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传播范文

跨文化传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传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传播

第1篇:跨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

1什么是全球化

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指的就是“某地发生的变化会受到其他地方发生变化的影响,或反过来讲,某地发生的变化对其他地方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此种影响将全球各地区有效的联系起来,并在全球范畴下不断加强互相间的影响”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得以迅速发展,逐渐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总的来说,全球化是一个多元化的理论,它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全球化。当前,国际上对于全球化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全球化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与进步,使人们能够分享全球化下的发展成果;与之相反,有些人的观点则是,全球化会给某些落后国家与地区带来文化上的灭绝。实际上,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探讨各民族文化的传播,我们要追寻的最终目标是:既能充分发扬全球化的共享优势,又不会失掉各自民族文化的唯一性。

2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

当前,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化,或者说是美国化。比如,麦当劳等洋快餐在美国就是一类垃圾食品,但在我国却大受欢迎,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群体。对麦当劳等的喜爱,实际上类似于符号消费,已成为部分人士个体身份的象征。此外,好莱坞电影在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留学热及不断热炒的洋节热等都是西方文化向国内蔓延的表现。当然,我们欢迎文化上的交流,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国给西方传递了哪些文化。事实上,西方对我国还有许多误解,许多人眼中的中国仍是贫穷落后的代表,国人仍然愚昧迷茫,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一直存在。2008年奥运圣火的传递遭到干扰,国外某些媒体对的歪曲报道都是证明。这一方面是与西方自由主义的文化特性有关,但在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文化传播的不公平、不对称。国内当下所遭遇的西方文化侵袭,在发展中国家极有代表性。实际上,某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境遇也并非都是那么乐观,比如加拿大就担忧美国的博得书店(Borders)会放置较少的加拿大文学书刊,阻挠其进入加拿大。法国一年要花费巨额资金用在本国文化产业上,聘请上万名文化职员,以维护并增强自身的文化观。韩国、巴西等国要求本国生产的影视作品必须包含一定的本国内容;西班牙等对影视产业也有类似的限制。

3文化全球化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面对文化全球化,某些西方学者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虽然有些论述是在掩饰“西方文化入侵”的事实,但部分看法也有着一定的道理。美国学者泰勒•考恩(Taylorkorn)的观点是,所有成功的文化都有着综合性的特征,正是在持续地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发展下,文化才能历久弥新,而不是变得越来越封闭。将文明同外界完全切割开来,固步自封,最后损害的只会是文明本身。然而,在文化传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必然需要面临更大的挑战。此外,“民族文化”这一定义也是值得思量的。“民族文化”是基于“民族国家”来讲的,而今天世界上的国家,除了朝鲜、韩国以及日本等少数几国是某种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大多数的国家实际上早就不是民族国家了,像中国就属于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那么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到底哪一民族的文化才是代表本国的文化呢?所以,今天不断强调民族文化的原因,就在于国家在地缘政治上的某种认同。约翰•汤林森(JohnTomlinson)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有着一定的普适价值,传播的力量也就在于此。人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更是有着极强的自我反省意识。对于处于弱势的国家来说,他们的文化对外界文化侵袭的抵抗力,要比大多数的媒介学者的想象高出很多,而有些学者事实上过于夸大了文化帝国主义入侵的严重性。以上论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会造成文化的同一化,也给各国人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多样性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某些学者的“地球村”设想,在文化上或许正在成为现实。

4中华文化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构成,它与各类信息的不断流动、分享以及互动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与不同文化情景下的群体之间出现的文化传播与人际往来,以及各种文化元素的散播、渗入和移动相关。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与跨文化传播息息相关,它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混合在一起,是人与人、国与国间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英国学者罗素(BertrandRussell)认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发现,“符号的意义会受到主观的干扰,尽管主观上的看法每个人都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有其同一性,由于这种感受是对于符号而言的,而符号的含义,仅会在文化人群互相认同之下才会形成一定意义,也即是‘相互主观性’”。这样看来,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要怎样去生成“相互主观性”呢?本文认为需要在如下几点努力。(1)打破当前的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对立的局限,既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走向极端,而是以开放的视角、宽容的胸襟去面对、解决中华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遭遇的各类问题。全球化是时展的需要,否定它就是与外界社会自我隔绝。在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加准确的去认识自己。文化传播绝对不是谁压过谁的问题,而是怎样实现共同发展的问题。(2)文化心态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重大,不过因为它的隐藏属性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萨缪尔•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ClashofCivilizationsandtheremakingofWorldOrder)一书中阐述到,文化传播当下所表现的局面,是因为各种历史上的原因,西方文化在全球文化传播中长期以来处在“文化施动者”的位置,其他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处在“文化受动者”的位置,受动者面对施动者常常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2008年,国外某些媒体对的歪曲报道曾导致全球华人的强烈反对,人们的爱国心当然值得赞扬,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化自卑感。从本质上讲,我们反对西方媒体是想要获得西方文明的认同,但当我们想要获得他人认同的时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文化上的不对等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方面的自信也要不断成熟起来。(3)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被提出以前,就一直存在着,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以往的典型案例中寻找正确的文化传播之路。历史上,文明的交融或形成即是在不断地冲突之中得以发展的。作为文明载体的民族的生成也是在冲突中实现的,或者说在冲突中演化而来。中华民族正是由炎黄两族的冲突而来,而炎黄两族也是在许许多多的原始部落的发展中形成的。此外,民族认同感非常强烈的犹太民族,在其出现时也经过了多个血统的冲突与融合:古时候的叙利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各种文化的大熔炉。从历史长河中来看,面对文化传播中的各种冲突,不应该只是觉得多么纷繁复杂,而要用开放、宽容的心态去观察、理解。

5结语

总的来讲,对于文化全球化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因此就完全否定全球化却是不对的,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认为:“推崇一种唯一性的文化是灾难性的。”实际上,文化全球化最终带给人们的将会是多元化的文化情景,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也会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呈现给世人,更会以其独特魅力受到欢迎。

参考文献

[1]王鹏,石鹏飞.论跨文化传播中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空间的拓展[J].知音励志,2017(01).

