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傅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理念认识不清晰
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中国,对博物馆的定义均认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强调博物馆的社会性、公共性。这也正是博物馆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基础和职能所在。但是,从博物馆现状可看出,国内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中涉及到博物馆的项目和权重较低;博物馆已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水平不高。中国博物馆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性认识还不清晰。博物馆以文物藏品为中心的传统意识还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博物馆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但很多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大众的需求和接受力。
(二)博物馆基础设施薄弱
在全国博物馆进入免费开放时代之后,各地博物馆愈发受到民众的青睐。参观数量增长幅度很大。各地政府亦顺应潮流,大力建设博物馆。目前中国博物馆数量虽然增长很快,但是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区博物馆建设发展迅速,但总体低于东部。在人均拥有率方面,中国博物馆总体数量仍显不足。在全国范围内,博物馆基础设施仍需加强。
(三)城市博物馆集群建设较弱
所谓城市博物馆群,是以一个或几个大型博物馆为龙头,通过与相近周边的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大小博物馆形成“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大小博物馆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其本质是结构和功能的互补和互动。城市博物馆资源依然相对分散,在具体的合作交流、共建共享方面还未能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使公众享受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受到影响。城市博物馆的集群力量需要得到有效整合。
二、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理念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体现,已从保护文物藏品到保护文化遗产,再到服务社会,进而向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的神圣责任回归。社会变革的深化、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博物馆核心价值的提升等,也强烈推动着博物馆工作者思维意识的变化。只有深刻理解这些变化,才能树立正确的办馆理念,指导博物馆各项工作地创新开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和职能才能得到真实全面的发挥和体现。
(二)基础建设方面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方略,对中央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具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和政策指引。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均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其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博物馆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博物馆相对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应积极探索城市博物馆群建设之路,整合各种博物馆资源,促进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交流、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城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合力。
一、社区文化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思维定向、地域心态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社区文化发展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社区是整个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从这个最基本单元入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把社区文化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才能有效地调动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使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社区文化发展是增强社区向心力、凝聚力的有效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社区文化的内涵,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而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继而激发广大社区居民的创造力,使社区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社区文化发展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社区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科学文化进社区是文化、教育、科委、科协、医疗卫生及科技馆、博物馆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应尽职责,这些部门和单位都可以通过社区文化发展这个平台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使社区成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使之以创建和谐社会的环境相适应。
(四)社区文化发展是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的有力杠杆。社区文化具有多样性、兼容性、熏染性和协调发展、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社区文化发展工作做好了可以有力地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二、社区文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加之人们对社区文化发展存在着认识误区和理解的偏差,目前看来,社区文化发展普遍滞后于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首先是有些部门领导,对社区文化发展认识不明确,一提起社区文化只想到“文化广场”,没能全面理解社区文化发展的深刻内涵,没把社区文化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其次是责任部门不明确,一说起负责部门,就想到文化局,可文化局对社区文化发展有没有领导权,造成了领导无序,责任不明的现象,直接影响着社区文化发展。
(二)缺乏各界的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发展虽然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但他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问题,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涵的内容比较多,涉及的面比较广,光凭政府相关部门运作,力量明显不足。据调查分析,社会各界及驻区企业、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很少,实践证明,没有他们的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发展的步伐就不会快,成功率就不会高。
(三)缺乏与社会配套的文化设施。大部分社区只重视安全防范,忽视文化发展,缺乏与社区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设施,仅限于室外有几件简易的健身器材,风吹雨淋无人管,破旧损坏无人修;室内有一张麻将桌,谁先抢到谁先坐。缺乏与社区文化发展相配套的图书室、书画室、微机室、音乐室等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场所和设施,居民们闲暇之时要么围着小区一圈一圈的闲绕,要么坐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解决社区文化设施缺乏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四)缺乏社区文化的多样性。“重视社区绿化美化,忽视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好多社区的文化活动非常单调,除了打牌下棋,就是找几个嗓子好的唱唱歌,有兴趣的跳跳舞,很难看到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增强素质的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业余文化活动,与现代都市居民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社区文化发展很不协调。
三、博物馆在社区文化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基础设施优势。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与其他教育机构相比,基础设施建设有相对优势。博物馆既有为观众提供的参观服务设施,又有便于不同观众学习服务设施及便利馆外专业工作者从事研究工作的服务设施。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为群众提供了别样的基础设施,让群众在此可以体验其他教育场所所没有的、寓教于乐的学习、工作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各级传统教育。
(二)专业人才优势。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具有绝对的人才优势。对一定的专业来说,博物馆人才集中,涉及专业广泛,包容的知识面较宽,容易满足不同人员综合学习的要求。
(三)科技能力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化教育已成为博物馆进行宣传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走进博物馆犹如进入大型的科技长廊,观众可以有选择的点击触摸屏、观看4D电影;走进电化教育室,通过电子技术手段讲解等来汲取各种科学文化知识。
(四)宣传教育优势。宣传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新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被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真正做到博物馆的教育不是在“教”,而是在帮助观众“学”。
