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格拉底故事范文

苏格拉底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格拉底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苏格拉底故事

第1篇:苏格拉底故事范文

一、说教材

苏格拉底之死》选自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阅读部分。主要通过对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及其周围人的言谈举止,表现了苏格拉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此前学生并未接触过苏格拉底这位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对他的为人和思想知之甚少。所以教学中要将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的人生轨迹、思想主张向学生作以必要的介绍,以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主要学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透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在苏格拉底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其人,听其言,观其行,认识苏格拉底这一伟大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格拉底的深邃思想。

五、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己会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2.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3.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六、本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课堂导入: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面对死亡,仁人志士,大义凛然,为了追求理想和真理,他们毫不畏惧,中国人如此,西方人亦如此,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格拉底之死》,去认识一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表现出勇敢与智慧的人物――苏格拉底。(从中西方仁人志士对待死亡的态度谈起,意在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苏格拉底,并出示达维德的名画《苏格拉底之死》,使学生对苏格拉底的人生经历及主要思想有初步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第三步,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谈一谈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第四步,深入研读,理解苏格拉底的伟大形象。

1.抓住课文结尾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最准确的评价:最勇敢、也是最智慧、最正直。以此作为切入口,带起对课文的解读。这里柏拉图用词非常严密、准确,他强调苏格拉底是“我们这个时代”,“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最智慧、最正直的人。

2.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他是西方历史上(或许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因为思想和言论而被处死的哲学家。在当时,哲学家这个称呼意味着今天的思想家、科学家、知识分子之类的角色,所以,也可以说苏格拉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为真理而殉道的科学家,或因执著于真理而被处死的知识分子。他本人是述而不做,未留下只字片墨,这么一个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的人却能获得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从容赴死给他带来了广泛关注。和一切真正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思想家一样,苏格拉底的生活经历本身是更有力的因素。

3.请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苏格拉底的“最勇敢”,要求学生在文中画中能表现出苏格拉底“勇敢”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如:①面对死亡,苏格拉底在痛苦的同时感到快乐,并且认为是得到一种至上的幸福。沐浴后容光焕发,主动要求把毒药端过来,不留恋无意义的生命。

②兴致勃勃,没有慌乱,脸色和表情没有丝毫改变。目光沉稳,平静,没有丝毫厌恶的一口喝光。

告诉别人不要这样,一个人应该精神镇定地迎接他的末日,平静、坚强。

③当提及他的葬礼时,他“优雅”地笑了笑,指出被埋葬的只是肉体,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埋葬。

苏格拉底的死亡给他人带来的巨大痛苦,“会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者适时点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本文表现苏格拉底这一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除正面描写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写周围人的反应对表现苏格拉底的形象,有何意义?从而进一步认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对于表现人物性格(下转112页)(上接113页)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紧紧抓住周围人的“哭泣”来深入体会苏格拉底的性格特点。为此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哭泣,苏格拉底劝说别人不要哭泣,可为什么对于典狱官的哭泣他却说是“慷慨地同我洒泪告别”?从而使学生深入认识苏格拉底的勇敢。

4.认识苏格拉底“最智慧”的一面。此处,可以先向学生讲述苏格拉底以造船为喻告诉弟子们什么是快乐的故事

(弟子们到处寻找快乐,他们向老师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先帮我造一条船吧。弟子们只得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49天造好了一条独木舟。船下水那天,他们把老师请到船上,一起划着船唱着歌。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弟子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目标忙得无法顾及其他的时候它就不知不觉地到来了)

苏格拉底想要告诉人们:充实的就是快乐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面对死亡时,苏格拉底思考到了快乐与痛苦的关系,二者相生相伴。面对死亡能如此从容,本身也是一种智慧。从而使学生深入地体会苏格拉底“智慧”之所在。

5.认识苏格拉底“最正直”的特点:当有朋友劝他逃走时,苏格拉底从尊重法律的角度出发,不肯背叛他的信念,泰然领死。

这样,通过对苏格拉底“最勇敢、最智慧、最正直”三个方面特点的剖析,学生充分理解苏格拉底这一伟大形象,从而落实本课的教学重点。

6.探究临死前嘱托克里托还给阿斯克勒皮俄斯一只公鸡。

此处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本文作者通过写苏格拉底安静之死,塑造出了最勇敢、最智慧、最正直的哲人形象。生动圆满地诠释了“修养道德,寻求智慧”的主旨。

