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关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当前教学管理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管理的资源利用的结构需要优化
①受制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系统的传统体制模式的束缚,我国在教学管理措施上的探索还尚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未能有效适应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变化趋势。②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很大现实就是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这也是产生教学管理上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③存在着一定的教学单位和相关组织部门在管理上的疏忽,存在着对管理能力培养和管理资源建设的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导致产生资源利用结构上或存在资源浪费、或存在资源紧缺,影响着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
1.2教学管理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相关的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存在着教学管理措施上的缺陷,导致教学管理部署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息环节上的疏漏,一些信息处理上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或者没有相对应的处理机制,导致在信息处理能力上存在着发展短板。这就影响到了当前教学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相应的高效信息处理的发展需求。
1.3教学管理的协同性不够
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教学管理措施和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和配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壁垒和沟通障碍,产生在教学管理的整体性管理成效上存在着相当大的管理空缺,通常这一方面也是造成教学管理在不同教学单位和不同教学管理部门之间产生失管失控或者严重影响教学管理成效的问题最为根本的原因。
1.4教学管理缺乏信息化管理理念
往往受到传统的教学管理思维理念的制约和影响,在施行教学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往往不注重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导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措施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忽视了自下而上的教学管理反馈的有效作用,这也是制约着当前教学管理措施产生应有成效的一大原因[1]。
2教学管理和计算机信息化的关系
2.1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资源优化
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打破现有教学管理环境中的资源分配不均局面,通过开放的、系统性的、具备均等性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实现对部分教学管理下的资源分配问题进行有效的调剂,实现更具均衡性的有利信息环境,助力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资源优化,形成更具全面性的教学管理发展[2]。
2.2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当前教学管理中的信息处理能力
计算机信息化与教学管理的关系研究,其实也是挖掘计算机信息化处理能力的研究,是综合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处理能力的技术优势,实现增强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探索。①能够增进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采集能力,形成有效的信息覆盖性采集措施;②能够增进教学管理中的即时性信息反馈能力;③实现信息的有效对接,产生及时有效的信息分析和应对措施。
2.3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各部门间教学管理的协同性
计算机信息化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还在于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各部门间信息交换和沟通联系完成整体性计算机信息化的相互连通,形成在处理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时,能够形成密切的协同配合,采取一定的交流措施,维持良好的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教学管理任务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整体的协同性[3]。
2.4计算机信息化决定着综合信息化管理理念的形成
缺乏信息化管理理念,也正是当前教学管理发展的阻碍。只有通过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各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应用,完成好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任务,才能真正提供适宜教学管理综合信息化管理理念施行的有利环境。从总体上来看,只有坚持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才能实现综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管理思路实现有效落实;而健全在教学管理措施中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则能够增进教学管理活动在信息化发展条件下的持续发展,增进适应度。
3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真正认识到计算机信息化与教学管理的关系,并且注重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运用,增强资源优化分配、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进教学管理的协同性,形成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实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
作者:徐聚星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吉国庆.论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教学管理信息化[J].辽宁高职学报,2006,03:12~14.
以往学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工作较为分散,未能实现系统化的管理。信息化技术在学籍管理中的使用,为学校学籍管理工作带去了新的发展。
(一)方便了档案的整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档案整理难度较大,而且容易造成数据丢失。信息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使用,为信息资料的收集提供了便利。学籍档案信息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对学籍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学校各个部门将所采集得到的学生信息,通过网络的形式,直接发送至学校的学籍档案数据库中,方便了档案的整理,确保了档案的完整性。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还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确保档案管理部门所收集的都是学生最新的信息。
(二)方便了信息的整合和利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实现了学籍档案的电子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学籍档案的整合,方便了个人学籍的交流和使用。建立电子化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既方便了人员的交流,也充分发挥出了学籍档案的潜在价值。
(三)方便企业了解学生信息
信息化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使用,为企业了解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企业通过网络计算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表现,包括专业水平、技能水平、思想素质等。为企业招聘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提高了数据安全
学籍档案管理包括了对学生各方面信息的管理,学校可以通过学籍档案管理系统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利用学籍管理系统中的检索工具,还能够方便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查阅。通过授权管理,能够有效防止学籍信息的篡改和丢失,保证了学籍信息的安全,提高了学籍管理的水平。
(五)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档案管理部门通过开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方便了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核对,方便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网络的便捷性,有效提高了学校档案调动的效率,减少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力人物的投入。
