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专业范文

临床医学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医学专业

第1篇:临床医学专业范文

对收集到以下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近五年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毕业生就业的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1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结论:近五年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总体就业率趋于平稳,就业前景较乐观。但近五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84,P<0•05)。200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28%到2008届为94•44%。

1•2就业区域性差异。结论: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分布基本集中在地区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仍然较少。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医疗机构级别,毕业生就业面主要在地区级医疗机构,其次是省级和县级医疗机构;从毕业生就业地区上看,大部分毕业生把在福州、厦门和漳州等沿海较发达地区作为首选地,其次是地区一级,一般内地县级单位相对较少。本院近五年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情况经趋势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84)。

1•3考研录取率逐年降低。结论:近五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9•654>3•84,P<0•05)。2004届毕业生研究生的录取比例为13•79%到2008届为4•44%。

1•4临床医学生就业灵活性下降:就业灵活性包括药品销售、自主创业等。结论:近五年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5•55>3•84,P<0•05)。2004届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为7•76%到2008届为3•33%。

2讨论

从收集到的本院近五年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情况得出的结论,分析所产生的原因。

2•1社会方面的原因:

2•1•1经济因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偏差。大城市拥有便捷的交通、舒适的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很大的医疗卫生需求,成为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地的首选。然而,大城市的用人单位往往竞争激烈,人员相对饱和,难以接纳大批毕业生。人数众多的广大农村地区,则出现“缺医少药”现象,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上是低学历、低职称工作人员。基层医疗机构急需充实大批医学人才,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交通差,难以吸引毕业生。

2•1•2用人单位招聘因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方面存在误区,用人标准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就业市场“僧多粥少”已成客观事实,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不断提高用人标准,不顾实际竭力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使临床本科毕业生进入医院困难重重,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2•2学校方面的原因:

2•2•1学校知名度影响就业:在市场经济品牌效应的作用下,对于同专业不同学校的临床本科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乐于追求名牌学校生源,从而对普通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

2•2•2扩招影响就业:医学院校扩招使临床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加之前些年就业形势良好,吸引了大量的考生报考,从1998年开始全国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

2•2•3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很多学校都还满足于前些年的高就业率,对新形势下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难点认识不足,缺乏有经验的就业指导老师和有力的就业指导措施。

2•3临床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2•3•1就业期望值高:由于近年来国家采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很多临床本科毕业生仍停留在传统的就业观念上,过高地估计就业期望值,盼望“高工资、高福利、环境好、不艰苦”的工作岗位,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大医院[1]。孰不知这些单位人员己相对饱和,此外,民营医院、私立医院无保障,基层医院无发展等就业思想也深深影响毕业生,从而使部分毕业生不敢轻易选择就业单位,丧失最佳就业时机,把自己挡在就业大门之外[2]。

2•3•2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当前不少临床本科毕业生认为就业的成功与否在于学习的成绩,忽略了各种有效信息的收集,忽略了推销自己的方法和策略,甚至少数毕业生把就业看成是人际关系的结果,从而放弃了努力学习。此外,部分毕业生认为就业问题是学校的事情,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与辅导员身上,观念的滞后使就业更为困难,反映了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准备上的不足。

3解决对策

3•1从社会角度出发:

3•1•1建立和完善临床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具有时间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加之基本上属于初次就业,因而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其他人员的就业。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为了保证临床本科毕业生这一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单靠毕业生观念的转变,有关部门应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1•2医疗机构加强人才储备:医疗卫生单位深化改革,改变用人观,加强人才储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医疗机构要有前瞻性的人才观,应抓住高校扩招后临床本科毕业生充足、选择余地大的机会,积极储备各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同时把握卫生机构改革的良好时机,实行人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优化配置,克服用人上的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

3•1•3鼓励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后毕业生享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到基层就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等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可享受公务员招录优惠、事业单位招聘优惠、升学优惠、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服务期满自主创业者,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优惠以及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者,按照规定转接社会保险关系等优惠政策。

3•2从学校角度出发:

3•2•1加强临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指导临床本科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下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实现充分就业。指导毕业生明确择业时限,就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毕业生及时将签订的就业协议书上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校报福建省就业指导中心审查批准,按时办理就业报到证及相关的就业手续[3]。学校应积极开办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讲授毕业生择业前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撰写简历、面试技巧、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着装、言谈举止等,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试技巧指导以及讲解党政机关人才选拔中应注意事项,对用人单位招聘、签约等主要问题进行解答,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辅导。积极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组织经验丰富的、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指导,解答学生常见的就业问题。

