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畜牧业范文

生态畜牧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畜牧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畜牧业

第1篇:生态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72―02

1都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1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

(1)草地面积退化。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可持续的草原利用,再加上多变的气候加剧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这对都兰地区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影响尤其突出,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一直在减少,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都兰地区草原日益退化,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态环境急剧遭到破坏,而且草原退化导致土壤侵蚀和干旱、沙化、鼠害、虫害加剧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水土流失、草地沙化程度日益加剧。

据资料,海西地区的沙漠化速度率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39%急剧增加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20%。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化土地在1959-1994年的35年中扩大了近一倍,达到1025h,年均速率为15.94%;另据显示都兰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

(3)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物遗传资源正在消失。

都兰多地区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被群众命名为地名,如野马滩、柳梢沟,野牛沟等,也早已名不其实。尤其是近年来,为谋取经济利益动植物遭到破坏,面临灭绝,生态链失衡。

1.2存在的问题

都兰县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企业。主要制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建设平台基础薄弱。都兰县地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共4乡4镇107个行政村,12930户农牧户,7.77万人,其中牧业村38个,牧户3104户,牧业人口1.5011万人,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23556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5880.2元。截至目前,共建立生态畜牧业试点村牧民入社率、草场和牲畜整合率均达到100%,2个示范村牧民的入社率达到97.9%;牧户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发展模式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以股份制为主体,以转产专业型、企业带动型为补充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如“转产专业型、企业带动型”模式为推广重点,但仍需在全县进一步探索以股份制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采用多种形式、不同方式的股份制发展模式。

(3)发展方式转变不够深化。全县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对畜牧业生产资料进行大规模整合,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低效向精细高效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的同时也提高分配方式。要通过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促进牧业、饲草料种植加工、牛羊育肥和劳务输4种方式的有效融合,合理分配劳动力,各司其职,要改善成立经营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营销市场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鼓励牧民通过以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生产资料入股获得分红收入,在合作社务工获取报酬,同时,加强一部分牧民顺利实现转移就业,从事非牧产业,进一步拓宽牧民增收渠道。

(4)生态保护与治理力度不强。在大力开展草原生态治理的同时,推行以草定畜,及时调整畜群结构,实行合理的草场载畜量等制度,努力实现草畜平衡,使草场可以轮流休养生息,努力实现草场的可持续生产和发展。

(5)积极推动富余劳动力转产就业。要将发展生态畜牧业与游牧民定居工程紧密结合,教育和劝导牧民改变观念,到城镇居住、到交通沿线建房居住,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城镇容量,而且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培植新产业、促进富余劳动力转产就业创造了条件。都兰县8个乡镇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积极引导牧民通过草场流转和牲畜代牧方式开展经营,逐步脱离传统的牧业生产、引导牧民进镇定居,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其它行业,改变广大牧民群众不再单一地依赖草地获取生活来源,大为降低天然草地承载牧民增收的压力,同时极大地改变牧民的生活方式。

2对策及建议

2.1统一认识,合理规划畜牧业发展

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必须站在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统一认识。依据资源有趋同性和生产生活的相似性等特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将有可能打破传统的县、乡、村级的界限,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1)高度重视生态畜牧业发展;都兰县应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放在三江源地区乃至全国的高度,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从区域规划做起,实行区域布局,发展多种专业生产。

依据不同的特点,各类乡镇、专业村、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制定科学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技术保障体系,做好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其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科学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其它相关部门重视生态畜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功能不同的多个部门,所以应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组织其它相关部门联动作战,为生态畜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让牧民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他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人翁作用,积极投身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工作中。

2.2加大宣传力度,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

(1)解决生态畜牧业发展矛盾;针对都兰县生态畜牧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由于超载放牧等原因,草地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

(2)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生态补偿,依靠牧民实施禁牧减畜,实现草畜平衡,以草定畜,生态为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草原生态项目,建设生态畜牧业。

2.3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补偿的理由:

(1)都兰县草原覆盖情况;都兰县草原占全县面积大有重大的防风沙的生态价值。

(2)都兰县畜牧情况;都兰县是农牧大县,畜牧业经济占都兰县国民经济比例大,发展畜牧业经济对都兰县经济和政治稳定都很重要。

2.4加强畜种改良和品种选育

(1)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突出牦牛和藏羊,兼顾细毛羊、半细毛羊等良种羊,加强各类种畜场建设,进一步提高良种繁育能力,满足生态畜牧业对种畜的需求。强化种畜质量监测工作,深化种畜场推广的种畜业务部门鉴定制度,确保种畜质量合格、健康水平达标。建立种畜场信息管理系统,解决系统运行和管理经费,在对牧区各类种畜场(核心群)、扩繁场(繁殖群、选育群)、商品场(育肥群)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品种、数量、生产性能、系谱档案等数据资料库,实现实时查询、实时监控,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种畜管理和良种利用模式。

(2)建立畜禽品种资源监测体系。加强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工作,建立畜禽品种资源动态监测中心,健全畜禽品种资源监测网络和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数据库。加强青海高原牧区特有品种资源的保护工作,将畜禽品种资源动态监测体系与保种体系有机结合,及时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加强保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完善、提高保种技术和措施。

(3)加大畜牧良种推广力度。建立良种补贴机制,在实施好国家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年推广牦牛种公牛、绵羊和山羊种公羊,加大县财政配套力度,扩大畜牧良种推广数量,增加补贴品种范围,不断扩大良种覆盖面,加快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建立畜牧良种补贴项目评估监测机制,利用网络平台,对畜牧良种补贴项目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确保增产作用持续发挥。

2.5加快畜牧业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都兰牧业产业化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散而小、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粗放、农牧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现状都兰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加快畜牧产业升级,提升产平附加值,都兰县要制定了扶持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2)建立柴达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加快建立柴达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加强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等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常。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了牧业产业化进程。

2.6大力发展牧区草原产业,提高草原生产力

(1)要树立以草为基,以草兴牧,以草富民的理念,高度重视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对草原退化的情况应及早观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人工草场的建设力度,实现天然草场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2)建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以草定畜等相关规定,有效防止天然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

2.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

(1)处理解决好目前小企业与建立龙头企业的关系,扶持一批有实力、重信誉、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形成示范效应,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环节。

