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端午节传统风俗范文

端午节传统风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端午节传统风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端午节传统风俗

第1篇:端午节传统风俗范文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转载请保留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第2篇:端午节传统风俗范文

关键词:北方地区;历史时期;端午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也是目前在城乡民众间依旧流行的旧历节日。它一般于农历五月五日举行,在古代端午节有许多的名称。比方“端五”、“重午”、“端阳”、“天中节”、“女儿节”等。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端午起源、风俗的研究各有不同,不同派别对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端午风俗进行研究,有利于端午风俗的弘扬与传承,使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一、端午风俗的初步形成

(一)北方五月禁忌与端午风俗

《夏小正》是唯一一部记载夏代岁时的文献,其关于五月的记载是“蓄兰―为沐浴也”。人们蓄兰沐浴在于除不洁,以求健康。这是端午风俗的原始形态,可以被看做端午节的原型。商周及齐国时期,人们将五月视为恶月。在《史记》里,记载了齐国孟尝君田文五月生,其父婴说犷五月子长于户齐,不利其父母。”田文据理力争,其父只能“默然”。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应该和人们对于入夏以后各种自然和生态产生的巨大变化而导致恐惧的心理有关。

(二)屈原与端午风俗

现如今,很多人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如“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临水而观之”,这时竞渡有了悼念屈原的意味,可以说是竞渡习俗有了新的意义。因为,处于动乱年代的南北朝时期,屈原强烈的爱激情和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共鸣,不仅在楚地被人们尊崇,在北方人们的心中地位也十分崇高,具有全国的纪念意义。南方之地端午竞渡才愈演愈烈,成为南北方端午节区分的一个显着标志,北方虽很少竞渡,人们选择了吃粽子这一方式来纪念屈原。

二、不同时期北方地区的端午风俗

(一)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端午风俗

南北朝的宗凛《荆楚岁时记》是当时中国端午风俗形态最为完备的记载,其主要包括:飞舟竞渡“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一自为水军,一自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隐艾食粽“世又五日作粽,并带练叶五彩,皆泪罗之遗风”,“采艾以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采药系丝、将相踏、斗百草“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集镶灾驱役、游戏娱乐、纪念屈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节日风俗。

(二)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端午新要素的引进

宋元时期包括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如辽、金等政权。五代、宋、辽、金、元时期,朝廷端午风俗就是对前代端午节制度、礼仪的因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承了唐朝风俗,端午朝廷举行宴会,后晋时期,“癸亥,晋遣使贺端午”,辽国癸亥,晋遣使贺端午,以所进节物赐群臣……五月庚午,以端午宴群臣及诸国使者;宋朝也是如此,“每岁冬、正、端午、长春节,皆以土产珍异、金银器用、缯帛、片茶为贡。每及钱m遣亲属入贡,皆御前殿曲宴以宠之”,金朝也有端午节宴会制度兹不多述。元代也在很多节日上承袭汉族节俗,现代的学者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元代宫廷亦举行端午节庆活动。

第二,各地进奉制度,也成为一种惯例,后唐“五月壬辰朔,淮南杨溥贡端午节物”。后唐明宗时期因为皇后的去世,“除正、至、端午、降诞四节量事进奉”,也说明了端午节进奉的事情。宋太祖建隆年间,“每岁冬、正、端午、长春节,皆以土产珍异、金银器用、增帛、片茶为贡”等等。元代端午节期间,中书礼部和其它宫廷服侍机构向皇帝进奉扇子、凉糕、角黍等,其中好多物品都由各地进贡所得。

三、北方地区端午地域传播与风俗圈的形成

(一)端午风俗类型的地域传播

端午的基本形态是北方最为普遍的一种,它在各个地区普遍存在。北方特有的射柳风俗产生以后,经过历史时期的演变,体现了游牧文化和中原汉族礼仪的结合,明清以后逐渐走向了娱乐的方面,褪去了神秘的原始信仰,风俗更加世俗化。端午射柳风俗的扩散在明清时期有两个序列都城迁移型扩散和地方府县的层级扩散。

(二)北方端午节物的主要类别及其内涵

北方基本形态的端午风俗,构成要素十分复杂,饮食、娱乐、商业活动等各个方面,它是构成端午风俗圈的物质基础。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看,粽子与雄黄酒最为突出,以巨鹿县端午为例:男女皆佩艾叶....复用苇叶裹枣、黍为粽,亦曰“角黍”。可见巨鹿县的角黍并不是糯米,而是体现了北方特色的枣和黍。