3•2•2定期举办招聘会、供需洽谈会:要规范校园招聘活动,利用双休日定期举办临床本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毕业生最后一年在各教学医院承担较重的实习任务,他们必须遵守严格的实习制度,而用人单位因为分布较散,各自的工作也不同,如果学校不加以有计划的组织,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就会面临一种无序的状态。学校定期举办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既有利于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有利于医学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能有效地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当然对于一些需求量大的用人单位,学校也可利用休息日为之举办专场招聘宣传,安排毕业生面试、笔试,以促成供需双方达成协议。

3•2•3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与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在择业中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就业心理咨询热线,解决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此外,学校通过毕业心理测试和职业心理测试,帮助毕业生分析自己的兴趣、专长、能力、工作经验、个人品质及渴望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方式,使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制订合理的求职计划,帮助毕业生树立起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念,及时就业[4]。

3•3从临床本科毕业生自身角度出发:

第2篇:临床医学专业范文

口腔科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对于非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由于缺乏口腔相关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教学难度大。该文通过提高非口腔专业学生思想认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方法等手段,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口腔科学 临床医学 教学改革

口腔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对象是非口腔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口腔器官,面部软、硬组织,颞下颌关节及颈部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原则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口腔科学实践性强、操作要求严,医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口腔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随着医学专业分类的逐步精细,非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从事口腔临床工作逐年减少,教学学时适当被压缩,且没有见习;临床专业医学生仅用20左右学时就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2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学完。在如此短时间内,如何合理安排学时,把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介绍给同学,增强临床医学毕业生从事口腔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不同医疗领域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是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现就我们临床医学专业口腔科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经验与体会。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积极性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口腔科学学习不够重视,理论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看其他课程的书籍;加之课时较少,教学内容过多,教师在备课及授课过程中困难重重,疲于应付的现象。为此,必须提高学生的认识,端正其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腔主要疾病龋病已列入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注重口腔预防保健是社会发展、人们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医学生,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在临床诊断中避免发生误诊的情况。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我们安徽某些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和医疗设施的不健全,临床专业毕业生从事口腔科医生的很多,因此,临床专业医学生对口腔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也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综合学科的要求。

2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口腔科学内容丰富,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繁琐复杂。大部分医学院校口腔专业学生完成这些理论课的学习要花2年多的时间,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被要求用20学时完成这些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保证口腔科学的教学不会脱离教材和大纲这条主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结合教材中口腔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授课时加入一些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典型病例及手术图片,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加入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间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2]。

3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增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多媒体技术在口腔科学的理论教学中有着较强的实用性,许多结构复杂,难以实现实体操作的内容,可选用适合的多媒体课件来配合讲解[4]。例如在刷牙法、拔牙方法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中的动画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应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取舍,制作出符合教学主旨的课件,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难点,且涵盖教学大纲的所有知识点。比如口腔颌面部感染这一章节,就可以结合1例口底多间隙感染的典型病例,将口腔下颌下间隙、颏下间隙、翼颌间隙等诸多间隙阐明并融会贯通,还可将该病例的诊疗过程用图片的形式放入课件,必要时可以附加小段手术视频,这样既可以省略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等大段文字,又生动形象,易于使学生接受。

4不断研究与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

4.1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符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的教学法。在口腔科学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学生可根据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查找资料、研究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讨论内容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5]。PBL教学法优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掌握[6]。

4.2网络教学法

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网络教学的新尝试。通常我们在上课的前一周把口腔科学的教学提纲、知识要点、课后习题、参考书籍等上传到网络上,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提前1周合理安排时间,通过互联网预习教学内容,带着问题去上课。课后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下载课件,补差补缺。通过互联网资源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5改革考试模式,多方面考察

传统的考试模式多以书面考试为主,考试时间放在教学内容的最后。这种传统考试模式容易滋长上课不认真听讲,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心态。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我们尝试采用了以下方法:改变考试内容单一化,适当增加判断题、名词解释、临床病例分析题,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综合能力全面细致地考核;对于学生平时的发言、提问、课堂互动、课外活动的参与,都计入总成绩。通过这些改革,可加强学生基本功的锻炼,让学生自觉地学,知道如何去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考试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助力器。针对现阶段的临床医学学生学习现状,我们重点从口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入手,抓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革新、学生考核,组织教师到耳鼻喉科、眼科等兄弟教研室参观学习,不断创新、改革与探索,使得我校口腔科学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莉,温秀杰,岳玲,等.临床医学本科生口腔实习教学[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3):265.

