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战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本文的研究中, 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会展经济领域的各种理论及成果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之后,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具体了解重庆会展经济近年来的发展形势和具体的经济活动,并分析重庆市发展会展经济的地理条件和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以提出应对策略,为重庆会展经济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重庆; 会展产业; 发展战略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会展产业在国外一般起步很早,而对于会议与展览的理论研究,却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刚刚起步,七十年代后,有关会议和展览的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逐渐广泛起来。相对于会展产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了很多。而对于国外对会展产业的理论研究,最起初是将会议和会展分开进行的。这是由于展览业在欧美历史悠久,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业,研究成熟许多。
美国的翰伦(1982)出版了《营销作合下的贸易博览会》,这是本教材性质的书,该书里将贸易展览会作为一种有用的营销工具,讲述了其发展历史、展览意义、展出原因以及展览设计、成本控制、客户关系、效果评估等相关事宜,被广大展览会认为是一本极其实用的书籍。
美国著名的Prentice―Hall(1991)出版公司出版了由克里斯汀・克罩斯曼女士所著的《贸易博览会展示大全》一书,该书内容齐全,并附有大量的清单、表格和案例,对展览筹备、运作管理、后续工作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国外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也有一定基础,特别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2007)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国家钻石体系是迄今为止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然而鉴于会展产业的特殊性,经济理论工作者尚没有对会展产业竞争力进行过系统的理论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实行改革政策以来,引入了许多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著作,对于我国学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论著的消化、吸收、研究和创新陆续发表了研究成果。
金碚博士(1997)发表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竞争力,拓展到采用管理经济学的方法,他的看法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竞争力表现一个企业比其它的企业更有效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并且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
学者金嘉荣(2012)发表了《北京市会展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将国家钻石体系理论的分析框架应用于会展业,对北京会展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学者王敏芳(2013)阐述了山西省发展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分析该省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劣势,最终提出山西省发展会展经济应该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采取措施。
而学者张向楠(2014)从产业个性、发展趋势、文化、旅游资源4个方面剖析了重庆发展会展经济的优势,并从发展总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关行业发展、展览场馆、配套设施等5个方面分析制约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并基于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发展会展经济的策略。
二、总结
迄今为止,会展经济已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新型经济形式。在现代的发达国家,会展产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例如德国的汉诺威、慕尼黑、法兰克福,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都是著名的“会展城”。而发达的会展产业也推动了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会展经济作为都市型服务经济,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较高、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重庆地处中国内陆,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第三产业在重庆产业结构中一直以来所占比重就低。展览业在重庆的发展和全国其他一些大城市相比更显落后。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重庆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规划中,经济重心将由一、二产业转入三产业。
所以,在借鉴会展产业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重庆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建立重庆会展产业发展战略,对促进重庆会展经济的发展乃至促进重庆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龚宁. 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柯颖,于玲玲. CAFTA框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2,03:35-40.
[3]温如春,钟新桥. 中三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特区经济,2012,10:157-160.
[4]姜大鹏. 烟台会展业发展战略研究[A].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06首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06:10.
[5]刘维奇. 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05:85-90.
[6]孙德林.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2,S1:206-211.
[7]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摘要)[J]. 中国集成电路,2013,06:10-21+24.
一、青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日趋丰富。全市初步构建起以文化体验、修身养生为主题的“佛寿文化”旅游区,以古城文化、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古城义化”旅游区,以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山地森林”休闲度假义化旅游区,以会展经济、休闲赏化、旅游度假为主题的“东方花都”休闲文化旅游区和“齐文化”旅游区。截至2011年年末,全市共有AAAA级景点3处,AAA级风景区3处。
(二1旅游业成就显著。2006―2010年“t一五”期问,全市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17.9亿元,年均增长39%;实现门票收入2.28亿元,年均增长35%;接待国内外游客2 680万人次,年均增长32.8%;其中境外游客3.5万人,年均增长43.9%。201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43亿元。
(三)旅游业整体实力发展壮大。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市不断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索,增强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基本构成了旅游产业化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星级宾馆7家,旅行社发展到17家,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
二、青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
青州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青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在七千年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被史学家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明朝云门…的巨“寿”,隋、唐时期的骆山石窟造像群,清“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特别是1996年发脱的龙兴寺百尊雕像,更是引来全国著名考古学家的广泛关注。青州博物馆珍藏的状兀卷、唐三彩、《清明上河图》等2万多件文物则是肯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写照。
(二)交通优势突出青州市旅游立市发展战略研究徐春芳
青州市历史文化丰厚,自然资源众多,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青州市委、市政府根据青州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审时度势,提出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把发展旅游业提到r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青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日趋丰富。全市初步构建起以文化体验、修身养生为主题的“佛寿文化”旅游区,以古城文化、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古城义化”旅游区,以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山地森林”休闲度假义化旅游区,以会展经济、休闲赏化、旅游度假为主题的“东方花都”休闲文化旅游区和“齐文化”旅游区。截至2011年年末,全市共有AAAA级景点3处,AAA级风景区3处。
(二1旅游业成就显著。2006―2010年“t一五”期问,全市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17.9亿元,年均增长39%;实现门票收入2.28亿元,年均增长35%;接待国内外游客2 680万人次,年均增长32.8%;其中境外游客3.5万人,年均增长43.9%。201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43亿元。
(三)旅游业整体实力发展壮大。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市不断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索,增强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基本构成了旅游产业化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星级宾馆7家,旅行社发展到17家,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
二、青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
青州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青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在七千年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被史学家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明朝云门…的巨“寿”,隋、唐时期的骆山石窟造像群,清“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特别是1996年发脱的龙兴寺百尊雕像,更是引来全国著名考古学家的广泛关注。青州博物馆珍藏的状兀卷、唐三彩、《清明上河图》等2万多件文物则是肯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写照。
(二)交通优势突出青州市旅游立市发展战略研究徐春芳