(五)知识广博优势。博物馆不仅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而且提供的知识内容也具有多样性。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从古老的石器到宇宙飞船,从中国民族文化到印第安人的风俗,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实物的“图书馆”,民族的记忆殿堂。
四、博物馆在社区文化发展中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指导与协作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博物馆已经以多种功能和多种层次服务于社会,在现代生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那么,博物馆应如何发挥其功能?应是博物馆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博物馆应当与社区建立协作关系,因为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宏观社会的一个缩影,由一定数量的、具有某些共性的人群组成。只有这样博物馆才会真正做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来弥补社区文化建设的不足。
(二)固定陈列与流动服务的关系。博物馆内的陈列一般为固定陈列,这样的陈列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所能服务的范围就很有限,那么如何处理好固定陈列与流动服务的关系,这是博物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广泛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在固定陈列之外,应该采取“走出去,送上门”的办法,举办流动展览,巡回于各个社区。这样,就可以扩大博物馆的服务功能,扩大教育与服务的社会效果,并可以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和创造新经验。
(三)小社区与大环境的关系。社会的大环境包围着小社区,小社区受着大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把社区文化发展的目光狭隘地盯在一个社区里,不能把小社区与大环境割裂开,而应采取“学习、借鉴、吸纳、联合”等多种方法,把小社区与大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小社区的文化发展融入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只能这样,小社区的文化发展才会有大空间,才能有大发展。
(四)单一体制与多重社区成员成份的关系。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社区管理与社会文化建设都是由街道办事处统管,可街道办事处的大部分精力基本放在处理常规事务及行政管理上,没有足够的精力和专职人员抓社区文化建设,其他机关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工作又处在可管可不管,可抓可不抓的位置,这种单一的管理体制,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也没有随着社区的变化而改善。现在的社区居民成份具有多重性,有常住户口的,也有临时户口的,有在职上班的,也有离退休的,有文化素质较高的,也有文化素质偏低的,有追求时尚新潮的,也有恪守陈规陋习的。这种社区居民成分的多重性与单一管理体制很不协调,极不适应。要想使社区的文化发展步入正轨,得到科学持续发展,只有从体制改革入手,把单一的街道办事处统管,改革为街道办事处与文化局双重领导,教育,科技,文博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社区管理体制,才能处理好与多重社区居民成份的关系,才能解决好这一对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用体制的改革保障社区文化发展。
关键词:朝鲜族;民俗文化;博物馆;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45—02
朝鲜族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朝鲜半岛逐渐迁入我国境内并定居下来的跨境民族,一方面其语言、传统、习俗等文化特征与朝鲜半岛民族具有同源性,另一方面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经过长期不断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国朝鲜族文化既区别于朝鲜半岛的生活文化及国外其他朝鲜族群体生活风俗,又与国内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区别,是独具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日益迫切。本文认为,民俗博物馆在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整理与保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宣传的重要途径。
一、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约有12万朝鲜族人口,占黑龙江省朝鲜族总人口数的30.86%。哈尔滨市从地理和人口分布上看都位于黑龙江省朝鲜族社会的中心,这里不仅朝鲜族人口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全省朝鲜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也相对集中。哈尔滨市朝鲜族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着风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均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餐饮、服饰、歌舞与节庆活动别具特色。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加之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工作相对薄弱,导致朝鲜族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其一,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朝鲜族的影响巨大,许多民俗文化已从生存活动中脱离出来,失去了生活基础。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日益活跃,有大量的朝鲜族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外出务工,使民俗文化的传承缺少了生力军。近年来,我市朝鲜族青年,尤其是市区内生活的朝鲜族青年,对朝鲜族传统文化逐渐疏离,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已出现文化特征的淡化。其二,由于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民俗文化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挖掘,同时又对部分传统文化过度利用,导致很多朝鲜族传统文化已经流失,一些传统礼仪、舞蹈和风俗习惯已经很难看到。以上种种直接影响到了我市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面临消亡。
二、民俗博物馆对保护和发扬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民俗博物馆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职能,随着哈尔滨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朝鲜族传统的民俗物品正慢慢消失,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将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应该以民俗博物馆为平台,尽可能搜集朝鲜族民族文物,使之形成一个个系列,生动全面地以实物形式展示给观众;不断地去挖掘、整理、恢复、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打出我市独特的文化品牌。
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可以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规模比较大、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博物馆,如目前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建有“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另一种是设想在阿城、尚志等朝鲜族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充分利用旧有的村落、建筑等,因地制宜,将其改造建设成民俗文化陈列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时可供人们休闲、学习、娱乐,年节时可供开展民俗活动,使其成为一处当地人传承民俗文化的基地,同时也可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后者将成为综合类博物馆的有力补充,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得到积极的调动和良好的传承。
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位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展览展出的民俗文物约有16大类共304件,涉及朝鲜民族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馆内的朝鲜民族村落微缩景观将给市民展示朝鲜民族生活常态。2012年,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展馆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重新开馆。扩建后的展厅采用回廊式设计,将朝鲜族人民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等生活情况分类展出,使参观者仿佛游走于时光长廊,体会这个民族的发展之路。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一直以来得到了我市朝鲜族群众的大力支持,此次扩建,又得到群众无偿捐赠展品百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也使重要的民俗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收集和保护。4月末,黑龙江省博物馆专家组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展品作了详细考察,对民俗文物进行评级确定,其中一架具有百年历史的伽琴被评定为二级文物,另有其他四十余件民俗文物被评为三级文物。
该馆坚持每天开馆7个小时以上,平均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5万多人次,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城市特色旅游资源。除定期开放展出之外,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还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文化展览,曾先后举办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展、韩国工艺品展、朝鲜书画手工艺品展、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书画展、哈尔滨—清州中韩书法展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展览展示服务。