(六)有利于实现档案的服务功能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的使用权非常有限,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满足一个用户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档案管理的使用效率。信息化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使用,促使了学籍信息的电子化发展。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只要有授权的用户都能够实现对学籍信息的查阅。这种便利性,方便了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档案使用的效率,满足了档案的服务功能。
(七)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使用主要表现为网络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发展,包括了信息储存的自动化、信息输出和管理的自动化、编码和检索的自动化等。
二、结语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信息化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机房管理人员应当合理的引入更多的新技术与新系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达到更加良好的管理目标。
1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有很多,以下从高效服务大学学生、强化技术设备管理、合理优化机房资源等方面出发,对于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进行了分析。
1.1高效服务大学学生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加高效的为大学生服务。众所周知随着我国计算机水平的高速进步。时至今日计算机使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在这一前提下则计算机专业或与之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在机房进行各种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因此这代表着上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作进行的机房就需要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了。其次,我国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能够让作为信息资源的计算机房可以更加高效的服务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故在这一前提下促使管理更加科学精准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1.2强化技术设备管理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可以进一步的强化技术设备管理。通常来说技术管理的第一步是信息化管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起到控制机器和远程性和做好监控机器运行的情况分析、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好机器维护的智能化发展。其次,设备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对于设备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情况和维修记录进行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最终能够建让绝大多数在机房内活动的人员能够简化机房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强化技术设备管理还能够对于可能产生财务漏洞相关软件来完成会避免这些漏洞,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1.3合理优化机房资源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可以起到合理优化机房资源的效果。一般而言资源管理的优化可以对于各种类型的教学软件和模拟软件以及电子图书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判定出信息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可靠,并且规划是否得当,因此可以将其视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资源管理时还应当做好诸如消防预警和防盗安全,并且通过配备完善的消防报警系统就能够保护极其宝贵的机房信息资源了。
2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途径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途径应当是多样化的,以下从增强管理系统性、完善机房安全体系、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等方面出发,对于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
2.1增强管理系统性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增强管理的系统性。机房管理人员在增强管理系统性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每学期教学内容的不同及时优化、升级、安装软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定时还原方式来维护软件系统。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增强管理系统性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系统智能识别来自行录入信息、远程监控等方式实现对学生上机和方式的控制和管理。与此同时,机房管理人员在增强管理系统性的过程中还应当做好投影教学设备的管理,从而能够在便利了高效师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2完善机房安全体系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机房安全体系。机房管理人员在完善机房安全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确保学生能够在软件库内下载安装相关软件,并且也可以做到观看教学视频等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完善机房安全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当进一步的提高了该校教学的工作效率同时实现教学的规范化,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也能够使得机房安全更有保障。与此同时,机房管理人员在完善机房安全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当借鉴部分管理效率较好的大学机房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能够在发挥出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的同时通过多方位执行资源共享整合来提升教学实力。
2.3引入智能管理系统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应当建立在合理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机房管理人员在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针对高校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要求来对于传统的机房人工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革新。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还应当为了有更为有利的实验环境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求对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提升要求高效采取强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规范教学。与此同时,机房管理人员在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还应当着眼于为学生服务,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让整个学校机房管理更加有章可循,并且也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多机房集约化管理,最终能够在合理节约人工成本的合理控制,并且也能够显著的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使得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教学环境安全等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3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实践需要建立在精密的分析与研究基础上,故机房管理人员在做好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时应当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加良好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隽,杨延梅.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01):12-15.
[2]何锴.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分析[J].通讯世界,2015,3(07):43-45.
[3]盘思乐.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6,2(05):31-33.
