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有可能生成一氧化碳(CO)。还要明确某原子的可能价态变化,结合电荷守恒确定生成物。

(二)要分析化学反应的条件及原理

化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如果一味地强调这种抽象性,必然会使化学的学习与生活剥离开,降低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学生自然也就无法掌握看似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因此,要运用实验、多媒体“微课”、口诀等更加直观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记牢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原理,更加扎实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相关知识。例如,在硫酸亚铁(FeSO4)与氧气(O2)的反应中,通过实验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反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硫酸亚铁水解生成不稳定的氢氧化亚铁,FeSO4+H2OFe(OH)2+H2SO4,此时淡蓝绿色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第二阶段:4Fe(OH)2+2H2O+O2=4Fe(OH)3,沉淀物变为红褐色;第三阶段,2Fe(OH)3+3H2SO4=Fe2(SO4)3,沉淀物消失,变为红褐色溶液。这个反应十分复杂,但如果学生观察过实验现象,就会对反应的几个阶段有更深刻的理解,方程式的书写自然迎刃而解。

(三)要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凌乱且分散,不利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学过的知识点,把知识由点穿成线,再由线连成面。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不能依靠死记硬背,要在区分各个知识点异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对众多的方程式进行模块化分解,再寻找各个方程式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在有限课堂时间内,把众多方程式中最核心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可以依次有逻辑地记忆方程式实现运用拓展的目标。

(四)要注重评价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自编习题,以例题的形式把知识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可以在课堂上以小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程度,并以此设定接下来的教学目标和习题课的讲授重点。小测验还能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当学生掌握得较好时,教师应给予表扬;对于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也要充分鼓励并加以引导。

三、总结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并非无章可循。要想使驮印⒖菰锏幕学方程式教学变得灵活、生动,一方面,教师要从知识的本质出发,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总之,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技巧有很多,教师要综合知识要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把方程式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化学思维体系构建当中,为学好化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如正.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01):76.

[2]肖中荣.复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举隅[J].中学化学,2015(06):54-56.

[3]范晓兰.浅谈化学方程式的教与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1):95-96.

第2篇: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

一、重视创设学习情景

教师的情景素材主要是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有的是通过化学史实、故事、问题、实验;有的则是通过讲述、观看影像资料、设疑等方法来创设学习环境或交流讨论的平台,调节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一课,内容非常枯燥,很多内容又是初中提到过的.要让学生轻松学习,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位教师就以原子结构的发现和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创设化学史情景,涉及到多位为原子结构模型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如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重视充实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以教科书内容为范例,联系生产、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从自然界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攫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步骤简介如下:

分组布置任务①查阅资料②组内交流讨论③小组代表以小品的形式进行汇报④.这其中①②两个过程是学生课前完成,③④两个过程则在课内完成.

本节课通过小品人物的辩论、对话分清知识真伪,使学生对SO2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得到升华,通过指向明确的学生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活动,获得SO2性质的规律性的认识,等等.一方面,把学生的学习与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和态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学习研究的志向;另一方面,知识是传授不完,让学生搜集资料不但会得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保证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了尊重和发展,满足学生个别发展的需要.