三、扩大民俗博物馆文物保护功能的前景展望
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给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提供了一方沃土,但要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在这里继续开放出灿烂之花,则需要文化工作者辛勤的耕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
第一,要继续积极主动地调查、征集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有形遗产,完善文物信息。前阶段的文物保护工作,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民俗文物的征集主要集中在距离城区较近的一些地区,且主要收集室内的有形文物,未能深入偏远地区,而往往在那里民俗文化受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影响相对较小,更有希望征集到价值更高的民俗文物。下阶段的工作就是要积极筹措资金,深入基层继续征集、保护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拓展保护范围,注重对大型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在前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民俗文物是征集并得到保护了,可是对于某些展品的名称和具体使用方法,却未能确定下来。由于很多民俗文物早已被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工具所替代,不再被使用,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了解这些文物的老人越来越少,因此及时正确地总结其名称和使用方法,成为关键问题。
第二,拓展保护范围,开展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下一阶段,要注重保护那些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朝鲜族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加强对象帽舞、农乐舞、朝鲜族传统民俗婚礼、洞箫、伽琴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原始的朝鲜族生活民居、民间传说、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口授民歌、民谣、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积极利用现有馆藏特色资料和优势,同各地同类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交流。积极举办参与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为各地之间、各民族之间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了解的平台,活跃区域间、民族间的交流协作。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广开征集调查藏品的新渠道,探索保护藏品的新措施,寻找研究藏品价值的新途径,创新藏品展示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纪芒.全球化时代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关键词】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77-01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业以及其中的博物馆商店的发展涉及博物馆学、旅游学、文化经济学、行销学等各个方面。虽然国内和国外博物馆文化产业起步时间和发展程度不同,但是,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资金短缺,并且国内外各博物馆同行也在积极寻求办法来解决次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做了许多尝试。博物馆结构的变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以及随之出现的对资金筹措管理需求等,使博物馆的运作呈现出独立化的趋势。在不少西方国家,博物馆在政府管理水平上已被称为“博物馆实业”,而对市场研究人员而言,已成为“博物馆商务”。
一、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人们很早便意识到这样博物馆资金短缺,并有此引发为博物馆商店的设立。一个多世纪之前,欧洲博物馆便开设有商店,博物馆商业活动似乎起始于19世纪早期的英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博物馆营销也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词”2博物馆的商业活动起始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1857年,全球首家博物馆餐馆在大英博物馆正式投入运营。31967-1977年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托马斯・霍温意识到“博物馆的参观者同时也是消费者”4从而各大博物馆开始设立商店。同时伴随这些商店的设立,也成立和博物馆商店的相关组织,其中以欧洲和美国为主。1955年创立的美国的博物馆商店协会(Museum Store ASSociation),为美国及全世界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组织连锁的经营渠道,既向公众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又促进一博物馆间的产业开发和文化交流.而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商店作为博物馆营销和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着重对博物馆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和博物馆商店的经营模式和博物馆商店的管理上。如在Bruner的论文中写到“无论是博物馆界还是旅游界,很多学者均致力于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研究上。Bruner通过研究证实了二者拥有社会教育、让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等共同之处。”Ted Silberberg的论文中也论述到:认为博物馆和旅游相结合是一种“双赢”的方式,这样可以为双方都带来发展机会.真正的博物馆商店是介于礼品店与博物馆展示的混合体,它是构成博物馆整体的一部分,并在财务与教育上协助博物馆达成既定的目标。”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ICOM专业伦理规章》中提到:“博物馆商店应与博物馆的收藏品及教育目标相符合,且必须维持收藏品的品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把其作为博物馆经营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最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来论述。如:在经营部分――张桂元《浅议博物馆的经营策略》、骆士泉《论博物馆的营销策略》、张继东《谈谈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在作为博物馆旅游部分――董方慧《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杜凯《基于文化体验旅游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发展运营研究》、张敏《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文化产业部分――游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议》、张艺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元宝祥《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
直接针对博物馆商店的文章,主要是博物馆商品开发的现状、解决方式,商品的研发、营销、销售或是介绍外国博物馆商店的成功经验。如:翟群《小商店如何做出大产业》、杨静《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吴思思《博物馆商品的开发――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挖掘》、葛埔恪豆外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
对博物馆商店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经济学、市场学、行为学等。如:张敏《论博物馆市场化行为的趋势和影响》、刘雅丽《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良渚博物馆纪念产品涉及与研究》。
二、结束语
对博物馆商店的现状研究涉及到旅游领域和经济领域,主要是针对商店研究现状、困境的解决方式、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等。能够为我们现在的发展现状做一个总结,同时也能为将来商店的积累经验、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安来顺.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1(01).
[2]葛埔.国外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复旦大学,2012.
【摘要】美国儿童博物馆收藏、开发、利用物品的历史悠久,并
>> 藏品研究对提升博物馆水平的作用和意义 论博物馆本土题材藏品征集和展览的意义及途径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 利用藏品提升博物馆公众吸引力 参观美国的儿童博物馆(上) 对我国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民间博物馆及其藏品的几点认识 基层博物馆现代藏品征集的途径 试述县级博物馆收藏品的防霉 浅析博物馆典藏品入藏的条件 藏品与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博物馆青少年观众讲解及博物馆教育的研究 现代音乐博物馆征集藏品 浅谈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美国的音乐博物馆 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意义 对博物馆安全风险及防范的思考 关于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利用研究 试析美国儿童博物馆存在于社区的教育意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张海水:《美国儿童博物馆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7] .
[8]罗家英主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9]穆宪主编:《当代幼儿教育实用大全》,海洋出版社,1990年。
[10]小巫:《给小孩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
[11]珍妮特・冈萨雷斯一米纳著,徐韵、周红等译:《多元化社会中的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12] http://.
[13][14]http:// bostonchild /exhbits-programs/collections.
