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改革设想范文

教学改革设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改革设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改革设想

第1篇:教学改革设想范文

关键词:口腔医学 教学改革 思路

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腔医学理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中医药学校口腔医学教学也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在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中,首先应该进行教学目标的改革。在传统的口腔医学教学中,教师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此种教学目标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对于口腔医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医院在聘任口腔人才的时候,不仅仅是需要口腔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人才具有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因此,在进行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改革后的教学目标应为:在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学生专业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中,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满堂灌、一言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在课堂上无法与教师进行密切的配合,影响到学生专业学习的质量。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教师应将口腔医学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微课、慕课等,通过运用上述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提高口腔医学教学的效率;另外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学下,快速的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将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演示法有效的应用于口腔医学教学中,上述教学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的长远学习发展有利。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

随着口腔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口腔医学的课程也应该结合口腔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还应该结合社会的需求进行口腔医学课程改革。例如,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增加预防口腔医学课程。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口腔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很多人在没有口腔问题的时候也在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通过开展预防口腔医学课程,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满足社会用人的需求,有助于学生顺利的毕业,并且顺利的发展。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应该开设医学科研设计、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通过对口腔医学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能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四、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改革是重中之重,也是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应高度的重视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实践的环境,使学生能快速的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专业的技能。其次,在理论知识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到各大医院实习,并且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有助于快速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再次,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创办实训基地。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到医院实习,针对于此种情况,通过创办实训基地的方式,能够实现最佳的实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并且结合现代口腔医学理论与口腔医学的发展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将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进而为社会培养一批批高质量的口腔医学人才,同时提高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口腔医学人才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正梁.深化医学教学改革 培养高质量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医学人才[J].宜春医专学报,2000,(S1).

[2]黄道海.高职高专医学教学改革设想[J].医学文选,2004,(03).

[3]翟妮娜.关于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5,(29).

第2篇:教学改革设想范文

关键词: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有关部门对于教育行业的发展已经加大了重视程度,然而我国的中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所以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于中职院校的管理。对于中职院校当中的财会专业而言,最需要增强的就是实训方面的技能,如果仅仅懂得一些理论性知识是不能够完全的让财会专业更好的发展和运行的[1]。只有将技术与理论相结合,在学习当中不断的学会实训,这样财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财会专业在实训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师或者是有关部门的领导给予重视,否则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在很多的中职院校明明知道学生最需要的是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实训方面的经验,但是学校方面却没有加强对学生实训方面的管理和重视,这将会造成财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仅仅了解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然而对于实训的技巧却很欠缺[2]。

一、中职财会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师资配备不健全

现在我国中职教育当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近些年当中我国的中职院校学生人数逐年的攀升,但是教师人数却出现了逐年下降的情况,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将会导致中职教育的缺陷。尤其是财会专业的教师,因为财会专业不仅仅需要学生自身对于财会的理论知识有着一定程度的掌握和认识,更加需要的就是学生要在实训方面能够更胜一筹,所以对于教师的要求就会很高。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很多中职院校当中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并不高,实践经验少,很少到各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及实务操作学习,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没有取得会计职称,这样对于学生的教学是没有创新性的发展的。并且一般年轻的教师较多,这些年轻的教师当中往往缺乏实训经验,在对待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训方面经常表现出忽略或者是不实训的情况[3]。

(二)生源质量不高

财会专业是一个应用型管理专业,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全面系统的教学方式,还要注重对学生会计实务技能的培养。但是现在我国的生源正在逐年的上涨,各个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很多中职院校当中出现了一些学生自身素质差,对于事物接受能力弱的现象。声源质量不高对于中职学校开展实训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高校的教育和实训创新。

二、中职财会专业实训教学改革设想:

(一)校内实训,提高实训室利用率,试行商务会计实验公司

1.营造事业训练环境,提高专业实训室利用率

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课余实验室,让学生在业余的时间将自身的精力放入实验室当中,这样对于学生而言会更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实训经验,在实训课程的开设当中可以促进学生的自由组合形式,因为在很多的大型企业当中都存在着财会方面的软件,中职当中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来对财会信息进行学习和掌握[4]。在开放的实训室当中中职学生不仅仅可以真实的体会到大型企业当中应该具有的软件设备,还能够亲自的实行一系列的财会操作,这对于实训当中的学生来说不仅仅可以增强自身的实际技能,才能够及时的学习一些较为先进的财会技能,这对于中职当中的学生而言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实训室当中学校应当尽量选择一些企业当中较为常用和先进的财会软件进行安装,进而让学生从中得到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在实训室当中财会教师还应当注重网上习题相关的搜索,在网上为学生制定一些关于财会方面的习题,然后让学生去学习,在此期间还应当为学生配备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这样在专业度方面会有着更好的控制和把握。对于实训室的开放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握好,在业余的时间学生在实训室当中只可以从事一些学习类的活动,决定不允许学生在实训室当中玩一些游戏。

2.组件商务会计公司,动态实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为了更好的促使现有学生在财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实训课程训练,还可以在实训的过程当中选择一些较为具有实战性的训练任务。例如可以模拟公司的运营,然后让学生分组去对模拟公司的运营状况以及财务的发展状况进行细分和优化。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实训技能。在模拟公司运作和经营和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制定一些小组制度,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在一定的时期内都要管理好公司的运营,并且对运营的状况以及财会报表进行细致的分类,最终教师评定出成绩最优秀的小组,这一优秀小组的评选方式要根据该小组在模拟经营当中在财务报表方面是否完整无误,且盈利最多。综合这些看法,可以对中职财务学生进行最终的判定。为了更好的激励学生去参加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财会经营模拟活动,有关教师还可以制定一些奖项的设置,比如教师可以为每一期比赛的冠军颁发一些奖品,对于中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奖励措施是十分有效果的。

(二)改革校外实训模式,打造财会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模式

在实训方面其实不仅仅可以对学生配置一些校内实训,还可以为学生们安排一些校外的实训,中职当中的学生在实训方面要比一些高校当中的学生更具有实践经验和实践性,所以能够更快的融入到社会的实际训练当中。中职院校可以与各大企业进行联系,签订确切的合同,让学生到固定的岗位进行实习,这种实习实际上就是一种真实地实训[5]。在工作岗位当中学习可以将自己在学校当中所学的实训方法利用到岗位当中,通过会计记账和制作宣传等活动来进一步的增强自己的能力,这种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与社会联系,并建立一批协作单位,特别是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与一些会计事务所及税务师事务所合作,这样会更加符合学生所学的内容。中职院校如果能够定期的与一些事务所有所联系,在学生需要实训的时候将学生输送给一些事务所,这样将会对于学生的自身学习和发展有着很大程度的帮助。这种教学方式在现如今的教学当中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介绍了一些关于中职院校当中学生实训改革方面的设想,笔者认为在这个信息化和社会都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我国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性人才,更加需要的应该是具有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只有综合性的技术型人才才是更加符合社会未来发展和需要的人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求已经越来越高,所以抓紧时间培养出一批能够具有实训经验的高素质学生是中职院校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丹,陈建松.中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04):123―130.

[2]王高泽.分阶段实训培养财会学生动手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68-590.

[3]翟志华.加强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对策[J].财会月刊(综合),2010(07):89-100.

[4]胡玲敏,沈建国,张秀君等.强化中职财会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12,14(04):90-93.

第3篇:教学改革设想范文

营养、药物、护理、康复锻炼是现代医学综合治疗的四大支柱。临床营养护理学是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合理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平衡膳食是达到合理营养的唯一途径,也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近40年来,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临床营养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有了跨跃式的发展,其临床应用的范畴、应用技术、制剂的供应和设备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使得临床营养治疗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措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临床营养治疗工作的广泛开展,给护士的工作任务和角色提出了许多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例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普通病人和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对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营养状况的评价和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对

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正确实施营养支持,并进行营养效果的监测和评价。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要求临床护理工作者应具备较全面的营养学知识,将营养治疗、营养保健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所以,临床营养学知识对护士能否胜任这些工作至关重要。