作业是让学生课后搜集并积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名言。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第2篇:苏格拉底故事范文

关键词:苏格拉底 美德 智者

一、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于公元前 431 年,止于公元前 404 年,“是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城邦集团间经济和政治利益发生尖锐矛盾的结果”,苏格拉底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他亲自目睹了战争的惨烈,从而对希腊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性普遍堕落,道德沦丧使他感到触目惊心。苏格拉底毕生宣扬人性本善,主张扬善去恶的道德哲学,他认为伯里克利对目前雅典的不幸和危机是有责任的,指责他不注意使公民的灵魂从善,生活正直,富有价值,而热衷于建造船舰、卫城等设施。苏格拉底坚持着教人为善的政治技艺,但正是如此使反对他的政客们耿耿于怀,伺机要把苏格拉底拖入法庭。

在希腊数百个城邦中,影响最大的城邦之一雅典实行了民主制。伯里克利在长达32年担任雅典城邦执政官的时间内,使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伯里克利解释了雅典民主的真正含义,他说:“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但不幸的是,长期战乱造成的政治上的不稳定和无政府状态导致了希腊境内全面的经济、社会和道德危机,雅典的战败也使其他希腊城邦对民主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民主政治的衰落,激起了苏格拉底对于“正义”、“人性善恶”等道德问题的讨论。他与任何一种政体都不合拍,这就必然激起当时执政者的不满。

公元前 399 年,三个雅典公民,墨勒图斯、安尼图斯和吕孔对苏格拉底提出了公诉。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被。他们称苏格拉底由于其神圣指引被指控为崇拜新神。而且苏格拉底不相信传统的诸神故事,认为神圣是不依赖于诸神的,就好比“善”和上帝是两回事一样。因此被控为不敬神,信奉异端邪说。 苏格拉底面对雅典法庭的指控做出了申辩,他声称自己并无心对青年做出坏的影响,并且自己一向敬重神灵,但雅典法庭还是无情的宣判了对他的死刑。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拒绝了好友和学生试图帮助其逃离监狱的建议,从容饮鸩赴死。

二、智者时代对法律和德性的讨论

雅典公民曾是古希腊最优秀的公民,他们集中体现了希腊的精神,但这恰恰是智者时代所反对的。智者时代出现于雅典城邦民主化最盛的时候,小城邦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城邦团结的集体活动纽带松弛了,一些新的阶层参与了城邦政治的竞争,公共政治越来越被置换为私人利益,这使得雅典公民不得不向智者和领导集团启用法律和宗教的手段。

古希腊传统的观念里,“自然”始终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这种静止概念,而“法”,则是“因时因地而异”的相对应当。这组概念起初是由智者的推动而逐渐对立起来。智者学派把他们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自然胜于法,一派主张法完善了自然。前者认为人的自然天性就是人的欲望和利害关系,后者则主张人的天性是不完美的,需要法律和正义的规范齐一。智者把法律这种刺激性选择手段以一种他们不习惯的方式摆到了眼前。由此,传统美德向何处去就成了雅典城邦根本的问题。

中年时期的苏格拉底就已经为雅典国家的衰落和政治中的私心所震惊,于是将精力转移到了伦理学上,他的死深刻告知了我们伦理学最关心的问题,即人该如何生活:认识你自己,过理性、德性的生活。 苏格拉底把人们关注的重点拉回到了人自身上,即“认识你自己”,是要认识自己的什么呢?那就是要“自知无知”。这一思想体现出了一种主观意识自我反思的精神,即什么是善与德性。如果人们在根本价值观上自满,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具有充分的知识,那么道德的和政治的实践改善就从根本上没有可能。

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思而不是主观感觉,而理性是内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的。所以人首先要摆脱感觉的干扰,有理性指引的人类灵魂是要获取什么是善的知识,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德性即知识”,而这种德性也就是智慧。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本性,如果是在智慧的指导下,结局就是幸福。

