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习计划范文

管理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习计划

第1篇:管理学习计划范文

一.熟悉"大纲",完善复习的指导思想。

1.不超纲,注意紧扣课本。

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全面复习。

复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考查面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复习,不能遗漏。

3.狠抓"双基"。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复习。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提高能力。

复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分类指导。

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复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知识档案",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二.复习的具体做法。

1.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

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

复习切忌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和题海战术。在教学中我常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阅读和钻研,有题组式训练、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对结论进行论证等复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4.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

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却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阅读多种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适量题目给学生练,切不要照抄照搬。教师进行题型分析,既使学生掌握解各类题方法,又能对各种知识再重新复习一次,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

三.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重视"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我们通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检验"就是要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实际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让教学的信息反馈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1.发动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向学生说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装在今后教学活动中密切配合。

在复习的过程中,可将历届学生在学习上曾出现过的疑难问题作讲解。每一节复习课都反映了"备学生"这一环节的连续性。也激发学生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积极性,愿意与教师合作。

2.课堂教学注意捕捉学生情感因素的反馈信息。

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反应会有所不同,如精神集中或焕散、迷惑不解或思索、轻松愉快或愁眉不展。。。。。。。多少可以反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从中了解输入学生头脑中和知识是否被学生接受贮存?哪些仍含糊不清?从而调整复习的程序,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3.课后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到各种干扰。每个学生接受程度不同,常会造成种种的差异。教师课后及收集真实和准确的信息,对下一节课的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闭门造车,易被学生所接受。

4.通过形成性测验,检查复习效果。

在复习过程中,多次的测试是以化学知识系统为线索,将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的结果跟教学目标相对照,借以考察所达到的程度与差距,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工作中的缺陷,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并找出原因,从而获得反馈信息和对学生作出评价--又称形成性测验。

我除了在每单元教学中,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讲试卷。并注意与不同层次学校的测验成绩对比。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知识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书面分析,寻找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期定下的目标更加吻合,做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三、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加强审题训练。

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磨刀不误砍柴工"。

2.提高表达能力。

不少学生会算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在改变这些恶习,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炼、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信心、毅力、意志、情绪、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等对学习有很大映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教会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思想工作,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使其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4.注意心理训练。

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炎热的环境中,要连续进行三天超负荷的严格考试,毅力不坚,缺乏斗志,则难以坚持。因此,考前要减压,减轻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

第2篇:管理学习计划范文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今天,我们正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但是,信息不对称意味着的是地位的不平等,地位不平等,服务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政府垄断并控制着各种管理资源的条件下,尤其是机构与编制管理信息被做为一种秘密资源进行管理的背景下,服务是无从体现的。目前,吉林省政府一方面将带有管理性质的审批职能从相关部门逐一剥离,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政务大厅,从体制上在转向服务化;另一方面,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也正在由政府垄断并控制的封闭状态转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的开放状态,从客观上正在形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局面。在大家都掌握信息、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我们拥有的不再是管理的权力,而是肩负着服务的职责,因此工作实质就是服务,服务意味着要走出去,而不是过去的等着人家找上门来。

第3篇:管理学习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全体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政治敏锐性、工作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努力做到“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积极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全体安全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作本领,为提升安全管理队伍业务能力水平,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任务目标

通过持之以恒地理论学习,进一步强化全县教育系统安全管理人员自觉学习的意识,力争用2~3年的时间,努力打造一支既有责任担当、又有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过硬的学校安全管理队伍。

三、学习内容

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学校安全法律法规、各级安全工作文件、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管理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学习书目详见附件)。

四、参加范围

(一)镇街教委学习组:各镇街教委分管安全工作的副主任、安全办主任,中小学(幼儿园)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副园长)。

(二)县直学校学习组:县直各学校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安全办公室工作人员、相关科室负责人。

五、学习形式

以集中专题学习为主,自学、专题报告(讲座)、撰写学习心得、校园安全QQ流等形式学习为辅。

(一)集中学习。每周集中学习不少于1次,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1小时。集中学习形式主要是由各镇街教委分管安全工作的副主任、县直各学校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副园长)组织,集中学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安全法律法规、各级安全工作文件、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管理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实际开展讨论交流。