青州市历史文化丰厚,自然资源众多,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青州市委、市政府根据青州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审时度势,提出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把发展旅游业提到r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青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日趋丰富。全市初步构建起以文化体验、修身养生为主题的“佛寿文化”旅游区,以古城文化、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古城义化”旅游区,以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山地森林”休闲度假义化旅游区,以会展经济、休闲赏化、旅游度假为主题的“东方花都”休闲文化旅游区和“齐文化”旅游区。截至2011年年末,全市共有AAAA级景点3处,AAA级风景区3处。
(二1旅游业成就显著。2006―2010年“t一五”期问,全市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17.9亿元,年均增长39%;实现门票收入2.28亿元,年均增长35%;接待国内外游客2 680万人次,年均增长32.8%;其中境外游客3.5万人,年均增长43.9%。201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43亿元。
(三)旅游业整体实力发展壮大。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市不断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索,增强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基本构成了旅游产业化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星级宾馆7家,旅行社发展到17家,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
二、青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
青州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青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在七千年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被史学家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明朝云门…的巨“寿”,隋、唐时期的骆山石窟造像群,清“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特别是1996年发脱的龙兴寺百尊雕像,更是引来全国著名考古学家的广泛关注。青州博物馆珍藏的状兀卷、唐三彩、《清明上河图》等2万多件文物则是肯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写照。
(二)交通优势突出青州市旅游立市发展战略研究徐春芳
青州市历史文化丰厚,自然资源众多,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青州市委、市政府根据青州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审时度势,提出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把发展旅游业提到r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青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日趋丰富。全市初步构建起以文化体验、修身养生为主题的“佛寿文化”旅游区,以古城文化、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古城义化”旅游区,以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山地森林”休闲度假义化旅游区,以会展经济、休闲赏化、旅游度假为主题的“东方花都”休闲文化旅游区和“齐文化”旅游区。截至2011年年末,全市共有AAAA级景点3处,AAA级风景区3处。
(二)旅游业成就显著。2006―2010年“t一五”期问,全市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17.9亿元,年均增长39%;实现门票收入2.28亿元,年均增长35%;接待国内外游客2 680万人次,年均增长32.8%;其中境外游客3.5万人,年均增长43.9%。201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43亿元。
(三)旅游业整体实力发展壮大。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市不断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索,增强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基本构成了旅游产业化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星级宾馆7家,旅行社发展到17家,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
二、青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关键词]泉州;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049-04
一、泉州企业品牌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泉州企业品牌发展现状
1.泉州企业品牌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
一是商标数量和质量取得新发展。2009年,泉州市注册商标总量7.125万件,约占全国注册商标总数2%,拥有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驰名商标5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福建省著名商标605件、泉州市知名商标607件、马德里国际注册357件。其中,有效商标注册数、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驰名商标数、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数3个指标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二是商标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品牌实验室目前共编制了七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报告和排行榜。从泉州入选品牌数和入选品牌价值总额占福建省比例看,泉州入选品牌数和人选品牌价值总额占福建省比例一直较高,远远高于福州和厦门,并呈上升趋势。
2.企业品牌发展助力经济强市建设
据统计,泉州市现有600多家驰名、著名商标企业,这些企业仅占泉州市企业总数的1%,但创造的经济效益却接近20%,成为泉州市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当前,泉州市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进泉州市商标战略实施,这有助于进一步“领跑”泉州市经济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扶持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引导做大做强,泉州市一大批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份额得到提升,市场占有率得到提高,内在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行业中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3.品牌带动形成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带动了区域产业集群。驰名、著名商标企业依托其品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为其配套生产,有效带动了中、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名企、名标为龙头的品牌产业链,推进了泉州鞋服、织染、石材、陶瓷、水暖、茶叶、食品、建材、电子等相关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4.泉州民营经济是企业品牌发展中最为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主力军
民营经济的勃勃生机,创造了全国市场经济样板,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2009年,泉州市生产总值达3002.29亿元,占全省1/4强,经济总量连续11年居全省首位,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泉州素有“民办特区”之称,民营企业无论是企业数量、产值还是就业人数均占泉州市9成以上,缴纳税金占泉州市财政收入逾6成,民营经济是泉州的最大的优势、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品牌。
(二)泉州企业品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名牌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缺少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虽然泉州市争创中国名牌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北京(2010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95个)、上海(2010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44个)等发达城市相比,泉州市名牌产品无论是数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还是产品的技术含量、核心竞争力、附加值,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泉州市还没有一个品牌成为世界品牌500强,大多数名牌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仅处于中等水平。
2.家族式管理,缺乏保持和创建品牌产品的管理机制
泉州市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导致任人唯亲现象严重,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与科技人才匮乏,企业往往把一些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高层次科技人才排斥在关系网之外,阻碍品牌产品研发。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人事、财务会计等重要岗位缺乏有管理经验、有能力的管理人才,难以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民主的决策机制。
3.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品牌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国际上普遍认为只有R&D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统计资料显示,泉州有2万多家工业企业,但申请研发投入税前加计扣除的只有3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00多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7%,远低于福建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低水平的R&D投入强度,导致泉州多数品牌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
4.品牌传播模式单一
自从安踏的第一个请体育明星做代言人,并借助CCTV-5进行广告投放后,“CCTV-5+明星代言”的模式就被一大批后起者所效仿,CCTV-5因此被人戏称为“晋江频道”,全国也掀起了一股明星代言热。而在目前,许多明星代言多种产品,使得品牌和代言人的关联度大大降低,明星代言带来的只是转瞬即逝的外在形象,而不能向公众传递品牌的价值认同和品牌文化,形成品牌稳定而扎实的市场积累。
二、泉州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一)宏观因素分析
1.地方政府制定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许多政策举措落实不到位
福建省《关于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下发后,泉州市虽然近年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扶持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优惠措施,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差异、部门行为不规范等原因,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2.融资渠道狭窄,缺乏合适的资本市场的支持
在国内,民营企业除了自筹资金外,就是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十分狭窄,即使企业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品牌战略切实可行,银行在批准贷款时仍然主要看企业的有形资产,企业的新技术及品牌战略并不能成为企业贷款的抵押物,这样就从客观上刺激企业注重有形资产的投入而忽视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投入。
(二)产业因素分析
