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6年仲夏的贵阳,绿色显得尤为夺目,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盛大召开,来自国内外政府机构、科研院校、国际组织、民间团体、企业、媒体等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2000余名重要来宾,围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的主题,从绿色增长与绿色转型、和谐社会与包容发展、生态安全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价值、道德和全球治理四大议题进行了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探讨。
中国历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国将更加牢固地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天人合一:最早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所谓天人合一,即强调“天”(自然)与“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这是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认识、掌握自然的规律,并在掌握自然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使天地万物为人类发挥好的作用。
而道家也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道家认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
道家关于天人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指出了天与人或者天地万物的同源性、同律性,天与人在演化过程中虽有很大的差异,但天与人还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佛教则认为,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佛教主张因果相依,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共同构成一个生命的网络。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然环境,一旦环境恶化,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相生,认识自然的目的是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绿色发展的困与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并持之以恒,才能让世界人民健康地享用和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快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始终坚持顶层设计。近期,不少城市发生洪涝灾害。日常生活中,多地排水管道经常因为各种原因不断翻修。究竟如何才能减少洪水的发生?如何才能避免管道不断被翻修等状况?这需要城市设计规划者把握6个理念――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空间均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并在该理念指导下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妥善处理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
让每一个栖息地都是文化城。生态文明不仅包含自然生态,还包含人文生态。而城市不仅是居住生息的地方,更是文化容器、新文明的孵化器。若要改变水泥丛林城市发展的噩梦,则首先要构建良好的人文观念,再通过自然山水的修复,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创意氛围的营造,来建设现代生态都市。
全国各地可以把各族不同文化,各地特色文化和有特点、有规模的农村、村寨以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的方式或作为硬的指标保存下来,并在建设中保护传统建筑风貌,挖掘精神文化内涵,甚至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延承,让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很好地融合,让栖息地成为文化城。
多途径发展。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现百年梦的一个短板是全面要脱贫、全面小康。为努力脱贫和实现小康,全国各个省份可以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环境生态友好型产业。
……
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绿色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要落在行动上,也就是说,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它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人类生态意识的增强。
它需要企业家通过联盟广泛聚合创新资源,提升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聚焦山水林田湖等关键领域,创新生态修复的投融资,构建生态福祉发展新模式。
它需要政府和宣传机构大力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倡导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提高,并让其在脑海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活中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活成为公众自觉的行为。
它需要政府保证全民在自然保护、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方面可以有平等、公平的机会并能参与其中;它需要大家付出智慧、努力和汗水;它还需要从你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贵州做起,从中国做起。
人类的发展史越来越快,而我们提倡的“低碳生活”却几乎没有人理睬,而在一直破坏它的本质。人类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大自然的绿色又在哪儿呢?
我们应该知道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的破坏,再过几百年后我们应该去哪儿生存呢?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我们应该少用一次性物品;出门不用塑料袋,自备环保袋;把洗拖把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洗米、洗菜之类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浇菜;不随意扔垃圾,要把来及进行分类。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家里尽量备用无磷产品……其实我们能为环保做的事情有许多,只是看你平常在不在意。让我们做好环保,为环保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环保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共同为环保出一份力,你出一些,我出一些,她出一些,相信吧,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让我们拥有这样的环境而自豪吧!让我们为这大自然共创美好的明天,一起来为大自然母亲贡献力量吧!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其核心是如何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启迪一种融合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境界,引导一种健康、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和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因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过去,大家都认同旅游是无烟产业,但若深入分析便发现,我们很多的旅游经济收益却是以环境为代价的,而且收益分配也存在不平衡现象。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生态学和旅游出现了很多引人关注的问题,它们在学科发展的碰撞中,相互促进、相互融汇。生态学能够提供许多有关自然方面的知识,来丰富旅游内涵。旅游也会丰富生态学的知识,为其发展提供营养。如此,生态学和旅游科学可谓殊途同归,共同结合于生态旅游这个概念下。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文明理念,很好地融入到旅游业中。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相关部门、行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积极行动起来,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可以通过旅游渠道进一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其实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发展、提升生态旅游的灵魂,生态旅游是建设、传播生态文明的载体。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倡导对生态环境负有责任的旅游,不单单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景,更强调的是一种理念和行为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以保护生态为前提,通过周边社区的参与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环境科普教育贯穿于旅游全过程。