[15]俞平:《论基层博物馆的流动展览》,《黑河学刊》2006年3期。
关键词:人类学;博物馆;文创产品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22 ― 03
所谓博物馆,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博物馆一词的解释为:“征集、保护、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1〕博物馆是收集、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是人类文化记忆的载体,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对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作用日渐突出,而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类学的主要学科意义在于它对全球各种环境中人类文化的人文关怀,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学家所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描写、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多姿多彩的不同文化。〔2〕博物馆文创产品,依托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很好的发挥了其文化服务的功能。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创产品也是文化描写与解释的一种方式,这便与人类学的学科属性有其共通性,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视角予以浅析。
一、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获得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参与观察、亲身体验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实地调查,进而获取某一特定区域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分析做好事实资料基础。从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来看,有主位与客位之分,主位是指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而客位则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3〕就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要做出大众喜欢的文创产品,除了要加大藏品研究、深挖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外,还要对博物馆的参观观众进行调查研究。对博物馆观众进行研究是博物馆学的一个传统课题,除了基本的对参观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访谈及问卷法等对观众进行调查研究,借以分析其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意愿倾向性,这对于开发出更切合博物馆主题、更符合观众意愿的文创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如人类学的主客位研究视角一样,在对博物馆观众进行文创产品的意愿倾向性调查时也要从这两个方面予以展开,一方面,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了解其兴趣爱好与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也要站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角度,结合自己馆藏实际开发有意义的文创产品。
二、文化深描
阐释人类学,认为人类学并不是探讨通则的实验科学,而是探讨意义的阐释科学,通过对人们行为意义的阐释去理解其行为本身背后的意义结构。马克思・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4〕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在观众调查阶段,除了要了解观众对展览的兴趣爱好外,还要知晓观众对依托展品或藏品所开发的文创产品的理解,进而在其理解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好的文创产品。就一件文创产品而言,它首先有其文物外在的含义,诸如外形、材质、尺寸比例以及实用功能等;其次有文物本身自己的文化价值内涵,其所承载的历史及艺术价值等;再次,由于每一个参观观众的知识背景及兴趣爱好各异,其对每一件的文创产品的欣赏和理解角度亦会不同,这也就需要对文创产品进行多层次、不同视角的理解与解读,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诠释。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精仿海晏河清尊,此文创产品装饰技法丰富多样,绘画水平高超,器型制作精美,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整件器物蕴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歌颂天下太平。〔5〕
三、审美情趣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而对审美的研究也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类学对审美问题的研究重点从最初对美的本质特征的界定,发展为对审美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再演变为通过对跨文化审美感知的探询而理解不同文化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与认知过程。博厄斯提出,与具体思想含义无关的形式上的美是最基本和主要的美感,当然,形式常常与不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艺术具有感彩,但内容相对于形式往往是附加的、后起的,并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常常发生改变。〔6〕审美具有主观性,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婴戏图硅胶杯垫,该文创产品以环保创新工艺之姿,将元代磁州窑婴戏图瓷罐,透过全新概念融合东方风格与个性化,经食品安全认证硅胶制成,方便清洗,具独特触感,增添您的个人生活风格,为最佳中华艺术融入时尚的生活用品。〔7〕熟知生活美学的人就会理解,杯垫虽小却会给桌面带来保护,给生活带来方便,其实在很多时候方便就是一种美,加上杯垫本身所带有的婴戏图案,便使此文创产品既有生活美学又有了深层次的文化意涵。
四、符号象征
人类学对象征的兴趣以及在广泛意义上的象征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文化人类学对象征的研究也可溯源到19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初,怀特也对象征文化进行了探索,他指出:象征符号使人类从动物转变为真正的人,而且人所具有的使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在本质上是积累的和进步的。象征符号是人类意识的主要功能,是我们创造和认识语言、科学、艺术、神话、历史、宗教的基础,是理解人类文化和各种行为的“秘诀”。〔8〕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具有典型性象征意义的藏品便成为文创产品很好的题材来源。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精仿后母戊鼎,该文创产品以馆藏后母戊鼎(是目前所知中国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器,亦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为原型,采用现代工艺缩小比例精心制作而成,器形协调、纹饰精美、很好的再现了国宝重器的雄美气韵,是权力与信誉的象征。〔9〕后母戊鼎作为国之重器,以此为依托开发的文创产品便具有重要的符号象征意义。
五、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一样,都主张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正如他最清楚地表达的:“文化功能主义的看法定下了这样的原则:在每种文明中,一切习惯、物质对象、思维和信仰,都起着某种关键作用,有着某些任务要完成,代表着构成运转的整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马林诺夫斯基强调“个人”,他始终对人的本性或他称之为社会制度背后的“心理原则”保持的浓厚的兴趣,而拉德克里夫・布朗则强调“社会”。〔10〕但其二者无论是在社会抑或是在个人层面,都承认了文化所承载的功能。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因其所开发的门类不同,其功能亦会各异。比如服装服饰、文具用品等,除了其所附有的文化含义、文化功能外,其本身就具有使用价值,具有实用的功能。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婴戏图一家亲T恤,该文创产品首先具有实用的功能,本款一家亲女款、男款T恤为均码,和儿童款一起搭配选择成为时尚舒适的亲子装,是居家休闲、出门游玩的上佳服装选择。与此同时,亦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婴戏图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表达了人们祈盼“多子多福”的美好意愿,象征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并寓意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11〕