三、苏格拉底之死的现代启示

古希腊的多神崇拜,在如今看来,有很多不可忽视的缺陷存在。苏格拉底一生都对神有着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只不过他信仰的真神不是古希腊那些毫无美德可言的众神,而是他所说的理性神,关于最高目的善。黑格尔说,苏格拉底的突出贡献,即苏格拉底“把人和社会从自然世界之中区分开来,突出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用其毕生的精力来说服人们去关注人自身,关注灵魂,他用一生的努力以及最后伟大的死亡向我们揭示,人要过一种省察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苏格拉底面对法庭的死刑审判是不会向任何人屈服的,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不义之事。要想避免做不义之事,就要对生活进行不断的省察,明确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最终获取关于我们生活的真知。

苏格拉底之死是在其伦理观指引下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他的理性是一种反思批判的精神,而反思批判的最K目的是要获得最高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德性,即善的知识。伦理探索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一切美德的基本原理,揭示善的一般概念。也就是说通过理性这种反思批判,使人类的生活向着有秩序、文明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人类的生存营造了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也就是苏格拉底之死的伦理价值。从这种价值出发,苏格拉底之死也给我们今天的伦理建设做出了指引,为我们摆脱道德危机感提供了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页120

[2]G.B.科菲尔德,《智者运动》,兰州出版社,1996,页35

[3]包利民,李春树,《苏格拉底“自知无知”的哲学意义》,浙江学刊,2005,页29

[4]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73,页222

[5]黄颂杰,章雪富,《古希腊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页89

第3篇:苏格拉底故事范文

人生就像海潮一样,在进进退退中往返。进是一种拼搏进取,退也是一种涵养。做人切不可锋芒毕露,否则只会自伤其身,变得狼狈不堪。面对不如意之事,退一步想也许会打开另一个世界。

曾听过一个有关苏格拉底的故事。话说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突然无端被人从身后踢了一脚。伟人就是伟人,苏格拉底慢慢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径自向前走去,仿佛什么也不曾发生。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倘若驴子踢了你一脚,你会回敬驴子一脚吗?”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忍让。倘若苏格拉底没有选择退让,而是心有不甘,只是想着报复,于是一场搏斗在所难免,受伤的将是两个人。反之,实际上只有苏格拉底稍微磕了一下,比较而言,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结局。有时,退比进更重要。

反观现实,总有那些为了鸡毛蒜皮之事而大打出手的人,这些人只顾向前进,为了所谓的面子,从不肯退让,最后往往酿成灾祸,自尝苦果。又如,当我们面对挫折时,实在无法解决时,切不可硬拼,要退一步想,自己身边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这些事物都是属于自己的瑰宝与骄傲。自己岂非不幸福?何不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若不肯退让,即使拼得头破血流,也不会有好的结果。事物本无常,人生多变幻。经验告诉我们:往往进一步不如退一步,退一步或许能见到新的曙光。

前进是一种积极的状态,退让也是一种智慧,进与退只在取舍之间,关键看我们如何把握。累了就稍稍停留一下吧,向后退一步,自有异样的风景,不一样的天堂。

佛冈县城东中学初三:贺贵龙

第4篇:苏格拉底故事范文

我们常常听人说:“坚持就是胜利。”那么,什么是坚持呢?首先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古希腊。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了。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就是执着,决不松懈,毫不退缩,许多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唯一区别,往往只在于他们谁坚持到底了。坚持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眼看学期即将结束,今天是本学期最后一次国旗下讲话,我跟同学们讲“坚持”的话题,大家肯定已经猜出了我的意图:希望同学们能够像柏拉图那样坚持,把最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这其实是意志力的考验。那么,我们要坚持什么呢?