三、重视教的时机

苏格拉底说过:“最有希望成功的,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并全力以赴的人.”课堂教学中随时有可能出现一些非意料中的现象,有一位教师上《氯气的性质》这一节课时,补充演示“铜粉与氯气”反应的实验,为了防止氯气污染环境,进行绿色教学,采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那套实验装置,尾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小心导致溶液倒吸,结果受热的直管中没有观察到棕黄色的烟,反而观察到有黑色的固体生成.碰到这种情况,该师不但没有手慌脚乱,而是利用此现象把握教的时机,启发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会有黑色的固体生成?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激发,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能善于利用教的时机,通过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四、重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有一位教师讲到《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计量数与物质的量,计量数与气体的体积有一定的关系.②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动动脑筋,有没有比教材例题更好的解题方法?③让一位学生上讲台分析教材第10页的例题2.④让学生回答其他解题方法.⑤把同学们提出的解题方法集中分析,再由学生自己辩别哪一种解题方法最佳.虽说让学生分析例题不如教师分析的有条理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但因为是学生自己讲课,同学们的精力高度集中.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把本来比较枯燥的计算课上的有滋有味.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重视探究式的教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演示实验课上,教师尽可能对实验进行改造、创新,让学生体验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3篇: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就要适当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充满吸引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让问题教学模式成为化学教学的“主旋律”,通过合理创设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过氧化钠(Na2O2)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生活中出现火灾,你能想到哪些灭火方案?学生快速回答:水、灭火器.再结合学生学过的知识,即燃烧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氧气”,教师继续提问:二氧化碳(CO2)可以点火吗?学生下意识地纷纷表示不可能.这一问题,使学生陷入深度思考.一方面肯定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另一方面认为教师不可能提出这样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在学生处于思考矛盾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化学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可以看出,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氧气,而氧气又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出现燃烧的现象.在对问题的深层次剖析中,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增强师生有效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处于单向学习模式,即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高中化学理论性强、逻辑严密的特点,枯燥、缺乏活力的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丧失兴趣,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不利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增强师生有效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例如,在讲“过氧化钠(Na2O2)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是一种浅黄色固体粉末,可用作呼吸面具里的供氧剂,利用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放出氧气,供给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在实验过程中,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了解,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石灰石和盐酸的化学式,得出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在化学实验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

三、注重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将成绩作为评价结果,不利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化学水平难以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例如,在讲“过氧化钠(Na2O2)的性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比如,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1)氧气浓度较低:4Na+O2点燃2Na2O(氧化钠);(2)氧气浓度较高:2Na+O2点燃Na2O2(过氧化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程度不够,通过再次验证化学方程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到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第4篇: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热化学方程式;高中化学;盖斯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5

一、盖斯定律定义

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二、计算方法:“倒”“乘”

“加”

1.“倒”:看位置

以所求目标方程为基准,看目标方程中的物质分别出现在已知方程的哪个式子,且只观察该物质在已知方程式中仅出现过一次的式子,并看位置,即反应物和生成物。若该物质与已知方程式中物质的位置相同,则不需要颠倒反应的方向;若该物质与已知方程式中的物质位置不同,则此时以目标方程为基准,将已知方程以“==”或“”或“ ”为分界线,将左边(反应物)和右边(生成物)整体交换,并改变ΔH符号,数值不变,并标记为新的式子。为了不影响后续工作,将改造的已知方程删去,此时所剩的方程为未改造的方程和新标记的式子。

2.“乘”:看计量系数

以所求目标方程为基准,再看已知方程中该物质与目标方程中该物质的计量系数是否相同。若相同,因位置和计量系数均相同,则说明这个已知方程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若不同,则以目标方程为基准,将已知方程乘以一个数,目的是使已知方程中该物质与目标方程中该物质的计量系数相同,同时将ΔH也乘以该数,即ΔH与计量系数成正比,计量系数扩大几倍,ΔH同时也扩大几倍,并标记为新的式子。同理,将改造的已知方程删去,此时所剩的方程为未改造的方程和新标记的式子。

第5篇: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

【摘 要】为帮助高一新生学好化学,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几点来指导他们的化学学习:即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如何进行预习、听课、复习;如何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巧记;如何掌握技巧解题;重视化学实验和化学方程式;备好备忘本和纠错本。以便学生今后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少走一些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新生;信心;兴趣;学习方法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化学的概貌,认识到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而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能源、环境资源、材料等问题的解决,化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它将成为21世纪支柱产业,本世纪将是化学大展宏图的时代,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学好化学,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高中化学相对初中来讲学习任务更重了,难度更大了。但只要你学习方法得当,有足够信心,学好高中化学并不难。下面和同学们谈谈如何学好高中化学,供你们在学习上参考。

1.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有这样的体会:喜欢的学科,学的轻松,成绩也理想。不感兴趣的学科,越学越费劲,陷入恶性循环中。可见提高自己学习兴趣,可增强学习信心,把学习变成一种有意思的活动,不是为了应付高考,也不是为老师,为家长而学,而是为自己学。对高中化学来讲,如何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呢?那就是把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譬如:学习碱金属元素这一章时,学到Na2CO3、NaHCO3、Na2O2,通过学习知道:Na2CO3俗名苏打、纯碱,可用来制玻璃、肥皂;NaHCO3俗名小苏打,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用作包子、馒头发酵剂;Na2O2可用作漂白剂等等,把这些知识告诉你身边的人,从别人的赞扬声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赏这一点,难道还有比能激发自己学习兴趣的事情吗?