第2篇:跨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跨文化传播就是孔子学院里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是好莱坞制作里出现了《功夫熊猫》可爱的身影,是越来越多的金发碧眼穿着旗袍或唐装喝着龙井听着京剧;跨文化传播,就是在这全球化造就的“地球村”里,在阿姆斯特丹看到摩洛哥女郎耍弄泰拳,在美国品尝到爱尔兰式的美国硬面包圈、中国式的墨西哥玉米卷以及狂欢节日的印度餐,墨西哥的女学生穿着希腊式的罗马古典服饰跳着西班牙民族舞蹈。

出于需要理解与被理解的心愿,出于对“软实力”巨大威力的认识,出于发展与和谐的动机,跨文化传播在“地球村”得到了相当大的认可,但总有一些错误观念和意识在文化与文化之间筑起了高高的栅栏,让不同的文化在“跨栏”的时候气喘吁吁心力交瘁,没有刘翔的潇洒也没有罗伯斯的霸气。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谱系们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者,都用“我是他非”牌偏光镜去观察对方,东方的偏光镜里显现出的西方是“鬼子”是“生番”,西方则感叹东方“未开化”,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彼此的“文传”道路曲折艰险,“武传”路径似乎显得开阔而畅通些。

有着五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漫漫的历史河流中曾一度是主动跨出去的一方,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玄奘印度取经,我们跨的何其豪迈!但近代以来,以《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架起“智力的大炮”为开端,中国文化一直处于“被跨”的地位。这样的文化休克让“智叟”有些压抑有些恼羞,面对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潮流,担忧也排山倒海般袭来:闪耀着东方文明之光的“文化版图”在“殖民化”式的传媒过程中渐渐失守。

为跨文化带来的利益而欢欣时,又有一种被“超越”的文化酸楚,跨文化让中国文化既爱又拒,想拒又盼。有些学者把跨文化传播视为“文化侵略”和“文化征服”,担心文化交流带来文化的吞并导致世界文化一元化,担心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美国化,因为一些事实总是刺激着他们的眼膜和心灵:人们讲着带美国口音的英语谈论着“村里”的昨天今天明天,人们穿着李牌牛仔裤蓝哥牌衬衫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人们用微软浏览网页关注CNN的新闻,人们因为《2012》担忧世界末日是否真的到来,因为《阿凡达》充满了对不可知未来的迷惘和向往……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中国在世界上广泛结成不是同盟的“文化同盟军”,联合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共同与美国文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文化较劲,谴责好莱坞在全球的文化霸权地位,批判其“堕落的”文化价值观;凡是批评美国文化的学者的观点和身影都经常见诸于大陆媒体,如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家萨义德、斯图亚特·霍尔;如“文化霸权”学说的葛兰西提出“单向度人”的马尔库塞等。

消除跨文化传播中的傲慢和偏见情绪,最重要的是要对跨文化传播有正确的认识。

1959年,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

2005年10月20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公约确认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征”、“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彩的世界”。

跨文化传播不是竞技场,没有胜负之分,交流不是为了谁消灭谁,不是为了同质化一元化,而是为了一种有效融合,为了相互理解,为了多元和丰富多彩,说到底就是为了共同的发展以及世界的和谐。

伦理合法性的跨文化传播,强调每一个传播参与者的主体性地位,也就是在交流中有自我,有接受也要有坚守。如果某一文化体系作为整体受到异种文化的侵凌与支配,其文化中人将会陷入两难境地,要么附庸外来文化的影响进而沦为异己中心主义者,要么强化自身的种族中心主义倾向从而滑向原教旨主义者。异己中心主义者实际上既隔离于其本土文化,又因为其对于外来文化内在精髓的疏离,以至于难以获得外来文化的认同,这样,他们最终只能成为某种无根的文化漂流者;面对异种文化侵凌与支配挑战,原教旨主义者为了固守其文化领地,必然努力从其文化体系中剔除一切与外来文化相同甚至相似的价值判断与生活方式,从而导致其文化体系中一切具有现代性特征或人类普遍意义的文化素质被清除,其文化中人最终会演变成某种具有反现代反人类意味的本土文化偏执狂。我们不想做个无根的文化漂流者也不要成为文化偏执狂,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跨文化大众传播达成不同文化谱系的和谐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相互从对方文化中吸取思想性精华,从而达到本土文化的意义增殖与其文化中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跨文化传播不仅强调接受,也应注重坚守。

我们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历史遗产和进步文化呢?还是那句话——批判地继承,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历史堆积中,清理出可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厦使用的精华部分,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生机与活力,赋予其新的历史内容和时代价值,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

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时尚”的攻势下,在学校升学率的重压下,对于我们的青少年来说,《论语》只是考题,戏剧像催眠曲,民族风俗繁琐费事……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亲爱的父母们,当你们宠溺地看着孩子吃完麦当劳,牵着他们的手从《阿凡达》的潘多拉星球重返地球以后,是不是该跟他们说说那些很久远的故事,说说屈原,听听《高山流水》,下下围棋,登长城,或者走敦煌。学校,不是制造考试机器的工厂,学校教给孩子的是应该是科学知识和为人之道,重视孩子的人文素养培育和个性化发展,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孩子们领悟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

现代社会越来越凸显着政府发挥文化职能的重要性,政府在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建立文化产业的宏观体系方面,具有核心作用。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应制定出科学的政策依据实现文化继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跨文化传播的语境相协调,用传统文化中积淀的精髓提升现代生活的品质。政府在文化投资方面应扶植文化研究机构,积极开辟学术论坛,奖励学术科研成果。

现代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传媒可以施展其力量,将传统文化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渗透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百家讲坛》里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拨开迷雾正说清史,于丹诉说《论语》心得,或许有争议之处,但确实激起了观众对祖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兴趣,勾起了重读历史了解历史的渴望,正如易中天所言:激起大家的兴趣,他们再去读书,这样我们的历史不就传承下去了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就得到弘扬了吗?《国宝档案》通过一件件珍稀文物的呈现,给我们再现了一段段感人历史。从《百科全说》里我们适当地知道了一些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这样的节目形式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有益的,希望其不会被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选秀节目肥皂剧过分排挤。

参考文献

①李建中 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②单波、石义彬 主编:《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③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

④刘洪,《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三个悖论》[J].《求索》,2007(7)

⑤黄向阳,《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J].《社会科学家》,2007(1)

⑥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⑦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等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跨文化传播范文

(一)传播者:美国电视台、编剧。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首先应该提及的就是信息传播者,大多数学者在美剧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都有分析两大重要的传播者群体,一个是美国电视台,一个是美剧的编剧团队。很多观众之所以坚持看美剧也是被美剧的剧情所折服,这其中很大的功劳都要归于编剧。有学者指出,美国电视剧的核心就是编剧。在美国,一部电视剧的编剧往往都是团队作业,分纵向、横向好几个层次来创作剧本。美剧生产的分工非常明确,编剧团队中每个人的负责部分也各有不同,比如主笔设计情节、提纲作者编写提纲、对话作者撰写对白、总编剧汇成脚本等等。