而我校护理专业的营养教学,教材一直采用的是《营养与膳食》,而《营养与膳食》主要侧重于公共营养的教学,对临床营养讲解不多,考试方式也过于简单,学生投入精力少,而且《营养与膳食》安排在第2或3学期,学生没经过临床实习对医患之间的直接交流感受不深,同时对疾病治疗过程缺乏直观认识,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对临床营养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加之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多,课时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是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其医疗实践中明显感到自身临床营养护理方面知识不足。

其他兄弟学校的情况与我校相似,只是选择的教材不尽相同,有的选用的是《临床营养学》,有的选用的是《临床营养护理学》,有的跟我校一样选用的是《营养与膳食》,共同存在的问题是都没能好好地根据护理专业特点有效取舍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学时偏少,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许多困惑。针对这种状况,有的教师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有的教师提出要重组教材内容,有的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有的提出要进行课程改革;还有许多教师从教学方法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的教学论文。在此,也想对大专护理《临床营养护理学》教学改革谈谈我的设想。

2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应围绕“健康为主”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以满足护理对象的有关营养与健康需求为宗旨,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将护理、饮食、营养与人体健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基础营养、社区营养、临床营养作系统整合,授课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健康,贴近应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资料搜集、健康教育等应用能力,并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人文关怀、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隐性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的确定应以护理专业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同时兼顾“公共营养师”全国执业资格考证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着重发展职业能力。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二部分:公共营养(人类的营养需要及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疾病营养(疾病的营养治疗、营养护理)。

2 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强调临床营养护理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用相关调查数据和临床实例说明营养护理是疾病治疗、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2.突出日常生活中的营养知识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营养意识。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冠心病等的发生发展与膳食营养不平衡密切相关,如果能及早进行营养干预、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不仅可以预防这些疾病而且还可以控制和稳定病情、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

3.改进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减少基础营养知识要求,增加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考核。

3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手段、方法

1.公共营养的教学,多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加强互动,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充分利用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增加教学实感。

2.疾病营养以PBL教学法为主。在了解病情、用药的基础上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营养问题、如何评价、提出何种营养支持方案并具体实施,使理论密切联系实践。

4 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1.自我营养状况评价。在营养状况评价实验时,指导学生自行设计膳食调查表,相互扮演“实验对象”,记录1日膳食内容并进行膳食计算,结合1日能量需要的确定,评价膳食营养是否合理。同时测定身高、体重等营养评价指标,对调查对象做出全面营养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膳食建议。

2.案例分析。邀请教学医院内科、外科、儿科等科室资深医师、护士长选取住院患者营养治疗的典型案例,以专题讲座、讨论等形式,从营养评价与监测、营养治疗原则、营养支持方案设计、肠内外营养支持途径及其营养制剂的选择、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营养教育等方面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临床营养工作程序的了解和疾病营养治疗与护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3.病例模拟营养治疗。一些操作性强的疾病营养治疗内容可调整到实验室上,要求根据病情,设计营养状况评价指标,熟悉相关检查仪器,熟悉检查结果判断,然后提出营养治疗和护理方案。

4.增加课间临床见习。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与营养关系密切的特点,让学生在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进行见习,要求学生直接与患者对话,询问膳食史,根据病历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等,然后结合病情和药物治疗提出营养治疗和护理方案,并由患者的主治医生和主管护士对该方案的实用性进行点评。

参考文献

[1] 胡昌军,辛先贵.临床营养学[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8,第1版,第1次印刷

[2] 刘均娥,范.临床营养护理学[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8,第1版,第1次印刷

[3]李嗣生.营养与膳食[M]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

第1版,第1次印刷

[4] 厉芳红,方芳,余清,王文蔚,金伟琼.关于《临床营养学》教学改革与教学语言的探讨.检验医学教育 2009,01:17-18

[5] 田玉慧,卜勇军,王绪刚,张国富,刘晓婷.影响临床营养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J].2009,02:304-306

第4篇:教学改革设想范文

【关键词】高职 平面构成教学 改革

平面构成自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已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史,对于提高我国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开拓设计思维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是运用点、线、面等要素在二维平面内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进行编排和组合,从而获得有意味、有创意的平面图形。学习平面构成能培养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因此,平面构成教学应不断改进、充实、提高,更应于专业学习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针对性、创新性。