2.学会如何预习,提高自学能力。预习主要对知识的准备,在老师讲课之前,有计划进行自学新课内容,预习时除把内容细看一遍,划出重点、要点、

关键词 外,还要在不懂地方作记号,并试着做课本的练习。最好能列出预习提纲,根据提纲内容进行预习,久而久之养成预习的习惯,也逐步学会预习的方法。课前预习过的同学有备而来,课前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对这节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哪里不太明白等心中有数。而课前没有预习过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一节课下来也许只听懂一点点,如遇到知识障碍就可能一点点都听不懂了,长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信心学下去。

3.学会如何听课,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听课,是同学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讲解化学要领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上、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做到眼、耳、手、脑并用,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听课时以理解为主,边听边记,有的同学只记笔记,不认真听课,有的同学认真听了,但没有记下任何东西,这都是不科学的方法。

4.及时复习,是提高成绩的有力保证。学习随时间推移,知识健忘也就越来越多,及时进行复习是不可少的。每天晚上都抽一些时间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越学越乱现象,一定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课后复习最有效方法是采取“过电影法”,即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进行哪些实验,讲题时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本和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把它补充上来,这样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还要考虑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5.学会归纳总结,探求规律。同学们普遍感到“课上易懂,课下易忘”。高中化学中概念多、反应多、实验多,如果没有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就会感到知识散、乱、杂、多、难于掌握。因此,归纳各类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和变化规律,将所学知识结构,系统化网络化,就能促使体系的形成,对学好高中化学大有帮助,同时不要忘了阶段性总结。

6.学会解题,掌握技巧。解题训练是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它可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深刻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没有一定的习题练习就不会有对概念理论的深刻理解。当然,我们要摒弃题海战术,要善于在题海中精选、精挑,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要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注意一题多解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7.学会巧记,克服死记硬背。化学由于要记的知识点比较多 ,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所以应学会巧记。心理学告诉我们: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能使人激发记忆的兴趣,加快记忆的速度,增加记忆的数量,延长记忆的时间,提高记忆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归纳,就会发现在化学上有许多记忆方法。如:①把容易混淆、互相干扰的知识点通过比较法记。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个相似的概念。②把须记忆的概念规律、理论编成顺口溜便于记忆。如:元素周期表结构:七个周期分长短,三短三长一不全,十八纵横十六族,七主七副八和零。③将相关概念列成关联图进行记忆—图式记忆。④还有一些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等等。

8.学会重视实验,培养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概念原理的建立,物质性质的研究,实验都是研究手段,希望同学们认真研究每个实验目的、原理、学习具体操作步骤,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在实验中既为基础知识的建立形成良好的基础,也培养同学们动手、观察、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特别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同学们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说明比喻、描述都必须基于实验基础上,帮助理解教材内容。

9.突破方程式关。记住化学方程式,你会马上感到化学容易多了。其实化学方程式是每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分析你所经历的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计算。而现在的考试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很严格,配平不对书写不完整都不得分。高一教材《卤素》、《碱金属》、《氧族元素》等元素化合物知识重点章节多,反应方程式多,所以对化学方程式必须强化记忆,并且在练习中加以巩固。只有突破化学方程式关,才能在化学学习中感到得心应手。因此每位同学准备一个写化学方程式的本了,每天记5个方程式,每周复习一遍,坚持下去必有极大的收获。

第6篇: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宏微符;三重表征;化学方程式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理解基本的化学原理、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能否理解“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元素符号构成的符号世界”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学生学习的困境

学生最初学习化学方程式时,一般是通过感知宏观现象从而建立起与符号间的联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越来越多,部分学生较难做到把宏观现象和微观世界联系起来,他们就会采用记忆的方式去掌握化学方程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在符号表征层面上陷入了困境,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困难重重。所以,了解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困难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就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二、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困境原因的调研

1.相关研究现状

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相关的文章不少,大多出自中学教师,但是其中绝大多数为初中教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顺利掌握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采用记忆的方式学习化学,但是美国南达科他州的大学化学系的Grigoriy Sereda认为随着高中生认识有机物的数目的增多,他们会被要求写出物质的结构并预测化学反应,而单凭记忆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越多,他们就越讨厌化学。可见把记忆与化学、记忆与化学方程式连在一起未必是件好事。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特别强调化学与记忆的关系。