(二)传播途径:网络。美剧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是美剧实现跨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保障和支撑,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依赖的主要传播途径也是互联网。尽管从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来看,美剧是最先经由国内的电视台引进的,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网络已经取代电视成为美剧跨文化传播的首选途径,这也是众多学者认可和不断探讨的观点。也有学者指出,网络之所以取代电视成为美剧跨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跟中国电视媒体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国内的电视台在引进美剧之后,通常会对美剧进行比较深入的二次加工,而网络中传播的美剧几乎不会对美剧本身进行更改,只是由字幕组为对话配上中文字幕,受众可以看到完整的剧情,而且得到最纯正的语音享受。

(三)受众:青年、白领。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之所以能成功,与受众的接受程度密不可分。关于美剧传播的受众分析,国内学者基本集中于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方面是作为传播接受者的观众,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学者大多会分析跨文化传播的受众接受能力,尤其强调语言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以网络受众为主的美剧受众,网络受众特征符合美剧观众的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异文化的水土不服。

(四)传播内容:价值观、营销渠道与制作模式。美剧的日益火热也使得国内的传播学者不得不开始探索美剧传播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学者们普遍认识到,美剧传播不仅仅是简单的剧情传播,更是一种价值观、美国观的传播,而且美剧在其迅速发展的传播过程中也向受众展示了其传播优势,包括美剧的好莱坞式投资与营销渠道等。除了剧情传播的价值观之外,美剧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透露出来的投资模式、传播模式也是值得研究的。张萍在《跨越文化障碍——美剧风行全球原因分析》中列举了美剧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好莱坞式的商业投资模式,美剧的制作可以说是沿袭了其电影制作的大手笔模式,如《迷失》一集的制作成本高达500万美元。

(五)传播效果:文化折扣、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关于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增强了全球文化间的影响和渗透,推动了跨文化传播的大发展。美国通过美剧的跨文化传播,试图向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输出美国式“自由民主”,宣扬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美剧也就成为美国实现其文化霸权的重要途径。

第4篇:跨文化传播范文

语言与思维、文化的关系探讨由来已久,早已不是新鲜的研究课题。语言作为人类早期生产实践活动的认知结果,是人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符号化成果。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在他的《美学四讲》也谈及“语言确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类整体性的事物。”可见语言在人类所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而所有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研究往往归宿于语言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衍化。最早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说过:“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1]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精神产品以及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从这一点出发,语言自然包括在文化这个范畴之间,然而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又是文化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最重要的载体,是文化的反映,同样对于文化、文化理解、文化传播也具有反作用。Sapir在50年代提出了语言相对性理论(linguisticrelativity),即我们所说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他认为:语言影响着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语言怎样描述周围,我们就怎样看待周围;因为世界上各族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因此,语言可以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同时,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也是相对的,结构差异的存在说明它所反映的对世界的认识的差异。由此可见,语言在沃尔夫的假设理论中占据绝对先导的地位。众所周知,语言与思维谁在先谁在后,即谁决定谁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问题之一。然而可以考证的是,在人类产生的原初阶段,一切思想、思维都是无从落脚,无法寻得的,只有语言或者说是言语的记录是追溯一切思维和存在的唯一证据。因此,在萨丕尔的观点中,语言界定着我们周围的世界,也限定了我们的思维,即我们的思维都是语言性思维,脱离了语言,思维也就不复存在;而语言对于外在世界的描绘和界定又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观念,进而影响着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看法。思维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而行动是我们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沟通途径。西方社会一直以来相信概念与现实世界存在直接联系,因此,真理寓于客观世界之中,人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真理,犹如按照正确的顺序移动一块块岩石一般,真理会被从岩石下挖掘出来。[2]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文论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把语言分析、结构分析作为认识文本,进而使其成为获得真理的唯一可靠来源。历代崇尚科学主义的文论家都是不折不扣的语言学家。

二、外语习得与跨文化传播

外语学习与跨文化传播的必然联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说明。首先,回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层面。当我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必然要了解这一语言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目标之一,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也必然要了解、研究目的语的文化和思维。反之,提到跨文化传播就不能逃过英语这一“障碍”。在当今世界的文化和经济活动中,英语因其特有的强大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而成为最为强势的交流语言。因此,任何一个跨文化研究的课题都会把英语视为“不可逾越”的语言与工具。正如盛炎在《语言教学原理》中提到第二文化学习时说的,“人们在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中,己经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形成一种自我疆界(egobuondaries)”,“学习第二文化的目的在于超越这种自我疆界,或者说扩展这种自我疆界,消除两种文化接触时所产生的障碍,使自己处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位置和思路中。”[3]其次,从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当前跨文化的研究现状来分析。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也译作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对文化疆界跨越基础上的对文化深层结构的研究和介入,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组织的相互交流、沟通、融合的过程。广义的跨文化传播不但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还指任何两个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流。因为,从文化这一概念出发,任何两个人在文化方面都是不同的。然而从国际交流的现况和常态出发,通常把跨文化传播这一概念限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传播。从目前我国的跨文化研究现状来讲,绝大多数的研究重点在于外国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方面,例如,语言与交际、中西习俗对比等等。[4]由此,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跨文化研究的内容和现状出发,可以看到外语教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必然联系。

三、对于跨文化传播的一种再认识

在当前我们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大对外传播力度的背景下,有诸多的研究者们呼吁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加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材料,增加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等等,这对于国际社会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跨文化传播与交际研究就其应有的意义来说就应该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和沟通也必然是双向的、平等的。在了解目标语及其文化背景,并对其文化特征进行阐释的同时,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传达自我的意志,这是交际与传播概念中的应有之义。

(一)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启示

从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出发,可以这样去了解语言与文化、思维的相互关系:不是文化、思维决定了语言,而是语言作为起点,记录并界定了思维,进而影响并定义了我们周围的世界。如果把语言当作我们思考的工具和起点,那么它也会成为我们思想解构的框架和规则,即我们一切的思维活动都逃不脱语言的结构。当然,作为外在环境的文化和人的主观意识,也必然会对语言产生影响。因此,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它在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传播和一种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的身份认定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当我们在使用一种语言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语言所代表的特定的文化、思维的影响。按照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学说,当我们使用或学习某种语言时也必然“受控”在其特定的语言思维的框架下,或者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跨越自身所在文化的界限,用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和语言作为交通的工具。

(二)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分野

从理论层面来讲,学界对于跨文化研究诞生以来形成的不同理论分野也作了界定。通常我们所讲的跨文化交际或曰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属于“介入型”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对文化疆界跨骑基础上的对文化深层结构的介入,是在国家、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传播语境下,对文化他者(Other)的双向深层介入认识和传播。[5]即在不同的文化疆域或界限存在的前提下,试图跨越或者超越这种文化间的障碍,以一种介入者的身份对其他文化进行认知和解读。这里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于目标文化的认知和解构,其次又需要将其归入“本土文化”这个框架之下。因此,可以预见,对于文化他者(Other)的深层介入和研究将是跨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EdwardHall开创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这一研究领域的背景和原因分析。所谓跨文化交际,它的出发点和所关注的问题就是在美国这一多种族、文化共存的“沙拉碗(SaladBowl)”大环境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能够做到互相沟通、相互理解,又如何能够在这样一个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一种新的文化融合,从而形成新式的“美国文化”。从这一跨文化交际的历史目的出发,可以得到一个提示:我们的跨文化交际不能仅停留在对于中西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对比研究中,而是应该从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出发,研究不同国家、文化间相互理解、沟通的方式方法。或者说我们应该把对外传播这一课题归入一个方法论研究的“正途”上来。跨文化研究的学者应该更多地从传播的策略、方法入手,研究如何实现文化间交流这一最终的目的。

