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决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定远县地处皖东,北邻蚌埠,南接合肥,是一个典型的江淮分水岭重点治理县。早在199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决定对江淮分水岭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开发的决策刚开始实施时,该县就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不放松,始终坚持“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进农业增收”的:总体思路,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最关键、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不断改善水利、生态、交通等条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如今的定远,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7~2008年,该县连续两年在全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中被评为全省优秀县。
一、治理成效
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十多年来,定远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坚持以库、塘、坝并举,实现“把水留住”工程。截止去年底,9个分水岭重点治理乡镇共新挖扩建大中塘、库1063口,其中蓄水达lO万方以上坝塘48口,蓄水5万方以上的有562口;立项建设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3处,建各类拦河坝6处,连江镇红旗拦河坝建成后,蓄水达10万方以上,不仅解决了500多亩农田灌溉问题,同时还解决了2个村近3000人交通运输难的困境;开挖整修渠道100多公里,新增蓄水5500多万方,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20余万亩,旱涝保收田增加到15万亩。水利条件的改善,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干旱季节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该县粮食总产达5.5亿公斤,较治理前的1997年,增长了48.6%。
饮水质量逐步提高。十多年来,该县9个治理乡镇共建设各类砖石井225眼,其中集中供水工程6处,解决了项目区近3.5万群众饮用水困难问题。如吴圩镇2005年投资35万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处,日出水量达100立方,使吴圩集镇2500多人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群众饮水质量明显提高。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行路难一直是制约分水岭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该县多渠道筹措资金,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努力实现岭区群众“要想富、先修路”的愿望;9个治理乡镇新建乡村道路64条计288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将被基本消除。
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十多年来,该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以基地造林、“绿色长廊”建设、村镇绿化等为重点,积极组织实施“把树种上”工程。岭区重点治理乡镇累计新增植树造林面积4.5万亩。其中成片造林2.6万亩,路渠及四旁植树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较1997年增长5.7个百分点,岭区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近年来,该县围绕省优质农产品规划布局,发挥地域特色,调优产业结构,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一是“压水扩旱”已取得明显成效,现9个重点治理乡镇每年“五早”作物种植面积25万余亩,是治理前的3倍,特别是地膜花生、西瓜、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初具规模;如二龙乡小岗村大棚辣椒和原斋朗乡友谊村大棚蔬菜每年每亩纯收入均达8000元以上,可迅速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蔬菜生产。二是以养殖业为突破口,9个治理乡镇已建成年出栏千头以上养猪场8个,百头以上养猪大户90多家;百只养羊大户5家;万只养禽大户2家,同时利用水库资源开展立体养殖3处。三是经果林生产发展迅速,原天河乡的油桃、连江镇的水密桃、原斋朗乡的大枣、板栗、原高塘乡的葡萄等均上规模,同时这些基地和周边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包供苗、包技术,集中组织销售等措施,有利地促进了经果林的发展。四是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目前定远岭区已建立各合作经济组织305个,如养殖协会、蔬菜生产协会、经果林生产协会、花生生产协会等,专业市场9个,共有各类经纪人100多人,初步形成种、加、农工商、产供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了多赢的效果。五是大力推广产业化生产;2005年该县分水岭办公室组织两个大米加工龙头企业与定城、连江、仓镇、桑涧、二龙五个治理乡镇签订优质稻(辐香优98)订单1万亩。通过结构调整,规模在逐步调大,品种在逐步调优,效益在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岭区结构调优的发展,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06年,重点治理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690元,比治理前人均收入1720元,增加了970元,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二、成功经验
立足资源,在培育主导产业上下功夫。江淮分水岭地区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也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如土地资源、山场资源等。该县立足于资源优势,坚持高标准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坚持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建设基地,扶持龙头。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地膜花生、西瓜、大棚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做到品种优质化,农技科学化,形成具有知名度的区域优势农产品;目前特色经济作物年生产面积已达到50万亩以上,同时,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草场、秸秆等资源,大力发展蓄牧业,实施“种草养畜、种草养禽”。全县畜牧业生产呈逐年上升趋势,连续六年跻身“省畜牧业十强县”。二是大力抓基地建设。该县的油桃、水蜜桃、大枣板栗、生猪养殖都已建成基地,初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按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大力培育产加销龙头企业和典型大户。如连江、桑涧、二龙、定城、仓镇等乡镇分别成立优质稻米协会,为优质稻产业生产提供了保障,由定远县畜牧兽医站牵头成立的养猪协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生猪饲养和销售,花生协会、蔬菜协会等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均在逐步壮大,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增添了活力。