(2)建立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通过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切实解决好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明确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市场化运作模式,重点培植主导产业,建立生态畜牧业的支撑保护体系,促进牧业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

2.8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建立健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灵活、高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于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

(1)加强“五个体系”:健全和完善良种推广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疫病防治体系、草原监督管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

(2)建立健全动物标识和疫病追朔体系,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和防疫网络建设,认真开展草原动态监测工作,加强草原鼠虫害和毒草的防治力度;加强动物检疫和监督工作,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力度。

(3)深入推进“百村”科技示范村工程,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协调好培训基地、专业技术人才、设备器材、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大力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为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9加强劳动者素质教育,培育新型牧民

牧民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体,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1)加强专业知识教育。通过各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形式,逐步建立起以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形式相结合,以及与多渠道、多层次、网络化的培训体系和知识传播体系相结合,培养一批较高水平的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和牧民技术员队伍,普遍提高农牧民素质。

(2)重视科技下乡。要充分运用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等活动,搭建社会化农村牧区科普服务平台,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转变牧民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接受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新型农牧业。

参考文献

第2篇:生态畜牧业范文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的合理利用与资源的开采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山地生态畜牧业的概况以及山地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的相关内容,为山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山区经济的进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山地地区;畜牧业;牧草种植技术

近年来,山地畜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部分。利用充足的山地的资源来将种草与畜牧业有机结合,推进草畜配套,既有利于农业的良性循环,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有利于优化我国畜牧业的产业结构,进而促进中国山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1山地生态畜牧业概述

一般在丘陵、低山地区,草山、草坡的面积较大,因此适合发展养羊业。而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中高山地区,牧草茂盛,适合发展牛马等牲畜。在高寒和干旱山区,牧草低矮,覆盖率极低,因此适合发展牦牛和马等牲畜。目前,我国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出现了牧草较少的问题,因此,发展山地畜牧业成为解决生态牧业以及牲畜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于畜牧业来说,发展山地畜牧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地的肉食、畜力、肥料等问题。而且能支持平原地区更多的牲畜及其牲畜的产品。同时在发展山地畜牧业时,还可以利用饲草饲料资源的优势和有利于生态环境条件来进行牧草种植与畜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带动各山区经济的发展进步。世界上的山地畜牧业分布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青藏高原、苏联的南欧山地、中亚山地、南西伯利亚山地、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等地区。对于中国来说,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山地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拥有如此丰富的山地资源,积极发展山地畜牧业,对充分利用山区的牧草资源,促进山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山地畜牧业,要注意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2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

2.1全耕草地建植技术

2.1.1选地

虽然都是在山地上来进行草地的建植,但是由于各地的山地的具体的气温、气压以及环境的各种状态都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牧草品种来选择要栽种的土地。而且对于土地的要求也是要符合草种种植的最低的光、热、水、气等最低的适宜生长的环境。

2.1.2地面处理

对于山地来说,存在着许多地表的问题。比如山地的地表经常会存在大量的石头,而且有的石块还是比较大的,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来进行清理。同时,对于山地上的一些杂草也要及时利用除草剂清理干净,为草地建植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

2.1.3苗床准备

苗床的准备工作是牧草种植极为重要的一环,是牧草种植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在牧草播种前,要对苗床的土壤含水量的适宜程度进行反复测验。同时保证苗床的地面平整。如果是在平地进行种植时,要设置一定距离的排水沟来排水,如果是在坡处种植,可以利用其坡度来进行排水,就不用专门设置排水设施了。

2.1.4底肥施用

在种植之前,要为土壤提供足够的底肥,这样才能保证草种在生长过程中的肥料能持续供应。底肥的使用可以先在种植区内撒入,然后整体进行翻耕,使底肥均匀播撒在种植区内。或者可以先进行土地的翻耕,然后再开沟将底肥撒入,也可以使草种得到持续的肥料供应。

2.1.5草种选择

在草种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对于不同草种的影响。要及时根据山地地区具体的环境条件以及肉羊采食的主要特点来选择恰当的种植地区。再者,在选择时要注意到单播种的牧草品种以及用种量的关系,考虑到混合播种牧草品种组合以及用种量,从而保证能够选择适宜的草种。

2.1.6种子预处理

种子的预处理就是在种植前,对于豆科牧草的草种要经过一定程序的浸泡种子的环节。浸种后需要将其放在阴凉处,并且要定时间去翻动,直到草种的皮干了,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播种了。而对于一些豆科类比较硬的种子来说,要用硬的东西去摩擦种子的皮,直到种子发毛皮就可以了。

2.1.7播种

在播种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熟田、熟土进行播种,可以选择单独播种,也可以选择混合播种。在具体的耕种过程中,可以及时根据山地实际,在土薄层、土质差的山地建植放牧型多年生草地,草种要根据适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加[1]。

2.2免耕草地建植技术

对于免耕草地建植技术的应用就较为简单了。在选择了合适的种植地区之后,就可以先将山区种植区的杂草、石块进行相应的处理,就是利用除草剂以及部分的人工将种植区处理干净。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可以利用火烧掉的植物残株所遗留下的灰作为种床,大大节约了资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然后再将种子进行预处理后就可以进行种植了。这种建植技术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节省了很多资源和相应种植的环节,有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步。

2.3田间管理

2.3.1追施苗肥

一般来说,草苗在长到三到四片叶子的时候就要相应追加肥料来保证草的正常生长过程中肥料充足。一般在草场的每次利用之后都要相应进行追施苗肥以补充草损失的肥料。在追施苗肥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施用尿素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开草的快速生长期,以防止根瘤菌固氮,阻碍草的正常生长。

2.3.2管理

在草地的生长过程中,还要及时注意到草场的相关情况,要及时进行杂草的清理,及时进行药物的喷洒以及水的灌溉,保证草场的生长。要尽量保证消除杂草的时间在草结子之前,防止杂草阻碍草的成长。

2.4草地利用

对于草地的利用一般就是包括两种。一种就是刈割利用。就是在草长到一定的高度时,可以进行收割,但是要在收割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应的标准留茬,以保证牧草再生长能力的可持续。另一种草地利用的方式就是放牧利用,也是在山地地区较为常见的草地利用方式。在放牧之前,要确定适应的载畜量,要根据草场的承受能力为限度,不能不顾限度进行超载,否则会给草场带来极大的破坏,使得草场很难再进行相应的恢复了[2]。在国家开始重视山地牧草种植的开发以及政策的支持下,就需要各山地地区的政府和人们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山地生态畜牧业的牧草种植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虽获得了经济效益,但是绝对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山区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召英,李云龙.春季常见牧草的种植技术[J].四川畜牧兽医,2014,(04):42-42.