1 平面构成教学现状

1.1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对于报考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并不是从内心就认可这种职业教育,而是由于高考失利或学习能力不足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在学习中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倦怠感、挫败感,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不会主动攻克学习难题,容易知难而退。另外,高职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和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对不足,学习中喜欢直观形象、趣味性强的内容,厌恶需要理解和分析的的学习内容,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表现出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而平面构成学习正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1.2 平面构成教学内容僵化,缺乏与专业课的联系

很多高职院校教授平面构成的教师都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的,在教学上容易延续其本科的教学模式,只停留在对构成方法的理论探讨上,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材也多沿用本科教材,教材内容与高职教学的要求不相适应,多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结合实例较少。学生作业也多是做点、线、面及肌理的单纯构成练习,与实际设计毫无关联,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思维。有些学生的构成练习做得很好,画面整洁规整、基本形排列有序,具有形式美感,但到后面的专业课学习中仍是一头雾水,不能将在平面构成中学到的构成方法熟练地运用到专业设计中。

1.3 平面构成教学方法简单、手段单一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很多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容易忽略这个特点,采用本科的授课方式――满堂灌,课堂上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下学生自己做构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感到厌烦,课下作业又缺少指导,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在对学生的训练手段上,仍采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利用笔和纸张徒手作画,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1.4 平面构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作业流于模仿,缺乏创新

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思维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在学生作业中体现出来,但他们的构成作品大部分还停留在机械式的形式模仿阶段,满足于用教材中较陈旧的图例作构成练习,不注重基本形的创造,不能依据构成规律进行创新。他们模仿到了平面构成的形式特点和形式感,但却忽视了除此以外的意象审美的构成方法、图形、图案内涵的研究等,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 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平面构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其专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愿意学、学得会,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去理解平面构成抽象的理论知识,创作出新颖、有创意的平面构成作品来。充分利用平面构成学习中所得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让学生真正实现乐教乐学,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措施

3.1 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学生重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入学前没有接受美术训练,艺术审美能力、造型能力、设计思维能力等都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开课之初就应帮助他们了解学习平面构成的目的和重要性,要使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是通过对不同的抽象元素组合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了解创造图形的规律,进而研究图形创造的同时赋予图形情趣、生命和寓意的途径。为后续大量的专业课学习提供设计方法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引起学生对平面构成学习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平面构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丰富教学内容

保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是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的基础,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多种途径,搜罗平面构成的最新图例和有构成感的设计作品,作为素材填充到课堂的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有趣,深深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课堂设计氛围,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3 完善教学方法,提供多种训练手段

(1)讲授法。教师收集、分析、组织、整合、编制必要的教学信息,深入浅出的讲授出来,对于知识点和概念要讲深讲透,给学生指引明确的设计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用构成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2)讨论法。对于重点难点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在讨论中解疑答惑,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知识,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特征,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直观演示法。教师给学生做现场示范,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平面构成是怎么一回事,作业时如何做出来的,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作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一反三,开拓其创造性思维。没有这个平台,很多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4)练习法。学生练习作业时,可以手绘与电脑制作相结合。电脑制作相对于手绘来说存储快、易修改,短时间可以完成作业,省时省力。例如,做重复、渐变等练习时,很多学生纠结于图形颜色涂得是否均匀,相同的图形画上一遍又一遍,费时费力,用电脑制作就简单的多了,只要选定图形,点击填充工具就可以解决。在构思阶段用手绘的方式迅速抓住脑海中的创意和闪光点,快速表现出来,再用电脑制作出完整出色的构成作品,从而增强他们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4 创造力的培养是平面构成教学的最终目标

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变为一项创造性地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是平面构成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

(1)作业设置主题式训练。不再拘泥于做单纯的重复、渐变等构成练习,而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主题,如视觉传达专业可以用平面构成的构成方式做海报设计、书籍封面设计、招贴设计等,室内设计专业可以用平面构成的构成方式做基面设计、墙面设计、顶棚设计等,拓展知识的外延,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创新。

(2)重视草图。对学生作业的评量,除了看最后的外在视觉效果,还要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要求学生每个主题训练的作业都要配三到五幅展现他们构思、选择过程的草图作业和设计说明,鼓励并引导学生建立与众不同的观点,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及批判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设计思维能力。

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不同于一般的高校,在教授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平面构成是开在入学之初的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对于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自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认真对待,并加以改革,更好地让学生开阔思维,发挥创造力,让平面构成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03.