加强培训,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该县把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与“科技入户工程”,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技知识,认真组织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项培训和科技知识培训,培训新型农民。二是推广一批适用性强、易推广的新技术。如地膜覆盖技术、育苗移栽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大力发展旱作高效经济作物,把技术推广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关键词:新建院校科学决策必要性初探
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决定,缺少办学自,对高校领导决策水平要求不高,对高校管理决策的研究也不多。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校机构复杂,办学层次增多,高校的办学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管理也由“执行型”向“决策执行型”变化。《高等教育法》颁布后,高校具有了更多的办学自,当前的高等院校与商业机构一样也是一种组织,同样面临着各种风险的考验,这就对高校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决策,是衡量高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校的兴衰存亡也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找个管理过程都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开展的。对高校的主管人员来说,决策是最重要、最困难的,最话费精力和最冒风险的事情。对于高校各级管理人员来说,研究决策科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决策问题的提出
在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等领域,如何提高管理者决策水平,实现科学管理、科学决策,降低决策风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高校的管理决策研究较少,取得的成果不多。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形成了两个职能迥异的部门:学术部门和管理部门。学术部门将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其组织文化是专业文化,用专业手段进行教学,用专业标准组织知识和评价学生成就,而管理部门将专业世界和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其组织文化是管理文化,突出对工作业绩的追求。这两个部门形成高校“学术与事业单位相结合的矩阵”状态,使高校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结构特征。这种异质性结构特征决定了高校管理决策既不同企业决策,也不同于行政管理决策,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面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可以更容易获得国外高校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信息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国外同行的压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打破,新的机制尚在建立之中的特殊时期,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管理者作出决策时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限制。在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丰富、办学校区增多后,如何转变办学观念,控制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是大多数高校管理者以前从未涉及过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信息获取的同步性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上述办学特点的变化,决定了高校领导不能再墨守成规,必须加强对高校管理决策的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和决策水平,才能降低决策风险。
二、科学决策在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领导决策是指党政领导者或领导机构为履行领导与管理职能而进行的一种制定政策、对策的活动与行为。整个领导与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成效如何,关键在于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
1.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
科学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是领导工作的主要矛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是全局工作成功的关键,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各个方面,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在领导活动中,由于领导具有“统领”、“引导”的整体管理功能,领导决策规定了组织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成为组织行为的指南和准则。
2、领导决策是领导与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党政领导者处于管理的中枢地位,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决策并对执行决策的活动进行指挥。领导决策的科学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领导活动的进程,同时也是检验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在从事领导活动时,必须充分关注和投入于决策的准备行为、抉择行为、执行行为和修正行为之中,为优化自身的决策活动、提高决策水平而积极努力。
3.领导决策是保证管理高效化的重要前提
领导与管理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制定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科学的领导决策。领导活动的历史和现实告诫人们:一个正确的领导决策是将全部领导行为导向成功之途的重要前提。反之,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倘若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整个领导与管理系统产生负功效,所谓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也就无从谈起。
4.领导决策普遍存在并作用于领导与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
2、做决策要及时果断,决策的时候必须当机立断,因为有时候所花费的时间越长,损失可能就越大,决策时也许要承受损失,但目的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或取得更大的收益;
3、决策要具备持续性,决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这就要明确两点:一是明确组织的目标,二是要建立互信机制;
4、通过情境模拟避免决策失误,运用情境模拟可以有效地避免决策误区,做出正确决策,通过情境模拟,可以对未来做出一定预测;
关键词 技术路线图 科学决策 政府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技术路线图最早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美国汽车行业,汽车企业为降低成本要求供应商提供他们产品的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真正的奠基人是摩托罗拉公司当时的CEO-Rober Galvin。他在全公司范围内发动了一场绘制技术路线图的行动,这个工具建立了各部门之间识别重要技术、传达重要技术的机制,使得技术为未来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目前,技术路线图已经是公认的技术经营和研究开发管理的基本工具之一。