从泉州民营经济发展来看,正在走向产业集群化的路子,但还是松散型的居多,还没有做大做强,从产业竞争优势条件来看,产业集群大部分属于传统型集群,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建材行业,追求的都是低成本竞争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内部技术层次低,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市场影响力,缺少强势品牌,市场占有率及知名度相对较低,一些企业品牌虽然市场网络铺得大,但占有率不高,知名度不大。
(三)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1.高素质人才缺乏
根据泉州市人事局2008年人才资源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在泉州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主要经营管
理者中,大学本专科及以上学历者仅占26.17%,具有中专和高中学历的占57.72%,还有约16%从业者的学历为初中以下;而民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获得高级职称的仅有6.9%;在高技能人才方面,技师、高级技师只有约1300人,所占比例极小。因此,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无疑会降低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员工素质不高也会制约其对品牌战略的理解、制定以及实施。
2.民营企业自身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面有待提高
由于人才和资金缺乏等原因,泉州民营企业更多倾向于模仿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品牌创建的做法,还有部分小企业干脆不要品牌,仍然沿袭原来的观念,即给国外知名企业当“工厂”。另外,许多民营企业认为泉州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而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市场不规范,挫伤企业积极性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泉州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与实现途径
(一)泉州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1.以独有的泉州文化作背景
从泉州经济发展历程看,泉州人不“等、靠、要”,从“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泉州模式”。在这一历程中,无不体现和渗透着内在的思想根源。这一根源就是根植于本土的闽越文化、来自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与在对外商贸活动中孕育而成的海交文化包容激荡,培育了泉州人的商贸和实业气质;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历代泉州人吃苦耐劳、爱拼敢赢和豪爽、不服输的个性;改革开放给了“敢为天下先”的泉州人施展拳脚的良机和在经济大潮中弄潮的空间,造就了泉州人勇于拼搏、富于冒险的精神品格和强烈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业意识。这些思想意识正是泉州民企品牌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2.基于产业集群基础培育区域品牌,创造单个企业难以实现和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
区域品牌使产业优势在市场竞争上得到最大限度地扩散和利用,产生晕轮效应,带来营销协同优势,产区内的区域品牌和龙头企业抱团打造区域品牌,形成集群的市场拉动效应放大效用获得利大于弊的良好效应。培育区域品牌需要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品牌的参与和支撑,主体必然是企业。因此,必须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产业集群的产业联系,注重对区域品牌主体的培养、建设,培育集群产业的“领头羊”。
3.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做品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泉州民营企业应当采取各种办法,从多方筹集资金,为企业的稳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首先,企业应当创建企业与银行协调畅通的金融体系,为企业创建品牌提供充分的资金来源。其次,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且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借助上市或者是发行债券向社会筹集资金。企业还可以寻找一些战略合作伙伴,可以提供相互担保、相互拆借资金等,提高共同抗风险的能力。
(二)泉州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
1.品牌创立阶段策略
在品牌创立阶段,就要考虑赋予品牌足够的生命力与成长能力。
一是必须进行品牌的准确定位,明确品牌的个性与发展方向。品牌定位一定要突出产品区于其他产品的特色,并且必须坚持以消费者为导向。泉州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与消费者交谈、投入定量研究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跟上消费者多变的需求,并将品牌所能带来的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结合起来,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来摸清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度。
二是企业品牌产品一旦生成,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泉州很多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考虑采取成本较低的公关活动,通过围绕社会新热点、媒体关注点、公众兴奋点,借势传情、就事达意,开展能够使政府满意、公众在意、企业乐意、媒体注意的公关活动,进而提升企业在公众当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和谐度。
2.品牌运营阶段策略
在品牌创立之后,如何运营品牌很关键。
一是要建立品牌预警监控系统。要建立产供销层层监控系统,捕捉企业各环节危机信号,制订危机预测方案,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使品牌产品得到及时的维护。严格、科学的预警监控管理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可以为品牌质量保证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品牌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泉州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就应当重视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通过培养、引进和聘请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把品牌知识、品牌经营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品牌创造、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大专院校和有关机构组织合作,开展以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
三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着力提高品牌的技术附加值和质量水平。标准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制高点,谁拥有标准谁就能拥有市场。泉州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已经有突出的意识,如南安闽发铝厂、福建溪石集团公司、泉州申鹭达集团有限公司都参与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这3家企业在2004年里均被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人围企业》。通过实质性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使这些企业在市场上拥有话语权,更有竞争力。
3.品牌维护阶段策略
一是加强企业品牌的法律保护。首先要及时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取得商标专用权和专利权。在注册商标时,除将主品牌注册商标外,还应有选择的对相近商标进行注册;除在本类别注册商标外,必要时还应在相关类别进行注册。其次是积极办理海关知识产权备案,并参与商标、专利审查过程的异议或争议程序,充分利用法律提供的各种保护手段。
二是积极参与建设海峡西岸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企业个体品牌形象。企业作为区域品牌作用下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区域品牌建设最主要的行为主体,要积极参与区域专业分工,努力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同时积极参加和赞助政府、商会、协会组织的各种区域品牌推广活动,进行诚信交易,维护区域形象等。
4.品牌扩张阶段策略
国际大品牌的发展都是逐步规模化的结果。品牌扩张阶段策略主要有品牌延伸扩张和品牌规模化扩张两种。一是品牌延伸扩张。品牌延伸是对品牌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是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重要战略。但是品牌延伸对于企业来说,既可能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也可能使企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泉州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情况,根据品牌延伸的原则和步骤,从长远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进行牌延伸。二是品牌规模化扩张。品牌规模化扩张战略是在规模经济理论指导下与品牌发展战略等级相配套的战略,这种规模化并不是数量的扩张,而是一种质量的提高。泉州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新建、扩建、购并、联合等方式外延规模化扩张,更重要的是靠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方式来实现内涵式规模化扩张。
[参考文献]
[1]刘文镇,泉州的品牌之路一献给泉州地改市二十年来“爱拼敢赢”的泉州人[J],中国品牌,2006,(9)
[2]周敏,江西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3]薛庆辉,福建省企业品牌竞争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9,(2)
[4]钱立洁,对泉州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9,(2)
对我国物流发展状况的正确评价,是我们制定目标的基础。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情况。
首先近年来我国物流有了快速发展:经济各界开始重视物流发展: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和世界银行联合召开了"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会上吴邦国同志指出:"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物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后中央六个部委先后了一些文件,各省也都有相应的文件出台。
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会同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的若干意见"。2001年6月中央六部委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物流工作座谈会。很多省市把发展物流提到了政府议事日程,成立机构,制定规划,加快发展。
再有物流政策法规环境有了初步改善: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始修订、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为物流发展创造条件。如物流企业准入、外资进入、融资贴息等。国家经贸委委托北京中交协物流研究院于2002年7月完成了《我国物流发展政策研究》的研究报告,并以此为重要参考拟定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一政策将很快颁布。地方政府也在制定政策、法规,促进本地区物流发展;如用地政策、投资政策等。
第三是物流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如运输线路、港口、机场、各种货运设施等有了很大发展;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储设施等各地都有了一定发展;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如电信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化都有了较快发展。
第四是生产和流通企业开始重视物流管理:开始把物流从主业中拨离出来,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做。如:海尔集团;青啤;小天鹅和中远国际货运在广州合租安泰达物流公司;上海联华。