第5篇:教学改革设想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教学法式改革 音乐审美教育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像春天的雨露,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勃勃生机和远大的前景。为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探索音乐教学中的奥妙,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作用,培养受教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音乐审美创造力,并积极大胆的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课改实践为依据,重视渗透审美教育,并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和改革,形成了系统而独到的见解。

一、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方式的改革

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对新形势下如何上好音乐课的几点倡议:

(一)选择正确的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由于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下面就音乐教学的特点谈谈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选择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要依据该学科教育活动的目的、任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唱歌、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音乐课又是一门技艺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练习法、欣赏法和示范法。

(二)我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体会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也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课也是应采取不同的教法,应针对你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应的教材,探索适应于其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你的欣赏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怎样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上好音乐欣赏课有着如下几点体会:

1.针对其年龄特点选择适应的教材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

小学阶段,从6、7、8岁至11、12岁,属儿童期或学龄初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小学阶段的音乐多以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为主,他们的思维还比较单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因此他们接触的音乐应该是比较形象具体化的,便于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去理解语言。

2.好的欣赏音乐的方法,可以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倾听,是训练具有音乐耳朵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三)打破传统的教学陈规,让孩子走出课堂

有学者对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7~10岁儿童的注意力可维持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维持30分钟。一般来说,学生到第三节课时大脑左半球已处于疲劳状态,所以就必须使这个优势兴奋中心转移到大脑右半球形成新的优势兴奋中一个新的环境,变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正由于这种兴奋状态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有利于进行创造,如在学习音阶时,我设计了《跳格子找伙伴》的游戏,我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在室外进行游戏教学。要求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只能调和自己头饰一样的音符,同学们有的单脚跳,有的学兔子跳,边跳边唱,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很快就掌握了音阶知识。

(四)完善评价机制

我根据课改理念、课程目标,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张试卷一首歌定音乐成绩的做法。进行综合性音乐期末测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采用了唱歌、打击乐器、律动、歌表演、欣赏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在测评中允许学生任选一项。在唱歌的测评中允许学生在课本里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课本以外思想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小学生演唱的影视歌曲。

二、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应更注重审美教育,善于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逐渐提高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核心的审美能力,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中我们音乐教育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实施审美教育。

(一)在欣赏中提高审美想象力

在欣赏教学中,我们要把有声的音乐变成学生无声的情感体会,让学生静静聆听,引导学生实现审美想象,在聆听美妙的音乐之声的同时,陶冶内心的情操,架起音乐与心灵的桥梁。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的教学中,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首先采用播放课件、听故事的形式导入,把握音乐的形象性,接着听录音,树林里清脆的鸟叫声和百鸟唱歌跳舞为凤凰庆祝生日的场面就化为了美妙动听的音乐,流进了孩子们的心田,他们审美想象的翅膀也随即张开,飞向了热闹、欢腾的树林。

(二)在律动中提高审美体验和审美表现

律动使学生一开始接触音乐就习惯于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去体验音乐,从而提高学生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我们用进行曲让学生精神饱满地学踏步,体会四分音符的节奏;让学生模仿爷爷行走体会二分音符的节奏;学做小鸟飞,学生不仅从中掌握三拍子的节奏,同时也弄清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从而使学生“飞”得那么富有起伏,具有韵律感。

(三)在乐器教学中培养审美情感

传统的器乐教学注重技巧的训练,忽略情感,尤其是审美情感以及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通过创造情境进行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演奏能力。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实现的,我们要使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成为一种审美的过程,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了人格的发展。