一、技术路线图的定义
技术路线图是指应用简洁的图形、表格、文字等形式描述技术变化的步骤或技术相关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路线图的目的就是帮助组织能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拥有正确的能力,从而实现这个目标 ,它能够帮助使用者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技术,理清产品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最终的结果和制定的过程。技术路线图具有高度概括、高度综合和前瞻性的基本特征。
技术路线图是一种结构化的规划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归纳:它作为一个过程,可以综合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将其统一到预期目标上来;作为一种产品,纵向上它有力地将目标、资源及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属性,横向上它可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既描述现状,又预测未来;作为一种方法,它可以广泛应用于技术规划管理、行业未来预测、国家宏观管理等方面。
二、技术路线图的结构和制定步骤
技术路线图可以用数据图表、文字报告等形式表现,常用的是图表形式。在结构上技术路线图一般采用多层结构格式,在横座标上(时间维度)反映技术随时间的演变,在纵座标(空间维度)上反映技术发展与研发活动、产业、基础设施、市场前景等不同层面的社会条件的联动关系。根据制定技术路线图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应用领域,在纵座标上表示的内容(层面)也会有所不同。
制定技术路线图的过程是组织利益相关者对未来领域发展形成共识并表达出来的过程。一般而言,国家层面上的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1、准备阶段。确定制定技术路线图的方法论;收集相关方面的文献;确定利益相关人;形成对技术发展和市场现状的初步分析。
2、确认未来愿景。分析技术现状和各种社会条件及面临的障碍,确定未来发展的大致目标和时间框架,可采用研讨会方式完成。
3、确认技术发展路线。为实现预期目标,根据技术发展状况和现实条件,确定优先发展方向,描述研究项目,可采用研讨会方式完成。
4、形成技术路线图报告。
三、技术路线图的价值及其应用前景
从科技管理现状分析,技术路线图的核心价值在于3个方面 :其一,它为科技决策和管理提供了一个利益相关人观点整合机制。这种参与机制对于推动公共决策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二,它为国家技术研发活动提供了一个技术协调机制。一方面,制定技术路线图的过程,不仅是对技术相关人利益的协调,也是对技术、经济、社会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协调;另一方面,在基于共识基础上形成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研发战略、重点任务、发展方向和未来市场,更能使利益相关方在技术活动中步调一致,减少科研盲目性和重复性。其三,它有助于形成对政府管理人员和科技管理专家的监督机制 。
从逻辑角度分析,要使技术路线图实现上述价值,需要4个基本条件:第一,技术路线图制定和修订的参与者要涵盖该领域的利益相关人,参与者名单公开,接受公众意见反馈;第二,技术路线图公开(除非涉及国家秘密);第三,该领域的国家科研课题立项名单公开(目前已建立公开制度且在实施);第四,对技术路线图实施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管理部门决策的依据之一。由此,借助利益相关人的参与,增强技术路线图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借助技术路线图和国家课题公开制度,建立利益相关人监督机制;借助第三方评估,保障技术路线图实施效果。
四、济南市推进技术路线图发展应用的对策和建议
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战略规划工具,其遴选出的关键技术及关键技术领域和重要科学方向是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对科技决策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借助其编制科技发展规划,对找准产业技术升级的着力点和自主创新的突破口,推动各类创新资源有机整合,推进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很多发达国家都将技术路线图用于本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规划和预测,以及国家战略政策的制定。根据鹤井由佳统计,2003年各国已经制定了46个产业路线图,主要分布在美国(占75%)、加拿大(占14%)、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11%) 。
在我国,技术路线图方法正处于概念引入向实践进展的阶段。2008年,广东省率先选择了六个产业和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行技术路线图制定试点工作,随后国内部分省市也组织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路线图研究与编制工作。山东省青岛市已相继绘出家电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寡糖和太阳能薄膜电池的产业技术路线图,为青岛的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优化、增强产业发展选择的前瞻性和预期性提供了较强的指导作用,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走在全省技术路线图应用前列。为推进技术路线图在我市的发展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有效使用技术路线图提升计划管理过程的行政能力。通过技术路线图界定多因素的结构关系和产业发展战略图谱,监管各类产业发展计划执行状况。通过技术路线图,创造有效沟通机制.传达技术政策信息,系统整合不同利益相关者意见。识别优先发展顺序,识别技术发展机会,了解战略发展需求。谋求各方协商一致,将共同选择结果落实到发展战略之中,为投资引资、资源配置,解决人口、就业和资源环境问题提供战略图谱。
其次,要改变以往规划从技术到市场,以目标设项目的做法。通过技术路线图来看市场需求对技术的拉动,认清本产业所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识别由此产生的市场驱动因素,并识别达到市场需求所必须的软、硬件技术;通过展示技术的发展情况,说明该技术应用并获得进入市场的机会。
第三,在高新区等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选择若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路线图管理试点。通过技术路线图来安排新兴产业优先顺序,组织更为有利的合作,引导投资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可以选择若干龙头企业,采取政府帮助形式,启动相关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
技术路线图是一种有效的科技决策和管理工具,在科技战略规划和科技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将制定和修订技术路线图作为一项制度化的管理程序,既可以提高我市科技决策的科学性,又可以将技术专家与企业家协调起来,同时科技管理专家也可以将技术路线图和科研项目的实际进展结合起来,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
(作者: 2006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助理研究员,济南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1]李雪凤,仝允桓,谈毅.技术路线图———种新型技术管理工具[J].科学学研究,2004(9):89-94.
[2]Robert Phaal*,Clare J.P.Farrukh,David R.Probert Technology road mapping—A planning framework for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71(2004)5-26.