(四)当前的历史环境

最后,从我们所处的历史现实条件着手。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被国际世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遭受着来自美国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怀疑和诟病。在国际话语体系中,我们还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经济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之间的不平衡状况,究其成因,有历史、经济、意识形态等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仅仅是靠一种传播内容的更新和堆砌,或者是迫不及待的“倾诉”来解决的,而是在了解传播规律和文化差异性的同时,探索一种更有效的“语言体系”,并在不断更新的语言体系和传播策略基础上塑造更加符合国情的健康的、积极的国家形象。

第5篇:跨文化传播范文

一、个人系统

个人系统包括在一般社会意义上,个人所拥有的有助于成功互动的特征。斯皮茨伯格在他跨文化交流的个人系统里,提出了三个命题:一是交流者的动机增强,其交流能力也随之提高。二是有关交流的知识增加,交流能力也随之提高。三是交流能力随交流者技巧的增加而提高。

(一)观众有接受美剧的能力

在我国,美剧的观众多为高学历、高智力的人,他们对缜密的叙事逻辑和精巧的故事结构有一定理解能力。《越狱》、《犯罪现场调查》等美剧的剧情都极为严谨,极具智慧性,就连《绝望主妇》这样具有喜剧感的家庭剧都贯穿着悬念和埋伏。美剧迷通常是与时俱进的学生和白领,他们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对新媒体的掌握能力。

(二)观众有观看美剧的兴趣

从受众心理结构上看,美剧迷都有对新颖奇特信息的好奇心理。他们希望从新环境里获取信息并加以验证,随即向身边人推广得到自己认可的信息,进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因此,他们会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与人交流自己的观后感,并努力推荐那些自己认可的作品;他们还会在日常聊天中口口相传,优质美剧就这样被一群年轻人传播开来,进而成为流行文化产品。

(三)观众有观看美剧的需要

“生活在别处”, 这是不少现代人喜欢的放松方式和努力追逐的梦想。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不少人会将其情节现实化,在其中寻觅自己的影子,尤其是美剧。美国人的生活是一种远离中国观众的文化,与观众的人生经历和梦想无关的故事更容易被接受,也能带来更大的放松。

二、情节系统

情节系统包括在某一特定互动情节中,一个特定演员(即跨文化交流中主动传播信息的一方)所具有的,有助于另一位合演者(即跨文化交流中接收和反馈信息的一方)成功互动的特征。媒介传播的文化都打上了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文化烙印。即便地域、民族和语言不尽相同,但不同的民族还是有着生而为人的共同性,而这些也正是跨文化传播得以实现的基础,美剧具有这样的属性。

(一)美剧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情感

透过剧情,我们发现其核心是情。如《绝望主妇》中充满了对人物之间爱情、亲情、友情的细腻刻画。四位主人公都是中年主妇,她们和丈夫的关系,和子女的关系,以及她们之间的友谊,构成了这部剧的网络结构,把所有的人物都联系到了一起。四位主妇一直追求爱情,努力维持婚姻,也正是在这过程中,观众看到了她们内心的挣扎。她们的感情变化是剧中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也是吸引观众的直接因素,情感核心是无法动摇的。

(二)美剧表现了人类共有的生活

《绝望主妇》就是围绕主妇们的生活来展开,这些主妇也正是生活中的平凡人。生活化的情节常常让观众联想到自己或朋友,这样就拉近了电视剧和我们的距离。有媒体这样评论:“主妇们想方设法演绎了所有的真情实感――从夫妻关系破裂带来的挫折到平静的绝望,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形。”在剧中,很多人都可以找到共鸣。

(三)美剧揭示了人类共有的天性

美剧中人们对自己内心的感知真实、强烈,对爱恨的表现直率、真挚。如《生活大爆炸》中霍华德有机会获得一个重要的工作,在接受考核时,他的三个好友尽管为他高兴,但还是产生了嫉妒,有意无意间说出了他的缺点,使他丧失了这个机会。事后他们感到内疚向霍华德道歉,四人又成为好友。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看来好友应该受到道德批判,但其实这是最真实的人性。

・荧屏广角刘丹丹:浅析美剧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原因三、关系系统

关系系统包括帮助某人在整个关系范围内提高能力的所有因素。文化差异归根结底是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美剧在传播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实现融合交流的是文化。深层次的文化是我们在整个关系系统中需要讨论的关键。

(一)美剧的人生态度取向

美剧主角绝大多数并不是精英或成功人士,他们也讲奋斗与拼搏,但衡量标准不是开豪车、住豪宅,而是是否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有着自己喜欢的生活。美剧不教育我们如何成功,却教会我们如何爱自己。《绝望主妇》对已婚家庭妇女的关注是该剧的亮点,主妇们对幸福生活的努力追求教会了观众勇敢面对生活困境,永远爱惜自己,这也是美剧一直贯彻的精神。

(二)美剧文化的多样化

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对于文化多样化和差异,他们采取一种包容、接纳甚至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态度来对待。如在《吸血鬼日记》中邦妮是一名黑人女巫,她的母亲、祖母都是黑人女巫,她的家族血液有女巫的能量。虽然美国仍然存在对黑人的歧视态度,但他们都是美国公民,拥有同样的美国文化。埃琳娜的弟弟杰米喜欢邦妮,两人谈恋爱,这些种族上的差异并没有成为障碍。

(三)美剧的普世性价值观

不论何种类型的美剧,关注的都是友情、亲情、爱情以及生活中的琐碎事情。《生活大爆炸》中潘妮怀有明星梦,为了维持生计,她只能在快餐店做服务员。但在剧中,没有人看不起她,相反大家都爱慕她。看美剧时,我们不需羡慕那些面容姣好、家境优越的女主角,她们的生活也同样磕磕绊绊。在美剧中,只要善良、简单,有梦想、敢于努力就可以有自己的快乐生活。

第6篇:跨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军事新闻 文化融合 跨文化传播

新闻的制作主要是以文化作为背景的,新闻在一系列的制作过程中被编者在事实的基础上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军事新闻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大众媒体是一种重要传播途径,其传播对象的身份也有所差别。但是无论传播对象是谁,他们有生活在一片有文化基础的土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念。因此,军事新闻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跨文化传播,这样才能体现出军事新闻的重要价值。