将理念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
无论在世界还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都是大势所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全世界迅速展开,并形成了热潮。国际的保护组织纷纷建立了机构和项目,开展专题研究,国际的援助贷款机构也般入了大量资金,旅游企业也根据市场加快推进生态标志和绿色经营。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世界各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也初步形成了类型多样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至2011年底,我国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46处,国家水利风景区475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18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45处,省级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景区为数更多。2010年,仅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已达3.9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8.8%,5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从发展生态旅游中获得收益。比如,截至今年9月底,四川省生态旅游已累计实现直接收入326.7亿元,接待游客1.2亿人次,带动社会收入871.1亿元。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思考
十六大上,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中,这表明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摆在了更高、更深、更广、更大的角度来认识。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文明形态发展的必然。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明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形态。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在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在健康的政治共同体中,政府、个人与社会中介组织,或者民间团体,将公共利益作为最高诉求,通过多元参与,在对话、沟通、交流中,形成关于公共利益的共识,做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合法决策。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的关系
一是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是以其他三个文明为前提,又反过来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而三个文明则是在生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四种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体系。二是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三种文明建设的升华,是后者的落脚点,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是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而生态文明不仅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社会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而且还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引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理论的新理念、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重在把握三个方面:首先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内容和要求,其次是生态文明理论反映了人类文明变革的要求。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出现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现象。再次,生态文明建设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民意。生态文明理论把环保从行为实践提高到理论和伦理的高度,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强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抓好生态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生态治理。生态治理是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是一种节约资源的治理。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号召每一个公民树立节约环保意识,做到节约环保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块煤,以此来缓解资源硬约束,使有限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优先考虑环保和生态问题。一方面要坚持经济发展,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要坚持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努力改进、优化符合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速度与效益同步提升,规模与质量统一的内涵式跨越之路。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沙漠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发展生态旅游、野生动植物文化保护等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良好氛围。
四、迁安走出了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之路
迁安北依燕山,南望渤海,处于“京津唐秦承”城市圈中心位置。自2001年以来,迁安累计投资50亿元实施163个城建重点项目,修建了滦河生态防洪工程――黄台湖风景区,它已成为北方罕见的水城,昔日漫漫沙滩如今是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的城区景观。从2004年开始,按照“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发展定位,倾力打造国家级园林城市。到去年底,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是41.1%、35.79%和10.98平方米,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河北省环保模范城市和河北省人民环境专项奖等多项荣誉。我们建设节约型园林城市,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灵山、红峪山庄旅游区,开发长城溶洞景观,打造北部长城文化精品,创建3A级风景区。
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小学,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
站在这演讲的舞台上,也许大家一下注意到的就是我身上这件色彩绚丽的衣服,我就是因为喜欢它和谐的颜色才将它买下。我们的家园——杨岗,不也同样需要这样的颜色吗?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几年前的XX。那时候用水泥块铺成的人行道,因未能很好的连接,一到下雨天,行人一脚踩下即成为了“落汤鸡”,使每一个走在大街上的XX人感到纠心不已……
可如今,才过去短短的几年时间,XX即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瞧,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房屋;宽敞干净的公路;文明行驶的车辆;环保意识显著提高的居民……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美丽小村庄的画面。记得上个月我与妈妈去老河口市逛街,一位老河口市的阿姨听到我与妈妈讲XX话,马上对我俩刮目相看,并感慨,杨岗这几年真是变化太快了,整个村庄变得干净明亮,也变得青山绿水,各项环保指标都超过老河口市了。我听阿姨这样说,马上为我是杨岗人而感到骄傲自豪起来,腰也不知不觉挺得更直了。
可是,我认为,光有这些还不够,与建设美丽XX的宏伟蓝图相比还有些差距,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虽然只是小学生,但是我们也可以为“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美好家园——杨岗”,做出一点