[3]陈家昌.技术路线图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前景[J].中国科技论坛 2007(8):79-83.
一、科学决策,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
1.努力学习,加强修养是校长科学决策的思想基础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是管理好学校的关键。
校长要不断学习政治和业务知识,探索教育的规律,接受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教育的新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路、有激情、有魅力、能创新,教师可信任、可依赖的贴心人。
校长要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宽宏大量,努力工作,成为教师的表率、领头人,既要当好科学决策的指挥员,也要当好攻坚克难的战斗员。 校长要有大爱之心,把教职员工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教育事业上。
2.根据教育质量是“教师个体劳动的集体成果”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强调调动全体教工的积极性,并且把这种积极性引导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大目标上来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与任课教师密切相关,也和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有关,同时还与学校管理、教学设施、思想教育、后勤服务等诸方面因素有关。因此,提高教学质量需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劲往一处使。我们确立了学校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红线,其他方面的工作都用这根红线贯穿起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使大家目标一致,使学校的一切工作向着争创优质教育的方面发展。
3.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
根据教师是脑力劳动的特点,我们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挖掘教师的潜力上,让他们自觉工作、自主安排,放手发挥他们的特长,逐步达到每位教师的工作有特点、教学有特长,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领导者的责任就是破除一切束缚教师手脚的条条框框,为教师更好地工作创造条件,同时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特长。
教师的劳动既然是脑力劳动,那就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的自觉性,让他们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创新工作,使教师工作更有成绩。这就要求校长从关心教师、爱护教师、尊重教师出发,做他们的贴心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使他们团结在校长周围,也使校长能看住他们的大脑,抓住他们的心,防止出工不出力。人文管理就是要实现不治而为的目的,而不是靠出勤制度,只管住他们的手脚。
大多数人有了积极性之后,应以人文管理为主,制度实质上只是为违反制度的少数人制定的,对于违纪的少数人要批评教育,做好思想工作,并令其改正,也就是要实施制度管理的手段。
领导者要努力做到既看住教师的脑袋,又抓住教师的心。
二、把握改革的方向,在教学上实施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
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的地方。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成了管理、评价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方面我们实现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
1.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就是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目标要求,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在实施目标管理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巩固率、及格率、平均分及优秀率
在抓好巩固率、及格率、平均分的基础上注意抓好优秀率,为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尖人才打好基础。
注意处理好及格率与优秀率的辩证关系。大面积提高及格率是提高优秀率的基础,而优秀率的提高又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全体学生向更高的标准进军。
(2)抓好机会
抓好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联席会。
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参加的联席会,一起研究班级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他们可提高的程度,确定每位教师要达到的“三率一分”目标,对每个学生的较差学科确定帮助提高的责任……
开好班会
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思想,帮助每个学生制订学习各科要达到的目标。
开好家长会
将学生的目标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起到监督保证作用。
在实施目标管理中,有了目标就有了评价标准,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对达标人员进行奖励。
2.加强过程管理
【关键词】 领导者;经济管理;科学决策;决策过程
1、引言
只要是领导者都会涉及各种决策,而决策是否科学不仅关乎领导的决策能力高低更影响着所决策事情的成败。同样的正确的决策亦是实现科学的经济管理的关键。在制定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应本着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理智的进行决策制定,只有这样才能让制定出的决策能够促进经济事业的发展。
2、科学决策的内涵
决策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针对已定目标从多种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优或综合出最佳方案的决定方式。领导的主要职能之一即是制定决策。科学的决策既要符合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反应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竞争性和多变性。对此,领导者只有进行科学决策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事业的发展。
3、科学决策的原则
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进行决策是保证决策科学性的关键。(1)可行性原则,任何一项决策在制定和实施时都应当确保这项决策具有实际可行性。及在制定决策时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严肃论证、严格审定及最后评估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2)信息准全原则,决策的科学性和做出决策时信息的准全性有直接关系。掌握的信息越准确、全面,其决策也就越科学;(3)对比优选原则,很多时候在进行决策时面对的都不只一项方案,领导者可以结合实际的经济情况将这些方案进行比较、衡量,并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4)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指的是在进行决策时能够结合大众意见,避免重大决策的决策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同时,大众意见的综合也能够保证决策的信息量和信息的准确性。
4、科学决策的方法
4.1、经验判断法