一、文化融合与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新闻之所以具有传播功能,其实是依赖于它所承载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因此,军事新闻一般在采集以及撰写阶段都会适时地融入一些世界领先的军事文化,使得新闻与新闻的阅读者之间在文化领域有一定的接合点,进而进行军事方面的消息的传播。现在将各类文化融入到军事新闻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文化融合与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他们之间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影响着。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一)军事新闻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文化融合

我们所说的军事新闻实现文化融合其实就是我们在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基于现代军事新闻最为质朴的文化,将其他种类的文化与我们所说的军事文化的相同点一起作为军事新闻的题材,写入新闻的内容之中,扩大军事新闻的包容性,以满足更多读着的需求。信息流作为各类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它的主要承载者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新闻。我们通过日常所看的各式各类的新闻不得不感慨新闻包罗万象的特征,一个个事件,或大或小,或好或坏,但都无一例外的映射着我们的地理环境,我们的科技发展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问题以及我们的军事问题等。无论是以文字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新闻还是以声音或者是影像表现出来的新闻,都承载着我们的各种文化,与此同时也履行着着文化的传播的重要使命。军事新闻所传播的肯定是军事方面的相关信息,但是它所承载的却不单单只是军事文化,它包罗万象,是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这主要是因为军事新闻的阅读者包含的不仅仅是军人,不仅仅是与军人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更多的是一大批热爱军事的人,是一些普通的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新闻制作在保持主格调的基础上会融入一些其他的文化元素,使它更加贴近人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军事新闻传播军事信息的重要功能,实现军事新闻的重要价值。因此,军事新闻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文化融合。

(二)文化融合对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有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军事新闻制作工作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军事新闻若与一些时代特征比较明显的文化以及一些大家普遍了解的文化相融合,那么这条新闻的影响性以及打动人的程度都会有所提升,会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以及欢迎。这就是文化融合对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对其具体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及介绍。

1.军事文化立足大众文化以求发展。大众文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功利性比较强的,它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军事文化相对于大众文化来说有着较高的精神境界,专业性也比较强,也真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军事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因此军事文化若想实现大面积的传播,那么它就应该借鉴以及学众文化的优点,使得军事文化也变成一种大众都可以接受的文化。军事新闻作为军事文化的主要传递者,更应该融合多种不同的文化,以促进军事信息的传播。

2.军事新闻中融合融合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虽然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个人的追求有所不同,但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大家不约而同所推崇的。这样的道理应用到军事新闻中来也是如此。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所区别,但是它们之间在文化层面上有不可否认的通性存在,有些我们一经发现,而有的还有待我们的考察。军事新闻在传播军事信息的时候,要注意对全人类所共同推崇的精神的体现,与此同时注意体现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样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的传播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国家,它在国际上也会有一大批的阅读者,也不会仅仅局限于专业人群,而是扩展到了各类积极分子,我们的军事信息会变得国际化,最终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

3.刚性军事文化和美学文化相融合。军事新闻的内容有它本身固定的模板,甚至于对于语言都有一定的约束。在这些约束下,军事新闻的创作似乎遇到了瓶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有吸引我们眼球的创新性的军事新闻,大多都是一个套路的官方化的语言堆砌成的信息。而且,军事新闻与我们的文学作品不同,它缺乏美感,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着它对美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新闻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阻碍。为了改善这种糟糕的状况,我们应该将军事文化和美学文化进行巧妙的融合。对于英雄事迹的报道,我们可以至情至性的去表达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对灾难的爆发,我们可以书写绝望,书写黑暗,书写挣扎与坚强。让温暖的带有感情的文字融入到军事新闻之中,让军事新闻有更好的传播功效,使我们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成为现实。

二、如何将文化融合应用于跨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对于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来说是一个必备条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如何将文化融合应用于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难题。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但归根结底还是在文化层面上对军事新闻所进行的改革。它的实现对于军事新闻的传播来说意义重大,跨越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着眼人类共同性体现军事新闻价值

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就是对有共性的内容进行传播。我们要实现军事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我们所报道的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问题。对于我们所报道的内容的选择,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在对某一领域的思考,我们要站在更为高远的地方对全人类进行思考。全世界的国家以及人民,无论他们是什么种族拥有着怎样的信仰,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他们有着某些共同的文化因素。在以这些共性文化为背景的前提下,我们的军事新闻内容就更容易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这样一来跨文化传播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一个现实,军事新闻的信息传播能力也将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二)军事新闻中融入人为关怀

军事新闻若想实现最终的跨文化传播,那么军事新闻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融入人文关怀的因素,这是增强我们军事新闻的亲和力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拥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的人群的风俗、道德、价值观、习惯等都要进行充分的的考虑,尊重他们,这就是我么所说的人文关怀。我们在军事新闻中对于新闻的制作中合理而且巧妙的融入这些因素。这样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对于阅读者来说就有了更强的亲和力,还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强了阅读者们对我们的信任。在人民的基础上,去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体现。人文主义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思想,融入了人文主义的军事新闻会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有更为久远的发展。

(三)对各类文化换位思考

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我们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活了很久,对于它的了解我们很深刻,但是对于其他文化我们却不能够感同身受。因此当我们的军事新闻想实现跨文化传播时就遇到了不小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可以对各类文化进行换位思考,去了解其他文化的思想、理论、信仰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军事新闻中就可以融入可以打动他们的元素,可以融入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融入他们的信仰。由此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都可以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都对我们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也在此刻正是开展起来。

综上可知,新闻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它所具有的传播信息的功能是我们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军事新闻领域,军事新闻的传播由于很多现实问题而遇到了瓶颈。跨文化传播是有利于军事新闻进行传播的,但是它的实现将会是一个漫长而且久远的过程。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运用这些联系我们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刘涵.军事外宣跨文化传播策略初探[J].军事记者.2010(12): 37-38;

[2]黄春平.汉代军事信息的传播――檄文[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3):41-47+111;

[3]张文攀.从跨文化传播看中美新闻标题的文化内涵[J].新闻世界.2011(07):13-14。

第7篇:跨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文化 文化融合 文化共生

在新时期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已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中国大众来说,好莱坞大片带来的还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以好莱坞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带给中国知识分子的焦虑是巨大的,跨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只是外在部分,真正的内在冲击还在于对封闭环境中人们心灵深处的文化认同所带来的困难。“我们已有的生活方式,曾经给我们安全感和使我们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现在被挑战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我们被要求的,关于它要进行辩论、要求解释和证明的东西,它不是自证得,所以,它看起来不再是安全的。”①