第五物流企业有了较快发展:由运输、仓储和货代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外运物流、大通空运、中邮物流、中储物流、中集物流等;新兴的专业物流企业,如宝供物流、大田物流、大连锦程物流;国外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DHL等;IT企业开始介入物流,如IBM、快步易杰、杰合伟业等。
第六物流信息化开始起步:不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信息化在行业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七物流技术开发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如真空搬运机、数码化拣货系统、自动识别技术、GPS自动定位系统等。
第八物流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正在形成:除了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外,注册物流职业经理人认证体系在中国出现。由国家计委批准,2002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签署协议,成功引进了世界上权威的注册物流与运输职业经理人认证体系,一年来,已培训认证近千人。2003年又再次引进了美国运输与物流学会(AST&L)的注册物流与运输职业经理人认证体系。
虽然这些年我们的物流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能不看到,和发达国家物流相比,我们的物流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物流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物流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物流发展的要求;缺少一个宏观的管理协调机构;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物流发展和运作的政策法规环境;缺少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物流需求市场亟待开发;物流企业服务供应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物流专业人才匮乏。所以相对于国外物流水平而言,对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总体评价是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1、中国物流发展面临的国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不仅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更多数量的流动,同时企业间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中国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这一趋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科技进步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带来新的产品、新的产业的不断涌现,不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要求加快生产与供应,以及对订单处理的市场快速反应,要求我国物流系统与之适应;随着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工业化、后工业化地区范围扩大,人们的富裕程度提高,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个性化需求加强,大规模"量体裁衣"式生产方式涌现,要求高质量的物流系统为之服务;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不仅要求节约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要求更好的物流系统实现上述要求和降低物流费用;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物流管理实现高效全球范围的运作提供了可能性。
2、中国物流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对我国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求物流发展与之适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中国加入WTO,需要物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要求物流与之同步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入农村,大量的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要求物流系统作为支撑;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求相应的物流系统为之服务。
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
1、物流需求预测的目的:为确定物流服务供应系统所需能力以及建设规模提供依据,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运作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物流企业及相应物流作业环节服务企业、物流人才等。
2、物流需求的内容:物流的需求包括物流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两个部分。
物流的数量需求:即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的"物"的流动的数量需求,可以以重量指标如吨、TEU等表示,也可以以"物"的流动的价值量表示。对于物流运输基础设施(港站、运输线路等)来说,由于满足按物流的管理技术管理的物的流动量,必须满足全社会总的物的流动量的需求,因此,要预测全社会运输需求:如货运量、港口吞吐量等等,以吨和TEU表示;对于物流运作基础设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要预测用物流管理技术管理的物资量,以吨和TEU表示。对于仓储设施来说,要预测全社会仓储量;对于物流信息基础设施来说,要预测全社会信息量;对于物流企业供应能力,预测用物流技术管理的物流量,而对物流各作业环节的供应能力,如运输、仓储等企业,应满足全社会物资流动存储的需求,如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换装量、仓储量等等。
物流的质量需求。即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的"物"的流动的质量需求,可以以表示物流管理水平的特征和指标表示。如供应链管理的状况等。
物流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
运输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前就有过,但是物流的战略目标以前没有做过。而对物流的概念的不同理解就会对物流的战略目标有所不同。
1、战略目标的内涵--对物流的三种提法和三种不同的战略目标:
(1)物流是一个产业,它的目标是如何把产业做大,对社会产生更多的增加值。
(2)物流是一个服务供应系统,它的目标是提供的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全社会物流需求的程度。
(3)物流是一种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它的目标是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全社会"物"的流动的状况。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物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全社会"物"的流动的状况。
2、制定物流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思想: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与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要与我国经济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布署相适应;既要考虑跨越式发展,又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3、战略目标的设计:战略目标选择的思路框架,包含三方面状况的影响;物流服务供应系统的状况;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企业及物流作业环节供应商的状况。
物流需求状况、政策法规环境及政府的作用,在三者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全社会"物"的流动的管理状况,最后选择战略目标。
关于战略目标的设计共设计了三个方案:基准目标、高目标(即提前实现)、低目标(即推迟实现)。其中基准目标是:到2010年,在目前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全社会将有较多?quot;物"的流动,按物流的理念和物流管理技术进行管理,物流服务供应能力和服务质量有较大提高,物流的运作初步和国际接轨,我国的物流费用由目前的16.9%降低至12-13%。到2020年,在2010年已实现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基本上与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水平相衔接,即大部份"物"的流动由较高服务质量的、能力基本满足要求的物流服务供应系统提供服务。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的物流占GDP的比重降为10%-12%左右,有可能接近国际上发达国家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
4、战略目标的选择:选择的方法--主要因素分析法;决定发展战略目标因素的分析;物流技术装备因素等。
中国物流发展战略建设的重点
物流发展战略建设的主要内容:未来20年,实现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物流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物流服务供应系统的发展情况;物流需求的发展情况;政策法规环境及政府作用--引导、扶持、协调、监督的实施情况。
首先要加强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思想为继续加快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要和经济布局相适应、要满足物流需求的通达性、通畅性、快捷性、方便性、经济性、安全性、可持续发展。主要建设内容:运输通道的建设(包括铁路、公路、内河航道、港口、机场等);物流节点内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各种运输方式的联结设备、换装设备;各种运输方式和各物流运作地点的联结设施;城市内配送道路体系。
要加快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加快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经济、运输布局相适应;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要满足物流运作需求。建设的主要内容:物流园区、企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库等物流作业场所的建设。
其次要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互联网物流信息服务供应商、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与物流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进程
还需要建设好物流节点:物流节点是指物流的汇集地和物流作业的集中地。它布局的是否正确对保证物流高效、低费用的通畅运作有重要作用。
对于物流节点的分类可按在全国的作用分:全国性的、区域性的、地区性的;按物资流动境内外的特征分:国际性的、国内性的。
对我国各类物流节点的布局建议方案如下:全国性的国际物流节点,包括: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地区性的国际物流节点包括:营口、烟台、连云港、宁波、温州、厦门、福州、汕头、珠海、湛江、防城。
对于国际性物流汇集不多的以国内物流为主的节点,布局方案为:全国性的国内物流节点包括:沈阳、郑州、武汉、西安、兰州、成都、重庆。
区域性的国内物流节点包括:哈尔滨、长春、太原、石家庄、济南、南京、徐州、杭州、南昌、长沙、南宁、柳州、贵阳、昆明、乌鲁木齐、包头。
还要不断提高认识,扩大物流需求:加快扩大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物流需求、加快开发潜力巨大的农村物流需求、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的物流需求、继续研究跨国企业物流需求的变化。提高中国的物流建设,不但要加快物流基础的设建设,还要提高认识,扩大物流的需求。这一点也很重要。
当然也要实现物流企业跨越式发展:物流企业群体建设的目标及内容--根据物流需求的预测和我国物流发展的进程,在5-10年的时间内,力争使我国物流企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即努力建成一个由各种所有制企业组成的、承担国际或国内物流服务的、大中小结构比较合理的、专业配套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先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能基本满足我国物流需求的物流企业群体。