(二)个人自学。学习组成员要立足工作岗位,根据实际选择学校内容,制作学习读书计划,坚持经常性自觉看书学习,努力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进一步提升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业务能力。

六、学习要求

(一)严格落实学习计划

教育局根据全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理论学习年度计划,各单位要严格按计划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各学习组成员也要做好自学计划和安排,确保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二)认真组织学习活动

1.要建立集中学习记录、考勤登记等制度,集中学习无特殊情况者不准请假,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学习者,应及时根据学习计划进行自学,及时补上专题学习内容。

2.要建立专门的学习笔记,每次集中学习、个人自学都要做好学习笔记,摘记主要学习内容,撰写心得体会,以加深对有关专题内容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3.各学习组学习组织情况、学习心得等,可以及时通过县校园安全QQ群进行展示、交流。

第4篇:管理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信息化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机房管理人员应当合理的引入更多的新技术与新系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达到更加良好的管理目标。

1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有很多,以下从高效服务大学学生、强化技术设备管理、合理优化机房资源等方面出发,对于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进行了分析。

1.1高效服务大学学生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加高效的为大学生服务。众所周知随着我国计算机水平的高速进步。时至今日计算机使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在这一前提下则计算机专业或与之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在机房进行各种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因此这代表着上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作进行的机房就需要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了。其次,我国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能够让作为信息资源的计算机房可以更加高效的服务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故在这一前提下促使管理更加科学精准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1.2强化技术设备管理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可以进一步的强化技术设备管理。通常来说技术管理的第一步是信息化管理,并且在此基础上起到控制机器和远程性和做好监控机器运行的情况分析、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好机器维护的智能化发展。其次,设备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对于设备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情况和维修记录进行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最终能够建让绝大多数在机房内活动的人员能够简化机房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强化技术设备管理还能够对于可能产生财务漏洞相关软件来完成会避免这些漏洞,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1.3合理优化机房资源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可以起到合理优化机房资源的效果。一般而言资源管理的优化可以对于各种类型的教学软件和模拟软件以及电子图书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判定出信息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可靠,并且规划是否得当,因此可以将其视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资源管理时还应当做好诸如消防预警和防盗安全,并且通过配备完善的消防报警系统就能够保护极其宝贵的机房信息资源了。

2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途径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途径应当是多样化的,以下从增强管理系统性、完善机房安全体系、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等方面出发,对于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

2.1增强管理系统性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增强管理的系统性。机房管理人员在增强管理系统性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每学期教学内容的不同及时优化、升级、安装软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定时还原方式来维护软件系统。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增强管理系统性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系统智能识别来自行录入信息、远程监控等方式实现对学生上机和方式的控制和管理。与此同时,机房管理人员在增强管理系统性的过程中还应当做好投影教学设备的管理,从而能够在便利了高效师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2完善机房安全体系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机房安全体系。机房管理人员在完善机房安全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确保学生能够在软件库内下载安装相关软件,并且也可以做到观看教学视频等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完善机房安全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当进一步的提高了该校教学的工作效率同时实现教学的规范化,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也能够使得机房安全更有保障。与此同时,机房管理人员在完善机房安全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当借鉴部分管理效率较好的大学机房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能够在发挥出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的同时通过多方位执行资源共享整合来提升教学实力。

2.3引入智能管理系统

大学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应当建立在合理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机房管理人员在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针对高校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要求来对于传统的机房人工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革新。其次,机房管理人员在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还应当为了有更为有利的实验环境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求对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提升要求高效采取强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规范教学。与此同时,机房管理人员在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还应当着眼于为学生服务,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让整个学校机房管理更加有章可循,并且也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多机房集约化管理,最终能够在合理节约人工成本的合理控制,并且也能够显著的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使得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教学环境安全等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3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实践需要建立在精密的分析与研究基础上,故机房管理人员在做好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时应当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加良好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隽,杨延梅.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01):12-15.

[2]何锴.高校计算机机房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分析[J].通讯世界,2015,3(07):43-45.