一要坚持认真复习。谁能把认真复习坚持到底,谁便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要你坚持一天,甚至一秒,胜利的希望便会增多一分。复习阶段最忌心浮气躁,这儿看看,那儿瞧瞧,感觉都懂了,其实却是一知半解,到最后考试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记住。上星期五我们进行了英语学科的模拟考试,我们同学可能已经深有体会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希望能抓住仅有的几天时间,再次认真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对其中的缺失进行弥补,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令自己、老师、家长满意的成绩。

第5篇:苏格拉底故事范文

按理说,米切尔已经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应该感到满足了,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没过多久,他便不顾别人的规劝,执意要用肉球一样的双手去学习驾驶飞机。结果,在助手的陪同下他升上天空后,飞机却突然发生故障,不幸坠落了下来。当人们在飞机坠落的地方找到米切尔时,发现他的脊椎已经粉碎性地骨折,并将面临终身瘫痪的现实。家人和朋友都为他感到难过,悲伤至极,可是米切尔却并没有感到绝望,他说:“既然我无法逃避这个残酷的现实,那么就必须乐观地接受,我想这其中或许还隐藏着好的事情呢。虽然我的身体不能行动,但我的大脑是健全的,我还有可以帮助别人的一张嘴。”从此,米切尔用自己的智慧和幽默向众人讲述那些能鼓励病友战胜疾病的故事。他走到哪里,笑声就回荡在哪里,他的乐观和勇气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每个人。

有一天,一位护士学院毕业的金发女郎受雇前来护理米切尔,米切尔第一眼看到这个美丽的姑娘,就断定她是自己的梦中情人。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和朋友,可每个人都劝告他不要轻举妄动,因为这是个不现实的想法。“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万一人家拒绝你,那会多么难堪呀。”但是米切尔却说:“不,你们错了,万一我成功了怎么办?万一她答应了怎么办?”后来,他勇敢地向那个女孩求爱,请求约会,果然用真心和爱意赢得了女孩的芳心。两年之后,那位漂亮的金发女郎嫁给了米切尔。再后来,米切尔成为了美国一位坐轮椅上班的国会议员,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怎样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米切尔给出了一个最佳的答案:如果我们面对任何事情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那么即便是那些有可能实现的愿望也会渐渐远去,变成水中月、镜中花了。

苏格拉底的微笑

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本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干什么事情,大家都会挤作一团,非常不方便,可他一天到晚却总是乐呵呵的,没有任何的抱怨之词。

几年之后,苏格拉底娶妻成家,一家人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共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的居住条件很差,既不安静、也不安全、更不卫生,经常会遇到楼上的人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和破鞋子等脏东西的烦心事,小偷时而也会光顾他们家。可人们见到苏格拉底却仍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有人好奇地问他:“你住在这样糟糕的房间里,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苏格拉底笑着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可以在空地养一丛花,种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没有亲身体会的人根本不会知道。”

又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底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因为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而他自己则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不但每天爬上爬下累得够呛,还饱受房屋漏水之苦,可苏格拉底仍旧每天满脸带笑,就好像没有任何坏事发生过一样。

第6篇:苏格拉底故事范文

船在水中荡漾着。舒展开整个身体,让自己也随着小船荡吧,荡到那里就到那里吧!看看白云蓝天,白云也好像随着我的身体荡漾着,荡漾的感觉真好。婴孩在摇篮中的感觉是这样的吧。停止思考真的很好。白云之外的天很蓝,有远远近近的风筝穿行着,点缀着。很想这样躺下去……忽然,有树枝挂住了头发,“妈妈,不好意思,我开船的技术不太好,让你受惊啦!呵呵……”我说。“继续吧!看着前面的船哟!”,“好的!妈妈放心地发呆吧!”

呵呵,“发呆”,是个好词。什么时候开始,发呆已经成为生活一种很奢侈的行为了。

旁边放着小提琴。我刚上完小提琴课,便和妈妈来公园玩。

每个星期我都会和妈妈出去玩玩。而有时,

远处的岸边传来悦耳悠扬的越剧声。“曼曼,向前开,靠岸停一会!”。

“好嘞!妈妈是想听戏吧?”我说

“猜对啦!”

“前进!”

春天真的来了,岸边草绿花红,美艳极了!