其次,从娱乐方面来看,五色丝、长命缕、百岁索等端午节物,他们都是悬挂在小孩子手臂、脚腕、颈部的丝线及其附属物,是同一种类型的具有辟邪祈福饰物,“佩戴,取趋吉避凶之意”,只是各地叫法不同。

(三)北方地区端午风俗圈的形成

历史时期端午是“恶日”,这一天很不吉利,人们心理上脆弱,希望能够通过种种途经平安渡过,这便促成了亲友之间的互相送续命缕、粽子来表达祝福的风俗,而姻亲之家选择端午送礼也是最佳时期,它能充分体现双方的和睦友好。端午的不吉利导致了亲友送礼互报平安,近距离亲友往来传播着婚姻信息,因此缔结婚姻,之后再次成为亲戚,周而复始,进入下一轮的循环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不便的情况下,这便是端午风俗圈的形成机制,这也是北方端午风俗基本形态长久存在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结语

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端午文化分析,对于复兴传统节日风俗、开发民俗旅游、活跃市场经济、融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都有者潜在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第3篇:端午节传统风俗范文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延传至今已愈千年。不仅东亚各国受中华文化影响有过端午的习俗,且各国业已融入本民族元素,即便在华夏故土,各地对端午起源也各执一词。荆楚百姓过端午意在祭奠屈原;三晋人民过端午实则纪念介子推;吴越民众则认为端午与伍子胥有着深厚的渊源。闻一多先生曾撰写《端午考》一文,认为“端午节并非为祭祀屈原或介子推云云而沿袭,它源于远古时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那么,吴越地区是否真是端午节的源头?伍子胥与端午起源又存在何种关联?

吴越传说与端午节的起源

吴越之地指的是今天的江浙一带,是古代农业最为兴盛的地域。当地百姓饭稻羹鱼,世代以种植水稻为生,因而对时令节气十分关注。阴历五月初五,是夏季中最重要的农忙时节。“端”与“初”同义,“五”与“午”音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亦为“午月”,所以初五也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也称“端阳”。可见,“端午”的起源最早应与农业生产有关。

另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原本是龙的节日。《战国策》中就载有吴越百姓多“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遗俗,可见龙是吴越百姓尊奉的图腾。端午节中最重要的节日项目――竞渡和吃粽子,都与“龙”相关,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据此,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应当是吴越百姓祭祀图腾的节庆。

上述两种起源说,虽不乏科学考证,但从民俗学的角度上看,民间似乎更愿意给端午节附上情感色彩。在江南众多的端午起源说中,以祭奠伍子胥的说法流传甚广。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兄因遭猜忌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为避祸株连,连夜逃至吴国。因伍子胥才华出众,很快便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他帮助吴王伐楚攻越,成就宏图大业。吴王在伐越中负伤而亡,其子夫差继位。两年后,夫差在伍子胥的辅佑下为父报仇,大败越国。越王勾践一面栖兵会稽山,一面用重金贿赂吴国丞相请求议和。伍子胥深知越国必兴兵再起,遂力谏不可养痈遗患,理应乘势灭越。夫差偏信丞相谗言,同意议和,此后遂逐渐疏远伍子胥。越王深知伍子胥不除,复国必遇险阻。勾践在重贿吴王近臣后,夫差猜忌伍子胥,并赐剑令其自刎。伍子胥临终前断言吴国必亡于越。夫差闻言大怒,于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首投于胥江。吴国百姓十分敬重和缅怀伍子胥,遂将其尸首打捞上来,埋在吴县胥口。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记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百姓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此君便是伍子胥。

伍子胥虽为楚国人,但他忠肝义胆、有勇有谋,出将入相辅佐吴王阖闾灭越;而且他还“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按照天象风水筑造了苏州城,以致千年以来,苏州古城城址几乎没有发生变更。这样一位忠君爱民的臣子怎能不受吴地百姓的敬爱?此后,吴越人民奉伍子胥为江神、波神,还专门供奉有伍相祠。