[3]盘思乐.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6,2(05):31-33.

第5篇:管理学习计划范文

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将该管理理念应用到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中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实现各个管理环节的精细化,从根本上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以此来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最早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随着中小学对后勤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想得周到,管得到位,实施后勤管理精细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常态。想要确保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正确认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切实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扎实树立全体后勤人员参与后勤部门精细化的管理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精细化管理方法,做到“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不仅仅是要将这种管理理念深植于管理人员的心中,而且还要将其渗透到后勤部门的每一位员工心中,促进各个员工正确认识精细化管理,了解精细化管理对后勤工作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二、落实精细化的建章立制

制度和计划是确保中小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就目前中小学后勤工作建章立制的管理现状来看,必须坚持原则,做好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要做到制度与计划精细化。一是要制度建设全覆盖。从管理工作的整体出发,确保后勤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制度内容的制定尽可能将后勤管理工作全部涵盖。比如说财产物资的采购、固定资产的管理、预算制度的执行、大额支出的集体联签、公务接待的审批以及后勤管理人员的职责等。为了实现制度精细化,后勤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和控制措施,以此来进一步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二要坚持原则全覆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坚持原则,不碰红线,才能促进后勤精细化管理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了确保后勤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说统一性原则、灵活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集中领导与分级管理原则等,只有严格遵守以上几条原则,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制度建设的精细化和合理性。

三要统筹规划全覆盖。后勤工作的精细化通过工作流程得以体现。科学完善的计划能够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从而使精细化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细化管理必须进一步统筹规划相应的流程和细则。比如说,计划中要对学校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中,需要添置哪些设备设施、校舍的改扩建和小型维修以及校园绿化的维护等,对于这些计划内容,必须要做好目标明确、责任清楚,且具有可行性。

三、推进精细化的校产管理

校产管理是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房屋建筑物、设备设施、图书资料、家具等。要实现校产的精细化管理,后勤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校产制度。在校产制度中,应该包含每样校产的登记清单、购买金额以及购买时间等,以此实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这种登记制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后勤部门对校产管理的需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设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使用过程中的故障记录和维修记录没有得到及时记录,导致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从而影响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后勤管理部门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时候,应该做到定期对记录进行重新登记,同时要利用现代化技术,保证原始记录和网络数据记录的双份保障,保证资产监管网数据和财务软件数据相一致。其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校舍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对校内所有资产的管理,比如说排水系统的维护、供电线路的检查以及消防器材的管理等。一旦发现线路老化、排水系统故障等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以此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师生的生命安全。

四、规范精细化的财务管理

第6篇:管理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01-01

学籍管理的地位在高校的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的高校对于学籍的管理也逐步在走向信息化,这也恰好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果一个高校不注重学籍的信息化管理,那么它会使教学的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对于学籍管理的工作者也是一项繁重的事情,这样导致高校的许多工作产生不利的因素。因此,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探索是刻不容缓的。

1.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问题

1.1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化技术也在高速发展,高校对于学籍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更高。在以往,传统的学籍管理方法一直在我国许多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方法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有的管理人员的年龄偏大,使高校建立的新生的信息化系统不能得到很好地运用。在学籍管理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是很强,不能够负责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导致了高校管理机制体制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信息的查找速度慢,不准确等。

1.2学籍管理人员技术不过关,责任心不强,因为传统的学籍管理办法在高校占有主导地位,所以许多高校为了节省人力资源,都会安排一些年龄偏大的人员进行这项工作,这些人员的计算机水平都不能满足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如果安排一批年轻,技术好的人做这项工作,既导致了人力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他们也不能够很快地接受这项工作,这样会影响学籍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只会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功能,word,excel等。他们不会运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技能。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非常高,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学籍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利益,这需要责任心非常强的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在平时工作中,经常会发生因为管理人员一时大意而导致产生麻烦,甚至是严重的后果,所以,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3对于学籍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现在许多高校不重视学籍的信息化管理,他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教学工作重于一切,把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用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轻视学籍的管理,尤其是学籍的信息化管理。

