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范文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

第1篇: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平淡 简单 扎实 轻松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浸润、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语文课该怎样教?我的实践和体会是:

平平淡淡教语文 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例如,一些老师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制作了若干花哨的课件,牵扯到很多关于《红楼梦》的内容,但笔者以为长文短教,平淡为真。这篇文章主要人物自然是林黛玉,所以课堂设计就应以其作为“主人公”。教这篇课文时,首先,笔者联系课文未选的前三回中对林黛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其身份来历即“进贾府”的原因;接下来明确“进贾府”后,拜见了哪些人,看到了贾府的哪些物、事,产生了怎样的心理,以熟悉情节、熟悉人物。然后,再倒过来,林黛玉进贾府后,贾府中的人看林黛玉。一是众人眼里的林黛玉;二是宝玉眼里的林黛玉——看到的是她的长相,看到的是她的性格,扩展到后人评说(看)林黛玉,当代人评说(看)林黛玉,学生评说(看)林黛玉,最后以老师眼中的林黛玉作为结束。这样,虽然平平淡淡,但能紧紧扣住文本,不蔓不枝,逐层推进,压减有了课时,实际效果也很好。

再如苏教版必修三《老王》这篇散文,作者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以及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还有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他穷苦卑微,生活凄凉艰难,为人老实厚道,有着知恩图报的美德。作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本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学生仔细阅读两遍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真正深入人物的内心,把握作者的感情及文章的主题却有些难度。现如今中学生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如老王一样的不幸者可能漠不关心,甚至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不会有作者那样的感受,不能够理解身份、地位、学识与老王悬殊极大的作者为何要对老王关爱有加;为什么老王去世几年都对他怀有愧怍之情?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极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文当中,走近老王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从对平淡生活的体验,发自真心的同情于老王的“苦”,感动于老王的“善”,并且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生活中“不幸者”的距离,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世界。把对文本的学习引入学生的生活。

平平淡淡教语文就应该体现两个字,一是“真”。教师紧扣文本,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以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境界。二是“静”。教师心静如水,始终围绕语文课的特点,不讲奢靡,不求浮华,不显繁杂。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这就是潜移默化,也就是“不言之教”。当然,平平淡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只要紧扣重点、难点,平淡之中,自然会奇峰突起,有奇思妙想,有神来之笔。平平淡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正如《诗品》中所言“生色远出,妙造自然”。又如苏轼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平淡淡更像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课不要脱离文本和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当前,有些课,尤其是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师生对答匆匆,课件不断叠出,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回味的时间,只是为了尽快地完成过多的教学任务,文本的精髓被搁此一旁,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长此以往,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

第2篇: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范文

一、整合专题安排

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较为集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顺序和形式上的整合,不能每篇课文都详细地讲解,需要有一定的取舍。比如,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选有《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自由毋宁死》等,这几篇文章都是以演讲词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所以,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前两篇或者自己认为较为重要的两篇,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也让学生掌握演讲词的表现形式。剩下的两篇就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师的讲解过程去揣摩体会,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情感展现方式和演讲的形式,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学的了解。除了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讲课进度引进一些文学性较强的外国作品,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扩大文学视野,深化学生对外国作品的体验。比如,教师可以引进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或是《战争与和平》,它们都是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外国作品,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展现形式也比较经典,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外国文学的理解。

二、改进学习方法

教师若想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外国文学作品,自身应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教师自己应该对外国文学有很深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首先应该对语文课堂中的外国文学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外国文学作品富有人文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人物特征等,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把握文章的整体语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征。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极好的文学素养,熟悉外国文学史,应对教材所涉作家的写作风格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在讲解的时候才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更深更广的角度解读文章,理解其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样可以更好地体验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主人公的情感,感悟到文章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举个例子,在学习《欧也妮•葛朗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欧也妮的父亲老葛朗台,从他身上感悟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本质,让学生将自己带入欧也妮这个身份中去体会主人公的无助和悲哀。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体会出资本主义的丑陋面貌,进一步肯定社会主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这样学生会有更强烈的体验。

三、加强兴趣引导

第3篇: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范文

虚假教学是指表面上师有所教、生有所获,事实上却偏离语文的教学本质,违背了汉语的教学规律,收效甚微的课堂教学活动。从外延来说,虚假教学包含主观故意和客观存在。主观故意指的是教师明知自己的教学行为违背教学规律,却出于利益考虑或迫于外部压力,知错犯错;客观存在指的是教师无意造假,只是由于辨识能力有限、认识偏差等采取了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行为。