第3篇:生态畜牧业范文

9月17日至18日,2015贵州省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暨产业化扶贫现场会在铜仁市召开,总结交流去年以来我省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及产业化扶贫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全面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分成两组交叉观摩了思南县、江口县、松桃县、玉屏县畜牧业及产业化扶贫现场点。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分别通报了全省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打算以及全省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

蹄疾步稳推动产业壮大

贵州多山,气候良好,草量资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有着巨大潜力,发展空间广阔。

随着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物流成本降低,贵州拉近了与省外市场距离。曾经一度落后于全国的畜牧业转型,如今已日渐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200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确定全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决定。

2014年,贵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从规划、基地、良繁、饲草等方面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

意见明确,我省要加快推进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组织化运行、品牌化营销相结合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4%;肉类总产量达到230万吨,禽蛋产量23万吨,牛奶产量8万吨。

思路明晰,狠抓落实。我省生态畜牧业已经从小变大,由弱变强。2014年,全省畜牧业增加值为33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肉类总产量202万吨,比上年增长1.1%。禽肉产量14.84万吨,禽蛋产量16.2万吨,年末生猪出栏1845.27万头,生猪存栏1600.57万头。

在2015贵州全省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及产业化扶贫现场会上,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提出,按照“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思路,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发展同向,行动同步,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干出新业绩。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

山地生态畜牧业在贵州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中,已成为覆盖贫困地区最广、贫困群体最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最好、促进贫困群体就业创业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既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挖穷根”之举,又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护生态”之策。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山地生态畜牧业,正在促成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长顺县着力发展绿壳蛋鸡产业,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县绿壳蛋鸡与鸡蛋的产值达10亿元,生态畜牧业占农业比重达到45.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18元中来自畜牧业1465元。

平塘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以来,全县肉羊产业快速发展,从2007年的1600只发展到如今的15.4万只,养羊户从12户发展到3225户,销售收入1.7亿,肉羊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

三穗县从2008年以来突出“鸭业强县,产业富民”的思路,三穗鸭养殖量逐年上涨,从2008年300万羽发展到2014年1100万羽,规模养殖不断增多,2014年年养殖5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就达65个。

松桃县引领农户发展“贵州努比亚山羊” 新品种,目前已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64个,其中努比亚专业合作社35个,存栏努比亚山羊16000只,覆盖贫困农户2600户,预计年人均增收5500元。

与此同时,务川、石阡等一批重点项目县肉羊产业加速发展;凤冈、安龙、黄平等县积极探索发展肉牛;黔西南州着力打造“西部草都”,牛羊并举……

在全省范围内,由贵州省扶贫办牵头指导的25个省级草地畜牧业扶贫园区,入驻企业已经达到1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5家,从业农民27万人,今年以来实现产值约50亿元,销售收入30多亿元。

创新模式夯实发展基础

对于贵州而言,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时间短,传统而分散的小农户生产还大量存在,农户由于缺乏教育培训,经常会在与企业的相处中影响产业发展,融资难、标准化更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土地制约、资本制约、环境制约是我们发展山地畜牧业最大的瓶颈。”贵州省农委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廖正录说。

要让山地生态畜牧业真正发展起来,就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实实在在地走出一条新路。

用风险共担破解融资难、用科学布局破解用地难、用标准生产破解防疫难、用产业扶贫破解致富难,一个又一个的新模式,新做法,正在为贵州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夯实基础。

破解融资难与保障农户利益的温氏模式,由玉屏县的温氏公司提出,实行“政府+企业+农户”三位一体畜牧业集群发展,采取的主要做法是政府服务、企业搭台、农户出工,由龙头企业向农户统一提供仔猪禽苗、饲料、兽药和技术服务,出栏畜禽由企业统一回收、加工和销售。

农户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生产的分散为企业减轻了集中管理的成本,避免了大量流转土地而带来的资本占用负担。企业对农户实行最低保护价回收,降低了养殖户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使生产、市场、资金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打造风险共担的凤冈模式,发展“良种培育、基地建设、饲料加工、屠宰加工、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让全县肉牛产业如同一个大型企业,抱团发展,共同经营,利益共享。

第4篇:生态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贫困山区,畜牧生态,发展

 

环境与资源是我们人类生存以及社会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1]。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但为了维持生态的平衡,又要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资源过度的开发、生产和浪费,以致于生态、环境变质恶化。发展和利用是一个矛盾共同体。同样,畜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必须依托和消耗大自然资源,既要求畜牧业高效发展又要求自然平衡和谐稳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就必须正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寻求其平衡原则加以缓冲,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生态畜牧成为未来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1 目前畜牧业的发展落后、不合理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依靠天养,全年的放牧。辽阔的牧场、茂盛的草地是自然的资源,能直接利用固然很好,但是过分的依赖自然环境,将造成资源的供养率不平衡,草地退化严重。在贫困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为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养殖经济,所以常将猪、牛、羊直接赶进山坡、草地或树林进行简单放养。甚至盲目的扩大规模,增加牲畜总数,超出了牧场特定区域内的承载力,加速了草地的劣变;使畜禽和饲料之间形成矛盾,不但降低了畜禽的生产性能,更使宽阔的草坡、山地荒废,严重影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网。

2 生态畜牧业的特征

首先,生态畜牧业主要是以养殖畜禽为中心,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配套相关的无污染、高效的工程体系,将资源的开发同生态的平衡很好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生态畜牧业的各个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假如其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干扰,就会波及整个系统,从而使其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

再次,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以其“食物链”的形式源源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流动,从而保证了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异化与同化作用正常的进行。

最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生态畜牧业中比较完善的配套,通过这个配套,不仅能减少污物的出现,而且还能实现效益的增加以及环境净化的统一。论文参考网。