1.4高校学籍管理系统不能够完全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一般来说,高校的学籍管理系统是到软件公司购买的,这有利于学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然而,这些软件不能够全面满足学籍管理工作的需要,还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比如:(1)每个学校对于学籍的管理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这样就会导致对于某些特殊的问题不能解决,这是适应性不够造成的。(2)功能不足,有些学籍管理工作的环节没有在系统中体现。(3)对于数据的共享做的不是很好,学校各个部门的数据不能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共享。

2.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2.1加强高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可以促进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完善。做好高校体制机制的完善,是完成高校建立学籍信息化管理的目标的前提,这也能够促使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步伐加快。

2.2加大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使学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籍管理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是非常高的,也要求人员有很强的的操作能力,一个学籍管理人员具有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对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同时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学籍管理人员学习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制度,强化他们的责任心,使管理人员能够用认真,积极的态度面对这项工作,为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由此可见,对于培训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责任心,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2.3让学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的深入高校各个阶层的内心,只有这样,才会加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工作。提升对于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这样进行。首先,必须使思想统一,对于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应该加大力度,进而使学校的各个层面(包括校领导,老师,学生等)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铺设好建设学籍信息化管理的道路。

2.4面对系统软件功能的不足,高校可以利用自己学校的资源进行软件开发,每个学校都有大量的计算机老师,完全可以整合资源,开发出一套实用性强,功能足够的系统元件,这样,既合理的利用了高校的资源,也节省了高校向软件公司购买系统软件的资金,对于自己研发的系统软件,对于以后高校对于系统的维护,升级都是非常便利的,一旦系统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自己学校人员的解决,不必等软件公司派人解决问题。这样,对于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开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结:

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开展能够提升高校对于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省人力资源,减少减少出现的数据错误,既降低了劳动成本,还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通过信息化的开展,能够减轻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使他们不再被繁重的,复杂的工作困扰。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也使对于学籍的管理工作质量更高,效率更好,统计出来的数据的可靠程度高,准确度高。对于信息的处理更加迅速,快捷,为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籍信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变的更加科学,规范。由此可见,合理的开展学籍信息化的管理是多么重要的。

参考文献

第7篇:管理学习计划范文

一、科学化管理不等同于规范化管理,它追求的是高效的自主管理目标

谈到班级管理,往往给人这样一种印象:细致繁琐的规章、详尽俱到的说教、频繁到位的检查、优异出众的成绩。班主任想用一个筐和一把尺,把班级学生的举止言行装起来或者周边封起来加以规范,达到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目的。这样做固然暂时也能建立一个有一定战斗力的班集体,但学生是在一种被动的、无奈的、压抑的表面化状态下接受规范教育,从而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畸形了师生关系,挫伤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能实现。”一切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身素质。众所周知,学生的成长是不能代替的,所以科学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改变家长式、保姆式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从外来的强制下和不平等的管理关系中解脱出来,还政于学生,让孩子们获得自主教育,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之中。运用班级事务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最大可能做自己的主,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唤醒他对集体的责任。在师生合作和学生合作中,建立学生自己感到满意的切合实际的班级规范,建立学生之间和学生自己的自主管理机制,达到全员参与,相互制衡的目的。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高效的班级管理同样是学生放开手脚解放的过程,管理中的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自我管理、教育的同时学会管理、教育他人,在互相教育中完善自我,共同进步。

二、科学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人本管理思想,把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我国教育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所以,以管理为本位的管理理念是与科学化的管理背道而驰的,它追求的是管理的表象目标而非去落实管理深层的终极目标,为管理而管理只能得到短暂的表面效果,为发展而管理才能使管理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科学的班级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改变学生被动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求、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可以这样讲,是不是把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放在管理的首要位置,是人本管理的分界点。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可以说无人不知,综合他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经验,不难看出他的成绩取决于科学的班级管理,人本的教育理念。他自己说,他的管理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我想“民主”管理的真实含义是把学生作为能动化的合作伙伴,充分实现以人为中心而非管理中心的管理措施,达到解放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着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运转。所以他重视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重视鼓励学生参与管理,重视倾听学生对管理的想法,重视让教育管理的目标服从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而“科学”管理的真实含义是管理为了学生、适应学生,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准,建立起一套学生认同的管理制度,以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学生的发展。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由被管理走向了管理,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取得了实际的管理成效。