于是人们开始担心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开始攻击好莱坞电影文化这类西方文化,“我们指责的不是个体行为,而是具有社科背景的体制:帝国主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集体生活秩序中处于核心(主宰)地位的经济行为”②。

对新时期好莱坞电影文化传播的重新解读

重新认识“好莱坞电影文化”现象。作为美国文化出口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式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好莱坞电影一直被视为美国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很多学者对未来世界终将沦为美国化的“地球村”深表忧虑,认为美国通过文化输出要将世界变为美国模式的“地球村”。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认为大众在美国文化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传播学的“魔弹论”理论把受众完全看做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忽视了受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好莱坞电影文化作为美国工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构造世界的认知方面的确起着强有力的作用,然而我们也不应该片面地认为,消费好莱坞电影文化就必然会接受好莱坞电影中目前为止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形态。虽然对于好莱坞电影文化的研究不能不牵涉电影资本运作过程中那些西方意识形态的种种影响,但是更应该坚持消费过程中的复杂性,坚持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好莱坞电影文化对地区电影文化以及生活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也应该加以进一步细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总是把全球化过程的好莱坞电影文化都“一刀切”地认为是来自外国的异质文化,这其实是完全忽视了好莱坞电影文化镜像中的本土文化因子,并没有准确把握和理解好莱坞电影文化现象。

重新理解“好莱坞电影文化侵略”本质。改革开放后好莱坞大片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西方文化,更大程度上是迎合满足了我们本性本能的一种释放。好莱坞大片首要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其次才是电影中附带宣传一些自身的价值。由于社会、家庭、教育、价值观等各种因素影响,好莱坞所带的现代价值元素不仅仅是西方的,更大程度上也是普世的。普世文化广泛吸引观众掏钱到院线观看电影。普世价值与人性本能又存在密切联系,它与人最深处流露的自然属性即欲望文化或者称为消费文化相吻合,这就是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开疆拓土”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这并不是说消费文化可以在深层次上完全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即使是强势民族的强势文化在文化迁移过程中也不可能取得完胜。英国传播学家斯帕克斯观察到,英国在印度实际统治了150年,给印度强加了很多东西,包括英语,但是英语从未完全取代印度语言。笔者认为,思想、语言、文字、价值观以及信仰等一个民族最为本质的东西只能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之后的共同发展,而不是一种文化绝对取代另一种文化。因此,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好莱坞电影文化这种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从本质上来说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而是以好莱坞电影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相互大融合,也是顺应了基于人性深层本质欲望和理性的一次成功大释放。

重新把握好莱坞电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生的趋势。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文化的族谱,就不难看出,无论是西方输出文化的标准,还是西方文化工业本身,都带有文化混合的性质。③如热播一时的《2012》与《阿凡达》除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之外,在中国造成巨大轰动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电影中融入了众多的中国元素,这些中国元素在吸引中国观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部卖座的电影开启了好莱坞电影制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即在好莱坞电影文化中融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文化,汇合成一个为世界大多数受众所认同的“文化火锅”,在这“文化火锅”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机制变化,“当一个社会接触到一个更为主导性的文化并受影响发生文化急剧嬗变时,文化适应就随之产生”。或者说,在未来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好莱坞电影不再是纯粹的好莱坞电影,它将成为展示世界各国文化的竞技舞台。

迎接和应对新时期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建议

我们应该回到纯粹学术理性的层面,从社会、国家和大众的福祉角度出发,研究以好莱坞电影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给我们和社会所带来的变化,保持与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合理性维度相契合、相适应的一种积极心态,当务之急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把握好本国的文化主导权。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一些弱势文化的存在带来严峻挑战。从社会学和伦理学角度来说,多种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优势文化的发展不是以吞并另一种文化作为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文化的平衡性,使跨文化传播免于霸权文化和不当利益相关者的控制,这就需要在构建对话平台的过程中,除了认清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保持文化交流群体的平等态度,以不损害对方文化延续为最基本前提,并在此前提下通过两种文化自然而然地交流和碰撞,达到两种文化彼此的融合和。

好莱坞电影文化带动的消费文化与原有文化体系权力的斗争会产生矛盾效应。葛兰西的文化主导权理论认为,文化都是“纯正的”(或曰来自“底层的”);也不是简单地被“上头”压下来的,文化是两者产生的一种“妥协的平衡状态”;是“底层”与“上头”这两股力量矛盾的混合;它既是“商业”的,也是“纯正”的;既是“本土”的,也是“全球的”;它既有“抵制”也有“收编”,既涉及“基础”也涉及“能动性”。④全球化促进了“地球村”的发展,好莱坞电影文化一方面促进了美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并对世界落后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自身文化的强势,造成了与其他文化的对立和冲突。因此,我们不能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忌惮万分,但也断不可顶礼膜拜,而是应该注意保护好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主导权。

用更理性的态度应对全球化。随着新一轮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电影传播制作业想规避这个趋势已无可能,同时也不明智。从长远层面来说,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首先,好莱坞电影文化中带来的新理念与原来的理念相拼合就会形成色彩斑斓的世界电影文化景观,这可能直接导致不同文化圈内的人们难以适应。但这些都只是一个过程,随着文化融合,逐渐会产生一套适合现有社会新的文化体系,而且时展也证明了这个结果。改革开放之初,好莱坞电影带来的许多与当时体制不相适应的观念现在都已经融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

其次,今天的好莱坞电影文化似乎随着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而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已不再是纯粹封闭的西方政治话语模式,而是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更多地注重融合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来拓展市场。如《2012》和《阿凡达》中在制造诺亚方舟和哈利路亚山等地方元素就为中国观众所津津乐道。新时期的全球化已不再是一味简单地向人们灌输某种文化意识,而是一个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相融合的动态过程。我们应该更理性地觉察到以好莱坞电影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共生的新动向,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策略,以更好地迎接和应对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注 释:

①齐格蒙特・鲍曼[英]:《通过社会学去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②约翰・汤林森[英]:《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③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④伽摩利珀编著,尹宏毅译:《全球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第8篇:跨文化传播范文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传播文化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这一术语。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传播科技促进下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广泛涉及各个社会领域的一种社会行为。匡从学理上说,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Communica-lion)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是它的“跨文化”。您队形式上讲,跨文化传播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而进行的传播,这种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贴近,也更容易被接受。

跨文化传播给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机会,文化的输人方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是文化的输出方,为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文化的输人与输出之间,同样存在一个“剪刀差”的问题。客观的数字表明,跨文化传播双方的文化流通量并不是对等的,甚至是差异悬殊的。以电影为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制品的出口值,“仅在欧洲地区就达到300亿美元,超过了航天工业”。欧洲电影市场的75%以上是被好莱坞电影控制的,欧洲电影票房收人的75%以上也是被美国制片商拿走的,光是一部《泰坦尼克号》,收人就达IS亿美元。虽然欧洲有着比美国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在跨文化传播上却败下阵来。就像一位法国学者所言:虽说法国也是强势国家,但在美国文化面前法国文化依然是弱势文化。