加强物流企业群体战略性建设这一占也很重要:加快国有大型物流企业的建设、加快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建设、鼓励扶持民营物流企业的成长、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中外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加强对物流各作业环节(包装、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服务企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包括结构、服务质量、技术装备等。
关于加快物流企业发展的问题,国家很重视这个问题,政府也正在加快物流行业的法规法律体系的建设。
实现战略目标的政策措施建议
1、全社会要继续提高对发展物流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国家、地区以及企业的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改善投资环境的重大举措;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2、明确政府在发展物流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努力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消除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为发展物流创造宽松的运行环境和良好的体制环境。
3、建设有利于物流发展与运作的政策法规环境:市场准入方面:简化市场准入和各种经营权的审批、税收方面:降低税赋,避免重复征税,允许建立统一的利润中心、物流用地方面:明确用地性质,降低土地使用税费、车辆通行管理方面:增加城市货车通行数量,加强车辆的管理,提供运输方便、海关、检验方面:加快通关速度、制定有利于对外合资合作的政策。
4、在投融资上给予扶持:财政贴息、减少建设中的配套费用等。
5、加快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物流技术标准:各种机械装备、专用工具、设施、托盘、货架、条形码等;物流工作标准:包装、装卸、运输等各类工作标准;物流专业单位标准:核算和统计标准等。
6、加快物流人才的培育:学历教育、职业资质认证培训、在职人员的培训、跟班培训等。
7、加快物流技术装备工业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工业的水平。
8、加强物流研发的建设:增加研发费用、组织研发队伍、选好研发重点。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分析; SOWT分析
1 引言
彼得·德鲁克曾提出,使企业遭受挫折的唯一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地思考企业的任务是什么。战略管理属于分析式思维,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战略管理过程并不意味着“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是一个线性过程。已经有大量的实例研究证明,成功的战略管理是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的过程。建筑行业内的企业面临国内与国际建筑业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这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建筑行业内竞争的强度。建筑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建筑市场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建筑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外部环境,但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政治、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建筑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
中建总公司从1984年起连年跻身于世界225家最大承包商行列。公司国内机构下设八个工程局。在建造服务领域,中建拥有房屋建筑工程特级资质,并取得机电安装、地基基础、装修装饰、钢结构等一级资质,同时作为中国建筑全资直营核心企业之一,中建依托中国建筑的房屋建筑、公路、市政公用工程三个特级资质以及电力、石油化工、公路路基工程等一级资质,为各类房建项目以及城市供水、污水处理、道路桥梁、轨道交通、水利、电力、环境工程等各类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规划设计、项目管理、工程施工等全方位服务。
中建公司在管理方面是非常优秀的,通过对其进行详细的SWOT分析,在战略管理方面进行剖析,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体系,公司必须认清自己面临的机会和威胁,通过分析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应对之策,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必须有长远的发展战略。
2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基本结构——SWOT模型分析
本文通过SWOT战略分析,对于企业的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通过从内部条件分析出企业的优点和缺点;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及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剖析,找出企业的机会和威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
2.1 公司面临的机会
其一,经济化发展加快建筑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建筑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部黄卫副部长在全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重点是做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工作,对那些综合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大力宣传,因地制宜培育和规范工程项目管理市场。
其二,中建隶属国资委,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我国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战略部署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争做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承担着争取中国在世界经济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其三,积极响应国务院、建设部号召,推动中国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中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而且也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和资源节约战略的实施,还关系到全球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标示性节能建筑不仅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可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
其四,经济危机下的海外商机。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对国际建筑市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一些市场的项目受到打击,被终止或推迟,中建总公司是中国建筑业唯一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三个特级资质的企业,公司可不断投资,将这场危机看作是一个机会,通过在通货紧缩的市场上投资以实现低成本的资本开支。
2.2 公司面临的威胁
其一,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面临国内与国外优秀企业的竞争。例如,法国万喜公司(VINCI)、法国布依格公司(Bouygues)、霍克蒂夫公司(Hochtief AG)、澳大利亚宝维士联盛(Bovis Lend Lease)等国外公司均有较强的实力。中国内地企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集团)公司、中昊海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均有不俗的实力,也带给企业一定的压力。
其二,金融危机冲击下市场面临的挑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很多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包括各行各业的一些企业。对于建筑市场也是如此,一些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如钢筋、水泥、沙子等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的情况都对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3 公司的优势分析
(1)公司的品牌优势。中建总公司从1994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国500家最大服务企业国际经济合作类第一名。公司正以崭新的理念、科学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严格遵循“国际化、集团化、科学化”的发展思路,着眼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积极抓好企业的产权结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奋力向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迈进。
(2)管理优势。随着公司的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公司在施工管理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积极探索与国际项目施工管理惯例接轨,在项目管理与公司总体保障上有独到之处。例如,公司的2004年起,中国建筑开始在旗下的中海集团、海外事业部引入EVA(经济增加值指标),开始EVA考核试点。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2008年,中国建筑正式将EVA指标纳入到各二级单位的业绩考核体系。“虽然EVA指标计算很简单,但具有丰富的管理内涵。
(3)公司的人才优势。为实现总公司“一最两跨”的目标,今后公司将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凝聚人才为主旋律,坚持以人为本、贵在激活,营造管理环境,创新工作机制,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积极开发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重点建设好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人才、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工作者人才、高技能人才五支队伍,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总公司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数量充足 、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中国建筑业的排头兵。
(4)公司的技术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大的科技优势始终是中建总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的坚强基础,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必将创造中建总公司更加辉煌的未来。例如,据中建三局报道称,自2009年9月中旬第一车石屑混凝土成功出站,拉开了石屑混凝土商品化生产的序幕,截至目前,中建商品混凝土公司后湖站生产石屑混凝土近3万方立方米,节约成本近10万元。此项技术的研发成功,实现了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将为企业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2.4 公司的劣势分析
(1)公司结构方面。下设结构繁多,子公司比较多,机构庞大,如何形成一套简单清晰的组织层次结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组织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层次。中间管理层次过多造成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路径长、环节多、速度慢、信息失真,是影响快速反应和决策速度的重要原因。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网络系统在企业中的建立为企业组织扁平化改革提供了条件,而且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扁平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2)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公司用于支持分析与决策的科学手段不足,运用定量分析的能力较弱,分析问题还主要靠主观的定性判断,缺少数字观念,缺少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缺少把信息变成有效资源的加工、处理与分析的能力。虽然公司在管理有关“硬”件设备上在国内同领域走在了前面,己率先在一些分公司和项目上建成先进的企业网络系统,但在“软”件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方面明显不足。