同样,洋思中学的成功一样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启示:只有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遵循未成年人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管理必须从研究学生想要什么、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来开展,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管理的必要,避免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内耗。

三、科学化管理的关键是班主任的管理思想,把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成员,班主任的管理思想决定着班级管理手段的制定和落实,决定着学生及其他管理成员能够深入到班级管理的程度。所以,班级管理的过程既是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进步的过程,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师不能眼睛远视,只看到面前的学生看不到自己。为此推行班级科学管理,班主任必须牢固树立以下管理意识:

1.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思想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初期伙伴,在某种机制下结伴而行、相互影响、相互提携,而非传统中的指航者,尽管教师由于知识储备较学生丰厚,社会赋予了教育的职责,但这种教育只能是在合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着,教师没有越俎代庖的权利,没有要求学生生吞活剥的权利,没有拔苗助长的权利,教师和学生是平视而非对角视,教师学生共同决定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基本标志。

2.建立“把每个学生当人才培养”,面向所有学生的管理理念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育也要容许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管理的对象要对准所有的人,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天赋如何、家庭如何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都不断地在表现自己和倾诉自己意见的时候获得鼓励和赞许的目光,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适合其能力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尊重中影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于自身需要与特点的教育,不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而忽视和放弃了部分学生,为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和管理盲点。

3.树立班级动态管理思想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班级管理也是这样,也有反复,也有变化,作为班主任一定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老经验办事,要不断地发掘身边事物的新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提出适应变化的努力方向,激发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形象。

4.树立“学生事无小事”的意识

认真慎重的处理学生反映的各种事物,尊重理解重视他们的意见,要用杀鸡用牛刀的做法去对待,让学生获得满足感、重视感、安全感。

5.树立言传莫过于身教,个人之力小于集体合力的思想

既要高度重视自己的人格影响力,又要大力疏导教育途径,搭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班委会等群团组织的教育功能,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并依靠他们共同管理好班级。

四、科学化管理的保证是细致的人文管理措施,让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行之有效

班级的科学管理离不开制度措施的保证,而制度必须细致而富有人文精神,实施制度要保证实现由以制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班级管理的过程,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班级管理必须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角度出发,它最初的切入点应当从建立班级目标体系着手,让集体有一个目标,个人有一个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确定目标是引发每一个人行为的最直接动机,一个班级建立一个长远和短期的合适目标会使学生产生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从而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

1.建立班级管理的目标体系

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教师的想法、学校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奋斗需求,体现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为特征的人文管理思想。使管理措施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使管理目标被层层细化,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由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

2.建立班级激励竞争机制,实现管理中的及时反馈

每一个人都有被承认和肯定的需要,希望获得成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也不例外。班主任要运用好班级管理体系不断地发现班级中各方面好的典型,及时加以肯定,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鼓励他不断的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既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又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通过不断的树立典型,创造了一个优良的教育氛围,以点带面,全方位育人。

3.建立活动育人体系,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寓管理于活动之中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的同时,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和发挥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培养同学间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增强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更好的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4.建立学生全方位量化评价体系,把班级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融为一体

第8篇:管理学习计划范文

本文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籍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学籍管理的项目化管理对策,尤其是具体的项目化管理措施,能够为我国高职高专学籍管理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以期提高我国高职高专学籍管理水平,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成都纺专;学籍管理;项目化

1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概况

1.1院校简介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称成都纺专)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报国家教育部审核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创建于1939年,已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该高职院校管理中,对学籍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将学籍管理工作贯穿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发挥出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2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及项目化管理情况

作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十分重视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划分为:①日常学籍管理工作。包括为学生办理日常的学籍手续(休学、复学、退学、转专业)、学生基本信息变更、学生电子注册、学生学籍注册、学生毕业证书制作发放等。该类工作属于经常性工作,需要重点做好相应的工作记录。②定期开展学生学籍调查工作。③定期为学生提供学籍查询服务。④学籍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2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启动与执行