应有的贡献。比如说:新的学期,同学们都发了新书,首先想到的就是为新书,包上书皮。有的买塑料书皮,有的买漂亮的包装纸包书。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包装制作既浪费能源又不利于环境保护,还会使杨岗产生白色污染。不如用旧挂历,海报等材料包书,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可以学会自己包书,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样,我们既节约了金钱又节约了纸张,何乐而不为呢?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使用两面用纸、自订草稿本、随手拧紧水龙头、一水多用、随手关灯、不剩饭菜等。同时还可以进入社区、家庭,广泛宣传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不随手乱扔垃圾”的主题活动,并邀请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来参加;最终让“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成为全XX人的自觉行动。
“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学们,我们应该踊跃加入“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的行列,号召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每一个XX人迈出的一小步,将会是XX迈进的一大步。为了那一片XX的蓝天更加蔚蓝,为了XX的山林更加郁翠,为了碧波荡漾的资江河更加明净,为了下一代拥有的XX更加美丽。行动吧!努力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生态文明的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首先要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使我有机会在这里发表演讲。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挑战和希望并存的伟大时代,沉浸在上海世博会隆重举行的浓厚氛围中,作为污水处理厂的一名年轻员工,就是要把一泓清水奉献给人民。为此,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
茫茫宇宙,唯一载有生命的航船是地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我们人类固有的家园。那不是梦,那是我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仙境般的美丽,宝瓶似的富饶,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飘着阵阵花香,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水中畅游,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可是由于我们人类的无知、短视和贪婪,毁掉了美丽可爱的家园,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家园满目疮痍,地球不堪重负。
人类是聪明智慧的,在前进的歧途中惊醒了,现代化并不是破坏环境,向大自然一味掠夺索取的生活方式不可取,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生活,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环境在人类自己手里毁坏,也能在人类自己手里建好。于是,“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是每个人的理想愿望和奋斗目标。在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中,我们污水处理厂承担着重大责任,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化废为利,把污水变成清水,重新流向河流,去滋润大地,让植物繁茂地生长,满目苍翠,一片秀色;让上海世博会环境优良,流淌清水,无限美丽。
我们年轻员工是污水处理厂的生力军与主力军,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工作、认真工作、辛勤工作,无怨无悔,在平凡的污水处理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让青春闪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我们的艰辛努力,通过我们的无私奉献,祖国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美好,可以预见,我们向往我们祖先过得那种优良环境、生态文明的生活,在我们这一代,一定会重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鱼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行。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不能等靠要,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年轻员工要从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点滴做起,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大家行动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让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山野翠绿翠绿,流水清澈清澈。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绿色环境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大家快乐幸福地生活。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着由和谐到失衡、再到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这种和谐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和谐关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上保持和谐的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的不和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这时,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利用”变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带来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迅速升温。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90年代以后,《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深情而色彩丰富的语句,把生态文明与百姓幸福紧紧相连。
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党的十,吹响了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号角,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体现了党执政理国的新境界。
这是一次科学的抉择,是对中国社会的何去何从指明方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创造了骄人的经济奇迹,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有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文明;生态文明;水资源污染;水利治理
中图分类号:TV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59
水利文明就是人类涵养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开发水资源,治理水资源,利用水资源,让水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并强调人水和谐共处。具体要求在区域内要有规划的实现井、沟、塘、渠配套,沟渠通小河、小河通大河、大河通江海,并且水质清秀,无味无色,水中植物与水中动物共存共生。河中常年有水,堤岸四季常青,干旱季节河中有水,洪涝季节不见灾情。与区域内大环境共同构成蓝蓝的天、绿绿的地、山清水秀美丽的生态文明画面。水利文明更是水利先进文化的象征。有了这样一个环境基础,才算生态文明有了良好的开端。如果进了一个地区,河水污染、坑水发臭,无论在路、田、林诸方面下多大的功夫,政绩有多突出,都谈不上生态文明。因此说水利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前提。
1 水利文明存在的问题
水是生物界生命第一要素,是原生质的重要成分。离开了水,一切生命无从谈起。因此,水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知道了水是生产之要、才能明白水利文明是生态文明之基。换句话说,水利文明也是水的数量、质量、形态与周边环境的巧妙搭配。它既不能没有,又不可替代。研究开发水利文明,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着国计民生,更关系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资源缺乏。人们对水利文明认识不足,生态文明意识更是淡薄。在涵养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开发水资源,治理水资源,利用水资源,让水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方面欠缺足够的认识。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1994年受到大自然干旱的惩罚,就是人们对水利文明缺乏认识,没有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致使全县9.8hm2万hm2秋作物严重受旱,5.23万hm2绝收。
2 水利文明现状
2.1 人水不能和谐共处
到处是污水入河,坑塘成为垃圾场。往河里倒垃圾,往坑里扔泡沫成为家常便饭。河里漂着塑料袋,井里漂着农药瓶。死水坑基本都是臭哄哄。成为苍蝇、蚊子的繁殖场所。
2.2 土壤污染
农药的过量使用,废料到处抛弃,对土壤构成不可逆转的污染。
2.3 无限度的乱砍乱伐,森林面积的减少