一、虚假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指教师精心安排的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外部事件。教学活动必须承载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

请看一节教学李清照《声声慢》的公开课。介绍完作者,教师连续叫了三个学生朗读,但都不满意。于是教师自己开始范读,范读结束后,领着学生品词。然后,教师让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现代诗,半分钟后就要求做答。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该词。略作准备后,几个学生上台跳了一段街舞,接着有学生用《老男孩》的曲调演唱了这首词。

据此,我们通过分析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活动来评判一下这节课是否为有效教学。首先,在学生朗读不尽如教师之意时,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任何点评,即指导学生朗读李清照词的基本策略;教师范读以后没有让学生复读就马马虎虎过去了,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的范读失去了示范的功能和目的。其次,把原词改编成现代诗,只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化,教师没有针对原作进行炼字、押韵、修辞等借助语言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教学,学生对原作语言美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层面,而且准备时间过短,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改编作品,此项活动形同虚设。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演绎脱离原作意境,呈现出低俗化、娱乐化的倾向,教师也并没有给予相应的点评和指导。最终,学生对这首词的意蕴和情感没有任何深刻体会,这堂课的教学价值也就没有实现。

由此可知,明确的活动目标和充实的活动内容是保障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此外,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怎样彼此影响,前后两个活动之间怎样衔接,怎样评价和检验活动的效果等,也需要斟酌。

二、虚假的多元解读

在阅读活动中,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解读方法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的人(或同一人身处不同阶段时)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产生了多元化的解读。但是,“多元”不等同于“无限”,过度自由的解读很容易走向误读。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名课。课堂上,师生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愚公不仅“实愚”,而且是一个阴险、毒辣、自私、疯狂的老头。[1]这种解读看似不落俗套,但忽视了文本解读的规定性。首先,从文本解读的方法来看,阅读古典文本最起码的原则就是回归历史语境,否则就不能对文本内容做出公平合理的判断。当学生利用遗传学、生态学等现代知识来批驳愚公移山时,教师不仅不加以纠正反而大加赞赏。这种只顾求新而不尊重原则的教学导向,不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探究精神。其次,从寓言这种体裁的教学任务来看,学习寓言重在透过寓体把握寓意,不能苛求故事本身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郭老师把“移山”当作一个真实行为并以此来分析愚公的性格形象,属于教学内容定位的偏差。

总之,在阅读活动中,“接受主体除了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之外,也必须接受文本的制约”[2],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体裁特点等因素,以系统性、整体性的眼光探究文本的内涵和价值。

三、虚假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为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而创设的一种情感氛围或事件语境。教学情境贵在自然、真实,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请看一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的公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畅谈个人梦想,导入课文学习。然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简要回答后,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总结为四句口号,并带头呐喊两次,结果只有几个学生小声配合。下课前教师播放原演讲的录像片段,要求学生根据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修改个人梦想,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上述课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入环节漫谈理想,虽然与教材文本内容相关,但偏离了“学习这篇演讲词中运用叙事细节传递情感的高超演讲技巧”这一教学重点,学生在整堂课中并没有学到演讲词与其他文体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课堂进行到一半时,教师领喊口号,极力要创设一个激情澎湃的氛围,但学生的表现并不积极。因为这种情绪调动必须在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本节课教师没有补充时代背景,也没有对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内容和演讲技巧展开教学,所以学生对教师总结的口号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没有呐喊的欲望。下课前,学生被录像中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激情和语言魅力所感染,本来是一个可以出彩的教学契机,教师却借机展开了“放下小我心忧天下”的思想教育,又一次偏离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内含问题意识,抓住时机自然生成。同时,教师要做一个观察者和交流者,当发现预设的教学情境无效时,应及时与学生沟通并调整教学行为。

四、虚假的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3]现在有许多教师热衷于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实际上教师本身并没有把握这种学习方式的内在要求。

请看一节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公开课。教师首先请两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稍稍点评后即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找出文中描写参观者的段落,组内朗读,并在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上标注朗读优秀的学生的名字。明确任务后,学生立即前后桌为一组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室内来回走动。过了三分钟,教师提醒学生每组可以标注多个名字,又过了一两分钟,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教师拍手示意终止合作。

