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教育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教育教学论文

第1篇: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求学网为您提供“物理教育教学论文文化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解决您在写物理教学论文中的难题

物理教育教学论文文化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育教学论文文化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2篇: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育研究方法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意义重大,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其基本组成包括: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需如实填写。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字数一般控制在3~5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本论是全文的精髓,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论述充分,论证有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主要参考文献: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25~350。

第3篇: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一、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二、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4篇: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言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关键

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语文学科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相应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语言教学还是人文教育?诸多类似的争论不胜枚举。其实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其原因如下: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总和的语言学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语言。而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因此,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点体现语言教学。

二、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选型、综合型的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无论是记叙性的文学作品还是有理有据的议论文,还是文情并茂的说明文,字里行间处处都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致力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握所读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而且更要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这样的思想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让学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层次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真正精华之所在。譬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而此后的几个所谓学者的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感到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试想想:(1)文中的“出离”改用成“很”,好不好?(2)“浓黑的悲凉”中的“浓黑”可不可以去掉?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全文的主题。其实文章中的“出离愤怒”,表示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极限,无法忍受了,而改用成“很”显然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愤怒之情。而“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悲凉。因此,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才会体会到准确形象用词的妙处。

三、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中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听话、说话”叫做“口语交际”把“听说能力”叫做“口语交际能力”。并在课程目标中对口语交际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而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语言教学必须贯彻口语教学始终,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语言教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比如语调有扬调、抑调、平调、曲调四种,主要是通过读音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上语言知识来引导学生朗诵文学作品,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譬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可以引导学生用抑调表达出鲁迅先生对反对军阀屠杀无辜大学生、文人污蔑请愿大学生的极度悲哀之情。总之,只有恰如其分地把语言知识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语言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中国历来重视写作教学,由于现代生活、学习、工作、交际的需要,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大文指出:“写作教学需要在广开写作源泉上,要启发学生贴近生活,深入文学作品,善于观察、积累、模仿、借鉴;在提高思维品质上,要养成思考习惯,树立辩证观点,加强思维逻辑性,在加强语言基础上,要学习范文,模仿语言,变化语言特色,总结写作经验。”总之,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要借鉴文学作品、加强思维逻辑性,还是要变化语言特色也好,都要从进行语言教学,丰富对语言的变化,这样学生的作品才会具有自己的写作特色。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还是从语文教学内容中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来看,语言教学都是语文教学关键和着力点。因此,我们要把语言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样,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才会走上正轨,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发挥其本质的作用,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安荣.对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几点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2(3):65.

[2]庄文中.构建中学语言教学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1998(1):45.

[3]康红宾.回归原点:语言教学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14(3):69.

[4]张传宗.加强语言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J].课程.教材•教法,1995(5):36.

第5篇: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方法

从理论上讲,现在没有人对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学习外语必须同时学习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这已成为广大外语工作者的共识。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王振亚说过文化教学的状况是“教师随机任意地教,学生凭兴趣随意的学。”(1)这种状况在中学阶段尤其突出。从主观上讲,有些老师认为中学阶段是学外语的初级阶段,只要学生记住单词、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就够了,没必要导入文化知识,他们只承认大学阶段应该教学文化内容;还有老师担心教学文化会加重中学生的负担,也不愿把紧张而宝贵的时间花在文化教学上,所以就放弃了文化教学。而客观情形是教学大纲对文化教学没有具体的要求,致使中学英语教师在这点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意的成分就更大。而这样就导致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比较薄弱的局面,这也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遇到尴尬。

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学一定要与文化教学想结合,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割裂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内容。笔者结合我们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在此提出几种文化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和大家一起探讨在中学阶段文化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教学。

一.词语挖掘法

在学生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两种语言的一般常用词汇中完全对等的词较少。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在讲解词汇时应注意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词义的文化因素挖掘可视具体情况采取语境法、词源法、搭配法、比较法等。比如:讲到news一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词的来源。所谓消息,也就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新鲜事,news这个单词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方位:north(北)、east(东)、west(西)、south(南)。也就是汇集四面八方来的事。又如美国英语的秋天常用fall,这是美国人用落叶一词生动形象地展现秋天时节落叶缤纷的情景。再比如我们在讲解英语中对女性称呼的三个词Miss、Mrs、Ms时,进行一翻讲解学生就知道其用途了。Miss表未婚小姐,Mrs表已婚女士(夫人),而Ms一词则不表明此人婚否,这个词是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者所创造的一个词,因为我们称呼男性时一律用Mr,而不区别此人婚否,所以女权运动者为了与男性平等而用了一个新词Ms,所以Ms不仅是一个新词的诞生,更重要的是表明一种观点和态度,此类例子举不胜举。这种讲解方法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词的表面意义,而且使他们了解词的文化内涵,为他们日后准确运用打下基础。

二.语法提示法

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把目的语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融进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具有目的语文化特点的语法现象,这样做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英语中的独立主格结构是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一个语法项目。难就难在它体现的是英语语法中重结构,重视词与词的组合,而汉语语法重意思的差异。比如下面这个句子学生经常出错。

It

Sunday,the children are at home now.