3 战略的实施
战略的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动员企业员工充分利用并协调企业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沿着企业战略的方向和途径,自觉而努力地贯彻战略,以期待更好地达成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阻力会相当大,如果企业高层没有坚定地决心和信心,战略很难贯彻到底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给美国总统规定了6条规则,这6条规则对于企业家来讲也是可以借鉴的:不要顽固地坚持要做的事;集中精力,不要分散;决不对于一件肯定的事情过于自信;一个卓有成效的总统不搞微观管理;总统在政府中没有朋友;一旦当选了,立即停止当选的那一套。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承受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国企业家值得主要的。
4 结论
总之,企业的战略应该认真研究企业的外部环境,认真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及能力状况,并为企业生存状况和长期稳定地发展不断获得竞争优势制定战略。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加入WTO、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政府角色与投资行为的改变、业主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同时IT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新的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出现都给中国建筑业带来了无限机遇和挑战。通过对中国建筑的龙头企业中建公司的战略分析,采用SWOT分析方法,详细的分析了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明确了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构建战略构架,把握不断出现的商机,进而使企业有一个灿烂光辉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董大海.战略管理(第三版).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刘仲康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卷烟品牌;SWOT;战略研究
2010年国家局明确提出把“卷烟上水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确定了重点培育“532”和“461”知名品牌战略,企业的竞争核心也由以前的生产导向时期、产品导向时期走到了今天的品牌竞争时代。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日趋加剧的市场压力,作为既是卷烟品牌培育工作的实施者,也是市场监管的执行者的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实施卷烟品牌整合扩张战略,巩固提升核心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实现工商烟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卷烟品牌发展的SWOT分析
1.1 卷烟品牌发展的优势
1.1.1卷烟品牌培育的意识增强
按照国家局的总体部署,工商企业将培育重点骨干品牌纳为企业的生命工程,无论是在理念上、行动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推进,积极探索构建培育重点骨干品牌为纽带的新型工商关系,在协同营销、共育品牌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1.2 品牌发展显出“强者愈强”的态势
2009年全国12个品牌产销量超过100万箱,其中5个品牌产销量超过200万箱,6个品牌数量规模跃居全球前10大卷烟品牌行业;全国有14个卷烟品牌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其中有7个超过300亿元,有1个超过500亿元。按照年初国家局提出的重点培育“532”和“461”知名品牌战略的构想,全国卷烟骨干大品牌正扩张明显,呈现出“强者愈强”的发展特征。
1.1.3 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
2000-2009年,全国卷烟品牌由1181个减少至138个,前10个品牌生产集中度由15.0%提高至41.8%;全国卷烟工业企业由146家减少至30个,前10个企业集中度由32.1%提高到62.2%,重点骨干品牌对行业的支撑作用日显突出。同时随着烟草行业理顺资产管理体制,新一轮改革和全国性烟草大集团的形成,为卷烟重点骨干品牌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2 卷烟品牌发展的劣势
1.2.1 卷烟品牌多而散
目前,我国卷烟品牌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开发定位狭窄,优势品牌难以形成等问题凸显无遗,特别是专卖体制下的“国家指令性计划,行业专卖管理,地方专卖专营,企业具体运作”现实格局使品牌竞争缺乏应有的活力,品牌“做大做强”显得步履蹒跚。
1.2.2 烟草的职能定位使品牌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作为国家和地方的烟草主管部门,既在高度的指令性计划下生产与经营,成为经济管理的主体,同时又肩负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的职责,受地方双重管理和现行财税体制的影响,工业企业难以成为全国统一的市场竞争主体;而以行政区划为依托的产、销、管模式,又加剧了地产地销的封闭市场。
1.2.3 对国内和省内市场依赖度过高
长久以来,我国卷烟品牌基本都是依托国内甚至省内市场发展,特别是现行的税收政策,促使各地加大对烟草生产经营保护和干预的力度,加剧了地区封锁的程度,超基数分成的财税体制,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导致卷烟品牌越发展越依赖本地市场的恶性循环。
1.3 卷烟品牌发展的机会
1.3.1 政策机会
以地市级烟草公司为市场主体的培育重点骨干品牌和全国统价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卷烟品牌与价格的进一步规范,形成更为强势的卷烟消费主流价区,为培育全国性知名品牌奠定了价格基础,特别是国家局出台了《中国卷烟品牌发展纲要》为品牌发展的明确了方向、目标,有力的维护国家利益与消费者利益,为我国烟草业壮大企业实力和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实现途径,为重点骨干品牌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1.3.2 市场机会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营主体减少、“百牌号目录”“20+10”的推行,卷烟品牌急剧减少,品牌集中度逐年提高,这为品牌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提供了更多市场机会,快速促进部分优势品牌规模的扩张。
1.4 卷烟品牌发展的威胁
1.4.1 品牌管理水平不高
工商企业在品牌培育机制不活,导致品牌基础素质方面总体水平不高,同时,部分营销人员缺乏必要的营销技能和知识,对品牌管理的实质与要求认识不到位,与零售客户沟通、品牌管理出现了不规范、不细致、不深入,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品牌管理内容,出现品牌培育在终端的脱节。
1.4.2 卷烟品牌定位曲高和寡
一是某些卷烟品牌和价格的定位,缺乏对市场和消费者的了解,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市场反馈体系;二是有些企业在品牌上只求“大而全”,不讲“少而精”,这种为求做大而不惜将卷烟价位全面延伸的做法,对品牌形象、品牌价值造成潜在的损害和负面影响;三是品牌结构性失衡现象没得到缓解。
1.4.3 工商协同营销系统还需探索完善
长期以来,由于烟草品牌所有权归属、工商利益不对称,造成商业企业在品牌培育职责上不清晰,培育力度弱化,工商企业协同的能力与效益难以发挥。同时,按年度计划组织生产的品牌数量结构与市场真实需求差异的矛盾、工商企业在市场和营销的主体能力、使在调整和形成阶段的“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2.卷烟品牌发展的战略
2.1 SO战略(增长型战略)
制定明确的品牌培育规划。科学明确的品牌培育规划应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多层次、多维度相结合,既涵盖具有指导性长远规划,又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短期目标,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适时修正,从而不断优化品牌组合,明确品牌组合层次,将市场竞争力强,品牌价值高,研发生产能力强的品牌作为重点骨干品牌的培育,增强品牌适应市场的能力。
2.2 ST战略(多元化战略)
2.2.1 强化基层卷烟经营企业和员工的品牌意识
从目标制定、方案出台、内容选择、实施要求、具体工作开展、监督与完善等方面,组织卷烟营销、专卖管理以及领导层面等多个部门、多个方面来共同协调、研究、实施和开展,实现多个部门、多个层面协同作战,形成畅通的、紧密衔接的卷烟品牌培育渠道和环境,品牌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2.2.2 加强工商协同营销管理
一方面工业企业要按照“两个跨越”的要求,坚持统一市场的方向;另一方面商业企业要解决行政干预或依赖省内品牌的问题,合理选择目标品牌,切实加强对卷烟品牌的培育和支撑力度。
2.3 WO战略(扭转型战略)
2.3.1 工商协同共同培育品牌
首先要紧密跟踪市场需求,持续改进产品品质、口味、包装等,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其次运用富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广告及具有吸引力的促销活动向公众传播品牌价值。其三通过社会公益活动,以更好地传递品牌理念和提升品牌形象;其四在坚持品牌形象统一化前提下,积极推进“品牌全球化、产品本地化”策略。
2.3.2 引导卷烟零售终端参与培育品牌
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调动广大卷烟零售终端参与卷烟品牌培育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快捷地掌握品牌培育进展以及工作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不断增进与卷烟零售终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增强品牌在一定区域的适应度与发展潜力,加快推动品牌培育的成长与提升市场培育质量。 (下转第114页)(上接第112页)
2.3.3 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发展理念
品牌发展要以满足消费需求定位为先导,遵循满足消费人的诉求,重新审视现有品牌的核心价值,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体验和满意度进行维护管理,防止盲目提升卷烟结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4 WT战略(多元化战略)
2.4.1 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机制
首先优化品牌管理流程,重点解决品牌培育工作流程中的节点衔接问题,其次配备品牌管理关键岗位人员,设置品牌管理岗位,培养专职品牌研究员和客户经理队伍,为品牌培育成长提供人才支持。
2.4.2 是建立适应品牌培育的营销策略
将客户经理的服务重点真正转移到指导客户经营、培育骨干品牌方面上来,通过强化对品牌的了解、产品性能的把握,使其达到有效的沟通宣传效果和品牌指导技巧,保证和提升零售客户的盈利水平,提高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2.4.3 加大市场专卖监管力度,重点打击假冒卷烟
非法“三烟”的盛行,对卷烟品牌尤其是重点骨干品牌构成了巨大威胁,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净化培育品牌的成长环境,一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充分发挥公检法机关和烟草部门联合打假长效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努力提高卷烟品牌的防伪水平,增加造假贩假的难度和成本。
3.总结
总之,国产卷烟品牌要做大做强,要得到长远的发展,需要一个适宜其成长的环境,这需要烟草工商企业共同努力,需要举全行业之力,全员、全方位参与,更需要遵循经济规律,把握市场脉搏,通过完善品牌培育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用更加积极的、规范的、科学的品牌培育策略和手段,围绕品牌发展战略在提升质量和能力上下功夫,走出一条具有一流市场竞争力的卷烟品牌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姜成康.2004年烟草行业要重点抓好的科技与管理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J].烟草科技,2004(2).
[2] 国家烟草经济研究所.中国烟草2007年发展研究报告[R]. 2008(4).
[3]杜文东,闫磊. 烟草品牌培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网络财富,2010(21):45-46.
[4]赵宏贵,徐彤.提升客户忠诚度是推进烟草品牌战略的关键[J].中国商贸,2010(8):23-24.
[5]孙颖慧.烟草行业品牌战略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11(4):53-54.