3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高效”的原则,充分的和“以示范服务促推广,加快舍饲转方式,龙头带动扩规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利用资源丰富的“土地、牲畜、草”,结合现代科学的技术,走“立草为业、草畜结合、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现代健康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3.1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饲草作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纽带和关键,在山区要结合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加大人工种草力度。科学种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既满足牲畜需求又提高草场植被覆盖率;增加适合当地生存环境的母畜,引进高产、低耗、节粮的畜种,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保障品质,发展健康畜牧业。

3.2经营方式转变,集约化水平提高

首先,发展生态、优质、高效畜牧业,关键在于饲养方式的转变。论文参考网。从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要把粗放、单一、天然放牧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养殖、舍饲养殖转变,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技术,走种草养畜、草畜结合的发展之路。其次,按照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创新机制、科学管理原则,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规划指导、群众自愿合作建设、自主经营的方式,建设人畜分离、集约化养殖、若干农户合作建设、饲养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措施一致、畜禽生产相对集中或相对封闭的养殖小区。走市场牵小区,小区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再次,按照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实行一村一品,专营专销,杜绝蜂拥而上,增产不增收,货贱伤农,走特色养殖之路。2008年以来都安县实施山羊圈养示范项目结合溶岩山区石漠化治理项目,建立山羊圈养示范户120户,累计圈养山羊6820只,三年累计出栏肉山羊6500只。年产值325万元,纯利润156万元,户均养殖新增收入1.96万元,新增纯利润1.3万元。项目的实施,更是促进了该县养羊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山羊饲养量44.36万只,出栏21.21万只,比2006年分别增长25.7%和39.5%。全县养羊业产值22180万元,纯利润1064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元。圈养舍饲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该县推广山羊圈养舍饲、品种改良、种草养羊及农作物青贮、氨化喂养技术,同时开展标准化羊舍建设,使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生。农户配套种植牧草养羊和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羊,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减少草山的超载压力,有利于草山植被的恢复,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3.3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生态平衡

推行5种养殖模式:生物垫―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粪便处理―达标模式;沼气(厌氧)―氧化塘(好氧)―养鱼,沼气(厌氧)―果菜林场浇肥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循环处理模式;生态有机肥深加工处理模式。不仅有效解决农村养殖污染的难题,还给养殖户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互利双赢。另外在回收利用废弃秸秆方面,大力发展秸秆生物性的饲料,将其加工之后转换成家畜的饲料,不仅能改变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状态,而且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推动“绿色饲料”的推广,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3.4依托科学技术支撑,完善生态平衡

坚持以科学为主,始终把畜牧科技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服务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水平。首先加强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偏远的天峨县有些养殖户大胆从外地取经,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现代推广养猪使用的发酵床,通常有较好的吸附性、通透性的材料,如木屑、米糠、草炭等;同时还要选择一些辅助原料,为确保垫料在制作的过程生物发酵的效果和进程,常用的有水、尿素、麦麸、磷酸氢钙等。该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起到环保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猪的肉的品质,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提升经济效益。其次,要在贫困山区大量的吸纳专业的技术人员,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山区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改变当地人民落后的思想,从而使传统体力型的畜牧业逐渐向技术性的畜牧业转变。

【参考文献】

[1]丁枫华,吴向东,赵鹂.试论我国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区划,2003,24(2):17-20.

第5篇:生态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发展;思考;蔡甸区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8-0054-02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长江、汉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全区版图面积约 1 100 km2。现辖11个街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约47万,其中7.1万农户。近年来,蔡甸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生态区建设,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引导农民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全区畜牧业实现平稳发展,现有生猪存栏9.23万头,牛存栏0.95万头,家禽存笼114.55万只。

1 蔡甸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社会对畜牧产业发展的认识有偏差

一是认为畜牧养殖污染大,破坏了生态环境。二是地方政府认为畜禽养殖业属国家免税行业,不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三是认为畜禽养殖企业仅仅富了养殖业主,没有真正带动老百姓致富,发展畜牧业得不偿失。

1.2 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一定的主导地位。在畜牧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蔡甸区也是如此。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散养户仍然把畜牧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蔡甸区虽然一直很重视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推广工作,但是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牧技术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结合。

1.3 环境污染严重

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而部分现代化的规模养殖场由于业主环保意识淡薄、环保设备运转费用过高等原因,往往是应付执法部门检查时才开启设备,使环保设施沦为摆设,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1.4 畜禽养殖循环经济发展困难

畜禽养殖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畜禽养殖业经济形态,是集资源、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部门、单项技术是难以实施的。蔡甸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目前还难以与种植业有效对接,致使农作物用上有机肥成为奢望,普通民众吃上有机食品更是奢侈。

2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2.1 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化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畜牧业生态化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安全。当前,影响畜牧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诸如饲养动物的疫病问题、兽药与抗生素残留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饲养动物的环境适应性与抗病力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土壤退化与水源污染问题、农牧林结合发展问题、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问题等,都属于生态系统失衡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化途经才能解决。

2.2 明显的区位优势

蔡甸作为武汉市的西大门,山水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人文底蕴深厚,是武汉近郊天生丽质的大花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蔡甸最具魅力也是最富竞争力、最持久的资源和财富。“十二五”以来,蔡甸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26%,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均下降3%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8%,后官湖等重点湖泊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有着良好的生态发展基础。2012年,《蔡甸区生态区建设规划》通过省环保厅评审,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大力推进生态产业、生态宜居、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努力把蔡甸建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生态区。

2.3 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蔡甸区畜牧业才能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能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才能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才能产出绿色有机食品,进而提升蔡甸区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的思路,正确处理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在思想观念上,由重养殖轻治理向养殖与治理并重转变;在饲养方式上,由自然粗放饲养到规模养殖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措施

3.1 加大宣传,提高畜牧从业人员思想认识

畜牧业是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其发展对于保障畜禽食品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畜牧养殖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小觑,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了切实提高畜牧从业人员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认识,畜牧主管部门要经常组织畜牧科技人员深入到养殖场、养殖户中,大力宣传畜禽养殖环保法律法规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现实意义,提高养殖业主及社会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要性的认识。

3.2 突出重点,狠抓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按照蔡甸区畜禽养殖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养殖场分布。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项目不予审批,对处在环境高度敏感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一律关停;限养区内不得改建、扩建、新建畜禽养殖场,已有的不得继续扩大规模,通过完善环保设施提档升级;适度养殖区内畜禽规模养殖严把审批关,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