2.学生问题汇总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清楚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2)不理解原理,死记硬背,弄混化学方程式;

(3)看不懂或者是忽略题目中的信息,提取不到有用的信息,找不到主要的反应物和产物,或是漏写反应物和生成物;

(4)不能正确分析与量有关和试剂添加顺序不同时反应的产物;

(5)遇到陌生的化学反应,不能利用反应原理分析,做不到举一反三;

(6)配平有困难,不清楚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等等。

3.困境的根源――在“宏微符”层面上对化学的认识不够

从20世纪80年代“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提出至今,对于化学“宏微符”三重表征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领会“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能帮助学生从化学学科特点的角度重新认识化学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宏观、微观、符号间交错相融的关系,能养成一种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

三、基于“宏微符”三重表征思想对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建议

1.重视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反应宏观过程的感性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若学生能观察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历程,就能深切感受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有理有据的。所以,教学中要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实验探究、实验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分析反应历程,并上升至用化学的语言表示出来。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学习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2.分析微观粒子重组过程,应用化学反应原理,挖掘化学知识内涵

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总的结果。例如,甲烷的取代反应,可以通过对甲烷和氯气球棍模型的拆解和重新组合,形象地展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实现符号表征和微观表征的自然转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

3.结合学生的易错点,强调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数字的意义及其联系

个别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酸根离子的角码等数字概念不清。更多的学生对化学方程式隐含的质量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不够敏感,不能发现这些数字间丰富的联系,失去了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数字支撑。因此,应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各种量间的丰富联系,找出其中的必然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

4.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机械的化学方程式重复记忆训练已经被证明效果甚微。化学作为实用性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寻找隐藏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不再感到化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紧密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5.分类总结,把握规律

有些学生认为化学知识点琐碎,毫无规律可言。事实则不然,虽然化学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规律,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发现规律的体验会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

6.大胆假设,勇于创新

在许多新信息新情境问题中,题目蕴含的物质变化,大多是我们是没有见过的,有些学生一碰到这样的题目就胆怯,不能静心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宏观、微观两个世界的认知和联系,进而用化学语言表达出来,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就能逐渐提高在“宏、微、符”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

掌握化学用语核心部分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宏观的物质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通过符号联结起来,才能达到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理解化学科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学习障碍;策略分析;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知识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想学习好化学,培养一定程度的的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要掌握好化学概念。所以,化学概念的教学是化学教学研究的非常重要课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高中的化学教师应当注重与初中课程教学的衔接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关注整体性,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教学方向,即做好初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衔接是有效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根本。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障碍的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和其应用贯穿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另一方面“氧化还原”概念又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体系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氧化还原概念是学生能有效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探究、推断物质性质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学生必须学会、必须掌握应用的化学知识。

1. 概念认知的心理内部表征

所谓“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难”,是指高一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困难和名词混淆不清等方面的障碍,从而导致了学习和建构的困难。理解概念就是形成和建构科学合理的概念心理的内部表征,准确地理解概念就意味着形成了正确的内部表征。心理内部表征就是一种心理活动,人们运用形象、文字、符号等多种形式来表示外部的各种信息,并将它们联系成有内在意义的知识结构的认知活动。心理内部表征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活动的结果,即经过前面的认知活动而在大脑中产生的知识结构。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学习,在头脑中建构概念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可获得准确的概念同时形成有效的概念的内部表征,能够将它存储在长时记忆,在问题解决时及时提取和使用。但也有一些学生概念接受困难,表现为不理解或者理解困难。如果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同化和顺应新概念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知识形成密切的关联,则意味着学生“理解”概念;反之,就意味学生不理解概念或者概念理解产生困难。