六、嵌合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的学术辩论声浪中崛起的实在主义学派,是经济人类学界除形式主义学派外另一个人数众多、影响广泛的学派。实在主义学派最突出的特点,是不赞同关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的形式主义看法,而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波朗尼提出了“经济被嵌合在社会之中”的重要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复杂的交织在一起。〔12〕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在合理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单霁翔指出,对于博物馆而言,其责任就是 “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使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相和谐,使博物馆文化与民众文化需求相协调,使博物馆事业与社会进步相统一,使博物馆社会效益最大化。〔13〕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业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荟萃馆藏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金银器、钱币等种类的国宝精华为设计元素,开发了一系列蕴涵着独特文化意味的文创产品,使之成为“流动的博物馆”,真正做到“将博物馆带回家”;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让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平台传播得更远、更广、更久。〔14〕博物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博物馆要突出文创产品的文化意涵,强调其在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动承担起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七、关注异文化
人类学对异文化的关注由来已久,早期西方人类学研究非西方社会,着重研究遗留至近现代的原始文化。西方人类学者研究非西方社会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人类学者来说是异文化。异文化,英文作other cultures,或作foreign cultures等。“异”是与自己相对的,不同于自己的,即the other,译作“他者”。异文化不是研究者本身所源自和熟悉的文化,而是其他族群的文化。与异文化相对,本文化指研究者所源自的、长期生活于斯的本土的文化。在人类学者心目中,“异文化”一词没有歧视之意。〔15〕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耶稣受难记》明信片,该文创产品是根据“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的重要展品之一《耶稣受难记》制作而成,这件展品是美第奇家族和佛罗伦萨市民最喜欢的至圣天使报喜教堂中圣品柜柜门上系列绘画的一部分。这幅绘画清楚地表明了15世纪绘画创新与当时主要宗教团体必须“奉行的”宗教改革之间的紧密关系:直观明了的语言表现了耶稣受难的各个阶段,画面成为向信徒解释《圣经》的符号。这幅展品中对于和谐、透视、明亮空间的新的感受使它的系列叙述变得相当现代和富有现时性。该套明信片印制清晰,让人在愉悦收藏的同时,品味明信片散发出的浓浓艺术魅力。〔16〕 《耶稣受难记》明信片依据作为“异文化”的名作《耶稣受难记》制作而成,显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对异文化的关注,这也对跨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结语
综上,文创产品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业务工作,也是与社会大众沟通的重要方式与渠道,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藏品研究、社会教育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应该大力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而人类学注重对人的全面研究,主张通过文化来研究人性,人类学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有其文化上的共通性与实务操作上的相似性,因此,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和解读博物馆文创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8 .
〔2〕崔延虎.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3〕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253.
〔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5.
〔5〕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6〕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9).
〔7〕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8〕夏建中.文化人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88.
〔9〕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10〕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0-132.
〔11〕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12〕施琳.经济人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16-217.
〔13〕单霁翔.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J〕.四川文物,2011,(1).
〔14〕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关键词:中国,韩国,博物馆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51-02
一、博物馆与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机构,也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提供的教育培训,这是最能体现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的努力的代表性活动,是狭义的博物馆教育。广义的博物馆教育则包含为了提高大众的知识修养而在博物馆内、外举办的各种展示、教育培训、文化活动等一切带有教育目的的活动。本文所说的博物馆教育是广义的教育。
本文将中国山东省和韩国庆尚北道作为比较的对象。山东省是中国第二人口大省,经济发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韩国庆尚北道是韩国第一人口大省,经济实力强大,并且完好地传承着佛教文化、伽■文化、儒教文化,其文化遗产的保有量占全国的20%。山东省和庆尚北道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经济实力也雄厚,在各自国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适合做比较对象。
二、山东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现况
2008年为止,中国共有1722座博物馆,①每7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山东省共有96座博物馆,相当于每98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其中省级博物馆2座,地区级博物馆27座,县级博物馆67座。这些博物馆是指所属于山东省文化厅的省属,市属博物馆。私立博物馆和大学博物馆的大部分因其规模小,藏品少,社会影响力较小,加上统计资料的不足等原因,没有纳入到本论文的研究范围。96座博物馆中,选择已开设网页的13个博物馆为例,查看了其社会教育现况。
表1 山东省13座公立博物馆教育现况②
图示说明:有;无