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以满腔热情走进新课程,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投入实践,努力发觉教育过程中的审美因素,构建审美心灵结构,构建音乐与心灵的桥梁,促进音乐与人的心灵沟通交融。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生生不息的,教育的理念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去探索研究,不断地提高自身,在理论指导下积极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不断地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明燕、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6篇:教学改革设想范文

1“翻转课堂” 教学理念的优势

“翻转课堂”颠倒了教学过程,使教学理念、教学参与者角色、教学环境空间及教学资源的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由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习资源的创建者,而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主角。在今天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程度与企业价值创造关系密切,因为管理会计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是企业独具的,蕴含于企业内质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授课老师机械地讲授知识、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每个会计教学班学生人数众多等现实原因,管理会计教学广度深度都极其有限,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反感情绪等问题,基于以上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教学可以借鉴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手段,以培养出具有相当职业判断能力和发展潜能的高水平管理会计人才。

2“翻转课堂”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设想

2.1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整合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制作相关视频资源。而管理会计学课程恰恰内容模块化明显,适合对微视频的内容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实际工作项目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教学,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既有理论教学又有操作示范,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基于此,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3个大模块,设计14个工作任务(见表1),分解成120多个知识点,应按照知识点来制作视频。每个视频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尽量介绍一个知识点,最后,每个视频结尾都布置相应的精选习题,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将在后续的实际课堂教学上讲评。将录制相应的操作视频、课程讲解PPT、企业调研提纲、配音文件等全部放到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构成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微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课堂成为教师点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尽量使学习资源在短小精悍的基础上兼具趣味性和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准备引导学生自学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除了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自学任务之外,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长期下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由过去的“课堂教学”拓展为“课堂下”和“课堂上”。在“课堂下”,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与要求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关注自己遇到的疑问、难点并记录下自己想法与观点,这些疑问、难点甚至是自己的领悟程度与见解可以通过课程微信、QQ学习群等方式与教师交流。然后,在视频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完成视频最后布置的针对性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先集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疑惑,然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管理会计学不应被看成是各种计算方法的堆砌,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管理行为,即是在竞争战略指导下的一体化管理行为。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各种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体现“管理导向型”的思路(见下图)。

翻转课堂下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

2.3课堂上融入相应的小组案例讨论形式

案例是基于经验和经济管理现实的,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小组案例分析与讨论,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开阔视野,而且这种情景下知识与能力一旦掌握之后很难遗忘。所以管理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是否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建立案例库至关重要。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应当注意:一是时效性,案例应来自于企业管理会计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管理行为,从而使教学紧密结合实际;二是启发性,使学生在通过解决当前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其思维创新能力。通过小组案例讨论,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景下应该运用何种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缺乏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们在组织中如何去沟通交流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职业素养。

2.4进行小班化教学

40~70人的教学班是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班级设置,还往往是合班上课,大班化教学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互动时间有限、“入脑率”低、难以因材施教等问题。国外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中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情况越严重。目前美国大学的班级人数一般少于20人,德国、加拿大与英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一般为20~25人。小班化教学会发生如下变化:

一是教学活动在空间、时间上会得到重组;二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强度、密度、效度等以及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加与增强。三是教学的方式、内容、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利于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因此若实施20~25人的小班教学则效果应为最佳。

2.5考核方式的多元安排

考核方式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形式――闭卷标准化考试是以能给出标准答案的客观题、计算分析题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公式模型的掌握情况,以识记内容为主,评判的标准单一,这种考查方式忽略了管理会计需要借助于大量的计算数据,依赖于财务学、统计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判断,才能发挥其预测、规划、决策、控制及评价职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剧了大学生的应试心态,弱化了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从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体验,学生决策分析能力的提高等多个方面,考核体系应是基于能力的评价体系(见表2)。

第7篇:教学改革设想范文

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改革设想

前言:

21世纪人类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可以说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网络,会计领域也不例外,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也对这一领域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具备更强操作能力的人才,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急需改革。

1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设置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产生重要影响,一些高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时不能明确目标,没有确认到底是培养技术人员还是培养管理者,教学目标不能与社会中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对于教学内容也缺乏系统规划,有些高校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计算机编程,或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质就是操作会计软件,对于会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联系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学生也不明白自己究竟是要学什么[1]。