2李艳,夏毅敏,曾桂英.提高工科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4):230~231.

3刘根娣,陈耀忠,牟永斌.非口腔医学专业医学生口腔科学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8(9):448~450.

4杨亮.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1):94~95.

5梁登忠,罗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口腔科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0,11(11):50~52.

第3篇:临床医学专业范文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第4篇:临床医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现状调查

1对象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大理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5级(大三,543人)和2016级(大四,517人)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n=1060)。采用课题组设计的综合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网进行无记名调查。调查问卷包括27个问题,其中5个为开放式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英语基础,对双语教学目的和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双语教学开展形式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双语教学的教材、内容、中英文所占比例的认识,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双语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等几个方面。使用SAS9.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率)表示。

2结果

2.1学生基本特征及英语学习现状

1060名学生包括740名女生(69.8%)、129名(12.2%)卓越医师班学生。接受调查的学生中,2015级学生占51.0%,2016级学生占49.0%,487人(45.9%)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其中162人(15.3%)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2.2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和态度

1060名学生中,19.1%的学生喜欢双语教学,而讨厌或非常讨厌双语教学的比例占17.0%。男生和女生对双语教学的喜爱程度相似(17.5%、19.9%),但卓越医师班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喜欢程度显著高于普通班学生(29.9%、17.7%)。811名学生(76.5%)认为双语教学对于临床专业课的学习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197名(18.6%)学生认为一般重要,37名(3.5%)学生认为不重要,15名(1.4%)学生认为非常不重要。42.5%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英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综合英语能力,10.8%的人认为主要目标是掌握核心专业词汇。65.2%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是职业需要,63.4%的人认为有助于了解最新专业资讯,22.2%的人认为对留学有帮助,37.9%的人认为有利于应付考试。

2.3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现状

86.1%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至少20%以上的专业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其余13.9%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使用中文幻灯片、用中文讲授,多数教师仅对关键词语进行英文标注,很少有英文讲解或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评价多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考核,手段单一。仅有2.2%的学生表示非常适应双语教学,能完成几乎所有的作业和考核,52.3%的学生表示不太适应或很不适应,仅能完成≤30%的作业和考核。针对目前双语教学现状,85.3%的学生认为是因为缺乏专业英语基础及双语学习经历,专业英语水平不高所致。32.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思维及方法有待改变,45.6%的学生认为包括教材在内的双语教学资源有待完善,仅有4.3%的学生认为目前双语教学做得很好,没有不足。56.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能力不足,其次为教师教学方式有待改变(21.7%)。

2.4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现状,63.0%的学生建议开设医学英语课,先学习基础英语,再学习专业英语。针对双语教学形式,57.4%的学生推荐采用中英文课件或讲义,以中英文双语讲授,仅有2.4%的学生推荐全英文课件、全英文讲授。71.5%的学生建议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完善教学资源(43.6%);42.6%的学生认为应完善双语教学制度,统一授课要求及评价方式;还有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师资培训,必要时可聘请外教,举办专业文献读书报告会,开设双语选修课,适当增加双语教学课时数和师生互动机会。

3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大理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部分学生认可,但仍然存在学生英语基础差、对双语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薄弱,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本次调查暴露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困境,纵观国内,类似的情况也非常普遍,绝非偶然。深入了解双语教学现状对于提高双语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本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及学生建议,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以期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3.1提高认识,加强英语学习

双语教学的目标并非仅仅让学生记忆一些医学专业词汇。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双语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医学词汇,应付考试。学校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宣传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长期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8]。大理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多来自边疆地区,英语基础相对较差,本次调查中,54.1%的学生未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尽管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十分重要,但仅有19.1%的学生喜欢双语教学。英语基础是能否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决定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短时间内显著提高英语水平绝非易事,只有通过不断强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开设大学英语主修课、双语选修课,举办医学前沿读书报告会、英语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3.2加强师资队伍和双语教学资源建设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的关键。双语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外,还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较强的语言整合能力及沟通能力。好的双语教师应该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能力,又有良好的沟通与教学掌控能力。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双语教学培训,举办双语教学比赛,通过校际及国际交流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同时,专业课教师和英语教师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既有利于专业课双语教师成长,又能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和英语技能发展两方面有所收获[7]。此外,通过本次调查也发现有关双语教学的教材、课件、音像等资料较缺乏,学生课后无法利用相关资源自学,尚未形成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投入,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或音像作品,建立双语教学课程网站,提供双语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第5篇:临床医学专业范文