2. 概念认知本身的微观特征

从化学学科知识本身来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微观性也导致其“难学”,化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化学符号从微观层面简明科学地描述宏观现象和变化规律,这种描述的能力也是化学学习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例如燃烧、生锈属于宏观层面的现象;分子、原子微粒排列及其运动是微观层面上的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结构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符号层面上的形式。但是,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在有关化学符号层面上的表征方式很困难。当大部分学生看到“Cu Cu2+”和“Fe2O3+3CO2[=][]Fe+3CO2”等化学符号时,虽然能够对这些现象做宏观上描述,但不却能从微观层面上做出较合理的解释,描述这些符号所隐含的物质结构及“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属性。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结束后,仅将化学式看作物质的名称或简写,将化学方程式看作机械的“公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将化学方程式与物质变化的微观实质联系起来,这将妨碍他们深层次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衔接时的教学策略的分析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策略

综合分析高一学生在“氧化还原”认知上的上述特征,笔者认为,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影响概念学习的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两点:一是促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积极主动发生的因素——概念价值的认可,即为什么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学习氧化还原,它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二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形成方法的问题?理清了这两个问题,具体的概念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的,所以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属性看,它是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本质而形成的概念,是定义性概念。定义性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和分析,形成对某一类事物的特征的概括。直接观察不能得到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分析多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导学生思维的最有效方法是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可能研究方向,再确定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去进行具体的研究。

2.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衔接探究学习情景设计(片段)

情景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引入

创设情景:“魔术表演”

教师演示:蓝瓶子趣味实验

PPT展示:蓝瓶子实验的相关资料

教师点拨:想想看蓝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

PPT揭秘:亚甲蓝又称亚甲基蓝(C16H18ClN3S),是一种暗绿色晶体,在碱性溶液中,蓝色的亚甲基蓝就容易被葡萄糖还原成无色亚甲基白。振荡后,由于溶液与空气接触面积变大,溶液中O2溶解量就增多,O2把亚甲基白氧化为亚甲基蓝,溶液又呈蓝色。静置时,由于有一部分溶解的O2逸出,亚甲基蓝又还原为亚甲基白。重复上述操作,蓝色—无色交替出现。这叫做亚甲基蓝的化学振荡。颜色交替出现是反应体系交替发生还原与氧化反应的结果。

过渡: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反应类型,人类在生产、生活乃至人体生命过程的新陈代谢中都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什么样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呢?

情景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界定

创设情景:PPT展示六张常见化学反应的图片

①铜片在空气中氧化

②氢气还原氧化铜

③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④钠与氯气反应

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⑥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过渡:请写出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所学知识,多种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

探究活动:

①2Cu+O2[=][]2CuO(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②H2+ CuO[=][]CuO+H2O(置换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离子反应)

④2Na+Cl2[=][]NaCl(化合反应)

⑤3CO+Fe2O3[=][]2Fe+3CO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⑥FeCl3+NaOH[=]3NaCl+Fe(OH)3(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

投影:学生所写化学方程式

探究小结:可见,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并不能对应所有的化学反应类型。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化学反应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例如,依据在溶液中有无离子反应,可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也可以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将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①②⑤可知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就好像购买商品,有“买”有“卖”。

提问:这些化学反应,还有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点拨:从化合价角度

探究活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在化学方程式中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探究小结: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PPT展示: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判断其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和化合物化合

②有两种生成物的分解反应;有三种生成物的分解反应

③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

探究活动:用图形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探究小结: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情景三:“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应用

创设情景:钢铁会生锈,人也会“生锈”

探究活动:搜集素材,了解人体疾病、老化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以班级为单位办一张题为“如何永葆青春活力”的手抄报。

探究小结:(视频展示)钢铁的腐蚀、工业用电解法制造金属Na、工业合成氨气、接触法制硫酸、氯碱工业;农业生产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干电池、蓄电池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

…………

学生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基本理清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概念辨析和习题练习等教学环节,达到规范概念表达、建立概念关系、完整概念意义建构的目的。

3. 案例的设计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联系到生产、生活及科研领域,在中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本设计在教学策略上通过对已有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探究,运用真实的化学事实情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

情景一的“魔术表演”——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引入“氧化还原”的奇妙的空间里,独特的现象,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通过探究活动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进入了一个丰富的化学世界,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的普及性,应用的广泛性,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该概念的热切性。

在初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所认识,这对他们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教学进行的程序。情景二的设计就是为了与学生原有的初中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使“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知识能来源所知又高于所知,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学校的不适应感,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中矛盾点,引出高一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要通过学生自己用图形来表示“氧化还原”与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举例、分析和讨论方程式培养学生宏观物质和微观结构之间的转化,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转化。