利用淘汰法、排队法和归纳法进行决策判断都属于经验判断法。其中淘汰法即结合已存在的条件及标准对存在方案进行筛选,从而缩小可选择决策的范围;排队法是将所有方案按照优劣顺序进行拍得与,并通过各方面的权衡比较来选择出最优化方案;归纳法是将所有方案中类似的进行归类,并从每类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4.2、数量分析法
进行决策时,往往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达到分析目的,但是很多情况下一件事情总是包含着重目标、多种因素和多个变量,此时为了较精确化的定性分析就必须通过数量分析法来保证决策的准确。
4.3、实验法
有些决策在制定时是不能利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的,此时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可以通过实验法,即利用少数总结出一般的方法来实现对问题的分析,从而为最后的决策提供实验依据。
5、制定科学化决策
要想制定科学化决策,就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下面笔者就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其其他文献参考,归纳出制定科学决策所经过的几个步骤。
5.1、实地调查,发现问题
制定决策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制定决策之前就必须通过实地调查来提出和论证待解决的经济问题。在发现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确保决策能够切实解决经济投资问题。
5.2、系统分析,确定决策目标
问题已经发现需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决策目标。只有确保决策目标的正确性,才算抓住了经济决策的方向和要求。而制定了目标的决策才能够进行资料搜集和方案制定,进而而选择最优化方案打下基础。
5.3、资料收集
科学决策离不开精确、充足的系统信息,否则制定出的决策不仅不会起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同时还会引起经济管理上的混乱。因此在制定决策时,领导者必须对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技术条件及经营管理水平、国家目前的方针、政策以及同行业技术发展水平、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要求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只有这样才可以算一份信息资料充分的科学决策。
5.4、拟定和评估决策方案
拟定方案时要从多个方面上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进行分析,并从中选择出几个可施行同时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估即是从方案的可行性、协调性、施行效果、潜在问题及其他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综合论证,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5.5、方案的综合评价
选择是方案择优决策的关键。因此在选择出最优化方案时,要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在准确评估和认真权衡了方案的利弊后在选择出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案。身为领导者必须具备能够选择出最优方案的能力。
6、结语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出了巨大生产力但同时也具有着复杂性、多变性和竞争性。面对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进行合理的经济决策才能够保证企业在经济发展时不会因为决策失误而造成经济损失。此时决策的科学性就显得至关重要,领导者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只有按照科学的决策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决策才能够制定出最科学的决策方案从而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我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也是加强企业管理、进行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不仅没有矛盾,而且更为必要。为此,我们在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过程中牢牢把握以下重点与要求:
增强全局观念。熊猫集团是重要的军工企业,虽然已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全部是国有股东。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更好地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我们十分注重增强全局观念。在各股东之间,我们以公司整体、全局、长远发展的利益去协调矛盾、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董事会坚持以大局为重进行决策;经理层认真执行董事会决议,努力实现公司整体利益、股东利益最大化。例如,2000年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虽然从局部和短期看对集团公司利益有所影响,但股东会和董事会从全局和长远利益考虑,支持重组方案,使股份公司迅速扭亏为盈,实现了超常发展,从而也促进了集团公司加速发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全局观念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思想基础。只有不断增强全局观念,才能更好地统一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意志与目标,实现民主与集中的有效统一。
强化民主教育。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前提。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没有否定民主集中制原则,而且对民主集中制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分权制衡,各司其职,这种制度安排使民主集中制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组织管理原则。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使经营风险增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十分注重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增强民主意识,一方面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加强学习,把握现代企业制度下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摆正个人与集体、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自觉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另一方面组织广大职工学管理知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参加决策与管理的主动性,做到企业各项决策既充分发扬民主,又体现集中意志。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决策;互联网
项目来源:本文为2016年河北行政学院年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XYKT05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0日
大数据和物联网、云计算、IT产业一起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颠覆性变革,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决策机制即时引入大数据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决策机制的有效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在社会治理实践中,治理理念在不断提升,治理方法在不断创新,同时传统小数据时代政府决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规范政府决策,成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必由之路。