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存在专业思想状态不容乐观、专业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能力不强、就业情况不理想等等问题。因此,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第6篇:临床医学专业范文

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状况,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行协调、相辅相成。基础学科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将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从所属课程分离,按学科性质开展课程实验的整合性研究,设置独立课程,使实验教学课程化;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和实践,编写与改革配套的整合性实验教材;专业学科强化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大床边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和PBL教学的改革力度,探索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评价方法;加强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实践

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我们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基础实践模块

基础实践包括医学基础技能实验和专业基础技能实验两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2.1.1整合构建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

医学基础技能实验改革的要点是突破传统的基础医学以各门课程各自开设实验的相互隔离模式,将原有按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从所属课程分离出来,按学科性质(形态、机能、分子、病原等)开展纵向或横向的有机整合,并独立设置课程,使实验教学课程化。全部生物医学基础实验整合为五门实验课程,即医学大体形态实验学(整合原有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显微形态实验学(按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整合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医学机能实验学(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学内容)、生物分子检测与分析实验学(整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病原生物实验学(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将医学科研方法与文献检索、医学实验动物学、医学论文写作等相关教学内容整合为“医学实验方法概论”课程,主要讲授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等。专业基础技能实验部分则整合为两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即临床基本技能实验学和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前者主要整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手术学基础和临床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则把原来分散在其他学科中的心电图、实验室诊断和医学影像如X线、超声、CT、MRI诊断等相关内容整合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的整合和独立,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又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突出了实践和创新的原则,形成了完整的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

2.1.2深化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为确保基础实践改革的顺利实施,配合基础实验课程群建设,组织教师编写了与改革配套的相应整合性实验教材。同时开展了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和内容设计的改革研究,一是调整和优化基本实验项目,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妥善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分工,减少重复性实验。二是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重,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项目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自行查阅资料,自拟实验方案,组织开题报告,提交实验报告等),教师随时指导实验过程并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三是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数码互动教学、网络实验平台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问题式PBL教学等方法,全面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通过基础实践模块的教学和改革,促进了传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训练,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2专业实践模块

专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课间见习、临床通科实习、临床选科实习以及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等教学环节。

2.2.1加强临床床边教学

临床床边教学,即临床课间见习与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交叉进行。床边见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施以病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临床思维训练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首先深入病房采集病史、查体认症,然后教师结合病例提出相关问题,学生集中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完成见习报告。床边见习既培养了学生的疾病认症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2.2.2改革临床实习模式

针对近年来学生临床实习与考研准备、就业应聘发生较大冲突的矛盾,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整体上将临床实习时间提前(第八学期即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实习)并将临床实习分为通科实习和选科实习两部分。临床通科实习,即临床轮转实习,共计42周,通过系统全面的临床各科轮转实习,使学生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具备独立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全部学生必须按实纲要求完成;通科实习结束后,安排6周临床选科实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尤其是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临床学科强化专科技能培养。

2.2.3完善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体系

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强调以考察临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测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采取试卷笔试、床边口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一是临床实习出科考试,主要进行临床技能床边测试,考核问诊、查体、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临床实习中期考核,主要进行医德医风考核和临床病例分析笔试;三是实习结束综合考试,由毕业前临床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规范化考试(多站考试)组成。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环节,成为了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为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综合实践模块

为培养临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五年全程不间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课外见习、社区服务、开放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各种技能竞赛、业余科技活动等。

2.3.1实施创新教育

一是在基础医学相关实验课如机能学实验和分子医学实验中引入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有序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二是依托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校级开放性实验,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论文撰写,把科学研究的训练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

2.3.2开辟校外实践课堂

第7篇:临床医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综合训练;岗位实践技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爱伤意识、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临床实习适应能力,我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即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旨在使学生达到既强化岗位实践技能又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目标,并注重其自主学习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使学生尽快在实习及工作中完成角色转变,胜任岗位工作[1]。