欧洲尚且如此,中国当然也不例外。2000年浙江省共投放市场22部进口影片,除四部系香港拍摄外,其余18部均为美国影片。其中占据2000年进口片票房前10名的有《碟中碟续集》、(恐龙》、(黑客帝国》等8部美国影片,其票房收人基本每部都在200万元以上;1998年浙江放映《泰坦尼克号》时,观众更是高达206.5万,票房收人达3654一万元。而杭州的浙江庆春电影大世界2000年放映22部进口片的票房收人为813.6497万元,竟然超过了该年度该影院放映的其余107部国产片票房收人的总和。虽然该数据显示的只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文化对我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冲击,以及所占有的巨大经济份额,但更深层反映的却是我国及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形式之下,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文化输人大干文化输出,出现了严重的文化逆差。

其实这种文化逆差对输人方来说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甚至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威胁。因为多年的文化逆差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外国文化的呈几何数增长,而本土文化却被一再稀释,最终在外国文化的包围下消解。文化殖民也就此产生。

所以,跨文化传播对那些处干传播弱势的国家来说,只能是一个经历了文化逆差和文化渗透之后走向文化殖民的过程。虽然这听起来有点悲观主义的味道,但确实可能。文化殖民不仅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个严重的威胁,更对于本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凝聚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这时的国民无异于外国的文化奴隶,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精神脊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文化逆差甚至文化殖民的出现呢?

第一,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承受跨文化传播之战。跨文化传播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无论是产品的生产还是市场的开拓,每一环节都是以大量资金投人为保障的,没有经济支持,跨文化传播就像是一座空中楼阁。例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作为美国最大的传媒公司之一,为了进人中国的市场也确实“破费”不少。1996年10月,新闻集团下属的国际新闻公司斥资75万英镑促成了“古代中国奥秘展”在英国举行;2001年,在上海正在召开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时,默多克请求中国政府准许他们在上海举办一个媒介最高层会议,并邀请百余家国际大型综合传播公司的CEO出席,以示对中国市场的好感和关注。场这一切是一般的传媒公司承受不起的。恰恰跨文化传播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大多也都是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曾饱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当年的掠夺所造成的损失使他们历经百年也难以恢复。当武装侵略已成往事,新一轮的跨文化传播之战袭来时,他们仍无力抗衡,再次面临被殖民的危险。

此外,跨文化传播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无论是信息的发射还是接收,都需要极高端精密的设备,这同样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但一些国家由于受自身的经济实力的限制根本没有完备的传播系统,在本国内传播还是个问题,更不要说跨国传播了。据统计,全球至少有65%的信息源和信息接收终端是美国,光是技术成本这一项就不知要使多少国家望而却步。

第二,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致使本土文化流失严重。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形式,这些历经千百年锤炼而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文化维系着民族的融合和种族的延续,文化促进着整个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但现如今,本土文化流失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拿我国来说,端午节本来是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但前些年韩国却要将端午节申请为本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后来证明是一场误会,但这也确实应该使国人反省。现在一提起端午节,恐怕马上联想起来的就是吃粽子,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恐怕都已被忘得一干二净了。再拿古建筑来说,原来古老的四合院、胡同在现代的推土机之下也早已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几经复制的高楼大厦,穿梭在这些水泥森林中间,实在感觉不出中国的特色,也找不到与别国的不同。

跨文化传播对于处于劣势的国家来说无异于是一场文化洗礼,对本土文化就是一种挑战,如果自身对本土文化都不加以重视和保护,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只能在后代子孙手中消散。

第三,文化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征,而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博纳和创新,文化创新不仅能丰富原有的文化,而且可以使本土文化走的更远。但事实表明,在跨文化传播中处于劣势的国家往往缺乏这种文化创新意识,只知道啃老祖宗留下的摸,多年来所炫耀的文化永远是一成不变,再美味的汤也有喝腻的时候。这一点我们确实需要向跨文化传播中处于领军地位的美国学习。那就是不断创新,博采众长,提升自己。

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中也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在外国建立多所孔子学院,虽然我国的文化也得到了传播,但内容却总是老一套,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文化创新,其传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已经全球化,既然跨文化传播不可抵挡,既然这种大局不可逆转,目前处于弱势的国家就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再自怨自艾,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争取在传播单渠道、传播霸权之下发出自己的声音。

首先,弱势国家应该打开国门,接受跨文化传播。现在已经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闭关锁国也根本不可能,与其被动接受还不如主动迎接,而且外国文化中确实也有很多先进的思想、技术、理念需要我们学习,如果能恰当的吸收这些先进文化,对弱势国家是大有裨益的。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可以让弱势国家直接吸收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从更高的起点上开始发展,比自己脱离世界闭门造车要实际的多。

中国一直就有自己的看待世界、与异文化相处的观点,包括“大同”、“和而不同”、“中体西用”、“习夷以制夷”等等。甚至在一些诗句中都些微透射着中国人的跨文化的胸襟和气魄,比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思想对于全球化的今天同样适用。

其次,对待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够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固然是好,但涌进来的往往是鱼龙混杂。而且一些西方国家还别有用心,在所传播的内容中带有明显或隐蔽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蛊惑,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跨文化传播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就是最有利的证明。所以,弱势国家对待跨文化传播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进步的文化为我所用,对那些埋藏其中的“暗箭”要提高警惕,切不可疏忽大意。所以在接受外来文化传播时,应始终抱着一种信念,那就是要分清主次,铭记本土文化才是主体,外来文化是对本土文化的丰富和补充,决不能喧宾夺主,受其鼓动,否则就太得不偿失了。

最后,跨文化传播时要注重传播策略。弱势国家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更要讲究策略,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大批量输出且面面俱到,弱势国家应选择一条既经济节约又符合本土文化特色且能产生良好效果的传播策略。

(1)选择对方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跨文化传播中,内容好固然重要,但传播形式也同样重要,传播中要选择那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尽量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了解本国文化。

第9篇:跨文化传播范文

    【论文摘要】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文化传播已经势不可档,但在跨文化传播中处于弱势的国家由于持续的文化逆差有可能面临文化殖民的危险。这与其经济基础薄弱、不注重保护本土文化、缺乏文化创新有直接关系。这种形势之下,弱势国家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首先要接受跨文化传播,其次对输入的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在自身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还要讲究传播策略。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这一术语。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传播科技促进下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广泛涉及各个社会领域的一种社会行为。匡从学理上说,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lion )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是它的“跨文化”。您队形式上讲,跨文化传播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而进行的传播,这种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贴近,也更容易被接受。