通过调研,传统政府决策体制机制对大数据有效服务政府决策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策主体缺乏大数据理念。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治理理念缺乏大数据意识,政府决策主体的理念更新相对滞后,一部分决策者对大数据技术了解不深,在实际决策过程中无法熟练运用大数据思维解决问题。
(二)传统决策机制时效滞后问题。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种多样,传播时效性越来越快,传统决策机制在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等方面存在时效性滞后的问题,当政府需要及时作出相应决策时,信息获取缓慢、不全面等弊端开始显现,在应急和突发事件决策时时效滞后的问题尤其突出。
(三)传统决策方式具有经验决策特点。政府的决策主体在作出决策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科学化决策,但是受到个人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影响,每一个决策或多或少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采取经验决策的方式。有时这种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但有时这些经验又会成为绊脚石,成为创新路上的拦路虎。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还存在制度、信息孤岛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大数据技术对政府决策科学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数据对传统政府决策机制具有变革升级作用。政府传统决策方式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大数据背景下的决策依据更加全面,决策时效显著提高,决策方法更加多样,决策的参与度更加全面,决策的透明度更加公开,因此相比传统的决策体系,大数据技术在政府科学化决策方面更具有优势,可以真正实现政府决策参与主体多元化,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对政府实现科学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对决策对象的科学认知。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决策对象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公共管理又具有为大众服务的管理特点,科学化决策既要考虑到大众的普遍性又要兼顾个体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在决策前对决策对象进行细致的信息搜集和分析,从而形成对其科学的较全面认知。大数据技术在信息采集、分析、挖掘方面具有传统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决策过程中的事前预测、事中感知、事后反馈可有效提高政府对决策对象的科学认知,从而为科学化决策打好坚实基础。
(三)利用数据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科学决策发展优势。未来的互联网势必将变成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与云技术相辅相成。政府的大数据平台一旦建立,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无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数据收集、整合、分析,整合出各种各样的结果,政府决策时,获得一手准确信息,直接利用分析好的数据进行选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决策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合理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政府决策迎来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为政府科学化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升我国政府决策能力,强化我国政府决策能力建设,促进政府决策体系和决策能力现代化。在我国现阶段政府执政能力提高过程中,政府如何构建大数据服务平台,并将之更好地应用于公共决策,任务十分迫切。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树立大数据思维,提升大数据在政府决策中的战略地位。提高对大数据在公共决策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减少当前传统政府决策体制机制对大数据有效服务政府决策产生的负面影响。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牢牢树立大数据意识,政府决策主体的理念更新加快,通过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加深决策者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积极推进决策主体对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嵌入和应用,提升大数据在政府决策中的战略地位,使决策者在科学化决策过程中能够自觉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完善政府决策制度和机制,形成有利于政府大数据决策的环境。完善政府决策制度和机制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以大数据为核心资源,从建构政府的现代决策模式等方面入手,提高政府决策的有效性、时效性,促进政府决策方式的转变,解决当前决策机制下内外部信息不完全和决策失效问题,促进决策结构进一步完善,促进传统决策机制的升级变革,为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治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大数据背景下,政府需要建立决策机制的扁平化结构,尊重各个利益主体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大数据技术使得参与政府决策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政府在作出每一个决策前,各个利益主体都有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利,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充分考虑每一个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采用扁平化结构,充分尊重利益主体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调动各个利益主体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使利益主体参与度更加全面,决策的透明度更加公开。