一.学习目标
1.各科成绩达到全班前十名。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师范生,专业知识更是重要,因为影响的将是一代学生,因此,我给自己定下了这个目标,以鞭策我不能有所懈怠。 2.通过计算机一、二级考试。
在信息发达时代,掌握一定的电脑技能很有必要,可以为生活工作带来很大便利,而且有些工作单位对计算机等级有要求,所以计划在大一通过这两门考试。 3.每周坚持看英文书、报刊。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扩大词汇量很有必要,而且还要了解外国文化,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几个星期几个月就能做到的,需要持之以恒。
二.现阶段不足与困惑
1. 词汇量严重缺乏。 2. 听力跟不上朗读者速度。 3. 口语表达不流利 4. 语法知识欠缺 5. 学习时间不够充裕
三.解决措施
1.多阅读英文书籍报刊,多花时间查单词,并定时复习。 2.课外多做听力练习,提高听力能力。
3.坚持参加English corner,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认真完成书本语法练习。
5.高效完成团委工作,保证学习时间,在学习时间有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去玩。
四.下阶段学习方法 劳逸结合,坚持不懈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今天,我们正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但是,信息不对称意味着的是地位的不平等,地位不平等,服务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政府垄断并控制着各种管理资源的条件下,尤其是机构与编制管理信息被做为一种秘密资源进行管理的背景下,服务是无从体现的。目前,吉林省政府一方面将带有管理性质的审批职能从相关部门逐一剥离,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政务大厅,从体制上在转向服务化;另一方面,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也正在由政府垄断并控制的封闭状态转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的开放状态,从客观上正在形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局面。在大家都掌握信息、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我们拥有的不再是管理的权力,而是肩负着服务的职责,因此工作实质就是服务,服务意味着要走出去,而不是过去的等着人家找上门来。
明确职责,力求创新,依靠集体,集思广益,脚踏实地,实现目标
二、工作要点
1、加强自身作用,完善内部结构与制度。
2、承办好上级下达的任务。
3、承办好文化艺术节的环保知识竞赛活动。(4月份)
4、组织好我系一学期一次的优秀学生表彰大会。(4月底)
5、承办沙盘模拟大赛,搞好管理系的品牌活动。(4月-5月)
6、针对05级全体学生举办首届大型模拟招聘会。(5月)
7、针对05,06级没过英语四、六级的同学组织英语四、六级冲刺班进行培训。(5月-6月)
8、学习经验交流会。(6月)
9、学期末进行工作总结。
三、实施战略
1、每周按时参加系两委例会,并作好笔记,会上积极讨论,为系里为活动出谋划策。
2、认真对待院里开展的学生干部培训讲座,并在课后参与讨论,写好心得体会,对自身定位,自我价值,自身职责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3、组织好每周部内的例会,完善内部结构与制度,与成员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合理分配人员,提高成员的积极性。
4、在环保知识竞赛中在系里作好人员选拔工作,强调参赛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和记忆力。重视dv的制作和解说人员的配稿,从大局考虑认真组合答题小组,并认真检查他们的进展情况,后方组织好拉拉队,争取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5、在组织优秀学生表彰大会时,采取分工合作,各部门配合的原则,借鉴以前举办该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前期做好策划,宣传工作,统计材料,确定嘉宾、教室、发言代表及到会的人员,在大会开始前模拟会议流程,确保大会顺利举行。争取做到在院里第一个举办的系。希望通过优秀学生表彰大会能让激发全系同学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
6、沙盘比赛是管理系的一个品牌活动,我们尽量把他办得有特色。首先做好宣传,让同学们积极参与。与系企业经营模拟协会合作,帮助参赛选手进行一定的培训,实战模拟,提高参赛者的水平和竞争力,让活动办得更精彩。
7、首届大型模拟招聘会历时一个月,主要针对05级全体同学,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为就业知识讲座和第三阶段的现场面试。希望通过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积累就业简历制作的方法和面试技巧,为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8、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增加我系同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针对05、06级没过四、六级的同学举行一段时间的冲刺班,邀请老师从听力、快速阅读,翻译、写作等各板块有针对性的进行应考讲解和解题技巧与方法,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价值有用的备考信息。我们主要作好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尽量满足广大同学的需求,安排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分层次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快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是人健康发展的起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A组,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B组,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C组,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老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这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数学水平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的效率就高。因此,在作业设计中,必须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如:当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我设计了“二十四点”游戏题,让学生作业。题目如下: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意四个1~13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且只能用1次)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如对1、2、3、4所作运算:(1+2+3)×4=24。
(1)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三种不同方法的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
(2)现有四个数3、-5、7、-13仍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一种运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
这样,学生在快乐的作业中,加强了“双基”,增强了阅读能力和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三、布置“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创新的前提。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学生在大量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课后,我让学生在作业本中记录他们对这堂课的理解、评价,包括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尤其是哪些方面的知识不够清楚,需要老师帮助、指导,第二天早读课时交上来。对于学生交上来的“数学日记”,我会认真批阅,写好批语;对他们在“数学日记”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我都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写好我的“教学日记”,以便日后进行整改。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和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
四、让学生相互设计作业,增强自主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自主意识是21世纪对人的素质的根本要求,而交往合作能力是实现创新的主要因素。为此,在作业安排上,我让水平在同一层次的同学相互结对,彼此给对方设计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作业题,对方按要求完成后,再由双方共同批阅、探讨。通过这样的生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和温暖,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和无奈。因此,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作业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五、变课本上的封闭题为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在作业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作业题如果总是封闭的,答案“非此即彼”,容易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由于开放性题目的答案可有多种,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作业中,我常常把课本上的一些封闭题进行变式,让学生作业。
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114页第15题题目是这样的:“如图,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DEAG于E,BF∥DE,交AG于F,求证AF-BF=EF。”改造为:
(1)如果G是BC延长线上的任一点,请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数量上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果G是CB延长线上的任一点,请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数量上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与难点分析
1.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经济管理类院校及综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就业市场需求扩大的速度,导致这一就业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作者本人所在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已经高达1500多人,成为该校名副其实的大系,2012年即将毕业的学生达到390人,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11%。