阵阵二胡的伴奏声之后,有女子的唱腔响起,悦耳悠扬。那女子看似很普通,朴素的衣着和纯朴的长相,很像是乡下的打工妹,可是那唱腔、那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很是像模像样呢。这个时候的她快乐着,也把快乐带给了周围的人。

船很多,经常会堵塞在那唯一的桥洞下面。那时每个人却显得很开心,会让自己的小船慢慢地荡漾开去。

“妈妈,对了,老师让我们每个人找一个很有意义的寓言故事,在周一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呢!你有好听的寓言故事吗?”

“寓言故事,很多呀,守株待兔、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可是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很好呀!”

“……”

船。快乐。

“有了。这个故事就叫快乐”

“快乐?”

“是的,快乐。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是,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

年轻人们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

挖空树心,造成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般下水了,年轻人们把老师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

学生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忙于做别的事情时的突然来访。’”

“恩,很好听。今天我们就很快乐呀,是吧,妈妈?”

第7篇:苏格拉底故事范文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就是其中的一位。《最大的麦穗》讲述道: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总认为机会还很多,结果,到了麦地尽头时,他们每个人都是两手空空。苏格拉底通过这件事让弟子们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这段话中的“埋头”“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低着头”等词体现出弟子们寻找的态度非常认真,他们都希望自己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对眼前的大麦穗不屑一顾,总认为最大的也许还在后面。但“埋头”“低着头”也让我们感觉到这些弟子们的眼光不够开阔,面对遍地的麦穗他们何曾想到如何才能找到那一株最大的呢?他们又何曾对老师的要求仔细斟酌呢?“只许进不许退”的结果会是什么呢?这些他们都没有去仔细思考,所以“两手空空”也是必然的。

不仅如此,本段中“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还体现出他们不能当机立断。这也正如苏格拉底后来教导弟子们说的:“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们觉得可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还很多,把本可以完成的目标无限拖后,不能立足于眼前,机会就在犹豫和不确定的时候流失了。

苏格拉底就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所有的人:人生就如拾麦穗,只能进不能退。人生成功的秘诀绝不是“好高骛远”,也不是“守株待兔”般被动地等待成功从天而降。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手头的工作,做好迎接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准备,因为成功的阶梯是由眼前一件件具体的事情铺成的。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当机立断地把握住它,因为“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暂,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同学们,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要在错失机遇后再抱怨自己的不幸。

第8篇:苏格拉底故事范文

关畅:乡下人凭借自己“傻气”的善良,搬开了阻挡别人的石头,同时也为自己开辟出一条商机无限的“星光大道”。正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卢静:那些商家的理由看起来符合常理、无懈可击,结果却事与愿违:乡下人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却有意外的惊喜。我从中获得的感悟是,勇于创新才能创造奋迹。

赵翊:那些商家的做法只能留住顾客的“身”,而聪明的乡下人却懂得留住顾客的“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强扭的瓜不甜”,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打动人心的力量。

徐齐:故意设置路障的商家目光过于短浅,他们的做法只能在短期内获得蝇头微利:而乡下人目光长远,考虑问题缜密,为顾客创造出方便舒适的购物环境,最终获得了很大的收益。读完这则材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鼠目寸光只能自毁前程,目光长远方能大展宏图。

高海莹:大多数商家都认为难走的路能让顾客放慢脚步,走进店铺,只有乡下人坚持自己的看法,清除了路障,迎来了顾客。这说明: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孟昭筠:城里人的“小聪明”败给了乡下人的“大智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乡下人,城里人如果总是这样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早晚会落在时代的后面,变成遭人嘲笑的“城巴佬”。

西贝莜面:经济要发展,离不开便利交通的支持。乡下人修好了路,赢得了商机。可见,要想宫,得先修路。

山寨雷人:如果那些商家做个问卷调查,了解一下顾客的心理,就不会等到乡下人来清理路障了。由此可见,沟通是理解的桥梁,加强沟通,才能增进了解。

羊绒衫:“路见不平”绕道而走的人,不仅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也错失了购物的良机。我的感悟是,无论前路多么坎坷,我们都应迎难而上,勇敢前进,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第9篇:苏格拉底故事范文

关键词: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哲学分析;希腊哲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B50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1―0040―04