情景三提供给学生一个联系生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课题,把学习的知识放到实践中提炼和再学习,并将自己的所学变成了一份看得见的成果。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和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止方法,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总之,新课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应树立初高中化学概念衔接的观点,转换化学概念教学的观念,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表及里地层层推进,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参与探究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同时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逐渐迁移和深化,在探究活动时及时归纳小结,才能让学生把握重点,提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设置法;探究学习;有效性

高中化学课程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很难发挥到理想的水平,高中化学知识内容丰富、学习难度大,知识的拓展性和探究性非常明显,传统的机械化灌输方式只能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深入理解及化学探究能力的强化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所以,在现阶段课程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以教学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中进行思考探究,并以学生自我的思考、小组的讨论学习、师生的有效互动等形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化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整个过程中,问题的选择及问题设置的时机是化学课程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积极采用尝试练习法,以问题的设置强化学生预习效果

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自我预习和学习的自律性,但学习方法仍然有待改进。因此,在整个化学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往往无法达到理想水平,而其课程的实际准备也没有完全地具备针对性。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先设置相关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凭借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进行习题的尝试解答,进而让学生对照自己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来发现自己化学学习的问题以及实际需求,最终为化学课程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特征、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等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尝试解答问题。学生在尝试练习后,往往会在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等方面出现错误,进而会明确自己课程学习的主要问题及主要需求。在尝试性练习的帮助下,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化学课程,其学习效率会得到大大提升。而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具备针对性,教学效果也更容易发挥出来。

二、实施课堂模块化教学,以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知识探究

有的高中生缺乏对于化学课程探究的实际能力,因此,在开展自主化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班级内很多学生会出现无目的的探究学习,以致知识探究的秩序出现混乱,探究学习的收获寥寥无几。而如果教师采用问题设置教学法,先在备课阶段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置,并以相关问题将各模块内容进行有效串联,进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模块知识的探究,并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探究方向,保障学生进行有序的知识探究。再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教学为例,学生在尝试练习法下,可以有效地发现自己学习的需求和问题,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急于求成,因为问题的解答而忽略了其他知识探究的内容,则其实际的学习收获将会出现很大的漏洞。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定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归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及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的学习等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并根据各个模块教学的要求设置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什么东西促使了这些反应的发生,什么东西影响整个反应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到底发生了什么,应怎样正确表示这些反应等问题,将模块知识进行串联。而尝试练习法中设置的问题则可以在讲解到相关知识点时进行重点讲解,进而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来保障学生知识探究的方向,通过课前问题的解答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最终以问题设置来强化学生化学知识的储备及化学探究的能力。

三、合理设置随堂练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有效认知

化学课程教学的重点还在于知识的有效应用,而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应用往往在于化学习题的有效分析和正确解答。所以,教师除了设置引导性问题外,还应当对应用型知识设置相关的习题,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练习,直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使化学课程教学能够真正得到拓展。

四、科学设置综合性问题,以问题的解答总结化学课程内容

化学教学效果的延续有赖于课程的良好总结,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究化学知识巩固总结的方法。在问题设置法下,可以通过综合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课堂最后进行化学分析,进而通过问题的思考逐步对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回忆,通过问题解答强化对于课程知识的有效运用,最终以综合习题的有效解答对整个化学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巩固总结,以保障学生通过问题能进行课程巩固,促进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综合性发展。

总之,问题设置教学法与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机械化灌输的教学模式,进而使得高中化学教学既能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程度,又能强化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化学课程的实际特性,保障问题本身的有效性及问题设置时机的恰当性,促使问题设置法将高中化学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邵正亮.高中化学“问题情景――探究――拓展”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第9篇: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

摘 要:作业布置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没有质量、只重视数量的作业布置不仅浪费学生时间,也无法真正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为了让学生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以高中化学为切入点,探究了作业布置有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作业布置

进入高中阶段,很多初中化学学得不错的学生也深感力不从心。同时,面对沉甸甸的高考压力,教师一味向学生施加压力,题海战术之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将作业当作负担,严重削弱了学习效能感。那么,究竟如何进一步增强作业布置有效性呢?接下来,本文针对当前高中化学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当前高中化学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数量,忽视质量