2.1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

根据项目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图1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目标一是建立全程式学籍管理工作体系。将学籍管理工作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最终的毕业,从而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种信息,确保学籍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二是构建学籍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专门创建和开设网络用以上传学生学籍管理信息,通过学籍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确保学籍管理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得到查询与快速更新。三是构建多元化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格局。在学籍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各个主体,包括学生、外部单位等,在开展项目化管理中,强化与内外部的合作,将资源和信息有效结合,使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学生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开展学习以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实现学籍管理工作全方位跟进。学籍管理工作涵盖很多方面,包括学生的学籍信息、特长、优点、求职意愿等。将相关信息纳入到学籍管理当中,这样一方面实现对学籍的规范管理,扩大学籍管理的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学籍信息为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等提供依据,更好地发挥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作用。

2.2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计划

在启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工作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通过管理计划来明确学籍管理工作各个环节需要重点开展的工作、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各种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制定计划时,需注意:第一,整体性把握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要素。为保证项目化管理计划的严密性和可靠性,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能够整体地把握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综合地考虑项目管理的各个要素。第二,选择性涵盖项目化管理的各个知识体系。项目管理包括项目整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在制定项目管理计划的时候需要根据项目的需要有选择地涵盖这几个知识领域的相关内容。第三,动态性调整项目化管理的各个计划内容。项目化管理计划制定完成后,在项目管理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动态的根据项目进行的情况,对计划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变更,以保证项目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能够顺利地完成。针对成都纺专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一个完整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计划应该包括:制定和修正项目各阶段的详细工作任务计划和目标,对管理各项管理对象进行计划。

2.3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需要对学籍管理工作实施创新性的项目化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构建完善的学籍管理项目化管理体系。项目化实施过程中,需要依照项目计划,监控进程,实时进行项目控制,以确保一切按计划行事,并根据掌握的情况随时对项目实施进程进行优化。项目控制实施有效的重点在于定期、及时地监测实际进程,并与项目计划进程进行比较,如有必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学籍管理工作的项目化控制主要是成立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小组,组织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制定学籍管理工作计划及实施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方案。具体实施策略有:一是将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分阶段予以实施。可以分为月度工作阶段、季度工作阶段以及年度工作阶段,结合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开展相应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并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二是明确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责任人,并采取责任人工作汇报的形式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结合实施情况以及涉及到的各个部门,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并采取月度工作汇报的形式,由相关的责任人汇报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情况,以此来促进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得到更好地实施。三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在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项目化管理业务知识培训时,还需要加大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通过考核,实现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督与奖惩,营造良好的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环境。

3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提供保障,本文将从制度体系、程序及行为规范、健全运行机制、队伍建设这些方面开展,并制作了相应的实施保障甘特表以及甘特图。结合以上对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实施保障的具体内容及时间要求,本文将采用甘特图表示方法更为清晰地表示出来。

3.1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制定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如奖惩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具体的制度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确保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现。制度建设是项目化管理实施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才能够做到有制度可依,一切工作按照制度予以执行,这样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实施。二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籍管理制度的时效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如国家政策变化、学校扩招等。学校可以通过专门的学籍管理制度讨论会议的形式,由项目化管理小组负责召集与学籍管理工作相关的人员参与会议讨论,并由参会人员针对项目化管理的开展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与制度修订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确保学籍管理制度能够为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2规范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

一是制定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确定哪些部门负责哪些具体项目、哪些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负责哪些具体的工作等,通过管理程序与行为准则予以明确。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则按照学籍管理程序与行为准则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正常有序地开展。二是定期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按照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开展项目化管理。项目化管理小组可以定期采用考核的方式,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同时根据考核中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反映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培训方案,帮助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更好地遵守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准则。

3.3健全学籍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制定学籍管理运行岗位职责手册,确保学籍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运行。根据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执行情况,制定学籍管理运行岗位职责手册,通过职责手册来明确各个部门、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各部门及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手册开展工作,以此来推动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高效实施。二是制作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并定期为学籍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学籍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制作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按照组织结构图的具体内容为学籍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运行组织结构图开展工作,避免各部门之间的纠纷与矛盾。