(2)明确目标责任。区政府与列入当年达标任务的畜禽养殖小区业主签订污染治理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时间及要求,落实目标责任人。

(3)强化服务,提供有力技术保障。积极推广沼气利用、垫料吸附、污水处理、种养结合及有机肥生产等污染治理模式,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

(4)加强环保执法。对到期验收不合格的养殖小区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3个月内整改,逾期仍不达标者,依法予以关闭或拆除相关设施。

(5)严格奖罚兑现。对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实行过程与结果双重管理,对纳入当年治污计划而未能按期达标的,由环保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并不再审批新项目;当年未纳入计划但治污达标的,次年优先纳入达标计划并及时兑现奖补政策。

(6)接受社会监督。对通过达标验收的养殖小区名称、时间及签订污染治理责任书等情况在蔡甸区畜牧兽医信息网及村务公开栏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3.3 狠抓疫病防控,确保辖区清净无疫

(1)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基础免疫及抗体监测。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确保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率达100%,抗体监测合格率达85%以上,免疫证发放保存、耳标佩戴率100%,免疫档案整理规范齐全。

(2)加强疫情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区、乡、村三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设置296个动物疫情巡查点,配备120名巡查员。根据每年年初制定的全年抗体监测计划和病原学监测计划,实行每月监测,春、秋两季集中监测,重点地区定点监测,把握疫病的流行与分布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完善口蹄疫、禽流感等疫病应急预案。指挥部办公室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坚持常年24 h值守。调整充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专家组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4)加强实验室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区动物疫病防控实验室和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化验室建设,确保顺利完成境内动物疫病的实验室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任务。

3.4 强化综合执法,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1)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监管。在全区11个乡镇(街道)设立24个检疫申报点,确保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市场查证验质率100%。对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依法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确保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2)开展“瘦肉精”等违禁物的检测,按时完成市、区下达的养殖、屠宰、市场等各个环节的检测任务。

(3)加大重大案件查处、曝光力度,净化饲料、兽药市场秩序。按要求对兽药、饲料抽样送检,确保监管面100%。

(4)加强规模养殖场监管。区规模养殖场管理办公室对全区17个畜禽养殖小区和253个规模养殖户实行电子养殖档案管理,确保规模养殖场监管率为100%。

第6篇:生态畜牧业范文

1.1市场化程度低

养殖户对市场缺乏基本的了解,缺少与市场对接的意识,没有充分了解市场、融入市场。

1.2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

养殖户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交流少,各养殖区域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较少,养殖户对周边区域内的养殖情况及疫病情况不了解,往来运输频繁,对疫病风险缺乏预知能力。

1.3资金投入方式单一,目的性、针对性不强

由于各类资金投入方式单一,目的性、针对性不强,养殖户没有得到很好的扶持,挫伤了部分养殖户的积极性。

2对策

2.1提高科技化程度与畜牧业生产综合能力

2.1.1科技创新:

加强山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立足于当地实际,引进先进的养殖理念及科学管理知识,让养殖企业成为高校、科研机构的实习及培训基地。

2.1.2开展培训工作:

通过远程教育、职业教育、阳光培训等培训工作,让农户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把农户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农民。

2.1.3品种改良、疫病防控:

优良的品种可以大大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益,应加强地方优良品种的培育、复壮,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改良,提高生产性能,以增加养殖收入。同时要搞好疫病防治,减少养殖风险,加强养殖区域环境的卫生及消毒,这是提高规模养殖场(小区)生产水平的必要条件。

2.1.4保障畜产品安全:

畜产品加工及畜产品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必须在畜产品加工及畜产品安全工作上增加投入,加强建设,加强学习培训,加强管理。

2.2提高市场化程度

2.2.1科技宣传:

加强宣传、加强教育、加强引导、加强培训,让农户转变观念,增强认识,从而改变落后的养殖方式,进而扩大规模,壮大发展。

2.2.2健全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市场化程度:

根据各地方的地理区域及人居分布、畜牧养殖情况,合理安排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畜牧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大小适度,适应于该地方的畜牧业发展需要,为畜产品交易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保障。解决好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健全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市场化程度。

2.2.3改善农民经营管理体制:

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农民参与”的原则,做到农民办理、农民经营管理、农民受益。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拓宽畜产品生产销售渠道,发挥利益连接机制。

2.2.4增强品牌意识:

增强品牌意识,着力于品牌打造。做好畜禽优良品种选育、品质提升,挖掘地方优良品种资源,在打造畜产品品牌方面下功夫,发展地方特色生态畜牧业。

2.3提高社会化水平

2.3.1合理布局、规划山区畜牧业发展:

必须做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充分考虑当地自然资源承载力、人文经济情况,做到科学合理,宜禽则禽、宜鱼则鱼、宜羊则羊、宜牛则牛。重点发展培育一批养殖小区,珍珠串式连接,形成畜牧业产业带。

2.3.2完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改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为畜牧业生产发展、交通运输、加工及销售创造良好环境,更好地为畜牧业生产服务。

2.3.3完善畜牧业发展服务体系:

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上要做好畜禽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力争做到“六个统一”和“五个改”,即统一圈舍、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品牌;改良圈舍、改变人畜混居现状、改变畜禽混养现状、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改良养殖方法方式。

2.3.4改善生态环境:

立足于实际情况,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化发展。生产建设符合实际,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顺应民心,本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畜牧业。根据资源情况、地域承载力合理安排生产,做到合理用地、加大改良、推广草地建设,确保草畜平衡。同时建立草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增强饲料供给能力,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从而实现饲草、饲料、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还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3.5做好相关保障措施:

要加大监管力度,既要保障畜产品流通,又要保障畜牧产品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培育有机、绿色畜产品生产,保障畜产品安全,提高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4提高组织化程度

2.4.1改善投资环境:

制定优惠政策,让有实力、有管理经验、有技术的畜牧业企业进得来,住下来,发展起来。

2.4.2充分利用地方闲散资金:

通过政策性引导,让有实力、有兴趣的人把资金投入畜牧业发展,通过培训,使他们成为发展畜牧业企业的一股中坚力量,这样既发展了畜牧业、民间资本也得到壮大,又搞活了地方经济。

2.4.3全面发展各类型企业:

充分发挥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的机动性,规范经营管理,适度规模发展,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之间有层次地发展。