表1中96座省属、市属博物馆中,已开设网页的博物馆仅为13座,所占比例为14%。生活在网络时代的现代人,需要通过网络及时、随时地获取有效信息,可以说开通网络是向社会展示博物馆的最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也是博物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的手段。
2008年为例,上述13座博物馆除了固定展之外,平均开展了11.2次特别展,其频次是比较高的。开展教育培训的博物馆为8座(43%),开展文化活动的博物馆为1座(7.7%)。其中,长期培训项目为山东博物馆实行的“山东博物馆孔子学堂国学班”和青岛市博物馆的文博夏令营。山东博物馆孔子学堂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办国学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弘扬山东历史文化,培养观众高雅的文化情趣。文化活动为山东博物馆参加的“文化使命青春溢彩”决赛,国际志愿者日等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内容丰富,为博物馆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因活动内容只限于博物馆内部职工和志愿者,没有做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博物馆爱好者的亲自参与,其社会影响力很小。
山东省的博物馆主要通过陈列和特别展来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近一半的博物馆虽然有教育培训课程,但是大部分为短期或一次性的培训项目,长期的培训项目或对外文化活动是少之又少。可以说,博物馆与社会的紧密程度不高,其社会教育功能尚未发挥出来。
三、韩国庆尚北道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现况
2008年12月31日止,韩国共有707座博物馆。其中,国、公立博物馆310座,私立博物馆310座,大学博物馆87座。庆尚北道共有65座博物馆,占韩国博物馆总数的9.2%,在16个省级行政区中排前三位。其中,国立博物馆2座,公立博物馆37座,私立博物馆10座,大学博物馆11座,公立美术馆1座,私立美术馆4座。庆尚北道65座博物馆中,已开设主页的为49座,占75%。选择其中代表性的11座国、公立博物馆,将其教育现况整理如下。
表2 庆尚北道11座国、公立博物馆之教育现况①
图示说明:有;无;——资料欠缺
如表2,庆尚北道的地方博物馆通过固定展,特别展,教育培训课程,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完成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及地区文化空间的作用。11座博物馆(100%)均实行短期培训,10座博物馆(91%)实行长期培训,培训项目亦较丰富。以庆州国立博物馆的长期培训为例,“第57届庆州儿童博物馆学校”,“在博物馆品茶”,“拼图中的新罗故事”,“一家人巡游博物馆”,“对小学,中学教师的进修”,“外国人的周六博物馆之旅”等,其对象包括幼儿、小中学生、教师、志愿者、专业人员、社会群众、外国人、家长等各阶层人士。文化活动非常丰富。电影赏析(国立灯台博物馆),博物馆庆典(庆山市立博物馆,大伽倻博物馆,文庆陶瓷展示馆),音乐会(东里木月文学馆),群众性民俗游戏(国立庆州博物馆)学唱童谣(安东民俗博物馆)等活动,使人们自然而然地亲近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也成了人们学习鉴赏,休息娱乐的场所。
四、山东省和庆尚北道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现况比较
近年来,国际社会把终身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法律形式把博物馆确立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阵地。中韩两国也不例外,博物馆不仅在数量上还是在社会作用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下面来比较一下中韩两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现况。
其一,中国的博物馆资源太贫乏,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持续地关注和投入。
表3 中韩两国博物馆现况②
表4 山东省和庆尚北道博物馆现况
如表3、表4所示,韩国及庆尚北道的博物馆数量从比例上明显大于中国及山东省的博物馆数量,其博物馆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中国的博物馆从其数量上就相当贫乏,这是政府部门通过持续的关注和投资来急需改善的问题。
其二,山东省博物馆主要通过固定展示和特别展示,庆尚北道的博物馆主要通过展示、教育培训项目、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
山东省博物馆中,开设主页的13个博物馆,2008年平均进行了11.5次特别展示,远多于平均举办2.1次特别展的庆尚北道的博物馆。但教育中占核心位置的教育培训项目上,山东省比庆尚北道少很多,尤其是能够挖掘和培养“博物馆迷”的长期培训项目,山东省只有2座博物馆(15.4%),庆尚北道是10座博物馆(90.9%)。文化活动的举办情况亦如此。山东省博物馆中的1座博物馆(7.7%),庆尚北道博物馆中的11座博物馆(100%)开展文化活动,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庆尚北道博物馆在做好搜集、展示、研究的基础上,为努力成为社会教育机构、地区文化空间而做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关键词:博物馆;雕塑;意境;诉求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36-02
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作为一个衡量艺术美的标准成了东方艺术生命的源泉。“意境”的提出始于佛学术语中的境和境界,用于绘画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艺术来源于民间,有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前的原始状态,在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综合了许多人的想法、要求、感觉和记忆,通过分解、组合、再分解、再组合的不断试验下,将感性认知以理性的表现手法显现出来。介此,将以感性思想为特征的虚幻的、抽象的、琢磨不定的“意境”通过各种艺术的表达媒介,以立体化、具体化、实体化的造型艺术,即实物展现于大众的眼前,使抽象的主题思维以具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回归到大众与社会之间。
一、雕塑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常常决定了一件雕塑艺术品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情感。从情感的激发,形式的追寻到雕塑艺术作品所包含的境界或是精神的呼之欲出,都是艺术家在为大众打造一件精美艺术品所经历的内心感受同外界环境或某种表象相互吻合的一个过程。对雕塑艺术创作来说,外界环境和时代特征都是一种表象,雕塑艺术家所创作的雕塑艺术品所给予大众心灵上的感悟才是这件雕塑作品赋予公众的真实实质。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分支,是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视觉与触觉相交融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的艺术表达方法,是雕塑艺术家表现雕塑所包含的精神上的诉求。它涉及心理、情感、思维、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以其纯熟的表现风格、丰富的寓意内涵成为展示文化的语言。
作为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雕塑作品,是展陈空间在博物馆内部的延伸,是一种主题内容与展陈空间的媒介,体现出展陈空间中的整体景观形态的连续性。博物馆陈列艺术表现手法中常用于纪念意义而形成雕塑作品的艺术表达语言,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观赏性和教育性。它将自身的硬质材料、三维艺术、鲜明个性及丰富情感等特征融入展陈,在丰富主题内容,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延伸主题内涵,以最少的元素突出一种解构的过程,形成具有寓意的符号再生。
雕塑作为博物馆展陈艺术创作中视觉上的一种三度空间,其最重要的语言是雕塑的体积。雕塑艺术家在尊重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寄物传情的创作立场的同时通过雕塑艺术品来丰富展陈手段,烘托博物馆思想,延伸主题内容,再现时代特征,通过雕塑的体积以及体积上的抽象变化来把握雕塑整体的形象美,并在表象的基础上传达出雕塑的精神诉求。随着博物馆文化的不断发展,雕塑艺术承载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之意”在展陈空间的继承和发展,温故而知新,推陈而出新。
雕塑作为博物馆展陈空间中具有视觉艺术效果及触觉表现属性的艺术作品,是一种主题意识的再创造,是一种对主题文化的重新审视理解。它以浑厚、充实以及体块张力的实体性为特点,讲究气韵、气势,注重内在力量的刻画,侧重雕塑团块结构的空间关系,对展示内容的表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选择、组合、强调乃至变形、夸张、移位与再创造。这种“以景还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雕塑的“意境”中体现了一种与展陈空间共存的理念,在深度刻画主题内容的同时给社会大众的审美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给人的情感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兴奋感,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平衡和慰藉。