高中化学课堂笼罩于应试教育阴霾之下由来已久,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教师拼命要求学生做试卷、做练习。尽管题海战术为人诟病已久,但是不少教师仍然一意孤行,他们陷入这样一个误区:一回生二回熟,做这么多的题目,总得记住几个公式,几个定理,考试的时候哪怕拿一分也是好的。因此,每天教师都训练学生进行大量习题练习,每节课要做一张试卷,课下还要做一张试卷,周六日、节假日要做三四套试卷。学生沉溺于题海当中难以自拔,每天急急忙忙做题目,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更多的时候,他们按照常规思路在解题,很难展开发散性思维,即便题目做错了,也只是盲目听从教师的讲解,将写作业当作教师的事情,采取不主动、不反抗、不配合的消极态度应付作业。

(二)难易失当,缺少针对性

普通高中普遍采用大班额授课制度,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这三四十个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不尽相同,折射到作业布置上,其相应作业需求也是不一而同。同样一道题目,对于优等生而言或许是小菜一碟,但是对于后进生来说则是难于登天。教师全部以一套试卷作为作业标准,长此以往,优等生认为太没有难度,懈怠敷衍,后进生则认为作业太难,想方设法逃避任务。此外,不同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同样存在差距,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模拟考试,要求学生一堂课完成某一张试卷,或十几分钟之内完成某一道题目,有的学生还在计算找思路,其余学生可能已经将答案脱口而出,这样作业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三)形式单一,不够活泼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相比较于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化学本身就有一些枯燥,因此学生很难提起兴趣。而在作业布置过程中,单一从数字到数字、从化学方程式到化学方程式的训练形式,使得学生更加厌恶作业。虽然化学是一门有些枯燥的自然学科,但是这门课程研究的都是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因此很多化学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业布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自然难以激发探究欲望,敷衍作业、互相抄答案的行为也自然而然发生了。

二、提高高中化学作业布置有效性的途径

(一)科学设计,保证质量

质量问题一直是作业布置的头等大事,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很多时候,学生虽然只做了一道题目,但是如果他掌握了这道题的核心思想,那么就可以起到一道题目顶十道题目的训练效果。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题海战术的缺陷,不要只抓数量,忽略质量,那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针对同一道题目,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方法进行训练,例如将选择题改为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实验题,将实验题改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例如:

例1:

(选择题)检验氨气可选用( )

A.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B.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

C.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 D.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将例1改为填空题:检验氨气可选用_____________

例2:

(实验题)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收集氨气应使用 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 做干燥剂。

(3)用左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喷泉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 。

(4)如果只提供如上图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将例2改为选择题: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A.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条件为加热)

B.N2+3H2=2NH3

C.2NH4Cl+Ca(OH)2=CaCl2+NH3+2H2O(条件为加热)

D.N2+H2=NH3

同一道题目还有很多种变式训练方法,在此不再一一赘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看起来好像只做了一道题目,但是题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或是提高了题目难度,或是降低了题目难度,一来二去之间,学生加深了对本道题目所包含知识点的理解,作业质量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如果可以将作业发展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和爱好,他们就会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完成作业,作业完成速度、完成质量都可以得到保证。建议联系学生生活,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现象这一角度入手,以给学生熟悉之感,拉近他们与作业之间的距离。

例如,必修二《化学能与热能》一节教学结束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例3:

炎热的夏季里,能喝上一口冰镇饮料是非常惬意的事情。目前,一种人称“摇摇冰”的即冷即用饮料开始上市。所谓“摇摇冰”,是指吸食前将饮料隔离层中的制冷物质和水混合摇动能使罐中饮料冷却。若该制冷物质可以在下列物质中选择,它应该是

( )

A.氯化钠 B.固体硝酸铵

C.生石灰 D.固体氢氧化钠

这种从学生生活角度切入的作业,必然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完成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次延伸,在高中化学课堂作业布置有效性这一问题上,教师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只有培养作业质量意识,不断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需求调整作业布置方案,才能使作业有效性不嗵岣摺5鼻坝泄刈饕挡贾糜行性的课题是教学改革领域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一直在继续。化学教师应当积极汲取一些教研成果,将其有效应用于高中化学作业布置当中,以促进作业布置效率的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