2.5改进资金投入方式

2.5.1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相关部门应在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饲料基地及养殖小区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政策,以增加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提出符合地方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为完善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5.2多渠道整合利用资金:

多渠道整合利用资金,让社会资金融入现代畜牧业发展,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5.3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7篇:生态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 高原特色 生态畜牧业 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13-01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纯牧业县。玛曲县将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定为第一产业中的首位产业,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县政府的带领,不断推进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为了促进全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各乡镇配备了强有力的“三位一体”包村工作组,并且签订责任书。在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不断对其进行投资,解决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发展的更好为目的,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它独特的地理环境,由于它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天然草地面积达133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288万亩,被誉为“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这为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除了草地资源以外,玛曲县还有丰富的畜种资源(牦牛、藏羊、河曲马和藏獒)、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如“黄河第一弯”、“黄河首曲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赛马大会”、“牦牛、藏羊和藏獒展示评比大赛”等,丰富的资源给玛曲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为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提供了经济基础。

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最后一个优势就是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县政府的支持,使得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更加顺利的发展起来,并且在县政府的帮助下能够有效的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存在的不足

依靠各种优势,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较为顺利,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生态畜牧业的高原特色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品牌优势、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等方面,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玛曲县的高原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三、促进玛曲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建议

要想加快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要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将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的建议。

1.发展产业的品牌优势

玛曲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原特色,玛曲县的畜牧业不仅是生态型的而且具有高原特色。玛曲县可以通过旅游业来进行宣传,突出高原特色和生态的品牌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玛曲县畜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打造高原特色的品牌,并且玛曲县的畜牧业可以开发出一些与高原特色有关的系列产品,开展品牌创建的活动,争取创造出一个驰名商标,不断开发出特色畜产品,开拓特色畜产品市场。当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的时候,玛曲县出产的畜牧业产品将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这将有利于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2.延伸畜牧业的产业链条

玛曲县的畜牧业以养殖牦牛、欧拉羊和河曲马为主,主要是以出产大量的牛羊肉为主,但是并没有完全彻底的开发出它的潜在资源,所以要想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发展的更好,可以牢牢把握住生态循环的主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出已有产业的发展资源,延伸该畜牧业的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各种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链接作用,使得高原特色的生态畜产品品牌的生产效益越来越高,品牌越来越响。

3.政府加大支持

虽然在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供了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帮助,但是仍需要对畜牧业的发展有更大的支持。例如继续加大第一产业首位产业专项资金投入、引进高学历高能力畜牧人才、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站建设等;另外,还需加大各乡镇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提升,从基础上增加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应加大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从而提升牧户的科学养殖技术和能力,也能够使得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能够规范化生产发展,从长远角度上看,这是非常有利的。

4.疫病防控及畜产品安全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动物的疫病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旦动物出现疫病,就会给整个产业的生产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要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控并重”的方针,重点要抓好一些易发病、易传染、伤害性大的动物疫病,例如口蹄疫、炭疽等,要为确保畜产品的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保证畜产品安全,应尽快完善县、乡两级畜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全面推进“三品一标”申报工作,强化各个环节的安全监测,从而达到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

四、总结

玛曲县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凭借其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不断的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发展畜牧业较好的区域之一。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到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促进玛曲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相信玛曲县的畜牧业在未来将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周应良. 推动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跨越发展的对策[N]. 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09-15005.

第8篇:生态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畜产品;安全生产;生态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137-02

畜产品对于人类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频频出现的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影响,主要包括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

1畜牧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生存环境污染

随着工化进程的发展,工业垃圾越来越多,很多工厂由于监管不严,将未经处理的尾气与废水直接排放到空气与水中,不仅为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空气带来极大的污染,也给畜产品生存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畜牧产品摄入的受污染的水与食物最终也经由市场传播由人类食用后,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产品采用了先进的合成材料与化学成分,很多废弃物未经过处理便被丢弃到土壤水源中,这些工业垃圾也是水源与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畜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一旦被污染,将会通过食物链直接传播给人类,直接进入到人体内,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1.2动物疫病威胁

近年来,动物疫病问题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对于畜牧产品安全生产来说是一大致命威胁,若是不妥善处理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畜牧产品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动物疫病自身还带有一定的传播性,不仅可以传播给同类畜产品,还能直接或者间接传染给人类,其传播范围非常广,带来的毁灭性也同样不容忽视[1]。在通常情况下,往往动物疫情的爆发都是大规模大片区的,其杀伤力与危害性非常强,且因疫病死亡的畜牧产品身体处理不当,污染空气水源等生存环境会被继续破坏,所以动物疫病对于畜产品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3滥用饲料添加剂

传统的饲料喂养办法使得饲料转化率降低,很多营养成分还未被吸收,便被排出体外,所以饲料添加剂若得到合理的使用,则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虽然饲料添加剂在畜牧喂养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多时候能够弥补使用天然植物带来的营养不够问题,但是很多饲养主却只看到了饲料添加剂的催生作用,忽视了其大量使用的不良作用。由于畜牧产品自然生长周期较长,投入的成本较高,所以很多饲养主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喂养畜产品,使得其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有的甚至还在其中添加了激素和药物等成分来催生,使得其生长迅速同时能很好地避免感染疾病,大大提高了畜牧产品的产能转化。可是,短时间看来是利大于弊,一旦时间长了,畜产品所服用的激素与药物会长时间停留在体内,经由过食物链下一环节将直接传播到人类身体里,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也给畜产品安全生产带来阻碍。

2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畜牧产品安全保障问题,首先要提高饲养者的产品安全意识,需要饲养主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其次要政府部门加强畜牧产品安全监测与疫病监控。

2.1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

很多畜牧业养殖主在养殖环节上只注重产品的产量,而忽视了畜牧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一些安全生产的措施上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安全生产问题都是偶然性的,却不知一旦安全生产环节没有抓紧,其中存在的隐患危害性一旦传播开来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政府要定期对畜牧业养殖主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与讲解,宣传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要组织专家对其科学养殖进行专业指导,使其在畜牧产品养殖,喂养标准以及废物处理上都遵守严格的标准,真正做到科学标准化安全畜牧产品生产。