(四)有效应用适合自身使用特点的大数据决策系统。各地政府在决策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同,发展条件不同,经济和社会环境也不同。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既要考虑在使用过程中各地的互通性,也要考虑地方政府的差异性。各地政府建立的大数据平台既要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合自身使用特点的决策系统,这样才能符合国家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关要求,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大数据平台的最大效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6年6月22日上午,河北省委中心组举行学习报告会,了解掌握当前大数据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赵克志指出,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切实把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着力点放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上,放在数据驱动发展上,加快补齐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短板,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政府科学化决策需要创新,需要应用新技术、实施新计划,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政府提高自身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决策机制即时引入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管理模式必将成为政府转变职能、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冯锋.用大数据升级政府治理能力[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5.12.10.
[2]章伟,曾峻.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形态创新及其趋向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6.2.
关键词 教育管理 决策 科学化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i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nomy of all kinds of schools at all levels. The school has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decision making result to the decision maker.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decision makers in the concept, the consciousness, the way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resulting in the final result of education is also different. To this end, respect for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tak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s, is the premise of all levels of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activities to ensure the smooth oper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decision; scientific; inquiry
0 前言
教育管理决策是否正确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只有转变教育理念,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根据教育自身发展规律,通过采用集体协商方式建立民主和谐决策环境,并严格按照决策程序,不断丰富决策主题内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决策,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教育标准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促使我国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关于教育管理决策科学化精神实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不管是管理育人还是教学育人,都应该把培育人才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任何缺乏教育意义的管理方式都无法纳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管理决策对教育管理活动方式、行为起着规范监督作用,决定了在制定任何决策时都应该把培养人才作为主要的核心价值。①②
教育管理主要是指为了顺利实现教育中的管理目标,通过利用各种教育系统资源,并对组织内外部关系的协调的活动。而教育管理决策主要是指管理者为了顺利实现管理目标,通过利用各种信息以及技术资源,对管理活动方式进行确定的一种活动。在每一个教育管理环节当中都会渗透着教育管理决策,这些管理决策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从微观角度分析,所谓的教育管理决策就是对学校对各种事物、班级对各种日常管理方式的选择以及确定,一般包括有日常教学计划制定、班级活动安排以及具体人事安排等等。从宏观角度分析,所谓的教育管理决策主要是指国家对整个教育方式以及体系的选择和确定,一般包括有制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等。③④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发展,教育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最终教育管理决策不但会影响到决策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还与整个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大范围内的利益分配问题息息相关。为此,教育管理决策的关系到教育管理活动最终的成败,是教育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保证。
2 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化路径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育管理决策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小范围讲,教育决策不但会影响到管理工作效率、教育活动的成败。从大范围讲,教育决策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没有决策就没有管理,没有高质量的决策就没有高质量的管理。所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决策对于推动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路径来考虑。
2.1 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管理决策的核心是完全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更是评价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给教育活动提出了更为严格要求以及考验。⑤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要求教育管理决策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尊重并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只有学生发展之路健康稳定,才能真正发挥出了教育决策的真正价值,教育管理的意义才得以实现。
2.2 促使教育决策从单一主体向多远主体转变,并不断丰富其内涵
过去,管理决策主要是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各级各类学校行政组织和领导来进行主导。这种带有行政色彩的决策方式容易给决策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偏差。教育管理决策是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的前提保证,涉及到各个受教育的群体,若想真正体现教育管理决策产生的教育效力,就不能只有教育行政和学校构成来主导教育管理决策,而是应该把教育行政以及学校作为主要核心,促使社会各种受益的主体以及师生都能够参与其中,确保结构的多元化。⑥⑦