独具意蕴的江南端午习俗

龙舟竞渡。据《荆楚岁时记》一书所载,荆楚地区的划龙舟习俗,“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可见,楚国百姓端午竞渡的风俗,追溯源头也与纪念伍子胥有关。吴越百姓自古有龙舟竞渡的遗俗。越王勾践灭吴后,十分敬重伍子胥的忠烈,对伍子胥的被杀表示深深的怜悯。他不仅立坛杀白马祭子胥、筑庙于江上,还在越国倡导竞渡,“盖悯子胥之仲而作”,以致原属越的地方都有祭伍之举。浙江上虞在汉代时已有端午祭“江神”伍子胥的风俗。杭州民间立伍子胥祠于吴山(俗称胥山),端午时年年祭祀,一些行业在民国时还专门放假1天,参与端午祭祀。战国时越国被楚国所灭,吴越竞渡的风俗随着楚国疆域的拓展,遂遍布南方。而荆楚人民借竞渡纪念屈原已是200年以后之事:

吃粽子。据三国东吴周处所著的《风土记》所载,江南“俗以菰叶裹黍禾,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这是迄今为止有关粽子的最早的记录,这比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中楚人哀屈原“每贮米竹筒报祭”的记载要早200多年。加之江南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糯米的栽培也甚早,因而江南有煮粽的传统也就不足为奇。至今浙江嘉兴的粽子仍是本地特色小吃,风靡海内外。

斗百草。所谓斗草,就是两人用草筋互相拉扯,被断的一端作输。《诗经》“国风・周南”篇中就有“菖”一诗,讲述了江南妇孺嬉戏斗草的风俗。在《中吴纪闻》一书中,则记载了“吴王与西施尝斗百草”的趣事。江南斗草常用“车前子”,吴方言称之为“打官司草”。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诗中诵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子孙斗草来”的诗句。遍阅江南地方志,不乏斗草习俗的记载。

采草药、挂艾叶。江南百姓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要采集草药,攘除晦气,所以江南有端午挂艾草驱邪、祈愿身体健康的说法。吴国的太伯与仲雍两兄弟,为了治愈父亲古公父的疾病,前往湖州衡山寻觅草药。后太王父立王季为君,太伯遂入深山采药,以避王季。今浙江临安县百丈山上还存有“玉仙洞”、“太公潭”等遗迹,相传是太伯采药的地方。江南民间传说,制艾叶、制艾煎是太伯采药的遗风,艾叶能灸治百病,故端午挂于门前,可以驱散家中晦气,保家人身体安康。

百索。百索是用五色丝线缠于臂上以避邪。江南以盛产丝绸享誉古今,吴地很早就养蚕纺丝,五色丝线是一种材质较高的丝绸,端午节时百姓们将五彩丝系于臂,名日辟兵,祈祷人们不被病瘟纠缠。明代江南百姓在过端午时,儿女辈用五色彩索缠臂,长辈则簪艾叶、石榴花以驱邪。清康熙时,苏州百姓过端午,小儿髻簪五毒,将五色丝缠于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乾隆时,民间还用丝绸加蒜粽之类以辟邪。

喝雄黄酒。端午时,江南百姓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涂于小儿额头与耳鼻间。雄黄也称为鸡冠石,有光泽,呈橘黄色,中医常用此作解毒杀虫药,尤其可以驱逐蜈蚣、毒蛇之类的毒物。晋朝江南道人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讲述黄帝在炼丹成仙前,“圆丘出多大蛇,又生好药,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此后“雄黄祛毒”已渐成江南百姓的土药方。江南民间传说《白蛇传》,就有许仙在端午节与白娘子共饮雄黄酒,使白素贞现出蛇形的故事。明崇祯帝时,常熟、昆山县志中亦有“饮雄黄酒,遍洒室中,点小儿臂额,以去毒”的记载。

多姿多彩的端午风俗奇葩

除江南有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外,华夏各地均有别具一格的端午风俗。譬如唐代长安市民在端午时多互相馈赠坠扇,端午节期间东市竟成扇市。明代端午节时,北京人从五月初一至初五,家家打扮小闺女,戴石榴花,被戏称为“女儿节”;新嫁女子端午节前,还要回娘家,称为“躲端午”。

第4篇:端午节传统风俗范文

端午节传统习俗:避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节传统习俗: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节传统习俗: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节传统习俗:划龙舟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传统习俗: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端午节传统习俗: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端午节传统习俗: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节传统习俗: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端午节传统习俗: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第5篇:端午节传统风俗范文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端午节传统风俗范文

二、活动内容:

活动一 :社会领域《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使幼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能积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