《名哲言行录》是一本独特的哲学史书。它的独特之处也许在于:通过作者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叙和描述(也许还加上些想象的成份),仿佛那些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逐渐模糊和被人淡忘的古希腊先哲们的古旧形象重又变得鲜活生动和清晰了起来。这是读任何一本现当代哲学论文集或哲学史书所难以获得的生动感受和体验。因此,确如这本书的英文译者在序言里说得那样,“《名哲言行录》更多属于文学而不是哲学”。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了此书的独特价值所在。“因为对于碰巧成为哲学家的那些文人学者的传记而言它是一个贡献。它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流传至今的这类古老传记是如此至少”。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本标准的哲学史书,而更像是一本参杂了各种奇闻轶事以及大量的史实和想象成分并存的有关古希腊哲学家的历史故事书。因此,这么一本“混合体”史料集无疑让某些哲学史家或者古典学家们头疼不已或者不屑一顾;但是另一方面,恰恰也因此“缺陷”,这本书才有幸从众多严肃谨慎的哲学史书籍中脱颖而出,让那些被成天板着面孔的枯燥乏味的论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可怜的人们得以呼吸些清新的空气。

相对于其中所记叙的种种哲学史实(这些史料相当庞杂,如何鉴别其真实性,以及它们的种种来源如何,那是哲学史家们干的事情。我不敢奢望在这方面有什么发言权,还是保持沉默比较明智些),我更感兴趣的还是些哲人们的奇闻趣事。这些有趣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生动传神的素描画,巧妙而随意地勾勒出了一个个古希腊哲人的独特个性,展现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另类、可爱而又不失风趣的一面,仿佛让我一下子和这些早已远去的陌生先哲们亲近了许多。这种奇特而美妙的感受是在众多严肃而正统的思想传记中所难以体会得到的。此外,令我惊讶的是:这些性格迥异的先哲们种种显得有些古怪和可笑的举止以及某些偏执和顽固的言行,竟然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了一种独特而宝贵的哲学精神。

顺便说一下,也许有人觉得我应该先交代一下这本书的写作年代和背景,或者至少也应该先简单交代一下所描写的那些哲学家的思想背景吧。但是,我并不打算这么做。原因有三:第一,关于写作年代和背景的介绍,此书的中英文译者已经做得非常详细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序言。我已经从中受益匪浅,觉得如果在这方面再说些什么都显得多余;关于所描写的那些哲学家思想背景的介绍,我觉得书中已经说得够多了。如果有人还想了解得更多些,或是质疑其中某些内容的真实性如何,我建议他们找些正统的哲学史书来看看。在这方面,我实在也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第二,多谈些奇闻轶事或许才能够彰显这本书的独特价值;第三,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么做也许更能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初衷。透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拉尔修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很可能不是什么史实,而是希望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一种独特而宝贵的哲学精神”。

然而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我选取并简要叙述其中五个哲人的故事,经由对这五个故事的具体分析,以揭示出这些先哲各自的离奇经历以及鲜明个性背后蕴藏着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特质。这就是一种从古希腊延续至今的“独特而宝贵的哲学精神”。

故事一:泰勒斯和三角鼎的故事。

这个故事出现在《名哲言行录》第一卷第一章中,大意如下:有人发现了一个三角鼎,神谕宣称应该把它送给希腊人中最有智慧的人。于是人们就想到了泰勒斯,然而泰勒斯却把他让给了其他贤者,结果这个三角鼎传遍了希腊每一个贤者又回到了泰勒斯手中。于是,泰勒斯就把这个鼎献祭给了阿波罗。泰勒斯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这是公认的,然而他最终还是把鼎献给了神。

故事二:苏格拉底死前的小插曲。

有关“苏格拉底之死”的记载有很多。例如,柏拉图的《斐多篇》,记载了苏格拉底在临死前与其跟随者的长篇谈话,很值得一读。《名哲言行录》第二卷第五章中记载的一个有关苏格拉底死前的小插曲: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在众人面前常常显得邋邋遢遢。当他以读神和腐蚀青年罪被雅典法庭判以死刑后,阿波罗多送给他一件漂亮的外衣,希望他在喝下毒药之前穿上这件衣服。苏格拉底却拒绝这样做,他说“什么是我自己的东西,这种东西足够好以使我活在其中,而不是死在其中”?