A)is

B)being

C)was

D)will be

选项中C、D可首先排除,因为时态不对,但很多同学在A和B选择时会选A。咋一看,今天是星期天,孩子们都在家里,和汉语意思正好吻合,而且连标点符号都一致。殊不知英语里重句子结构,如果选A,It is Sunday.主系表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第二个句子 the children are at home now.又是一个完整句子,而两个完整句子不能用逗号连接起来,要么用连词连接成一个并列句,而句中没有,这时候为了让两个句子在结构上发生关系,我们选择B,用分词的独立主格结构作后一个句子的状语,这样就符合英文习惯了。而汉语则不同,今天是星期天,孩子们都在家里。这种结构和意义上都是完整的句子放在一起,用逗号连接,在汉语中我们认可这种句子。类似的语法还很多,像英语中的从句,从句里面又有从句,这些句法现象都是英美人思维严谨的特点在语言上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在恰当的时候把这些解释给学生,那么他们就不至于一头雾水。如果我们能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些语法,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而且容易举一反三。他们就不是死记语法规则,而是灵活地分析句子结构。

三.翻译对比法

王佐良先后于1984年、1985年在《翻译通讯》上发表了《翻译中文化比较》和《翻译与文化繁荣》两文。他以丰富的实例说明:“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翻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吕淑湘先生也说:“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知识广博。可见,积累掌握文化知识,了解背景知识对翻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对保证译文质量,促使译者忠实、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等助益匪浅。”(2)所以我们在做翻译练习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英语式汉语或汉语式英语,这些都是阻碍我们用英语交际的因素。如:在翻译“我们通过实践来学习英语”这句话,学生用英语表达时写成“We through practice to study English.”,可见,学生在翻译时受汉语干扰严重。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将那些突出反映目的语文化特征的词汇、句式、篇章结构等语言项目提取出来,与母语进行对比,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异同所在,选择最佳的对应方式。

四.文化旁白

文化旁白是指在介绍有关语言知识内容时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到有关圣诞节时,可以顺便介绍圣诞节的缘由、庆祝方法和习俗;在讲虚拟语气的礼貌用法时,可以见缝插针地讲解英语国家人士的交际习俗和规则。“文化旁白”也可以是“文化渗透”在某一个语言上的扩展,例如:在讲到英国人惯用天气打开对话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由于英国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水特别多,随时都会下雨,所以他们出门时特别关心天气,就像我们中国人关心温饱问题一样,总是以吃、穿来打开对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打招呼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其实人类的心灵有共同之处,关心什么就谈论什么,只是世界范围内的人关心的问题不同而已。

五.直观教学手段

第6篇: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教师要多组织课外活动,以多样化的、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需要与学生的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相联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产生新的想法。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课外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因此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逐步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他们主动体验种种情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此外,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掌握许多再现美与创造美的方法,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再如,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辩论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教师及其他外请人员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热烈辩论,这种自由宽松的思想交流氛围,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想法,即使有些观点和想法还显得幼稚,但对他们来说已属难能可贵。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能拓宽思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能够产生创新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三、总结

第7篇: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中学教学有很多课程需要学习,这些课程我们可以联系起来,比如,英语课上,学到贝多芬这节课时,英语老师就可以先为学生放一段贝多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一下音乐的魅力,再从音乐中的贝多芬回归到英语课文上,这样通过学生对音乐美的幻想,可以加强对英语课文学习的积极性。有时间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贝多芬的英文纪录片和艺术片。在历史或语文这样有研究价值的课上,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文化家、艺术家,来为学生上欣赏课,进行美育教学的培养。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去发现意境中的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仿佛使学生看到了大自然雄伟壮观的景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让学生感受到了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又如,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出音乐、美术、书法等不同形式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内在素养。刘天华的《二泉映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王羲之的书法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丽,这些艺术名作都是陶冶人们情操的绝佳素材。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能够使学生发现美和注意美,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织一个有关找寻生活中美的事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互相分享,让小组的学生之间进行美的探讨和讲述,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美的交流,让懂得绘画的学生来讲述山水画的美,让擅长书法的学生来分享书法的特点和书法的美之所在。通过学生亲自寻找美的过程,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感受美和发现美,这样才是我们的美育教育重点。密切学科配合,注意相互渗透若想要有效地在各个学科中向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就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紧密配合,相互请教,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对美的了解更加全面通透。同时将各个学科互相配合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全面赏析,使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欣赏。