二、博物馆雕塑作品是生活的创造
博物馆展陈空间内,雕塑之所以能快速地吸引社会大众的关注度,是在于它生动的造型,夸张的表现手法。雕塑的意境不是一种单纯地利用不同层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种解构思想,是一种深层的创构主义。例如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中的一组雕塑《群雕:武同儒指挥的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这尊雕塑所反映的是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英雄形象。这组群雕艺术注入了雕塑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作者以雕刻艺术的手法将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历史时代背景融合在了这组群雕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神态下,作品蕴含着人民大众不畏险阻的英雄精神,显示出力量巨大的革命理想。这尊雕塑的精神之所以触动人心,是雕刻这尊雕塑的艺术家对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理解并使之成为大众对英雄们钦佩之情的化身。这尊雕塑的意境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当年的时代背景,以重意念、重神韵的审美观念,在符合大环境的前提下,超脱出历史时代所给予这尊雕塑的枷锁,巧妙地运用人物的造型和神态,以简练、古朴、率真、诚实的手法,经过高度的提炼,传神地将这场斗争以人物形象描绘出来,使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点明主题,升华主题。
雕塑是一种再创造,它所要向社会大众表达的情感一般是隐秘的,使参观者感受到雕塑所赋予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所提出的“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1]。在雕塑艺术的范畴中,也可以引用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的经典理论,将所表达的主题中繁杂的部分剔除,使雕塑所蕴含的精神以及情感留在创作中的一笔一画上,以少概多的形式表达作品丰富的内涵,使雕塑艺术品既造型鲜明而又不是一览无余。
在当今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中,雕塑艺术品的展出已经成了一种导向,大众群体对视觉艺术的看法也在逐年的产生变化。存在于博物馆或其中的雕塑不等于大众眼里的世俗艺术,它并不是一种平庸的,独立的,而是承担起了一种对于历史及文化的认同感的责任。作为博物馆中的雕塑作品,它拥有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语言,与它仅作为纯欣赏类的雕塑艺术作品的表达语言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雕塑作品所要展现的不仅是雕塑本身的艺术充实感,还要引导出对大众心理的“充实感”[2]。
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与中国古代的关于美学的论述在雕塑艺术上有着较为贴切的描写和详实的互动,造型、神态及动作之间的联系能够激发出我们的审美情感。雕塑艺术作为“再现性艺术”[3]的一种,是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一个纪念馆的主导性格和人文精神,使纪念馆的展陈空间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内容和意义,具备了双重性能。因此,雕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中展陈空间设计上的空间面貌,是整个纪念馆空间的凝聚点。
雕塑是一门三维艺术,但是,在纪念馆的空间布展中,雕塑作品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艺术品,它自身的三度空间已微不足道,一件雕塑作品在馆内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它能否融于与周围展区相关联的结构关系。雕塑、陈展环境、参观者、历史背景等元素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使雕塑的造型、材质、颜色发生了质的突变。
在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陈展设计上,雕塑作为展览唯一的可触性展览品,以“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基础,配以雕塑艺术家不同的情感及雕刻艺术手法,注重造型与环境的融合,雕塑人物精神本质的挖掘,使人的情感自觉地融入雕塑作品之中。例如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谷牧的雕塑,作者对其的造型与神态做出了正确的把握和创作,利用雕塑的材质品性、雕刻手法与所要雕塑的谷牧同志的形象的气与体的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了雕塑的生命活力。这尊雕塑以具体的形态、线面进行有机地整合,去掉繁杂的衣服纹理,以粗广的雕刻手法较好地处理了材质的刚与柔,节奏的缓与急,肌理的粗与细,借以其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平衡,使这尊雕塑得到了参观者的认同与赞赏。
在博物馆或是纪念馆陈展空间中的雕塑欣赏者通常是人民大众,馆内雕塑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诉求就是要走向社会,贴民百姓。这种雕塑则更注重的是与参观者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一件馆内雕塑作品的好坏,绝大部分是取决于它是否能被普通百姓接受,如果一件雕塑作品设计手法和技巧再高明,社会大众不理解它所要表达的寓意,那么这就代表着这件雕塑在馆内并没有起到一种好的宣传馆内思想的意义,这就说明了这件雕塑艺术品它只限于它所在的艺术品的象牙塔中,没有形成一种有助于融合馆内特质文化、品味以及功能性等综合元素为一体的馆内景观环境。
依附于馆内人文历史背景而存在的雕塑作品,是根据特定的馆内文化、人文习俗、宣传思想和情感寓意来创作设计的,注重雕塑作品自身的造型形式与馆内历史文化的衔接、对应和互补,使博物馆或是纪念馆所要宣传的思想通过雕塑作品得以延续和连接,给予参观者情感上的震撼,还原历史文化的深度与宽度,激发社会大众对革命历史文化的关注和记忆,是参观者感受到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亲和力与归属感。
雕塑能够强化馆内的环境特质,它所传达的文化意义能够比较容易地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与联想,使陈展环境、雕塑作品、历史文化、思想情感形成良性的互动,激发馆内环境和内容的生命力。
在当今这个发展的时代,我们已经不能去探索前人对雕塑艺术注入的情感,也不可能像雕塑大师那样情感共同而专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使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变得较为复杂而多元。因此,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已经完全不同于前人。杜桑说过:“你能学到高超的技巧,可你学不到创造性和想象力,艺术创作中个性是很重要的,失去或淡化艺术创作的个性,其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原创性和生命力。”[4]
馆内雕塑作品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与馆内整体环境和革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交流的展览品,具有与公众产生亲和而积极的对话的品性,建立起了与公众亲和、密切的交流关系,使社会大众在馆内的参观上的主客体关系趋于淡化,并与环境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它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任务的纪念、时代观念的象征或是文化传统的隐喻来表现出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大体精神上的某种内在的联系。总而言之,雕塑是一种公众性的生活艺术,它对塑造馆内环境的体态特征和人文环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斌.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解析贝聿铭的建筑设计[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周阿成.雕塑的“充实”感[C].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师学术论文集年,2009.