故事三: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的趣事。

第欧根尼的言行举止极其古怪另类,有时显得疯疯癫癫,有时显得滑稽可笑,有时令人讨厌,有时又让人不由得心生钦佩。据拉尔修记载,第欧根尼是与柏拉图同时代的人,思想言行却于柏拉图大相径庭。他常语出惊人,行为举止更是令众人刮目相看。这一点有些类似于“令人头疼的苏格拉底”,却过之而无不及。对于柏拉图而言,第欧根尼的确是个比苏格拉底更难对付的家伙。因此,当有人问及他有关第欧根尼的印象时,柏拉图干脆说“他是‘发了疯的苏格拉底”。下面是拉尔修记载的有关这位犬儒主义者的三则对话(第六卷第二章):对话1:有人嘲笑第欧根尼:“你虽然是个哲学家,却什么都不懂。”第欧根尼回答:‘使我在装着有智慧,但这本身就是在从事哲学。”对话2:有人对第欧根尼说自己不适合学习哲学,第欧根尼就对他说:“如果良善地活着是你从不关心的事,那你为何还要活着?”对话3:据据说曾有人问第欧根尼:“如果你死了,希望如何料理你的后事?”第欧根尼回答说:“不要埋他,而是将他抛到荒野里,以便所有的动物都可以分享他。

故事四:平静出奇的怀疑主义者皮浪。

相对于第欧根尼的古怪举止和唠唠叨叨,怀疑主义者皮浪则显得平静的出奇。据拉尔修的记载,皮浪仿佛对什么都无所谓似的。他不做任何预见,任何新奇的事物都难以引起他的兴趣。他从不逃避任何事物,甚至在面临各种危险时,例如狂风巨浪、火灾、被狗追咬。他怀疑一切,否定以往和现存的(甚至包括还没出现的)一切学说,却从不提出自己的丝毫观点或主张。他否认事物有美丑善恶等各种性质的区别,甚至认为世间万物没有什么真假可言,因此他也拒绝做出任何肯定的言论。他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和“随遇而安”的生方式,引起了当时许多人的好奇与效仿。《名哲言行录》中记载了不少皮浪的事迹,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也许就是“皮浪与猪”的故事(第九卷第十

一章):有一次,皮浪乘船出海,遇上了风暴,除了皮浪和同船的一只猪神态安详,镇定自若之外,其余人都显得惊慌失措。等到风暴过去了,大海又恢复了平静。皮浪指着那只猪对这群惊魂未定的乘客说到,“智慧的人就应像那样毫不慌乱”。然而此刻,那只猪也没有因为人们的关注而显出丝毫“沾沾自喜”的神情来,依旧埋头在默默啃食着自己的食物。

故事五:异常“神秘”的毕达戈拉斯。

相对于以上四位哲人的种种奇闻趣事而言,毕达戈拉斯则显得异常“神秘”。但是这么说并不准确,因为在他幽秘的学说里面,透射出一种耀眼的“理智性”。拉尔修告诉我们,毕达戈拉斯是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术语并称自己是哲学家或智慧爱好者的人。而且,他首次把宗教的神秘与数学的理性结合在了一起,在罗素看来,这可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在其名作《西方哲学史》中,罗素用了如下的语句来评说毕达戈拉斯的学说:“他代表了希腊的、中世纪的以及直至康德为止的宗教哲学的特征。”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下面是拉尔修记载的有关毕达戈拉斯的二则轶事(第八卷第一章)有人问:哲学家怎样生活?毕达格拉斯把生活和盛大的聚会作了一个比较:一些人去是为了赢赏,一些人则是为了做买卖,而最好是去作观众。因此,他说生活中那些具有奴性的人,生来就只知道追逐荣誉和财富,而哲学家追求的是真理。毕达格拉斯相信灵魂存在,它与肉体的生命不同,可以从一个生物体内转到另一个生物体内。他指出,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感知、理性和意愿。感知和意愿也为其他动物所有,但是理性则为人所独有。理性是不朽的,其余则是可朽的。又由于整个空气中都是充满各种各样的灵魂,一些被称为鬼魂,一些被称为英雄。它们将梦托给人,也向人们以及其他动物显示健康疾病以及旦夕祸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灵魂,才有了洁净、驱邪、各种预言、征兆,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因此,毕达格拉斯认为,能够引领灵魂向善而不是向恶,此乃人身上最好的东西。当灵魂变善时,人就是幸福的;如果灵魂是恶的,那人就会不得安宁,限于纷乱中。