对水土保持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2.4 工业废水、城市污水,无处排放,流入河道
2.5 海洋、空气的污染
人水不和谐的地方,还有河底抽砂,河床塌陷时有发生。河堤保存不完整。沟渠不畅通,影响涝季排水等。
3 创建水利文明,促进生态文明的思路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对水利文明创造条件,并为水利文明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强水治理工作。
3.1 加强水治理工作
要使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建设优美的水利文明环境,彰显水景观对促进人水和谐的特有文化功能。保证人水相依、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
3.2 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强化水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基础功能地位。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做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并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3.3 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从一点一滴做起。像一个家庭将洗脸洗手的水用来冲厕所或者养育花草。这样的方式方法,不能说是直接从源头上解决缺水问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缺水问题,并且说明人们的节水意识在增长,不断找寻节水的途径。
3.4 水污染治理
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进行区域性水利综合治理,就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要采取预防措施。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
进行区域性水利综合治理,就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杜绝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规定排放标准。同行业废水应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便于管理。并有计划治理已被污染的水体。
3.5 加强监测管理组织,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
设立保护管理机构,与国土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建立联合执法组织,执行有关环保法律和控制标准,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颁布有关法规、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源的具体条例。
⒖嘉南
生态文明是符合人类发展要求、解决生态问题、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遵循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等规律,尊重自然、人和社会的辩证和谐统一,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构建三者间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提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马克思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人们的社会生产也只能在自然中进行。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以实物、燃料、衣着的形式或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现出来”。自然的力量是无尽的,自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品。自然不仅仅为人类提供物质保障,“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生态思想表明,自然和人、社会是辩证统一的。这在社会实践中就要求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合乎自然、合乎规律,坚持统筹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可见,马克思生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际上,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的生态思想,主张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运用自然规律,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保证生态文明的顺利进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时刻坚持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作指导,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基础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始终坚持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统一,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受到自然发展规律的惩罚,社会经济发展将会遭到严重的影响。
(二)真正确立自然、人和社会辩证统一的生态理念
正确生态理念的确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自然、人和社会辩证统一生态理念的形成,必须从思想上破除人类中心主义,转变社会发展观念,正确认识物质经济利益及其追求和社会及人的发展的关系,克服物质经济利益至上、社会实践唯物质经济利益是从的错误思想,自觉坚持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作指导,自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断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树立解决生态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为建设生态文明准备思想前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从表面上看是解决生态问题的现实道路、必然要求和结果,从根本上看则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思想的内在要求和意蕴。换言之,正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我国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为我国生态文明实践指明了重要路径
生态文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前提是尊重和保护护自然,目标是引导人们走向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宗旨是保证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从而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马克思生态思想为达到此目标指明了实践路径。实践沟通、连接了人与自然,是人和自然联系的基础,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通过实践劳动自然界才能成为人类及其社会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才能“为人所用”。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劳动,劳动是其生存的手段。只有在具有社会性的劳动中自在的自然才能被创造成为人化自然,从而才能与人类统一起来。同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在实践劳动中也只有在实践劳动中人、社会和自然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一)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生态法治建设
落实和践行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中,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相统一。一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以社会制度和法治为基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生态责任政府,建立自上而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监督系统,从社会制度层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运用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不断调节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确保每个公民都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建立自下而上的生态监督体系,保证每个公民都可以行使自己保护生态环境的权利,监督各级政府机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督促他们更加透明、高效的解决各种生态问题。只有政府和人们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坚持在实践中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