这就是目前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常态,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首先,合作任务不合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语言含蓄深沉,更适合默读而不是朗读。因为默读可以细致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而朗读达不到这种效果。把这篇文章作为练习朗读技巧的材料是对文本的浪费,并且朗读完全可以是个人行为,没有必要小组合作。其次,小组划分不科学。本堂课并没有依据学情来划分小组,而是前后桌之间简单结合,各组情况参差不齐,组内不能优势互补,组间不能展开竞争,小组合作的意义大打折扣。此外,教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学生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观察课堂维持秩序,并有选择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讨论情况,提供必要帮助,而不能置身事外。

总之,小组合作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容易。教师要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熟知合作学习的要素,按照科学分组、积极调控、及时评价的要求,在实践中找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门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务实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担负着神圣的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课尤其应该以真为美,以实求进。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都必须为这个目的服务。我们期待看到语文课堂上简约有效的教学活动,有理有据的多元解读,自然而然的教学情境,智慧碰撞的小组合作。返璞归真,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参考文献?

[1]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4.

第4篇: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范文

关键词:修辞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很少能够恰当理解或者使用各种常见的修辞句式。如在听力实践中不能准确领会一些夸张的修辞言语;口语表达中不会用温和或者模糊的说法替换难听或者生硬的语句;阅读中无法领会作者的真实用意,很难领会其引申的内涵;写作中更无法使自己的文章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自己的描述鲜明而更有力度。长期以来广大的英语教学者主要从规范语法和措词的准确性等显性手段来进行教学研究和反馈。在反馈点评过程中,也很少能够从修辞的各种手法等写作技巧进行分析指导。修辞作为一项基本的语言表现方式,一直是英语学习与应用的盲点,教师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修辞方面的知识更是少得可怜,而我们现行所采用的新教材在内容上赋予了较强的时代感,其语言地道、信息量大、词汇覆盖面广、句式灵活,这些特征不仅促进了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且与此同时对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的修辞句式进行分析,了解修辞的运用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分析能力,达到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修辞的含义

一些语言和文章之所以流传广泛,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极有表现力,其中不乏准确恰当的用了修辞从而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意蕴丰富并引人入胜。那么什么是修辞呢?修辞(rhetoric),即修饰文字词句,是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现代汉语词典,2002)。词可以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遵循本来的意思来使用;另一种就是按引申的意思来用。后一种用法便是使词句鲜明而生动的比喻用法,目的在于激发读者或者听众的想象。例如“chip与block”本来的意思分别是“(木、石等)碎片与整片(块)” ;但在You are really a chip off the old block.(你真像你父亲。) 这个谚语里,“chip与block”就用引申的用法了,有了新的引申意义:“儿子与父亲”,正是因为把物引申为人,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词的修辞用法有很多方式,称为修辞格(The figures of rhetoric)。

三、修辞的种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格的有关知识,笔者现就我们新教材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格式做一些简单介绍。

1. 明喻(Simile)

明喻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方法,是以两种具有共同性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表现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其基本格式是“A像B”,常用的比喻词有as, like, as if, as though 等。

例如:

(1)My freedom is as dear to me as life itself.

(译文:我的自由对我就像生命一样宝贵。)

(2)But relief soon spread through Nome like the golden rays of the dawn itself.

(译文:但是人们变得轻松的感觉就像黎明时的金色阳光一样传遍了诺姆镇。)

2. 暗喻(Metaphor)

暗喻也是一种比喻,但不用比喻词,因此被称作缩减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它直接把一种事物名称用在另一事物上,从而更生动、更深刻的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

(1)What will parents do without the electronic baby-sitter?

(译文:如果没有这位电子保姆,父母该怎么办呢?)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电视机的保姆功能。

(2)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译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枣;还有少量的书要细嚼慢咽、消化吸收。)

这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他的名著《论说文集》(Essays)中论“读书”译文中的一句名言。培根在这里把读书比作吃东西,把书比作食物。有的食物只要尝一下就够了(to be tasted);有的食物无需咀嚼,就可以大口大口的吞食(to be swallowed);只有少数食物需要细嚼慢咽、好生消化(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比喻贴切,寓意深刻。

3. 提喻(Synecdoche)

又称举隅法,主要特点是局部代表全体,或者以全体喻指部分,或以抽象代表具体,或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The Great Wall was made not only of stones and earth, but of the flesh and blood of millions of men.