作者简介:
近年来,各地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市资产经营公司等政府经济发展建设平台相继成立。地方政府对平台公司的定位,主要为三个方面:(1)城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主体,承担授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要手段是资本运营;(2)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项目的投融资平台;(3)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项目市场化运作主体。
这些服务于地方政府城市建设投融资的平台,为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除了少数运作较为成功的大型集团之外,目前此类平台公司的运作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境。本文将分析类似平台公司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结合成功的标杆企业发展模式和路径,探讨总结出地方经济发展平台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
二、面临的问题
1.缺失决策自
平台公司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单位,根据“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就应该利用政府背景、政策优势和国有资本的雄厚实力,实现这些功能,逐步构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情况不是这样的。从国内城建投资项目决策的一般流程,可以看出,决策主体与投资主体脱节;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脱节,严重背离了“谁决策、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平台公司一般无决策自。
2.存在严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资金流转方面。由于大部分平台公司的资产状况并不是非常好(指赢利能力),负债率也比较高(基本在75%以上)。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经营收益微不足道、建设投入持续加码,银行贷款不断加重,利息支付压力很大。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平台公司的资金流转经常处于“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之下,给平台公司主体的运作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业务结构不合理
根据我们对一部分平台公司的业务进行分析,业务存在以下问题:1、业务盈利性不强,多为政府项目、公共事业等业务。像城市道路、园区运营、公园、环境整治。平台公司巨额的债务,往往由公益性城建项目投入太多造成。它大大减低了平台公司的引血、造血、输血功能;2、有一部分资源运营型自主业务,但面向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盈利性不强。自身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三、优劣势分析
1.优势:以当地政府作为强大背景,拥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包括当地重要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总量优势:在企业规模、融资能力上有比较优势;政策支持:一般是当地政府的重点支持对象;品牌优势:在百姓心目中的可信度较高,在机构眼中信用度较高。
2.劣势: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不易调动企业积极性;经营机制方面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负担重,除了追求企业利益之外,还肩负着政府赋予的职能;竞争意识弱,面向市场竞争的意愿小。
四、标杆企业分析
以类似公司的标杆天津泰达公司为例来看其发展战略,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09年销售收入462亿元,总资产1399亿元。
战略核心:以“资源经营”为核心战略,“快速准确占有资源,高效低耗用好资源,利用优势创造资源”的战略
定位:以投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为核心竞争力;以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品牌资源为主要经营领域;以天津开发区和滨海新区为主要投资、经营和服务区域
战略描述:利用城市资源经营这条主线将各下属公司串联起来,产生“化蝶效应”,即泰达控股、泰达集团、建设集团、各专业能源供应公司和金融机构将分别扮演城市投资商、城市运营商、城市建设商、能源供应商和融资平台的角色。最终形成以土地为核心要素,以城市资源经营为核心目标的集投资、运营、建设、服务和资金保障为主线的“泰达”品牌下的城市一体化运营模式。
产业结构:通过产业整合,以重点管理全资和控股资产为突破口加强业务整合,做到退而有序,进而有为,最终形成七大产业布局。产业间围绕资源运营协同发展,形成了金融产业、实业投资、城市资源经营、公用事业、区域开发、专营领域、高档服务业等产业布局
融资平台:拥有六大上市公司和强大的金融产业,覆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
五、战略定位和产业选择
通过地方国控平台公司的优势、劣势分析以及标杆企业的研究,笔者认为此类公司应在战略定位和产业选择上遵循以下原则:
战略定位:比较适合做那些虽不能避免竞争,但要在高端领域有序竞争;虽不能形成垄断,但要有一定的社会背景;虽不能一劳永逸,但可以长期收益的投资规模大、社会门槛高、民间资本不敢干、干不了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基础类的各项事业。
而那些一般性竞争领域,一般的制造业领域,各种关系复杂、繁琐的低端经营领域,则不大适宜。
产业选择:资源型产业正好符合这些标准:首先,其投资规模大,对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要求很高,一般的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其次,进入门槛高,资源的获得涉及到与政府的关系、所拥有的综合实力,一般的企业没有这方面的资格;第三,回收周期长,一般的企业资金无法周转,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这样的能力。如土地资源,土地的稀缺性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其基础性的地位和保值增值的作用;金融资源具有高端属性,尤其在与产业结合的时候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国际上大型的财团多数走的是产融结合的道路;专营领域较一般的经营领域,市场竞争程度低而且收益比较稳定。
具体来看,以房地产和公共事业业务为例:
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城市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平台公司投入,但是地价的提高,周边物业的升值,平台公司得到的收益微不足道。因此,平台公司可以利用是政府国有独资企业的优势,结合城建项目的投资,将政府相关资源和配套政策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回报。
六、融资保障
除应用较为普遍的的债权融资如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之外,可重点考虑以下几种融资方式:
1.股权融资:以上市公司为平台进行资源重组,通过注入优质资产、资产置换和IPO等方式获取发展资金,用资金再获取更多资源,通过培育再把它装入上市公司获取新的发展资金,以此循环能够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资产价值,有利于理顺各种关系。如泰达控股从重组美纶借壳上市开始,持续运用股权融资的方式,实现良性循环,目前拥有六大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融资为其实现了造血功能
2.项目融资:为某一特定项目所安排的融资,该项目的现金流量和收益是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该项目的资产是贷款的安全保障。BT、BOT是常见的融资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信息技术被运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开始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信息化以及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也因此被社会关注,并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会计领域的信息化是这众多领域中,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个领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对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
一、研究背景
当前,信息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了几乎全球的任何可能的角落,这也推动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早在1978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车就在财政部的授意下开始了会计电算化的尝试,开始进行会计信息化的一次次尝试,这也使得会计信息化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开始研究如何将电算化与会计的相关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处理。随着会计信息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国家开始大力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并不断相关政策来实现会计的信息化。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一)重视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
对于企业来说,会计的基础工作主要集中在对采购、耗用物资材料以及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等方面进行原始记录以及其他的相关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会计的基础工作实质上与企业管理的实质并没有太大区别。而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信息化,就是将以上我们所说的会计的基础工作,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从而改进会计的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础,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开始,那么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就是会计信息化的开端,是整项会计信息化工程的起点,对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建设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大信息化的工作力度,组织动员理论,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制定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制度,推进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
(二)加快会计准则实施与财务报告的信息化,内部控制与评价报告的信息化
1.会计准则实施与财务报告的信息化。会计准则的信息化可以促进其有效的实施,任何企业在执行我国的会计准则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会计准则对自身的信息系统进行改进,这个过程并不简单,会计准则不是简单的档案管理,其里面有很复杂的金融工具的相关问题,对财务报表的编制问题等等,如果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信息系统,那么以上的问题就无法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会计信息化也就无从说起了。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报告需要向由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者以及其他重要人员提供,这些人员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所以对财务报告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不能建立起相应的信息系统,就无法满足相关的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对于会计准则实施与财务报告的信息化问题,企业可使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对会计的相关工作进行信息化处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使用,可以促进企业相关的财务报告的标准化,从而能够使计算机迅速的接收财务报告,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自动的识别以及对其进行相关的处理工作。可见,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对于实现会计准则实施与财务报告的信息化的相关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推动整个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2.内部控制与评价报告的信息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会计信息化是有很大影响的。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可以有效的推动会计的信息化。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指的是以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作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将企业的各个工作的关键点在信息系统中进行固化,使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显示,更有效率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要编制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向企业的投资者等所需要的人提供,这同样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化,这样,使用者就可以更快的拿到评价报告,并且所拿到的评价报告相对而言更加准确,更加真实。
(三)强化会计事务所审计的信息化,会计管理的信息化,会计监督的信息化