3.4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第9篇:管理学习计划范文

我校食堂由于领导重视,全体员工的努力;师生及家长的配合、支持下,本学期确保安全生产,正常运行,保障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抓好后勤促前勤,办好食堂服务师生,食堂工作要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前进的。

一、优化服务 提高质量

1、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观点,增强服务意识,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把学校食堂当作快餐店、小吃店、餐饮店来办,把食堂的事当作自己家里事来做来计划,做好每一个环节,不依靠、不推诿。保证让学生的早餐、饭菜质量的前提下,要确保不克扣学生、不准向学生出售馊饭、馊菜、变味食物、“三无食品”.

2、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学校统筹管理南北两个大食堂和小食堂,张烈高老师负责想心事、想点子,要花小钱办好事,少花钱办好食,提高技术性,技艺上、搭配上技术。三个食堂独立核算成本、核算利润,开展竞争服务想方设法出新招,变花样,要提高质量,又要控制成本,努力做到“三个基本满意”(学校、家长、学生逐步探讨“专业化”模式。)

本期实行末位淘汰制,定期对职工进行考核、投票,师生中进行调查,对末1-2位进行解聘。对分管的工作操作过程中有大的失误要提出批评和扣发工资,多次失职失误的解聘,食堂设意见箱,广泛听取师生反应,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提高服务质量,食堂内部要记载考勤,迟到、早退扣工资,请事假请人顶替,长假由学校重新安排人员,记载人员分工情况,要能查每天煮饭,做白案、炒粉、炒菜、洗切菜等主要工序的分工情况,对照检查信息查到人,发现一次扣工资5-10元。

二、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1、加强领导,健全规章制度

①学生就餐大食堂早餐按人数分发到各班,由各班老师、学生代表领到教室分发就餐,各班早餐款与食堂结算,中晚餐到大食堂刷卡就餐,要求学生自己带碗筷。

②在小食堂就餐的同学作好登记造册工作,按上报人数核实就餐人数,全额收取资金,确保按时交纳,不流失一分钱不漏交一个人。

③严格把好刷卡关,不讲人情,不循私情,坚决杜绝吃饭不出钱,不刷卡行为,若发现一例一次将从工资中加倍扣还,不改者全校通报,一票否决。

④食堂内部管理人员,含微机、锅炉、记帐、扫地、售票、财会原则上不在食堂吃免费餐,除补课有老师就餐或特殊情况一般吃饭要刷卡(食堂内因工作原因的除外)。

⑤锅炉房供应开、热水一律要凭票供水,一律要用开水瓶打开水,提桶、水桶一律不供。如发现管理人员不履行职责,不坚持原则,轻者提出批评直至扣工资。

⑥微机管理人员要热情服务广大师生。保证学生充值款全额到位,确保帐帐相符,帐机相符(充值消费余额)微机员、锅炉工要服务于厨房,为其提供一流服务。

⑦清洁工必须保证大厅及周边卫生小区内的卫生及时打扫,每天做到“三扫”到位,有班上课,有学生就餐就必须打扫。

⑧小食堂物品的采购必须由库房调出,需要购置须经学校批准,统一购置。常用蔬菜可由大厨房一同采购,小食堂记帐,特殊菜可一同采购或轮流采购,单独核算。

⑨所有物品的采购必须严格把好采购关,专人负责,索证检查,定点采购,确保品名、单价、数量与食物相符,采购记帐人员,必须履行职责,确保工作时间。

⑩除学校因工作原因解聘外,工作必须满半年,否则扣一个月工资,留一个月工资作保证金。自行离岗后再不聘任,原则年龄超过45岁以上不聘任。

11过去提出:“四防”制度、“三防一消毒”制度,“十不准”等制度,还要坚持执行落实。

三、抓安全,保平安,抓卫生,保健康,抓质量,保利润,抓充值,促消费。

1、学校食堂工作员必须持有卫生部门颁发的健康许可证,否则不能聘用。

2、确保饭菜质量,保证师生的用餐安全。

3、学校食堂服务师生,微利经营,服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