1.2教学方法落后:

会计电算化的综合性较强,属于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但是在对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后发现,很多教师仍旧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主要采取灌输式教育,不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无法理解,学习兴趣也不高,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多,学生往往都是迷迷糊糊的听了一节课,但是没有理解老师讲课的重点。

1.3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会计电算化的实用性非常强,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需要经过大量实践操作,否则无法对这些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参加工作也不能迅速进入到工作状态。学校在软件方面的投入不高,一般软件的版本都比较低,与当前企业中应用的版本不符,或者是没有获取访问软件全部功能的权限,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会受到限制。同时,学生实际参与上机操作的机会也不多,对于软件开发这部分知识也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2]。

1.4师资队伍水平还有待提升:

会计电算化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由于这门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因此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师资队伍的水平还不能满足实际要求,一些年长的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具备系统知识,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在加上受到教学设施的限制,无法很好的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2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改革设想

2.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一定要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对于本科教育来说,要注重技能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具备较强操作能力的人才,能够根据会计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会计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及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理论等;另一方面要对大型财务软件进行系统学习,并将学习内容与当前最先进的软件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3]。

2.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分析一些案例,通过案例来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案例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其次可以开展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在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一专业的最新形势,补充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对学生开展一对一辅导,解决课堂辅导时间不足的问题。

2.3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要注重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校内基础实践基地。首先,引进的软件最好是当前企业使用的最新版本,且最好不要在功能上有所限制,这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能了解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质;其次学校要多组织一些软件设计大赛,鼓励学生亲自设计电算化相关软件,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出指导,这样学生就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最后,高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将企业作为学生实训的重要基地,一方面,学生通过企业实训能够了解相关工作程序,参加工作以后就能够迅速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中通过与技术人员的交流能够认识到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继续加强学习[4]。

2.4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中,有的是专业会计教师,有的是专业计算机教师,高校要加强对这些教师的培训,不断完善这些教师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要合理设计师资队伍的年龄梯度,年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习创新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向年老教师学习经验,二者之间做到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总结:

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对这一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内容,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玉红.高校会计电算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14)10:181+183.

[2]罗曼.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13)03:433-434.

[3]马云平,邵华清,杨守杰.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对外经贸,2012,12(15)01:147-148.

第8篇:教学改革设想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学 专业课 课程融合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现代生活中,数学亦是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更是在各行各业中彰显。由于数学在各学科及各领域的工具性、桥梁性、基础性作用,各大中专院校均将数学课程设置为各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但是,在高职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数学课程教学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笔者认为将数学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将是扭转这一局面的有力途径。

二、高职数学课程现状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适度基础理论知识,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另一方面,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必然造成“低分学生进高职”的情况。面对这样的培养目标及现实性问题,秉承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特点的传统数学课程设置,势必出现其很难高质量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现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数学课时削减,教学内容严重不足

如上文所述,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各行各业需求的具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基础课和纯理论课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中似乎显得不是很重要,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重专业轻基础课的情况,削减数学课课时,以为专业课让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数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使得学生很难在数学课堂上获取解决专业问题的数学应用技能,更谈不上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素质的培养。

(二)学生不重视,学不会,教学效果差

被召入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学习数学的能力相对较差,学习数学比较困难。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不重视、流于形式、流于应付,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数学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是学生学习一些专业课的理论基础,也是解决一些专业问题的重要工具。现以机电系为例,说明数学在其专业课中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机电系所开设的很多课程包括电工基础、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课程都涉及很多数学知识。高等数学部分更是有诸多涉及,没有微积分的理论基础,很多概念性东西都是很难理解的, 比如工程力学是机电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学生学习机械设计、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基础,对于力学课程的学习,高等数学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理论公式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应力是力学课中的重要基础概念,了解应力及相关概念是分析零部件潜在失效风险,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加工等的必备知识。一点处应力的的大小是根据极限的概念由如下公式定义

轴向拉伸或压缩受力为N情况下,杆件横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为σ,由应力公式及积分概念,得到