2.2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与药物中含有大量激素,虽然短时间内能使得畜牧产品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是其残留物会长时间停留在畜产品体内,直至被人们食用,最终将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要求对于畜牧产品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使用量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同时需要兽医定期记录下药品剂量与畜牧产品用药后的症状,以便为其临床研究与研发药物提供参考。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规范的监督机制,对养殖场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食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发现便要严格进行处罚,使得养殖主在养殖畜牧产品的时候严格按照合理科学的饲料添加剂与药品标准来添加,保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安全。

2.3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

政府部门要对畜产品生产进行严格的监测,首先要对畜牧产品养殖场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查,严格地把控好饲养这一环节,从产业链的顶端开始进行监测,将安全生产的问题消灭在源头上。除此以外,还应把控好从养殖到供应尚到最终销售终端所有渠道环节上的卫生问题,阻止一切可能发生的阻碍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隐患[2]。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牧产品生产的卫生监测,除了对畜牧产品销售制定严格的卫生监测标准外,还要不定期地通过抽查方式对畜牧养殖场的产品进行监测,保证畜牧产品在上市之前畜产品品达到严格科学的标准。

2.4加强疫病监控

疫情监控,首先是对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政府除了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严格监管畜产品养殖场的疫情监控,同时还要定期组织部门人员对疫情监控进行突击检查和定期检查,以确保国内各畜产品不要在生产源头上感染疫情。其次很多畜产品采用进口的方式进入市场,这就需要海关通过严格的制度来检查进口的畜产品。除了检验其是否有疫病外,还有严格按照规定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在入关之前没有任何安全隐患。最后要及时对各畜牧场进行免疫防控,督促各畜牧场每年对人与畜产品一起进行疫苗注射与疫病防控,通过政府和养殖场的共同努力来对疫情进行严格的监控。

3生态畜牧业发展措施

生态畜牧业是畜产品安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解决了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所采取的缩短更加重要。

3.1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与执行力度。首先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完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定,通过合理完善的法律途径来规范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宣传生态畜牧业的优点,通过培训、演讲等方式向畜牧业养殖主讲述生态养殖的好处。还可以大力鼓励生态畜牧业发展,借鉴国外对生态畜牧业的有效鼓励措施,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畜牧场进行奖励减税或者是资金鼓励,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建设生态畜产品养殖场。

3.2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存在着极大程度的浪费,首先是饲料转化率的低效,很多畜牧业主在饲料喂养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搭配饲料,从而使得饲料在畜牧产品体内的转化率低下,很多营养成分未经合理吸收利用便被排除体外,造成了饲料转化的浪费[3];此外,动物粪便、尸体等生产垃圾往往会采用直接丢弃的方式来处理,因为很多个体养殖户对于此类垃圾的处理并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转化,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是采用科学手段,对畜产品粪便、尸体回收加工处理,可以提取出其中成分做成土壤增肥剂,对于牧草的生长帮助也是极大的。

3.3治理环境污染

畜牧产品的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而畜牧产品的污染源则是水土等动植赖以生存直接接触的物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与废气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向空气与水中,造成了畜牧产品赖以生存的水源与食物遭到污染。所以首先,政府要制定政策大力治理污染,政府要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控,确保其不影响环境。其次,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畜牧产品排放出的被污染的粪便以及尸体进行净化处理,使其不再继续经过食物链传至下一环节。

4结语

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健康,而如今生存环境污染、动物疫病威胁与滥用饲料添加剂等问题给畜产品安全生产与生态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阻碍。解决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不但要提高养殖主的安全生产意识,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除了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检测外,还要加强疫病监控,以确保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为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政府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以及宣传来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其次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将废弃垃圾变废为宝,最后,要治理环境污染,真正做到生态畜牧养殖,这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姜丰慧.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与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2(5):20-21.

[2]韩猛立.浅谈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三师畜牧兽医工作站,2013(3):87-90.

第9篇:生态畜牧业范文

关键词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贵州威宁

中图分类号S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80-02

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草地生态畜牧业是壮大农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有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既能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又可拉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毕节实验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威宁县喀斯特草地生态畜牧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威宁县结合实际,利用草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同时抓住有利时机,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以项目为载体,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对该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威宁县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威宁县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气候特点,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秋天多雨,雨热同季,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0.4 ℃,极端低温-15.3 ℃,极端高温31 ℃,年日照时数1 800 h,≥10 ℃积温2 486 ℃,年降水量960~1 100 mm,无霜期195 d。其位于黔西北乌蒙山脉腹地,东经103°36′~104°5′、北纬26°30′~27°25′之间。东接贵州省六盘水市,南、西、西北与云南省的彝良、鲁甸、会泽、宣威和昭通相邻,东北与贵州省赫章县相连,属贵州省西北的乌蒙贫困山区;地势从东南向西北缓平抬升,平缓开阔,有较完整的高原平地,平均海拔2 200 m,素称“贵州屋脊”。威宁县是长江上游乌江支流的发源地,也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全县南北长105 km,东西宽116 km,总面积6 295 km2,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县;海拔2 300 m以上的凉山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7%,分布有较大的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是全县畜牧业的主产区;海拔2 000~2 300 m的半凉山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7%,是全县马铃薯、玉米的主产区;海拔2 000 m以下的河谷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6%,这些地区水热条件好,气候温和,但山陡、峡谷深,是全县玉米主产区。

1.2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3 872个村民组,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占总人口的95%;全县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25.2%,为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全县耕地面积221.7万hm2,占总面积的35.2%;林地211.3万hm2,占总面积的35.1%,畜牧用地117.5万hm2(国土部门数据),占总面积的18.7%。据统计,全县2009年农业总产值27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农民人均纯收入2 553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1 207元。威宁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差,人民生活贫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2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1草地资源状况

威宁县天然草地资源丰富,在建国初期草山草坡面积36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6.98%;1959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草山草坡面积减少到30.7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53%;1985年经县土壤普查资料统计,草山草坡面积20.9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22%。到目前为止,全县天然草地面积为19.1万hm2,主要分布在凉山和半凉山地区。全县境内牧草种类繁多,常见的有35个科,150多种牧草品种;有丰富的玉米、荞麦、豆类等农作物饲料;灌丛放牧地4.3万hm2。威宁县天然草地和灌丛放牧地平均鲜草产量为4.5~6.0 t/hm2;人工草地平均鲜草产量45~75 t/hm2;天然草地上的主要牧草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羊茅、细叶苔草、西南委陵菜、画眉草、早熟禾等,而人工草地种植的牧草品种有多年生黑麦草、一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聚合草、鸭茅等。全县人工草地保苗面积达1.877万hm2。多种类型的草地资源与独特的气候特点,形成了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2.2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状况