第8篇: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03-001

语言文学课中的文学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境界。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所谓审美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审美把握,它同真理观、伦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谈得上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许多文学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反映了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审美趋向和审美理想,这些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语文教学发挥美育功能的坚实基础。比如,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各种高尚的审美情趣。陶渊明的作品独爱傲霜的,陆游的诗作赞美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歌颂挺拔的松树,郑板桥的诗画偏爱青竹。抓往这些,可以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们都能不同程度发现美、欣赏美,而获得的审美享受却不尽相同。这不仅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不同,更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能力不同。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主要依赖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教育。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青年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观照和喜爱,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方面,下工夫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

1.抓住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把握词语的感彩,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写边防战士在茫茫的沙漠里防守边疆,时间已经很长,仗也打得很多。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穿”用得准确、形象。频繁剧烈的战斗、漫长的驻防时间,使金属的盔甲都磨穿了。从侧面点出了战士生活的艰险,渲染了战争气氛,给人以无穷想象的空间。

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它们创造的深远的意境和美学情趣。如杜甫写的《登高》诗中的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和“不尽”,既是对眼前景色的真实描写,也是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的抒发。看着眼前无边秋色的萧条景象,想到岁月的艰难、人生的失意、病老的痛苦,还有残存的希望,谁能说尽诗人心中有多少的人生感慨呢?所以,“无边”、“不尽”既写出了空间无限,时间无穷,表现出万里河山的浓重秋意,也显示出诗人广阔的胸襟和无尽的感慨,可谓用词精妙。

2.抓住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必须突出文学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的美。作品中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形象美也表现在对整体画面美的欣赏上,如峻青的《夏夜・秋色》,描绘了一幅海滨仲夏夜的美景。

讲授这一类课文时,应让形象说话,把艺术形象再现于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共鸣。

3.抓往美的意境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是意境的基础。所谓意境是作家创造的可经看得见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与作家在他创造的形象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优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才强。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是一幅可以看得见、感得到的生活画面:作家离家已一个多月了,现正行进在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望着再圆的明月,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乡。通过这幅生活画面,作者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凄凉寂寞之感,思乡怀亲之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全篇无一字提到思乡,但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使人联想到思乡。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显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

第9篇: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口语;交际;藏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2

口语交际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藏语文也是如此。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口语交际教学作为直接影响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效果的教学内容,作用与地位都更为明显。藏语作为藏族地区通用的语言交际工具,不仅起着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作用,还承担着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重任。因此,从实用的角度看,加强藏语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新课改也要求改变传统语言教学中重教材、轻口语的教学模式,所以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探索新课改下的藏语口语交际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藏语文教学与藏语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是指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交际的目的),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交际手段)进行信息、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1]。口语交际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有应对社会各种场合下的流畅地倾听、表达和自如地应对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也提出了的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2]因此,新课改已经要求在藏语文的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和其他语文能力如读、写同等重要的地位。藏语的口语交际教学实际上就是要培养藏区的中小学生不仅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在不同场合能运用藏语独立、灵活、自如地交流,完成交际任务的语言运用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是藏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藏语文教学为口语教学提供整体构架和语言基础知识的支撑,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藏语文教学工作开展得顺利,虽然并不意味着口语交际教学也进行得好,但可以让学生具备口语交际所必备的语言基础,能保证口语教学工作更为流畅的进行。而口语交际教学可以直接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熟悉语言,增强语言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进而喜欢并积极学习语言,对语言的整个教学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藏语口语交际教学与传统的听话、说话的关系

谈到口语交际教学就必须要区分与传统教学中的听话和说话的区别。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二者本质上的不同,往往把口语交际教学等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出现了一些偏差,没有达到要求的教学效果。两者实际上既有紧密的联系,也有本质上的不同,认清两者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1、听话说话教学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实际运用。在藏语文教学中,听话说话是基础训练,能让学生学会用准确无误的语言流畅地表达内心情感思想,其中就包括准确的发音,恰当的词汇和无语病的句子。这些都是交际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是口语交际的知识基础。口语交际教学则是听话说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是表达能力的一种延伸,这不仅体现在需要用语言准确的表达思想,还体现在运用语言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口语交际比听说话更能体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听话说话重在表达,口语交际重在交际,更体现主动性。听说话往往是单方面的,一人表达多人听,训练的是学生个人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人交流少。口语交际则强调双向互动,其核心是交际。不仅要听懂对方的意思,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要在话语的交流中不断地分析对方新的意思,做出判断分析,然后根据对方的新语义做出新的回答。所以交际更注重信息的交互,以及在交互过程中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更能体现学生交流和运用语言的主动性。