(译文:长城不仅是用石头和土建造的,而且是用几百万人的血和肉体建成的。)句中的:“the flesh and blood”喻为“the great sacrifice”(巨大的牺牲)

4. 拟人(Personification)

拟人化,或称人格化(personification),是一种极为生动的修辞手法。作者通常是根据想象把无生命的东西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赋予各种 “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使表现对象更为突出感人,增强了文章的渲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

(1)But the houses were cold, closed, and unfriendly.

(译文:可是那些房子冷漠无情,门窗紧闭,一点也不友好。)House 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表现房子里的人冷漠无情。

(2)New York never sleeps. The underground railway runs 24 hours a day, and there are all-night cinemas, bars and restaurants.

(译文:纽约是一座不眠城市,地下铁路一天24小时不停地运营,还有通宵电影院、酒吧间和餐馆。)

5. 夸张(Hyperbole)

Hyperbole一词源于希腊语的“hyperbole”,意为“excess”(超过)。夸张是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强调,或者是为了幽默、滑稽、嘲讽时所用的修辞手段。有时故意夸大或缩小事情的原样,从表面上看不真实,有时还难免荒谬。其多见于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中。

例如:Years of hard work, very little food, only a small cold room to live in and never a moment’ rest.

(译文:多年的劳累,食不果腹,斗室寒舍,从无休息。)该句作者用否定词的重叠进行夸张。

6. 平行结构(Parallel construction)

Parallelism (平行结构)一词来自希腊文“parallelism”,意为“along one another”(并排)。平行结构又叫排比,它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相关、层次相同、句法功能相同的词、词组、分句等成串排列以表达同类的行为、思想、概念的一种结构序列。所以从语法角度看,它属于并列结构(coordination);从修辞角度来看,它是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运用的一种简洁明快的修辞手段。运用这种结构写出的文章结构匀称、说理有力、叙事生动、抒情深刻。在散文或诗歌中运用这种结构,不但语言简洁、语义丰富,而且音调和谐、朗朗上口;在演讲中运用这种结构会使演讲铿锵有力,节奏明快且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英语中的平行结构可以是词与词之间、短语与短语之间,也可以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请看下面含有平行结构的例子:

(1)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weather is unpleasant, the city ugly and dirty, the competition fierce and the streets unsafe.

(译文:有些人认为,这儿的气候不佳,市容丑陋肮脏,竞争激烈,街上不安全。)

(2)“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译文:“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山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将能一起围坐在充满兄弟情谊的桌子旁...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

Martin Luther King 脍炙人口的演讲名篇《我有一个梦想》以其磅礴的气势,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内涵为各国人民所传颂。其演讲词中大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平行结构的多次使用大大增加了演讲的气势。如该例句,语言形式整齐有序,读起来声韵和谐,铿锵有力,并通过前后相同的句式从语义上或形成鲜明对照、或层层深入,起到深化思想感情和渲染气氛的目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影音材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将更能使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内涵美、情景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7. 反语(Irony)

英语修辞格“irony”就是说反话,用反面的话来表达正面的意思。这种修辞格可用来进行讽刺,但多数是用来表达一种善意的幽默或俏皮,故意说出与本意相反的话。

例如:Oh, you haven’t? Well, of course, I kno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

(译文:哦,你没小钞票?当然,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先生是只带大票子的。)

店员这句话意在嘲笑衣着破烂的顾客:像你这样的人怎会有大额票子呢?说你是“gentlemen(绅士) ” 实则“beggar(乞丐) ”而已。嘲讽之意相当明显。

8. 矛盾修辞法(Oxymoron)

矛盾修辞法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项事物,在矛盾中寻求哲理,以便收到奇特的修辞效果,这就是矛盾修辞法。用了这种修辞方法,语言会显得精炼简洁,富有哲理,并产生强大的逻辑力量,产生一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悲喜交加的圣诞节)。出自于一个圣诞节的故事。圣诞节那天,故事主人公小男孩经历了从痛苦的边缘到幸福的顶峰的过程。因此,小男孩度过的那个圣诞节既是最糟的,又是最好最幸福的。

9. 头韵(Alliteration)

头韵与前面几种修辞方式不同,头韵法是一种语音修辞方式,它指一组词、一句话或者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字母相同的单词,常用于文章的标题、诗歌及广告语中,简明生动,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平衡节奏、宣泄感情的作用。

例如:How and why he had come to Princeton, New Jersey is a story of struggle, success, and sadness.

(译文:他如何以及为什么来到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是一个充满奋斗、成功和令人伤心的故事。)文中“struggle”, “success” “sadness”全部以“s”为头韵。使读者读到这句印象极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