威宁县畜牧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享有“畜牧之乡”的美誉;“威宁火腿”享有盛誉;威宁四堡黑山羊,肉质细嫩且无膻味,广受欢迎;威宁黄牛是贵州省的优质地方品种;威宁还是贵州半细毛羊的主产区。畜牧业是农村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威宁县把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2009年全县各种牲畜存栏206.6万(头、匹、只),其中,大牲畜存栏36万头,出栏6.5万头;猪存栏92.7万头,出栏65.9万头;羊存栏47.9万只,出栏29.3万只;家禽存栏202万只,出栏168万只;肉类总产量7.97万t;禽蛋产量0.24万t。

2.3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状况

威宁县受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受到一定程度地制约。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民对草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及种草养畜先进的管理技术已有初步认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六五”期间,国家农业部在威宁灼甫飞播牧草取得成功,此后连续5年飞播牧草达0.7万hm2,威宁县承担了国家“南方草山草坡建设和发展畜牧业”的有关项目。国家科学院院士任继周教授、甘肃兰州草原生态研究所蒋文兰博士等在威宁灼甫进行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多个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并创建了南方种草养畜的著名“灼甫模式”,将科研、示范、推广有机结合,建立以专业户为主,实行独立自主经营、分户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威宁实施“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使“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刈割饲养、绵羊宿营改良草地”等先进的种草养畜技术深深扎根于农户中。“七五”以来,先后引进国际凯尔组织、香港乐施会的发展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新西兰政府援华的草地绵羊生态农业系统项目。近年来,“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扶贫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优质肉羊”项目、“贵州黑山羊保种”项目、“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优质家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先后实施。在这些项目的拉动下,通过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以草定畜等技术,使草畜配置更加合理。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更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3.1规模化程度低

威宁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农户居住分散,长期以来形成的小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散户饲养较为普遍。全县规模养殖场(大户)牲畜饲养量占全县牲畜饲养量比重很小,效益较低。

3.2养殖水平不高

养殖农户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良种良法普及率和工业饲料入户率低;饲养方式落后,深坑圈比例大,牲畜商品率低,畜禽个体生产性能不高[1-2]。

3.3产业化发展缓慢

一是规模养殖比例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存栏量不足,生产能力弱;二是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创品牌、带农户、闯市场的能力弱;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四是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短,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3.4基础设施薄弱

良繁体系设施设备简陋、陈旧;动物防疫体系装备不齐,设施不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设备短缺;饲草饲料基础设施不配套[3-4]。

4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要深入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足全局看待草地生态畜牧业,用扎实的工作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发展原则,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努力提高草地生态畜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优化草地生态畜牧业结构,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监管服务方式方法,在畜牧业产量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4.1制订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带发展规划

①肉牛产业带:主要在草地资源丰富、土地宽广、农民养牛经验丰富、积极性高、经济意识强的乡(镇)开展。积极推广冻精输配、胚胎移植等技术,以西门塔尔、安格斯等肉牛养殖和短期育肥为主,提高肉牛出栏率和商品率,使肉牛生产形成集约化、规模化,进而带动全县肉牛养殖的发展。②肉羊产业带:在地势开阔、气候凉爽、灌木林和宜牧草地较多、群众养羊经验丰富、养殖水平较高、羊存栏较大的乡(镇)开展。要搞好品种选育,利用优质肉羊品种波尔山羊,有选择、有计划地对本地山羊进行改良,增强个体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加强贵州黑山羊品种选育,建立核心繁殖场,保存优良基因,保持贵州黑山羊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膻味的特点;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③贵州半细毛羊产业带:主要规划在凉山地区,重点是加快贵州半细毛羊的发展步伐,争取国家资金投入,扩大县种羊场种羊核心群的数量,增加种群体系,进一步加快对全县绵羊的改良程度,提高个体生产性能。④商品猪产业带:大力推广混合饲料,以饲养瘦肉型品种为主,力推以杜洛克为父本,生产“杜×可”二元杂交母猪,再以长白或约克为父本生产三元杂交商品仔猪,满足全县河谷地带育肥的需要;同时进一步抓好本地可乐猪的保种与扩繁,扩大内三元生猪养殖面。

4.2抓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①夯实优质饲草饲料基础。首先要抓好人工种草和加大对已退化的天然草场的改良力度,实行林草间作、粮草间作及“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其次,充分利用冬闲田土种植优质饲草小黑麦、绿肥及地方优良牧草品种洋萝卜,以解决冬春季节草料短缺问题;另外,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微贮等,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力度。②实施优良畜禽品种工程:坚持自繁和外引相结合,积极培育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农村养殖大户、民营企业兴办良繁场,开展有偿服务,业务部门加强品种改良步伐,逐步形成县有良种场,乡有良繁场,农户有核心群的良种繁育体系格局。③建立或引进龙头企业:以建立基地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行“市场+业务部门+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确保发展资金到位,达到种畜“放得好、管得住、收得回、滚得动、做得大、致富快”的目标。在优势产区培植一批大规模、高水平的龙头加工企业,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要求组织畜产品深加工,生产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④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在全县动物疫病疫情防治网络、防疫队伍建设、动物防疫责任制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方面加强管理。⑤增强投资拉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招商引资等,积极加大对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投入。创新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贷款、社会投资、农民和企业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融资体制。⑥抓好项目示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立示范基地,借助项目实施,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体现项目的带动辐射效应,增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后劲。

5小结

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是威宁县大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农业结构调整的热门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发达的畜牧业体现了农业的完整性。威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相对落后,县委、县政府提出由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发展畜牧业在全县的支柱产业作用。“十一五”期间,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以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畜牧强村建设、扶贫养殖等项目为载体,着力抓龙头,建基地,抓大户,积极实施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服务,努力实现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大转变、大发展、大提升,进而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6参考文献

[1] 崔关苑,周明秀,张生庆.果洛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思考及对策[J].青海草业,2003(2):19-21.

[2] 文香,吴阿迪.试论青海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意义和措施[J].青海草业,2002(1):9,16-18.

[3] 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加速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09(10):148.