3、听说话训练方式目的单一,口语交际实用性更强,要求更全面。听说话的训练往往只存在于课堂,如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等,作为语言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显得较为单一,脱离实际。虽然近年来在教材中加入一些设置场景让学生组织语言的内容,但依然显得很单薄。口语交际则来源于现实生活,话题多是学生自己喜欢的内容,要求他们在交谈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用性更强。另外,听话说在表达中只注重语言表达情况,不关注表情、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内容。而口语交际则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不仅要求流畅的表达,也要注重身体语言、为人处事以及临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

三、藏语文中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藏语的口语交际教学也是近年来才逐渐受到关注,新课改提出以后,在教学中做出了一些尝试和改革,但由于藏语口语交际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

1、把口语交际教学当成口语教学或依然是听说话教学。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但部分学校和老师并没有真正明白听说话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所以依然作为口语听说话来教学,把口头作文、复述内容等作为教学方式。或者有的老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理解有偏差,认为就是增加口头表达的训练,如增加讨论、即兴演讲等内容,并没有理解到交际的核心含义。所以,对口语交际教学理解的偏差影响了其在藏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口语交际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藏语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师的实际教学,都对口语交际教学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内容较少,方式单一。教材中增加了一些设置场景让学生组织恰当语言的内容,老师在教学中也往往让学生思考在一定的场景中如何说话,比如遇到事情了如何给家人打电话,或者遇到同学争吵如何劝说等等。这些内容给了学生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特定情况下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但这与真正的交际训练还是相差甚远。在教学中,更多的只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对课外的交际训练指导的不多。这些都让藏语的口语交际教学显得较为单薄。

3、教材内容的编排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内容显得较为陈旧。现在所使用的藏语文教材是09年出的新版本,但内容编排上对口语交际教学这一块还显得不够,针对性、实践性稍欠,脱离实际应用,内容也显得单一陈旧。让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上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藏语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

藏语口语交际教学现在依然是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发展都还没有完备,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劳动,来达到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从而为藏语的教学以及藏文化的传承做出一些努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的研究,对藏语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同行们参考指正。

1、更新口语交际教学观念,认识其本质和要求。教师和学生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解偏差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方式和效果,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其概念和要求有清醒的认识。前文中已经指出了与传统的听说话教学的联系和区别,这里不再赘述。只有师生都有了清楚的认识,教学活动才会有效地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自己认识清楚的情况下让学生了有清楚的了解,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

2、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激发学生内在动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重视形成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往的教学往往忽视这一点,单纯的从教材出发,结果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于话题作文、看图说话等都只是应付式的被动接受。在教学中其实完全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设定教学主题或内容,如中学生喜欢看的电视电影、小说、动画片以及大家都喜欢的传说故事等等。这些内容的设定都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是他们每个人经常都看到听到或了解到的内容,他们就容易找到相关的感受,从而引起他们兴趣,打开他们的思路和话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和课内课外都多关注学生,多了解他们喜欢的是什么,谈论的是什么。如下课时他们谈得最多的内容,在一起玩得最多的活动或游戏等等。

3、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口语交际教学实际上比听说话教学的教学形式更为广泛和丰富,可以将许多生活场景都融入到教学中来,比传统的方式会有更好的效果。传统的口语教学常常以口头作文、复述、演讲、辩论、看图说话等方式进行,这些都是口语交际的最基本的训练方式,是经常要训练的。但口语交际教学还可以采取更为丰富的方式,如情景教学、互动教学、任务教学等。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设定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指导学生运用口语进行沟通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如出行、购物、聚会、电影电视角色扮演、甚至学做主持人、模拟记者采访等,让学生尝试生活中各种不同的角色,运用语言和姿体语言完成交际。互动教学则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话题为中心进行的相互交流,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如分组话题讨论、影视评论等。任务教学则是给学生设定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达到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如设置调查同学兴趣爱好的任务,采访同学电影电视观后感受的任务等,任务的设置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来完成。当然,丰富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多关注丰富的生活,将生活中的很多场景应用于教学,既让学生有兴趣参与,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将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多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多,时间有限,不可能完全达到口语交际教学的效果,而且每个班至少四十人左右,课堂教学不可能给每个人都很多的训练时间,所以需要课外的训练来作为有效的补充,而且许多内容放在课外指导会更有利。如给学生设置调查采访家人,亲朋好友,邻居或陌生同学等任务,或分小组完成表演、导游等任务。这些都可以利用课外充分时间去完成,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5、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全方面的指导。口语交际教学不仅是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还有言谈举止,行为处事,交流的方式方法等多方面能力的体现。而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非语言因素影响了正常的交流,使交际无法正常进行。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是如此,在课外的训练中也是如此。学生不仅要从口语交际中学习语言交际,还要学到如何正常有效的交际,同时还要做到文明礼貌的交际。

在藏语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仍然需要从理论上方式方法上进行不断的实践探索,将教学实践和理论指导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更好的传统藏族历史和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5

[3]傅道春.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