3.知道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活动准备:幼儿进行过端午节的调查。根据幼儿的问题设计、制作有关端午节经验的调查表,鼓励幼儿广泛收集资料、积累经验。自带各种口味的煮熟的粽子。

活动过程: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端午与屈原的故事。 提问:今天是什么节?大家一起念儿歌《五月五是端午》

五月五 是端午, 吃粽子 撒白糖, 门插艾 香满堂, 龙船下水喜洋洋。

2.老师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屈原是如何爱他的国家,又是怎样投江的。

3.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棗包粽子、划龙舟的意义。

4.组织幼儿品尝粽子,观察粽子外形、讲述粽子的口感味道。

5.活动结束,收拾材料。

活动二 :艺术领域《包粽子》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集体讨论,分工合作, 以捏橡皮泥的形式学习包粽子,使 幼儿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让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增强幼儿合作性、创造性、动手能力。来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过程:

1.结合端午节的粽子,引导幼儿根椐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粽子的基本特征(幼儿也可自由讨论)。

2.引导幼儿想想用什么橡皮泥做粽子?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怎样包粽子、特别是粽子的形态,。

3.幼儿分组制作粽子,采用各种已学的技能进行活动。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做粽子的形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

4.启发幼儿可大胆设计不同的粽子。

第7篇:端午节传统风俗范文

端午节为什么戴红绳?

端午节红绳亦称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这个习俗是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后,要将红绳摘了下来。因为对于系五红绳的人来说,可以帮助他避邪,脱离烦恼,忧愁。所以 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后要扔掉红绳,以便远离邪恶,烦恼,忧愁,让他们伴随着雨水流走,永远都不要再回来,并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端午节一项重要活动是驱邪避瘟. 时值初夏,细菌病毒活跃,人易染病,因此人们一多种方式禳毒祛病.例如,将白艾菖蒲插门上,以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或蜘蛛)图象贴于门上. 妇女佩带香包等物,小孩多余手足颈系五色丝线.五色丝线,名为健牛绳,长命缕,百索线等。

由戴五彩线而演变出戴香囊的风俗习惯。香囊俗称香布袋儿,也是端午节人们必戴的物件。香囊由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内装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线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如今,香布袋儿的形状种类繁多,体现出时代特色。当然,在小孩子身上涂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强身。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作用和意义,所以,端午节戴五彩线、香布袋儿和涂雄黄酒仍延续至今而不衰。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又有一说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

1.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

2.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

3.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

4.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

第8篇:端午节传统风俗范文

一、风俗描写寄托怀念之情。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作者却由端午想到鸭蛋,因为这的确是作者的故乡――江苏高邮最具特色的事物了。但是作者并没有开篇就写鸭蛋,而是先介绍家乡过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习惯,诸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既有和其他地方相同的风俗。也有自己家乡所独有的做法。描写这些内容无疑是为了引出“端午的鸭蛋”,但是这些描写又不仅仅具备这个引领作用,因为写到“端午”,作者的情绪便被调动起来,于是自然会想到儿时故乡的种种做法。这就说明:这些影象,已经深深的留在作者的头脑深处,所以,作者所进行的这些节日风俗描写,实际上就是对儿时家乡怀念的一种体现。

二、端午鸭蛋凝聚留恋之意。

作者叙述了端午节的种种情形之后,很自然的引出自己家乡的另一个特色,也是全文的正题――端午的鸭蛋,给读者营造出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接着,作者便一一道来:先是介绍高邮的双黄鸭蛋,让人惊奇不已。接下来又介绍天下腌蛋以高邮为最,这里不仅引用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对高邮鸭蛋的描述,而且还拿高邮咸蛋的口感和颜色同别处的成蛋做对比,目的都是为了突出高邮的“咸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紧接着作者的思路又回到了儿时的记忆之中,选取了一件颇具当地特色的风俗――挂鸭蛋络子,进行叙写,如果说刚才介绍高邮的咸蛋洋溢的是一种自豪感的话,那这段描述透露出的则全是儿时的快乐。因此,我们在阅读时所了解到的就不仅仅是作者对家乡习俗的简单介绍,还能够感觉到凝聚在端午鸭蛋中作者对昔日岁月的那种无尽的留恋。

第9篇:端午节传统风俗范文

端午节手抄报图片端午节手抄报 图1

端午节手抄报 图2

端午节手抄报 图3

端午节手抄报 图4

端午节手抄报 图5

端午节手抄报素材:风俗习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