1.会计事务所审计的信息化。对于会计事务所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去做:第一,会计事务所应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对客户进行相关的财务报告审计;第二,应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客户进行内部控制的相关审计工作,从专业的角度给客户提供相应的意见;第三,应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事务所的管理效率。对会计事务所进行信息化的相关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以及相关的审计工作的效率,为事务所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并且拓宽了自己的服务范围。同时,随着会计事务所的发展,如果不能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审计质量等,相关的事务所很难在该行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甚至会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可见,会计事务所审计的信息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2.会计管理的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涉及的面也比较广,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准则实施等都属于会计管理工作。但这些并不是会计管理信息化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会计管理的信息化,需要重点考虑的是进行会计考试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实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无纸化,设计出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系统等等,这些才是会计管理信息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无纸化已经在全国的很多地方得到了实现,会计考试不再是用纸质的试卷进行答题,而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相应的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系统也有了一定的雏形,考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以及网络,在网上报考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并且考试成绩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这些工作对会计管理的信息化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逐渐实现会计管理的信息化。
3.会计监督的信息化。会计监督的信息化,很显而易见,指的是对会计的监督工作进行信息化的改进,在会计的监督工作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提高会计监督的效率,从而更好的进行会计监督工作。会计监督的信息化,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进行监督,对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等等,运用更高的监督手段,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三、总结
会计信息化对于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建设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支持,推动会计信息建设的发展。
作者:冯碧汀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长株潭 物流发展 战略
长株潭由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简化而来。长株潭三市同处湘江中游,横贯湘南、湘中、湘北、其核心城市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呈“品”字形相距30公里左右,组成一个金三角,是湖南的心脏地带,也是湖南的经济中心。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核心区,聚散功能强劲,增长潜力较强。长株潭城市群GDP始终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态势,2007年,长株潭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额的37.9%,实现GDP346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
长株潭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都市人口有密集化趋势,进出口规模和销售规模日益扩大,迫切需要“巨大”物流渠道。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心城市的建立,区域城市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现代物流,以适应经济圈的发展。长株潭要建成湖南经济中心,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物流。现代物流的实质是一种供应链管理,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组织和理顺供应链关系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制定一个适应长株潭区域经济的物流发展战略。只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物流发展战略,才能建设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才能理顺各种供应链关系,才能解决好城市积聚的原材料、产成品如何快捷、经济、安全地发运到周边地区乃至更远地方的难题,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和在经济上的龙头带动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城市整体经济才能提高。
1 长株潭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物流作为支撑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已成为湖南省新一轮投资热点。《湖南省2003-2007年重大建设项目表》中,涉及物流及市场的项目25项,总投资39亿元。为进一步促进湖南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12月27日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湖南省的物流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和国际国内的同行比较依旧比较落后,并存在以下不足。
1.1 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长株潭经济区的物流设施不足且陈旧老化,三市中在交通运输、邮政等传统物流基础设施上没有形成协调一致,长株潭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还比较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这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低。另外,长株潭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物流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1.2 长株潭三市物流业相互协调性差 物流是一个系统化的活动,无论哪个环节受阻,都将直接影响物流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三市中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且三市各搞各的物流建设,自我循环,造成了三市中一边是资源闲置,一边是重复建设,谈不上整个区域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因此,长株潭经济区相互间协调性差,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三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长沙做为省会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好,但与株洲、湘潭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没有协调发展的精神。地区效率的不一致,导致长株潭整个地区物流效率下降。
1.3 物流业缺乏行业总体发展规划 长株潭经济区在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为促进三市经济的融合,总体构想是按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基础设施、市场、产业、城市体系一体化,物流业在国外被称作“第三利润源泉”。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着物流观念淡薄,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仍局限于运输、仓储、搬运等,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立对区域经济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作用。但长株潭整个经济区对现代物流业认识仍不够,表现在对现代物流业投资不足,特别是银行信贷没有向物流业倾斜;与生产和流通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还未形成,也没有明确提出发展的总体规划。
1.4 物流人才缺乏 长株潭经济区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该区域从事物流研究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很少,虽然一些部门和企业加大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但是许多环节、部门处在极其落后的技术水平。虽然湖南有几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有物流相关专业,毕业后的人才都流向了沿海城市场,使长株潭区域人才仍处于贫乏状态,物流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短期培训这一方式来实现。
2 加快发展长株潭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和措施
2.1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交通是物流的基础,长株潭地区交通网比较发达,有利于本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京广铁路经株洲,东连浙赣线、西接湘黔线,石长铁路则与枝柳线相连,株六复线也已建成开通;公路线汇集了106、107、319、320等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航运较为便利,黄花国际机场开通了近40条国际国内航线;水运方面,湘江连接长株潭三市与长江汇合。今后,长株潭经济区交通网络规划,除进一步加强对外交通外,要突出以市际交通和市区交通为重点,特别是尽快建成长株潭城际轻轨,构筑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航运以及城市道路有机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2.2 长株潭经济区形成现代物流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2.2.1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搞好经济区内现代物流业的分工 长株潭经济区在一体化建设中,要搞好区域物流系统的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又不与区域的物流脱节,才能建设成一个低成本高产出,循环畅通的物流体系。长沙是省会,又是该经济区的商业经济中心,高等院校较多,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过程中应侧重于物流服务业的建设,把该市定位为长株潭经济区的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的科研开发和教育培训基地;株洲是交通枢纽,株洲和湘潭还是工业重镇,因此,这两市应定位为区域物流系统中的仓储基地、包装中心、计量检测中心、装卸配送中心和物流机械制造中心。
2.2.2 形成统一的物流资源管理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报期长、规模经济明显,牵涉范围广的产业,因此,一定要避免长株潭经济区内各自为政的状况。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是否顺畅直接影响该经济区域物流业的效率和规模经济。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在进行经济区域的物流发展中,一般都采取建立物流管理委员会的方法,来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长株潭经济区的现代物流的协调控制可借鉴这种方法,建立长株潭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只有统一调配整个经济区有限的物流资源,综合开发物流市场,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物流体系。
2.2.3 长株潭经济区建立统一的物流中心 为了实现物流在三市范围的合理流通和物流据点的合理布局,形成一个区域高效、畅通、网络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可以在三市建立一个区域统一的物流中心,该物流中心所起的作用是作为商品周转、分检、保管、在库管理和流通加工的据点,促进商品能够按照顾客的要求,完成附加值,克服在长株潭区域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所以它起着商品周转中心、商品分检中心、商品保管中心、商品在库管理中心、流通加工中心的作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也可通过这一物流中心的市场发展,使各区域获取、享受分工和流通比较利益,促进产业技术在空间的传播。
2.3 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协调,为长株潭经济区创造良好环境 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该经济区的企业必将经历从“纵向一体化”直接控制资源转向“横向一体化”阶段,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而将其非核心业务交给其他专业企业,因此,专门化的物流企业的组建势在必行。长株潭经济区正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利用这个契机,引导企业解放思想,结合改组、改制、改造,组建一批上规模的骨干物流企业,优先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拓宽筹资渠道,更新改造设备,实现信息管理技术升级换代,促进物流企业增强经营能力,同时还应保留一批运作灵活的企业作为补充,满足社会各层次的需要。
2.4 重视物流现代化的管理和人才培养 多层次多样化的现代物流教育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应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现代物流业从业人员执行资格制度。同时,应开展物流知识的普及工作,让公众逐步了解这一新兴产业。同时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切实高好职工队伍的培训,积极吸收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只要把培训人才和引进人才、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才能提高长株潭经济区现代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推进本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长军.长株潭区域物流发展策略研究.物流科技,2007(30).
[2]张思军.长株潭物流一体化战略探讨.物流技术,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