多元的教育管理决策主体,不应只由行政组织决策者参与,还应该促使更多相关受益人士参与到其中。例如:各种广大师生、各种专家学者以及官方或者非广泛的与教育相关咨询机构。重视各个群体参与的重要性,对决策权进行合理配置并分散决策权,不断丰富决策主题内涵,确保进行决策的少数人能够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
2.3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对决策问题本质进行准确把握
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是教育管理决策本质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独立性与特殊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与社会各种活动息息相关,但与一般活动又存在一定区别。对于任何教育活动来说,都必须要遵守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是教育活动本质属性,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始终,引导者一切教育活动的发展。教育管理者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实践者,若教育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个人价值取向与教育发展规律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根据教育发展规律作为其内在属性和基本要求,教育决策者必须要尊重教育内在发展规律,从规律出发做出最后的决策。⑧此外,教育决策者还需要对各种制约教育活动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对决策问题本质进行准确把握,积极协调好各个因素,确保最终的决策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符合实际需求,具备科学合理性。
2.4 灵活选择决策方式并严格遵守决策各项程序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决策是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灵活选择决策方式,并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才能符合决策科学化的本质要求。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包含的环节主要有发现问题、制定目标、制定方案、选择方案、执行方案等几个方面。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科学决策理论以及管理理论上,并利用现代科技方式建立起来的,它们之间具有科学性且紧密相连,只有严格遵守才能确保决策公平、公正,才能促使教育活动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众多复杂的社会活动中,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如果只使用单一的决策方法显然不符合现今社会的纷繁复杂的发展需求。所以,当决策者在在处理决策问题的时候,需要灵活选择决策方式并严格遵守决策各项程序,运用定性以及定量手段,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后再做出最后决策。
2.5 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收集信息
所谓的决策过程也就是信息收集、加工以及处理的过程。信息可为决策提供依据,是决策的前提保证。信息的完整以及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为此,决策者在整个决策过程当中,需要通过正确途径,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决策问题进行积极了解,分析各个对象的利益诉求,为决策提供出真实可靠的依据支持。同时,从问题根源出发,制定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选择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决策,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最终的教育管理决策具备科学性、准确性。
传统信息收集方式速度慢,且较为费力,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完全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得到了普及,信息收集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各种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为信息收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收集的速度得到提升的同时,信息真实性也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民众参与决策的途径。由此一来,可以收到来自广大师生、社会学者、专家以及教育咨询机构提出的各种意见,确保了决策者与决策对象之间能够平等对话,保证了信息决策的完整以及科学性。
2.6 采用集体协商方式建立民主、开放决策环境
教育活动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之中。为此,教育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做出改变。当前教育管理环境,变化多端,在决策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导致最终的决策环境也变得更加模糊。同时,在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发展背景之下,教育管理决策已经涉及到社会上更多更广泛的关系当中,而已不是单纯的决策者和被决策者二者之间利益关系这么简单。在这种及其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进行决策显得愈发困难。为此,只有积极采用集体协商方式建立民主、开放决策环境,向各方征集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不断完善,才能确保决策者之间的利益达到平衡,才能确保最终的方案最优。
所谓民主、开放的决策环境就是鼓励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整个决策过程,让各个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公众之间联系始终保持在密切状态,促使民众可以从各种有效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自主表达出自己的利益诉求。而集体协商的方式是公平、公正的,它正好符合了这种民主、开放决策环境的根本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地位平等以及身份对等的情况之下,充分尊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确保最终的决策结果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3 结束语
综合上述可知,教育决策管理贯穿于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为此,必须要正确把握教育决策科学化的精神实质,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途径,确保最终的决策结果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总的利益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4.23(5):667-669.
② 黄忠敬.教育决策科学性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2):221-224.
③ 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目标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6(3):990-993.
④ 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功能模型[J].教育研究,2014.17(3):555-557.
⑤ 刘雄,熊丽娟.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8(15):551-553.
⑥ 徐文.试论学校教务处管理决策的特点和策略[J].西安社会科学,2014.20(5):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