    跨文化传播给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机会,文化的输人方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是文化的输出方,为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文化的输人与输出之间,同样存在一个“剪刀差”的问题。客观的数字表明,跨文化传播双方的文化流通量并不是对等的,甚至是差异悬殊的。以电影为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制品的出口值,“仅在欧洲地区就达到300亿美元,超过了航天工业”。欧洲电影市场的75%以上是被好莱坞电影控制的,欧洲电影票房收人的75%以上也是被美国制片商拿走的,光是一部《泰坦尼克号》,收人就达is亿美元。虽然欧洲有着比美国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在跨文化传播上却败下阵来。就像一位法国学者所言:虽说法国也是强势国家,但在美国文化面前法国文化依然是弱势文化。

    欧洲尚且如此,中国当然也不例外。2000年浙江省共投放市场22部进口影片,除四部系香港拍摄外,其余18部均为美国影片。其中占据2000年进口片票房前10名的有《碟中碟续集》、(恐龙》、(黑客帝国》等8部美国影片,其票房收人基本每部都在200万元以上;1998年浙江放映《泰坦尼克号》时,观众更是高达206.5万,票房收人达3654一万元。而杭州的浙江庆春电影大世界2000年放映22部进口片的票房收人为813.6497万元,竟然超过了该年度该影院放映的其余107部国产片票房收人的总和。虽然该数据显示的只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文化对我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冲击,以及所占有的巨大经济份额,但更深层反映的却是我国及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形式之下,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文化输人大干文化输出,出现了严重的文化逆差。

    其实这种文化逆差对输人方来说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甚至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威胁。因为多年的文化逆差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外国文化的呈几何数增长,而本土文化却被一再稀释,最终在外国文化的包围下消解。文化殖民也就此产生。

    所以,跨文化传播对那些处干传播弱势的国家来说,只能是一个经历了文化逆差和文化渗透之后走向文化殖民的过程。虽然这听起来有点悲观主义的味道,但确实可能。文化殖民不仅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个严重的威胁,更对于本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凝聚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这时的国民无异于外国的文化奴隶,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精神脊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文化逆差甚至文化殖民的出现呢?

    第一,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承受跨文化传播之战。跨文化传播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无论是产品的生产还是市场的开拓,每一环节都是以大量资金投人为保障的,没有经济支持,跨文化传播就像是一座空中楼阁。例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作为美国最大的传媒公司之一,为了进人中国的市场也确实“破费”不少。1996年10月,新闻集团下属的国际新闻公司斥资75万英镑促成了“古代中国奥秘展”在英国举行;2001年,在上海正在召开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时,默多克请求中国政府准许他们在上海举办一个媒介最高层会议,并邀请百余家国际大型综合传播公司的ceo出席,以示对中国市场的好感和关注。场这一切是一般的传媒公司承受不起的。恰恰跨文化传播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大多也都是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曾饱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当年的掠夺所造成的损失使他们历经百年也难以恢复。当武装侵略已成往事,新一轮的跨文化传播之战袭来时,他们仍无力抗衡,再次面临被殖民的危险。

    此外,跨文化传播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无论是信息的发射还是接收,都需要极高端精密的设备,这同样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但一些国家由于受自身的经济实力的限制根本没有完备的传播系统,在本国内传播还是个问题,更不要说跨国传播了。据统计,全球至少有65%的信息源和信息接收终端是美国,光是技术成本这一项就不知要使多少国家望而却步。

    第二,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致使本土文化流失严重。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形式,这些历经千百年锤炼而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文化维系着民族的融合和种族的延续,文化促进着整个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但现如今,本土文化流失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拿我国来说,端午节本来是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但前些年韩国却要将端午节申请为本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后来证明是一场误会,但这也确实应该使国人反省。现在一提起端午节,恐怕马上联想起来的就是吃粽子,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恐怕都已被忘得一干二净了。再拿古建筑来说,原来古老的四合院、胡同在现代的推土机之下也早已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几经复制的高楼大厦,穿梭在这些水泥森林中间,实在感觉不出中国的特色,也找不到与别国的不同。

    跨文化传播对于处于劣势的国家来说无异于是一场文化洗礼,对本土文化就是一种挑战,如果自身对本土文化都不加以重视和保护,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只能在后代子孙手中消散。

    第三,文化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征,而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博纳和创新,文化创新不仅能丰富原有的文化,而且可以使本土文化走的更远。但事实表明,在跨文化传播中处于劣势的国家往往缺乏这种文化创新意识,只知道啃老祖宗留下的摸,多年来所炫耀的文化永远是一成不变,再美味的汤也有喝腻的时候。这一点我们确实需要向跨文化传播中处于领军地位的美国学习。那就是不断创新,博采众长,提升自己。

    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中也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在外国建立多所孔子学院,虽然我国的文化也得到了传播,但内容却总是老一套,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文化创新,其传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已经全球化,既然跨文化传播不可抵挡,既然这种大局不可逆转,目前处于弱势的国家就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再自怨自艾,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争取在传播单渠道、传播霸权之下发出自己的声音。

    首先,弱势国家应该打开国门,接受跨文化传播。现在已经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闭关锁国也根本不可能,与其被动接受还不如主动迎接,而且外国文化中确实也有很多先进的思想、技术、理念需要我们学习,如果能恰当的吸收这些先进文化,对弱势国家是大有裨益的。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可以让弱势国家直接吸收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从更高的起点上开始发展,比自己脱离世界闭门造车要实际的多。

    中国一直就有自己的看待世界、与异文化相处的观点,包括“大同”、“和而不同”、“中体西用”、“习夷以制夷”等等。甚至在一些诗句中都些微透射着中国人的跨文化的胸襟和气魄,比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思想对于全球化的今天同样适用。

    其次,对待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够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固然是好,但涌进来的往往是鱼龙混杂。而且一些西方国家还别有用心,在所传播的内容中带有明显或隐蔽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蛊惑,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跨文化传播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就是最有利的证明。所以,弱势国家对待跨文化传播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进步的文化为我所用,对那些埋藏其中的“暗箭”要提高警惕,切不可疏忽大意。所以在接受外来文化传播时,应始终抱着一种信念,那就是要分清主次,铭记本土文化才是主体,外来文化是对本土文化的丰富和补充,决不能喧宾夺主,受其鼓动,否则就太得不偿失了。

    最后,跨文化传播时要注重传播策略。弱势国家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更要讲究策略,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大批量输出且面面俱到,弱势国家应选择一条既经济节约又符合本土文化特色且能产生良好效果的传播策略。

    (1)选择对方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跨文化传播中,内容好固然重要,但传播形式也同样重要,传播中要选择那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尽量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了解本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