关键词:博物馆;适宜业态;文化产业链;发展策略
1 研究背景
博物馆代表着当地历史文化风味,其塑造的地域文化舞台为各城市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随着博物馆不断发展以及各方面的职能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的运营模式,维持自身持续良好的发展循环、平衡文化本质与商业营销之间的天平是博物馆发展需要深入探讨的。因为博物馆无法忽视市场经济作用,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潜在条件建立造血机制,而造血机制的建立不是简单的把博物馆与商业摆放在一起,而是应该选择适宜业态与博物馆结合。
2 博物馆建筑发展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博物馆建筑有将近2300个比起1989年翻了将近3倍。但是博物馆还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保守模式导致其运营能力和自身独立性差,多数博物馆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调查显示除了一些知名博物馆如故宫、上海博物馆等运营较好,其他博物馆均走下坡路;2009年,南方日报报导广州市博物馆这座曾经号称“华南第一”的博物馆居然发展停滞、逐渐没落,2012年华商网记者实地走访西安半坡博物馆,发现该博物馆游人稀少、无人问津。这与笔者调研也高度吻合,笔者调研的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但根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天只有100~200人来参观。博物馆整体上呈现出衰败的迹象。
3 博物馆建筑困境的原因
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博物馆发展停滞的原因是:①博物馆为非营利性的,从而博物馆在经济上受到极大限制;②博物馆一般把选址定在城市近郊区或远郊区;③博物馆缺乏先进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这些方面都阻碍博物馆的发展。
3.1 经济方面的制约
博物馆过于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导致其社会化运营程度低,运营管理受政府控制。而政府对博物馆拨款仅考虑其正常维持,多数博物馆也是政府给多少钱,做多少事。经费有限导致馆舍修缮、设备更新、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运营和发展必要的环节都受到限制。如笔者调研的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主要展出全省26个民族的各类文物。然而博物馆无法做到经济上自给自足,加上年代久远、设施老化、管理方式滞后等原因,博物馆的访客逐年减少。
3.2 建筑选址与到访率
传统的博物馆发展模式是独立建筑用地、独立建筑体,低层建筑。但是在现代城市中都以商业、办公、居住、娱乐为主导,这些占据了城市中心。在符合市场经济前提下,博物馆只能建在一些偏远地区。然而这些地区交通不便利性、周边人流量少导致博物馆使用率低。除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博物馆,普遍地呈现出门庭冷落的景象。截至2009年北京博物馆分布统计,其中位于城区的约占总数的41.9%,近郊区约占总数的37.2%,远郊区约占总数的20.8%。位于市区内的占总数四成的比例,因此市民想参观更多博物馆就不得不长途跋涉地前往。
3.3 管理体系与服务意识
现代多数博物馆由政府包办管理,盈亏也由政府承担,导致博物馆管理团队很难实施合理的资金运营,以妥善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同时管理团队没有考虑博物馆特殊性,很难制定有效措施管理博物馆,导致博物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低下。
总之,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博物馆要摆脱困境就必须从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上找出路,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同时重视博物馆优化改造和造血机制的建设。
4 业态延续博物的意义
博物馆使命是为公众提供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然而生存还是发展博物馆都需要资金,经费不足阻碍博物馆的发展。自从国家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政策,为博物馆带来人气。因此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珍贵的馆藏资源,挖掘市场潜力;把一系列与博物馆紧密相关的业态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增加外延和补充性商业,建立造血机制形成一条文化产业链――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4.1 业态延续博物的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开发能促进博物馆的发展,但是博物馆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资源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链。对此先要有整体观,掌握本馆的资源优势。通过对文化的集聚和培植,然后进行文化的释放。文化产业具有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的特征,所以不可能齐头并进,而需采取重点突破战略。按照市场要求,结合博物馆本身的优势,开发与博物馆结合比较好的商业。其次在向纵深化、立体化发展,形成一个“微型产业链”,以此来扩大博物馆的整体效益。
4.2 博物功能与业态结合
大唐西市建立在西安市,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型商贸、文化主题区。大唐西市分为九坊,第一坊为商贸大观、第二坊为金市广场、第四坊为文博天地,设有大唐西市博物馆;第三、六、九坊为丝绸之路风情街区,第七、八坊为国际古玩城。博物馆是展现盛唐商业文化、丝路文化的主题博物馆,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起点、盛唐文化等元素。而第三、六、九坊的商业街区则是结合博物馆里面展现的丝路文化历程,使市民和游客在购物、旅游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唐文化气息和丝绸之路的历史同时延续了博物馆的博物文化。由于商业的带动、交通的便利、人气的聚集,博物馆影响力提升也体现了其商业价值,达到了“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局面。此外笔者曾参与的实际项目昆明市前兴路商业文化中心――玉石综合商业与玉石博物馆设计。初次与甲方接触时,我们就提出博物馆应该寻求与商业之间平衡发展的观点――业态延续博物功能,这一观点打动了甲方,改变甲方想把博物馆作为商业噱头的初衷。在这过程中,笔者领会到博物馆应该根据展品差异,寻找本身特点,结合适宜业态,形成串联的文化产业链。
5 总结与展望
考虑周边环境,将一定规模、业态丰富的商业融入博物馆中――适宜业态延续博物功能,商业反哺博物馆的模式是市场经济形势下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业的融入,给博物馆带来先进的商业化运营和管理模式,提升博物馆建筑整体竞争力。多元化商业拉近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博物馆与商业的结合,适宜业态延续博物的同时其他补充性的业态――餐饮、影视等也为建筑群带来人气,丰富博物馆的功能,形成文化产业链为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支持性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王际欧.浅析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特征、结构与开发策略[J].中国博物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