1现状分析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是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2];而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要途径[3]。能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是评价医学生基本技能的标准,也是衡量医学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1)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进入实习之前,缺乏足够的临床实习适应能力,学生很难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从而使临床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2)传统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也就是床旁教学,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条件下[4]受到了极大限制,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越发紧张,患者依从性差,学生多,实践与操作机会少,必然导致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水平下降[5]。

(3)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证,才能获得执业资格。这时,首先要通过的就是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在历年的实践技能考核中,执业助理医师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执业医师,这不仅与学生学历层次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实习前加强临床岗位实践技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既适应岗位需求,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改革实践

针对现状,我校探索性研究与实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临床实践技能强化,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该课程是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实习前最后3周进行的强化训练。

(1)制定教学大纲。与临床一线专家一起将适应岗位需求并符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实践技能部分)要求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出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与临床接诊患者流程相符,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判断(心电图分析、X线片阅片)、外科基本技能操作4部分。

(2)编写配套教材。由于本课程没有现成的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教材,故由学校资深教师及临床一线专家一起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配套教材———《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教材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编写病史采集部分的训练内容,在体格检查中将技巧性强的如心脏叩诊、听诊,肝、胆、脾触诊等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基本的典型的心电图(如房室肥大、早搏、心肌梗死等)与X线片(如靴型心、梨形心、肺结核、肠梗阻、肱骨骨折等)的判读纳入辅助检查部分教学内容中,选取临床常用外科基本技能操作作为培训项目(如心肺复苏术、穿脱手术衣、换药术等),将规范的操作步骤、明确的诊断标准等写入教材,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不仅指导教学实践,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3)优化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教学等方式实施,利用临床实训中心,以临床仿真、模拟技术手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在培训初期通过教师规范操作、学生互为“医患”分组模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等方式,使学生成为任务引领下的行动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在教中学、学中做,教师则为指导者、协调者;强化训练阶段采用反复训练、以考促练方式,通过口试、操作、笔试等增加随机考核次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等的综合培养。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改革考核模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①根据培训及考核项目,组织相关教师研讨,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使教师评分有据可依,客观公正。同时,学生对照评分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②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小组考核(占10%)、教师评价(占10%)、考勤(占10%);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70%,包括病史采集(占7%),体格检查(占35%),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占14%),心电图分析(占7%),X线片阅片(占7%)。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避免一次性考核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水平。③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方式,进行多次客观考核,以考代练,以考促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6]。实践技能考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模拟其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使学生熟悉接诊患者的顺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提前了解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步骤。各站技能考核项目均由学生随机抽取,教师严格按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评分。各部分考核成绩采取百分制,按比例组成终结性评价成绩,并与过程性评价成绩一起计算出总成绩。

3取得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在校期间满意度最高的课程就是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他们认为这门课对其帮助最大,当然,这也与前期其他课程学习打下的基础有关。实习医院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我们对2007级之后参加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往届未参加该课程训练的学生,毕业一年后报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人数与通过率进行了比较,2005级学生毕业一年后参加考试312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5%;2006级参加考试304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7%;2007级参加考试368人,通过考核276人,通过率为75%;2008级参加考试382人,通过302人,通过率为79%;2009级参加考试359人,通过295人,通过率为82%。通过比较发现,参加培训的学生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明显提高。

4改进优化

实践表明,在学生实习前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十分必要。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岗位,完成向实习医师角色转变,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尚需对该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1)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将各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需要扩充培训内容,如将妇产科、儿科等的相关内容补充进来,在辅助检查结果判断部分增加CT、MRI阅片等。

(2)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在课余时间和周末对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技能训练,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7]。

(3)利用校园网,将培训相关内容的教案、课件、录像等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业余时间自学和训练。网络教学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是医学生甚至临床医师终身学习的园地与良师益友[8]。

参考文献:

[1]茹金泉,唐继志,谢军军,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评价[J].健康研究,2011,31(4):317-319.

[2]蒲永莉.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1,40(21):2114-2116.

[3]黄传兵.医学教育应重视临床实习[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2):165-166.

[4]张剑,葛颂,杨德琴,等.新形势下口腔内科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J].口腔医学教育,2010,20(10):604-606.

[5]蔡雪黎.实行诊断学全程教学,加强医学生实践技能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9):17.

[6]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1807-1808.