2.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首先,经济管理方面知识更新快、周期短,但部分学校所授知识相对陈旧,且课堂以外,学生不会主动接触新的知识,其次,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一些实用型的知识。以上两个原因导致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要求产生较大的距离,形成较大的距离,形成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一个尴尬局面。3.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目前的大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缺少实践经验,眼高手低,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到用人单位工作时,却难于发挥出来。虽然高校教育都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4.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预期过高。许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认为自己就读的是“热门专业”,毕业后能进入国企、银行等收入较高的行业工作,对于就业形势估计过好,心理期望值过高,以至于“高不成,低不就”,屡屡丧失就业机会。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1.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萨帕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年期(15-25岁)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自己和职业,并初步进行尝试和确定职业,这一阶段把握的好坏,将对一生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确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今后努力地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运用自身知识、能力和技能,与未来职业要求的知识结构做比较,在大学阶段厚积薄发,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构建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系统。大学一年级是适应期,应帮助他们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基础上,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活动等方面不断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等方面,只有在对自己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主要是让大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可认清自己的能力与未来工作要求的差距,进而制定学习目标、合理设计大学生活;大学三年级主要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准确职业定位,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求职技能上,并且指导学生不断为自己进行评估和反馈,弥补自身不足;大学四年级是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了规划,这时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做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求职面试。
2.建立学生分类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及职业目标建立的。在大学早期就将学生按其职业生涯规划和中期目标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区别管理。具体而言,可将学生分为“考研类”、“就业类”、“考公务员类”、“创业类”,对于这四类学生分别采取适当的管理模式、区别对待。对于“考研类”学生,应加强对其学业成绩的要求,并积极为其提供巩固、提高课堂知识并拓展相关领域知识面学习课外知识的机会;对于“就业类”学生,应该积极为其创造实践机会,重视经验积累。学校除了给经管类大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外,还应该在实习前和学习中调整心态,适应作为被管理者和学习者的位置感,才能更好地帮助其提升和培养出就职能力;对于“考公务员类”学生,学校应鼓励其提高政治素质、重视学生干部尽力,及早为考取公务员做准备;对于“创业类”学生,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借鉴经验,构建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学质量。
3.利用实验室开放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3.1实验室开放,学生往往要依附于课程来做实验,因此建立健全实验课程体系是实验室开放的先决条件。建立健全实验课课程体系的关键是重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关键词:中学化学 研究性学习 思考
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更多、更好地掌握这些信息呢?有不少专家指出,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另一条思路是"研究性学习"。 "高效的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研究性学习重视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信息的处理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一次革命,目前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正在受到人们特别是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现状的关系
化学研究性学习目的是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提高和身心发展创造空间。
然而,目前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和推进存在不少困难,有的地方虽已有些效果,但有的地方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应试教育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很大的阻力。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片面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在研究性学习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是否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其次是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化学药品和仪器短缺,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药品和仪器,有些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是纸上谈兵。再次是教师培训的缺乏和学生的不适应。有很多教师没有接受对过研究性学习的培训,甚至还有化学教师认识不到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仍单纯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失去了他们学习中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受化学在高考中的地位影响。化学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大,而且有些省份的高考中,化学也只仅参考性的科目,分数并不计入总分。很多学生容易出现重语数外,轻化学的现象,对化学研究性学习就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2.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论的关系
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会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整理搜集各种信息,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的锻练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时要"重过程,轻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⑴着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意志、品格、态度的提升;⑵评价内容应从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使评价内容更加人文化;⑶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激励的一种手段。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3.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求知者;要求学生勇于设想,大胆推测,精心验证,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合作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要善于在学习中甄别信息的效用,善于在学习中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首先,在思想上,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真正进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理想境界。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选题方面,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范围或内容指导,如学生可选如下课题:化学和环境污染的产生、治理以及其污染物的检测等环保型内容。又如白酒中醇的检验和食盐中碘的检验。再如怎样用肥皂水来检测水的硬度等。"84消毒液"的漂白性等生活与化学型内容。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筛选出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性学习选题不当只会影响教学效率,浪费教学时间。再次,在学法方面需要教师切实加强指导,如可以举办诸如"如何搜集整理材料"、 "如何规范实验操作"、 "如何撰写小论文"等有关讲座,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各个课题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个指导。另外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言语教学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打通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结论,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化学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我们不能把两者完全对立,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接受性学习学到的知识作为储备,没有这些知识储备,研究性学习就是空中楼阁。现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让学生感知直觉经验,培养动手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不是否定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积极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时代要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乐趣,从而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化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必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季 芳。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