由上面的故事,我们发现五位哲人的言行举止各个不同,性格迥异。通过对以上五个故事的论析,我们已经可以发现:一方面,拉尔修笔下的古代先哲人人都是个性鲜明,思想学说自然也就千差万别,难以一概而言了;另一方面,他们之所以能够被拉尔修称为“名哲”,自然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性或延续性,否则本书就不该叫“名哲言行录”,而改叫“名人言行录”岂不更合适?因此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种相似性或者说延续性是什么呢?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还需要对上面五个故事做些简要地处理:滤过表面的差异性,找找内在的相似性。

先来看故事一。泰勒斯为什么要把鼎让给别人?最后鼎传了一圈又回到他手中,他为什么要把鼎献给神?对于前一个问题,我认为表明了泰勒斯的“谦让”,因为他是公认最具有智慧的人。对于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译者的序言中找到解答:因为古希腊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属于神,把鼎献祭给神,表明了哲人对神的尊崇,同样也表明了对智慧的尊崇。

故事二里苏格拉底对阿波罗多洛斯好意的拒绝,说明他并不看重现实的物质生活。否则他就不会拒绝美丽的外衣,更不会明知可以逃走却宁愿饮毒芹汁而亡。他的回答表明,他真正追求的是“可以在其中永生的东西”,这就是他反复强调的“真正的知识”,他毕生不懈追求的“智慧”。相对而言,世间的万物则都是暂存的。诚如他在《斐多篇》里说的:哲人应该追求永恒的东西,那就是真正的知识,那就是不朽的智慧。因此,哲人追求智慧,就应该忽视暂存的可朽的物质生活,应该快乐地平静地接受死亡,因为死去乃是一种真正的解脱罢了,是一种获得新生的途径。换句话说,哲人应该“向死而生”。

故事三里记载了第欧根尼的三段对话。对话3是说他根本不在乎别人如何料理其后事,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漠视;对话2通过反问的形式,表明了第欧根尼认为哲学才是使人生获得意义的东西;那么,哲学是什么呢?对话1给出了第欧根尼的解答:哲学就是智慧本身;哲学家就是追求智慧的人。

皮浪的平静是一种智者的平静。这是一种只有通过哲学修炼,获得真正智慧的人才能有的平静。这是故事四要告诉世人的:平静的底面乃是智慧。因此,当皮浪指着那只吃食的猪对一群惊魂未定的乘客说“智慧的人就应像那样毫不慌乱”时,他的意思其实也是说:我们要获得这种“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惊”的宁静从容,就应该追求真正的智慧。

而毕达戈拉斯则认为,哲人应该追求真理,而真理则体现在驱邪、各种预言、征兆,以及其他等等诸如此类的知识之中,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哲人才能最终获得或领悟到“人身上最好的东西”,即智慧。只有智慧能引领灵魂向善,从而使人获得幸福。因此,要获得幸福,哲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乃是智慧(尽管表面上看来,哲人学习和运用的是种种具体的知识,但这和追求智慧在根本上并不冲突)。

可见,尽管五位哲人经历有别,性格迥异,思想见解不一,但是他们似乎都在坚守着某种共同的精神。换句话说,这五个故事无一例外地表明了“哲学乃是对智慧的追求”,而这恰恰印证了拉尔修在序言里说的一句话:哲学,即对智慧的追求。

参考文献:

[1]DIOGENES Le Lives oplnons Eminent Philosophers[DBOL].省略/pw/diogenes/.2011―09―04.

[2]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