四、高职数学与专业课融合的改革设想

(一)打破固有思维,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设置

上文的例子,充分说明了高数在机电专业专业课学习中的基础性地位,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甚至不知道自己学习数学对后期专业课的学习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就很难有克服困难将数学课学好的学习动力。作为数学任课教师,在介绍数学知识的时候,能以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作为学习这一数学新概念的案例引出是最佳的教学方案设计,也迎合了现在提倡的案例教学的教学改革导向。

(二)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作为教、学互动过程的主体,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学生在独立思考,积极求知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同时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思维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重视教材配套,为师生提供重要的教、学参考

开发适应专业特点的配套校本教材是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与专业相融合思想的主要体现。鉴于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等方面的现实情况,高职数学教材在编排上可以根据“够用、适度、适量”的原则,按照学生专业课需要或实际工作任务需要,对数学知识点进行分解、重排,选择有代表性的任务案例进行分析,并运用数学方法给予解答,力争做到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能力训练项目的有机融合。

五、结语

本文在分析了当前高职教育中数学课程所处地位的前提下,以机电系为例,说明了数学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数学与专业课融合的几点改革设想。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但需要数学教师的加倍努力,还需要专业教师们的积极参与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以数学学习促进专业课学习,从而带动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全面提升,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深感任重而道远。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2015年院级课题“高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融合的实践研究―以机电专业为例”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30)。

参考文献:

[1]刘燕.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石勇.高职高数课紧贴专业需要的必要性与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第9篇:教学改革设想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生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主要看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 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水平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软硬件设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学校缺乏教学所需的硬件设备,或是硬件设备配置过低,导致学生无法上机进行大量的实践性操作练习。再加上培训的专业知识过时,没有紧密与市场接轨,导致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运用所学知识。另外,部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不够强大,教师人才匮乏,导致代课教师教学课程安排太满,常常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弄得疲惫不堪。在这样的状态下,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新的专业知识。

2. 中职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大部分中职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兴趣低,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对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往往对自己要求不严,自身缺乏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计算机知识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知识,对这些学生来说只会让他们感到厌恶。尤其是计算机编程语言,其枯燥复杂程度让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产生一种恐惧感,进而对学好计算机也完全失去信心。

3. 教学方式枯燥,教学模式传统

很多中职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坚持以理论的积累和记忆为目标,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师生缺少互动,导致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很多中职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一言堂、满堂灌”的单一传统方式向学生教授知识,把自己看做教学的主体,和学生在课堂上分离开来。久而久之,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

1. 重建学生的自信。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缺失的现象。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恢复学生的自信,不仅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对他们的将来、他们的人生发展,都会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我认为职业学校的老师在教书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其他基本素养,恢复他们对人生、生活、学习和自我的自信,从而使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2. 重新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有的职业学校很多还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等级证书。出发点是好的,学生多了一张“通行证”,但也有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学生仅仅是为了拿证书,这就导致其知识面的局限。从就业看,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较多。学校可确定以下培养方向:一是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二是平面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三是网站建设与管理。四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五是多媒体技术。

3.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对于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使学生具备“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因此技术要专要精,教学计划要先行。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其大纲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以满足社会需要。在进行充分的行业人才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下,优化各门课程知识,舍弃理论强的课程,最好能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写校本教材,编写以实践操作课程为主。

4. 改进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

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学模式如果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将会抹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该逐步转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为能动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重于“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咨询者、指导者,对学生鼓励为主,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5. 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的,如果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再配合教师的讲解、演示,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助于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扩大认知的空间领域,特别是扩大教学规模,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优秀教师授课,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6. 加大对计算机教学资源的投入。

在中职教育办学中,没有基础的硬件设备,老师就没办法很好地向学生讲述课程,学生更是无从进行实践操作,所以,基础的硬件设备对于中职教育办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顺应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必须加大对计算机教学设备的投入,使设备得以完善、完备,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钻研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浪潮势不可挡。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是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首要目标,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各中职学校教师的任务,同时还是社会所有人的责任,希望社会各界都能积极参与到改革的行列中,共同努力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马俊平.对目前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J]西北职教,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