[7]李淑文.专科医学生实施技能过站考核综合训练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5):138-139.

第8篇:临床医学专业范文

1 双语教学的涵义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各地区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我国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语种。

基本的双语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种:

1,1沉浸式双语教学

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

1,2过渡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在前一阶段,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

1,3保留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刚开始时使用母语教学,再过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

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采取保留式双语教学。

2 双语教学的意义

2,1双语教学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公认的通用性、可比性较强的专业教育领域,对医学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因而,世界各地的高等医学教育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过去封闭式的传统医学教育拉大了我国同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距离,中国留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均较强,但其语言能力却往往不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就是一个例证。人世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亟待与国际接轨,各学校师生都在重视外语的学习。西医主要发源于西方,医学院校则更应该重视外语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双语教育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

2,2医学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双语复合型人才

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健康问题和越来越严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势,人们逐步意识到了跨越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医疗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相关工作是一般外语人才无法胜任的,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能从容进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3双语素质的形成对医学人才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大部分学术期刊、书籍都是用英文出版的。一方面,高校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交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对话:另一方面,医学生要增强了解世界最新医学进展、用英语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课堂为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练机会。

3 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

一是利用现有师资中听、说、读、写能力较好的教师定期进行英语培训,多与国外来访者进行交流,有条件的还可让教师参加短期出国培训。二是充分利用归国学者这一宝贵资源。医学院出国访问者较多,而近年来归国学者也日益增多,他们不仅能讲流利的外语,而且掌握了一些国际上医学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这些归国学者是最理想、最具潜力的双语教学执行者。例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有一大批具有留学背景的专科带头人。

3,2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对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率很重要。七年制三四年级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本来就较生疏,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并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全理解老师用英语传授的医学专业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学生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到双语教学中去。学生在课前预习、理解并记住一些关键的医学专业词汇,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用英语进行提问,这对掌握知识很有帮助。教师可在课后提出几个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做好了预习准备。如此,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3,3教材问题

目前国内尚无完全统一的五年制普及型双语教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采用的是师生共同改编的包括教学大纲内容和最新进展的、符合我国教学方式的简明英文教材。在目前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应根据教学大纲,利用近年来出版的经典临床医学专著和核心医学期刊拟定提纲,选定一套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权威原版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并注意与中文版教材相配合来编写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比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3系的师生正在自编教材(主要是肝胆外科疾病)。

3,4现代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应着眼于现代化,构建融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为一体的多维立体教学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制作双语CAI课件。因双语CAI课件具有双语特点,关键词、主要内容英汉对照,并有标准的英文发音,如再配合适量图片或小段电影、录像、实物演示等,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3,5教学方式

教师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一般的高校,双语教学难以一步到位,应根据教学实际,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从讲授专业术语、定义、小结,到部分用英文授课、辅以英文解释,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

第9篇:临床医学专业范文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三大学科之一,是贯彻我国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目的的一门学科。和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代表了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互渗透,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1995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要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更好地为个人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WHO(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指出未来的医生要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1)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高质量、综合、持续和个体化的保健;(2)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3)能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4)满足个体和社区的卫生需求,并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5)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外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病人和社区的要求。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较落后,因此,我国实行三年制的专科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助理全科医生。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有6个任务,即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因此,全科医生不仅要知晓临床知识,还应掌握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搞好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目前,大多数预防医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统计、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等内容。预防医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看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认为预防医学无关紧要。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医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自觉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合格的、面向社区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2.1理论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其与传统教学比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应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讲课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如讲维生素C时,可以讲述哥伦布在探险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物铅、镉对人体的危害时,可以播放新闻调查等视频,以事实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讲尘肺时,可以引出我省的开胸验肺事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预防医学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无法看懂这些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复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2.2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注重实践应用

预防医学实验课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部分占的学时比例较大,这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方法学,理论和公式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应用到,而有些学生在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消化这些抽象知识难度较大。通过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对流行病和卫生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鉴于此,实验课应多安排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的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出一道或两道计算题,让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进行解答,学生普遍反映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如何应用没有理解和掌握,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上机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调查表实地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资料类型的转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咨询者引导学生,不受学时的限制,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2.3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沟通,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课本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经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医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教研室正在进行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的项目,可以在课堂中将项目的开展过程向学生讲述,并将涉及的营养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医学统计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介绍。

3考核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